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人与武器思想的嬗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强调人的因素第一的国度。在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中,孙子兵法确立的以“谋略制胜”为核心的军事理论体系,让所有后来的封建兵法家都望其项背,几千年来,孙子确立的战争制胜原则无人敢以超越。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传统军事文化中的“重道轻器”思想遭到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严峻挑战。晚清人与武器思想,在西方“船坚炮利”的冲击下开始发生嬗变。林则徐与魏源等开明地主阶级代表,提出了旨在改善军队虚弱现状的“八字要言”,并发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呼声;太平天国运动催生了曾国藩的军事思想,面对太平军的强大攻势,曾国藩对传统人与武器思想进行了初步修正,他秉承传统军事思想中的人的核心地位,同时也提高了武器装备的地位;洋务运动的开展使得晚清武器装备思想得到极大充实,李鸿章的“武器制胜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武器制胜论”的失败,以张之洞、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兵学家,站在世纪之交,不再割裂地看待人与武器孰重孰轻,而是把目光聚焦于如何对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军制改革和军国民精神的铸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得中国人与武器思想跨入了近代资产阶级时代。
The principles of war and the theory system of "person and weaponry" in Chinese tradition military culture, established by Sun-Tzu on the Art of War about two thousands years ago, were looked as authority, so as to nobody after Sun-Tzu was able to surpass it. But the break of Opium War in 1840, made a stern challenge to the thought of "look up spirit, look down matter", so the evolution of thought of "person and weapon" started in the face of the west advanced weapon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ilitary power of Chinese army, Lin Zexu and Wei Yuan had to broughht forward some new viewpoints, which were called "Eight-Word Principle" and "Study to the West, Beat the West". In the process of Suppreing the Taiping Rebellion, Zeng Guofan, the creator and the leader of Xiang army, made some adjustment between the person and the weapon. In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the status of weaponry had been improved obviously, the viewpoints of "weapon first" supported by Li Hongzhang gained the leadership in this period, but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95 overthrow it, Zhang Zhidong, Yuan Shikai, Kang Youwei, Liang Qichao, no longer cut the person apart form the weapon, they made lots of efforts to unit the person and the weapon by Military system reform. As a result, the evolution of person and the weapon in Late Qing Dynasty had been completed.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12页。
    [2]《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229页。
    [3]张一文,《<晚清军事变革研究>序》,《晚清军事变革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页
    [4]刘戟峰,《哲人与将军--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4页
    [5]施渡桥、刘统,《50年来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载《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第128-129页
    [6]茅海建、刘统,《50年来的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载《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第128-129页
    [1]黄朴民,《刀剑书写的永恒》,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2]《老子》第三十一章
    [3]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164-165页
    [4]《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伊里布奏陈应付英军办法及定海情形片》道光二十(1840)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0页
    [5]邓廷桢,《海口加意防范片》道光二十(1840)年七月十九日,《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2,北京:中华书 局,1979年,第24页
    [6]刘韵珂,《奏报浙江战况折》道光二十一(1841)年九月初七日,《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6页
    [7]刘韵珂,《奏敌我形势悬殊有十可虑折》道光二十三(1843)年九月初十日。《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69,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0-12页
    [8]《靖逆将军奕山、两广总督祁埙、广东巡抚梁宝常奏通盘筹划广东战守情形折》,道光二十二(1842)年三月初三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75页
    [9]同上
    [10]同上,第76页
    [11]《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转》道光十五(1835)年九月初九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3页
    [12]《台湾道姚莹覆邓制府言夷务书》道光二十(1840)年五月十二日。同上,第10页
    [13]费正清[美],《剑桥晚清中国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73页
    [14]《海国图志》,卷53,第14、15页;卷61,第43页,同治6年刻本。转引自郑师渠,《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载《中国文化》2001年第十七、十八期,第274页
    [15]王宏斌,《晚清海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5-26页
    [16]梁章钜,《归田琐记》卷2,道光二十五年刊本,第2-3页。转引自王宏斌,《晚清海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页
    [17]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道光二十二(1842)年八月上浣于兰州。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01页
    [18]魏源,《海国图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96页
    [19]杨国祯编,《林则徐书简》,第171页
    [20]林则徐,《致姚春木王冬寿书》道光二十二(1842)年八月上浣于兰州。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01页
    [21]魏源,《海国图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84页
    [22]《魏源集》,第174页。转引自何敏、薛学共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23]《林则徐奏稿·公牍·日记补编》,第96页
    [24]《林则徐集·奏稿》第1059页
    [25]魏源,《海国图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第84页
    [26]包世臣,《与果勇侯笔谈》道光二十一(1841)年正月。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51页
    [27]《鸦片战争》第4册,第603页
    [28]笔者注: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说是林则徐最先提出,在此我们看作是林魏共同提出
    [29]费正清[美],《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07页
    [30]何敏、薛学共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7页
    [31]曾国藩,《讨粤匪檄》,《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233页
    [32]曾国藩,《复彭申甫》,《曾国藩全集·书信》(一),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105页
    [33]曾国藩,《复林源恩》咸丰三(1853)年十一月初一日,《曾国藩全集·书信》(一),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328页
    [34]曾国藩,《与彭洋中曾毓芳》咸丰三(1853)年九月十七日,《曾国藩全集·书信》(一),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224页
    [35]同上
    [36]曾国藩,《复李黼堂》,《致李希庵》卷六、
    [37]曾国藩,《致李希庵》,《曾文正公书札》卷六、
    [38]曾国藩,《致沅弟》,《曾国藩全集·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752页
    [39]曾国藩,《笔记十二篇·才德》,《曾国藩全集·诗文》,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390页
    [40]同上
    [41]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咸丰元(1851)年四月初三日,《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11页
    [42]曾国藩,《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摺》,《曾国藩全集·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44页
    [43]曾国藩,《湖南援江兵勇已抵南昌及到楚贵州兵续赴江合剿片》,《曾国藩全集·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68页
    [44]曾国藩,《遵旨派拨练勇驰援湖北片》,《曾国藩全集·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75页
    [45]曾国藩,《筹备水陆各勇赴皖会剿俟粤省解炮到楚乃可成行摺》,《曾国藩全集·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80页
    [46]曾国藩,《筹备水陆各勇赴皖会剿俟粤省解炮到楚乃可成行摺》,《曾国藩全集·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 1987年,第81页
    [47]曾国藩,《沥陈现办情形摺》,《曾国藩全集·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87页
    [48]曾国藩,《禀父》咸丰三(1853)年十月初四日,《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246页
    [49]曾国藩,《禀父》咸丰四(1854)年五月二十日夜,《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59页
    [50]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咸丰四(1854)年六月初四夜,《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62页
    [51]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咸丰四(1854)年闰七月初三,《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71页
    [52]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咸丰四(1854)年六月初九早,《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72页
    [53]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咸丰四(1854)年闰七月二十七,《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74页
    [54]曾国藩,《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咸丰五(1855)年四月二十四,《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297-298页
    [55]曾国藩,《暂缓赴鄂并请筹备战船摺》,《曾国藩全集·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77页
    [56]同上,第78页
    [57]曾国藩,《调浙江龚振麟来楚造炮片》,《曾国藩全集·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160页
    [58]曾国藩,《请催广东续解洋炮片》,《曾国藩全集·奏稿》(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161页
    [59]曾国藩,《遵旨复奏借俄兵助剿发逆并代运南漕摺》咸丰十(1860)年十一月初八日,《曾国藩全集·奏稿》(三),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1270页
    [60]同上,第1270-1271页
    [61]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摺》咸丰十一(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全集·奏稿》(三),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1603页
    [62]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页
    [63]同上
    [64]同上
    [65]同上
    [66]转引自何敏、薛学共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80页
    [67]同上
    [68]《湖北巡抚胡林翼奏陈报官军剿贼大胜会师蒲圻水陆并进疏》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二十二日。同上,第202页
    [69]《安顺府知府、道员胡林翼启陈剿盗十三条》咸丰三(1853年)年。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96-197页
    [70]《左文襄公全集·奏稿》第52卷,第87页
    [71]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文资料》第一辑(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486页
    [72]《广西提督向荣奏进攻武昌贼营并筹办各情形折》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三十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81页
    [73]《钦差大臣向荣奏请饬广东选调外海水师入江会攻片》咸丰三(1853年)年。同上,第190-191页
    [74]转引自何敏、薛学共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5页
    [75]《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著<资政新篇>》(节录)。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20页
    [76]转引自何敏、薛学共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32页
    [77]《伪军制·阵法》。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301页
    [1]《弢园文录外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2页
    [2]《八贤手札》,第248-249页。转引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8页
    [3]左宗棠,《答福州税务司美里登》。转引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9页
    [4]李鸿章,《复曾沅帅》同治元(1862)年八月二十四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070页
    [5]曾国藩,咸丰十一(1861)年十月初二日,《曾国藩全集·日记》(一),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669页
    [6]《恭亲王奕(?)等又奏请八旗禁军训练枪炮片》咸丰十(1860)年十二月十八四。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 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31页
    [7]同上,第231-232页
    [8]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摺》咸丰十一(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全集·奏稿》(三),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1603页
    [9]同上
    [10]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同治四(1865)年八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1,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25页
    [11]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摺》咸丰十一(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全集·奏稿》(三),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1602页
    [12]同上
    [13]李鸿章,《上曾相》同治二(1863)年四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034页
    [14]李鸿章,《上曾相》同治元(1862)年四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034页
    [15]李鸿章,《上曾相》同治元(1862)年六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051-3052页
    [16]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第740页
    [17]李鸿章,《密陈剿捻事宜片》同治四(1865)年五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1,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79页
    [18]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同治四(1865)年八月初一日。《李鸿章全集》1,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22页
    [19]《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奕訢等奏自强以练兵制器为要折》同治三(1864)年四月二十八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第694页
    [20]同上,第425页
    [21]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22]《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折附江苏巡抚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第10页
    [23]《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折附江苏巡抚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第9页
    [24]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1874)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2,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64页
    [25]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1874)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2,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72页
    [26]苑书义,《李鸿章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25页
    [27]李鸿章,《协设武备学堂折》光绪十一(1885)年五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4,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037页
    [28]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1873)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2,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74页
    [29]李鸿章,《协设武备学堂折》光绪十一(1885)年五月初五日,《李鸿章全集》4,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036页
    [30]李鸿章,《武备学堂请奖折》光绪十三(1887)年十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全集》4,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276页
    [31]曾国藩,《致沅弟》同治元(1862)年九月十一日,《曾国藩全集·家书》(二),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868-869页
    [32]同上,第876页
    [33]同上,第881页
    [34]曾国藩,《致李鸿章》同治元(1862)年九月十六日,《曾国藩全集·书信》(五),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3161-3162页
    [35]曾国藩,《复李鸿章》同治元(1862)年十二月初二日,《曾国藩全集·书信》(五),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3395-3396页
    [36]李鸿章,《上曾相》同治元(1862)年十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101页
    [37]李鸿章,《上曾相》同治元(1862)年十二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121-3122页
    [38]曾国藩,《复李鸿章》同治元(1862)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曾国藩全集·书信》(五),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3457页
    [39]曾国藩,《致李鸿章》同治二(1863)年三月初六日,《曾国藩全集·书信》(五),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 第3617页
    [40]李鸿章,《上曾相》同治二(1863)年三月十七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142页
    [41]李鸿章,《上曾相》同治二(1863)年四月初四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144页
    [42]曾国藩,《致沅弟》同治五(186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曾国藩全集·家书》(二),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1311页
    [43]曾国藩,《大阅事竣折》同治十(1871)年十一月初一日
    [44]曾国藩,《复李鸿章》同治十(1871)年十月,《曾国藩全集·书信》(十),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第7573页
    [45]李鸿章,《复刘岘庄制军》光绪六(1880)年七月十六日,《李鸿章全集》6,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3791页
    [46]李鸿章,《复张幼樵侍讲》光绪六(1880)年八月初六日,《李鸿章全集》6,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3792-3793页
    [47]李鸿章,《筹议制造轮船未可拆撤折》同治十一(1872)年五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2,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874页
    [48]李鸿章,《寄译署》光绪九(1883)年五月初八日辰刻。《李鸿章全集》8,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024页
    [49]李鸿章,《复粤督曾》光绪九(1883)年五月二十九日。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一)电稿(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0页
    [50]李鸿章,《寄译署》光绪十(1884)年七月初十日。《李鸿章全集》9,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181页
    [51]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1874)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2,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64页
    [52]李鸿章,《寄沪局沈道》光绪二十(1894)年七月十一日。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二)电稿(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69页
    [53]李鸿章,《寄彼得堡许使》光绪二十(1894)年七月十一日。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二)电稿(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872页
    [54]李鸿章,《寄译署》光绪二十(1894)年七月二十日亥刻。《李鸿章全集》10,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046页
    [55]李鸿章,《复前湖北提督程》光绪二十(1894)年七月二十七日。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二)电稿(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932页
    [56]李鸿章,《寄译署》光绪二十(1894)年八月十八日。《李鸿章全集》10,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6081页
    [57]李鸿章,《复江督曾》光绪十(1884)年七月初四巳刻。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一)》电稿(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51页
    [58]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折附江苏巡抚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页
    [59]李鸿章,《上曾相》同治元(1862)年三月十五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026页
    [60]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同治九(1870)年十月二十六日。《李鸿章全集》2,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52页
    [61]李鸿章,《复李丹崖星使》光绪六(1880)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6,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799页
    [62]芮玛丽[美],《同治中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87页
    [63]同上,第88页
    [1]《兵部左侍郎黄体芳奏欲兴海军之利请易李鸿章之职片》光绪二十(1894)年十二月十六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979页
    [2]《御史张仲炘奏藩属阽危敌人叵测亟宜破除成见折》光绪二十(1894)年六月初十日。同上,第1043页
    [3]《侍读学士文廷式奏朝鲜事机危迫条陈应办事宜折》光绪二十(1894)年六月初十日。同上,第1044-1046页
    [4]《高燮曾奏请整顿海军更易提督并简大员帮办北洋军务片》。同上,第1052页
    [5]《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奏请慎购快船折》。同上,第1055-1056页
    [6]《张秉铨撰:北洋海军失利情形》。同上,第1106-1107页
    [7]《李本方致徐剑农军门书》。同上,第1110-1111页
    [8]《山东巡抚李秉衡奏议和条约尚须斟酌折》光绪二十一(1895)年三月二十五日。同上,第1147页
    [9]《章京文瑞等呈文》光绪二十一(1895)年四月初七日。同上,第1155页
    [10]《朱照上张香涛制府条陈平倭事宜书》。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12-1213页
    [11]《易顺鼎上岘帅第一书》。同上,第1073-1074页
    [12]《田海筹上刘岘帅书并陈管见十条》。同上,第1208页
    [13]《河南道监察御史易俊奏请责令李鸿章对倭事通盘筹画迅奏肤功折》。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741页
    [14]李鸿章,《复奏海军统将折》光绪二十(1894)年七月二十九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877-2888页
    [15]李鸿章,《据实陈奏军情折》光绪二十(1894)年八月二十日。《李鸿章全集》5,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893-2894页
    [16]《刘坤一遗集·奏疏》,《各营旗改练德操成效可观折》光绪二十五(1899)年六月初十日
    [17]张之洞,《筹议海防要策折》。转引自何敏、薛学共,《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04页
    [18]《署南洋大臣张之洞来电》。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123页
    [19]同上,第1124页
    [20]《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变通武科酌拟新章折》光绪二十四(1898)年五月十六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87页
    [21]张之洞,《劝学篇》外篇,变法第七
    [22]《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变通武科酌拟新章折》光绪二十四(1898)年五月十六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87页
    [23]《湖广总督张之洞奏变通武科酌拟新章折》光绪二十四(1898)年五月十六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91页
    [24]《袁世凯致李鸿藻》光绪二十一(1895)年四月十三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176页
    [25]《钦遵懿旨敬陈管见折》光绪二十四(1898)年十二月初一日。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页
    [26]同上,第18页
    [27]《遵旨保护运道并布置防守情形折》光绪二十六(1900)年六月二十七日。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80页
    [28]袁世凯,《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光绪二十七(1901)年三月初七日。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6页
    [29]同上,第277页
    [30]同上
    [31]袁世凯,《遵旨该设学堂酌拟试办章程折》光绪二十七(1901)年九月二十四日。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18页
    [32]袁世凯,《训练操法详晰图说》。见《中国兵书集成》第50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第47页
    [33]袁世凯,《进呈练兵图册折》光绪二十五(1899)年七月十八日。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4页
    [34]袁世凯,《训练操法详晰图说》。见《中国兵书集成》第50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第1036页
    [35]袁世凯,《训练操法详晰图说》。见《中国兵书集成》第50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第52-53页
    [36]袁世凯,《训练操法详晰图说》。见《中国兵书集成》第50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第47页
    [37]袁世凯,《时局艰危亟宜讲求练兵折》光绪二十五(1899)年四月十一日。天津图书馆、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袁世凯奏议》(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7页
    [38]袁世凯,《训练操法详晰图说》。见《中国兵书集成》第50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第47页
    [39]《军语》具体内容参见房立中主编,《兵书观止》(第四卷),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87-744页
    [40]刘子明,《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0页
    [41]《清史稿·列传》二二九。转引自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18页
    [42]《上清帝第二书》光绪二十一(1895)年四月初八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32页
    [43]《上清帝第二书》光绪二十一(1895)年四月初八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32页
    [44]《上清帝第三书》光绪二十一(1895)年四月初八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33页同上
    [45]《工部主事康有为奏请停弓刀石武试改设兵校折》光绪二十四(1898)年四月。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56页
    [46]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第596页
    [47]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第763页
    [48]郑观应,《郑观应集》下册,第917页
    [49]《论置备器械必先储人才》,载《申报》光绪二十一(1895)年正月初七日。转引自龚书铎,《甲午战争期间的社会舆论》,载《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3-774页
    [50]《军学》第二期,第24页。转引自王楚良、施渡桥,《清政府的战备与甲午战争》,载《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7页
    [5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第212页
    [52]《上刘岘帅书》。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025-1027页
    [53]蔡锷,《军国民篇》
    [54]同上
    [1]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1874)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2,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6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页
    [3]陈子龙,《皇朝经世文编》,第97页
    [4]贺长龄,《耐庵文存》卷六,第38页
    [5]戴逸、张世明,《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军事卷》,沈阳:辽海出版社出版,1999年,第17页
    [6]《孙子探胜-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精选》,第146页
    [7]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月初二日,《李鸿章全集》2,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064页
    [8]刘戟锋,《武器与战争》,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9页
    [9]同上,第171页
    [10]T.N.杜普伊[美],《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译本,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38-23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06页
    [12]赵楚,《军事变革:三种基本的内在动力》,《国际展望》,2003年第17期,总第474期,卷首语
    [13]《钦差大臣林则徐等又奏英人非不可制请严谕查禁鸦片片》道光十九(1839)年八月十七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6页
    [14]同上
    [15]《两广总督林则徐奏英船据定海拟用民众杀敌片折》道光二十(1840)年八月初十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9页
    [16]梁必骎,《军事革命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06页
    [17]杜普伊[美],《武器与战争的演变》,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23页
    [18]林则徐,《复吴子序编修书》,道光二十二(1842)年二月中浣于祥苻工次
    [19]倭仁,《大学士倭仁奏立国之道在人心不在技艺折》同治六(1867)年二月十五日。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709页
    [20]王宏斌,《晚清海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77页
    [21]徐一士,《一士谭荟·倭仁与总署统文馆》,《近代稗海》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85页
    [22]李鸿章,《复刘仲良中丞》光绪元(1875)年正月初八日,《李鸿章全集》6,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608页
    [23]李鸿章,《武弁回华教练折》光绪五(1879)年十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全集》3,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38页
    [24]李鸿章,《议拟海军章程奏底》光绪十四(1888)年六月初七日,《李鸿章全集》7,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986页
    [25]《张文襄公全集》第1册,中国书店,1990年,第258页
    [26]《洋务运动》(一),第121页
    [27]《洋务运动》(一),第129-130页。同上,第105页
    [28]《光绪政要》第21卷
    [29]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载《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30]黄顺力,《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长沙:岳麓书社,2005年,第7页
    [31]刘光永,《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助推”作用》,载《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5页
    [32]章开沅等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7页
    [33]A.施阿兰,《使华记》,商务印书馆,北京:1989年,第190页。转引自刘光永,《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助推”作用》,载《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3页
    [34]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7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转引自刘光永,《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的“助推”作用》,载《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3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2月2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
    [2]蒋方震,《国防论》
    [3]朱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年,第365页
    [4]何贻焜,《曾国藩评传》,1937年,第622页。转引自朱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年,第365页
    [5]《曾胡治兵语录白话解》。转引自成晓军,《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110页
    [6]薛学共,《湖湘文化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第66页
    [7]同上,第115页
    [8]同上
    [9]曾国藩,《致沅弟》同治元(1862)年九月十一日,《曾国藩全集·家书》(一),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868-869页
    [10]转引自薛学共,《湖湘文化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第147页
    [11]薛学共,《湖湘文化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4月,第147页
    [12]同上,第188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军事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张晓生主编,中国近代战策辑要,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4]鸦片战争,北京:神州国光出版社,1954
    [5]第二次鸦片战争史料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曾国藩全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1987、1994
    [7]李鸿章全集,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8]顾廷龙、叶亚廉主编,李鸿章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9]筹办夷务始末,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夏东元,洋务运动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2]天津图书馆编,袁世凯奏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12]房立中主编,兵书观止(第四卷),北京: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4
    [13]中国兵书集成(第50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2年
    [14]施渡桥,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15]何敏、薛学共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思想述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16]赵国华,中国兵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17]梁必骎主编,军事革命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18]施渡桥,晚清军事变革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
    [19]中国近代战争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4
    [20]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1]王宏斌,晚清海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2]丁伟志、陈岚,中西体用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3]朱东安,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24]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5]黄顺力,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探论,长沙:岳麓书社,2005
    [26]苑书义,李鸿章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7]戴逸、张世明,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军事卷),沈阳:辽海出版社出版,1999
    [28]刘戟锋,武器与战争,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
    [29]刘戟峰,《哲人与将军--恩格斯军事技术思想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30]薛学共,湖湘文化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31]芮玛丽[美],同治中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2]费正清[美],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T.N.
    [33]杜普伊[美],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译本),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