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阿尔都塞政治哲学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中,阿尔都塞的政治哲学独具特色,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他借助于结构主义的“依征候阅读法”对马克思的原著进行重新解读,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理论。该理论对当时流行于法国共产党中对马克思主义人道化的解释是一个反击,而且对当今的理论界仍然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阿尔都塞政治哲学的核心——意识形态理论的解析。全文共有四章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以及国内外理论界对于阿尔都塞研究的现状。其中对国内对于该问题的历史,成果以及现在关于阿尔都塞思想的争论焦点做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是关于阿尔都塞政治哲学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目的的论述。由于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使得在国际共运内部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人道化”解释的潮流。而这股思潮在法国共产党内部也非常盛行。他借助当时流行于法国的结构主义重新解读了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并由此产生了他的政治哲学理论,以此来反对这一错误思潮。第三章详细分析的阿尔都塞政治哲学的核心部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在再生产中的作用等重要观点。第四章是将阿尔都塞政治哲学的核心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并分析了这一理论的现实意义。
     阿尔都塞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读对他的政治哲学的分析,将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有益的借鉴。
In the theory of westem Marx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Althusser's thought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m-during the 20th century., in which the most influenced theory is named "Ideology state machin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Althusser used "the read method of Lecture Symptomale" of the structuralism, reread the original work of Marx and formed that. The theory has given a severe criticism to the Humanist Marxism, which predominated in French Communist Party as well a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Program; it is also play an influential role in the modern theoretical circle.
     The paper is about the core of Althusser's political philosophy, a parse of theory of Idealism. It consisted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told us the gist of this paper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quo of Althusser's theory. It also made a particular explanation to the history, achievements and the hot discussion on Althusser's theory. The second part is for era context and aim of the theory. As the circumstance of criticism to Stalin on the 20th congress of CCCP, there formed a tide of "humanism" to the theory of Marx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party inside as well as hot in French communist party. Reread Marx's work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structuralism which prevailed in France, he formed his own thoughts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o resist that incorrect tide to the explanations on Marx. The third part analyzed deeply on the core part of Althusser's political philosophy, on its resources, basic content and some core views of reproductive cooperation. The fourth part made a comparative theory on Althusser's and Marx's, not only did that, it also show the real sense on the theory.
     Althusser was an important philosopher and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n the theory of Marx in the 20th century. We should enjoy his thoughts on political philosophy by the theory of Marx, it's better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Marx's theory and benefit for us to hold and develop Marx's theory under the new circumstances.
引文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3] 《毛泽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4] 阿尔都塞著;顾良译。《保卫马克思》,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5] 阿尔都塞,巴里巴尔著;李其庆,冯又光译。《读〈资本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6] 阿尔都塞著;杜章智,沈起予编译。《列宁与哲学》,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
    [7] 阿尔都塞著;李迅译。《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见:李恒基,杨远婴编。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
    [8] 陈越编。《政治与哲学: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9] 袁久红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 李青宜著;《阿尔都塞与“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 徐崇温著;《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
    [12] 陈炳辉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13] 周宏著;《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14] 张汝伦著;《思考与批判》,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15] 俞吾金著;《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 徐崇温著;《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 宋惠昌等著;《政治哲学》,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
    [18] Jorge Larrain著;戴从容译。《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19] 张秀琴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0] 俞吾金,陈学明著;《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遍·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21] 陈学明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2] 穆燕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
    [23] 李秀林:《辫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四版,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24] 孙伯揆,侯惠勤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上、下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5] 黄楠森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6]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27] 宋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28] 张一兵、蒙木桂著:《神会马克思——马克思哲学原生态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9] [加] 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编,香克俭、王金来、杨洁等译:《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30] 侯惠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质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河南大学学报》,第42卷第2期,2002年第3期。
    [31] 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32] 梁周敏,王海昌:《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特征论》,《学术研究》,2004年第5期。
    [33] 衷胜育:《西方意识形态研究的历史发展》,《理论天地》,2003年第5期。
    [34] 仲崇东:《“意识形态”终结论评析》,《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35] 李元书:《意识形态与政治社会化》,《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5期。
    [36] 周宏:《作为“软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7] 张秀琴:《论意识形态的功能》,《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38] 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第22卷,第2期2004年第3期。
    [39] 丁立群:《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哲学动态》,2003年第3期。
    [40] 黄应全,苏宗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学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41] 尹红英:《阿尔都塞和柯亨生产关系偶像崇拜论的现代审视》,《学海》,2002年第2期。
    [42] 朱晓慧:《阿尔都塞论意识形态的多重特征》,《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
    [43] 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重新考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3期。
    [44] 张一兵:《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理论探讨》,2002年第5期。
    [45] 张文喜:《阿尔都塞:消解自我(主体)的马克思——对西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
    [46] 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7] 张一兵:《阿尔都塞与〈保卫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年第5期。
    [48] 李应志:《从阿尔都塞到马舍雷》,《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6期。
    [49] [英] 戴维·麦克莱伦:《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50] 刘智娴:《关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文本解读的反思》,《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51] 孔明安:《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热点问题评述》,《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年第2期。
    [52] 张一兵:《空无与黑夜:青年阿尔都塞的哲学关键词》,《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53] 杨思基,王昭风:《卢卡奇“人本学马克思主义”与阿尔都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之比较》,《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54] 波琳·约翰逊著,肖建华译:《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7卷第2期。
    [55] 唐环:《论阿尔都塞对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批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6] 姬长军:《论阿尔都塞哲学思想渊源的多元性》,《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57] 李定清:《论症候式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9期。
    [58] 孟登迎:《英语世界的阿尔都塞研究概述》,《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1期。
    [59] 吴静:《最后的阿尔都塞》,《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60] 郑忆石:《现代西方科学哲学与阿尔都塞的“新马克思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61] 张一兵:《问题式:阿尔都塞的核心理论范式.》,《哲学研究》,2002年第7期。
    [62] 郑忆石:《评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观中主客体关系的“解读”》,《学术月刊》,年2002第11期。
    [63] L.Aithusser: For Marx, Allen Lane; Londin; 1969。
    [64] L.Aithusser: Lenin and Philosophy, Allen Lane; Londin; 196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