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过程、行动者与危机管理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要求科学地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在各种社会问题当中,90年代以来日益增多的群体性事件成为影响中国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离不开科学地认识和处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从理论角度来讲,探讨重大群体性事件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构建一个解释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模型有助于分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危机问题;从政府管理实践的层面来说,通过理清重大群体性事件由小到大演变的过程和机制,可以为政府管理部门在面对和处置危及社会稳定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时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根本上来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矛盾之间冲突的结果,是利益相关群体表达或维护利益诉求的一种形式。公共政策失衡或者政府行为失范是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起点,组织-行动相互强化过程是重大群体性事件由小到大演变的过程特征,导火索事件的刺激引发结构失衡是导致暴力冲突的直接原因。影响民众组织过程的因素包括公共政策结构、受损群体的空间聚集、群体认同、社会网络以及群体内部的选择性激励等;群体性事件中的民众行动由散漫的个体行动向有效的集体行动转变受制于国家制度空间、个体行动者的认知理性、集体行动的效果、行动中的目标转移以及政府政策调适空间和行政能力等因素。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经过组织-行动重叠发展的三个阶段:从组织的角度来看,分散的个体成员逐渐形成具备共同行动基础的群体,最终形成组织;从行动的过程来看,分散的个体行动者之间的联合形成集体行动,最终升级为冲突双方的对抗行动。群体性事件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是不同因素推动下行动者之间互动-刺激结构的必然结果。群体性事件中一方行动者的行动选择是另一方行动的基础,彼此互相刺激,最终引发对抗性结果,呈现出“加速原理”。这一由小到大、由分散到联合、由和平到暴力的演变过程存在三个重要的关键节点:第一,分散的利益受损成员实现组织联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提高了行动的能力;第二点,集体行动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影响了集体行动目标的转换,即利益目标向价值目标的转换,缩小了对方可以采取行动的空间,这一转换过程导致集体行动向对抗性行动的转变;第三,行动双方对抗状态的失衡点---组织丧失控制能力,导火索事件发生时,双方缺乏有效的组织控制能力来约束各自的成员,从而导致暴力冲突。基于这一假设基础,本文提出了当代中国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加速模型”以及相关因素的作用机制,包括情感机制、空间-网络机制、制度-合法性机制和目标转换机制。
     国家-社会关系、选择结构以及行动者对“地方性知识”的认知决定了不同行动者的行动逻辑。尽管国家从“全能主义”控制有所退缩,但农民与国家之间延续了改革前“强国家-弱社会”的非对称基本结构。这种“非对称”结构使整个社会呈现两极化的特征:国家与社会之间缺乏缓冲地带,往往引发二者“面对面”的冲突。国家合法性与党的执政合法性重叠在一起,使作为国家行动者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处理社会危机时体现出高度警惕和反应过度的特征。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合法性重建,作为国家象征的中央政府通过经济发展主义导向和推动社会民主转型来重构自己的执政基础;而作为“压力型体制”下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和社会之间扮演了复杂的角色,“代理人”、“土地厂商”和“上级政府派出机关”的身份混合在一起,迫使地方政府只能采取理性主义的行动策略来应对来自上级政府和民众的各种需求压力。在处理社会危机时,党的历史、组织规则和规范、权力结构、危机管理结构等因素混合在一起,降低了政府危机管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专业团队缺位、内部协调机制不畅以及公众对政府危机管理的刻板成见成为制约政府危机管理的主要困境。在封闭型制度结构中的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更多体现了政治性、强制性和意识形态化的特征。这种危机管理的过程结构缺乏谈判、妥协和让步的空间,往往在外源性因素的刺激下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无论从管理的价值观还是管理的实践来看,当代中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结构和过程更多受到了传统危机管理实践和观念所形成的“路径依赖”效应制约。差序格局和市场网络是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典型特征。传统乡村社区差序格局仍然是当代中国乡村社区成员处理共同体内外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但是不同之处在于血缘标准转向权力-利益标准。在改革开放之后形成的“权力-利益网络结构”导致了乡村精英和民众内部的分裂,成为引发乡村冲突的根本原因。乡村精英与大众在这一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位置决定了他们行动逻辑的差异。“权力-利益结构网络”内部社会成员的集团化迫使这一网络结构之外的乡村精英和民众走向组织联合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宗族、血缘和地缘为代表的传统社会资源、以大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社会资源是乡村集体行动各方在行动的过程中积极利用的对象。弱势群体的民众如何有效地整合乡村社区内部的传统资源、如何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等现代资源决定了他们集体行动的策略和结果。
     嵌入在当代中国国家-社会关系、中央-地方关系、党政关系以及政府不同部门间关系之中的任何一个行政机构在面对制度、法律和规则时,都明显地表现出其行动逻辑矛盾性: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并存、显而易见的规则与潜规则并存、法律与人情并存。“嵌入性”行政约束了危机管理的过程。“政治”与“行政”融合结构使得任何一项行政管理事务都具有政治色彩,其专业性、执行性的特征让位于“政治性”—政治正确(Political Correctness)。不同层级政府之间在处理同样的社会问题时,其策略、手段往往是普遍性规范和“无规则”方式共存的过程。危机管理的要求与行政层级之间的关系结合在一起、与特定的政治过程结合在一起,政治考量(Political Consideration)大于行政考量,决定了危机管理更多体现出人性化、强制化的色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能够科学有效地应对社会危机带来的挑战。危机管理的任务不是扩大冲突,而是控制并消解冲突。对于当代中国政府来说,社会危机管理需要“新思维”。政府社会危机管理应该建立一套危机处理程序和标准,将可能引发的冲突以及不确定性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来说,危机管理离不开良好的制度,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民主参与、危机管理中的科学决策与指挥、各部门间的权力制衡、大众媒体监督、多元化的信息沟通等制度。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利益冲突各方妥协、谈判的框架,将冲突性社会矛盾约束在“制度化”的轨道上解决。政府制度化社会冲突的能力高低决定了社会危机管理的成效。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most formidable task for contemporary China.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requires scientifically analyzing reasons for social paradoxes and problems which affect social harmony, and more actively and initiatively faces up with and eliminates these problems. Among all of these social problems, the increasingly numerous mass incidents since 1990s have been urgent challenges affecting social stability in China.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relies on how to deal with mass incidents, especially violent mass incidents which undermine social stability. Theoretically speaking, constructing a model to explain the evolving process from small issues to violence and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multiple factors is helpful to analyze social crisis under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Practically speaking, framing evolving process and working mechanism of violent mass incidents can be consultative for Chinese government how to effectively handle with social conflicts in practice.
     Generally, mass incidents can be defined to be a mean of expressing and defending interests of conflicting social group members in transforming period of China.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public policy and illegal governmental enforcement generate collective action in mass incidents. Organization-action reinforcing process specifies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mass incidents from small issues to violent conflicts. Fuse issue touches off organization controlling imbalance which provokes violent attacks on antagonists. Three stages can be categorized of organization-action reinforcement: firstly, disperse individuals assemble into groups with common feelings and come into well-organized groups finally; secondly, individual actions combine into collective actions and forms confrontation between conflictual groups. The evolving process from small issues to violent conflicts results from organization-action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by multiple factors. Working factors of organizing in evolving process include public policy structure, space-aggregation of inhabitants, group identifications, social network and group selective excitation. The action in evolving process from disperse individual to collective action depends on institutional space, individual rationality, experience of collective action, goal transformation and government capability. One party's choice confines the other party's choice, which stimulates each other and leads to confrontation at last. This dissertation frames this process to be "Accelerating Model". The Accelerating Model manifests three key points during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violent mass incidents: firstly, individual members aggregate into well-organized group, which enhances collective action capability of group members; secondly, success or failure in collective action generate group goal transformation, especially from material goals to value goals which more easily stimulate violent confrontation by minimizing the choice space of the other party; thirdly, organizational imbalance—sudden removing organizational leaders undermines the capability of controlling members which stimulates violence under fuse issue such as cracking, rumors and accidents. Based on the Accelerating Model, this dissertation draws up four key working mechanisms as follows: feeling excitement mechanism, space-network mechanism, institutions-legitimacy mechanism and goal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The Accelerating Model insets into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choice structure and regional knowledge which restricts the action logic of different actors. Common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sants and the State reflects the basic imbalance structure of "Strong State-Weak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rural China, which polarizes the society into somewhat potentially-conflicting structure in which peasants and the State could involve into "face-to-face" confrontatio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cushioning region. Seeking for legitimacy encourages the State and the Party to handle with social crisis issues over-vigilantly and reactivel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ries to reconstruct her legitimacy by calling for economic gross and grass-root democracy while local governments reacts rationally under the Pressurized-System as response to the superior governments and the society. The history, regulations and rules, power structure of the Party form crisis management process in which political consideration exceeds specifications and effectiveness. Without the potential space for negotiation and concession, any stimulus issue could lead to bigger conflict. Under the Path-dependence Effect of traditional practice and ideology, the crisis management process works as one stimulus factor to fuel more violent conflicts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social groups. The power-interest network structure divides elites and ordinary people in rural China which generates organizational confrontation since reforming time. The effect of collective actions depends on how these groups turn to and apply the traditional resources such as family ties, bloodship and local identification as well as modern resources of the media, institutions and political opportunity. They behave rationally and randomly to achieve their strategy and goals.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calls for timely and effective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of social crisis which undermines social stability. However, Chinese governmental crisis management is confined to the complexity of political process and structure inserted into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the Central-Local relationship and the Party-State relationship in contemporary China. Instead of specific requirements, political correctness becomes the basic criteria to enforce management, which turns the management process to be more personal and uninstitutionalized.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government, crisis management requires "New Thinking". The goal of managing crisis is to control and eliminate destruction, not to deteriorate it. Formal operation procedures and criteria in crisis management need to be institutionalized and generalized throughout all level governments. The effectiveness of crisis management depends on systematic institutions such as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process, power-balanced political structure, supervision system from the media and society, multi-resourced communications. Social crisis management has to go beyond the traditional Zero-sum Game conflict structure and turn to accept the idea of negotiation and compromise, which means to institutionalize the social conflicts into peaceful and legal process. The effectivity of social crisis management of the State depends on the capability of institutionalizing social conflicts. In a wor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means a long march.
引文
[1][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4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3]于德宝.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6期:第54页。数据来源于陆学艺等编.2005中国社会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4]中国政府网,www.GOV.cn,2006-01-19
    [5]常虹晓.陈锡文解读“新农村建设元年”.《财经》(网络版),2007年1月30日
    [6]Murray Scot Tanner.China Rethinks Unrest[J].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004,27(3):137-156;Thomas P.Burnstein.Unrest in Rural China:A2003 Assessment[R].Warsaw:Beyond the Party-State:State,Law,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Institute of Political Studies,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2004-5-30
    [1]范明.中外“群体性事件”问题比较研究fJl.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101(1):60
    [2]Hans J.Morgenthan.The Purpose of Political Science[A].In James C.Charlesworth.A Design for Political Science:Scope,Objectives and Methods[M].Philadelphia: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66:73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19号。
    [4]辞海编辑部.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164
    [1]安东尼·吉登斯著,田佑中等译.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06
    [2]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公发[2000]5号)
    [3]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5-13
    [4]阎耀军.社会稳定的测量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控系统[J],
    [5]魏新文,高峰.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1):90
    [6]见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对象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0年:李连江:《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载吴国光主编:《九七效应》,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2006年北京;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
    [7]刘世林.处理“聚众活动”的理论与实践[J],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报告,1989,6:31
    [1]余凌云.警察预警与应急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91
    [2]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2:53-54
    [3]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3,3
    [1]罗森塔尔认为,危机是一种严重威胁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价值规范的情形。从这个意义上,发生在特定地域之内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不但危及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正常的生产、生活遭到破坏),也危及了基本的价值规范(政治秩序、国家和政府权威),足以成为“危机”。危机的含义,参见:Uriel Rosenthal:Coping with Crise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Riots and Terrorism[M].Springfield,Illinois:Charles C.Tomas Publisher Ltd,1980:10。
    [1][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18
    [1][德]简斯·贝尔克特.经济社会学与嵌入性:对“经济行动”的理论抽象[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6期:8
    [2][美]托马斯·C·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16
    [3]何高潮.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4]郭巍青,黄岩.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和政治-以下塘村修祠为例[J],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第79页
    [5][美]道格·迈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0
    [6]渠敬东.坚持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相结合的学科视角,处理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大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2:208
    [7][美]道格·迈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08
    [1]North.D..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4
    [2]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
    [3]North.D..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6
    [4]North.D..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A].In W.Barnettet.Political Economy,Competition and Represent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3-24
    [1]同上:18
    [2]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3-54
    [3]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A].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
    [4]North.D..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94
    [5][美]詹姆斯·马奇,马丁·舒尔茨,周雪光.规则的动态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24-26
    [6]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5,1:168-209
    [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
    [3]William Kornhauser.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M].Glencoe,Ill:Free press,1959
    [4]Smelser Neff.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M].New York:Free Press,1962
    [5]Ted Gurr.Why Men Rebel[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
    [6]Palge Jeffrey.Agrarian Revolution:Social Movements and Export Agriculture in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 [M].New York:Free Press,1975
    [7][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美]萸里斯等编,刘能译.社会运动的理论前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美]道格·迈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Uriel Rosenthal.Coping with Crise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Riots and Terrorism[M].Springfield,Illinois:Charles C.Tomas Publisher Ltd,1980:10
    [4]Graham Allison.The Essence of Decision: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M].Boston:Little Brown,1971:1-21
    [5]王鸣鸣.国际危机中的决策与管理[A].见: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美]伊恩·I·米特罗夫著,燕清联合传媒管理咨询中心译.危机防范与对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Crisis Management Division.Crisis Management within a Political Environment[M].Montreal:Stonehaven Productions Inc.,1995:14
    [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fMl.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4
    [3]Chava 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amias.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6:8
    [1]竺乾威.公共行政学(第二版)[M].上海:复口J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20
    [2]George Alexander and Timothy McKeown.Case Studies an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Decision-making[A].In:Advances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Organizations[M].Greenwich:JAI Press,1985:34-41
    [3][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
    [4]同上:80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
    [2]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中国农村中的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A].见:孔志国.信任的危机.中国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十三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156-180
    [1]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2
    [2]万川.群体性事件研究回顾与前瞻[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2:37
    [3]梁国聚.关于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6,139(5):10-14
    [4]余凌云,唐荧.轮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城市公共安全,2005,2:1-5
    [5]社会稳定的测量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控系统[J];城市社会预警基本原理刍议-从城市社会学视角对城市社会问题爆发的预警机理探索[J],天津社会科学,2003,3
    [6]洪延青.情报主导警务在群体性突发事件预警中的运用[A].见:余凌云.警察预警与应急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87-110
    [7]张峰杰.群体性事件的危机管理fA].见:余凌云.警察预警与应急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184-233
    [8]杨英法,李文华.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6,146(5):132-134
    [9]范明.中外“群体性事件”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101(1):60-65
    [1]戴纲.“新化西河群体性事件”个案分析及反思[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4):19-21
    [2]具体研究论文见:王亲生.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和应对策略[J],理论研究,2001,4:10-11:吴明君.关于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5-18;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119-122;李江源.农村群体性事件背后的体制原因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1(1):49-50;冯林.浅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预防处置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2):61-65;陈晋胜,介新玲.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34-38;陈晋胜等.群体性事件社会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5):26-30;陈晋胜.群体性事件政治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2):101-105。这些仅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其他的研究成果不再赘述。
    [3]向德平,陈琦.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3,4:99-103
    [4]沈惠章.社会稳定问题中的群体性治安事件研究[J],城市公共安全,2005,3:6-15
    [5]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203(5):6-9
    [1]于建嵘.农民有组织对抗及其政治风险[J],战略与管理,2003,3
    [2]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M].北京,2006:5
    [3]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党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4:70-76
    [4]李连江.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A],见吴国光.九七效应[M].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
    [5]于建嵘.农民有组织对抗及其政治风险[J],战略与管理,2003,3
    [6]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J],学海,2006,2
    [7]于建嵘.岳村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33
    [8]于建嵘.农民有组织对抗及其政治风险[J],战略与管理,2003,3;于建嵘.中国信访制度批判[J],中国改革,2005,2:26-28
    [9]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M].北京,2006:6
    [10]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的行动取向[A].见:陈明明.权利、责任与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5-59
    [1]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分析对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3
    [2]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分析对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2-133
    [3]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14
    [4]应星:317-318页。
    [5]应星:318
    [6]应星:415
    [1]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一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2:1-23
    [2]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序:2
    [3]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
    [4]“国家剧场”是格尔兹在《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一书中的核心概念。格尔兹认为,巴厘是一个剧场国家,国王和王公们是主持人,祭司是导演,而农民是支持表演的演员、跑龙套者或观众。规模惊人的火葬、锉牙、庙祭、进香和血祭,都动员了数百人甚至数千人以及数量庞大的财富,这并非意味着他们要制造出什么政治结果:他们既是结果本身,他们就正是国家的目的。王室庆典主义是王室政治的驱动力:公众仪式并不是巩固国家的谋术,而正是国家本身,甚至在其最终命运降临之际,它也仍然是扮演公众仪式的策略。见: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fM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71
    [6]郑欣:275
    [7]郑欣:281
    [8]郑欣:294
    [9]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增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第30页
    [10]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J],战略与管理,2003,6;社区冲突和新型权力关系-关于196封农民来 信的初步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9,2
    [1]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J],战略与管理,2003年6月,第4页
    [2]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12
    [3]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集体维权行动[J],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1,19
    [4]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以浙江省的三起“群体性事件”为中心[J],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服务中心文库,2007-2-20
    [5]肖唐镖.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44(5)
    [6]王晓毅.农民利益表达的制度尴尬[J],中国社会导刊,2005,13
    [7]王晓毅.村庄结构与村庄的内部紧张[J],中国农村观察,2000,2:63
    [8]党国英.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冲突[J],中国农村观察,2001,2:54-64
    [1]孔雯,彭浩.城郊农村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行动分析.以村民聚众上访为例[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4):38
    [2][美]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08
    [3]郭景萍.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J],河北学刊,2006,26(2):84-85
    [4]全凤英,罗毅华.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4,23(6):16-18
    [5]李莹.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探析[J],理论界,2005,12:145-146
    [6]王斌等.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起因的烟花博弈分析[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5(4):100-103
    [7]徐寅峰,刘德海.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根源的主观博弈分析[J],预测,2004,23(6):43-45
    [8][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0
    [1][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Eric R.Wolf.Peasant Wa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M].New York:Free Press,1969
    [3][美]寨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270-272
    [4][美]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79-186
    [1]秦晖.中译本序:2-3,参见:[美]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2][美]詹姆斯·斯科特著,程立显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7月
    [3]詹姆斯·斯科特:322
    [4][美]詹姆斯·斯科特著,郑广怀等译.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
    [5]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J],读书,2002,7
    [6]何高潮.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14-15
    [1]Michal Taylor.Nationality and Revolutionary Collective Action[A].See:Michal Taylor.Rationality and Revolu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56-257
    [3]Elizabeth J.Perry.Collective Violence in China,1880-1980[J],Theory and Society,1984,13:427-454
    [4]Charles Tilly.Rural Collective Action in Modern Europe[A].See:Joseph Spielberg and Scott Whiteford.Forging Nations:Comparative View of Rural Ferment and Revolt[M].East Lansing,Mich.,1976
    [5]Elizabeth J.Perry.Collective Violence in China,1880-1980[J],Theory and Society,1984,13:450
    [1]Elizabeth J.Perry.Povular Protest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Modem China[M].Colorado:Westview Press,1992:lO
    [2]肖唐镖.二十余年来人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J],二十一世纪,2003,4
    [3]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311
    [4]周锡瑞:314
    [5][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西方学者经常使用的概念包括:集体行动(CollectiveAction)、社会动乱(Social Unrest)、不满(Discontent)、大众抗议(PopularProtest)、大众抵抗(Popular Resistance)、叛乱(Revolt)、争议政治(Contentious Politics)、大众抗争(Popular Contention)、不服从(Disobedience)等来指代“群体性事件”。尽管使用的概念不同,西方研究者关注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
    [2]Albert Keidel.China's Social Unrest:The Story Behind the Stories[J],Poficy Brief by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se,2006,48
    [3]Albert Keidel.The Economic Basis for Social Unrest in China[R].The Third European-American Dialogue on China,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May 26-27,2005
    [4]Murray Scot Tanner.Chinese Government Response to Rising Social Unrest[R].Washington:Testimony Presented to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April 14,2005
    [1]Murray Scot Tanner.China Rethinks Unrest[J],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004,27(3):137-156
    [2]Jean C.Q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on in China[J],World Politics,1992,45(1)
    [3]Jean C,Q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on in China[J],World Politics,1992,45(1)
    [4]Jean C.Oi.The Evolu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A].In Andrew Walder.Zouping in Transition: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Rural North China[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Jean C.Qi.State Response to Rural Discontent in China:Tax-for-Free Reform and Increased Party Control[J],Asian Program Special Report,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2003,108:4-7
    [6]Xiaobo Lu.Taxation,Protest,and Stability in Rural China[J],Asian Program Special Report,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2003,108:8-13
    [7]同上:10
    [1]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A].见:吴国光.九七效应[M].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
    [2]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M].北京,2006:9
    [3]Kevin J.O'Brien,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Kevin J.O'Brien,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
    [5]阿古智子.中国农民争议与社会关系网的变迁[A].见:吴毅.乡村中国评论(第一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0-211
    [1]Thomas E Bernstein.Unrest in Rural China:A 2003 Assessment[R].Warsaw:Beyond the Party-State:State,Law,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Institute of Political Studies,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2004-5-30
    [2]Carl Minzner.Social Instability in China.;Kevin J.O'Brien and Lianjiang Li.Popular Contention and its Impact in Rural China[J],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2005,38:238-260
    [3]Ethan Michelson.Connected Contention:Social Resources and Petitioning the State in Rural China[R],Draft Copy and Unpublished,March 6,2006
    [4]Ethan Michelson.Climbing the Dispute Pagoda:Grievances and Appeals to the Official Justice System in Rural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07,72:459-485
    [5]Ray Yep.Maintaining Stability in Rural China:Challenge and Response[R],Center for Northeastern Asian Policy Studies,May,2002
    [6]William Hurst,Kevin J.O'Brien.China's Contentious Pensioners[J],The China Quarterly,2002,2:345*360
    [7]Ethan Michelson.Deprivation,Discontent,and Disobedience in Rural China:Collective Learning in Southeast Henan,Draft Copy Unpublished.
    [8]Kevin O'Brien.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J],The China Journal,2002,48:139-154
    [9]王国勤.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的研究评述[J],学术界,2007,126(5):270-271
    [1]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47
    [2]王国勤.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的研究评述[J],学术界,2007,126(5):271
    [1][美]托马斯·C·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48
    [2]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474
    [3][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21
    [1][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22
    [2]George Simmel.Conflict[M].Glencoe,Ⅲ:The Free Press,1955:35
    [3][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106
    [4]同上:121-122
    [5]莫拉莉,李燕凌.公共危机管理[M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21
    [6]孟庆英.刍议促成群体性事件的三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5期
    [1]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0
    [2]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5
    [3]Harold D.Lasswell,Abraham Kaplan.Power and Society[M].New Have,CT: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71
    [4]王满船.公共政策制定:择优过程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8-9
    [1]James A.Steven.The En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Problems of the Profession in the Post-Progressive Era[M].New York:Transnatinnal Puhlishers,1988
    [2]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31
    [1]罗豪才.行政法学(修订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303
    [2]王太高.行政补偿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178-181
    [3]李傲,夏军.试论我国行政补偿制度[J],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
    [1][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5
    [2][美]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60
    [3][美]理查德·霍尔.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6
    [1]DiMaggio,Paul,Walter W.Paul.The Iron Cas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147-160
    [2]Leon Festinger.Group Attraction and Membership[A].See:Dorwin Cartwright,Alvin Zander.Group Dynamics [M].Evanston,Ⅲ:Row Peterson,1953:93
    [3][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18
    [4][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51
    [1]于建嵘.农民有组织对抗及其政治风险[J],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3期
    [2]对于农村群体性事件原因的分析,请参见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
    [3]Gurr Ted.Why Men Rebel[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78-81
    [5]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见:杨宜勇.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9月:343
    [1]Lishi,YueXiming.China's Urban-Rural Income Distribution:Issues and Policy[R].Beijing:research paper of "China's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Public Policy",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and the American Ford Foundation
    [2]LiuHui.Changing Regional Rural Inequality in China 1980-2002[J],Area,2006,38(4):377-389
    [3]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分析对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Guanghua Wang,Zhangyue Zhou.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R].Sydney:Research Paper No.2004/51,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August,2004
    [5]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213
    [6][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256
    [7][美]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328
    [9]单位制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机制,参见:冯仕政.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98-134
    [1]例如:游正林.集体行动何以成为可能?--对一起集体上访、静坐事件的个案研究[J],学海,2006年第2期
    [2]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社会场域中的权力与交换关系[J],河南社会科学,2004,12(1):25
    [3][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37
    [4]George Homans.The Human Group[M].New York:Harcourt,Brace,1950:37-40
    [5]Lazarsfeld Paul,Robert Merton.Friendship as Social Process:A Substantive and Methodological Analysis[A].See:P.L.Kendall.The Varied Sociology of Paul F.Lazarsfeld[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4
    [6][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24
    [1]董运生,王岩.网络阶层:一个社会分层新视野的实证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2):46
    [2]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的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J],学海,2005年第3期:85
    [3][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70-71
    [4]罗必良.“奥尔森困境”及其困境[J],学术研究,1999年第9期:10
    [5]Oliver Williamson.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75;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Free Press,1985
    [6]Elinor Ostrom.Governing the Commons: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90:6
    [1][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98
    [2][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203
    [3]Zucker Lynne.Where Do Institutional Patterns Come From? Organizations as Actors in Social System[A].See:Zucker Lynne.Institutional Patterns and Organizations:Culture and Environment[M].Cambridge:Ballinger,I988:23-49
    [4][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192-194
    [5]Downey Garry.Ideology and the Clamshell Identity:Organizational Dilemmas in the Anti-Nuclear Power Movement[J],Social Problems,1986,33:357-373;and Newman Katherine.Incipient Bureaucracy:The Development of Hierarchy in Egalitarian Organizations[A].See:Gerald Britan,R.Cohen.Hierarchy and Society:Anthropological Persvectives on Bureaucracy[M].Philadelphia: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1980
    [6][美]米拉·马克思·费里.理性概念的政治脉络:理性选择理论和资源动员[A].见: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57
    [7]张静.公共空间的社会基础-一个社区纠纷案例的分析[A].参见: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研究委员会编.扩展中的公共空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0-34
    [8][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161-162
    [1]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220
    [2]这里的组织形态,是从巴纳德所说的“组织是指一套相互协作的系统”这个角度来界定的。组织包括可见的、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职能划分和人员构成的正式组织,也包括群体成员结合在一起所形成一种合作、协作的系统。在本文中,前者往往是指正式组织形态,后者往往是指非正式组织形态
    [3][美]道格·迈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9月:87
    [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238
    [1][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2][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65
    [3]Francesca Polletta.Freedom Is an Endless Meeting:Democracy i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263
    [5]J.R.Hackman.Group Influences on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A].See:M.D.Dunnette,L.M.Hough.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M].Palo Alto:Consulting Psychology Press,1992:235-250
    [1][美]理查德·霍尔.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77
    [2]Steward Clegg,David Dunkerly.Organization,Class,and Control[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0
    [3][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12月:55
    [4]何高潮.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
    [5]郭巍青,黄岩.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和政治一以下塘村修祠为例[J],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第79页
    [1][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52-53
    [2][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108-110
    [3]同上:131
    [4][美]道格·迈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9月:172
    [5][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2
    [1]田文利.信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和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前沿,2005年第2期
    [2]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J],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
    [4]形式信访权是指农民通过信访的渠道行使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的权利,比如农民因为农民负担、乱收费或早于基层干部的暴虐而上访;实质信访权是指农民通过信访渠道行使的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以及集会、游行、示威自由权和情愿权。参见:周作翰,张英洪.当代中国农民的信访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73
    [1]信访条例: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条。
    [2]信访条例:二十七条。
    [3]信访条例:三十五条。
    [4]具体内容参见:《信访条例》第四十七、四十八条。
    [5]于建嵘.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J],二十一世纪(香港),2005年第89期
    [6]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38
    [7]包永辉,吕国庆.他们为何信“访”不信“法”[J],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44期:34-36
    [1]赵晓力.信访的制度逻辑[J],二十一世纪(网络版),香港,2005年8月号
    [2]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47
    [3]贺海仁.上访救济的功能转化及其命运[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文章来源:www.lexchina.com。
    [4]信访条例:第六条。
    [5]赵晓力.信访的制度逻辑[J],二十一世纪(网络版),香港,2005年8月号
    [6]Herschman.Exit,Voice and Loyalty:Response to Decline in Firms,Organizations and State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Ping R..The Effects of Satisfaction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s on Retailer Exiting,Voice,Loyalty,Opportunism and Neglect[J],Joumal of Retailing,1993,69:320-352
    [7]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89
    [8]陈映芳.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J],天涯,2004年第6期:180
    [9]赵树凯.上访事件和信访体系—关于农民进京上访问题的调查分析[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1999年12月
    [10]Kevin J.O'Brien,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38
    [1]Charles Euchner.Extraordinary Politics:How Protest and Dissent Arc Changing American Democracy[M].Boulder:Wcstview Press,1996:150-151
    [2]政治机会结构的概念是社会运动研究领域中政治过程理论分析社会运动动员的核心概念。政治机会结构是指:那些比较常规的、相对稳定的、能改变人们社会运动参与度的政治环境。这一政治环境包括:被原有政体排除在外的谁群体的影响力增大、旧的政治平衡的破坏、政治精英的分裂、社会上有势力的团体的结盟。政治机会的有无和多寡才是决定一个社会运动发生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参见: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96-197
    [3]Koopmans Ruud.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Structure and Agency:Outlines of an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ocial Movement[J],Mobilization,2005,10(1):19-35
    [4]贝尔特·克兰德曼斯.抗议的社会建构和多组织场域[A].参见: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j匕京:北京大学Ib版社,2002年10月:105
    [5]Fantasia Rick.Cultures of Solidarity:Studies in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amo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orker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6]刘伟伟.农民集体上访中的“选择性激励”[J],当代中国研究,2005年第3期
    [7][美]道格·迈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9月:98
    [8][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第4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18
    [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5
    [2]Charles Tilly.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M].Mass:Adiison-Wesely,1978:100
    [3]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1
    [4]Zhao Dingxin,Defensive Regime and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994,7:28..46
    [5]Goodwin Jeff,Theda Skocpoi.Explaining Revolu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Third World[J].Politics and Society,1989,17:489-509
    [6]麦克·丹尼尔对俄国和伊朗革命的研究表明,寡头政体支配的国家中,社会组织无法有效的发挥作用,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无法通过社会组织得到协调,从而导致了极端的对抗形式-革命的发生。参见:McDaniel Tim.Autocracy,Modernization and Revolution in Russia and Iran[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7]Eisinger Peter.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in American Cities[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3,67(1):25
    [8]王瑾.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50
    [1]Charles Tilly.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M].Mass:Adiison-Wesely,1978:100-135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56
    [3]于建嵘.当代中困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农民调查[M].北京:206年
    [4]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的行动取向--对湖南衡阳县的实证研究[A].参见:陈明明.权利、责任与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57
    [5]Kevin J.O'Brien,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78
    [6]Kevin J.O'Brien,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85
    [7]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106-120
    [1][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105
    [2]Bert Klanderman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test[M].Oxford:Blackwell,1997:44
    [3]David Snow,Robert Benford.Master Frames and Cycles of Protest[A].See:Aldon Morris,Carl Clurg Muller.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137
    [1][美]希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12月:166
    [2]赵树凯.上访事件和信访体系-关于农民进京上访问题的调查分析[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1999年12月
    [1]李猛.迈向关系.事件的社会学分析:一个导论[A].参见:杨善华,王思斌.社会转型:北大青年学者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31
    [2]Doug McAdam.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3][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119
    [4]William Gamson.The Strategy of Social Protest[M].Balmont Calif.:Wadsworth,1989
    [5]David Snow,Burker Rochford,Steven Worden and Robert Benford.Frame Alignment Process,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6,51:464-481
    [6]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214
    [7]贝尔特·克兰德曼斯.抗议的社会建构和多组织场域[A].参见: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94
    [1]Anthony Oberschall.Culture Change and Social Movement[R].San Francisco: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89
    [2]James Rule.Rationality and Non-rationality in Militant Collective Action[J],Sociological Theory,1989,7:157
    [3][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17,22
    [4]贝尔特·克兰德曼斯.抗议的社会建构和多组织场域[A].参见: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19
    [5]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微观动员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97-109
    [6]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4月:196
    [7]具体分析参见应星在《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结尾部分:结语:故事背后的故事。(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美]道格·迈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9月:413
    [2][美]查尔斯·蒂利.集体暴力的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209-210
    [3][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122-123
    [1][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21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36
    [3][法]古斯塔夫·勒庞:35
    [4][美]罗伯特·门斯切.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108
    [5][美]罗伯特·门斯切.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114
    [6][美]希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12月:126
    [7]Della Porta.Social Movement,Political Violence,and the State: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aly and Germany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1]Russell Hardin.One For All---the Logic of Group Conflict[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155
    [2][美]查尔斯·蒂利.集体暴力的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124-125
    [3]暴力攻击的过程往往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攻击,从而推动了暴力的升级。对1992年洛杉矶黑人暴动的分析表明,更多的人参与攻击商店、实施抢劫、纵火,而这些人与引发暴力的种族间紧张关系并没有直接联系。参见:[美]罗伯特·门斯切.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114
    [1]周锡瑞在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时写道:神拳如何在各村之间传播,不见涉及到神拳仪式的传播,它还涉及到位置分散的村庄之间的所存在的网络关系。无地农民的流动性工作方式、在集市和庙会活动上神拳仪式表演的聚集效应、各村之间的姻亲关系都促进了神拳的传播。(参见: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230-232)施坚雅认为,基层市场体系不仅仅是经济范围,而且是重要社会体系。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边界不是由他所在村庄的狭窄的范围决定的,而是由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的边界决定。(参见:[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42)集市为中心的基层市场体系构成了农民社会关系网络的经济结构骨架。信息的传递通过市场体系可以完成。在近代中国,各种政治派别利用乡村集市,或作为收买民心的渠道,或作为制造社会动乱的、扰乱社会秩序的场所,或作为经济封锁与反封锁的工具。(参见: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二十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5月:122-123)
    [2]Eisinger Peter.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Behavior in American Cities[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3.67:11-28
    [3]戴波拉·弗里德曼,道格·麦克亚当.集体认同感和行动主义:网络、选择和社会运动的生命历程[A].参见:艾尔东·莫里斯,卡洛尔·麦克拉吉·缪勒.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195
    [1][美]希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12月:132
    [2]赵鼎新在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前的一次经历发现,抗议学生和警察之间“配合默契”:当抗议学生接近警察设定的警戒线时,警察就会像学生走来并举手示意,然后学生就会退回到原来的地方,这样往复几次,那些领头的学生也就觉得没有什么热情了,抗议活动就此结束。赵认为,这种抗议活动没有突破警察的警戒线,通过警察手势就可以阻止抗议学生的激进行动,背后是对法律严肃性的认同。参见: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5
    [1]费孝通.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46-56
    [2]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307
    [3]瞿同祖:第339页。
    [4]地方名流军事化对国家治理结构的冲击,见:[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
    [1]“权力的文化网络”是杜赞奇分析华北农村公共权力变迁的核心概念。“权力的文化网络”是指在乡村中不断相互交错影响的等级组织和非正式等级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诸如市场、宗族、宗教和水利控制的等级组织以及诸如庇护人与被庇护者、亲戚朋友问的相互关联,构成了实施权力和权威的基础。参见:[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一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3
    [2][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1
    [3][美]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和农民的反抗斗争1840-1950[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9月:270
    [1][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f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626
    [2][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fM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631
    [3]据统计,自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家通过城市工业产品和农村产品之间的“剪刀差”政策,共从农村提取资源5239亿元。见:徐从才,沈太基.论我国工农产品贸易条件及其完善[J],财贸经济,1993年12期
    [1][美]弗里曼,比克伟,塞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372
    [2]Madsen Richard.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195-198
    [3][美]弗里曼,比克伟,塞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380
    [1][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M]一E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673
    [2][美]弗里曼,比克伟,塞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394
    [3][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676
    [1]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第6期:154
    [2]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分析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的两个基本概念: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制度的替代、转换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实现。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替代或者新制度安排的创造由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施行。见: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A].见:林毅夫.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4月
    [3]骆友生,张宏宇.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69
    [4]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J],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50
    [5]黄少安.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的“准土地股权”[J],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34
    [1]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漫忆[N].社会科学报,2004年2月12日
    [2]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3]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186-187
    [4]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86
    [5]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75号
    [6]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1982]1号
    [7]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1号
    [8]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1号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4月:55
    [2]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189
    [3]黄少安.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的“准土地股权”[J],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34
    [4]杜润生.中国农村改革漫忆[N].社会科学报,2004年2月12日
    [1]骆友生,张宏宇.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71
    [2]骆友生,张宏宇.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73
    [3]温铁车.“平度创造”引发的理论探讨[J],农村经济文稿,1992年第7期
    [4]有的地方政府还积极推行“三田制”:口粮田、责任田之外还设立经营田。三田分离在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政府和社区(村集体)在资源上的支配权。见:王学习.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陕西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理论导刊,1996年第2期:25
    [1]骆友生,张宏宇.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77
    [2]王翠英.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下农民土地权益[J],调研世界,2006年第1期:24
    [3]艾建国.试论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1999年增刊:164
    [1]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困境与乡村干部行为-对乡村干部行为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2期:1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447页
    [3]于建嵘.岳村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261
    [4]于建嵘.岳村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262
    [5]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64-66
    [6]于建嵘通过分析衡山县40年代到60年代基层党支部的数量和作用表明,通过党支部的延伸建设,国家 将其行政权力的触角正式深入乡村,通过党的一元化控制和领导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领导。在此之后,利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党组织成为基层乡村社会权威性资源分配的决定力量。见:于建嵘.岳村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273-275
    [1][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8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7页
    [3]于建嵘.岳村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286
    [1]王莹.新集体主义:农村社会的再组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200
    [2]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91
    [3]李路路.中国的单位现象与体制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年第2期:5-16
    [4]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333
    [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415
    [6]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508
    [7]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97
    [1]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213
    [2]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12
    [3]田穗生.地方政府知识大全[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682
    [4]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12
    [5]同上:13
    [6]张厚安.中国乡镇政权建设[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93-194
    [1]中共中央.关于批转<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发[1990]19号文件
    [2]郭正林.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23(6):55
    [3]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16
    [4]张志英.“乡政村治”的兴起、现状与发展趋势fJ],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51
    [5]刘德钦.乡政村治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9期:57:于建嵘:岳村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12月:309;徐勇.从村治到乡政:乡村管理的第二次制度创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7-31
    [6]压力型行政体制是荣敬本在调查了河南新密县后提出的分析和概括中国行政体制的核心概念。压力型体制,指的足一级政治组织(县乡)为实现经济赶超,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指标而采取的数量化任务分解的管理方式和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为了完成经济赶超任务和各项指标,各级政治组织(以党委和政府为核心)把这些任务和目标,层层量化分解,下派给下级组织和个人,责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然后根据完成的情况进行政治和经济奖励。由于这些任务和指标中一些主要部分采取的评价方式是“一票否决制”(即一旦某项任务不达标,就视其全年工作成绩为零,不得给与各种先进称号和奖励),所以各级组织实际上足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压力下运行的。见: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28
    [1]徐勇,黄辉祥.目标责任制:行政土控型的乡村治理及绩效[J],学海,2002年第1期
    [2]潘伟强乡政村治格局中乡村关系的失调及若干对策[J],南方论刊,2006年第9期:30
    [3]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4]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27-30
    [5]马翠军.边缘化的“三农问题”[A].见:《读书》杂志社编.改革:反思与推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5月:22
    [6]马翠军.边缘化的“三农问题”[A].见:《读书》杂志社编.改革:反思与推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5月:23
    [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443
    [2][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233
    [3][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fMl.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1
    [4]楚亚成.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世纪反思[J],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1期:70
    [5]任晓.中国行政改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297
    [6][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792
    [7]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10
    [8]赵树凯.县乡改革的历史审视[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9期:42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通知》,中发[1986]22号文件
    [2]任晓.中国行政改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303
    [3]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参见:王春光.对中国县乡行政机构改革的现实分析---以西部D县委研究个案[J],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67-74。
    [4]赵树凯.县乡改革的历史审视[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9期:44
    [5][美]詹姆斯·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232
    [1]关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论述,参见:谭秋成.地方分权与乡镇财政职能[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2期:6-8
    [2]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3]赵夕方.当代“诸侯经济”忧思录[N].人民日报,1989年8月6日:8版
    [4]张军,漫长.中央与地方关系:一个演进的理论[J],学习与探索,1996,104(3):8
    [5]张文富.中央与地方关系50年略考:体制变迁的视角[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4):45
    [1]陈锡文等对安徽某县的实证调查表明,分税制改革后,在4年之内该县地税收入减少了23.9%,对地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3月:74-75
    [2]张军.乡镇财政制度缺陷与农民负担[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4期:8
    [3]陈锡文.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2月:183-197
    [4]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J],战略与管理,2003年6月,第4页
    [5]刘伯龙,竺乾威等.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317
    [6]周飞舟,赵阳.剖析农村公共财政:乡镇财政的困境和成因-对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36
    [7]Daniel Kelliher.The Chinese Debate over Self-Government[R].Paper in Conference on Election in Mainland China,Hong Kong and Taiwan,September 1996,Duke University
    [1]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修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4
    [2]林光斌.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A].见《读书》编辑部编.改革:反思与推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5月:26-34
    [3]李国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增加[R],中国网www.china.com.cn,2004年9月27日
    [4]农业部信息中心.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摘自:中国农业信息网,www.agri.gov.cn,2003年5月7 H
    [1]奂平清.农村居民的社会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政策调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陆学艺.重新认识农民问题[J],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6期
    [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78
    [1]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67
    [2]徐勇.由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以若干个案为例兼析能人政治现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1-8
    [3]林坚,马艳丽.我国农民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特征-一个基于全国118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15-21
    [1]范一飞.国民收入流程及分配格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389
    [2]李强.社会分层与财富差别[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191
    [3]周批改.改革以来农民的分化与平摊税费的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85
    [4]周批改.改革以来农民的分化与农民的负担-湖南蕾村和枫林村调查的总结[J],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28-29
    [5]“断裂社会”是孙立平用来描述中国改革开放进入90年代以后的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概念。见: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5
    [6]李陪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89-108
    [7]童星,张海波.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J],社会,2005年第6期
    [1]黄广明,李思德.乡党委书记含泪上书,国务院领导动情批复[N].南方周末,2000年8月24日
    [2]管清友.由财政压力引发的农民超负担---一个解释[J],学说连线网,www.xslx.com,2003年12月2日
    [3]张岸元,白文波.乡村“三提五统”的理论、政策与实践[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38
    [4]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国家制度设计与政策是造成农民收入降低的根本原因。针对这一问题的讨论请参见:周其仁.收入是一连串事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5]对于乡镇政府的财政压力的描述充斥于学界的研究之中,吴毅通过对湖北一个小镇的实证研究真实地描述了乡镇政府在财政压力面前的种种日常运作的技巧和手段。参见: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
    [6]参见张晓兵:征收与反征收中描述的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税费征收战争”。见:张晓兵.农村乡镇发展的体制性困境与出路-来自一个基层干部的体验与思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2-48
    [7]马翠军.边缘化的“三农问题”[A].见:《读书》编辑部.改革:反思与推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5月:19
    [1]强制性权力(coercive power)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它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在强制性权力中,“可信性”是至关重要的。强制性的威胁一旦发出,一定要让受威胁方感到,这种威胁是可行的,是实际存在的。威胁只是使强制力成为一种有效的日标或对行动的遏制,足权力得以生效的保障、这种保障机制只是不得已的最后于段。强制性权力是建立在惧怕基础上的,一个人如果不服从的话就可能产生消极的后果,处于对于这种后果的惧怕,这个人就对强制性权力作出了反应。这种权力取决于使用或威胁使用生理的处罚,如肉体的痛苦,精神上的打击,对基本的生理及安全需要的控制。基础性权力(infrastructure power)是指建立在非情致基础上、获得认同、具备合法性的权力。基础性权力的核心足承认权力的合法性,权力行使不需要借助于强制性的力量。参见:维基大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全书网,www.wiki.mbalib.com。
    [2]俞可平.海外学者论中国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64
    [3]在市场经济下仍能够实行高度政治与经济控制的村庄少之又少,如华西村、南街村、大邱庄、窦店、刘庄等。这些集体经济类型的村庄之所以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得以延续、生存和发展与当地的权威性领导人具有密切的关系。针对华西村的研究,参见:周怡.中国第一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对南街村的研究,见:刘倩.南街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8月。
    [4]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290-299
    [5]于建嵘.农村黑恶实力和乡村基层政权的退化[J],战略与管理,2003年5月:于建嵘.黑恶势力是如何侵入农村基层政权的?---对湖南40个“失控村”的调查[J],天益网,www.tecn.cn,2002年4月6日。此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对于农村黑恶势力的描述和分析可以参见: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299-308;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月;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116-124等。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598
    [7]可以参见:张丽君.新时期干群矛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47
    [8]吴滴军.乡村中的权力、利益与秩序-以东北某“问题化”村庄干群冲突为案例[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5-17
    [1]肖唐镖.中国乡村报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12月:44
    [2]陈锡文.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f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2月:209
    [3]肖唐镖.中国乡村报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12月:87
    [4]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606
    [5]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修订版)[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7
    [1][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9
    [2][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17
    [3][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16
    [4]同上:15
    [1]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106
    [2]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10
    [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54
    [4][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36
    [5][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216-217
    [1][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36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293-304
    [3][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9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R].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275
    [5]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165
    [6]全能主义,它指的是一种指导思想,即政治机构的权力可以随时地、无限制地侵入和控制社会每一个阶层和每一个领域。参见: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69
    [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238
    [8]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234
    [1]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234
    [2][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713
    [3][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年(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627
    [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239
    [5]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4
    [1]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8
    [2]参见: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J],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J],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3][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5月:7
    [4]庞明礼.民主、权威、合法性民主、合法性、制度变迁---论小康社会下我国政府合法性的重构[J],理论探讨,2003年第4期:21
    [1][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4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
    [3]孙立平.中国的稳定问题新思维[N].:南方网www.nanfangdaily.com,2007年11月7日
    [4]张体魄.我国政治稳定研究综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2期:
    [5]任红杰.社会稳定问题前沿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18
    [6]白南风.改革的社会承受力研究[J],管理世界,1993年第5期
    [1]程晓农.维持稳定与深化改革:中国面临的选择[J],当代中国研究,1995年第2期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2
    [3]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210
    [4]对严打的讨论,参见:唐皇风.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J],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115-129
    [5]应星在《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里面,通过地方政府、移民精英与大众之间的互动和博弈,分析了在“稳定话语”支配下不同的行动者对各种行动策略的利用:对于政府来说,通过拔钉子、开口予和揭盖子,借助十“刁民”、“闹事”、“话语关联和切割”为自己的各种行动寻求合法性;而移民精英和民众则通过“贪官-清官”、叛徒、阴谋等话语建构了自己“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行动逻辑,遵循“踩线而不越线”的行动策略,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参见: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IMl.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社,2001。
    [1][美]詹姆斯·汤森.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176
    [2]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是分析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官员与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间关系的一种典型模式,该模式认为中央政府借助于人事控制等手段,积极引导地方政府负责人(地方政府行政首长)专注于地方经济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参见: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36-50。
    [3][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132
    [1]地方政府是相对于中央政府而言的一个概念,从法律上来说,地方政府是地方性权威载体,是管辖一定地域的地方性行政机构的总称。在本文中,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乡镇政府。与地方政府所指代的范围不同,本文还使用了基层政府(grass-root government)的概念,即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实施地方治理与公民发生直接接触联系的政府。在本文中,乡村地区的基层政府主要是乡镇政府。
    [2]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1
    [3]魏红英.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110
    [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R].见: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275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489
    [2]同上:802
    [3]郑谦.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131
    [4]薄一波.若干重火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489
    [5]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修订版)[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66
    [6]任晓.中国行政改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259
    [7]关于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论述,参见:谭秋成.地方分权与乡镇财政职能[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2期:6-8
    [8]吴国光,郑永年.论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的一个轴心问题[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75-76
    [1]任晓.中国行政改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316
    [2]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J],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24
    [3]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J],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25
    [4]Qi Jean.The Role of Local State in China's Transitional Economy[J],China Quarterly,1995,144;Oi Jean.The Evolu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fism[A].See:Andrew Walder.Zouping in Transition: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Rural North China[M].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Qi Jean.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J],World Politics,1992,45(1):100-101
    [6]Andrew Walder.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5,101(2):281-283
    [7]Andrew Walder.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5,101(2):264
    [1]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J],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52
    [3]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20
    [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修订版)[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9
    [5]Vivinne Shu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M].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1]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23
    [2]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义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55
    [3]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修订版)[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0
    [4]雄万胜.面对面的紧张:民众与底层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文库,文章来源:http://zzxy.ecust.edu.cn/teacher/article/xiongwansheng_2.doc
    [5]Wong.C.Fiscal Reform and Local Industrialization:The Problematic Sequencing 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 [J],Modern China,1992,18
    [1]张闫龙.财政分权与省以下政府间的关系的演变---对20世纪80年代A省财政体制改革中政府间关系变迁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45
    [2]黄佩华.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
    [3]张闫龙.财政分权与省以下政府间的关系的演变---对20世纪80年代A省财政体制改革中政府间关系变迁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60
    [4]关于权力关系与不确定性状态之间关系的论述,参见:[法]米歇尔·克罗奇埃.科层现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70-220
    [5]中央政府借助于“晋升锦标赛”来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发展经济,“锦标赛”之所以能够对地方政府产生激励效应,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人事权集中;各参赛主体之间平等竞争;绩效的可衡量性;参赛者之间无法“共谋”。而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行政特征满足了这些条件,保证了“晋升锦标赛”能够发挥激励作用。具体论述参见: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36-50。
    [6]张立,陶达斌.村民自治风雨五年,基层民主曲折演进-专访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副司长詹成付 [N].南方周末,2003年11月6日:
    [1]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义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606
    [2]尽管很多学者认为信访制度存在诸多制度性的缺陷,但信访制度确实为民众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制度形渠道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2005年国务院《信访条例》通过,表明了国家试图通过信访制度创新来增强对地方政府约束、保障民众合法权益的意图。针对信访制度缺陷的批判参见: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J];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J],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7月号;以及曾鹏.在集体抗议的背后---论中国转型期冲突性集体行动的社会情境[J],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第2期
    [3]楚成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世纪反思[J],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1期:72
    [1][美]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4
    [2][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4
    [3]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12
    [4]唐斯详细地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官员及其行为逻辑,他认为在行政机构内部存在至少7种类型的官员:权力的攀登者、保守者、具备混合动机的官员、倡导者、狂热者、政治家以及成为倡导者压力的官员。参见:[美]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98-120
    [5]于建嵘,李连江.县政改革与中国政治发展[J],领导者,2007年第18期,来自:天益网,www.tecn.cn,2007年11月10
    [6]地方政府的这种信息优势地位往往会导致上级政府无法掌握真实的情况,但是在实践中这却成为下级政府在面临一些上级的刚性任务时所采取的“惯常性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很难说没有取得上下一致的默认,最后逐渐“制度化”为上下级共同认可的规则。参见吴毅对一个小镇在迎接计划生育和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工作记录。见: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义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144
    [1]叶本乾.抵制与压制:地方治理中乡镇权力的两面性[J],当代中国研究,2005年第3期
    [2]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0月:序言,3
    [1][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255-271
    [2]《周易·系辞下》
    [3]《左传·襄公十一年》
    [4][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169
    [5]同上。
    [1]孔飞力在《叫魂》一书中的妖术恐慌所作的经典分析发现,皇帝(弘历)除了官僚系统作为重要的情报来源之外,还有自己的其他情报来源。借助于后者,皇帝可以警示和训诫下属官员尽可能地忠实于皇帝本人。参见:[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月:194
    [2]萧公权.十九世纪中国的乡村控制[J],远东季刊,1953,12(2):134-145
    [3]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252
    [4][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207
    [1][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37
    [2]同上:59
    [3]Pepper,Suzanne.Civil War in China: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282-289
    [4]对于共产主义革命与农民叛乱问题的论述参见:[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6月:第六章
    [1]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135-136
    [2]George Simmel.Conflict[M].Glencoe,Ⅲ:The Free Press,1955:1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320
    [4]Ernest P.Young.Imagining the Ancient Regime in the Deng Era[A].See in Jeffrey N.Wassertrom and Elizabeth J.Perry.Popular Protest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Modern China[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2:20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395
    [1]何建华.政治危机意识和中国渐进性变革模式的选择[J],前进,2000年第1期:34
    [2]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3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396
    [4]针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参见: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参见: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11月8日。
    [2]2003年萨斯事件之后,党和各级政府迅速出台了应对不同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并在各级政府依次成立“应急委员会”作为协调机构来整合不同的政府部门,应对危机。参见:薛澜.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公共危机管理[J],信息化建设,2004年第11期:15
    [3][美]叶海尔·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4]邹谠在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冲突解决模式的时候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体制塑造了冲突解决模式,制约党员的政治行为的规则和规范、政治结构、党内以及社会的沟通系统、革命哲学和全社会中政治行动者的“斗争艺术”是影响冲突解决模式的关键因素。“三要三不要”与党的权力同心圆结构保证党的团结,同时也约束党的个体成员与党在路线、政策和方针方面保持一致。参见: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139
    [1]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155
    [2][美]盖伊·彼德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29
    [3][美]安东尼·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123
    [4]汤敏轩,李习彬.官僚制的历史分析与中国政府的现实选择[J],宁波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30
    [5]汤敏轩.危机管理体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基于组织整合的流程分析[J],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110
    [6][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53-54
    [1]薛澜,张扬.构建和谐社会机制治理群体性事件[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115
    [2]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44
    [3]同上:43
    [4]同上:45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9
    [2]参见:职役-[A].见:文献统考(卷十二)[M].台北:新星书局,1965年
    [3]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26-27
    [4]同上:31
    [5]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一个村落共同体的内部仍然存在着支配性差序格局。周怡在华西村的个案研究中发现:在华西村存在着一个等级的差序控制秩序,由华西村的当家人吴仁宝为中心,逐渐向外蔓延,分别为血亲、姻亲、自然村、本村人、周边村和外来打工者的权力控制的差序格局。参见:周怡.村庄的家族政治:权威、利益与秩序-华西村个案研究[M].见:[美]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332
    [6]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66
    [1]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305
    [2]费孝通.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11
    [3]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7月:48
    [4]这里使用“精英”的概念,并不仅仅指米尔斯所说的“权力精英”。在米尔斯看来,权力精英有这样一些人组成--他们的地位可以使他们超越普通人所处的普通环境;他们的地位地位可以使他们做出具有重要后果的决定。他们主宰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等级制度和组织结构。他们支配着大公司,操纵着国家机器并拥有特权,掌握军权,占据着谁结构的战略要津,所有的这一切集中了他们所享有的权力、财富和声望的各种有效手段。(参见:[美]查尔斯·莱特·米尔斯.权力精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4)与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的指代对象不同,民间统治精英是社会精英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构成。这些社会精英没有进入国家机构之内,但却行使着“统治”(ruling)的权力。“统治”是指在地方共同体内部实行领导、管理、协调、仲裁、整合以及组织等职能。民间统治精英在社会生活中行使统治职能时所依赖的资源,并不是由国家所赋予的行政性治理权,而是来自于非正式的影响力,包括由财富、威望、能力、知识等所派生的影响力。(参见: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第1卷)
    [5]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58
    [6][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8月:26
    [1]参见:许倬云.汉代农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六章
    [2]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196
    [3]任放.杜七红.施坚雅模式与中国传统市镇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112
    [4][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2月:2(中文版前言)
    [5]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1月:235-236
    [6][美]德·希·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147
    [7]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1月:247
    [8]G.William Skinner.Chinese Peasants and the Closed Community:A Open and Shut Case[J],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ciety and History,1971,13(3):270-281
    [9]陈庆德.农业社会和农民经济的人类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60
    [10][美]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1月:27
    11[美]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7月:226-227
    12[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98
    [1]Daniel Little.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thics,1988,Volume 1:42
    [2]同上:49
    [3][美]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420
    [4]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185-186
    [1]冯仕政.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100
    [2]Victor Nee.Social Inequality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Between 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s in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1,56:267-282
    [3]Zhou xueguang.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3,58
    [4]曾鹏.在集体抗议的背后--论中国转型期冲突性集体行动的社会情景[J],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第2期
    [5]王晓毅.社会整合[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1年第3期
    [6]徐贲.密友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社会冲突:当今中国的贫困和暴力[J],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第2期
    [1]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J],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22
    [2]参见:[美]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3]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J],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第2期
    [4]李路路的研究表明,私营企业主交往的朋友中,干部的比例最大。参见:李路路.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J],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5]陈军.令人担忧的“商而优则仕”[N].工人日报,2004年9月10日:第4版
    [1]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义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329
    [2]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过程分析-华北B镇定购粮收购的个案研究[A].见:孙立平.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一辑)[M].福州:鹭江出版社,2000
    [3]齐晓瑾,菜澍,傅春晖.从征地过程看村干部的行动逻辑:以华东、华中三个村庄的征地事件为例[J],社会,2006年,26(2):120
    [1]王荣武,王思斌.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25-34
    [2]王荣武,王思斌.管理区干部和村干部的互动过程与行为--豫西南花乡的实地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3期:79
    [3]齐晓瑾,菜澍,傅春晖.从征地过程看村干部的行动逻辑:以华东、华中三个村庄的征地事件为例[J],社会,2006年,26(2):120
    [4]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修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175-176
    [5]关于中国乡村情理社会的分析,参见: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48-57
    [6]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的集体维权行动[J],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9期:115-133
    [7]学界对村干部的角色定位包括:“双重角色”、“经纪模式”、“守夜人”、“撞钟者”。参见: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守夜人”和“撞钟者”--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J],开放时代,2001年12期:114-117
    [8]秦海霞.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以辽宁省D市为个案[J],社会,2006年第5期:110-133
    [1]80年代以来,家族、宗族的复兴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各样的乡村宗族活动如修祠、修谱以及家族的缉私仪式客观上为地方精英发挥组织、动员、管理作用提供了平台。这些活动削弱了乡村正式组织在村民中的认同和影响力。参见: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151-159
    [2]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农民调查[M].北京:2006年:33-35
    [1]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24
    [2]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2月:41
    [3]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12月:3
    [4]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9月:353
    [5]对传统农民行动逻辑的分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道义小农”和“理性小农”。参见: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J],读书,2002年第5期:104-110
    [6]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7][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 1966-1982年(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673
    [1]王沪宁.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159
    [2]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5
    [3]这两种类型的村庄社区实际上是克服村民集体行动的“选择性激励结构不同”:在前一种社区中,选择性激励不但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社会性奖励即名声、信誉、尊重等;而在后一种村庄社区中,克服集体行动困境的“选择性激励结构”则是以“利益分配”为主的。对于农民行动“选择性激励”的分析参见: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行动的考察[J],学海,2006年第2期:26-32
    [4]例如,在村庄权力争夺、农民集体上访等过程中小亲族的支持作用。参见:申端峰.农民行动单位视域中的小亲族-以鲁西南S村为表述对象的个案呈现与理论阐释[J],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121-125
    [5]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111,115
    [6]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145-146
    [1]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71
    [2]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
    [3]Daniel J.Myers.Media,Communication Technology,and Protest Waves[J],the Escholarship Repositor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http://repository.cdlib.org.
    [4]针对媒体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的讨论,参见:[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71-75
    [5]迈克尔·史华兹.资源动员与成员动员:为什么共议性运动不能充当社会变迁的工具[A].参见:莫里斯.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237
    [6]Molotch,Harvey.Media and Movements[A].See in:Mayer Zald and John McCarthy.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M].Cambridge,Mass:Winstrop,1979;
    Molotch,Harvey and Marilyn Lester.Accidental News:The Great Oil Spill as Local Occurrence and National Event[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5,81:235-260
    [1]迈耶尔·扎尔德.为了前瞻的回顾:对资源动员研究范式的过去和未来的思考[A].参见:莫里斯.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390-391
    [2]卢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188
    [3]Regester.Crisis Management:How to turn a crisis into an opportunity[M].London:Hutchinson Business,1989
    [4][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2
    [5]Crisis Management Division.Crisis Management Within A Pofitical Environment[M].Montreal:Stonehaven Productions Inc..1995:14
    [6]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197-198
    [7]淡悠.主流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舆论缓释作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33
    [8]针对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案例讨论,可以参见:《学习时报编辑部》.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45-59
    [9]对于现代媒体的负面作用的讨论往往集中于媒体负面效应的无限扩大化问题,例如互联网中的“网络爆民”问题.一个小的事件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就会形成一个非常广泛的“舆论氛围”,对事件中的当事人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具体讨论参见:唐钧.公共部门的危机攻关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50-54
    [1]卢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197
    [2]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http://cache.baidu.com/c?word.2004.11.25
    [3][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5年
    [4]杨霞.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条件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73
    [1]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理论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8
    [2][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年:789
    [3]《致读者》,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转引自: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373
    [1]《报纸管理暂行规定》,新闻出版署,1990年12月25日。
    [2]《关于印发《报纸质量管理标准》(试行)的通知》,新闻出版署,1995年3月20日。
    [3]《新闻出版署关于加强报纸出版管理重申有关规定的通知》,新闻出版署,1999年3月17日。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报刊审读工作的通知》,新闻出版署,2001年6月18日。
    [1]《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3月22日,材料来源于www.gov.cn。
    [2]《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哈办发(2003)45号,2003年10月28日。
    [1][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2
    [2][美]皮帕·诺里斯.新政府沟通--后工业社会的政治沟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18
    [3]Simon Cottle著,李兆丰等译.新闻、公共关系与权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161
    [4]Countermovement and Media Coverage Outcomes:A Case Study of the Abortion Debate[J],the Escholarship Repository,University if California,http://repository.cdlib.org/csd/01-06.
    [1]以上调查数据来源于《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国情报告,中国国情网,2007年1月15日,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data/xncjs/txt/2007-01/15/content_7658603.htm
    [2]对于新闻媒体“三贴近”的论述参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遍.贴近与提高:新闻媒体落实“三贴近”论文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年5月。
    [3]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6月17
    [4]蒙南生.新闻传播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320
    [1]根据研究的惯例,在本案例中的所有地名、人名都作了技术处理。地名以英文字母顺序排列,无特别意义;人名则由作者做了技术性的处理用,用字母组合表示,下文相同。对于本案例中涉及的省份、城市及地名之间的行政层级关系如下:Z省-X市(省会所在地)-B市(地级市)-A市+C市(县级市)-H 镇-G村及周围各村。
    [2]A市地方志编委会.A市市志[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12月:169
    [1]范中义,张德信.戚继光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4月:109
    [2]戴玉达.污染始于规划:叩问浙江A市H事件[J].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9月11日。
    [3]此图由笔者自己整理,数据来源于《A市统计年鉴》1999、2000、2003、2004以及A市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2001、2002年数据缺失。
    [1]《王氏宗谱》(竹园卷):71
    [2]《王氏宗谱》(原序):13
    [3]《王氏宗谱》(千年画溪话王氏):81
    [1]访谈纪录005,访谈对象WZW,G村居民,年龄40岁,酒店老板,2008年1月19日。本文引用的访谈纪录根据时间先后顺序编号,以下不加特别说明。
    [2]《王氏宗谱》(竹园卷):81-82
    [3]A市市长在A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1年3月19日。
    [4]A市重点工作安排,参见:A市政府网站“重点工作”部分,2001-5-14。
    [1]访谈纪录011:访谈对象WGW,,农民,G村人,2008年1月22日
    [2]访谈纪录010:访谈对象WZA,G村人,曾入伍当兵,做过小学教师,2002年前任G村会计,2002年后闲赋在家,2008年1月22日
    [3]按照A市招商引资政策,乡镇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工作突出的,可以按照投资额度从两个方面进行奖励:一是对于招商引资有突出贡献的乡镇领导人进行物资奖励,根据引进投资的额度按比例进行;二是通过企业经营所上缴的税收按比例返还乡镇财政。这种优惠政策旨在鼓励乡镇政府积极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4]G村书记WW,中专毕业后即离开G村,在N镇派出所工作多年。2000年,WW回到村里,通过竞选担任了村支部书记一职。但是据村民称,由于WW离开村庄多年,其与村内大多数的村民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而且原来担任书记20多年的WXL等原村委会一班人以及新的村委会成员对WW并不认同。访谈纪录011:WGW,2008年1月22日。
    [1]访谈纪录008:访谈对象,LCC,S村生产队队长,2008年1月22日。
    [2]土地租用协议:编号3,2001年3月4日。
    [3]土地租用协议:编号2,2001年5月1日。
    [4]访谈纪录007:访谈对象JXS,水果专业户,G村人,2008年1月20日。
    [5]访谈纪录011,WGW,2008年1月22日。
    [6]根据事后村民访谈的反映以及A市法院2002年的判决书表明,在WW同意出租土地的过程中曾与H镇政府及相关企业达成意向,化工园区内部工程建设项目由WW负责承包。然而招商引资、开工建设后WW 并没有获得任何建设工程的承包,其中大部分工程由G村五村前任书记及主任WXL、WRL等人承包,部分由市政府下属的建筑公司承包。判决书认为,事后WW之所以反对农药厂进入化工园区是因为工程承包问题。
    [1]访谈纪录010,WZA,2008年1月22日。
    [2]访谈纪录007,JXS,2008年1月20日。
    [3]访谈纪录011,WGW,2008年1月22日。
    [4]访谈纪录009:访谈对象WRJ,G村农民,2008年1月22日。
    [5]访谈纪录009:WRJ,2008年1月22日。
    [1]访谈纪录017:王某,现任G村二村书记,访谈时间2008年1月23日。据王某讲,WW在以前做干警时就与B市制药厂的张某认识,在B市农药市场上,东农公司和B市制药厂存在竞争关系。东农公司的前身A市农药厂因为环境污染问题多次搬迁,无法正常生产,如果能够将东农公司赶出竹溪工业园区,有助于B市制药厂减少一个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者。
    [1]引自“给东农画像”,部分有删节,2001年10月。
    [2]访谈纪录009:访谈对象WRJ,G村农民,2008年1月22日。
    [3]访谈纪录009:访谈对象WRJ,2008年1月22日。
    [4]同上。
    [1]访谈纪录009:访谈对象WRJ,2008年1月22日。
    [2]同上。
    [3]访谈纪录003:WZW,2008年1月19日。
    [4]访谈纪录004:访谈对象WZF,H镇十四届人大代表,农民,曾因“聚众扰乱社会治安罪”被判9个月刑期;出狱后成为4·10事件的核心人物。访谈时间:2008年1月20日。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三条、第二六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三条。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第十二条。
    [1]宋元.Z省A市环保纠纷冲突真相[J].凤凰周刊,2005年5月5日:23
    [2]H镇组织S村、G村干部、生产队长召开关于化工园区村企关系会议的会议纪要
    [3]Andrew Walder.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5,101(2):281-283
    [1]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义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57
    [2]访谈纪录009,2008年1月22日。
    [3]Z省A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02)A刑初字第287号:4-5
    [1]访谈纪录008:LCC,2008年1月22日。
    [2]访谈纪录004:WZF,2008年1月20日。
    [1]A市人民法院刑事附带民事裁定书(2002)A刑初字第287号,2002年6月24日
    [1]访谈记录011:访谈对象WGW,G村农民,2008年1月22日。
    [2]访谈记录013:访谈对象WXL,G村人,曾召集村民签名上访,2008年1月23日。
    [3]H镇政府与S村签订的《土地租用协议》,2002年7月1日。
    [1]《A市经济贸易局关于迈克斯(A市)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吨SMM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A经贸[2003]89号,2003年4月24日。
    [2]访谈记录010:WZA,2008年1月22日。
    [3]X市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迈克斯(A市)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百菌清干悬浮剂(DF)技改项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2004年2月28日。
    [4]《A市经济贸易局关于迈克斯(A市)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百菌清干悬浮剂(DF)技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A经贸[2004]33号,2004年2月25日。
    [1]《关于〈迈克斯(A市)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百菌清干悬浮剂(DF)技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审查意见的函》,A环[2004]29号,2004年3月12日。
    [2]A市农业局“关于H镇Y村单季晚稻异常发黄现象的调查报告”,2003年7月4日。
    [3]“关于H镇Y村水稻等农作物受害事件的会议纪要”,2003年8月4日。
    [4]访谈记录010:WZA,2008年1月22日。
    [5]杨振东.“官民一心”欲斩环境“黑手”[N].大河报-中国新闻调查,2005年4月27日:A29版
    [1]宋元.Z省A市环保纠纷冲突真相[J].凤凰周刊,2005年5月5日:22
    [2]访谈记录007:访谈对象JXS,水果专业户,G村人,2008年1月20日。
    [1]翁国娟.南江,是谁让你如此满目疮痍[N].中国化工报,2004年10月16日。
    [1]访谈记录010:WZA,2008年1月22日。
    [2]访谈记录001:JGS,G村附近J村书记,2002年1月18日。
    [3]杨振东.“官民一心”欲斩环境“黑手”[N].大河报-中国新闻调查,2005年4月27日:A29版
    [1]Y村村委会《紧急报告》,2004年2月12日。
    [2]A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竹溪工业功能区环保工作情况》,引自:杨振东.“官民一心”欲斩环境“黑手”[N].大河报-中国新闻调查,2005年4月27日:A29版
    [3]宋元.Z省A市环保纠纷冲突真相[J].凤凰周刊,2005年5月5日:22
    [1]访谈记录011:WGW,2008年1月22日。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30号),2003年7月18日。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70号),2003年7月30日。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商务部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发改外资[2003]2343号,2003年12月30日。
    [4]《国务院关于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3]7号),2003年11月3日。
    [1]田春华.Z省清理整顿开发区纪实[N].Z江日报,2004年7月16日:1版
    [2]《Z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Z政办发(2003)64号),2003年9月11日。
    [1]田春华.Z省清理整顿开发区纪实[N].Z江日报,2004年7月16日:1版
    [2]Z省人民政府《关于各类开发区(园区)清理整顿方案的公示》的公告[N].Z江日报,2004年4月16日:1版。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20号),2004年4月49日。
    [1]《Z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Z政办发明电[2004]71号),2004年5月1日。
    [2]据笔者了解,对于A市政府、H镇政府来说,在竹溪化工园区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而且H 镇政府作为化工园区的管理者与入园的企业签了合同,如果撤销化工园区就意味着H镇政府违约责任,必须承担巨额的赔偿。对于A市政府经济转型战略来说,化工园区是重点建设项目,关系到招商引资的环境问题,不能也无法撤销。从这点看来,如果按照上级要求撤销工业园区无论对A市政府、H镇政府还是入园企业来说,都是最差的选择。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变迁的成本、行政惯性都会约束政策变迁的路径和效果。
    [3]A市国土资源局《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A土资处字[2004]331、332、333、334、335、336、338、339、340、341、342、343号),2004年7月26日。
    [4]《竹溪工业功能区土地手续办理政策》,2004年8月
    [1]访谈记录004:WZF,2008年1月20日。
    [2]WZA日记(一),2004年2月。
    [3]访谈记录011:WGW,2008年1月22日。
    [1]访谈记录004:WZF,2008年1月20日。
    [2]同上。
    [3]《信访条例》第二十一条、三十二条。
    [4]《关于A市H镇竹溪工业区大气污染致农作物减产农民健康受到损害情况的调处报告》,A市环保局,2004年5月31日。
    [1]北京市HC律师事务所《关于Z省A市H镇WW等人涉嫌扰乱社会秩序罪一案及相关案件的法律意见书》(2004)HC委前字第009号,2004年6月11日。
    [2]WZA日记:2004年6月11日。
    [3]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1]访谈记录010:2008年1月22日。
    [2]老年会,又称老年人协会,是农村和城镇地区老年人(男60岁、女55岁)所组成的非政府组织。对于老年协会的性质和地位,尚无明确的法律定义,但是在全国各地存在700多万老年人协会。据《联合国人口基金项目》研究,服务功能和维权功能是老年人协会的核心功能。参见:黄乾,原新: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层老年群众组织作用研究[J],人口学刊,2006年第3期:24。
    [3]Z省《Z省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若干规定》第十七条,1988年7月25日。
    [4]访谈记录006:G村村民WXH,80多岁,曾在A市印染厂工作多年,后退休闲赋在家,担任G村五村老年协会理事,2008年1月20日。
    [5]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6]访谈记录006:2008年1月20日。
    [1]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1]访谈记录010:2008年1月22日。
    [2]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3]访谈记录008:2008年1月22日。
    [1]访谈记录010:2008年1月22日。
    [2]同上。
    [3]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4]Francesca Polletta.Freedom Is an Endless Meeting:Democracy i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5]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3月:263
    [1]访谈记录010:2008年1月22日。
    [2]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1]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此次上访,WZF等人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交了《关于Z省A市原H镇政府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侵害农民利益的检举报告》,落款为“H镇G村村民”和“G村老年协会”,2004年6月20日。从材料的用语措辞来看,此封信访材料系G村外部人士所写。其递交部门明确、逻辑清晰、用语准确、法律引述恰当、结尾呼吁合情合理,明显超出了G村村民的能力。尽管访谈对象没有明确回答该封材料系何人准备,但是笔者推测应该为G村在X市担任律师工作的王某所写。2004年4月份,WZF、WTJ二人曾到X市找该律师咨询,可能请求其为家乡代写举报材料。
    [2]访谈记录010:2008年1月22日。
    [3]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1]访谈记录010:2008年1月22日。
    [2]据此次到北京上访的WZA讲:到北京就是“告御状”嘛。不管能不能解决问题,反正从北京下来的总归是好一点。(访谈记录010:2008年1月22日。)
    [3]人民日报记者李XX.农田租用建起化工园区(未刊稿),2004年9月。
    [4]《关于A市H镇竹溪化工园区环保问题调查情况的报告》(B环监察[2004]14号),2004年8月11日。
    [5]A市环保局:《迈克斯(A市)化工有限公司年产100吨SMM项目环保设施验收意见》,2004年9月10日。
    [1]陈XX.政府工作报告[R].A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2004年3月16日。
    [1]陈XX,政府工作报告[R].A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2005年3月28日。
    [2]WZA日记,2004年8月4日。
    [3]WZA日记,2004年8月8日。
    [1]金主任谈话的记录摘自《WZA日记》,2004年8月15日。
    [2]WZA日记:2004年8月19日。
    [3]据笔者得到的材料显示,G村村民WZF等人向国内多家主流的大型媒体寄送了名为《救救我们》的材料,例举了化工园区的租地、A市以罚代法、环境污染以及赔偿不到位等问题,呼吁“恳切叩求上级首长、领导们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来我们村采访,到群众中听他们的呼声,调查了解,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4]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1]访谈记录010:2008年1月22日。
    [2]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3]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1]WZA日记:2004年10月19日。
    [2]《Z省A市H镇S村耕地被非法强迫出租、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情况举报》,S村村民,2004年10月18日。
    [3]访谈记录010:2008年1月22日。
    [4]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5]《举报》,Z省A市H镇G村村民,2004年10月20日。
    [1]访谈记录010:2008年1月22日。
    [2]《信访办理结果》,Z省环保局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受理中心,2004年10月20日。
    [3]此次上访的参与者WZA因到达北京的当天即21日得知其堂兄过世,遂于当天晚上乘车返回家乡。
    [1]据笔者了解,C市在此问题上对G村以及附近村的村民大都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原因有三:首先,C 市位于南江下游,化工园区的污染导致南江水在2003年就已经成为“劣五类水”,而南江是C市自来水的取水源,因此C市对A市在南江边上建立化工园区早已不满;其次,A市与C市之间存在多年的矛盾,两市领导因发展经济,相对推行了竞争性的政策;最后,南江流经G村之后,过了M村就是C市,因此在两市边界附近存在着因血缘(移居)、业缘(经商)以及姻缘(通婚)带来的长期交往联络关系。用G村一位村民的话说:“我们这边有事,他们一叫就会过来。”来自对C市一位市民的访谈:王某,教师,2008年1月18日。
    [2]《告C市全体同胞的一封信》,G村全体人民,2004年11月8日。
    [3]杜羽丰.工业污染致农业歉收,A市G村等村将获赔[N].B市日报,2004年11月18日:3版。
    [4]《呈送中办负责同志的报告》,G村及附近村庄老年协会、村委会签章,2004年12月6日;《一个虚假撤销的化工园区》,寄送到相关媒体,揭露竹溪化工园区在省政府命令撤销之后仍然存在的问题,2004年12月;G村村民WJS向B市国土资源局的举报信,2005年1月4日(参见《B市国土资源局群众来信复函》B土资信复[2005]07号)。
    [5]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6]根据《函》或者《通知》的文件标题、引用法律以及文字内容来推测,笔者认为WZF此处所指的朋友应该是在X市做律师的王某。
    [1]G村五村村民《关于收回违法占用G村五村集体土地的通知》、《请求H镇政府督促收回竹溪工业园区企业违法占用G村五村集体土地的函》等,2005年2月28日。
    [2]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3]张继东.Z省出台最为严格土地整治政策[N].B市日报,2005年3月2日:4版。
    [4]G村村民WJS《致A市市委、市人民政府的举报信》,2005年3月15日。
    [5]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1]同上。
    [2]WCH等《关于要求市政府加强竹溪化工园区环保工作的建议》、《关于要求市政府建立竹溪化工园区环保理赔机制的建议》,2005年3月18日。
    [1]访谈记录001:JXS,J村人,2008年1月18日。
    [2]访谈记录006:2008年1月20日。
    [3]访谈记录007:QQD,G村人,2008年1月20日。
    [1]访谈记录004:2008年1月20日。
    [2]访谈记录005:WZW,L村人,2008年1月19日。
    [3]访谈记录011:WGW,G村人,2008年1月22日。
    [1]访谈记录007:QQD,G村人,2008年1月20日。
    [2]宋元.Z省A市环保纠纷冲突真相[J].凤凰周刊,2005年5月5日:23
    [3]访谈记录003:WZW,L村人,2008年1月19日。
    [4]《A市人民政府关于对竹溪工业功能区内的工业企业实施停产整治的决定》(A政发[2005]26号),2005年4月1日。
    [1]《关于重申在解决竹溪工业功能区问题中有关纪律的通知》(H委[2005]18号),2005年4月4日。
    [2]《致H镇人民的一封公开信》,H镇人民政府,2005年4月3日;
    《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H镇中心学校,2005年4月4日;
    《致全镇人民的第二封公开信》,H镇委、镇政府,2005年4月6日;
    《倡议书》,H 镇团委、妇联、老龄委以及残联,2005年4月4日。
    [3]《A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竹溪工业功能区工作的若干意见》(A政发[2005]27号),2005年4月6日。
    [4]访谈记录004:WZF,2008年1月20日。
    [5]《A市公安局通告》,2005年4月6日。
    [1]《关于认真做好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H委[2005]19号),2005年4月9日。
    [2]《A市人民政府关于对竹溪工业功能区企业实施环保整治的决定》(A政发[2005]32号),2004年4月15日。
    [1]《关于A市H镇竹溪工业功能区环境整治工作的函》(Z环函[2005]94号),2005年4月25。
    [2]《A市人民政府关于对迈克斯化工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依法予以关停、停产整治的决定》(A政发[2005]36号),2005年4月30日。
    [3]《A市人民政府关于批准〈东农化工有限公司(竹溪生产区)处置建议〉的批复》(A政发[2005]37号),2005年5月3日。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佑中等译.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2][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第4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3][法]艾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4][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5][美]奥尔森.国家的兴衰:经济增长、滞胀和社会僵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
    [6][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7][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8][美]白凯.长江下游地区的地租、赋税和农民的反抗斗争 1840-1950[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9月
    [9]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10][美]查尔斯·蒂利.集体暴力的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1]辞海编辑部.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12]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
    [13]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14]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3月
    [15]陈锡文.中国县乡财政与农民增收问题[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年2月
    [16]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
    [17][美]德·希·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18][美]丹尼斯·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4月
    [19][美]道格·迈克亚当,西德尼·塔罗,查尔斯·蒂利.斗争的动力[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年
    [20][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1][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A].见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23]刁杰成.人民信访史略[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年
    [24][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25]杜润生.中国农村制度变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
    [26]《读书》杂志社编.改革.反思与推进[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5月
    [27]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期中国农民为分析对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28]范中义,张德信.戚继光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4月
    [29]范一飞.国民收入流程及分配格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30][美]弗里曼,比克伟,塞尔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
    [3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32][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
    [33][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四版)[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8月
    [34]费孝通.中国绅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月
    [3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36]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
    [37][美]盖奥尔格·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8][美]盖伊·彼德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9]格尔兹.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40][美]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1月
    [42]黄志繁.“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1月
    [43]黄佩华.中国地方财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
    [44][美]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87
    [45][美]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
    [46][美]韩丁.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
    [47]何高潮.地主、农民、共产党-社会博弈论分析[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生
    [48]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
    [49]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1月
    [50]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1]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52]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11月
    [53][法]H·蒙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月
    [54][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
    [55][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
    [56]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
    [57][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2
    [58][美]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59][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1月
    [60]李连江.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A],见吴国光.九七效应[M].香港:太平洋世纪研究所,1997年
    [61][美]理查德·霍尔.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62]李正华.乡村集市与近代社会-二十世纪前半期华北乡村集市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5月
    [63]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64]李强.社会分层与财富差别[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
    [65]李陪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当代中国社会矛盾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
    [6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年4月
    [67]林毅夫.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68]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69]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70][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
    [71]凌志军.历史不再徘徊:人民公社在中国的兴起和失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2月
    [72]刘伯龙,竺乾威等.当代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
    [73]刘倩.南街社会[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8月
    [74]罗豪才.行政法学(修订本)[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75][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76][美]罗伯特·门斯切.市场、群氓和暴乱--对群体狂热的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77][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4月
    [78]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7年7月
    [79]陆学艺等编.2005中国社会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8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81]卢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8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83][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
    [84][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8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86][美]墨子刻.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
    [87][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
    [88][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中国革命内部的革命1966-198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
    [89][美]J.米格代尔.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
    [90][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91][法]米歇尔·克罗奇埃.科层现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92]莫拉莉,李燕凌.公共危机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93][美]莫里斯等编,刘能译.社会运动的理论前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4]牛铭实.中国历代乡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12月
    [95]蒙南生.新闻传播社会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96][英]尼克·史蒂文森.媒介的转型:全球化、道德和伦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97][美]皮帕·诺里斯.新政府沟通--后工业社会的政治沟通[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98][美]T.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12月
    [99][美]裴宜理.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年
    [100][美]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101][美]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
    [102][英]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3]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
    [104][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5月
    [105]任晓.中国行政改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106]任红杰.社会稳定问题前沿探索[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107]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08]Simon Cottle著,李兆丰等译.新闻、公共关系与权力[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
    [109][法]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110][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111][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4月
    [112][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M].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2月
    [113][美]斯蒂芬·范埃弗拉.政治学研究方法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14]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中国农村中的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A].见:孔志国.信任的危机-中国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十三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
    [115]孙立平.清华社会学评论(第一辑)[M].福州:鹭江出版社,2000年
    [116]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7]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10月
    [118]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12月
    [119]田穗生.地方政府知识大全[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年
    [120][美]唐斯.官僚制内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21]唐钧.公共部门的危机攻关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122][美]托马斯·C·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123]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1月
    [124]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125]王满船.公共政策制定:择优过程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9月
    [126]王鸣鸣.国际危机中的决策与管理[A].见: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27]王春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128]王莹.新集体主义:农村社会的再组织[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
    [129]王太高.行政补偿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130]王义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131]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
    [132]王沪宁.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L133][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134]吴新叶.农村基层非政府公共组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
    [135]吴毅.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
    [136]吴毅.乡村中国评论(第一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7]吴国光,郑永年.论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制度转型的一个轴心问题[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138]魏红英.宪政架构下的地方政府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7月
    [139]韦尔伯·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年
    [140][美]希德尼·塔罗.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年12月
    [141]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142]肖唐镖.中国乡村报告[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12月
    [143]许倬云.汉代农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144]《学习时报编辑部》.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145]杨宜勇.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9月
    [146]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1月
    [147]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148]杨善华,王思斌.社会转型:北大青年学者的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
    [149][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
    [150]杨霞.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条件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151][美]伊恩·I·米特罗夫著,燕清联合传媒管理咨询中心译.危机防范与对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152][美]叶海尔·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153]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
    [154]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155]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维权抗争的行动取向[A].见:陈明明.权利、责任与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56]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维权抗争-湖南衡阳考察[M].北京,2006年
    [157]于建嵘.岳村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58]俞可平.海外学者论中国改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159]余凌云.警察预警与应急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
    [160]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月
    [161][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162][美]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163][美]詹姆斯·马奇,马丁·舒尔茨,周雪光.规则的动态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64][美]詹姆斯·斯科特著,程立显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7月
    [165][美]詹姆斯·斯科特著,郑广怀等译.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1月
    [166][美]詹姆斯·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167]展江.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6月17
    [168]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69]张静.现代公共规则与乡村社会[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170]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1]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
    [172]张厚安.中国乡镇政权建设[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173]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174]张晓兵.农村乡镇发展的体制性困境与出路-来自一个基层干部的体验与思考[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75]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理论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6]张思.近代华北村落共同体的变迁--农耕结合习惯的历史人类学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
    [177]张丽君.新时期干群矛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178]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的作用的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7月
    [179]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80]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2月
    [181]郑欣.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82]郑谦.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M].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
    [183][美]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84]周其仁.收入是一连串事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185]周晓红.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12月
    [186]周怡.中国第一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7]竺乾威.公共行政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188]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M].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189]朱新山.乡村社会结构变动与组织重构[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190]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修订版)[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19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非营利组织研究委员会编.扩展中的公共空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9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19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194]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编.贴近与提高:新闻媒体落实“三贴近”论文集[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年5月
    [195]Bert Klanderman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Protest[M].Oxford:Blackwell,1997
    [196]Chava Frankfort-Nachmias,David Nachamias.Research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6
    [197]Charles Tilly.Rural Collective Action in Modern Europe[A].See:Joseph Spielberg and Scott Whiteford.Forging Nations:Comparative View of Rural Ferment and Revolt[M].East Lansing:Mich.,1976
    [198]Charles Euchner.Extraordinary Politics:How Protest and Dissent Are Changing American Democracy[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6
    [199] Charles Tilly.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M]. Mass: Adiison-Wesely, 1978
    
    [200] Crisis Management Division. Crisis Management within a Political Environment [M]. Montreal: Stonehaven Productions Inc., 1995
    
    [201] David Snow, Robert Benford. Master Frames and Cycles of Protest [A]. See: Aldon Morris, Carl Clurg Muller.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202] Delia Porta. Social Movement, Political Violence, and the Stat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aly and Germany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03] Doug McAdam.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 1930-1970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204] Eric R. Wolf. Peasant Wa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M].New York: Free Press, 1969
    
    [205] Elizabeth J. Perry. Popular Protest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M].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92
    
    [206]Elinor Ostrom.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207]Ernest P. Young. Imagining the Ancient Regime in the Deng Era [A]. See in Jeffrey N. Wassertrom and Elizabeth J. Perry. Popular Protest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Modern China [M].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2
    
    [208]Francesca Polletta. Freedom Is an Endless Meeting: Democracy i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209]Fantasia Rick. Cultures of Solidarity: Studies in Consciousness and Action amo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Workers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210]George Alexander and Timothy McKeown. Case Studies an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Decision-making [A]. In: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Organizations [M]. Greenwich: JAI Press, 1985
    
    [211]George Simmel. Conflict [M]. Glencoe, III: The Free Press, 1955: 35
    
    [212]George Homans. The Human Group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1950
    
    [213]Graham Allison. The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M]. Boston: Little Brown, 1971
    
    [214]Hans J. Morgenthan. The Purpose of Political Science [A]. In James C. Charlesworth. A Design for Political Science: Scope, Objectives and Methods [M]. Philadelphia: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66
    
    [215]Harold D. Lasswell, Abraham Kaplan. Power and Society [M]. New Have,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0
    
    [216]Herschman. 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217]James A. Steven. The En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blems of the Profession in the Post-Progressive Era [M]. New York: Transnational Publishers, 1988
    
    [218]Jean C. Qi. The Evolu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A]. In Andrew Walder. Zouping in Transition: 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Rural North China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19]Qi Jean. The Evolu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A]. See: Andrew Walder. Zouping in Transition: 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Rural North China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20] J. R. Hackman. Group Influences on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 [A]. See: M. D. Dunnette, L. M. Hough.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y Press, 1992
    
    [221]Kevin J. O' Brien, Lianjiang Li. 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22]Lazarsfeld Paul, Robert Merton. Friendship as Social Process: A Substantive and Methodological Analysis [A]. See: P.L.Kendall. The Varied Sociology of Paul F. Lazarsfeld [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4
    
    [223]Leon Festinger. Group Attraction and Membership [A]. See: Dorwin Cartwright, Alvin Zander. Group Dynamics [M]. Evanston, III: Row Peterson, 1953
    
    [224]Madsen Richard. Morality and Power in a Chinese Village [M].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225]McDaniel Tim. Autocracy, Modernization and Revolution in Russia and Iran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226]Michal Taylor. Nationality and Revolutionary Collective Action [A]. See: Michal Taylor. Rationality and Revolu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227]Newman Katherine. Incipient Bureaucracy: The Development of Hierarchy in Egalitarian Organizations [A]. See: Gerald Britan, R. Cohen. Hierarchy and Societ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Bureaucracy [M]. Philadelphia: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1980
    
    [228]Mayer Zald and John McCarthy. 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s [M]. Cambridge, Mass: Winstrop, 1979
    
    [229]North. D..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230]North. D.. Toward A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 In W. Barnettet. Political Economy, Competition and Representation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231]Oliver Williamso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232]Oliver Williamson.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85
    
    [233]Paige Jeffrey. Agrarian Revolution: Social Movements and Export Agriculture in the Underdeveloped World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75
    
    [234]Pepper, Suzanne. Civil War in China: 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282-289
    
    [235]Russell Hardin. One for All—the Logic of Group Conflict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236]Regester. Crisis Management: How to turn a crisis into an opportunity [M]. London: Hutchinson Business, 1989
    
    [237]Smelser Neil.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 [M]. New York: Free Press, 1962
    
    [238]Steward Clegg, David Dunkerly. Organization, Class, and Control [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80
    
    [239]Ted Gurr. Why Men Rebel [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1
    
    [240]Uriel Rosenthal. Coping with Crises: 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Riots and Terrorism [M]. Springfield, Illinois: Charles C. Tomas Publisher Ltd, 1980
    
    [241]Vivi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M].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42]William Kornhauser.The Politics of Mass Society[M].Glencoe,Ill:Free press,1959
    [243]William Gamson.The Strategy of Social Protest[M].Balmont Calif.:Wadsworth,1989
    [244]Zucker Lynne.Where Do Institutional Patterns Come From?Organizations as Actors in Social System[A].See:Zucker Lynne.Institutional Patterns and Organizations:Culture and Environment[M].Cambridge:Ballinger,1988
    [245]艾建国.试论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1999年(增刊)
    [246]包永辉,吕国庆.他们为何信“访”不信“法”[J],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44期
    [247]白南风.改革的社会承受力研究[J],管理世界,1993年第5期
    [248]陈庆德.农业社会和农民经济的人类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249]陈晋胜,介新玲.群体性事件法治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4)
    [250]陈晋胜等.群体性事件社会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5)
    [251]陈晋胜.群体性事件政治成因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2)
    [252]陈映芳.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调查[J],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253]陈映芳.群体利益的表达如何可能[J],天涯,2004年第6期
    [254]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J],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
    [255]程晓农.维持稳定与深化改革:中国面临的选择[J],当代中国研究,1995年第2期
    [256]楚亚成.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世纪反思[J],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1期
    [257]戴纲.“新化西河群体性事件”个案分析及反思[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4)
    [258]党国英.非正式制度与社会冲突[J],中国农村观察,2001,2
    [259]董运生,王岩.网络阶层:一个社会分层新视野的实证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6(2)
    [260]范明.中外“群体性事件”问题比较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101(1)
    [261]冯林.浅析当前群体性事件的诱发因素及预防处置对策[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3(2)
    [262]冯仕政.单位分割与集体抗争[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263]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民集体维权行动[J],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1,19
    [264]郭正林.中国农村二元权力结构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23(6)
    [265]郭巍青,黄岩.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和政治-以下塘村修祠为例[J],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
    [266]郭景萍.集体行动的情感逻辑[J],河北学刊,2006,26(2)
    [267]郭于华.“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J],读书,2002,7
    [268]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J],读书,2002年第5期
    [269]黄少安.从家庭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的“准土地股权”[J],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270]何建华.政治危机意识和中国渐进性变革模式的选择[J],前进,2000年第1期
    [271]贺雪峰.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J],开放时代,2007年第1期
    [272]奂平清.农村居民的社会分化及社会整合的政策调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73]洪银兴,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J],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274][德]简斯·贝尔克特.经济社会学与嵌入性:对“经济行动”的理论抽象[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6期
    [275]孔雯,彭浩.城郊农村群体性治安事件的行动分析-以村民聚众上访为例[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4)
    [276]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J],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277]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J],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278]李傲,夏军.试论我国行政补偿制度[J],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
    [279]李里峰.土改中的诉苦:一种民众微观动员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2007 年第5期
    [280]李莹.群体性事件发生机制探析[J],理论界,2005,12
    [281]李路路.社会资本与私营企业家[J],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6期
    [282]李路路.中国的单位现象与体制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2年第2期
    [283]李江源.农村群体性事件背后的体制原因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1(1)
    [284]梁国聚.关于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思考[J],公安研究,2006,139(5)
    [285]刘世林.处理“聚众活动”的理论与实践[J],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报告,1989,6
    [286]刘能.等级制和社会网络:社会场域中的权力与交换关系[J],河南社会科学,2004,12(1)
    [287]刘伟伟.农民集体上访中的“选择性激励”[J],当代中国研究,2005年第3期
    [288]刘德钦.乡政村治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9期
    [289]林坚,马艳丽.我国农民的社会分层结构和特征--一个基于全国1185份调查问卷的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90]罗必良.“奥尔森困境”及其困境[J],学术研究,1999年第9期
    [291]骆友生,张宏宇.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292]陆学艺.重新认识农民问题[J],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6期
    [293]麻宝斌,马振清.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群体性政治参与[J],政治学研究,2005,2
    [294]孟庆英.刍议促成群体性事件的三要素[J],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5期
    [295]潘伟强.乡政村治格局中乡村关系的失调及若干对策[J],南方论刊,2006年第9期
    [296]庞明礼.民主、权威、合法性民主、合法性、制度变迁--论小康社会下我国政府合法性的重构[J],理论探讨,2003年第4期
    [297]钱忠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困境与乡村干部行为-对乡村干部行为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2期
    [298]齐晓瑾,菜澍,傅春晖.从征地过程看村干部的行动逻辑:以华东、华中三个村庄的征地事件为例[J],社会,2006年,26(2)
    [299]秦海霞.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以辽宁省D市为个案 [J],社会,2006年第5期
    [300]渠敬东.坚持结构分析和机制分析相结合的学科视角,处理现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大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7,2
    [301]全凤英,罗毅华.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4,23(6)
    [302]任放,杜七红.施坚雅模式与中国传统市镇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
    [303]沈惠章.社会稳定问题中的群体性治安事件研究[J],城市公共安全,2005,3
    [304]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J],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305]申端峰.农民行动单位视域中的小亲族-以鲁西南S村为表述对象的个案呈现与理论阐释[J],江海学刊,2007年第4期
    [306]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的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J],学海,2005年第3期
    [307]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第1卷
    [308]宋元.浙江A市环保纠纷冲突真相[J].凤凰周刊,2005年5月5日
    [309]汤敏轩,李习彬.官僚制的历史分析与中国政府的现实选择[J],宁波党校学报,2004年第6期
    [310]汤敏轩.危机管理体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基于组织整合的流程分析[J],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311]谭秋成.地方分权与乡镇财政职能[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2期
    [312]唐皇凤.常态社会与运动式治理-中国社会治安治理中的“严打”政策研究[J],开放时代,2007年第3期
    [313]田文利.信访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和模式选择[J],社会科学前沿,2005年第2期
    [314]童星,张海波.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J],社会,2005年第6期
    [315]万川.群体性事件研究回顾与前瞻[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5,2
    [316]王斌等.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起因的烟花博弈分析[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4,25(4)
    [317]王荣武,王思斌.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18]王荣武,王思斌.管理区干部和村干部的互动过程与行为--豫西南花乡的实地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3期
    [319]王国勤.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的研究评述[J],学术界,2007,126(5)
    [320]王亲生.当前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和应对策略[J],理论研究,2001,4
    [321]王晓毅.农民利益表达的制度尴尬[J],中国社会导刊,2005,13
    [322]王晓毅.村庄结构与村庄的内部紧张[J],中国农村观察,2000,2
    [323]王瑾.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324]王学习.家庭承包责任制后陕西农地制度的改革与创新[J],理论导刊,1996年第2期
    [325]王翠英.现行农地产权制度下农民土地权益[J],调研世界,2006年第1期
    [326]王春光.对中国县乡行政机构改革的现实分析--以西部D县委研究个案[J],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9期
    [327]王晓毅.社会整合[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1年第3期
    [328]魏新文,高峰.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11(1)
    [329]温铁军.“平度创造”引发的理论探讨[J],农村经济文稿,1992年第7期
    [330]吴明君.关于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31]吴清军.乡村中的权力、利益与秩序-以东北某“问题化”村庄干群冲突为案例[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332]吴毅.“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J],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333]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守夜人”和“撞钟者”--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J],开放时代,2001年12期
    [334]肖唐镖.从农民心态看农村政治稳定状况-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44(5)
    [335]肖唐镖.二十余年来大陆农村的政治稳定状况[J],二十一世纪,2003,4
    [336]萧公权.十九世纪中国的乡村控制[J],远东季刊,1953,12(2)
    [337]谢岳.市场转型、精英政治化与地方政治秩序[J],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第2期
    [338]向德平,陈琦.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3,4
    [339]徐从才,沈太基.论我国工农产品贸易条件及其完善[J],财贸经济,1993年12期
    [340]徐贲.密友资本主义背景下的社会冲突:当今中国的贫困和暴力[J],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第2期
    [341]徐寅峰,刘德海.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根源的主观博弈分析[J],预测,2004, 23(6)
    [342]徐勇,黄辉祥.目标责任制:行政主控型的乡村治理及绩效[J],学海,2002年第1期
    [343]徐勇.从村治到乡政:乡村管理的第二次制度创新[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
    [344]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345]徐勇.出能人到法治: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以若干个案为例兼析能人政治现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346]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346]雄万胜.面对面的紧张:民众与底层级政府之间的权力博弈[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2007
    [347]薛澜.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公共危机管理[J],信息化建设,2004年第11期
    [348]薛澜,张扬.构建和谐社会机制治理群体性事件[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49]阎耀军.社会稳定的测量与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控系统[J],
    [350]杨英法,李文华.论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6,146(5)
    [351]杨瑞清,余达宏.论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及治理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119-122
    [352]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J],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353]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54]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2
    [355]应星.作为特殊行政救济的信访救济[J],法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56]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
    [357]叶本乾.抵制与压制:地方治理中乡镇权力的两面性[J],当代中国研究,2005年第3期
    [358]游正林.集体行动何以成为可能?-对一起集体上访、静坐事件的个案研究[J],学海,2006年第2期
    [359]于德宝.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原因[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 6期
    [360]于建嵘.当代中国农民的以法抗争-关于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2
    [361]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党政群体性事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0,4
    [362]于建嵘.信访制度改革与宪政建设[J],二十一世纪(香港),2005年第89期
    [363]于建嵘.农民有组织对抗及其政治风险[J],战略与管理,2003,3
    [364]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行动的考察[J],学海,2006年第2期
    [365]余凌云,唐荧.轮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J],城市公共安全,2005,2
    [366]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以浙江省的三起“群体性事件”为中心[J],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服务中心文库,2007-2-20
    [367]张志英.“乡政村治”的兴起、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368]张军.漫长.中央与地方关系:一个演进的理论[J],学习与探索,1996,104(3)
    [369]张军.乡镇财政制度缺陷与农民负担[J].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4期
    [370]张文富.中央与地方关系50年略考:体制变迁的视角[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4)
    [371]张岸元,白文波.乡村“三提五统”的理论、政策与实践[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期
    [372]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373]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J],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374]张体魄.我国政治稳定研究综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2期
    [375]张闫龙.财政分权与省以下政府间的关系的演变--对20世纪80年代A省财政体制改革中政府间关系变迁的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376]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5,1
    [377]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J],战略与管理,2003,6
    [378]赵树凯.社区冲突和新型权力关系-关于196封农民来信的初步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9,2
    [379]赵树凯.上访事件和信访体系-关于农民进京上访问题的调查分析[J],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1999年12月
    [380]赵树凯.县乡改革的历史审视[J],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9期
    [381]赵晓力.信访的制度逻辑[J],二十一世纪(网络版),香港,2005年8月
    [382]曾鹏.在集体抗议的背后--论中国转型期冲突性集体行动的社会情景[J],当代中国研究,2006年第2期
    [383]周作翰,张英洪.当代中国农民的信访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384]周永坤.信访潮与中国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第1期
    [385]周批改.改革以来农民的分化与平摊税费的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386]周批改.改革以来农民的分化与农民的负担-湖南蕾村和枫林村调查的总结[J],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
    [387]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与土地所有权关系的变化[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5年第6期
    [388]周飞舟,赵阳.剖析农村公共财政:乡镇财政的困境和成因-对中西部地区乡镇财政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4期
    [389]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
    [390]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我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特点、原因及政府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2,203(5)
    [391]Anthony Oberschall.Culture Change and Social Movement[R].San Francisco:the 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1989
    [392]Albert Keidel.China's Social Unrest:The Story behind the Stories [J],Policy Brief by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se,2006,48
    [393]Albert Keidel.The Economic Basis for Social Unrest in China[R].The Third European-American Dialogue on China,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May 26-27,2005
    [394]Andrew Walder.Local Governments as Industrial Firm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5,101(2)
    [395]DiMaggio,Paul,Walter W.Paul.The Iron Cas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48
    [396]David Snow,Burker Rochford,Steven Worden and Robert Benford.Frame Alignment Process, Micro-mobilization and Movement Participation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6, 51
    
    [397]Daniel Kelliher. The Chinese Debate over Self-Government[R]. Paper in Conference on Election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September 1996, Duke University
    
    [398]Daniel Little.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thics, 1988, Volume 1
    
    [399]Deana Rohlinger. Countermovement and Media Coverage Outcomes: A Case Study of the Abortion Debate [J], the Escholarship Repository, University if California, http://repository.cdlib.org/csd/01-06
    
    [400]Daniel J. Myers. Medi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Protest Waves [J], the Escholarship Reposi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ttp://repository, cdlib. org.
    
    [401]Downey Garry. Ideology and the Clamshell Identity: Organizational Dilemmas in the Anti-Nuclear Power Movement [J], Social Problems, 1986, 33
    
    [402]Elizabeth J. Perry. Collective Violence in China, 1880-1980[J], Theory and Society, 1984, 13
    
    [403]Ethan Michelson. Connected Contention: Social Resources and Petitioning the State in Rural China[R], Draft Copy and Unpublished, March 6, 2006
    
    [404]Ethan Michelson. Climbing the Dispute Pagoda: Grievances and Appeals to the Official Justice System in Rural China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7, 72
    
    [405]Ethan Michelson. Deprivation, Discontent, and Disobedience in Rural China: Collective Learning in Southeast Henan, Draft Copy Unpublished.
    
    [406]Eisinger Peter. The Conditions of Protest in American Cities [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73, 67(1)
    
    [407]G. William Skinner. Chinese Peasants and the Closed Community: A Open and Shut Case [J],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ociety and History, 1971, 13(3):
    
    [408]Goodwin Jeff, Theda Skocpol. Explaining Revolutions in the Contemporary Third World [J]. Politics and Society, 1989, 17
    
    [409]Guanghua Wang, Zhangyue Zhou.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 [R]. Sydney: Research Paper No. 2004/51, 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August, 2004
    
    [410]James Rule. Rationality and Non-rationality in Militant Collective Action [J], Sociological Theory, 1989, 7
    
    [411] Jean C. Qi. 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on in China [J], World Politics, 1992, 45(1)
    
    [412] Jean C. Qi. State Response to Rural Discontent in China: Tax-for-Free Reform and Increased Party Control [J], Asian Program Special Report,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2003, 108
    
    [413]Jean Qi. The Role of Local State in China' s Transitional Economy [J], China Quarterly, 1995, 144
    
    [414]KevinJ. O' Brien and Lianjiang Li. Popular Contention and its Impact in Rural China [J],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005, 38
    
    [415]Kevin O' Brien.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hinese Countryside [J], The China Journal, 2002, 48
    
    [416]Koopmans Ruud. The Missing Link Between Structure and Agency: Outlines of an Revolutionary Approach to Social Movement [J], Mobilization, 2005, 10(1)
    
    [417]Murray Scot Tanner. Chinese Government Response to Rising Social Unrest[R]. Washington: Testimony Presented to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April 14, 2005
    
    [418]Murray Scot Tanner. China Rethinks Unrest [J].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2004, 27(3)
    
    [419]Ray Yep. Maintaining Stability in Rural China: Challenge and Response[R], Center for Northeastern Asian Policy Studies, May, 2002
    
    [420]Thomas P. Burnstein. Unrest in Rural China: A 2003 Assessment [R]. Warsaw: Beyond the Party-State: State, Law,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tudies,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5-30
    
    [421]Victor Nee. Social Inequality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 Between 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s in China [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1, 56
    
    [422]William Hurst, Kevin J. O' Brien. China' s Contentious Pensioners [J], The China Quarterly, 2002, 2
    [423]Wong.C.Fiscal Reform and Local Industrialization:The Problematic Sequencing of Reform in Post-Mao China[J],Modern China,1992,18
    [424]Xiaobo Lu.Taxation,Protest,and Stability in Rural China[J],Asian Program Special Report,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2003,108
    [425]Zhao Dingxin,Defensive Regime and Modernization[J],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994,7
    [426]Zhou xueguang.Unorganized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ommunist China[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3,58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19号
    《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75号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1982]1号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1号
    《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1号
    关于批转〈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发[1990]19号文件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通知》,中发[1986]22号文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审批各类开发区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3)30号),2003年7月18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70号),2003年7月30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商务部关于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的通知》发改外资[2003]2343号,2003年12月30日
    《国务院关于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国发明电[2003]7号),2003年11月3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严格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4]20号),2004年4月49日
    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公发[2000]5号)
    《信访条例》
    《周易·系辞下》
    《左传·襄公十一年》
    《王氏宗谱》(竹园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