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知识分子从军热现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甲午战后,知识分子掀起了一股从军的热潮,儒生士子纷纷焚笔毁砚,不作秀才要扛枪,“投笔从戎”成为清末社会里的一种时尚。清末知识分子热烈从军既有湘淮军系文人士子从军热先例示范的影响,也有清末社会转型期提供的特定原因,如: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基于尚武救国、军事救国的共识而从军;为武装反清、革命救国而从军;科举制度废除后谋得新出路的考虑,军人经济、政治地位的改善以及清末开展的军事变革的需要都是投笔从戎的动机。
     知识分子热烈从军,首先使清末军事变革获得了大批人力资源,军队社会成分来源的改变使军队建设呈现出新的风貌,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军事近代化的发展。不仅如此,它还对近代中国的民主政治、社会转型产生过深远影响,由于这一现象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局限性。
After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the intellectuals raised an upsurge of joining the army, numerous Confucian scholars had burned the writing brushes and destroyed the ink stones, and do not want to be a scholar but to pick the weapons. "To cast aside the pen to join the army" is became a fashion at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it introduces the various phenomena that the late Qing intellectuals' enthusiasm to join the army. In the second part, it studies the reasons why so many intellectuals want to serve in the military, and it summaries as follows: the follow-up impact of intellectuals' enthusiasm to join the army, during the 1850s and 1860s; the grave national crisi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kes "warlike people save the nation, military save the nation" became a consensus knowledge to the intellectual group; "To avoid being carved up, we must overthrow the Qing government first.", the corruption and incompetenc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forced the intellectuals took the revolutionary road to save the n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late Qing soldiers' economical and political status, did make the military career attractive;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find a new way to success, many intellectuals decided to join the army; the needs of a large number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army is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modern military revolution.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gives an assessment to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intellectuals' enthusiasm to join the army. Intellectuals serve in the army provided a large number of recourses to modern china'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thus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modernization. It also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democrac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special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at this phenomenon occurs, it inevitably has some limitations.
引文
[1]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233
    [2]王奇生.近代军事留学生述议.军事历史研究,1990,(2)
    [3]刘晔.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64
    [4]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436
    [5]湖北省武汉政协委员会,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181
    [6]萧一山.清代通史(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161
    [7]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229
    [8]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311
    [9]丁晓禾.中国百年留学全记录.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110
    [10]丁晓禾.中国百年留学全记录.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46
    [11]《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6年11月1日,湖北武备学堂招考章程示
    [12]《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6年12月1日,书鄂督张香帅创设武备学堂续示后
    [13]《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6年12月1日,书鄂督张香帅创设武备学堂续示后
    [14]《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6年12月1日,书鄂督张香帅创设武备学堂续示后
    [15]《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6年6月9日,怀才待试
    [16]《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6年11月18日,陆师招考
    [17]《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7年3月26日,广育英才
    [18]《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7年3月26日,广育英才
    [19]《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7年5月14日,宪示照登
    [20]《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7年5月14日,宪示照登
    [21]《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7年9月7日,招考武备
    [22]《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902年8月3日,粤东设立武备学堂
    [23]《大公报》(天津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版,第315号,武备招考
    [24]《大公报》(天津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版,第315号,武备招考
    [25]郭亚平.晚清新军的军官制度及其影响.天津社会科学,1986(3)
    [26][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04
    [27]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157
    [28]王建华.半世雄图.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86
    [29]资料来源: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27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北京:三联书店,1983:444-449
    王维江.清末民初军事留学生述论.军事历史研究,1988,(4)
    王奇生.近代军事留学生述议.军事历史研究,1990,(2)
    [30]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6
    [31]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年第四期,教育:练兵处奏定选派陆军学生游学章程
    [32]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134
    [33]丁晓禾.中国百年留学全记录.广东:珠海出版社,1998:177
    [34]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233
    [35]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二年第十一期,教育:各省游学汇志
    [36]江沛.留日及东游归国群体与直隶省的近代化进程.史学月刊,2005,(5)
    [37]舒新城.近代中国留学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64
    [38]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北京:中华书局,1978:13
    [39]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49
    [40]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二年第十期,南洋征兵局章程
    [41]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3
    [42]刘泱泱.辛亥革命新论.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98
    [43]刘泱泱.辛亥革命新论.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98
    [44][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46
    [45]辛亥革命回忆录,第6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231
    [46]辛亥首义回忆录,第3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34
    [47]《大公报》(天津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版,1905年12月22日,第1252号,时事:偃文修武
    [48]中华民国史组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北京:中华书局,1978:117
    [49]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22
    [50]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二年第四期,军事:练兵处再奏添练北洋常备军二大镇折
    [51]柏文蔚.五十年经历.近代史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3)
    [52]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251
    [53]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110
    [54]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三年,第十期,军事:《论征兵宗旨不宜歧误》
    [5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2
    [5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49
    [57]毛注青.黄兴年谱.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5,6
    [58]皮明麻.吴禄贞集.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96
    [59]湖北省武汉政协委员会等主编.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344
    [60]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66
    [61]张菊香.周作人年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43
    [62]李喜所.近代中国的留学生.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46
    [63][美]拉尔夫·尔·鲍威尔著.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11
    [64]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二年第九期,军事:论军世界之人格
    [65]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22
    [66][美]拉尔夫·尔·鲍威尔著.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174
    [67]丘权政,杜春和.辛亥革命史料选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54
    [68]王奇生.近代军事留学生述议.军事历史研究,1990,(2)
    [69]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41,345
    [70]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上).北京:中华书局,1981:66
    [71]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51
    [72]辛亥革命回忆录(六).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231
    [73]王建华,翟海涛.军事教育与清末新军民族、民主思潮的兴起及其影响.史林,2004,(1)
    [74]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502
    [75]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557
    [76]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145
    [7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4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l:111
    [7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104
    [79]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年第十期,军事:中国军人教育之现象
    [8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333
    [81]忻平,赵泉民.论辛亥革命时期新知识阶层的尚武意识.学术月刊,2001,(9)
    [82]蓝天蔚.军解.湖北学生界,1903,(2)
    [83]蔡锷.军国民篇.蔡松坡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8
    [84][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08
    [85]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二卷第五期,论尚武主义
    [87]Dennis E.Showalter.German Military History 1648-1982.Garland Publishing,Inc.NewYork,1984:23
    [88]姜萌.试析1903—1911年间中国的尚武思潮.东岳论丛,2004,(2)
    [89]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18
    [90]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1
    [9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三).上海:神州国光社,1953:157
    [92]孙中山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74
    [9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4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3
    [9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4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16
    [95]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55
    [96]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34
    [97]辛亥革命回忆录(一).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458
    [98]辛亥革命回忆录(一).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181
    [99]王维江.清末民初军事留学生述论.军事历史研究,1988,(4)
    [100]贺觉非,冯天瑜.辛亥武昌首义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69
    [10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传(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22-27
    [10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民国人物传(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111
    [103]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182
    [104]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237
    [10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四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5
    [106]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293
    [107]卞孝萱,唐文权.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214
    [108]孙中山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5
    [109]政协武汉市委员会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1986,(1),11
    [110]皮明麻.吴禄贞集.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03
    [111]章开沅,马敏朱英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666
    [112]段本洛.辛亥革命与中国知识分子.苏州大学学报,1981,(3)
    [11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3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149
    [114]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四).北京:中华书局,1958:4114
    [115]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9540
    [116][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02
    [117]皮明勇.晚清军人的经济状况初探.近代史研究,1995(1)
    [118]皮明勇.晚清军人的经济状况初探.近代史研究,1995(1)
    [119]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63,167
    [120]萧一山.清代通史(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1609、1617
    [121]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七卷·下).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1093
    [122]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北京:中华书局,1978:118
    [123]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二年第九期,军事:论军世界人格
    [124]郭亚平.晚清新军的军官制度及其影响.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86,(3)
    [125]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1
    [126]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21
    [127]资料来源: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61
    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通史(十七卷·下).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1057
    [128]章开沅.林增平,辛亥革命史(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72.
    [129]皮明勇.关注与超越-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论.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60
    [130]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七卷·下).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1059
    [131]郭亚平.晚清新军的军官制度及其影响.天津:天津社会科学,1986,(3)。
    [132]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327
    [133]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编.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322-323
    [13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8
    [13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70
    [136]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三年第十期,军事:论征兵宗旨不宜歧误
    [137]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三联书店,1980:13
    [13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50
    [139]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三年第十期,军事:论征兵宗旨不宜歧误
    [140]皮明勇.关注与超越-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论.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81
    [141]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三年第十期,军事:论征兵宗旨不宜歧误
    [142]Gilbert Rozman,.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A Division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 NewYork,1981:261
    [143]《申报》.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版,1895年3月6日,请缓会试说
    [144]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163
    [145]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三年第十期,车事:论征兵宗旨不宜歧误
    [146]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200
    [147]P aul A.Cohen.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York,1984:157
    [148]罗尔纲.湘军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84:66
    [149]资料来源:近代史所编.中华民国史料从稿·人物传记相关资料
    田子渝,刘德军.中国近代军阀词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150]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209
    [151][美]齐锡生.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80
    [152]中华民国史组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北京:中华书局,1978:9
    [153]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卷41.北京:中国书店,1990:8
    [154]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第二年第九期,军事:普通学堂宜兼课兵学说
    [155]张文襄公全集.卷48,奏议48.北京:中国书店,1990:19
    [156]施渡桥.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381
    [157]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261
    [158]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教育通史(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516-517
    [159]邓亦武.20世纪初的军事教育近代化及其影响.民族教育研究,2001,(1)
    [160]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年第四期,教育:练兵处奏定选派陆军学生游学章程
    [161]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年第四期,教育:练兵处奏定选派陆军学生游学章程
    [162][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89
    [163][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81
    [164]张文襄公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0:20
    [165]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二年,第九期,军事,《论军世界之人格》
    [166]刘琼霞.论晚清军队的三次变革.贵州文史丛刊,2000,(3)
    [167]马骏,吴广权.外国武装力量发展史.航空工业出版社,2006:131
    [168]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二年第九期,论分地征兵之举非现在所可行
    [169](清)徐建寅.兵学新书著,教训,卷九:3.北京:军委军事出版,1957
    [170]卞孝萱,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北京:团结出版社,1991:276
    [171]熊志勇.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21
    [172]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三年第十期,军事,论征兵宗旨不宜歧误
    [173]王奇生.近代军事留学生述议.军事历史研究,1990,(2).
    [174]陶菊隐.记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华书局,1984:55
    [17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98:366
    [176][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4
    [177][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0
    [178][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08
    [179]萧一山.清代通史(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1606
    [180]陈越.试论晚清军事变革对近代社会转型之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5,(3)
    [181]陈志让.军绅政权.北京:三联书店,1980:4
    [182][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1
    [183]许纪霖.许纪霖自选集.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0
    [184]辛亥革命回忆录(六).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231
    [185]皮明勇.关注与超越-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论.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81
    [186]资料来源,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83
    [187]郭亚平.晚清新军的军官制度及其影响.天津社会科学,1986,(3)
    [188]徐泰来.中国近代史记(中).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454-457
    [189]根据以下资料整理: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90][美]拉尔夫·尔·鲍威尔著.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138
    [191][美]拉尔夫·尔·鲍威尔著.陈泽宪、陈霞飞译.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138
    [192]褚超福.张之洞与湖北新军的编练.军事历史研究,1988,(1)
    [193][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93
    [194]《大公报》(天津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版,第122号,中外近事:兵操拍照
    [195]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第二年第九期,军事:论军世界人格
    [196]皮明勇.关注与超越-中国近代军事变革论.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170
    [197][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605
    [198]Alan Lawrance.China Since 1919:Revolution and Reform.Routledge 11 New Fetter Lane.London,EC4P4EE,2004:16
    [199]罗学艳.论二十世纪初新型知识分子的尚武思想与实践[学位论文].河南:河南大学,2005
    [200][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110
    [201]根据以下资料整理: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02]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年第四期,教育:新定学务纲要
    [203]政协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六).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21
    [20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89
    [20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89
    [20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89
    [207]《大公报》(天津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版,谕说:论刘制府之待学生
    [208]《大公报》(天津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影印版,1908年9月11日,武备毕业生直闲散
    [209]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72
    [2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77,110
    [21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五).北京:中华书局,1958:5255
    [2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115
    [213][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
    [214][澳]冯兆基著.郭太风译.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73
    [215]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0
    [216]贵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辑,1981:16
    [217]Arnold J.Toynbee.A Study of History,Volume Two.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c.1974:252
    [21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159
    [2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辛亥首义回忆录,第1辑.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50
    [220][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185
    [221]仇江.广东新军庚戌起义资料汇编.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16
    [222]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294
    [223]刘江船.论民初军阀割据混战的文化原因.民国档案,1994,(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