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法律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社会剩余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成员慈善意识的普遍提升,公益事业逐步发展起来,并在缓解社会分化、促进社会公平、提升社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公益事业的相关法律政策、制度建设和治理机制还很不健全。近年来诸多“慈善门”事件的发生,各种问题的集中暴露,阻滞了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公益基金会作为公益慈善事业最重要的载体,其健康、诚信、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整体推进,无疑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本文选取公益基金会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从当前公益基金会在我国的实际运行来看,存在着公益事业的社会发展需求与法律制度保障明显不相适应的情况。公益基金会治理理念、制度建构、监督渠道、信息披露机制、基金项目的评估、跟踪、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严重滞后现象,基金会的政府背景被国内外公众所诟病,基金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强,这些问题影响着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涉及公益基金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全国人大颁布实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企业所得税法》,国务院发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个人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及民政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制定的有关规章。就整体而言,这些规范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规范内容尚欠细致,部分条款的可操作性差。从公益基金会目前的发展要求来看,最为重要的任务是从法律层面解决其在治理方面存在的各类制度性问题,从源头和根本上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这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内容。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阐明了研究背景和目的,总结了我国公益基金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对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视角和创新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第二章对公益基金会治理展开理论与实证分析,具体阐释公益基金会的概念、特征、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治理理念和原则以及内外部治理机制,为全文深入分析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精准地限定了本文讨论的范围和框架。
     第三章对我国公益基金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行梳理。目前我国公益基金会的内部治理机制、外部监督机制以及法律救济制度等都不能适应慈善事业整体的发展要求,其主要原因在于行政干预过度、立法相对滞后、事中监管乏力等方面。
     第四章论证了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公益基金会的内部治理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加强理事会管理与决策职能、强化管理层执行职能、加强监事会监督职能等三个方面,并讨论了每个方面可采取的具体举措。
     第五章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公益基金会的外部治理法律制度,具体包括重构行政监管模式、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行业监督机制、建构独立第三方监督机制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如何转变行政职能,形成有效社会监督等内容。
     第六章探究了如何构建和完善我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的法律救济制度体系,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相关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相关立法和法律救济制度的举措。
     本文以“治理”为核心,对公益基金会治理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和探讨,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公益基金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借鉴现代基金会的先进治理理念和机制,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两个层面提出了基金会治理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并着重阐述了基金会治理法律救济制度的重构设想。研究方法包括:比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规范分析法、案例调查法。
     本文创新点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是借鉴经济学研究法人治理结构的方法来分析公益基金会内部治理结构,对理事会、监事会的职能及人员任职资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完善,尤其对公益基金会涉及商业行为时的决策过程与特殊谨慎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是运用比较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完善公益基金会外部治理机制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和建议;三是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调查的方法,选取经典案(事)例,尤其是民族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公益基金会治理问题进行分析,从立法和司法两大方面就如何建构法律救济制度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充分论证。
Along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especially with the growth of social surplus wealth and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social members,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has been continually developing and has been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on alleviating social differentiation,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and development, enhancing the social morality, etc. But because of a late start, the policies,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environment relevant to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are imperfect. Some charity scandal events in recent years made the problems exposed in public. These events hindere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 and triggered intense attention of society.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carriers of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Its healthy, credi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 and valuable to the Chines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The current operation situation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s shows that the demand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legal system to protect the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are obviously not adaptable. Serious lag phenomenon can be found in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the channels of supervision, the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project assessment, tracking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s. Criticism from home and abroad is on many government background welfare foundations. And the staffs are not professional enough and lack of abilities. The problems above are affec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Those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relate to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s in China are mainly the Law of Donation for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 and Enterprise Income Tax Law enacted b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Fund Management Regulations and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im Regulations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enacted by the Sate Council, and regulations made by the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Overall, these regulations are not systemic or harmonious, the content is less detailed and the operability of some of the terms is poor. From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s is to analyze all kinds of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foundations from a legal perspective, and mak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welfare from the source and fundamental. This is also the major issu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is thesis has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expound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rpose,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in China. In this chapte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innovation points are analyzed.
     Chapter Two is mainly about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governance of the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s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management philosophy and principles as well as the foundation's internal and ex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The content is the in-depth analysis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accurately define the scope and framework of this paper.
     Chapter Three enumerates the major problems of the governance of the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auses. The major problems include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the external supervision mechanism, the imperfec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etc. The causes of those problems include excessive administrative interference, lagging of legislation, the lack of supervision, etc.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provides the basis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following chapters.
     Chapter Four explains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ternal control legal system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in China. The content includes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functions of the council, the management of executive function, and the supervision function of board of supervisors, and also discusses every aspect of the specific operational measures.
     Chapter Five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xternal governance system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in China. 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supervision mode,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y supervision mechanis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third party supervision mechanism. The focus is on the discussion of how to change the administrative role, and the formation of effective social supervision, etc.
     Chapter Six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how to improve the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s legal relief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tatus of the legal relief system, the content interprets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legislation other legal relief system.
     This thesis takes the "governance" as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governance system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and seeks the truth from facts to analysis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s governance problems. By using the advanced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echanism of modern foundations, this thesis offers proposals of improving governance system from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comparison research metho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theoretical research, normative analysis method, and case study metho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thesis includes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aspect is using the economics method of studying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as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to analyze and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the Council, board of supervisors and staff qualification, especially study on the decision process and special carefulness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while involving commercial behavior. The second aspect is using the method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o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 idea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The third aspect is through the method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comprehensively reviewing the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blems of the relief system of public welfare foundation, explain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relief system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legislation and justice.
引文
① 民政部:《我国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服务工作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新闻中心记者会,2013年3月13日发布。
    ② 《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8年度慈善捐助信息社会公示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09年4月2日发布。
    ① 刘建:《慈善业生存窘境有待立法破解》,载于《法制日报》第4版,2011年5月26日。
    ② 2011年6月20日,认证信息为“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郭美美在微博上炫耀其奢华生活,自称“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引起轩然大波。中国红十字会澄清并无“红十字商会”的机构,更无“郭美美”其人,但质疑仍层出不穷。受此影响,事发一个月后中国各地红十字会收到的慈善捐款锐减、信誉受到质疑,其他官方慈善机构也受到牵连,慈善组织6到8月接收的捐赠数额降幅达到86%。(载于《要赚钱的人就远离红会》,《南方都市报》A10版,2011年11月06日。)
    ③ 《要赚钱的人就远离红会》,《南方都市报》A10版,2011年11月06日。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9条第2款、第43条第1款之规定,2006年6月1日施行。
    ① 《英国留学:谢菲尔德大学学术研究及成果总结》,载于英国教育联盟,2012年12月8日。
    ② Edward C.Halbach.Jr.Trusts Harcourt Brace Joranovich.London:Leg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 Inc,1901,1.
    ① 王劲颖:《美国基金会发展现状及管理制度的考察与借鉴》,载于人民网,2011年4月25日发布。
    ② (美]乔尔·奥罗兹:《基金会工作权威指南:基金会如何发掘、资助和管理重点项目》,孙韵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26页。
    ③ [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21页、第52页。
    ④ Adolf. A. Berle and Gardiner C. Means, The Modem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Harcourt, Brace& World,1932.
    ⑤ Michael C. Jensen and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1976.
    ① 税兵:《基金会治理的法律道路》,载于法律教育网,2011年3月15日发布。
    ② Eugene F. Fama, Michael C. Jensen, Agency Problem and Residual Claims,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26, pp.327-349.
    ③ 税兵:前引文,2011年3月15日发布。
    ④ 见于《美国非营利示范法》(RMNCA-NCA)第8.30条第2款,1987年施行。
    ⑤ Section 3 (1) and (8), charities Act 1993.
    ⑥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186-188页。
    ① 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山西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2012年6月版,第120页。
    ① 康晓光、冯利:《中国NGOs治理:成就与困境》,[荷]丽莎·乔丹,彼得·范·图埃尔主编,康晓光译:《非政府组织问责:政治、原则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29-144页:康晓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团》,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9年冬季号。
    ② 陈晓春、赵晋湘:《非营利组织失灵与治理之探讨》,《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22期,83-86页。
    ③ 钱颜文、姚芳、孙林岩:《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治理结构研究:一个对比的视角》,《科研管理》,2006年第2期,第114-121页。
    ④ 徐政:《中国公益基金会的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的问题》,载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第114-118页。
    ⑤ 徐永光:《叩问天人之际:徐永光说希望工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1-471页。
    ⑥ 李莉:《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30页。
    ① 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381-385页。
    ②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301-306页。
    ③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2011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走向现代慈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205-213页。
    ④ 陈秀峰:《从慈善文化走向公益文明:试析中国基金会的治理理念》,载于《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9期,第119-124页。
    ⑤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页。
    ⑥ Axehian Harold and Demsetz Production, nn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American EconomicReview,1972, vol.
    ⑦ Grossman,Sanrord and Hart.oliver;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6, Vol.94.
    ⑧ 王名、贾西津:《基金会的产权结构与治理》,载于《经济界》,2003年第1期,第40-45页。
    ① 葛道顺:《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9-71页。
    ② 孟东军:《我国高校教育基金会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研究》,载于《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2期,第12-14页。
    ③ 王绍光:《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22页。
    ④ 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载于《浙江学刊》第149期,第2页。
    ⑤ 郭于华、杨宜音、应星:《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①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1页。
    ③ 《美国基金会研究》,中国科学基金会,1998年版,第100页。
    ④ 引自“百度百科”,2013年5月21日访问。
    ⑤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0页。
    ⑥ 引自“百度百科”,2013年5月21日访问。
    ⑦ 资中筠:前引书,第10页。
    ① 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7页。
    ②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0页。
    ③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60条之规定,2001年10月1日施行。
    ④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8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第40页。
    ② 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36页。
    ③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页。
    ① 陈旭清、田振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第01期,2012年。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8条第(2)项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陈旭清、田振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研究》,载于《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第01期,2012年。
    ② 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主编:《2011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153-156页。
    ① 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主编:《2011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1月版,第164--165页。
    ② 全国就业人口数据统计来自《中国统计摘要(2011)》,非营利组织就业人口统计数据来自《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1)》。
    ③ 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主编:前引书,第165页。
    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底考察河北阜平看望困难群众时强调:“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流和挪作他用,和救灾款被挪用一样,是犯罪行为,必须坚决杜绝,坚决反对,坚决查处。”
    ① [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页。
    ② 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山西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2012年6月版,第120页。
    ③ 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① 沈朝霞:《慈善事业的人性基础与现实发展——论西方几个派别的慈善思想》,《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第79页。
    ② [美]P.H.弗斯顿伯格:《非营利机构的生财之道》,朱进宁等译,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7页。
    ① 崔玉、马凤芝:《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的制度化途径:自律与社会交代》,中国扶贫信息网,2004年7月21日。
    ①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65页。
    ② 资中筠:前引书,第322页。
    ③ 资中筠:前引书,第323页。
    ④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2011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走向现代慈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117页。
    ⑤ 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山西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2012年6月版,第197页。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1条第1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1条第1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1条第2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1条第3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0条第2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④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69页。
    ①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73页。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3条第1、2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3条第4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④ 许光:前引书,第175页。
    ①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76页。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0条第4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关有垣:《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福利:台湾本土的个案分析》,亚太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页。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3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80页。
    ③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2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83页。
    ② 许光:前引书,第186-187页。
    ③ 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山西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2012年6月版,第78页。
    ① 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山西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2012年6月版,第78页。
    ②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89页。
    ③ 赵华文、李雨:前引书,第189页。
    ① 高鉴国:《美国慈善捐赠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中国的启示》,《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7期,第68页。
    ②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52页。
    ③ 资中筠:前引书,第54页。
    ① 王涌:《国家为什么垄断慈善业》,载于财新网个人博客,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5日。
    ② 王涌:前引文,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5日。
    ③ 《北京今年将出台慈善事业促进办法》,人民网,2012年1月30日发布。
    ①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97页。
    ② 许光:前引书,第353页。
    ③ 王文:《谈谈基金会的日常管理和监督》,中国社会组织网,2008年11月03日。
    ① 资中筠:《财富的归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9页。
    ② 资中筠:前引书,第40页。
    ③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03页。
    ①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03页。
    ② 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山西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2012年6月版,第174-175页。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0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3条、24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陈旭清、田振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第01期,2012年。
    ④ 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59页。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1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3条第3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3条第1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刘京主编:《中国散财之道——现代公益基金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96页。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2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叶林:《公司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181页。
    ②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54条之规定,2006年1月1日施行。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9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8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壹基金身份尴尬:公募基金会门槛到底多高》,载于中国青年报一中青在线,2010年12月6日。
    ① 范宝俊:《慈善步履》,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第70页。
    ② 刘京主编:《中国散财之道——现代公益基金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81页。
    ③ 《审计的作用》,载于中国经济信息网,访问日期:2013年1月20日。
    ④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10条、第32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财政部、民政部:《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11年12月26日发布。
    ② 《中注协“指引”基金会财报审计走向公正》,载于《财会信报》,2012年6月11日。
    ① 王劲颖:《美国基金会发展现状及管理制度的考察与借鉴》,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3期,第58页。
    ② 王劲颖:前引书,2011年第3期,第60页。
    ③ 刘京主编:《中国散财之道——现代公益基金会发展报告》,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220页。
    ④ 肖燕雄,李红祥:《网络观察基金会:英国互联网的监督组织》,载于《网络传播》2006第1期。
    ① 《中国红基会社会监督机制简介》,载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网,访问日期:2013年2月2日。
    ① 陈岳棠:《非营利基金会信息披露质量评价及其治理研究》,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31页。
    ② 《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征求意见稿)》,载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访问日期:2012年5月30日。
    ① 王卡拉:《六成基金会信息披露不合规》,载于《新京报》,2012年12月27日。
    ① 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59页。
    ② 李芳:前引书,第59页。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10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0条第2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④ 渋谷幸夫『公益社团法人·公益财团法人一般社团法人·一般财团法人の機関と運營』全国公益法人協会(2009/10)
    ① 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会『公益法人定款·諸规程例』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会;改訂版(2011/8/10)
    ② 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会『公益法人制度改革阴保法令集』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会3版(2012/10/31)
    ③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3条第1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Walter Wymer, Patricia A. Knowles. Roger Gomes, Nonprofit Marketing:Marketing Management for Charitable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c;l edition March 6,2006
    ① Robert P. Fry Jr. Nonprofit Investment Policies:Practical Steps for Growing Charitable Funds, Wiley; 30 edition March 24,1998.
    ② James M. Greenfield, Fund Raising:Evaluating and Managing the Fund Development Process (AFP/Wiley Fund Development Series), Wiley; 2 edition, April 27,1999.
    ③ Sherrie Ann Madia, The Social Media Survival Guide for Nonprofits an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Basecamp Communications, LLC, January 27,2011.
    ④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3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Roger D. Silk, James W. Lintott, Managing Foundations and Charitable Trusts:Essential Knowledge,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Donors and Advisors (Bloomberg Financial), Bloomberg Press; 2 edition, August 9,2011.
    ② Elizabeth Schmidt, Nonprofit Law:The Life Cycle of a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Aspen Elective), Aspen Publishers, March 29,2011.
    ③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3条、第43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④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1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载于《学海》第2期,2005年。
    ②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17条第1款之规定,2006年1月1日施行。
    ① 康晓光、冯利、程刚:《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第119页。
    ② 陈旭清、田振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研究》,载于《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第01期,2012年。
    ③ 张木兰:《部分基金会全职员工不足两人公益组织陷人员困境》,载于《公益时报》,2012年5月30日。
    ① 杜志莹:《中国扶贫基金会:用人机制决定机构发展》,载于《公益时报》,2009年11月10日。
    ① 杨团:《中国进入全民问责时代》,在《“透明公益给力和谐社会”——中国基金会30周年暨基金会中心网一周年大会》上的发言,2011年7月8日。
    ① 姚俭建、黄丹:《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载于《社会科学》,2003年8月。
    ② 辛悦:《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监督——由“郭美美”等系列危机事件引发的思考》,载于《审计监督》,2012年3月。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2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0条之规定,2006年1月1日施行。”
    ③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52条之规定,2006年1月1日施行。”
    ① 叶林:《公司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245页。
    ② 温世扬、廖焕国:《公司章程与意思自治》,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③ 阎明复:《美国慈善事业的考察报告》,载于《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10月。
    ② Dennis D. Pointer, James E. Orlikoff, The High-performance Board:Principles of Nonprofit 16, Organization Governance, The Joessey-Bass Nonprofit and Public Management Series,2002.
    ③ 渋谷幸夫『公益社团法人·公益财团法人一般社团法人·一般财团法人の機関と運營』全国公益法人協会(2009/10)
    ① 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会『公益法人·一般法人の運營実務』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会(2011/12/5)
    ② Daniel Nigito. The Power of Leveraging the Charitable Remainder Trust:Your Secret Weapon Against the War on Wealth, Wiley; 1 edition, September 28,2009.
    ③ 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载于《法学研究》,2003年5期,第122页。
    ① 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178页。
    ②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之规定,2008年1月1日施行。
    ③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5次修正)》第6条第2款之规定,2008年3月1日施行。
    ④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4条之规定,2011年9月1日施行。
    ⑤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9条之规定,2008年1月1日施行。
    ① Dan Pallotta, Charity Case:How the Nonprofit Community Can Stand Up For Itself and Really Change the World, Jossey-Bass; 1 edition September 4,2012.
    ② Bruce R. Hopkins, Starting and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A Legal Guide (Wiley Nonprofit Authority), Wiley; 6 edition, January 22,2013.
    ③ Brian M. Sagrestano, Robert E.Wahlers, The Philanthropic Planning Companion:The Fundraisers' and Professional Advisors' Guide to Charitable Gift Planning (The AFP/Wiley Fund Development Series), Wiley; 1 edition, June 26,2012.
    ① Betsy Chapin Taylor. Healthcare Philanthropy:Advance Charitable Giving to Your Organization's Mission (ACHE Management Series), 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 First edition, August 21,2012.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6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加强和完善基金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的通知》,2011年12月26日发布。
    ① 辛悦:《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监督——由“郭美美”等系列危机事件引发的思考》,《审计监督》,2012年第3期,第25页。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5条第2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民政部:《基金会信息公布办法》第4条,2005年12月27日公布。
    ② 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山西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2012年6月版,第221页。
    ③ 陈旭清、田振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非公募基金会发展研究》,《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第01期,2012年。
    ④ 范志海:《成为有效率的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基金会发展趋势》,载于《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2期,第44页。
    ① 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中国经济出版,2009年7月第1版,第288-289页。
    ② 戴维·伯恩斯坦:《如何改变世界》,新星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第278页。
    ③ 杨道波等:《国外慈善法译汇》,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第176页。
    ④ 姚俭建:《美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载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1月,第13页。
    ① 姜弘、李宁:《慈善不贵,晒账不难——崔永元的公益梦》,载于《南方周末》,2011年10月31日。
    ① 据中国社会组织网公布的《天诺慈善基金会2011年度工作报告书》记载,该基金会2011年度公益项目支出的98.46%,共计43,300,016元捐赠给了藏区,支持藏区文化和扶贫项目。
    ② 阎明复:《慈善事业的考察报告》,载于《保障制度》,2001年第10期,第32页。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9条第1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山西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2012年6月版,第116页。
    ① 田春艳:《论我国慈善组织的监督》,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32页。
    ②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 《慈善:创新与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34-35页。
    ③ 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共有会员52家,还有以市民政局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慈善公益组织20家,有社团、公募基金会、非公募基金会、民非组织、草根组织,慈善公益领域越来越宽泛,形式和内容也丰富多样。2011年4月26日正式发布出台了《慈善公益组织管理流程指引》一书。它是目前国内首个推出的针对慈善公益组织规范运作的管理流程,其目的旨在更好地规范慈善公益类组织的运作、管理,加快转变存在于组织内部落后的运作管理方式,使慈善公益类组织有效实现资源配置最优、成本管理最低、工作效率最高、公益产出最大的运作管理体系,引导和促进首都慈善公益类组织向着更加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方向发展。《慈善公益组织管理流程指引》主要借鉴商业管理咨询的价值链思维工具,参考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容,结合当前慈善公益组织管理的现状和需求,将管理流程分为业务管理流程和辅助管理流程。其中业务管理流程又根据慈善公益组织管理工作的特性,分为四个主要业务模块:募捐流程、资金管理流程、实施流程和信息批露流程:辅助管理流程则从职能保障的角度,分为战略管理流程、品牌管理流程、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行政管理流程等五大部分。《指引》共有9个一级流程,75个二级流程,71个三级流程,基本每个流程都配有相应的流程图表、流程说明及其格式表单。
    ① 民政部:关于印发《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实施办法》的通知、关于开展基金会评估工作的通知,2007年8月16日。
    ① 王劲颖:《美国基金会发展现状及管理制度的考察与借鉴》,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4期,第21页。
    ① 杨团:《中国进入全民问责时代》,“中国基金会30周年暨基金会中心网一周年大会”发言,2011年7月8日。
    ② 李怡心:《关于国外慈善事业的研究综述》,载于《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第12页。
    ① 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中国图文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243-244页。
    ①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2011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走向现代慈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109页。
    ①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 《2011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走向现代慈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第13页。
    ① “不能让法律成无牙齿的纸老虎”,在英语世界里,如果一部法律没有相应配套的罚则,或没有什么实效性,就会被称之为“没有牙齿的”(Non-teeth)法。Betsy Chapin Taylor, Healthcare Philanthropy:Advance Charitable Giving to Your Organization's Mission (ACHE Management Series), 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 First edition, August 21,2012.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9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3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④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3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⑤ 王保树:《有限责任公司法律制度的改革》, 《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第41页。
    ⑥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9条第1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批判》,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79-336页。
    ② 古锡麟、李洪堂:《股东请求公司解散之诉探析》,载于《民商审判指导与参考》第3卷,2011年,第158页
    ③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3条第2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周友苏:《新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页。
    ② 许光:《公益基金治理结构的趋同化》,对外经贸大学,法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7页。
    ③ 周友苏:前引书,第359项。
    ① 龙卫球:《关于规范法律关系和事实法律关系》,《民法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页。
    ② 韩世远:《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页;陈小君:《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431页。
    ③ 凌云:《我国节能基金政策的分析与完善对策》,上海交通大学法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28页。
    ④ 何晓春:《公益基金项目化运作的组织结构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华北电力大学法学硕士论文(2006年),第37页。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9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赵旭东:《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载于《人民法院报》第3版,2009年2月8日。
    ③ 李占强:《慈善行为:现代社会文明公民的基本道德实践》,载于《慈善事业与社会进步——“慈善事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集》,2004年。
    ① 郑妮:《小额多数纠纷之诉讼救济》,载于《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76-79页。
    ② 时金峰:《公司相对封闭情形下债权人的利益保护》,《人民司法》,2008年第1期,第73页。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3条第3款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3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帅晓东:《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与公司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司法纵横》,2007年第6期,第15页。
    ④ 顾功耘主编:《公司法律评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卷,第313页。
    ⑤ 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224页。
    ⑥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6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欧阳玉琼:《也论公司僵局的司法司法救济》,载《人民司法》第10期,2009年,第87页。
    ①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20条,2011年5月1日施行。
    ②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4条之规定,1987年1月1日施行。
    ③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24条之规定,1987年1月1日施行。
    ① 罗培新:《填补公司合同“缝隙”——司法介入公司运作的一个分析框架》,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0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1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2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4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① 褚红军:《公司僵局的司法救济》,载《人民司法》第10期,2009年,第82页。
    ② 姚锐敏、易凤兰:《违法行政及其法律责任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4页。
    ③ 鲍为民:《美国法上的公司僵局处理制度及其启示》,载于《法商研究第3期》,2009年,第12页。
    ④ published under license with Merriam-Webster Incorporated,1996.p.l22.
    ⑤ 翁岳生主编:《行政法》(上、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① 应松年主编:《中国行政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②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③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④ 胡建淼:《比较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① [美]哈威尔·E·杰克逊,小爱德华·L·西蒙斯编:《金融监管》,吴志攀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16条之规定,2004年3月14日修正。
    ③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6条之规定,2001年2月28日通过。
    ④ 郑健才:《刑法总则》,台北三民书局,1982年修订版,第6页。
    ①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3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② 见于《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5条之规定,2004年6月1日施行。
    ③ 鲁晨生:《论我国附属刑法的价值、现状及其缺陷》,载于中国法院网,2008年8月28日。
    ④ 冯军:《刑事责任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9-53页。
    ⑤ 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572页。
    ⑥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3章第3节,2011年5月1日施行。
    ⑦ 陈岳堂:《加强公益基金会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载于人民网,2007年7月25日。
    ⑧ 上官敫铭:《红基会“小天使基金”被截留事件调查》,载于《南方都市报》A20版,2009年5月22日。
    ① 见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5月9日施行。
    ② 张明楷:《刑法学(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③ 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页。
    ① 高铭暄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5页。
    ②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49条第3项之规定,2006年1月1日施行。
    ① 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第229条之规定,2011年5月1日施行。
    ② 何秉松主编:《刑法教科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页。
    ③ 刘志远:《单位犯罪研究述评》,载于《刑法问题与争鸣》,第3辑,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张春:《双罚制的根据一法人犯罪的两重性》,载于《法学》,1990年第9期:张文:《法人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载于《中外法学》,1994年第1期:杨春洗、丁泽芸:《试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载于《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1]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2011中国公益事业年度发展报告——走向现代慈善[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陈金全.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3]陈晓军.互益性法人法律制度研究——以商会、行业协会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4]陈秀峰,张华侨.慈善唤醒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5]陈旭清.公益模式创新与挑战:非公募基金会社会参与[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6]池子华,郝如一.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褚蓥.美国私有慈善基金会法律制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8]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9]杜兰英、侯俊东、赵芬芬.中国非营利组织个人捐赠吸引力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10]范宝俊.慈善步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
    [11]高其才.瑶族习惯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12]高其才.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葛顺道,商玉生,杨团.中国基金会发展解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4]关有垣.非营利组织与社会福利:台湾本土的个案分析[M].北京:亚太图书出版社,2000年版.
    [15]郭国庆.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7]黄春蕾.我国慈善组织绩效及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18]黄永昌.传统慈善组织与社会发展[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
    [19]基金会内部治理与公信力建设编委会.基金会内部治理与公信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
    [20]基金会中心网编.基金会绿皮书: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21]江平.新编公司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
    [22]解锟著.英国慈善信托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
    [23]康晓光,冯利,程刚.中国基金会发展独立研究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24]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5]李莉.中国公益基金会治理研究——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6]李领臣.公司慈善捐赠的利益平衡[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
    [27]李维安,陈小洪,袁庆宏.《中国公司治理:转型与完善之路(华章经管中国式企业 管理研究丛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
    [28]李政云.慈善基金会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作用[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理查德·A·波斯纳[美].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30]林伟贤.慈善的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31]刘国华.慈善是一种文化——慈善教育普及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32]刘京主编.中国散财之道——现代公益基金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33]刘颖冰主编.行善时代[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7年.
    [34]刘永佶.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
    [35]吕伯涛.司法能力建设的新视角——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
    [36]吕志祥.藏族习惯法:传统与转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37]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8]马伊里、杨团.公司与社会公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39]孟令君.21世纪全国高校民政类规划教材—中国慈善工作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0]孟志强,彭建梅,刘佑平.2011中国慈善捐助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
    [41]彭小兵.公益慈善事业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42]商玉生.美国基金会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编,1998年.
    [43]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慈善:关爱与和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44]邵则春.贵州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
    [45]施昌奎.人文北京指引下的首都慈善事业发展之路[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
    [46]施昌奎.转型期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47]施正一.理论思维与民族科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48]施正一.民族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
    [49]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50]宋才发.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
    [51]宋才发.中国民族法学体系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宋才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53]苏力等.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54]孙立军、晋军.动员与参与——第三部门募捐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55]孙善根.民国时期宁波慈善事业研究(1912-193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56]谭建光、李森等主编.与志愿者同行——中国广东志愿服务调查纪实[M].北京: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57]谭明悦.中国慈善会长访谈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
    [58]陶传进等.基金会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
    [59]王建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阐释——兼论我国现行非政府组织法律的冲突与选择[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
    [60]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61]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62]王思斌主编.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
    [63]王铁志、沙伯力.国际视野中的民族区域自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64]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与慈善事业(以明清时期为重点的考察)[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年.
    [65]王卫平.中国慈善史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
    [66]王粤、黄浩明.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7]王尊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丛书·医疗、慈善与明清福建社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68]韦袆著.中国慈善基金会:法人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
    [69]吴敬琏.现代企业与公司改革[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
    [70]谢怀拭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00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
    [71]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72]徐卫.慈善宣言信托制度构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
    [73]徐卫华.发展慈善事业的理念认知与行为方式[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
    [74]许光.构建和谐社会的公益力量——基金会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75]闫明复.美国慈善事业一瞥[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
    [76]杨道波.公益性社会组织约束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77]杨道波等译校.国外慈善法译汇[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
    [78]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
    [79]杨团、葛顺道.公司与社会公益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80]杨团.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2)/慈善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81]叶林.公司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82]叶三方、杨正明.司法视野下的法律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
    [83]殷妙仲、高鉴国.社区社会工作——中外视野中的交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84]尹忠显.司法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
    [85]余晖等.行业协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86]曾江洪.资本运营与公司治理(21世纪经济管理教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87]张济民主编.寻根理枝:藏族部落习惯法通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88]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年.
    [89]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90]赵华文,李雨.慈善的真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等联合出版,2012年.
    [91]郑成功等.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92]钟毅平.社会行为研究:现代社会认知理论及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93]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94]周秋光.近代中国慈善论稿—中国慈善研究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95]周秋光.中国慈善简史——东方文化·中国慈善研究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96]周淑芳,陈家桢.上善若水:浙江慈善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
    [97]周志忍、陈庆云.自律与他律——第三部门监督机制个案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98]朱健刚,赖伟军.公益研究(2012第1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99]朱迎春.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课税的经济分析[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年.
    [100]资中筠.财富的归宿: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101]资中筠.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2][德]黑格尔.范杨、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
    [103][德]卡尔·拉伦茨.王晓哗、邵建东等译.德国民法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104][法]理查,米艾莱.张汉麟等译.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年.
    [105][法]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0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译本)(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107][法]托克维尔.董国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0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
    [109][加]伊恩.斯迈利,约翰.黑利.陈玉华译.NGO领导、策略与管理:理论与操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10][美]P.H.弗斯顿伯格.朱进宁等译.非营利机构的生财之道[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
    [111][美]R·德沃金著.李常青译.法律帝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
    [112][美]阿尔文.H.赖斯.潘若琳,赵家珍译.非营利创新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1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114][美]安德鲁.卡内基.杨会军译.财富的福音[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年.
    [115][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萧琛主译.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116][美]比索普,格林.丁开杰等译.慈善资本主义:富人在如何拯救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17][美]伯恩斯.陆震纶译.民治政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118][美]博克斯.孙柏瑛译.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19][美]布鲁克斯.王青山译.谁会真正关心慈善——保守主义令人称奇的富于同情心的真相[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20][美]布奇.布查特·阿德勒.NPO信息咨询中心主译.美国慈善法指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21][美]弗里德曼.李琼英、林欣译.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122][美]哈罗德·J伯尔曼.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
    [123][美]哈耶克.邓正来.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124][美]汉密尔顿等.程逢加译.联邦党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25][美]亨利·汉曼斯.于静译.企业所有权论[M].北京:中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
    [126][[美]霍德森.过启渊译.国际基金会指南[M].北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
    [127][美]卡多佐.苏力译.司法过程的性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128][美]科利.李维安等译.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4年.
    [129][美]莱斯特·M·塞拉蒙.贾西津、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30][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0年.
    [131][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新华信公司译.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0年.
    [132][美]罗伯特.达尔.王沪宁等译.现代政治分析[M].北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33][美]罗德.M.席勒、约瑟夫、C.金格.基金会[M].北京:格雷伍德出版社,1984年.
    [134][美]罗斯科·庞德.王保民、王玉译.法理学(第4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135][美]罗斯科·庞德.余履雪译.法理学(第1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136][美]乔尔.J.奥罗兹.孙韵译.基金会工作权威指南:基金会如何发掘、资助和管理重点项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
    [137][美]斯蒂芬.M.贝恩布里奇.赵渊译.理论与实践中的新公司治理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
    [138][美]沃尔德马.尼尔逊.大基金会[M].北京:纽约出版社,1972年.
    [139][美]沃尔特·J·萨蒙.孙经纬、高晓晖译.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1年.
    [140][日]川岛武宜.王志安等译.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
    [141][1日]谷口安平.程序的正义与诉讼(增补本)(中译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2][英]J.C.亚历山大.邓正来编译.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143][英]彼得.斯坦.刘铁等译.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144][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姬敬武译.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145][英]阿弗里德·马歇尔.朱攀峰编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年.
    [146]蔡磊.论基金会的法律问题[J].学术探索,2003(9).
    [147]陈岳棠.非营利基金会信息披露评价及其治理研究[D].湖南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148]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一回顾中国法人市民社会[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15).
    [149]范志海.成为有效率的组织——市场经济条件下慈善基金会发展趋势[J].经济体制改革,2005(2).
    [150]高丙中.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151]葛云松.论社会团体的成立[C].北大法律评论,1999年第2卷第2期。
    [152]葛云松.中国的财团法人制度展望[C].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1辑,2003年.
    [153]官晋东.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法院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障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6(3).
    [154]江明修、梅高文.自律乎,他律乎?——财团法人监督机制之省思[C].台湾财团功能与法律监督研讨会论文,2001年.
    [155]金锦萍、刘培峰.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2008),[J].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友展论坛论文集,2009年.
    [156]兰培、王湖清.民族经济法若干问题刍议[J].青海民族研究,2005(4).
    [157]李芳.慈善性公益法人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158]李莉.我国基金会的劝募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4).
    [159]李怡心.关于国外慈善事业的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2).
    [160]李占荣.论民族经济法学经济分析方法的必然性[J].民族研究,2002(1).
    [161]林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
    [162]刘俊海.论股东的代表诉讼提起权[c].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1卷,1997年
    [163]刘亚娜.我国慈事业发展中政府作用分析——中美比较的借鉴与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8(8).
    [164]陆莲香.浅谈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立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2).
    [165]聂京波、徐学英.奠定和谐社会的正义基石—论司法权在建立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西昌学院学报,2006(4).
    [166]企业基金会异军突起“亲缘”慈善的“长征路”[N].公益时报,2008(12)。
    [167]任慧颖.对中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关系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5(10).
    [168]沈朝霞.慈善事业的人性基础与现实发展——论西方几个派别的慈善思想[J].社会科学,1998(4).
    [169]宋才发.论民族自治地方城市化建设中的财政管理自治权[J].贵州民族研究,2007(6).
    [170]宋才发.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及其研究[J].民族研究,2005(5).
    [171]宋才发.民族自治地方对外贸易自治权再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1).
    [172]宋杨、宋宗合.中国民间组织员工福利调查:425万缺乏专门保障[N].公益时报,2008(12)18.
    [173]孙立平.迈向实践的社会学[J].江海学刊,2002(3).
    [174]孙宪忠.财团法人财产所有权和宗教财产归属问题[J].中国法学,1991(5).
    [175]田春艳.论我国慈善组织的监督[D].湖南大学,2010年4月。
    [176]田凯.机会与约束:中国福利制度转型中非营利部门发展的条件分析[J].社会学,2003(6)
    [177]童兆洪.法律适用研究的新思路[J].法律适用,2002(2).
    [178]童兆洪.司法权概念解读及功能探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2).
    [179]托马斯·莱赛尔.德国民法中的法人制度[J].中外法学,2001(1).
    [180]王劲颖.美国基金会发展现状及管理制度的考察与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2011(4).
    [181]王名,贾西津.中国NGO的发展分析[J].管理世界,2005(8).
    [182]王名、贾西津.基金会的产权与治理[J].清华大学公共管理评论,2005(2).
    [183]王名.促进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政策建议[J].清华发展研究报告,2003(2).
    [184]王卫平.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1999(2)
    [185]王亚新.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186]温世扬、廖焕国.公司章程与意思自治[C].载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6卷,2002年.
    [187]吴大华、王飞.民族自治地方经济自治权实施途径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又社会科学版),2008(3).
    [188]吴大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立法刍议[J].经济问题探索,1985(7).
    [189]肖扬.当代司法制度的理论与实践[C].中国司法评论,2001年第1卷。
    [190]谢宝富.当代中国公益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4).
    [191]谢海定.中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困境[J].法学研究,2004(2).
    [192]谢蕾.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
    [193]辛悦.慈善组织信息披露与审计监督——由“郭美美”等系列危机事件引发的思考[J].审计监督,2012(3).
    [194]信春鹰、张烨.全球化结社与社团立法[J].法学研究,1998(3).
    [195]阎明复.美国慈善事业的考察报告[J].社会保障制度,2001(10).
    [196]姚俭建、黄丹.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J].社会科学,2003(8).
    [197]姚俭建.美国慈善事业的现状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198]叶姗.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法律促进——基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限额的分析[J].当代法学,2012(6).
    [199]岳海勇.少数民族经济法制现代化问题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03(6).
    [200]张同全.残疾人福利基金募集市场化运作模式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06(8).
    [201]赵冉初.论法律适用中的利益衡量[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202]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J].法学研究,2003(5).
    [203]郑功成.现代慈善事业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学海,2005(2).
    [204]Betsy Chapin Taylor, Healthcare Philanthropy:Advance Charitable Giving to Your Organization's Mission (ACHE Management Series), Health Administration Press; First edition, August 21,2012
    [205]Brian M. Sagrestano, Robert E. Wahlers, The Philanthropic Planning Companion:The Fundraisers' and Professional Advisors' Guide to Charitable Gift Planning (The AFP/Wiley Fund Development Series), Wiley; 1 edition, June 26,2012
    [206]Bruce R. Hopkins, Starting and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A Legal Guide (Wiley Nonprofit Authority), Wiley; 6 edition, January 22,2013
    [207]Dan Pallotta, Charity Case:How the Nonprofit Community Can Stand Up For Itself and Really Change the World, Jossey-Bass; 1 edition September 4,2012
    [208]Daniel Nigito, The Power of Leveraging the Charitable Remainder Trust:Your Secret Weapon Against the War on Wealth, Wiley; 1edition, September 28,2009
    [209]Dennis D. Pointer, James E. Orlikoff, The High-performance Board:Principles of Nonprofit 16、Organization Governance, The Joessey-Bass Nonprofit and Public Management Series,2002
    [210]Elizabeth Schmidt, Nonprofit Law:The Life Cycle of a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Aspen Elective), Aspen Publishers, March 29,2011
    [211]James M. Greenfield, Fund Raising:Evaluating and Managing the Fund Development Process (AFP/Wiley Fund Development Series), Wiley; 2 edition, April 27,1999
    [212]Robert P. Fry Jr. Nonprofit Investment Policies:Practical Steps for Growing Charitable Funds, Wiley; 30 edition, March 24,1998
    [213]Robert P. Fry Jr. Nonprofit Investment Policies:Practical Steps for Growing Charitable Funds, Wiley; 30 edition, March 24,1998
    [214]Roger D. Silk, James W. Lintott, Managing Foundations and Charitable Trusts: Essential Knowledge, Tools, and Techniques for Donors and Advisors (Bloomberg Financial), Bloomberg Press; 2 edition, August 9,2011
    [215]Sherrie Ann Madia, The Social Media Survival Guide for Nonprofits and Charitable Organizations, Basecamp Communications, LLC, January 27,2011
    [216]Walter Wymer, Patricia A. Knowles, Roger Gomes, Nonprofit Marketing:Marketing Management for Charitable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c;1 edition March 6,2006
    [217]渋谷幸夫『公益社团法人·公益财团法人一般社团法人·一般财团法人の機關と運營』全国公益法人協會(2009/10)
    [218]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會『公益法人定款·諸规程例』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会;改訂版(2011/8/10)
    [219]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协会『公益法人·一般法人の運營実務』公益财团法人 公益法人協会(2011/12/5)
    [220]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会『公益法人制度改革阴係法令集』公益财团法人公益法人協会;3版(2012/10/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