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小说界革命”的酝酿历程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小说界革命”是近代小说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开启了中国“新小说”创作,号召小说要为政治,为社会,甚至是为革命服务。“小说界革命”标志着中国传统小说开始走向新生,走向现代。然而,“小说界革命”并非是突然产生的,中国传统小说的现代化变革也非由梁启超一人之力便可倡导完成。在此之前的数十年间,中国传统小说内部运行结构中已然出现各种变革,这些变革在数十年的积累下,为“小说界革命”的产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传统小说多承袭追仿前代题材内容,继续发展,并逐渐开拓出狭邪小说这一新的小说类型。1843年,上海开埠,受到西风熏染,上海逐渐成为中西交流的前沿阵地和近代文化中心。随着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西方先进印刷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使用,中国传统小说开始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同治十一年(1872年),申报馆创立,先后在《申报》及《瀛寰琐记》上刊载小说作品,并利用新式印刷技术出版传统小说,这成为古代小说走向变革的开端。首先是小说刊载方式的变化,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结集出版的发行方式,开始与报刊相结合,或登载,或附送。小说与报刊的结缘,借助报刊的传播优势,提高了受众面积,同时也影响到小说作者的创作方式。其次,小说出版进入机器印刷阶段,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小说出版数量激增。一时间,小说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悬殊,盗版翻印层出不穷。最终小说出版业在市场的自主调节下日渐走向稳定。
     申报馆的创立还为战乱期间无法出版的小说作品提供了问世的可能,如这一时期重要的文言小说作品《夜雨秋灯录》、《耳邮》等均由申报馆出版发行。文言小说中展示太平天国战乱环境下民生疾苦的作品大量出现,作者的视角开始从传统的搜神志怪、摹仙写鬼转移到现实人生。通俗小说表现为侠义公案小说的盛行和狭邪小说的继续发展。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激起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和救亡意识。时事小说开始直接对准当时中国的现实,旨在总结历史教训,引起国人反思。其他小说题材如世情小说、神魔小说也不同程度地展现了现实环境下出现的社会变革意识。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创办报刊,提倡西学,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欲借国外小说输入西方文明,启蒙国人维新精神,从而使翻译小说日渐增多。随着国人对西方小说了解的加深,进而影响到中国传统小说观念的变革。
     最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新小说》创刊,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的号召。自此,小说发展呈飞跃之势。这一结果除却“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之功,更是近代小说发展数十年积累之力的必然显现。
" The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novel" is an importan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novels, it advocated "the new novel", and called on the novels serving for government, society, even for the social reform. " The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novel"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s' transformation. However, it must not be seen as a sudden event,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s can be not initiated successfully by Liang Qi—chao. Prior to this a few decad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s has already started various chang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these changes became the necessary preparations for " The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novel"in the several decades.
     The decades fore and after the Opium War, China's traditional novels inherited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model creation, it developed and gradually opened up new themes for example as Xia—xie novels .In 1843, Shanghai became a treaty por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Western Idea gradually, Shanghai has becoming a forward base for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modern cultural center. With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such as newspaper and the import of advanced printing technology in China,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s face a huge impact.
     The Shen—Bao Press established in 1872, and published works of fiction on newspaper, printed traditional novels in use of advanced technology, these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ancient novels modemization.First published way of novels had changed,the past novels published like a book, novels has printed on the press, or supplied free with issue. Thus novels readership has been increased resorting to the spread of newspapers, while these changes also began to affect the author's writing and language. Second, the novel published into the machine printing stage,advanced printing technology as a substitude for traditional print led surge in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For a time, the market's fierce competition, such as great difference in price and the phenomena of pirating, however novel published in the independent regulation of the market increasingly move toward stability.
     The Shen—Bao Press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of publishment for some works such as "Ye Yu Qiu Deng Lu".These novels show the people's livelihood in the war. During this period of important classical Chinese fiction writers have begun to real life. Popular fiction was to show that the prevalence of Xiayi—Gongan novels and Xiaxie novel focus on modern urban life of Shanghai.
     In 1894, the outbreak of war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 and aroused the Chinese people's sense of crisis and sense of salvation. Novels as well as attention on social events, these novels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China's current reality, aimed at summing up the lessons of history, lead the people reflection. The arising of Novel Translation is one of the factors. The Chinese reformist saw foreign novels as a carrier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to enlighten people. This process eventually caused the people to accept the extraterritorial novels, and even affect China's traditional concept of novels.
     Finally, in 1902 " The new novel" marked " The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novel" produced.From then,Chinese novels has been flourish.The emergence of this result owe not to the call of " The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novel", but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ction for decades .
引文
1 参见陈大康:《“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 参见陈大康:《“小说界苹命”的预前准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引言第2页,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 刘德降:《1872--晚清小说的开端》,《东疆学刊》,2003年第1期。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4卷,第42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萧相恺:《中国小说的近代化--试论古、近代小说史的分界》,《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1期。
    1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龚自珍全集》第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渍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中国小说史略》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3 凌廷堪:《大梁与牛次原书》,《校礼堂文集》凌廷堪著,王文锦点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
    4 鲁迅:《坟·论睁厂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 《三续金瓶梅·自序》,《古本小说集成》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 《五虎平西前传·卷六·第一百十二回》,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
    3 参见郭豫适、刘富伟、文娟:《传承与创新--论嘉、道时期章回小说的发展流变》,《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
    4 杨澹游:《鬼谷四友志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丁锡根编,第870-87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 李百川:《绿野仙踪白序》,《绿野仙踪》李百川著、侯忠义整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 鲁迅:《<何典>题记》,《鲁迅全集》第7卷《集外集拾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 昭梿:《啸亭续录》卷三“夜淡随录”,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第640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 邱炜萲《菽园赘谈》之“续小说闲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第650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 盛时彦:《阅微草堂笔记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册,丁锡根编,第18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 徐珂:《清稗类钞》“娼妓类”,第9-10页,商务印书馆印行,1928年第5版。
    2 余怀:《板桥杂记自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册,丁锡根编,第4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秦淮画舫录自序》,周光培编《清代笔记小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狭邪小说》,第219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清之狭邪小说》,第219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6 幻中了幻居士《品花宝鉴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丁锡根编,第12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年版。
    1 《品花宝鉴》第十回。陈森著,尚达翔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2 《品花宝鉴》第一回。陈森著,尚达翔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 韩南:《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第40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俞万舂:《结水浒全传引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第15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俞癲:《续刻荡寇志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第15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徐佩珂:《荡寇志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第152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 观鉴我斋:《儿女英雄传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第159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上海书店出版,1981年版。
    3 同上。
    4 俞龙光:《荡寇志识语》,《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第15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俞万春:《结水浒全传引言》,《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第151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6 同上。
    7 钱湘:《续荡寇志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第152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1 饯湘:《续荡寇志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第152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2 观鉴我斋:《儿女英雄传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第159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观鉴我斋:《儿女英雄传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第159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4 参见朱爱和:《稗官争说与妓》,《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
    5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第5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 朱翊济:《埋忧集·自序》,熊治祁标点本,第1页,岳麓书社,1985年版。
    2 朱翊济:《埋忧集·织里婚事》,熊治祁标点本,第216页,岳麓书社,1985年版。
    3 同上。
    4 同上。
    5 筠坪老人:《道听途说原序》,笔记小说名著精刊本,第14页,黄山书社,1996年版。
    6 同上。
    7 同上。
    1 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砷刻资料选辑》之《创建上海江宁七邑公会所碑》,第39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第213页,第19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 戈公振:《中国报纸进化之概观》,《国闻周报》1927年第4卷5期。
    2 此发刊词连续刊于《上海新报》第一版。《上海新报》1861年11月创刊。参见周峥嵘:《上海近代中文报纸的最早的一页--<上海新报>》,《历史教学》,2002年第2期。
    1 《谈瀛小录》,《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十八日(1872年5月24日)载。
    2 “新译英国小说”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1873年1月28日)载。
    1 《昕夕闲谈》译自英国作家爱得华·布威·利顿(Edward Bulwer Lytton)的长篇小说--《夜与晨》,虽仅详完上半部,但内容丰富,也可以看作是一部长篇小说了。
    2 参见文娟:《申报馆与中国近代小说发展之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06年毕业论文未刊稿。
    3 蠡勺居士:《<瀛寰琐纪>序》,《瀛寰琐纪》第一卷第1页。
    4 “《新译英国小说》广告”,《申报》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1873年1月8日)载。
    5 参见凌硕为:《新闻传播与小说情调》,华东师范大学07年毕业论文未刊稿。
    1 张默:《六十年来之申报》,徐忍寒编,《申报七十七年史料》,第27页,1962年7月油印本。
    2 《申报》之《本馆条例》,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载。
    3 《申报》,同治十一年八月二日(1872年9月4日)载。
    4 小逋仙:《苦海新谈自序》,《四溟琐记》第六卷17页。
    5 黄均宰:《金壶七墨》,近代中国史料从刊,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1 薇梦庵主:《程勿卿寻亲记跋》,《瀛寰琐记》第一卷。
    2 薇梦庵主:《顾四小传跋》,《瀛寰琐记》第一卷。
    3 西湖散人:《明懿安皇后外传跋》,《瀛寰琐记》第六卷。
    4 曲阿樵叟:《吴宮老狐续谈历代丽人记》,《瀛寰琐记》第二十二卷。
    5 鸳湖映雪生:《记异四则》,《瀛寰琐记》第四卷。
    6 薇梦庵主:《程勿卿寻亲记跋》,《瀛寰琐记》第一卷。
    7 同上。
    8 “刊行《瀛寰琐纪》自叙”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三日(1872年10月14日)载。
    9 薛福成:《庸庵笔记·凡例》,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0 同上。
    1 《铅字印书宜用机器论》,《申报》同治十一年十月十四(1873年11月21日)载。
    2 “《瀛寰琐记》广告”,《申报》载。
    1 “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初十(1872年12月10日)载。
    2 “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三年五月初二(1874年6月15)载。
    3 “本馆告白”,《申报》光绪年二月初六(1875年3月13)载。
    4 “本馆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八日(1872年10月19日)载。
    5 “拟奉赠《瀛寰琐纪》,请附刊大著诸君饬人通名来取启”告白,《申报》同治十一年十月十一日(1872年11月11日)载。
    6 参见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1 鲁道夫·瓦格纳:《申报馆早期的书籍出版(1872-1875)》,选自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第169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 “新印《儒林外史》出售”广告,《申报》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七日(1874年11月5日)载。
    3 “重印《儒林外史》出售”广告,《申报》光绪七年二月十七日(1881年3月16日)载。
    4 李汉秋:《吴敬梓与近代小说间的链接》,《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 转引李汉秋:《吴敬梓与近代小说间的链接》,《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6 张文虎:《金和跋后天目山樵识语》,出自李汉秋编,《儒林外史资料汇编》,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 同上。
    1 黄安谨:《儒林外史序》,出自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枓》,第1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 据苏州群玉斋本金和跋中有“扬州诸版散佚无存,吴中诸君子将复命手民,甚盛意也。”这里的吴中诸君子,其中就有潘祖荫。
    3 张文虎:《金和跋后天日山樵识语》,出自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第1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 金和:《苏州群玉斋本会和跋》,出自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第1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5 “访书告白”,《申报》同治十二年十月初五(1873年11月13日)载。
    1 “蒐访《野叟曝言》” 广告,《申报》光绪六年二月十二日(1880年3月23日)载。
    2 同上。
    3 瀛海词人:“寄售《野叟曝言》小引”,《申报》光绪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883年2月2日)载。
    4 “续印《野叟曝言》出售”,《申报》光绪十二年五月二十九(1886年6月30日)载。
    1 “得书酬洋”广告,《申报》光绪六年正月初八(1880年2月17日)载。
    2 孙玉声:《小说入报》,《报海前尘录》十五,《新夜报》,1934年4月20日。
    1 《论画报可以启蒙》,《申报》光绪二十一年七月初十(1895年8月29日)载。
    2 尊闻阁主人:《点石斋画报序》,(点石斋画报》甲集第2页。
    3 点石斋主人启:《一百二号画报出售》,《申报》光绪十三年正月初六(1887年1月29日)载。
    4 《第五号画报出售》,《申报》光绪十年五月二十四日(1884年6月17日)载。
    1 钱征:《遁窟谰言跋》,《遁窟谰言》第12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同上。
    3 王韬:《遁窟谰言自序二》,《遁窟谰言》第4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 王韬曾写道:“七月杪,《淞隐漫录》已盈十二卷,主者意将告止。因画报阅者渐少,月不满万五千册,颇费支持。然韬月中所入,又少佛饼四十枚矣。”王尔敏、陈善伟《近代名人手札真迹-盛宣怀珍藏书牍初编》第八册中王韬手札13之2。转引张敏《晚晴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史林》2000年第2期。
    5 王韬:《淞隐续录自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630页。
    6 同上。
    1 大一山人:“《海上奇书》告白”,《申报》,光绪十八年正月初六(1892年2月4日)载。
    2 诸如(卧游集)中赵吉士的《中冷泉》、许元仲的《飞云洞》与《蝴蝶》、周亮工《万安桥》、与毛先舒《三生石》皆属古迹名胜与地方轶闻的记述。
    3 《海上奇书》第七期:《巴必鸾城》、《铜人巨像》(即巴比伦空中花园)、(希腊罗德斯岛巨像)、第八期《厄日多高台》、《茅索禄王墓》(埃及金字塔)、(土耳其毛索洛斯墓庙)、第九期《供月祠庙》、《木星人形》(爱菲索斯神殿)、(希腊宙斯神殿)、第十期《法罗海岛》、《高台公乐场》(埃及法洛斯灯塔)、(古罗马竞技场)。
    1 孙玉声:《退醒庐笔记》,第6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2 韩邦庆:《太仙漫稿·例言》,《海上花列传》,第5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 大一山人:“《海上奇书》广告”,《申报》光绪十八年闰六月初一(1892年7月24日)。
    2 大一山人:“《海上奇书》广告”,《申报》光绪十八年六月初一(1892年6月24)载。
    3 《清代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35-36,故宮博物院影印1930年刊本。
    1 参见乐云:《十九世纪章回小说创作与中国思想文化变迁》,武汉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未刊稿。
    2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新世界出版社,第46页,2002年版。
    3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之《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中国小说史略》,第272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清之侠义小说及公案》。《中国小说史略》,第230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年版。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济之侠义小说及公案》。《中国小说史略》,第230页,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2 郑振铎:《何谓“俗文学”》,出自郑尔康编《郑振铎说俗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回》,第3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4 同上。
    1 《施公案》第37回,第116页,延边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 《施公案》第126回,第471页,延边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 《施公案》第434回,第1578页,延边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二十七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 《施公案》第77回,第254页,延边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 石玉昆著:《古本小说集成·忠烈侠义传》卷首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3 俞樾:《重编七侠五义传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545页。
    4 石玉昆著:《古本小说集成·忠烈侠义传》,第5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 张继起:《彭公案叙》,《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615页。
    6 孙寿彭:《彭公案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616页。
    1 转引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第58页,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2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周作人论中国近世文学》,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3 贪梦道人:《彭公案》书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4 问竹士人:《忠烈侠义传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542页。
    5 王叔奴:《中国娼妓史》,第286页,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1 王叔奴:《中国娼妓史》,第285页,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2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三十回,第25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 同上。
    4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三十一回,第26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5 同上。
    1 蒋启勋等修、汪士铎等纂:《续纂江宁府志》卷十《大事表》,第1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 许奉恩:《里乘·说例》,第10页,齐鲁书社,1988年版。
    3 春草吟庐主人:《续录江南存梦庵笔记》,《四溟琐记》,第七卷,第17页。
    4 宣鼎:《夜雨秋灯录》续录卷三《大脚仙杀贼三快》,第133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1 宣鼎:《夜雨秋灯录》续录卷三《大脚仙杀贼三快》,第133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2 宣鼎:《夜雨秋灯录》续录卷三《大脚仙杀贼三快》,第133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3 王蹈:《遁窟谰言》卷二《碧蘅》,第37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十五,第320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1 《许烈姬传》,《瀛寰琐记》第7卷,第4页。
    2 宣口续:《王孝义传》,《瀛寰琐记》19卷,第13页。
    3 《节烈忠义列传》,《四溟琐记》第3卷,第7页。
    4 同上。
    1 王韬:《漫游随录》卷二《制造精奇》,第120页,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从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 王韬:《扶桑游记》卷中,第246页,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从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 俞樾:《群经平议》卷三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2 俞樾:《右六仙馆笔记》卷二,第28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3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二,第38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4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四,第73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1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一,第7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2 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十五,第314页,齐鲁书社,2004年版。
    3 俞樾(羊朱翁):《耳邮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册),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507页。
    4 王韬:《淞隐续录自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630页。
    1 郭延礼认为由传教士翻译的小说作品,不应届于中国近代翻译小说之列。
    2 参见鲍延毅:《<意拾寓言>二题》,《枣庄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3[日]松浦章[日]内田庆市 沈国威:《遐迩贯珍》(附解题索引),上海辞书出版,2005年版。
    1 谭嗣同:《仁学》,《谭嗣同全集》第85页。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版。
    2 参见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第128-135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张赤山:《海国妙喻》序,出自《晚济文学从钞》之域外文学译文卷,第1107页,中华书局,1961年版。
    1 陈耀卿编:《时事新编》卷六进行全文转载,并加“按语”云:“闻系长洲高太痴所作。观其笔汇酷肖此君。无论其确否,亟采选之,以快众人心目云尔。”此文后被阿英收进《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
    1 “绣像《刘大将军百战百胜图说》”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一年六月二十(1895年8月10日)载。
    2 “《新编台湾绣像巾帼英雄传》”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一年七月二十一(1895年9月9日)载。
    1 古盐官伴佳逸史:《台湾巾帼英雄传初集》,《中国古代小说总日》白话卷,第369页。石吕渝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参见朱恒夫:《新发现的小说二种》,《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4期。
    3 鲁迅:《<促狭鬼莱哥羌台奇>译者附记》,《鲁迅全集》第10卷《译文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 周钧韬,欧阳健,萧相恺主编:《中国通俗小说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同上。
    3 同上。
    1 周钧韬、欧阳健、萧相恺主编:《中国通俗小说鉴赏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5 洪兴全:《中东大战演义》自序,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6 同上。
    1 王鸣藻:《湘军平逆传序》,《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061页。
    1 牢骚子:《南朝金粉录》,第114-116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2 参见中正大学中文所林建群硕士论文:《晚晴科幻小说研究(1904-1911)》。
    3 俞龙光:《荡寇志识语》,《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518页。
    1 《海上尘天影》第十一回。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 王韬:《海天尘天影叙》,《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册),丁锡根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24页。
    3 詹熙:《花柳深情传》(又名《醒世新编》),第116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 《熙朝快史》第五回,《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一卷,人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2 “英国儒士傅兰雅谓:‘中国所以不能自强者:一,时文;二,雅片;三,女子缠足。'欲人著为小说,俾阅者易于解说,广为劝戒。余大为感动,遂于二礼拜中,成此一书。”詹熙《花柳深情传自序》。《熙朝外史》相关序跋中并没能找出有关傅兰雅征文的任何文字,然其同样也对鸦片、时文与缠足进行批判,可以推断作者应受傅兰雅之影响。
    3 《熙朝快史》,《中国近代孤本小说集成》第一卷,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 《新闻报》光绪二十年十月初一日(1894年10月29日)载。
    2 《申报》光绪十三年十一月十三(1887年12月17日)载。
    3 参见吕文翠:《才子奇书的现代变奏》,2003年11月,第一届国际青年学者汉学会议提交稿。
    1 《续庄谐选录》,《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初二(]899年7月4日)载。
    1 裘廷梁:《无锡白话报序》,《时务报》第六十一册。
    1 王增斌:《关于中国近代小说研究的几个问题》,《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期。
    2 《杭州白话报书后》,《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三(1901年7月18日)载。
    3 同上。
    4 同上。
    5 同上。
    6 白过目子人演:《三大陶工故事》《杭州白话报》第二年第五期。
    7 宣樊子演:《美利坚自立记》,《杭州白话报》第一年第五期。
    8 宣樊子演:《关利坚自立记》,《杭州白话报》第一年第七期。
    1 《白话报简明办法》,《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五(1901年6月20日)载。
    2 艮庐居士演:《救劫传》,《杭州白话报》第一年第三十一期。
    3 同上。
    4 同上。
    5 平情客演:《中日和战本末纪略》,《杭州白话报》,第二年第一期。
    1 平情客演:《中日和战本末纪略》,《杭州白话报》,第二年第十七期。
    2 宣樊子演:《菲律穴民党起义记》,《杭州白话报》第一年第十九期。
    3 《亡国恨》,《杭州白话报》第二年第十九期。
    4 《亡国恨》,《杭州白话报》第二年第十九期。
    5 宣樊子演:《美利坚自立记》,《杭州白话报》第一年第十期。
    6 平情客演:《中日和战本末纪略》,《杭州白话报》,第二年第三十一期。
    7 《杭州白话报书后》,《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初三(1901年7月18日)载。
    8 文中所提贝原益轩,日本江户时代初期思想家。名笃信,字子诚,初号损轩,退隐后改号益轩,通称久兵卫。曾在日本广为宣传儒家思想。
    1 宣樊子演:《关利坚自立记》,《杭州白话报》第一年第十期。
    2 宣樊子演:《俄土战记》,《杭州白话报》第一年第十五期。
    3 白过目子人演:《三大陶工故事》《杭州白话报》第二年第一期。
    4 宣樊子演:《檀香山华人受虐记》,《杭州白话报》第一年第二十二期。
    1 《白话报简明办法》,《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五(1901年6月20日)载。
    2 《杭州白话报》出版广告,《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十三(1901年6月28日)载。
    3 独头山熊:《劝诸君各就本身上的义务急求改良的方法》,《杭州白话报》铅印本第二年第一册。
    1 锋郎:《游尘》,《杭州白话报》第三年第十六期。
    1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
    2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册。
    1 原文内容如下:然则报之例当如何?曰广译五洲近事,则阅者知全地大局与其强盛弱亡之故,而不至夜郎自大,坐眢井以议天地矣。祥录各省新政,则阅者知新法之实有利益及任事人之艰难经画与其宗旨所在,而阻挠者或希矣;搏搜交涉要案,则阅者知国体不立,受人嫚辱;律法不讲,为人愚弄。可以奋厉新学,思洗前耻矣。旁载政治学艺要书,则阅者知一切实学源流门径与其日新月异之迹,而不至抱八股八韵考据词章之学,然而自大矣。准此行之,待以岁月,风气渐开,百废渐举,国体渐立,人才渐出,十年以后,而报馆之规模亦可以渐备矣。见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第一册。
    2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译书》,《饮冰室合集》第一册,第67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3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
    1 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第二回,《新民从报》第三册。
    2 同上。
    3 同上。
    4 同上。
    5 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第三回,《新民从报》第四册。
    6 同上。
    7 同上。
    8 同上。
    1 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第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蠡勺居士:《昕夕闲淡序》,《瀛寰琐记》第三册,第6页。
    1 楚星翼:《里乘》序,《清代笔记小说从刊》,齐鲁书社,1988年版。
    1 Chinese Recorder 1896年1月,第36-37页。转引自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来华新教传教士评传》,第244-24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 1895年7月号《中国记事》中“教育部门”,详见《新小说前的新小说--傅兰雅的小说竞赛》《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第157页,(美)韩南著、徐侠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 傅兰雅:《求著时新小说启》,《申报》光绪二十一年五月十六日(1895年6月8日)及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6月)《万国公报》第77册载。
    2 The Literature of China,见《新小说前的新小说--傅兰雅的小说竞赛》,《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美)韩南著,徐侠译,第165-166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新小说前的新小说--傅兰雅的小说竞赛》,《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美)韩南著,徐侠译,第162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 傅兰雅:《时新小说出案》,《万国公报》第86册,光绪二十二年二月(1896年3月)载。
    1 傅兰雅:《时新小说山案》,《万国公报》第86卷,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刊。
    2 如:“绍城祝鉴堂”三篇,《论鸦片烟》、《论时文》、《论缠足》;王镜远《戒鸦片、缓时文、禁缠足》;“福州榕城格致书院林谨益”《缠足论、鸦片论、时文论》:“青州府盖县样培之”《鸦片、缠足、时文》:“李感县义学祝功化”《鸦片、时文、缠足》等.参见韩国学者吴淳邦自加州柏克莱分校东亚图书馆所见傅兰雅征文原稿手抄目录。
    1 《国闻报》原稿未署名,梁启超在《新小说》第七期《小说从话》中写道:“天津《国闻报》初出时有一雄文,曰《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殆万余言,实成于几道与别士二人之手。”几道乃严复字,别士指的就是夏曾佑,当时两人都是《国闻报》主笔。
    2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枓》第一卷,第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本小节下同)。
    1 《黑奴吁天录·例言》,上海进步书局,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十二月四版。
    2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第151-153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 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第一回,《新民从报》第二册。
    1 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第一回,《新民从报》第二册。
    2 同上。
    3 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第一回,《新民从报》第二册。
    4 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第二回,《新民从报》第三册。
    1 《昕夕闲淡》第一节,《瀛寰琐记》第三卷。
    2 《昕夕闲淡》第七节,《瀛寰琐记》第六卷。
    3 《昕夕闲淡》次卷第八节,《瀛寰琐记》第十五卷。
    4 《论第一部汉详小说》,《中国近地小说的兴起》(美)韩南著、徐侠译,第121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 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第一回,《新民从报》第二册
    2 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第一回,《新民从报》第二册。
    3 此段文字及下面论述均参考中洁玲《“从叙作合一”到“叙作分离”》,《国外文学》2006年第1期。
    4 《谈瀛小录》,《申报》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五日(1872年5月21日)载。
    1 《假扮的小说》,胡怀琛编著:《中国小说概论》,104页,世界书局,1934年版。
    2 《记伛者复仇事》,《时务报》第十册。
    1 小仲马著、郑克鲁译:《茶花女》,第1页,译林出版社,1993年版。
    2 小仲马著、冷红生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第1页,文明书局,1906年再版。
    3 曾广铨详:《长生术》,《时务报》第六十一册。
    4 同上。
    5 同上。
    1 曾广铨译:《长生术》,《时务报》第六十一册。
    2 鲁迅:《祝中俄文字之交》,《鲁迅全集》第5卷《南腔北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10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继父诳女破案》,《时务报》第十七册。
    1 《英包探勘盗密约案》,《时务报》第六册。
    2 梁启超:《十五小豪杰》第一回,《新民从报》第二册。
    3 寻常小说,篇首数回,每用淡笔晦笔为下文作势,此编若用此例,则令读者彷徨于五里雾中,毫无趣味,故不得不于发端处,刻意求工《新小说第一号》,《新民从报》20号《绍介新刊》,1902年10月15日。
    1 《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从报》14号。
    2 《大陆》第一卷第一号。
    1 据王清源、牟仁隆及韩锡铎编《小说书坊录》统计,《小说书坊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2 康有为:《闻菽园居士欲为政变说部以速之》,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第1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 《申报》光绪八年十一月初四(1882年12月13日)载。
    1 点石斋代启:“石印绘图《镜花缘》出售启”,《申报》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九(1888年6月8日)载。
    2 点石斋启:“重印《三国志演义》出售”,《申报》光绪十四年八月初七(1888年9月12日)载。
    3 申报馆主人启:“新印绘图《封神演义》告成”,《申报》光绪十五年八月十五(1889年9月9日)载。
    4 广百宋耑白:“查究翻书”,《申报》光绪十八年五月二十四(1892年6月18日)载。
    5 “新出石印绘图《龙潭奇书》”,《申报》光绪十八年八月初一(1892年9月21日)载。
    6 图书集成局代启:“绘图《后施公案》出售”,《申报》光绪二十年四月初九(1894年5月13日)载。
    7 《论禁台基宜清其源》,《中外日报》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初二(1902年3月17日)载。
    8 洪士伟:《遁窟谰言·后序》,《遁窟谰言》,第1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 同上。
    1 洪士伟:《遁窟谰言·后序》,《遁窟谰言》,第10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同上。
    3 味闲庐主谨启:“申明即请天南遁叟赐览”,《申报》光绪十三年七月初六(1887年8月24日)载。
    4 点石斋主人启:“拟印《淞隐续录》”广告,《申报》光绪十三年七月初六(1887年8月24日)载。
    1 “真原刻《红楼图咏》声明”,《申报》光绪十年二月初一(1884年2月27日)载。
    2 点石斋代启:“原底绘图《列国(志)》开印启”,《申报》光绪十八年三月初六(1892年4月2日)载。
    3 “石印绘图新增三集《夜雨秋灯录》”广告,《申报》光绪二十一年十一月初八(1895年12月23日)载。
    4 “江南书局”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1900年4月24日)载。
    5 《施公案》三集《清》”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六(1898年4月6日)载。
    6 寓沪吴县藜床卧读生(管斯骏)启:“新辑《林文忠公中西演义》”告白,《新闻报》光绪二十六年五月初九日(1900年6月5日)载。
    7 “爱观奇书人告白”,《申报》光绪二十年七月十六(1894年8月16日)载。
    8 “文宜书局再启”告白,《申报》光绪二十年七月十七(1894年8月17日)载。
    1 “新印《儒林外史》出售”广告,《申报》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七(1873年11月5日)载。
    2 “新印《快心编》出售”广告,《申报》光绪元年十一月十三日(1874年12月10日)载。
    3 “新印《儒林外史》出售”广告,《申报》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七(1873年11月5日)载。
    4 “新印《西游补》出售”广告,《申报》光绪元年十二月初四(1874年12门31日)载。
    5 “石印绘图《侠义奇女传》”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年三月十八(1894年4月23日)载。
    6 “石印全傢《万年清》二集”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年三月二十(1894年4月25日)载。
    7 “新小绘图石印《驻春园外史》四本洋三角”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八(1896年3月31日)载。
    8 “新小增像《中东大战演义》四本大字一角五分”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一(1900年4月20日)载。
    9 “发售《女才子》告白”,《申报》光绪三年九月十四(1887年10月20日)载。
    10 “《红楼复梦》出售”广告,《申报》光绪十年四月二十(1884年5月14日)载。
    1‘江南书局”广告,《新闻报》光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1900年4月17日)载。
    1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
    2 同上。
    3 裘廷梁:《无锡白话报序》,《时务报》第六十一册。
    4 同上。
    1 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国闻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四(1897年11月18日)载。
    1 “本日附送京津及口汉铁路详图不取分文”,《中外日报》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五(1900年7月21日)载,后此地图售价银五分。“《变法平议》准二十七日起随报附送”,《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六(1901年5月14日)载。
    1 《新民从报》14号刊《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15号刊《新小说社广告》:15、16号刊《征诗广告》;17号刊《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第一号要目豫告》;19号刊《新小说第一号目录全告》、《新小说社征文启》。
    1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1-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 参见王燕:《晚晴小说期刊史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册。
    2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册。
    3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新小说》第一号。
    1 夏晓虹认为:“两个人物的设置,也可以认为是梁启超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在与自己争论,只不过李去病代表的是前一时期的梁启超,而黄克强代表的是后一时期的梁启超。”夏晓虹:《觉世与传世》第50页,中华书局,2006年版。
    2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册。
    3 康有为将小说纳入经史之中,从而提出“增七略为八、四部为五”(《日本书目志》识语):严、夏二人则将小说看作“正史之根”(《本馆附印说部缘起》)。
    1 陈景韩:《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光绪三十一年五月二十七(1905年6月29日),六月初八日(7月10日)《时报》载。
    2 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6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 参见郭浩帆:《<新小说补征义启>及其价值和意义》,《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 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册。
    3 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
    1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第一册。(本小节下同)。
    2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41-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参见范紫江:《中国文学期刊第一波之涮起潮落》,《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参见范紫江:《中国文学期刊第一波之潮起潮落》,《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吴趼人:《月月小说序》,《月月小说》第一册。
    2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册。
    3王韬:《瀛壖杂志》第1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范慕韩主编:《中国印刷近代史初稿》,第82页,印刷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1“《荡寇忠》广告”,《申报》光绪九年五月二十四(1883年6月28日)载。
    2“增刻《红楼梦图咏》出售”广告:《申报》光绪九年正月初十(1883年2月17日)载。
    3“真原刻《红楼图咏》声明”:《申报》光绪十年二月初一申报广告(1884年2月27 日)载。
    4“查禁淫书”,《中外日报》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二十五日(1900年3月25日)载。
    5阿英:《晚晴小说史》,作家出版社,1958年版。
    6同上。
    1褚绍唐:《上海建县以来的人口变迁》,《学术月刊》,1985年第9期。
    2参见邹依仁:《(?)上海的人口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转引自叶中强:《近代上海市民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社会功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吴圳义编:《上海租界问题》第203-204页,正中书局,1980年版。
    1李鸿章著,吴汝纶编:《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七十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
    2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26页,中华书局,1954年版。
    1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第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第二册,第28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曾国藩著、梧桐整理:《曾国藩文集》,第86页,海潮出版社,1998年版。
    4据《新民从报》第23号(1902.12.30)本社编辑部告白,东京有署名“楚北少年”者的一封信,义中有“责以奉报及《新小说》之宗旨卑劣”等语。参见郭浩帆《〈新小说>创办刊行情况略述》,《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5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1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2胡思敬:《戊戌履霜录》,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资料从刊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梁启超:《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清议报》第一百册。
    4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第4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第一册。
    6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时务报》第一册。
    1梁启超:《小说从话》,《新小说》第七号。陈平原、夏晓虹《_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2《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转引自左鹏军:《黄遵宪论小说》,《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3期。
    3同上。
    1《日本国志·学术志二·文学》,转引自左鹏军:《黄遵宪论小说》,《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3朗。
    2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梁启超:《蒙学报、演义报合叙》,《时务报》第四十四册。
    4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
    2梁启超:《饮冰室自由书》,《清议报》第二十六册。
    3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同上。
    5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清议报》第一册。
    2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绪言》,《新小说》第一册。
    1粱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清议报》第十六一十九册。
    2吴趼人:《〈两晋演义〉序》,《月月小说》第一号。
    3梁启超:《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新民从报》14号。
    4自由花:《〈自由花〉弁言》,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一世纪中固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9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中外日报》光绪二十四年七月初九晚报告自
    2《中外日报》光绪二十五年八月十三《便览报目录》
    1统计来源:《申报》《新闻报》《中外日报》所刊登小说广告。
    1前后共计50余种:《三国志》一元,《列国志》一元,《聊斋志》九角,《后聊斋》一元二角,《后三国》七角,《封神传》九角,《镜花缘》六角,《花月痕》六角,《永庆升平》三角,《人间乐》二角,《草木春秋》三角,《儿女英雄》一元,《夜谭随录》四角,《东西汉》六角,《两游记》六角,《风门传》三角,《念四史通俗演义》七角,《三公案》四角,《听月楼》三角,《三才子》二角,《四才子》三角,《七才子》三角,《九才子》二角,《说唐》五角,《征西》三角,《五代残唐》三角,《南北宋》五角,《说岳》六角,《二度梅》二角,《铁花仙史》三角,《荡平发逆图》四角,《今古奇观》五角,《今古奇闻》四角,《儒林外史》六角,《两湖佳话》四角,《新史奇观》二角,《平长毛书》二角,《奇中奇》三角,《富翁传》二角,《坐花志果》三角,《游龙戏凤》三角,《皆大欢喜》三角。后又增《七侠五义》五角,《小五义》四角,《续小五义》四角,《义妖传》四角,《笑中缘》四角,《阅微草堂五种》三角,《双珠凤》四角,《英才传》三角半,《红楼梦》一元五角,《新翻水浒》一元,《五虎平南》六角,《双凤奇缘》四角,《后施公案》五角,《后水庆升平》五角,《四续今古奇观》五角
    2包含:《前后七国志》六角,《杨家将》三角,《飞龙传》三角,《醒梦录》四角,《英雄奇缘》五角,《挑灯新录》四角,《珠邨谈怪》五角,《女仙外史》一元六角,《精忠说岳全传》八角
    3《英雄大八义前后传》五角,《解愁醒心编》四角,《儿女英雄后传》六角,《三国志演义》六角半,译注《聊斋志异图咏》六角,《小英雄反唐前后传》三角,《施公清烈传》二角
    4大扳石印《三国志》五角,大板石印《列国志》五角,大板石印《聊斋志异》五角,大板石印《五才子》四角,大板石印《两游记》六角,大板《封神传》六角
    5《绘图三国演义》一元六角,《花月痕》码洋四角,《水庆升平》码洋三角,《何典》一角五分,《醒世姻 缘》一元四角,《绘芳录》一元二角,《红楼梦补》六角,《阅微草堂》五角
    6石印大字《三国》连套五角,全图《列国》五角,大字《聊斋》五角,小字四角,《四续施公案》二角,绘图《钟情传》二角半,《七剑十三侠》二角,《南朝金粉录》一角半,《续儿女英雄》三角,《花月姻缘》三角,《第一奇女》三角,《海上花列演义》十六本四角,《年羹尧平西传》一角二,《笑话大观》一角,《一见哈哈笑》一角。”此广告之右列又有较大字云:“新出全图《中东大战演义》四本一角五。后又增加《遁叟奇谈》七角,减实四角,四续《施公按(案)》二角,《海上时新名妓演义》二角,《暹罗国争战演义》三角,《中东大战演义》一角半,《万仙斗法兴秦传》五角,真正《后三国》三角,《年羹尧平西》一角。
    《遐迩贯珍》上海辞书出版社影印本
    《申报》上海书店影印本
    《字林沪报》
    《点石斋画报》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
    《新闻报》
    《瀛寰琐纪》
    《寰宇琐纪》
    《四溟琐纪》
    《海上奇书》
    《时务报》
    《昌言报》
    《求是报》
    《游戏报》
    《采风报》
    《寓言报》
    《笑林报》
    《普通学报》
    《中外日报》
    《世界繁华报》
    《清议报》
    《新民丛报》
    《杭州白话报》
    《无锡白话报》(后改《中国官音白话报》)
    《新小说》
    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阿英:《晚清文艺报刊述略》,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阿英编:《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阿英编:《庚子事变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阿英编:《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8月。
    阿英编:《中法战争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阿英编:《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阿英编:《鸦片战争文学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
    阿英编:《晚清文学丛钞·域外文学译文卷》,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周钧韬、欧阳健、萧相恺主编:《中国通俗小说鉴赏辞典》,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张静庐辑:《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
    [日]樽本照雄:《(新编增补)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陈伯海、袁进:《上海近代文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陈平原、山口守编:《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6年版。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郭延礼:《中西文化碰撞与近代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美]韩南著,徐侠译:《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孟兆臣:《中国近代小报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叔奴:《中国娼妓史》,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夏晓虹:《传世与觉世--梁启超的文学道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杨联芬:《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袁进:《中国文学观念的近代变革》,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占骁勇:《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新]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上海新闻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上海租界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插图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2月。
    蒋小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年6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北新书局,1926年11月。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王燕:《晚清小说期刊史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
    王旭川、马国辉:《中国近代小说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袁健、郑荣编:《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9月。
    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
    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9月。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1)》(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
    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上、中、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7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全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2月。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
    朱一玄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李汉秋编:《儒林外史资料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萧相恺:《中国小说的近代化--试论古、近代小说史的分界》,《明清小说研究》,1990年第1期。
    王俊年:《侠义公案小说的演化及其在晚清繁盛的原因》,《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
    朱恒夫:《新发现的小说两种》,《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1期。
    陈业东:《近代小说理论起点之我见》,《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1期。
    高文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政治功利观念发生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1期。
    王立兴:《一部首倡改革开放的小说--詹熙及其小说<醒世新编>论略》,《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1期。
    时萌:《甲午战争:中国文化质变转捩点》,《常熟高专学报》,1994年第1期。
    中村忠行:《<新中国未来记>论考--日本文艺对中国文艺学的影响之一例》,《明清小说研究》,1994年第2期。
    陈玉申:《晚清新闻出版业对文学变革的影响》,《东方论坛》,1994年第3期。
    蒋心焕:《梁启超的小说本体观及其影响》,《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涂江莉:《论近代中国留学生报刊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汕头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岑红:《论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三大变化》,《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鲍延毅:《<意拾寓言>二题》,《枣庄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刘敏:《近代经世致用思潮与近代小说》,《文学遗产》,1995年第3期。
    吴小如:《试谈公案小说的几个问题》,《求是学刊》,1995年第3期。
    陈业东:《夏曾佑小说理论探微》,《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3期。
    左鹏军:《黄遵宪论小说》,《明清小说研究》,1995年第3期。
    王中忱:《叙述者的变貌--试析日本政治小说(经国美谈)的中译本》,《清华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裴效维:《甲午百年祭:近代中日甲午战争文学略论》,《文学遗产》,1995年第5期。
    赤真:《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一部重要著作--读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李斌:《晚清报刊与文化大众化》,《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钟贤培:《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革新的贡献--梁启超与晚清“小说界革命”》,《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雷勇:《狭邪小说的演变及其创作心态》,《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郭延礼:《中国近代伊索寓言的翻译》,《东岳论丛》,1996年第5期。
    张强生、张燕萍:《清末丁日昌查禁“淫词小说”析》,《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
    黎跃进:《近代“新小说”与日本启蒙文学》,《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苗怀明:《清代中后期出版业的发展与清代公案侠义小说的繁荣》,《编辑学刊》,1997年第2期。
    陈颖:《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小说综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欧阳健:《晚晴新小说的生成和价值内涵》,《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3期。
    王学钧:《晚清“小说界革命”与小说市场》,《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罗嘉慧:《试论近代商品经济演化与近代小说的繁荣》,《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任昭坤:《试论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4期。
    林薇:《“小说界革命”前后的写情小说》,《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5期。
    李征兵:《略论戊戌变法和近代白话文运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汤惟杰:《“小说界革命”与文类格局的重构--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中比较意识的兴起》,《同济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许建平、曾庆雨:《“经世致用”思潮与二十世纪古代小说研究的文化沉思》,《复旦学报》,1998年第3期。
    赵有才、郭浩帆:《中国第一份近代小说杂志--〈新小说〉》,《济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高岭:《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文化意味》,《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程翔章:《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及其原因》,《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陈伟军:《世纪初的“小说”神话--论“小说界革命”与言情小说》,《晋阳学刊》,1999年第1期。
    刘树森:《李提摩太与〈回头看记略〉--中译美国小说的起源》,《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
    周秀萍:《从“文学误国”到“文学救国”:晚清启蒙文学思潮被忽略的一环》,《湘潭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武润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思考》,《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赵利民:《域外小说翻译与中国近代小说观念的变革》,《理论学刊》,1999年第1期。
    刘增合:《试论晚清时期公共舆论的扩张--立足于大众媒介的考察》,《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杜志军:《<红楼梦>与狭邪小说的兴起》,《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2期。
    鲁歌、张小慰:《晚清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学历史分期的一点看法》,《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武润婷:《中国近代小说创作的三次高潮》,《文史哲》,1999年第2期。
    杜志军:《近代狭邪小说兴起原因新探》,《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3期。
    程华平:《梁启超报业思想对其小说理论及小说创作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3期。
    陆草:《论近代文人的忧患意识》,《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第3期。
    郭延礼:《西方文化与近代小说的变革(待续)》,《阴山学刊》,1999年第3 期。
    曾扬华:《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与批评》,《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郭延礼:《传媒、稿酬与近代作家的职业化》,《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
    陈建华:《“新小说”与“想像社群”》,《读书》,2000年第1期。
    武润婷:《试论侠义公案小说的形成和演变》,《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郭浩帆:《〈新小说〉特色意义新探》,《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1期。
    程华平:《传媒发展与小说语言观念的近代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徐德明:《梁启超小说观念及实践的过渡性特征》,《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马永强:《近代报刊文体的演变与新文学》,《晋阳学刊》,2000年第2期。
    黄永林:《“小说界革命”与启蒙大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张敏:《晚清新型文化人生活研究--以王韬为例》,《史林》,2000年第2期。
    王学钧:《樽本照雄与清末小说研究》,《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张纯:《<游戏报〉--晚清小说研究资料的大发现》,《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陈永标:《戊戌维新与近代人文精神及文学感悟》,《复旦学报》,2000年第3期。
    王志松:《析<十五小豪杰>的“豪杰译”--兼论章回白话小说体与晚清翻译小说的连载问题》,《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3期。
    黄洁:《中国近代文学变革的文化困境》,《渝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包礼祥:《近代小说观的产生与传播观念的转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王学钧:《樽本照雄与清木小说研究(续)》,《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4期。
    张永芳:《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文学革命》,《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王学钧:《文学报刊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文艺报》,2001年10月23日。
    潘建国:《由<申报>所刊三则小说征文启事看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章晓历:《派屈克·韩南的“<风月梦>及狭邪小说”研究》,《东南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陈大康:《关于近代小说研究的一些思考》,《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袁进:《试论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
    宋晖:《近代报刊与小说的勃兴》,《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鲁湘元:《<申报>与中国近现代报刊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2001年第2期。
    李欧梵:《近代翻译与通俗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2期。
    李开军:《夏曾佑生卒和著作简考》,《文教资料》,2001年第2期。
    宋莉华:《近代石印术的普及与通俗小说的传播》,《学术月刊》,2001年第2期。
    宋凤英:《论梁启超小说理论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姜维枫:《浅谈中国近代文学中的忧患意识》,《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谢飘云:《进化论与梁启超文学变革设计的新思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章培恒:《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兼及“近代文学”问题》,《复旦学报》,2001年第2期。
    金雅:《梁启超小说思想的建构与启迪》,《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袁进:《从“逆变说”到进化论--中国传统文学史观的蜕变》,《江淮论坛》,2001年第3期。
    刘高:《浅析夏曾佑文化思想及其影响》,《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季桂起:《论近代文学变革的文化成因》,《山东师大学报》,2001年第3期。
    郭浩帆:《<新小说社征文启>及其价值和意义》,《济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潘建国:《小说征文与晚清小说观念的演进》,《文学评论》,2001年第6期。
    任广田《论〈国闻报〉附印说部缘起》,《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王伟光:《“小说界革命”与晚晴士人的边缘化》,《史学集刊》,2002年第2期。
    王晓光:《世俗化的理想与理性化的实效:浅析梁启超前期报刊文章盛行的 原因》,《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李世新:《中国近代侦探小说发生的意义及其现代性思考》,《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郑利华:《论中国近世文学的开端问题》,《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
    周峥嵘:《上海近代中文报纸的最早一页<上海新报>》,《历史教学》,2002年第2期
    刘良明:《洋务运动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新变》,《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颜琳:《二十世纪初期连载小说兴盛原因探析》,《山西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
    郭浩帆:《<新小说>创办刊行情况略述》,《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郭延礼:《一部富有学术意义和使用价值的工具书--推荐齐鲁书社版:《增补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明清小说研究》,2002年第4期。
    陈大康:《近代小说及其研究的数理描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刘德隆:《1872年--晚清小说的开端》,《东疆学刊》,2003年第1期。
    刘永文:《西方传教士与晚清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杜志军:《论近代狭邪小说对“情”的表现》,《河北学刊》,2003年第1期。
    高玉、梅新林:《过渡、衔接与转型--重新定位中国近代文学》,《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
    张辉忠:《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刍议》,《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唐宏峰:《晚清文学中的变化力量》,《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徐振燕:《论<新小说>残留的士大夫气息》,《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马艳:《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王兆阳:《论梁启超新文体意识的形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王晓光:《文人角色的变化与近代文学的转变》,《东方论坛》,2003年第3期。
    刘勇强:《一种小说观与小说史观的形成与影响--20世纪“以西例律我国小说”现象分析》,《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
    丁润琦:《<新小说>与清末的“政治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4期。
    武润婷:《晚清的文学启蒙精神》,《文艺研究》,2003年第4期。
    黄霖:《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一大关戾--纪念<新小说>创刊100周年》,《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潘建国:《<松荫庵漫录>与<申报>所载晚清笔记小说》,《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刘永文、王景龙:《<申报>与晚清小说传播》,《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李怡:《日本生存体验与清末“小说界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钱敏:《论白话侠义小说与白话公案小说之渊源》,《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张辉忠:《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刍议》,《理论月刊》,2003年第6期。
    蒋晓丽:《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文学言述样式的演进》,《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11期。
    郭浩帆:《温床:近代新闻事业对小说报刊的发生学意义》,《济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樊祥鹏:《近代上海狭邪小说与都市性》,《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魏藏峰:《晚清域外小说译介的政治取向及影响》,《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
    石秋仙:《晚清小说艺术形式的现代性》,《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李九华:《论晚清文艺期刊对小说的广告作用》,《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张跃安:《近十年来“小说界革命”研究综述》,《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
    程万喜:《试论近代新小说的正反合演变轨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王学钧:《邹弢<海上尘天影>的中西比较意识》,《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陈大康:《关于“晚清”小说的标示》,《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2期。
    葛永海:《扬州-上海:晚清小说中都市繁华梦的变迁》,《江苏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蒋成德:《中国小说地位的历史演进》,《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谢飘云、张松才:《近百年来“小说界革命”研究述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姜异新:《文学革新的内在悖异--戊戌维新启蒙策略选择》,《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
    潘建国:《清末上海地区书局与晚清小说》,《文学遗产》,2004年第2期。
    范紫江:《中国文学期刊第一波之潮起潮落:以(新小说)的创刊、危机、停顿、转移为线索》,《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胡彦、陈青:《理想的承载:浅析(三侠五义)所构建的侠义世界》,《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汪泰陵:《中国近代文学分期上限之我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袁进:《梁启超为什么能推动近代小说的发展》,《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郭延礼:《重新认识中国近代小说》,《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吴康:《“新文体”与“新小说”之思》,《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李春雨:《论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传播方式现代变革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
    侯杰、林绪武:《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4期。
    刘亮红、张跃安:《政治上的无奈与文学上的超越--论梁启超近代文学革命的实质》,《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冯建文、王小平:《近代中国文学观念变革与中国近代小说翻译高潮》,《社科纵横》,2004年第4期。
    于润琦:《〈新小说〉与清末的“政治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4期。
    潘桂林:《中国近代小说读者意识浅探》,《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刘永文:《上海租界地与晚清小说的繁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付建舟:《晚清社会转型中的政治小说》,《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于启宏:《中国现代翻译侦探小说的意义》,《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7期。
    潘桂林:《读者意识的转型与晚清小说反讽意识的弱化》,《求索》,2004年第8期。
    宋莉华:《十九世纪传教士小说的文化解读》,《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
    文娟:《试论近代小说出版中的盗版现象--以<申报>小说广告为例》,《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2期。
    郝凯利:《近代都市背景下的(海上花列传)--一种都市关怀意识的彰显》,《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张跃安:《论梁启超对近代文学革命的三次推进》,《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裴丹青:《〈点石斋画报〉和中国传媒的近代化》,《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梁玉泉:《清末上海的书籍市场(1898-1901)--以(申报)书籍广告为例》,《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郭豫适、刘富伟、文娟:《传承与革新--论嘉、道时期的小说发展演变》,《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
    沈丽萍:《二十世纪〈海上花列传〉研究综述》,《语文学刊》,2005年第3期。
    陈大康:《论晚清小说的书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骆冬青:《“小说为国民之魂”--论晚晴“小说学”的奠立与政治教化的关系》,《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袁进:《略谈<海上花列传>在小说城市化上的意义》,《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4期。
    钟俊昆、曾晓林、孙慧娟:《梁启超与中国小说的近代化--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的角色考辨》,《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王金双:《梁启超的小说创作及影响》,《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李九华:《论晚清文艺期刊与小说繁荣》,《宁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王晓文:《〈淞隐漫录〉:晚清时期对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浪漫想象》,《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王长顺:《<申报>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王燕:《论早期<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
    李静:《晚清报刊业的勃兴与近代小说的多元嬗变》,《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文娟:《近代书局对小说书籍的促销--以<申报>小说广告为例》,《中文自学指导》,2005年第6期。
    刘兴民:《“晚清”的含义及意义》,《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付建舟:《以维新派为主体的多元作者构成(九)--<新小说>杂志的作者队伍研究》,《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马越:《论近代小说观念的成因》,《社科纵横》,2006年第1期。
    王燕:《一此失败的窃火--中国第一种小说期刊<海上奇书>论略》,《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尤育号:《启蒙大众与清末社会文化变迁的大众化趋向》,2006年第3期。
    墨亚:《<淞滨琐话>之文化内涵解读》,《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李汉秋:《吴敬梓与近代小说间的链接》,《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陈大康:《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学术月刊》,2006年第6期。
    汤景泰:《晚清启蒙思想的传播困境与小说的兴起》,《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1期。
    汪英:《近代知识分子、报刊大众传播媒介与政治变革的演进》,《北方论丛》,2007年第2期。
    卢玲:《论王韬的海外旅游活动及影响》,《社科论丛》,2007年第4期。
    陈大康:《“小说界革命”的预前准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付建舟:《“小说界革命”研究导论--以四大小说期刊为中心》,《兰州学刊》,2007年第6期。
    包莉秋:《论政治话语下的“小说界革命”》,《理论界》,2007年第7期。
    占骁勇、李艳杰:《试论侠义公案小说的形成原因》,《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陈清茹:《晚清小说(1840-1900)的蜕变》,《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