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关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着重研究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问题。这是由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以及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共同提出的重大命题。
     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和引导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的正确发挥,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完善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创设良好教育环境。通过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参加各种团体活动、参与学校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修养等各种有效途径来激发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以及引导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的正确发挥。
The research about the educated who is in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the subjectivity issues of them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major issues and cutting-edge issu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times requi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must focus on the research about their dominant position and their subjectivity issues. This is all determin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of China '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in the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uide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it. This has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ealthy growing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developing of our country. Train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ir subjectivity,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of China and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change their education ideas on the needs of the times, improve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improv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creat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stimulate the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it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uide them to develop it by students taking part in class' management, participating in various activities, participating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school-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 participating in all kinds of social practice, improving the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ir legal education, improving their lawful accomplishment, etc.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1页。
    [2]《主体与客体》.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3]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1]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转载《思想政治教育》07.6,第24页。
    [1]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2]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0-41页。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1]成有信.《教育学原理》.大象出版社1993版,第280-281页。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4页。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4页。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127页。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126页。
    [2]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版,第50-51页。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53页。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5]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1]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现代大学教育,2007(3):第59页。
    [1]吴友军.《资本主义的反市场经济实质与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3):第34页。
    [1]吴友军.《资本主义的反市场经济实质与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3):第34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1]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4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5页。
    [6]《主体与客体》.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37页。
    [3]倪志安.《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2页。
    [1]《主体与客体》.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111页。
    [2]《主体与客体》.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页。
    [3]《列宁全集》第55卷:1990版,第183页.
    [1]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特性的思考》,教学与研究,07(3):第3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共中央党校.主体与客体[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6]倪志安.马克思实践哲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7]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张国镛.重庆市高校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10]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3.
    [1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3]刘铁芳.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5]黄希庭,郑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6]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7]张千帆,肖泽晟.宪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18]胡斌武.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的现代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9]李培超.环境伦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20]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1][英]F.C.S.席勒.人本主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2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3]杨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人文精神内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24]赵子林.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问题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7.5.
    [25]黄正泉,王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
    [26]祖嘉合.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特性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7.3.
    [27]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制度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28]杨能山.论无意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6.6.
    [29]袁新文.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述评[N].人民日报,2007.1.
    [30]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
    [31]张耀灿,曹清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
    [32]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态的层次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
    [33]王代月.论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J].思想教育研究,2006.9.
    [34]张蔚萍.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及其对策研究[J].学习论坛,2006.11.
    [35]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6.6.
    [36]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37]王忠桥,张国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路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 2006.4.
    [38]俞树彪.论道德建设的制度安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2.
    [39]吴友军.资本主义的反市场经济实质与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走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3.
    [40]吴越.从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看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J].教学研究,2005.12.
    [41]刘小龙.教育影响的弱化和环境影响的强化-论现代教育目的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教学研究,2005.9.
    [42]王燕.自由:教育的伦理之维[J].教育研究,2007.11.
    [43]卢家楣.教学领域情感目标的形成性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07.12.
    [44]宁虹.教育的实践哲学-现象学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一个探索[J].教育研究,2007.7.
    [45]刘森林.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J].教学研究,2005.12.
    [46]邓庆福.走出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几个误区[J].教学研究,2007.12.
    [47]万光侠,雷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人性基础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