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作为教育思想史、妇女史与社会史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是近年来中外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亦是关乎女权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关系的切入点,更是解读近代女子教育制度化的基点。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周南女校(1905—1938)在湖南乃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曲折发展及复杂面相,透视女子教育思潮、性别文化、社会观念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以期将周南女校更深地内嵌于近代中国的整体历史中,进而展现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历史演变。
     近代中国遭遇千年之大变局,救亡图存、富国强兵成为时代主题。“兴女学”作为一种文化符码被纳入精英知识阶层的话语系统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中,周南女校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下创办,其发展历程与近代女子学制改革、女权运动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相始终。在一定意义上讲,周南女校既是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磋商与较量的演练场,也是近代女子教育思潮演变的缩影。但面对多种因素的纠结与抵牾,周南女生不是纯粹的被动者,她们适时而自主地选择通过建构责任话语来建构其主体身份。
     随着“兴女学”被建构为民族国家话语,对女性形象的重新界定和身份定位随之开启。“贤妻良母”就是在这一语境下从日本引入,进而衍生出“女国民”、“男女教育平等”、“新女性”、“母性主义”等新名词,它们或代表一种妇女形象,或一种观念,甚或一个隐喻。这些新名词一旦遭遇女子教育,很快就融合成诸种女子教育观。自戊戌维新至抗战前后,贤妻良母论、女国民论、男女教育平等论、新女性教育观和母性主义依次登场,它们或重叠变迁,或嬗变,或冲突,汇成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整体流变,决定着女子教育的发展方向。周南女校因其私立性和地方性,其教育宗旨与主流女子教育思潮时而吻合、时而疏离,呈现一定的独特性。
     近代女子教育的最大获益者无疑是知识女性,教育使她们视野开阔、学识增进、能力提高,最终导致以知识女性群体崛起为标志的性别结构的改变,由此开启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过程。觉醒了的知识女性开始批判性地审视女子教育宗旨,使占主导地位的贤妻良母论不断遭到质疑和批判,甚至被突破乃至超越。女子教育思潮既为女性主体身份建构铺设平台,而接受了教育的女性反过来又成为推动女子教育思潮演变的有生力量,两者构成良性互动。
     本文以活跃于民国时期的地方性女学堂“周南女校”及学习生活于其中的女生为表述对象,采取个案研究路径,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兼顾地域、阶层、性别、时代等差异,运用思想史、妇女史和区域社会史等多学科交叉方法,把解读周南女生自办刊物、书信、日记、作业、回忆录等文献史料与口述访谈相结合,多面向、多层次地展示其校园生活及社会表现,凸现其主体性与能动性。这种以“小历史”补以往“大历史”之不足的研究取向,既扩展了研究领域,又有助于新的史学观念与理论框架的建立。
Women education thoughts in modern times,an overlapping research area among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thoughts,women history and society history,has its uniqu e research value in recent years and also helps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 omen rights movement and national emancipation campaign.It is even the base to int erpret women education systematization.This paper,by observing Zhounan Women Sc hool(1905-1938);gains insights into its twisting development and complicated problem s it encountered during the transferring period of Chinese modern society in Hunan a s well as in the society of the modern times,thus fully analyzing women education thoughts trend,gender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ncepts and wome n subject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displaying the change process of women education thoughts in modern times by embedding Zhounan Women School in the whole histo ry in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a faces great changes and saving China from dying and making the country rich and its army strong have become the theme of that era.Women school promotion has become a topic for top-intellectuals as a culture sign and has joined in the nation construction.Zhounan Women School is established under this very hist orical setting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is closely linked to modern women school reforms,nationalism campaign and women rights movement.It is to some extent a place of idea exchange and strength trial for both nationalists and feminists and is al so the evolving epitome of evolution about modern women education thoughts.Facin g various complicated factors,Zhounan women students are not the pure passive.The y seize the chance to construct their subject identities all by the selves by setting up responsibility discourse.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women school promotion" as a national discourse,here comes women images'redefinition and identity location.The concept of "Good wife a nd mother",introduced from Japan at that time,is changed into new names such as "women citizens" "equal education for both men and women" "new women" etc,whic h stands for an idea,or a kind of education thoughts,or women image,or even a metaphor.When met with women education,these new names mix up into some wo men education ideasAfter Wuxuweixin and before the anti-war,ideas such as "good wife and mother","women citizens" and "equal education for both women and men" come to existence one by one,which become the main stream change of modern w omen education by changing,or having conflicts and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 ction of women education.Because of its privacy and local characer,Zhounan wome n school has its unique characeristics.
     Women intellectuals benefit a lot due to the modern women education.Educatio n broadens their minds,enriches their knowledge and cultivates their abilities,finally bringing about the sex structure change and o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women subje ct identities.Conscious women intellectuals begin to observe the aim of women educ ation critically,making the idea of "good mother and wife' criticized and suspected c onstantly because of its own limits.Women education thoughts make it possible to c onstruct women subject identities and those educated women on the other side becom e the energetic forces pushing the women education thoughts forward.
     Taking women students living and studying in Zhounan Women School--- a loca 1 school during the period of MingGuo as subjects,using particular cases as research approach,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gender and some other reseach methods from the thoughts history,women history and rigional social history,this paper displays its c ampus life and social performance from analyzing its own magazine,letters,diaries,as signments and memoirs as well as from oral account and interviews.Taking women this "small history" to remedy the faults of "big history",this paper broadens the res earch field and also helps establish the new history concepts and theory frame,thus having value in theoretical methods.
引文
[1]刘宁元.中国女性史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4页
    [2]文选德.序.长沙市周南中学.百年薪火--周南百年奋进史(1905-2005),第1页
    [3]黄水宁.百年寄语.长沙市周南中学.百年薪火--周南百年奋进史(1905-2005),第3页
    [4]周南校史称1938年搬迁蓝田至抗战结束重返周南旧址为“蓝田时代”。
    [1]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3页
    [2]帅孟奇,周南女校补习班毕业。大革命时期领导地方农运、后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先后担任中共长江局秘书、上海浦东区委和沪西区委委员,江苏省委妇女部长等职。建国后,先后担任全国妇联中共党组成员、常委、组织部长以及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是我国妇女运动的著名领导人。
    [3]杨开慧,著名学者杨昌济之女,1915-1917年就读于周南女校。勤学而敏思,娴雅而执着,后与毛泽东结为革命伴侣,投身革命,于1930年英勇牺牲。
    [4]丁玲,1922年在周南女校肄业,考入上海平民女学和上海大学中文系,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轰动文坛,1930年加入“左联”,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1937年后,历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人民日报》主编。
    [5]廖静文,1935-1941年就读于周南女校至高中毕业。曾参加声援北平“一二·九”运动,宣传抗日,救护中国伤员等爱国活动。学业优异,于语言文学尤为突出,深得周世钊的赏识器重,担任校学生自治会主席,后受业于徐悲鸿,并结为伉俪,建国后一直从事文学和美术工作,现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
    [6]曹孟君,1920-1924年就读于周南旧制中学第四班,思想活跃,成绩优异。后肄业于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妇女之友》编辑,主编《新民报》副刊《妇女报》,1936年当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委,1941年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组建,担任中央常委兼秘书处;建国后历任全国妇联常委、书记处书记等职。
    [1]夏晓虹.导言:重构晚清图景.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1]庄俞等.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
    [2]舒新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变迁史.妇女杂志,第14卷 第13号,1928年
    [3]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第1版,1998年影印版
    [4]梁欧第,梁欧霓.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正中书局,1936年
    [5]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6]陈晓芳.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7]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8]雷良波.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
    [9]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10]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太原: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1]吕士朋.辛亥前十余年间女学的倡导.东海大学历史学报,1983,(5)
    [2]李美玲.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台湾师大教研所硕士论文],1998年
    [3]黄嫣梨.中国女子教育之今昔.鲍家麟.中国妇女论集续集.台北:稻乡出版社,1985年,第259-285页
    [4]廖秀贞.清末的女子教育[台大史研所硕士论文],1980年
    [5]贾德琪.清末(1884-1911)新女子教育之兴起[台湾师大教研所硕士论文],1981年
    [6]赵淑萍.民国初年的女学生[台湾师大史研所硕士论文],1996年
    [7]卢燕贞.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1894-1945)[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8]郑至慧.女子教育权的演进.师大校友月刊,1984年278期,第10-13页
    [9]游鉴明.日据时期台湾的女子教育[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年
    [10]王婷婷.清末女子教育思想[文化史研所硕士論文],1981年
    11刘人鹏.近代中国女权论述--国族、翻译与性别政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
    12李春丽.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研究[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3张国艳.中国近代女学发展探析[硕士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4鲍琴.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硕士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5张丽华.清末民初江苏的女子学校教育[硕士论文].宁夏大学,2004年
    16徐宁.近代上海的女学生(1850-1922)[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7李丽敏.惠州女子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展望[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8韩琼.九江近代女子研究[硕士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9杨洁.民国时期上海女子教育研究[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20[日]大滨庆子.中日两国近代女子教育之比较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
    21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2乔素玲.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博士论文].中山大学,2000年
    [1]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博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梁景和.近代中国女学演变的历史考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3,(6)
    [3]阎广芬.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特点及启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2)
    [4]阎广芬.简论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2000,(6)
    [5]乔素玲.中国近代女学地域分布探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
    [1]张莲波.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述评.河南大学学报,1995,(4)
    [2]李忠康.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论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3]王翠艳.由国家本位到个体本位,由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论晚清至五四知识界女子教育观念之演进.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4)
    [4]陈笑迎.论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潮.辽宁大学学报,2001,(6)
    [5]林吉玲.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其实践.学术论坛,2001,(3)
    [6]张国艳.中国近代女学的思想论争.兰州学刊,2003,(5)
    [7]赵叶珠.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及评价.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5,(5)
    [8]Margret M.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an in Chian.New York:Revell,1911.
    [9]Ida Belle Lewis.The Education of Girl in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 College,1919
    [1][美]玛丽琳·扬(Marilyn B Young).中国妇女:社会变化与女性主义.1973
    [2][美]玛杰里·沃尔夫(Margery Wolf)等.中国社会中的妇女.1975
    [3][美]白露(Tani E.Barlow).妇女观的形成:妇女、国家、家庭.
    [4][美]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清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湄,邓京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美]罗丽莎.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黄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美]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胡志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7][美]高颜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8][美]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定宜庄,颜宜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日]小野合子.中国女性史(1851-1958).高大伦,范勇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
    [10][日]山川丽.中国女性史.高大伦,范勇.西安:三泰出版社,1987年
    11[日]中山义弘.近代中国女性解放的思想与行为.1983年
    12[加]宝森.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的变迁.胡玉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3[澳]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吴小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杨洁.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从上海女学看中国女子教育的早期发展.浙江学刊,2001,(6)
    [3]张羽琼.清末贵州女子教育的兴起.贵州社会科学,2003,(6)
    [4]郑永福,吕美颐.五十年来的中国妇女史研究.载曾业英.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397页
    [5]宋瑞芝.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妇女的觉醒.河北学刊,1995,(2)
    [1]何黎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党统治区的女子教育特征.四川师范大学报,2005,(3)
    [2]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转引自中国期刊数据网
    [1]谭兢嫦,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第145页
    [1]女性主义史学家琼·斯科特在《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框架》中指出,社会性别并不是一个只与女性有关的概念,它要解释的是两性之间的性别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并以此说明历史的发展变迁。参见李银河等.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北京:三联书店,第151-173页
    [2]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第88页
    [3]“女性主义”不仅是一场运动,也是一种社会理论,更是一种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方法的女性主义强调从女性的立场和女性的角度看问题。
    [4]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
    [5]Paul Thomson.The Voice of the Past.Oxford University Press,London,1978
    [6]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民族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4页
    [1]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口述史发展初探.浙江学刊,1999,(6)
    [1]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2]清议报,第38号,1900年3月11日
    [3]夏晓虹.近代中国与晚清女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刘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页
    [5]高彦颐.把“传统”翻译成“现代”:《女界钟》与中国现代性.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1页
    [1]夏晓虹.从男女平等到女权意识--晚清的妇女思潮.北京大学学报,1995,(4)
    [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大事记.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
    [3]马君武.斯宾塞女权篇.莫世祥编.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17、26页
    [1]马君武.斯宾塞女权篇.莫世祥编.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2-145页
    [2][美]费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室译.剑桥晚清中国史(上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第628页
    [1]李又宁,张玉法.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台北:龙文出版社,1995年:上册 第175,176-182,211-233页
    [2]花之安Ernst Faber著.1884年版
    [3]傅兰雅John Fryer译.1885年版
    [4]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译.1895年版
    [5][英]李提摩太口译,江东老竹手述.妇女应试.万国公报,第48册,光绪18年12月(1893年1月)
    [6]抱拙子.劝戒缠足.万国公报,第15年710卷,1882年10月14日
    [7][美]林乐知.天足会兴盛述闻.万国公报(上海),第184册,1904年5月
    [8]重视教育说.转引自李楚材.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19页
    [9][美]林乐知.基督教有益于中国说.万国公报(上海),第83册,1895年12月
    [1][英]李提摩太口译,江东袁竹笔述.英女士期教华女.万国公报(上海),第23册,1892年12月
    [2]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73页
    [3]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48页
    [4]这里的现代性(Modernity)是指自19世纪中国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遭遇之后产生的一种历史观、世界观,也指中国被纳入到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后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变化。王政.社会性别与中国现代性.越界--跨文化女权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4页
    [5]金天翮注,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页
    [1]夏晓虹.近代中国与晚清女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4页
    [2]康有为.妇女之苦总论.康有为著,李似珍评注.大同书.郑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65-174页
    [3]王韬.《易言》跋,郑观应《易言》.香港:中华印务总局,1880年.楚北英雌.支那女权愤言.湖北学生,1903年2月(2)
    [4]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重版,第329-341页
    [5]金天翮注 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6,53页
    [6]据史和、姚福申《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统计.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1]安如.论女界之前途.女子世界,第13期,1905年
    [2]潘璇.论女学报难处和中外女子相助的理法.女学报,第3期
    [3]王春林.男女平等论.女学报,第5期
    [4]炼石.女权平议.中国新女界杂志,第1号,1906年12月,第5页
    [5]陈撷芬.独立篇.女学报,第2年 第1期,1903年2月27日
    [1]秋瑾.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1904).朱荣贵主编.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中华民国九十年版,第57页
    [2]中国女报,第2期,1907年3月4日
    [3]何震.女子解放问题,1907年,第84,86页
    [4]龚圆常.男女平权说.江苏,第4期,1903年6月25日
    [5]忆琴.论中国女子之前途.江苏,第4、5期,1903年6、8月
    [6]沈智.辛亥革命时期的女知识分子.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361页
    [1]女子军事团警告.民立报,1911年11月18日
    [2]女子北伐军宣言.时报,1912年1月16日
    [3]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919页
    [4]上个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用“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的译法。含有侧重争取男女之间精神与文化平等的考虑在内,同时也减弱了“激进女权”的西方色彩,另外一些学者则继续用女权主义的译法。
    [5]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北京:当代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1]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北京:当代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2]王政.女性的崛起--当代美国的女权运动.北京:当代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3][美]克莱尔·莱斯.“女权主义”之源起.李小江.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1]刘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261页
    [1]李小江.序言.李小江等.性别与中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第6页
    [2]马聪敏.视觉中的性别与凝视--读《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妇女研究论丛,2005,(3)
    [3]施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异.理论学刊,2003,(2)
    [4]许慧琦.“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 1900-1930s(政治大学丛书).台北: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3年
    [5][韩]李宣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形成及发展.通过中国妇女看中国历史,第322页
    [1]王政.“女性意识”、“社会性别意识”辨异.妇运研究论丛,1997,(1)
    [2]许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论述策略.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湾).第10期,第83页
    [3]王润清.FEMINISM的释义追问.中华女子学员学报,2005,(6)
    [4]李文杰.男女解放.星期评论,号31(1920.1.4 新年号),第6张
    [5]孙兰英.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男性特色”.史学月刊,1996,(3)
    [1]吕美颐等.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15页
    [2]王政.社会性别与中国现代性.越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0页
    [3]康正果.交织的边缘:学术、性别和自我.李小江等.身临“奇”境.天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9页
    [4]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5]戴锦华.导言二:两难之间或突围可能?陈顺馨,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6]陈顺馨.女性主义对民族主义的介入.陈顺馨,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2004年,第4页
    [1]黄公.大魂篇.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朱荣贵主编.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
    [2]亚特.论铸造国民母(1904).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朱荣贵主编.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3]王政.社会性别与中国现代性.越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8页
    [4]康有为.请禁妇女裹足折.张玉法,李又宁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上册),1975年版,第509页
    [5]黄金鳞.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8).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1页
    [6]梁启超.论女学.饮冰室合集(文集1)·变法通议.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7-45页
    [1]梁启超.论女学.饮冰室合集(文集1)·变法通议.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7-45页
    [2]黄金鳞.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8).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40-41页
    [3]康有为.妇女之苦总论.朱荣贵.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3-40页
    [4]金天翮.女界钟.陈雁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44-45页
    [5]何震.女子解放问题(1907).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朱荣贵主编.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4页
    [1]陈撷芬.女界之可危.中国日报,1904-4-26、27
    [2]燕斌.美国女界之势力中国.新女界杂志,第一期,1907年,第81页
    [3]木兰同乡.恭贺新年.中国新女界杂志,第三期,1907年,第30页
    [4]忏碧.妇人问题之古来观念及最近学说.中国新女界杂志第五期,1907年,第34页
    [1]陈虬.治平通议.戊戌变法(一).第190页
    [2]宋恕.变通篇·开化章第四.朱有璩主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865页
    [3]郑观应.女教.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1辑,下册).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866页
    [4]梁启超.论女学.饮冰室合集(文集1)·变法通议.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37-45页
    [5]金天翮.女界钟·小引.陈雁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44-45页
    [6]柳亚子.哀女界(1904).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朱荣贵.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3页
    [1]康同薇.女学利弊说.女学报,第7期
    [2]薛绍徽.女教与治道相关说.女学报(第3、4期),1898年8月15、20日
    [3]林宗素.侯官林女士叙.金天翮.女界钟.陈雁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5页
    [4]佛群.兴女学说.中国新女界杂志,第3期,1907年
    [5]燕斌.中国新女界杂志发刊词.中国新女界杂志,第1期,1907年
    [6]清如.论女学.中国新女界杂志,第二期,1907年
    [1][英]埃里奇·霍布斯鲍姆.民族与民族主义.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2]钱永祥.自由主义与国族主义:两种政治价值的反思.http://www.cReader.com,2002-03-13
    [3]贾小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侧记.近代史研究,2006,(2)
    [4]张素玲.晚清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及其社会文化意蕴.妇女研究论丛,2007,(3)
    [1][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页
    [2]戴锦华.导言二:两难之间或突围可能?陈顺馨,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7页
    [3]王德威.关键词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辞汇编.台北:麦田出版,2003年,第170-171页
    [4]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62页
    [1]陈顺馨.女性主义对民族主义的介入.陈顺馨,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3页
    [2]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0页
    [3]苏平.向警予同志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贡献.向警予纪念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0页
    [4][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6页
    [1]朱维铮.清末的民族主义.李世涛.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期中国的命运.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2]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201页
    [3]陈顺馨.女性主义对民族主义的介入.陈顺馨 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2004年,第4页
    [4]姚大力.变化中的国家认同.载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和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城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认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59页
    [1]万国公报,第125册,1899年6月
    [2]胡澎.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日本学刊,2002,(6)
    [3]吕美颐.评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天津社会科学,1995,(5)
    [4][日]大滨庆子.“贤妻良母”与近代日本女权主义.中国女性文化(NO.3).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1]论女学宜先定教科宗旨.女报,第1卷 第2号,1909年.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第678页
    [2]梁启超.倡议设立女学堂启.饮冰室合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9年,第19页
    [3]陈以益.男尊女卑与贤妻良母.女报,第1卷 第2号,1909年
    [4]巾侠.女德论.中国新女界杂志,第1期,1907年2月5日
    [5]张昭汉.班昭论.女子世界,第2年 第4、5期,1906年
    [1]宋大华.读《女孝经》、《女诫》.女子世界,第2年 第4、5期,1906年
    [2]吕碧城.论某督札幼稚园公文.女子世界,第9期,1904年9月10日
    [3]吕碧城.兴女学议.天津大公报,第9期,1906年2月18、26日
    [4]苏英在苏苏女校开学典礼会上的演说词.女子世界,第12期,1905年
    [5]妇女杂志,第1卷 第1期,1915年1月
    [6]新青年,第2卷 第6号,1917年2月
    [7]中国妇女运动史.春秋出版社,1989年版,第91页
    [1]胡适.美国的妇人.新青年,1918,(3)
    [2]李张绍南.哀青年·教育问题
    [3]向警予等.开放海外大学女子请愿团致女界全体书.湖南大公报,1921年7月21日
    [4]侯鸿鉴.今后之女子教育.新教育,9卷3期
    [5]陆费逵.教育文存(卷4).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22年,第9页
    [6]姜琦.女子教育问题之研究.教育杂志,第13卷5期,1921年
    [7]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宣言.教育杂志,第20卷3号,1928年
    [8]全国教育会议宣言(1928年).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120页
    [1]中等女子教育应有特殊设施案.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120-121页
    [2]全国教育会议报告.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122页
    [3]吴兆洪.贤妻良母的女子教育.正论,1934年11月
    [4]志敏.新贤妻良母论.妇女周刊,第2期,1935年5月1日
    [5]李赋京.无论如何女子总是女子.国闻周报,第12卷9期,1935年3月11日
    [1]三八社论.中央日报,1935年3月8日
    [2]妇女生活,2卷1期,1936年1月
    [3]妇女生活,1卷1期,1935年7月
    [4]黄心勉.女子文库·心勉偶存.上海女子书店,1935年版,第1-2页
    [5]黄心勉.旧的支票和新的支票.女子文库·心勉偶存.上海女子书店,1935年,第1-2页
    [1]郑永福,吕美颐.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述评.转引自李小江.历史、史学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7页
    [2]万国公报.光绪三十年四月刊
    [3]王忠欣.中国近现代教育与基督教.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1]何晓夏,史静寰.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汤清.中国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声出版社,1987年,第562页
    [1]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年,第134页
    [2]F.C.Cooper.Physical Training[Z].Records of the Third Triennial Meeting of the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an,held at Shanghai,May 17-20,1899
    [3]焦湘宗.上海全国青年协会体育专门学校.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18年
    [1]胡适.祝贺女青年会.人生大策略.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
    [2][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643页
    [3]舒新城.近代教育思想史.民国丛书(第四编 43).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390页
    [4]经元善.在上海议设女学堂禀南北洋大臣稿(光绪二十四年,1989年).中国女学集议初稿.南京图书馆藏本,第22-24页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下册).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6年,第606-618页
    [2]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民国丛书(第二编 18).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22页
    [1]东方杂志,第三年,第5期
    [2]2000年5月由杭州十一中恢复校名为“惠兴中学”。
    [3]蒙古三多.惠兴女史为学殉身事.天津大公报,1906年3月14日
    [4]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22页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811-817页
    [2]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3册.上海:商务印书版,第40页.参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800-809页
    [3]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1页
    [4]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79页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816页,
    [1]孙中山全集(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57页
    [2]政府公报:命令.1912年9月4日,第127号
    [1]谷忠玉.学制--透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变革的窗口.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张礼恒.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4)
    [3]邰爽秋.历届教育会议议决案汇编.北京:教育编译馆,1912年
    [4]雷良波,陈阳凤,熊贤军.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第291页
    [5]爱国女学校宣告.神州日报,1912年1月10日
    [6]南京复心女学校特别广告.民心报,1912年3月16日
    [7]孙中山资助南京法政女学校.天铎报,1912年3月17日
    [1]苏州女界之进行.民生日报,1912年2月20日
    [2]组织女子教育会.民声日报,1912年4月8日
    [3]北京女学维持会公启.天津大公报,1912年5月16日
    [4]吴木兰组织男女联合教育会.神州女报,第2年 第4期,1913年
    [5]破天荒之女学界.民主报,1912年4月1日
    [6]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427-428页
    [7]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395页
    [1]记事.汤总长之教育意见.教育杂志,第6卷 第4号,1914年
    [2]孙清如.论女学.中国新女界杂志,第2期,1907年
    [3]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第402页
    [4]情怫.女子教育平议.顺天时报,1906年9月10日
    [5]秋瑾.女子歌四章.女子世界 第2年,第6期
    [1]燕斌.本报对于女子国民捐之演说.中国新女界杂志,第1期,1907年2月
    [2]中国新女界杂志发刊词.中国新女界杂志,第1期,1907年
    [3]女国民.新女界杂志,第5期,第121页
    [4]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27页
    [5]舒新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变迁史.妇女杂志卷14期3,1928年
    [6]金天翮注,陈雁编校.女界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37页
    [7]高叔平.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240页
    [8]张玉法、李又宁.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台北: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年,第1007页
    [9]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第306页
    [10]宋少鹏.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妇女研究论丛,2005,(6)
    [1]阿英.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卷(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2]吕碧城.女子教育会章程·附跋.中国新女界杂志,第1期,1906年12月,第92-93页
    [3]女子与共和的关系.星期评论,第7号,1919年
    [4]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第427-428页
    [5]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第145、148页
    [6]舒新城.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802页
    [1]杜伟.上海女子北伐敢死队.政协全国委员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4辑).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2]旧闻(浙江女子北伐队).神州女报(旬刊),第6期,1913年
    [3]陈鸿壁.光复时代女界活动史.神州女报(旬刊),第1-2期,1912年
    [4]沈智.辛亥革命前后的女子报刊.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第2035页
    [5]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1页
    [6]女子参政同盟会草章.申报,第2张第4版,1911年11月19日.按:该团体初拟名为女子参政同盟会,正式成立后则称为女子参政同志会。
    [1]女子将有完全参政权.申报,第1张第7版,1912年1月8日
    [2]女界参政同盟会纪事.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577页
    [3]1912年3月3日,中国同盟会制定总章时,“主张男女平权”被列入九大政纲的第五条,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时,在国民党的五条纲领中“男女平权”被删去。
    [4]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第352页,1912年
    [5]李静之.略谈中国女权主义思想发展阶段及形成过程的特点.邱仁宗等.中国妇女和女性主义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6页
    [6]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777页
    [7]陈旭麓,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8页
    [8]孙中山全集 第2卷.中华书局,1982年,第156、438页
    [1]李细珠.性别冲突与民初政治民主化的限度--以民初女子参政权为例.中国近代史(人大复印),2005,(12)
    [2]乔兆红.湘籍留日学生与湖南近代化.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4)
    [1]湖南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教育大事志(远古-2000).长沙:岳簏书社,2000年,第91页
    [2]谭嗣同.仁学.谭嗣同全集.北京:三联书店,第19页
    [1]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第414页
    [2]湘报,第15号
    [3]黄公度廉访批.湘报,第53号
    [1]曾宝荪.曾宝荪回忆录.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13-55页
    [2]范源濂,字静生,湖南湘阴人。1904年留日回国后任学部主事,曾创办法律学校和殖边学堂。辛亥革命后,任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次长、总长。1922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1927年病逝于天津。
    [1]范源濂传略.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戊编.教育杂录第九·教育先进传略.第423-424页.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24-725页
    [2]顺天时报,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四日
    [3]杨度的女儿。
    [4]中国留东女学生.顺天时报,光绪三十一年七月四日
    [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第131页
    [6]抚院赵准龙绅绂瑞等禀请设女学扎学务处立案文.湖南官报,第406号,1903年
    [7]抚院赵准龙绅绂瑞等禀请设女学扎学务处立案文.湖南官报。第406号,1903年
    [1]抚院赵保护女学堂启示.湖南官报,第347号,1903年
    [2]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多以姓称,不著其名,湖南官报第453号所载民立第一女学教习名单亦尽列姓氏,名字不可考。
    [3]警钟日报,1904年10月8日
    [4]警钟日报,1904年10月8日
    [5]警钟日报,1904年10月8日
    [6]警钟日报,1904年10月26日
    [7]警钟日报,1904年10月26日
    [8]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第534卷.光绪三十年八月戊申谕。转引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52页
    [1]警钟日报,1904年10月26日
    [2]秋瑾.女子世界,第1期,1905年6月
    [3]大清光绪新法令第13册.北京:商务印书,第40页
    [4]光绪三十三年份学部第一次教育统计图表.转引自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5]教育杂志·记事,第3期,1911年,第26页
    [6]民立报,1911年4月5日
    [1]转引自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719页
    [2]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第348-351页
    [3]湖南女国民会宣言书.天铎报,1912年3月1日
    [4]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唐群英.湖南妇女报,1983年9月22日
    [5]湖南女界参政大会(节录).时报,1913年6月14日
    [6]丁玲.向警予烈士给我的影响.女兵列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2页
    [1]丁玲母亲,1878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县的一个书香人家,幼年时与兄弟在家塾读书认字。丈夫去世后,进入省立二师,结交向警予等,思想逐渐趋于民主革命。
    [2]丁玲.向警予烈士给我的影响.女兵列传.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2页
    [3]丁玲.我母亲的生平.李渔村等.中国文化名人忆母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4]琚鑫圭等.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99-907页
    [1]朱仲止.在纪念朱剑凡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王玉仙等.周南中学八十五周年校庆纪念册(1905-1990),第15页
    [1]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页
    [2]朱伯深.我的父亲朱剑凡.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7页
    [1]朱伯深.我的父亲朱剑凡.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4页
    [2]李士元.本校略史.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编印.周南女校周年纪念特刊,1939年5月1日
    [3]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7页
    [1]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3页
    [2]因魏湘若所做贡献,1953年中央决定将其遗体移葬八宝山革命公墓,徐特立题写“浩气长存”的墓碑。
    [3]学校大事记/训导工作报告/教导概况(1935-1942).湖南省档案馆材料,59-7-6
    [4]朱仲芷.庆祝周南女校85周年校庆--缅怀创始人朱剑凡老人.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3页
    [5]朱仲丽.忆难忘--纪念爸爸朱剑凡.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0页
    [1]东方杂志,1906年第10期.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35页
    [2]李士元.本校略史.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周南女校周年纪念特刊,1939年5月1日
    [3]学校大事记/训导工作报告/教导概况(1935-1942).湖南省档案馆材料,59-7-6
    [4]周南女子中学.湖南大公报,1925年11月11日
    [5]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2页
    [1]李士元.本校历略及复兴计划.周南女中(四十二周年纪念),第3-4页,1947年五一特刊
    [2]武衡,谈天民,戴永增.徐特立文存(第一卷).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页
    [3]李士元.本校历略及复兴计划.周南女中(四十二周年纪念),第3-4页,1947年五一特刊
    [1]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6页
    [2]朱伯深.我的父亲朱剑凡.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2页
    [3]丁玲等.怀念我们尊敬的老师朱剑凡.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6页
    [1]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4页.徐特立的陈述存在两处误忆:一是徐特立此时担任的是教务主任而不是校长,二是周南此时只有师范和小学,1916年更名为私立周南女子中学后才办有中学。
    [2]教育杂志(第三年),第6期,1911年6月10日
    [3]李士元.本校略史.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周南女校周年纪念特刊,1939年5月1日
    [4]朱仲丽.忆难忘--纪念爸爸朱剑凡.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1页
    [5]刘昂.我在周南度过了童年.峥嵘岁月--周南中学诞辰90周年纪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周南季刊(1932-1933),第199页
    [2]周南季刊(1932-1933),第199页
    [3]李士元.本校略史.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编印.周南女校周年纪念特刊,1939年5月1日
    [4]丁玲.向警予烈士给我的影响.女兵列传(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3页
    [5]杨怀中.达化斋日记.1914年5月14日
    [6]蔡和森.向警予同志传.女兵列传(第一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1]长沙市周南中学编.百年薪火--周南百年奋进史(1905-2005).2005年,第23页
    [2]陈嘉钧,梁赐龙.回忆李士元校长.王玉仙等.周南中学八十五周年校庆纪念册(1905-1990),第21页
    [3]韩文斌.“泰安球王”的辉煌永载周南史册.周南中学校友会编.春晖芳草(百年周南纪念文集),2005年,第223页
    [4]朱剑凡.周南女子师范学校经营状况.中华教育界,1913年9月号
    [5]朱剑凡.周南女子师范学校经营状况.中华教育界,1913年9月号
    [1]李士元.周南季刊(1932-1933),第210页
    [2]转引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2-143页
    [3]蒋葆仁,毕业后留校任蒙养园主任,后与胞妹蒋岱荪捐出积蓄,抵押簪饰,献出私宅园地,于1910年开办幼幼学堂,1915年获教育部嘉奖。
    [1]朱仲丽.忆难忘--纪念爸爸朱剑凡.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21页
    [2]韩文斌.“泰安球王”的辉煌永载周南史册.周南中学校友会编.春晖芳草(百年周南纪念文集),2005年,第223页
    [1]转引自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9-90页
    [2]转引自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9-90页
    [3]朱伯深.我的父亲朱剑凡.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11页
    [1]李士元.本校历略及复兴计划,周南女中(四十二周年纪念),第3-4页,1946年
    [2]朱伯深.我的父亲朱剑凡.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8页
    [3]朱伯深.我的父亲朱剑凡.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8页
    [1]陈三井.近代妇女运动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第249-250页
    [2]张素玲.晚清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及其社会文化意蕴.妇女研究论丛,2007,(3)
    [3]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53页
    [4]王政.评柯临清著《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革命》.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4期,第345页
    [1]陈望道.中国女子底觉醒.新女性,1926年9月
    [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1998年影印版,第387页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55页
    [4]胡适.美国的妇人.新青年,第5卷 第3号,1918年9月
    [5]少年中国,第1卷 第4期,1919年10月
    [1]北京晨报,1919年12月5日
    [2]新青年,第5卷 第5号,1918年10月
    [1]杨树达.德谟克拉西的大意.湖南大公报,1919年9月4日
    [2]星期评论(1919年6月-1920年6月),第8号,人民出版社 1981年影印
    [3]少年中国,第1卷 第4期,1919年10月
    [4]罗家伦.通论妇女解放.梅生.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北京:新文化书社,1929年
    [1]罗家伦.通论妇女解放.梅生.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北京:新文化书社,1929年
    [2]朱峰.性别、家庭与国家--从教会女子大学看基督教女知识分子群体的融合与冲突.陶飞亚.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0-343页
    [3]女学生之妙文--倒也能自圆其说.湖南大公报,1917年8月1日
    [4]殷同薇.拟本校学生自治会征集会员启.妇女杂志,第4卷 第1号,1918年
    [5]铮子.妇女今后之觉悟.湖南大公报,1919年9月27-29日
    [6]前两次高潮分别为1907年、1912-1913年。见乔素玲著.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12页
    [1]西论中国女子之进化观.湖南大公报,1919年9月16日
    [2]邓春兰致函蔡孑民--男女教育平等之要求.湖南大公报,1919年7月20日
    [3]邓春兰女士男女同校书.上海民国日报,1919年8月8日
    [4]邓春兰致函蔡孑民--男女教育平等之要求.湖南大公报,1919年7月20日
    [5]1919年3月15日,蔡元培发表了一篇题为《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的演说,主张仿效西方国家,实行社交公开、男女同校。该演说词发表在《北京大学周刊》上,邓春兰就是在该刊物上读到蔡元培的演说
    [6]蔡先生答记者谈话.上海中华新报,1920年1月1日
    [7]邓春兰.我的妇女解放之计划同我个人进行之方法.少年中国,第1卷 第4期,1919年10月
    [1]取缔自由女学--教育部切中时弊之文章.湖南大公报,1917年5月24日
    [2]吴虞.女权平议.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8页.原载于.吴虞文录.亚东图书馆,1921年
    [3]Wendy Larson..Women and Writing in Modern China.Stan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4]新青年,第3卷 第3号
    [5]罗家伦.通论妇女解放.梅生.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北京:新文化书社,1929年
    [1]邵力子文集(上册),第191页
    [2]星期评论,8号
    [3]论男女同学之利弊.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第122-123页
    [4]世界教育新潮.教育杂志,第十七卷 第八号
    [5]论男女同学之利弊.东方杂志·教育,1906年 第6期,第122-123页
    [6]陆费逵.男女共学问题.教育杂志,第11期,1910年
    [7]男女同校问题.时报,1917年4月22日
    [8]女子与家事.时报,1916年8月15日
    [1]杨念群.从“五四”到“后五四”--知识群体中心话语的变迁与地方意识的兴起.杨念群自选集.第190-259页
    [2]李达(署名:李鹤鸣).女子解放论(1919年19月)。解放与改造,第1卷 第3号
    [3]Monke.有感于“我们女子的希望”.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18日
    [4]向警予.女子发展的计划(给陶毅的信).向警予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页.原载《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2集
    [5]教育杂志,第4卷 第8号,1912年11月
    [6]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局,1937年 第1版,1998年影印版,第387页
    [1]大事记.教育杂志,第11卷 第7号,1919年,第61页
    [2]高麟英.三十年来我国女子教育的今昔.天津大公报,1937年6月日.《教育杂志》第13卷 第12号
    [3]教育杂志,第十三卷 第八号
    [4]广东女子的教育运动.解放画报,第11期,1921年
    [5]一鸣.男女教育平等应该出自何方的要求?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25日
    [6]周炳琳.开放大学与妇女解放.少年中国卷1期,1919年10月
    [7]胡适.大学开放女禁的问题.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10月22日
    [8]琴韵女士.妇女解放的首要办法.北京晨报,1919年12月8日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第1版,1998年影印版,第388页
    [2]徐彦之.北京大学男女共校记.少年世界,卷1期2.第45-46页
    [3]北大男女同校之现况.湖南大公报,1920年3月5日
    [4]王光宇关于查报北京大学开始实行男女同校情形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217页
    [5]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第1版,1998年影印版,第389页
    [6]朱峰.性别、家庭与国家--从教会女子大学看基督教女知识分子群体的融合与冲突.陶飞亚.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0-343页
    [1]北京女学界之新消息.湖南大公报,1920年3月7日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第363-370页
    [3]湖南教育月刊,总第5期,1920年.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6页
    [4]张平子.我所知道的湖南《大公报》.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3辑,第177页
    [5]教育界之秘密.湖南大公报,1917年11月1日
    [1]教育界之秘密.湖南大公报,1917年11月18日
    [2]药学校.湖南大公报,1919年9月20、21、22日
    [3]吴师长.女史节要全书--意在移风易俗香山.湖南大公报,1918年12月3日
    [4]教育概言.湖南大公报,1919年10月12日
    [5]全国教育会请维湘学.湖南大公报,1919年11月5日
    [1]长沙社会面面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第7卷 第1号.吕芳文.五四运动在湖南.长沙:岳簏书社,1997年,第400页
    [2]旅京湘学生之‘主张'办法.北京晨报,1919年12月21日
    [3]湖南请愿团到京后之活动.北京晨报,1919年12月24日
    [4]旅京湖南学生上府院书.北京晨报,1919年12月27日
    [1]抱一.教育界要讯.湖南大公报,1920年6月20日
    [2]暂时的湖南教育问题.湖南大公报,1920年9月2日
    [3]柏荣,亚文.湖南教育界今后应有之觉悟.湖南大公报,1920年6月23日
    [4]杨国础.省教育会的会长问题.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14日
    [5]周秋光,莫志斌.湖南教育史 第二卷.长沙:岳簏书社,2004年,第412页
    [6]留英女学界之湘人.湖南大公报,1917年5月17日
    [1]女生勤学拒婚期--可谓有志之士.湖南大公报,1919年7月24日
    [2]巽.女学生热心问学,不顾提前放假.湖南大公报,1918年12月10日
    [3]嘉许远道求学之女生.湖南大公报,1919年10月3日
    [4]异哉女学生之立志不嫁会.湖南大公报,1919年2月21日
    [5]致总统电:大总统钧鉴。鲁事紧急。漆室忧深。旦夕危亡。不忍坐视。涕泣陈词。签恳拒绝。签字力图挽救长沙女学生全体叩
    [1]纪女学界全体议决进行之事项.1919年6月8日
    [2]记女学界全体决议进行之事项.湖南大公报,1919年6月8日
    [3]周世钊.湘江的怒吼.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13-414页
    [4]关于长沙新文化运动的报道.北京晨报,1920年2月18日
    [5]筱笙.我们女子的希望.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12日
    [6]湘女界之抗议书--为会馆不准住眷口.湖南大公报,1917年3月23日
    [7]杨润余,长沙稻田女子师范毕业,新民学会会员。1919年12月在《大公报》上发表多篇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毛泽东在1920年2月从北京写给陶毅的信中写道,“好象你曾说过杨润余君入了我们的学会,近日翻阅旧的大公报,看见他的著作,真好!不知杨君近日作何生活?有暇可以告诉我吗?”
    [1]润余女士.现在!解放过渡期中的女子应该怎样.湖南大公报,1919年12月19日
    [2]润余女士.妇女解放的急务和非法解放的罪恶.湖南大公报,1919年12月20日
    [3]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21、23日
    [4]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21、23日
    [5]筱笙.我们女子的希望.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12、13日
    [1]对于袁舜英自杀之事后面有专门论述。
    [2]Liming.湘男校宜速开女禁论.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21日
    [3]一鸣.男女教育平等应该出自何方的要求?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25日
    [4]惇元.女子教育.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12日
    [5]教育委员会决议之要素.湖南大公报,1920年8月13日
    [6]设立女中学之请愿.湖南大公报,1920年9月18日
    [7]昨日各处讲演纪略.湖南大公报,1920年10月28日
    [1]昨日各处讲演纪略.湖南大公报,1920年10月29日
    [2]周世钊.湘江的怒吼--五四前后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的革命活动.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1页
    [3]周世钊.湘江的怒吼--五四前后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的革命活动.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91页
    [4]润之.女子教育经费与男子教育经费.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19日
    [5]惇元.女子教育.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12日
    [1]吴剑.马日事变后的湖南省立第二中学.湖南省文史资料选辑 第20辑,第179-180页
    [2]曾宝荪,曾纪芬.曾宝荪回忆录.长沙:岳簏书社,1986年,第80页
    [3]蒋维乔.湘省教育视察记.教育杂志,第8卷 第4号,第21页
    [1]周南女校招学.湖南大公报,1917年7月1日
    [2]本校二十七周年纪念.主席李士元校长报告.周南教导,1927-1937
    [3]本校二十七周年纪念.主席李士元校长报告.周南教导,1927-1937
    [4]民盾.省城各校之现状--周南女学校.湖南大公报,1919年10月30日
    [1]周以栗.来电.湖南大公报,1925年3月1日
    [2]周南女校.周南杂志·研究,1917年6月9日
    [3]朱仲芷.在纪念朱剑凡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王玉仙等.周南中学85周年校庆纪念册(1905-1990)
    [4]周南女校.周南杂志·研究,1917年6月9日
    [1]韩文斌.“泰安球王”的辉煌永载周南史册.周南中学校友会编.春晖芳草(百年周南纪念文集),2005年,第223页
    [2]周南女校运动会预报.湖南大公报,1918年11月23日
    [3]周南女校编.周南杂志·校闻,1917年6月9日
    [4]张怀.新民学会二三事.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538页
    [1]民盾.省城各校之现状--周南女学校.湖南大公报,1919年10月30日
    [2]民盾.省城各校之现状--周南女学校.湖南大公报,1919年10月30日
    [3]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2页
    [4]吴稚晖讲,毛泽东记.女子勤工俭学.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3日
    [5]丁玲,李一纯,朱仲芷.怀念我们尊敬的老师朱剑凡.转引于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36页
    [6]黄慕兰.“五四启蒙”忆周南.长沙市周南中学校友会编.春晖芳草(1905-2005),内部刊物,第5页
    [7]民盾.省城各校之现状--周南女学校.湖南大公报,1919年10月30日
    [1]民盾.省城各校之现状--周南女学校.湖南大公报,1919年10月30日
    [2]女学校举行跳舞会.湖南大公报,1919年12月3日
    [3]长沙社会面面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第7卷 第1号.吕芳文.五四运动在湖南.长沙:岳簏书社,1997年,第401页
    [4]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页
    [5]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二号).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5页
    [6]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二号).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页
    [1]湘省留法女生之异数.湖南大公报,1924年12月28日
    [2]魏璧女士由法返国.湖南大公报,1926年6月11日
    [3]黄慕兰.“五四启蒙”忆周南.长沙市周南中学校友会.春晖芳草(1905-2005),内部刊物,第9页
    [4]黄慕兰.“五四启蒙”忆周南.长沙市周南中学校友会.春晖芳草(1905-2005),内部刊物,第5页
    [1]李振鹏逼死袁舜英女士的真相.湖南大公报,1920年10月23、24、25日
    [2]一鸣.袁女士为什么自杀.湖南大公报,1920年10月23、24日
    [1]曾宝荪批评袁女士自杀事.湖南大公报,1920年10月24日
    [2]周毓明.湖南妇女运动之过去与将来.湘报副刊:湖南学生联合周刊,第8期,1924年6月4日
    [3]周南女生吴家谨自杀.湖南大公报,1925年1月30日
    [4]健学会广告.湖南大公报,1919年6月11日
    [5]健学会正式成立.湖南大公报,1919年6月16日
    [1]陈夙荒,即陈润霖,曾任楚怡学校校长、湖南教育会会长。
    [2]长沙社会面面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第7卷 第1号.吕芳文.五四运动在湖南.长沙:岳簏书社,1997年,第400页
    [3]朱剑凡.“中国人‘生的观念'与‘死的观念'之根本谬误”.湖南大公报,1919年6月24-28日
    [4]文化书社昨日开会.湖南大公报,1920年8月3日
    [5]文化书社缘起.湖南大公报,1920年8月25日
    [6]李维汉.回忆新民学会.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70页
    [1]华法教育会湖南分会之消息.湖南大公报,1920年7月7日
    [2]毛泽东记.女子勤工俭学.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3、8日
    [3]朱仲芷.在纪念朱剑凡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王玉仙等.周南中学85周年校庆纪念册(1905-1990).朱仲芷系朱剑凡第三个女儿,于1910-1922年就读于周南女校,曾于1926年担任周南女中的训导主任兼英文教师。
    [4]长沙师范学生之欢迎会.湖南大公报,1920年7月20日
    [1]其生.学生自治”之商榷.湖南大公报,1920年10月21、22日
    [2]周南女校.周南杂志·文艺,1917年6月9日.学生自治会在1916年8月至1917年6月间的运作概况,由师范本科三年生贺益裕记录。
    [3]民盾.省城各校之现状--周南女学校.湖南大公报,1919年10月30日
    [4]周敦祥,湖南长沙人,周南女校学生,后入南京高等师范补习班学习。1921年去新加坡南洋女中任教。大革命失败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解放后任湖南文史馆馆员。
    [1]韩文斌.参加新民学会的周南师生.春晖芳草(1905-2005),内部刊物,2005年,第22页
    [2]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1920年冬刊).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页
    [3]各校罢课后之情形.湖南大公报,1919年6月6日
    [4]女学生按户宣讲 阃以内则君主之.湖南大公报,1919年6月12日
    [1]田伏隆主编.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77页
    [2]周敦祥.女界钟.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22页
    [3]周敦祥.女界钟.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22页
    [4]陈启民.赵五贞女士自刎纪实.女界钟特刊,第1号,1919年11月21日
    [1]陶毅.关于赵女士自刎以后的言论.女界钟特刊,第1号,1919年11月21日
    [2]长沙社会面面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第7卷 第1号.吕芳文.五四运动在湖南.长沙岳簏书社,1997年,第401页
    [3]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成立.湖南大公报,1919年12月3日
    [4]上海申报,1919年12月10日
    [5]葛健豪,湖南双峰人,1919年底赴法勤工俭学,后参加1921年2月28日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发动的“二八”运动。1924年回国后在长沙湖南平民女子职业学校任校长。1943年病故,时年78岁。
    [6]女子留法预备团招考广告.湖南大公报,1920年3月1日
    [7]野友.最近长沙之妇女问题.北京晨报,1920年3月10日
    [1]女子留法预备团考试揭晓.湖南大公报,1920年3月12日
    [2]欢送女子留法团.湖南大公报,1920年3月17日
    [3]留法女子勤工俭学情形.时事新报,1921年1月31日
    [4]劳启华,左宗杞,吴超琏等.通讯.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23日
    [1]开放海外大学女子请愿团致女界全体书.湖南大公报,1921年7月20-26日
    [2]北京晨报,1921年7月29日
    [1]王政,刘禾,高彦颐.从《女界钟》到“男界钟”:男性主体、国族主义与现代性.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第2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页
    [2]陈三井.近代妇女运动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第249-250页
    [3][韩]李宣坭.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形成及发展.通过中国妇女看中国历史.第322页
    [4]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妇女之友,第9期,1927年1月15日
    [1]中华教育改进社女子教育委员会朱其慧等.清华停送女生留学问题本社女子教育委员会致清华校长函.新教育,第6卷 第1期,1923年
    [2]中华教育改进社女子教育委员会.改进中国女子教育之计划.新教育,第6卷 第2期,1923年
    [3]女子参政会要求参政权--请国会修正选举法.湖南大公报,1923年5月16日
    [4]北京女学界组织女同志会--主张办法载于宣言.湖南大公报,1924年5月7日
    [5]杜芳琴.中国妇女研究的历史语境:父权制、现代性与性别关系.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3-64页
    [6]中国女界代表为发起国际妇女节纪念会告女同胞.京报,1925年3月7日
    [1]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之过去与现在及其将来.中国妇女,第12期,1926年4月20日
    [2]吾国女子教育平等之曙光.妇女杂志,第6卷 第11号,1920年
    [3]奉天女学生示威运动与警察大起冲突.天津大公报,1921年1月6日
    [4]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之过去与现在及其将来.中国妇女,第12期,1926年4月20日
    [5]向警予.直隶第二女师学潮在女子教育革新运动上的价值.妇女周报,第33号,1924年4月9日
    [1]向警予.评鄂女师学潮并告怀抱改革女子教育思想的姊妹.妇女周报,第83号,1925年4月19日
    [2][美]史景迁.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3]毕业于周南旧制中学第4班。
    [4]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60-361页
    [5]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之过去与现在及其将来.中国妇女,第12期,1926年4月20日
    [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第191页
    [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183-184页
    [2]杜芳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51页
    [3]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5,66-67页
    [4]高君宇.女权运动者应当知道的.向导(周报),第8期,1922年11月2日
    [1]中国妇女协会成立记要.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388页
    [2]向警予.中国妇女运动杂评(节录).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3]向警予.女国民大会的三大意义.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443页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279-280页
    [5]王政.评柯临清著《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革命》.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4期,第345页
    [6]王政.评柯临清著《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革命》.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4期,第346页
    [7](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革命文献,第八辑,第128页
    [8]曹国智.何香凝先生与中国妇女运动.风雨八十年--曹国智回忆录.湖南省政协机关印刷厂,1995年第86页.原载上海妇女知识丛书,第十辑,1941年7月25日
    [1]政治周报第6、7期合刊,1926年7月10日
    [2]驻日国民党妇女部之参加革命运动.湖南大公报,1926年2月22日
    [3]王政.评柯临清著《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革命》.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4期,第347页。王政指出,这个定义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是在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出现时就出现的词,也是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在与女权主义发生冲突时,也需要把女权主义力量招过来的时候就用了这样一个排斥、重新界定的方式,但欧洲社会主义政党用的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的女权主义”,中国共产党加了一个“西方的”。这两者是有渊源关系的,象向警予这样使用这类词的人,她是在法国留学的,跟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有直接的联系,是照搬过来的。
    [4]王政.评柯临清著《从社会性别角度看中国革命》.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4期,第347页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第1版,1998年影印版,第393页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第1版,1998年影印版,第394页
    [2]王一知.对于统一妇女运动的意见.光明,第8期,1926年6月30日
    [3]王一知.对于统一妇女运动的意见.光明,第8期,1926年6月30日
    [4]向警予.中等以上女学生的读书问题.妇女杂志,第10卷 第3号,1924年3月1日
    [5]中共女党员,时任中共共青团广东省委委员,1928年牺牲。
    [6]区夏民.女学生应有之觉悟.广东青年,第2期,1926年5月30日
    [7]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妇女之友,第9期,1927年1月15日
    [8]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 第1版,1998年影印版,第388页
    [9]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李又宁等.中国妇女史论文集 第1辑.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349页
    [1]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1页
    [2]俞庆棠.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女子教育.李又宁等.中国妇女史论文集 第1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64页
    [3]露意苡女士.中国女子教育问题.周世钊记.湖南大公报,1921年12月14、15、17日
    [4]张东荪.斗争最尖锐的是有关女子问题.朱荣贵.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0页
    [5]曹聚仁.男女同学.妇女生活,卷1期1,1935年7月1日,第14-15页
    [6]妇女周报,第6号,1923年9月26日
    [1]竟有请禁男女同校者.湖南大公报,1922年12月13-14日
    [2]经亨颐.民国日报副刊,1923年10月15日
    [3]男女同校问题(一校、陈独秀通信).新青年,第8卷 第2号,1920年10月1日
    [4]吾国女子教育平等之曙光.妇女杂志,第6卷 第11号,1920年
    [5]岳云中学.岳云中学建校80周年暨何炳麟先生诞生110周年纪念册.1988年4月,第45页
    [6]中共湘区委员会旧址陈列馆、长沙市博物馆馆藏资料
    [7]周调阳.北高附中实行男女同校后一年来经过之概况.教育丛刊(北京),第3卷 第3集
    [1]岳云中学.岳云中学建校80周年暨何炳麟先生诞生110周年纪念册.1988年4月,第39页
    [2]刘薰宇.“五四”以来的教育.教育杂志,第18卷 第5号
    [3]一般说来,西方第一代新女性的主要活跃年代,为1880至1890年代;第二代新女性的活动高峰期,则在1920到1930年代。见Sally Ledger,The Woman:Fictiong and Feminism at the Fin de Siecle(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7),pp.1-34
    [4]许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论述策略.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台湾),第10期,第99页
    [5]胡适.美国的妇人.新青年,1918,(3)
    [1]妙然.新妇女与旧家庭.新妇女,卷1号2,1920年1月15日,第7页
    [2]张挹兰.新妇女的使命.妇女之友,第9期,1927年1月15日
    [3]茞君.新妇女的要素.妇女共鸣,第15期,1929年11月1日,第14页
    [4]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第337页
    [5]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6]广东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庆纪念会的演说.孙中山选集.1956年,第890-892页
    [1]金一虹.民国时期女子高等教育的性别议题--以金陵女子大学为个案.妇女研究论,2006,(3)
    [2]现代评论,二周年刊
    [3]舒新城.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变迁史.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第412页
    [4]李光业.今后之女子教育.妇女,第8卷 第2号
    [5]高一涵.女子参政问题.现代论文丛刊(第三册),第35-36页
    [6]中华教育改进社女子教育委员会.改进中国女子教育之计划.新教育,第6卷 第2期,1923年,第231页
    [1]李六如.妇女解放之三大疑问.湖南大公报,1921年5月14、15、16、18日
    [2]李人杰.男女解放.梅生.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第一册).新文化书社,1929年
    [1]梁在鄂演讲.女权运动之步骤.湖南大公报,1922年9月16日
    [2]梁启超.人权与女权.饮冰室合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9年,第81-86页
    [3]黄醒.替女子们出个主意.湖南大公报,1923年6月7日
    [4]我对于痞徒的感想.湖南大公报,1923年6月9日
    [5]我们的商榷.湖南大公报,1923年6月16日
    [6]我们的商榷.湖南大公报,1923年6月22日
    [1]宁乡女子陈家庆.女子生活宜独立.湖南大公报,1921年7月22、23日
    [2]平子.联省自治.湖南大公报,1921年1月13日
    [3]自治根本法意见书.湖南大公报,1921年4月9、11日
    [4]吴剑,1908年毕业于周南简易师范第二班。后来曾任省立一女师、长沙师范校长。
    [5]陈子博.读女界联合会自治根本意见一点意见.湖南大公报,1921年4月16、18日
    [1]湖南女界联合会意见书.湖南大公报,1921年5月6、7日
    [2]全体女界请愿审查会纪事.湖南大公报,1921年5月17日
    [3]女界代表昨又请愿审查会.湖南大公报,1921年5月19日
    [4]湖南女界联合会第二次宣言书.湖南大公报,1921年5月26、27、28日
    [1]醴陵女界被殴后之选举运动.湖南大公报,1922年3月25日
    [2]湖南湘乡人,1916年毕业于周南本科师范第二班。曾担任溆浦女校校长,致力于教育救国。后来认识到教育难以提升女权,于是离开学校,竞选省议员;为此,她坐轿到处演说,争取选票,最终当选省视学。
    [3]宫延璋.湖南近年来之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在湖南.长沙:岳簏书社 1997年.原载湖南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1925年9月
    [4]昨日女界之联合大会议 对付程子枢提案.湖南大公报,1924年11月10日
    [5]昨日之宪法会议.湖南大公报,1924年11月11日
    [6]程老娘致女界联合会电.湖南大公报,1924年11月11日
    [7]与程子枢同调之文章 自称公民代表之一封信.湖南大公报,1924年11月13日
    [8]男女议员对程子枢之攻击 且大闹一场.湖南大公报,1924年11月15日
    [1]宪法会议将程子枢案打消.湖南大公报,1924年11月18日
    [2]《咏程夫子》:程夫子口舌颇拙,故自己常称我我。女界称程为人类蟊贼,苏副议长则称他为女界功人.湖南大公报,1924年11月19日
    [3]湘省的女权运动.湖南大公报,1924年2月22日
    [4]黄醒.妇女运动更始.湖南大公报,1924年11月16日
    [1]湖南女子之五权运动.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月27日
    [2]周毓明.湖南妇女运动之过去与将来.湘报副刊·湖南学生联合周刊,第8期,1924年6月4日
    [3]陶斯咏.宪法讨论中之一函.湖南大公报,1921年5月5日
    [4]颜息庵.男女平权问题.湖南大公报,1921年5月22日
    [5]陈子博.读女界联合会自治根本意见一点意见.湖南大公报,1921年4月16、17、18日
    [1]昨日省宪审查会纪闻.湖南大公报,1921年5月18日
    [2]陶斯咏.致宪法审查员一函:女子应当承受遗产的理由和对于反对派审查员的忠告.湖南大公报,1921年5月4日、21日
    [3]李左汉、王珏、李咏南均毕业于周南女校。
    [4]女界联合会恢复.湖南大公报,1924年6月9日
    [1]黄醒.最近所见青年们的刊物.湖南大公报,1926年3月23日.原载《妇女先锋》发刊辞.妇女先锋,第1期,1926年3月8日
    [2]湖南劳动妇女大会纪事.湖南大公报,1926年12月22日
    [3]湘潭民报,1927年1月7日
    [4]湖南全省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宣言.湖南第一次全省妇女代表大会日刊,第1期.湖南大公报,1927年1月26日
    [5]湖南全省妇女代表大会宣传纲要.湖南第一次全省妇女代表大会日刊,第1期.湖南大公报,1927年1月26日
    [1]湖南全省妇女代表大会开幕之盛况.湖南大公报,1927年1月27日
    [2]北伐女救护队即由长沙出发.湖南大公报,1926年8月23日
    [3]党红十字会慰劳前线将士.湖南大公报,1926年8月25日
    [4]拾青.长沙教育的危机.湖南大公报,1921年8月14、15日
    [5]湖南省志·教育志上册.视察湖南教育报告,第172页
    [6]向警予.直隶第二女师学潮在女子教育革新运动上的价值.妇女周报,第33号,1924年4月9日
    [7]中等以上学校调查表.湖南大公报,1921年3月18日
    [8]陈徐佩琼.关于女界之自治意见书.湖南大公报,1921年3月28日
    [1]杨国础,我对于湖南教育界所欲贡献的一点意见.湖南大公报,1923年2月8日
    [2]洗心.敬告女学生.湖南大公报,1922年1月14日
    [3]黄醒.质问支持女子教育者.湖南大公报,1924年12月14日
    [4]向警予.直隶第二女师学潮在女子教育革新运动上的价值.妇女周报,第33号,1924年4月9日
    [5]莳竹.对于女学界的感触.湖南大公报,1924年6月18日
    [6]张举贤.一个疑问.湖南大公报,1922年5月22日
    [7]莳竹.对于女学界的感触.湖南大公报,1924年6月19日
    [1]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之过去与现在及其将来.中国妇女,第12期,1926年4月20日
    [2]李健儿.读“自治女校开除学生问题”以后.湖南大公报,1926年6月10日
    [3]廖锡瑞.为什么“以特殊手段开除学生”.湖南大公报,1926年4月3日
    [4]李健儿.读“自治女校开除学生问题”以后.湖南大公报,1926年6月10日
    [5]莳竹.对于女学界的感触.湖南大公报,1924年6月19日
    [6]欧阳女士.解放.湖南大公报,1922年2月9日
    [7]男女学生组织十姊妹团.湖南大公报,1924年8月12日
    [8]莳竹.对于女学界的感触.湖南大公报,1924年6月19日
    [1]初级师范生应不应该学教育学.湖南大公报,1922年7月29日
    [2]黄醒.关于第一女师八班课程之又一报告.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10日
    [3]熊梦飞.教育界一个紧急问题--第一女师学科不完全.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8日
    [4]读了“教育界一个紧急问题”以后.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9日
    [5]黄醒.关于第一女师八班课程之又一报告.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10日
    [6]湖南教育界罪恶之中心?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14日
    [7]熊梦飞.教育界一个紧急问题--第一女师学科不完全.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8日
    [8]敬告第一女师当局及办学人员.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11日
    [1]黄醒.请大家用真面来说理.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14日
    [2]行真(修业学校).我也谈谈湖南的教育.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12日
    [3]黄醒等请澈查一女师校长.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20日
    [4]惇元.女子教育.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12日
    [5]教育委员会决议之要素.湖南大公报,1920年8月13日
    [1]设立女子中学之会议.湖南大公报,1921年8月9日
    [2]添设女子第一中学消息.湖南大公报,1923年4月7日
    [3]男一师女生全部退学矣.湖南大公报,1924年3月13日
    [4]教育司禁止男女同学以后……亦发生多少效力.湖南大公报,1924年6月11日
    [5]长沙妇女自觉之新声--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毕业生的收回附小运动.湖南大公报,1925年1月18日
    [1]长沙妇女自觉之新声--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毕业生的收回附小运动.湖南大公报,1925年1月18日
    [2]教育界之零段消息.湖南大公报,1925年1月30日
    [3]教育厅改良女子教育通令.湖南大公报,1927年1月6日
    [4]李士元.本校略史.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编印.周南女校周年纪念特辑,1939年5月1日,第1页
    [1]消息.湖南大公报,1921年7月8日
    [2]朱剑凡.周南女校来函.湖南大公报,1921年7月9日
    [3]新民学会会员,湖南妇女界“游学六君子”之一,后担任台北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4]教育界之新消息.湖南大公报,1921年7月15日
    [5]行真(修业学校).我也谈谈湖南的教育.湖南大公报,1922年8月12日
    [6]陈徐佩琼.关于女界之自治意见书.湖南大公报,1921年3月28日
    [7]周南女校之大风潮:中学部解散三班.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19日
    [8]周南女校之大风潮:中学部解散三班.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19日
    [1]周南女校之大风潮:中学部解散三班.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19日
    [2]呜呼周南女校之风潮越闹越认真.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0日
    [3]呜呼周南女校之风潮越闹越认真.湖南大公报,921年10月20日
    [1]呜呼周南女校之风潮越闹越认真.湖南大公报,921年10月20日
    [2]周南女校风潮解决矣,出校学生全体入校.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3日
    [3]周南风潮又有变动--周敦祜不认过……朱校长不允复缺.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5日
    [4]周南女校风潮之调停,或有解决希望?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7日
    [1]龙兼公.周南中学学生竟如此解散了吗?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0日
    [2]黄醒.我对于周南学生离校事多一句嘴.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2日
    [3]周南女校风潮之转机.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1日
    [4]周南女校风潮之调停或有解决希望.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7日
    [5]周南女校风潮之转圆消息·校董会提出调停意见.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2日
    [1]周南风潮又有变动--周敦祜不认过……朱校长不允复缺.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5日
    [2]周南女校风潮之转机.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1日
    [3]周南女校风潮之转圆消息·校董会提出调停意见.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2日
    [4]周南风潮又有变动--周敦祜不认过……朱校长不允复缺.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5日
    [5]杨石.我对于周南学生离校事多一句嘴.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4日
    [1]陶斯咏.周南风潮痛言.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31日,11月2日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3]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17页
    [4]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第一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第428-430页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第317-318页
    [1]周南女校风潮解决矣,出校学生全体入校.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3日
    [2]兼公.周南中学学生竟如此解散了吗?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0日
    [3]桑兵著.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第10-11页
    [4][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5]湖南体育史略.湖南大公报,1923年6月4日
    [6]周南女校.湖南大公报,1923年10月16日
    [1]系朱剑凡长女,1920年毕业于周南旧制中学第一班,同年被选派入福湘女校幼稚师范进修,后任周南幼稚园园长。
    [2]李咏南,1908年毕业于周南简易师范第一班,为湖南首批官费留日女生之一。专攻幼教,湖南著名幼教专家。
    [3]周南女校开办幼稚园.湖南大公报,1922年6月16日
    [4]周南女校之演讲会.湖南大公报,1922年4月12日
    [5]杨笔均翻译,周杰诚以栗笔记.设计教育法(美国盖葆耐君在周南女校讲演).湖南大公报,1922年4月16-24日
    [6]周南女校.湖南大公报,1923年10月16日
    [1]毛捧南.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1页
    [2]论仿办童子军.湖南大公报,1917年4月17日
    [3]童子军恢复之动机.湖南大公报,1924年3月17日
    [4]湖南童子军之进行.湖南大公报,1917年10月9日
    [5]江以南.湖南省童子军训练的经过.湖南省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
    [6]周南女校.湖南大公报,1923年10月16日
    [1]见附录A:周南校友重点访谈对象一览表
    [2]竹.周南游艺会参观记.湖南大公报,1924年5月1日
    [3]叔思.看了周南女校游艺会以后.湖南大公报,1924年12月28日
    [4]1925年度收入(包括学费和政府津贴)合计4681.66元,而经常支出合计9600元,收支两抵,不敷达4818.34元.周南女子中学《大公报》,1925年11月10日
    [5]周南女子中学.湖南大公报,1925年11月11日
    [1]周南女子中学.湖南大公报,1925年11月11日
    [2]杨洁.透析上海的近现代女子教育.妇女研究论丛,2001,(5)
    [3]周南女学校.湖南大公报,1925年4月5日
    [1]周南亦发起抵制购外国玩具.湖南大公报,1926年1月20日
    [2]周南女子中学.湖南大公报,1925年11月11日
    [3]周南女校之纪念会.湖南大公报,1926年5月3日
    [1]本校二十七周年纪念-主席李士元校长报告.周南季刊,1927-1937年
    [2]成波文.傲霜凌雪不争春--访女烈士姚韵梅之侄女姚纪怀.湖南长沙市周南中学校校友会.春晖芳草(1905-2005),2005年,第47-48页
    [3]朱仲芷,原名朱穆慈,朱剑凡女儿,肖劲光夫人。1922年毕业于周南旧制中学第二班。与谢觉哉、柳直荀等同为“湖南人民收回中华邮政管理权委员会”委员之一。
    [4]当时最低级职员,后该称邮务生。
    [5]贺益昭的堂姐,肄业于周南女校,为新民学会早期会员,思想进步。
    [6]贺勃.我是中国第一个女邮工.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1990年第1期,第151页
    [1]贺勃.我是中国第一个女邮工.湖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湖南文史,1990年 第1期,第151页
    [2]长沙市周南中学.百年薪火--周南百年奋进史(1905-2005),第136页
    [3]长沙市周南中学.百年薪火--周南百年奋进史(1905-2005),第136页
    [1]陈独秀.民族解放与妇女解放--在汉口市立女中讲演(1938).朱荣贵.前辈谈人权-中国人权文献选辑:(二)女性与人权.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3页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03页
    [3]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页
    [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最近妇女运动的决议案(1927年8月21日).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央通告第十四号(1927年10月26日).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妇女运动决议案(1932年2月6日).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共中央通告第九号(1927年冬).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5-7页
    [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1928年7月10日).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11-19页
    [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最近妇女运动的决议案(1927年8月21日中央常委通过).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1-2页
    [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151-153页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共中央通告第五十八号--关于女工农妇运动的工作路线(1929年12月1日).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29-32页
    [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1928年7月10日).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12-13页
    [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湖南工作计划大纲.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55页
    [3]杨之华.中国妇女运动罪言.女伴,第2期,1926年12月16日
    [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江苏第二次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草案(1929年11月).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第51页
    [1]妇女之声汇刊,第54-55页
    [2]教育杂志,第17卷 第10号,1925年
    [3]妇女会组织大纲.妇女共鸣,第1卷 第10期,1932年10月
    [1]韩贺南.整体化、自省与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理念与方法(1927-1937).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5期
    [2]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的都市文化在上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3-112页
    [3]达里.论所谓名嫒.女声,第1卷 第13期,1933年
    [4]王西延.妇女怎么样解放自己.女子月刊,第1卷 第9期,1933年
    [1]君慧.我国女子教育的再认识.妇女生活,第1卷 第3期,1935年
    [2]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5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17页
    [3]李赋京.无论如何女子总是女子.国闻周报,12卷9期,1935年3月1日。
    [4]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第30页
    [5]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度,第 页
    [6]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第44-46页
    [7]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第46页
    [1]北平新报,1935年10月4日
    [2]读者来信.女声,第3卷17期,1935年7月31日
    [1]Lien,Ling-ling.Searching for the New Womanhood.Irvin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h.Ddiss).p93
    [2]陈学昭.妇女运动近趋的一面观.天津大公报(妇女与家庭版),1928年6月28日
    [3]曹孚.新妇女论--片段的贡献.上海民国日报,1930年12月10日
    [4]警吾.妇女要有彻底觉悟.湖南大公报,1930年7月2、3日
    [5]少者.怎样做个现代女学生.周南季刊,1937年,第21-26页
    [6]初三十二班黄佩兰.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第34页
    [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年
    [2]依据雷良波、陈东阳等《中国女子教育史》、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数据统计而得。
    [3]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104页
    [4]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丁编.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137页
    [5]李真.压迫、欺骗和奋斗.妇女生活,1936年3月4日,第40页
    [6]茜.女学生谈片--座谈会记录.妇女生活,1935年1月4日,第69页
    [1]刘宁元.中国女性史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57页
    [2]茜.女学生谈片--座谈会记录.妇女生活,1935年1月4日,第70页
    [3]教育部编.教育法令汇编(第二辑).1937年1月,第48页
    [1][美]史景迁.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第69页
    [2]湖南省主席何键的女儿。
    [3]省妇女会最近之三大计划.湖南妇女报,1936年11月3日
    [1]谢冰莹,国民革命军北伐时的著名女兵作家,以《女兵自传》而享誉全国,抗战开始自任湖南妇女慰劳会团长。
    [2]谢冰莹.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出征记.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628页
    [3]曹国智.抗战初期的湖南抗日救亡运动.风雨八十年--曹国智回忆录.长沙:湖南省政协机关印刷厂,1995年,第86页
    [4]该委员会附属于抗战期间宋美龄领导的全国妇工委,一般由省政府主席的夫人或女儿担任主任委员。
    [1]湖南妇女抗敌后援会.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459页
    [2]曹国智.抗战初期的湖南抗日救亡运动.风雨八十年--曹国智回忆录.长沙:湖南省政协机关印刷厂,1995年,第60-62页
    [3]教育厅改良女子教育通令.湖南大公报,1927年1月6日
    [4]吴剑.湖南省立男女中学学校沿革.湖南省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
    [5]教育厅对于私立两女校之处置.湖南大公报,1927年1月1日
    [1]吴剑.马日事变后的湖南省立第二中学.湖南省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
    [2]何键.怎样提高女权和使男女教育平等.何芸樵先生讲演集(一)·教育,第58页.转引于《湖南教育史》第二卷,第716页
    [3]湖南省教育厅民国22年9月.湖南全省公私立中等以上学校名册及校长履历调查表.
    [4]萧笃宋.长沙学校抗日救国之活动概况.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343页
    [5]吴剑.湖南省立男女中等学校沿革.湖南省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第204页
    [1]1927年10月组成临时董事会,胡子靖任董事长,陈润霖、左益斋、严动甫任董事成员。
    [2]学校大事记/训导工作报告/教导概况(1935-1942).湖南省档案馆材料,59-7-6
    [3]1930年毕业于周南旧制中学第九班,解放后长期担任长沙一中校长,为长沙一中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
    [1]王政先(台湾).心有千千结.王玉仙等.周南中学85周年校庆纪念册(1905-1990),第44页
    [2]蒋国平.校训之启示.周南女中三十九周年纪念特刊,1944年5月1日,第3页
    [3]蒋国平.校训之启示.周南女中三十九周年纪念特刊,1944年5月1日,第3页
    [4]蒋国平.校训之启示.周南女中三十九周年纪念特刊,1944年5月1日,第4页
    [5]黄大璞.感动与感激.长沙市周南中学校友会.春晖芳草(1905-2005),2005年,第23页
    [1]王政先(台湾).心有千千结.王玉仙等.周南中学八十五周年校庆纪念册(1905-1990),第45页
    [2]符笑汀.惨淡经营薪火接.名校之花(1905-2005),第3期
    [3]长沙市周南中学.百年薪火--周南百年奋进史(1905-2005),第24页
    [4]曹国智.我与周南.风雨八十年--曹国智回忆录.湖南省政协机关印刷所,第16页
    [1]王政先(台湾).心有千千结.王玉仙等.周南中学八十五周年校庆纪念册(1905-1990),第45页
    [2]这里的“党”是指国民党,“团”是指三青团。
    [3]成波文.名门·名校·名将.陈立伦.春晖芳草(1905-2005),第12页
    [4]球王归矣--卒业两江就聘母校 诚朴谨肃一如当年.周南季刊,1927-1937年,第200页
    [5]李捷三.喷薄而出的周南女校(中).中小学管理,1996年,第7期,第34页
    [6]从李琬华访谈中了解到,周南女教师选择不结婚其实是迫于无奈,李说:“周南对女老师要求很严厉,一结婚就被解雇,因为结婚就要生孩子,也就不能教书了。”李还说,因为这一原因,自己差点成为独身者中一人。她在周南工作15年,到33岁才结婚,怀孕7个月孩子早产,后来就被解聘,为此还哭了一场,想起自己,想起那些女老师觉得女孩子命运真的可怜,怀了孩子,就不能继续工作了。
    [1]知曰.本校校风述评.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128页
    [2]余楠秋先生讲演.李静 钟英记.现代中学生应有的态度.周南季刊,1932-1933年
    [3]刘先生.法国的女子.钟英笔记.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10-14页
    [4]少者.怎样做个现代女学生.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21-26页
    [5]余静.青年学子的修养.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27-31页
    [6]静.民国二十一年之所希望.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71-73页
    [7]曹国智.妇女救国的责任是什么?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105-113页
    [8]马菊初.解放之路.周南女中三十九周年纪念特刊,1944年5月1日
    [9]无名氏.我的人生观.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85-88页
    [1]李静.女子职业问题之研究.周南季刊 1932-1933年,第32-35页
    [2]曹国智.我与周南.风雨八十年--曹国智回忆录.湖南省政协机关印刷所,第19页
    [3]黄芝仙.女子与文学.周南季刊,1932-1933年
    [4]全校游艺比赛会志盛.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208-209页
    [5]曹国智.我与周南.风雨八十年--曹国智回忆录.湖南省政协机关印刷所,第16页
    [6]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206页
    [1]曹国智.周南季刊,1932年4月3日,第66-70页,
    [2]知曰.本校校风述评.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128页
    [3]静.自述.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152-156页
    [4]黄益德.本校学生.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132-133页
    [5]知曰.本校校风述评.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127页
    [1]因周南处国统区,故站在国民党立场上把共产党的活动称为“共祸”。
    [2]自治会纪事·各股工作报告.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236-259页
    [3]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206页
    [4]邓壁君.周南学生的使命.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1-2页
    [5]各班自治会进行顺利.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207-208页
    [1]湖南省志编篡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第一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33-434页
    [2]平教会函请设立妇女平校.湖南大公报,1924年10月27日
    [3]湖南学生联合会议决各校自治会一致附设平校.湖南大公报,1925年3月10日
    [4]雷良波,陈东阳,熊贤军.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第371页
    [5]周南季刊,1932-1933年,第206-207页
    [1]本校二十七周年纪念(主席李士元校长报告).周南季刊,1932-1933年
    [2]曹国智.自序.风雨八十年--曹国智回忆录.湖南省政协机关印刷厂,第2页
    [3]王政先(台湾).心有千千结.王玉仙等.周南中学八十五周年校庆纪念册(1905-1990),第45页
    [4]附录A:周南校友重点访谈对象一览表
    [5]曹国智.妇女需要结成广大的联合阵线.北平新报,1936年7月16日
    [6]曹国智.她们为什么只空谈理论.北平新报,1936年4月23日
    [7]北平妇救会党团书记曹国智.北师大周报,1985年
    [1]学校大事记/训导工作报告/教导概况(1935-1942).湖南省档案馆材料,59-7-6
    [2]学校大事记/训导工作报告/教导概况(1935-1942).湖南省档案馆材料,59-7-6
    [3]附录A:周南校友重点访谈对象一览表
    [1]附录A:周南校友重点访谈对象一览表
    [2]陈嘉杰.周南杂记.湖南长沙周南中学校友会.春晖芳草,2005年,第28页
    [3]杨仁.我爱体育,更爱周南.周南中学校友会.春晖芳草,2005年,第259页
    [4]后记.周南女中高五班同学.周南女中高五同学录,1937年
    [1]附录A:周南校友重点访谈对象一览表
    [1]耿桂荣.再次走近廖静文大姐.长沙市周南中学校友会.春晖芳草(1905-2005),2005年,第51页.廖静文,现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1935-1941年就读于周南女校。
    [2]长沙学校抗日救亡活动概况.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346页
    [3]萧笃宋.长沙学校抗日救亡活动概况.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346页
    [4]萧笃宋.长沙学校抗日救亡活动概况.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347-348页
    [5]李静,字子平,周南化学教员,党组织单线联系的党员。不属周南(学生)支部,其任务是负责上层统战工作。1938年9月,曾与李淑纯奉命离校抓“民先”和“妇工委”工作,后因车伤暂时离校。1942年3月被学校辞退。
    [6]中共湖南省委书记高文华之女,共产党员。
    [1]徐特立在湘十个月的工作报告(1938年9月).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地下党历史文献选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9页
    [2]沈祖麟,罗岳淮.发扬周南的光荣革命传统--周南女中地下党史概述.王玉仙等.周南中学八十五周年校庆纪念册(1905-1990),第27页
    [3]彭连英.周南教导·下编,1937年
    [4]高七班雷淑润.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第40页
    [1]编辑者王瑛 校订者李士元.周南女青训团精神训练教材.1937年3月
    [2]编辑者王瑛 校订者李士元.周南女青训团精神训练教材.1937年3月,第45-46页
    [3]李士元.周南教导(1937)训育专号,1937年12月25日,第1-2页
    [4]高九班黄文.代序.李士元编.周南教导·训育专号上编,1937年12月25日,第1页
    [5]初二十九班陈皇英.李士元编.周南教导·训育专号上编,1937年12月25日,第7-9页
    [1]初二十九班陈皇英.李士元编.周南教导·训育专号上编,1937年12月25日,第9页
    [2]初二十九班陈皇英.李士元编.周南教导·训育专号上编,1937年12月25日,第7-9页
    [3]高九班李廉凤.李士元编.周南教导·训育专号上编,1937年12月25日
    [4]高九班瑞欣.李士元编.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57页
    [5]初三十班孙胜群.李士元编.周南教导,1937年12月25日,第26页
    [6]高七班李建秋.李士元编.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37页
    [1]高八班刘国诚.李士元编.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54页
    [2]彭连英.李士元编.周南教导·下编,1937年12月25日,第4页
    [3]高九班黄文.代序.李士元.周南教导训育专号上编,1937年12月25日,第1页
    [4]初二十六班汪涣白.李士元编.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1页
    [5]高九班张素佛.李士元编.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61页
    [6]初二十六班汪涣白.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1页
    [7]高十一班田叔平.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18页
    [8]高十一班郭第新.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19-20页
    [1]初三十班杨培蕴.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18页
    [2]初三十班张淑佳.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17-18页
    [3]高八班罗曼仙.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51页
    [4]高九班冷松琴.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79页
    [5]附录A:周南校友重点访谈对象一览表
    [6]附录A:周南校友重点访谈对象一览表
    [1]初三十班孙胜群.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
    [2]谢冰莹.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出征记.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628页
    [3]高十班黄玉兰.周南教导·中编,1937年12月25日,第84页
    [4]本校四战士的后愿.周南教导又编,1937年12月25日,第1-2页
    [5]本校四战士的后愿.周南教导又编,1937年12月25日,第10页
    [1]本校四战士的后愿.周南教导又编,1937年12月25日,第11-13页
    [2]本校四战士的后愿.周南教导又编,1937年12月25日,第15-16页
    [3]周南女中高五班同学编.周南女中高五同学录,1937年
    [1]袁伟,王丽平选.宋美龄自述.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第15-16页
    [2]教育通讯,第25期,第12-13页
    [3]刘静,萧扬.抗战初期的新生活运动妇女指导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1994,(3),第64页
    [4]妇女新运动·创刊号,附录,1938年,第1期
    [5]周德辉.长沙社会文化宣传活动概况.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389页
    [6]田伏隆.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78页
    [7]张素我.张治中与湖南进步文化运动.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1]张素我.张治中与湖南进步文化运动.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585页
    [2]张素我.张治中与湖南进步文化运动.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586页
    [3]张素我.张治中与湖南进步文化运动.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586页
    [4]张素我.张治中与湖南进步文化运动.黎维新,周德辉.长沙文化城--抗战初期长沙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实录.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586页
    [5]学校大事记/训导工作报告/教导概况(1935-1942).湖南省档案馆材料,59-7-6
    [1]附录二:重点访谈对象一览表
    [2]唐明后.永恒的记忆 默默的奉献--敬庆母校百年大庆.春晖芳草,2005年,第44-45页
    [1]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1]李士元.本校略史.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编印.周南女校周年纪念特辑.1939年5月1日,第1页
    [1]周南女校风潮解决矣,出校学生全体入校.湖南大公报,1921年10月23日
    [1]琼·斯科特.女性主义与历史.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第365页
    [2]李士元.本校略史.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学生自治会编印.周南女校周年纪念特刊,1939年5月1日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17页
    [1]长沙市周南中学编.百年薪火--周南百年奋进史 1905-2005.(内部刊物)
    [2]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编.周南女中(校庆纪念特辑).1939.1,1946.1,1947.1,第二部 1948.1
    [3]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编.周南学生.1933.1,1934.1,1936.1 第二部 1933.1
    [4]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师范学校编.周南杂志.1917.9
    [5]湖南周南女中编.湖南私立周南女中三十六周年纪念特刊.1931.5
    [6]湖南周南女子中学编.周南季刊(校刊).1933
    [7]周南女子中学编.周南教导(校刊).1937.12
    [8]周南女中高五班编.周南女中高五同学录(班刊).1937
    [9]王瑛编.周南女青训团精神训练教材(校刊).1937.8
    [10]长沙周南中学编.纪念周南创建八十周年文集.1975.5
    [11]王玉仙等编.周南中学八十五周年校庆纪念册(1905-1990).1980.5
    [12]长沙周南中学编.峥嵘岁月--周南九十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
    [13]湖南长沙市周南中学校友会编.春晖芳草--1905-2005.2005.5
    [14]周南中学长沙校友会编.百年周南校友录(1905-2005).2005
    [15]长沙市周南中学.百年薪火--周南百年奋进史(1905-2005)
    [16]耿桂荣编.名校之花(1905-2005).2005,第1-10期
    [17]毛捧南编.朱剑凡及其教育思想.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18]曹国智.风雨八十年--曹国智回忆录.长沙:湖南省政协机关印刷厂,1995
    [1]梅生.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上海:新文化书社,1923
    [2]庄俞等编.三十年来之中国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1
    [3]程谪凡.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上海:中华书局,1936
    [4]梁欧第,梁欧霓.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正中书局,1936
    [5]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出版馆,1937年 第1版,1998年4月影印
    [6]雷良波.中国女子教育史.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年
    [7]杜学元.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
    [8]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太原: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0]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5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1]新民学会资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曾宝荪,曾纪芬.曾宝荪回忆录[附]崇德老人自订年谱.长沙:岳麓书社,1986
    [1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 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81
    [1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史.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17]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18]湖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五四运动在湖南.长沙:岳麓书社,1997
    [19]金天翮.女界钟.陈雁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0]杜学元等.中国女子教育文萃.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
    [21]李又宁,张玉法.中国妇女史论文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
    [23]李又宁,张玉法.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5
    [24]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
    [25]陈三井.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2000
    [26]吕美颐等.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7]黄新宪.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28]金一虹等.吴贻芳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9]张连红.金陵女子大学校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0]湖南省委宣传部等.向警予纪念文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1]王政,陈雁.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2]刘宁元.中国女性史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3]吕美颐.走出中世纪:近代中国妇女生活的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34]夏晓虹.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5]陈顺馨,戴锦华.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6]张素玲.女大学生与中国现代教育--1900-193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度
    [37]谷忠玉.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女子学校教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8]乔素玲.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39]韩贺南.平等与差异的双重建构: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40]张莲波.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1]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42]陶飞亚.性别与历史:近代中国妇女与基督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3]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4]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5]刘慧英.遭遇解放:1890-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46]陈文联.冲决男权传统的罗网: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47]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48]杜芳琴.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社会性别视角和跨学科视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49]杜芳琴,王政.社会性别(第一、二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0]杜芳琴,王政.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1]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2]杜芳琴.引入社会性别:史学发展新趋势--“历史学与社会性别”读书研讨班专辑.天津(内部刊物),2000
    [53]蔡一平,王政,杜芳琴.赋历史研究以社会性别(内部资料).天津,1999
    [54]杜芳琴.赋知识以社会性别(内部资料).天津,2000
    [55]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东西方之间阅读记.台北:麦田出版有限公司,1995
    [56]王绯.空前之迹--1851-1930: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
    [57]邓小南.唐宋女性与社会(上、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58]王政.越界:跨文化女权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59]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北京:三联书店,1995
    [60]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
    [61]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2]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3]余宁平,杜芳琴.不守规矩的知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64]刘霓.西方女性学--起源.内涵与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65]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三联书店,1997
    [66]李小江,朱虹,董秀玉.批判与重建/性别与中国/主流与边缘.北京:三联书店,2000
    [67]李小江.文化、教育与性别/历史、史学与性别.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8]李小江等.女性?主义--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69]郑新蓉,史静寰,强海燕.赋教育以社会性别(内部资料).北京,2000
    [70]郑新蓉,杜芳琴,张李玺.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导论课程建设、研讨·交流·推 广(内部资料).北京,2001
    [71]Patricia Ticineto Clough.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台北:巨流图书有限公司,1998
    [72]王逢振.性别政治.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73]顾燕翎.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台北:台湾女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
    [74]李贞德,梁其姿.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75]郭夏娟.为正义而辩:女性主义与罗尔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6]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北京: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77]定宜庄.最后的回忆-十六位旗人妇女的口述历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78]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民族叙事/文化寻踪/亲历战争/独立的历程.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3
    [79]游鉴明.倾听她们的声音:女性口述历史的方法与口述史料的运用.台北: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80]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81]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1-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8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83]冯象钦,留欣森.湖南教育史.长沙:岳麓书社,2003
    [84]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85]罗志田.乱世潜流:民族主义与民国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6]周策纵.五四运动史.陈永明等译.长沙:岳麓书社,2001
    [87]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录(第1-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88]王东杰.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
    [89]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0]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91]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2]罗志田.近代中国史学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3]张凤阳等著.政治哲学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94][日]小野合子.中国女性史(1851-1958).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95][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女权辩护·妇女的屈从地位.汪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96][美]凯特·米丽特.性政治.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97][美]贺萧.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98][美]高颜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李志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99][美]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清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江湄,邓京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0][美]罗丽莎.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黄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1][美]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胡志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2][美]曼素恩.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定宜庄,颜宜葳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3][澳]杰华.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吴小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4][加]宝森.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的变迁.胡玉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5][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06][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07][美]劳拉·罗斯克.越界的挑战--跨学科女性主义研究.钟雪萍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8][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109][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艾晓明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1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Ⅰ Ⅱ(全泽本).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111][美]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12][英]约翰·麦克因斯.男性的终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13][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步.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4][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115][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16][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17][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118][美]史景迁著.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李璧玉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119]毛捧南,刘正华.朱剑凡与周南女校.当代教育论坛.
    [120]李绍平.朱剑凡毁家办女学.学习导报,2003,(9)
    [121]李捷三.喷薄而出的周南女校(上、中、下).中小学管理,1996,(7,9,11)
    [122]曲剧.近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4)
    [123]陈晓芳.198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研究综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124]王翠艳.由家国本位到个体本位 由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论晚清至五四知识界女子教育观念之演进.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4)
    [125]郑永福,吕美颐.关于近代中国“女国民”观念的历史考察.妇女研究(人大复印),2005,(5)
    [126]吕美颐.评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天津社会科学,1995,(5)
    [127]吕美颐.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1999,(4)
    [128]赵叶珠.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的演进及评析.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5)
    [129]阎广芬.简论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河北大学学报,2000,(3)
    [130]林吉玲.近代女子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其实践.学术论坛,2001,(3)
    [131]陈笑迎.论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潮.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6)
    [132]陈文联.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想的历史考察.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2)
    [133]章征科.20世纪初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原因及特点.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2,(2)
    [134]乔素玲.中国近代女学地域分布探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2)
    [135]刘丽威.浅议中国近代关于贤妻良母主义的论争.妇女研究论丛,2001,(3)
    [136]陆费逵女子教育思想及对现实的启发.妇女研究论丛,2002,(6)
    [137]胡澎.从“贤妻良母”到“新女性”.日本学刊,2002,(6)
    [138]张莲波.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述评.河南大学学报,1995,(4)
    [139]韩贺南.中国妇女运动实践对妇女理论基本概念的建构--“五·四”时期“女子解放”的含义及其理论背景.妇女研究论丛,2003,(2)
    [140]何黎萍.论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3)
    [141]陈文联.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女权思想的形成.中南大学学报.2003,(6)
    [142]王海鹏.近代来华传教士的男女平等思想及其影响.兰州学刊,2006,(3)
    [143]周萍萍.明末清初传教士对妇女的宣教.妇女研究论丛,2002,(6)
    [144]杨洁.透析上海的近现代女子教育.妇女研究论丛,2001,(5)
    [145]刘映珏.民国时期福建女子教育的三类民间办学力量.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2)
    [146]王政.“国家女权主义”--社会性别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形成(1949-1976).王卓君译.女权主义研究,第31卷,2005,(3)
    [147]宋少鹏.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妇女研究论丛,2005,(6)
    [148]宋少鹏.向警予的女性主义思想.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6)
    [149]张素玲.晚清至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性别话语及其社会文化意涵.妇女研究论丛,2007,(3)
    [150]何萍.中国女性主义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变革--为纪念恩格斯逝世110周年而作.妇女研究(人大复印),2006,(3)
    [151]刘涛,王玉梅.日本实践女学校对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3)
    [152]畅引婷.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女性自我解放意识的觉醒.妇女研究论丛,1998,(3)
    [153]高世瑜.新时期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困惑.史学理论研究,2004,(3)
    [154]侯杰 李净昉.探寻女性主体性--评叶汉明教授的《主体的追寻--中国妇女史研究析论》.妇女研究论丛,2007,(1)
    [155]张莲波.浅谈1921年湖南的妇女参政.史学月刊,1994,(6)
    [156]张莲波,周丽亚.1922前后中国妇女参政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及争论.中州学刊,1998,(5)
    [157]郭海文.女子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妇女研究(人大复印),2005,(6)
    [158]王润清.FEMINISM的释义追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3)
    [159]刘耀春.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史研究.历史研究,2005,(4)
    [160]韩廉.对戊戌妇女运动局限性的历史审视.妇女研究论丛,2002,(1)
    [161]韩廉.戊戌妇女运动:中国批判性别本质主义的先驱--兼驳中国妇女运动比西方落后的偏见.妇女研究论丛,2003,(5)
    [162]闵冬潮.Gender(社会性别)在中国的旅行片段.妇女研究论丛,2003,(5)
    [163]荣维毅.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社会性别理论关系探讨.妇女研究论丛,2003,(4)
    [164]杜芳琴.中国妇女史:从研究走向学科化.山西师大学报,2002,(3)
    [165]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国外社会科学,2001,(6)
    [166]王政.浅论社会性别学在中国的发展.社会学研究,2001,(5)
    [167]大野曜.日本国立女性教育会馆对女性学与社会性别问题的探索.妇女研究论丛,2003,(3)
    [168]吴小英.当知识遭遇性别.社会学研究,2003,(1)
    [169]王雪萍.《闺塾师》与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方法论.妇女研究论丛,2006,(6)
    [170]林绪武.清末的媒体与女性的戒缠足--以《大公报》白话文宣传为中心.妇女研究论丛,2007,(1)
    [171]秦燕.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延安时期新女性的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6,(5)
    [172]李细珠.略论清末国民意识中的性别与权利之关系--以女子参政权为中心的考察.妇女研究论丛,2005,(2)
    [173]李细珠.性别冲突与民初政治民主化的限度--以民初女子参政权为例.中国近代史(人大复印),2005,(12)
    [174]侯杰,王思葳.五四时期新女性的悲剧命运评析--以张嗣婧为例.妇女研究论丛,2004,(6)
    [175]尹旦萍.女性自己的声音--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的女性主义思想.妇女研究论丛,2004,(3)
    [176]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近代史研究,2007,(1)
    [177]黄兴涛.“话语”分析与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历史研究,2007,(2)
    [178]张广利,陈耀.主体建构性和主体行为宣成性--一种后现代主义理论.妇女研究论丛,2003,(6)
    [179][法]甘·德洛奈.女性问题社会学研究:恩格斯的遗产.李朝晖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5,(10)
    [180][美]特雷萨·L·艾伯特.让女性主义回到唯物主义.段素革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5,(10)
    [181]Henrietta Harrison.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2]C.K.Gilmartin.Engendering,China,Culture,andtheState.Cambridge,Mass:Harvar d University Press,1994.
    [183]Beahan,Charlotte.The Women's Movement and Nationglism in Late Ch'ing China.Columbia University.1976
    [184]Joan Judge.Talent,virtue,and the Nation:Chinese Nation and Subjectiv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01
    [185]Kwok,Pui-lan.Chinese Women and Chritiantiy 1860-1927.Atlanta,Georgia:Scholars Press.1992
    [186]Lien,Ling-ling.Searching for the New Womanhood.Irvin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h.Ddiss.).2001
    [187]Prasenjit Duara.The Regime of Authenticity:Timelesness,gender,and National History in Modern China,History and Theory 37∶4.1998
    [188]Wang,Zheng.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189]Yeh,Wen-hsin.The Alienated Academy:Cuture and Polstics in Republican China,1919-1937.Cambridge:Harvaid University Press.1990
    [190]Ye,Wei-li.Seeking Modernity in Chinese's Name.Standford:Sr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91]Margret M.Burton.The Education of Woman in Chian.New York:Revell,1911.
    [192]Ida Belle Lewis.The Education of Girl in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 College,1919
    [193]Beahan,Charlotte.The Women's Movement and Nationalsim in Late Ch'ing China.Columbia University.1976
    湖南《大公报》(1917-1927)
    《中国新女界杂志》1907(1-7)
    《妇女研究论丛》(1997-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