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军工企业管理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端,晚清军工企业不仅在改善清军武器装备,推动军队现代化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在企业制度的实践上,也为后世留下重要的经验与启示。很多研究者认为:军工企业作为洋务派最重要的思想实践活动,最终却未能完成“富国强兵”的历史使命,其主要原因是奉行官办的经营模式,导致企业管理混乱、效率低下,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有鉴于此,制度建构与管理效率等问题就成为研究的关键所在,厘清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客观认识清代洋务军工企业,给予其恰当的历史定位,而且对重新评价整个洋务运动及其所推动的工业化进程也大有裨益,同时,还有助于继续深入这一时期的经济史、军事史的相关研究。
     本文在总结前人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关于军工管理制度方面的文献资料,着重分析晚清军工企业的组织制度、工资制度、技术培训机制、技术的移植以及生产管理等几大方面,大体勾勒出晚清军工企业整个管理制度体系。在尊重史料的前提上,积极尝试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搭建不同以往的观察视角,重新对已有的结论进行探讨和审视。
     在内容安排上,本文以企业制度为研究线索,对各种制度予以考察与研究。主体内容共分为以下七部分:
     绪论部分,交代军工企业兴办,发展的历史背景,回顾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并对已有成果归纳总结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并对本文的框架章节设计予以简要交代。
     第一章“企业的组织制度”,主要以机构设置和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组织制度进行分项考察。在组织机构方面,主要分析了企业的层级制结构及其效率问题;在管理人员方面,主要从管理人员的构成、管理及效率三个方面予以考察。军工企业作为一种完全缺乏工业基础的外源性工业模式,很大程度上对西方企业制度和管理思想进行了借鉴与继承。而制度源流的研究,有利于选择适合的理论工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本章的重点是,在参考西欧和日本的企业发展历史的前提下,将军工企业还原成经济学和管理学问题,对其组织结构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重新审视以往不甚妥当的结论,如对官僚制的偏见和误解,对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定性认识等等,在借助新视角和新方法下,予以重新阐释。
     第二章“企业工资制度”,着重考察军工企业的工资制度。对当时企业的工资制度特点进行精要概括,并以福州船政局的工资制度为范例,通过个案的深入剖析,阐视军工企业的工资制度的全貌。企业部门普遍存在分工和技能素质的差异,因此军工企业的工资制度普遍遵循差异性原则,在参考官俸标准的同时又有所突破,有意识地将工资制度作为调节管理的必要手段。这也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章“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重点剖析人才引进与培训的管理机制,分为外籍人才的引进和本国人才的培养两大部分。从外籍人才的引进渠道、引进制度切入,合理评价外籍人才的历史作用,解析以往研究中的偏见和误读。外籍人才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在技术的引进、消化以及形成生产力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虽然附带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也并非技术引进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本国的人才培养,以企业的培训制度为研究角度。当时的企业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人才培养系统。在外籍教员的帮助下,建立了从车间的学徒制,到学堂教育,再到留学深造的完整学习环节。三个环节不但层次分明,而且形成良性互动。从效果上看,本国人才在企业的技术、管理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章“技术引进与生产管理”,研究讨论了军工企业的产品引进和生产管理进行系统。在产品引进方面,以西方同时期军工产品的发展水平为参照,梳理军工产品从设计、制造到应用的流程,描绘军工制造的发展曲线,从而得出对近代军工更直观、更全面的认识。生产管理方面,对生产制度的考察,主要以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质量监督为切入点。评价近代军工产品,必须正视本国兵器产业的客观现实,探究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其中既有引进和制造中的主观失误,如对引进新技术的标准混乱,过分求新求快,各厂之间缺乏有效统筹,资源浪费严重,恶性竞争等等,又有本国工业条件的客观制约,还有管理流程方面的技术因素,以及立法不善的制度因素。有些弊端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而是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第五章“企业管理的困境与局限”,探讨了在工业体系之外,军工企业面对的社会困境及其历史局限。所谓社会困境,指保守的思想观念、缺失主导地位的政府、不匹配的教育制度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中西文明的巨大差异,传统文化的弊端积重难返,统治集团缺少远见卓识。历史局限是从经营者自身分析,即尴尬的政治地位,对西方浅薄而又似是而非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博弈等。本文认为,一件产品的好坏,不能仅仅从制造环节寻找原因,而是放在大环境下予以考察。
     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论点做进一步总结和提升。晚清军工企业的管理制度是西方经验与本国传统既契合又冲突的复杂产物。它即继承了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又挖掘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同时还夹带着本国经验中的负面因素。作为东西方管理经验的首次汇合,晚清军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为早期工业化的研究提供了绝佳样本。
As the incho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modern China,The military enterprises in late Qing Dynasty not only played a great role in improving weapon equipments of the Qing army and stimulating the army's modernization,but also left important experiences and revelations in the practice of enterprise systems.Many students argue that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ideological practice of the Westernization group,they did not complete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making the country rich and its military force efficient," largely because they pursued the governmental operation pattern,which led to disordered management and low efficiency,and violated economical laws.Therefore,system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efficiency are the keys to this dissertation.It will contribute to objectively comprehend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 in Qing Dynasty,give them proper historical location,and evaluate anew the whol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and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Moreover,it will promote the study of economic history and military history of this era.
     This dissertation summarizes previous studies and collects materials about management systems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It explores organization systems,wage institutions, technical training mechanisms,technical transplantations,production institutions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and outlines their entire management systems.It attempts to use the theoretical methods of relative realms,builds distinct visions,and probes into existing conclusions.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enterprise systems as study clue and explores various systems.It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even parts.
     The introduction makes reference to the backgrounds of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reviews former studies.On that basis,it puts forward the question consciousness and study approaches of this dissertation,and briefly presents its framework and chapters.
     Chapter one,based o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and managers,examines organization systems of the enterprises.With reference to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it analyzes the hierarchy and efficiency of the enterprises.With regard to managers,it mainly explains their compositions,management and efficiency.The military enterprises were wholly lack of industrial basis,and they used and inherited western enterprise systems and management thought during their establishment.In a word,this chapter makes use of the theories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omprehensively study the management systems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s the wage systems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It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ge systems of that day.It makes the wage systems of Foochow Dockyard as a case in point.Because there existed branch division of labor and different skills,the wage systems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 should be variant.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management systems to make wage as a necessary means of regulating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chiefly examines management system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training of talents,i.e.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of domestic ones.By investigating the introduction modes and systems of foreign talents,it reasonably evaluates the historic role of foreign talents.They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nterprise development in the int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echnology and production.They had some passive affects,but that was not the main problem.The training systems of enterprises were established to train domestic talents.The enterprises of that day had set up a set of systems of training talents.Under the help of foreign instructors,complete study links were established,from apprenticeship in workshops,education in school,to study abroad.They were not only distinct,but formed virtuous interaction.Domestic talents had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s.
     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product int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It consult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military products of that day in the West,study the process of the design,mak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ilitary products,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graph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so intuitively and fully understands the modem military enterprises.Furthermore,it examines their production managements and systems from cost control and quality monitoring of the enterprises.There were negative factors of development,such as subjective errors in introduction and manufacture,objective restrictions of domestic industry conditions,unreason of management process and bad legislations.
     Chapter five studies the social predicaments and historical limitation which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 were faced with.The social predicaments consist of Conservative ideology, deficient governments,mismatching educational systems.This chapter also investigates reasons of social predicaments and historical limitations.
     The epilogue summarizes and deepens the main arguments of this dissertation.The management systems of military enterprises in late Qing Dynasty were the results of Western experiences and domestic traditions.They inherited Western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ience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ly culture advantages,but could not get rid of negative factors of domestic experiences.As the first amalgamation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management experiences,the management systems of the military enterprises were the more important examples in Chinese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引文
[1]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两广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年,第4卷。
    [2]魏源:《海国图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卷 “议战”。
    [3]《同治三年甲子四月戊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等奏》,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25卷,第2475页。
    [1]《同治三年甲子四月戊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等奏》,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25卷,第2494页。
    [2]陈廷经:《海防亟须筹划等情折》,《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中国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第7页。
    [3]宝鋆等:《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5卷,第25页。
    [4]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吴汝纶编:《李义忠公全集·奏稿》,第24卷,第11页。
    [5]曾国藩:《奏陈购买外洋船炮并进行试造折》(1861.8.23),《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4页。
    [6]《同治三年甲子四月戊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恭亲王等奏》,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25卷,第2492页。
    [7]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第373页。
    [1]左宗棠:《奏请拓增船炮大厂以图久远折》(1885.2.29),《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27页。
    [2]左宗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卷,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3卷“制造表”,第1-56页。
    [1]陈文安、穆庆贵:《新编企业管理(第五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第8页。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68页。
    [1]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324页。
    [2]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第151页。
    [3]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4]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可归纳为四个阶段,即:18世纪到20世纪的“传统管理理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理论”、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行为管理理论”、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现代管理理论”。见陈文安、穆庆贵主编的《新编企业管理(第五版)》。
    [5]“传统管理论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英国古典政治经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奇、美国的亨利·普尔等。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75-476页。
    [2]M.C.布莱克福德:《西方现代企业的兴起》,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43页。
    [3]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上),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88页。
    [4]林达·约翰逊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1页。
    [1]沈葆桢:《办理船政望以大局为重》(1867.12.3),《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台北)艺文印书馆,1957年,第67号,第103页。
    [1]沈葆桢:《机器到工已齐并船厂现在情形折》(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沈文肃公政书》第4卷,第29-30页。
    [2]左宗棠:《咨呈日意格德克碑禀稿保约条议清折合同规约等件》(1866.12.2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20号,第39-42页。
    [1]牟安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79页。
    [2]牟安世:《洋务运动》,第80页。
    [3]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57页。
    [4]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进》,第257页。
    [1]郑观应:《盛世危言·船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22页。
    [1]《江南制造局移设芜湖各疏稿》,第89-91页,转引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2]《江南制造局移设芜湖各疏稿》,第89-91页,转引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第83页。
    [3]《江南制造局移设芜湖各疏稿》,第27页,转引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第83页。
    [1]日意格:《福州船政局》,转引自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3页。
    [2]沈葆帧:《请奖积劳出力文物员弁》(1875.7.15),《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第306号,第557-575页。
    [3]林庆元:《福建船政史稿》,第104页。
    [4]林庆元:《福建船政史稿》,第104页。
    [5]裴荫森:《会同考核船政员绅分别裁撤应留及应留咨取各衔名折》(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1卷,第2页。
    [1]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7卷,第160-161页。
    [2]林金忠:《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18-320页。
    [1]林金忠:《企业组织的经济学分析》,第263-264页。
    [1]李鸿章:《奏请饬广东督抚速令丁日昌到沪专办制造片》(1863.10.2),《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1062页。
    [2]李鸿章:《奏请饬广东督抚速令丁日昌到沪专办制造片》(1863.10.2),《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1062页。
    [3]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现代化的尝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86页。
    [1]K.E.福尔索姆:《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2]K.E.福尔索姆:《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第72页。
    [3]《同治五年就越二十三日左宗棠折》,《洋务运动》(五),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6页。
    [1]张之洞:《保蔡锡勇片》,《张之洞全集》第2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094页。
    [2]黎仁凯:《张之洞督鄂期间的幕府》,陈锋、张笃勤主编:《张之洞与武汉早期近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6-87页。
    [1]林庆元:《福建船政史稿》,第106-107页。
    [2]左宗棠:《道员叶文澜等交船政差遣片》(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卷,第11-12页。
    [3]王元稚:《夜雨秋灯录》,1917年印本,转引自林庆元:《福建船政史稿(增订本)》,第110页。
    [1]裴荫森:《制造各种水雷并厂署被风损伤估修片》(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9卷,第14页。
    [2]裴荫森:《会同考核船政员绅分别裁撤应留及应留咨取各衔乞折》(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1卷,第18-19页。
    [3]吴赞诚:《遵旨筹拨轮船由沪赴津转运粮米折》(光绪四年二月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5卷,第23页。
    [4]沈葆帧:《复丁雨帅》,《沈文肃公牍》(三),转引自林庆元:《福建船政史稿(增订版)》,第109页。
    [5]沈葆桢:《复丁雨帅》,《沈文肃公牍》(三),转引自林庆元:《福建船政史稿(增订版)》,第109页。
    [6]K.E.福尔索姆:《朋友·客人·同事——晚清的幕府制度》,第133页。
    [7]魏瀚原职为“会办船政”,与“船政大臣”责任大抵相同,但品秩低于“船政大臣”。
    [1]沈葆桢:《请奖积劳出力文物员弁》(1875.7.15),《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第306号,第572页。
    [2]沈葆帧:《船政任事日期折》(同治六年六月十七日),《沈文肃公政书》第4卷,第2页。
    [3]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进》,第257页。
    [4]《同治九年九月十四日文煜等折》,《洋务运动》(五),第95页。
    [1]丁日昌:《恳辞福建巡抚兼职》(1867.1.17),《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第413号,第649页。
    [2]沈葆桢:《请奖积劳出力文物员弁》(1875.7.15),《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第306号,第558页。
    [3]沈葆桢:《请奖积劳出力文物员弁》(1875.7.15),《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第306号,第565页。
    [4]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第2137页。
    [1]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第2137页。
    [2]周见:《近代中日两国企业家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1]庞百腾:《沈葆桢评传》,第198页。
    [1]黄继宗、于醒民:《洋务运动中留学生的派遣》,《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2]麟书等:《奏冯熙条陈自强四端折》(1895.4.11),《中国近代兵器档案史料》(一),第39页。
    [1]胡燏棻:《奏请由民办兵器制造折》(1895.7),《中国近代兵器档案史料》(一),第41页。
    [2]赵滨彦:《江南制造局移设芜湖各疏稿》,第89—91页,转引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第83页。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第84页。
    [1]陈文安、穆庆贵编:《新编企业管理》(第四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年,第286页。
    [1]迪福:《英国商业计划》,转引自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第519页。
    [2]徐建寅:《欧游杂录》,岳麓出版社,1985年,第716页。
    [3]徐建寅:《欧游杂录》,第724页。
    [1]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第2卷,“建置表”,第3-11页。
    [2]林庆元:《福建船政史稿》,第303页。
    [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第66页。
    [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第66页。
    [2]吴赞诚:《第二号铁胁轮船下水并厂务情形折》(光绪四年五月二十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5卷,第32页。
    [3]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1216页。
    [4]《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左宗棠折》,《洋务运动》(五),第29页。
    [5]陈文安、穆庆贵编:《新编企业管理》(第五版),立信会计出版社,第309页。
    [1]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全集·奏稿》第17卷,第17页。
    [2]《光绪十三年六月十一日两江总督曾国荃奏》,《洋务运动》(四),第53页。
    [3]寿尔:《田凫号航行记》,《洋务运动》(八),第373页。
    [4]《光绪十一年十二月初十日杨昌潜等奏》,《洋务运动》(五),第336页。
    [5]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9828页。
    [6]《吉林机器制造局营口转运局及表正书院章程清册》(1885.1.23)《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65页。
    [1]赵滨彦:《呈广东制造东西两局章程》(1887—1895),《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67页。
    [2]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全集·奏稿》第17卷,第17页。
    [3]张梦元:《制船经费贴水银两提作杂款以为津贴员绅薪水等款外销片》(光绪九年七月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2卷,第3页。
    [1]裴荫森:《厘定员绅书役薪工并一切杂费据实覆陈折》(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9卷,第2页。
    [1]此表所列清廷官吏俸禄中未包括朝廷官员的额外俸禄,即朝廷向官员发放的大米。详见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8页。
    [2]裴荫森:《员绅薪水请照原数支销折》(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2卷,第17页。
    [3]《光绪十一年十月二十七日御史殷如璋片》,《洋务运动》(五),320页。
    [1]张梦元:《制船经费贴水银两提作杂款以为津贴员绅薪水等款外销片》(光绪九年七月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2卷,第3页。
    [2]张梦元:《制船经费贴水银两提作杂款以为津贴员绅薪水等款外销片》(光绪九年七月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2卷,第3页。
    [3]裴荫森:《员绅薪水请照原数支销折》(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2卷,第17页。
    [4]关于贴水银,左宗棠在《详议创设船政章程折》中有明确说明:“凡需用纹银之项应准开销银水也。闽省通行银色,向较江浙广东为低,番银到闽,无论官民皆不辨花样,但用铁錾烙印,以辨真似,行之他省外洋,即减成色。船局支发各款,除在闽境采办物料无庸补水外,其采买洋料的用款,因准将补水银两作正开销。”《左文襄公奏疏》,初编38卷,第1—3页,转引自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年,第130页。
    [5]张梦元:《制船经费贴水银两提作杂款以为津贴员绅薪水等款外销片》(光绪九年七月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2卷,第4页。
    [6]左宗棠:《请派重臣总理船政折》(同治五年九月二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卷,第11页。
    [1]裴荫森:《员绅薪水请照原数支销折》(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2卷,第17页。
    [2]裴荫森:《厘定员绅书役薪工并一切杂费据实覆陈折》(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9卷,第5页。
    [3]裴荫森:《厘定员绅书役薪工并一切杂费据实覆陈折》(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9卷,第3页。
    [4]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第10页。
    [1]裴荫森:《员绅薪水请照原数支销折》(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2卷,第18-19页。
    [2]裴荫森:《厘定员绅书役薪工并一切杂费据实覆陈折》(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9卷,第2页。
    [3]裴荫森:《员绅薪水请照原数支销折》(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2卷,第18页。
    [4]裴荫森:《员绅薪水请照原数支销折》(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2卷,第18页。
    [1]裴荫森:《厘定员绅书役薪工并一切杂费据实覆陈折》(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9卷,第3页。
    [2]裴荫森:《厘定员绅书役薪工并一切杂费据实覆陈折》(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9卷,第2页。
    [3]英桂:《设厂造船事属创始务望与吴棠沈葆桢妥商办理婉劝沈葆桢权宜任事破故常之见勿存惜费之心》(1867.2.27),《海防档乙·福州船厂》,第33号,第62页。
    [1]左宗棠:《议制造轮船不可惜费》(1867.1.1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第30号,第53页。
    [2]左宗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卷,第2页。
    [3]《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左宗棠咨呈附清折》,《洋务运动》(五),第42页。
    [4]沈葆桢:《覆陈船政经费支绌情形折》(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船政奏议汇编》第8卷,第7页。
    [5]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297页。
    [6]法国谈判代表卜玳认为当时白银已经不是强势货币,过低的银价会使工匠受损,所以改用法郎为标准,当时每一两白银相当于8法郎,见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339页。
    [1]《皇朝蓄艾文编》第26卷工艺3,第15—19页。转引自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3辑,第151页。
    [2]裴萌森:《请拨款仿制穹甲快船折》(光绪十二年十月初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4卷,第2页。
    [3]林庆元:《福矬船政局史稿》,第79页。
    [4]《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调陕甘总督左宗棠折》,《洋务运动》(五),第26页。
    [5]丁日昌:《再延请教习嘉乐尔来工教导片》(光绪二年二月十五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3卷,第30页。
    [6]张梦元:《展留洋员教习酌加薪水并陈学堂现办情形折》(光绪九年十月初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2卷,第31页。
    [7]张梦元:《展留洋员教习酌加薪水并陈学堂现办情形折》(光绪九年十月初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2卷,第31页。
    [1]《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调陕甘总督左宗棠折》,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五),第27页。
    [2]沈葆桢:《覆陈船政经费支绌情形折》(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船政奏议汇编》第8卷,第7页。
    [3]张梦元:《展留洋员教习酌加薪水并陈学堂现办情形折》(光绪九年十月初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2卷,第31页。
    [4]沈葆桢:《覆陈船政经费支绌情形折》(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船政奏议汇编》第8卷,第7页。
    [5]沈葆桢:《覆陈船政经费支绌情形折》(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船政奏议汇编》第8卷,第7页。
    [1]《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左宗棠折》,《洋务运动》(五),第29页。
    [2]裴荫森:《覆陈户部删减奏销各款仍恳恩准照销折》(光绪十三年四月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5卷,第29页。
    [3]《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二日闽浙总督兼管船政卞宝弟奏》,《洋务运动》(五),第426页。
    [1]裴荫森:《请加给工程处薪水片》(光绪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7卷,第7-8页。
    [2]裴曲森:《南洋监造快船员绅薪水恳恩准照支并专案具报折》(光绪十三年五月十五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5卷,第43页。
    [3]裴荫森:《覆陈户部删减奏销各款仍恳恩准照销折》(光绪十三年四月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5卷,第39页。
    [4]《光绪九年九月十一日督办船政张梦元奏》,《洋务运动》(五),第286页。
    [5]何如璋:《遵旨酌覆轮船薪费名额练船各事宜现筹变通整顿情形折》,《船政奏议汇编》,第1196页。
    [6]何如璋:《光绪六年至八年制船用款遵照部颁格式变通办理折》,《船政奏议汇编》,第1291-1294页。
    [1]以上引文皆见裴荫森:《南洋监造快船员绅薪水恳恩准照支并专案具报折》(光绪十三年五月十五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5卷,第42页。
    [2]裴荫森:《南洋监造快船员绅薪水恳恩准照支并专案具报折》(光绪十三年五月十五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5卷,第44页。
    [3]裴荫森:《南洋监造快船员绅薪水恳恩准照支并专案具报折》(光绪十三年五月十五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5卷,第43页。
    [1]裴荫森:《覆定鱼雷厂名额薪工恳恩准饬部立案折》(光绪十三年三月十二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5卷,第4页。
    [2]《光绪十四年四月十六日署理船政大臣裴荫森片》,《洋务运动》(五),第386页。
    [1]《光绪十四年四月十六日署理船政大臣裴荫森片》,《洋务运动》(五),第386页。
    [2]《光绪十四年四月十六日署理船政大臣裴荫森片》,《洋务运动》(五),第385页。
    [3]《光绪十四年四月十六日署理船政大臣裴荫森片》,《洋务运动》(五),第385页。
    [4]王宏斌:《晚清海防:制度与思想研究》,第573页。
    [1]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第355页。
    [2]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第355页。
    [1]丁日昌:《请咨总署建设船厂》(1864.10.6),《海防档内·机器局》《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20号,第35贝。第1号,第6页。
    [2]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78卷,第7229页。
    [3]罗文彬编:《丁文诚公(宝祯)遗集·奏稿》,第17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2015页。
    [4]罗文彬编:《丁文诚公遗集·奏稿》第12卷,第1467页。
    [5]罗文彬编:《丁文诚公遗集·奏稿》第12卷,第2288页。
    [6]朱孔彰编:《刘尚书(秉璋)奏议》第5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493页。
    [7]《光绪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四川总督丁宝桢片》,《洋务运动》(四),第345页。
    [1]林庆元辑《洋务运动中来华洋匠名录》,《近代史资料》总95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62页。
    [2]《拟购挖土机船铁胁新式轮机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洋务运动》(五),第150页。
    [3]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2页。
    [1]陈旭麓等编:《湖北开采煤铁总局、荆门矿务总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4页。
    [1]左宗棠:《详议创设船政章程折》(1 866.12.11),《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20号,第28页。
    [2]左宗棠:《咨呈日意格德克碑禀稿保约条议清折合同规约等件》(1866.12.2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20号,第35页。
    [3]左宗棠:《咨呈日意格德克碑禀稿保约条议清折合同规约等件》(1866.12.2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20号,第35页。
    [4]左宗棠:《咨呈日意格德克碑禀稿保约条议清折合同规约等件》(1866.12.29),《海防档乙·稿州船厂》(一),第20号,第39页。
    [5]左宗棠:《咨呈日意格德克碑禀稿保约条议清折合同规约等件》(1866.12.2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20号,第40页。
    [1]左宗棠:《咨呈日意格德克碑禀稿保约条议清折合同规约等件》(1866.12.2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20号,第40页。
    [2]左宗棠:《咨呈日意格德克碑禀稿保约条议清折合同规约等件》(1866.12.2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20号,第41页。
    [3]左宗棠:《咨呈日意格德克碑禀稿保约条议清折合同规约等件》(1866.12.2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20号,第41页。
    [4]左宗棠:《论制造轮船不可惜费》(1867.111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30号,第53页。
    [5]沈葆桢:《法领事越分讯断革员控案迭次阻挠船政请照会法使予以撤退》(1869.12.25),《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144号,第208页。
    [1]左宗棠:《论制造轮船不可惜费》(1867.1.1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30号,第53页。
    [2]吴赞诚:《第二号铁胁轮船下水并厂务情形折》(光绪四年五月二十八日),《船政奏泌汇编》第15卷,第32页。
    [3]裴荫森:《请拨款仿造穹甲快船折》(光绪十二年十月初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4卷,第2页。
    [4]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223页。
    [5]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第1216页。
    [1]《北华捷报》1840.4.21,转自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193页。
    [2]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第460页。
    [3]彭玉麟:《奏覆筹议海防事宜折》(1885.8.16),《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汇》(一),第35页。
    [4]胡燏棻:《奏请有民办兵器制造厂折》(1895.7),《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汇》(一),第41页。
    [1]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218页。
    [2]黎兆堂:《船政积弊及康济轮船并吉林不宜开设船厂等事》(1880.7.6),《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三),第581号,第856页。
    [3]迈达:《机密笔记》2—3,庞百腾:《沈葆桢平装——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296页。
    [4]际唐:《马尾船政述要》,《洋务运动》(八),第516页。
    [5]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同治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奏稿》,第17 卷,第17页。
    [1]沈葆桢:《报明造船开丁日期并船厂一切情形折》(同治七年正月初九日),《船政奏议汇编》第4卷,第6页。
    [2]《同治七年正月初九日沈葆桢折》,《洋务运动》(五),第68页。
    [3]严昌洪:《聘用“洋匠”与中国早期产业化》,《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4期。
    [4]彭玉麟:《奏覆筹议海防事宜折》(1885.8.16),《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汇》(一),第35页。
    [5]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集·奏稿》第17卷,第17页。
    [6]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同治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集·奏稿》第17卷,第17页。
    [1]陈佳珙:《晚清中国企业聘用洋员现象研究》,《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2]桑兵:《陈季同述论》,《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
    [3]庞百腾:《沈葆帧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228页。
    [1]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288页。
    [2]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第542页。
    [3]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第543页。
    [4]乔尔·莫基尔:《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295页。
    [5]乔尔·莫基尔:《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第295页。
    [1]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第545页。
    [2]《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左宗棠折》,《洋务运动》(五),第28页。
    [3]沈葆桢:《报明造船开工日期并船厂情形折》(同治七年正月初九日),《船政奏议汇编》第4卷,第2页。
    [4]沈葆桢:《续陈各船工程兵挑验匠徒试令放手自造情彤折》,《沈文肃公政书》第4卷。
    [5]丁日昌:《为唐国华报销机器铁厂事呈署理两江总督李鸿章之禀文》(1865.6),《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52页。
    [1]林志道:《禀创办工艺学堂(附章程)》,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第2卷,第44页。
    [1]《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曰左宗棠折》,《洋务运动》(五),第6页。
    [2]《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调陕甘总督左宗棠折》,《洋务运动》(五),第26页。
    [3]《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五日调陕甘总督左宗棠折》,《洋务运动》(五),第26页。
    [1]沈葆桢:《报明造船开工日期并船厂一切情形折》(同治六年十一月初十日),《船政奏议汇编》第4卷,第1页。
    [2]沈葆桢:《续陈各船工程并检验匠徒试令放手自造情形折》(同治十二年六月二十日),《船政奏议汇编》第9卷,第2页。
    [3]沈葆桢:《船工告成积年出力员绅请奖折》(光绪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2卷,第12页。
    [4]沈葆桢:《船工告成积年出力员绅请奖折》(光绪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2卷,第12页。
    [1]《光绪五年六月初七日督办福建船政吴赞诚奏》,《洋务运动》(五),第218页。
    [2]日意格:《福州船政局》,第27页,转引自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96页。
    [3]沈葆桢:《机器到工已齐并船厂现在情形折》(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5卷,第5-6页。
    [4]沈葆桢:《船政教导功成请奖洋员匠并筹犒银回费折》(同治十二年十月十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91-392页。
    [1]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76页。
    [1]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376页。
    [2]《日意格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371-372页。
    [1]沈葆桢:《报明造船开工日期并船厂情形折》(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4卷,第2页。
    [2]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第377页。
    [1]毕乃德:《记船政学堂的分科教学》,《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380页。
    [2]毕乃德:《记船政学堂的分科教学》,《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380页。
    [3]英桂:《申陈日意格所议设厂造船及学堂各条有欠妥当势将糜巨款终於成功》,《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35号,第64页。
    [4]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370页。
    [1]《日意格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373页。
    [2]沈葆桢:《续陈轮船工程并练船经历南北洋各情形折》(同治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吴元炳辑:《沈文肃公政书》第4卷,第63页
    [1]日意格:《船政学堂教学状况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370页。
    [1]《日意格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第370页。
    [1]《光绪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钦差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等奏》,《洋务运动》(五),第187页。
    [2]沈葆桢:《船工将竣谨筹善后事宜折》(同治十二年十月十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9卷,第10页。
    [3]沈葆桢:《船工将竣谨筹善后事宜折》(同治十二年十月十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9卷,第11页。
    [1]沈葆桢:《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974.4.5),《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第505-509页。
    [1]巴斯蒂:《晚清留欧学生——福州船政局对近代技术的输入》,《中国近代教育史料·留学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2]巴斯蒂:《晚清留欧学生——福州船政局对近代技术的输入》,《中国近代教育史料·留学教育》,第275页。
    [1]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第3卷,第205、207、531页。
    [1]《船政任事日期折》(同治六年六月十七日),吴元炳辑:《沈文肃公政书》第4卷,第2页。
    [2]巴斯蒂:《晚清赴欧学生——福州船政局对近代技术的输入》,《中国近代教育史料·留学教育》,第278页。
    [3]巴斯蒂:《晚清赴欧学生——福州船政局对近代技术的输入》,《中国近代教育史料·留学教育》,第278页。
    [4]裴荫森:《二届出洋学生援案请奖折》(光绪十二年四月初七日),《船政奏议汇编》卷32,第11-12页。
    [1]巴斯蒂:《晚清赴欧学生——福州船政局对近代技术的输入》,《中国近代教育史料·留学教育》,第278页。
    [1]巴斯蒂:《晚清赴欧学生——福州船政局对近代技术的输入》,《中国近代教育史料·留学教育》,第280-281页。
    [2]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日记》,第205页。
    [3]巴斯蒂:《晚清赴欧学生——福州船政局对近代技术的输入》,《中国近代教育史料·留学教育》,第281页。
    [1]日意格之后又提议取消两艘150马力兵轮的计划,改添1艘250马力兵轮作为补偿,实际上最终修造了15艘。
    [2]左宗棠:《论制造轮船不可惜费》(1867.1.19),《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30号,第52页。
    [3]沈葆桢:《报明造船开工日期并船厂一切情形折》(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4卷,第1页。
    [4]沈葆桢:《报明造船开工日期并船厂一切情形折》,(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第4卷, 第2页。
    [1]沈葆桢:《船厂备用物件扔令赶制以待不时更换片》(同治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船政奏议汇编》卷7,第10页。
    [2]沈葆帧:《十六号船下水十七号船开工片》(光绪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卷12,第16页。
    [3]沈葆桢:《十六号船下水十七号船开工片》(光绪元年五月二十三日),《船政奏议汇编》卷12,第16页。
    [4]丁日昌:《第十七号艺新轮船下水片》(光绪二年四月初十日),《船政奏议汇编》卷13,第31页。
    [1]丁日昌:《铁胁厂兴工片》(光绪元年十二月初四日),《船政奏议汇编》卷13,第9页。
    [2]沈葆桢:《拟购买挖掘机船铁胁新式轮机片》(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一日),吴元炳辑:《沈文肃公政书》卷4,第70-71页。
    [3]吴赞诚:《第二号铁胁轮船下水并厂务情形折》(光绪四年五月二十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5卷,第3页。
    [1]吴赞诚:《第二号铁胁轮船下水并厂务情形折》(光绪四年五月二十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5卷,第30页。
    [2]吴赞诚:《开厂制造轮船支用各款查照成案开单核实报销折》(光绪五年七月初二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7卷,第21页。
    [3]《光绪十一年十月二十五日署理船政大臣裴阴森奏》,《洋务运动》(五),第319页。
    [1]《外国师船图表》,转引自林庆元《福建船政史稿》,第173页。
    [2]《光绪六年三月二十一日福州将军穆图善等片》,《洋务运动》(五),第242页。
    [3]黎兆堂:《巡海快船开工口期并筹办一切情形折》(光绪七年几月十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9卷,第17页。
    [1]何如璋:《遵旨查明船政前此承造开济快船并无玩延诲饰据实覆陈折》(光绪十年五月二十四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5卷,第2页。
    [2]左宗棠:《闽厂所造快船仍应照原图制造以免改造糜费》(1883.9.18),《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三),第666号,第984页。
    [3]《光绪八年十二月初三日督办船政黎兆堂奏》,《洋务运动》(五),第267-268页。
    [1]裴荫森:《肯准拨款试造钢甲兵船折》(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船政奏议汇编》卷27,第7-10页。
    [2]沈瑜庆:《涛园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第173-174页。
    [3]裴荫森:《肯准拨款试造钢甲兵船折》(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船政奏议汇编》第27卷,第7页。
    [4]《肯由船政试造新式双机钢甲兵船折》(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光绪朝朱批奏折》第6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32页。
    [5]裴阴森:《钢甲船安上龙骨请俟船成照异常劳绩奖励折》(光绪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船政奏议汇编》第34卷,第15页。
    [1]李鸿章:《议駮船政局请造兵船》(光绪十一年六月十九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译稿》第17卷,第40页。
    [1]1码=0.9144米
    [2]闭锁机构:枪支主要部件,主要作用是在武器发射时闭锁枪膛,顶住弹壳,防止火药气体向后逸出并保证准确可靠的发射。
    [3]《刘麒祥呈江南制造局改进林明敦中针枪之禀文并曾国荃李鸿章之批文》,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第3卷,第66页。
    [1]李鸿章:《机器局动用经费奏报折》(同治十三年五月初六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23卷,第26页。
    [2]丁宝桢:《奏请优奖曾昭吉片》(1876.12.10),《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1083页。
    [1]孙毓棠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第1辑,第307页。
    [1]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第3卷,“制造表”,第68页。
    [2]孙毓棠主编:《中国近代工业史》第1辑,第307页。
    [1]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第3卷,“制造表”,第8页。
    [2]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第8卷,“炮略”,第41页。
    [1]《聂辑规呈请为江南制造局购买栗色火药并雇洋匠教习仿制之禀文》,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第2卷,
    [1]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同治四年八月初一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文集·奏稿》第9卷,第31-32页。
    [1]杨昌浚:《福州机器局仿造枪械并拟择地建厂折》(1885.7.31),《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120页。
    [2]丁日昌:《请将天津上海福建三厂联络一气事致总理衙门函》(1868.9.16),《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110页。
    [3]李鸿章:《复沈幼丹帅》(光绪元年四月十五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文集·朋僚函稿》第17卷,11页。
    [1]李鸿章:《军火画一办法并报销口令事宜折》(光绪四年七月初二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文集·奏稿》第32卷,第1037页。
    [2]安冈昭男:《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6页。
    [3]袁昶:《于湖文录·练兵之事四》,《洋务运动》(一),472页。
    [4]池仲佑:《海军实纪·述战篇》,《晚清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第320-322页。
    [5]武器制式就是武器的标准形制,它包括武器的口径、身长、射速、重量等诸多技术规定。武器制式化是指在国家军政领导机关的统一指导下,全军各部队的武器装备在制式上实现统一。它实现的基础是军工生产的标准化。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94页。
    [1]张之洞:《奏请奖励湖北军工钢药两厂出力各员折》(1907.9.3),《中国近代兵器档案史料》(一),第1144页。
    [2]徐建寅:《欧游杂录》,第727页。
    [1]徐建寅:《欧游杂录》,岳麓出版社,1985年,第729页。
    [2]沈葆桢:《船政教导功成请奖洋员匠并筹犒银回费折》(同治十二年十月十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9卷,第13页。
    [3]李鸿章:《制造轮船未可裁撤仍应妥筹善后经久事宜折》(1872.6.22),《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第239号,第372页。
    [4]孙毓棠:《中国近代史工业资料》第1辑下,第1216页。
    [1]赵滨彦:《呈广东制造东西两局章程》(1887—1895),《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67页。
    [2]《山西机器局章程规则》(1905.2),《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80页。
    [3]乔尔·莫基尔:《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进步》,第149-150页。
    [4]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第318页。
    [5]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第318页。
    [1]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第1卷,“制造图”,第32-36页。
    [2]《造各种枪子机件名目表》,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第8卷,第43页。
    [1]《造各种枪子机件名目表》,《江南制造局记》第8卷,第44页。
    [2]朱恩绂:《考察广东制造军械厂情形折》(1910.5.12),《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47页。
    [3]朱恩绂:《考察广东制造军械厂情形折》(1910.5.12),《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47页。
    [1]朱恩绂:《考察湖北军工钢药两厂情形折》(1910.11),《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53-354页。
    [2]朱恩绂:《考察湖北军工钢药两厂情形折》(1910.11),《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53-354页。
    [3]朱恩绂:《考察广东制造军械厂情形折》(1910.5.12),《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47页。
    [4]朱恩绂:《考察广东制造军械厂情形折》(1910.5.12),《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47页。
    [5]道源:《为查明广东制造军械厂提调石怀庆任差情形事呈两广总督张呜歧之禀文》(1911.4),《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1157页。
    [1]刘秉璋:《四川机器局制造未精拟请停铸洋枪并在上海购办机器折》(1888.1.17),《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146页。
    [2]郑观应:《盛世危言·船政》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20页。
    [1]朱恩绂:《考察广东制造军械厂情形折》(1910.5.12),《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47页
    [1]《张之洞致蔡锡勇恽祖翼电》(1894.11.14),《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223页。
    [2]《张之洞致恽祖翼蔡锡勇电》(1894.11.14),《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226页。
    [1]《江南制造局整顿方法》(约1904),《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77页。
    [2]《广东制造军械所暂定章程》(约1907),《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84页。
    [3]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第561页。
    [4]《总理衙门议附船政折》,贾桢等编:《皇朝经世文新编》船政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5]林庆元:《福建船政史稿》,第112页。
    [1]吴赞诚:《第二号铁胁轮船先睡并厂务情形折》(光绪四年五月二十八日),《船政奏议汇编》,第15卷,第30页。
    [2]沈葆桢:《察看福州海口船坞大概情形折》,《沈文肃公政书》第4卷,第7页。
    [3]陈壁:《望岩堂奏稿》第5卷,第34-35页。
    [4]边宝泉:《复陈船政实在情形折》,《船政奏议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46卷,第10页。
    [1]《江南制造局整顿方法》(约1904),《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378页。
    [1]江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第422页。
    [2]道源:《为查明广东制造军械厂提调石怀庆任差情形事呈两广总督张呜歧之禀文》(1911.4),《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1157。
    [1]《都察院代递四川职员杨廷熙原奏》,宝鋆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49卷,第19页。
    [1]方濬賾:《机器论》,《二知轩文存》,(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19页。
    [2]李鸿章:《制造轮船未可裁撤仍应妥筹善后经久事宜折》(1872.6.22),《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239号,第367页。
    [3]《同治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内阁学士宋晋片》,《洋务运动》(五),第105-106页。
    [4]沈葆桢:《船政创始需才折》(同治六年九月二十三日),吴元炳编:《沈文肃公政书》奏折卷4,光绪庚辰(1880年)刻印本,第12页。
    [5]《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九日文煜等折》,《洋务运动》(五),第107页。
    [1]秦湘业:《海防论》,《虹桥老屋遗稿》,文集第1卷,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本,第1页。
    [2]刘锡鸿:《复李伯相书》,《刘光禄遗稿》第2卷,(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
    [3]李鸿章:《制造轮船未可裁撤仍应妥筹善后经久事宜折》(1872.6.22),《海防档乙·福州船厂》第239号,第367页。
    [1]左宗棠:《议购机器雇募洋匠在闽罗星塔设局试造轮船以重国防而利漕运折》(1866.7.15),《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1号,第6页。
    [2]《同治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内阁学士宋晋片》,《洋务运动》(五),第105-106页。
    [3]《同治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内阁学士宋晋片》,《洋务运动》(五),第106页。
    [4]《同治十一年二月三十日军机大臣密折》,《洋务运动》(五),第109页。
    [5]《马江船政局》上(抄本),第89页。转引自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第156页。
    [6]李鸿章:《复沈幼丹中丞》(同治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吴汝纶编:《李文忠文集·朋僚函稿》第13卷,第2页。
    [7]李鸿章:《复沈幼丹中丞》(同治十二年二月十八日),吴汝纶编:《李文忠文集·朋僚函稿》第13卷,第2页。
    [1]李鸿章:《制造轮船未可裁撤仍应妥筹善后经久事宜折》(1872.6.22),《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二),第239号,第367页。
    [2]英桂:《美里登干涉船政案》(1867.3.27),《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一),第66页。
    [3]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第289页。
    [1]李鸿章:《复沈幼丹帅》(光绪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17卷,第30页。
    [1]《光绪十一年七月初二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洋务运动》(二),第566页。
    [2]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第42页。
    [3]皮明勇:《甲午海战与晚清海军管理》,《甲午海战与中国近代化海军》,中国社科出版社 1990年。
    [1]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第497页。
    [2]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第550页。
    [3]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上册,第319页。
    [1]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4页。
    [2]珀金斯:《成为障碍的政府》,转引自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396页。
    [3]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第118页。
    [4]《日人朝比奈密探各事清册》,《中法战争》丛刊,第1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00-601页。
    [1]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第2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6页。
    [2]《光绪十七年二月十六日总理海军事务奕勖等片》,《洋务运动》(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41页。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3页
    [4]安冈昭男:《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页。
    [5]罗肇前:《中日两国近代化殊途探因》,《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
    [1]庞雨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402页。
    [2]李鸿章:《复郭筠仙中丞》(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12卷,第2653页。
    [3]李鸿章:《复丁雨生中丞》(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一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12卷,第2648页。
    [1]丁宝桢:《奏请尤奖曾昭吉片》(1876.12.10),《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汇》(一),第1083页。
    [1]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第294页。
    [1]《严饬整顿福州船政并查明非别裁撤洋局劣员及出洋学生》(1880.12.17),《海防档乙·福州船厂》(三),第590号,第866页。
    [2]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01卷,第14页。
    [3]胡燏棻:《奏请有民办兵器制造厂折》(1895.7),《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汇》(一),第41页。
    [4]丁日昌:《为唐国华报效机器铁厂事呈署两江总督李鸿章之禀文》(1865.9.20),《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53页。
    [1]丁日昌:《为庸国华报效机器铁厂事呈署两江总督李鸿章之禀文》(1865.9.20),《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53页。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91页。
    [3]李鸿章:《请将总理衙门原奏紧要应办事宜逐条切实办法并将丁日昌续奏各条详细拟议恭呈御览》(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奏稿》,第24卷,第834页。
    [4]《同治十一年四月初一日沈葆帧折》,《洋务运动》(五),第117页。
    [5]李鸿章:《就学制外国火器事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864.5),《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一),第5页。
    [1]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4页。
    [2]费维恺:《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3)和官督商办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9页。
    [1]奈特·毕乃德:《现代化与近代初期的中国》,西里尔·E·布莱克主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212页。
    [2]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第36页。
    [1]本尼斯:《管理组织的没落》,石含英主编《世界管理经典著作精选》,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年,第175-186页。
    [1]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海军》(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429页。
    [1]富永健一:《“现代化理论”今日之课题——关于非西方国家后发展社会发展理论的探讨》,塞缪尔·亨廷顿等编《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第119-123页。
    1.第一历史档案馆“兵部·陆军部”档。
    2.席裕福、沈师徐合编:《皇朝政典类纂》,文海出版社
    3.王彦威、王亮合编:《清季外交史料》,故宫博物院,1931-1934
    4.蒋良骐编:《东华录》,中华书局,1980
    5.王先谦编:《东华续录》,光绪十四年(1888)会稽籀三仓室刊本
    6.张廷玉编:《清朝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
    7.刘锦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95
    8.《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1986
    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
    10.贾桢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文海出版社,1973
    11.宝望等:《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文海出版社,1973
    12.麦仲华等:《筹办夷务始术》(咸丰朝),文海出版社,1973
    1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甲,购买船炮,艺文印书馆,1957
    1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乙,福州船厂,艺文印书馆,1957
    1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海防档》丙,机器局,艺文印书馆,1957
    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四国新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66
    17.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18.《船政奏议汇编》,学苑出版社,2005
    19.《船政奏议汇编》,文海出版社,1975
    20.《光绪政要》,文海出版社,1991
    21.《光绪会典》,文海出版社,1991
    22.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第1—8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3.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第1—9册,中华书局,1990
    24.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7
    25.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
    26.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
    27.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8.《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编委会编:《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29.《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30.《洋务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2004
    31.《清陆军部档案资料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中心,2004
    1.《江南造船厂史》编写组:《江南造船厂史(186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2.《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5-1994
    3.《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1987
    4.陈其田:《曾国藩:中国轮船业的先驱》,燕京大学,1935
    5.陈文安、穆庆贵编:《新编企业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6.陈壁:《望岩堂奏稿》
    7.丁宝桢:《丁文诚公奏稿》,文海出版社,
    8.丁凤麟等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樊百川:《清季的洋务新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10.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1.方溶颐:《二知轩文存》,文海出版社,1970
    12.傅兰雅:《江南制造局翻译西书事略》,上海美国长老会出版社,1880
    13.郭嵩焘:《郭嵩焘奏稿》,岳麓书社,1983
    14.郭嵩焘:《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15.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
    16.陈旭麓等编:《盛宣怀档案》,上海人民出版社
    17.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18.李时岳、胡滨:《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人民出版社,1988
    19.林庆元:《福建船政局史稿》(增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刘锡鸿:《刘光禄遗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
    21.秦湘业:《虹桥老屋遗稿》,光绪十五年(1889年)刻本
    22.吕实强:《丁日昌与自强运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2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6
    24.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江南造船厂厂史(1865—1949.5)》,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25.沈传经:《福州船政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26.沈葆桢:《沈文肃公船工奏稿》,学苑出版社,2007
    27.沈瑜庆:《涛园集》,文海出版社,
    28.王尔敏:《清季军工业的兴起》,精华印书馆,1963
    29.王宏斌:《大清海关洋总管:赫德爵士传》,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0.王宏斌:《清代前期的海防:思想与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1.王宏斌:《晚清海防思想与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
    32.王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岳麓出版社,2000
    33.王韬:《弢园尺牍》,中华书局,1959
    34.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5.王翔:《中国近代手工业的经济学考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6.王之春:《使俄草》,文海出版社,1967
    37.王志毅:《中国近代造船史》,海洋出版社,1986
    38.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文海出版社,1967
    39.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l
    40.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集》,光绪三十一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5—1908)刻本
    41.吴元炳编:《沈文肃公政书》,文海出版社,1966
    42.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43.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4.夏燮:《中西纪事》,岳麓书社,1988
    45.许秋明:《日本海军装备》,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
    46.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
    47.薛福成:《庸庵内外编》,文海出版社,1967
    48.苑书义:《李鸿章传》(增补本),人民出版社,2005
    49.苑书义等编:《张之洞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0.张柏春:《中国近代机器简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51.张柏春等:《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52.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53.张佩纶:《涧于集》,918年丰润涧于草堂珍藏本
    54.张佩纶:《涧于日记》,台湾学生书局,1966
    55.张荫桓:《张荫桓日记》,上海书店,2004
    56.张仲礼:《中国绅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57.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8.郑观应:《盛世危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9.周建波:《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近代化思想》,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60.朱维铮编:《万国公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61.江秀平:《走向近代化的东方对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M.M.波斯坦、H.J.哈巴库克编:《剑桥欧洲经济史》8卷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
    3.艾·塞·马汉:《海军战略》,商务印书馆,1996
    4.安冈昭男:《明治前期日中关系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5.本·巴鲁克·塞利格曼:《美国企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6.陈锦江:《晚清的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7.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费维恺:《中国早期工业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9.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富田彻男:《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商务印书馆,2003
    11.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12.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康念德:《李鸿章与中国军事工业近代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14.林达·约翰逊:《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5.刘广京、朱昌峻:《李鸿章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6.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5
    17.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8.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上海书店,2001
    19.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
    20.庞百腾:《沈葆桢评传——中国近代化的尝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1.乔尔·莫基尔:《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华夏出版社,2008
    22.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3.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商务印书馆,2004
    24.熊泽城:《日本式企业管理的变革与发展》,商务印书馆,2004
    25.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2004
    2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华夏出版社,2005
    27.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编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995
    28.[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9.[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Richard N.J.Wright,The Chinese Steam Nvay.1862-194,London:Chatham Publishing,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