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蔡卞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北宋中后期社会危机出现,士大夫阶层崛起,要求进行社会变革,王安石变法就是一次实践。新旧两党由政见不同发展到意气之争,造成了绵延几十年的党争。蔡卞就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
     蔡卞作为王安石的女婿兼门生,在学术和思想方面深得王安石的真传,被王视为自己的继承人,蔡卞自己也一直以此自称。蔡卞进入中央任职是在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之后,无论在史官还是谏官任上都能够体现出非凡的能力和正直的人格,深得宋神宗的赏识。
     哲宗“绍述”时期是蔡卞政治上的顶峰阶段,此时的蔡卞正当壮年,政治上也相对成熟。蔡卞首先进言重修《神宗实录》,并担任提举官,他充分利用王安石《日录》等材料对元祐时期所修实录的不实之处,予以更正,“是安石而非神考”,使王安石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也为绍述提供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当蔡卞察觉到宋哲宗对这种做法不能容忍的时候,他又做了策略的调整,开始采用“盖抹之术”,“深赞元丰”推崇宋神宗的元丰之政,避免旧党人士对王安石理财之术的攻击。同时。在这一时期蔡卞对旧党进行了大力打击,失去理性。
     徽宗建中靖国时期,蔡卞遭到弹劾离开中央,伴随蔡京的掌权而再度起用,和蔡京一起继续推行变法的事业,建成四辅,恢复湟鄯。但是,由于蔡京对新法的误解和用心不忠,使变法事业偏离了王安石的初衷。蔡卞无法忍受这种行为,而自身又不为蔡京所容,只好求去,再未入中央。
     蔡卞所作的《毛诗名物解》和他的事业相辅相成。在该书中蔡卞将王安石《字说》和《诗义》中的经义理念运用发挥,使王安石的变法理念、人生哲学、伦理观念得以弘扬和传播。
In mid-late period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ciety crisis appeared, Shi Da Fu social stratum rises, requested to carry on the society to transform, the Wang-An shi political reform was a practice.The Xin dang and Jiu dang develop struggle differently the spirit from the political view, created has been continuous several dozens years factional strife.Cai-Bian lived in this kind of social environment.
     Cai-Bian as Wang-Anshi's son-in-law and student, learned the knowledge from him in academic and the thought aspect, was regarded as successor, Cai-Bian also continuously called himself by this.Cai-Bian entered the central assignment is second time after Wang Anshi, regardless of in the official historian admonishes the official no matter what on all can manifest the extraordinary ability and the honest personality, is deep Song Shenzong the recognition.
     Zhe-Zong's "Shao shu"era was Cai-Bian politics crest stage, this period Cai-Bian right maturity, in politics was also mature.Cai Bian first advises repairs Shen Zong shi lu, and hold Ti ju, he fully used Wang-An shi Diary to repair the unreality of the Yuan You, "praised An Shi deialed Shen Zong", enabled Wang-An shi's status to obtain the promotion, also stated for Shao Shu has provided the political reform theory basis and the policy support.When Cai-Bian realized Song-Zhezong can not tolerate to it, he had made the strategy adjustment, started to use "Gai-Mo zhi shu", "approved the Yuan-Feng", esteemed Song-Shen zong's politics,avoids to Wang-Anshi managing money matters attack.In this time Cai-Bian attacked Jiu dang vigorously, loses the rationality.
     In the period of Jian zhong jing guo, Cai-Bian encountered impeachment and leaved the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ai-Jing to be in power appoints once again, continued with Cai-jing to carry out the political reform together, completed Si-fu, restored Huang-shan.But, for Cai-Jing misunderstanded and was attentively disloyal to the innovation, enabled the political reform deviate Wang-An shi's original intention. Cai-Bian was unable to endure this behavior, and oneself did not accommodate for Cai-Jing, had to leave, has not entered the central committee.
     Cai-Bian's Mao-Shi ming wu jie complemented his enterprise.In this book Cai-Bian Wang-Anshi Zi-shuo and Shi-yi the meaning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idea utilization display, enables Wang-An shi's political reform idea, the philosophy of life, ethics idea to bring honor with the dissemination.
引文
①李华瑞:《20世纪王安石变法研究的回顾与反思》,2001年杭州宋史系列讨论会(一)论文。
    ②汪天顺:《章惇研究》,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6月。
    ③郭志安:《陈瓘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6月。
    ①回喻朝刚:《章惇论》,《史学集刊》,1997年第1期。
    ②孔学:《王安石<日录>与<神宗实录>》,《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
    ③李祥俊:《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④陈战峰:《宋代(诗经)学与理学》,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⑤余家骥:《(诗经)训诂史述略》,《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⑥郝桂敏:《论宋代(诗经)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及特点》,《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①[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仁宗庆历四年六月壬子,第3637页,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年。(以下简称《长编》。)
    ②[宋]脱脱等:《宋史》卷四七一,《章惇传》,第13711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年。
    ①[清]历鹗:《宋诗纪事》卷二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宋]胡宿:《文恭集》卷一五《外制》,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一《浪子和尚诗》,第31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④[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七,第13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点校本,2001年。
    ⑤[宋]周煇:《清波杂志校注》卷三《七夫人》,第130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94年。
    ①佚名著,桂第子译注:《宣和书谱》卷十二,第230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②[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五五《酬充卿见别》,第4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③[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三,第49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①[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三《七夫人》,第130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94年。
    ②[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下,卷四四,第5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③《王安石全集》卷七,第547页。
    ④《清波杂志》卷二,第84页。
    ①[宋]王嗣之:《渑水燕谈录》卷十《谈谑》,第126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
    ②桂第子译注:《宣和书谱》卷十二,第230页,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③[宋]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一蔡卞罢尚书左丞,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年。
    ④[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后志》卷二《王氏杂说》条引,四库全书影印本。
    ⑤《宋宰辅编年录》卷七司马光枢密副使。
    ⑥邓广铭先生指出:“当时人之所以把《杂说》与《孟子》相比,……是因其多谈道德性命之故。”见《王安石在北宋儒家学派中的地位》载于《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又载于《邓广铭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①[宋]晁公武:《直斋书录题解》卷二《<诗学名物解>二十卷》,四库全书影印本。
    ②《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附弟卞》,第12728页。
    ③《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附弟卞》,第13728页。
    ④[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六《陈次升论邓询武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⑤《长编》卷二七八,熙宁九年十月戊子条,第6794页。
    ①《宣和书谱》卷十二,第230页。
    ②《长编》卷三○一,元丰二年十二月庚子,第7297页。
    ③《长编》卷四九四,元符元年正月壬申,第11734页。
    ④《长编》卷三○七,元丰三年八月庚子,第7456页。
    ⑤《长编》卷三○九,元丰三年闰九月辛丑,第7496页。
    ①《长编》卷三一六,元丰四年九月丁未,第7647页。
    ②《长编》卷三一四,元丰四年七月戊申,第7610页。
    ③[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职官二之一四,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
    ④《长编》卷三二六,元丰五年五月丁酉,第7852页。
    ⑤《长编》卷三三○,元丰五年五月辛卯,第7847页。
    ⑥《长编》卷三四九,元丰七年十月乙亥,第8368页。
    ①《长编》卷三六○,元丰八年十月癸未,第8617页。
    ②《长编》卷四三○,元祐四年七月丙申,第10396页。卷四四九,元祐五年十一月癸卯,第1079-页。卷四八四,元祐八年五月戊寅,第11493页。
    ③[宋]苏辙:《苏辙集》之《栾城集》卷二七,第466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90年。
    ④《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附弟卞》,第13728页。
    ①[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二五《实录考上》,第331页,中华书局,1957年。
    ②[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寅,中华书局,1988年。
    ③《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附弟卞》,第13728页。
    ④《长编》卷二七八,熙宁九年十月戊子,第6794页。
    ①《四明尊尧集》卷五《理财门》。
    ②《王安石全集》卷七,第548页。
    ③[宋]杨仲良:《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二九,文海出版社,1967年。
    ④《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二五《实录考上》,第331页。
    ⑤[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二八《法制》,第八册,第3078页,中华书局,1994年。
    ⑥《宋史》卷四四四《黄庭坚传》,第13110页。
    ⑦《宋宰辅编年录》卷一○章惇左仆射。
    ⑧《宋史》卷四四四《晁补之传》,第13111页。
    ①[宋]陈瓘撰,陈象翰补编:《四明尊尧集》卷一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②《直斋书录解题》卷四《神宗实录考异二百卷》。
    ③《四明尊尧集》卷五《理财门》。
    ④《四明尊尧集》卷一《序》。
    ①《朱文公文集》卷七○《读两陈谏议遗墨》。
    ②《长编》卷二六二,熙宁八年四月辛亥注,第6373页。
    ③《长编》卷二三六,熙宁五年七月辛酉,第5743页。
    ④《直斋书录解题》卷四《神宗实录朱墨本二百卷》。
    ⑤《宋大诏令集》卷一五○《重修<神宗实录>诏》,第558页,中华书局,1962年。
    ①[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七《四位配享封爵》,第330、331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②《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四月乙未,第11531页。
    ③《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四月乙未注文,第11530页。
    ①《清波杂志》卷一○,第430页。
    ②《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四月乙未,第11531页。
    ③《长编》卷四九二,绍圣四年十月癸未注文,第11678页。
    ④[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一五《绍圣废春秋》,第39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6年。
    ①《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四月乙未,第11531页。
    ②《长编》卷五一八,元符二年十一月乙未,第12339页。
    ③[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五三《兵考五·兵制》,中华书局影印万有文库十通本,1986年。
    ④《长编》卷二三五,熙宁五年七月丙申注文,第5711页。
    ⑤《匹明尊尧集》卷一序。
    ①《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四月乙未,第11529、11530页。
    ②《长编》卷四八八,绍圣四年五月辛未注文,第11583页。
    ③《长编》卷四八八,绍圣四年五月辛未注文,第11583、11584页。
    ④《长编》卷四八八,绍圣四年五月辛未注文,第11583页。
    ①《宋宰辅编年录》卷一○章惇左仆射。
    ②《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一蔡卞罢尚书左丞。
    ①《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附弟卞》,第13730页。
    ②《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四月已未,第11532页。
    ③《长编》卷五一○,元符二年五月戊申,第12135页。
    ④《长编》卷四九九,元符元年六月丙申,第11884页。
    ⑤《长编记事本末》卷一○六《常立以诋诬贬责》。
    ①《长编》卷四九五,元符元年三月辛亥,第11765页。
    ②《长编》卷四九五,元符元年三月辛亥,第11765页。
    ③《长编》卷五○六,元符二年二月已未,第12062页。
    ④《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附弟卞》,第13720页。
    ⑤《长编》卷五一八,元符二年十一月庚辰,第12329页。
    ⑥《长编》卷五一八,元符二年十一月庚辰,第12329页。
    ⑦《长编》卷四九六,元符元年三月戊辰,第11802页。
    ⑧《长编》卷四九五,元符元年三月辛亥,第11765页。
    ①《长编记事本末》卷一二○《逐惇卞党人》。
    ②《长编》卷五一八,元符二年十一月庚辰,第12329页。
    ③《长编》卷五一八,元符二年十一月庚辰,第12328页。
    ④《长编》卷四九五,元符元年三月辛亥,第11765页。
    ⑤《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十月甲午,第11686页。
    ⑥《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六《常立以诬诋贬责》。
    ⑦《长编》卷四九五,元符元年三月辛亥,第11765页。
    ⑧《四明尊尧集》卷一《序》。
    ①《宋史》卷一九《徽宗本纪一》,第357页。
    ②[宋]曾布:《曾公遗录》卷九,元符三年二月己酉,第247、248页,大象出版社,.2003年。
    ③《长编》卷五二○,元符三年正月己卯注文,第12358页。
    ①《长编》卷五二○,元符三年正月庚辰,第12368页。
    ②《长编》卷五二○,元符三年正月辛巳,第12371页。
    ③《长编》卷五二○,元符三年正月辛巳,第12371页。
    ④《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第5514页。
    ①《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第13722页。
    ②《长编》卷三二六,元丰五年五月辛卯,第7847页。
    ③《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附弟卞》,第13728页。
    ④《长编》卷三四一,元丰六年十一月癸丑,第8457页。
    ⑤《铁围山丛谈》卷一,第20页。
    ⑥《长编》卷四二三,元祐四年三月甲申,第10241页。
    ⑦《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第5508页。
    ⑧《宋史》卷一九《徽宗本纪一》,第367页。
    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一《任伯雨论章惇蔡卞疏》。
    ②《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第13722页。
    ③《长编》卷四九九,元符元年六月丙申,第11884页。
    ④《长编》卷四八五,绍圣四年四月已未,第11532页。
    ⑤《长编》卷四九六,元符元年三月戊辰,第11802页。
    ⑥《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第5509页。
    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一《任伯雨劾蔡卞疏》。
    ②《长编》卷五一六,元符二年闰九月辛巳,第12276页。
    ③《长编》卷五一七,元符二年十月丁未,第12298页。
    ④《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一《任伯雨劾蔡卞疏》。
    ⑤《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八一《任伯雨劾蔡卞疏》。
    ⑥《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第5511页。
    ①《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第5514页。
    ②《长编》卷五一八,元符二年十一月乙亥,第12325页。
    ③参见李华瑞:《宋夏关系史》,第96、97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④《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附弟卞》,第13730页。
    ①《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九《收复湟州》。
    ②[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宋]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七,第13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点校本,2001年。
    ④《九朝编年备要》卷二七。
    ⑤《宋史》卷二一二《宰辅表三》,第5515页。
    ⑥《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六。
    ①[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同时位太师》,第37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②《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一,正月丙申蔡卞罢知枢密院事条。
    ③《能改斋漫录》卷十二《罢史学》,第371页。
    ④《四明尊尧集》卷一序。
    ⑤《宋史》卷四二八《杨时传》,第12741页。
    ①《长编》卷二三五,熙宁五年七月丙申注文,第5711页。
    ①杨伯峻译注:《论语》卷九《阳货第十七》,第185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①[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卷六《论风俗割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胡朴安:《诗经学》,第100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③[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第25页,中华书局点校本, 1979年。
    ①《王文公文集》卷三六《字说序》,第428页。
    ③[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篇卷三《字义》,第54页,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
    ④[宋]杨时:《龟山集》卷一七《答吴国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蔡卞:《毛诗名物解》卷三《黍》,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毛诗名物解》卷三《粱》。
    ③《毛诗名物解》卷九《狼》。
    ④[宋]王安石撰,张宗祥辑:《王安石<字说辑>》,卷二,第6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①《毛诗名物解》卷九《狐》。
    ②《王安石<字说辑>》,卷二,第30页。
    ③《直斋书录题解》卷二《诗学名物解二十卷》。
    ①[宋]王安石撰,邱汉生辑:《诗义钩沉》,第9页,中华书局,1982年。
    ②《王文公文集》上,卷七,第77页。
    ③《诗义钩沉》,第11页。
    ④《毛诗名物解》卷二○《诗序统解》。
    ⑤《诗义钩沉》,第57、58页。
    ①《诗义钩沉》,第58页。
    ②《毛诗名物解》卷五《木瓜》。
    ③《毛诗名物解》卷一九《木瓜解》。
    ④《诗义钩沉》,第208页。
    ⑤《诗义钩沉》,第208页。
    ①《毛诗名物解》卷一一《蝇》。
    ②《诗义钩沉》,第208页。
    ③《毛诗名物解》卷三《菽》。
    ④《诗义钩沉》,卷一八,第259页。
    ①《诗义钩沉》,第213页。
    ②《毛诗名物解》卷十一《蚁》。
    ③参见李祥俊:《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第115-11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④《王文公文集》(下册)卷三○,第351页。
    ①《毛诗名物解》卷一八《十五国风次序》。
    ②《王文公文集》(上)卷七,第472页。
    ①《毛诗名物解》卷二○《诗序统解》。
    ②《毛诗名物解》卷二○《诗序统解》。
    ③《毛诗名物解》卷一七《美刺统解》。
    ④《毛诗名物解》卷一七《美刺统解》。
    ①《毛诗名物解》卷一七《美刺统解》。
    ②《毛诗名物解》卷一七《草木统解》。
    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④[宋]郑方坤:《全闽诗话》卷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宋]王士桢:《香祖笔记》卷五,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白寿彝等编:《中国思想通史》第九章,第546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
    ①《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附弟卞》,第13729页。
    ①《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三《孟后废复》。
    ②[宋]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卷一八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年。
    [2](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7年。
    [3]马永卿编:《元城语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苏辙:《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0年。
    [5]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徐自明撰,王瑞来校补:《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年。
    [7](元)富大用:《古今事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8]王应麟:《玉海》,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
    [9]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北京:中华书局排印本,1988年。
    [10]王安石撰,邱汉生辑:《诗义钩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1]王明清:《挥麈录》,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点校本,2001年。
    [12](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3](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14](元)陶宗仪:《说郛》,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
    [15]蔡卞:《毛诗名物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
    [17]王安石撰,李壁注,李之亮补笺:《王荆公诗注补笺》,成都:巴蜀书社,2002年。
    [18]杨时:《龟山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清)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64年。
    [20](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影印万有文库十通本,1986年。
    [21](清)王士祯:《香祖笔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
    [23]周烽:《清波杂志》,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4年。
    [24]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25]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7]佚名编:《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28]刘挚:《忠肃集》,裴汝诚、陈晓平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
    [29]佚名:《靖康要录》,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
    [30]王禹偁:《东都事略》,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9年。
    [31](明)黄淮、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2]蔡絛:《铁围山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33](清)郑方坤:《全闽诗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吕祖谦编:《宋文鉴》,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92年。
    [35]曾布:《曾公遗录》,大象出版社,2003年。
    [36]黎靖德;《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37]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8]王安石撰,张宗祥辑:《王安石(字说)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39](明)陈载兴:《宋陈忠肃公言行录》,北图藏明嘉靖间刻本。
    [40]陈瓘:《四明尊尧集》,陈象翰补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41]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42]罗大经:《鹤林玉露》,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3年。
    [43]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1996年。
    [44]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1年。
    [45]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6](清)历鹗:《宋诗纪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王安石:《王文公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48]陆游:《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9年。
    [49]朱熹、李幼武:《名臣言行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0](清)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年。
    [51]胡宿:《文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2]黄畇:《山谷年谱》,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3]杨伯峻译注:《论语》,中华书局,1980年。
    [54]佚名著,桂第子译注:《宣和书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1]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2]邓广铭:《邓广铭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
    [3]漆侠:《王安石变法》,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4]漆侠:《宋学的发展和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李华瑞:《宋夏关系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7]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8]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9]萧庆伟:《北宋新旧党争与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10]罗家祥:《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张泉才:《宋明经学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14]萧永明:《北宋新学与理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5]李祥俊:《王安石学术思想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白寿彝主编:《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17]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8]皮瑞熙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9]胡朴安:《诗经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1]汪天顺:《章惇研究》,河北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6月。
    [2]郭志安:《陈瓘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6月。
    [3]喻朝刚:《章悖论》,《史学集刊》,1997年第1期。
    [4]孔学:《王安石<目录>与<神宗实录>》,《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4期。
    [5]曾莉:《蔡京宦海沉浮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5年.6月。
    [6]张忠:《“文正”即蔡卞》,《文学遗产》,2003年第1期
    [7]李华瑞:《北宋士大夫与王安石变法的兴起》,《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
    [8]邓小南:《试论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时期为中心》,《国学研究》第七卷,2000年7月。
    [9]李华瑞:《20世纪王安石变法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上篇)》,2001年杭州宋史系列讨论会论文。
    [10]黄建荣:《王安石<字说>说解字义的特点和以会意说解字义的原因》,抚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6期。
    [11]余家骥:《<诗经>训诂史述略》,《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12]郝桂敏:《论宋代<诗经>学的主要发展阶段及特点》,《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3]管仁福:《试论<诗经>中“鸟兽草木”的价值内涵》,《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
    [14]陈战峰:《宋代<诗经>学与理学》,西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4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