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群体诉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自英国衡平法院发明代表诉讼规则算起,群体诉讼制度的发展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世界各国先后建立起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群体诉讼制度。然而由于群体诉讼的复杂性,世界各国对于群体诉讼制度的研究和争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以往的理论研究多是从横向角度对各国群体诉讼制度的异同进行比较。这虽然有助于揭示各国群体诉讼制度的差异,为本国群体诉讼制度在细节上的修改和完善提供参考意见,却不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群体诉讼制度的共性,无法为群体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宏观的理论指导依据。
     本文对世界各国主要群体诉讼制度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研究,论述了群体诉讼与共同诉讼的区别与联系,认为群体诉讼与共同诉讼是解决多数人纠纷的两种不同手段,二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群体诉讼对效率追求得稍多一点,而共同诉讼则更注重公平和正义的价值追求;探讨了在实践中作用发挥比较好的美国集团诉讼、日本选定当事人制度、德国团体诉讼的共同特征,以及分析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不好的英国代表诉讼和我国代表人诉讼的共同原因;总结了三类作用发挥较好的群体诉讼制度的优缺点,并本着扬长避短的精神将这三种制度共同整合于我国群体诉讼制度的体系中。
Since the rule of representative action was established by the court of chancery in England, the group action has been 200 years, during which time each country in the world has successively established its own group action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its state condition. However, thanks to the complexity of group action, the dispute and controversy about group action has never stopped. The former studies on group action focus on the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each country's different group action system, that is favorable of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group action system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offering the reference opinions on the reform and perfection of the group action system in detail, but unfavorable of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generality of group action which has the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the reform and perfection of the group ac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concentrates on a vertical comparison among the group action systems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is article, we hav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ction and co-litigation, putting forward that group action and co-litigation are the two tools in resolving the group disputes, which have the different value outlook. Group action pays a little more attention to efficiency and co-litigation pays a little more attention to justice. We have summarized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three group action systems those are "selection of the party" in Japan, class a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oup action in Germany, which have produced a better function in resolving the group disputes. And we also analyze the common reason why all other group action systems fail to exert a function. Finally we discuss strong and weak points of the three group action systems which have exerted a better function in resolving the group disputes in some detailed fields, as a result we integrated the three systems into the restructuring of our country's group action system in accordance with developing their merits, avoiding their weakness in each field.
引文
[1]肖建华《群体诉讼与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2]《民事诉讼理念与机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P196。
    [3]参见我国《行政诉讼法》第26、27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条第3款。
    [4]参见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316页注①。
    [5]傅郁林著《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P179。该文虽然未对群体诉讼进行界定,但其仍然这样进行了论述:后来各国逐步建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群体诉讼制度,如美国的集团诉讼、德国的团体诉讼、法国的共同代理诉讼权制度,以及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选定当事人和代表人诉讼制度。
    [6]范愉编著《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15。
    [7]章武生《论群体诉讼的表现形式》,《中外法学》,2007年第3期。
    [8]同上注
    [9]中国知网是一中文学术资源门户网站,其搜集了7000多种期刊杂志、大学研究院所的博硕士学位论文、学术会议论文集精品图书等资源。具体网址为:http://www.cnki.net/index.htm
    [10]吴俐 《群体诉讼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博士论文,转引自知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库。
    11 杨严炎《共同诉讼抑或群体诉讼-评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性质》,载《现代法学》第29卷第2期,2007年3月。
    12 《民事诉讼理念与机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P196。
    13 原文“集团诉讼”,与本文论述的群体诉讼同意。
    14 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P288。
    15 参见杨瑞《示范诉讼制度探析--兼论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之完善》,载《现代法学》第2007-5期,P 74。
    16 参考杨严炎《群体诉讼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转引自知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库。
    17 415 F.2nd 1326,1333 N.9(7th Cir.1969),49 E.R.D.17 fC.D.Calif 1969),转引自张卫平主编《民事程序法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P302。
    18 章武生 段厚省著《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P57。
    19 白绿铉编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P41。
    20[日]谷口平安,《程序的正义与诉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王亚新、刘荣军译,1996年版,P202。
    21 台姜世明《选定当事人制度之变革--兼论团体诉讼》,月旦法学,2003年5月第29期,元照出版社,P29。转引自《群体诉讼制度研究》,吴俐,知网优秀博士论文库。
    22 参见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法制出版社,2002年,478页。
    23 参见我国民诉意见第59条。诉讼代理人代为承认、放弃、变更诉讼请求,进行和解,提起反诉或者上诉,必须有委托人的特别授权。
    24 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P8。
    14 陈桂明著《论程序形成权-以民事诉讼程序的类型化为基点》,载《法律科学》第2006-6期,转引自互联网http://www.148com.com/Article/HTML/6333.html
    26 郭云忠、张庆彬,《群体诉讼的起诉成本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2001年11月,P26。
    27 See,Darren M.Franklin,The Mass Tort Defendants Strike Back:Are Settlement Class Actions a Collusive Threat or Just a Phantom Menace,53 Stan.L.Rev.163,2000,at180.转引自张伟和 《没有硝烟的战争-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研究》,载张卫平主编《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第1版,P311。
    28 Deborah r.Hensler,Revisiting the monster:new myths and realities of class action and Other large scale litigation,Duke J.Of comp.&int'I,l 200l,转引白章武生杨炎严《群体诉讼的价值与功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年第5期。
    29 同注27。
    30 章武生 杨炎严《群体诉讼的价值与功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年第5期。
    31 关于事实出发型和规范出发型的比较,参考吴军辉《对事实出发型与法规出发型民事诉讼划分之追问》,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转引自互联网http://qkzz.net/magazine/1001-5981/2007/05/2214243.htm。
    32 张晋红《民事诉讼法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237。
    33 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P230-240。
    34 参考杨严炎《群体诉讼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转引自知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库,P128。
    35 章武生:《论群体诉讼的表现形式》,《中外法学》,2007年第3期。
    36 《北京高法关于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京高发法(272)号,1999年7月28日,转引自中国农业律师网。http://www.ny148.cn/main/news_view.asp?newsid=1038。
    37 方萍 游翔“宁德妥办集团诉讼”,载互联网,宁德市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社会观察”“社会信息观察”栏目。
    38 同注37。
    1、章武生 段厚省著《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2、[日]谷口平安《程序的正义与诉讼》,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肖建华著《当事人问题研析》,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4、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范愉编著 《集团诉讼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6、傅郁林著《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7、汤维健著:《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8、柴发邦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陈桂明著 《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0、章武生等著《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11、沈达明编著《比较民事诉讼法初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12、孔祥俊著《司法理论与裁判方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11月。
    13、别涛主编《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14、张卫平主编《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第1版。
    15、张晋红《民事诉讼法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白绿铉编译《日本新民事诉讼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7、《民事诉讼理念与机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18、徐听《司法程序的实证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1、章武生《论群体诉讼的表现形式》,《中外法学》,2007年第3期
    2、章武生 杨炎严《群体诉讼的价值与功能》,法学评论(双月刊),2007 年第5期
    3、郭云忠、张庆彬,《群体诉讼的起诉成本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第9卷第4期,2001年11月,P26。
    4、肖建华《群体诉讼与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2期。
    5、杨严炎 《共同诉讼抑或群体诉讼---评我国代表人诉讼的性质》,载《现代法学》第29卷第2期。
    6、陈明《构建我国证券侵权的集成式诉讼制度--兼评国内学者对美国集团诉讼制度的三种态度》,载兰州学刊《法学研究》 2004年第5期 总第140期。
    7、王新红 彭玲 《我国台湾地区消费者权益司法保护方法简析》,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3期。
    8、《没有硝烟的战争---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研究》,载张卫平主编《民事程序法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3月第1版,P311。
    9、朱并棍,陈楚钟 《投资者权益保护与群体诉讼模式选择》,载《河北法学》第25卷第4期,2007年4月。
    10、江伟、肖建国:《关于代表人诉讼的几个问题》,载《法学家》1994年第3期。
    11、郭云钟《从“东芝”、“三菱”事件看中美群体诉讼》,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3期。
    12、杨炎严《群体诉讼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3、吴俐 《群体诉讼制度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4、张卫容《群体诉讼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5、朱娅 《美国股东集团诉讼制度研究》,海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6、熊春红 《证券诉讼模式的经济学分析》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傅郁林:《群体性纠纷的司法救济》,摘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 fo.com。
    2、陈桂明著 《论程序形成权---以民事诉讼程序的类型化为基点》,载《法律科学》第2006-6期,转引自互联网http://www.148com.com/Article/HTML/6333.html
    3、陈祥军 《海口市集团诉讼案件情况的调查分析》,载天涯法律网,2005 年1月16日。
    4、《北京高法关于处理群体性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京高发法(272)号,1999年7月28日,转引自中国农业律师网。http://www.ny148.cn/main/news_view.asp?newsid=103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