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九八〇年代(具体指一九七〇年代末至一九八〇年代末)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以寻绎新的、能揭示一九八〇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发展趋势的历史叙述为旨归,以历史的美学的方法,对一九八〇年代中国小说创作作展开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导论:本部分从中国二十世纪美学与政治的紧密关系分析入手,指出中国一九八〇年代小说是在中国社会历史转型的背景下发生,并且呼应了这一意义巨大的历史转型;在描述国内外研究状况基础上,立足批判解构的立场,对一九八〇年代的小说创作予以新的叙述;并从美学形态入手,提出优美形态的小说这一概念,指出所谓优美形态的小说,无论是在小说描写表现的对象,叙述者对于这样的人生与世界的态度,还是小说的文本都表现出与崇高形态的小说不同的一系列特征;进一步分析这一美学形态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内容,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一章:本部分主要过时间、空间、人物、情节等小说形态的结构性要素,对优美形态小说展开分析论述。优美形态小说在时间表达上,解构了线性“宏伟时间”叙事模式,确立了个人化经验时间的表达方式;在空间叙事上,致力于揭示庸常人生自为的世俗化空间;人物的性格不是小说的首要目标,世俗生活中卑微人物不再是批判、启蒙、改造的对象,而是认同与欣赏的“客体化”风景;“自然化”成为情节编排的标准,世俗生活逻辑决定了情节要素的运行准则。
     第二章:本部分主要从美学与性别冲突的视角考察一九八〇年代优美形态小说的性别意识,结合小说创作情况,分析、探讨崇高美学对性别的扭曲乃至改写情况,重点分析优美形态小说在对生活的观照方式、人物表达、场景描绘等方面呈现的女性化文本特征,揭示其背后的叙事动机。
     第三章:本部分首先探讨中国二十世纪崇高形态叙事对日常性卑微个体的批判、改造,讨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内涵;然后分析一九八〇年代日常卑微个体重现的文化思潮背景;最后讨论一九八〇年代文学实践对日常性、世俗化的卑微人生的呈现形式,重点分析讨论刘心武等京味小说、李庆西的《人间笔记》和新写实小说中的个体形象,揭示其精神特征。
     第四章:本部分主要内容是探讨优美形态小说对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方式,深入分析汪曾祺、林斤澜和池莉的小说是如何冲决崇高形态历史叙事成规,如何对历史与现实展开个性化想象,并进一步揭示这一历史叙事的深层意识形态内容。
     结语:概括优美形态小说在一九八〇年代的价值、意义,指出汪曾祺、孙犁、林斤澜、阿城等人的创作是相互关联、并体现了新的历史发展趋势的一脉,为一九八〇年代小说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具有学术意义的历史叙述,并试图立足小说艺术的支点,结合崇高与优美的美感互补关系,对日常生活叙事提出自己的见解。
This essay aims to research into the literature written in the 1980s (Specifically from late 1970s to late 1980s )through the insight into the trend of the novel in that historical period.
     The essay lies in six parts.
     Introduction
     This part involv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20th-century aesthetics and discloses that the novels in the 1980s was writte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society and coordinates with the turning point; On the basis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search home and abroad ,this essay tries to describe the novel through criticism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embellished novel”.“Embellished novel”refers to the symptom that either the character depicted in the novel or the attitude shown by the narrator towards life and the world or the writing skills itself show a series of different qualities varied with the“noble novels”; Besides, the novel furth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history as well as ideology and adv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Chapter One: This part discusses the“embellished novel”from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such as time, space, character, plot etc. The embellished novel interprets the linear narrating model called“grand time”and establishes the expression mode as personalized time; as to the spacial narrating line, it embodies the common atmosphere existed in common life; the Humble personality is no longer the sole aim of the novel and the character is no longer the object to be criticized, enlightened and transformed, but the scenery appreciated and approved; naturalism becomes the criteria of the plot arrangement of the plot and the pace of life in society set the standard of the plot.
     Chapter Two: This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view of sexual distinction combined with the writing of the novel to analyze the wrenching of the sex in the novel and lay an emphasis on the lifestyle, character expression and the situation description which conveys the clear female significance. Chapter Three: This part focuses on the interior ideology behi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riticism and reform of the Humble personality in daily life and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ultural tide shown by the humble individual in the 1980s and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daily narrating of LiuXinwu, the Diary in the World by Li Qingxi and the individual image and exposes the spirit.
     Chapter Four: This part is related with the approach into the comparison between history and the reality and analyzes the novel written by Wang Zengqi, Lin Jinglan and Chi Li on the theme how to contradict the traditional narrating rule and how to develop individual imagination toward history and reality and further discloses the deep ideology pattern.
     Conclusion: To conclude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it is obvious that the writings of the Wang Zengqi, Sun Li, Lin Jinglan and A Cheng are interrelated ,which reflect the new historical trend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into the literature in the 1980s and attempts to offer personal opinion upon the basis of the art of literatur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high prestige and beauty.
引文
1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第5页。
    1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7页。
    2 [日]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3梁启超《新小说》第1号,原载《新民丛报》第20号,日本横滨,1902,转引自陈平原、夏晓红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1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原载《新小说》第1号,1902,转引自陈平原、夏晓红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2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文艺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70页。
    3王国维,《去毒篇》,刘刚强编,《王国维美学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00页。
    4王国维,《去毒篇》,刘刚强编,《王国维美学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100页。
    5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刘刚强编,《王国维美学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版,第29页。
    1王国维,《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刘刚强编,《王国维美学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
    1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1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论20世纪中国文学》,《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第6页。
    
    1参见[波]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楮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7页。
    2 [英]爱德蒙·伯克,《崇高与美》,李善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01页。
    1 [德]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4页。
    2参见[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2-106页。
    5转引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26页。
    
    1《诗经·小雅·采薇》,袁愈荌译、唐莫尧注,《诗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2《诗经·大雅·烝民》,袁愈荌译、唐莫尧注,《诗经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8页。
    3《诗品》在评谢灵运诗时引用《南史·颜延之》中一个典故,“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参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页。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5页。
    5参见王宏印,《诗品注释与司空图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13、122、131、134.、154页。也可参见[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引文及阐释,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374页。
    6严羽著、郭绍虞校注,《沧浪诗话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7严羽著、郭绍虞校注,《沧浪诗话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
    8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15页。
    9姚鼐,《复鲁絜非书》,殷正林等选注,《中国书信经典》,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85-586页。
    1转引自[美]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孟祥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页。
    1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2沈从文,《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第16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3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4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全集》,第9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6柯灵,《遥寄张爱玲》,见《张爱玲与苏青》,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7页。
    
    
    1张爱玲,《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2张爱玲,《流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1陈自仁,《批判萧也牧创作倾向时的庸俗社会学及其影响》,《甘肃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转引自张学正等主编,《文学争鸣档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争鸣实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2李定中(即冯雪峰):《反对玩弄人们的态度,反对新的低级趣味》,转引自张学正等主编,《文学争鸣档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争鸣实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3蓝爱国,《解构十七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1张旭东,《重访八十年代》,《读书》1998年第2期,第3-11页。
    2参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
    2程光炜:《“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的若干问题》,《山花》2005年第11期,第130页。
    2査建英等,《八十年代访谈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3程光炜,《“重返”八十年代的若干问题》,《山花》2005年第11期,第121-132页。
    4李杨,《重返“新时期文学”的意义》,《文艺研究》2005年第1期,第5-11页。
    5赵牧,《“重返八十年代”与“重建政治维度”》,《文艺争鸣》,2009年第1期,第13-17页。
    6张业松,《打开“伤痕文学”的理解空间》,《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3期,第12-20页。
    1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人民文学》1958年第6期,洪子诚编,《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五卷(1949-197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1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1《<桥>》,《现代》第1卷第4期,1932年8月1日。
    2沈从文,《尽责》,《沈从文全集》,第1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3沈从文,《尽责》,《沈从文全集》,第1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80页。
    4沈从文,《尽责》,《沈从文全集》,第14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9-80页。
    5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6沈从文:《<边城>题记》,《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1汪曾祺,《<晚翠文谈>自序》,《汪曾祺全集》第四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页。
    2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2页。
    3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页。
    4参见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6-340页。
    5汪曾祺,《关于<受戒>》,《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页。
    6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1汪曾祺,《受戒》,《汪曾祺全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1费振钟等,《新写实作家、评论家谈新写实》,《小说评论》,第17页。
    1参见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页。
    2参见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第七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1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11页。
    2王德威,《世俗的技艺——阿城论》,王德威,《当代小说20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05页。
    3阿城,《遍地风流》,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1阿城,《遍地风流》,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
    2阿城,《遍地风流》,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48、49页。
    1汪曾祺,《泰山片石》,《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3页。
    
    1汪曾祺,《岁寒三友》,《汪曾祺全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54-355页。
    2汪曾祺,《谈谈风俗画》,《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54页。
    1金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页。
    1林斤澜,《袁相舟》,《林斤澜文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1 [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第59页。
    2关于这一点,可以参见曹文轩对福斯特的质疑。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1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1参见南帆,《典型的谱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5页。
    2南帆,《典型的谱系》,《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第6页。
    1《1980年代作家谈创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97页。
    1 [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93页。
    1王蒙:《王蒙谈小说》,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页。
    1汪曾祺,《<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自序》,《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166页。
    2汪曾祺,《小说笔谈》,《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
    3汪曾祺,《捡石子儿(代序)》,《汪曾祺全集》第五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46页。
    
    1参见[波]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楮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7页。
    2参见[英]伯克,《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李善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25页。
    1 [英]伯克,《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李善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33页。
    2 [英]伯克,《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为选》,李善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34页。
    3伯克认为,祖父能令产生亲近感,是因为他们身上的男性的权威已经淡化,“老年的虚弱已将父性的权威转化成了女性的偏爱。”参见[英]伯克,《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为选》,李善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126页。
    4该文为康德早期论文,虽受当时流行见解及时代限制,如把崇高分为三种,优美分为两种,人的气质分为四种,也与其成熟期观点有出入,但其论述与后期思想一脉相承,见解也颇独到而深刻。
    5 [德]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北京: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8页。
    6 [德]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北京: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9页。
    7 [德]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北京: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0页。
    8 [德]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北京: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3页。
    1这两组范畴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各种有着迥异的文化氛围和美学传统,见本文第14页注释2。
    2参见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16页。
    3郑张欢,《周易今译》,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345页。
    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15页。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14页。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25页。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26页。
    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215页。
    5梁宗岱,《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6梁宗岱,《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
    7梁宗岱,《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6页。
    
    
    1梁宗岱,《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130页。
    3梁宗岱,《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4梁宗岱,《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1有关的论述可以参见[美]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孟祥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92——99页。
    2林同济,《力》,原载《战国策》第3期,1940年5月1日。许纪霖、李琼编,《天地之间——林同济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页。
    
    
    1重庆师范学院编,《国统区文艺资料汇编:战国派》,1979年,第124页。
    2陈铨,《编辑漫谈》,《民族文学》,1943年第l卷l期,1943年7月7日,第11页。
    
    1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2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1参见文洁华,《美学与性别冲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128页。
    2参见刘剑梅,《狂欢的女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60页。
    1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7页。
    1林斤澜,《林斤澜文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1汪曾祺,《云致秋行状》,《汪曾祺全集》第二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9页。
    2汪曾祺,《云致秋行状》,《汪曾祺全集》第二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94-95页。
    1汪曾祺,《异秉》,《汪曾祺全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9-320页。
    1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5页。
    2 [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9页。
    1参见汪曾祺,《两栖杂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197页。
    2汪曾祺,《两栖杂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3汪曾祺,《揉面》,《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3页。
    4汪曾祺,《晚饭花》,《汪曾祺全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528页。
    
    
    1何立伟,《雪霁》,钟本康编,《新笔记小说选》,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93页。
    2黄裳,《也说汪曾祺》,《读书》2009年第3期,第88页。
    1汪曾祺,《美学情感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2汪曾祺,《使这个世界更诗化》,《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81-182页。
    
    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联书店2005年,第234页。
    2参见王晓华,《个体哲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0-41页。
    3王晓华,《个体哲学》自序,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页。
    3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页。
    4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07页。
    
    1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04页。
    2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205页。
    1科利斯·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贾高建、张海涛、董云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250-253页。
    2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文艺研究》,1979年第3期,第39-42页。
    3何西来:《人的重新发现——论1980年代的文学潮流》,《红岩》1980年第3期,第32-36页。
     1赵稀方:《翻译与1980年代话语实践·前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页。
    2参见赵子祥、武斌:《大学生对存在主义的看法——对三百名大学生的调查》,《学习与探索》1983年第2期,第22 - 29页。
    1赵修义:《主体觉醒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长——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观念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7-12页。
    2单世联:《告别黑格尔──从张中晓、李泽厚、王元化到顾准》,《黄河》,1998年第4期,第98-116页。
    3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62页。
    1何新,《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与多余者》,《读书》,1985年第11期,第6页。
    1孟伟哉、刘心武,《关于<钟鼓楼>的通信》,《当代文坛》1985年第2期,第22页。
    1李庆西,《人间笔记》自序,台北:业强出版社,1993年版,第2页。
    2李庆西、钟本康,《关于新笔记小说的对谈》,《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第136页。
    
    
    1李庆西、钟本康,《关于新笔记小说的对谈》,《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第136页。
    2李庆西,《人间笔记》,台北:业强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1李庆西,《人间笔记》,台北:业强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
    
    1李庆西、钟本康,《关于新笔记小说的对谈》,《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第135页。
    2李庆西、钟本康,《关于新笔记小说的对谈》,《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第137页。
    3李庆西、钟本康,《关于新笔记小说的对谈》,《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第138页。
    1刘震云,《磨损与丧失》,《中篇小说选刊》,1991年第2期,第89页。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1参见陈思和,《鸡鸣风雨》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1参见李修生、朱安群主编,《四书五经辞典》,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26页。
    2汪曾祺,《大淖记事》,《汪曾祺全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5页。
    1汪曾祺,《大淖记事》,《汪曾祺全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1页。
    1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2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3比较深入的研究可参见卢军,《汪曾祺小说创作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190页。
    1汪曾祺,《美学感情的需要和社会效果》,《汪曾祺全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3页。
    2汪曾祺,《万寿宫丁丁响》,《汪曾祺全集》第六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87-288页。
    
    
    1林斤澜,《林斤澜文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2林斤澜,《林斤澜文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3孟悦,《历史与叙述》,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1林斤澜,《林斤澜文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2汪曾祺,《林斤澜的矮凳桥》,程绍国,《林斤澜说·代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2页。
    1林斤澜,《林斤澜文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1林斤澜,《林斤澜文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
    2林斤澜,《林斤澜文集》第三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1池莉,《不谈爱情》,《池莉文集》中篇卷,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
    1池莉,《预谋杀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377页。
    1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5页。
    3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1汪曾祺,《林斤澜的矮凳桥》,程绍国,《林斤澜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2页。
    
    1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第5页。
    2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第3页。
    3许纪霖,《崇高与优美》,《上海文论》,1995年第12期,第71页。
    1.阿城:《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2.曹文轩:《小说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3.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5.陈平原:《小说史:理论和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陈平原等:《20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1-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陈晓明:《无边的挑战》,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0.程绍国:《林斤澜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董学文:《两种文学主体观》,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12.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3.顾红亮、刘晓红:《想象个人:中国个人观的现代转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4.洪子诚:《当代文学概说》,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洪子诚、孟繁华:《当代文学关键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洪志刚:《余华评传》,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8.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与文学问题》,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1.何言宏:《中国书写:当代知识分子写作与现代性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22.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刘刚强编:《王国维美学论文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4.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25.刘志荣:《潜在写作:1949-197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6.刘祥安:《话语的真实与现实——刘祥安小说论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7.刘剑梅,《狂欢的女神》,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28.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29.梁宗岱,《梁宗岱选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30.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31.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32.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3.李泽厚:《李泽厚哲学文存》(上、下编),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
    35.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6.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37.林斤澜:《林斤澜文集》(1-6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9.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卷,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40.孟悦:《历史与叙述》,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1.孟悦:《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3.孟繁华主编:《九十年代文存1990—2000(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彭波:《潘晓讨论——一代中国青年的思想初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6.宋剑华:《百年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7.唐小兵:《英雄和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48.汪曾祺:《汪曾祺全集》(1-8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9.王蒙:《王蒙谈小说》,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
    50.王晓明:《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1-3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51.王晓华:《个体哲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52.王岳川:《中国镜像:九十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3.王宏印,《诗品注释与司空图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
    54.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55.吴炫:《一九八〇年代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版。
    56.吴义勤:《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57.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年版。
    58.文洁华:《美学与性别冲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谢冕、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料选:1948-197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0.许纪霖、李琼编:《天地之间——林同济文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62.夏中义:《新潮学案——新时期文论重估》,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63.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4.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65.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66.赵毅衡:《文学符号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67.赵稀方:《翻译与1980年代话语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8.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9.朱栋霖、刘祥安、汤哲声:《文学新思维》(上、中、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71.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3.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4.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75.张学正:《文学争鸣档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争鸣实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6.郑张欢,《周易今译》,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77.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78.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爱德蒙·伯克:《崇高与美》,李善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2.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王文融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3.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4.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5.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6.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郜元宝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7.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科利斯·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贾高建、张海涛、董云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第250-253页。
    10.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1.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1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3.米·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白春仁、顾亚铃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14.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让·雅克·卢梭:《忏悔录》,焦文逸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
    16.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7.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特里·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9.塔达基维奇,《西方美学概念史》,楮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20.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1.王德威:《当代小说20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22.王斑:《历史的崇高形象》,孟祥春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23.W?C?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4.伊恩·P·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钧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25.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6.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对司空图《20四诗品》的引文及阐释,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7.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程光炜:《“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的若干问题》,《山花》2005年第11期,第121-132页。
    2.季红真:《文化“寻根”与当代文学》,《文艺研究》1989年第2期,第69-74页。
    3.李庆西、钟本康:《关于新笔记小说的对谈》,《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2期,第135-139页。
    4.庞守英:《汪曾祺与笔记小说》《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第64-69页。
    5.钱理群、吴晓东:《汪曾祺:寻找文学的根》,《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4期,第125页。
    6.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学术研究》,2000年第1期,第105-112页。
    7.伍立杨:《文章烟月——何立伟小说的诗的气质》,《文学自由谈》1992年第1期,第107-108页。
    8.薛毅:《日常生活的命运》,《上海文学》,1995年第12期,第64-67页。
    9.夏逸陶:《忧郁空灵与明朗洒脱——沈从文汪曾祺小说文体比较》,《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4期,第75-80页。
    10.杨剑龙:《寂寞的诗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0年第4期,第198-206页。
    11.张卫中:《林斤澜创作的审美情趣》,《文学评论》1992年第2期,第31-36页。
    12.孙郁:《汪曾祺的魅力》《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6期,第65-69页。
    13.钟本康:《别有洞天在人间——评李庆西的新笔记小说》《文学评论》1988年第5期,第136-142页。
    14.钟本康:《关于新笔记小说》(《小说评论》1992年第6期,第14-19页。
    15.周献珍:试论新笔记小说的文体特点》,《中国文学研究》1991年第2期,第103-107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