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江泽民创新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紧紧围绕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重要论断、重要论述,阐明了江泽民创新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哲学基础和理论渊源,详细论述了江泽民创新思想的基本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江泽民创新思想体系的形成及其理论特色,以及江泽民创新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全文分三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第一章),首先依据江泽民从民族、国家、政党三个不同层次对创新的社会意义的科学判断,揭示了江泽民创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再从实践的角度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统一的角度论证了江泽民创新思想的哲学依据。最后,在简单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新思想的基础上,揭示了江泽民创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第二部分(第二至五章),依次论述了江泽民创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即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阐述了各种创新的意义、理论内涵和实现途径,等等。第三部分(第六章),在前文的基础上,论证江泽民创新思想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进一步论证这个理论体系的的理论特色——系统性、时代性、民族性、辩证性。依次论证:江泽民创新思想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等诸多内容,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系统性的特点;放眼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潮,立足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着眼于对民族兴衰史的思考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准确把握创新与继承、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领导与群众诸范畴的辩证关系,理论思维具有鲜明的辩证性。
Using fundamental theories, points of views and methods of Marxism, closely centering on Jiang Zemin' s important inferences and thought about innovation, this thesis expounded to the details the era background, philosophy foundation and theory sources for the formation of Jiang Zemin' s innovative thought and their capital contents. Based on that, the theory system of Jiang Zemin' s innovative thought and it' s theoretical characters, and the basical and practical interests of Jiang zemin' s innovative thought was further explored.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ncluding six chapters. In the first part (the first chapter), the era background of jiang Zemin' s innovative thought was firstly brought to light, based on jiang Zemin' s scientific judgment on social functions of innovation on three diffrent levels of people, state and political party. Secondly, this part proved the philosophy foundation of Jiang Zemin' s innovative thought from practical views and from the correlated relations between practice, productive force and superstructure. Finally on the basis of a simple counting of the innovative thought of Marxism's classical writers, a sequ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novative thoughts of Jiang Zemin and his seniors was reveal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second to fifth chapters), the main contents of Jiang Zemin' s innovative thought were introduced , including theory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culture innovation. The interests, theoretical meanings, and realization ways for all k
    inds of innovations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e third part (the sixth chapter), based on the former context,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the systematic character, the times character,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he dialectic character of Jiang Zemin' s innovative thoughts were revealed. The following were testified in order. Firstly, Jiang Zemin' s innovative thought primitively form a whole theoretic system, involving economy, polity, 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and are of wholeness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s; Secondly, they look ahead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trends of intellectual economy, standing on reforming and opening and on develop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are of bright times nature; Thirdly, they concentrate on the thinking about rising and declining history of the nation and on the historic mission of Chinese rejuvenation, and are of strong nationality; Fourthly, they accurately hold on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innovation and inheriting, opening to the world and self-innovation,
    objective laws and subjective activities, the leaders and the people, and between other factors, and are characteristic of distinctive dialectic nature in theoretic thinking.
引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靳辉明、王煜主编,海南出版社 1998年12版。
    2.《邓小平理论研究前沿报告》,李慎明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年版。
    3.《邓小平理论的范畴体系》,赵智奎著,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版。
    4.《邓小平社会发展战略》,赵智奎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年12月版。
    5.《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贺金瑞、许先春著,民族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
    6.《创新与未来——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路甬祥主编,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7.《经济发展理论》,熊彼特著,商务印书馆 1990年版。
    8.《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编,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8年12月版。
    9.《世界各国创新系统——知识的生产、扩散与利用》,曾国屏、李正风,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5月版。
    10.《科技创新与跨世纪发展战略》,李成勋等,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年3月版.
    11.《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新的飞跃》,陈光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3月版。
    12.《三代领导人与中国社会主义50年》,邓剑秋、刘献君、张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版。
    13.《社会主义新视野》,陈光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14.《理论创新与21世纪的中国》,赵存生、赵可铭,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版。
    15.《把握创新》,高建、李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16.《创新与创新体系》,顾文兴,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17.《走向跨国创新系统:创新系统理论与欧盟的实践》,李正风、曾国屏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版。
    18.《创新论》,唐五湘编著,中国盲文出版社 1999年8月版。
    19.《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柳卸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版。
    20.《中国:创新求存》,杨生华著,花城出版社 2000年4月版。
    21.《创新与超越》,张荣臣著,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0年7月版。
    22.《复兴中国——中共第三代对中国现代化的新追求》,赵剑英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1月版。
    23.《创新:知识经济的灵魂》,张迈曾、李明德编著,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年10月版。
    24.《文化国力论》,周浩然、李荣启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25.《国家创新系统》,胡志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1月版。
    26.《别无选择:中国创新论》,肖云龙著,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年10月版。
    27.《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干部读本)》,陈学璞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版。
    
    
    28. Innovation Policy in a Global Economy, edited by DanieleArchibugi,Jeremy Howells and Jonathan Michie,199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Oerlemans L. The Embedded Firm:Innovation in Industrial Networks (In Dutch).Tilburg: Tilburg University Press, 1996.
    1.《“发展与创新”笔谈》,杨春贵、赵凤岐、杨俊一、杨信礼,《文史哲》2001年第6期。
    2.《论“三个代表”的理论贡献》,李崇富、姜辉,《光明日报》2002年7月11日。
    3.《江泽民创新思想初探》,丁蕊、吴学东,云南社会科学 2001年第1期。
    4.《中国共产党是最富创新精神的党》,张静如、周志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3期。
    5.《江泽民的创新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跨世纪发展》,林辉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6.《马克思与熊彼特创新思想之比较》,汪澄清,《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年第3期。
    7.《论邓小平社会主义创新观》,彭海堂,《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8.《“三个代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专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冷溶同志》,《理论学刊》记者,《理论学刊》2000年第6期。
    9.《“三个代表”与制度创新》,高尚全,《中国改革报》2001年10月29日。
    10.《持续全面创新 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庞元正,《人民日报》2001年5月12日。
    11.《“创新”范畴走入党的建设》,李忠杰,《北京日报》,2001年6月4日。
    12.《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3期。
    13.《论创新的社会意义》,顾伯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2期。
    14.《论党的建设的创新》,王继元,《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
    15.《创新:永葆社会主义青春活力的必然选择》,蔡冬梅/牛先锋,《社会主义论坛》2000年第11期。
    16.《“三个代表”——执政党领导理论的再创新》,洪向华,《党建研究》2002年第2期。
    17.《艰辛的探索、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百年回眸之一》,马理文,《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
    18.《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精神》,郝铁川,《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1期。
    19.《“三个创新”是实现“三个代表”的根本途径》,谢晓萍、刘宏,《理论月刊》2002年第5期。
    20.《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杜秀娟,《理论界》2001年第6期。
    21. Debra M·Amidon.Knowledge Innovation—The Common Language.Journal of Technology Studies,Fall 199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