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大量的社会调查为实证基础,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进行了政治学分析。
    在转型期,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农村干群关系日益紧张,主要表现在:干群互不认同,干群冲突增多,农民群众上访、群访激增等等。干群矛盾出现了复杂化、多样化、日趋紧张性和突发性以及可控制性等特点。虽然其对抗性有增强的趋势,但是,它仍然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
    本文按照社会转型期国家宏观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社会转型引起干群矛盾的主体、客体和协调机制等微观变化对干群矛盾的影响两条路径来分析干群矛盾的致因。两条路径交汇于利益,干群矛盾实质上是利益矛盾。
    从宏观上来说,转型期农村干群矛盾的成因在于:在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的城乡二元体制和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基层民主发育不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国家对意识形态控制的弱化,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一手软”现象。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化剧烈,不同的群体、阶层逐渐成形,其利益诉求日益强烈,社会整合难度加大。
    从微观上来说,干群矛盾的主体、客体和协调机制的变化是影响干群矛盾的三个主要因素。本文从“谁之间发生矛盾?”入手,深入探究“矛盾的指向是什么?”,并寻找“协调机制失灵”的原因。在社会转型期,干群关系由过去的国家-基层组织-农民之间的金字塔式关系演变成了国家、基层组织、农民三者之间的三角关系。农村干部、群众作为矛盾主体发生了分化。农民分化为10个不同的阶层、群体。乡村干部的产生形式、成分、相互关系也有重大变化。客体对干群矛盾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转型期客体逐渐增多且日益具体化和复杂化,主体对客体追求的明晰化,再加上协调机制的失灵,诱发和增加了干群矛盾。
    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化解干群矛盾,为此,必须进行国家制度建设,按照“党的建设——党内民主——人民民主——政府改革——国家制度建设”的发展路径来实现社会公正,以此作为化解农村干群矛盾的根本之策。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dialectic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Marxism,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substantive field inquisiti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sses and cadres have been analyzed in view of political science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rural China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es and cadres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tense up on accou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t lies as following: masses and cadres can’t identify with each other,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m increase more, the peasants appeal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 for help by letters or mass group increasingly and so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radictions present themselves as the complication, diversification, increasing tensity, unexpected outburst and controllablity. Although its opposability is getting intensified, it is a part of the category of the internal conflicts among peopl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sses and cadres are influenced by some problems and defects existed in the national macro-system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micro changes of subjects, objects, coordinated mechanism resulted from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wo paths, the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 contradictions. The junction of two paths is interes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sses and cadres presents the ones of interests in essence.
    In the macroscopical view, the causes of the contradictions lies in that: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e overtak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the rural development is badly hindered and fettered by the dual structur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societies and the policy of the industry and cities aided financially by peasants that has been implemented in China all along. Furthermore, it’s restricted by the real situation of China that there is more and more population but less and less land. Th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has still been lagged behind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e democracy in rural grass roots develops distemperedly, the organizations building of the Party at the primary levels still exists some issues. The control on the ideology by
    
    
    state is weaker and weaker,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s paid no or less attention.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s getting increasing, social differentiation becomes acute, different groups and stratifications are taking shape, their appeal for interests is stronger, social conformity is more difficult.
    In the microcosmic view, the changes of the subjects, objects and coordinated mechanism are the three main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sses and cadres. It proceeds with between whom the contradictions occur? What the contradictions aim at is probed deep into, on this basis, it’s probed into why the coordinated mechanism fails to function.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es and cadres evolves from the past pyramid –style of the nation-primary-level organizations-peasants to the triangle-style of state, primary- level organizations and peasants in rural China. The masses and cadres as subjects becomes differentiation, the peasants evolve to ten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s and groups. The model of appointment and removal, ingredients, correlation of the cadres all changes greatly in village and township levels. The object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occurrences of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sses and cadre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bjects gradually increase and become increasing concretion and complication, subjects pursue objects definite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ordinated mechanism fails to function, all these induces and increase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sses and cadr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oesn’t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masses and cadres automatically. So the national system building must be carried out as the ultimate path to settle them. Its path dependence must be followed from the Party building to inner-Party democracy, to government refor
引文
一、中文部分
    1、中文书籍:
    《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兼析1995年发展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96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兼析1997年发展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998-1999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梁漱溟全集》(第2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梁漱溟全集》(第5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上、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彭真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中共党史资料》(第63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
    《中共党史资料》(第68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2000-2001年中国调查报告: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报告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1》,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阿特斯兰德:《经验性社会研究方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上、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蔡定剑主编:《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吉元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程同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初尊贤主编《政治学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方向新:《安邦之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新探索》,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傅伯言等:《中国村官》,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关家麟主编:《中国东部地区社会结构变迁:福清市社会阶层个案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主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手册》,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转型期乡村社会调查笔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胡鞍钢等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胡鞍钢:《中国发展前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胡顺延、胡功民主编:《中国中部地区社会结构变迁:汉川市社会阶层个案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胡象明:《地方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黄树民:《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黄苇町:《苏共亡党十年祭》,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
    黄允升:《毛泽东珍闻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
    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江流等主编:《1995—199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
    李凡等:《创新与发展: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
    李凡主编:《中国农村基层民主2000-2001》,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李路路、王奋宇:《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
    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李强:《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李铁映:《论民主》,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李忠杰主编:《邓小平农村建设理论概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梁建增:《<焦点访谈>红皮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刘智等:《数据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统计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刘智峰主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年版。
    刘智峰主编:《走向司法公正》,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陆学艺等:《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陆殷君:《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马银录:《向农民道歉:一个县委组织部长的驻村手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潘乃谷等主编:《社区研究与社区发展》(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蒲岛郁夫:《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秦晖、苏文:《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秦晖:《耕耘者言:一个农民研究者的心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汝信、陆学艺主编:《199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汝信等主编:《200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汝信等主编:《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宋林飞:《“中国经济奇迹”未来与政策选择》,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官僚政治之经济的历史的解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王仲田:《乡村政治:中国村民自治的调查与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吴敬琏:《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夏勇主编:《走向权利的时代:中国公民权利发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项继权等:《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肖唐镖:《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对江西省12个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许毅主编:《中央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阎林:《政府组织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上、下),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姚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俞权域:《论“三个时间差:与两代人谈社会主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恽希良:《经济利益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张光博:《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张雷、程林胜:《转型与稳定》,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张晓冰:《对农民让利:一个乡镇党委书记的工作笔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兴杰、王骝编:《震荡中的变迁:中国社会年报》,兰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赵光武、芮盛楷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实践与思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基层政权建设研究会:《实践与思考》,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农村社区整合与发展》,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中央政法委研究室:《维护社会稳定调研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朱光磊主编:《大分化新组合: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猪口孝等编《变动中的民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中文工具书:
    《辞海》(普及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辞海》(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镇平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鉴:1995-1996》,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胡代光等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中文期刊论文:
    《瞭望新闻周刊》十六大报道组:《踏上伟大复兴路》,《瞭望》,2002年第45期,第26页。
    《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专辑》,《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增刊,第27页。
    鲍泰利:《中国最难啃的硬骨头》,《中国改革》,2003年第11期,第27页。
    包永辉、陈先发:《乱征地引发无地无业之忧》,《瞭望》,2003年第23期,第17页。
    长弓:《岂容村霸如此横行》,《半月谈》,2001年第5期,第55页。
    陈芳:《村民冤屈为何七年难伸》,《乡镇论坛》2002年第1期,第4-6页。
    陈寄根等:《建设中国农民协会组织的探讨》,《改革与战略》,1993年第6期,第54-58页。
    陈劲松、余贤:《2002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2003年展望》,《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第7页。
    
    陈锡文:《牢牢把握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全局意义》,《瞭望》,1998 年第42期,第1页。
    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第91-92页。
    党国印:《“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第88页。
    党国印:《中国乡村民主政治能走多远?》,《中国国情国力》,1999年第3期,第5-7页。
    董江爱:《中西部乡村财政收支状况研究》,提交给“公共财政与乡村治理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10月16日-17日,第21页。
    丁伟、张行健:《马蹄营子乡农民为何屡屡上访?》,《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年第10期,第18页。
    冯书君:《“白发浪潮”逼近村干部》,《乡镇论坛》,2003年第3期,第13页。
    葛永明:《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关心“失地农民”》,《调研世界》,2002年第3期,第38页。
    谷文晓:《建立农民组织保护农民利益》,《求是内部文稿》,1993年第10期,第24-26页。
    国风:《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瞭望》,2003年第13期,第7页。
    国家统计局:《从基尼系数看贫富差距》,《中国国情国力》,2001年第1期,第30页。
    韩保江、毛昕:《骤失3800万亩耕地的忧思》,《瞭望》,2004年第10期,第44页。
    何毅亭:《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前线》,2001年第7期,第38页。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信访局联合调查组:《关于当前河南农村社会稳定问题的调查与建议》,《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12期,第67-70页。
    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编制委员会联合调查组:《改革乡镇事业体制建立高效基层政权:对农村乡镇事业站所机构改革的调查与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第43页。
    胡鞍钢:《第二次转型:以制度建设为中心》,《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第34-36页。
    湖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劳务经济”: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调研世界》,2002年第1期,第25页。
    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第11页。
    黎民:《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问题因果分析》,《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2期,第68-69页。
    李国栋:《严厉打击利用封建迷信进行犯罪活动的行为》,《瞭望》,1994年第6期,第19页。
    李景鹏:《改革开放与中国社会的政治变迁》,《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2期,第10页。
    李芹:《对我国农民负担状况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2年第8期,第47页。
    李秀琴、王金华,《当代中国基层政权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版。
    李修义:《关于试办“农民协会”的若干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2年第6期,第15-18页。
    李亚新:《坚持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对平阴县农村信用社支农情况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12期,第75页。
    李忠信:《世纪初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4期,
    
    
    第12页。
    林尚立:《领导与执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政治学分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第39页。
    林毅夫:《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农村现代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15页。
    刘岩、方改娥:《绿色壁垒:碰伤中国农产品》,《中国国情国力》,2002年第9期,第14页。
    刘志强:《从27案看村干部经济犯罪的特点》,《乡镇论坛》,1996年第11期,第29页。
    刘祖云:《社会转型:一种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第32页。
    陆学艺:《农村要进行第二次改革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对农民的束缚》,《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3期,第14页。
    毛军吉、陈远章:《农村“两委”关系现状及对策:对湖南500个村的调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1期,第22页。
    齐乃贵:《“有章理事、双向制约”的探索和实践:山东潍坊市寒亭区依法减轻衣民负担的调查》,《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5期,第39页。
    任大鹏:《我国现阶段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3期,第60-61页。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第21-25页。
    盛洪:《最沉重的负担》,《改革内参》,2001年第18期,第18页。
    史清华、张改清:《试行“费改税”后农民负担问题研究:以山西省农村203个农户的调查为例》,《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第13页。
    宋远翔:《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第88页。
    孙立平:《我们在开始面对一个断裂的社会?》,《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第9-13页。
    孙艳春、范拥军:《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现状及思考》,《理论探讨》,2003年第2期,第103页。
    谭淑豪等:《土地细碎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6期,第24页。
    汤其豹:《337位村官缘何落选》,《乡镇论坛》,1996年第5期,第9页。
    唐兴霖、马骏:《中国农村政治民主发展的前景及困难:制度角度的分析》,《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第51页。
    田庄:《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关键》,《乡镇论坛》,1997年第2期,第3页。
    仝志辉:《村民自治的研究格局》,《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71页。
    皖河:《利益集团、改革路径与合法性问题》,《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第3页。
    王本利、刘红:《山东省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与培育对策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1年第4期,第86-87页。
    王存理:《让每个细胞迸发勃勃生机》,《半月谈内部版》,2003年第2期,第34页。
    王绍光等:《第二代改革战略:积极推进国家制度建设》,《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第93页。
    王习加:《农村干群关系何以如此紧张》,《社会》,1991年第11期,第18-19页。
    王晓旭:《对有关村委会选举的一百封上访信的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1年第1期,第71页。
    王新根、倪玉文:《正确把握<决定>精神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乡镇论坛》,1995年2期,第3页。
    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第46页。
    王永前:《破解群众信封八大热点:国家信访局局长周占顺答本刊记者问》,《半月谈内部版》,2003年第11期,第24页。
    王振耀:《中国的村民自治与民主化发展道路》,《战略与管理》,2000 年第2期,第103页。
    魏久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政权建设的实践: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史>》,《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94页。
    温铁军:《“三农问题”:世纪末的反思》,《读书》,1999年第12期,第4页。
    西乌拉帕:《政策和法律是农民的保护神:农民张德安的减负实践与思考》,载《中国改革》(农村版),2001年第1期,第6—7页。
    晓懂等:《从源头上治乱:灵宝市检察院预防农村基层干部犯罪纪实》,《时代潮》,2003年第17期,第40页。
    肖唐镖:《二十余年来大陆农村的乡村建设与治理:观察与反思》,《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年第4期,第15-25页。
    肖唐镖:《二十余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年第2期,第52-60页。
    徐德信:《国家与村民交易的替代机制:中国农村干部的一个经济分析》,《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2期,第27页。
    徐永清:《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政治课题: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论述》,《求是》,1999年第6期,第22页。
    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22-24页。
    于滨:《决不让黑恶势力在中国坐大:公安部“打黑除恶”专项斗争综述》,《瞭望》,2003年第26期,第9页。
    于建嵘:《农村黑恶势力和基层政权退化:湘南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5期,第2-3页。
    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
    
    
    期,第1-14页。
    于建嵘:《我为什么主张重建农民协会?》,《决策咨询》,2003年第4期,第32页。
    张君:《乡政府缘何遭冲击》,《民主与法制》,2001年第1期,第42页。
    张守祥:《谁为农村义务教育“买单”:关于安徽税费改革的思考》,《南风窗》,2001年第6期,第56页。
    张小劲;《中国农村的村民自治再思考》,《中国书评》,1998年第5期,6-8页。
    张晓山、崔红志:《“三农”问题根在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改革》,2001年第8期,第10页。
    张晓山:《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三大制约因素、一个基本认识、两类政策措施》,《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期,第5页。
    赵树凯:《农村基层组织运行和内部冲突》,《经济参考》,2001年第32辑,第25页。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组:《村级组织建设研究》,1995年第19辑,第12页。
    于焰磊等:《乡村治理面临新起跳》,《半月谈》,2003年第19期,第19页。
    周一春、袁福珍:《新时期我国“农会”的建立刻不容缓》,《长白学刊》,1994年第4期,第52-54页。
    朱克欣:《1831次告状》,《民主与法制》,1993年第9期,第2-6页。
    
    4、中文报纸及网站:
    《北京青年报》;《大河报》;《衡阳日报》;《湖北日报》;《江南时报》;《京华时报》;
    《经济参考报》;《经济观察报》;《经济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
    《农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山西日报》;《市场报》;《潇湘晨报》;《新华每日电讯》;
    《运城日报》;《中国社会报》;《中国教育报》;
    《法制日报》(http://www.legaldaily.com.cn)
    《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中国改革》杂志社主办的中国乡村网(http://www.china-village.org)
    《中国经济时报》主办的网站(http://www.cet.com.cn/)
    《中国青年报》主办的中青网(http://www.cyol.net/)
    北京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ac.cn)
    二十一世纪网络版(http://www.cuhk.edu.hk/ics/21c/index2.htm)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drc.gov.cn/)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系主办的中国政治学网(http://www.cp.org.cn/)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农村研究网(http://www.ccrs.org.cn/)
    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
    民政部主办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http://www.chinarural.org/)
    民政部主办的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站(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农业部主办的中国农业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
    
    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中国研究服务中心(http://www.usc.cuhk.edu.hk/)
    新华社主办的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主办的中国政治学(http://www.cass.net.cn/chinese/s08_zzx/indexnew.asp)
    中央电视台(http://www.cctv.com)
    
    二、外文部分:
    Bernstein, Thomas P. and Xiaobo Lv,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 Peasants,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States in Reform China, China Quarterly, No.163 (September 2000), 742-746.
    Bianco, Lucien (2001), Peasants Without the Party: Grass-roots Movement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Brien, Kevien J.O’, Rightful Resistance, World Politics, Vol.49 (June 1996), 31-35.
    ——,The Politics of Lodging Complaints in Rural China, China Quarterly, No.143 (September 1995), 765-766.
    Friedman, Edward, et al (1991), Chinese Village, Socialist Stat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Goldstein, Steven. M, China in Transition: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Incremental Reform, China Quarterly, No. 144 (December 1995), 1105-1131.
    Hale, David and Lyric Hughes Hale, China Takes Off, Foreign Affairs, Vol.82 (November 2003), 36-53.
    Kelliher, Daniel (1992), Peasant Power in China: The Era of Rural Reform 1979-1989,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Kwan, Fu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978-1999, China Quarterly, No.164 (December 2000), 1085.
    ——,?The?Politics?of?Introducing?Township?Elections?in?Rural?China,?China?Quarterly, No.?171
    (September 2002), 711-730.
    Lawrence, Susan, “Democracy, Chinese Style”,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No.32 (July 1994), 61-68.
    Nolan,?Peter (1993), State?and?Market?in?Chinese?Economy,?Houndwills:?Macmilliam?Press.
    Odgaard, Ole (1989), Private Enterprises in Rural China: Impact on Agriculture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i, Jean. C,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Vol.45 (October 1992), 99-126.
    ——(?1999),?Rural?China?Takes?Off:?Institutional?Foundation?of?Economic Reform,?Berkeley,?
     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1989),?State?and?Peasant?in?Contemporary?China:?The?Political?Economy?of Village
    ? Government,?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 The Role of the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China Quarterly, No.144 (December 1995), 1132-1147.
    ——,Two Decades of Rural Reform in China: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China?Quarterly,
    
    
    No.?159 (September 1999), 616-627.
    Pei, Minxin, China Governance Crisis, Foreign Affairs, Vol.81 (September 2002), 96-109.
    ——, “Creeping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6(1995), 65-79.
    Rawski,, Thomas. G, Implications of China’s Reform Experience, China Quarterly, No.144 (December 1995), 1150-1173.
    Shi,?Tianjian,?Village?Committee?Elections?in?China:?Institutional?Tactics?for?Democracy,?World?
    Politics,?Vol.52 (April?1999), 385-401.
    Shue,?Vivienne (1988), The?Reach?of?the?State:?Sketches?of?the?Chinese?Body?Politics, 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Press.
    Sui,?Helen?F.(1989), ?Agents?and?Victims?in?South?China:?Accomplices in?Rural?revolution, New
    ? Haven:?Yale?University?Press.
    Unger, Jonathan (2002),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hina , New York: M.E. Sharpe.
    Walder, Andrew.G, Markets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Political Advantage in an Expanding Econom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67(April 2002), 231-253.
    Wedeman, Andrew, Budgets, Extra-Budgets, and Small Treasuries: Illegal Monies and Local Autonomy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9 (November 2000), 400.
    White, Tyrene, “Reforming the Countryside”, Current History, Vol.91(September 1992), 273-277.
    Zweig, David (1997), Freeing China's Farmers: Rural Restructuring in the Reform Era, New York: M. E. Sharp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