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城市地下空间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土地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城市地下空间已然成为人类生活发展的新空间。同时地铁、地下商场和地下防御设施等立体利用土地的情形随着现代土木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也陆续出现在各城市。人类对土地实现了从两维使用到三维利用。19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城市地下空间权制度,无论是在民法典,还是通过制定特别法抑或通过司法判例均对该制度给予了明确规定。
     在我国,相比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现实情况,其立法与学术研究是十分落后的。我国《物权法》第136条规定在土地的地上、地表及地下均可设立建设用地使用权,该条款确立了我国建设用地分层利用制度,并提供了开发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法律依据。同时它是在我国既有的法律制度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的,故而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然而,如此原则化的规定,使得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在现实的开发利用中,仍然会遇到很多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不说我国物权法在规制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活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漏洞,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权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地上、地表及地下的法律范围应该明确。明确此三者的法律范围,是开发利用城市地上及地下空间的前提条件。其次,应该改进城市地下空间的确权登记制度。改进城市地下空间权的确权登记制度有利于城市地下空间更好的在市场上流通,也有利于城市地下空间权人的权利得到更好的保护。再者,要健全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权的取得途径。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权取得的途径一般有三种,即划拨、出让和转让。但是这三种途径已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予以健全。最后,应该建立解决有关城市地下空间相邻关系问题的制度。城市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和利用,使土地的相邻关系从传统的二维转变为三维,这使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所面临的相邻关系更为复杂。为此,建立健全解决城市地下空间相邻关系问题的法律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相对于我国目前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规模和未来的利用前景,加快其立法完善已刻不容缓。
     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此部分对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内容、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等内容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权的性质,指出城市地下空间权是一种新型权利,其含义是民事主体对城市地下特定范围内的空间依法或依约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的权利,同时确定了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为一种新型的独立物权。第三部分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使用权的取得及公示方式,指出其可以通过划拨、出让、转让等方式取得,并通过登记予以公示。第四部分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权的效力,其指出城市地下空间权人享有城市地下空间的使用权、处分权以及空间建造物取得权和物权请求权等各种权利,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第五部分针对我国物权法中规制城市地下空间权的有关规定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分析了我国应建立的城市地下空间权制度在立法宗旨、立法模式上应有的选择,并进一步提出改进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权制度的若干建议。
With human beings'increasing demand for land resources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in society,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has become a new field of human life expans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underground space, the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attern for land such as subways, underground shopping malls and underground defense facilities has appeared in various cities in succession, which makes it come true for human beings to turn the use of land from plane to three-dimensional. Since half of the late19th century,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uilt in succession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either in Civil Code, either by the formulation of special laws or through the judicial precedent, or through other related laws.
     In China, the legislation 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s very backward compared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The regulations of the article136in China's Property Law is that the land use right can be set up in the land surface, above ground or underground. This item has established a hierarchical system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right in China, and provided a leg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China's existing legal system, and is combined with China's specific national conditions, thus it has solid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basis. However, the regulations are so general that we will still encounter many problems that can't be solved in reality on the utilization of the China's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There are still many loopholes in China's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system and it needs further improvement. Firstly, it should be clear about the legal scope of the ground, the surface and underground. It is a necessary prerequisite to identify the scope of urban underground and above ground space for orderl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econdly, the indeed right registration system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should be improved, which can be beneficial for better circul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in the market and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wner in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Furthermore,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way of acquiring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There are mainly three ways to gain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by allocating, assigning and transferring in Ch There are mainly three ways to gain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by allocating, assigning and transferring in China. However, these three ways have been far from satisfying the progress and scal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a's urban underground space.ina. However, these provisions have been far from satisfying the progress and scal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a's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We could learn from foreign advanced legislative experience to make it perfect. Finally, we should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dealing with the neighborhoods about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The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makes the land adjacent relationship from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to three-dimensional, which makes the urban undergrounds space development faces more complex adjacent relationship. So it becomes more important to establish perfect handling system in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adjacent relationship. It is imminent to perfect the legislation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relative to the status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us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ts futur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about this paper. It is about the writing backgrou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statu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so on. The second part is analysis for the nature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It is noted that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is a new exclusive right assigned to civil subje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n the specific range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within the possession, use, income and sanc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determines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as a new independent property rights. The third part analyzes the way to acquire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and its publicity. It points out that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can be acquired by allocating, assigning and transferring. And it is published by way of registration. 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ights holders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enjoy the right to use and dispose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the right to obtain the space, buildings, structures and facilities, and the claim rights of property rights and so on.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ould also undertake corresponding obligations. The fifth part analyses the choice that we should make in the legislative purpose and the legislative model of the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and then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to build a number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right system to make it perfect, which based on the loophole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our existing property law on the right to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引文
①肖军:《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①张自发:《空间权研究》,苏州大学2004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4页。
    ②刘保玉:《物权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1页。
    ③刘漤:《论空间权的三大理论问题》,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
    ④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48页。
    ①王文革:《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页。
    ①梁慧星主编《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三章第198条、第四章第232条、第五章第264条。
    ②王利明:《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8-479页。
    ③胡志刚:《不动产物权新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20-321页。
    ①温丰文:《空间权之法理》,载《法令月刊》第39卷第3期。
    ① Nigel P.Gravells:Land Law:Test Material,London,Sweet & Maxwell,1995,P5.转引自屈茂辉:《用益物权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416页。
    ②孙宪忠:《国有土地使用权财产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①常孝永:《地下空间权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15页。
    ②吴桥山:《地下空间权制度探析》,贵州大学2008年民商法学学位论文,第11页。
    ③常孝永:《地下空间权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④彭诚信:《我国土地公有制对相邻权的影响》,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①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90页。
    ②[日]野村好弘等:《被移转的未利用容积的权利的性质》,载《法律时报》第64卷第3号;[日]丸山英气:《空中权论》,载《法律时报》第64卷第3号,转引自刘云生主编:《中国不动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③日本建设省空中权调查研究会编:《空中权》第44页,转引自刘云生主编:《中国不动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6页。
    ④刘云生主编:《中国不动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45-46页。
    ⑤刘安然:《城市地下空间登记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第20页。
    ①刘安然:《城市地下空间登记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第22页。
    ②刘安然:《城市地下空间登记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③陈祥健:《论空间地上权》,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论文,第110页。
    ④马栩生:《论城市地下空间权的物权登记规则》,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①陈祥健:《论空间地上权》,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论文,第110页。
    ②陈祥健:《论空间地上权》,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论文,第107页。
    ①屈茂辉:《用益物权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437页。
    ①王利明:《空间权: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2期。
    ①李孟然:《土地使用权“分层设置”破题》,载《中国土地》2008年第8期。
    ①屈茂辉:《用益物权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433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①参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2011年4月12日发布。
    ②常孝永:《地下空间权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第23页。
    ①渠涛译:《最新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②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页。
    ①王泽鉴:《民法物权·用益物权·占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夏文杰:《我国地下空间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4页。
    ②马栩生:《论城市地下空间权的物权登记规则》,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①[日]地下空间利用小组:《地下都市之挑战》,清文社1989年版,第230页,转引自马栩生:《论城市地下空间权的物权登记规则》,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②[日]平松弘光:《地下利用权概论》,公人社1995年版,第27页。转引自马栩生:《论城市地下空间权的物权登记规则》,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③肖军:《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2页。
    ①马栩生:《论城市地下空间权的物权登记规则》,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②参见《深圳市地下空间登记规则(征求意见稿)》,2007年1月24日发布。
    ①屈茂辉:《用益物权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第435页。
    ①邢鸿飞:《论城市地下空间权的若干问题》,载《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②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三民书局2003年版,第137页。
    ①夏文杰:《我国地下空间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
    [1]邓少海、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法律政策与实践探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肖军:《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法律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3]刘云生:《中国不动产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4]胡志刚:《不动产物权新论》,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5]王文革:《城市土地节约利用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6]吴春岐、楚道文、王倩:《房地产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钱七虎:《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及利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8]王利明、尹飞、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9]刘乃忠:《地役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版。
    [10]房绍坤:《用益物权基本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潘世炳:《中国城市国有土地产权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版。
    [12]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3]屈茂辉:《用益物权制度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文革:《城市土地市场供应法律问题》,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5]崔建远:《我国物权立法难点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王利明:《物权法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版。
    [17]王利明:《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8]王利明:《空间权: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载《法律科学》2007年第2期。
    [19]王泽鉴:《民法物权·用益物权·占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高富平:《中国物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21]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版。
    [22]郑冲、贾红梅译:《德国民法典》,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3]渠涛译:《最新日本民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4]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三民书局2003年版。
    [2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上),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7]孙宪忠:《国有土地使用权财产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梁慧星主编:《物权法草案建议稿》。
    [29]刘保玉:《物权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0]薄燕娜:《空间使用权若干问题探析》,载王利明主编《物权法专题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1]常孝永:《地下空间权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32]邹渊:《地下空间权制度探析》,贵州大学2008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33]张慧:《地下空间权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34]夏文杰:《我国地下空间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大学2008年民商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35]黄焯:《土地空间权制度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民商法硕士学位论文。
    [36]张自发:《空间权研究》,苏州大学2004年法律硕士学位论文。
    [37]吴桥山:《地下空间权制度探析》,贵州大学2008年民商法学学位论文。
    [38]刘安然:《城市地下空间登记制度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学位论文。
    [39]陈祥健:《论空间地上权》,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论文。
    [40]马栩生:《论城市地下空间权的物权登记规则》,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41]马栩生:《论城市地下空间权及其物权法构建》,载《法商研究》2010年第3期。
    [42]朱向东、曹雪刚:《浅议我国地下空间权制度之构建》,载《法制与经济》2011年第1期。
    [43]邢鸿飞:《论城市地下空间权的若干问题》,载《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8期。
    [44]诚信:《我国土地公有制对相邻权的影响》,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1期。
    [45]刘漤:《论空间权的三大理论问题》,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
    [46]刘春彦、宋希超:《地下空间使用权性质及立法思考》,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月第18卷第3期。
    [47]顾文斌、刘铁钢、许建萍:《关于地下空间权性质与立法构建的思考》,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10期。
    [48]孟繁超、张静:《空间权法律问题研究》,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2期。
    [49]刘宇辉:《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权立法的必要性研究》,载《行政与法》2008年 第5期。
    [50]官本仁:《美国空间权制度》,载《法与思考》2005年第8期。
    [51]刘春彦、束昱、李艳杰:《台湾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研究》,载《上海市地下空间综合管理学术论文集》。
    [52]刘春彦、杨敏:《我国地下空间管理立法研究》,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3]高佳:《论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载《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1期。
    [54]李孟然:《土地使用权“分层设置”破题》,载《中国土地》2008年第8期。
    [55]李开国:《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56]戴谋富:《空间权初探》,载《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
    [57]温丰文:《空间权之法理》,载台湾《法令月刊》第9卷第3期。
    [58]《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
    [59]《深圳市地下空间登记规则(征求意见稿)》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