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华南学派探渊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华南学派”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内史学界出现的少数学术流派之一。该学派同人以“华南”为试验场,在中国区域社会文化史领域取得显著的成绩。本文之作旨在将该学派置于中国近现代学术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中,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该学派如何被学术界指认出来历史过程,努力揭示出该学派学术兴起与发展的内在理路和学术诉求。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该学派在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领域的理论方法、问题意识和价值取向,总结其研究成果与得失,客观评估其在中国现代学术史应有的学术地位。
     本文共分绪论、结语和正文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本课题的研究旨趣、内容以及笔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结语部分主要揭示出华南学派的形成与中国近现代学术的关系。
     第一、二两章,主要以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以下称语史所)的运作理念和史学实践为考察视角,由个人扩大到群体,试图将其放入新思潮的背景之下,力图重构语史所作为一个现代学术机构的的具体运作特点。认为语史所同仁在“民史”建设和西南族群社会的调查研究做出了重要的成绩,对南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至五章,讨论了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继承了语史所的主要事业,以朱希祖、朱谦之、杨成志为首的文科研究所同人,发起“南方文化运动”,对中大历史学科的建设强调文化史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教学,培养了大批史学专业人才,并形成了一套将历史学的文献分析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纵”、“横”相结合的学术风格,学界将其誉为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学派”。
     第六章,以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的运作理念和学术实践为考察视角。认为该所同人以西南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为职志,通过倡导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交叉借鉴的学术实践,其开拓的学术研究领域和倡导的学术理路在中国现代西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影响。
     第七章,主要讨论了傅衣凌、梁方仲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研究方法。其中,傅衣凌注重“私”经济的研究,在研究中注意将“细部”研究与“总体”研究相结合,反对“以偏概全”,发掘大量前人所不重视的民间文献资料,将“活材料”与“死文字”相结合,“化腐朽为神奇”;梁方仲则在研究中把典章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联系起来考察,重视民间文献收集和整理,和运用多种社会科学方法治史。
     第八章,讨论了进入到上世纪80年之后,华南学派在继承既有的学术传统基础上,积极与海外有共同学术志趣的的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积极展开对话,逐渐建立将田野调查与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上层精英研究与基层社会研究的有机结合的研究模式,并在刊物出版、民间文献整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瞩目的成绩。
South China School is one of the few academic school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domestic historians. The school colleagues look South China as they testing ground, and got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a's regional. This article for the school in the ins and outs of the modern Chinese acade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by academics to discuss the schoo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rder of time how to identify out of the historical process, revealing the school's academic rising and developing of academic aspirations. On this basis, discussing In-depth about the theoretical approaches, the problem awareness and value orientation, summarizing their research results and losses, Commenting on the school in the academic status of th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The text is constituted by the introduction, conclusion and eight chapters. The part of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ed the research interests of the subject, content and author's ideas and methods. The Conclusion part is mainly reveals the form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chool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rn academic.
     Chapter Ⅰ and chapter Ⅱ Aimed at the operation of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Institute of Philology and History of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extended from individuals to groups, trying to impose its ideas in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ideas, to reconstruct the Institute's specific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s a modern academic institutions. The Institute's colleagues have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construction and southwest ethnic society, it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southern academia.
     From chapter Ⅲ to chapter Ⅴ, discussing the Liberal Arts Institute inherited the main work of the Institute of Philology and History, the colleagues of the Liberal Arts Institute initiated the Southern Cultural Movement, they emphasis on cultural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 theory in teaching of the discipline of history,and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ans professionals, and form a academic style that combination of historic documents analysis and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they were called the historical school of Chinese anthropology.
     Chapter VI, in the view of the institute's operation idea and academic practice of the South West Social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Lingnan University. The institute's researchers study the southwest about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as their responsibility. They carry out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ethnic groups, rural society and other regional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y coincide with the theory of history, sociology, anthropology disciplines,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southwest China's modern social studies.
     Chapter VII, focuses on the Fu Yi ling and Liang Fangzhong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Among them, Fu Yiling emphasis on private economy, Fu Attention to detail and overall research phase in the study, opposed to individual representatives of all, discovering a large number of the predecessors important folk document, combined with living materials and dead documents, take history back to life. Liang Fangzhong linked to inspection in the study of laws and institutions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emphasis on collecting folk literature materials, use a variety of social science methods to study history.
     ChapterⅧ, after the1980s, the South China School in inherited the academic tradition, they cooperate actively with historians and anthropologists of the overseas, formed the research model, combined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diachronic study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elites and the grass-roots social studies, and published in journals, folk document, personnel training has made a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引文
①唐立宗:《<历史人类学学刊>创刊号出版简介》,台北:《明代研究通讯》2003年第6期,第162页。
    ②王学典:《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42页。
    ③黄应贵:《进入东台湾:区域研究的省思》,收入氏著《人类学的视野》,台北:群学出版公司2006年,第174页。
    ④黄达人:《中山大学要创岭南学派》,载《羊城晚报》,2009年4月19日A3版。
    ①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读书》2006年第9期。
    ②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索》,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③顾潮:《历劫终教志不恢·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王煦华:《顾颉刚先生在中山大学》,收入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⑤张荣芳:《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载《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2期。
    ⑥张荣芳:《顾颉刚先生与中山大学》,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⑦施爱东:《顾颉刚、傅斯年与民俗学》,收入《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⑧余介方:《容肇祖与中大<民俗周刊)》,载《民俗研究》,2001年3期。
    ①施爱东:《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载《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②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③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④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⑤夏和顺:《全盘西化的台前幕后:陈序经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⑥赵立彬:《学识渊博的优秀教育家陈序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⑦郑潮波:《固守教坛:陈序经的人生之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⑧何国强:《逸事述略(代序)》,收入《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⑨陈支平:《(傅衣凌著作集)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
    ①王日根:《傅衣凌对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贡献及启示》,载《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27卷第4期。
    ②杨国桢、陈支平:《傅衣凌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③刘永成:《傅衣凌先生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上的成就》,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④陈支平:《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载《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9卷第2期。
    ⑤刘志伟、陈春声:《《天留迂腐遗方大,路失因循复倘艰——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收入(《梁方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⑥黄啟臣:《梁方仲与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载《今昔谈》,1982年第5期。
    ①杨祖义、赵德馨:《梁方仲经济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②李文治:《梁方仲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治学方法》,载《学术研究》,1988年第6期。
    ③段学玉:《梁方仲与明清档案的整理》,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④汤明檖:《略论梁方仲教授研究明代经济史的成就》,载《学术研究》,1980年第2期。
    ⑤以上文章均收入汤明檖等编:《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⑥杨生民:《谈梁方仲先生的治学道路》,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⑦王铭铭:《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类学》,载《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①张小军:《历史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卷第1期。
    ②黄应贵:《历史与文化——对于“历史人类学”之我见》,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04年第2卷第2期。
    ③庄英章:《历史人类学与华南区域研究》,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05年,第3卷第1期。
    ④二文均收入收入华南研究会编:《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版。
    ⑤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载《读书》,2006年第9期。
    ⑥陈春声:《中国社会史必须重视田野调查》,载《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⑦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⑧赵世瑜:《历史人类学:在学科与非学科之间》,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⑨以上二文载《文史哲》,2007年第5期。
    ⑩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1黄国信、温春来、吴滔:《历史学与近代区域社会是研究》,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2周建新:《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论争与实践——以华南研究为例》,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3常建华:《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收入《人文社会论丛2002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黄志繁:《20世纪华南农村社会史研究述评》,载《中国农史》,2005年第1期。
    15张小也:《历史人类学:如何走得更远》,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
    ①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94页。
    ①张轲风:《历史时期“西南”区域观及其范围演变》,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42卷5期,2010年9月,第45页。
    ②顾颉刚:《请纂修广东通志提案》,原载《香港华字日报》,题《朱家骅请纂修广东通志》,1929年1月8日。收入《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4页。
    ③本会同人:《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成立宣言》,载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编:《西南研究·创刊号》,1932年2月10日,第1页。
    ①江应襟拟,杨成志指导:《云南西部民族考察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7月8日,第七版。
    ②陈序经:《研究西南文化的意义》,载中国社会学社广东分社编:《社会学讯》第7期,1948年4月20,第三、四版。
    ③岑家梧:《西南民族文化论丛·序》,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甲集第七种,1949年12月,第1页。
    ④滨下武志:《漫论华南研究和资料中心的设立》,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1期,1995年10月,无页码。
    ⑤赵世瑜:《从中国的视角看华南研究》,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14期,1999年4月15日,无页码。
    ①蔡志祥、程美宝:《海外学者的“华南研究”》,载《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2日,第C03版。
    ②[法)J.勒高夫:《新史学》,收入J.勒高夫、P.诺拉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36、40页。
    ③[法]安德烈·比尔吉埃尔:《历史人类学》,收入J.勒高夫、P.诺拉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38页。
    ④赵世瑜:《历史人类学:在学科与非学科之间》,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23页。
    ⑤仲伟民:《历史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载《光明日报》,2005年6月30日,第9版。
    ⑥郑振满、黄向春:《文化、历史与国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原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4年第2辑),收入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265页。
    ⑦陈春声:《中国社会史研究必须重视田野调查》,载《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12页。
    ①黄国信、温春来、吴滔:《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第50页。
    ②庄英章:《历史人类学与华南区域研究——若干理论范式的建构和思考》,载《历史人类学学刊》,第3卷第1期,2005年4月,第156页。
    ①梁山、李坚:《中山大学校史(1924—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②顾颉刚:《顾颉刚日记》(1927年3月1日)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2页。无独有偶,朱家骅1927年4月1日在全校开学典礼上也提到过要在下学期“开办中国东方语言历史科学研究所”。见王聿均编:《国立中山大学筹备之经过和将来之希望》,收入《朱家骅先生言论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行,1977年版,第257页。
    ③《顾颉刚日记》,(1927年3月15、25日),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7页、30页。
    ④《本校文史科第四次教授会议记事录》,载《国立中山大学校报》,第18期,1927年7月25日,第9页。
    ⑤《所务实录》,语史所编:《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以下称《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54页。
    ⑥《本所概述》,《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中山大学校史特藏室。傅斯年在这一时期新聘定的教授主要有:汪敬熙、俞大维、毛准、马衡、黄希声、珂罗掘伦、丁山、罗常培、庄泽宣、吴梅、俞平伯、赵元任、商承祚、史禄国、杨振声等十八人。(参阅:《本校文史科概况》,载《国立中山大学校报》,第19期,1927年8月25日,第18~]9页。)
    ⑦先前与顾颉刚在厦门大学时结下矛盾的鲁迅己在中山大学任教,所以顾颉刚一开始没有立刻辞职前往中山大学。直至3月14日,接到顾孟余书,“谓武昌中山大学经费设备俱感缺乏,嘱到广州中山大学。”加之顾再次接到傅斯年的来电,电文表示在对待“鲁迅问题”上与顾颉刚共进退,基本消除了顾颉刚的顾虑,终于“决去矣”。顾颉刚4月17日抵达广州,鲁迅遂表示辞职,傅斯年也为鲁迅反对顾颉刚入校而辞职。后由朱家骅等人的出面,一方面许鲁迅请假离校,一方面派顾颉刚到浙江一带为学校图书馆购书。顾随后赴 江浙一带“借购书机会,得未见书甚多,开拓眼界,良以为快”,不仅购得.大批古籍善本,但凡杂志、日报、家谱、账簿、日记、公文、职员录、碑帖等都在网罗之中,共购同图书12万余册,碑帖3万余张,分别装入120余板箱,放置在语史所内,“教员参考教材,学生欲资深造者,皆觉其便”。容肇祖先生后来也回忆到:“顾颉刚在这几个月中购买的旧书善于选择,所得的很不少,有时价值很廉,把整个书店的书都买去,这是他为中山大学学生打下了研究国学的广博的基础。”(参见:《顾颉刚日记》第2卷,第21-34页、72页。顾潮:《历劫终教志不恢——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顾颉刚:《本馆旧书整理部年报专号·卷头语》,载《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卷六,第1-4期合刊,1929年2月1日,第3页。《国立中山大学文科概览·史学系概况》,1930年10月,无页码,中大校史特藏室藏书。东莞市政协编:《容庚容肇祖学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页。)
    ①《顾颉刚教授返校》,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7年10月17日,第二版。根据顾颉刚的回忆,当时购书的6万元尚未用完,学校“促归”。当时己开学数周,回粤不完全是为了兼课,而是为了语史所的筹备。参见:顾颉刚:《本馆旧书整理部年报专号·卷头语》,载《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卷六,第1-4期合刊,1929年2月1日,第3页。
    ②《顾颉刚日记》,第二卷,1927年10月16日,第96页。
    ③《文史科研究所布置就绪》,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7年10月24日,第三版;语史所大楼和语史所教职员见插图一、二。
    ④语史所编:《语史所年报·序》,1929年1月16,第1页。
    ⑤语史所编:《本所概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1930年1月,第1页。
    ⑥见语史所编:《语史所年报·序》,1929年1月16,第1页。1927年底广州起义,张发奎军从中央银行提出现洋400余万,“钞票基金既去,物价飞涨”,时局动荡不安。(参见《顾颉刚日记》(1927年12月28日),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16页。)
    ⑦在签订协议之前,傅斯年正因广州起义避难上海,其致顾颉刚的电报谓:“语史、心理二研究所该属大学院,教育另得津贴。”可知,在大学院(时蔡元培为大学院院长)接收语史所的过程中傅斯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参见《顾颉刚日记》(1928年1月16日)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25页。)
    ①大学院编:《大学院接收广州中山大学语史所之经过》,载《大学院公报》,第3辑,第1年第5期,1928年5月,第59-60页。
    ②《本所概述》,《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90、93页。
    ③《语史所暂时停止杂费》,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8月21日,第二版。但由于语史所透支杂费过多,经费有限,无可撙节,经商承祚在京将各种困难情形向校长面陈,得许将前透支额作特别报销。参见《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100页。
    ④《戴校长向中央条陈整理本校概略》,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9月21日,第一版。
    ⑤参见:《留员办理历史研究所结束》,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0年11月15日,第二版;《文科十月 工作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0年12月17日,第二版。此时,在北平闻得消息的顾颉刚在日记中记到:“得万章信,知中大语史所确已停办。鸱鸮,鸱鸮,既取我子,又毁我室。不知与彼辈有何利益?”(《顾颉刚日记》第二卷,1930年10月29日,第454页。顾颉刚认为语史所的停办是伍叔傥、刘奇峰、罗庸中等人从中推波助澜下关门的。参见《顾颉刚日记》(1930年1月11日、1月24日、7月15日)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多年后,容肇祖回忆研究所这段历史时也认为语史所的停办是由于研究所内存在着“抱破坏性的人们”,这些人为了“语史所和民俗学会必去其旧人,使之改换名称,使之停顿而后快。”(参见:容肇祖:《我最近对于<民俗学>要说的话》,载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民俗学会编:《民俗·复刊号》第111期,1933年11月21日,第12页。)由顾、容二人的记载可知,经费的短缺并非语史所停办的唯一的原因,而语史所固有的人事纷争恐怕是导致语史所停办的直接原因之一。
    ①《史学研究会业准备案》,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0年4月28日,第三版。
    ②《语史所改名规复》,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1年1月30日,第一版。
    ③中山大学文学院编:《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概览》,1933年6月,第138页。
    ④黄义祥:《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88页。
    ⑤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编:《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概览》,1933年6月,第10页。
    ⑥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编:《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概览》,1933年6月,第4页。
    ⑦注:这是教育部首批设立的三所研究院之一,另外两所分别是北京大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研究院,其它国立大学如中央大学只有一、二研究所,尚无研究院之设。参见《大学研究院统计表(1936年)》,收入《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85页。
    ①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办事处编:《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年报》,1937年6月,第75页。
    ②语史所编:《语史所组织大纲》,收入《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2页。
    ③参见《语史所统系图》,收入《语史所年报》第1页:《本所组织系统图》,收入《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17页。
    ①三室的具体陈列事因将于本章第四节相关学会的工作一起介绍,以免重复。
    ②参见《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9、13、15页。
    ③参见《语史所年报》插图,收入《语史所周刊》第62~64期合刊,1929年1月16日。
    ④1929年元旦,语史所举办展览会三日,展出各学会陈列室所搜藏的风俗、古器物、图书善本等。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师生职员、商兵各界、报研究目的者约7000余人,规模空前,“猺山服饰及各种物品,常在吾人之心目中”,这让即将离开广州的顾颉刚感到“此心甚慰”。(参见《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1月5日,第二版;1929年8月21日,第一版。《顾颉刚日记》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40页)展览会后,鉴于语史所藏品丰富,浙江省政府筹办西湖展览会,专函邀请中大语史所提供文物参展。(参见《西湖博览会征集本校出品》,载《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1月8日,第一版。《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选送西湖博览会出品一览》,中山大学校史特藏室藏书,无出版日期)
    ①见《各股室办事细则》,载《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35~40页。
    ②见《旧书整理部暂行借阅图书条例》,载《语史所年报》,收入《语史所周刊》第62-64期合刊,1929年1月16日,第171页。
    ③由于语史所需整理的旧书甚多,月将整理后的图书先行对外开放借阅,因而工作量增大了,所用的工作人员一时竟然超过了中大的总馆。根据《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1月24日(第四版)载《整理中大图书馆计划》:“(学校图书馆)现在职员三十多人,惟总馆只十五人,而语史所竟用十七人。”又《图书馆周刊·年报》:“本馆职员共三十九人,语史所研究室旧书整理部占十七人之多,故总馆及其它分馆每不敷分配”。(参见《图书馆周刊》第三卷第六册,1928年7月22日。)
    ④中大学出版部收藏:《国立中山大学文科概览·史学系概况》,1930年10月,无页码,中大校史特藏室藏。
    ①参见《语史所预算表》,载《语史所周刊》第62-64期,1929年1月16日,第11~12页。
    ②参见《中山大学各部杂费支付统计表》,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12月29日、1930年1月27日、1930年2月26日。
    ③《顾颉刚日记》(1928年3月3日)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59页。
    ④参见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载《语史所周刊》第13期,1928年1月23日,第311页。顾颉刚:《顾颉刚日记》(1927年3月1日)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2页
    ⑤《朱家骅、傅斯年致李石曾、吴稚晖书》,收入傅斯年:《傅斯年先生全集》第7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①参见语史所《招生简章》、《本所委员会名录》,收入《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6、165-166页。
    ②参见《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165-166页;《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128-131页。
    ①《语史所年报·序》,载《语史所周刊》第62-64期,1929年1月16日,第2页。
    ②《语史所研究生招生简章》规定:研究所计划首批招收20名研究生,要求投报者具有“大学毕业,曾专习语言或历史学,而现在仍继续研究者”;在“高师毕业,曾习文学或史学,或在大学修业二年以上,而欲专为语言学历史学研究者”。报名时须述明以前所习之学科,所读之书及所从之教师,并付上以前所从之教员推荐信一封。投考者来函经检定后合格通知考试。考试科目有:国文、外国文(英法德之一);历史、地理、算学、物理、地质、生物、统计(选一)。研究生录取后,免收学费,各种旅行及实际工作的费用均由学校支付,研究生工作优良时,学校提供300至1000元不等的奖学金。(参见《语史所研究生招生简章》,载《语史所周刊》第1期封底,1927年11月1日,无页码。)
    ③参见《语史所研究生招生简章》,载《语史所周刊》第1期封底,1927年11月1日,无页码。
    ④语史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类似于北大国学门的研究生培养。胡逢祥先生在《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一文中认为,北大国学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少数专家引导组合分散的于社会的相关学术力量加入新国学运动的做法,对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工作能量和扩大社会影响,实在也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此言也比较符合语史所研究生招生的实际情况。见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载《史林》2007年第3期,第159页。
    ⑤遗憾的是,虽然研究所从筹办时就准备招收研究生,但一直因“研究生学历在大学毕业以上,延聘教授,自须较本科教授薪金为高”,直到1929年顾颉刚离开广州前后仍然为因“校款支绌,种种设备无法举办,至未能实行招生,殊深歉仄”。(参见:《本校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最近进行》,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1月11日,第二版。)除经济原因之外,顾颉刚在给胡适的信中谈说到:“广州书籍不够参考,商量学问又无其人”,而“研究生招生广告在报上登了十余天,尚无一人报名”正是“广州不能研究学问”的例证。(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4页。)
    ⑥顾颉刚、余永梁:《本所计划书》,载《语史所周刊》第62-64期,1929年1月16日,第20页。
    ⑦具体所授学科有:何思敬教授讲《民俗学概论》,庄泽宣教授讲《民间文学与教育》,汪敬熙教授讲《民俗学与心理学》,崔载阳教授讲《民俗心理》,刘奇峰教授讲《希腊的神话》,顾颉刚教授讲《整理传说的方法》,马太玄教授讲《中印民间故事的比较》和《关于中国风俗材料书籍的介绍》,陈锡襄教授讲《收集风俗材料的方法》,容肇祖教授讲《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调查会的经过》,余永梁教授讲《殷周时代风俗断片》,钟敬文教授讲《歌谣概论》。(见韦承祖:《民俗学讲习班第一期经过略记》,载《民俗》第23~24期,1928年9月5日,第68页。)
    ①韦承祖:《民俗学讲习班第一期经过略记》,1928年9月5日,第68页。
    ②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③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载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223页。
    ④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第63页。钟敬文认为:“首次把“民俗学”这个名词冠于学会名称之上其意义尤不容忽视。”钟可能是认为,民俗加上“学”字后标志着民俗研究开始走向学科化的道路。参见钟敬文:《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⑤林语堂:《八十自叙》,台北: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第58页。
    ⑥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索》,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76页。
    ①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索》,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80页。
    ②钟敬文:《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页。此外,学会成立还离不开来自副校长朱家骅的大力支持。钟敬文说:“(学会的成立)当然还有一些辅助的原因。例如,当时学校新领导班子成员中,有一位是从北大来的,他当然知道北大的这种“新国学”活动的情形和一定的意义。由于他所处的特殊地位,他对民俗学活动的支持,也就成为有一定份量的积极因素。”钟所指的北大来的人,就是当时中大的副校长朱家骅先生。(参见钟敬文:《重印(民俗)周刊序》,收入《沧海潮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8页。)
    ③参见钟敬文:《钟敬文学术论著自选集·自序》,收入《沧海潮音》,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8页。
    ④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载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223页。
    ⑤见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5页。
    ⑥[日]直江广治著、林怀卿译《中国民俗学》,台南市:世一书局印行,1980年10月,第212页。
    ①顾颉刚:《语史所年报·序》,载《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3页。
    ②顾颉刚:《语史所年报·序》,载《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10页。此处的《民俗学会简章》可能更早就已公布,但笔者还没有找到更早的证据。
    ③见《神的专号》,载《民俗周刊》第61-62期合刊,1929年5月29日,封底。
    ④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载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224页。
    ⑤详细名单请参见本文“附录二”。
    ⑥记者:《民俗学团体成立》,载《民俗周刊》第101期,1930年2月26日,第52页。
    ⑦参见记者:《民俗学消息》之《民俗学团体成立》,载《民俗周刊》第]01期,1930年2月26日,第52、53页。《民俗学消息》之《厦门、福建、鄞县民俗学会近况》,载《民俗周刊》第110期,1930年4月30日,第62、63页。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载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227、228页。
    ①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载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227、228页。
    ②笔者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学会由于经费的限制等原因,刊物多依附于报纸而才得于出版,即使是单独出版的刊物也时常中断,规模也远远不及中大民俗学会。
    ③见《顾颉刚日记》第二卷,1927年5月12日,第46页:《歌谣周刊行将出现》,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7年5月9日,第三版。《歌谣周刊》的名称与北大国学门的民俗刊物相同,反映出顾颉刚急于将始于北大国学门的民俗学运动继续推进。
    ④同人:《发刊词》,载《民俗》1928年3月21日,第1页。根据钟敬文在《编辑余谈》中写到:“我们第一期所批露的《发刊词》,……是出自顾颉刚先生的手笔。”因而这里的“同人”就是顾颉刚。参见《民俗》第23-24期合刊,1928年9月5日,第83页。
    ①这套丛书后来在台湾由娄子匡先生筹资重印,在海外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也只有三十种左右,没有完全收齐。2002年,中山大学筹备重新出版这套丛书,除向海内外各研究机构同仁寻求支持外,还分别委托台湾、日本的学者广泛搜集,终于搜齐全部的39册,2003年由叶春生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典藏民俗学丛书》上、中、下三巨册面世。参见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重版说明》(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5-6页。
    ②顾颉刚、余永梁:《本所计划书·民俗》,载《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19页。
    ③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载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227页。
    ④关于杨成志的云南之行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三节。
    ⑤参见语史所编:《语史所展览会说明书》,1929年,第7页。
    ⑥参见《云南新到物品》,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9月9日,第4版。
    ⑦语史所编:《语史所展览会说明书》,1929年,第7页。
    ⑧参见《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收入《语史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第112页。
    ①参见《语史所民俗学会收到北平脸谱数十种》,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1月22日,第三版。
    ②见《风俗物品》,收入《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125-126页。
    ③见《本校语史所展览会纪盛》,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1月5日,第二版。
    ④从《计划书》的内容看来,并没有提出如何设立一个系别,以及对考古学系课程的安排等事项,因而笔者认为此《计划书》似乎可能为排版错误,应该看作为筹备考古学会之计划书更为合适。
    ①马衡:《本校筹备考古学系之计划书》,载《语史所周刊》第10期,1928年1月3日,第240、242页。
    ②参见: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索》,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第135-137页。
    ③参见《本所计划书》,载《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17~18页。
    ④容肇祖:《韶州调查日记》,载《语史所周刊》第39期,1928年7月25日,第13~19页。
    ⑤参见:《本所消息·考古学会十八年度进行计划书》,载《语史所周刊》第101期,1929年10月16日,第29、30页。
    ①顾颉刚、余永梁:《本所计划书·考古》,载《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18页。
    ②语史所编:《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73页。
    ③容肇祖:《调查员村乡发现晋代古冢始未记》,载《语史所周刊》,第30期,1928年5月23日,第1页。
    ④参见:《戴校长偕本校教授今日赴员村调查古冢》,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4月14日,第三版。遗憾的是,后来发掘未能继续进行,笔者尚未能找到相关的资料来解释之。
    ⑤温汝遂(清乾隆、道光时人),字遂之,以字行,自号竹梦生,龙山乡人,不慕功名,专心读书写画。工草书、善画竹、富收藏,其藏品有晋永嘉九州荒砖、古彝鼎、宋元名迹,率皆精品。亦精鉴别古董。
    ①以上参见容肇祖:《调查员村乡发现晋代古冢始末记》,载《语史所周刊》,第30期,1928年5月23日,第6-7页。
    ②语史所编:《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10页。
    ③参见语史所编:《语史所展览会说明书》,1929年,第10-19页,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书。《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69页。
    ④语史所编:《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121页。
    ⑤语史所编:《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81页。
    ⑥参见《本校新购大批古物》,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5月20日,第三版。
    ⑦语史所编:《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106页。《语史所周刊》第123~124期,1930年3月26日,第31页。
    ①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载《语史所周刊》第13期,1928年1月23日,第310页。
    ②杨成志:《单骑调查西南民族述略》,载《语史所周刊》第118期,1930年2月12日,第15页。
    ③杨成志:《中猡字典》,收入《云南民族调查报告》,1930年7月出版,第36~43页。
    ④参见《语史所周刊·方言专号》,第85~88期合刊,1929年6月26日。
    ⑤顾颉刚、余永梁:《本所计划书》,载《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14页。
    ⑥心恬(罗常培):《编辑剩语》,载《语史所周刊·切韵专号》第25~27期,1928年5月2日,第147页。
    ①参见《语史所计划书》,载《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15页;《历史学会工作大纲》,收入《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29页。
    ②陈功甫:《征集史料意见书》,载《语史所周刊》第34期,1928年6月20日,第32页。
    ③《语史所计划书》,载《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第16页
    ④参见《语史所概览·本所概述》,1930年1月,第6页。
    ⑤语史所编:《语史所概览》,1930年1月,第40页。
    ⑥参见魏应麒:《本所整理档案工作报告专号·卷头语》,载《语史所周刊》第107-108期,1929年12月,第3、6页。
    ⑦《国立中大语史所翻译事业计划书》,载《语史所周刊》第79期,1929年5月1日,第34页。
    ⑧刘朝阳:《十九世纪后期的西洋史学》,载《语史所周刊》第6期,1927年12月6日,第132页。
    ①杨成志:《历史的目的及其方法》,载《语史所周刊》第15期,1928年2月7日,第61页。
    ①《(语史所周刊)发刊词》内容让我们很容就会想到与一年后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是惊人的相似,以致于连曾先后身处两所的董作宾也误认为这篇发刊词“必是孟真的于笔”。(参见董作宾:《史语所在学术上的贡献——为纪念创办人终身所长傅斯年先生而作》,载《大陆杂志》1951年2月1日。)台湾学者杜正胜也认为《发刊词》所认定的内容如:“和其它自然科学同目的、同手段”;“没有功利的成见,知道一切学问不都是致用的”;“承受现代所研究学问的最适当的方法”。这三点“绝对是‘傅斯年式’的,不见顾颉刚的踪影”。并且进一步论到:主张普及和致用的顾颉刚这时写下上述的宣言,显然是替傅斯年说话,可能因为傅是所长,秉其意思所作。所以《中大语史所周刊》发刊词的著作权不能如实地按《颉刚日程》所记的确定。(笔者注:顾颉刚之女顾潮先生曾向杜正胜出示未出版的《颉刚日程》,亦即《顾颉刚日记》,日记载有:1927年10月21日“作研究所周刊发刊词”。(参见杜正胜:《无中生有的志业:傅斯年的史学革命与史语所的创立》,收入杜正胜、王汎森编:《新学术之路(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语史所出版,1998年10月,第13页。)同样,任教于德国波鸿大学与台湾政治大学的施耐德教授也根据《发刊词》中一些重要的论述与《史语所工作之旨趣》中的内容相同,故而认为《发刊词》出自傅斯年之笔。(参见[德]施耐德:《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注释。)在此,笔者认为《<语史所周刊)发刊词》的“著作权”问题或者说研究所的治学思想源于何处?如果我们将《发刊词》和1926年顾颉刚为《[国学门周刊》撰写的《1926年始刊词》以及傅斯年于1928年10月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三则材料进行比较对读,很容易为《(语史所周刊)发刊词》在学术史的地位以及顾颉刚是否秉傅斯年的意旨说话找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答案。经过比较对读后,笔者认为从治学思想上来看,顾颉刚《1926年始刊词》、《(语史所周刊)发刊词》以及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三者之间明显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这表明顾颉刚无论在思想高度上还是日记留下的记载中都强有力地证明顾颉刚拥有《语史所周刊》发刊词的著作权,更不是如杜正胜说的那样:顾颉刚“显然是替傅斯年说话”。相反的,从三篇文章的发表时间顺序上来看,顾颉刚的两篇文章分别要早于傅斯年1-2年之多,傅氏的思想反倒处处留有顾颉刚的“影子”。当然《研究所周刊》发刊词也有傅斯年的建议在里面,那就是傅斯年以“语言历史学”代替了顾颉刚在《1926年始刊词》所提到的广义上的“国学”,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1926年10月给顾颉刚的信中看到。(这封信后来以《与顾颉刚论古史书》为题刊载《语史所周刊》第13、14期上。)
    ①以上均见《发刊词》,载《语史所周刊》第1期,1927年11月1日,第1页。
    ②胡逢祥:《“科学方法”输入后的中国现代史学之走向》,载《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第115页。
    ③顾颉刚:《1926年始刊词》,载《国学门周刊》第2卷第13期,1926年1月6日,第3-5页。
    ④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1页。
    ①顾颉刚:《1926年始刊词》,载《国学门周刊》第2卷第13期,1926年1月6日,第3、4页。
    ②顾颉刚:《1926年始刊词》,载《国学门周刊》第2卷第13期,1926年1月6日,第10页。
    ①梁启超:《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序》,载《时务报》,1897年7月20日。
    ②梁启超:《中国史学论》,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史之界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③梁启超:《中国史学论》,收入《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新史学》,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
    ④刘成禺:《史学广义内篇》,载《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期。
    ⑤邓实:《史学通论》,载《政艺通报》,1902年8月18日。
    ①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收入《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②[日]直江广治著,林怀卿译:《中国民俗学》,台南市:世一书局印行1980年10月版,第198页。
    ③胡适著,欧阳哲生、刘红中编译:《中国文艺复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④参见[日]直江广治著,林怀卿译:《中国民俗学》,台南市:世一书局印行1980年10月版,第199-200页。
    ①民俗学研究是语史所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的内容可参读《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史论(1918~1937)》(赵世瑜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民俗学史》(王文宝著,辽宁大学出版社)。在此,笔者将不再对语史所民俗学的具体研究进行讨论,以免重复前人之论,只是截取该所在民俗学与历史学在研究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②在这里“民间文艺”相当于民俗学,该刊也从第13期后改名为《民俗周刊》。
    ③参见董作宾:《为<民间文艺>敬告读者》,载《民间文艺》创刊号,1927年11月1日,第1-2页。
    ④董作宾:《为<民间文艺>敬告读者》,1927年11月1日,第3-4页。
    ⑤董作宾:《为<民间文艺>敬告读者》,1927年11月1日,第3页。
    ①顾颉刚:《民俗发刊词》,第1期,1928年3月21日,第1页。《<民俗)》发刊词没有署名,但根据钟敬文在《民俗》第23-24期中说到:“这个《发刊词》出于顾颉刚的手笔”,因而笔者在此可以认定《发刊词》的作者是顾颉刚,参见《民俗》第23-24期,1928年8月29日,第83页。
    ②顾颉刚讲,钟敬文记:《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1928年3月20日在岭南大学学术研究会演讲),载《民俗周刊》第5期,1928年4月18日,第4页。
    ③参见桑兵:《从眼光向下到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94页。
    ④顾颉刚编著:《妙峰山·进香专号引言》,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9月出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17页。
    ①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②钟敬文:《总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史论(1918~1937)》,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③参见容肇祖《我最近对于<民俗>要说的话》,载《民俗》第111期,1933年3月21日,第15页。
    ④顾颉刚:《1926年始刊辞》,载《北大国学门周刊》,第2卷第13期,1926年1月6日,第13期。
    ⑤顾颉刚:《国学研究院周刊·缘起》,载《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1卷第1期,1927年1月5日,第1页。
    ⑥龚念平:《泉州民间传说·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11月出版,第2页。
    ①顾颉刚:《湖南成本提要·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3月出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1341页。
    ②陈元柱:《台山歌谣集·编者自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4月出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1539页。
    ③魏应麒:《福建三神考·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5月出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1594页。
    ④容肇祖:《海龙王的女儿·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8月出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2033页。
    ⑤《民俗学会征求会员启示》,载《民俗周刊》第64期,1929年6月12日,封底。
    ⑥参见顾颉刚:《迷史·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7月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569页。
    ⑦江绍原:《(妙峰山进香专号)书后》,收入顾颉刚编著:《妙峰山》,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9月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1130页。
    ⑧参见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载《民俗》第1期,1928年3月21日,第3页。
    ⑨见何思敬:《读妙峰山进香专号》,载《民俗周刊》第5期,1928年4月18日,第11页。
    ①参见王汎森:《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收入《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166页。
    ②参见顾颉刚:《民俗学问题格·顾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6月出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35页。1928年7月在给《迷史》所作的序中顾颉刚特地郑重声明:“我们民俗学会同人是只管‘知’而不管‘行’的,一件事实的美丑善恶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的职务不过是说明一件事实而已。”(见顾颉刚:《迷史·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7月出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第569页。)但是同时顾义说到《妙峰山·自序》中说到:“如果你们要想把中华民族从根救起,对于这种事实(民众的艺术、信仰等——一笔者注)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都必须了解了才可以走第二步呵。”(见《妙峰山·自序》,《典藏民俗学丛书》(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1011页。),
    ③参见顾颉刚:《妙峰山进香专号引言》,收入顾颉刚编著:《妙峰山》,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9月出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1017页。
    ①参见容肇祖:《迷信与传说·自序》,国立中山大学预史所1929年8月出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1841-1842页。
    ②林幽:《风俗调查计划书》,载《民俗周刊》第7期,1928年5月2日,第9页。
    ③北师大赵世瑜先生认为同样是研究民俗的周作人和顾颉刚,前者是“浪漫主义民众观和民间文艺观”的代表,后者是一位“现实主义民众观和民间文艺观”的代表。笔者从顾颉刚及语史所民俗研究实践来看,认为赵世瑜的结论是中肯的。参见赵世瑜:《一个历史学家和‘个文学家的选择》,载《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第79页。
    ④参见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20页。
    ⑤参见[日]直江广治著,林怀卿译:《中国民俗学》,台南市:世一书局印行,1980年10月,第212页。
    ⑥杨堃:《我国民俗学运动史略》,收入《杨堃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页。
    ⑦桑兵:《从眼光向下到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198页。
    ①顾颉刚:《中学校本国历史教科书编纂法的商榷》,载《教育杂志》,第14卷4号,1922年4月20日,第4页。
    ①顾颉刚:《古史辩·自序一》,收入《古史辩》第一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2页。
    ②顾颉刚:《我的研究古史计划书》,收入《古史辩》第一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183页。
    ③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载《歌谣》周刊,1924年11月23日,第一版。
    ④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语史所1928年4月,收入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⑤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200页。
    ①《顾颉刚致胡适的信》(1929年8月20日),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胡适来往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32页。查语史所两周刊共出版二百多期,数千篇文章,笔者没有看到一篇傅斯年发表的关于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在出版的39册《民俗丛书》中,也没有见到一篇傅斯年为之作序的序文。
    ②参见《顾颉刚日记》(1929年2月13日)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52页。
    ③《顾颉刚日记》(1929年3月3日条,1973年7月补记)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59~160页。
    ④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收入傅孟真先生遗著编辑委员会编:《傅孟真先生集》(四),台湾大学1952年出版,第179页。
    ⑤见《顾颉刚日记》(1929年3月3日条,1973年7月补记)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59~160页。
    ⑥《顾颉刚日记》(1929年3月3日条,1973年7月补记)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59~160页。
    ⑦杜正胜:《无中生有的志业:傅斯年的史学革命与史语所的创立》,收入杜正胜、王汎森编:《新学术之路》(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语史所出版,1998年10月,第20页。
    ①《顾颉刚日记》(1929年3月3日条,1973年7月补记)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60页。
    ②笔者注:顾颉刚在致胡适的信中说到:“语史所虽未成立,而已有房子、书籍、职员、出版物,同已成立一样,这一方面孟真全不负责,以致我又有名无实地当了研究所主任。”(参见《顾颉刚致胡适》1928年2月27日,收入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42册,351页。)
    ③杜正胜:《无中生有的志业:傅斯年的史学革命与史语所的创立》,收入杜正胜、王汎森编:《新学术之路》(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语史所出版,1998年10月,第16页。
    ④参见钟敬文:《编辑余谈》,载《民俗周刊》第23~24期,1928年8月29日,第83页。这篇文章是钟敬文因《吴歌乙集》风波被中大当局辞退离开之前在《民俗》上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多年后,钟敬文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到:当时各人研究民俗学的路子不一样,他自己是从文学的路子进到民俗学研究的,顾颉刚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的,江绍原是从宗教学角度。随着钟敬文离开语史所,江绍原又非语史所成员,因而,顾颉刚、容肇祖等历史出身的人掌控下的语史所的民俗学研究就自然带有为明确的历史学研究的倾向了。(参见叶涛:《钟敬文教授访谈录》,载《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第28页。)1926年《古史辨》第一册出版,顾颉刚在自序中坦言道,他是不乐于接受歌谣专家的期誉的,他之所以搜集歌谣材料的目的是将歌谣作为其历史研究的辅助。(参见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4页。)
    ①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载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227、229-312页。
    ②王文宝:《中国民俗史》,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版,第226页。
    ③沈兼士:《文献馆整理档案报告》,载《文献特刊》(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十周年纪念),1935年10月,第4页。
    ①帧颉刚:《本馆旧书整理部年报专号·卷头语》,载《图书馆周刊》第6卷第1-4期合刊,1929年2月1日出版,第1页。
    ②顾颉刚:《购求图书计划书》,载北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编辑部编:《文献》第8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第20页。
    ③赵肖甫:《本所整理档案之过去及将来》,载《语史所周刊》第116期,1930年1月29日,第7页。
    ④魏应麒:《本所整理档案工作报告专号·卷头语》,载《语史所周刊》第107-108期,1929年12月4日,第2页。
    ⑤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收入《饮冰室合集》第一卷,《饮冰室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页。
    ⑥顾颉刚《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载北京图书馆《文献》从刊编辑部编:《文献》第8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第20页。
    ①赵肖甫:《本所整理档案之过去及将来》,载《语史所周刊》第116期,1930年1月29日,第7页。
    ②刘栽甫:《致国立中山大学的信》,载《语史所周刊》第55期,1928年11月10日,第33-34页
    ③《派员接收民政厅移交旧储案件》,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10月15日,第四版。
    ④《本所新聘档案室主任》,载《语史所周刊》123-124期,1930年3月26日,第31页。
    ⑤胡致远:《整理档案工作报告》(1929年10月),载《本所整理档案工作报告专号》,《语史所周刊》第107-108期,1929年12月4日,第6页。
    ⑥姚逸之:《档案整理室17年12月份工作报告》,载《语史所周刊》第71期,1929年3月6日,第42页。
    ①赵肖甫:《本所整理档案之过去及将来》,载《语史所周刊》第116期,1930年1月29日,第17页。
    ②顾颉刚、余永梁:《语史所计划书》,载《语史所周刊》第62-64期,1929年1月16日,第15页。
    ③参见魏应麒:《《本所整理档案工作报告专号·卷头语》,载《语史所周刊》第107-108期,1929年12月,第3、6页。
    ④参见钟敬文:《重印(民俗》周刊序》,原载《民间文艺集刊》第6集,1984年3月,收入《沧海潮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⑤江绍原编译:《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上海:中华书局1932出版,第322页。事实上,“研究则未也”也并不完全符合事实情况,比如容肇祖的《迷信的传说》,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集》、《妙峰山》等都是研究之作。
    ①参见何思敬:《读妙峰山进香专号》,载《民俗周刊》第4期,1928年4月11日。第3-4页。
    ②参见钟敬文:《惠阳(?)仔山苗民的调查》,载《语史所周刊》第6期,1927年12月6日,第144页。
    ③笔者案:实际上,根据石兆棠本人在文章“最后的留言”,他的这篇文章也是“凭心上所记忆”而匆匆写出,也不是一次有计划的调查,他自己认为如果有机会“能回乡再切实作科学的调查,必能多有贡献”。参见石兆棠:《獞人调查》,载《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第93页。
    ①《丁文江致辛树帜的信》(日期不明),此信由顾颉刚转抄后登载在《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猺山调查专号·跋语》中。
    ①顾颉刚:《猺山调查专号·跋语》,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129页。
    ②绍孟(余永梁):《编后》,载《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第114页。
    ③容肇祖:《我最近对于(民俗>要说的话》,载《民俗》第111期,1933年3月21日,第26页。
    ④容肇祖:《告读者》,载《民俗周刊》第71期,1929年7月31日,第1-3页。
    ⑤绍孟(余永梁):《编后》,载《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第114页。
    ⑥顾颉刚:《猺山调查专号·跋语》,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127页。
    ⑦《顾颉刚日记》(1927年10月19日条,1973年7月补记)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44页。
    ⑧《顾颉刚日记》(1929年1月1日)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39页。另据顾颉刚日记记载,辛树帜准备出版哺乳动物类丛书,而当时学校出版委员会负责人伍叔傥不肯签字,并谓辛树帜:⑨中山大学规程,已给顾颉刚破坏,现在你义来破坏么?”。辛树帜于是与对方大闹,归来后对顾颉刚说:⑩我们二人真是众矢之的。”可见,顾辛二人在当时中大众多反对者面前惺惺相惜,关系非同一般。(参见《顾颉刚日记》(1928年12月26日条)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34页。)
    ①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7年11月6日在赴江口舟中),载《语史所周刊》第16期,1928年2月14日出版,第11页。
    ②顾颉刚:《猺山调查专号·跋语》,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127页。
    ③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时间约在1928年6月20日左右),《语史所周刊》第42期,1928年8月15日,第24页。
    ④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5月24日),载《语史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第108页。
    ⑤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6月某日),载《语史所周刊》第42期,1928年8月15日,第23页。
    ①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5月30日),载《语史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第111页。
    ②《语史所事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记录》(1928年6月11日),载《语史所周刊》第34期,1928年6月20日,第40页。后来杨成志等人并未前往广西猺山,而是进入更为偏远的云南进行调查。
    ③顾颉刚:《猺山调查专号·跋语》,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128页。
    ④主要有:1928年7月语史所派杨成志、史禄国对云南猡猡族的调查;1928年夏,中研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派颜复礼、商承祖组成广西科学考察团,前往广西对瑶族调查;1928年8月底,中研院史语所派助理研究员黎明光对川边的民族学调查等等。参见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117页。
    ⑤参见顾颉刚:《猺山调查专号·跋语》,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128页。
    ⑥任国荣:《猺山两月视察记》,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14页。
    ⑦任国荣:《猺山两月视察记》,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17页。
    ①任国荣:《猺山两月视察记》,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15页
    ②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6月14日),载《语史所周刊》第37期,1928年7月11日,第35页。
    ③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5月30日),载《语史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第111页。
    ④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6月7日),载《语史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第112页。任国荣:《猺山两月视察记》,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34页。
    ⑤任国荣:《猺山两月视察记》,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1第33页。
    ⑥参见顾颉刚:《猺山调查专号·跋语》,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127页
    ⑦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6月22日),载《语史所周刊》第42期,1928年8月15日,第17页。
    ①石声汉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6月23日),载《语史所周刊》第42期,1928年8月15日,第20页。
    ②任国荣:《猺山两月视察记》,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第33页。
    ③此则材料由中山大学历史系博士生曾志辉兄翻译提供,对他的慷慨之情谨致谢忱!
    ④史禄国(1889~1939),原名希罗科戈罗夫·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俄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毕业于巴黎大学人类学学院。1915年至1917年在我国东北多次进行民族志学、考古学和语言学调查。十月革命后流亡我国从1922年至1939年先后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平辅仁大学、清华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并到福建、广东、云南、东北等地进行学术调查。代表作有《满族的社会组织》、《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作者对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统称为北力通古斯,“通古斯”在世界学术界已成为一学术名词),其中《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从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所处地理环境、经济类型、氏族分布、氏族组织和职能、婚姻、家庭、财产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做了全面的阐述,是一本全面了解鄂温克、鄂伦春社会历史情况的参考书。参见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等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译者前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1页。
    ⑤关于史禄国来中大的经过,可从张星娘致罗常培的通信中看出,信中说到:“史禄国为研究中国人种及东北民族语言专家。弟尝读其书,且与谈论,洵不愧为学者。……贵校语言历史研究所既有东方语言之科目,此人极宜罗致,以增校光。”(1927年11月27日)随后罗回信到:"Shirokogoroff,敝校语史所己预定聘充研究教授,其本人并曾来粤接洽。”(1927年12月24日)参见《学术通讯》,载《语史所周刊》第13期,1928年1月23日,第26-27页。
    ⑥杜正胜:《无中生有的志业:傅斯年的史学革命与史语所的创立》,收入杜正胜、王汎森主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语史所出版,1998年10月,第30页。
    ⑦参见《本校与史禄国签订合同内容》,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4月30日,第二版。
    ①傅斯年:《文科告白》,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5月19日,第一版。
    ②《人类学教授史禄国博士抵校——经验丰富,著述多种》,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5月15日,第一版。
    ③顾定国著[美],胡鸿宝等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④顾颉刚:《民族学问题格·顾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6月出版,收入叶春生等编:《典藏民俗学丛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03年版,第437页。
    ⑤见《西南民族研究专号》,《语史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第21页。
    ⑥杨成志:《历史的目的及其方法》,载《语史所周刊》第15期,1928年2月7日,第61页。
    ①《本所派员出发“调查云南”》,载《语史所周刊》第37期,1928年7月11日,第36页。研究所之所以改变原先前往广西的计划而改去云南,可能是考虑到云南不仅是“西南民族的大木营”、“西南夷的根据地”,而且还是“一座民族、语言和历史的图书馆”。(参见:杨成志致云南各县长转教育局长的一封信(1929年10月20日于),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18页。)
    ②《加派容肇祖教授往滇调查猡猡人种生活》,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7月7日,第二版。
    ③《顾颉刚日记》(1928年7月10日),第2卷,第183页。此次调查是受中大语史所和中研院语史所两机构共同派遣,同班人马,经费由中研院提供,但是根据前面(参见:第一章第一节“从语史所到文科研究所”所提到的协议(1928年1月大学院已接收语史所)调查成绩应归语史所所有。
    ④参见容肇祖:《我的家世和幼年》(原载《民俗学刊》第一辑,澳门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东莞市政协编:《容庚容肇祖学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容肇祖写出《云南种族及民俗调查报告书》,此报告连同容肇祖致傅斯年的两封信藏在台湾中研院语史所档案馆里(《史语所档》元字第]87和186号),可惜限于笔者的能力不能亲往阅之,甚憾。参见王汎森《容肇祖与历史语言研究所》,收入《容庾容肇祖学记》,第337页。
    ⑤杨成志致顾颉刚的信(1928年8月22日于云南昆明),载《语史所周刊》第76期,1929年4月10日,第42页。
    ⑥杨成志:《云南调查报告》,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11页。关于史禄国为什么没有去罗罗调查的原因,除杨成志认为史害怕外,同行的容肇祖在给傅斯年的信中对此事也有记载,史禄国对杨成志说:“危险,我有太太,你没有太太。”(参见:《史语所档案》第186号“史禄国云南调查事件”,转引自王沉森:《容肇祖与历史语言研究所》,收入《容庚容肇祖学记》,第337页。)对此史禄国没有争辩,说到:“我最近(1928年)去云南的调查的目的之一,是调查居住在该省东南部的罗罗。由于当地形势的临时变化,使我的工作不能按预期进行,我只能把他限制在可以做的范围内。”(参见:史禄国《记罗罗音》,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集,1930年出版,第183页。)
    ⑦1930年余逊、容媛在总结1929和1930年学术界十大消息时,杨成志的西南民族调查与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安阳殷墟发掘等事件相并列,足见此次调查在当时学界的影响力。见《民国十八、十九年国内学术界消息》,载《燕京学报》第8期,1930年12月,第1603~1626页。
    ①杨成志:《云南调查报告·绪论》,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4页。
    ②杨成志:《云南调查报告·调查经过纪略》,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10~14页。
    ③杨成志:《云南调查报告·云南民族志资料》,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58页。
    ④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载中国地质学会编:《地学杂志》,1934年第1期,中国地质学会1934年版,现收入刘昭瑞编:《杨成志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6页。
    ⑤杨成志:《云南调查报告·绪论》,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4页。
    ①参见《云南民族调查报告·来往函件照录》,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3-9页。
    ②杨成志致邹鲁的信(1940年3月某日),藏广东省档案馆,档案编号:20—(2)—8。
    ③尤金.N.科恩认为田野工作者要求调查者“把自己融入他们所研究的民族生活里,试图了解、思考、感受、模仿另一种生活方式。广义而言,田野调查包括长期与另一种文化的民族住在一起,学习使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建立社会关系,还包括单调、费时的记录观察,记下详细的笔记,参加日常活动。”参见[美]尤金.N.科恩等著,李富强译:《文化人类学基础》,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④参见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第116~129页。
    ①杨成志:《云南调查报告·调查经过纪略》,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13页。
    ②参见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收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梁钊韬与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③杨成志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12月26日),载《语史所周刊》第70期,1929年2月27日,第23页。
    ④详细请参阅杨成志:《云南调查报告·滇人赠语录》,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10-22页。
    ⑤王建民认为杨成志的西南民族调查“前后用了1年零8个月的时间,无论调查的时间长度、调查的深入程度及调查内容的明确方向和专门化方面,都显现出他的此次调查是学科发展史中的重要事件。”(见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页。)
    ①杨成志:《云南调查报告·调查经过纪略》,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20页。
    ②杨成志致顾主任(顾颉刚)及委员诸先生的信(1929年5月20日),载《语史所周刊》第89、90期合刊,1929年7月17日,第42页。
    ①《语史所第一次会议记录》,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0年4月17日,第二版。
    ②顾颉刚载日记中写到:赴滇调查“是我主持中大研究所时,作到组织一团体考察彝族的唯一事件,结果史禄国出了岔,惟容肇祖、杨成志写出一册报告尔。”(参见《顾颉刚日记》(1928年7月10日,1973年7月补记)第二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84页。)
    ③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第127页。
    ④史禄国著,吴有刚、赵复兴等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作者序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2页。
    ⑤参见《云南省政府龙主席介绍信》,收入《云南民族调查报告·附录》,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1页。
    ①杨成志:《西南民族概论》(1930年5月1日在岭南大学的演讲词),收入《西南民族调查报告·附录》,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33页。
    ②杨成志:《我对于云南罗罗族研究的计划》,收入《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③杨成志:《我对于云南罗罗族研究的计划》,收入《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④费孝通:《从史禄国老师学习体质人类学》,收入《师承·补课·治学》,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7月出版,第92~121页。
    ①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74页。
    ②钟敬文:《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1页。
    ③钟敬文语,参见钟敬文:《重印(民俗》周刊序》,原载《民间文艺集刊》第6集1984年3月,收入《沧海潮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①在语史所周刊第100期纪念专号上,刘朝阳对当时全国社科类期刊进行统计后,认为语言或历史类的刊物发行到100期的只有《语史所周刊》,认为这在“国内学术界开了一个新纪元”。(参见刘朝阳:《卷头语》,载《语史所周刊·百期纪念专号》第100期,1929年10月9日,第1页。
    ②张荫麟:《评中山大学(语史所周刊)论文》(此文原载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后被全文转引到《语史所周刊》上),载《语史所周刊》第19期,1928年3月6日,第106页。
    ③参见罗香林:《客家歌谣研究会致民俗学会编辑部》,载《民俗周刊》第23~24期,无出版时间,第74页。
    ④钟敬文:《重印(民俗》周刊序》,原载《民间文艺集刊》第6集1984年3月,收入《沧海潮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⑤参见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载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223、227页。
    ⑥曾昭璇:《梁钊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集·代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①以上引文参见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收入傅孟真先生遗著编辑委员会编:《傅孟真先生集》(四),台湾大学1952年出版,第179~180页。
    ②参见杨成志:《国立中山大学设立人类学系建议书》,收入刘昭瑞编:《杨成志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③杨成志1948年向教育部建议在中山大学设立人类学系时说到:“本大学对人类学之研究已有二十之历史(起自十六年语言历史学研究)。”(见杨成志:《国立中山大学设立人类学系建议书》,收入刘昭瑞编:《杨 成志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①钟敬文:《加强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工作——(民间文艺学文丛>代卷头语》,收入杨哲编《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4页。日本民俗学家直江广治也指出:“由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蓬勃发展,是民族学进入科学研究的轨道。”又说:“中国的民族学研究工作,可谓是由中山大学正式开始的。”(参见[日)直江广治著,林怀卿译:《中国民俗学》,台南市:世一书局印行,1980年10月,第210~218页。)
    ②杨成志:《西南民族·自序》,载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编:《西南研究》创刊号,1932年2月10日,第14页。
    ③古通今:《民俗复刊号———兼评我国民俗运动》,载天津《大公报·科学副刊》第10期,1936年11月14日,第十一版。(笔者按:本文作者署名“古通今”,可能是笔名)
    ①朱希祖:《恢复民俗周刊的发刊词》,载《民俗》第111期,1933年3月21日,第1页。
    ②《顾颉刚致胡适的信》(1928年6月15日),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胡适来往书信选》,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81页。
    ①朱希祖在北大对史学课程实行改革,对于中国史学的现代学术体系建设的完成,起到了先锋的作用。后因门派之间的矛盾辞职南下。详情参见周文玖:《朱希祖与中国现代史学体系的建立——以他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关系为考察中心》,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3卷1期。
    ②1932年9月,邹鲁重长中山大学,电聘朱希祖为史学系主任。时朱氏搜集南明史料,己逾十载,颇愿往南明诸王兴兵抗满的两粤实地搜集史料。当朱氏抵至中大面谒邹鲁时,被告知学校开课已久,史学系主任一职己另聘朱谦之担任,后改任史学史教授兼广东通志馆纂修,12月邹鲁同意朱氏提出的改进文史研究所办法,任文史学研究所主任。参见朱偰:《先君逖先先生年谱》,收入海盐县政协学习文史资料文员会编:《文史大家朱希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166页。
    ③朱谦之:《中大二十年》,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④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载《文史杂志·纪年朱遏先先生纪念专号》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发行,1945年12月,第55页。
    ①朱希祖:《恢复民俗周刊的发刊词》,载《民俗》第111期,1933年3月21日,第1-2页。
    ②朱希祖:《恢复民俗周刊的发刊词》,载《民俗》第111期,1933年3月21日,第2页。
    ③朱希祖:《恢复民俗周刊的发刊词》,载《民俗》第111期,1933年3月21日,第3页。
    ④傅振伦:《蒲梢沧桑·九十忆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⑤朱希祖:《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原载《国立北京大学三十一周年纪念刊》;《发起中国史学会的动机和希望》,原载《清华周刊》第30卷第11期,1929年;《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必修选修科目表审查意见》,录自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馆藏朱希祖手稿。以上文章均收入朱希祖著,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334、337页。
    ⑥傅振伦:《先师朱逷先先生行谊》,载《文史杂志·纪年朱逷先先生纪念专号》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发行,1945年12月,第51页。
    ⑦中大语史所从筹办时就准备招收研究生,但一直因“研究生学历在大学毕业以上,延聘教授,自须较本科教授薪金为高”,直到1929年顾颉刚离开广州前后仍然为因“校款支绌,种种设备无法举办,至未能实行招生,殊深歉仄”。参见《本校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最近进行:聘定研究所委员、增加每月经常费》,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9年1月11日,第二版。
    ①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载《文史杂志·纪年朱逷先先生纪念专号》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发行,1945年12月,第54页。
    ②中大校方原拟文史学研究所和教育研究所分别招生,其后学校经费支绌,经复与校长再三筹商后,决定缩小范围,决定先招史学研究生四名。参见《本所招考研究生纪略》,载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2卷第1期,1933年10月5日,第135页。据朱希祖《郦亭粤行日记》记载:1933年2月5日,与文学院院长吴敬轩(康)共同拟定招收专攻秦汉史人,魏晋南北朝史一人,隋唐五代史一人,宋史一人;2月6日朱氏撰写文史研究所招考研究生计划;7月13日与邹鲁商定文史研究所招研究生四名。参见朱希祖:《朱希祖先生文集》(六),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第351、352页;朱偰:《先君逖先先生年谱》,收入海盐县政协学习文史资料文员会编:《文史大家朱希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169页。)
    ③第一年点读所认定某期之重要史籍,例如秦汉须点读两汉书,魏晋南北朝须点读三国志、晋书、南北史,隋唐期则为隋期(书)、两唐书,宋择宋史。本所制有文化史编纂条例,点读各期史籍时须左笔记,按照文化史条例分类记载材料(点读史籍及所作笔记随时由导师稽查);第二年,编纂所认定某期文化史,将第一年记录所得之材料参考其他书籍详为编纂(参考书由本所导师指导);第三年,指出所认定某期历史中之重要问题若干加以极深研究,每两个月做成论文一篇,全年至少须作论文5篇(论文题目由本所导师认可及指导)。参见《本所招考研究生纪略》,载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编:《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2卷第1期,1933年10月5日,第136页。
    ①以上材料均引自:《本所招考研究生纪略》,载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编:《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2卷第1期,1933年10月5日,第135~143页。
    ②据《本所招考研究生纪略》记载:“此次所录取正取生皆曾在国内大学史学系毕业或肄业,己得史学之门径;其备取二名,虽未入大学肄习史学,亦尝研习历史,且有著述关乎历史者。”载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2卷第1期,1933年10月5日,第143页。查当时研究生学籍档案,各人的学历分别为:(一)正取生:陈国治,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葛启扬,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潘莳,光华大学毕业;陆永恒,东吴大学史学系毕业。(二)备取生:曾了若,无本科学历;朱杰勤,无学历,以专门著作投考。以上材料见广东省档案馆藏:《研究生院研究生登记学籍表》,20—(2)—(304)。
    ③朱杰勤:《朱杰勤自述》,收入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第4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89、390页。
    ④《本所招考研究生纪略》,载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编:《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2卷第1期,1933年10月5日,第143页。
    ①《文史研究所昨举行师生联欢会》,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3年10月21日,第二版。
    ②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载《文史杂志·纪年朱逷先先生纪念专号》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发行,1945年12月,第55页。
    ③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载《文史杂志·纪年朱逷先先生纪念专号》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发行,1945年12月,第55页。
    ④朱杰勤:《朱杰勤自述》,收入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第4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90页。
    ⑤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载《文史杂志·纪年朱遏先先生纪念专号》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发行,1945年12月,第55页。
    ①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载《文史杂志·纪年朱逷先先生纪念专号》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发行,1945年12月,第55页。
    ②朱杰勤:《朱杰勤自述》,收入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第4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390页。
    ③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载《文史杂志·纪年朱遏先先生纪念专号》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发行,1945年12月,第54页。
    ④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载《文史杂志·纪年朱逷先先生纪念专号》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发行,1945年12月,第55页。杨成志认为自1931年1月语史所改名为文史研究所后的四年“为保守时期,可足述者为继续出刊物数种,与招收研究生”。见杨成志:《文科研究所十六年来回顾与前瞻》,载国立中山大学出版组编:《国立中山大学校友通讯(校庆纪念专号)》,1942年11月11日,第9页。
    ⑤朱谦之谓:“从1932年到1952年整整20年,除了1949年10月广东解放以后,和1942年休假一年在广西外,所有时间都在中山大学服务。”朱谦之:《中大廿十年》,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①朱谦之:《奋斗二十年》(1946年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出版的单行本),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王文彬编著:《中国现代报史资料汇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版,第206页。
    ②朱谦之:《南方文化运动》,原载《南方月刊》第1卷第2期,后收入《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第36—37页。
    ③朱谦之:《中国文化地理的分布——读朱君毅中国历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第52页。其中在广州市立一中的演讲中说道:“只有立志研究科学的青年,才是南方文化的真正创造者,才能够复兴中华民族,以建设灿烂光荣的新中国!”见朱谦之:《南方文化之创造》(1932年9月26日),载《现代史学》《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第43页。在广州培英中学在演讲中谦之最后总结到:“依据中国文化之地理上分布,只有南方文化能注全力于实用知识,即注全力于科学文化的建设事业,换言之,即只有南方文化才能给中国文化以一个物质的基础,所以我一向宣言,中国唯一的希望,只有南方,只在南方”。见朱谦之:《中国文化的现阶段》(1932年11月28日),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第49页。
    ①朱谦之:《(现代史学>本刊宣言》,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第3-5页。
    ②朱谦之所谓历史的记述主义和推理主义,源于朱希祖在《中国史学之派别》中的观点,朱希祖认为我国史学上有两大派别:一曰记述主义,一曰推理主义。孔子修《春秋》后,记述主义和推理主义两派始并立。记述主义为《左氏春秋传》,推理主义为《公羊春秋传》、《毅穀梁春秋传》,其后记述主义,大形发展,而记述主义,则自汉以后,渐次衰微。记述主义所凭藉,于史料精蝙塙别择之外,有言语学(吾国之文字学)、古文书学、年代学、历史地理学、谱系学、考古学等为之补助,而又有政治学术之常识,即足以胜任。推理主义,则于记述主义所凭藉,固须全具,又必有哲学、社会等为之基础,于物心两界及宇宙全体,透彻了悟,乃能成立而发展。吾国既无有系统之哲学,又无求实证之社会学,故推理主义不能发达,而记述主义,则累世扩张,颇有进步可言。参见朱希祖:《中国史学之派别》,收入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117页。
    ③朱谦之进一步发展了朱希祖的观点,认为无论古文字学之研究,古史的真伪问题,科学发掘的方法,皆属于“记述主义”,至近代以来己发展至“极端”。但是随着中国哲学、社会学研究的深入,加之1930年代前 后开始的社会史论战的展开,新思潮派(共产党干部派)、动力派、改组派、新生命派等参加论战,纷纷代表其政治关系和阶级立场,以确立对中国社会的理论认识。这些派别的共通之点在于站在.“推理主义”之上,以“马克思派”自命。参见朱谦之:《中国史学之阶段的发展》,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月5月25日,第79、86页。
    ①朱谦之:《中国史学之阶段的发展》,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月5月25日,第78、84页。
    ②朱谦之:《太平天国史料及其研究方法》,载《现代史学》第5卷1期,1942年6月,第12页。
    ①朱谦之:《<现代史学>本刊宣言》,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第7~8页。
    ②朱谦之:《中国文化的现阶段》(1932年11月28日),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第45页。
    ③《文学院各系主任联席会议记录》,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2年9月10日,第三版。
    ④《史学系二十一年年级课目表》,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2年9月27日,第五、六版。
    ①《朱主任谦之关于史学系的报告全文》,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3年12月20日,第四版。
    ①编者:《弁言》,载《文史汇刊》,第1卷第1期,1935年3月1日,第1页。
    ②《文科研究所一年来概况》,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年报》,1936年6月,第75-76页。
    ③中山大学研究院办事处编:《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年报》,1937年6月,第77页。
    ①《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历史系二十四年度第一次联席会议录》,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9月13日,第六、七版。
    ②《研究院第三次院务会议》,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11月29日,第四、第五版;又见中山大学研究院办事处编:《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年报》,1937年6月,第90~91页。事实上,在1935年10月14日召开的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暨历史系1935年度第二次联席会议上,由朱谦之主持会议并拟定的史学部课程中并无杨成志所开设的考古学和人类学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系杨成志1935年11月自法国巴黎大学获民族学博十回中大复职后临时作出的调整。参见《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历史系二十四年度第二次联席会议录》,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10月19日,第六版。
    ①据朱希祖年谱记载,“二朱”在广州交游甚密,关系融洽。如1933年2月,“偕李沧萍(门人,北大毕业,中大教授)、吴康、朱谦之参观广州展览会”;1933年4月,“偕吴康、朱谦之、箫鸣籁游六榕寺、光孝寺、怀圣寺”;1933年7月9日,“为朱谦之作《历史哲学序》”。12日,朱希祖夫人及长子朱偰等人来广州团聚,由朱希祖原在北大时期的学生朱谦之、吴敬轩、李沧萍三人宴请朱希祖一家,宴后朱希祖赋诗一首,诗言:“倚天楼阁起穹窿,眼底江山落日中。绣壤高低笼暝色,远波明灭动微风。一樽离合家人酒,廿载浮沉倦客衷。多谢主人情意重,为浇块磊乐融融。”以上引文见朱偰:《先君逖先先生年谱》:朱希祖:《携家人至越秀山南越酒家赴朱谦之吴敬轩李沧萍宴》。以上两文均收入海盐县政协学习文史资料文员会编:《文史大家朱希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167~169页。
    ①朱谦之:《奋斗二十年》(1946年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出版的单行本),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②黄有琚:《珠江流域的文化和中国民族的复兴》,载《广州民国日报》,1933年2月9日。
    ③叶汇:《朱谦之教授的南方文化运动与地理学家汉廷敦之中国民族自然淘汰观》(原载《广州民国日报·现代青年》),后载于《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5月25日,第323、327页。
    ④谢富礼:《南方文化运动之历史的根据——对于朱谦之先生南方文化运动理论的意见》(原载《广州民国日报·现代青年》),后载于《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5月25日,第330、337页。
    ⑤何绛云:《中国妇女文化的发展》(原载《广州民国日报·现代青年》),后载于《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5月25日,第344、347页。
    ⑥如黄有琚认为:“南方文化,自太平军的兴起,戊戌政变,到本党总理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国民革命,都是南方文化的急先锋。在思想上它把欧西近代的新思潮很快的吸收进来,溶化以中国所从前固有的旧文化、旧东西,而创造一种最适合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所需求的,最崭新的文化思想”。见黄有琚:《珠江流域的文化和中国民族的复兴》,原载《广州民国日报》,1933年2月9日,又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第66、67页。叶汇说到:“在这危急的当儿,紧张的反帝抗日的战线上和中国民族复兴运动的怒涛中,优秀的、革命的、富于反抗的南方民众,要起来领导全民族负起救亡的最大使命”。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5月25日,第319页。
    ①顾建刚:《顾颉刚致文史两系同学书》,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0年11月1日,第三版。据顾颉刚日记记载:“写致中山大学同学信,凡四千言。”参见《顾颉刚日记》第二卷(1930年10月13日条),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448页。
    ②见《顾颉刚日记》第二卷(1932年12月24日条),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723页。
    ①吴康:《现代史学之意义》,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第9-10页。
    ②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的文化现象与本质中》,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2页。
    ③杨成志:《文化播迁的差别方式》,载《现代史学·史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第4卷第3期,1941年8月10日,第16页。
    ④该讲义为陈安仁为中大史学系高年级开设文化史课程而撰,后来扩展成《中国近世文化史》,陈安仁:《中国近世文化史·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3页。
    ①陈啸江:《什么是文化?》,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第55-57页。
    ②陈啸江:《编后》(1932年5月12日),《现代史学》第1卷第3-4期,出版时间不详,第367-368页。
    ③以上见陈啸江:《编辑余墨》,《现代史学》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第243页;陈啸江:《编后》(1932年5月12日),《现代史学》第1卷第3-4期,出版时间不详,第367页。傅斯年为保证历史的客观性,反对历史的解释,曾说过:“历史本是一个破罐子,缺边掉底,折把残嘴,果真由我们一整齐了,便有我们主观的分数加进了。”见氏著:《谈两件<努力周报>上的物事》,收入顾颉刚等编:《古史辩(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④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五·高等教育》,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495-500页。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自序》中说到:“民国二十七年,教育部颁行大学课程,起初以中国文化史为各院系一年级必修科,后改为通史,而注明须注重于文化。大约因政治方面,亦不可缺,怕定名为文化史,则此方面太被忽略之故。用意诚甚周详。”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自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①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②王云五:《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载《东方杂志》第34卷第7期,1937年4月1日,第195、220页。
    ③《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历史系二十四年度第一次联席会议录·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规程》,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9月13日,第六版。
    ④《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文学院史学系廿四年度第四次联席会议》,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6年2月6日,第四至第九版。
    ⑤杨思机曾对在《现代史学》上发表的各类文章做过统计,其中史学理论与方法及史学史29篇,文化史(按照朱谦之等人对文化史的划分,文化史部分应包括文化原理与评论、文艺美术史、教育史、婚姻史等)40篇,社会经济史53篇。参见氏著:《朱谦之与“现代史学运动”》,中山大学历史系未刊学士论文,第18页。
    ①这些著作根据乐水在《(现代史学)的回顾》一文而有所补充。见乐水:《(现代史学)的回顾》,载《现代史学·史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文集》第4卷第3期,1941年8月10日,第73页。
    ②朱谦之:《奋斗二十年》(1946年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出版的单行本),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朱氏所说的《现代史学·文化学专号》,其目录预告曾登载在1944年4月14日的《国立中山大学日报》上,具体为:胡体乾的《文化社会学纲要》、李肇新的《文化心理学序论》、梁钊韬的《文化民族学派别》、陈安仁的《文化与科学》、萧维元译《文化新诠》、吕燕华译《文化的科学》、罗耀武的《文化的本质》、朱谦之的《文化类型学十讲纲要》及The European Renaissance and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文明》),但是不知和原因最后未能刊出。参见《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4年4月14日,第二版。
    ①吴康:《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扩充计划书》,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5月11日,第五版。
    ②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575页。
    ③《中山大学恢复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计划书》,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20—001—021—026,第117页。
    ④顾颉刚:《语史所年报·序》,载《语史所周刊》第62~64期合刊,1929年1月16日,第1-3页。
    ①如陈啸江的《三国经济史》,1936年作为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丛书”之一出版。
    ②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载《史林》2007年第3期,第169页。
    ③根据胡逢祥先生的研究,1940年5月,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大学以外研究院所得招研究生授学位”的议案后,才改变原先非高校系统无学位教育资格的旧归,使中研院等高层次的研究机构得以正式招收研究生。见朱谦之:《奋斗二十年》(1946年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出版的单行本);《中大廿十年》,二文均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0、184页;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载《梁钊韬与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37页;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载《史林》2007年第3期,第169页。
    ④社会经济史专家王亚南曾著文对朱谦之评价到:“朱先生是什么呢?他是哲学家、历史学家;也是文学家、美术学家:谈国学,他也来:谈经济学,他也来;他还有社会学的著述,最近还在聚精会神的研究他‘本店自造’的‘军火资本主义’。因此,我们很可以称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家。”并认为这位“百科全书家”有三个特点:一是时代感非常强烈;第二,涉猎非常广泛;第三,态度非常开明。参见王亚南:《三论东西文化与东西经济——评朱谦之先生的东西文化观》,收入氏著《社会科学新论》,解放后收入《民国从书》第五编第16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103~104页。
    ①根据《文科研究所史学部廿四年度上学期研究生成绩表》,陈啸江当时选读朱谦之的《中国社会经济史专题》、《历史哲学专题》,课程完毕后朱谦之分别以《魏晋时代之“族”》和《历史能否成为科学?》为题考察陈啸江,陈氏获得95和90高分,远高于选读同一课程的其他同学。有意思的是,选读杨成志的《史学方法实习》一科,杨氏以《从人类的史前期说到我的史前期》考核论题,陈啸江仅得78分,这一分数与其他同学基本持平。参见《文科研究所史学部廿四年度上学期研究生成绩表》,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6年3月5日,第五、六版。
    ②乐水:《(现代史学)的回顾》,载《现代史学·国立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第4卷3期,1940年8月10日,第73页。
    ③朱希祖:《西汉社会经济研究·序》,收入《西汉社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史丛书》第八种),上海:新生命书局1936年版,第29页。
    ④陈啸江:《西汉社会经济研究》(《中国社会史丛书》第八种),上海:新生命书局,1936年版。
    ⑤杨联隆:《陈啸江西汉社会经济研究的一斑》,《食货》4卷6期,1936年8月16日,第44~45页。
    ⑥《(西汉社会经济史)出版预告》,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5月25日,封底。
    ①参见陈啸江:《三国经济史·自序》,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1936年版,第4页。
    ②编者:《编后话》,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116页。
    ③谷霁光:《(三国经济史>书评》(原载《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2期,1937年1月),收入《谷霁光史学文集》卷四),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7、379页;邹鲁:《三国经济史·序》,收入陈啸江:《三国经济史》,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1936年版,第2页。
    ④魏特夫(1896-1988, Dr. K. A. Wittforgel),德国人,法兰克福大学博士,先后任教于德国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平著作极富。名著之译成中日文字主要有著作有:(1)《中国经济社会》(平野义太郎监译本,两厚册,中央公论社印,已销四版);(2)《市民社会史》(新岛繁译,二卷,丛文阁版);(3)《中国经济史研究》(横川次郎编译,丛文阁版,内含有中国经济诸问题,中国劳动运动之基础多篇);(4)《地理学批判》(国人沈因明译,上海辛垦书局版,义日人川西译,有恒社版,又日人坂田吉雄抄译,刊载《思想》杂志)(5)《黑格尔中国论》(国人某君译,刊载《建设》杂志,又日人某君译,刊载《历史科学》):(6)《孙逸仙与中国革命(筒井英一译,永田书店版)等。
    ①原信件中说到:"We obviously have certain scientific ideals in common, I hope very much to be able to see you, before I leave Canton。”见《德人魏特夫格尔博士来校参观》,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6年11月3日,第四版。
    ②参见祥子(黄义祥):《中国经济史专家陈国治》,收入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编:《岭南史学名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298页。
    ③《本校出席中国史学会教授代表旅途略讯》,载《国立中山大学学报》,1943年4月9日,第一版。
    ④陈啸江:《中国经济史研究室计划书》,载《现代史学》第3卷第2期,无出版日期(约1936年至1937年间),第1-10页。
    ⑤笔者曾专门前往中大校友会,查阅此人后来在国外的相关信息,承校友会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忙,然几番周折也未找到陈氏在海外的任何信息。
    ⑥戴裔煊:《戴裔煊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①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页。
    ②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页。
    ③戴裔煊:《戴裔煊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④章文钦、董匡、董比等:《董家遵先生小传》,收入王承文编:《董家遵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8、504页;易汉文主编:《中山大学专家小传》,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6页。
    ①杨成志:《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21页。
    ②1930年5月1日,杨成志应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李应林两校长的邀请,前往岭大发表公开演讲,此次演讲内容经整理后,发表在《广州民国日报(现代青年)》(1930年5月3、5、9日)上,《广州民国》日报社编辑何子恒在文前“附识”中评论到:“我友杨成志先生,费了两年多的时间,经了千辛万苦,生活在蛮苗的部落中,凭其孜孜不倦的调查精神,将西南几个蛮苗部落的生活,作一番精细的调查。他的成绩,据我所目击的他搜集的物证推断,虽够不上说是“绝后”,但“空前”却是确实的。”见杨成志:《西南民族概论》,1930年5月1日在岭南大学演讲,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出版,第23页。
    ①杨成志:《关于请准予派往法国或美国留学等情的呈》(1930年9月29日),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13)—起止件号(022)—起止页号(042—044)。
    ②朱家骅:《函复杨成志助教请派往美等国留学未便照准》(1930年10月21日),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13)—起止件号(021)—起止页号(041)。
    ③朱家骅:《国立中山大学关于杨成志入读巴黎大学博士班的函》,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2)—起止页号(034);杨成志:《关于请赴法国巴黎大学入读博十班的笺函》(1931年6月2日),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3)—起止页号(035—037)。
    ④1931年4月26日,杨成志在给上海新亚细亚学会会员的信中曾说到:“现在我己决定七八月间才离国赴法,拟入巴黎大学民族学研究院,再读三四年才回来实际工作”。杨成志:《杨成志致新亚细业学会诸同志的信:新亚细业学会今后之工作纲要》,载《新亚细亚》第2卷第5期,1931年8月1日,第160页。
    ⑤杨成志:《关于请从速发给出国护照和旅费一事的笺函》(1931年10月19日),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8)—起止页号(042—043)。
    ⑥许崇清:《国立中山大学关于无法筹拨杨成志出国旅费—事的函》(1931年10月23日),广东省档案法馆: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6)—起止页号(040)
    ⑦杨成志:《关于请从速发给出国护照和旅费—事的笺函》(1931年10月19日),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8)—起止页号(042—046)。
    ⑨杨成志:《关于留学经费的拔助等的笺函》(1932年3月24日),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9)—起止页号(049)。
    ⑨杨成志:《我对于云南罗罗族研究的计划》,原载《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4期,1934年4月,收入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27页。
    ①杨成志:《我对于云南罗罗族研究的计划》,原载《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4期,1934年4月,收入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228页。
    ②《本校本年度岑麒祥、杨成志教授特准休假进修》,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3年10月21日,第一版。关于杨成志出国的时间,杨成志在《杨成志自述》以及《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都曾提到时间是在1944年冬天,然而根据1943年10月21日《本校本年度岑麒祥、杨成志教授特准休假进修》以及1943年11月17日,《文科研究所欢送杨岑两教授盛会补志》、顾铁符的《广东海丰先史遗址探检记》等关于杨成志出国时相关报道,笔者采用1943年冬天之说。另外,《杨成志自述》以及《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两篇文章都是杨晚年回忆性文字,记忆上可能会发生误差。参见: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收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梁钊韬与人类学》,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38页;《杨成志自述》,收入高增德等编:《世纪学人自述》第二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 顾铁符:《广东海丰先史遗址探检记》,载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编:《文学》,第2期,1948年5月15日,第62页。
    ①杨成志:《当代美国人类学的动向》,载郑师许、岑家梧、江应樑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21期,1948年10月4日,第四版。
    ②《杨成志教授己由美返校》,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6年6月28日,第一页。
    ③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收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梁钊韬与人类学》,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37页。
    ④杨成志:《广州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出版物提要(书报介绍),载《新业细亚》第1卷第6期,1931年3月1日,第145页。
    ⑤杨成志:《文科研究所十六年来回顾与前瞻》,载国立中山大学出版组编:《国立中山大学校友通讯(校庆纪念专号)》,1942年11月11日,第9页。
    ①《民俗》第一次复刊的由容肇祖主持,自1933年3月21日至1933年6月13日,刊出13期(111期至123期),共十一卷。——笔者注。
    ②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229页。
    ③《民俗学会简章》,载:《民俗》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封底。
    ④《傅斯年致杨成志的信》(1936年10月20日),载:《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第261页。
    ⑤《容肇祖致杨成志的信》(1936年10月22日),载:《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第261页。
    ⑥《清水致杨成志的信》(1936年10月23日),载:《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第263页。
    ⑦《袁洪铭致杨成志的信》(1936年10月5日),载:《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第265页。
    ①《张为纲致杨成志的信》(1936年10月30日),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第266页。
    ②《杨堃致杨成志的信》(时间不详),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第262-263页。
    ③参见:《文科研究所民俗学会座谈会盛况》,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1年12月3日,第一版;《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民俗学会座谈会志盛》,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2年10月12日,第二版。
    ①《编者缀话》,载《民俗》第2卷1-2期合刊,1943年5月,第73页。
    ①古通今:《民俗复刊号兼评我国民俗学运动》,载《大公报·科学副刊》第10期,1936年11月14日,第十一版。
    ②参见《学术信息》,载《语史所周刊》第33期,1928年6月13日,第34页。
    ③S.Michel Shulien to the Chinese Folk-Lore Society (31,Ⅻ,1936):M.W.Stirling to Dr.Young (Decemeber.9.1936)参见国立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编:《通信》,载《民俗》第一卷第二期,1937年1月30日。
    ④会员宣读论文计有梁仲谋之《人类血型RH因子述评》;刘节之《古代的部族图腾》;杨成志之《美国洲印第安人考察观感》、罗香林之《胥民源流考》;陈大年之《饕餮之研究》;郑师许之《中古时代阿剌伯在广州活动情形》;王兴瑞之《开发海南岛与治黎》;戴裔煊之《木棉考》;董家遵之《中西奴隶制度之比较》:梁钊韬之《民族博物馆的标本陈列及研究方法》;江应樑之《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岑家梧之《四川蛮洞及其文化》;顾铁符之《中国东南几种石制平口利器》;龙非了之《中华民族与建筑》;张为纲之《贵州榕汀个人龙歌》;吴大基之《文化学之定性》;王鉴之《古宗情歌》;黄锡凌之《浮山瑶迹》;武钢雄之《汉语与粤语之关系》等十九篇。见《中国民族学会西南分会年会纪盛》,载郑师许、岑家梧、江应襟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期,1948年5月17日,第四版。
    ①参见:《发刊词》及《中国民族学会西南分会年会纪盛》,两文均载于郑师许、岑家梧、江应棵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期,1948年5月17日,第四版。
    ②容观复:《建国前我校人类学研究述略》,收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博物馆编:《人类学论文选集(第三集)》,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1994年9月,第8页。
    ③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十·边疆教育》之《部办边疆教育事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1221页。
    ①杨成志:《西南边疆文化建设之三个建议·国立中山大学边疆学系组织计划纲要》,载青年中国季刊社:《青年中国季刊·创刊号》,重庆沙坪坝,1939年9月30日,第293页。
    ①以上引文见杨成志:《西南边疆文化建设之三个建议·国立中山大学边疆学系组织计划纲要》,载青年中国季刊社:《青年中国季刊·创刊号》,重庆沙坪坝,1939年9月30日,第293~296页。
    ②娄贵品:《“西南研究”与中国边疆学构筑——以(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边疆学系组织计划纲要)为中心的考察》,载《思想战线》2011年第2期,第142页。
    ①《国立中山大学人类学部课程表》,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1)—卷号(0021)—起止件号(002)—起止页号(006)
    ①《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增设人类学部计划书》,载《青年中国季刊·创刊号》,重庆沙坪坝,1939年9月30日,第296-299页。
    ②《中山大学在港招研究生——教授杨成志来港主持》,载《香港华字日报》,1939年9月13日,第2张第4页。
    ③《中山大学历史研究所人类学部研究计划》,收入《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1942年下学期研究工作报及1943年度上学期研究计划书》,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1)—卷号(0021)—起止件号(015)—起止页号(072—073)。
    ④《文学院研究所各部研究计划昨己呈部核备》,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7年12月20日,第一版。
    ⑤《杨成志教授建议设立人类学部系计划预算己由校呈部核办》,载《国立中山大学学报》,1948年6月26日,第一版。
    ⑥杨在建议书中罗列设置人类学系的理由有:(1)研究方面:有杨成志在康、滇、桂、粤、海南岛各民族调查,海丰考古,及美洲印第安人考察中外文专著廿余种,研究生王兴瑞《海南岛黎人研究》(民廿六年硕士论文)、江应樑《云南摆夷研究》(民廿六年硕十论文)、梁钊韬《中国古代巫术宗教的起源及其发展>(民卅一年硕士论文)、王启澍《贵州苗族研究》(民卅三年硕士论文)、吕燕华《粤北瑶民社会研究》(民卅三年硕士论文)、曾昭璇《海洋洲种族志》(民卅六年硕士论文)、梁欧第《西康罗罗及新疆民族考察》(廿五年本校硕士)、戴裔煊《人类学理论与西南民族史研究》(民卅二年本校硕士),此外还有张为纲的《方言及 民谣研究》岑家梧《滇黔各民族考察与研究》、雷镜鎏的《云南澄江罗罗及桂北瑶族调查》、廖晨光《南洋新几内亚民族社会》,以上或成专著,或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先后发表。(2)校外服务:西南各省政府关于边疆教育工作,常聘请中大文科研究所员生,前赴协助设计或往任实际指导工作,如在抗战当中,广东省政府聘杨成志为边政指导委员会研究主任委员,梁钊韬为该会研究员兼省干训团边政班教官,协助战时边政教设计与指导训练;广西省立桂岭师范学校聘雷镜鎏为校务主任;教育部派梁欧第为国立贵州师范学校校长;贵阳大夏大学品岑家梧为社会研究部主任;云南省政府聘江应裸为该省边政设计委员会主任委员兼车里县长;中英庚款科学考察团选派本校梁欧第、江应樑前后为边政考察团团员;重庆乡村建设学校聘王启澍为民族学副教授。此外,尚有其他曾受人类学训练之毕业生在各机关服务者为数不少。(3)教育方面:中大历史系和社会学系,一直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及有关边疆等课程的开设,从文科研究所与新近之历史研究所人类学组亦有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边疆民族研究、史前考古学、世界种族及文化学课程,十余年来从未有间断。(4)出版方面:(甲)期刊有《民间文艺》12期,《民俗》周刊123期,《民俗》专刊2卷8期;(乙)专刊有《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粤北乳源瑶人》、《广西部族调查报告》、《广东人民与文化》、《人类科学论集》等十种。(丙)民族学丛书有《民俗学问题格》、《孟姜女故事研究》、《谜史》及各地故事、神话、歌谣风俗等,总共约四十余册。(5)设备方面则有语史所和文科研究所设立的古物陈列室和民俗物品陈列室,收藏有金石、陶器、甲骨图谱、碑帖二千余种,民族、民俗物品千余种,虽经过抗战学校播迁,幸存之古物、民俗品及图书近五六千种,加之杨成志本人游美归来新带回外文图书凡千余册。见杨成志:《国立中山大学设立人类学系建议书》,载郑师许、岑家梧、江应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2期,1948年8月2日,第四版。
    ①学术消息:《中山大学人类学会成立大会纪实》,载郑师许、岑家梧、江应樑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2期,1949年1月14日,第八版。据梁钊韬回忆,中大通过成立人类学系时间为1948年秋。参见氏著《建国前我校人类学研究述略》,收入中大人类学系、人类学博物馆编:《人类学论文选集(第三集)》,1994年9月,第11页。
    ②《本校人类学系教育部核准增设》,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8年8月28日,第一版。
    ③学术消息:《中山大学人类学会成立大会纪实》,载郑师许、岑家梧、江应樑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2期,1949年1月14日,第八版。
    ④《顾颉刚日记》第二卷(1927年5月5日),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7年,第44页。
    ①杨成志:《历史之目的及其方法》,载《语史所周刊》第15期,1928年2月7日;施爱东:《倡立一门科学——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8页。
    ②杨成志:《杨成志自述》,收入高增德等编:《世纪学人自述》第二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页。
    ③这句话是出自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系主任王辅仁之口——笔者注。见顾定国[美]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④黄淑聘:《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页。
    ⑤杨成志:《今日中国人类学与民族科学的贡献》,载郑师许、岑家梧、江应樑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期,1948年5月17日,第四版。
    ⑥郑师许:《我国民俗学发达史》,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第58页。
    ⑦何思敬:《<民俗学问题格>序》,载《民俗》第19、20期合刊,1928年8月8日,第11页。
    ⑧杨成志:《现代民俗学——历史与名词》,载《民俗》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5页。
    ①杨成志:《民俗学之内容及分类》,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4期,1942年3月,第4-9页。
    ②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的文化现象与体质型》,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2页。
    ①杨成志:《广东人民之构成、分布及其文化》,收入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355页。
    ⑦《研究院海丰考古团返校》,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2年6月11日,第一版。杨成志:《广东人民之构成、分布及其文化》,收入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页。
    ③参见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文化现象和体质型》,江应樑:《广东瑶人之今昔观》,二文均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
    ④杨成志:《广东人民之构成、分布及其文化》(1943年11月),收入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48页。
    ①杨成志:《广东名胜古迹之性质分类及其文化象征》,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山学报》第1卷第8期,坪石:1943年1月版,第24页:杨成志:《广东名胜顾及之性质分类及其文化象征(续)》,载国立中山大学 研究院:《中山学报》第2卷第3期,坪石:1944年4月1日版,第17-18页。该文曾作为文科研究所演讲之一于1943年3月对全校师生演讲。参见:《文科研究所举行学术演讲会——杨成志先生讲(广东名胜古迹的文化象征及其分类)》,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3年3月25日,第一版。
    ①杨成志:《广东人民之构成、分布及其文化》(1943年11月),收入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页。
    ②杨成志:《广东人民之构成、分布及其文化》(1943年11月),收入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56页。
    ③《教育部奖励学术研究:杨成志教授得奖》,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3年11月22日,第一版。
    ④蔡元培:《说民族学》(原载《一般》杂志第1卷12号,1926年12月),收入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0-111页。
    ⑤顾颉刚:《请纂修广东通志提案》(原载《香港华字日报》,题《朱家骅请纂修广东通志》),1929年1月8日,收入《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85页。
    ⑥杨成志:《从西南民族说到独立罗罗》(1929年6月7日在云南东陆大学的讲稿),载《新亚细亚》第4卷第3期,1932年7月1日,第20页。
    ①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载中国地学会出版:《地学杂志》1934年第1期,收入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92、222页。
    ②杨成志:《西南民族的研究·自序》,载《西南研究》(创刊号),1932年2月10日,第18页。
    ③黄菩生,生卒年不详,岭南大学文学士,日本帝国大学研究生,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国立暨南大学,著有《社会进化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见:《国立暨南大学一览1930年度》,第3页。
    ④杨成志:《独立罗罗在社会经济学研究上的蠡测》,载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西南研究》第2期,1932年4月,第66~68页。
    ⑤江应樑拟,杨成志指导:《云南西部民族考察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7月8日,第七版。
    ①杨成志:《今日中国人类学与民族科学的贡献》,载郑师许、岑家梧、江应樑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期,1948年5月17日,第四版。
    ②杨成志:《西南民族的研究》(西南民族自序),载《西南研究》(创刊号),1932年2月10日,第1页。
    ③杨成志:《罗罗说略》,载《岭南学报》第1卷3期,1930年6月,第141、152页。
    ①杨成志:《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2分册,1933年,第175。
    ②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1933年9月1日脱稿于巴黎人类学院实验室),载中国地学会出版:《地学杂志》1934年第1期,收入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91、196、222页。
    ①杨成志:《广东北江瑶入调查报告导言》,载《民俗·广东北江瑶入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1-3页。
    ②1936年3月,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合组黎苗调查团对海南岛的调查参见《岭南大学西南社会京与中国西南研究》,以及本文中有关王兴瑞对海南岛黎苗的调查。——笔者注。
    ③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的文化现象与体质型》,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1页。
    ④《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广东北江瑶山瑶人考察经过》,载载《民俗》第1卷第2期,1937年1月30日,第275页。
    ⑤王兴瑞:《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北江瑶山考察团日记》,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1页。
    ①该报告收录的调查文章有:杨成志的《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导言》、《广东北江瑶人的文化现象与体质型》和Introduction to the Report of An Ethnographical Investigation of Yao People;江应樑的《广东瑶人之今昔观》、《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广东瑶人之房屋及其工具》、《广东瑶人之服饰》;王兴瑞的《广东北江瑶人的经济社会》、《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北江瑶山考察团日记》;罗比宁的《广东北江瑶人的农作之概况》;刘伟民的《广东北江瑶人的传说与歌谣》共十篇文章及考察日记一篇。见《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
    ②《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民俗学会广州市胥民调查团工作近况(制定蛋民调查团工作纲目)》,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8年4月18日,第四版。
    ③杨成志:《研究调查费用》,广东省档案馆藏:20——(4)——(1427),第40页。同时杨成志列出考察的计划:(1)目的:考察该地瑶人之语言、惯俗、信仰、社会组织、日常生活、地理分布及测量其体型,收集民族物品为对象。
    ④杨成志:《粤北乳源瑶人考察导言》,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第1页。另外, 该考察报告所收录的文章还有:杨成志的《粤北乳源瑶人的人口问题》,王启澍的《粤北乳源瑶民的经济生活》,梁钊韬的《粤北乳源瑶民的宗教信仰》,顾铁符的《粤北乳源瑶人的刺绣图案》共四篇。
    ①《研究院海丰考古团返校》,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2年6月11日,第一版。
    ②杨顾二人自四月中旬从海丰动程,因为运输遇到意外的困难,回到学校已经六月初,经过初步整理之后,在当年双十节曾公开展览过一次。1943年11月,杨成志休假出国进修,古物由顾铁符继续负责整理。1944年3月,顾铁符在中大校长金湘帆(曾澄)的裁员令下被迫离职,但工作并没有因此而停顿,顾因得到文学院院长崔载阳与文科研究所代所主任朱谦之的许可破例无条件继续留所继续整理古物。1944年5月,由于日军对长沙、湘潭等地的空袭,衡阳告急,坪石也在风声鹤唳之中,学校迁留不定,此时顾铁符打算离开中大去上海谋生,离开前经崔载阳的允许选出了其中的二百余件携往上海,其余的均留在坪石。1945年1月,坪石沦陷,中大在匆忙中疏散,所有图书仪器大部分没有及时迁出。1947年春天,顾从上海再次回到中大任职,其时杨成志也已于半年前回到中大,双方谈到该遗存时,方知坪石的古物己全部遗失,最后保存下来的,仅顾转辗五千余里所带走的二百余件而己,此“亦是不幸中之幸事”。参见:顾铁符:《广东海丰先史遗址探检记》,载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编:《文学》,第2期,1948年5月15日,第62-63页。顾铁符:《广东海丰先史遗址探检记》,载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编:《文学》第2期,1948年5月15日,第61-62页。
    ③《研究院海丰考古团返校》,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2年6月11日,第一版。
    ①《文科研究所前技佐顾铁符君在赣搜获古物多种赠与古物室陈列》,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4年5月18日,第一版。
    ②《文科研究所编辑瑶山考察报告》,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中山大学日报》1941年7月20日,第二版。
    ③《文科研究所民俗学会大会议决:集体调查坪石民俗预出坪石民俗志》,《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3年6月3日,第一版。
    ①杨成志:《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之乳源瑶人的人口问题》,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第2-5页。
    ①详细请参见本文第五章第三节:《承上启下:梁钊韬与中大人类学》。——笔者注。
    ②王启澍:《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之粤北乳源瑶民的经济生活》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第6-15页。
    ③顾铁符:《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之粤北乳源瑶民的经济生活》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第24~28页。
    ④英文原文"Evidently, it is required that we have more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and should carry on more expeditions in order to get something new from the field work.which is much better than finding unnecessary information,or wrong materials in books.The more we visit the various mountains people in Southwest China, the more.we feel that it is completely impossible to study a certain group of people without making intimate contacts with them instead of deriving from books." 见 Young Ching -Chi:Introduction to the Report of An Ethnographical Investigation of Yao People,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5页。
    ⑤[美)顾定国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①杨成志:《人类学史的发展鸟瞰》,原载中山文化教育馆编:《民族学研究集刊》(1943年),收入《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329页。
    ②杨成志:《当代美国人类学的动向》,载郑师许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21期,1948年10月4日,第四版
    ③杨成志:《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译者序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11月,第2页。
    ①黄淑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54、169、170页。
    ②杨成志指导,江应樑拟:《云南西部民族考察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7月8日,第八版。
    ③戴裔煊:《中国民族史上之种族分类问题及方法》,载民族文化研究会编:《民族文化》(广州),第1卷2期,1938年9月15日,第31~33页。
    ①杨成志:《乳源瑶族调查资料汇编·序言》,收入《杨成志人类学民族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523页。
    ②表格的信息主要参考材料主要有:《研究生院研究生硕士及各院系代表》,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2)—309;《研究院研究生登记学籍表》,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2)—304;杨成志:《国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建议书》,收入刘昭瑞编:《杨成志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高增德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太原:书海出版社1994年版。
    ①参见:《中大研究院年报》,第90-91页;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收入刘昭瑞编:《杨成志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②参见:《海南岛黎苗考察团定期出发》、《海南岛黎苗考察团员工作结束返校》,《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30第五版、6月8日第二版。
    ③江应樑:《江应梁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3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页。
    ④参加杨成志:《乳源瑶族调查资料汇编·序言》,收入:刘耀荃、李默编:《乳源瑶族调查报告》,广州:广东省社科院出版1986年。
    ⑤以上参见《中山大学研究院年报》,第99-100,126~129页。《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30日,第五版。吕燕华:《粤北瑶族社会研究》,载郑师许等编:《中央日报(民族学刊)》第64期,1949年9月9日,第七版。
    ①吕燕华:《粤北瑶族社会研究》,载《中央日报(民族学刊)》第64期,1949年9月9日,第七版。
    ②1941年,研究院将原历史学部改称历史学研究所,原先历史学部下设的考古、档案、民族三组取消,改设史学组和人类学组,杨成志任人类学组主任,起草了《国立中山大学历史学研究所人类学部研究计划》。参见《1941年研究院及各研究所报告》,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编号:20—(1)—21。
    ③严耕望:《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86页。
    ④此外,在总山大学人类学系成立稍前,暨南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清华大学己于同年成立。见《国立中山大学设立人类学系建议书》,收入《杨成志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265页。
    ①容观复:《中山大学人类学教学和研究述略》,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3卷第5期,2001年,第27页。
    ②黄淑娉:《民族学人类学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收入氏著《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③黄淑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20、421页。
    ④例如,1984年梁钊韬恢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曾昭璇认为这个人类学系在学科体系建设上将“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学术流派特色”。(参见曾昭璇:《哲人己逝业绩畅流》,收入《梁钊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一页。)1986年10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由历史系和人类学系合办),该中心提倡历史学、人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取向。提倡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历时性研究与结构性分析、上层精英与基层社会研究的有机结合。重视民间文献和口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参见张荣芳:《顾颉刚先生与中山大学》,收入:中国社科院编《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另外,笔者浏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门户网站,网页在《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简介》一文中写到:“历史人类学是战后新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其特色是把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参与体验”的方法与历史学的文献训诂、考据、文本解读等方法结合起来,重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历史。中心成立是在历史学系、人类学系共同合作的基础上,跨学科的交流体现,对促进学科间发展有着长远和积极的作用。”
    ①《文科研究所廿六年度(1937年)下学期研究生选课表》,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8年4月25日,第四版。
    ②王兴瑞所提交给学校的本科论文,系由他在《现代史学》上发连载的同名文章合订而成,故文字均为铅 印。论文的封面注明指导教授为朱谦之,并有“甲等”,“教授会议评定”,“提出请奖”等批语。参见王兴瑞:《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文学院史学系廿四年度(1935年)毕业论文,该文现藏中山大学图书馆校史特藏室。另外,王兴瑞的同乡王会均先生曾撰有《海南人类学家王兴瑞生平与著作》一文,刊发在《广东文献季刊》上,文中认王兴瑞生瑞于1935年入研究院,1936年获得硕士学位(参见:王会均:《海南人类学家王兴瑞生平与著作》,载台北广东同乡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28卷第4期,台北:2000年11月,第65:)。但是,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王会均的说法年代明显有误。王兴瑞1935年毕业于文学院史学系,1936年才正式考入研究院,1938年才与江应樑一同毕业,获得硕士学位。见:《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年报·研究生表》,1937年出版,第141页;另据台湾黄福庆《国立中山大学毕业学生名录(1926~1937)》所载:“王兴瑞,广东乐会,24年度毕业,年龄24,总平均分83.66”,参见氏著:《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国立中山大学(1924-192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版,第247页。
    ①据江应樑哲嗣江晓林在《江应樑传》中所言,当时学校有两个职位,一个是作研究人员,另一个给校长作秘书,校长邹鲁找到二人谈话,让王兴瑞和江应樑二人协商。江应樑认为自己粤语不太流利,希望从事研究工作,而王兴瑞自然就成为了邹鲁的秘书了。参见:江晓林:《江应樑传》,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②王会均:《海南人类学家王兴瑞生平与著作》,载台北广东同乡会编:《广东文献季刊》,第28卷第4期,台北:2000年11月,第66页;顾颉刚:《序辞》,载顾颉刚、娄子匡编:《风物志》第1期,1944年1月31日,第1页。
    ③参见岭南文化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岭南文化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13页
    ④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54页。
    ⑤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①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2卷2期,1935年6月16日,第48页。在现代史学会成立十周年的纪念文集上,编辑认为《现代史学》的刊出“首先感谢学校对我们的帮忙。其次,本系主任朱谦之先生,教授陈安仁先生,罗香林先生,徐家冀先生、郑师许先生,杨成志先生,陈国治先生,王兴瑞先生,所给予我们最大的助力,尤足深感”。参见《编后话》,载《国立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4卷3期,1940年8月10日,第73页。
    ②王宜昌:《中国社会史短论》,载王礼鹏、陆晶清编:《读书杂志·中国社会史论战专号》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第1辑第4、5期合刊,1931年8月,第3-4页。
    ③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2卷2期,1935年6月16日,第48页。
    ①王兴瑞:《广东一个农村现阶段的经济社会》,载《食货》(半月刊),第3卷第2期,1935年12月16日,第43~47页。
    ②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3卷第2期,1935年12月16日,第53页。
    ①嵇文甫:《中国经济史·序》,收入马乘风:《中国经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3页。
    ②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54页。
    ①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55页。
    ①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55~56页。
    ②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56~57页。
    ①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57页。
    ②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60页。
    ③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60页。
    ①编者:《编后话》,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116页。
    ②王兴瑞、岑家梧:《(瓊崖民俗及其他)自序》,《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月5月25日,第362~363页。
    ③王兴瑞、岑家梧合述:《琼崖民俗志》,载《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79页。
    ④王兴瑞:《琼崖黎人社会概观》,(原载《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第137期~146期,自1934年5月10起连载),现收入詹慈编:《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出版,1983年5月,第136-184页。
    ①王兴瑞、岑家梧:《琼崖民俗志》,载《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15-16页。
    ②王兴瑞、岑家梧合述:《琼崖民俗志》,载《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第17-28页。
    ③古通今:《民俗复刊号兼评我国民俗学运动》,载《大公报·科学副刊》第10期,1936年11月14日,第十一版。
    ①王兴瑞、岑家梧:《<瓊崖民俗及其他>自序》,《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月5月25日,第362~363页。
    ②庞新民:《广东北江瑶山杂记》,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四分(1932年),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73页。1931年庞新民再次利用随中山大学生物系采集队赴广西瑶山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机会,对广西瑶山进行调查,归校后写出《广西瑶山调查杂记》。1935年,中华书局有见于两次调查的史料价值,认为有合刊发行的必要,将二书并成《两广瑶山调查》一书出版。见庞新民《两广瑶山调查》,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
    ③王兴瑞:《广东北江瑶人的经济社会》,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4页。
    ①王兴瑞:《广东北江瑶人的经济社会》,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20、58页。
    ②罗香林:《海南岛黎人源出越族考》(原载《青年中国季刊》,1939年),收入氏著《百越源流与文化》,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1944年初版,1978年增补,第187页。
    ③王兴瑞:《海南岛黎人研究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8日,第三版。
    ①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原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1期,1936年5月),现收入詹慈编:《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出版,1983年5月,第196页。
    ②闻宥:《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跋》,原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1期,1936年5月,现收入詹慈编:《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出版,1983年5月,第241页。
    ③王兴瑞:《海南岛黎人研究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8日,第四版。
    ④王兴瑞:《琼崖黎人社会概观》,原载《琼农月刊》,第9-11期,1934年。案:原在《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第137期~146期,自1934年5月10起连载。后收入詹慈编:《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5月,第137页。
    ⑤王兴瑞:《海南岛黎人研究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8日,第一至七版。
    ⑥《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文学院史学系廿五年度下学期第一次联席会议》,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12日,第十版。
    ⑦关于考察团的具体组织情况,请参见本文第六章——《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与中国西南研究》——笔者注。
    ⑧《王兴瑞致朱谦之的信》(1937年2月、3月),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3月9日,第三版。
    ①王兴瑞:《海南岛之苗人·自序》(珠海大学中国边疆研究室边疆丛书),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6月版,第2页。
    ②《海南岛黎苗考察团计划大纲》,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10页。
    ③王兴瑞:《海南岛黎苗考察日记》(原载《边事研究》1940年,重庆),现收入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二十集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1983年12月,第346、348-350页。
    ④参见王兴瑞:《海南岛之苗人·自序》(珠海大学中国边疆研究室边疆丛书),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6月版,第2页。
    ⑤据罗香林先生回忆:“王兴瑞君海南黎人研究一书,为彼获得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历史学部硕十学位之论文,文存中大研究院。”(罗香林:原载《青年中国季刊》(1939年),收入氏著《百越源流与文化》,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1944年初版,1978年增补,第219页)笔者2009至2011年曾前后三次前往中大校史特藏室搜寻兴瑞的毕业论文,只找到一份本科毕业论文,没有发现他的硕士论文,查阅中大所收藏的民国时期的本硕论文目录也没有发现,该论文应是在抗战期间随中大校舍多次流转中不幸遗失。——笔者注。王钊宇总纂,岭南文化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岭南文化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页。
    ⑥王兴瑞:《海南岛黎人研究叙说》,载《南方杂志》第1卷第3、4期合刊,1947年11月1日,第27页;另见王兴瑞:《海南岛之苗人·后记》(珠海大学中国边疆研究室边疆丛书),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6月版,第146页。
    ⑦1958年3月29日,顾颉刚日记写到:“到历史博物馆访陈佩馨,交还王兴瑞‘黎人’书稿,值其下放,不遇”。参见顾颉刚:《顾颉刚日记》(1958年3月29日)第8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4页。
    ①罗香林:《海南岛黎人源出越族考》,原载《青年中国季刊》(1939年),收入氏著《百越源流与文化》,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1944年初版,1978年增补,第187页。
    ②王兴瑞:《海南岛之苗人·后记》(珠海大学中国边疆研究室边疆丛书),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6月版,第146页。
    ③此时中大已经迁至粤北坪石,杨成志任文科研究所所长,朱谦之任文学院院长兼史学系主任,黄文山任法学院院长。参见《本校各部主管人员》,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41年10月27日,第二版。
    ①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隋唐间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历史的初步研究·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②如在文章中,吴晗认为冼夫人的出生地是广东高凉(今阳江县),该文被广州《羊城晚报》((1961年1月28日)转载后,当年11月,中共电白县委办公室曾致信吴晗,对《冼夫人》一文提出商榷,文章根据电白县旧志的记载,电白县在历史上长时间属辖于高凉郡高凉县,冼夫人应是今天的电白县人,而非阳江县人。吴晗得知消息后,给电白县委办公室复函:“收到你们的来信,知道冼夫人的高凉,并非阳江,而是电白,十分感谢。”并表示《冼夫人》一文已经收到新出版的《春天集》里,再版时当即改正。参见吴晗:《冼夫人》,原载《光明日报》(1961年1月14日),收入《吴晗全集》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139页;《吴晗同志的复信》,收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电白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撷英第11辑·冼夫人资料研究专辑(1)》,1992年6月版,第3-4页。
    ③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隋唐间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历史的初步研究·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①刘佐泉、冼冠强:《冼夫人和冼夫人文化研究刍议》,收入张磊主编:《洗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洗夫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②陈光良:《王兴瑞学术论文选·序》,北京:长征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③王会均:《海南人类学家王兴瑞生平与著作》,载《广东文献季刊》,台北:2000年11月,第28卷第4期,第71页。
    ④王兴瑞:《琼崖黎人社会概观》,原载《琼农月刊》,第9-11期,1934年,后收入詹慈编:《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广东省民族研究所,1983年5月,第137页。
    ⑤王兴瑞:《海南岛黎人研究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8日,第四版。
    ①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60页。
    ②王兴瑞:《琼崖黎人社会概观》,原载《琼农月刊》,第9-11期,1934年,原载《广州民国日报·副刊》第137期~146期,自1934年5月10起连载,现收入詹慈编:《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出版,1983年5月,第136~137页。
    ③王兴瑞:《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北江瑶山考察团日记》,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1页。
    ①王兴瑞:《海南岛黎人研究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8日,第三、五、七版。
    ②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57~59页。
    ③王兴瑞:《广东北江瑶人的经济社会》,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6-15、49-55页.
    ①《王兴瑞致朱谦之的信》(1937年2月、3月),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3月9日,第三版。
    ②王兴瑞:《海南岛之苗人》(珠海大学中国边疆研究室边疆丛书),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6月版,第41页。
    ③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隋唐间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历史的初步研究·序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页。
    ①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年3月,第59页。
    ②江晓林:《江应樑传》,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2、17页。
    ③江应樑:《江应樑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页。
    ①这一时期的文章主要有《中国与南洋群岛初期交通考》(《南洋研究》月刊,1933)、《唐宋时中国境内的外侨》,(《南诏》创刊号,1934年)、《北京的文人政治》(《前途》1卷1期,1934)、《六朝时代中国境内之西域佛僧》(《新亚细亚》11卷,1935)、《阿拉伯船舶东来贸易与两宋经济》(《新亚细亚》11卷,1935)、《中世纪东南业海道上的航船》(《新亚细业》11卷,1935)等6篇文章。
    ②江应楔:《江应樑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11~312页。
    ③江应樑:《我怎样研究西南民族》,载《文史春秋》第2期,1948年6月25日,第1页。
    ④江应樑:《我怎样研究西南民族》,载《文史春秋》第2期,1948年6月25日,第1页。
    ①江应樑:《江应樑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②江应樑:《广东瑶人之今昔观》,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3页。
    ③《海南岛黎苗考察团计划大纲》,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附录》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10页。
    ④江应樑:《历代治黎与开化海南黎苗之研究》,载《新亚细亚》,第13卷第4期,1937年4月11日,第41~51页。
    ⑤江晓林:《江应樑传》,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①江应樑:《傣族史·后记》,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649页。
    ②江应襟:《江应樑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12页。
    ③江应襟:《昆明民俗志导论》,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2期,1937年1月30日,第29页。
    ④江应樑:《国立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民俗学会征求昆明民俗资料简则》,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6年12月24日,第二版。
    ⑤江应樑拟,杨成志指导:《云南西部民族考察计划》,载《国立中的山大学日报》1937年7月8日,第七 版。
    ①江晓林:《关于<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代序)》,(云南)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②罗香林:《僰夷种属考——序江著(云南西部之僰夷民族)》,载郑师许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9期,1948年9月20日,第四版。罗香林:《僰夷种属考——序江著(云南西部之焚夷民族>(续完)》,载郑师许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20期,1948年9月27日,第四版。
    ③江晓林:《江应樑传》,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④江晓林:《关于(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代序)》,(云南)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①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四,1934年版。
    ②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为(边政公论)出版及中国民族学会七周纪念而作》,载边政公论社编:《边政公论》第1卷第5、6期,1942年1月10日版,第54页。
    ③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页。
    ④江应樑:《我怎样研究西南民族》,载珠海大学文史学会编:《文史春秋》第2期,1948年6月25日,第2页。
    ⑤1940年,江应樑将《滇西摆夷的现实生活》一稿附上照片数百帧交给国立编译馆付印,因当时该馆新迁到重庆,印刷不便,拟抽去照片只印文字,江应樑认为如果不附图,宁可不印,因此一直耽搁,渺无音讯。2003年,其子江晓林根据江应樑的硕士论文《云南滇西“摆夷”研究》和《滇西摆夷的现实生活》二书的残稿,辅以一些散落、零碎的笔记,经过精心校勘,出版了《<滇西摆夷的现实生活)笺注》一书,由德宏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不仅恢复了江应樑《滇西摆夷的现实生活》一书的原貌,还附入了江晓林二十余年来多次到德宏做田野调查的研究心得,作为江应樑《滇西摆夷的现实生活》的后续研究。参见江应樑:《我 怎样研究西南民族》,载珠海大学文史学会编:《文史春秋》第2期,1948年6月25日,第2页;薛宝:《(滇西摆夷的现实生活>笺注及(滇西土司区诸族图说)简介》,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路南民族考察团已获良好成果》,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9年9月26日,第二版。关于该书在《顾颉刚日记》中有记载:1940年5月31日曾计划为《路南的撒尼人》;1940年7月10日看《路南的撒尼人》,遗憾的是,可能因战争的原因,该书最后没有正式出版,稿件也不知所踪。参见江应楔:《西南边疆民族论丛·序言》,广州:珠海大学1948年8月,第4页;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四卷(1940年12月31日条),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383、389页。
    ②江应樑:《摆夷的生活文化·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50年版,第5页。
    ③黄义祥:《中山大学史稿》,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6页。
    ④江应襟:《江应楔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14页。美国人类学家顾定国认为,江应樑留在云南调查巴布凉山的彝族,很大程度上是“杨成志认为江应樑是继续他十多年前首开先河的田野调查工作的最佳人选”。参见:顾定国(美]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页。
    ⑤江应樑:《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序言》,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5月,第1页。
    ⑥江应樑:《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5月,第2、78页。
    ①江应棵:《江应樑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15页。
    ②江应樑:《摆夷的生活文化·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50年版,第5页。
    ③江晓林:《江应樑传》,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111页。
    ④江应楔:《摆夷的生活文化·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50年版,第6页。
    ⑤江应樑:《摆夷的生活文化·自序》,上海:中华书局1950年版,第8页。
    ①江应樑:《西南社会与“西南学”》,载郑师许、江应樑等编:《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32期,1949年12月31日,第八版。
    ①根据江应襟调查研究内容的不同,大体可以将这些论著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西南摆夷、瑶、苗、彝、黎、回等族群社会的研究,如论文有《滇西摆夷的土司政治》、《滇西摆夷的社会经济》、《摆夷的家庭组织和婚姻制度》、《云南摆夷的社会组织》、《摆夷的种属渊源及人口分布》、《广东瑶人之今昔观》、《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与经咒》、《广东瑶人的过去与现状》、《苗人来源及其迁徙区域》、《滇南沙甸回族农村调查》等,著作有《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云南滇西“摆夷”研究》、《滇西摆夷的经济生活》、《摆夷的生活和文化》等;二是具有考证、概论性及理论方法介绍的文字,如《云南用贝考》、《诸葛亮与云南西部边民》、《昆明境内的非汉语边民》、《西南边疆的特种文字》、《评鸟居龙藏之(苗族调查报告)》、《我怎样研究西南民族》等论文;三是民族现实问题的研究,如论文《历代治黎与开化海南黎苗研究》、《云南西部之边疆教育》、《云南土司制度的利弊与存废》等,著作有《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大小凉山开发方案》、《腾龙沿边开发方案》、《思普沿边开发方案》等。
    ②陈友康、罗家湘编著:《20世纪云南人文科学学术史稿》,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0页。
    ③江应樑:《西南民族研究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7日,第三、四、七版。
    ①江应樑拟,杨成志指导:《云南西部民族考察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7月8日,第八版。
    ②江应樑:《广东瑶人之今昔观》,《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4页。
    ①江应樑:《评鸟居龙藏之<苗族调查报告>》,载《现代史学》第3卷第2期,1937年4月,。笔者注:在原杂志《现代史学》第3卷第2期中没有找到出版日期,后根据《中国史学论文索引》找出该期杂志出版时间为1937年4月。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一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页。
    ②江应樑:《评鸟居龙藏之(苗族调查报告)》,载《现代史学》第3卷第2期,1937年4月,第1-2页。
    ③江晓林:《关于<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代序)》,收入《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云南)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④江应樑:《明代云南境内的士官与土司》,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页。
    ①江晓林:《江应樑传》,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②梁方仲:《(滇西僰夷的土司政治)读后记——兼论差发金银》(原载昆明《益世报·史学周刊》第9、10期,1938年4月),收入江应樑著《西南边疆民族论从》,广州:珠海大学,1948年8月版,第188-189页。
    ③江应樑:《明代云南境内的士官与土司·作者的话》,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扉页。
    ①江应樑:《云南西部僰夷民族之经济社会》,《西南边疆》创刊号,昆明,1938年10月,第63、65、80页。
    ①江应樑:《僰夷民族之家族组织及婚姻制度》,载《西南边疆》第2期,昆明,1938年11月,第22-44页。
    ②江应樑:《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5月,第76、77页。
    ①李景汉:《凉山罗罗之氏族组织——一个实地调查的介绍》,载《边政公论》,第1卷第3、4期合刊,1941年,第16、17页。
    ②江应樑:《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5月,第2页。
    ③江应樑:《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自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④江应楔:《论人类学与民族史研究的结合》,载《思想战线》,1983年第2期,第456页。
    ①江应襟:《广东瑶入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2页。
    ②江应樑:《广东北江瑶人的生活》,载《东方杂志》第35卷第11号,1937年6月1日,第39页。
    ③江应裸:《摆夷的经济生活》,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专刊甲集第五种,1950年1月,第70~81页;江应樑:《摆彝的生活文化》,上海:中华书局1950年4月,第241~246页。
    ④江应樑:《口述自传》残稿,转引自江晓林:《关于<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代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0页。
    ①江应襟:《云南用贝考》(原载《新亚细亚》第13卷第1期,1937年1月1日),收入氏著《西南边疆民族论丛》,广州:珠海大学,1948年8月版,第90期。
    ①江应樑:《云南用贝考》(原载《新亚细亚》第13卷第1期,1937年1月1日),收入氏著《西南边疆民族论从》,广州:珠海大学,1948年8月版,第90~107页。
    ①江晓林:《江应樑传》,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②《诸葛亮与云南西部边民》一文原载《西南边疆》第6期(昆明,1939年5月),后收入氏著《西南边疆民族论丛》改名为《诸葛武侯与南蛮》(广州:珠海大学,1948年8月版),内容一致,本文所引该文的材料均来自于《西南边疆》杂志上。——笔者注。
    ①以上引文参见江应樑:《诸葛亮与云南西部边民》,载《西南边疆》第6期,昆明,1939年5月,第42-55页。
    ②江应樑:《西南边疆民族论丛·自序》,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8月版,第3页。
    ③江应樑:《西南民族研究计划——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史学部研究生研究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7日,第二版。
    ①江应梁:《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重庆: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年10月。
    ②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四卷(1940年12月31日条),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466页。
    ③庄益群:《梁钊韬教授生平业绩》,收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梁钊韬与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④[美]顾定国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⑤张寿祺、曾昭璇:《哲人已逝,业绩长留——记梁钊韬教授生前在学术上的贡献》,载《广州研究》,1988年第10期,第36页。遗憾的是笔者未能找到张寿祺和曾昭璇所说的单篇文章,不过在梁钊韬的建国后出版的硕士论文——《中国古代的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一书的《“气”与西洋说中的马那思想》一节即为利用先秦文献中有关“气”的记载与“前灵有论”的,马那(Mana,意为“神秘力量”)观相比较,以此来考证中国古代巫术起源的问题。见梁钊韬:《中国古代的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57页。
    ①如江应樑在《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一文中对粤北瑶民宗教信仰的研究就是一例。江应樑从分析瑶人的经咒出发去研究瑶人的宗教信仰,得出的结论是:“一是瑶人现时宗教,已经深度受到汉人的道教化;二是道教化之程度虽深,但其信仰的意识及宗教的仪式,仍有一部分保持着野蛮民族之原始信仰的意味:三是其宗教信仰中,丝毫没有佛教成分的渗入。”见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36页。另外,法国学者雅克穆瓦纳教授在《瑶族宗教仪式绘画》中谓:“瑶族宗教——道教”,“我要指出的就是瑶族肯定是道教徒”。引自李默:《韶州瑶人:粤北瑶族社会发展跟踪调查》,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①梁钊韬:《粤北乳源瑶民的宗教信仰》,载《民俗·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第16-23页。
    ②张寿祺、曾昭璇:《哲人己逝,业绩长留——记梁钊韬教授生前在学术上的贡献》,载《广州研究》,1988年第10期,第36页。194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的李默曾于1963年至1981年下放到粤北乳源自治县,曾负责县民族办公室、民族工作队工作,期间得以长时间在瑶山蹲点,收集了大量乳源瑶人的文献,写成《韶州瑶人:粤北瑶族社会发展跟踪调查》一书,接受了梁钊韬的观点,认为“瑶人宗教信仰不是道教化”。参见:李默:《韶州瑶人:粤北瑶族社会发展跟踪调查》,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245、336页。
    ③梁钊韬:《祭礼的象征和传袭——民族学的文化史研究》(原载《文讯》1944年第5卷第1期),收入《梁钊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50页。
    ④梁钊韬:《民族学与民俗学及其在我国的展望》(原载《文史杂志》1948年第5卷第9、10期合刊),收入《梁钊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85页。
    ①庄益群:《梁钊韬教授生平业绩》,陈启新:《梁钊韬教授学术思想研究》,以上两篇文章均收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梁钊韬与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19页。
    ②《本校人类学系奉令停办》,载《中大校报》,1949年12月27日,第一页;[美]顾定国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③《积极改进下学期教学:文法两院纷纷召开系务会议》,1950年4月4日,第二页。
    ④解放后中国高校的学科体制建设模仿“苏联模式”建立,由于当时莫斯科大学的人类学是设在生物学科之下,因此新中国也保留了体质人类学部分在复旦大学的生物系设立了人类学教研室。参见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74页。
    ⑤如杨成志被调往北京民族事务委员会,后来到中央民族学院文物研究室工作,容观琼、岑家梧、刘孝瑜调至中南学院历史系,加之此前任教于中大人类学系的江应樑调至云南大学历史系),王兴瑞调至广雅中学校长等。
    ⑥夏鼐:《考古学通论与考古学史》,收入《夏鼐文集(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专刊》甲种第二十六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3页。
    ⑦1953年,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学习苏联教学方法运动的高潮下成立中国史教研组,该组为了集中人力,搞好专业,曾集中了全系所有教授中国史及与中国史有关课程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组,这里包括五班中国史,一班考古学、一班人类学、一班中国思想史,一班隋唐史,一班教学实习,一班历史文选读,一班唐诗、正史共十二门。参加教师十人,组内又分三个小组:一资料研究与问题解答组:二草拟计划与提纲组;三辅导组”。参见《中国史教研组的收获、缺点和努力方向》,载《中山大学周报》第二卷合订本,1953年 1月1日,第2页。
    ①笔者在中山大学放学期间,曾获准打开校史珍藏室的楠木橱柜,见到二书的刻写油印本,并翻拍了主要早节。
    ②[美]顾定国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4页。
    ③张寿祺、曾昭璇:《哲人已逝,业绩长留——记梁钊韬教授生前在学术上的贡献》,载《广州研究》1988年第10期,第36页。
    ④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74~75页。
    ⑤张寿祺:《(中国古代的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序》,收入梁钊韬:《中国古代的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①1958年5月,广东曲江县马坝乡农民在挖掘石灰岩洞穴堆积作为肥料时,发现了人类头骨化石和大批古脊椎动物化石,当时正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马坝视察,指示交予广东省文物管委会鉴定。8月26日,时任广东省文管会副系主任商承祚教授将梁钊韬请至家中辨别头盖骨化石碎片,经梁氏初步鉴定认为属于猿人或古人阶段的人类头骨化石。8月30日至9月2日,梁钊韬赴马坝参加现场调查工作,在当地政府保管的一批化石中捡出了人类头骨化石两块,与先前所发现的用属于一个头骨。梁氏根据地层学、地志学、体质人类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调查现场通过认真勘察、碎片复原、精细研习,鉴定为是古人类头骨化石,并将鉴定结果整理成简报,随后连同化石寄至北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鉴定。9月14日至18日,古脊椎动物研究所裴文中、吴如康和周明镇三位先生到马坝进行复查,裴文中认为属于古人类型,吴如康认为由猿人至古人之间的类型,极其量只能属于很早的古人类型,二人的结论与梁钊韬的鉴定结果相差不大。马坝人的发现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它不仅将广东乃至华南的历史提早到远古时代,为研究华南原始社会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史料”,同时对华南地区的地质学和国民经济也有重要的贡献。梁钊韬:《马坝人发现地点的调查及人类头骨化石的初步考察》(原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年第1、2期),收入《梁钊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143~154页。
    ②张寿祺、曾昭璇:《哲人已逝,业绩长留——记梁钊韬教授生前在学术上的贡献》,载《广州研究》1988年第10期,第37页。
    ③当时中大历史系招收研究生的专业有考古学、民族学、古代史和东南亚史等专业。参见梁钊韬:《中国民族学概论·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页;[美]顾定国著,胡鸿保、周燕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9页。
    ④梁钊韬:《中国民族学概论·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第1页。
    ⑤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75-76页。
    ①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76~77页。
    ②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收入中大人类学系编:《梁钊韬与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①吴泽霖、陈国钧等著:《贵州苗夷社会研究》,贵阳:贵州文通书局,1942年8月。
    ②曾昭抡:《大凉山夷区考察记》,昆明:求真出版社,1945年。
    ③关于抗战时期其它学术团体、机构及个人对西南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参见: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29~243页。
    ④关于杨成志及中山大学相关学者对西南民族的研究,请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三节。
    ①陈序经:《西南文化研究的意义》,收入《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1949年5月,第9页。
    ②陈序经:《社会学与西南文化之研究》,载中国社会学社广东分社编:《社会学讯·中国社会学社广州区第九届年会特刊》第8期,1948年12月19日,第三版;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1949年5月,第13页。
    ③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1949年5月,第12页。
    ①《社会研究所沙南调查结束》,载《私立岭南大学校报周刊》第6卷第5期,1933年11月15日,第73页。
    ②伍锐麟和陈序经二入既是美国伊利诺大学的同学,又是连襟兄弟(陈序经的妻子黄素芬与伍锐麟的妻子黄素莲为亲姊妹,后者称前者为二姐,称陈序经为“经哥”)。参见何国强编:《逸事述略(代序)》,收入《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③《补助社会研究所调查蛋民经费》,载《私立岭南大学校报周刊》第5卷第2期,1932年9月30日,第41页。
    ④《社会研究所概况》,载《私立岭南大学一览》(布告类第51号),1943年6月,第240页。伍锐麟在《沙南蛋民调查》中也说到:“岭南社会研究所的目的是在于促进和实施南中国的社会调查”,见氏著《沙南蛋民调查》,载《岭南学报》第3卷1期,1934年1月,第8页。
    ⑤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1949年5月,第1页。
    ⑥陈序经:《关于西南文化的研究》,载中大社会学系编:《社会研究周刊》第14期,1947年4月16日。
    ⑦《李校长倦勤辞职,陈序经博士接长校务》,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80期,1948年6月30日,第三版。
    ⑧陈序经:《最近一年的岭南大学》,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3期,1949年10月14日,第1页:陈序经:《三水疍民调查·序》,收入伍锐麟著:《三水疍民调查》,岭大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1948年12月,第2页。
    ①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1949年5月,第1页。
    ②The South West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Lingnan University:A Review its Activities,May1949,Canton,China,p.p.14-16;《本学年度新聘教员一览》,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83期),1948年10月10日,第3页;《本学期各学院新聘教授题名》,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94期)1949年3月10日,第3页;《大学本学期新聘教员略历(一)》,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4期)1949年11月1日,第4页;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编:《本所现任教员一览》,收入《十年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1937年,第58页;《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概况》,1940年6月,第12页;易汉文主编:《中山大学专家小传》,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21页。
    ① The South West Social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Lingnan University:A Review its Activities,May1949,Canton,China,p.14.
    ⒒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曾出版《社会经济研究》,何肇发、彭新雨、丁文治等人既是该杂志的编辑委员的成员,同时也参与研究所的组织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因此笔者认为他们参加了研究所的工作之中。参见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社会经济研究》第1期1951年1月;第2期,1951年9月。
    ③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1949年5月,第6-7页。
    ④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1949年5月,第2页。
    ⑤何国强编:《逸事述略(代序)》,收入《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社会研究所概况》,载《私立岭南大学一览》(布告类第51号),1943年6月,第240页。
    ②参见: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1949年5月,第2-3页;《西南社会调查所消息》,载《私立岭南大学校报》第9卷第19期,1937年6月15日,第286页;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社会经济研究》第1期,1951年1月。
    ①伍锐麟、陈序经:《沙南蛋民调查》,载《岭南学报》第3卷1期,1934年1月,第4页。
    ②伍锐麟、陈序经:《沙南蛋民调查》,载《岭南学报》第3卷1期,1934年1月,第10页。
    ①伍锐麟、陈序经:《沙南蛋民调查》,载《岭南学报》第3卷1期,1934年1月,第10~12页。
    ②《社会研究所沙南调查结束》,载《私立岭南大学校报周刊》第6卷5期,1933年11月15日,第73页。
    ③粤江,即珠江的旧称,分西江、北江、东江,总称粤江,因广州市内段的江中有一名为海珠的沙洲,故又称珠江。——笔者注
    ④伍锐麟:《三水河口疍民调查报告》,载《岭南学报》第5卷5期,1936年8月,第10页。
    ①伍锐麟、黄恩怜:《旧凤凰村调查报告》,载《岭南学报》第4卷3期,1935年8月,第93~162页。
    ②伍锐麟:《广州市河南下渡村七十六家调查》,载《岭南学报》6卷4期,1941年6月,第302。
    ①1948年秋学期开学时,岭大公布了一批新聘请的教职员名单,其中对杨庆堃的任职及履历为:“杨庆堑教授兼社会学系代主任,担任科目是社会学、中国文化史。美国密斯根大学大学博十,曾任美国纽约商报总编辑、华盛顿大学教授。”见《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83期,1948年10月10日,第3页。
    ②1949年9月28日,岭大校务会议本学期第一次会议通过的院系负责人名单,“社会学系主任:杨庆堑教授”。见《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4期,1949年11月1日,第3页。
    ③杨庆堃:《社会学系半年来的实地工作方针》,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5期,1949年11月16日,第1页。
    ④王玲:《追思恩师教益》,收入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系部分学生编印:《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2005年3月,第149页。岭大社会系在1937年——1938年度开设的科目当中,有语言学、人类学、社会人类学、原始社会宗教等科目,这些科目都是人类学专业必修或选修的科目,因此,他人的不同意见可以看作对原来课程体系的一种坚持。见李明瑞编:《岭南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997年,第154页。
    ⑤《岭大社会学系课程》,《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98期,1949年4月,第3页。
    ①杨庆堃:《社会学系半年来的实地工作方针》,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5期,1949年11月16日,第1页。参加此次调查的学生刘耀荃回忆到:杨庆堃当时公开说过选鹭江作为调查重点理由是:(一)鹭江地点适中,离学校不近不远,交通方便;(二)村庄人口数目也比较适中,不多不少,而且居住相当集中;(三)村民基本以农业生产为主,但生产种类较多,水稻、蔬菜、塘鱼、水果、副业等都各占一定的比重,能代表华南城市郊区农村经济的类型;(四)村内有两个大姓(车、莫),封建家族色彩比较浓厚,在华南农村地区有一定的代表性:(五)岭大有些学生是该村人,也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可以利用。参见刘耀荃:《岭大社会系主任杨庆堃在鹭江村搞的社会调查》,收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十三辑,1964年,第144页。
    ②刘耀荃:《岭大社会系主任杨庆堃在鹭江村搞的社会调查》,收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十三辑,1964年,第148页。
    ③阎明:《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④王玲:《追思恩师教益》,收入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系部分学生编印:《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2005年3月,第152页。
    ⑤该材料由杨氏的助教王玲根据搜集的资料和在社会系办公室工读时的记忆整理。参见王玲:《杨庆堃在岭南大学》,收入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系部分学生编印:《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2005年3月,第27页。
    ①徐展华:《对杨庆堃教授学术思想的一些领会》,收入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系部分学生编印:《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2005年3月,第105页。
    ②这些论文在1952年院系调整后归中山大学保管,论文装帧精美,字迹清晰,近年由香港岭南大学出资中大图书馆逐一进行扫描,现在原本藏在香港岭南大学,复印本藏在中山大学图书馆五楼校史特藏室。——笔者注。
    ③阎明:《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8页。
    ④后来杨氏又将《共产主义革命中的中国家庭》和《共产主义转变初期的一个中国乡村》合并出版,取名为《中国共产主义社会的家庭与乡村》(Chinese Communist Society:The Family and the Village,1965)。参见: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系部分学生编印:《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2005年3月,第56页。
    ①伍锐麟:《广州市六百人力车夫生活状况之调查》,原载《资治》1938年第2、3期,收入何国强编:《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339页。
    ②伍锐麟、白铨:《中国人力车夫的研究》(1939年),收入何国强编:《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374~390页。
    ③以上参见: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系部分学生编印:《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2005年3月,第153页;何肇发:《广州市乞丐的个案研究》,载岭大社会经济研究所编:《社会经济研究》第1期,1951年1月,第231、232页。
    ①参见何国强编:《逸事述略(代序)》,收入《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9-10页。
    ②《私立岭南大学西南社会调查所国立中山大学研究员文科研究所海南岛黎苗考察团组织经过》,载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编:《民俗》季刊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1页。
    ③《海南岛黎苗考察团简章》,载《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30口,第六版。
    ④《考察团备忘录》,《民俗》季刊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2页。
    ⑤《研究院文科研究所海南岛黎苗考察团定期出发》,载《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30日,第五、六版。
    ⑥《考察职员表》,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7-8页。
    ⑦《两大学合组之黎苗考察过港返粤:杨成志博士谈考察经过情形》,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11~12页。
    ⑧《文科研究所海南岛黎苗民俗品及摄影展览会讯》,载《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3月24日,第二版;《西南社会调查所消息》,载《私立岭南大学校报》,第9卷第19期,1937年6月15日,第286页。
    ⑨《海南岛黎苗考察团计划大纲》,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9页。
    ①《海南岛黎苗考察团团员工作结束返校》,载《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6月8日,第二版;《海南岛黎苗考察团结束》,载《私立岭南大学校报校报》,第9卷第19期,1937年6月15日,第286页。
    ② The South West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Lingnan University:A Review its Activities,May1949,Canton,China,p.5.Review
    ②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1949年5月,第3页。
    ③《从化调查结束》,载《私立岭南大学校报校报》,第9卷第19期,1937年6月15日,第286页。
    ④江应樑:《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载《社会经济研究》第1期,1951年1月,第179页。
    ①陈序经:《西南文化研究的意义》,载中国社会学社广东分社编:《社会学讯》第7期,1948年4月20,第一版。
    ②伍锐麟档案,中山大学档案馆藏,卷宗号:YG—0093—01,引自何国强编:《逸事述略(代序)》,收入《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6页。
    ③钟敬文:《中国蛋民文学一脔》,收入氏著《民间文艺丛话》,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6月。
    ④(钟)敬文:《汕尾新港蛋民调查》,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2卷22期,1926年8月4日。
    ⑤刘大白:《疍歌·序》,收入钟敬文:《蛋歌》,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2月,第7页。
    ⑥刘松青:《福州疍户调查记》,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2卷18期,1926年7月7日。
    ①罗香林:《蛋家》,载《民俗·蛋户专号》第76期,1929年9月4日,第3页。
    ②参见郎擎霄:《中国南方民族源流考》,载《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1933年1月1日,第91页。
    ③伍锐麟、陈序经:《沙南蛋民调查》,载《岭南学报》第3卷1期,1934年1月,第7页。
    ④许道龄:《(沙南蛋民专号)提要》,载《禹贡》第1卷9期,1934年7月1日,第31页。
    ⑤三篇文章分别是:《三水河口蛋民社会调查》、《沙南:对生产和经济组织的统计学研究》以及《沙南蛋民的生活与文化》。参见何国强编:《逸事述略(代序)》,收入《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⑥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2页。
    ⑦罗致平:《读(疍民的研究)》,载中国社会学社广东分社编:《社会学讯》第5期,1947年5月31日,第十版。
    ①伍锐麟:《广州市河南下渡村七十六家调查》,载《岭南学报》第6卷4期,1941年6月,第238页。
    ①何国强编:《逸事述略(代序)》,收入《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24~26页。
    ②陈序经:《南洋与中国》,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专刊甲集第一种,1948年12月,第4页。
    ③陈序经:《西南文化研究的意义》,载中国社会学社广东分社编:《社会学讯》第7期,1948年4月20,第三版。
    ④陈序经:《南洋与中国》,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专刊甲集第一种,1948年12月,第61~62页。
    ①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第198页。
    ②夏和顺:《全盘西化的台前幕后:陈序经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232页。
    ③李安山:《中国大陆的华侨华人研究概述(1950-2000)》,收入世界华商经济年鉴杂志社:《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1-2002》,世界华商经济年鉴杂志社,2003版,第441~443页。
    ④陈序经:《研究西南文化的意义》,载《社会学讯》第7期,1948年4月20,第三版。
    ①陈序经:《蛋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10月版,第41页。
    ②罗致平:《读<蛋民的研究)》,载中国社会学社广东分社编:《社会学讯》第5期,1947年5月31日,第十版。
    ③桑兵先生指出:“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所谓田野,译自field,其本来的意思应该是“实地”,强调离开单纯的书斋,进入研究对象活动的实地,共同感受实际的生活。相对于封闭的书斋,这些实地固然大都是野外,但田野容易使人误解为乡村的田园,而实地则不仅仅指乡村,也包括市镇乃至都市。人类学虽然渐渐将研究领域由初民社会下移到农业社会,乡村也只是关注的重点而非全部”。参见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202页。
    ④余定邦:《陈序经教授对东南亚古史研究的贡献》,收入陈传汉等编:《东方的觉醒:陈序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3页。
    ⑤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载《读书》2006年第9期,第22页。
    ①黄文山:《文化学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自序>》,岭南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专刊乙集第一种,1949年5月,第19页。
    ②“干栏”,是古代流行于中国西南部蛮族住宅的通称。“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笔者注。
    ③戴裔煊:《干栏: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甲集第三种,1948年12月,第68页。
    ④戴裔煊:《干栏: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甲集第三种,1948年12月,第34-36页。
    ①戴裔煊:《干栏: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甲集第三种,1948年12月,第34~36页。
    ②董家遵:《中国收继婚之史的研究》,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甲集第八种,1950年5月,第6页。
    ③伍锐麟:《沙南蛋民调查报告》,载《岭南学报》第3卷1期,1934年1月,第14~15页。
    ④桑兵:《从眼光向下回到历史现场——社会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202页。
    ①伍锐麟:《沙南蛋民调查报告》,载《岭南学报》第3卷1期,1934年1月,第5、9页。
    ②伍锐麟:《广州市六百人力车夫生活状况之调查》,原载《资治》1938年第2、3期,收入何国强编:《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373页。
    ③《海南岛黎苗考察团过港返粤谈话》,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13页。
    ④何肇发:《广州市乞丐的个案研究》,载《社会经济研究》第1期,1951年1月,第249-250页。
    ⑤王正宪:《广州市物价指数编制概况》,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6期),1949年12月1日,第1页。
    ⑥陈序经:《最近一年的岭南大学》,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3期),1949年10月14日,第1页。
    ⑦陈序经:《最近一年的岭南大学》,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3期),1949年10月14日,第1页。
    ①茅海建:《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载《史林》2006年第6期,第1页。
    ②林有能:《学术传承与规范——“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载《学术研究》1999年第9期,第77页。
    ③杨国桢:《明清社会经济史的学术源流和研究方法》(原载台湾中坜:《史汇》第2期),引自杨国桢:《吸收与互动:西方经济社会史学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收入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页。
    ①参见陈峰:《两极之间的新史学:关于史学研究会的学术史考察》,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②《文学院毕业生一览》,载《厦门大学周刊》第13卷19期,总第337期,1934年4月6日,第127页。
    ③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经济史的》(原载《文史哲》1983年第2期),收入氏著《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8页;氏著《治史琐谈》(原载《书林》1984年第1期),收入氏著《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页。
    ①傅衣凌:《傅衣凌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四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原载《文史知识》1984年3期),收入氏著《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51页。
    。陈啸江(1912—?),名国治,福建闽侯县(今福州)人。1929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学习,1932年转入中山大学历史系,1933年考入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史学组研究生,师从历史学家朱谦之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参与创办《现代史学》杂志,毕业后留校任教,1944年在渝任复旦大学银行学系主任,解放前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参见:黄福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国立中山大学(1924~1927)》附录之《国立中山大学毕业生名录(1926~193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版,第238页;复旦大学校志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351页。陈啸江为什么要转学中山大学,虽然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还没有直接有力的资料证明陈啸江转入中大是受朱谦之的影响。不过,从以下三点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二者私人关系密切。其一,二人均为福建闽侯人,有同乡之谊:其二,早在厦门大学期间陈啸江曾发表《新中国与新史学运动》一文,倡导从社会史入手进行“新史学运动”,这与朱谦之在中大时的学术主张基本一致;其三,笔者手头有一份陈啸江入读中大文史研究院的报名登记表,该登记表背面印有朱谦之承当陈啸江入学的“具保人”,而其它数份研究生登记表中的“具保人”均为校外亲戚或其他关系人员。《研究院研究生登记学籍表》,藏广东省档案馆:20—(2)—304,第34页。
    ③《厦门大学教职员同学团体概况·厦门大学历史学会》,载《厦门大学周刊》第13卷19期,总第337期,1934年4月6日,第97、101-102页。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该学会本为傅衣凌与陈啸江、庄为玑等人共同创立,但是当该消息公布的时候,陈啸江1932年离开厦大转学中山大学,庄为玑则先于傅衣凌于1933年6月毕业离校,所以至1934年公布该学会的组织机构中没有陈啸江和庄为玑二人。参见厦门大学教职员同学团体概况·厦门大学历史学会》,载《厦门大学周刊》第13卷19期,总第337期,1934年4月6日,第127页。
    ④傅衣凌:《汉代番化考》,载《厦门大学周刊》第12卷13期,总第304期,1932年12月19日。
    ①参见《现代史学月刊征稿简章》,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1期封底,1933年1月10日。
    ②早在厦大期间,陈啸江就将研究中国社会史作为将来学术努力的方向,在《史学专刊》中,陈啸江发表《新中国与新史学运动》一文,提出“新史学运动的第一个目的,就是阐明社会是由史造成的”,“社会史为全史的领域”,并将两汉的社会史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主要目标。1932年,陈啸江转学到中山大学之后,先后出版了《西汉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史丛书》(第八种),上海新生命书局出1936年版)、《三国经济史》(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社会经济史丛书》,1936年版)等专著。参见氏著:《新中国与新史学运动》,载《厦门大学周刊》第12卷13期,总第304期,1932年12月19日,第6、12、17页。
    ③傅衣凌晚年回忆到:“陈啸江转学到广州中山大学历史系,我们学会也基本上停止活动。陈到中大后,很得朱谦之先生的赏识,创办了《现代史学》,来信向我约稿,我在《现代史学》上发表了《秦汉的豪族》,等文章,义在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月刊上发表了《桃符考》。”傅衣凌:《江应樑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四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④傅衣凌:《傅衣凌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四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秦汉的豪族》载《现代史学》第1卷1期,1933年1月10日;《论中国的生产方式和农民》载《现代史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号》第1卷3、4期,1933年;《关于佃佣社会说之意见》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5月25日;《晋代的土地问题与奴隶制度》,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3期,1935年1月28日;《桃符考》载《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2卷第3、4期合刊,1934年1月5日。
    ⑤傅衣凌:《论中国的生产方式和农民》(原载《现代史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号》第1卷3、4期),现收入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6、31页。
    ①傅衣凌:《傅衣凌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四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②杨国桢:《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载《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9卷2期,第8页。
    ③陈支平:《(傅衣凌著作集)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第126页。
    ④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原载《文史哲》1983年第2期),收入《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页。
    ①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集前题记》(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文史丛刊之二),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4年8月版,第1-2页
    ②傅衣凌:《明清时代福建佃农风潮考证》,收入《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文史丛刊之二),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4年8月版,第3-34页
    ③傅衣凌:《记清代福建长乐的乡约》(原载厦门《星光日报》历史双周刊,1946年10月3日),收入《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80~84页。
    ①傅衣凌:《谈史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原载《文史哲》1987年第2期),收入《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6、187页。
    ②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从考·集前题记》(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文史从刊之二),私立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1944年8月版,第2页。
    ①傅衣凌:《治史琐谈》(原载《书林》1984年第1期),收入《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6页。
    ②田中正俊:《戟畴中の福建乡土史研究(2)》,载《历史学研究》第161号,1953年1月,第49~50页。
    ③傅衣凌在《重印(惠安政书)及<崇武所城志>序》中曾说道:“我在早年时,即喜听乡土逸闻传说。长于治史,于方志之学,颇有殊好。壮游四方,穷乡僻壤,不论长篇巨著,零编断简,下及文书契约,分可供论史之用者,无不着意收录,广为宣传,以供想法,老而不衰”。参见傅衣凌:《重印<惠安政书)及(崇武所城志)序》,收入《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382页。
    ④如傅衣凌将在蒲城县调查所得十余万字的土地买卖契约合集取名为《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刊发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至1988年第3期上,供研究中国土地所有制占有形式的学者参考使用。傅衣凌:《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原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1988年第3期),收入《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86~381页;傅衣凌:《谈史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原载《文史哲》1987年第2期),收入《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7页。
    ⑤王日根:《傅衣凌对中国社会史史料的挖掘与研究》,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1、4页。
    ①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原载《文史哲》1983年第2期,),收入《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9页。
    ②傅衣凌:《谈史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原载《文史哲》1987年第2期),收入《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7页。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原载《文史哲》1983年第2期,),收入《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4页。
    ③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载《读书》2006年第9期,第20页。
    ④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8页。
    ①这是林甘泉在“纪念傅衣凌教授逝世十周年学术座谈会”的发言,参阅刘秀生:《深切缅怀傅衣凌先生——纪念傅衣凌教授逝世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侧记》,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2页。
    ②汤明檖:《梁方仲传略》,收入《汤明檖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207页。
    ③1926年2月,美国纽约社会宗教研究院通知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以下简称中基会),拟以三年为期,每年以专款捐赠该会,专供社会调查之用。~切用人行政,概行委托该会,不加干预。是年中基会常会议决接受此项捐款,于干事部下,增设社会调查部,由中基会每年酌拨专款一万元,以资补助,专事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基会聘请陶孟和充任专办社会调查部秘书,进行设立社会调查部之筹备。3月26日,经该会执行委员会之议决,复设社会调查部顾问委员会,以补助调查事业之进行。1929年6月,美国纽约社会宗教研究院捐款期满,中基会因社会调查部的调查工作方在发轫,而国内社会实况又正须切实研究之时,故于6月29日常年大会议决将调查部改为自办事业,实行改组,从7月1日起,更名社会调查所,因此社会调查所称为有独立之组织,单独的办公地址的专门学术机关。参见:社会调查所编印:《社会调查所概况》(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特刊),1933年1月,第1~3页。
    ④社会调查所编印:《社会调查所概况》(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特刊),1933年1月,第1、8页。
    ⑤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28年3月,至1934年7月与北平社会调查所合并,前后担任所长一职分别为杨端六、蔡元培、杨铨、傅斯年四人——笔者注。
    ⑥据《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二十二年度报告》载二所合并的缘由:本所与北平社会调查所之工作性质及研究旨趣皆雷同,在合并之前即随时合作。在本所成立之始,聘请社会调查所陶孟和为特约研究员,协助本所工作之进行;本所成立后第一次之调查工作——浙江嘉湖杭属之农村调查——即在陶先生指导下进行,调查结果也委托该所整理发表。十九年(1930)夏,保定农村调查亦系两所合作进行。此外,本所因求研究上的便利,曾于十八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前后派研究院樊宏、邱瑾璋、罗志等北上,借该所进行‘工资理论发展’、‘外人在华的采矿权’和‘生命表编制法’等项研究工作。‘工资理论’一项研究,因系樊君转入该所后完成,并由本所以该所名义印行。是以两所既往关系本甚密切,嗣后本所因种种原因——如九一八以后时局及经费的影响等——乃有与国内其他同性质机关合并之拟议。正在此时,中华教育 文化基金会董事会亦拟将社会调查所自办事业改为与其它机关合办事业,而自身仅居于辅助地位,于是经本院于基金会董事会协议,两所于二十二年七月一日实行合并。”参见:《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二十二年度报告》,收入国立中央研究院文书处编:《国立中央研究院二十二年度总报告》,1933年,第162页。
    ①吴铎:《春风化雨十一年》,收入《工商经济史料丛刊》第三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1984年版,第46页。
    ②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忆》(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6页。
    ③《发刊词》,载陶孟和、汤象龙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第1卷第1期,1932年11月,第2页。
    ④《史学·发刊词》,载《天津益世报》,1935年4月30日,第11版。
    ①叶显恩:《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重要奠基者——序梁承邺著(无悔是书生——父亲梁方仲纪实>》,收入《纪念梁方仲教授诞辰100周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广州:中山大学,2008年11月19~21日,第361页。
    ②梁方仲:《易知由单的研究》(原载《岭南学报》第11卷第2期,1951年),收入氏著:《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1页。
    ③冯节:《中国田赋研究·序》,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1月版,第1页。
    ④刘道元:《两宋田赋制度》,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年6月版。
    ⑤刘道元:《中国中古时期的田赋制度》,上海:新生命书局,1934年10月版。
    ⑥刘世仁的《中国田赋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12月版。
    ⑦梁方仲:《易知由单的研究》(原载《岭南学报》第11卷第2期,1951年),收入氏著:《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1页。
    ⑧梁方仲:《评孙佐齐(中国田赋问题)》(原载《大公报·图书副刊》第89期,1935年7月25日),收入氏著:《中国社会经济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31~532页。
    ①梁方仲:《评孙佐齐(中国田赋问题)》(原载《大公报·图书副刊》第89期,1935年7月25日),收入氏著:《中国社会经济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531页。
    ②梁方仲:《易知由单的研究》(原载《岭南学报》第11卷第2期,1951年),收入氏著:《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4页。梁方仲:《易知由单的起源》(原载天津《益世报·史学》第43期,1936年11月22日),收入氏著:《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1页。
    ③叶显恩:《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重要奠基者——序梁承邺著<无悔是书生——父亲梁方仲纪实>》,收入《纪念梁方仲教授诞辰100周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广州:中山大学,2008年11月19~21日,第360页。
    ④陶孟和:《社会调查》,收入《孟和文存》第五编第092,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107、112页。
    ①社会调查所编印:《社会调查所概况》(参加芝加哥博览会特刊),1933年1月,第1、8页。
    ②马苏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今译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当代经济学的创立者,现代微观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剑桥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先后任教于牛经大学和剑桥大学,著有《工业经济学要论》、《经济学原理》、《产业经济学概论》、《货币、信用与商业》等。参见:孙进编著:《50部经济学经典解读》,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年,第139页。
    ③该书的全文笔者没有找到,但是梁氏将该书的一部分——《马苏尔价值论述要》——发表在《清华周刊上》,在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的《梁方仲文集》以及《梁方仲教著作作目录》中均没有收录该文。因此,笔者认为该文可能是目前所知梁氏发表最早的单篇文字。见梁方仲:《马苏尔价值论述要》,载《清华周刊·社会科学专号》,1932年第38卷7、8期,第815~830页;黄启臣、梁承邺编著:《梁经国天宝行史迹:广东十三行之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④梁方仲:《马苏尔价值论述要》,载《清华周刊》第38卷第7、8期,1932年,第127~142页。
    ⑤黄启臣:《梁方仲和吴晗》,收入《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0页。
    ⑥陶孟和先生专攻社会学,对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以至地质学、天文学无不通晓。据罗尔纲的回忆,梁方仲曾对他说:“专家多有,通人难求。”罗认为梁启超就是个“通人”,而梁方仲则认为“陶孟和先生也是个通人,当今还想不出第二个”。参见:罗尔纲:《忆梁方仲教授》,收入《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页。
    ①《发刊词》,载陶孟和、汤象龙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第1卷第1期,1932年11月,第2页。
    ②梁方仲:《明代户口田地及田赋统计》,载《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第3卷第1期,1935年5月。
    ③李文治:《辛勤耕耘,卓越贡献——追忆梁方仲教授的思想情操和学术成就》,收入《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6页。
    ④刘志伟、戴和、陈春声:《尚余孤瘦雪霜姿——汤明檖传略》,收入《汤明檖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1页。
    ⑤[日)佐竹靖彦:《日本学界关于汉唐时期“共同体”问题研究概况》,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6期,第15页。
    ⑥杨联陛(1984年6月15日)致梁方仲之子梁承邺的信,转引自《梁方仲传略》,收入《汤明檖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5页。
    ⑦梁方仲:《北京市田赋概况》(原载《民族杂志》,1936年7月26日),收入氏著《中国社会经济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487~506页。
    ①梁方仲:《对于驿运的几点贡献》(原载《新经济》第4卷对3期,1940年8月),收入《梁方仲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61~66页。
    ②《发刊词》,载《天津益世报·史学》,1935年4月30日,第11版。
    ③《周年致辞》,载《天津益世报·史学》,1936年4月14日,第12版。
    ④汤明檖:《梁方仲传略》,收入《汤明檖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页。
    ⑤刘志伟、陈春声:《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第81页。
    ①梁方仲:《易知由单的研究》(原载《岭南学报》第11卷第2期,1951年),收入氏著:《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34~137页。梁方仲:《易知由单的起源》(原载天津《益世报·史学》第43期,1936年11月22日),收入氏著:《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1页。
    ①以上引文见刘志伟、戴和、陈春声:《尚余孤瘦雪霜姿——汤明檖传略》,收入《汤明檖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0-322页。
    ②马克·布洛赫[法]著,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③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英]著,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④汤明檖:《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序》,收入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⑤汤明檖:《辛勤耕耘的硕果——序(明清经济史)》,收入李龙潜:《明清经济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①刘志伟、戴和、陈春声:《尚余孤瘦雪霜姿——汤明檖传略》,收入《汤明檖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324页。
    ②萧凤霞为汤明檖写的唁函,引自刘志伟、戴和、陈春声:《尚余孤瘦雪霜姿——汤明植传略》,收入《汤明檖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5~326页。
    ③汤明檖:《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序》,收入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①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后记》,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页。
    ②陈春声:《中国社会史研究必须重视田野调查》,载《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12页。
    ①史克祖:《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学者四人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83~84页。
    ②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是、与社会空间·导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③《从(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会——兼论潮州歌册的社会史资料价值》、《社神崇拜与社区地域关系——樟林三山国王的研究》、《村落历史与天后传说的演变——以樟林的四个天后宫为例》、《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正统性、地方化与文化的创制——潮州民间神信仰的象征与历史意义》、《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等。
    ①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第1、11页。
    ②陈春声:《宋明时期潮州地区的双忠公》,收入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是、与社会空间42-73页,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③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①参见刘志伟:《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坟”及其传说》,收入苑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371、378页;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②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点体验》,载《民俗研究》1996年第1期,第13页。
    ③刘志伟:《祖先谱系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个案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④杨国桢:《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序》,收入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2页。
    ⑤王铭铭:《帝国政体与基层社会的转型——读(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载《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第130页。
    ⑥宋怡明(美]:《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英译者序》,郑振满、黄向春:《文化、历史与国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原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4年第2辑),二文均收入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235页。
    ⑦郑振满:《从民俗研究历史——我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原文收入《潮声:厦门大学人文讲演录》),后收入《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269~279页。
    ①[英]科大卫:《告别华南研究》,收入华南研究会编:《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②科大卫[英]、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③[英]科大卫著,卜永坚译:《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412页。
    ④(美)萧凤霞:《廿载华南研究之旅》(该文原为英文,由中大历史系程美宝翻译,刊发在《清华社会学评论》2001年第1期,收入《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中略作增补),收入华南研究会编:《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7页。
    ⑤[美]萧凤霞:《传统与循环再生——小榄菊花会的文化、历史与政治经济》,载《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1期,2003年4月。
    ①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②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918-1937)》
    ③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后记》,北京:三联书店第484页。
    ④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⑤作者所谓的“小历史”,就是那些“局部的”、“常态的“历史,如个性的、地方性、日常生活经历的历史,喜怒哀乐的历史等;而“大历史”,指事关全局性的历史,如改朝换代、治乱兴亡、大事件、大人物、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历史。见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0页。
    ①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原载《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收入氏著:《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第96-124页。
    ②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前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
    ③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尝试》,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003年第1期,第32页。
    ④周大鸣等著:《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绪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2、18页。
    ⑤周大鸣、吕俊彪著:《珠江流域的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绪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①周建新:《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论争与实践——以华南研究为例》,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85页。
    ①以上请参见刘志伟:《(华南研究计划)追忆(代序)》,收入游子安、卜永坚编:《问俗观风——香港籍华南历史文化》,香港:华南研究会出版,2009年,第Ⅳ、Ⅴ、Ⅵ、Ⅶ、Ⅷ页。
    ②张荣芳:《顾颉刚先生与中山大学》,收入《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30~31页。
    ③《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3期,2001年4月15日,扉页。
    ①关于以下三个表格中的内容资料部分由本人搜集所得,其余均来由该中心黄晓玲老师的赠予,特致谢忱!
    ①华南研究资料中心自1995年成立以来,该系统成员单位以发展到以下几家:中山大学历史系、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区域社会研究资料中心、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历史系、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所。
    ①《编辑委员会启事》、《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征稿启事》,均载《田野与文献: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43期,2006年7月15日,封底。
    ②《(历史人类学学刊)征稿启事》,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30期,2003年1月15日,扉页。
    ①陈春声:《清水江文书·序言》,收入张应强,王宗勋主编:《清水江文书》(影印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张应强:《清水江文书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收入张应强,王宗勋主编:《清水江文书》(影印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第1-7页。
    ②陈春声:《清水江文书·序言》,收入张应强,王宗勋主编:《清水江文书》(影印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历史人类学研究生研讨班(第三期)》,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26期,2002年1月15日,第32页。
    ④2011年春,笔者前往中山大学历史系访学期间,有幸参加了当年3月份举行的21期研讨班,亲见报告者与评论者之间针锋相对,互相批评的热烈气氛,令笔者印象深刻。——笔者注。
    ①2007年受教育部研究生司委托,本次研修班同时以“2007年全国历史人类学研究生暑期学校”名义举办,故而参与第五届研修班人数较多。——笔者注。
    ①谢宏伟:《和而不同——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移民、土著语国家·后记》,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①杨念群将“在地化”定义为:“本地学者研究当地的历史时,由于生长于此文化环境下,而对当地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因此相比进入当地研究的外乡人,本地学者有着无法比拟的研究优势。”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载《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121页;杨念群(报告)、伍婷婷整理:《在地化研究与中国社会史前景》,收入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68页。
    ①杨念群(报告)、伍婷婷整理:《在地化研究与中国社会史前景》,载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一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168~169页。
    ①史克祖《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学者四人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第83~86页。
    ②郑振满:《文化、历史与国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收入氏著《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③萧凤霞[美):《廿载华南研究之旅》收入华南研究会编:《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0页。
    ④科大卫在《皇帝与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412。
    ⑤科大卫[英]:《告别华南研究》,收入华南研究会编:《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
    ①20世纪初,以梁启超为首的新史家提倡的新史学宗旨包括:第一,在观点上,主张以西方进化论历史观为指导,反对复古倒退,停滞不变或“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第二,在内容上,要求突破以帝王将相和政治史为基干的狭隘格局,转向“国史”或“民史”建设:第三,在方法上,要求突破传统史学方法的束缚,充分吸收地理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现代科学新成果和新方法:第四,在表现形式上,反刘模拟因袭旧史体,主张创新体裁。参见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9-182页。
    ②陈锡襄:《闽学会的经过》,载《语史所周刊》第7期,1927年12月13日,第170页。
    ③顾颉刚:《语史所年报·序》,载《语史所周刊》第62-64期,1929年1月16日,第4页。
    ④顾颉刚:《发刊词》,载《语史所周刊》第1期,1927年11月1日,第1页。
    ⑤参见胡逢祥:《科学与人文之间》,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6页。
    ①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81页。
    ②2002年8月21日至23日,在北京香山卧佛寺召开“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研讨会会议,8月23日举行第四场会议,王铭铭将中国人类学的南派又称之为“文化史学派”。参见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47页。
    ①以上表述是刘志伟于2011年4月16日在中山大学永芳堂接受笔者采访时所提及。刘志伟告诉笔者,当时中大历史系资料室基本全部保存了原中大语史所(文科研究所)留下来图书资料,在这些资料当中不乏如《语史所周刊》、《民俗》以及《民俗学丛书》等语史所出版的刊物,这些刊物以其丰富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刘志伟,在不自觉中接触到了大量的民俗学、人类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此后学术研究中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另外刘志伟在2002召开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研讨会会议对此也有类似的表述。参见: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81页;2011年4月16日下午3:00至5:00,刘志伟在中大永芳堂历史系接待室接受笔者访问的录音整理稿件。
    ②2006年4月17日,由时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学者的刘平发起,并与包弼德(Peter Bol)共同主持的历史学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对话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会议室举行,参加者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台湾和大陆的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包括孙卫国、丁荷生、郑振满、萧凤霞、韩明士、梁洪生、王明珂、宋怡明、林玮嫔等具有历史学和人类学学科背景的国内外学者。参加此次学术对话的主要成员的具体单位为:刘平,山东大学历史文华学院教授,时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包弼德,哈佛大学东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丁荷生(Kenneth Dean),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业系教授;郑振满,厦门大学教授,时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业系访问学者;萧凤霞(Helen Siu),耶鲁大学人类系教授;韩明十(Robert Hymes),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东亚文明系教授;梁洪生,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王明坷,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时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宋怡明(Michael A. Szonyi),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林玮嫔,台湾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时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参见萧凤霞、包弼德等参与讨论,刘平、刘颖、张玄之整理:《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载《文史哲》2007年第5期。
    ③萧凤霞、包弼德等人在哈佛的谈话记录被整理之后,由组织人之一刘平将这篇座谈话记录稿发给刘志伟,希望其谈点读后感,刘志伟拜读之后,感触良多,写下《“史无定法”“学有所本”》一稿,该文在正是刊出时原题目略去,改为《特约评论人语》,随谈话内容一起登载在《文史哲》2007年第5期上。刘志伟:《特约评论人语》,载《文史哲》2007年第5期,第21页。
    ①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历史·田野丛书》总序),载《读书》2006年第9期,第22页。
    ②《来函》(赵世瑜致XX、XX兄的信,1996年12月24日),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1997年4月15日,第7页。
    ③赵世瑜:《政治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赵世瑜教授访谈》,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第111页。
    ④萧凤霞、包弼德[美)等参与讨论,刘平、刘颖、张玄之整理:《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载《文史哲》2007年第5期,第15页。
    ⑤郑振满:《从民俗研究历史——我对历史人类学的理解》(原收入《潮声:厦门大学人文讲演录》,合肥: 黄山书社),后又收入氏著:《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周大鸣:《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载《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第81页。
    ②顾颉刚:《中国社会史料丛钞·序》,收入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页。
    ③陶希圣:《中国社会史料丛钞·序》,收入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页。
    ④嵇文甫:《中国经济史·序》,马乘风:《中国经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3页。
    ⑤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125页;李秉衡:《方法与材料》(通信),载《食货》第1卷第9期,1935年4月1日,第1页。
    ⑥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第99页。
    ①参见:《食货》1卷2期,1934年12月16日;1卷5期,1935年2月1日;2卷1期,1935年6月1日。
    ②食货学会编:《唐户籍簿丛辑》专刊,载《食货》第4卷第5期,1936年8月1日。
    ③瞿宣颖(兑之):《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④汤象龙:《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一点认识》,载《食货》第1卷5期,1935年2月1日,第2页。
    ⑤刘志伟、陈春声:《梁方仲先生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载《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73页。
    ⑥王铭铭:《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类学》,载《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第87页。
    ⑦陈春声、刘志伟:《经营文化——中国社会单元的管理与运作·前言》(华南研究第二辑),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9年版,第Ⅱ~Ⅲ。
    ⑥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
    ①参见[英]彼得·伯克(Peter Burke)著,刘永华译:《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蔡志祥:《华南:一个地域,一个观念和一个联系》,收入《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③[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Iggers)著,赵世玲、赵世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87页。
    ④[法]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台北:源流出版公司1988年,第53页。
    ①[法]安德烈·比尔吉埃尔:《历史人类学》,收入J.勒高夫、P.诺拉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35页。
    ②[法]J.勒高夫:《新史学》,收入J.勒高夫、P.诺拉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40页。
    ③[法)雅克·勒高夫演讲,刘文立译:《<年鉴)运动及西方史学的回归》(1993年6月10日),《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第124页。
    ④刘志伟先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告诉笔者,他的老师汤明檖在1983年赴法国讲学期间和年鉴学派的学者有较为密切的接触,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术界还停留在对年鉴学派介绍阶段的时候,汤明檖已经开始指导他的学生(刘志伟、陈春声)运用年鉴学派的理论进行具体的学术研究,而1993年勒高夫首次来中国访问的第一站就选在中山大学,上述勒高夫的有关言论成为华南学派在国内提倡“历史人类学”的理论的合法性的理论基础。(参见2011年4月16日下午3:00至5:00,刘志伟在中大永芳堂历史系接待室接受笔者访问的录音整理稿件。)此外,勒高夫的这段话还被陈春声和科大卫多次引用,以论证“历史人类学”具有“合法性”。参见陈春声在南开大学举办的“2009年全国社会史研究生暑期学校”(2009年8月13日至26日)发表《历史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地域社会研究——以华南田野经验为基础》的演讲,该演讲视屏被上传至超星学术视屏上;科大卫2010年11月1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发表《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的演讲,这段话的录音可见于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网站。
    ⑤赵世瑜曾指出:“‘眼光向下’并不是我个人发明的,当时从事民俗研究的人就这么说了。当年历史学界,如梁启超他们注意到这个方面,如对二十四史的批判。很奇怪,改革开放之后,关注日常生活,关注小人 物,大家都说这是受年鉴学派的影响,但却没有意识到八九十年前我们的前辈就提出来了。这个口号的提出,是那时在民主大潮背景下,深刻反思的结果。从学术史来讲,对后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参见:赵世瑜:《政治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赵世瑜教授访谈》,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第11页。
    1.《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7年~1949年。
    2.《国立中山大学校报》,1927年。
    3.《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1928年。
    4.《语史所周刊》,1927-1930
    5. 《民间文艺》,1927-1928
    6. 《民俗周刊》,1928-1930
    7.《国立中山大学文科概览》,1930年10月。
    8.《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年报》,1929年1月。
    9.语史所编:《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概览》,1930年1月.
    10.语史所编:《语史所展览会说明书》,1929年。
    11.语史所编:《语史所选送西湖博览会出品一览》,无出版日期。
    12.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编:《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概览》,1933年6月。
    13.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办事处编:《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年报》,1937年6月。
    14.王兴瑞:《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文学院史学系廿四年度(1935年)毕业论文。
    1.《1941年研究院及各研究所报告》,档案编号:20—(1)—21。
    2.《研究生院研究生硕士及各院系代表》,档案编号:20—(2)—309。
    3.《研究院研究生登记学籍表》,档案编号:20—(2)—304。
    4.《杨成志致邹鲁的信》(1940年3月某日),档案编号:20—(2)—48。
    5.《国立中山大学人类学部课程表》,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1)—卷号(0021)—起止件号(002)。
    6.《中山大学恢复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计划书》,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1)—卷号(021)—起止件号(026)。
    7.《中山大学历史研究所人类学部研究计划》,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 目录号(001)—卷号(0021)—起止件号(015)。
    8.许崇清:《国立中山大学关于无法筹拨杨成志出国旅费—事的函》(1931年10月23日),广东省档案法馆: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6)。
    9.杨成志:《关于留学经费的拨助等的笺函》(1932年3月24日),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9)。
    10.杨成志:《关于请从速发给出国护照和旅费一事的笺函》(1931年10月19日),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8)。
    11.杨成志:《关于请赴法国巴黎大学入读博士班的笺函》(1931年6月2日),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3)。
    12.杨成志:《关于请准予派往法国或美国留学等情的呈》(1930年9月29日),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13)—起止件号(022)。
    13.杨成志:《关于请准予派往法国或美国留学等情的呈》,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13)——起止件号(022)。
    14.杨成志:《研究调查费用》,广东省档案馆藏:20—(4)—(1427)。
    15.朱家骅:《国立中山大学关于杨成志入读巴黎大学博士班的函》,广东省档案馆藏: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71)—起止件号(012)。
    16.朱家骅:《函复杨成志助教请派往美等国留学未便照准》(1930年10月21日),广东省档案馆:全宗号(020)—目录号(003)—卷号(0113)—起止件号(021)。
    《文史学研究所月刊》《国立中山大学校友通讯》《现代史学》《歌谣》《文史汇刊》《广州民国日报》《新亚细亚》《禹贡半月刊》《文学》《广东日报(民族学刊)》《青年中国季刊》《香港华字日报》《食货》《一般》《中山学报》《国立暨南大学一览》《西南研究》《国立中山大学日报》《岭 南学报》《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民族学研究集刊》《民族文化》《风物志》《琼农月刊》《南方杂志》《文史春秋》《边政公论》《益世报》《西南边疆》《东方杂志》《文讯》《文史杂志》《社会学讯》《私立岭南大学校报》《新经济》《私立岭南大学一览》《社会研究周刊》《社会经济研究》《资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厦门大学周刊》《星光日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大公报》《清华周刊》《民族杂志》《燕京学报》《政治经济学报》《广州民国日报》《政艺通报》《教育杂志》《时务报》《湖北学生界》《文献特刊》《读书杂志》《地学杂志》《十年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概况》《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大学院公报》
    《思想战线》《广东文献季刊》(台湾)《光明日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广州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史林》《学术研究》《近代史研究》《文史哲》《书林》《历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清史研究》《民俗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学术月刊》《文献》《大陆杂志》(台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读书》《史学集刊》《大陆杂志》《文史知识》《羊城晚报》《今昔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中国农史》《民俗学刊》《西北民族研究》《明代研究通讯》《大连大学学报》《天津社会科学》《民俗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历史学研究》(日本)《中山大学周报》
    1.陈传汉等编:《东方的觉醒:陈序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延边: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陈引驰编校:《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陈友康、罗家湘编著:《20世纪云南人文科学学术史稿》,昆明:云南人民出 版社,2003年版。
    4.大学院编:《大学院公报》,第3辑,第1年第5期,1928年5月。
    5.丁文江:《丁文江致辛树帜的信》(日期不明),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
    6.东莞市政协编:《容庚容肇祖学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杜正胜、王沉森编:《新学术之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语史所出版,1998年版,
    8.复旦大学校志编写组编:《复旦大学志》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傅孟真先生遗著编辑委员会编:《傅孟真先生集》(四),台湾大学,1952年版。
    10.傅斯年:《傅斯年致杨成志的信》(1936年10月20日),载:《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
    11.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12.傅衣凌:《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3.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14.高增德编:《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太原:书海出版社,1994年版。
    15.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42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版。
    16.谷霁光:《谷霁光史学文集》卷四,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7.顾颉刚:《顾颉刚全集·宝树园文存(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8.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二、四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
    19.顾颉刚等编:《古史辩(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
    20.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系部分学生编印:《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2005年3月。
    21.何国强编:《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2.侯建新主编:《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3.华南研究会、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合编:《经营文化——中国社会单元的管理与运作》(华南研究第二辑),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9年版。
    24.华南研究会编:《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版。
    25.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6.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日记》第31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27.江应樑:《江应樑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28.江应樑:《西南边疆民族论丛》,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版。
    29.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
    30.勒高夫、P.诺拉[法)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31.李明瑞编:《岭南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997年版。
    32.梁方仲:《梁方仲文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33.梁钊韬:《梁钊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
    34.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编:《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概况》,1949年版。
    35.岭南文化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岭南文化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
    36.刘耀荃、李默编:《乳源瑶族调查报告》,广州:广东省社科院出版,1986年版。
    37.刘栽甫:《致国立中山大学的信》,载《语史所周刊》第5期,1928年11月10日。
    38.刘昭瑞主编:《杨成志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9.罗香林:《百越源流与文化》,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1944年版,1978年增补。
    40.罗香林:《客家歌谣研究会致民俗学会编辑部的信》,载《民俗周刊》第23-24期,无出版时间。
    41.马衡:《马衡致傅斯年的信》(1927年9月14日),载《语史所周刊》第14期,1928年1月31日。
    42.庞新民:《广东北江瑶山杂记》,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四分(1932年),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43.清水:《清水致杨成志的信》(1936年10月23日),载:《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
    44.容肇祖:《容肇祖致杨成志的信》(1936年10月22日),载:《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
    45.世界华商经济年鉴杂志社:《世界华商经济年鉴2001-2002》,世界华商经济年鉴杂志社,2003年版。
    46.石声汉:《石声汉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6月23日),载《语史所周刊》第42期,1928年8月15日。
    47.孙进编著:《50部经济学经典解读》,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年版。
    48.汤明檖等编:《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9.汤明燧、黄启臣编:《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0.陶孟和:《孟和文存》,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
    51.陶希圣主编:《唐户籍簿丛辑》专刊,《食货》第4卷第5期,1936年8。
    52.王承文编:《董家遵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王沉森编:《新学术之路(上)》,台北:中央研究院语史所,1998年版。
    54.王文彬编著:《中国现代报史资料汇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版。
    55.王兴瑞:《王兴瑞致朱谦之的信》(1937年2月、3月),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3月9日。
    56.王聿均编:《朱家骅先生言论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发行,1977年版。
    57.王煦华编:《顾颉刚先生学行录》,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58.王钊宇总纂,岭南文化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岭南文化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
    59.吴晗:《吴晗全集》第8卷,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0.夏鼐:《夏鼐文集(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专刊》甲种第二十六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1.辛树帜:《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7年11月6日在赴江口舟中),载《语史所周刊》第16期,1928年2月14日。
    62.辛树帜:《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5月24日),载《语史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
    63.辛树帜:《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5月30日),载《语史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
    64.辛树帜:《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6月14日),载《语史所周刊》第37期,1928年7月11日。
    65.辛树帜:《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6月7日),载《语史所周刊》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
    66.辛树帜:《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6月某日),载《语史所周刊》第42期,1928年8月15日。
    67.辛树帜:《辛树帜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6月22日),载《语史所周刊》第42期,1928年8月15日。
    68.杨成志:《杨成志致傅斯年的信》(1928年12月26日),载《语史所周刊》第70期,1929年2月27日。
    69.杨成志:《杨成志致顾主任(顾颉刚)及委员诸先生的信》(1929年5月20日),载《语史所周刊》第89、90期合刊,1929年7月17日。
    70.杨成志:《杨成志致顾颉刚的信》(1928年8月22日),载《语史所周刊》第76期,1929年4月10日。
    71.杨成志:《杨成志致新亚细亚学会诸同志的信:新亚细亚学会今后之工作纲要》,载《新亚细亚》第2卷第5期,1931年8月1日。
    72.杨成志:《杨成志致云南各县长转教育局长的信》(1929年10月20日),载《云南民族调查报告》,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7月。
    73.杨堃:《杨堃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74.杨堃:《杨堃致杨成志的信》(时间不详),载《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 月30日。
    75.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6.杨哲编:《钟敬文生平·思想及著作》,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
    77.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上、中、下),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78.易汉文主编:《中山大学专家小传》,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9.游子安、卜永坚编:《问俗观风——香港籍华南历史文化》,香港:华南研究会出版,2009年版。
    80.袁洪铭:《袁洪铭致杨成志的信》(1936年10月5日),载:《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
    81.苑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82.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学术史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3.詹慈编:《黎族研究参考资料选辑》第一辑,广州:广东省民族研究所出版,1983年5月。
    84.张磊主编:《洗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洗夫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5.张为纲:《张为纲致杨成志的信》(1936年10月30日),载《民俗》第1卷2期,1937年1月30日。
    86.张应强,王宗勋主编:《清水江文书》(影印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7.赵世瑜:《赵世瑜致XX、XX兄的信》(1996年12月24日),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1997年4月15日。
    88.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办公厅编:《岭南史学名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版。
    89.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梁钊韬与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90.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人类学博物馆编:《人类学论文选集(第三集)》,1994年9月。
    9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9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电白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撷英第11辑·冼夫人资料研究专辑(1)》,1992年6月版。
    9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十三辑,1964年。
    9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9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96.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室、北京大学历史系合编:《中国史学论文索引》第一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97.中山大学历史系编:《纪念梁方仲教授诞辰100周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未刊本),广州:中山大学,2008年11月。
    98.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编:《梁钊韬与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9.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
    100.朱谦之:《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1.朱希祖:《朱希祖先生文集》(六),台北:九思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版,
    102.朱希祖著,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03.朱偰:《先君逖先先生年谱》,收入海盐县政协学习文史资料文员会编:《文史大家朱希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安德烈·比尔吉埃尔(法):《历史人类学》,收入J.勒高夫、P.诺拉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2.本会同人:《国立中山大学西南研究会成立宣言》,载《西南研究·创刊号》,1932 年2月10日。
    3.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著,刘永华译:《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编者:《弁言》,载《文史汇刊》,第1卷第1期,1935年3月1日,第1页。
    5.滨下武志:《漫论华南研究和资料中心的设立》,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1期,1995年10月。
    6.蔡元培:《说民族学》,载《一般》杂志第1卷12号,1926年12月。
    7.蔡志祥、程美宝:《海外学者的“华南研究”》,载《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2日。
    8.蔡志祥:《华南:一个地域,一个观念和一个联系》,收入《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版。
    9.岑家梧:《西南民族文化论丛·序》,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甲集第七种,1949年12月。
    10.常建华:《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在中国的实践》,收入《人文社会论丛2002卷》,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陈安仁:《中国近世文化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2.陈春声:《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4.陈春声:《中国社会史研究必须重视田野调查》,载《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15.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读书》2006年第9期。
    16.陈峰:《两极之间的新史学:关于史学研究会的学术史考察》,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7.陈光良:《王兴瑞学术论文选·序》,北京:长征出版社,2007年版。
    18.陈其津:《我的父亲陈序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9.陈启新:《梁钊韬教授学术思想研究》,收入《梁钊韬与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陈锡襄:《闽学会的经过》,载《语史所周刊》第7期,1927年12月13日。
    21.陈啸江:《编后》,《现代史学》第1卷第3-4期,出版时间不详。
    22.陈啸江:《编辑余墨》,《现代史学》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
    23.陈啸江:《三国经济史》,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1936年版。
    24.陈啸江:《什么是文化?》,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
    25.陈啸江:《西汉社会经济研究》,上海:新生命书局1936年版。
    26.陈啸江:《新中国与新史学运动》,载《厦门大学周刊》第12卷13期,总第304期,1932年12月19日。
    27.陈啸江:《中国经济史研究室计划书》,载《现代史学》第3卷第2期,无出版日期。
    28.陈序经:《蛋民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29.陈序经:《关于西南文化的研究》,载《社会研究周刊》第14期,1947年4月16日。
    30.陈序经:《南洋与中国》,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专刊甲集第一种,1948年版。
    31.陈序经:《社会学与西南文化之研究》,载《社会学讯》第8期,1948年12月19日。
    32.陈序经:《西南文化研究的意义》,载《社会学讯》第7期,1948年4月20。
    33.陈序经:《最近一年的岭南大学》,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3期),1949年10月14日。
    34.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索》,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陈元柱:《台山歌谣集》,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4月。
    36.陈支平:《(傅衣凌著作集)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载《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
    37.陈支平:《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载《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9卷第2期。
    38.戴裔煊:《戴裔煊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9.戴裔煊:《干栏:南中国原始住宅的研究》,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甲集 第三种,1948年12月。
    40.戴裔煊:《宋代钞盐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41.戴裔煊:《中国民族史上之种族分类问题及方法》,载《民族文化》第1卷2期,1938年9月15日。
    42.邓实:《史学通论》,载《政艺通报》,1902年8月18日。
    43.董家遵:《中国收继婚之史的研究》,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甲集第八种,1950年版。
    44.董作宾:《史语所在学术上的贡献——为纪念创办人终身所长傅斯年先生而作》,载《大陆杂志》1951年2月1日。
    45.董作宾:《为<民间文艺)敬告读者》,载《民间文艺》创刊号,1927年11月1日。
    46.段学玉:《梁方仲与明清档案的整理》,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7.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48.冯节:《中国田赋研究·序》,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
    49.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七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0.傅斯年:《谈两件<努力周报)上的物事》,收入顾颉刚等编:《古史辩(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
    51.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载《语史所周刊》第13期,1928年1月23日。
    52.傅衣凌:《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福建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文史丛刊之二,1944年版。
    53.傅衣凌:《关于佃佣社会说之意见》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5月25日。
    54.傅衣凌:《汉代番化考》,载《厦门大学周刊》第12卷13期,总第304期,1932年12月19日。
    55.傅衣凌:《傅衣凌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四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56.傅衣凌:《晋代的土地问题与奴隶制度》,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3期,1935年1月28日。
    57.傅衣凌:《论中国的生产方式和农民》(原载《现代史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号》第1卷3、4期,1933年。
    58.傅衣凌:《论中国的生产方式和农民》载《现代史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号》第1卷3、4期,1933年。
    59.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60.傅衣凌:《秦汉的豪族》载《现代史学》第1卷1期,1933年1月10日。
    61.傅衣凌:《谈史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素养》,载《文史哲》1987年第2期。
    62.傅衣凌:《桃符考》载《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第2卷第3、4期合刊,1934年1月5日。
    63.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载《文史知识》1984年3期。
    64.傅衣凌:《我是怎样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载《文史哲》1983年第2期。
    65.傅衣凌:《治史琐谈》,载《书林》1984年第1期。
    66.傅振伦:《蒲梢沧桑·九十忆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7.傅振伦:《先师朱逷先先生行谊》,载《文史杂志·纪年朱逷先先生纪念专号》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发行,1945年版。
    68.格奥尔格·伊格尔斯(Georg G. Iggers)[美]著,赵世玲、赵世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69.龚念平:《泉州民间传说·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版。
    70.古通今:《民俗复刊号———兼评我国民俗运动》,载《大公报·科学副刊》第10期,1936年11月14日。
    71.谷霁光:《(三国经济史>书评》,载《政治经济学报》第5卷2期,1937年1月。
    72.顾潮:《历劫终教志不恢·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3.顾定国[美]著,胡鸿宝等译:《中国人类学逸史:从马林诺斯基到莫斯科到毛泽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4.顾建刚:《顾颉刚致文史两系同学书》,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0年11月1日。
    75.顾颉刚、余永梁:《本所计划书》,载《语史所周刊》第62-64期,1929年1 月16日。
    76.顾颉刚:《1926年始刊词》,载《国学门周刊》第2卷第13期,1926年1月6日。
    77.顾颉刚:《本馆旧书整理部年报专号》,载《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卷六,第1-4期合刊,1929年2月1日。
    78.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9.顾颉刚:《发刊词》,载《民俗》1928年3月21日。
    80.顾颉刚:《发刊词》,载《语史所周刊》第1期,1927年11月1日。
    81.顾颉刚:《购求图书计划书》,载北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编辑部编:《文献》第8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
    82.顾颉刚:《古史辩·自序一》,收入《古史辩》第一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
    83.顾颉刚:《湖南成本提要·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3月。
    84.顾颉刚:《颉刚案》,载《语史所周刊》第32期,1928年6月6日。
    85.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载《歌谣》周刊,1924年11月。
    86.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语史所,1928年版。
    87.顾颉刚:《迷史·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版。
    88.顾颉刚:《妙峰山》,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9月。
    89.顾颉刚:《民俗学问题格·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版。
    90.顾颉刚:《请纂修广东通志提案》,载《香港华字日报》,题《朱家骅请纂修广东通志》,1929年1月8日。
    91.顾颉刚:《我的研究古史计划书》,收入《古史辩》第一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版。
    92.顾颉刚:《序辞》,载《风物志》第1期,1944年1月31日。
    93.顾颉刚:《猺山调查专号·跋语》,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
    94.顾颉刚:《语史所年报·序》,载《语史所年报》,1929年1月16日。
    95.顾颉刚:《缘起》,载《厦门大学国学院周刊》第1卷第1期,1927年1月5日。
    96.顾颉刚:《中国社会史料丛钞·序》,收入瞿宣颖:《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97.顾颉刚:《中学校本国历史教科书编纂法的商榷》,载《教育杂志》,第14卷4号,1922年4月。
    98.顾颉刚讲,钟敬文记:《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载《民俗周刊》第5期,1928年4月18日。
    99.顾铁符:《广东海丰先史遗址探检记》,载《文学》,第2期,1948年5月15日。
    100.顾铁符:《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之粤北乳源瑶民的经济生活》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
    101.顾廷龙:《介绍顾颉刚先生撰<购求中国图书计划书)——兼述他对图书馆事业的贡献》,载《文献》第8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年版。
    102.何国强:《逸事述略(代序)》,收入《粤海虞衡(?)一秋:伍锐麟调查报告集》,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103.何绛云:《中国妇女文化的发展》,载于《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5月25日。
    104.何思敬:《(民俗学问题格>序》,载《民俗》第19、20期合刊,1928年8月8日。
    105.何思敬:《读妙峰山进香专号(续)》,载《民俗周刊》第5期,1928年4月18日。
    106.何思敬:《读妙峰山进香专号》,载《民俗周刊》第4期,1928年4月11日。
    107.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载《民俗》第1期,1928年3月21日。
    108.何肇发:《广州市乞丐的个案研究》,载《社会经济研究》第1期,1951年1月。
    109.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现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0.胡逢祥:《“科学方法”输入后的中国现代史学之走向》,载《学术月刊》,2008年第3期。
    111.胡逢祥:《“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与西方现代史学》,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12期。
    112.胡逢祥:《科学与人文之间》,载《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第116页。
    113.胡逢祥:《现代中国史学专业机构的建制与运作》,载《史林》,2007年第2期。
    114.胡适著,欧阳哲生、刘红中译:《中国文艺复兴》,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115.胡致远:《整理档案工作报告》,载《语史所周刊》第107-108期,1929年12月4日。
    116.黄达人:《中山大学要创岭南学派》,载《羊城晚报》,2009年4月19日。
    117.黄福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国立中山大学(1924-1927)》,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版。
    118.黄国信、温春来、吴滔:《历史人类学与近代区域社会史研究》,载《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
    119.黄启臣、梁承邺编著:《梁经国天宝行史迹:广东十三行之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20.黄啟臣:《梁方仲与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载《今昔谈》,1982年第5期。
    121.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尝试》,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003年第1期。
    122.黄淑娉:《黄淑娉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3.黄淑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4.黄淑聘:《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页。
    125.黄文山:《文化学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岭南大学社会经济研究所专刊乙集第一种,1949年5月。
    126.黄义祥:《中山大学史稿(1924—1949)》,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127.黄应贵:《人类学的视野》,台北:群学出版公司,2006年版。
    128.黄应贵:《历史与文化——对于“历史人类学”之我见》,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04年第2卷第2期。
    129.黄有琚:《珠江流域的文化和中国民族的复兴》,载《广州民国日报》,1933年2月9日。
    130.黄志繁:《20世纪华南农村社会史研究述评》,载《中国农史》,2005年第1期。
    131.嵇文甫:《中国经济史·序》,收入马乘风:《中国经济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年版。
    132.记者:《民俗学团体成立》,载《民俗周刊》第101期,1930年2月26日。
    133.江绍原:《<妙峰山进香专号>书后》,顾颉刚编著:《妙峰山》,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8年9月。
    134.江绍原编译:《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
    135.江晓林:《关于(滇西摆夷之现实生活>(代序)》,(云南)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36.江晓林:《江应樑传》,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137.江应梁:《抗战中的西南民族问题》,重庆:中山文化教育馆,1938年10月。
    138.江应樑:《摆夷的经济生活》,岭南大学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专刊甲集第五种,1950年1月。
    139.江应樑:《摆夷的生活文化》,上海:中华书局,1950年版。
    140.江应樑:《僰夷民族之家族组织及婚姻制度》,载《西南边疆》第2期,昆明,1938年11月。
    141.江应樑:《傣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142.江应棵:《滇南沙甸回教农村调查》,载《社会经济研究》,1951年1月,第1期。
    143.江应樑:《广东北江瑶人的生活》载《东方杂志》第35卷第11号,1937年6月1日。
    144.江应棵:《广东瑶人之今昔观》,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
    145.江应樑:《广东瑶人之宗教信仰及其经咒》,《民俗》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
    146.江应棵:《国立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民俗学会征求昆明民俗资料简则》,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6年12月24日。
    147.江应棵:《江应裸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三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48.江应棵:《昆明民俗志导论》,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2期,1937年1月30日。
    149.江应棵:《历代治黎与开化海南黎苗之研究》,载《新亚细亚》,第13卷第4期,1937年4月11日。
    150.江应樑:《凉山夷族的奴隶制度》,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版。
    151.江应樑:《论人类学与民族史研究的结合》,原载《思想战线》,1983年第2期。
    152.江应樑:《明代云南境内的土官与土司》,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53.江应樑:《评鸟居龙藏之(苗族调查报告)》,载《现代史学》第3卷第2期,1937年4月,
    154.江应樑:《我怎样研究西南民族》,载《文史春秋》第2期,1948年6月25日。
    155。江应樑:《西南民族研究计划——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史学部研究生研究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7日。
    156.江应樑:《西南社会与“西南学”》,载《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32期,1949年12月31日。
    157.江应樑:《云南西部焚夷民族之经济社会》,载《西南边疆》创刊号,昆明,1938年10月。
    158.江应量:《云南用贝考》,载《新亚细亚》第13卷第1期,1937年1月1日。
    159.江应樑:《诸葛亮与云南西部边民》,载《西南边疆》第6期,昆明,1939年5月。
    160.江应樑拟,杨成志指导:《云南西部民族考察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7月8日。
    161.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著[英],杨豫译:《当代史学主要趋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2.科大卫(英]、刘志伟:《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国家认同——明清华南地区宗族发展的意识形态基础》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163.科大卫[英]:《告别华南研究》,收入华南研究会编:《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版。
    164.科大卫著(英],卜永坚译:《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与宗族》,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65.郎擎霄:《中国南方民族源流考》,载《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1933年1月1日。
    166.乐水:《(现代史学)的回顾》,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3期,1941年8月10日。
    167.勒高夫[法]:《新史学》,收入J.勒高夫、P.诺拉等主编,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68.李秉衡:《方法与材料》,载《食货》第1卷第9期,1935年4月1日。
    169.李景汉:《凉山罗罗之氏族组织——一个实地调查的介绍》,载《边政公论》,第1卷第3、4期合刊,1941年。
    170.李龙潜:《明清经济史》,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71。李默:《韶州瑶人:粤北瑶族社会发展跟踪调查》,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2.李文治:《梁方仲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治学方法》,载《学术研究》,1988年第6期。
    173.梁方仲:《(滇西僰夷的土司政治)读后记——兼论差发金银》,载昆明《益世报·史学周刊》第9、10期,1938年4月。
    174.梁方仲:《北京市田赋概况》,载《民族杂志》,1936年7月。
    175.梁方仲:《马苏尔价值论述要》,载《清华周刊》,第38卷7、8期,1932年。
    176.梁方仲:《明代户口田地及田赋统计》,载《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第3卷第1期,1935年5月。
    177.梁方仲:《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178.梁方仲:《评孙佐齐(中国田赋问题)》,载《大公报·图书副刊》第89期,1935年7月25日。
    179.梁方仲:《易知由单的起源》,载《益世报》(天津)第43期,1936年11月22日。
    180.梁方仲:《易知由单的研究》,载《岭南学报》第11卷第2期,1951年。
    181.梁方仲:《中国社会经济史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182.梁启超:《续译列国岁计政要序》,载《时务报》,1897年7月20日。
    18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卷,《饮冰室文集之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184.梁山、李坚:《中山大学校史(1924—1949)》,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185.梁钊韬:《祭礼的象征和传袭——民族学的文化史研究》,载《文讯》1944年第5卷第1期。
    186.梁钊韬:《建国前我校人类学研究述略》,收入《人类学论文选集(第三集)》,1994年9月。
    187.梁钊韬:《马坝人发现地点的调查及人类头骨化石的初步考察》,载《中山大学学报》,1959年第1、2期。
    188.梁钊韬:《民族学与民俗学及其在我国的展望》,载《文史杂志》1948年第5卷第9、10期合刊。
    189.梁钊韬:《粤北乳源瑶民的宗教信仰》,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
    190.梁钊韬:《中国古代的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91.林幽:《风俗调查计划书》,载《民俗周刊》第7期,1928年5月2日。
    192.林有能:《学术传承与规范——“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载《学术研究》1999年第9期。
    193.林语堂:《八十自叙》,台北:台湾远景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194.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四,1934年版。
    195.刘朝阳:《卷头语》,载《语史所周刊·百期纪念专号》第100期,1929年10月9日。
    196.刘成禺:《史学广义内篇》,载《湖北学生界》,1903年第1期。
    197.刘道元:《两宋田赋制度》,上海:新生命书局,1933年6月版。
    198.刘道元:《中国中古时期的田赋制度》,上海:新生命书局,1934年版。
    199.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00.刘松青:《福州蛋户调查记》,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2卷18 期,1926年7月7日。
    201.刘咸:《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1期,1936年5月。
    202.刘秀生:《深切缅怀傅衣凌先生——纪念傅衣凌教授逝世十周年学术座谈会侧记》,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03.刘耀荃:《岭大社会系主任杨庆堑在鹭江村搞的社会调查》,收入《广东文史资料》第十三辑,1964年版。
    204.刘永成:《傅衣凌先生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上的成就》,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205.刘志伟、陈春声:《《天留迂腐遗方大,路失因循复倘艰——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收入(《梁方仲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206.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载《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
    207.刘志伟:《特约评论人语》,载《文史哲》2007年第5期。
    208.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9.刘志伟:《祖先谱系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个案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第4期。
    210.刘佐泉、冼冠强:《冼夫人和冼夫人文化研究刍议》,收入:《洗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洗夫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11.娄贵品:《“西南研究”与中国边疆学构筑——以(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边疆学系组织计划纲要>为中心的考察》,载《思想战线》2011年第2期。
    212.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3.吕燕华:《粤北瑶族社会研究》,载《中央日报(民族学刊)》第64期,1949年9月9日。
    214.罗常培:《编辑剩语》,载《语史所周刊·切韵专号》第25-27期,1928年5月2日。
    215.罗尔纲:《师门五年记:胡适琐忆》(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216.罗香林:《焚夷种属考——序江著(云南西部之焚夷民族>(续完)》,载《广 东日报(民族学刊)》第20期,1948年9月27日。
    217.罗香林:《焚夷种属考——序江著(云南西部之焚夷民族>》,载《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9期,1948年9月20日。
    218.罗香林:《蛋家》,载《民俗》第76期,1929年9月4日。
    219.罗致平:《读(蛋民的研究>》,载《社会学讯》第5期,1947年5月31日。
    220.马衡:《本校筹备考古学系之计划书》,载《语史所周刊》第10期,1928年1月3日。
    221.马克·布洛赫[法]著,张和声、程郁译:《为历史学辩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2.茅海建:《中国近代政治史面对的挑战及其思考》,载《史林》2006年第6期。
    223.任国荣:《猺山两月视察记》,载《语史所周刊》第46-47期,1928年9月19日。
    224.容观复:《中山大学人类学教学和研究述略》,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3卷第5期。
    225.容肇祖:《调查员村乡发现晋代古冢始末记》,载《语史所周刊》,第30期,1928年5月23日。
    226.容肇祖:《告读者》,载《民俗周刊》第71期,1929年7月31日。
    227.容肇祖:《海龙王的女儿·序》,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版。
    228.容肇祖:《迷信与传说》,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版。
    229.容肇祖:《韶州调查日记》,载《语史所周刊》第39期,1928年7月25日。
    230.容肇祖:《我的家世和幼年》,载《民俗学刊》第一辑,澳门出版社,2001年版。
    231.容肇祖:《我最近对于(民俗学>要说的话》,载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民俗学会编:《民俗·复刊号》第111期,1933年11月21日。
    232.桑兵:《从眼光向下到回到历史现场——社会学人类学对近代中国史学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233.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34.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235.沈兼士:《文献馆整理档案报告》,载《文献特刊》(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十周年纪念),1935年10月。
    236.施爱东:《倡立一门科学——中国现代民俗学的鼓吹、经营与中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37.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238.施爱东:《钟敬文与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载《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239.施耐德(德]:《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40.石兆棠:《獞人调查》,载《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
    241.史克祖:《追求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结合——区域社会史研究学者四人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42.史禄国:《记罗罗音》,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集,1930年。
    243.史禄国[俄]著,吴有刚、赵复兴等译《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译者前言》,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44.史学研究会:《史学·发刊词》,载《益世报》(天津),1935年4月30日。
    245.史学研究会:《周年致辞》,载《益世报》(天津),1936年4月14日。
    246.汤明檖:《梁方仲传略》,收入《汤明檖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47.汤明檖:《略论梁方仲教授研究明代经济史的成就》,载《学术研究》,1980年第2期。
    248.汤象龙:《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的一点认识》,载《食货》第1卷5期,1935年2月1日。
    249.唐立宗:《<历史人类学学刊)创刊号出版简介》,台北:《明代研究通讯》2003年第6期。
    250.陶孟和、汤象龙编:《发刊词》,载《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第1卷第1 期,1932年11月。
    251.陶希圣:《编辑的话》,载《食货》半月刊,第2卷2期,1935年6月16日。
    252.陶希圣:《潮流与点滴》,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253.陶希圣:《中国社会史料丛钞·序》,收入《中国社会史料丛钞》,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254.王沉森:《容肇祖与历史语言研究所》,收入《容庚容肇祖学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5.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56.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五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57.王会均:《海南人类学家王兴瑞生平与著作》,载《广东文献季刊》,第28卷第4期,台北:2000年11月。
    258.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59.王玲:《杨庆堃在岭南大学》,收入《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2005年3月。
    260.王玲:《追思恩师教益》,收入《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2005年3月。
    261.王铭铭:《帝国政体与基层社会的转型——读(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载《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1期。
    262.王铭铭:《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类学》,载《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263.王启澍:《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之粤北乳源瑶民的经济生活》,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
    264.王日根:《傅衣凌对中国社会史史料的挖掘与研究》,载《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65.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66.王兴瑞、岑家梧:《(瓊崖民俗及其他)自序》,《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月5月25日。
    267.王兴瑞、岑家梧合述:《琼崖民俗志》,载《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
    268.王兴瑞:《地方经济史研究方法导言》,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4期,1942 年3月。
    269.王兴瑞:《广东北江瑶人的经济社会》,载《民俗》,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
    270.王兴瑞:《广东一个农村现阶段的经济社会》,载《食货》,第3卷第2期,1935年12月16日。
    271.王兴瑞:《海南岛黎人研究计划》,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1月8日。
    272.王兴瑞:《海南岛黎人研究叙说》,载《南方杂志》第1卷第3、4期合刊,1947年11月1日。
    273.王兴瑞:《海南岛之苗人》,广州:珠海大学出版,1948年版。
    274.王兴瑞:《琼崖黎人社会概观》,原载《琼农月刊》,第9-11期,1934年。
    275.王兴瑞:《冼夫人与冯氏家族——隋唐间广东南部地区社会历史的初步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276.王兴瑞:《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北江瑶山考察团日记》,载《民俗》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
    277.王兴瑞:《朱先生与国立中山大学》,载《文史杂志》第5卷第11、12期合刊,中华书局,1945年12月。
    278.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79.王学典:《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80.王亚南:《三论东西文化与东西经济——评朱谦之先生的东西文化观》,《民国丛书》第五编第16册,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版。
    281.王宜昌:《中国社会史短论》,载《读书杂志》第1辑第4、5期合刊,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1931年8月。
    282.王云五:《编纂中国文化史之研究》,载《东方杂志》第34卷第7期,1937年4月1日。
    283.王正宪:《广州市物价指数编制概况》,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6期,1949年12月1日。
    284.韦承祖:《民俗学讲习班第一期经过略记》,载《民俗》第23-24期,1928 年9月5日。
    285.魏应麒:《本所整理档案工作报告专号·卷头语》,载《语史所周刊》第107-108期,1929年12月。
    286.魏应麒:《福建三神考》,国立中山大学语史所,1929年5月。
    287.闻宥:《海南黎人文身之研究·跋》,载《民族学研究集刊》第1期,1936年5月。
    288.吴铎:《春风化雨十一年》,收入《工商经济史料丛刊》第三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1984年版。
    289.吴晗:《冼夫人》,载《光明日报》,1961年1月14日。
    290.吴康:《现代史学之意义》,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
    291.吴泽霖、陈国钧等著:《贵州苗夷社会研究》,贵阳:贵州文通书局,1942年版。
    292.伍锐麟、陈序经:《沙南蛋民调查》,载《岭南学报》第3卷1期,1934年1月。
    293.伍锐麟、黄恩怜:《旧凤凰村调查报告》,载《岭南学报》第4卷3期,1935年8月。
    294.伍锐麟:《广州市河南下渡村七十六家调查》,载《岭南学报》6卷4期,1941年6月。
    295.伍锐麟:《广州市六百人力车夫生活状况之调查》,载《资治》第2、3期,1938年。
    296.伍锐麟:《三水河口蛋民调查报告》,载《岭南学报》第5卷5期,1936年8月。
    297.伍锐麟:《沙南蛋民调查》,载《岭南学报》第3卷1期,1934年1月。
    298.伍锐麟著:《三水蛋民调查》,岭大西南社会经济研究所,1948年版。
    299.夏和顺:《全盘西化的台前幕后:陈序经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00.萧凤霞、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01.萧凤霞[美]、包弼德等:《区域·结构·秩序——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 载《文史哲》2007年第5期。
    302.萧凤霞(美]、刘志伟:《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明以后珠江三角洲的族群与社会》,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303.萧凤霞[美]:《传统与循环再生——小榄菊花会的文化、历史与政治经济》,载《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卷第1期,2003年4月。
    304.萧凤霞[美]:《廿载华南研究之旅》,收入《学步与超越:华南研究会论文集》,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4年版。
    305.谢富礼:《南方文化运动之历史的根据——对于朱谦之先生南方文化运动理论的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5月25日。
    306.谢宏伟:《和而不同——清代及民国时期江西万载县的移民、土著语国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307.徐益棠:《十年来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之回顾与前瞻——为(边政公论>出版及中国民族学会七周纪念而作》,载《边政公论》第1卷第5、6期,1942年1月10日版。
    308.徐展华:《对杨庆堃教授学术思想的一些领会》,收入《纪念社会学家杨庆堃教授》,2005年3月。
    309.许道龄:《(沙南蛋民专号>提要》,载《禹贡》第1卷9期,1934年7月1日。
    310.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311.薛宝:《<滇西摆夷的现实生活>笺注及(滇西土司区诸族图说)简介》,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12.雅克·勒高夫(法]演讲,刘文立译:《<年鉴>运动及西方史学的回归》,《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313.严耕望:《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14.阎明:《一个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5.杨成志:《从西南民族说到独立罗罗》,载《新亚细亚》第4卷第3期,1932年7月1日。
    316.杨成志:《单骑调查西南民族述略》,载《语史所周刊》第118期,1930年2 月12日。
    317.杨成志:《当代美国人类学的动向》,载《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21期,1948年10月4日。
    318.杨成志:《独立罗罗在社会经济学研究上的蠡测》,载《西南研究》第2期,1932年4月。
    319.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导言》,载《民俗》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
    320.杨成志:《广东北江瑶人文化现象和体质型》,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
    321.杨成志:《广东名胜古迹之性质分类及其文化象征》,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山学报》第1卷第8期,1943年1月版。
    322.杨成志:《广东名胜顾及之性质分类及其文化象征(续)》,载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山学报》第2卷第3期,坪石,1944年4月1日版。
    323.杨成志:《广东人民之构成、分布及其文化》,收入周大鸣主编:《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324.杨成志:《广州中大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出版物提要(书报介绍),载《新亚细亚》第1卷第6期,1931年3月1日。
    325.杨成志:《国立中山大学边疆学系组织计划纲要》,载《青年中国季刊》创刊号,重庆沙坪坝,1939年9月30日。
    326.杨成志:《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文科研究所增设人类学部计划书》,载《青年中国季刊》创刊号,重庆沙坪坝,1939年9月30日。
    327.杨成志:《今日中国人类学与民族科学的贡献》,载《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期,1948年5月17日。
    328.杨成志:《历史的目的及其方法》,载《语史所周刊》第15期,1928年2月7日。
    329.杨成志:《罗罗说略》,载《岭南学报》第1卷3期,1930年6月。
    330.杨成志:《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第2分册,1933年。
    331.杨成志:《民俗学会的经过及其出版物目录一览》,载中大研究院文科研究所 编:《民俗》复刊号,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
    332.杨成志:《民俗学之内容及分类》,载《民俗》季刊第1卷第4期,1942年3月。
    333.杨成志:《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译者序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45年11月。
    334.杨成志:《乳源瑶族调查资料汇编·序言》,收入《乳源瑶族调查报告》,广州:广东省社科院出版,1986年版。
    335.杨成志:《文化播迁的差别方式》,载《现代史学》第4卷第3期,1941年8月10日。
    336.杨成志:《文科研究所十六年来回顾与前瞻》,载《国立中山大学校友通讯》,1942年11月11日。
    337.杨成志:《我对于云南罗罗族研究的计划》,载《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4期,1934年4月。
    338.杨成志:《我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收入《梁钊韬与人类学》,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339.杨成志:《西南民族的研究》,载《西南研究》创刊号,1932年2月10日。
    340.杨成志:《西南民族自序》,载《西南研究》创刊号,1932年。
    341.杨成志:《现代民俗学———历史与名词》,载《民俗》第1卷第1期,1936年9月15日。
    342.杨成志:《杨成志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二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43.杨成志:《粤北乳源瑶人调查报告之乳源瑶人的人口问题》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
    344.杨成志:《粤北乳源瑶人考察导言》,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
    345.杨成志:《云南调查报告》,广东:中大语史所,1930年版。
    346.杨成志:《中国西南民族中的罗罗族》,载《地学杂志》,1934年第1期。
    347.杨国桢、陈支平:《傅衣凌晚年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思想的发展》,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348.杨国桢:《傅衣凌与中国社会经济史学》,载《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29卷2期。
    349.杨连升:《陈啸江西汉社会经济研究的一斑》,《食货》4卷6期,1936年8月16日。
    350.杨念群(报告)、伍婷婷整理:《在地化研究与中国社会史前景》,收入《中国人类学评论》第一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版。
    351.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载《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352.杨庆堃:《社会学系半年来的实地工作方针》,载《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第105期,1949年11月16日。
    353.杨生民:《谈梁方仲先生的治学道路》,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1期。
    354.杨思机:《朱谦之与“现代史学运动”》,中山大学历史系未刊学士论文。
    355.杨祖义、赵德馨:《梁方仲经济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年第2期。
    356.姚蒙:《法国当代史学主流》,台北:源流出版公司,1988年版。
    357.姚逸之:《档案整理室17年12月份工作报告》,载《语史所周刊》第71期,1929年3月6日。
    358.叶汇:《朱谦之教授的南方文化运动与地理学家汉廷敦之中国民族自然淘汰观》,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年5月25日。
    359.叶涛:《钟敬文教授访谈录》,载《民俗研究》2000年第1期。
    360.尤金.N.科恩(美]等著,李富强译:《文化人类学基础》,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361.余介方:《容肇祖与中大(民俗周刊>》,载《民俗研究》,2001年3期。
    362.余逊、容媛:《民国十八、十九年国内学术界消息》,载《燕京学报》第8期,1930年12月。
    363.余永梁:《编后》,载《西南民族研究专号》第35-36期合刊,1928年7月4日。
    364.曾昭抡:《大凉山夷区考察记》,昆明:求真出版社,1945年版。
    365.曾昭璇:《哲人已逝业绩畅流》,收入《梁钊韬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366.张轲风:《历史时期“西南”区域观及其范围演变》,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2卷5期。
    367.张荣芳:《傅斯年在中山大学》,载《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68.张寿祺、曾昭璇:《哲人己逝,业绩长留——记梁钊韬教授生前在学术上的贡献》,载《广州研究》,1988年第10期。
    369.张寿祺:《<中国古代的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序》,收入《中国古代的巫术: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70.张小军:《历史的人类学化和人类学的历史化——兼论被史学“抢注”的历史人类学》,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年第1卷第1期。
    371.张小也:《历史人类学:如何走得更远》,载《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1期。
    372.张荫麟:《评中山大学(语史所周刊>论文》,载《语史所周刊》第19期,1928年3月6日。
    373.赵立彬:《学识渊博的优秀教育家陈序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74.赵世瑜:《从中国的视角看华南研究》,载《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14期,1999年4月15日。
    375.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后记》,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376.赵世瑜:《历史人类学:在学科与非学科之间》,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377.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点体验》,载《民俗研究》1996年第1期。
    378.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379.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0.赵世瑜:《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文学家的选择》,载《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
    381.赵世瑜:《政治史、社会史、历史人类学——赵世瑜教授访谈》,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12期。
    382.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载《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83.赵肖甫:《本所整理档案之过去及将来》,载《语史所周刊》第116期,1930年1月29日。
    384.郑潮波:《固守教坛:陈序经的人生之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385.郑师许、岑家梧、江应棵等:《发刊词》,载《广东日报(民族学刊)》第1期,1948年5月17日。
    386.郑师许:《我国民俗学发达史》,载《民俗》季刊第2卷第1、2期合刊,1943年5月。
    387.郑振满、陈春声:《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88.郑振满、黄向春:《文化、历史与国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对话》,载《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4年第2辑。
    389.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90.直江广治[日]著,林怀卿译:《中国民俗学》,台南市:世一书局印行,1980年版。
    391.钟敬文:《编辑余谈》,载《民俗周刊》第23-24期,1928年8月29日。
    392.钟敬文:《沧海潮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393.钟敬文:《蛋歌》,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
    394.钟敬文:《惠阳輋仔山苗民的调查》,载《语史所周刊》第6期,1927年12月6日。
    395.钟敬文:《民间文艺丛话》,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1928年6月。
    396.钟敬文:《汕尾新港蛋民调查》,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2卷22期,1926年8月4日。
    397.钟敬文:《雪泥鸿爪——钟敬文自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98.钟敬文:《重印(民俗》周刊序》,载《民间文艺集刊》第6集,1984年版。
    399.仲伟民:《历史人类学:跨学科研究的典范》,载《光明日报》,2005年6月30日。
    400.周大鸣、吕俊彪著:《珠江流域的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1.周大鸣等著:《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02.周建新:《历史人类学在中国的论争与实践——以华南研究为例》,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403.周文玖:《朱希祖与中国现代史学体系的建立——以他与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关系为考察中心》,载《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3卷1期。
    404.朱杰勤:《朱杰勤自述》,收入《世纪学人自述》第四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05.朱谦之:《<现代史学)本刊宣言》,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1期,1933年1月。
    406.朱谦之:《奋斗二十年》,1946年中山大学史学研究会出版的单行本。
    407.朱谦之:《南方文化运动》,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
    408.朱谦之:《南方文化之创造》,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
    409.朱谦之:《太平天国史料及其研究方法》,载《现代史学》第5卷1期,1942年6月。
    410.朱谦之:《中大廿十年》,收入《朱谦之文集》第一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11.朱谦之:《中国史学之阶段的发展》,载《现代史学》第2卷第1-2期,1934月5月25日。
    412.朱谦之:《中国文化的现阶段》,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
    413.朱谦之:《中国文化地理的分布——读朱君毅中国历代人物之地理的分布》,载《现代史学》第1卷第2期,1933年2月10日。
    414.朱希祖:《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载《国立北京大学三十一周年纪念刊》。
    415.朱希祖:《发起中国史学会的动机和希望》,载《清华周刊》第30卷第11期,1929年。
    416.朱希祖:《恢复民俗周刊的发刊词》,载《民俗》第111期,1933年3月21日。
    417.朱希祖:《西汉社会经济研究·序》,收入《西汉社会经济研究》,上海:新生命书局,1936年版。
    418.朱希祖:《中国史学之派别》,收入周文玖选编:《朱希祖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19.庄英章:《历史人类学与华南区域研究》,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05年,第3卷第1期。
    420.庄英章:《历史人类学与华南区域研究——若干理论范式的建构和思考》,载《历史人类学学刊》,第3卷第1期,2005年4月。
    421.庄益群:《梁钊韬教授生平业绩》,收入《梁钊韬与人类学》,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22.邹鲁:《三国经济史·序》,收入《三国经济史》,广州: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1936年版。
    423.佐竹靖彦[日]:《日本学界关于汉唐时期“共同体”问题研究概况》,载《中国史研究动态》,1983年第3期。
    1. Young Ching -Chi:Introduction to the Report of An Ethnographical Investigation of Yao People,载《民俗·广东北江瑶人调查报告专号》第1卷第3期,1937年6月30日,第5页。
    2. The South West Social and Economics Institute Lingnan University:A Review its Activities,May1949,Canton,China。
    3.田中正俊:《戟时中の福建乡土史研究(2)》,载《历史学研究》第161号,1953年1月。
    4. David Faure & Helen F. Siu:Down to earth:the territorial bond in South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inversity Press,1995.
    1.陈春声在南开大学举办的“2009年全国社会史研究生暑期学校”2009年8月13日至26日)发表《历史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地域社会研究——以华南田野经验为基础》的演讲视屏。
    2.科大卫2010年11月16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发表《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的演讲录音。
    3.2011年4月16日下午3:00至5:00,刘志伟在中大永芳堂历史系接待室接受笔者访问的录音。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