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三维分权视角下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逻辑与出路:中国式分权主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行政体制改革上承政治体制改革,下联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在中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行政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政治、经济、社会乃至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行政体制甚至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模式。但是,检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数次行政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的行政体制改革,基本上延续了“体制内放权”这一范式,结果就是“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这一魔咒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国务院职能转变提出了“转移、下放、整合和强化”八字方针,为打破上述“魔咒”提出了一种新的方向。
     本文在对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阶段作出研判分析基础上,重点梳理了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过程特征、主导逻辑和隐形逻辑,提出以“分权”范式替代“放权”范式,作为当前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权力再配置的主要理论依据。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既符合国际行政体制改革总体趋势,又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分权理论范式——“中国式分权主义”。“中国式分权主义”是从政治、经济、财政、行政角度思考向社会、低层级政府以及市场下放权力的制度和思想体系,既包括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等垂直行政分权,也包括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社会管理领域的社会行政分权,还包括政府掌控的经济权力与市场权力之间的市场分权。论文从中提出了三维分权的具体理论范式。
     文章还指出了分权的顺序:先市场、后社会、最后是低层级政府。如果顺序颠倒,改革的效应就会大打折扣。
     基于理论框架中三维分权的理论范式,文章以三个具体案例分别进行阐述。首先,通过对中国产业政策的功能与定位阐述以及对中国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来反思中国产业政策的过多过滥的异常现象和政府对经济的“管制偏好”。根据分权思维,把原本属于市场的权力归还给市场,原来以解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为目标和以提高准入门槛为手段的产业政策应当逐步退出,建立起以导向为主的而不是行政命令的产业组织政策。
     其次,文章把信访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机制作为案例,分析政府向社会分权的重大意义。文章认为,当前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别复杂、特别全面、特别典型(转型社会),但政府权力过大,对社会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努力给予阻止是重要原因,我国尚未从社会管制转向社会治理。同时,从解决机制看,政府不敢放手社会自我完善、自我纠偏,“包打天下”的后果很严重。解救之道在于,改革现有的委托代理机制,向社会组织分权,向基层政府分权,向媒体分权,给社会各阶层、各组织以活力。
     再次,文章以“省管县”作为案例阐述纵向分权的特征、作用和意义。文章以浙江省为例,阐述和验证了“省管县”体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力证明“省管县”这一体制内的纵向分权给予了地方活力和动力。浙江的“省管县”实践证明了体制内放权具有现实性,解决央地关系的途径应当是分权而不是放权。解决省域的区域自治(地方自主),从法律层面界定央地之间的财权、事权和行政权的匹配,是中国式分权主义的重要内涵之一
     文章强调中国式分权是当前行政体制改革的出路,但并不否认部分集权和统筹协调在其中的正向作用。文章提出,在深化多维分权的同时,还应在关键点上进行集权或进行统筹协调:一是在坚持市场规律下向市场放权的同时,仍然坚持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二是在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同时,塑造一个能公平解决公共资源配置和国际事务的有权威的“强政府”;三是在权力由上向下分权的同时,协调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四是基于分权的行政体制改革,需要以服务型政府构建为先导并以规范化和法制化加以保障。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undertakes the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nd also undertakes the economy and social system reform. So it has the special significance in China.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administrative reform determines the achievements of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system reform.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even determines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pattern. But after reviewing several administrative reform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reform since new China was founded, especially before and around "the Reform and Open", we find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basically maintains the paradigm of "deconcentration in system". The result is that "once delegating, it coming to be chaos, then getting back, but to be a deadlock, and going delegating again". And this spell has almost become a law. The12th a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put forward the policy of transfer, decentralization, integr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n the State Council transformation functions, proposing a new direction to break the curse.
     Based on these reasons, this thesis us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politic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for references, focusing on building a decentralization theoretical paradigm in accordance with not only the international administrative reform trend but also the Chinese features which is the Chinese decentralization. The Chinese decentralization is the institution and ideological system decentralizing power to the society, lower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from the point of politics, economy,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It include the local decentralization such as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between the above and the lower level government, social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society management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and market decentralization between the economic rights and market power controlled by the gover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thesis proposes specific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three-dimensional decentralized development oriented based on the concept.
     In order to stretch and test the feasibility of Chinese decentralization, this thesis mainly combs the characteristic, dominant logic and implicit logic of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dministrative re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 Taking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for instance, we illustrate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of market supervision, showing that the Chinese decentralization is the best way for administrative reform.
     The thesis elaborates concrete case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separation of powers under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irst of all, this thesis reflects the abnormal phenomena of China industrial policy through the statement of the function and position and the effect appraisal of China industrial policy. Thereby we indicate the role and direction of horizontal separation of powers. That is, market power should be returned to the market, and the original industrial policy of raising market access requireme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reduplicate investment and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should gradually exit, establishing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policy which should be the role of orientation rather than administrative order.
     In the second place, the immanent reasons why the petition is getting more numerous and becoming increasingly tricky are explained in depth for the complicated situation of the petition work. Combin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mentioned before, we discuss the way to eliminate or reduce petition problems start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guidelines of the horizontal decentralization, that is the re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principal-agent mechanism and decentralization to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basic-level government and media, giving all orders of society and each organization vigor to solve the social issue together.
     Thirdly,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is thesis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vertical decentral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vince Administrating County in the case study of Zhejiang Province. We illustrate and verify the influence of the system of Province Administrating County on the regional economy, showing that this vertical decentralization in system could give local government enough vigor to balance the duty and financial power and finally achieve regional autonomy.
     This thesis doesn't deny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of power and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when emphasizing that Chinese decentralization is one way for current administrative reform. Finally, this thesis put forward that while the multi-dimensional separation of powers is deepening, the government can strengthen its macro-control and regulatory capability at key points in the end.
引文
① 见吴稼祥,《公天下:多中心治理和双主体法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② 这儿的“亡制”特指社会主义制度的消亡。
    ③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研究所、华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志铭认为,目前中国至少已经存在三大既得利益群体: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和以房地产业、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和资源利益群体。这些既得利益群体为谋求自身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和利益诉求渠道进一步谋求自身利益,阻挠可能有损自身利益的改革措施,扭曲公共行政的公平和公正。见2012年4月1日《南方日报》。
    ① 历史上看,中国乡村治理采用的模式是有差异的,从秦王朝建立到清朝末期,采取的是“皇权不下县”和乡绅和宗法社会治理治理模式。从1908年到1949年(清末到民国)实行的是地方自治模式,乡最初是具有法人性质的自治团体,后来改为乡公所。相当多的学者认为,新中国建立以来实行的则是全能政府模式。见熊培云著《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340-341。
    ① 参见马立诚著《当代中国八种社会思潮》,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在该著作中对八种社会思潮表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等有详细论述,限于篇幅,不再阐述。
    ① 吴敬琏所著《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第38页)中,把中国经济改革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1958-1978年为行政性分权阶段;1979-1993年为增量改革阶段;1994年至今为整体推进阶段。
    ① 来自李鹏.总理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① 天则所,国企经营的公权力因素,《改革内参》,2010第46期
    ① 以赣州虔东稀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2011年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为329吨,较去年大幅减少207吨。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出口稀土167.8吨,减少25.8%,其中钕出口由去年同期的50吨降为零;而同期出口钕铁硼合金677.1吨,激增2.7倍,同时出口稀土元素总含量在10%以上的其他铁合金的量也达到35.5吨,上述两项商品的出口市场与去年同期钕的输出地基本一致,均为欧盟和日本。资源来源:http://61.233.14.182:8088/Include/ShowNews.asp?text_id=n0327344000011000023
    ① 资料来源:2012年《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① 李克强,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改革红利,人民日报,2013年5月15日
    ② 李燕,略论落后产能退出的五大机制,《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6月14日,第8版
    ① 詹姆斯·克罗蒂(James R. Crotty)为什么全球市场会遭受长期的产能过剩?2002年。见:向悦文,全球产能长期过剩的由来,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9月24日,A-06版。
    ① 孟建柱,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求是》2013年第14期
    ② 因为基层政府的原因产生的信访问题,最多的是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进入21世纪初期,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一个高峰,与此同时,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房价上升极快,拆迁补偿政策难以适应房价的变动,这是导致大量信访的重要原因。除此以外,大部分原因来自非基层政府的政策。
    ① 案例来自《人民日报》2012年6月13日第17版,“成都:力推基层履职重点转移”,作者刘裕国。
    ① 罗豪才,直面软法,新华文摘2009年19期,P11。原文刊于2009年7月8日《人民日报》。他把“软法”定义为旨在描述法律事实,或者具有宣示性、号召性、鼓励性、促进性、协商性、指导性的条款,没有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包括四种类型:硬法中的软条款、国家机关的技术标准等规范性文件、政协、共青团等政治组织的自律规范和社会共同体创制的自治规范。需要说明的是,这儿的“软法”不等于在文章中提出的“钝法”概念,后者特指“硬法不硬”。
    ① 秦露,现代传媒的挑战与应对,中央党校讲稿,2011
    ① 张彦春,“舌尖中国”呼唤社会参与,人民日报,2012年6月15日,第5版。
    ② 绝对意义上的新闻自由即使在西方民主国家也似乎并不存在。在英美,媒体成为资本和权力的角逐对象,拥有雄厚资本的大财团是主要控制人,资本的逐利性导致媒体实践和追逐的是资本下的新闻自由,媒体之间的残酷竞争也导致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大媒体吃掉小媒体、资本家收购媒体机构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自从政党媒体被社会所抛弃后,权力即政府与资本之间展开了对媒体的控制之争。只不过政府无法直接控制新闻报道,但在依靠法律和道德约束新闻自由的前提下,通过政策倾斜、利益交换、政治压力等影响媒体的幕后老板,间接的左右新闻记者及其报道内容。对外看,西方国家通过标榜新闻自由来向其它国家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这种“阳谋”人人皆知。
    ③ 苏州大学周永坤教授曾说,他的一个1980年代毕业的学生是基层法院的院长,在闲聊中这位感慨道,那时(刚毕业时)法官可神气了,每一个法律概念都非常神圣,像“正当防卫”之类,一说人家就服了,因为那是法律。现在可不行了,没有人理你了,领导的一个电话,不听也听;怕上访,只能迁就人家。周永坤因此认为,上级越重视信访,法律的权威越不能树立;法律越没有权威,信访就越多。其实,这就是人治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 根据有关规定,党委系统不能成为被告,不能在法院立案;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成为被告有明确的考核指标,事实上也导致了地方政府也很难成为被告。
    ② 钟开斌.依法行政是解决信访问题关键,学习时报,2012年6月11日,第5版
    ① 宋雄伟,英国公民治理的形与实,《学习时报》,2012年8月13日第2版
    ② 资料来自于2012年8月在湖州的调研。
    ① 本项研究的实证部分主要内容已发表于2012年《经济地理》第9期。
    ① 这里综合了2009、2010年财政部的相关报告中所列出的数字,以及张曙光、张迪的文章《地方发债与央地关系》,见《改革内参》2012年第6期.
    ① 《思格全集》41,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396。
    [1][德]莱纳.皮恰斯,郑春荣译.德国、欧盟和英美国家行政改革的介绍和比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5(4):94-99.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德]乌尔里希·贝克.何博闻译.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5][韩]金泳三.开创二十一世纪的新韩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6][美]D·波普维克.地方分权主义[A].J·布莱泽.肖艳辉,袁朝晖译.地方分权:比较的视角[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7][美]安东尼·唐斯著,郭晓聪译.官僚制内幕阿[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5.
    [8][美]奥斯本(Osborne, D.),(美)盖布勒(Gaebler, T.)著,周敦仁等译.改革政府[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2.
    [9][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1.
    [10][美]盖·彼德斯.欧洲的行政现代化:一种北美视角的分析[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1998.
    [11][美]黄佩华,迪帕克等.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12][美]科斯·诺思.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杜,1994.
    [1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
    [14][美]托马斯·帕特森著,顾素,吕建高译.美国政治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15][美]威廉·奥佛霍尔特.中国的崛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16][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陈振明、朱芳芳等译,行政过程的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7][美]詹姆斯·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原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8][日]下河边淳,管家茂.现代日本经济事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9][日]小官隆太郎,奥野正宽等.日本的产业政策[M].中译本,北京国际文化出版,1988.
    [20][瑞士]J·布莱泽.肖艳辉,袁朝晖译.地方分权:比较的视角[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
    [21][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2]李文溥,陈永杰.经济全球化下的产业结构演进趋势与政策[J].经济学家,2012(9):50-56.
    [23]Mertha A C. China's "Soft" centralization:Shifting Tiao/Kuai Authority Relations [J]. The China Quarterly,2005 (184):791-810.
    [24]Andrew G. Walder. 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5,101 (2):63-301.
    [25]Balaguer-col M T, et al. On the determinants of local government performance:A two-stage nonparametric approach[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7,51(2):425-451.
    [26]Blanchard, O. and Shleifer, A.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China versus Russia[J]. IMF Staff Papers,2001 (48):171-179.
    [27]G.Vedel and P. Delvolve. Droit Administratiion[A]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8]Hausmann Rodrik. Doomed to Choose:Industrial Policy as Predicament[C].Harvard University:Blue Sky Seminar,2006.
    [29]Huang, Y. The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Government[J].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1998:99-076,
    [30]Martin Painter. From Command Economy to Hollow State? Decentralisation in Vietnam and China[J].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2007,67(1):79 88.
    [31]Montinola Gabriella, Yingyi Qian and Barry R. Weingast.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J]. World Politics, October 1995,48(1):50-81.
    [32]Montinola, G., QianY. And Weingast, B.R.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J]. World Politics,1994,48(1):50-81.
    [33]Olivier Blanchard, Andrei Shleifer. 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 China Versus Russia[J]. IMF Staff Papers, Palgrave Macmillan Journals,2000,48 (4):171-180.
    [34]R.Beason and D.E.Weinstein. Growth, Economies of Scale, and Targeting in Japan (1955-1990)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6(78):286-295.
    [35]T. Zhang and H. Zou.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Public Spending,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8(67):221-240.
    [36]Tsui, Kai-yuen and Youqiang Wang. Between Separate Stoves and A Single Menu;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J]. China Quarcerly,2004 (177):71-90.
    [37]Xingyuan Feng, Christer Ljungwall, Sujian Guo & Alfred M[J]. Wu Fiscal Federalism:a refined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2013 (4):1-21.
    [38]Ying yi Qian, Gerard Roland.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1143-1162.
    [39]Yingyi Qian and Roland, Grard. 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J].American Economic December 1998,88(5):1143-1162.
    [40]Zhuravskaya, E.V. Incentives to Provide Local Public Goods:Fiscal Federalism, Russian Style[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0,76:337-68.
    [41]百度文库[EB/OL].Http://www.baike.baidu.com/view/110482.htm,2012-5-3,
    [42]鲍晨辉.财政体制简化之路慎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弊端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1):27-31.
    [43]薄贵利.集权分权与国家兴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4]薄贵利.论新世纪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2):1-5.
    [45]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J].中国行政管理,2009(7):7-10.
    [46]薄贵利.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9):29-32.
    [47]操世元,姚莉.“省管县”体制改革:动因、障碍与对策[J].理论导刊,2007(11):21-22.
    [48]曹建海.中国产业过度竞争的制度分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1):58-66.
    [49]曹休宁,田银华,江海潮.产业政策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7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J].中国工业经济,2007(12):117-123.
    [50]常修泽.政府职能为什么难以转变[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4月6日第7版.
    [51]陈国权,李院林.地方政府创新与强县发展:基于“浙江现象”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6(6):25-33.
    [52]陈淮.大道至简[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53]陈瑾玫.中国产业政策效应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54]陈泽伟.冷观政府垂直管理[J].望,2006(46):30-32.
    [55]迟福林.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几点看法[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5月10日,第7版.
    [56]董娟,胡国胜.行政分权下的政府间纵向权力配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央与地方的行政分权[J].党政干部学刊,2008(7):27-29.
    [57]董少广.告别“审批经济”激发市场活力时].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8月13日.
    [58]董再平.中国财政分权改革的历程考察和问题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21):33-36.
    [59]杜创国.政府职能转变论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0]樊建飞,周俊俊.四维视阈下“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3): 23-25.
    [61]范磊.省管县视角下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2]方世荣.伦行政权力的主体及其制约问题[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6):39-43.
    [63]扶松茂.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内部动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4):35-37.
    [64]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J].管理世界,2007(3):4-22.
    [65]傅勇.中国的分权为何不同:一个考虑政治激励与财政激励的分析框架[J].世界经济,2008(11):16-25.
    [66]傅勇.中国式分权、地方财政模式与公共物品供给:理论与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7]傅勇.中国式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探索转变发展模式的制度性框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8]傅治平,李一鸣,宋可玉.经济转型与政府角色定位[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69]甘行琼.“省管县”代替“市管县”的政治经济学[J].财政研究,2005(6):11-13.
    [70]高鹤.财政分权、经济结构与地方政府行为:一个中国经济转型的理论框架[J].世界经济,2006(10):59-68.
    [71]高小平.行政体制改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N].人民日报,2008年02月27日.
    [72]宫桂芝.我国行政区划体制现状及改革构想[J].政治学研究,2000(2):63-73.
    [73]宫希魁.评地方政府的公司化倾向[J].炎黄春秋,201 1(4):42-47.
    [74]龚锋,雷欣.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数量测度[J].统计研究,2010,27:10):47-55
    [75]顾杰.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湖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76]顾益康.浙江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思考[J].中国建设信息,2009(5):22-25.
    [77]郭济.行政管理与行政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78]郭台辉.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国家构建.新华网理论频道[N].南方日报,2009年02月04日.
    [79]何俊志.中国地方人大的三重性质与变迁模式[A].见杨光斌、寇建文主编.中国政治变革中的观念与利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0]何莽.我国高尔夫政策变迁与效果研究[J].旅游学刊,2012(8):68-76.
    [81]何显明a.省管县改革:绩效预期与路径选择[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82]何显明b.“省管县”改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基于浙江的个案分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2009(2):57-62.
    [83]贺先志,王仕军.试析当前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动力、局限和途径[J].岭南学刊,2008(2):110-113.
    [84]洪银兴,尚长风.公共财政学[M].江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5]洪银兴.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J].经济学家.1997(1):42-50.
    [86]胡书东.经济发展中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研究[M].北京:上海三联书店,2001.
    [87]黄凯斌.法国分权改革与地方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8]黄瑞瑞.国家与社会分权视角下的城市社区自治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1): 118-122.
    [89]黄小勇.行政体制改革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进程——基于理论和实践的考察[J].求实,2011(2):52-54.
    [90]黄新华.社会主义研究略论当代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改革及其借鉴意义[J].社会主义研 究,2001(5):88-90.
    [91]黄再胜,朱敏军.中国分权式改革的激励难题及其政策选择——一种合约视角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7,29(5):25-30.
    [92]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1):3-9.
    [93]贾康,阎坤.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中长期思考[J].管理世界,2005(8):33-37.
    [94]江飞涛,陈伟刚,黄健柏等.投资规制政策的缺陷与不良效应——基于中国钢铁工业的考察[J].中国工业经济,2007,(1 0):9-20.
    [95]江飞涛,李晓萍.直接干预市场与限制竞争:中国产业政策的取向与根本缺陷[J].中国工业经济,2010(9):26-36.
    [96]江小涓.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经验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97]姜国兵.中国政府权力下放政策的战略选择[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1):57-59.
    [98]姜秀敏,戴圣良.我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阻力及实现路径解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343-347.
    [99]蒋京议.政府“减负”与社会分权[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1月13日.
    [100]焦元玉.从“强县扩权”到“扩权强县”的路径探索[J].领导科学,2009(18):22-23.
    [101]金碚.国企必须回归特殊企业[R].改革内参,2010.
    [102]金德万.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体制机制创新——湖北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的实证分析与路径思考[J].农村经济,2007(3):3-6.
    [103]寇凤超.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与策略[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5-7.
    [104]李金珊,叶托.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结构及其代价:透视浙江县政扩权的新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07-115.
    [105]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7-30.
    [106]李军鹏.论中国行政改革的总体战略[J].新视野,2011(3):39-43.
    [107]李牧然.我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8]李芝兰.跨越零和:思考当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6):117-124.
    [109]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4-15.
    [110]廖长友.中国家电工业产业政策有效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111]廖昆明.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32-35.
    [112]林南.地方性市场社会主义:中国农村地方发团主义之实际运行[J].国外社会学.1995(5)、1996(6)
    [113]林毅夫,刘志强.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17.
    [114]刘东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4):1-4.
    [115]刘汉屏、刘锡田.地方政府竞争:分权、公共物品与制度创新[J].改革,2003(6):23-28.
    [116]刘宏武,陈贵虎.试析行政权力与政府效能[J].学术论坛,1999(5):68-71.
    [117]刘瑞明.哈耶克诘难、权威转变与经济成长:中国分权式改革的逻辑[J].经济学家,2010(2):12-20.
    [118]刘尚希,邢丽.从县乡财政困难看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以西安贫困县为案例[J].地方财政研究,2006,(3):14-18.
    [119]刘尚希.改革成果存续时间是否太短——对“省直管县”欢呼背后的冷思考[J].人民论坛,2009(4):33-34.
    [120]刘亚楠,杨婧玮.中国分权体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J].青海金融,2011(7):43-45.
    [121]刘裕国,成都力推基层履职重点转移[N].人民日报2012年6月13日17版.
    [122]刘志彪,郑江淮.冲突与和谐:长三角经济发展经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23]卢小祁.中国式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24]陆铭,陈钊.市场分割:改革的另一陷阱?[N].成都:经济学消息报,2002年2月1日。
    [125]吕品.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改革及省直管县浅析[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6]吕庆春.经济与行政权力变移促进体制改革和政府转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6-8.
    [127]罗德刚.论学习借鉴西方行政改革经验[J].中国行政管理.2005(4):72-75.
    [128]麻宝斌.大部制前景下中国中央政府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45(5):136-1401.
    [129]马光荣,杨恩艳.中国式分权、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0(1):10-24.
    [130]马丽.新型行政主体——非政府公共组织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1):42-43.
    [131]马鹏.略谈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6):22-23.
    [132]马万里,李齐云.公共品多元供给视角下的财政分权: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当代财经,2012(6):42-51.
    [133]马颖,陈波.中国分权化改革背景下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发展经济学研究,2011(10):43-55.
    [134]买静,于涛,江昼.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区域关系的影响及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80-85.
    [135]毛寿龙,李竹川.省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72-73.
    [13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37]潘春阳,“中国式分权”能够遏制政府规模的膨胀吗?[J].世界经济情况,2008(10):36-42.
    [138]潘瑞姣,王赛德.中国式财政分权下的地方政府支出[J].商业研究,2011(3):82-86.
    [139]潘小娟,吕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5):17-21.
    [140]彭勃.社会冲突困局与地方发展主义[A].桑玉成主编.政治学与政治之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141]祁晓丹.地方治理视角下的省管县改革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42]乔小明.大部制改革中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73-78.
    [143]秦保社.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J].改革与开放,2009(7):28-30.
    [144]秦朵、宋海岩.改革中的过度投资需求和效率损失—中国分省固定资产投资案例分析[J].经济学,2003(3):807-832.
    [145]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46]容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模式特征与目标[J].求索,2008(1):45-47.
    [147]沙虎局.对浙江“省管县”体制和强县扩权的解析[J].科学决策,2009(4):66-74.
    [148]沈建乐.西方行政改革及当今中国路径选择[J].社会学研究,2004(1):88-91.
    [149]沈立人,戴园晨.我国“诸侯经济”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J].经济研究,1990(3):12-18.
    [150]沈荣华.权背景下的政府垂直管理:模式和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9(9):38-43.
    [151]史际春.论地方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权与责[J].广东社会科学,2011(4):227-232.
    [152]世界银行,蔡秋生等译.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153]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154]宋立根,邵源,吕旺实.深化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研究[J].西部财会,2006(5):4-7.
    [155]孙浩然.当代西方行政改革及其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5(3):18-20.
    [156]孙学玉.公共行政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57]孙早,王文.国家特征、市场竞争与产业政策效率的决定[J].当代经济科学,2010(1):1-8.
    [158]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159]汤伶俐.我国县级财政困难与省管县财政体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62):54-59.
    [160]唐皇凤.市场、分权与自治——中国现代民主政治的成长轨迹[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7(2):45-50.
    [161]唐铁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沿问题[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162]田俊.借鉴与超越:科层制对于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理性辨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4):37-39.
    [163]田文利.信访机关权力的理论探索及实证分析[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6):36-39.
    [164]田文利.信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和模式选择[EB/OL].http: //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2/2005/3/ma05182659341735002106680_161695.htm20 05.3.7/2012-06-21.
    [165]田忠国.权力运行的制度程序化是大部制改革的核心内容[EB/OL].http: //advise.Sinoth.com/Doe/article/2008/311/server/1000011973.
    [166]童宁.地方政府非常设机构成因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7,35(3):23-261.
    [167]王斌伟.当代西方的行政改革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135-142.
    [168]王波.制度变迁理论视角下的省管县体制改革[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9]王建勋.多中心秩序与宪政[A].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问题[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70]王赛德,潘瑞姣.中国式分权与政府机构垂直化管理—一个基于任务冲突的多任务委托一代理框架[J].世界经济文汇,2010(1):92-101.
    [171]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5-29.
    [172]王仕军,冯春.省管县休制改革:实践与理论的理性推进[J].探索,2008(4):79-82.
    [173]王同昭,余海溶.地方分权化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及其建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8-10.
    [174]王永钦,张晏,章元等.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J].经济研究,2007,(1):4-16.
    [175]王玉明,刘湘云.走向省直管县体制:广东的路径选择[J].南方论刊,2010(11):32-35.
    [176]维基百科[EB/OL], Http://www.zh.wikipedia.org/wiki/国家主权2012-4-23.
    [177]魏加宁等.财政预算改革,慢了[N].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3月8日,第3版.
    [178]吴江,马庆钰.25年来国外行政改革分析与评价[J].新视野,2003(29):28-32.
    [179]吴金群a.省管县并不是把所有的县都交给省管[J].领导之友,2012(3):26-28
    [180]吴金群b.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省管县体制改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5):133-141
    [18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182]吴帅.分权制约与协调:我国纵向府际权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83]吴伟.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84]吴兴智,基层民主创新之路怎么走[N].学习时报,2012年6月18日,第5版.
    [185]吴志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联邦政府改革[J].美国研究,2006年(1):28-40.
    [186]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63-64
    [187]谢俊红,瞿超凡.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历程中的基础理念与具象理念[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5):53-55.
    [188]谢平等.反思中国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89]辛向阳.进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J].人民论坛,2010(20):10-11
    [190]熊文钊.论中国中央与地方府际权力关系的重构[J].河北法学,2005(9):18-26
    [191]徐贲.“密友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社会冲突:当今中国的贫困与暴力[J].当代中国研究.2004(2)
    [192]徐斌.分权的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的分权化改革[D].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4(4):1-3.
    [193]徐斌.中国市场化条件下的分权改革——一个新政治经济学框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1):21-25.
    [194]徐璐璐.我国省管县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95]徐竹青.省管县建制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6):94-99.
    [196]许成钢.中国分权式威权体制流弊尽显[J].中国改革,2001.
    [197]许经勇.强省先强县,强县先强镇——发展县域经济的理性思考[J].浙江经济,2007(14):24-25.
    [198]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9]薛凯.论分权的四种形式[J].中国行政管理,1998(2):57-62.
    [200]严冀,陆铭.分权与区域经济发展:面向一个最优分权程度的理论[J].世界经济论坛,2003(3):55-66.
    [201]杨馥源,陈剩勇,张丙宣.城市政府改革与城市治理: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J].浙江社会科学,2010(8):19-24.
    [202]杨其静.最优的分权和激励安排:一个正式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2010(1):111-119.
    [203]杨瑞龙,杨其静.阶梯式的渐进制度变迁模型—再论地方政府在我国制度变迁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2000(3):24-80.
    [204]杨瑞龙,章泉,周业安.财政分权、公众偏好和环境污染——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证据[R].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报告,2007.
    [205]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J].社会学研究,2006(1):17-24.
    [206]姚继军.中国式分权与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08(8):19-125.
    [207]姚洋,杨雷.制度供给失衡和中国财政分权的后果[J].战略与管理,2003(3):27-33.
    [208]姚中杰,胡文君,李晓颖等.省管县体制下地级中心城市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烟台市为例[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26(1):24-29.
    [209]姚中杰,尹建中.省管县:“两难”困境中的可行性路径选择[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55(6):64-67.
    [210]于长革.中国式财政分权激励下的经济和社会非均衡发展[J].当代财经,2009(6):36-40.
    [211]郁建兴,石德金.超越发展型国家与中国的国家转型[J].学术月刊,2008,40(4):5-12.
    [212]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中国改革(综合版),2005(2):26-28.
    [213]余鑫星,吴永兴.行政区划体制与浙中地区的城市发展研究——以金华—义乌的相互关系为例[J].经济地理,2011,31(1):72-77.
    [21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15]负杰.浙江“省管县”财政体制及其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1):92-97.
    [216]原淑玲.大部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J].理论探索,2008(4):131-132.
    [217]袁金辉.新时期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展望[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5):69-72.
    [218]张芙蓉.构建民生导向的社会管理体制[A].杨红娟,尹小俊,张春华主编.社会管理创新
    25题——社会学与社会管理[c].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219]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20]张惠兰.新公共管理与法国行政制度改革[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52-155.
    [221]张杰.西方分权理论与实践研究:以英美法三国为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222]张劲松,唐俊.试论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模式的选择——以广西为例[J].武汉大学学报,2012,65(2):104-108.
    [223]张娟.我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以河南省邓州市为例[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3):33-35.
    [224]张磊.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模式探析——历史、框架、趋势[J].理论月刊,2011(11):78-81.
    [225]张茂林,柳劲松.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基本趋势及启示[J].重庆行政,2007(5):62-64.
    [226]张弥,周天勇.行政体制改革的问题和教训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6(6):17-22.
    [227]张千帆.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M].北京:中国民主出版社,2012.
    [228]张强.三次思想解放与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行政论坛,2010,17(1):17-22.
    [229]张绍春.新编行政管理学[M].湖南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230]张维迎,粟树.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J].经济研究,1998(12):13-22.
    [231]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32]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香港: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8.
    [233]张新光.论社会制约权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4):67-69.
    [234]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5,5(1):75-108.
    [235]张泽一.日本产业政策与企业竞争力[J].日本问题研究,2008(4):20-24.
    [236]张占斌.“省直管县”蕴涵着重大的政策信息和改革导向[N].北京日报,2009.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9119070.html.
    [237]赵福军,王逸辉.政府管制、财政体制与中国县乡财政困难[J].财政研究,2007(2):51-53.
    [238]赵合云.省以下财政体制权责不对称的经济学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3):1-5.
    [239]赵立波.公共事业管理[M].山东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40]赵英等.中国产业政策的形成过程、实施方法及效果评估总报告[R],1998.
    [241]郑力虎.推进社会协同,激发社会活力[N].人民日报.2012年6月13日,第17版.
    [24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邓小平文选(卷2)[C].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
    [243]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回顾[N].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8日07版.
    [244]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理论学习中心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光辉历程[N].人民日报,2011年07月25日.
    [245]周必健.从浙江工业增长潜力下降看转型升级[J].浙江经济,2012(13):14-17.
    [246]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247]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248]周天勇,王长江,王安岭.攻坚:十七大报告后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M].新疆,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07.
    [249]周天勇,张占斌.论新时期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8(1):3-12.
    [250]周天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251]周天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52]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8(6):1-21.
    [253]朱保军,伦春燕.论行政主体与行政分权[J].法制与社会,2009(11):215.
    [254]朱恒鹏.地区间竞争、财政自给率和公有制企业民营化[J].经济研究,2004(10):24-34.
    [255]庄俊鸿.投资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