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形形色色的外交新形式层出不穷,外交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立体化的趋势。议会外交的兴起正是外交领域发生的这一重大变革的反映。从国与国的官方关系到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从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高政治”议题到经济、社会和文化等“低政治”议题,从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到防治流行病、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打击毒品走私等全球性问题——议会外交越来越多地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由主权国家政府扮演主角的传统外交模式造成巨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本论文对议会外交的概念、发展历程、特征、方式以及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正如文章标题“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以中国全国人大为重点的分析”所表明的那样,本文的研究是通过对中国全国人大开展的议会外交这一重点案例的深度解剖来进行的。从基本结构上来说,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议会外交的总体研究,总结了议会外交的一般性规律和特点;第二部分则在此基础上集中对中国议会外交进行分析。全文一共由五章和结语组成,具体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是提出研究的问题和确定分析路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对于议会外交、议会、外交、议会的外交权力等主要概念的界定,关于议会外交的研究现状和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和分析路径、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等。
     第二章是理论视角下的议会外交,主要任务是对议会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些简单的回顾,追溯议会外交的起源,对议会外交的发展阶段进行必要的梳理;对议会外交进行理论分析,以期深化关于议会外交的理性认识;分析议会外交的驱动原因,试图通过建立一个简化的动力机制来说明当今议会外交趋于活跃的原因;简要介绍议会外交的方式和议题,等等。
     第三章是一国外交中的议会外交,考察议会外交与政党外交、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和首脑外交外交形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总结议会外交的优势和不足,对议会外交在一国外交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和评述。为了对此加以佐证和深化对于议会外交的感性认识,本章还以美国的国会外交为案例进行了深度解剖,分析了其主要形式、实施机制和特点。
     第四章是多维视角下的中国议会外交,从法理、历史和组织的视角,对中国的议会外交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本章对中国议会外交的组织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通过对全国人大外交权力的考察,分析了中国议会外交的法理基础;全面回顾了中国议会外交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介绍了中国开展议会外交的组织机制。
     第五章是中国外交全局中的议会外交,重点对中国议会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进行分析,论证了“议会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考察了中国议会外交与政府外交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起着统筹作用,议会外交要主动为政府外交服务但并不完全是政府外交的翻版;以中国对日本的议会外交为例,对议会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细致考察;分析了21世纪中国的外交战略,认为议会外交在新世纪的中国外交中将发挥日益凸显的作用。
     结语部分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议会外交”为题,将中国的议会外交置于全球视野下进行审视,分析了中西议会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议会外交应走的道路进行总结,提出了一些改进中国议会外交的政策建议。
In the globalized world, various new forms of diplomacy are on the rise, and diplomacy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forms and all-dimensional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s a reflection of important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the field of diplomacy. From state-to-state relations to contacts between ordinary peoples, from topics of“high politics”such as war and peace to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topics of“low politics”, from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two states to global issues like climate chan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rugs trafficking,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assume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and shakes the traditional diplomacy model in which the governments of sovereign states play a central role.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the study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s not only necessary but also pressing.
     This dissertation ha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cours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and governmental diplomacy. As the title of the dissertation“A Study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An Analysis With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 As Its Focus”indicates, the research is mainly centered on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carried out b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China. Structurally speaking,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Part I is a general study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which sums up its general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Part II goes on to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n China.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part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s“the Introduction”. Its main task is to put forward the question to be answered and to establish the approaches of analysis. It introduces the reas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definitions of main concepts such 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parliament, diplomacy, and diplomatic powers of parliaments, etc., literature review of study on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research methods and analysis approaches, and main innovations and shortcomings.
     Chapter two is“Parliamentary Diplomacy from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e main task of this chapter is to briefly review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by tracing back to its origin, to carry ou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to analyze the driving causes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by trying to establish a simplified model to explain the reason why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active, to briefly introduce the methods and topics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etc.
     Chapter three is“Parliamentary Diplomacy Within a State”.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among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diplomacy of political parties, public diplomacy,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and summit diplomacy, especially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and governmental diplomacy,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and analyzes and comments on the role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within a state.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this chapter also conducts a case study of the congressional diplom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summarizes its main forms,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Chapter Four is“Chin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which analyzes Chin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is Chapter open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Chin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analyzes its legal basi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diplomatic powers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comprehensively reviews its development by summing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nd has an introduc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for Chin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Chapter Five is“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n China’s Overall Diplomacy”.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role of Chin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n the overall diplomacy of China, and illustrates that“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overall diplomacy of a state”. It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and governmental diplomacy, recognizes the leading role played by the governmental diplomacy, and points out that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while serving the governmental diplomacy, should not merely become a copy of the latter. It uses Chin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towards Japan as a case study so as to reveal the role played by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n China’s overall diplomacy. The chapter also points out that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will assu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iplomatic strategy of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Conclusion part, entitled“Chin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From the Global Perspective”, examines Chin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n the global context, identifies the common and different traits of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reform China’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引文
1 Harold Nicolson, Diplomacy, 3rd Ed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P. 245.
    2 “Final Declaration: The Parliamentary Vis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t the Dawn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IPU, Conference of Presiding Officers of National Parliaments, 2001, P. 13.
     1 “Rules of Procedure of Parliamentary Conference on the WTO”,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ipu.org/splz-e/trade04/rules.pdf, January 26, 2008.
    2 “Remarks by Mr. Kofi Anna,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United Nations”, IPU, Conference of Presiding Officers of National Parliaments, 2001, P. 21.
     1 2008 年 1 月,笔者曾对中国国家图书馆所收录的中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论文进行过检索,没有发现关于议会外交方面的博士论文。
    1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第 624 页。
    2 Stelios Stravridi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Jean Monnet Working Paper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ovember 2002,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fscpo.unict.EuroMed/jmwp48.htm, February 18, 2006.
    1 “Emerging Role of Parliamentarians in Diplomacy,”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hosted by the Asseblee Parliamentaire de la Francophonie (APF), Canada, April 29, 2000, P. 50-51,[Online], Available athttp://www.parl.gc.ca/information/InterParl/Associations/Francophonie/April2002/Report-e, January 21, 2006.
    2 Raby Ray,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New Delhi: S. Chand & Co, 1991,p. 2.
    3 各国议会联盟创建于 1889 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议会间组织,截至 2007年 4 月有 148 个成员国。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
    4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Parliament and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 2006, P.173.
    5 Stelios Stravridi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Jean Monnet Working Paper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ovember 2002, [Online], Available athttp://www.fscpo.unict.EuroMed/jmwp48.htm, February 18, 2006.
    6 钱其琛,《世界外交知识大辞典》,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第 2281 页。
    7 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涉外人员素质修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年,第 54 页。
    8 陈永亮,“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外交职能”,肖佳灵、唐贤兴,《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下册)》,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年,第 401 页。
     1 范炳良,《政府外交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61 页。
    2 以美国为例,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孙哲博士发表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4 期的“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一文对国会外交兴起的原因以及国会外交和总统外交之间的关系有着精辟的分析。尽管作者并未给国会外交下定义,但这里的国会外交主要是指美国国会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 “Emerging Role of Parliamentarians in Diplomacy,”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hosted by the Asseblee Parliamentaire de la Francophonie (APF), Canada, April 29, 2000, P. 50-51, [Online], Available athttp://www.parl.gc.ca/information/InterParl/Associations/Francophonie/April2002/Report-e, January 21, 2006.
    2 如 2000 年 9 月在纽约举行的千年议长大会曾通过题为“议会对第三个千年肇始之际开展国际合作的展望”的最后宣言,其中专门有一段关于议会层面的国际合作的论述;2005 年 9 月议联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的标题就是议会对国际合作的参与。
    3 必须承认的是,在实际操作中,有时要将宪法所规定的外交权力与本文所说的“议会外交”截然分开非常困难。但笔者坚持认为,为了本文叙述的需要,作出上述规定仍然是必要的。
    1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议员并不是议会外交的唯一实施者。在一些情况下,议会官员(如秘书长)和议员助手同样可以成为议会外交的实施者。但议员在议会外交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2 在美国等国家中也称为 Congressional Diplomacy。
    3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95, P. 984.
    4 也有翻译者将其翻译为议会程序的外交。可参见[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61 页。
    1 Jack C. Plano & Roy Olto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ctionary, 4th Eds,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Inc., 1988, P.244.
    2 G. R. Berridge & Alan James, A Dictionary Of Diplomacy, Hampshire, UK: PALGRAVE, 2001, P. 180.
    3 欧洲协调是指欧洲国家间的定期协商制度,从 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直至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其一大贡献是形成了逐步形成了大型国际会议中的许多新议事规则,完善了多边外交会议的活动程序。
    4 国际联盟最先成立于 1920 年,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倡导成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宗旨是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共有 44 个创始会员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所取代。
    1 在原著中,摩根索使用的是“议会程序的外交(Diplomacy by Parliamentary Procedures)”一词。
    2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年 12 月第 1 版,第 661 页。
    3 《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第 2273 页。
    4 王晓民,《世界各国议会全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主编寄语,2001 年 1 月。
    5 参见田穗生等著,《中外代议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
    6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第 2275 页。
    1 参见唐晓、王为、王春英,《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修订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第169 页。
    2 参见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第 170 页;卓越,《比较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第 8 页。
    3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英国外交家萨道义(参见[英]戈尔·布思,《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杨立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中译本,第 3 页),尼科松(参见[英]尼科松,《外交学》,眺伟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年,第 23-24 页),中国学者鲁毅(参见鲁毅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年,第 5 页),金正昆(参见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6 页)等人对外交学所作的定义等。
    4 参见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涉外人员素质修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年,第 20 页。
    5 鲁毅,《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年,第 5 页
    6 许月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第 18页。
    7 参见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3 页。
     1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Parliamentary I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5.
    2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Parliamentary and Democr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 2006.
    1 苏鲁尔是埃及著名政治家,1990 当选埃及人民院议长,1994 年至 1997 年担任议联理事会主席,现为埃及人民院议长。
    2 赫朴杜拉于 1999 年至 2002 年担任议联理事会主席,是议联理事会历史上第一位女主席,曾多年担任印度联邦院副议长,现为印度联邦院议员。
    3 Ahmed Fathy Sorour,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For Democrac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1994-1997), Cairo: L’Egypt, 1997.
    1 Najma Heptulla, Democracy: The Global Perspectives (Selected Statements and Speeches 1999 to 2003), New Delhi: Sita Fine Arts (P) Ltd., 2004.
    2 “Inter-Parliamentary Co-Operation Within Geopolitical Regions”, Constitutional & Parliamentary Information, N 189-1st Half-Year 2005,P. 55-91.
    3 “Inter-Parliamentary Co-Operation Within Geopolitical Regions: The African And World Wide Experience”, Constitutional & Parliamentary Information, N 190-2nd Half-Year 2005,P. 3-19.
    1 欧洲议会的前身是 1952 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议会,1962 年改称欧洲议会。欧洲议会是欧盟三大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之一,为欧盟的立法、监督和咨询机构。议员经直接选举产生,现有 785 名议员,任期五年。
    2 欧洲委员会议会是欧洲委员会的咨询机构,有辩论权,无立法权。欧洲委员会于 1949 年 5 月 5 日在伦敦成立,原为西欧 10 个国家组成的政治性组织,是目前欧洲最大的泛欧组织,现有 46 个成员国。
    3 见“Remarks on the Opening Session, Wednesday 31 May, 2006 by Mr. Toomas Varek, President of the Riigikogu, Estonia”, PACE,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Parliaments, 30-13 May 2006, P. 29.
    4 Raby Ray,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New Delhi: S. Chand & Co, 1991.
    5 英文名为 Commonwealth Parliamentary Association
    1 La Diplomatie Parlementaire (23 Mai 2001),Paris, 2001.
    2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parl.gc.ca/information/interparl/associations/Francophonie/April2002/report-e/foreword-e.htm, January 16, 2007.
    3 Dr. Patry, Forward, “Emerging Role of Parliamentarians in Diplomacy,”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hosted by the Asseblee Parliamentaire de la Francophonie (APF), Canada, April 29, 2000,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parl.gc.ca/information/InterParl/Associations/Francophonie/April2002/Report-e, January 21, 2005.
    4 Stelios Stravridis,“Parliamentary Diplomacy: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Jean Monnet Working Paper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ovember 2002: 4, [Online], http://www.fscpo.unict.EuroMed/jmwp48.htm, February 18,2005
    1 Stelios Stravridis, “Dialogue Among Neighbours: The Parliamentary Dimension”, [Online], http://www.unimedforum.net/Tarragonaforum.pdf, October 25,2006.
    2 K Kosachev,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Affairs, Moscow: Oct 2004. Vol.50, Iss. 5, P. 106.
    3 Fredrik Sterzel, The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Stockholm: Kungl, Boktryckeriet P A Norstedt & Soner, 1968.
    4 Yefime Zarjevski, The People Have the Floor – A History of the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England: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89.
    5 Ian Grey, History of the Commonwealth Parliamentary Cooperation (1911-1985), England: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86.
    1 Victor-Yves Ghebali, The Conference of the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on European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1973-1991, England: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3.
    2 钟荣来,“如何积极发挥议会外交独特作用的思考”,《人大研究》,1998 年第 6 期。
    3 曹卫洲,“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增进友谊与合作 —— 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五十年回顾与思考”,《人民日报》,2004 年 9 月 25 日 第 7 版。
    4 “发挥独特优势,广泛交流合作(2005 年终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谈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工作”,《人民日报》,2005 年 12 月 29 日第 7 版。
    5 “全国人大 2006 对外交往::推动务实合作,增强交往实效 ―― 曹卫洲谈全国人大 2006 年对外交往”,《人民日报》,2006 年 12 月 28 日 第 7 版。
    6 柏苏宁,“积极开展地方人大的对外交往工作”,《人大研究》,2003 年第 5 期。
    7 曾建徽,《议会外交:交流与争锋 —— 曾建徽与外国议员和政要的谈话》,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
    1 李鹏,《和平、发展、合作 —— 李鹏外事日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年 1 月,第 2 页。
    2 网址是 WWW.NPC.GOV.CN。
    3 吕聪敏,“全国人大代表团访美纪事”,《中国人大》,2005 年第 14 期,第 24 页至第 27 页。
    4 石洪涛,中美“国会外交”日渐活跃,《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4日第5 版。
    1 石洪涛,中日关系国会外交唱主角,《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21日。
    2 孙哲,“需改进对美‘议会外交’”,《瞭望东方周刊》2004 年第 33 期。
    3 陈言,“期待中日首脑互访 —— 访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瞭望东方周刊》,2004 年第 40 期。
    4 刘明、张林庆,“中国外交新亮点:议会外交”,《瞭望东方周刊》,2006 年第 40-41 期合刊。
    5 该论文经修改后收入肖佳灵、唐贤兴主编,《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年。
    1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复旦大学 2005 年博士论文。
    2 [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
    3 Robert Dahul, Congres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Norton, 1950.
    4 James A. Robinson, Congress And Foreign Policy Making:A Studies In Legislative Influence And Initiative, Homewood, Illinois: Dorsey Press, 1967.
    5 John F. Lehman, The Executive,Congress,And Foreign Policy:Studies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Prager,1976.
    1 Philip Briggs, Making Foreign Policy:President-Congress Relation From The Second World War To Vietnam, Lanham,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1.
    2 James M. Lindsay,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US Foreign Policy,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1 [美]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 265 页。
     1 这些国家多独立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它们建立的议会制度各不相同,有的采用了苏联的模式,而有的则仿照原宗主国的模式。
     1 [美] 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第 15-26页。
    2 范炳良,“试论议会外交的表现形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 年第 3 期,第 106 页-110 页。
    
    1 克里默曾获得 1903 年诺贝尔和平奖。
    2 帕西曾获得 1901 年诺贝尔和平奖。
     1 “促进国际仲裁各国议会会议”于 1922 年正式改称为各国议会联盟。
    2 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 16 世纪到 20 世纪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8 月 ,第 168 页。
    
    1 该组织于 1949 年改名为英联邦议会协会。
    2 1952 年欧洲议会初创时名为共同大会,1962 年正式改用现名。
    1 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 2004 年成立的泛非议会,2006 年成立的亚洲议会大会。
    2 “发挥独特优势,广泛交流合作(2005 年终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谈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工作”,《人民日报》,2005 年 12 月 29 日第 7 版。
    3 从创建时直至 1984 年,议联大会一年举行一次(因故中断的情形除外)。自从 1984 年起,议联大会改为每年举行两次,春季和秋季各一次。议联大会的地点不固定,但自 2003 年以来,秋季大会基本固定在议联总部所在地日内瓦举行。
    1 “Remarks by Jean-Claude Gaudin”,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Parliaments, 30-13May 2006, P. 53
    2 “Remarks by Mr. Herman De Croo”,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Parliaments, 30-13May 2006, P. 37.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3 年,第 156 页。
     1 “Final Declaration: The Parliamentary Vis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t the Dawn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IPU, Conference of Presiding Officers of National Parliaments, 2001, PP. 13-14.
    1 World Bank,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1992, P.3.
    2 全球治理委员会是由联邦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倡议,成立于 1992 年的一个由 28 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人士所组成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该组织致力于探讨冷战结束所创造的机会,旨在建立一个更为有效的世界安全和治理体系。
    3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2.
    1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 2-3.
    2 [日]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 ——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刘小林、梁云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 25 页。
    3 [日]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 ——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刘小林、梁云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 47 页。
    4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第15 页。
    5 议会间国际组织的属性是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议会间国际组织属于正式的国际组织,也有人认为议会间国际组织是非政府组织。
     1 [日]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 ——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刘小林、梁云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 148 页。
    2 Graham Allison,Essence of Decision,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1 Graham Allison,Essence of Decis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P.67.
     1 [美]杰里尔·罗塞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朋、傅耀祖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 254 页。
    1 有人也将其翻译为第二管道外交
    2 Joseph V. Montville, “The Arrow And The Olive Branch: A Case For Track Two Diplomacy,” John W. Mcdonald And Diane B. Bendahmane Edited, Conflict Resolution: Track Two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1987. P.124.
    1 Paul Evans, “Possibilities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Track 2 And Track 1”, Luncheon Address, Multilateralism In Asia Pacific: What Role For Track Two? Pacific Symposium 2001,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The US Pacific Command And The Asia 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Hilton Hawaiin Village Hotel, Honolulu, 27 March, 2001,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 www.ndu.edu./inss/symposia/pacific 2001/evanspaper.htm, November 6, 2007.
    2 [美]路易丝·戴蒙德,约翰·麦克唐纳,《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李永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2 页。
    3 [美]路易丝·戴蒙德,约翰·麦克唐纳,《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李永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4 页-第 5 页。
     1 [美]路易丝·戴蒙德,约翰·麦克唐纳,《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李永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第 1 版,第 1 页-第 4 页。
    1 双层博弈理论(Two–Level Games Theory)最先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帕特南(Robert D. PutNam)在1988 年提出。他认为,在国际谈判中, 每一方的政治家都同时坐在了两张谈判桌前。在国内, 政治家的谈判对手包括政党、议员、官僚机构、利益集团、社会阶级, 甚至“公众意见”等, 他的谈判目的是满足国内对手的需要, 以争取他们对可能的国际协定的支持。国际上, 政治家面对的是相应的国外对手, 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是这一层次的谈判任务。双层博弈理论体现了对国内与国际因素互动进行研究的重视。
    2 多元论是相互竞争的集团政治的一个类型,各个集团代表着不同的目标和信仰,在整个社会和政府重竞相争夺影响。美国学者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在《美国多元民主》一书中曾经断言:“在美国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中,根本的格言是这样的: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而必然是许多权力中心,其中任何一个都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至高无上的。”所以无论是行政部门还是立法机构都不能主宰决策过程。
    3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第 3 页。
    4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第 9 页。
     1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第 1 版,第 25 页-26 页。
    2 [美]约瑟夫·奈、约翰·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 10 月第一版,第 2 页。
    1 Philip G. Cerny, “Globalization And Other Stories: The Search For A New Paradigm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51, No. 4 (1996), P. 621.
    2 [日]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 ——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刘小林、梁云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 48 页。
    3 “Remarks by Mr. Herman De Croo”, PACE,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Parliaments, 30-13 May 2006, P. 11.
    1 参见曹沛霖、徐宗士,《比较政府体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1 版,第 9 页。
    2 鲁毅,《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年,第 75 页。
    3 这方面值得注意的一个观点是所谓的“民主与外交不匹配论”。
    4 [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第 54 页。
    5 “Final Declaration: The Parliamentary Vision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t the Dawn of the Third Millennium”, IPU, Conference of Presiding Officers of National Parliaments, 2001, P. 12.
    6 IPU, Parliament and Democra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 2006, P.7.
     1 Joseph Nye, Jr., “Globalization's Democratic Deficit”, Foreign Affairs, Vol.80, No4, July/August 2001, pp.2-6.
    1 “Remarks by Jean-Claude Gaudin”, PACE,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Parliaments, 30-13 May 2006, P. 53.
    2 信强,《“半自主”国会与台湾问题:美国国会外交行为模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一版,第 260 页。
    3 [美]David Mayhew,《事关选举:美国国会的政治解读》,蒋昌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月第 1 版,第 9 页。
    4 David Mayhew,《事关选举:美国国会的政治解读》,蒋昌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 月第 1 版,第 11 页。
     1 “Remarks by Mr. Herman De Croo”, PACE,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Parliaments, 30-13May 2006, P. 14.
    1 “Opening Remarks by Dr. Bernard Patry, Chair of the Canadian Branch and Vice-Chair of the Assemblée parlementaire de la Francophonie at the symposium on ‘The Emerging Role of Parliamentarians in Diplomacy’”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parl.gc.ca/information/interparl/associations/Francophonie/April2002/report-e/opening-e.htm, January 16, 2007.
    2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Parliamentary I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5.
    1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Parliamentary I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5, P.3.
    2 “Report on Bialteral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al Parliaments”, Constitutional And Parliamentary Information, No. 150, 2nd Quarter 1987, P. 36-67.
    3 参见黄金祺著,《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涉外人员素质修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年 1 月,第 54 页。
     1 本部分内容参考了范炳良,“试论议会外交的表现形态”,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 年第 3 期和钟荣来,“如何积极发挥议会外交独特作用的思考”,《人大研究》,2003 年第 5 期的有关内容。
    2 这一说法最初源自曾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与人大代表谈西方议会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8 月,第 61 页。
    
    1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Parliamentary I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5, P.21.
    2 当然,我们并不能否认,议会工作机构交流的一项主要目的也是为议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1 此部分是对一些现有研究成果的综合。可参见ASGP, “Report on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al Parliaments”, Constitutional and Parliamentary Information, No. 150, 2nd Quarter, 1987, p. 33-68.
    2 ASGP, “Report on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al Parliaments”, Constitutional and Parliamentary Information, No. 150, 2nd Quarter, 1987, P. 43.
    
    1 以上实例可参见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Parliamentary I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5, P.21.
    2 根据惯例,议联每年在春季和秋季各举行一次大会。
    
    1 若非特别说明,本文中的“政府”一词均为狭义,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即一国权力机关的执行机构。
    2 卓越,《比较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4 页。
    1 许月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第 18页。
    2 参见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涉外人员素质修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年,第 53 页。
    3 [英]戈尔-布思,《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杨立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中译本,第 3 页。
    4 [英]尼科松,《外交学》,眺伟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年,第 31-32 页。
    5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年,第 2226 页。
    
    1 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涉外人员素质修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年,第 16 页。
    2 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第 6 页。
    
    1 [美]埃尔默·普利科斯,《首脑外交》,周启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11页。
    2 [美]埃尔默·普利科斯,《首脑外交》,周启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年,第 14 页。
    3 这一说法来自黑格尔所说的“无所不包、无所不为的全知全能国家”。
     1 根据作者 2007 年 3 月 27 日对越南国会对外委员会副主任吴英勇(Ngo Anh Dung)的访谈。
     1 James M. Lindsay,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U. S. Foreign Policy,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Vii-Viii.
     1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 —— 探询新的视角与解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 12 月,第 39 页。
    2 所谓“分裂政府”的提法最早发源于美国,即一党控制白宫,另一党控制国会的情况。
     1 Arthrur M. Schlesinger, The Imperial Presidency, Bosto: Houghton Mifflin, 1973, P.IX 转引自金灿荣,“国会与美国贸易政策”,周琦,《国会与美国外交政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11 月,第 214页。
     1 “Speech By Kissinger”, Feb.4, 1976,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Bulletin, Vol. L Xxxiv, No. 1914, March 1, 1976, P. 256, Cited From John Spanier And Joseph Nogee (Ed.), Congress , The Presiden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Inc., 1981, P. 199.
     1 譬如,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 2001 年访华时率领的“加拿大国家队”即多达 700 余人,许多在加拿大政坛很有影响的议员也参加了此次出访活动。
    2 唐晓等,《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修订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106 页。
    1 关于政党外交的定义,可参考周余云,“论政党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7 期,16-21 页。
    2 周余云,“论政党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7 期,第 16-21 页。
    3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 月第 1 版,第 173 页。
    4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譬如,各国议会联盟主席卡西尼是意大利众议员(曾担任众议长),同时担任基督教民主党国际主席。菲律宾现任众议长何塞·德贝内西亚是议会外交的积极推崇者,在亚洲议会界表现十分活跃,同时又是亚洲政党大会的发起人之一。
    1 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以中国为例,全国人大接待的许多外国议会代表团都要拜访主管政党外交的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简称中联部)的领导同志。同时,中联部接待的许多外国政党代表团也会提出拜访全国人大的领导人。
    2 范炳良,“试论议会外交的表现形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 年第 3 期,第 109 页。
    3 Michael Palmer, European Parliament: What It Is, What It Does, How It Works,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P. 68.
    4 公共外交的概念最先源于美国,也有人译为公众外交。关于公共外交的概念辨析,可参见唐小松、王义桅,“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4 期;唐小松、王义桅,“试析美国公共外交及其局限”,《现代国际关系》2003 年第 5 期
    1 孙哲,“洋为中用:西方议会发展对中国人大制度的启迪”,《人大研究》,2005 年第 2 期,第 11 页。
    2 在指代公共外交的内向性维度时,人们多使用公众外交一词。比如,中国政府近年来在争取中国公众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理解与支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2003 年 9 月,外交部以“走进外交部”为主题,举办了首次“公众开放日活动”;2003 年 12 月 23 日,外交部长李肇星通过外交部网站的“外交论坛”及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与公众在线交流达两小时之久;2004 年 1 月 16 日,“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揭牌,1949 年至 1955 年间的一万余份档案对外开放;2004 年 3 月 19 日,外交部长助理沈国放宣布外交部新闻司成立“公众外交处”,等等。
    3 李寿源,《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北京,北京广播学院,1999 年,第 103 页。
    1 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405-406 页。
    2 符浩、李同成,《中国外交官丛书·经天纬地 —— 外交官在联合国》,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年,第76页。
    3 王玉贵、顾莹惠、朱蓉蓉,“中国共产党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5期,第20-29页。
    1 参见钟荣来,“如何积极发挥议会外交独特作用的思考”,《人大研究》,1998 年第 6 期,第 30-33 页。
    2 畅征,《国际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第 235 页。
    3 关于首脑外交的局限,可参见[美]埃·普利施科,《首脑外交》,周启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1 [美]埃·普利施科,《首脑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周启朋译,1990 年,第 17 页。
    2 2005 年 9 月 7 日至 9 日,第二届世界议长大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这是联合国成立 60 周年之际各
     1 “亚太议会论坛第十二届年会在京开幕 -- 吴邦国发表《为促进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携手合作》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 1 月 15 日 第 1 版。
    2 曹沛霖、徐宗士,《比较政府体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第 9 页。
    1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年,第 218-第 220 页。
    2 如,芬兰议会例行会期为四个月,希腊为五个月,奥地利、法国、英国为六个月,丹麦议会的会期从当年十月第一个星期二开始,到下一个年度十月第一个星期二结束,整整一年;此外,日本国会是 150天,德国国会是 175 天,等等。
    
    1 譬如,每年 7、8 月和圣诞前后是美国国会的休会期,大批美国国会议员便在此期间安排出访。
    2 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7 月,第 86 页。
    1 伊朗人质危机,也称为伊朗人质事件,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66 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场危机。这场人质危机开始于 1979 年 11 月 4 日,一直持续至 1981 年 1 月 20日,长达 444 天。
    1 此节主要内容已以“试析美国国会的对外交往”为题在《太平洋学报》2004 年第 12 期上发表,此处有所修改。鉴于国会是美国的立法机构,此处采用国会外交的名称。
    2 金灿荣,“从外交决策看美国国会的行为方式”,孙哲,《美国国会研究 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 21 页。
    3 杜丁丁,“冷战后美国国会权力的复兴及其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第 84 页。
     1 孙哲、张轶才,“美国外交决策的“私有化”倾向—谈美国利益集团在国会的运作“,.孙哲,《美国国会研究 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第 21 页。
    1 牛军,“理查德·布什谈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2),第 25 页。
    2 赵可金,“美国国会委员会与外交政策”,《国际观察》,2003(5),第 33 页。
    3 金灿荣,“从外交决策看美国国会的行为方式”,孙哲,《美国国会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 22 页。
    4 王晓民,《世界各国议会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年,第 628 页。.
     1 美众议院美中议会交流小组由来自共和、民主两党的 15 位议员组成,首任主席为唐纳德·曼祖洛。美参议院与中国全国人大交流小组由多位资深参议员组成,发起人为时任临时参议长史蒂文斯和多数党领袖弗里斯特。
    2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第 204 页。
     1 与非,《美国国会》,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年,第 171 页。
    1 由于议会外交是从西方引入的概念,中国更习惯使用全国人大的对外交往这样的说法。在本文的论述中,中国的议会外交和全国人大的对外交往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
    2 全国人大的英文名称为“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Congress”是“国会”的意思,美国等国的议会即称为 Congress。关于全国人大是议会的论述很多,可参见《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外代议制度比较》、《与人大代表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书籍。
    3 1954 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是中国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1982 年宪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规定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大制定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除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并可对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这是我国立法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
    1 乔晓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特征和内容”,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全国人大干部培训讲义(增订本)》,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年 6 月,第 161 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五条。
    3 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4 《列宁全集》,第 3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2 版,第 44-45 页。
    5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 95 页。
    1 全国政协的全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2 全国政协会议和全国人大会议一般在每年三月的上、中旬同期举行,因而被称为“两会”。“两会”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事,也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政治现象。全国政协委员可旁听全国人大会议,并可对全国人大会议的某些重要议程(如对《政府工作报告》)发表看法和建议,但不能参加表决。
    3 譬如,政协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人大也有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又如,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均设有常委会,并都设有专门委员会等。
    4 需要说明的是,全国政协成立初期曾经代行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 年 9 月 21 日至 30 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今之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同年 12 月,人民政协召开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宣告共同纲领已经为宪法所代替,人民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已经完成。
    1 关于全国政协对外交往的有关论述,可参见历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见于全国政协网站:WWW.CPPCC.GOV.CN)。
    2 参见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订版),法律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 136-140 页。在此,笔者借鉴了蔡先生的观点,在文字表述上进行了必要的浓缩和调整。
    3 对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情况则有所不同。中国法律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不得担任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查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必须向常务委员会辞去常务委员会的职务。但这并不以为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已经实现专职化,因为他们可以担任除以上情况之外的职务。
    1 本部分内容参考了《中外代议制度比较》(田穗生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浮光集》(周成奎著,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年)、《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50 周年文集》(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编,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年)、《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学习问答》(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年)等书的相关论述。
    2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说法最早是 1954 年刘少奇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提出的(参见《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55-156 页。)
    3 周成奎,《浮光集》,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23 页。
    1 这一提法源自董必武的论述。
    2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 9 月 16日第 1 版。
    3 世界各国对代议机关的性质规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代议机关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如日本、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二是代议机关是最高立法机关,但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如美国;三是代议机关仅为立法机关,而不是最高立法机关,如法国。
    4 参见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1979-2000)》,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年 12 月,第 4 页。
    1 “议行合一”的观点最早是法国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把立法权与行政权结合为一体的政体就是民主制政体。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巴黎公社政权建设的经验时提出“议行合一”的新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就是指代议机关和行政合而为一,制定法律的机关同时又负责执行法律,代表机关的成员同时又是执行部门的领导者。
    2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 9 月 16日第 1 版。
    1 这种提法最早见诸于江泽民同志所作的《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该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 9 月 16日第 1 版。
    3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5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 9 月 16日第 1 版。
    4 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1987 年 4 月 16 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 220 页。
     1 环境保护委员会在 1994 年的八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更名为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 以来制定的涉外经济法律占总数的 90%以上(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法律法规常用手册》,法律出版社,1993 年版)。
    1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许多外国机构和人士对中国全国人大的立法活动日益关注和重视。
    2 齐建华,“中国外交的宪法原则”,《外交评论》,2005 年 10 月,总第 84 期,第 40 页。
    3 在西方国家,议会的财政权被称为“钱袋子权”。
     1 指周恩来总理 1963 年 12 月至 1964 年 3 月对亚、非、欧 14 国的访问,这 14 个国家包括苏联、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阿尔巴尼亚、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缅甸、巴基斯坦和锡兰。这次访问历时 72 天,大多数是非洲国家,是新中国领导人对非洲大陆的第一次访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1955 年 4 月 18 日至 24 日,299 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 召开亚非会议 (Asian-African conference)。这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由于这次会议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任团长,成员包括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外贸部长叶季壮、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
     1 《七五宪法》强化党对国家机构的“一元化”领导。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表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持独立自主,坚持不结盟,根据国际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1 参见曹卫州,“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增进友谊与合作—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五十年回顾与思考”,《人民日报》,2004 年 9 月 25 日第 7 版。
    2 周恩来,“关于目前国际形势、我国外交政策和解放台湾问题的发言(之二)”,《人民日报》,1956年 6 月 29 日第 2 版。
    3 参见尹中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大事记(1954-2004)》,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年 7 月。
    4 第一次建交高潮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 1955 年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同中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一些民族主义国家和西北欧国家也先后同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为中国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在 19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这一时期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有 20 多个,除法国以外,都是亚非的民族独立国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访问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的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57 年 第 01 期。
    2 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大事记(1954-2004)》的记载,1955 年 8 月 29 日,全国人大出席各国议会联盟大会代表团秘书长李一氓在赫尔辛基举行记者招待会,散发彭真对议联执委会无理决定的抗议信。
    1 “中国人民的严正抗议”,《人民日报》,1955 年 8 月 30 日第 1 版。
    2 由于资料方面的原因,作者对于 1966 年底至 1975 年期间应全国人大邀请访华的外国议会代表团的具体情况不掌握。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大事记(1954-2004)》的记载,1974 年 3 月,应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邀请,科威特国民议会议长哈立德·萨利赫·古奈姆曾率团访华。这是笔者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应全国人大邀请访华的外国议会代表团。
    3 邓颖超于 1976 年 12 月 2 日补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4 这三次访问的时间分别是 1977 年 4 月 17 日至 22 日,1977 年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2 日和 1978 年 1 月 18日至 21 日。
     1 从 1969 年到 1976 年,共有 56 个国家与中国建交,超过了此前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的总和。新中国迎来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建交高潮。
    1 1984 年 4 月 2 日,议联理事会通过决议,接纳我全国人大代表团为议联成员。
    2 执行委员会是议联的领导机构,由十几名成员组成。1987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宦乡当选议联执委,其病故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符浩接任。
    3 亚太议会论坛由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宏发起,1993 年 1 月在东京成立。该论坛现拥有 27 个成员国,是亚太地区比较重要的区域性议会间组织。
    4 亚洲议会和平协会成立于 1999 年 9 月,由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以及部分领土在亚洲的主权国家议会组成。我国曾于 2002 年主办第三届年会。自 2006 年起,改名为亚洲议会大会(Asian Parliamentary Assembly)。
    5 亚洲与太平洋地区议员环境与发展大会成立于 1993 年 6 月,由韩国国会发起创建,是亚太地区较有影响的研讨环境问题的议会间组织。
    6 亚欧年轻议员会议由亚欧基金发起,轮流在亚欧两洲之间举行会议,旨在增进亚欧各国年轻议员之间的了解与交流。首届年会于 1998 年在菲律宾宿务举行。
    7 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论坛是根据 1981 年 10 月在北京举行的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决议成立的,宗旨是促进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国家议员在人口与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8 东盟议会间组织成立于 1977 年 9 月,秘书处设于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除文莱和缅甸为特别观察员外,其他东盟国家都是正式成员。观察员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议会等。自 2006 年起改名为东盟议会大会(Asean Parliamentary Assembly)。
    1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82 年 12 月 17 日第 1 版。
    2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83 年 6 月 26 日第 2 版。
    3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84 年 6 月 6 日第 2 版
    1 拉美议会于 1964 年 12 月成立,由拉美和加勒比的 22 个国家和地区的议员组成,其宗旨是促进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团结和地区一体化。中国全国人大于 2004 年 3 月正式成为拉美议会观察员。
    2 太平洋岛国论坛议会大会的前身是成立于 2001 年 4 月的太平洋岛国论坛议长会议,2004 年 4 月改用现名,主要目的是提高岛国议会参政议政水平,加强议会对政府的监督。自 2001 年该组织成立之后,我一直为该组织观察员。
    3 2000 年 8 月,李鹏委员长应邀出席议联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的“千年议长大会”,这是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首次出国参加议会间国际会议。2003 年 9 月,吴邦国委员长就任后首次出访即率团赴菲律宾出席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 4 届年会;2005 年 9 月,吴邦国委员长出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第 2 届世界议长大会;2006 年 5 月,吴邦国委员长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首次议长会晤。
    1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在 2002 年 4 月成功举办的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这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开幕式后移至重庆举行,闭幕时通过的《重庆宣言》,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集中反映了亚洲各国议会领导人的共识,充分体现了亚洲各国人民渴望和平、谋求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呼声。
    2 胡锦涛会见巴基斯坦参议院主席和国民议会议长,《人民日报》,2006 年 11 月 25 日第 3 版。
    3 曹卫洲,“开创人大对外交往新局面”,《求是》,2008 年第 6 期。
    4 “发挥独特优势,广泛交流合作(2005 年终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谈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工作”,《人民日报》,2005 年 12 月 29 日第 7 版。
    
    1 由于形势的变化和需要,中欧双方商定自 2006 年起将每年会晤一次增加到每年两次。
    2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0 年 3 月 19 日第 1 版。
    3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2008 年 3 月 22 日第 3 版。
     1 2006 年美国会中期选举后,克劳利任美方主席,曼祖洛改任副主席。
    2 中美议会(参院)定期交流机制成立过程如下:美众院与全国人大交流机制日趋成熟的同时,美参院也要求与我扩大接触,加深了解。2003 年 11 月底 12 月初,时任美国会临时参议长的史蒂文斯与参议员井上健一道来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与二人会晤,双方一致同意于中美建交 25 周年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在美启动交流机制。2004 年 1 月,双方在夏威夷签署了《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参议院建立正式交流机制谅解备忘录》。同年 2 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中国全国人大与美国参议院建立正式交流机制情况的书面报告》,全国人大与美参院的交流机制正式成立。
    3 2006 年美国会中期选举后,改由井上健(民主党)任美方主席,史蒂文斯(共和党)为美方共同主席。
    4 2006 年 1 月和 2007 年的 1 月,盛华仁副委员长两赴夏威夷与史蒂文斯和井上健举行交流机制主席会晤,共商巩固和完善交流机制事宜。
     1 譬如外交部、驻外使领馆,等等。
    2 2005 年 6 月,吴邦国委员长与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在北京签署《中国全国人大与俄国家杜马合作委员会章程》。同年 9 月,吴邦国委员长与来访的俄联邦委员会主席米洛诺夫签署《中国全国人大与俄联邦委员会合作委员会章程》。
    1 2006 年 10 月 16 日,参院议长扇千景参访华并与吴邦国委员长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日本国国会参议院建立定期交流机制的谅解备忘录》。
    2 在实践中,外国议长来访多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名义邀请,副议长或重要议员来访则通常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名义邀请。
    1 统计数据来自“第九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总结报告”, [Online], Available at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92009.htm, October 25, 2007.
    2 统计数据来源同上。其中较重要的声明和谈话有:1999 年,就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发表严正声明,就美国会通过所谓“六四”十周年案和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案发表谈话;2000 年,就美国会众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发表谈话;2001 年,就日本历史教科书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发表谈话,就达赖在欧洲议会演讲发表谈话;2002 年,就欧洲议会通过对华关系决议发表谈话,就美国会通过加强美台军事合作条款发表谈话。
    3 尹中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大事记(1954-2004)》,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年 7 月,第301-302 页。
     1 第六届至第九届的数据来自相关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第十届数据截至 2007 年 10 月,源于作者工作中掌握的情况。
    2 各友好小组的人数不等,除主席和副主席外,一般有 4-6 名左右成员。 有一段时间(如六届和七届时)委员长虽不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或委员,但也是党内的资深元老
    1 从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构成情况看,除了在中央和国务院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的中共人士外,还包括民主党派的领袖、民族自治区的领导人、知识界代表(如中科院院长)、宗教界人士等。历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人数如下(以每届首次大会当选的人数为准):一届为 13 人,二届为 16人,三届为 18 人,四届为 22 人,五届为 20 人,六届为 20 人,七届为 19 人,八届为 19 人,九届为19 人,十届为 15 人,十一届为 13 人。
    2 《朱德传》中有一段对这一时期朱德参加外事活动的记载:“朱德在这次会上继续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在这以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他承担了大量的外事活动,频繁地会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议会领导人以及友好代表团,单单接受国书的仪式就达到四十多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734 页—741 页)
    3 1978 年宪法第 26 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和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授予国家的荣誉称号。”
    1 笔者尚未发现关于同一时期国家主席、委员长和国务院总理会见外宾数量的官方权威数据。但一般而言,国家主席和国务院总理除会见访华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外,很少会见访华的外国议长和议员(重要国家除外),而委员长通常要会见上述所有客人。据此,我们似可以得出文中的结论。
    2 “发挥独特优势,广泛交流合作(2005 年终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谈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工作”,《人民日报》,2005 年 12 月 29 日第 7 版。源:人
    3 金凤,《邓颖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642 页。
     1 关于副委员长外事活动的新闻报道,可参见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
     1 刘政、于友民、程湘清,《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全书(1949-1998)》,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年 1月第 1 版,第 887 页。
    1 参见王元春,《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月第 1 版,第 116 页。
    2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 1 版,第 484 页。
    3 参见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 8 月第 1 版,第 496 页。
    4 1958 年 6 月,由于反右斗争政治形势的影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和工作人员被减少,国际议会活动办公室被撤销。1975 年 1 月,第四届全国人大产生,常委会办公厅下设有外事组。1978 年 3 月,五届全国人大产生,常委会办公厅下设外事室。1983 年六届全国人大成立后不久,外事室改称外事局。请参见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订版)一书。
    
    1 这些论述散见于吴邦国委员长会见外国议会领导人的新闻稿(参见中国人大网:WWW.NPC.GOV.CN)。
    2 “树立跨世纪外交意识:访新任外交部长唐家璇(记者专访)”,《人民日报》,1998 年 4 月 6 日第 6 版。
     1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06 年 8 月 24 日第 1 版。
    2 参见曹卫洲,“积极开展对外交往, 增进友谊与合作 -- 全国人大对外交往五十年回顾与思考”,《人民日报》,2004 年 09 月 25 日 第 7 版。
    1 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于 1958 年,直接领导外事口的工作(同时成立的还有财经、政法、科学、文教等 4 个小组)。小组直接向党中央报告工作,其成员通常包括政治局常委、外交部长、中联部长、外经贸负责人、安全部门领导、新华社领导等。
    2 杨光斌、李月军等著,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 3 月第 1 版,第112~113 页。
    1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是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于 1949 年 12 月成立的,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人民外交的机构。
    2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简称对外友协)是中国从事民间外交工作的全国性人民团体,以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会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对外友协于 1954 年 5 月由 10 个全国性的社会团体联合发起成立,最初称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1966 年改称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友好协会,1969 年改称现名。
    3 全国青联成立于 1949 年,是中国各青年团体的联合组织,致力于促进国家发展与世界和平,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合法权益,促进青年参与和发展。全国青联广泛开展与世界各国政府青年机构、政党青年组织、涉及青年事务的各类民间团体以及有关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
    4 中国贸促会,全称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成立于 1952 年 5 月,是由中国经济贸易界有代表性的人士、企业和团体组成的全国民间对外经贸组织。
    5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政治学学者蒋劲松的解释,“议员专职化”,是议会研究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它指宪法从规定议员以业余方式干议员工作,转化为让他们专职办理议员工作(参见蒋劲松,发达国家议员的专职化,浙江人大,2005 年第 10 期 )。
     1 “增进政治互信 推动务实合作 — 曹卫洲谈吴邦国委员长访问欧洲四国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首次议长会晤情况”,《人民日报》, 2004 年 06 月 06 日 第 3 版。
    2 邓小平,“与莫桑比克总统谈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260 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第228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第309页。
    3 1982 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企图以此冲淡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记述,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而靖国神社供奉着自明治维新以来在内外战争中死去的 250 万官兵的牌位,其中包括被远东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东条英机等 14 名甲级战犯的牌位。但 1985 年 8 月 15 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及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是日本战后 40 年来第一位现职首相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1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81 页。
    2 这期间发生的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事件包括:1994 年日本借广岛亚运会之机邀请台湾“行政院”副院长徐立德访日,1996 年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时间,1996 年日本在与美国修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时声称日美防卫范围包括中国台湾等。
    1 傅耀祖等,《邓小平的外交艺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年,第 237 页。
    2 杨建顺,《日本国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年,第 234 页。
    3 例如,在 2000 年大选之前,自民党众议院议员中已有近四成是世袭议员。在小渊内阁中,以小渊首相为代表,父亲及祖父曾是国会议员的世袭议员共有 10 人。 近年来的首相中,羽田孜、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安倍晋三、福田康夫等都是二世议员。现任首相福田康夫的父亲福田赳夫也曾经担任过日本首相。有人甚至预言,作为国家权力最高机关的国会有一天将完全被世袭议员所占据。
    1 对外友协下设有中日友好协会。中日友好协会成立于 1963 年 10 月 4 日,是根据中日民间往来的发展和需要,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成立的,宗旨是增进中国与日本之间了解与友谊。
    2 参见曲星,《中国外交五十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 4 月,第 330-331 页。
    3 郭沫若(1872-1978),中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青年时代曾在日本求学,后又长期寓居于日本。
    4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大事记(1954-2004)》的记载,1966 年 5 月 9 日 ,郭沫若副委员长会见三浦八郎率领的日本地方议员促进国际贸易联盟访华代表团和后藤满率领的日本妇女地方议员代表团; 8 月 6 日,郭沫若副委员长会见日本国会议员楯兼次郎率领的社会党访华团和山本勇太郎率领的第三批日本社会党活动家访华代表团;9 月 3 日,郭沫若副委员长会见日本国会议员古井喜实等11 人组成的自由民主党访华团。
    5 该访华团于 1955 年 9 月 28 日开始访华,10 月 19 日结束访问。
    1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长彭真和日本国会议员访华团团长上林山荣吉的联合公报》(1955 年 10 月 17 日),人民数据库资料。
    2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排除具有全国人大代表身份的中方人士以个人名义或其他身份访问日本。笔者对这方面的详细情况不掌握。
    3 1978 年 8 月 12 日,中日双方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 年 10 月 22 日,邓小平副总理访日,23日,中日交换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1 “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王汉斌关于彭真委员长访问日本的情况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85 年 第 04 期。
    2 这一时期日本国会领导人访华的频度颇高,几乎每隔两年就有一位议长对中国进行访问。一方面,日本众、参两院的领导人将访华视为任期内必须要完成的一件大事,因此对访问中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另一方面,这一现象与日本国会的任期可能也存在一定关系,日本国会众议院的任期只有 2 年,因此众议长换得很快(参议院任期为 6 年,情况有所不同)。
    3 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论坛是根据 1981 年 10 月在北京举行的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决议成立的,宗旨是促进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国家议员在人口与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4 日本早在 1908 年就已加入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会员资格于 1939 年被中止。二战后,日本国会于 1953 年重新加入议联。
    5 地缘小组由同属一个地区的国家所组成。议联现有西方小组、拉美小组、非洲小组、欧亚小组、亚太小组、阿拉伯小组等六个小组。其中,亚太小组有 26 个成员国,其中包括中国和日本。
    6 譬如,日本国会议员福田赳夫、佐藤隆、谷津义男、福田康夫等人均曾担任过亚洲议员人口与发展论坛的主席。
     1 参 见 “ 全 国 人 大 代 表 与 日 国 会 议 员 举 行 首 届 足 球 友 谊 赛 ” , [Online], Available athttp://gb.cri.cn/18824/2007/10/13/1745@1801610.htm, October 13, 2007.
     1 尹中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大事记(1954-2004)》,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年 7 月第 1 版,第 791 页。
    2 安倍晋三首相访华是 2006 年 10 月 8 日,扇千景率参议长于 2006 年 10 月 15 日至 17 日访华。
     1 本节内容较多地参考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的内容。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0 月,第 45 页。
    2 参见[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年 4月第 1 版。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0 月,第 10 页。
    1 李肇星,“和平、发展、合作 ——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人民日报》,2005 年 8 月 23 日第 3 版。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0 月,第 45 页。
    3 按照中共 17 大报告的解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06 年 8 月 24 日第 1 版。
    2 2007 年 10 月 15 日至 21 日在北京召开,是中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3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10 月,第 45 页。
    1 [美]路易斯·亨金著,《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 年,第 40 页。
    2 美国国会每届两年,第 107 届国会成立于 2001 年。美现任国会为第 110 届国会,成立于 2007 年。
    3 美国阿拉斯加州共和党联邦参议员,1968 年首次当选参议员,之后 6 次连任,是共和党历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参议员。
    4 美国伊利诺斯州共和党联邦众议员,1986 年当选联邦众议员,1999 年至 2006 年任众议长。2007 年 11月不再任美国会众议员。
    5 美伊利诺斯州共和党联邦众议员。从 107 届国会至 110 届国会,已连续四次当选众议员。是美国会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
    6 美华盛顿州民主党联邦众议员。从 107 届国会至 110 届国会,已连续四次当选众议员。是美国会众议院美中工作小组共同主席。
    1 美中工作小组成立于 2005 年 6 月,旨在增进美中外交和经贸关系,促进美国国会议员对中国的了解,以实现美中双方相互尊重彼此的看法并共同解决分歧的目标。该小组成立之初即有20多名国会议员,后人数不断增加。
    2 该法案最早于 2003 年 9 月由包括格雷厄姆和舒默在内的几位参议员提出,以中国“操纵货币”、压低人民币汇率对美国进行不公平贸易为名,要求对所有进口自中国的产品施加 27.5%的惩罚性关税。鉴于该法案一旦通过将对中美贸易关系产生严重后果,美国国会多次推迟对这一法案进行表决。
    3 美纽约州民主党联邦参议员,1998 年首次当选美国会参议员,2004 年连任。
    4 美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参议员,2002 年 11 月当选。
    5 美俄克拉荷马州共和党参议员,2004 年 11 月当选,1995 年至 2001 年曾为美国会众议员。
    
    1 国外有人将从事议会外交的议员称为“议员外交官”(Parliamentarian Diplomat)。
    2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06 年 8 月 24 日第 1 版。
     1 参见王金平,“第三条路,重返国际社会:谈国会外交 —— 2007 年 11 月 8 日在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卓越大师讲座上的演讲”,[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art.ntou.edu.tw/masters/1108.pdf,2007 年 12 月 20日。
    1 在许多西方国家,议会主要是从经费的角度对议会外交进行控制和审批。这种做法有自身的逻辑,即经费是开展议会外交的前提;其不足之处在于,一些必要的(特别是临时产生的)议会外交活动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而受到削弱。
    2 彭真,“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的关系(1984 年 5 月 28 日)”,刘政、于友民、程湘清,《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全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年 1 月第 1 版,第 1018 页。
    1 根据作者在工作中了解的情况和 2007 年 12 月对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外事接待处工作人员的访谈,近年来全国人大接待的外国议会代表团中有近二分之一左右要访问上海,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为此每年要花费几百万元经费,接待任务十分繁重,。
    2 关于地方议会外交的地位、作用和重要作用,请参见柏苏宁,“做好地方人大对外交往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人大研究》,2005年第4期(总第160期) ,第31页。
    3 外国议会代表团访华的平均时间多为七至十天。全国人大代表团出访的时间长短视访问国家情况有所不同,一般不超过两周。
    1 王逸舟,“中国外交三十年:对进步与不足的若干思考”,《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7 年第 12 期,第 5 页(原载《外交评论》,2007 年第 5 期)。
    2 王逸舟,“中国外交三十年:对进步与不足的若干思考”,《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7 年第 12 期,第 9 页(原载《外交评论》,2007 年第 5 期)。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
    2. 《列宁全集》(第 2 版),第 3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
    3. 《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年。
    4. 《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年。
    5.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
    6. 《江泽民文选》,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
    7. 《宪法和宪法修正案学习问答》,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年。
    8.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9.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 《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
    11. 钱其琛,《世界外交知识大辞典》,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
    12. 《现代汉语词典》(2002 年增补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年。
    13. 1954 年至 2008 年历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14. 1954 年至 2008 年历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6. [美]埃尔默·普利科斯,《首脑外交》,周启朋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17. [英] 巴斯顿,《现代外交(第二版)》,赵怀普、周启朋、刘超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年 9 月。
    18. 蔡定剑,《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修订版)》,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年。
    19. 曹沛霖、徐宗士,《比较政府体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年。
    20. 畅征,《国际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年。
    21. 陈志敏,《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 年。
    22. [美]David Mayhew,《事关选举:美国国会的政治解读》,蒋昌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23. 丁孝文,《走进国会山 一个中国外交官的亲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4. 范炳良,《政府外交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年。
    25. 符浩、李同成,《中国外交官丛书·经天纬地 —— 外交官在联合国》,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 年。
    26. 傅耀祖等,《邓小平的外交艺术》,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年。
    27. [英]戈尔·布思,《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杨立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4 年
    28. [美] 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在汉、舒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
    29. [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徐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年。
    30. 黄金祺,《外交外事知识和技能:涉外人员素质修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年。
    31. 蒋晓燕,《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安全决策(1989-2004)》,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年 5 月。
    32. [美]杰里尔·罗塞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周启朋、傅耀祖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年。
    33. 金凤,《邓颖超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
    34. 金正昆,《现代外交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5. 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
    36.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年。
    37. 李鹏,《和平、发展、合作 —— 李鹏外事日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年。
    38. 李鹏,《立法与监督:李鹏人大日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年。
    39. 李庆四,《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年 9月。李庆四,《美国国会与美国外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5 月。
    40. 李寿源,《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北京,北京广播学院,1999 年。
    41. 李智,《文化外交:一种传播学的解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42. 刘文祥,《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国会与总统》,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6 月。
    43. 刘贞晔,《国际政治中的非政府组织 —— 一种互动关系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年。
    44. 刘政、于友民、程湘清,《人民代表大会工作全书(1949-1998)》,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年。
    45. 鲁毅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年。
    46. [美]路易丝·戴蒙德,约翰·麦克唐纳,《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李永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7. [美]路易斯·亨金,《宪政·民主·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
    48. [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和反对》, 谭军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
    49.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0. [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
    51.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卷)》,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3 年。
    52. [英]尼科松,《外交学》,眺伟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年。
    53. 倪峰,《国会与冷战后的美国安全政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54.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55. 蒲俜,《当代世界中的国际组织》,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年。
    56. 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 —— 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57. 曲星,《中国外交五十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
    58.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50 周年文集》,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年。
    59. 饶戈平,《国际组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
    60.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与人大代表谈西方议会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年。
    61. [美] 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第 15-26 页。
    62. 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 16 世纪到 20 世纪末)》,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63. 孙哲,《美国国会研究 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
    64. 孙哲,《美国国会研究 II》,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
    65. 孙哲,《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9 月。
    66. 孙哲等,《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案例与分析》,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年 1月。
    67. 孙哲,《全国人大制度研究(1979-2000)》,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年。
    68. 唐晓、王为、王春英,《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修订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年。
    69. 田穗生等,《中外代议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
    70. 王杰,《国际机制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年。
    71. 王杰、张海滨、张志洲,《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72. 王晓民,《世界各国议会全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年 1 月。
    73. 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74.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 —— 探询新的视角与解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
    75. 王元春,《外事管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
    76. 肖佳灵、唐贤兴,《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
    77. 席来旺,《美国的决策及其中国政策透析》,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
    78. [美]夏尔-菲利浦·大卫,《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李旦、王健、徐翊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
    79. 信强,《“半自主”国会与台湾问题:美国国会外交行为模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
    80. [日] 星野昭吉,《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 —— 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与结构》,刘小林、梁云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81. 许月梅,《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政党外交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82. 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3. 阎小冰、邝杨,《欧洲议会:对世界上第一个跨国议会的概述与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年。
    84. 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使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年。
    85.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6. 杨光斌、李月军,《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
    87. 杨建顺,《日本国会》,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年。
    88. 叶自成,《新中国外交思想: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年。
    89. 尹中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大事记(1954-2004)》,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5 年。
    90. 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年。
    91. 俞可平,《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
    92. 俞正梁等,《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93. 与非,《美国国会》,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1 年。
    94.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年。
    95. [美]约瑟夫·奈、约翰·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年。
    96. 赵可金、倪世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97. 曾建徽,《议会外交:交流与争锋 —— 曾建徽与外国议员和政要的谈话》,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年。
    9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
    99. 周成奎,《浮光集》,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年。
    100. 周琦,《国会与美国外交政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
    101. 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02. 卓越,《比较政府与政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03. 柏苏宁,“积极开展地方人大的对外交往工作”,《人大研究》,2003 年第 5期。
    104. 毕云红,“外交决策及其影响因素”,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 年第1 期。
    105. 薄燕,“双层次博弈理论:内在逻辑及其评价”,《现代国际关系》,2003 年第6 期。
    106. 曹卫洲,“开创人大对外交往新局面”,《求是》,2008 年第 6 期。
    107. 曹卫洲,“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增进友谊与合作 —— 全国人大对外交
    五十年回顾与思考”,《人民日报》,2004 年 9 月 25 日 第 7 版。
    108. 陈寒溪,“第二轨道外交:CSCAP 对ARF 的影响”,《当代亚太》,2005 年第
    4 期。
    109. 陈建荣,“‘第二轨道外交’与东盟地区论坛”,《东南亚研究成果》,2004年第 4 期。
    110. 陈平,“‘多元主义’与‘普遍主义’的困局 —— 评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
    111.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 ,2004 年第4 期。
    112. 陈言,“期待中日首脑互访 —— 访日本众议院议长河野洋平”, 《瞭望东方周刊》,2004 年第 40 期。
    113. 杜丁丁,“冷战后美国国会权力的复兴及其在中美关系中的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年第 3 期。
    114. 范炳良,“国家外交形式的发展趋势”,《当代世界》,2005 年第 3 期。
    115. 范炳良,“试论议会外交的表现形态”,《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 年第 3 期。
    116. 方长平,“中国对外政策的国内政治:一项研究议程”,《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
    117. 傅勇,“世界政治中非国家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社会科学》,2005 年第8 期。
    118. 高飞,“当代外交学研究现状分析”,《外交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
    119. 郭树永,“试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几个问题”,《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1期。
    120. 黄嘉树、林红,“中国外交活动中涉台问题研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 年第 5 期 。
    121. 蒋劲松,“发达国家议员的专职化”,《浙江人大》,2005 年第 10 期 。
    122. 李肇星,“和平、发展、合作 ——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旗帜”,《人民日报》,2005 年 8 月 23 日第 3 版。
    123. 林怀艺,“我国总体外交中的政党外交评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124. 刘光溪、邹彦,“试析多边贸易体制谈判中的博弈战略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3 期。
    125. 刘明、张林庆,“中国外交新亮点:议会外交”,《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 40-41 期合刊。
    126. 吕聪敏,“全国人大代表团访美纪事”,《中国人大》,2005 年第 14 期。
    127. 马俊平,“论美国总统与国会外交决策权之争的根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3月第24卷第2期。
    128. 莫再树,“漫谈‘议会’及‘议院’名称”,《英语知识》,2005年第4期。
    129. 牛军,“理查德·布什谈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美国研究参考资料》,1991第 2 期。
    130. 齐建华,“中国外交的宪法原则”,《外交评论》,2005年10月总第84期。
    131. 秦亚青,“层次分析法与国际关系研究”,《欧洲》,1998年第3期。
    132. 石洪涛,“中美‘国会外交’日渐活跃”, 《中国青年报》,2005年8月4日第5 版。
    133. 石洪涛,“中日关系国会外交唱主角”, 《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21日。
    134. 苏长和,“非国际行为体与当代国际政治”, 《欧洲》,1998 年第 3 期。
    135. 苏长和,“跨国关系与国内政治 —— —比较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野下的国际关系研究”,《美国研究》,2003年第4 期。
    136. 苏长和、 朱鸣,“世界政治中的跨国利益集团”,《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 11 期。
    137. 苏长和,“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观察》,2005 年第 4期。
    138. 孙建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 略论江泽民国际战略思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3 期。
    139. 孙哲,“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4 期。
    140. 孙哲,“需改进对美‘议会外交’”,《瞭望东方周刊》2004 年第 33 期。
    141. 孙哲,“洋为中用:西方议会发展对中国人大制度的启迪”,《人大研究》,2005 年第 2 期。
    142. 孙哲、张轶才,“美国外交决策的‘私有化’倾向 —— 谈美国利益集团在国会的运作”,孙哲,《美国国会研究 1》,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143. 孙仲,“论美国总统与国会外交决策权的消长”,《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4月第30卷第2 期。
    144. 唐小松、王义桅,“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4 期。
    145. 唐小松、王义桅,“试析美国公共外交及其局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 5 期。
    146. 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2期。
    147. 滕培圣、李爱华,“国际政治关系中的‘第二轨道’析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2 期。
    148. 王传兴,“‘双层次博弈’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5期。
    149. 王金平,“第三条路,重返国际社会:谈国会外交 —— 2007 年 11 月 8日在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卓越大师讲座上的演讲”, http://www.art.ntou.edu.tw/masters/1108.pdf,2007 年 12 月 20 日。
    150. 王鸣鸣,“外交决策研究中的理性选择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11 期。
    151. 王逸舟,“中国外交三十年:对进步与不足的若干思考”,《外交评论》,2007年第 5 期。
    152. 王玉贵、顾莹惠、朱蓉蓉,“中国共产党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 年第 5 期。
    153. 吴征宇,“从霍布斯到沃尔兹 —— 结构现实主义思想的古典与当今形态”,《欧洲研究》,2003 年第 6 期。
    154. 徐莹、李宝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治理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 年第 3 期。
    155. 杨丽娟,“全球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学海》,2003年第3期。
    156. 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 年第4 期
    157. 张旺,“美国多元主义政体成因探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1 期。
    158. 张欣,“从公民社会走向全球治理的探索 —— 《全球公民行动》介评”,《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7期。
    159. 赵可金,“美国国会委员会与外交政策”,《国际观察》,2003,第 5 期。
    160. 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复旦大学 2005 年博士论文。
    161. 赵晓春,“西方国家外交决策监督制约机制剖析”,《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9 年第3 期。
    162. 钟荣来,“如何积极发挥议会外交独特作用的思考”,《人大研究》,1998年第 6 期。
    163. 周余云,“论政党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 年第 7 期。
    164. “亚太议会论坛第十二届年会在京开幕 -- 吴邦国发表《为促进亚太地区和平与发展携手合作》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04 年 1 月 15 日 第 1版。
    165. “发挥独特优势,广泛交流合作(2005 年终报道)——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曹卫洲谈全国人大对外交往工作”,《人民日报》,2005 年 12 月29 日第 7 版。
    166. “全国人大 2006 对外交往:推动务实合作,增强交往实效 ―― 曹卫洲谈全国人大 2006 年对外交往”,《人民日报》,2006 年 12 月 28 日 第 7 版。
    167. “中国人民的严正抗议”,《人民日报》,1955 年 8 月 30 日第 1 版。
    168. “胡锦涛会见巴基斯坦参议院主席和国民议会议长”,《人民日报》,2006年 11 月 25 日第 3 版。
    169. “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06 年 8 月 24 日第 1 版。
    170. “树立跨世纪外交意识:访新任外交部长唐家璇(记者专访)”,《人民日报》,1998 年 4 月 6 日第 6 版。
    171. 晓林,“当代西方多元主义理论和政治现象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01 年第3 期。
    172. 熊伟,“试析美国国会的对外交往”,《太平洋学报》2004 年第 12 期。
    173. 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国际论坛》,2003 年第1 期。
    174. 张新平、解晓燕,“论中日民间外交”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 期。
    175. 张伟,“法国参议院的对外交往”,《中国人大》,2005 年第 19 期。
    1. Allison,Graham, Essence of Decision,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1.
    2. Berridge, G. R. & James, Alan, A Dictionary of Diplomacy, Hampshire, UK: PALGRAVE, 2001.
    3. Briggs, Philip, Making Foreign Policy:President-Congress Relation From The Second World War To Vietnam, Lanham, 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1.
    4.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urhoo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5. Dahul, Robert, Congres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Norton, 1950.
    6. Evera,Stephen Van, Guide to Methods For Students of Political Scienc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7. Grey, Ian, History of the Commonwealth Parliamentary Cooperation(1911-1985), England: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86.
    8. Ghebali, Victor-Yves The Conference of the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on European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1973-1991, England: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93.
    9. Heptulla, Najma, Democracy: The Global Perspectives (Selected Statements and Speeches 1999 to 2003), New Delhi: Sita Fine Arts (P) Ltd., 2004.
    10. IPU, Child Protection,2004.
    11. IPU, Conference of Presiding Officers of National Parliaments, 2001.
    12. IPU, Democracy:Its Principles and Achievement,1998.
    13. IPU, Eliminating Violence Against Children,2007.
    14. IPU, From Exclusion To Equality:Realizing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1998.
    15. IPU, Handbook: A Guide to Parliamentary Practice,2004.
    16. IPU, Handbook for Legislators on HIV/AIDS, Law and Human Rights,1999.
    17. IPU, Handbook for Parliamentarians: Combating Child Trafficking,2005.
    18.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and Its Optional Protocol,2003.
    19. IPU, Handbook for Parliamentarians:Eliminating the Worst Forms of Child Labour,2002.
    20. IPU, Handbook for parliamentarians on 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2007.
    21. IPU, Handbook for Parliamentarians:Parliamentary Oversight of The Security Sector,2003.
    22. IPU, Handbook for Parliamentarians : Refugee protection: A Guide to International Refugee Law,2001.
    23. IPU, Handbook for Parliamentarians: Respect for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1999.
    24. IPU, Handbook for Parliamentarians: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25. IPU, Human Rights: Handbook for Parliamentarians,2005.
    26. IPU, Making reconciliation work: the role of parliaments,2005.
    27. IPU, Nationality and Statelessness,2005.
    28. IPU, Parliament,the Budget and Gender,2004.
    29. IPU, Taking action against HIV,2007.
    30. IPU, Volunteerism and Legislation: A Guidance Note,2004.
    31. IPU, Parliament and Democracy in the 21st Century: A Guide to Good Practice, 2006.
    32. IPU,Parliamentary I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05.
    33. Keohane, Robert O., After Hegemony: 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34. Lehman, John F., The Executive,Congress,And Foreign Policy:Studies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Prager, 1976.
    35. Lindsay, James M.,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US Foreign Policy, Baltimore, MD: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36. La Diplomatie Parlementaire (23 Mai 2001),Paris, 2001.
    37. Mcdonald, John W. And Bendahmane, Diane B., Conflict Resolution: Track Two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 1987. P.124.
    38. Mearsheimer, John,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1.
    39. Nicolson, Harold, Diplomacy, 3rd Ed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40. Palmer, Michael, European Parliament: What It Is, What It Does, How It Works,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41. Plano, Jack C. & Olton, Roy,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ctionary, 4th Eds,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Inc., 1988.
    42. Ray, Raby,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New Delhi: S. Chand & Co, 1991.
    43. Robinson, James A., Congress And Foreign Policy Making:A Studies In Legislative Influence And Initiative, Homewood, Illinois: Dorsey Press, 1967.
    44. Rosenau,James N.,Turbulence in World Politics: A Theory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45. Schlesinger, Arthrur M., The Imperial Presidency, Bosto: Houghton Mifflin, 1973.
    46. Sorour, Ahmed Fathy,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For Democracy And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1994-1997), Cairo: L’Egypt, 1997.
    47. Spanier, John And Nogee, Joseph (Ed.), Congress, The Presiden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Inc., 1981.
    48. Sterzel, Fredrik, The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Stockholm: Kungl, Boktryckeriet P A Norstedt & Soner, 1968.
    49. Waltz, Kenneth,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cGro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50. World Bank, Governance And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 C.: World Bank, 1992.
    51. Zarjevski, Yefime, The People Have the Floor – A History of the 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England: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89.
    52. ASGP, “Report on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al Parliaments”, Constitutional and Parliamentary Information, No. 150, 2nd Quarter, 1987.
    53. Baldwin, David A., “Power Analysis and World Politics: New Trends versus Old Tendencies”, World Politics, Vol.31, No.2, Jan, 1979.
    54. Cerny, Philip G.,“Globalization And Other Stories: The Search For A New Paradigm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51, No. 4 (1996).
    55. Evans, Paul, “Possibilities For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Track 2 And Track 1”, Luncheon Address, Multilateralism In Asia Pacific: What Role For Track Two? Pacific Symposium 2001,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The US Pacific Command And The Asia 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Hilton Hawaiin Village Hotel, Honolulu, 27 March, 2001.
    56. Fearon, James D., “Domestic Politics, Foreign Policy, And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nual Reviews of Political Science, No.1, 1998.
    57. IPU, “Rules of Procedure of Parliamentary Conference on the WTO”,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ipu.org/splz-e/trade04/rules.pdf, January 26, 2008.
    58. “Inter-Parliamentary Co-Operation Within Geopolitical Regions”, Constitutional & Parliamentary Information, N 189-1st Half-Year 2005.
    59.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 “Transgovernment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World Politics, Vol.27, No.1, Oct, 1974.
    60. Keohane, Robert O. and Nye, Joseph S.,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1998.
    61. Langhelle, Oluf, and Rommetvedt, Hilmar, “The Role of Parliamen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WTO Negotiations: the Case of Norway”, World Trade Review, Volume 3, Number 2, July 2004.
    62. Nye, Joseph S., “Soft Power”, Foreign Policy, Issue 80, Fall 1990.
    63. Kosachev, K,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International Affairs, Moscow: Oct 2004. Vol. 50, Iss. 5.
    64. Leonard, Mark, “Diplomacy by Other Means”, Foreign Policy, No. 132, Sep.-Oct. 2002.
    65. Nye, Joseph Jr., “Globalization's Democratic Deficit”, Foreign Affairs, Vol.80, No4, July/August 2001.
    66. Varek, Toomas, “Remarks on the Opening Session, Wednesday 31 May, 2006 by Mr. Toomas Varek, President of the Riigikogu, Estonia”,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Parliaments, 30-13 May 2006.
    67. PACE, Proceedings of European 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Parliaments, 30-13 May 2006.
    68. “Proceedings of the Symposium on ‘Emerging Role of Parliamentarians in Diplomacy’ hosted by the Asseblee Parliamentaire de la Francophonie (APF)”, Canada, April 29, 2000,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parl.gc.ca/information/interparl/associations/Francophonie/April2002/report-e/opening-e.htm, January 21, 2006.
    69. Putnam, Robert D.,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3, Summer, 1998.
    70. “Report on Bilateral Relations Between National Parliaments”, Constitutional And Parliamentary Information, No. 150, 2nd Quarter, 1987.
    71. Risse-Kappen, Thomas, “Public Opinion, Domestic Structure, and Foreign Policy in Liberal Democracies”, World Politics, Vol. 43, No. 4, July 1991.
    72. Rossow, Robert,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New Diplomacy”, World Politics, Vol. 14, No. 4, July 1962.
    73. Sharp, Paul, “For Diplomacy: Representation and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 1, No. 1, Spring, 1999.
    74. Stelios Stravridis, “Dialogue Among Neighbours: The Parliamentary Dimension”, [Online], http://www.unimedforum.net/Tarragonaforum.pdf.
    75. Stravridis, Stelios, “Parliamentary Diplomacy: Some Preliminary Findings”, Jean Monnet Working Paper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ovember 2002,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fscpo.unict.EuroMed/jmwp48.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