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主义观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它是一个包括方法原则、价值目标和实现途径这三个层次为一体的认识体系。
     从这三个层面看,毛泽东邓小平在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和价值目标上都坚持唯物史观,体现出基本一致性。他们都站在工人阶级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认识社会主义。此外,相同的文化基础和共同的政治取向也使得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基本一致。
     但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他们在具体方法运用和目标追求上又有所不同。毛泽东处在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战争初胜、经济发展,新型科技革命尚未规模性运用的历史时期,而邓小平处在国内经济发展受挫、继之国际共运发生重大变革,资本主义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并借助科技革命迅速发展时期。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思路上,毛泽东考虑的是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越资本主义,邓小平考虑的是如何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力追赶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的目标追求上,毛泽东侧重的是平等,邓小平侧重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逐步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上,毛泽东致力于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选择了精神激励为主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建设的动力问题,主张通过“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实现“抓革命、促生产”;邓小平致力于克服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弊端,选择了物质激励为主的方式来解决经济建设的动力问题,主张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市场经济手段,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上述比较的当代启示是:由于理想社会需要经历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在其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需要依据时代条件的不同,对社会主义战略和策略作出客观判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才能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必需处理好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当下,与毛泽东邓小平时代相比,客观的时代条件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生产力领域发生了重大向好的变化,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进程酿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这要求通过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解释新的事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前瞻判断。
directed by Rong Chang Hai
     The socialism view is the cognition of what socialism is and how to builds the socialism. It is the knowledge system including the three levels (method principle, the value goal and realization way) of the knowledge system as a whole.
     From the three levels,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in understanding 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principles and values objectives all persisted Materialism, reflect the basic consistency. They all stand in the position of working clas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using a pragmat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ism. Moreover, the sam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common political value urge their versions' inherent consistency.
     However, the time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ey are different in using of specific methods and pursuit of goals. Mao Zedong was in the historical period that the Soviet Union, China and other socialist countries have got the early victory of war,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have not been utilizated fully, and Deng Xiaoping was in the time that China's domestic economy setback, followed by significant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the capitalism used the macro-capitalist control means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gain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Therefore, in the basic concep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what Mao Zedong considered is how to play to advantages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to exceed capitalism, what Deng Xiaoping consider is how to enhance the productivity of socialism and catch-up capitalism. In pursuit of social goals, Mao Zedong pays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quality, Deng Xiaoping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gradual prosperit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n means of realization of socialism, the two socialist's concept reflect fundamentally different:Mao Zedong devotes to playing the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 public ownership, choosing a spiritual incentive-based approach to solve dynamic problems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tands for "class struggle as the key link "to restrict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bourgeois rights ", realizing " grasping revolution and promoting production "at last; Deng Xiaoping devotes 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socialist planned economy, choosing a material incentive-based approach to solve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dynamic problems, and stands for the "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adopts the market economy method "let some people get rich first",and eventually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We can draw conclusion from the comparison above as the following:because of the idealistic society should undergo a long history with great endeavors, so the socialistic construction should also adapt its strategy and tactics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furthermore, the building of socialism should also have a advisable cognition and judge of the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China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actice essential processes the Chinese culture,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Marxism relations.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despite the difference of two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have subjective factors, but mainly because of objective factors, that is,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ditions. Present, compared with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era, great changes of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of the times has taken place, on the one hand, China's socialist cause in productivity's field has undergone major changes for the bett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capitalist-driven globalization led to increasingly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This inherently requires us to make accurate judgments in current and future's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reform and development:the way that socialism cope with crisis and create a superior way to approach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apitalism is to achieve further docking of market economy and Chinese culture.
引文
①石仲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②王玉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6期。
    ③薛广洲:《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视点——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举办毛泽东思想研讨会观点纪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0年第6期。
    ④武劫:《准确理解“一脉相承”和“统一”》,《攀登》,1999年第3期。
    ⑤储伊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思想的比较》,《唯实》,2001年第8期。
    ⑥王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赶超”思想之比较》,《学术论坛》,2002年第1期。
    ①赵维恭:《毛泽东邓小平国情观比较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②周耀宏,柳柯楠:《毛泽东邓小平国情理论比较研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③参见尹全忠:《毛泽东邓小平思维方式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④韩狄明:《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毛泽东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比较》,《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第3期。
    ⑤魏磊:《毛泽东邓小平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时代特色与现实启示》,《探索》2002年第2期。
    ⑥杨松:《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思想比较分析》,《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⑦郑谦:《毛泽东与邓小平人民主体观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⑧龚云虹、柯昌平:《毛泽东邓小平的人民观之比较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 4期。
    ①王立胜:《关于深化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思考》,《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年第4期。
    ②李捷:《当前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8期。
    ③庄福龄:《试论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论》,《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
    ④参见李峻:《近十年来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综述》,《北京党史》,2003年第6期。
    ①王立胜:《关于深化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思考》,《毛泽东思想论坛》,1997年第4期。
    ②巫育民:《双峰并峙,各领风骚——毛泽东、邓小平理论个性之比较》,《桂林论丛》1997年第2期。
    ③郑德荣,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1期。
    ①孙凯民、张志忠:《当代国外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评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页。
    ②马贵凡:《近十年来俄罗斯史学界对中共党史的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第86-91页。
    ①参见成龙:《否定背离,还是继承发展——海外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77-79页。
    ①本小节内容参阅了导师荣长海、董四代著《社会主义思想史》的相关内容,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①高放:《“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人民日报》,1978年12月4日。
    ①段若非: 《段若非文集》,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第367—368页。
    ①李屏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②许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科学性的哲学解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9期。
    ①王彦深、吴鹏: 《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 《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第37-38页。
    ②余金成: 《马克思“两大发现”与现实社会主义一中国社会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③林志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5月。
    ④韦建桦:《试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版,第1-20页。
    ⑤孙代尧、薛汉伟著:《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8-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70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0页。
    ③岳鹏:《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历史总结与当代探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第1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②张传开:《“文本解读”与“时代解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根本路径》,《学术界》,2006年第2期,第15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③《列宁全集》第60卷(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②《资本论》第3卷(下),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92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⑤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各代表团团长会议上的讲话记录》,1958年5月18日。
    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69页。
    ①菜金培:《“以苏为鉴”辨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第31-3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⑤参见邹智贤:《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价值向度》,《哲学研究》,2008年第12期,第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5页。
    ④邹智贤:《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价值向度》,《哲学研究》,2008年第12期,第5页。
    ⑤(美)特里尔著、刘路新等:《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11页。
    ①唐昌黎,孟海贵:《以二元选择论解读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23-24页。
    ②《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8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65页。
    ①杨红等:《论毛泽东的平等观》,《理论月刊》,2008年第1期,第3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1页。
    ③逄先知:《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2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41页。
    ①《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451页。
    ①《人民日报》,1967年11月6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12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6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04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①(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237页。
    ②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80页。
    ③赖亦明,柴定红:《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平等观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第13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②《人民日报》社论:《全国都应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人民日报》1966年8月1日。
    ③李延明:《交换关系不应该被包容在生产关系中》,《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4期,第5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14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②《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66页。
    ③《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8页。
    ④《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6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①樊文娥:《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提出、变异、重塑》,《前沿》,2001年第12期,第3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24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①李挺:《论共同富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税务与经济》,1996年第2期,第87页。
    ②张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学习导报》,1998年第Z1期,第39页。
    ③孙武安:《共同富裕: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2期,第3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④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多次提出“两手抓”,诸如: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引进,一手抓抵制等。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②白春礼:《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第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3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③庄锡福:《邓小平改革本质思想再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第7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6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③陈永志:《试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思想来源》,《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第12-13页。
    ①《人民日报》,1985年1月20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85页。
    ④刘诚:《论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
    ①《列宁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⑧郭化:《毛主席抗战初期光辉的哲学活动》,《中国哲学》,1978年第1期,第26页。
    ①杨伟明:《学术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几个新观点》,《党的文献》,2008年第1期,第78页。
    ②龚育之:《听毛泽东谈哲学》,《北京党史》2003年第6期,第7页。
    ③Stuart R. Schram, The Thought of MaoTse-Tu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P141.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①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第1-2页。
    ②张允熠:《中国语言化与马克思主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③邵汉明:《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新长征》,1999年第4期,第21页。
    ④罗卜:《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①《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46页。
    ②参见王守仁:《传习录》(上)、张怀承注译:岳麓出版社2004年版。
    ①参见刘利华:《我们不朽的精神珍宝——漫议中国传统中的普世价值资源》,中国改革网:http://www.chinareform.net/ggsxz/liulihua/
    ①《东西方人“看”法不同》,南方都市报,2005年08月24日。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9-10页。
    ③参见杨梅:《论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1期,第86-87贝。
    ①商聚德:《儒学与21世纪》,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13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④本小节内容参考了刘利华著:《两个里程碑——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异同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145页。)的相关论点。
    ①《回忆邓小平》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00-50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32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7—76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162页。
    ③《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页。
    ①邹智贤:《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价值向度》,《哲学研究》2008年第12期,第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①(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10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
    ①《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0页。
    ②《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
    ①希林斯基著:《苏联的国民经济计划论》,中译本,第112页。
    ②《斯大林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页。
    ①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页。
    ②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5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85-286页。
    ②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153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②参见黄宗良:《一个主义,两种模式》,《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第12页。
    ①(法)列维·斯特劳斯著、俞宣孟等译:《结构人类学》第2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6年版,第26贝。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31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①何云峰:《开创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解读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①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②邵宪梅、韩柱:《毛泽东与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差异原因新论》,《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1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②《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页。
    ②《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8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①程学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发展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5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①《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6页。
    ①程学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发展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①(英)杰夫里·巴勒克拉夫主编:《世界史便览:公元前9000年-公元1975年的世界》,三联书店1983年中文版,第546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
    ④(美)柯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
    ①即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以及全民国家、全民党。
    ②《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42页。
    ③《刘少奇同志在河内阮爱国党校欢迎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63年5月16日。
    ④《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96页。
    ⑤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
    ①指“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李明斌:《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共和中国的消极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第84页。
    ③《关于国际共产主义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49-198页。
    ④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编辑部:《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②余金成:《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探讨》2008年第6期,第11页。
    ①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②林毅夫、蔡昉、李周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①王燕京:《新中国制度构建的文化透视》,中国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刘方元等编著:《礼记直解》,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①(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1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89页。
    ③(俄)季塔连柯:《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6期,第88页。
    ①吴树平:《点校<十三经>》,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34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08页。
    ②王新婷:《试析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差异及原因》,《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3页。
    ①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第256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4页。
    ①余金成:《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4页。
    ①余金成:《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4页。
    ①童世骏:《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新华文摘》2006年12期。
    ①参见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当代社会主义的自我意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0-451页。
    ②高放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9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3-294页。
    ②《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23—124页。
    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1—612页。
    ①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版,第137页。
    ②《孟子·离娄上》。
    ①余金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解读》,《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第19页。
    ②参见林志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5月。
    ①郭太丰:《文化的主流和支流》,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
    ①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中国科学基金》1994年第2期,第8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①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页。
    ①《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67页。
    ②《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③《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页
    ①吴克学:《现代社会主义观探论》,天津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5月,第7页。
    ②伦红梅:《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理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2页。
    ①孙炯:《茶马古道上的西藏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8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1页。
    ④牛先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化、大众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第19页。
    ①余金成、赵华灵:《和谐社会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81-2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③赵成:《市场经济、基本制度与生态和谐》,《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21期,第18页。
    ④数据来自王荣生:《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一文。《理论导刊》,2004年第7期,第41页。
    ①余金成:《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探讨》2009年第1期,第22页。
    ②数据来源: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cde70c225901020207409c21.html.
    ①杨生平:《全球化背景下恐怖主义的文化反思》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12-4。
    ②资料来自:《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8年12月18日。
    ①冷溶:《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求是杂志》,2006年第14期,第9页。
    ①参见曾建平、袁学涌:《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环境正义》,《道德与文明》,2005年第1期,第10页。
    ①参见阎孟伟:《“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第9页。
    ②《人民日报》,2006-06-18第01版。
    ③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①秦正为:《十月革命的当代审视》,《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第8页。
    ①中国新闻网:www.chinanews.com.cn/cj/cj-gncj/news/2010/02-07/2112820.shtml.
    ①熊十力:《论六经》,大众书店1951年版,第8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0卷,人民出版社1956-198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全集》第1-60卷,人民出版社1984-1990年版。
    4.《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斯大林全集》第1-13卷,人民出版社1953-1956年版。
    6.《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13.《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版。
    14.《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1985年版。
    15.《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6.荣长海:《作为思想体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7.荣长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8.荣长海、董四代:《社会主义思想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9.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20.余金成:《马克思“两大发现”与现实社会主义》,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1.董四代:《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2.董四代:《传统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3.杜鸿林:《解析几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李锦坤等:《毛泽东战略思想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5.王存刚、王兰垣:《经典与新境界——从马克思到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发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2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2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2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29.龚育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增订新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30.高放:《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1.高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新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2.黄宗良、孔寒冰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3.陈晏清,阎孟伟著:《辨证的历史决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34.赵曜、秦刚:《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到邓小平》,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许庆朴等:《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与中国现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6.张光明:《社会主义由西方到东方的演进》,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7.彭明:《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8.孙代尧、薛汉伟著:《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9.李君如:《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0.彭大成:《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王敏:《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2.戴开尧、胡石其:《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3.俞可平等:《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4.李会滨:《社会主义与21世纪》,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45.樊瑞平、张乐岭:《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比较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6.刘利华:《两个里程碑——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异同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47.李声禄、张国新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8.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9.杨筱刚:《马克思主义:“硬核”及其剥取——当代社会主义的自我意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0.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版。
    51.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2.刘方元等编著:《礼记直解》,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3.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54.王燕京:《新中国制度构建的文化透视》,中国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5.肖枫:《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56.叶泽雄:《邓小平社会理想思想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逢先知:《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58.孟令伟:《从马克思到邓小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9.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60.谢钟:《历史演进中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武汉出版社1998年版。
    61.顾海良、张雷声:《从马克思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62.阎志民、夏文斌:《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李屏南:《选择与创新:科学社会主义观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4.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65.郭圣福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认识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牛先锋:《在实践中前行的社会主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67.吴树平:《点校<十三经>》,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68.赵明义:《社会主义:传统模式及其改革》,黄河出版社1993年版。
    69.薛汉伟、王建民:《制度设计与变迁》,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金太军、王庆五:《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1.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7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3.孙炯:《茶马古道上的西藏故事》,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4.吴江:《社会主义前途与马克思主义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成龙:《海外邓小平研究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杨玲玲:《国外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7.张允熠:《中国语言化与马克思主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78.沈云锁、陈先奎主编:《中国模式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9.刘本炬:《论实践社会主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80.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81.刘介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2.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83.裴传永:《邓小平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84.崔龙水、马振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85.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6.黎永泰:《西方文化与毛泽东早期思想》,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7.刘文英:《儒家文明——传统与传统的超越》,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89.刘登阁、周云芳:《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91.郝敬之:《回到整体马克思》,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92.王景伦:《毛泽东的理想主义和邓小平的现实主义——美国学者论中国》,时事出版社1996年版。
    93.段若非:《段若非文集》,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
    94.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5.商聚德:《儒学与21世纪》,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96.王守仁:《传习录》(上),张怀承注译,岳麓出版社2004年版。
    97.罗卜:《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98.程学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发展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99.郭太丰:《文化的主流和支流》,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00.尹全忠:《毛泽东邓小平思维方式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1.熊十力:《论六经》,大众书店1951年版。
    102.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9年版。
    10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4.(美)莫里斯·迈斯纳著、张宁等译:《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5.(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著:《毛泽东的思想》,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106.(加)艾伦·伍德著、尚庆飞译:《新社会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07.(美)彼得·德鲁克著: 《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108.(波)W·布鲁斯、K·拉斯基著、银温泉译:《从马克思到市场:社会主义对经济体制的求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9.(日)伊藤诚著:《现代社会主义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10.(美)费正清著、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11.(美)本杰明·I·史华慈著、陈玮译:《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2.(美)柯文著、雷颐、罗检秋译:《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江苏人民出
    版社1994年版。
    113.(捷)奥塔·锡克主编:《今日的社会主义:变化中的社会主义的意义》,麦克米兰出版公司1991年版。
    114.(美)特里尔著、刘路新等译:《毛泽东传》,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5.(美)布莱克著、段晓光译:《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6.(法)列维·斯特劳斯著、俞宣孟等译:《结构人类学》第2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6年版。
    117.(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18.(英)杰夫里·巴勒克拉夫主编:《世界史便览:公元前9000年——公元1975年的世界》,三联书店1983年中文版。
    119.(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
    120.荣长海:《改革开放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相互关系》,《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6期。
    121.荣长海:《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框架结构》,《学习论坛》,2008年第6期。
    122.荣长海:《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123.荣长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视角》,《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2期。
    124.荣长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初探》,《开放导报》,2009年第5期。
    125.荣长海:《论邓小平理论的时空方位》,《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
    126.余金成:《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主义运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5期。
    127.余金成:《和谐社会目标与中国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2期。
    128.余金成:《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解读》,《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
    129.余金成:《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30.余金成、赵华灵:《和谐社会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131.杜鸿林:《关于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若干思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32.杜鸿林:《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80年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33.董四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传统社会理想》,《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34.阎孟伟:《“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35.徐崇温:《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1期。
    136.周新城:《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之我见》,《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
    137.蒲国良:《浅谈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3期。
    138.孔寒冰:《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若干看法》,《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39.张兴堂:《毛泽东杜会主义观的两次大变化》,《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1年第1期。
    140.靳辉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及逻辑结构》,《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 年第5期。
    141.许国:《从理想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42.冷溶:《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求是杂志》,2006年第14期。
    143.龚育之:《听毛泽东谈哲学》,《北京党史》2003年第6期。
    144.童世骏:《当代马克思主义:坚守“内核”放宽“外围”》,《新华文摘》2006年12期。
    145.牛先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化、大众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146.王荣生:《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理论导刊》,2004年第7期。
    147.秦正为:《十月革命的当代审视》,《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148.张光明:《略论马克思与列宁的理论差别》,《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2年第2期。
    149.陈晋:《毛泽东与文化的社会主义转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150.张雷声:《论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51.孙文营:《从马克思社会主义观到科学发展观》,《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52.王彤:《历史的沉积与超越——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观的演变》,《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153.万军、汪军:《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新突破》,《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5期。
    154.成龙:《否定背离,还是继承发展——海外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3期。
    155.杨振宁:《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中国科学基金》1994年第2期。
    156.刘诚:《论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157.智效和:《列宁是否改变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58.金丽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159.张时碧:《论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观》,《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3期。
    160.包心鉴:《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结构体系和时代价值》,《东岳论丛》,1994年第6期。
    161.熊宏俊:《完整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162.周新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高校理论战线》,2000年第9期。
    163.赵曜:《社会基本矛盾论与社会主义改革论》,《新视野》,1999年第2期。
    164.庄福龄:《试论毛泽东邓小平比较研究的理论依据与方法论》,《党的文献》,2001年第2期。
    165.郑德荣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1期。
    166.石仲泉:《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比较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67.薛汉伟:《社会主义观:从马克思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4期。
    168.严书翰:《对社会主义的再思考——论三个层面上的社会主义》,《理论探讨》,2005年第10期。
    169.贾贵生:《毛泽东的理想社会观》,《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
    170.薛汉伟、孙代尧:《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71.吴向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
    172.曾繁亮:《试论邓小平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观的内在统一》,《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3期。
    173.郭晶:《从价值目标上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与研究》,1999年第6期。
    174.梁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革》,《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第10期。
    175.黄如军:《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12期。
    176.许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科学性的哲学解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9期。
    177.王彦深、吴鹏: 《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层次结构》, 《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178.岳鹏:《社会主义实现形式的历史总结与当代探析》,《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5期。
    179.张传开:《“文本解读”与“时代解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根本路径》,《学术界》,2006年第2期。
    180.菜金培:《“以苏为鉴”辨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
    181.邹智贤:《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价值向度》,《哲学研究》,2008年第12期。
    182.陈永志:《试论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思想来源》,《当代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183.杨伟明:《学术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几个新观点》,《党的文献》,2008年第1期。
    184.张岱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背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185.杨梅:《论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年第1期。
    186.何云峰:《开创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解读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187.邵宪梅、韩柱:《毛泽东与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差异原因新论》,《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88.李明斌:《试析中苏论战对中共和中国的消极影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3期。
    189.王新婷:《试析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差异及原因》,《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190.伦红梅:《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理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91.曲庆彪:《毛泽东人民公社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毛泽东思想论坛》(长沙),1992年第2期。
    192.陈立旭:《从“人民公社”到构想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193.赵家祥:《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94.贾云泉:《论邓小平的新社会主义观》,《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195.严书翰:《对社会主义的再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0期。
    196.姜怀忠:《从毛泽东“大同”理想到邓小平“小康”社会》,《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97.赖亦明,柴定红:《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经济平等观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198.黄治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力学规律初探》,《求索》,1987年第2期。
    199.王绍兴:《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5期。
    200.樊文娥:《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提出、变异、重塑》,《前沿》,2001年第12期。
    201.吴克明:《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期。
    202.黄宗良:《一个主义,两种模式——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的飞跃》,《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03.沈建国:《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204.李士坤:《共产党宣言与社会主义实践》,《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9期。
    205.唐昌黎,孟海贵:《以二元选择论解读毛泽东与当代中国》,《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206.郑谦:《毛泽东与邓小平人民主体观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
    207.韩狄明:《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毛泽东邓小平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比较》,《毛泽东思想研究》,1999年第3期。
    208.赵维恭:《毛泽东邓小平国情观比较研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209.巫育民:《双峰并峙,各领风骚——毛泽东、邓小平理论个性之比较》,《桂林论丛》,1997年第2期。
    210.李延明:《交换关系不应该被包容在生产关系中》,《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4期。
    211.王玉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6期。
    212.储伊宁:《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进程思想的比较》,《唯实》,2001年第9期。
    213.王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赶超”思想之比较》,《学术论坛》,2002年第1期。
    214.周治滨:《今天的中国还是社会主义吗》,《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215.张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大价值》,《社会主义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第3期。
    216.白春礼:《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
    217.(俄)季塔连柯:《对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马贵凡译,《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6期。
    218.欧健:《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219.John H.Kautsky,MarxismandLeninism,not Marxism-Leninism,Greenwood Press,1994.
    220.Tang Taou,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A History Perspective, Chicago Press,1986.
    221.A.James Gregor,Marxism,China & Development,New Brunswick,U.S.A and London,1995.
    222.Merle Goldman,Sowing the Seeds of Democracy:Political Reform in the DengXiaoping Er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23.Maurice Meisner,Mao's China and After,The Free Press,a Division of Simon & Schuster Inc.1986.
    224.David S.GGoodman,Deng Xiaopi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a political biography,London and New York,1994.
    225.Stuart R. Schram,The Thought ofMaoTse-Tu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26.Jonathan Wolff, Why read Marx toda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27.Richard Baum,Burying Mao:Chinese Political in the Age of Deng Xiaop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228.David Shambaugh,Deng Xiaoping:Portrait of a Chinese Statesman,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9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