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长三角城市教育发展差异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因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南通、常州、扬州、泰州、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台州、舟山等16城市。由于经济高速稳健发展,长三角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教育的发展不可置疑地要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但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宽广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不平衡,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教育发展是否也会呈现出不平衡发展趋势,亦或是已经出现了区域性的差异。
     本论文从时间序列及空间特征两个角度对2001年至2005年长三角16个城市教育的发展差异进行统计描述。在统计描述的基础上,应用回归方法对长三角城市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的最后,针对具体的区域发展差异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差异发展的积极和消极方面,并探寻解决教育发展地域性差异的有效途径。
With the flourishing of knowledge economy, human resouce will b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basic factor in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hich provides talen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be more tighten.
     The Yangtse River Delta region includes 16 cities, they are Shanghai, Nanjin,Suzhou, Wuxi, Zhenjiang, Nantong, Changzhou, Yangzhou, Taizhou, Hangzhou, Ninbo, Shaoxin, Jiaxin, Huzhou, Taizhou, Zhoushan. Because of the economy developing highly and healthy, the Yangtse River Delta becomes one of the area which is the most active and the most competitive.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rea which pull the nation's economy increasing.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s undoubtedly based on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China, as a big country with huge population and so many regions which have different geographic feature,whether or not dis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mg regions has happened,when each region's economy develops unevenly.
     From the view of time series and space feature,the dissertation make a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of the difference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 each regions from 2001 to 2005.The dissertation use the Regression method to make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fe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description. In the final part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regional difference, the dissertation have analysized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and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unresonable differences.
引文
1 杜育红.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44—48
    
    2 张晓波.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问题[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2003,(40):23—25
    3 陈志刚,王青.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江苏和江西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80—84
    1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
    2 胡晓平,王培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我国居民的高等教育投资水平的影响[J].交通高教研究,2004,(6):55—95
    3 余秀兰.促进与区域经济的良好互动:长三角教育的应为与难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60—62
    4 仓平.对于长三角概念的新界定[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8—62
    5 程晓强,陆晓武.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以南通为例的实证简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29—33
     1 潘海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区域差异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
    1 杨红旻,严全治.中国高等教育区域不均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6):29—32
    2 潘海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区域差异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3—15
    3 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8—60
    
    1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9—97
    2 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58
    3 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60
    1 杨红旻,严全治.中国高等教育区域不均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6):29—32
    2 谈松华.我国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及其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1993,(2):13—16
    3 沈百福,俞诗秋.中国省级地方教育投资的区域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4,(4):25—27
    4 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1998,(6):33—36
    1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
    2 杜育红.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44—48
    3 谈松华,王蕊.中国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A].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二辑[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25
    4 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8
    5 彭世华.关于目前省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4,(9):16—20
    6 胡晓平,王培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我国居民的高等教育投资水平的影响[J].交通高教研究,2004,(6):55—95
    1 杨红旻,严全治.中国高等教育区域不均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6):29—32
    2 王红.我国普通高校经费状况与地区差异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8):8—14
    3 潘海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区域差异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
    4 何敏.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
    5 杨玉春.山东省基础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分析与对策研究[D].屈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6 刘文娟.“长三角”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及其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5,(1):7—9
    7 黄德中.长江三角洲高等学校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战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4:(3):20—22
    8 李承先,季诚钧.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中国农业教育,2003,(6):1—3
    9 周萍.长三角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初探[J].江苏高教,2005,(5):31—34
    1 杨玉春.山东省基础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分析与对策研究[D].屈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
    2 何敏.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6
     1 潘海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区域差异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26
     1 傅晓霞,吴丽梅.中国地区教育差异剔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5):123—126
    2 杨玉春.山东省基础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分析与对策研究[D].屈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8—42
     1 杨玉春.山东省基础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分析与对策研究[D].屈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8—42
     1 何敏.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2—43
    2 潘海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区域差异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44
     1 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6
    2 李承先,季诚钧.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中国农业教育,2003,(6):12—14
    [1]仓平.对于长三角概念的新界定[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58—62
    [2]陈廷柱.在公平与不公平之间——论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J].教育发展研究,2004,(9):84—86
    [3]陈小娅.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尽早实现教育现代化[J].人民教育,2004,(23):2—3
    [4]陈志刚,王青.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基于江苏和江西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4):80—84
    [5]程晓强,陆晓武.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以南通为例的实证简析[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29—33
    [6]程雁雷,夏焰.国内关于区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综述[J].滁州学院学报,2006,(6):102—104
    [7]杜育红.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3):44—48
    [8]董泽芳,沈百福.教育经济区域划分与高教投资差异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20—28
    [9]傅晓霞,吴丽梅.中国地区教育差异剔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5):123—126
    [10]龚放.整合与联动:打造长三角高等教育发展极[J].教育发展研究,2004,(1):5—7
    [11]郭必裕.江苏经济发展与高校结构调整[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6—50
    [12]胡永远,刘智勇.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区差异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4,(9):11—14
    [13]胡晓平,王培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我国居民的高等教育投资水平的影响[J].交通高教研究,2004,(6):55—95
    [14]黄德中.长江三角洲高等学校面临的形势与发展战略[J].高等农业教育,2004:(3):20—22
    [15]乐传永.我国成人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分析与整体协调发展研究[J].2002,(3):7—8
    [16]吕祥.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与高等教育发展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1999,(5):23—25
    [17]李少元.农村城镇化发育不同水平地区教育差异与对策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0):26—30
    [18]李承先,季诚钧.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构想[J].中国农业教育,2003,(6):1—3
    [19]蒋荣.长三角城市近年经济人口发展差异问题探讨[J].江南论坛,2006,(4):9—11
    [20]金红梅.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发展差异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89—94
    [21]刘石慧,王正卫.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趋势研究[J].财政研究,2003,(11):48—55
    [22]刘文娟.“长三角”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及其建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5,(1):7—9
    [23]刘燕,黄镇,刘淑武.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发展态势与特点[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76—80
    [24]刘健.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以珠三角高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32—34
    [25]刘显翠.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差异比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J].2007,(4):72—73
    [26]苗长虹,王海江.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24—30
    [27]年福华,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国土自然资源研究,2005,(3):6—8
    [28]彭世华.关于目前省域间教育发展水平差异的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4,(9):16—20
    [29]祁型雨.区域教育发展的差异与教育政策的宏观调控[J].教育评论,1999,(6):4—7
    [30]钱亦杨,谢守祥.长三角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4,(4):4—7
    [31]沈百福,俞诗秋.中国省级地方教育投资的区域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4,(4):1—15
    [32]谈松华.教育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展望[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1):1—3
    [33]谈松华.我国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及其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1993,(2)
    [34]涂冬波,戴海琦,邓远平.我国教育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5,(2):8—12
    [35]王红.我国普通高校经费状况与地区差异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5,(8):8—14
    [36]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1998,(6)
    [37]王晓霞.教育对经济推动力的世界区域差异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0,(4):39—43
    [38]严全治,苗文燕.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非均衡发展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62—65
    [39]杨红旻,严全治.中国高等教育区域不均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6):29—32
    [40]杨颖,李贵中,张红峻.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对内蒙古社会发展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5):23—27
    [41]尹伯成.长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经济经纬,2006,(1):94—96
    [42]余秀兰.促进与区域经济的良好互动:长三角教育的应为与难为[J].教育发展研究,2005,(9):60—62
    [43]袁恩桢.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2,(4):109—115
    [44]张男星.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J].俄罗斯研究,2003,(4):65—69
    [45]张军.对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考——兼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3):108—112
    [46]张岚,郑启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高校学费的影响[J].理工高教研究,2002,(6):37—39
    [47]张国祥.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107—110
    [48]张阳.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问题研究及其发展简述[J].高教管理,2002,(3):29—31
    [49]张永庆.上海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2):24—27
    [50]张晓波.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问题[J].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2003,(40)
    [51]周振朝,田秀菊.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1):69—70
    [52]周萍.长三角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初探[J].江苏高教,2005,(5):31—34
    [53]朱庆葆.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6,(3):56—59
    [1]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编辑委员会.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1991
    [2]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董泽芳.区域教育统筹与发展[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4]顾朝林.产业结构重构与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主要城市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
    [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和福生,李慧勤.中国西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7]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9
    [8]黄孟源.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9]李华中.区域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10]李健宁.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1]刘惠林,尹晓岚,赵滨.中国区域教育投资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2]彭世华.发展区域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3]彭朝晖,杨开忠.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
    [14]沈立江,葛立成.长三角一体化理论新视角[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7
    [15]沈坤荣.新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16]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5
    [17]韦伟.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协调[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10
    [18]吴明隆.SPSS 统计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19]吴宣德.中国区域教育发展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20]吴紫彦.教育蓝图——区域教育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21]朱敏彦,张颢瀚,曾骅,荣跃明.21 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2]朱荣林.走向长三角——都市圈经济、宏观形势与体制改革视角[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2
    [1]陈基纯.大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测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潘海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区域差异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范明.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韩世明.长三角 16 城市经济增长差异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何敏.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李萍.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7]李舜.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宋玉良.区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王东刚.长三角城市圈:形成发展分析与未来路径选择[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王维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发展结构及其系统学研究[D].东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1]吴绍芬.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杨玉春.山东省基础教育发展区域差异分析与对策研究[D].屈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余其刚.长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与苏州市发展战略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5]赵全超.我国三大经济圈城市群能级分布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6]周晓平.长江三角洲整体竞争力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7]朱元秀.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城镇体系发展与优化布局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