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组织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社会组织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关键步骤。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特别是近十年的稳步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门类齐全、层次不同、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格局。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管理、提供社会服务、开展公益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如何总结实践经验,抓住发展机遇、克服既有障碍,进一步探索社会组织建设的实践规律和前进方向,促进社会和谐,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社会组织建设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引和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建设的思想精华和西方有关社会组织发展的理论文明成果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相关社会建设思想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理论认为,社会组织发展符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理论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组织建设思想,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社会组织建设战略决策,则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最新理论指导。
     继承历史传统,直面现实问题,是把握机遇推进社会组织建设进程的重要前提。中国很早就有以血缘、地缘、业缘等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虽然它与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内涵不同,但其凝聚功能、自律功能、服务功能和扶助功能等对当时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成为了今天社会组织建设宝贵的历史资源。新中国的成立,为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但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组织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关系,也阻碍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发展空间、各种机会和资源,使社会组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社会组织建设也依然面临体制、机制、制度和环境的制约,自身能力建设不够等突出的问题。直面现实,如何化挑战为机遇,是进一步推进社会组织建设进程的关键。
     推进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从宏观战略高度把握其基本要求和内在规律。合理定位中国共产党、政府和社会组织角色,建构社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的和谐互动关系、与政府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建设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建设需把握有序发展的原则、法治的原则和自治的原则。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充分挖掘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协调社会关系、民主咨政、维护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同时,也需要提供和强化社会组织建设的法律、制度、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和谐,重在实践。英美等西方国家社会组织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有着同样东方文化传统的韩国社会组织发展历程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实践路径借鉴,国内先行先试地区社会组织建设的成功实践也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社会组织建设战略目标为我国社会组织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方向,围绕这一目标,改革体制内的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高监管能力、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等措施是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 the main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of social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s an effective way as wellas the key step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fter thirty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particularly as the result of steady developmentduring the past decade, a wide rang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various categories anddifferent levels have been formed all over China. These social organizations areplaying important roles in conducting public management, providing social services,carrying out public welfare programs,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protecting the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foreignex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ways to makeuse of experience from practice, to seize opportunities, overcome the existingobstacles, to further study the na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organizations and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re obviously important issuesworthy of further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needs the guidance of correct values andscientific theory. Legaci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ideas 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organizations and Western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in the area of social organizationdevelopment are sources of theoretic bases for the study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organization in China. The thought by classic writers of Marxism and ChineseCommunist Party collective leadership over generations provides importanttheoretical guid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dhering to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Marxist and putting the theory into Chinese reality, the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developed a series theor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social org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practice, providing a scientific andtheoretic guidance to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strategyestablished by The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on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provides theoretic guidance for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Inheriting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facing the reality are important premises tograsp the opportunity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Social organizations based on blood relationship, geography, industry came into being inChina long ago. Though their connot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in modern sense, their cohesive function, autonomic function, service function and thesupport function surely help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which hasbecome the valuable historical resources for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today.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brought about social conditions and institutional basis for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but the planned economicsystem destroyed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which resulted in the existence of socialorganization, thus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reform andopening-up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provide thematerial basis, development scope, a variety of opportunities and resources for the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social organizations have experienced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organizations are still facing the obvious problem of restriction from system,mechanism, regulation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problem of inability ofself-improvement. Facing the reality and turning challenges to opportunities aretherefore the key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social harmony is a great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needs the full understanding of its basic requirements andinternal rules from the macro-strategic perspective. Suitably positioning roles ofChinese Communist Party,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establishingharmonious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CommunistParty of China, and new partnership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the government are the premises to fully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construction. The real situation of socialism on primary stage requires the social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principles of orderlydevelopment, adhering to law and autonomy.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is an importantsocial founda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needs the mobiliz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social services, social coordination, policyadvocacy and influence of political consultation,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ultation,social stabil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Supports in terms of law, system, policy and funding are also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e socialharmony, it is important to practic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about the development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estern countries, and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South Korea with the sameea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as ours provide us with useful reference. The successfulpracti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experiment areas in China has alsoprovided enlightenment and accumulated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organizations in China. The strategic objective established by the18thNationalCongress of CPC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proves to be new andgreat opportunities for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provides new ideas forour social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To reach this goal, it is necessary andpractical to conduct reform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within the existing system, tofoster and support social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supervision ability,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o strengthen theself-improve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引文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www.xinhuanet.com2004.09.19
    3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www.xinhuanet.com2005.10.11
    4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http//www.politicspeople com.cn2011‐02‐20
    5郑永年:《中国制度创新的核心当为政治改革》http://www.zaobao.com2006‐12‐19
    6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市民社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第1期
    7郑永年:《如何建设中国大社会》《联合早报》2013年3月5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1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提要》[G]2011‐05.
    9莱斯特·萨拉蒙(Lester Salamon)《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会1999
    10Burton Weisbrod.(1974)“Toward a Theory of th Voluntary Nonprofit Sectorin a thee-sector Econmy”in Econmy”, in E,Phelps(Ed.). Altruism Moralityand Economic Thery. New York: Russel Sage
    11沈原:《公民资格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社会学研究》2007(2)。
    12比较权威的研究主要有: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邓正来、[英]J·C·亚历山大:《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视角》,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王铭铭、[英]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14该提法深受波兰尼的影响,波兰尼严厉批判了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以为市场是全能的,波兰尼指出,市场的法则不能运用在社会领域。参见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15康晓光等,《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6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人间正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220页。
    17王绍光:《“公民社会”祛魅》,《绿叶》,2009(8)。
    18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人间正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212页。
    19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第116页。
    20参见贺雪峰,《组织起来: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
    21赵鼎新:《民主的限制:评王绍光“民主四讲”》,《政治思想史》,2010(2)。
    22[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信出版社,2010年。
    23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24王思斌,《社会管理初论》,载于陆学艺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探索·发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5陈振明,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概念辨析,载于陆学艺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探索·发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6腾庆云,《公共管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27王大为,网络时代的社会管理,载于陆学艺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探索·发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8曹琳琳、李敢:《非政府组织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双重影响》,《哈尔滨市委党学报》,2011(9)。
    29徐永祥:《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民间社会组织及其社会政策》,《学海》,2006(6)。
    30黄冬娅,把社会抗争纳入政治学的视野,载自肖滨主编,《中国政治学年度评论(20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32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2)。
    33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2)。
    34肖唐镖、孔卫拿:《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国内研究的考察与评论》,《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
    35管兵:《中国网民的利益表达和抗争机制》,载自肖滨主编,《中国政治学年度评论(20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9页。
    36陈晓运:《抗争政治研究:核心概念与中国经验》,载自肖滨主编,《中国政治学年度评论(20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9页。
    37龚维英:《墨家巨子授受情况钩沉》,《东岳论丛》1987(3)。
    38秦宝琦:《清末民初秘密社会的蜕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39周育民,夏笠:《中国历史上的秘密结社》,载自蔡少卿主编《中国秘密社会概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5页。
    40孙中山,《三民主义》,载自《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6年,第123页。
    43景占魁:《阎锡山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第89‐96页。
    44张静如,卞杏英主编:《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06页。
    45[美]杜赞齐:《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2‐82页。
    46《当代中国》从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乡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57页。
    47[美]艾恺:《最后的儒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0页。
    48[英]霍布斯:《利维坦》,商务印书馆,第141页。
    49斯宾诺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71页。
    5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50页。
    54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律出版社1958年,第149页。
    55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3页。
    57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7页。
    58[3]Philippe C.Schmitter,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J]Review of Politics,Vol.36,1974(1)
    59刘为民:《法团主义与中国政治转型的新视角》,《理论与改革》2005(4).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6页。
    64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1995年版,第67页。
    65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41页。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87页。
    70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7页。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75列宁《怎么办?》载于《列宁全集》(第六卷:1902年1‐8月),人民出版社,1986年。
    76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一种社会学体系》(Historical Materialism:A Systerm of Sociology)(NewYoud: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25),第309‐311页。转引自[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17页。
    77[美]斯蒂芬·F·科恩《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2页。
    78布哈林:《布哈林文选》上册,东方出版社,1981年,第420页。
    7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2页
    8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1页。
    81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14页。
    82冯尔康:《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1页。
    8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56页。
    84[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3‐24页。
    85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年,第265页。
    86徐复观:《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载《徐复观文集》第一卷,第144页。
    87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3(4).
    88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载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2页。
    90路风:《中国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91汪彤:《个人经济权利的回归:中国经济改革进程的回顾与前瞻》,载于《生产力研究》,2007(4)。
    92参见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93陈罗金、刘培峰主编:《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1页
    9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第4页。
    95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8页。
    97俞可平:《对中国公民社会若干问题的管见》,载高丙中、袁瑞军主编《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页。
    98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版,第240页。
    99马秋莎:《全球化、国际非政府组织与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载于《开放时代》,2006(2)。
    100王绍光:《金钱与自主——市民社会面临的两难境地》,载自《开放时代》,2002(3)。
    10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70页。
    102王浦劬、[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83页。
    103《谁来执掌760亿元地震捐赠》,《中国青年报》,2009.8.12
    104《社会组织发生资源争夺战欺诈挪用善款乱象凸显》,《法制日报》,2009.9.27
    105《社科院发布报告:中介组织腐败已成为重灾区》,《人民日报》,2009.02.05
    10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9页。
    107于洋:《江湖中国——一个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的起因》,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
    10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8.
    109该观点参考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110邓伟志:《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作用》,《人民日报》2004—11—30
    111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2013年中国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3页。
    112陈云研究了城市贫民从“顺民”如何演化为“暴民”的过程,参见陈云:《“失组织”城市贫民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1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635‐636页。
    1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33页。
    115王名、李勇、黄浩明编著《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05页。
    116[韩]金元:《韩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女工民主工会运动为中心》,载自《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五辑)》,第211页。
    117[韩]崔章集:《韩国的劳工运动与国家》,热音社,转引自[韩]金元:《韩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以20世纪
    70年代后半期女工民主工会运动为中心》,载自《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五辑)》,第228页。
    118参见: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119[日]大野健一:《东亚的经济增长与政治发展:从威权发展模式到民主发展模式的平衡过渡》,载于[日]青木昌彦、吴敬琏主编:《从威权到民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8年,第71页。
    12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28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列宁专题文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2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历史的回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97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柳建辉:《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邓小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郭德宏:《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三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
    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黄晓勇主编:《中国民间组织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中国社团研究会民间组织理论研究优秀论文选》,2003年。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基金会指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民办非企业单位自律与诚信问题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2007年。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2008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2009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中国社会组织年鉴编委会:《中国社会组织年鉴2008》,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中国社会组织年鉴编委会:《中国社会组织年鉴2009》,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汝信、陆学艺、李培林:《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陆学艺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探索·发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严书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
    严书翰,《现代化与社会全面发展》,中国红旗出版社,1999年。
    高丙中、袁瑞军:《中国公民社会发展蓝皮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志卫、戴志伟等:《新社会组织实践与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民间组织发展与建设和谐社会》,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肖滨主编,《中国政治学年度评论(2012)》,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
    陈金罗,刘培峰:《转型社会中的非营利组织监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康晓光:《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祝黄河:《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人民出版社,2008年。
    祝黄河:《中国社会全面发展问题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陈华:《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叶常林、许克详、虞维华:《非政府组织前沿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先胜、柏萍:《广东加强社会建设的学习读本》,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王名、李勇、黄浩明:《英国非营利组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陈志卫、戴志伟:《新社会组织:实践与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窦玉沛:《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
    何增科:《公民社会与民主治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何增科、包雅钧主编:《公民社会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谢立中、郑根植:《社会转型:中韩两国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冯霞:《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明美、程宇航:《社区建设:中国和江西的实践》,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马庆钰:《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2009年中国社会组织理论研究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张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孙伟林:《社会组织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民间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刘祖云:《社会转型解读》,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马庆钰:《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与管理》,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
    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陈柏峰:《乡村江湖:两湖平原“混混”研究(1980-2008)》,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
    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名,刘培峰等:《民间组织通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
    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一一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陈志卫,戴志伟等:《新社会组织实践与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
    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李珍刚:《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勤:《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
    孙伟林:《社会组织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毕监武:《社团革命一一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景朝阳:《民办非企业单位导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任剑涛:《社会的兴起—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新华出版社,2013年
    王绍光:《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2008年。
    王振海:《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治理转型》丛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廖鸿、石国亮、朱晓红:《国外非营利组织管理创新与启示》,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
    康晓光等.依附式发展的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王名,李勇,黄浩明.英国非营利组织[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李培林、李强、马戎主编:《社会学与中国的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马庆钰等:《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若弘:《中国NGO—非政府组织在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年。
    孙伟林等:《中国基金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万军:《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
    张静、关信平:《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廖鸿,《社会组织建设的新视野—中国和澳大利亚经验分析》,时事出版社,2010年。
    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俞可平主编:《中国治理变迁3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视角》,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人间正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国家”的崛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冯尔康:《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吴玉章主编:《社会团体的法律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路风:《中国单位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学》(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褚松燕:《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
    周志忍、陈庆云主编:《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吴忠泽、李勇、邢军著:《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管理制度》,时事出版社,2001年。
    李路路、李汉林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建芹等著:《从自愿到自由:近现代社团组织的发展演进》,群言出版社,2007年。
    吴忠泽、陈金罗主编:《社团管理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
    褚松燕著:《中外非政府组织管理体制比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
    龚禄根主编:《中国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
    [英]洛克:《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商务印书馆,1994年。
    [英]梅因:《古代法》,商务印书馆,1959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102页。
    [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沿》,三联书店,1999年。
    [美]保罗·柯文、默尔·戈德曼:《费正清的中国世界:同时代人的回忆》,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美]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29页。
    [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德]乌尔里希·贝克等:《个体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海南出版社,2003年。
    [美]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约瑟夫·熊彼得《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2002年,
    [英]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中信出版社,2010年。
    [美]许倬云:《从历史看组织》,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赖特·米尔斯,塔尔考特·帕森斯主编:《社会学与社会组织》,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美]杜赞齐:《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
    [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一一非营利部门视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
    [美]亨廷顿:《第三波》,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
    [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
    [美]罗伯特D.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詹姆斯·N·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页。
    [美]布坎南:《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张定淮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美]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陈金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宛容译,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Marc Bloch, Social Classes and Political Organization,Taylor&Francise-Library,2005.
    Michael A.Lebowitz,Beyond Capital:Mars’s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Working Class, published by Macmillan,1992.
    Joseph V.Femia,Marxism and Democra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1993.Nicholas Thoburn,Deleuze,Marx and Politics,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Britain by Antony Rowe Ltd,Chippenham,2003.
    Susan L.Shirk,Chian:Fragile superpower,Oxofrd,university press,2007.
    Kevin J.O’Brien,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Cambridge Studies Contentious Poletics,2000.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06.27.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10.19.
    俞可平:《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3(4)。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1)。
    严书翰:《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历程和理论》,《党的文献》,2011(4)。
    严书翰:《党的十八大报告若干创新论断解析》,《人民论坛》,2012(11)
    王绍光:《“公民社会”祛魅》,《绿叶》2009(8)。
    吴敬琏:《市场经济“升级”有赖于公民社会发展》,《中国改革》2005(11)。
    吴新文:《公民社会的培育与中国经济伦理的改善》,《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6)。
    曹琳琳、李敢:《非政府组织发展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双重影响》,《哈尔滨市委党学报》2011(9)。
    徐永祥:《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民间社会组织及其社会政策》,《学海》2006(6)。
    孙立平:《以社会重建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学研究》2007(2)。
    沈原:《公民资格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依据》,《社会学研究》2007(2)。
    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2)。
    肖唐镖、孔卫拿:《当代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后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2)。
    郑振满:《中国家族史研究:历史学与人类学的不同视野》,《厦门大学学报》1991(4)。
    康晓强:《政党与民间组织的内在逻辑》,《天府新论》2008(4)。
    祝黄河:《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16冯霞:
    生健红:《执政党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3)。
    张文成:《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6)。
    王瑜:《政党与非政府之间的关系》,《学习时报》2005.08.08
    闰东:《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国际视角》,《新视野》2009(3)。
    林尚立:《民间组织的政治意义:社会建构方式转型与执政逻辑调整》,《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1)。
    陈洪涛:《“社会组织”概念的政策与理论考察及使用必要性探析》,《社团管理研究》2009(6)。
    廖锐锋,冯伟林:《社会中介组织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1)。
    刘求实、王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基础》,《公共行政评论》2009(3)。
    刘稚文,牟向东,《对新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调查与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
    顾维民:《枢纽式社会组织管理模式的探索》,《社团管理研究》2010(2)。
    韦朝烈:《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公民社会组织发展问题探讨》,《探求》2006(4)。
    孙伟林:《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社团管理研究》2009(1)。
    何增科:《深化十大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构想》,《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2)。
    王先明:《从财务的免度浅谈社会组织年检》,《社团管理研究》2011(10)。
    王名:《改革民间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的分析和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07(4)。
    金彪:《试析中亚“颜色革命”中外国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学会》2008(4)。
    张远:《第三部门兴起与我国公共政策的创新》,《探索》2006(1)。
    曹现强,侯春飞:《中国民间组织成长机制分析——自主治理的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04(4)。
    蒋京议:《国家管理社会化:政府转型的根本目标》,中国经济时报,2008.01.04
    崔萍、李磊:《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社会组织发展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5)。
    程明:《论社会组织管理的创新》,《中国行政管理》2008(10)。
    金子求:《论公民社会与执政党的现代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
    张文成:《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6)。
    刘求实、王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基础》,《公共行政评论》2009(3)。
    黄建新:《略论社会组织的政治意蕴》,《浙江社会科学》2009(4)。
    许成林:《民间组织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
    吴伟,孟延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困境及化解建议》,《学会》2007(12)。
    张康之:《论组织的转型:从控制到合作》,《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饶彩霞:《改革开放30年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特点》,《黑龙江史志》,2008(2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动力构建社会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2005(5)。
    朱眉华:《“非营利组织发展与社会建设”研究会综述》,《探索与争鸣》2009(12)。
    王丽华:《民间组织崛起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学习月刊》2007(9)。
    刘雅文、牟向东:《对新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调查与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2)。
    徐东辉、孙前梅:《从组织阶段斗争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无产阶
    级政党完成政治任务方式的转变》,《科学社会主义》2008(5)。
    矫海霞:《从伦理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2009(3)。
    郭亚丁:《民间组织发展与党的民主执政方式》,《社会主义研究》2005(4)。
    陆传照:《民间组织的兴起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时小燕,毕霞,潘高:《透过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前沿》2008(12)。
    黄建新:《略论社会组织的政治意蕴》,《浙江社会科学》2009(4)。
    李从新:《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动力——非政府组织》,《学术动态》2007(3)。
    周昭,王世伟,唐凯:《加强政治动员中社会团体的作用发挥》,《学会》2009(8)。
    詹少青、胡介埙:《西方政府-非营利组织关系理论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9)。
    蔡吴《论社会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管理世界》2009(2)。
    王名、贾西津:《关于中国NGO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03(1)。
    贾西津:《NGO:国际视野与中国发展》,《当代世界》2010(6)。
    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4(4)。
    陈雷:《关于构建社会组织反应诉求机制的探讨》,《社团管理研究》2009(4)。
    刘鹏:《从分类控制走向嵌入型监管:地方政府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5)。
    许成林:《民间组织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
    扬大梅、韩国明:《草根组织制度排斥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6)。
    郁天莹、黄伯平:《民间组织的现状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潜在价值》,《行政论坛》2008(2)。
    马仲良、于晓静:《从“社会经济”看我国社团组织的发展》,《社团管理研究》2007(1)。
    崔丽丽:《发挥第三部门作用加快社会组织发展》,《社团管理研究》2008(9)。
    姜力:《认清形式,明确任务,开创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新局面》,《社团管理研究》2007(3)。
    吴伟、孟延春:《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困境及化解建议》,《学会》2007(12)。
    吴庆华:《浅议第三部门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困境及其超越》,《经济研究导刊》2008(11)。
    [日]黑田由彦:《町内会:当代日本基层社区组织》,《社会》2001(8)。刘培林:《建构中的公民社会——以维权组织和倡导性组织为例》,《求是学刊》2010(9)。
    刘明,朱毅蓉:《关于加强党对社会中介组织领导的思考》,《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2)。
    马西恒:《民间组织发展与执政党建设》,《政治学研究》2003(1)。
    江立华、胡杰成:《“地缘维权“组织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文史哲》2007(1)。
    刘岩:《城市社区组织的自主性缺失与内源性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09(2)。
    林联凤:《论民间组织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年(6)。
    万江红、张小玉:《中国民间组织在建构和谐社会中的社会功能探析》,《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韩晓莉:《新旧之间:近代山西的商会与行会》,《山西大学学报》2005(1)。
    马长山:《NGO的民间治理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法学研究》2005(4)。
    施雪华、刘耀东:《包容性增长和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与管理》,《社会科学》2012(1)。
    张紧跟、庄文嘉:《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社会学研究》2008(2)。
    马兰世:《新时期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硕士论文,2009。
    闫东:《中国共产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7。
    林燕凌:《中国非政府组织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李茂平:《民间组织的道德整合功能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中国社会组织网,http://www.chinanpo.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http://www.mohrss.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http://www.mca.gov.cn
    中国城市社区网,http://www.cucc.org.cn
    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国家图书馆网:http://www.nlc.gov.cn
    超星电子图书馆:http://lib.caa.edu.cn
    百度网:http://www.baidu.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