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边疆民族地区减贫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贫困是世界性的问题,实施减贫战略既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贫困问题也是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在边疆民族地区分布比较广泛,贫困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制约,实施有效的减贫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两个共同”方针、实现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云南集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于一体,是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在云南既有贫困的民族地区,也有老少边穷地区,许多地方是典型的集老少边穷、民族、边疆于一身的地区,比如已经列入“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扶持开发的乌蒙山区、石漠化地区等。梳理云南扶贫的历史,研究云南减贫的现状和问题,不仅可以获得对边疆民族地区扶贫的经验教训的系统认识,而且通过对云南当前减贫压力和减贫策略的分析,还能获得相对比较典型的减贫战略创新的认识。
     本论文以实现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两个共同”作为总的立论基点,鲜明地提出了实施边疆民族地区减贫新战略是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贫困的理论界定和减贫战略的理论依据,梳理了国内主要的减贫方式,以及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传统减贫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减贫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特别是民族边疆地区面临的减贫战略从物质扶贫向物质与权利并重扶贫转向的战略任务,以云南省为例,立足物质与权利并重的减贫战略,深入分析了边疆民族地区减贫的现状、历程与特征,以及人本发展理念、减贫标准大幅度提高、经济维度向权利维度的并拢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制约日益凸显的突出影响,大胆地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减贫战略必须实现减贫理念、对象、目标、标准、政策、途径六个方面转向的观点。
     本论文共六个部分。导论部分对选题的缘由、理论研究的概况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概念、逻辑框架、研究路线、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剩余五个章节基本按照实践问题、理论分析、路径构建这样的研究思路来撰写。第一章立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强调做好边疆民族地区的减贫工作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并对我国边疆和民族地区扶贫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二章对我国扶贫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总结梳理,并指出了新形势下我国减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第三章、第四章是以云南为例对边疆民族地区贫困的历史现状进行梳理,对现有减贫战略存在的问题弊端、面临的减贫新困难和新压力进行分析,提出了云南减贫战略需要从六个方面转向的结论。第五章就云南减贫战略如何实现创新提出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方面的具体构建,并着眼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和未来减贫的任务,重点从需要牢牢把握根本途径、重要方法、政策资源和重大机遇四个方面提出了普适性的建议。
     撰写本论文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理论界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减贫战略的研究虽然多但止于零散,而且大多具体于某种贫困现象、某些资源开发,对于理论工具的选择不太清晰和科学。整合经济学关于贫困与减贫的理论成果运用于民族政策研究是本论文必须克服的理论难点,也是本论文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意。本论文积极探索提出在国家新贫困标准确立后,边疆民族地区减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减贫战略的转向,本论文明确了减贫战略在六个方面的转向,并对如何实现转向从理论依据、具体内涵、路径选择、实践探索四个方面进行了阐明:在理论依据上选择了科学发展理论和增权理论,在具体内涵上提出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理念、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确立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新优势为目标、以开发扶贫、社会减贫、教育减贫、文化减贫等为手段、以统筹城乡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为机制、以促进富裕与社会公平正义为绩效评价标准,在实现途径上对政府推动、社会推动、参与推动和市场推动四条路径进行了新设计。本文从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来考量,针对减贫战略转向这一迫切问题,从理念、对象、目标、标准、政策、途径六个方面重新审视减贫战略,对转向的内涵、依据和现实路径进行了丰富的构建,这既是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积极探索,也是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具体理论层次的积极探索。
Poverty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is not only a worldwide meaningful subject,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arry out the party's "two common" policy about national work, and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national regions in the new perio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overty and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and combed the main mode of poverty reduction at home and abroad, emphatically in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new challenges of traditional poverty reduction theories and patterns i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stage, especially the ethnic border areas which faced with great poverty alleviation pressure and the strategic mission of change the poverty reduction mode from mate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both of the substance and rights. And this article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 of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in border ethnic area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party's national policy in the new period.
     To put the implementation of both material and rights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as the foothold, taking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progres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overty reduction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s, people-oriented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overty reduction standards have greatly improved. Economic dimensions put together to the right dimension, and the highlight impa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striction in frontier nationality areas,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frontier minority area, it must be achiev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x aspects include poverty reduction concept, target, object, standard, policy and channel.
     This article from four aspects-the theoretical basis, specific connotation, path selection, and practice to illustrate the new proposition of how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on theoretical basis, selected empowerment theory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ory; on specific connotation, raised the theory of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as the basic concept, to achieve the new dominant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rea.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social poverty reduction, education, cultur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s means, co-ordinate urban and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nning as a mechanism, and on the ways of application, make a new design about the path of four-government promotion, social promotion, participation promotion, and market promotion.
     This article considers from the total target of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the frontier ethnic areas. In view of the urgent problem of poverty reductions, this paper re-examined the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from six aspects of concept, object, target, standard, policy, and ways, that means make a rich construction about connotation, basis and practical path of transformation. It is not only an active explore about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y in the border and minority areas, but also a positive explore about the party's national theory and policy on the new period.
引文
① 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1996.9.26。
    ① 鲁彩荣,党的执政方略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J],《人民日报》2012.8.14。
    ① Oppenheim, Poverty, the Fact[M],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年,101-108页。
    ① 汤森,英国的贫困家庭财产和生活标准的衡量[M].伦软,阿伦莱恩和培根图书公司,1979年,278页。
    ② Oppenheim, Poverty:the Fact[M].Child Poverty ActionGroup,1993年,246-257页。
    ③ 劳埃得·雷诺兹,徽观经济学[Ml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106页。
    ④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思.经济学(第16版)[M].华夏出版社,1999年,256-257页。
    ⑤ 青连斌,贫困的概念与类型[J],人民日报2006.6.8
    ⑥ 同上。
    ⑦ 坎贝尔·麦克康耐尔、斯坦利·布鲁伊,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08页。
    ① 岳希明,李实等.透视中国农村贫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10-15页。
    ② 薛宝生,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发展与贫困免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22页。
    ③ 汪三贵,全球贫困—现状及解决方案[J],科学决策,2003.11.
    ④ Townsend, Peter. (1979) Poverty in the Unit 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⑤ 同上31页。
    ① 王艳萍,克服经济学的哲学贫困:阿马蒂亚·森的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45页。
    ② 同上。
    ③ 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54页。
    ① 转引自谭崇台.发展经济学辞典[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414-416页。
    ② 刘易斯认为,传统的农业部门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为负,存在大量的劳动力过程,能够以不变的工资向城市工业部门提供任何数量的劳动力供给。
    ③ 纳克斯著、谨斋译,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31页。
    ④ 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13页。
    ⑤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8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7211页。
    ② 资本论(法文版第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689页。
    ③ 萨米尔·阿明著、高锬译.,不平等的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117页。
    ④ 吴清华,当代中外贫困理论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1.
    ⑤ 如果资源有限,理论上的分配规则应是:将减贫资源分成若干份,将第一份资源分配给减贫效果最显著的子群,对每一份减贫资源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减贫资源耗尽。
    ⑥ Martin Ravallion. On the coverage of public employmentschem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1,(34).
    ① 迪帕·纳拉扬著,付岩梅、崔惠玲等译,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54页。
    ② 参考了2000—2001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年.
    ③ 李小云,谁是发展的主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22—23页。
    ④ 世界银行,与贫困作斗争: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38页。
    ① 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132-141页。
    ② 转引自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年,36页。
    ③ 佩鲁著,张宁、丰子义译,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111—150页。
    ④ 赫希曼著,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105-107页。
    ⑤ 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117-118页。
    ①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101-104页。
    ② 叶普万、王军,世界反贫困战略演变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①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90年,67页。
    ②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12年,139页。
    ③ 汪三贵,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政策[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年,98页。
    ④ 薛宝生,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发展与贫困免除[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35页。
    ⑤ 江亮演,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务[M]台北.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0年,8页。
    ①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研究报告[R]北京,1990年。
    ② 董辅礽,中国经济纵横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28页。
    ③ 童星、林阂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3.
    ④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6页。
    ⑤ 李军,中国城市反贫困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页。
    ⑥ 陈端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中国剩余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39页。
    ⑦ 叶普万,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4页。
    ① 桑志达桑,重新认识贫困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5.
    ② 方晨曦,再释贫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5.
    ① 周彬彬,我国扶贫政策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91.10.
    ②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182—183页。
    ① 吴国宝,对中国扶贫战略的简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1996.8.
    ② 龚振,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与脱贫战略[J],经济问题,1997.6.
    ③ 马俊贤,农村贫困线的划分及扶贫对策研究[J],统计研究,2001.6.
    ④ 陈凡,中国反贫困战略的矛盾分析与重新构建[J],中国农村经济,1998.9.
    ⑤ 施祖美,我国不发达地区反贫困的战略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0.3.
    ⑥ 李文、李兴平、汪三贵,农产品价格变化对贫困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
    ⑦ 郭宏宝、仇伟杰,财政投资对农村脱贫效应的边际递减趋势及对策[J],当代经济科学,2005.9.
    ① 刘晓的、辛贤、毛学峰.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J],中国农村观察,2003.1.
    ② 李文、汪三贵,中央扶贫资金的分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
    ③ 胡慢华、王东阳,贫困地区技术创新的障碍因素和动力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5.
    ④ 李廉水、殷群,典型国家落后地区开发的经验剖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6.
    ⑤ 刘洪军、陈柳钦,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跨越贫困陷阱的道路的思考[J],经济科学,2001.4.
    ⑥ 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贩与缓解贫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30-136页。
    ⑦ 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0.6.
    ⑧ 帅传敏、孔祥智,浅析“以工代贩“项目的经济学原理一以联合国WFP援华项目为例[J],经济问题,2006.3.
    ①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240-251页。
    ② 1986年以前减缓贫困战略是以通过经济增长为主要方式来实现收入的增长;1986年我国开始实行目标瞄准式减贫战略即开发式扶贫,并实现了以瞄准区域到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实行的“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更加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自我发展能力,随后进一步深化了三农问题战略,更加注重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等各个方面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
    ③ 李周,社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7-108页。
    ④ 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27—128页。
    ① 赵晨曦,中国西部贫困地区扶贫攻坚难点问题与战略选择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7-8页。
    ② 周毅,西部反贫困研究——迈向小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3页。
    ③ 庄天慧、张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基于致贫因子与孕灾环境契合的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8.
    ④ 周鸿,反贫困文化: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抉择[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1.
    ① 苏海红、杜青华,中国藏区反贫困战略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8年,13—-15页。
    ② 王永平、袁家瑜,趋势、挑战与对策——欠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133—140页。
    ③ 李霞、李万明,新疆边境地区贫困调查研究——以福海县为例[J],开发研究,2012.2.
    ④ 王国庆、刘兆强,新时期宁夏农村扶贫开发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12。1.
    ⑤ 程厚思、邱文达、赵德文,边缘与“孤岛’—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的一种解释[J],中国农村观察,1996.6.
    ⑥ 张亚梅,论人口素质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2.2.
    ⑦ 吕素芬,云南省特殊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7.5).
    ⑧ 安新莉,聚焦云南农村反贫困[J],中国统计,2007.6.
    ⑨ 郭利平、陈忠暖,云南特困乡的因子生态分析与类型划分——以文山州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① 刘文光,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反贫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云南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1.
    ② 金俊峰,云南山区“开发式”扶贫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MPA硕士论文,2006年,15—-16页。
    ③ 管家风.试论东部县域扶贫模式与对云南扶贫的借鉴意义——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6.
    ④ 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5.
    ⑤ 廖晶晶,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8.5.
    ⑥ 王娟、程小放、欧阳书品等,云南异地移民扶贫开发的类型分析[J],前沿论坛,2002.11.
    ⑦ 杨颖、田东林、路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J],当代经济,2012.3..
    ⑧ 苏国霞,科学规划明确标准—关于云南大理州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调研报告[J],今日中国论坛,2007.10.
    ⑨ 顾继国、和立青,云南打破贫困循环机制的介入质——小额信贷扶贫[J],经济问题探索.2001.4.
    ① 陆媛、苏学斌,对云南异地开发扶贫政策的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② 安新莉,聚焦云南农村反贫困[J],中国统计,2007,(6):45-46.
    ③ 周惠仙、秦成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途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
    ④ 宋媛,未来十年云南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1.5.
    ⑤ 栗明,生态旅游与云南扶贫攻坚战略[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24-26页。
    ⑥ 李强,2020年云南将基本解决深度贫困[N],中国经济时报,2012.2.23.
    ⑦ 张淑芬、郑宝华,投资对缓解农村贫困成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云南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4.
    ① 同上。
    ② 张珂,云南产业扶贫新跨越[N],云南经济日报,2012.8.23.
    ③ 赵俊臣,边疆特困乡急需落实党的扶贫政策—来自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的调研[J],今日中国论坛,2007.10.
    ④ 周惠仙、秦成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途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
    ⑤ 林红叶、李龙华,云南边境地区贫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08.9.
    ⑥ 孙康、唐滢、朱耀顺,云南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6.
    ⑦ 张平,云南三年内将向47个老区县投入332亿元[J],中国老区建设,2010.4.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M]南宁,1995年,2-3页。
    ① 本章内容引自陈国新教授主持的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创新研究,笔者为参与研究者,本章内容为笔者研究成果。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8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362页。
    ② 金炳镐,民族纲领政策文献选编(第2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760页。
    ③ 同上,761页。
    ④ 同上,832页。
    ⑤ 转引自龚学增,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体系,民族研究,2008.2.
    ① 国务院扶贫办,加大扶贫力度促进民族贫困地区发展,2005年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交流材料。
    ② 陈虹、哈经雄,当代中国经济大辞典(少数民族经济卷),中国经济出版社[M]北京,1993年,23页。
    ③ 赵曦,21世纪中国西部发展探索,科学出版社[M]北京,2002年,220-221页。
    ① 转引自梁银湘,风险社会背景下农村的善治[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2.
    ② 史新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新论,云南科技出版社[M]昆明.1996年,159页。
    ①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编著,《新中国民族民族工作十讲》,民族出版社[M].北京,2006:42.
    ① 刘新平、韩桐魁,新疆绿洲生态环境问题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
    ② 铁木尔,民族政策研究文丛(第一辑),民族出版社[M],北京,2002年,194页。
    ①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编著,《新中国民族民族工作十讲》,民族出版社[M]北京,2006年,11页。
    ① 本段所引用数据均来自闵伟轩,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成效卓著[J],中国民族报,2010.05.24.
    ①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M],北京,2003.4.
    ① 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0.6.
    资料来源:吴定玉,陈和钧.中国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① 张万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有效形式[J],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10.
    ① 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共同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工作的意见[J],人民日报,2005.8.14.
    ② 余蓉、王可忠,推进“雨露计划”实施促进扶贫就业开发[J],经济研究导刊,2008.7.
    ① “雨露计划·扬帆工程”资助万名学子读中职[N],中国教育报,2012.05.30.
    ② 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0-2010年)中期评估政策报告[J],人民日报,2005.8.14.
    ① 郑瑞强,连片开发扶贫行为逻辑与作用机制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① 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275-277页。
    古古,穷人缺什么[M]北京,当代科学出版社,2005年,116—117页。
    ① 姚卫,西部扶贫模式研究的文献综述[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6.
    ② 陈国阶,我国生态移民的战略思考与建议[J],决策通讯咨询,2007.5.
    ③ 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M]成都,成都人民出版社,成都1986年,132—155页。
    ① 赵新龙,权利扶贫:农村扶贫突围的一个法治路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6.
    ② 汪三贵,扶贫体制改革的未来方向[J],人民论坛,2011.36
    ① 王建康,还权于民[J],西部大开发,2012.3.
    ① 吕怀玉,云南省扶贫模式转向的思考[J],思想战线,2012.2.
    ① 罗正富,云南“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M]昆明,2010年,922页。
    ② 宋媛,未来十年云南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11:5.
    ③ 罗正富,云南“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M]昆明,2010年,923页。
    ①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云南经济年鉴(2011)[N]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255-278页。
    ② 两个数据主要是来自于笔者实地调研与政府官员座谈中得到。
    ① 云南省扶贫办、云南省民委,云南特困民族扶贫开发的调查[J],社会主义论坛,2002.4.
    ① 苏宏华,浅析云南省返贫现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
    ② 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调研组,努力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一对云南省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
    ① 主要参考了罗正富,云南“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① 此段内容参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编,2010云南领导干部手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① 同上66页。
    ② 罗应光,住有所居—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321—325页。
    ① 数据来源于罗正富,云南“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924-926页。
    ① 汪三贵,扶贫体制改革的未来方向[J],人民论坛,2011.36.
    ② 罗正富,云南“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921一-925页。
    ① 李江,关于2011年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说明—在云南省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时的发言。
    ② 李艳琴,八年论战硝烟又起——再争怒江建坝—反坝者的信念[J],地球,2011.5.
    ① 中共中央党校报刊社调研组,努力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对云南省的调研[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1.
    ① 改进后的经济增长,即有利于贫困人口的经济增长型的经济增长,如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 Besley, and R Burgess."Halving Global Povert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7,2003, pp3-22.
    ① 郭宏宝、仇伟杰,财政投资对农村脱贫效应的边际递减趋势及对策[J].当代经济科学,2005.5.
    ①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贫困专题[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3页。
    ① 涂济民,从云南省看科教扶贫——实现扶贫攻坚的必由之路[J].科技导报,1999.4.
    ② 杨润高,我国扶贫开发的新困境及对策探讨[J].生态经济,2010.1.
    ① 王卫民,论特困少数民族人口的特征及反贫困政策的优化—对云南调查的几点分析[J],民族研究,1993.1.
    ① 徐孝勇、赖景生、寸家菊,我国农村扶贫的制度性陷阱与制度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2.
    ② 方黎明、张秀兰,中国农村扶贫的政策效应分析——基于能力贫困理论的考察[J].财经研究.2002.12.
    ①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8-19页。
    ① 世界银行,2000_-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1页。
    ① 杨效宏,反贫困需要政府、社会和穷人联动[J],商洛学院学报,2006.3.
    ② 吴良镛,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460-469页。
    ③ 姚迈新,对扶贫目标偏离与转换的分析与思考——政府主导型扶贫模式中的制度及行动调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3.
    ①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8—19页。
    ②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R],《新华月报》,2012.2.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651页。
    ① 唐咏,中国增权理论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家,2009.1.
    ② PINDERHUGHES. E.B.Em powerment of Our Clients and for ourselves [J], Social Casework: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Work,1983,64(6).
    ②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
    ③ 黄肖静,青少年增权研究述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
    ④ 默雷诺·道森,全球规模的减贫行动—来自上海全球扶贫大会的启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16页。
    ① 胡鞍钢、胡琳琳、常志霄,中国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困(1978-2004)[J].清华大学学报,2006.5.
    ② 张全红、张建华,中国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分析[J].南方经济,2007.5.
    ③ 林伯强,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3.12.
    ① 苏宏华,浅析云南省返贫现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
    ② 宋媛,未来十年云南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1.5.
    ①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375-377页。
    ① 张高陵,社会组织在社会扶贫中的作用[J],社团管理研究,2011.1.
    ① 李新平,参与方法是扶贫是工作的有效方法[J],林业与社会,2003.1.
    ① 机会均等这里指在扶贫的过程中,赋予贫困群体参与扶贫过程的始终,只有赋予贫困群体起点的公平性,才能保证扶贫结果的公平性。
    ② 于珂,贫困涵义的扩展与减贫战略[J],世界经济情况,2007.5.
    ① 韩国民、高颖,西部地区参与式扶贫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互动研究[J],农村经济,2009.10.
    ① 范小建,完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J],农民日报,2011.12.7.
    ② 龚亮保,关于构建“大扶贫”格局的几点思考[J],2008.17.
    ① 宋媛,未来十年云南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1.5.
    ① 魏后凯,新时期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展望[J],中国财政,2010.19.
    ① 罗正富,云南“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466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上、下册),民族出版社1987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列宁论民族问题》(上、下册),民族出版社1987年。
    [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4年。
    [4]陈国新、杜玉银主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5]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6]吴仕民:《西部大开发与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2001年。
    [7]陈庆德:《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开发概论》,民族出版社1993年。
    [8]金炳镐、王铁志主编:《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9]王洛林主编:《未来50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北京出版社2002年。
    [10]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3)[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1999(内蒙古甘肃)[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2000(内蒙古甘肃)[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1999(广西贵州云南)[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2000(中国西南扶贫世行贷款项目)[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1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贫困监测报告1999(中国秦巴扶贫世行贷款项目)[R].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6]黄承伟.中国反贫困:理论、方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32
    [17]黄承伟.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8]金峰峰.在发展中反贫困: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财政政策选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9]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20]李秉龙等.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物品[M].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2004.
    [21]李军.中国城市反贫困论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2]李小云等.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3]李小云,左停,叶敬忠.2003—2004中国农村情况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4]李兴江.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伟大实践与创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5]李彦昌.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李周等.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政策和宣传论文集,第一卷扶贫和小额信贷[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9]刘冬梅.中国农村反贫困与政府干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0]刘璨.社区林业制度绩效与消除贫困研究——效率分析与案例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1]吕银春.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巴西实例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2]美洲开发银行.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3][瑞典]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4]卜妙金.广东农村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5]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J].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3
    [36]世界银行.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迈向21世纪[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7]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8]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9]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战胜农村贫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40]唐钧等.中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报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1]王朝阳.中国转向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2]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3]王生铁.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44]闫天池.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5]叶普万.贫困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6]张新伟.市场化与反贫困路径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47]张岩松.发展与中国农村反贫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8]郑宝华,赵鸭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发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49]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的承诺:本世纪消灭贫困[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5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反贫困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5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3—2004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2]周毅.中国东西均点:中国治贫反困新思路[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53]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54]朱玲,蒋中一.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4]李周.社会扶贫中的政府行为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5]康晓光.NGO扶贫行为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56]纳克斯.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7]赫希曼著.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8]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9]阿玛蒂亚·森.衡量贫困的社会学[M].改革出版社,1993.
    [60]付民.中国政府消除贫困行为[M].湖北科技出版社,1996.
    [61]纳拉杨.谁倾听我们的声音[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62]薛宝生.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发展与贫困免除[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3]汪三贵.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政策[M].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
    [64]薛宝生.公共管理视野中的发展与贫困免除[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5]阿尔柯克.认识贫困[M].麦克米伦出版社,1993.
    [66]马丁·瑞沃林著,赵俊超译.贫困的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7]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阿马蒂亚·森.摆脱贫困还有希望吗?[J].国外社会科学,2000,(9)
    [2]艾尔泽·厄延.减少贫困的政治[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0,(4).
    [3]安虎森.扶贫战略指导思想上的误区[J].经济研究,1997,(3)
    [4]鲍里斯·普雷斯科维克,帕特劳斯?斯威坦尼茨.反贫困的优先次序:一个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J].经济科学,1994,(4)
    [5]财政部农业司扶贫处课题组.我国扶贫资金投向现状及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4,(69).
    [6]蔡昉,陈凡,张车伟.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政策与投资效率[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
    [7]蔡昉,都阳,陈凡.论中国西部开发战略的投资导向:国家扶贫资金使用效果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0,(11).135
    [8]曹子坚,刘亚桥,张森.扶贫战略的“效率”陷阱及其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02,(6)
    [9]查道林,黄胜忠.村庄财政与反贫困的瞄准目标[J].理论月刊,2004,(10)
    [10]陈成文,李秋洪.从可持续发展观看扶贫的机制和效益[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6).
    [11]程漱兰陈焱.与贫困作斗争:机遇、赋权和安全保障[J].管理世界,2001,(6).
    [12]程漱兰,陈焱.反贫困中的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J].中国投资,2001,(10)
    [13]戴庆中.反贫困思考:制度、组织与文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
    [14]邓仕礼.对我国农业税收和扶贫政策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2,(5)
    [15]都阳,蔡防.中国农村贫困性质的变化与扶贫战略调整[J].中国农村观察,2005,(5).
    [16]杜晓山,李静.对扶贫社式扶贫的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1998,(6)
    [17]葛海斌.对我国贫困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18]谷季农.中国“十五”扶贫思路与对策研讨会综述[J].宏观经济研究,2001,(3)
    [19]古学斌,张和清,杨锡聪.地方国家、经济干预和农村贫困:一个中国西南村落的个案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2).
    [20]何显明.非正式关系的社会资源配置功能及其负效应[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6)
    [21]贺建林.关于人口增长、环境退化、贫困与政策取向的深层次思考[J].西北人口,2001,(2)
    [22][美]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J].江苏社会科学,2003,(2)
    [23]程丹峰.中国财政扶贫政策分析[J].财贸经济,1998,(4)
    [24]胡鞍钢,李春波.新世纪的新贫困:知识贫困[J].中国社会科学,2001,(3).
    [25]姜长云.县乡财政困难及其对财政支农能力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4,(7).
    [26]姜玉欣.农村政策性扶贫必须向制度化扶贫转变[J].调研世界,2002,(9)
    [27]焦国栋廖富洲.农村扶贫攻坚面临的新问题与矛盾[J].河南社会科学,2000(6)
    [28]帕德玛拉班.贫困,微型信贷,圣雄甘地:对捐赠者的教益[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2,(3).
    [29]卡罗琳·摩塞.资源财产易受损害性框架:重新估价城市缓解贫困的策略[J].妇女研究论丛,2001,(2)
    [30]阚丽萍.扶贫政策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选择[[J].广西社会科学,2003,(7)
    [31]康晓光.论中国反贫困的制度创新[J].云南社会科学,1997,(2).
    [32]康晓光.90年代我国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分析[J].战略与管理,1995,(4)
    [33]康云海.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区域扶贫与扶贫到户的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1997,(4).
    [34]克利福德·科布.贫困与社会公共政策-制定防止贫困的政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35][美]里尔登等.发展中国家乡村贫困与环境的相互关系[J].国外社会科学,1996,(4).
    [36]李国璋,钱秉中.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如何从根本上摆脱贫困[J].软科学,2002,(6)
    [37]李小云等.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8]李小云,林志斌,叶敬忠.论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与资源的可持续性管理——对云南红河流域反贫困现状的初步观察[J].农业技术经济,1997,(4).
    [39]李小云等.我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瞄准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0]李元江.财政扶贫政策之拓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0,(4).
    [41]林伯强.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减少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3,(12)
    [42]刘冬梅.对中国二十一世纪反贫困目标瞄准机制的思考[J].农业技术经济,2001,(5)
    [43]刘冬梅.中国政府开发式扶贫资金投放效果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1,(6).
    [44]刘冬梅.对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3,(8).
    [45]刘继武,陈淑平.财政与货币“双松”政策在贫困地区实施效果不显的原因分析[J].经济师,1999,(10).
    [46]刘溶沧,孟春.关于财政扶贫的几个问题[J].经济发展与改革,1997,(3)
    [47]卢淑华.科技扶贫社会支持系统的实现——比较扶贫模式的实证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137
    [48]陆家骝,林晓洁.新经济资源观与我国新世纪发展的资源策略[J].学海,2000,(2)
    [49][法]Ch.莫里松著,灵隐译.世界的贫困问题[J].世界经济和战略2003年度报告(法).国外社会科学,2004,(2)
    [50]祁亚辉.“非自愿贫困”:中国扶贫新视角[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2).
    [51]乔永平.发达地区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52]屈锡华,左齐.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J].社会学研究,1997,(3).
    [53]尚玥佟.巴西贫困与反贫困政策研究[J].拉丁美洲研究,2001,(3)
    [54]石路明.扶贫资源的效率分析[J].农业经济,(人大复印资料),1996,(6)
    [55]宋卫信.甘肃六十个贫困县扶贫绩效因子分析[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5)
    [56]宋子良.中国扶贫实践及存在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57]孙梅,王洪春.搬迁扶贫的成本——效益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
    [58]唐克军.发展框架下的扶贫策略[J].探索与争鸣,2004,(6)
    [59]滕征辉.反贫困的金融政策选择[J].商业时代,2003,(20)
    [60]汪三贵.反贫困与政府干预[J].农业经济问题,1994,(3)
    [61]汪三贵.扶贫投资效率的提高需要制度创新[J].农业经济问题,1997,(10)
    [62]汪三贵.“第三届贫困与扶贫政策研讨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3,(4)
    [63]汪三贵,朴之水,吴国宝.中国反贫困政策评价[J].载于中国的承诺——本世纪末消灭贫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64]汪信尊.对21世纪初叶中国扶贫投入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8)
    [65]王思铁.关于新世纪初叶扶贫开发的政策取向[J].中国贫困地区,2000,(1)
    [66]王佐龙.法治视角下的西部农民“贫困”问题[J].青海社会科学,2002,(5)
    [67吴国宝.2000年后农村扶贫要解决什么问题[J].瞭望,2000,(14)
    [68]吴国宝.对中国扶贫战略的简评[J].中国农村经济,1996,(8).138
    [69]吴稼稷.反精神贫困与政府行为规范探讨——欠发达地区精神贫困问题思考[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6)
    [70]吴黎明,刘玉琴.现行扶贫目标(对象)瞄准机制的利弊和建议[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4, (10).
    [71]伍山林.中国家作制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从农户行为与政府偏好角度进行分析[J].经济研究,1998,(8).
    [72]谢培秀.中国扶贫战略讨论及“十五”对策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1,(7).
    [73]徐薇.我国实施可持续扶贫战略研究[J].理论与改革,2002,(5).
    [74]严瑞珍.坚持正确扶贫战略,加大农村扶贫力度[J].中国软科学,1996,(12).
    [75]严瑞珍.等级差土地收入与扶贫力度——对山西中阳县段家村、岔沟庄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1996,(4)
    [76]杨永村.广东扶贫开发的政策思维和对策建议[J].南方农村,2002,(5).
    [77]姚玉珠.贫困农户信贷障碍与原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5)
    [78]叶兴庆.中国的反贫困政策[J].中国贫困地区,1997,(1)
    [79]岳希明,李实.中国农村扶贫项目的目标瞄准分析[J].转载于张曙光,邓正来主编《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80]张凤凉,蒲海燕.反贫困治理结构中政府功能的缺陷及完善对策[J].理论探讨,2001,(6).
    [81]张明锁.持续贫困的成因与攻坚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82]张文驹.国土资源行政管理的若干应用基础理论问题(上)—自然资源属性分析[J].国土资源通讯,2002,(11).
    [83]张新伟.扶贫政策低效性与市场化反贫困思路探寻[J].中国农村经济,1999,(2)
    [84]张焱.扶贫开发效益评价的数学模型[J].软科学,1995,(1)
    [85]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0,(6)
    [86]赵曦.21世纪中国扶贫战略研究[J].财经科学,2002,(6).
    [87]郑宝华.参与性贫困评估和扶贫战略的调整:来自贫困者的声音[J].云南社会科学,2003,(3).
    [88]周民良.反贫困与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J].中国软科学,1999,(10)
    [89]朱玲.制度安排在扶贫计划实施中的作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战考察[J].经济研究,1996,(4).
    [90]朱乾宇.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方式与扶贫资金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7).
    [91]朱乾宇.我国政府扶贫资金使用的绩效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
    [92]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0,(6).
    [93]帅传敏,孔祥智.浅析“以工代贩”项目的经济学原理—以联合国WFP援华项目为例[J]. 经济问题,2006,(3).
    [94]桑志达桑.重新认识贫困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5):68.
    [95]方晨曦.再释贫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5)
    [96]缘与“孤岛”——关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成因的一种解释[J].中国农村观察,1996,(6).
    [97]张亚梅.论人口素质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2,(2)
    [98]吕素芬.云南省特殊贫困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术探索,2007,(5)
    [99]安新莉.聚焦云南农村反贫困[J].中国统计,2007,(6).
    [100]郭利平,陈忠暖.云南特困乡的因子生态分析与类型划分——以文山州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6(6).
    [101]沈艳萍.云南农村贫困问题缓解途径探讨[J].全国商情,2011,(9)
    [102]刘文光.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反贫困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以云南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1).
    [103]管家风.试论东部县域扶贫模式与对云南扶贫的借鉴意义——以浙江省江山市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6)
    [104]胡锡茹.云南旅游扶贫的三种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3,(5)
    [105]廖晶晶.云南旅游扶贫的社区参与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8,(5)
    [106]王娟,程小放,欧阳书品等.云南异地移民扶贫开发的类型分析[J].前沿论坛,2002,(11).
    [107]杨颖,田东林,路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研究[J].当代经济,2012,(3).
    [108]苏国霞.科学规划明确标准—关于云南大理州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调研报告[J].今日中国论坛,2007,(10)
    [109]顾继国、和立青.云南打破贫困循环机制的介入质——小额信贷扶贫[J].经济问题探索,2001,(4).
    [110]陆媛,苏学斌.对云南异地开发扶贫政策的思考[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4).
    [111]宋嫒.未来十年云南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1,(5).
    [112]栗明.生态旅游与云南扶贫攻坚战略[D].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113]赵俊臣.边疆特困乡急需落实党的扶贫政策—来自云南省宁菠彝族自治县战河乡的调研[J].今日中国论坛,2007,(10).
    [114]周惠仙,秦成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扶贫途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1).
    [115]林红叶,李龙华.云南边境地区贫困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2008,(9).
    [116]金俊峰.云南山区“开发式”扶贫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MPA硕士论文,2006.
    [117]李强.2020年云南将基本解决深度贫困[N].中国经济时报,2012-2-23(006)
    [118]张珂.云南产业扶贫新跨越[N].云南经济日报,2012-8-23(0A01.
    [119]孙康,唐滢,朱耀顺.云南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对策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6).
    [120]张淑芬,郑宝华.投资对缓解农村贫困成效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云南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4).
    [121]张平,云南三年内将向47个老区县投入.332亿元[J].中国老区建设,2010,(4)
    [122]赵俊臣,边疆特困乡急需落实党的扶贫政策—来自云南省宁菠彝族自治县战河乡的调研[J].今日中国论坛,2007,(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