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贫困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本文主要运用社会互构论这一基本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问题,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梳理国内外城市贫困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城市贫困的发生机制,揭示制度与行动互构下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逻辑,并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元主体在贫困救助中的参与与贫困群体生存压力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探讨在互构论视角的指导下建构更积极有效的应对转型期城市贫困的策略。
     研究发现,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是个人与社会之间一种相互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差异和冲突。具体而言,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制度、社保制度的变迁,国家和企业的之间的父爱主义关系向个人自立——国家提供有限帮助的关系转变,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也因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变化而改变。从理论上来讲,这对个人既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机遇,因为个人同时获得了选择职业、就业岗位的自由,其自主权有所增加。但是,个人在计划经济时代已然形成的全面依附于单位企业的角色意识和行为规范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彻底的改变,在一段时间内仍然保持着对单位企业的依赖惯性,以及资源、市场能力的欠缺导致对这种新型国家与个人关系的适应性障碍,个人在一段时期内陷入贫困就成了个人与社会互构关系下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
     在这种结构性背景下,城市贫困群体也表现出巨大的主体能动性。城市贫困群体依据自身拥有的资源、能力回应着结构的调整和制度的变迁,拥有市场需要的资源和具有较强市场能力的人选择积极适应市场的行动策略,在制约和机会并存中积极寻找新的活动;而受制于自身资源、市场能力的欠缺的城市贫困群体,则表现出基于生存理性考虑下的积极抑或消极的抵抗,这种迫于生存压力的生存行动选择促使了国家出于维持社会稳定的考虑建立起多层次的贫困救助制度以维持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当基本生活得以保障后,城市贫困群体以积极从事非正规工作的行动选择回应着国家多层次的救助制度,他们或从事个体经营,或打零工,或成为城市大街小巷流动小商贩中的一员,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求着新的生存方式。
     中间组织的多元参与亦影响着城市贫困群体生存压力的改变。家庭网支持向城市贫困群体提供了较多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缓解其生存压力产生了极为重要的重要。社区作为平台承接了政府委托实施的社会保障服务,承担了大量行政性工作。社区组织提供的福利尽管对下岗失业人员缓解家庭困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就业福利项目的短期性、培训的无效性、及就业福利与低保之间的冲突性使得城市贫困群体对此项福利并不十分满意。就非营利组织扶贫而言,无论从参与数量还是从参与内容上看,非营利组织介入社区福利的提供都存在很大的缺失和不足,对贫困群体的帮助非常有限,可以说,个人与非营利组织之间因非营利组织一方的缺席而丧失了互构的前提,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作为扶贫重要一方的企业,存在着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排斥,加上他们在执行有关政策时的变通、缴纳社会保险的缺席,约束了城市贫困群体参与市场就业及享受国家社会保障的机会,而城市贫困群体面对企业的排斥、变通和缺席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迁就,沉默是他们最普遍的行为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逃避责任的行为选择,进而又使城市贫困群体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压力。
     最后,文章基于社会互构轮视角提出了应对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的政策性建议,如继续发挥政府在治贫减贫中的作用、提高个人的参与热情和能力、继续发挥家庭网的扶贫功效、挖掘社区在治贫减贫中的功能、增加非赢利组织在治贫减贫中的作用和减少市场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排斥等。
During the society transforming period in our country, urban poverty is the very important econo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questions. So applying social mutual-construction theory, the paper resurvey the urban poverty during the society transforming period in our country, with the method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based on sorting out the home and abroad poverty research, discussing on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city poverty,reveal the logic of survival of the urban poverty under the mutual-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s and actions. Investigate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multiple subject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n poverty relief, and the change of the pressure of survival in the urban poverty. Discussing on the more positive and effective strategy of urban poverty during the transforming peri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mutual-construction theory.
     The study found that urban poverty is a mutual-construction process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during the transforming period in our country. The process is accompanied with differences and conflicts. Specifically,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change of employment system a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change of the paternalis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enterprise to personal autonomy——the country supply limited help, s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untry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enterprise. Theoretically, that is not only a control to the individual, also is an opportunity because that the individual obtain the freedom of choosing career and jobs, personal autonomy improved. But, the role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al norms of individual fully dependent on the enterprise which formed in the in the planned economy era cannot change thoroughly in short period of time, the dependence of inertia will exist for a period.
     And the new adjustment disorders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individual due to the deficiency of resources and market capacities. That is an unavoidable outcome the individual fell into poverty for a period under the social mutual-construction relationship.
     In this structural context,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show great subjective initiatives.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respond to the adjustment of structure and the changes of institutions. The people take the action strategy adapt to the market actively those have the resources fit the need of the market and strong market capacities. They seek to new activities in the condition of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coexist. But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which subjects to the deficiency of self resources and market capacities show positive or negative resistance based on the survival ration. The choice of survival action under the pressure of survival urges the country to maintain the basic living of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through establishing the multiple levels of poverty relief system for the consideration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When the basic life is security,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respond to the multiple levels of poverty relief system in the choice of taking non-regular employment actively. They engaged in self-employed, odd jobs, become a member of city peddlers in the cities, and they seek to new mode of survival by their own efforts.
     Pluralism participation of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also affects the change of the survival pressure of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Family network supp rt more economic support to the urban poverty group, daily care and emotional support, and tha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relieving the pressure of survival. Community as a platform to undertake the social security service which commission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y take plenty of administrative work. For the welfare provided by 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lthough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alleviating family difficulties of the laid-off workers,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are not very satisfied to this welfare system because of the short-term of the employment program, invalidity of training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employment welfare and subsistence allowances. The help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s very limited, no matter from the number of participation o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ent. There are great deficiency and scarcity of welfare providing in community from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t is unable to form a good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 and lose the premise of the mutual-construction for the absence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are constraint in participating market employment and share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because the rejection of the urban poverty group from the enterprise, the flex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the absence of paying social insurance.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face more severe survival pressure for that behavioral choice of evasion of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s, and that due to the most common behavioral choice of silence from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they show great patience and accommodation to the rejection, flexibility and absence of the enterprises.
     At las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 urban poverty during the society transforming period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mutual-construction theory. Such as continue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poverty reduction, improve the participating enthusiasm and abilities of the individual, develop the effect of the family network in poverty alleviation, mining the function of community in poverty reduction,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poverty reduction and reduce the rejection to the urban poverty groups from the market.
引文
①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74页。
    ② 王丽艳:《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就业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③ 杨敏:《以积极创新的政策理路应对21世纪贫困挑战》,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① 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轮、学科本土轮、社会互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0页。
    ① Oppenheim, C.. Poverty:the facts[M]. London, 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
    ② 雷诺兹(Reynocds).《微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页。
    ③ 转引陈立中:《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测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④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⑤ 周彬彬:《向贫困挑战》,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⑥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1989)相关报告
    ⑦ 孟春:《中国财政扶贫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① 森:《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经济学,2003年第2期。
    ② 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③ Oppenheim, C0.. Poverty:the facts[M]. London, 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
    ③ 克莱尔:《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4期。
    ① 转引陈立中: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测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③ 杨昌江:《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④ 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① Mingione,E..New Urban Poverty and the Crisis in the Citizenship/Welfare System:the Italian Experience Antipode,1993,(25), pp.206-222
    ② 刘精明、杨江华:《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③ 刘玉亭,和深静等:《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丙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③ 王雅林:《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理论维度》,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① 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刑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2-53页。
    ② 杨宜勇:中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中国青年报,2004年。
    ③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33页。
    ④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1994年版,第44页。
    ① 李君仁:《由穷变富的学问——舒尔茨及其人力资本理论》,海南日报,2005年3月23日。
    ② 转引杨团:《资产社会政策——一个新的社会政策范式》,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第2期。
    ③ 迈克尔·谢若登,邹莉:《个人发展账户—“美国梦”示范工程》,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④ 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28页。
    ⑤ 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6页。
    ① 转引卢山:《资产建设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城市反贫困》中国社会学网,www.sociology.cass.cn.
    ② 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9页。
    ③ 孙炳耀《资产社会政策理论问题初探》,中国社会学网,www.sociology.cass.cn.
    ④ lewis:"the culture of poverty." scientific american,1966年版第215页。
    ⑤ Lewis:"the culture of poverty." scientific american,1966年版第188页。
    ① 郑杭生、李棉管:“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1-832页。
    ② 转引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对垒》,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① 转引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1——52页。
    ② 赵昌文:《贫困地区可持续扶贫开发战略模式及管理系统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8页。
    ③ 郭利平:《滇东南99个特困乡的类型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④ 陈广胜、马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的政策选择——以浙江省8个乡镇2355个农村低保对象为样本的调查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⑤ 转引慈勤英:《失业者再就业选择的制度分析》,优秀博士论文,2004年。
    ① 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② W. Lloyd Warner. Social Class inAmerica. New York:Harper&Row,1949。
    ③ 转引钱志鸿,黄大志:《城市贫困、社会排斥和社会极化—当代西方城市贫困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④ 同上
    ⑤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⑥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①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② 转引陈晋胜、张涛:《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① 转引骆祚炎:《我国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再估算》,财经科学,2006年第9期。
    ② 骆祚炎《利用线性支出系统ELES测定贫困线的实证分析——兼比较集中贫困标准》,当代财经,2006年第3期。
    ③ 马春辉:《中国城镇居民贫困化问题研究》经济学家,2005年第3期。
    ④ 王莉丽:“城市贫困:现状和对策”,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11月第6期。
    ⑤ 张茂林等:《社会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测度》,人口研究,1996年第3期。
    ① 转引李瑞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学术探索,2005年第6期。
    ② 高云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制度成因》,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6期。
    ③ 李实John Knight:《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④ 尹海洁、关士续:《经济转型与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变化》,中国人口科学,2004第2期。
    ⑤ 豆小红:《“知识新移民”的非正规就业与影响因素研究——以中部四省会城市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
    ⑥ 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① 毕瑾、高灵芝:《城市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② 徐晓军:《论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③ 尹志刚、焦永刚、马小红等:《北京城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7期。
    ④ 吴碧英:《城镇贫困:成因、现状与救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第229页。
    ⑤ 唐钧:《城市扶贫与可持续生计》,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⑥ 唐均:《城市扶贫与可持续生计》,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① 郑杭生:《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页。
    ②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③ 郑杭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与中国社会学的坚实进展——以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和社会互构论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① 郑杭生著:《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0页。
    ② 杨敏著:《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③ 杨敏:《社会互构论:从差异走向认同的追求》,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 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② 张永华:《“新型现代性”社会学理论实践理路——对郑杭生“社会互构论”的初步阐释》,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③ 王宁:《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与抽样逻辑》,《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① 郑杭生:《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② 张静:《社会结构:概念的进展及限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①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②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①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② 蔡肪:《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78页。
    ③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09/indexch.htm
    ③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④ 转引高云虹:《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城市贫困的影响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⑥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http://finance.qq.com/a/20100621/005717.htm
    ①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年份数据整理得到。
    ② 周兴、王芳:《中国城市与农村基尼系数变动的分解研究》,经济科学,2010年第1期。
    ② 转引李孝:《摆脱贫困的思考》,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
    ③ 转引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3页。
    ④ 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① 《中央人民政府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12/20/content 2358713.htm
    ② 郑杭生、潘鸿雁:《社会转型期农民外出务工现象的社会学视野》,《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期。
    ③ 高云虹:《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 倪松新:《十年劳动就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1989年第3期。
    ② 中发(1986]9号文件,转引至人民日报网络版。
    ③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④ 李实、左藤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⑤ 薛进军、魏众:《中国城市失业与贫困》载《中国劳动经济学》,2004年第1卷。
    ① 童星:《社会保障与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2月26日)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2月26日)
    ② 周翼虎、杨晓民《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 李欣:《社区民主:缘起、条件、特点与意义》,理论文萃,2004年第4期。
    ④ 文渊:《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改造——渐进式局部更新方法初探》,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⑤ 何亚群、王明生:《单位体制与社区体制:当前我国城市社会整合的二元模式探析》,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⑥ 徐国亮、武中哲:《论制度建设与组织和谐的重要性》,社科纵横,2010年第4期。
    ① 国发[1991]33号文《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② 国发[1995]6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① 国发[1997]26号文《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② 中发[1998]10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③ 中发[1998]10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④ 毕向阳:《制度与参与: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行为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① 关信平:《经济—社会转刑、全球化与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转刑中的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② 扬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③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8页。
    ④ 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⑤ 张雷:《影响城市居民住房分层的分配因素分析——武汉住房调查的社会学思考》,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① 世界银行:《1980年发展报告》
    ② 阿玛蒂亚·森:《衡量贫困的社会学》,转引自《国外贫困研究文献译丛》,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
    ③ 转引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华夏出版社,第6版,2001年,第171-172页。
    ④ 转引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第381-183页
    ⑤ 转引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3页。
    ⑥ 同上
    ⑦ 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203页。
    ⑧ 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
    ① 刘爱玉:《适应、依赖与机会结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企工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② 王汉生、陈霞:《再就业政策与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① 杨敏:《社会互构论:从差异走向认同的追求》,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② 科尔纳:《短缺经济学》,张晓光等泽,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72-273页。
    ③ 党春艳:《制度与行动: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逻辑》,《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④ 刘威:《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模式”——慈善救助之文化逻辑、经验局限与发展走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① 党春艳:《制度与行动: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逻辑》,《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② 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① 扬敏:《论社会学理论逻辑和研究指向——社会互构导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② 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9--90页。
    ③ 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① 该章部分内容已经发表在党春艳:《制度与行动:城市贫困群体的生存逻辑——基于社会互构论的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
    ② 扬敏:《社会互构论:从差异走向认同的追求》,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③ 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④ 张磊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
    ① 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92页。
    ② 转引李孝:《摆脱贫困的思考》,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8年。
    ③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④ 翟岩:《制度变迁中的行动模式转换》,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① [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刘璨、吴水荣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② 翟岩:《制度变迁中行动模式转换》,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 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的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6页,97页。
    ② 陈文超:《活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逻辑——以与城管博弈的小商贩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8年,http://www.bjinfobank.com.
    ② 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的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页。
    ①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① 陈峰:《下岗工人的抗议与道义经济学》,The China Journal, July 2000.
    ② 刘晓梅:《建设和谐社会经常中群体性事件的法学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① 陈峰:《下岗工人的抗议与道义经济学》,The China Journal, July 2000。
    ② 徐慧、肖水源、陈继萍:《下岗工人呢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2期。
    ③ 吴清军:《走向集体贫困:一个单位型社区20年变迁》,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①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② 张磊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页。
    ③ 毕向阳:《制度与参与: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行为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八条。
    ②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低工资规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3月。
    ① 国发[1986]77号文《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② 国发[1993]《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③ 国发[1999]258号文《失业保险条例
    ① 朱吉良:《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② 国发[1999]258号文《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
    ③ 国发[1998]10号文《关于切实作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① 武劳社[2003]111号文《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② 2001年上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报告。
    ① 2001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① 国办发(1995)24号文《关于全面实施再就业工程》
    ② 劳部发(1998)36号文《“三年三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
    ③ 劳社部发[2000]26号文《关于印发第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的通知》
    ① 中发[2002]12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② 鄂政发(2006)1号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③ 根据中发[2005)36号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和鄂政发(2006)1号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整理而得。
    ① 2002、2003、2004、2005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② 2010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① 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的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② 郑杭生,李棉管:《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③ 时正新,朱勇:《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8-99页。
    ④ 国发[1999]271号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二条。
    ⑤ 马长鸣:《我国政府在城镇反贫困中的职责》,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 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的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② 《武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2004年10月15日。
    ② 武办发[2006]5号文《武汉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工作意见》
    ③ 武民政[2005]111号文《武汉市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
    ① 201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② 2009、2010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① 王有捐:《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统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② 慈勤英:《失业者再就业选择的制度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③ 吉登斯:《社会的构成》,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7页。
    ④ 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3页。
    ① 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的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② 孙立平:《活在两个二元结构的夹缝中》,经济管理与就业研究网,2006-5-26
    ③ 孙立平:《转刑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① 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② 杨敏:《社会互构论:从差异走向认同的追求》,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③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④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页。
    ⑤ 杨善化:《中国当代城市家庭变迁与家庭凝聚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① 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
    ②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③ 转引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的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④ 边燕杰、张文宏:《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⑤ 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⑥ 潘允康、阮丹青:《中国城市家庭网》,浙江学刊(双月刊),1995年第3期。
    ① 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② 洪小良、尹志刚:《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① Wellman, Wortley,S.,1990. "Different Storkes from different Folk:Community Ties and Social Sup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6.
    ① 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年第2期
    ② 李强、吕勇:《社会支持与青年下岗职工心理健康》,青年研究,2001年第7期
    ① 郑杭生:《社会三大部门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② 冯必扬:《社会和谐与第三部门的发展》,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③ 江立华:《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的建设及运作机制》,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
    ① 沈洁:《城市社区福利服务体系与运作机制探讨》,社会福利,2002年第12期。
    ② 江立华:《城市社区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现状与行动策略——以武汉市的调查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③ 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④ 江立华:《城市社区建设:以增进福利为目标的实践》,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① 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② 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会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① 江立华:《城市社区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现状与行动策略——以武汉市的调查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② 新华网,武汉市下岗失业人员近四成在社区实现就业,2007年1月。
    ① 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① 转引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
    ② 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① 中发(2002)12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② 罗焰、魏蓉蓉:《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思考》,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5期。
    ① 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的生存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74页。
    ①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3页。
    ② 转引高云虹:《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城市贫困的影响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③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http://finance.qq.com/a/20100621/005717.htm
    ① 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5页。
    ① 王岩:《改制与生存:国企变革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年。
    ② 武劳社(2005)161号文《关于做好武汉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有关工作的通知》
    ① 王岩:《改制与生存:国有企业改制中社会保障基础的变迁》,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① 慈勤英:《失业者在就业选择的制度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4年。
    ① 郑杭生,李棉管:“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① 杨敏:《以积极创新的政策理路应对21世纪贫困的挑战——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贫困的结构性现象》,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① 林闽刚、王章佩:《福利多元化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
    ① 武人社险中心[2010]17号文《关于2010年度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申报核定的通知》
    ② 武人社办[2011]82号文《关于灵活就业人员2011年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基本医疗保险缴费问题的处理意见》
    1、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2、郑杭生:《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轮、学科本土轮、社会互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雷诺兹(Reynocds).《微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4、世界银行《198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80年版。
    5、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1989)相关报告
    7、周彬彬:《向贫困挑战》,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孟春:《中国财政扶贫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杨昌江:《贫困生与教育救助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丙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刑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集》(第八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7、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08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1、赵昌文:《贫困地区可持续扶贫开发战略模式及管理系统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3、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4、吴碧英:《城镇贫困:成因、现状与救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25、郑杭生著:《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杨敏著:《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7、郑杭生:《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29、《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30、蔡肪:《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32、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4、李实、左藤宏:《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35、童星:《社会保障与管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周翼虎、杨晓民《中国单位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37、扬敏:《社会行动的意义效应——社会转型加速期现代性特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39、阿玛蒂亚·森:《衡量贫困的社会学》,转引自《国外贫困研究文献译丛》,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
    40、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下),华夏出版社,第6版,2001年。
    4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包亚明译:《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4、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版。
    45、马尔科姆·沃特斯著:《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4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7、张磊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48、[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刘璨、吴水荣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9、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50、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版。
    5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R.科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2、边燕杰:《市场转刑与社会分层》,三联书店,2002版。
    53、张磊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54、时正新、朱勇:《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55、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56、孙立平:《转刑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7、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陈仲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9、杨善华、沈崇麟:《城乡家庭:市场经济与非农化背景下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0、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6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62、郑杭生:《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杨敏:《以积极创新的政策理路应对21世纪贫困挑战》,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2、郑杭生,李棉管:《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社会互构论的诠释理路》,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3、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森:《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经济学,2003年第2期。
    4、克莱尔:《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第4期。
    5、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6、慈勤英:《.社会进步与城市贫困概念的发展》,湖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
    7、杨宜勇:中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中国青年报,2004年。
    8、刘精明、杨江华:《关注贫困儿童的教育公平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刘玉亭,和深静等:《国外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1期。
    10、李君仁:《由穷变富的学问——舒尔茨及其人力资本理论》,海南日报,2005年3月23日。
    11、杨团:《资产社会政策——一个新的社会政策范式》,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第2期
    12、卢山:《资产建设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城市反贫困》中国社会学网,www.sociology.cass.cn
    13、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和文化解释的对垒》,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4、孙炳耀《资产社会政策理论问题初探》,中国社会学网,www.sociology.cass.cn
    15、郑杭生,李路路:《社会结构与社会和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6、钱志鸿,黄大志:《城市贫困、社会排斥和社会极化—当代西方城市贫困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7、李强:《怎样看待我国的社会分层新变化》,中国网。
    18、骆祚炎:《我国城镇贫困人口规模再估算》,财经科学,2006年第9期。
    19、马春辉:《中国城镇居民贫困化问题研究》经济学家,2005年第3期。
    20、王莉丽:“城市贫困:现状和对策”,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11月第6期。
    21、张茂林等:《社会转型时期城镇贫困人口特征、成因及测度》,人口研究,.1996年第3期。
    22、李瑞林:《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综述》,学术探索,2005年第6期。
    23、高云虹:《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制度成因》,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6期。
    24、李实John Knight:《中国城市中的三种贫困类型》,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25、唐钧等:《城市贫困家庭的食品消费实录》,中国党政十部论坛,2002年第3期。
    26尹海洁,关士续:《经济转型与城市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变化》,中国入口科学,2004第2期。
    27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8毕瑾,高灵芝:《城市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因素分析》,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9徐晓军:《论教育排斥与教育的阶层化》,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30、尹志刚,焦永刚,马小红等:《北京城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年第7期。
    31、唐钧:《城市扶贫与可持续生计》,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32、郑杭生:《社会互构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3年第4期。
    33、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对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审视和快速转型期经验现实的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4、郑杭生:《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与中国社会学的坚实进展》,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35、杨敏:《社会互构论:从差异走向认同的追求》,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6、彭华民:《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37、张永华:《“新型现代性”社会学理论实践理路——对郑杭生“社会互构论”的初步阐释》,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38、王宁:《个案研究的代表性问题与抽样逻辑》,《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39、郑杭生:《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3页。
    40、张静:《社会结构:概念的进展及限制》,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6期。
    41、高云虹:《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城市贫困的影响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2、周兴、王芳:《中国城市与农村基尼系数变动的分解研究》,经济科学,2010年第1期。
    43、郑杭生,潘鸿雁:《社会转型期农民外出务工现象的社会学视野》,《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1期。
    44、薛进军、魏众:《中国城市失业与贫困》载《中国劳动经济学》,2004年第1卷。
    45、毕向阳:《制度与参与:下岗失业人员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行为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46、关信平:《经济一社会转刑、全球化与中国城市贫困问题》,转刑中的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47、李汉林、李路路:《资源与交换—中国单位组织中的依赖性结构》,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
    48、王汉生、陈霞:《再就业政策与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49、郑杭生、杨敏:《社会互构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
    50、杨敏:《社会互构论:从差异走向认同的追求》,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51、扬敏:《论社会学理论逻辑和研究指向——社会互构导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之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52、[美]诺斯:《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5期。
    53、陈文超:《活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逻辑》,载《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2007·长沙)》方向新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版。
    54、陈峰:《下岗工人的抗议与道义经济学》,The China Journal,July 2000。
    55、王大明:《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确保稳定大局——在全国政协九届四次全体大会上的发言》,真理的追求,2001年第4期。
    56、徐慧、肖水源、陈继萍:《下岗工人呢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2期。
    57、王有捐:《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统计研究,2006年第10期。
    58、孙立平:《活在两个二元结构的夹缝中》,经济管理与就业研究网,2006-5-26
    59、曾群、魏雁滨:《失业与社会排斥: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60、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61、洪小良、尹志刚:《北京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支持网》,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62、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1994年第2期。
    63、李强、吕勇:《社会支持与青年下岗职工心理健康》,青年研究,2001年第7期。
    64郑杭生:《社会三大部门协调与和谐社会建设——一种社会学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65、冯必扬:《社会和谐与第三部门的发展》,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
    66、江立华:《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的建设及运作机制》,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
    67、沈洁:《城市社区福利服务体系与运作机制探讨》,社会福利,2002年第12期。
    68、江立华:《城市社区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现状与行动策略——以武汉市的调查为例》,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69、王思斌:《我国城市社区福利的弱可获得性及其发展》,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期。
    70、江立华:《城市社区建设:以增进福利为目标的实践》,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
    71、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建设运动过程中居民社会参与和社区认知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72、林闽刚、王章佩:《福利多元化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6期。
    73、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74、罗焰、魏蓉蓉:《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思考》,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5期。
    75、高云虹:《国产业结构变动对城市贫困的影响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76、李汉林:《改革30年与单位制度的变迁——分析与思考》,学术动态(北京),2008年第18期。
    77、刘晓梅:《建设和谐社会经常中群体性事件的法学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78、陈文超:《活路:社会弱势群体成员的生存逻辑——以与城管博弈的小商贩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79、刘威:《从“中国经验”到“中国模式”——慈善救助之文化逻辑、经验局限与发展走向》,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0、倪松新:《十年劳动就业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1989年第3期。
    81、何亚群、王明生:《单位体制与社区体制:当前我国城市社会整合的二元模式探析》,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82、李欣:《社区民主:缘起、条件、特点与意义》,理论文萃,2004年第4期。
    83、徐国亮武中哲:《论制度建设与组织和谐的重要性》,社科纵横,2010年第4期。
    84、刘爱玉:《适应、依赖与机会结构——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企工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85、刘应湘、钟玉英:《内源型社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再思考》,长江论坛,2008年第3期。
    86、豆小红:《“知识新移民”的非正规就业与影响因素研究——以中部四省会城市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4期。
    87、骆祚炎《利用线性支出系统ELES测定贫困线的实证分析——兼比较集中贫困标准》,当代财经,2006年第3期。
    88、陈晋胜、张涛:《群体性事件经济成因分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89、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2期。
    90、陈广胜、马斌:《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就业的政策选择——以浙江省8个乡镇2355个农村低保对象为样本的调查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91、潘允康、阮丹青:《中国城市家庭网》,浙江学刊(双月刊),1995年第3期。
    1、王丽艳:《中国转型期城镇贫困与就业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陈立中: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测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慈勤英:《失业者再就业选择的制度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4、李孝:《摆脱贫困的思考》,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5、高云虹:《中国转型时期城市贫困问题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6、吴清军:《走向集体贫困:一个单位型社区20年变迁》,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7、王岩:《改制与生存:国企变革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朱吉良:《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9、马长鸣:《我国政府在城镇反贫困中的职责》,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张雷:《影响城市居民住房分层的分配因素分析——武汉住房调查的社会学思考》,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11、文渊:《重庆主城区单位制住区改造——渐进式局部更新方法初探》,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郭利平:《滇东南99个特困乡的类型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
    1、中国民政部网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199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2月26日)。
    3、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4、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5、中发(1998)10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2)12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6、国发(1991)33号文《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5)6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7)26号文《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86]77号文《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国发[1993]《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国发[1999]258号文《失 业保险条例》;国发[1999]258号文《失业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国发[1998]10号文《关于切实作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1999]271号文《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7、劳部发(1998)36号文《“三年三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劳社部发(2000)26号文《关于印发第二期“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的通知》
    8、武劳社[2003]111号文《武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武劳社(2003)111号文;武劳社(2005)161号文《关于做好武汉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出中心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有关工作的通知》
    9、鄂政发(2006)1号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10、武民政(2005)111号文《武汉市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武政(2009)202号文《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11、武办发[2008]5号文武汉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工作意见
    12、武人社险中心[2010]17号文《关于2010年度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基数申报核定的通知》武人社办[2011]82号文《关于灵活就业人员2011年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及基本医疗保险缴费问题的处理意见》
    1、Oppenheim, C.. Poverty:the facts[M]. London, 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
    2、Rowntree, M.. 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M]. London, Macmillan,1901.
    3、Townsend, Poverty in the Kingdom a survey of the Household Resource and living Standard. Allen Lane and Penguin Books,1979.
    4、Oppenheim, C.. Poverty:the facts[M]. London, 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
    5、Mingione,E.. New Urban Poverty and the Crisis in the Citizenship/Welfare System:the Italian Experience Antipode,1993,(25), pp.206-222.
    6、lewis:,"the culture of poverty." scientific american,1966.
    7、W. Lloyd Warner. Social Class in America. New York:Harper&Row,1949.
    8、Wellman, Wortley,S.,1990. "Different Storkes from different Folk:Community Ties and Social Sup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9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