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简单社会神性观念及其文艺理论意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神圣”意指神秘而又令人敬畏的力量之性质,人们相信它处于某些经验对象之中。世俗就是神圣性质的匮乏,所有非神圣的现象都是世俗的。神圣总是与世俗相对而言,神圣作为世俗的对立面而存在。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简单社会的神性观念。神性观念有别于宗教信仰,其所指范围也远远超出了神话思维。它具有足够的包容性,足以容纳所有围绕超验的精神存在所形成的意识和所进行的思考。
     笔者主要参考近现代人类学家所提供的经验材料,借鉴众多西方学者的观点学说,描述简单社会神性观念的多样形态:神力、灵魂、鬼魂、精灵和神等等,归纳概括其基本特征,即超验性、具象性、混融性。
     当然,笔者在此并非要做纯粹的人类学、宗教学研究,而是以文艺学为立足点,进一步考察简单社会神性观念对于文艺理论研究的启发意义。事实上,今天文艺学的许多重要命题,包括文学艺术的产生,文艺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拟人、变形、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及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等等,都可以在神性观念中寻找到一个逻辑方面的起点,或者说是上溯到一种深刻的神性渊源。
     然而,在审美上给予肯定和赞赏,并不等于在伦理上毫无保留地认同。以我们今天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简单社会的神性观念是非伦理性的,也就是说,是非反思性、非个体选择性、非普适性的。
     这种在审美评价和伦理评价上的迥然不同,是神性观念遭遇现代社会的结果,是现代社会中真、善、美等精神价值相互分化及各自独立的反映。与此相关的是世俗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硬规则”领域里的理性祛魅和“软文化”范围内神圣复魅的张力。事实证明,政教分离、自由民主的社会框架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必要前提;我们只有在制度规则上追求普适的公正,而在文化选择上保持差异和多元,才可以实现“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美好世界。
The Sacred means the nature of being mysterious and awesome, which is moreoften derived from an overwhelming supernatural power, and it is believed to beexisting in some experiential objects. Being devoid of the sacred is the Profane,which stands in contrast with the Sacred or serves as the opposite of the Sacr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finition of the Sacred ideas in simple society. TheSacred ideas mean far more than the religious beliefs or mythical thoughts in thecommon sense, and it is so inclusive that all ideas and thinking about transcendentalspiritual presence can be incorporated into it.
     Drawing upon real-life materials provided by many modern and contemporaryanthropologists and borrowing theories and ideas from numerous western scholars,the author aims to give a description of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the Sacred in simplesociety, which include mana, soul, ghost, spirit, god, etc. and summarize the basictraits of the Sacred, namely, its being transcendental, idolatrous and mutuallyparticipating.
     But basing himself on the literary standpoint, the author intends to study how theSacred ideas throw light on literary theories, rather than pursue anthropological orreligious research. As a matter of fact, many topics of today’s literary theories can trace back to a sacred starting point or find their root in the Sacred ideas, such as theorigination of literature, the inspiration in the creation of literary works, the socialfunction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techniques like personification, deformation andsymbolization.
     However, the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he Sacred ideas does not equal theagreement with those ideas from ethical point of view. From a modern perspective,the Sacred ideas of simple society are non-ethical, that is to say, they are irrational,non-individual, and non-universa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esthetic evaluation and ethical evaluation results fromthe sacred ideas encountering the modern society, and it is also a reflection that thethree pole values, namely,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evolve separately and becomeindependent of one another in the modern society. Relevant to this is the contradictionbetween civil modernity and aesthetic modernity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rationaldisenchantment in “hard rules” and the sacred re-enchantment of “soft culture”. Ithas been proved that democracy and freedom, especially the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state, becomes the precondition for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ly if we performuniversal justice in social rules, and allow differences and diversity in culturalselection, can a wonderful world of “sharing universal beauty” and “harmony but not sameness” becomes a reality.
引文
①[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7-8页。
    ②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②[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193-215页。
    ①[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9-28页。
    ②[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798-800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3-54页。
    ①[美]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20-227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7页。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32页。
    ①[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27-129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巫术的一般理论》,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6-104页。
    ③《神话思维模式讨论会综述》,见《思想战线》1988年第5期。
    ①武世珍:《神话思维辨析》,见刘魁立等编:《神话新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19页。
    ②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19-163页。
    ①[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8-11,343-344,393-394页。
    ②[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11-27页。
    ①彭兆荣:《文学与仪式:文学人类学的一个文化视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5-74页。
    ②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75页。
    ③乐黛云:《文化转型与中国文学人类学》,见叶舒宪:《文化与文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序言第15页。
    ①夏敏:《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讨论会简介》,见《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②萧兵:《文学人类学:走向“人类”回归“文学”》,见《文艺研究》,1997年第1期。
    ③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现状与未来》,见《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①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85-121页。
    ①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见《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见程金城:《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王列生:《文艺人类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②李菲:《新时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与理论推进》,见《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①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56页。
    ②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化过程与四重证据法——学术史的回顾及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6期。
    ①叶舒宪:《文学人类学与比较文学》,见《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12月。
    ②乐黛云:《文化转型与中国文学人类学》,见叶舒宪:《文化与文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序言第11-13页。
    ③叶舒宪:《神话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7-128页。
    ①刘俐俐:《“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与方法的几个论域》,见《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②石文颖:《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青年学者论坛综述》,见《文学与文化》,2011年第2期。
    ①这个定义借鉴了西方多数学者对“神圣”的看法。详见[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34页。
    ②[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页。
    ③[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83-93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3页。
    ②[德]威廉·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萧师毅、陈祥春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75-77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4-36页、第61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3-14页。
    ①[英]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孙尚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77-78页。
    ②[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页。
    ①[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11页。
    ①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94页。
    ①[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31页。
    ①转引自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86-287页。
    ①转引自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89-292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7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3-194页。书中马那(mana)、瓦康(wakan)分别译为“曼纳”、“瓦坎”。
    ①[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132页。引文中“玛纳”即马那(mana)、“肯林顿”即科德林顿(Codrington)。
    ②[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19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北京:1988年,第84-91页。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1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0-191页。
    ①[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7页。
    ②[德]威廉·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萧师毅、陈祥春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00-206页。
    ③[英]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孙尚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0页。
    ①[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5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①[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9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66-68页。
    ①[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27页。引文中“玛纳”即为“马那”(mana)。
    ①[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614-615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349-350页。
    ③[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
    349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0-351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3-83页。
    ②[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29页。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8页。
    ②[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3-65页。引文中“曼纳”即为“马那”(mana)。
    ③[英]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孙尚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30-32页。
    ①[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305页。
    ②[英]帕林得:《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38页。
    ③[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52-355页。
    ②[英]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215页。
    ③[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0页。
    ④[英]帕林得:《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37-138页。
    ⑤[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90-194页。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1页。
    ②[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602、616页。
    ③[英]帕林得:《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38页。
    ①[英]埃文斯-普理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覃俐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1页。
    ②[英]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60页。
    ③[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53页。
    ①[英]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227页。
    ②[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1-232页。
    ①[美]米尔希·埃利亚德:《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宋立道、鲁奇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45-46页。
    ②[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625页。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2页。
    ②[英]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197-199页。
    ①[英]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223页。
    ②[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01页。
    ①[美]罗伯特·亨利·路威:《乌鸦印第安人》,冉凡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110页。
    ②[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628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1-412页。
    ②[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24页。
    ①[英]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60-61页。
    ②[英]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105-107页。
    ③[英]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139页。
    ①[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822-823页。
    ②[美]约·奈哈特:《黑麋鹿如是说》,陶良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18-41页。
    ①[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627-631页。
    ②[英]帕林得:《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57页。
    ①李保平:《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4-20页。
    ②林慧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79页。以及[德]威廉·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萧师毅、陈祥春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93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3-495页。
    ①[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303、614页。
    ②[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8-99页。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60-261页。
    ①[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304-305页。
    ②[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9-100页。
    ③[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53页。
    ①[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9-130页。
    ③[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0、267页。
    ①[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8-129页。
    ②于锦绣、于静:《灵物与灵物崇拜新说》,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7、45页。
    ①林慧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36-237页。
    ①[英]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64-70页。
    ①[美]科林·M·特恩布尔:《森林人》,冉凡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7-88页。
    ①[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314-320页。
    ①苏联科学院:《美洲印第安人》,史国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第120-121页。
    ①[英]帕林得:《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9-53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9页。
    ①[德]威廉·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萧师毅、陈祥春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12-362页。
    ②[英]雷蒙德·弗斯:《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36-137页。
    ①[苏]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1-47页。
    ②[苏]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页。
    ③岑家梧:《图腾艺术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1-2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页。
    ②[苏]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0-41页。
    ③[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④[苏]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①高小刚:《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第143-144页。
    ①[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281-288页。
    ②[苏]海通:《图腾崇拜》,何星亮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3-164页。
    ①[美]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86-87页。
    ①[法]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
    ①转引自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9-220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①[英]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第1-27页。以及[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55-279页。
    ②[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23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77页。
    ①[美]罗伯特·亨利·路威:《乌鸦印第安人》,冉凡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20-321页。
    ②[美]米尔希·埃利亚德:《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宋立道、鲁奇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48页。
    ①[美]米尔希·埃利亚德:《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宋立道、鲁奇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第34页。
    ②[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70-371页。
    ①[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页。
    ②[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9-100页。
    ③详见[美]马歇尔·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张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①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指出,传统型宗教(即所谓原始宗教)是具体的,是以仪式行为为中心、与日常生活细节彻底交织在一起的,很少如世界伟大宗教那样关注哲学玄思或普遍关怀。传统的神也是非常具体、充满整个日常生活的,而不同于抽象化、伦理化、普适化的上帝和真主。详见[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179-184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9-130页。
    ③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89-292页。
    ①[德]布鲁格(Brugger):《西洋哲学辞典》,项退结编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76年,第96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50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63-168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79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81页。
    ③[英]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孙尚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40页。
    ②[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64页。
    ①邓启耀:《神话思维心理结构中思维主体与思维对象的关系》,见刘魁立等(编著):《神话新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2-44页。
    ②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31页。
    ①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91-401、704-713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11-416页。
    ②[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621页。
    ①[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86-92页。
    ②泰勒认为,巫术是建立在联想之上的,但是早期的人类曲解了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见《原始文化》,第93页。
    ①[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②[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杨渝东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8-129页。
    ③[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0页。
    ①[英]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孙尚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98-99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4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6页。
    ③[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7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8页。
    ②[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34页。
    ③[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页。
    ④[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79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69-71页
    ①[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迪尔凯姆论宗教》,周秋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65页。埃米尔·迪尔凯姆(E. Durkheim),即爱弥儿·涂尔干。
    ②[英]埃文斯-普理查德:《原始宗教理论》,孙尚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08-109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69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70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77页。
    ③[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02页。
    ④[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2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96-99页。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7-88页。
    ②[法]爱弥儿·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1-92页。
    ①[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88-90页。
    ②[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①[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6页。
    ②[美]马歇尔·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张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7-211页。
    ①鲁刚:《文化神话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185页。
    ②王增永:《神话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33页。
    ①[瑞士]卡尔·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52-53页。
    ②[瑞士]卡尔·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94页。
    ③[瑞士]卡尔·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20页。
    ①[瑞士]卡尔·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41页。
    ②[瑞士]卡尔·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21页。
    ③[瑞士]卡尔·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22页。
    ④[加拿大]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①[加拿大]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33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5-37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69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02-111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13-114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14、168页。
    ③[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61-162页。
    ①[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64页。
    ②[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98、162、181页。
    ①[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03、178页。
    ②[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67页.
    ①[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5页。
    ②[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3页。
    ③[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11-12页。
    ④[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8页。
    ①[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6页。
    ②[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40页。
    ③[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28页。
    ①[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第49-52页。
    ②[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106页。
    ③[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101页。
    ④[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85页。
    ⑤[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36页。
    ①[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52页。
    ②[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192页。
    ③[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200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84-115页。
    ①[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62、200页。
    ②[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99、225页。
    ①[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李毅夫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第281-288页。
    ①[美]罗伯特·亨利·路威:《乌鸦印第安人》,冉凡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20-321页。
    ②[美]科林·M·特恩布尔:《森林人》,冉凡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7-88页。
    ③[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66-67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4页。
    ②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①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9-20页。
    ②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①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51页。
    ②[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1-32页。
    ③[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38页。
    ①[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34页。
    ②[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37-239页。
    ①[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②[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2-3页。
    ③[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5页。
    ①[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金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31-332页。
    ②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4页。
    ③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2-215页。
    ④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①朱狄:《雕刻出来的祈祷——原始艺术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4页。
    ②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9页。
    ③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9页。
    ①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3页。
    ②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9页。
    ③朱狄:《艺术的起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5页。
    ④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6、268-269页。
    ①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6页。
    ②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66页。
    ①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24-25页。
    ②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59页。
    ③李泽厚:《美学三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552页。
    ①[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页。
    ①[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1-166页。
    ②[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8-179页。
    ①[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2-273页。
    ①叶舒宪(选编):《神话—原型批评》,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67-80页。
    ①[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4-207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7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8页。
    ①转引自朱狄:《美学·艺术·灵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39页。
    ②转引自朱狄:《美学·艺术·灵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39页。
    ③转引自朱狄:《美学·艺术·灵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39页。
    ④朱狄:《美学·艺术·灵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37页。
    ①朱狄:《美学·艺术·灵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53页。
    ②陶伯华、朱亚燕:《灵感学引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2-61页。
    ①刘奎林:《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4-48页。
    ②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405-413页。
    ①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165-320页。
    ②[英]H.奥斯本:《论灵感》,朱狄译,见《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第2期。
    ①[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50页。
    ②转引自[英]H.奥斯本:《论灵感》,朱狄译,见《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第2期。
    ①[英]H.奥斯本:《论灵感》,朱狄译,见《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第2期。
    ②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6-197页。
    ①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97页。
    ②朱狄:《美学·艺术·灵感》,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47-48页。
    ③钱学森:《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见《自然杂志》,1981年第1期。
    ①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见《大自然探索》,1985年第2期。
    ②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见《自然杂志》,1983年第8期。
    ①蒋卫东:《灵感思维研究简史(下)》,见《发明与创造》,2003年第5期。
    ②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131页。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
    ③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133页。
    ④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360页。
    ①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9页。
    ②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10页。
    ①[美]约·乃哈特(转述):《黑麋鹿如是说——苏族奥格拉拉部落一圣人的生平》,陶良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225页。
    ①[美]约·乃哈特(转述):《黑麋鹿如是说——苏族奥格拉拉部落一圣人的生平》,陶良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220、221页。
    ②[美]约·乃哈特(转述):《黑麋鹿如是说——苏族奥格拉拉部落一圣人的生平》,陶良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第71页。
    ①[美]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寂静的知识:巫师与人类学家的对话》,鲁宓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16页。
    ①[德]里普斯:《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朱光潜译,见于《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68页。
    ②[德]里普斯:《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朱光潜译,见于《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伍蠡甫、胡经之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71页。
    ③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9页。
    ④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9页。
    ①牟春:《朱光潜对立普斯“移情说”的接受与理解》,见《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②马采:《释“移感”》,见《学术研究》,1980年,第1期。
    ①彭吉象:《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看移情作用——兼与马采同志商榷》,见《学术月刊》,1983年,第1期。
    ②邓晓芒:《人的本质力量与移情》,见《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期。
    ①刘晓文:《从原始移情到审美移情——艺术思维的心理基础》,见《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②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42页。
    ①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2页。
    ②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页。
    ③刘明华:《试论移情与拟人的分野》,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①[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61-164、180-181页。
    ②[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98页。
    ①[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67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9页。
    ③[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93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9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68-569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33页。
    ②[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9-283页。
    ①《美学百科全书》,李泽厚、汝信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第28页。
    ②《文学百科大辞典》,胡敬署、王富仁等主编,北京:华龄出版社,1991年,第15页。
    ①叶纪彬:《论艺术创作中的变形规律》,见《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②苑立新:《变形是艺术创作的普遍法则——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问题的再认识》,见《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③张德林:《“变形”艺术规律探索》,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3期。
    ①刘正国:《变形三辩》,见《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②厉平:《略论艺术变形》,见《电大教学》,2000年,第3期。
    ③赵雪梅:《文学变形的动态视野》,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8页。
    ①厉平:《略论艺术变形》,见《电大教学》,2000年,第3期。
    ①吕崇龄:《艺术变形的心理依据》,见《邵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②王顺贵:《“艺术变形”刍议》,见《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③刘正国:《论变形的定义及变形机制》,见《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①[法] G·H·吕凯等:《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徐汝舟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00-602页。
    ①[法] G·H·吕凯等:《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徐汝舟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05页。
    ②[法] G·H·吕凯等:《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徐汝舟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45-646页。
    ③[法] G·H·吕凯等:《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徐汝舟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56-657页。
    ①[法] G·H·吕凯等:《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徐汝舟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81页。
    ②[法] G·H·吕凯等:《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徐汝舟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682-683页。
    ①[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序言第12页。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15页。
    ③[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83-184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第154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13-114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14-115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83-91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35页。
    ②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4页。
    ①[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03页。
    ②[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04页。
    ③[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页。
    ①何林军:《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1-13页。
    ②何林军:《意义与超越——西方象征理论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6页。
    ①朱光潜:《谈美谈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81页。
    ②[美]罗曼·雅各布森:《隐喻和换喻的两极》,张祖建译,见于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430-436页。
    ③[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2页。
    ①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6-369页。
    ②[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04页。
    ①[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09页。
    ②林兴宅:《象征论文艺学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第242、259页。
    ③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5页。
    ①[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467页。
    ②[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194-199页。应该注意的是,维柯所言“象形文字”先于有声语言,事实未必如此。但确定无疑的是,人类的实物象征远远早于文字符号系统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8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99页。
    ①[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2-273页。
    ②[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73-274页。
    ③[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序)第7页。
    ①[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6页。
    ②[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8页。
    ③[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17页。
    ①鲁枢元等:《文学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3-219页。
    ①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9页。
    ②[古罗马]贺拉斯:《诗艺》,杨周翰译,见于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08页。
    ①[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9页。
    ②[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0页。
    ①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01-104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91-92页。
    ③[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6页。
    ④[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16页脚注。
    ①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87页。
    ②叶舒宪:《文学治疗的民族志——文学功能的现代遮蔽与后现代苏醒》,见《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①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②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73页。
    ③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80-281页。
    ①叶舒宪:《叙事治疗论纲》,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7期。
    ①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81-282页。
    ②段从学:《文学治疗的空间》,见叶舒宪编:《文学与治疗》,北京:科学文献才出版社,1999年,第95页。
    ③余丰:《倾诉与转移——医者眼中的文学治疗》,见叶舒宪编:《文学与治疗》,北京:科学文献才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④高旭东:《鲁迅:在医生与患者之间》,见叶舒宪编:《文学与治疗》,北京:科学文献才出版社,1999年,第159-169页。
    ①孙绍先:《不可轻易翻转的“风月宝鉴”——对文学治疗功能的再认识》,见叶舒宪编:《文学与治疗》,北京:科学文献才出版社,1999年,第119页。
    ②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74-279页。
    ③叶舒宪:《神话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8页。
    ④叶舒宪:《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6页。
    ①[美]威廉·巴斯科姆:《口头传承的形式:散体叙事》,见于[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9-11页。
    ①[美]西奥多·H.加斯特:《神话和故事》,见于[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9-141页。
    ②[美]西奥多·H.加斯特:《神话和故事》,见于[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52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见于[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4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见于[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9-250页。
    ①[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序)第4页。
    ②[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25-26页。
    ①[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51页。.
    ②[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4页。
    ①[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41页。
    ②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21-128页。
    ①[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8-95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3页。
    ①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4-116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67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4-475页。
    ③[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85页。
    ①[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74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54页。
    ③[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58-659页。
    ④[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54-655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83页。
    ③[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4-205页。
    ④[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9-40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2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9页。
    ④[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9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神话在生活中的作用》,见于[美]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朝戈金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4页。
    ②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页。
    ①张应杭:《伦理学概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页。
    ②[德]威廉·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萧师毅、陈祥春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42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37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38-139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44页。
    ①[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8-161页。
    ①[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页。
    ②[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7页。
    ①[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2-133页。
    ②[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6页。
    ①[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220页。
    ②[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丁国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37页。
    ③[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40页。
    ④[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页。
    ①[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②[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8页。
    ③[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④[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⑤[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⑥[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①[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62页。
    ②[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94页。
    ③[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164页。
    ①[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6页。
    ①[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丁国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33页。
    ②[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丁国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51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7页。
    ②[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8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②金泽:《宗教禁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7页。
    ③[法]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5-286页。
    ①[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204-205页。
    ①[美]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39页。
    ②[美]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40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48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45-146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①M.S.克尔克:《当今的猎头者——新几内亚的阿斯玛特人》,见《原始部落漫游》,刘达成等编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46页。
    ①[美]P.R.桑迪:《神圣的饥饿:作为文化系统的食人俗》,郑元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01页。
    ②[美]P.R.桑迪:《神圣的饥饿:作为文化系统的食人俗》,郑元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187-188页。
    ①[美]P.R.桑迪:《神圣的饥饿:作为文化系统的食人俗》,郑元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45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3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4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8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3页。
    ②[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128页。
    ③[美]霍普·梅:《苏格拉底》,瞿旭彤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6页。
    ①[美]霍普·梅:《苏格拉底》,瞿旭彤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6页。
    ②[美]霍普·梅:《苏格拉底》,瞿旭彤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3页。
    ③[美]霍普·梅:《苏格拉底》,瞿旭彤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92页。
    ④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①[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②[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页。
    ③[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2-133页。
    ①[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0页。
    ②[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
    ③[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3页。
    ①[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4-35页。
    ②[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5页。
    ①[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67页。
    ②[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108页。
    ③[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2页。
    ①[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04页。
    ②[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8页。
    ③[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93页。
    ①[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44页。
    ②[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346页。
    ③[英]E.E.埃文斯-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神谕、巫术和魔法》,覃俐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89页。
    ④[英]雷蒙德·弗斯:《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19页。
    ①[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182-183页。
    ①[捷克]丹尼尔·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储智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45页。
    ②[捷克]丹尼尔·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储智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第45-47页。
    ①[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9-10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11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导论)第3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32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27页。
    ②[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页。
    ①[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4页。
    ②[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2页。
    ③[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页。
    ①[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2页。
    ②[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3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3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8页。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50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39页。
    ③[美]罗伯特·亨利·路威:《乌鸦印第安人》,冉凡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20-321页。
    ①[美]罗伯特·亨利·路威:《乌鸦印第安人》,冉凡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42-343页。
    ①[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第68-75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6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24-125页。
    ②[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77页。
    ①[古罗马]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徐开来、溥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71页。
    ②[美]罗纳德·格罗斯:《苏格拉底之道》,徐弢、李思凡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8页。
    ③[古罗马]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徐开来、溥林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1页。
    ④吴晓群:《希腊思想与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16页。
    ②[美]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见《启蒙文献选编》(外国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0页。
    ③[德]孔汉思、库舍尔:《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8页。
    ①[美]弗兰兹·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项龙、王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112页。
    ②[德]萨宾娜·库格勒:《来自热带丛林的女孩》,刘齐生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05年,第29、204、219页。
    ①详见[美]马歇尔·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张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②[美]P.R.桑迪:《神圣的饥饿:作为文化系统的食人俗》,郑元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52-255页。
    ①[美]马歇尔·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张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20-221页。
    ②[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99页。引文中“Lau”在安达曼语中就是“精灵”的意思。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218页。
    ①[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9页。
    ②[法]夏多布里昂:《美洲游记》,郎维忠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第97页。
    ③[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82页。
    ①[法]夏多布里昂:《美洲游记》,郎维忠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①[美]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31-232页。
    ②[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①[美]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6页。
    ②[美]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①K.穆勒:《禁忌和魔法支配着南巴人的生活》,刘达成译,见于《当代原始部落漫游》,刘达成等编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3-117页。
    ②[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阿赞徳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覃俐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7-134页。
    ①[美]罗维:《初民社会》,吕叔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85页。
    ①石文颖:《文化的“软”和“硬”》,见《天涯》,2010年,第6期。
    ①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页。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页。
    ①[美]威廉·A·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佟德志,庞金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7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36-137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51页。
    ③转引自[意]罗伯托·西普里阿尼:《宗教社会学史》,高师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5页。
    ①[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8页。
    ②[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3页。
    ①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4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13页。
    ③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14-115页。
    ①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②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7页。
    ①[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4页。
    ①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1-142页。
    ②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3-149页。
    ①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1页。
    ②[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3-324页。
    ①[苏]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第334-335页。
    ①叶舒宪:《神话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7-128页。
    ②叶舒宪:《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97页。
    ①[英]沃勒·尤斯朵夫:《政治宗教》,见赵林、邓守成主编:《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②[英]沃勒·尤斯朵夫:《政治宗教》,见赵林、邓守成主编:《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7-228页。
    ①[英]沃勒·尤斯朵夫:《政治宗教》,见赵林、邓守成主编:《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9-230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29-330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33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34页。
    ③[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38-339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339页。
    ①叶舒宪:《神话意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5页。
    ①[美]马歇尔·萨林斯:《何为人类学启蒙——20世纪的若干教诲》,赵旭东译,见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启蒙文献选编》(外国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45页。
    ②[美]马歇尔·萨林斯:《何为人类学启蒙——20世纪的若干教诲》,赵旭东译,见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启蒙文献选编》(外国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46-547页。
    ③[美]马歇尔·萨林斯:《何为人类学启蒙——20世纪的若干教诲》,赵旭东译,见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启蒙文献选编》(外国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54页。
    ①方克立:《费孝通与“和而不同”文化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6年,第6期。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英]J.G.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3.[英]J.G.弗雷泽.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M].李新萍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4.[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5.[德]威廉·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M].萧师毅、陈祥春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6.[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李安宅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6.
    8.[英]马林诺夫斯基.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M].原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9.[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M].梁粤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M].丁国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1.[美]弗兰兹·博厄斯.原始人的心智[M].项龙、王星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12.[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3.[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4.[美]罗伯特·亨利·路威.乌鸦印第安人[M].冉凡、C.Fred Blake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5.[美]罗维.初民社会[M].吕叔湘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6.[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阿赞徳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M].覃俐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8.[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原始宗教理论[M].孙尚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9.[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0.[法]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1.[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2.[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M].王志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3.[美]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C].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2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5.[澳]德里克·弗里曼.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M].夏循祥、徐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6.[美]马歇尔·萨林斯.“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M].张宏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7.[美]科林·M·特恩布尔.森林人[M].冉凡、C.Fred Blake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8.[英]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9.[美] P.R.桑迪.神圣的饥饿——作为文化系统的食人俗[M].郑元者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0.[美]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寂静的知识:巫师与人类学家的对话[M].鲁宓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31.[美]约·奈哈特转述.黑麋鹿如是说[M].陶良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2.[英]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M].张治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3.[苏]托卡列夫、托尔斯托夫主编.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各族人民[M].李毅夫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0.
    34.[苏]叶菲莫夫、托卡列夫主编.拉丁美洲各族人民[M].李毅夫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0.
    35.[苏]托卡列夫.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M].魏庆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6.苏联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编著.美洲印第安人[M].史国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60.
    37.[法]夏多布里昂.美洲游记[M].郎维忠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4.
    38.[德]Julius E.利普斯.事物的起源[M].汪宁生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0.
    39.[美]托尼·霍维茨.蓝色航迹:追寻库克船长之旅[M].晏正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40.刘达成等编译.当代原始部落漫游[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4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2.乔健编著.印第安人的颂歌——中国人类学家对拿瓦侯、祖尼、玛雅等北美原住民族的研究[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3.高小刚.图腾柱下——北美印第安文化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97.
    44.刘鸿武.黑非洲文化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5.李保平.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6.张岩.图腾制与原始文明[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47.张岩.从部落文明到礼乐制度[M].上海:三联书店,2004.
    48.金泽.宗教禁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9.于锦绣、于静.灵物与灵物崇拜新说[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50.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1.石发林.澳大利亚土著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52.[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3.[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4.[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C].汲喆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5.[法]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原始分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6.[法]亨利·柏格森.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M].王作虹、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57.[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8.[德]恩斯特·卡西尔.神话思维[M].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9.[德]恩斯特·卡西尔.语言与神话[C].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
    60.[奥]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M].杨庸一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
    61.[奥]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教[M].李展开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62.[瑞士]卡尔·荣格.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C].黄奇铭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63.[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M].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4.[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M].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5.[美]米尔希·埃利亚德.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M].宋立道、鲁奇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66.[德]鲁道夫·奥托.论“神圣”[M].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67.[美]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M].高师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8.[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9.[德]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0.[德]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C].阎克文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1.[德]诺贝特·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M].王佩莉、袁志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72.Mircea Eliade. Myth and Reality.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Willard R. Trask.New York: Harper colophon Books,1975.
    73.Sam D. Gill. Beyond “the Primitive”the Religions of Nonliterate Peoples. NewJersey: Prentice-Hall,1982.
    74.[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C].朱光潜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75.[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6.[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7.[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C].周国平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78.[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C].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79.[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C].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80.[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C].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1.[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82.[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83.[苏]叶·莫·梅列金斯基.神话的诗学[M].魏庆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84.[苏]巴赫金.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M].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5.[英]凯伦·阿姆斯特朗.神的历史[M].蔡昌雄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86.[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87.[美]弗朗兹·博厄斯.原始艺术[M].金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88.[美]简·布洛克.原始艺术哲学[M].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9.[美]阿兰·邓迪斯编著.西方神话学读本[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0.[法]G.H.吕凯、J.维奥编著.世界神话百科全书.徐汝舟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91.[德]斯威布编著.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高中甫等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92.圣经·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2003.
    93.伍蠡甫、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94.岑家梧、李则纲.图腾艺术史始祖的诞生与图腾[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9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96.钱钟书.钱钟书经典散文集[C].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97.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98.朱狄.艺术的起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99.朱狄.美学·艺术·灵感[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00.朱狄.雕刻出来的祈祷:原始艺术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01.刘魁立等编著.神话新论[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102.郑元者.图腾美学与现代人类[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103.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104.林兴宅.象征论文艺学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105.朱存明.灵感思维与原始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106.刘奎林.灵感——创新的非逻辑思维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7.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8.俞建章、叶舒宪.符号:语言与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09.叶舒宪主编.文学与治疗[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10.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11.叶舒宪.神话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2.叶舒宪.现代性危机与文化寻根[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113.鲁刚.文化神话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14.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15.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6.刘俐俐.文学“如何”: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7.沈立岩.先秦语言活动之形态观念及其文学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8.[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C].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9.[美]霍普·梅.苏格拉底[M].瞿旭彤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0.[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C].阎克文、刘满贵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2.[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23.[英]布劳尼斯娄·马林诺夫斯基.自由与文明[M].张帆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124.[德]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杨君游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25.[德]F·A.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谭爽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126.[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C].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27.[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28.[美]麦特·里德雷.美德的起源:人类本能与协作的进化[M].刘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29.[捷克]丹尼尔·沙拉汉.个人主义的谱系[M].储智勇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
    130.[德]孔汉思、K.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R].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31.[英]C·W·沃特森.多元文化主义.叶兴艺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132.[美]威廉·A·盖尔斯敦.自由多元主义[M].佟德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3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135.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36.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37.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8.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导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39.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C].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140.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141.赵林、邓守成主编.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142.金观涛.探索现代社会的起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43.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编:启蒙文献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44.[英]H.奥斯本.论灵感[J].朱狄译.国外社会科学,1979(2).
    145.马采.释“移感”[J].学术研究,1980(1).
    146.钱学森.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与人体科学[J].自然杂志,1981(1).
    147.邓晓芒.人的本质力量与移情[J].国内哲学动态,1983(1).
    148.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J].大自然探索,1985(2).
    149.张德林.“变形”艺术规律探索[J].文学评论,1985(3).
    150.叶纪彬.论艺术创作中的变形规律[J].社会科学战线,1986(2).
    151.刘明华.试论移情与拟人的分野[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2).
    152.刘晓文.从原始移情到审美移情——艺术思维的心理基础[J].重庆师院学报,1991(4).
    153.萧兵.文学人类学:走向“人类”回归“文学”[J].文艺研究,1997(1).
    154.夏敏.首届文学人类学学术讨论会简介[J].民族文学研究,1998(2).
    155.王顺贵.“艺术变形”刍议[J].西北师大学报,1999(4).
    156.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现状与未来[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6).
    157.蒋卫东.灵感思维研究简史(下)[J].发明与创造,2003(5).
    158.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6(4).
    159.方克立.费孝通与“和而不同”文化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2006(6).
    160.叶舒宪.叙事治疗论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161.刘俐俐.关于文学“如何”的文学理论[J].文学评论,2008(4).
    162.牟春.朱光潜对立普斯“移情说”的接受与理解[J].文艺理论研究,2010(1).
    163.刘俐俐.“美人之美”为宗旨的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几个论域[J].文艺理论研究,201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