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上海市民文化与现代通俗小说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背景,文学和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研究二者之间的互动,探讨市民文化视野中的上海现代通俗小说特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上海文化、文学的特殊性,首先在于上海历史的特殊性。由于开埠通商,上海到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在经济、文化、文学等方面都显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上海文化”已成为引人瞩目并获得普遍认可的名词概念。上海文化与上海城市分不开,又随这座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市民性是上海文化的主色调。市民文化具有公众性与开放性、商业性与消费性、公论与批判倾向以及传统与现代相纽结等特质,是上海文化的基本属性。
     上海市民文化孕育了言情、武侠、侦探、社会等各种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而在这些类型的通俗小说中又蕴涵了诸多市民文化的因子。就言情小说来看,从民初通俗作家对“情”的自我言说,到张恨水将“情”推向社会人生的广场,再到张爱玲对“爬满了虱子”的世俗人生的展示,爱情已逐渐脱下了诗意的华衣,露出了算计、苦涩、无聊的世俗本相,这是市民文化的真实,也是普泛的人生真实;从武侠侦探小说来看,武侠小说追求的是公义,侦探小说既能“启智”又能“移情”,但两类小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公义、道德与律法之间,二者都偏重于公义与道德这边,轻视甚至否定律法,这在缺少终极关怀、人治总是大于法治的中国,大概是难以摆脱的宿命;从社会小说来看,对五光十色的都市人生的书写,是契合市民文化精神的文学表达,是通俗作家为都市人生留下的“错综复杂的真实面影”;就市民文化接受中的通俗小说艺术来看,通俗小说在创作观念、题材选择以及叙事模式等方面既表现出与新文学的疏离与差异,又表现出与新文学的互渗与融合。
     上海现代通俗小说的繁荣和发展,得益于由报刊、书店、出版社等“交往网络体制”构成的“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上海现代通俗小说在获得自身自主性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市民社会、公共空间和个体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通俗小说所具有的自由表达、对话交往、多元风格和宽容等特征,不只是艺术自身的要求,也是市民文化的要求。
     上海现代通俗小说的兴起与生长,是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市场催化、激发的结果。文化市场的建立不仅为通俗小说的兴起与生长创造了外部环境和社会土壤,也使通俗小说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上海现代通俗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同步发展又相互渗透、融合的文学史实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性文学语境。
Literatur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and culture is a background that is indispensable to literature.There is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culture.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as well as philosophzing about the features of Shanghai’s modern tawdry novels, is a meaningful subject.
     Specialities of Shanghai’s literature and culture lie first in the special history of Shanghai.Having been open to foreign countries for a long time,Shanghai became a great cosmopolitan city in the early 1930’s,so Shanghai has been showing its particularly local culture features in economy,culture and literature.Shanghai Culture has become a noticeable and universally accepted concept.Shanghai Culture cannot be seperated from the city of Shanghai,develop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The dominant feature of Shanghai Culture is to serve city residents.The Culture Of City Culture ,which is the basic attribute of Shanghai Culture,posses the features of Openness and public, commercialism and consumming,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modern and traditional.
     Shanghai Culture of City Residents gave birth to many types of modern tewdry novels, which contain many factors of the culture of city residents,including romantic fictions,Kong Fu novels,detective novels and society novels.In respect of romantic fictions,in early Republic China,the pop writers described Love only by themselves;later,Zhang Henshui introduced Love to the society;after that,Zhang Ailing described the profane life of“crawling with lice”.Since then,romantic fictions has left off its poetic semblance,showing its original face---sagacious calculations,hard life and ennui.All that reflected the true life of city residents and the ordinary human beings.In respect of Kong Fu novels,the writers sought fairness and justice,while detective novels not only edified intelligence but showed love.Essentially, they were the same:between justice,morality and laws,they were in favour of justice and morality;however,they both despised legislation,which might be the predestination hard to get rid of in the old China in which the ordinary people were short of care and the rule of man prevailed the rule of laws.In respect of the society fictions,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lorful lives of the city residents was in accord with the literary description of essensial sipirit of the city residents’culture,and they were the ones that showed“A Complicated true portrait of metropolitan lives”.In respect of the art of creation,the pop novels were different from modern literature in the notions of creation,the choice of subjects and the ways of telling storie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merged into modern literature in some ways.
     Newspapers,magazines,bookstores and presses were, in fact, benificial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Modern Pop Novels.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Modern Pop Novels,they promote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residents’society,public spaceand individual notions.The features of pop novels---free expression,conversations ,multiple styles and tolerance --- were demands of both art itself and City Residents’Culture.
     Shanghai Modern Pop Novels were catalyzed and aroused by modern commercial economy and cultural market.The establishment of culture market created the outer environment and social atomosphere for pop novels and changed the styles of them from classical styles to modern ones.Shanghai Modern Pop Novels play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The language situation is formed by Modern literature developing and permeating into New Literature simultaneously.
引文
1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编著:《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第23-24页,西苑出版社,2003年
    2王建:《美日区域经济模式的启示与中国“都市圈”发展战略的构想》,《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2期
    3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第351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李永吟:《创作解释学》,第29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第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第4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梁伟峰:《鲁迅与左翼文化》,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
    
    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第44页,三联书店,2005年
    2 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第194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1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第64页,东方出版社,1994年
    
    1张广崐:《市民性:上海文化的主色调》,《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2李天纲:《90年代上海文化印象》,《上海文化》,1994年第4期
    3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1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4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上册),第1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5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第14-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范伯群:《礼拜六的蝴蝶梦——论鸳鸯蝴蝶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3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南京出版社,1994年
    4范伯群:《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5范伯群,汤哲声,孔庆东:《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6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小说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7袁进:《鸳鸯蝴蝶派》,上海书店,1994年
    8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9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
    11张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
    12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13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4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6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7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8杨剑龙:《论鸳鸯蝴蝶派侦探小说的叙事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9汤哲声:《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变与雅俗合流》,《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0汤哲声:《鸳鸯蝴蝶-礼拜六小说观念的价值取向及其评价》,《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1朱寿桐:《论精英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对举关系》,《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1期
    12朱志荣:《论现代通俗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3陈珺:《三十年代“国难小说”及旧派通俗小说的历史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14梁振华:《世俗时代文学空间再拓展》,《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第15期
    15黄书泉:《论现代性文学语境中的通俗小说》,《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6田涛,樊仰泉:《清末市民文化的兴起》,《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7王利涛:《鸳鸯蝴蝶派与大众传媒关系探微》,《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8刚欣:《另一种角度看鸳鸯蝴蝶派》,《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9张广崐:《市民性:上海文化的主色调》,《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贾植芳:《反思的历史历史的反思——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而序》,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范伯群:《对鸳鸯蝴蝶-<礼拜六>派评价之反思》,《上海文论》,1989年第1期
    2苑良珍:《中国现代传统风格的都市通俗小说——鸳鸯蝴蝶派评论》,《齐鲁学刊》,1990年第3期
    
    1王利涛:《鸳鸯蝴蝶派与大众传媒关系探微》,《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徐采石,金燕玉:《鸳鸯蝴蝶派与吴文化》,《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4期
    3袁荻涌:《鸳鸯蝴蝶派小说与西方文学》,《贵州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4刚欣:《另一种角度看鸳鸯蝴蝶派》,《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5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6芮和师、范伯群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1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3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第2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第120-123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2米列娜编,伍晓明译:《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陈蝶衣:《通俗文学运动》,《万象》第2年第4期
    1陈蝶衣:《通俗文学运动》,《万象》第2年第4期
    2许慎:《说文解字》,九州出版社,2006年
    3参见孙克强:《雅俗之辨》,第7-8页,华文出版社,1997年
    4刘熙:《释名》,第57页,中华书局,1985年
    5《礼记·曲礼》
    
    1孙克强:《雅俗之辨》,第10页,华文出版社,1997年
    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第8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论语·阳货》
    2曹丕:《典论·论文》,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第1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第257页,中华书局,1986年
    4王夫之:《明诗评选》,第71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1郑樵:《诗辨妄》,转引自孙克强《雅俗之辨》,第59页,华文出版社,1997年
    1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1页,1995年
    2李渔:《窥词管见》,转引自孙克强《雅俗之辨》,第64页,华文出版社,1997年
    
    1陈伯海:《中国文学史之宏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91页,1995年
    2李渔:《窥词管见》,转引自孙克强《雅俗之辨》,第64页,华文出版社,1997年
    1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页,2004年
    2朱自清:《文学的标准与尺度》,《朱自清古典文学论集》(上册),第1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汤哲声:《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之辨与雅俗合流》,《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1汤哲声:《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变与雅俗合流》,《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2余秋雨:《上海人》,见蔡栋编《南人与北人》,第183页,大世界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3张广崐:《市民性:上海文化的主色调》,《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张广崐:《市民性:上海文化的主色调》,《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1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张爱玲文集》,第20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沈从文:《论“海派”》,《大公报》,1934年1月10日
    2苏汶:《文人在上海》,《现代》,1933年第4卷第2期
    1赵园:《北京:城与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页,2002年
    
    1郁达夫:《北平的四季》,《宇宙风》,1936年第20期
    2郁达夫:《北平的四季》,《宇宙风》,1936年第20期
    3参见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页
    4《天津商会档案资料汇编(1903-1911)》(上册),第17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34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2田涛,樊仰泉:《清末市民文化的兴起》,《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9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人的潜能和价值》,第162-177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
    1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第157-16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1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3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74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75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法】白吉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第26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6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72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1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第29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第125-13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3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102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第22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转引自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第21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杨扬:《文学的年轮》,第193页,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
    3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第9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第58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第18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页,作家出版社,1955年
    3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第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戈公振:《中国报学史》,第178页,三联书店,1955年
    5鲁深:《晚清以来文学期刊目录简编》,《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下),中华书局,1957年
    
    1马光仁主编:《上海新闻史》,第69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2祝君宙:《上海小报的沿革》,《新闻研究资料》,第42辑
    3魏绍昌:《我看鸳鸯蝴蝶派》,第21页,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
    4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第2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5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卷,第1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18页,香港大华出版社,1971年
    2摩西:《小说林·发刊词》,《小说林》第1期
    3参见王利器编:《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见《新民丛报》1902年8月18日第14号
    2见《新小说》1902年第1号
    3原题《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1897年10月16-18日
    4载《绣像小说》,1903年5月第3期
    
    1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第413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寅半生:《小说闲评叙》,《游戏世界》,1902年第1期
    3老棣:《文风之变迁与小说将来之位置》,《中外小说林》1907年第6期
    4别士:《小说原理》,《绣像小说》,1903年第3期
    
    1梁启超:《告小说家》,《中华小说界》,1915年第2卷第1期
    2恽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1915年第6卷第7期
    3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1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参见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第14-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张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
    1转引自张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第2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
    2转引自张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第2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
    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2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第14-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颠公:《懒窝随笔》,见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第2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张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第4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
    2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1906年第1期
    3寅半生:《小说闲评·序》,《游戏世界》,1906年第1期
    4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6-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3林纾:《<孝女耐儿传>序》,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林纾:《<块肉余生述>前编序》,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
    2包天笑:《我与杂志界》,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第40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1叶圣陶:《民众文学的讨论》,《文学旬刊》1921年1月25日
    1徐枕亚:《李定夷》,魏绍昌主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第59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2刘铁冷:《铁冷碎墨》,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上册),第38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陆士谔:《新上海·自序》,第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徐枕亚:《小说丛报·发刊词》,《小说丛报》第1期
    3王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礼拜六》第1期
    
    1陈思和:《鸡鸣风雨》,学林出版社,1994年
    2陈独秀:《一九一六年》,《新青年》1916年第1卷第5号
    
    1王瑶:《在东西古今的碰撞中·序》,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6号
    
    1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6号
    2周作人:《平民文学》,《每周评论》,1919年1月第5号
    3周作人:《平民文学》,《每周评论》,1919年1月第5号
    4鲁迅:《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1),第648-649页,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1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16-17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张恨水:《我的总答谢》,《写作生涯回忆》,第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转引自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15-1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袁进:《小说奇才张恨水》,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2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第1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王钝根:《礼拜六》出版赘言,《礼拜六》第1期
    2李定夷:《消闲钟》发刊词,《消闲钟》第1集第1期
    3鲁迅:《<奔流>编校后记》,《鲁迅全集》(2),第1335页,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4姚公鹤:《上海闲话》,第12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程小青:《侦探小说的多方面》,芮和师,范伯群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第71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1张爱玲:《谈看书》,《张爱玲文集》,第293-294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2张爱玲:《谈看书》,《张爱玲文集》,第295-29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花前小语》,《红玫瑰》1931年第21期
    11张恨水:《弯弓集·自序》,北平远恒书社,1932年
    
    1吴福辉:《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2《花前小语》,《红玫瑰》1929年5卷第24期
    3《花前小语》,《红玫瑰》1931年7卷第1期
    4《花前小语》,《红玫瑰》1931年7卷第21期
    1《花前小语》,《红玫瑰》1931年7卷第22期
    2陈珺:《三十年代“国难小说”及旧派通俗小说的历史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3钱杏邨:《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第3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4《珊瑚》1932年7月第1号
    
    1张恨水:《弯弓集·自序》,北平远恒书社,1932年
    2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壹卷),第11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3陈珺:《三十年代“国难小说”及旧派通俗小说的历史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4钱杏邨:《上海事变与鸳鸯蝴蝶派文艺》,《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第3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1陈珺:《三十年代“国难小说”及旧派通俗小说的历史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1《本刊重要启事》,《申报·春秋》,1937年8月9日
    2《小说月报》1941年各期启事
    3郑逸梅:《消夏谈屑》,《万象》第1年第2期
    4转引自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第46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叶素:《礼拜六派的重振》,《上海周报》1940年第2卷第26期
    
    1《老舍文集》(14),第14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2张鸿声:《论40年代的中国都市小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第10期
    3钱理群:《找回失落的世界》,《南方文坛》,1999年第5期
    1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1《中国惟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丛报》,1902年8月第14号
    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号
    
    1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第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魏绍昌编:《吴趼人研究资料》,第148-1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壹卷),第210-2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刘铁冷:《铁冷杂记》,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第38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2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第7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1包天笑:《小说大观·宣言短引》,《小说大观》1915年第1集
    2包天笑:《小说大观·宣言短引》,《小说大观》1915年第1集
    3爱楼:《游戏杂志·序》,《游戏杂志》1913年第1期
    4《眉语·宣言》,《眉语》1914年第1集第1号
    5《消闲钟·发刊词》,《消闲钟》1914年第1集第1期
    6昌切,李灵:《民初言情小说的悲剧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第272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1参见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第151-15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1908年4月第10期
    2昌切,李灵:《民初言情小说的悲剧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孔庆东:《通俗小说的流变与界定》,《文学评论》,1996年第1期
    
    1恽铁樵:《答刘幼新论言情小说书》,《小说月报》1915年4月第6卷第4号
    2恽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1915年7月第6卷第7号
    3张爱玲:《谈看书》,《张爱玲文集》(第四卷),第294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3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第13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第13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第14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第14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第1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许子东:《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见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第二卷),第489—490页,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
    3张恨水:《作完<啼笑因缘>后的说话》,《啼笑因缘》,第8页,北方文艺出版社,2003年
    1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下),第258-2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胡德坤:《中日战争史》,第33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3马尚斌等:《中国国民党史纲》,第508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4马尚斌等:《中国国民党史纲》,第484、507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
    
    1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第16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2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第16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潘柳黛:《我的感想》,《杂志》1944年第11卷第5期
    4柯灵:《遥寄张爱玲》,《张爱玲评说六十年》,第337页,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1胡兰成:《谈谈苏青》,《张爱玲与苏青》,第22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2于青,晓蓝,一心编:《苏青文集》(下册),第441-44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3何莲芳:《市民人生的女性言说——再论苏青散文品格》,《新疆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1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第20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胡兰成:《谈谈苏青》,《张爱玲与苏青》,第220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2王安忆:《寻找苏青》,《上海文论》,1995年第5期
    3《苏青与张爱玲对话录》,《张爱玲与苏青》,第58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1苏青:《真情善意和美容》,《苏青文集》(下册),第14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1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第24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张爱玲:《烬余录》,《张爱玲文集》(第四卷),第6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3李今:《日常生活意识和都市市民的哲学——论海派小说的精神特征》,《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1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第258-259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1【韩】赵炳奂:《张爱玲小说创作论》,子通,亦清主编《张爱玲评说六十年》,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2张爱玲:《有女同车》,《张爱玲文集》(第四卷),第7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第12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李欧梵:《浪漫主义思潮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第7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1何新:《侠与武侠文学源流研究》(上篇),《文艺争鸣》,1988年第1期
    2何新:《侠与武侠文学源流研究》(上篇),《文艺争鸣》,1988年第1期
    3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4转引自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第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1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2《孟子·告子上》
    3《墨子·尚同》
    4《墨子·尚贤》
    5陈伯海:《“士”的巡礼(上)》,《上海文论》,1989年第1期
    6张英:《中国古代的侠》,《文史知识》,1990年第1期
    
    1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第5-6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2张英:《中国古代的侠》,《文史知识》,1990年第1期
    3《论语·宪问》
    4《孟子·滕文公》
    5《论语·泰伯》
    
    1《孟子·尽心》
    2张未民:《侠与中国文化的民间精神》,《文艺争鸣》,1988年第4期
    3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第8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4《庄子·骈拇》
    5老子:《道德经》
    1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1908年第9-10期
    2李裴:《文学与文化:武侠小说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接受》,《东方丛刊》,2001年第1期
    3管达如:《说小说》,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第322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2朱狄:《当代西方美学》,第348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
    3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第12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1王政:《书生之情寄于书——知识界武侠小说迷心态初探》,《人民日报》,1989年3月4日
    2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第328-32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1张恨水:《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芮和师,范伯群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2郑逸梅:《武侠小说的通病》,芮和师,范伯等群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上),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1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3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45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徐文滢:《民国以来之章回小说》,《万象》1941年第6期
    2转引自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第196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1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467-46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第119页,重庆出版社,1991年
    1沈雁冰:《封建的小市民文艺》,芮和师,范伯群等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下),第842-84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1张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第187页,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
    2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47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王舜英:《啼鹃续录·序》,转引自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56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2转引自杨剑龙,徐俊:《创制世间至高至洁之文——论顾明道的通俗小说创作》,《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1转引自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第39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任公:《译印政治小说序》,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几道,别士:《本馆附印说部缘起》,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4林纾:《神枢鬼藏录?序》,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第237-238页,中华书局,1960年
    5周桂笙:《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侠人:《小说丛话》,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定一:《小说丛话》,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中国老少年:《<中国侦探案>弁言》,陈平原,夏晓虹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转引自赵南荣:《中国现代通俗小说选评·前言》(侦探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5转引自张昀:《论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翻译热之原因》,《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转引自张昀:《论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翻译热之原因》,《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半侬:《<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跋》,施蛰存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2),第990页,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
    3觉我:《第一百十三案·赘语》,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半侬:《<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跋》,载《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2),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
    1张昀:《论清末民初侦探小说翻译热之原因》,《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中国老少年:《中国侦探案·弁言》,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3觉我:《余之小说观》,《小说林》1908年第9期
    4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5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第4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严芙孙:《程小青》,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2半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跋》,《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集》(2),第994页,上海书店出版,1991年
    1参见姜维枫:《<霍桑探案>的创作背景及对近现代社会的思考》,《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1程小青:《从侦探小说说起》,转引自杨剑龙《论鸳鸯蝴蝶派侦探小说的叙事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2杨剑龙:《论鸳鸯蝴蝶派侦探小说的叙事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1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第288—289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1刘俊:《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书写》,载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1佘小杰:《<春明外史>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小说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晓风:《情节离奇》,《民国日报·觉悟》,1923年6月19日
    3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卷),第28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1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第16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第7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王韬:《黄浦帆樯》,转引自徐牲民《上海市民社会史论》,第54页,文汇出版社,2007年
    4王韬:《瀛壖杂志》(第3卷),第1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5《申报》1874年10月16日
    
    1罗兹·墨菲:《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张秋虫:《海市莺花》,第170页,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
    3参见徐牲民:《上海市民社会史论》,第58页,文汇出版社,2007年
    1魏绍昌:《歇浦潮·出版前言》,《上海滩与上海人》第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总序》,《上海通史》第1卷,第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夏志清:《爱情·社会·小说》,纯文学出版社,1970年
    
    1张爱玲:《谈看书》,《张爱玲文集》,第293-294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2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卷),第8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秦绍德:《上海近代报刊史论》,第13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2参见范伯群,汤哲声,孔庆东:《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第23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范柏群,汤哲声,孔庆东:《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第23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李楠:《小型化的市民大众文学——上海小报文学初论》,《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1李楠:《小型化的市民大众文学——上海小报文学初论》,《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2 [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第30页,三联书店出版,1989年
    3李楠:《市民文化笼罩下的都市想象》,《学术月刊》,2004年第6期
    
    1程乃珊:《上海探戈》,第140页,学林出版社,2002年
    2《社会里的三级制》,载《春鸣报》1942年3月27日
    
    1王小逸:《大众情人》,《万言报》1942年3月28日
    2王小逸:《大众情人》,《万言报》1942年4月11日
    3小春:《送子庵》,《万象报》1942年2月21日
    1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第28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1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93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参见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1《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卷),第4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2《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卷),第39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1902年第1号
    2朱寿桐:《论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对举关系》,《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1期
    
    1栾梅健,马亚中,王尧等:《纯与雅:文学厮杀中的对立与沟通》,《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
    2栾梅健,马亚中,王尧等:《纯与雅:文学厮杀中的对立与沟通》,《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
    3栾梅健,马亚中,王尧等:《纯与雅:文学厮杀中的对立与沟通》,《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3期
    
    1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第13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第21页,知识出版社,1987年
    
    1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第14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
    2《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第33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朱自清:《论严肃》,转引自杨晨曦《鸳鸯蝴蝶派研究述评》,《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第9-10页,中华书局,1986年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3),第1733页,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2转引自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第382页,湖南教育,2002年
    3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第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转引自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第383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3),第1804页,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1转引自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第218页,重庆出版社,1991年
    2苏青:《自己的文章》,《苏青文集》(下),第432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3范伯群:《周瘦鹃评传》,载《哀情巨子——鸳蝴派开山祖——徐枕亚》,南京出版社,1994年
    4《论本报之不合时宜》,《游戏报》1897年第149号
    5《<游戏报>重印本告白》,转引自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第1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叙言》,岳麓书社,1994年
    1转引自朱志荣:《论现代通俗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2徐文滢:《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万象》第1卷6期
    3汤哲声:《鸳鸯蝴蝶-礼拜六小说观念的价值取向及其评价》,《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4张恨水:《弯弓集·自序》,见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5张恨水:《春明外史·前序》,《张恨水全集》(第1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
    6张恨水:《金粉世家·自序》,见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7张恨水:《趣味为事业之母》,《新民报》(重庆),1944年4月24日
    1张恨水:《偶像·自序》,《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1林纾:《<孝女耐儿传>序》,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阿英:《晚清小说史》,第4-5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
    3米列娜编,伍晓明译:《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转引自黄永林:《大众视野与民间立场》,第112页,新华出版社,2005年
    1张爱玲:《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文集》,第17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张爱玲:《<传奇>再版序》,《张爱玲文集》,第13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2张爱玲:《烬余录》,《张爱玲文集》,第6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3),第1813页,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1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第395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2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第6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1张恨水:《我的写作生涯》,第45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2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第6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3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第27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徐德明:《中国现代小说雅俗流变与整合》,第27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揭曼硕:《诗法正宗》,转引自周启志《关于通俗小说模式化问题》,《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1参见曹正文:《世界侦探小说史略》,第169-17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1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第46-54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周启志:《关于通俗小说模式化问题》,《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4兹韦坦·托多罗夫:《叙事作为话语》,载《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
    1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例言》,《海上花列传》,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3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新民丛报》1902年2月22日第2号
    4周桂笙:《<歇洛克复生侦探案>弁言》,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5觉我:《第一百十三案·赘语》,《小说林》1907年第1号
    6半侬:《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跋》,《福尔摩斯侦探案全集》,中华书局,1916年
    
    1阿英:《晚清小说史》,第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48页,北大版,2003年
    3 W·C·布斯:《小说修辞学》,第4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热·热奈特:《叙事话语·叙事语式》,《外国文学报道》,1985年第5期
    2转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6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孽冤镜》,民权出版部,1914年
    
    1觚庵:《觚庵漫笔》,《小说林》1907年第5期
    2转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现代小说所经过的过程》,《现代》1932年第1卷第2号
    1《人物的研究》,《小说月报》1925年第16卷3号
    2觚庵:《觚庵漫笔》,《小说林》,1907年第7期
    3《恨海》第四回眉批,上海广智书局,1906年
    1《<老残游记>新论》,载《刘鄂及老残游记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2迈克尔·艾格:《<恨海>的人物塑造》,米列娜编《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第18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3寅半生:《小说闲评·写情小说<恨海>》,转引自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11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参见杨剑龙:《文学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第17-26页,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2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第69页,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16页,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年
    1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第69页,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
    2王富仁:《空间·时间·人》,载《突破盲点——世纪末社会思潮与鲁迅》,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3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第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第33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2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29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3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第454页,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徐牲民:《上海市民社会史论》,第299页,文汇出版社,2007年
    2参见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第79-80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
    3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第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鲁湘元:《<申报>与中国近现代报刊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2期
    2转引自魏绍昌:《李伯元研究资料》,第45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3鲁湘元:《<申报>与中国近现代报刊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2期
    
    1张静庐:《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2周利荣:《鸳鸯蝴蝶派与民国出版业》,《出版史料》,2005年第2期
    3周利荣:《鸳鸯蝴蝶派与民国出版业》,《出版史料》,2005年第2期
    1姚民哀:《小说浪漫谈》,《红玫瑰》1928年第5卷第6期
    2镜性:《论有价值小说》,《半月》1921年第1卷第2号
    3郑逸梅:《我所知道的徐枕亚》,《大成》(香港),1986年9月第154期
    4沈雁冰:《封建的小市民文艺》,芮和师,范伯群编《鸳鸯蝴蝶派文学资料》(下),第842-843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5霍克海姆:《艺术与大众文化》,三联书店,1996年
    
    1参见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2贡布里西:《艺术的历程》,第314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一项比较现代化研究》,《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1期
    2周利荣:《鸳鸯蝴蝶派与民国出版业》,《出版史料》,2005年第2期
    3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4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第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第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5号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6号
    3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1917年12月第5卷第6号
    4冯光廉,刘增人主编:《中国新文学发展史》,第64-6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5陈平原:《通俗小说在中国》,舒乙,傅光明主编《在文学馆听讲座》,第18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525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1周瘦鹃:《礼拜六旧话》,转引自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556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周作人:《中国小说中的男女问题》,《每周评论》1919年2月2日
    3徐枕亚:《李定夷》,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第590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4何海鸣:《评倚虹所撰的<北里婴儿>》,《半月》1922年第1卷第20号
    1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陆绍明:《<月月小说>发刊词》,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99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第47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2顾明道:《武侠小说丛谈》,魏绍昌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3老舍:《一点点认识》,《张恨水研究资料》,第11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1严独鹤:《啼笑因缘·序》,《啼笑因缘》,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
    2张恨水:《总答谢》,重庆《新民报》1944年5月22日
    3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第20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1陈乃欣等著:《徐訏二三事》,转引自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第55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第446-44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3吴义勤:《飘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论》,第228页,苏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第50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周锦:《中国新文学简史》,第221页,台湾成文出版社,1980年
    
    1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第5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1《李大钊选集》,第164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
    
    1转引自孔庆东:《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通俗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2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4卷,第8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眉语宣言》,《眉语》1914年第1期
    2张爱玲:《烬余录》,《张爱玲文集》,第4卷,第62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张爱玲:《必也正名乎》,《张爱玲文集》,第4卷,第5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2老舍:《一点点认识》,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第110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3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张爱玲文集》,第4卷,第22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4张爱玲:《我看苏青》,《张爱玲文集》,第227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25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2张资平:《我的创作经过》,转引自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下册),第829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第83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参见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史》,第224-225页,北大版,2007年
    
    1转引自梁振华:《世俗时代文学空间再拓展》,《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第15期
    2转引自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第20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第19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5号
    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1917年第2卷第6号
    3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第106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朱自清:《论严肃》,《朱自清选集》(第一卷),第43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1钱理群:《反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第24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贾植芳:《反思的历史历史的反思——为<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而序》,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2范伯群:《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品选》,第1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1范伯群:《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品选》,第3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2恽铁樵:《论言情小说撰不如译》,《小说月报》1915年第7期
    3李定夷:《小说改良刍议》,《小说新报》1920年第1期
    4何海鸣:《我作小说之经过》,《红玫瑰》1926年第40期
    5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丛书·总序》,南京出版社,1994年
    
    1廖国芳:《关于文艺的一封信》,《红玫瑰》1928年第9期
    2廖国芳:《讨论文艺的文艺》,《红玫瑰》1928年第12期
    3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第64页,东方出版社,1994年
    1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第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梁振华:《世俗时代文学空间再拓展》,《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第15期
    苏智良主编:《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态》,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
    陈伯海编:《上海文化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李长莉:《晚清上海的社会变迁——生活与伦理的近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朱华等:《上海一百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程童一等:《开埠——中国南京路150年》,昆仑出版社,1996年
    曹聚仁:《上海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法】白吉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唐振常:《近代上海探索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美】费正清主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上海研究中心编:《上海70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张仲礼主编:《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唐振常主编:《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刘惠吾主编:《上海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上海通社编:《上海研究资料》,上海书店,1984年
    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上海书店,1984年
    【美】罗兹·墨菲著,章克生等译:《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朱栋霖,范培松主编:《中国雅俗文学研究》(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徐牲民:《上海市民社会史论》,文汇出版社,2007年
    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杨剑龙:《文学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范伯群,汤哲声,孔庆东:《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
    栾梅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意如:《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透视》,文汇出版社,2006年
    邱明正主编:《上海文学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陈平原:《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清末民初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张法:《走向全球化时代的文艺理论》,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
    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年
    【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黄永林:《大众视野与民间立场》,新华出版社,2005年
    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2005年
    李家驹:《商务印书馆与近代知识文化的传播》,商务印书馆,2005年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李天纲:《人文上海——市民的空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李俊国:《中国现代都市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佘小杰:《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韩进廉:《中国小说美学史》,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周海波:《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王文英,叶中强主编:《城市语境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卢汉超:《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文化研究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范伯群,孔庆东主编:《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美】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杨义:《京派海派综论》(图志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永林:《张恨水及其作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李康化:《漫话老上海知识阶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周宪,许钧主编:《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田中阳:《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杨扬:《文学的年轮》,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年
    许英编著:《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年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姜玉珍编:《上海是一个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
    蔡丰明:《上海都市民俗》,学林出版社,2001年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任翔:《文学的另一道风景——侦探小说史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
    徐德明:《中国现代雅俗文学流变与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杨扬:《商务印书馆:民间出版业的兴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范伯群主编:《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郑振铎:《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
    陈伯熙:《上海轶事大观》,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王文英主编:《上海现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邓正来,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许道明:《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
    杨剑龙:《旷野的呼声——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鲁迅:《鲁迅全集》(3),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黄会林主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曹正文:《世界侦探小说史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孔庆东:《超越雅俗—抗战时期的通俗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鲁湘元:《稿酬怎样搅动文坛:市场经济与中国近现代文学》,红旗出版社,1998年
    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杨义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李天纲:《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孙克强:《雅俗之辨》,华文出版社,1997年
    刘扬体:《流变中的流派——“鸳鸯蝴蝶派”新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严家炎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吴同瑞等编:《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杨义:《中国新文学图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马逢洋编:《上海:记忆与想象》,文汇出版社,1996年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陈青生:《抗战时期的上海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陈子善编:《私语张爱玲》,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
    牛爱忠,方国根编著:《俗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蒋和宝,俞家栋编著:《市井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蔡栋编:《南人与北人》,大世界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三联书店,1995年
    曹正文主编:《世界侦探推理小说大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袁进:《鸳鸯蝴蝶派》,上海书店,1994年
    曹正文:《中国侠文化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吴同瑞等编:《中国俗文学七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李书磊:《都市的迁徙》,时代文艺出版社,1994年
    冯光廉,刘增人主编:《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4年
    陈伯海,袁进主编:《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范烟桥:《中国小说史》,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1993年
    张恨水:《张恨水全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
    张恨水:《写作生涯回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年
    杨义:《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与文化》,台湾业强出版社,1993年
    向燕南,匡长福编:《鸳鸯蝴蝶派言情小说集粹》,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
    袁进:《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萧金林:《中国现代通俗小说选评》(侦探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
    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捷克】米列娜编,伍晓明译:《从传统到现代——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美】希尔斯:《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赵园:《北京:城与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张赣生:《民国通俗小说论稿》,重庆出版社,1991年
    范伯群编选:《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总公司,1990年
    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陈平原:《20世纪中国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范伯群:《礼拜六的蝴蝶梦——论鸳鸯蝴蝶派》,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学林出版社,1988年
    袁进:《张恨水评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三联书店,1988年
    中国俗文学学会编:《俗文学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刘扬体:《鸳鸯蝴蝶派作品选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
    赵园:《论小说十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
    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钱理群等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时萌:《中国近代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应国靖:《现代文学期刊漫话》,花城出版社,1986年
    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三联书店,1985年
    魏绍昌,吴承惠编:《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阿英:《晚清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大华出版社(香港),1971年
    朱志荣:《论现代通俗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
    姜维枫:《<霍桑探案>的创作背景及对近现代社会的思考》,《潍坊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杨剑龙,洪玲:《海派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东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朱妍:《近十年鸳鸯蝴蝶派研究述评》,《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
    谢昭新,黄静:《论张恨水对现代通俗小说艺术理论的贡献》,《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汤哲声:《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之变与雅俗合流》,《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陈珺:《三十年代“国难小说”及旧派通俗小说的历史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朱寿桐:《论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对举关系》,《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年第1期
    梁伟峰:《鲁迅与上海文化》,2006年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论文未刊稿
    梁振华:《世俗时代文学空间再拓展》,《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第15期
    李楠:《小型化的市民大众文学——上海小报文学初论》,《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佘小杰:《<春明外史>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小说潮》,《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杨剑龙:《论鸳鸯蝴蝶派侦探小说的叙事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4期
    黄书泉:《论现代性文学语境中的通俗小说》,《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杨剑龙:《论近现代通俗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杨剑龙:《论上海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流失》,《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李楠:《市民文化笼罩下的都市想象》,《学术月刊》,2004年第6期
    袁进:《梁启超为什么能推动近代小说的发展》,《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范伯群:《中国现代文学之雅俗互动》,《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田中阳:《关于“市民”、“市民文化”和“市民文学”的思辨》,《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杨剑龙,徐俊:《创制世间至高至洁之文——论顾明道的通俗小说创作》,《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杨剑龙:《论上海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
    吴福辉:《海派的文化位置及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关系》,《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昌切,李灵:《民初言情小说的悲剧意识》,《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曹亦冰:《论中国武侠小说从古至今的演变》,《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田涛,樊仰泉:《清末市民文化的兴起》,《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黄锦珠:《论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质变与发展》,《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1期
    蒋益:《20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的现代化选择》,《求索》,2001年第5期
    张全之,程亚丽:《苏青与四十年代市民文化》,《德州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李裴:《文学与文化:武侠小说中传统文化精神的接受》,《东方丛刊》,2001年第1期
    晏辉:《论市民社会的现代形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焦润明:《近代市民文化的生成条件》,《辽宁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杨晨曦:《鸳鸯蝴蝶派研究述评》,《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张广崐:《市民性:上海文化的主色调》,《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周启志:《关于通俗小说模式化问题》,《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周斌:《张恨水与市民文化》,《复旦学报》,1995年第2期
    【美】佩瑞·林克:《论一、二十年代传统样式的都市通俗小说》,载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范伯群:《对鸳鸯蝴蝶-<礼拜六>派评价之反思》,《上海文论》,1989年第1期
    何新:《侠与武侠文学源流研究》,《文艺争鸣》,1988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