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容成氏》文本整理及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容成氏》是《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中的一篇。该篇叙述的古史传说或不见于传世文献,或与传世文献有同有异,内容十分重要。论文以二重证据法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和古文字学的文字、音韵、训诂、校勘等方法,对该篇的文本和思想进行了研究。
     论文的文本整理包括竹简编连、简文校释和字词考释三部分内容。在编连部分,笔者以陈剑的编排为基础,采纳其他学者合理的意见,做出新的编排方案。笔者还对尧让贤部分的简序做出调整:简10应该上接简31。简10所谓“余穴窥”的“余”字并非“余”字,而是“宗”字。“宗”读为“崇”,意为高。古代贤能之士常常隐逸于山林薮泽岩穴之间,简文说的是尧求贤地域之广泛。在校释部分,全面列举学者代表性的看法,并在各家意见之后加以案语。案语或择善而从,或对学者的意见进行补充修正,或对简文字词和文意加以疏通。字词考释部分对五处简文提出新的释读意见:将简6“”释为“散施”;将简29“乔能始作”读为“骄怠始作”;认为简39、简40的“从”字意为“追逐”;将简37的“执兵钦,羕于民”读为“戢兵禁暴,永得于民”,认为简文说的是伊尹施惠于民的措施,并非间夏的故事;将简3“思役百官而月青之”读为“使役百官而月省之”,认为其含义为让“俾者”为百官役使,百官并月月省察“俾者”的工作。
     关于该篇的性质,学者多认为属于诸子类著作。笔者认为判断其学派属性的条件并不成熟。因此本论文对该篇的学派属性不作过多推论,而是着重通过对简文内容的分析,探讨其中反映的思想。首先是尚贤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全文,在三代以上的反映是颂扬禅让,在三代以下的反映是赞美贤臣。其次是通过对夏禹的恭俭与桀纣的骄泰这两种完全相反的行为的叙述,反映了恭俭得国,骄泰失国的历史经验。三是禹与汤的对比表明作者反对战争,主张实行与民休息的简易之政。四是作者对君臣之分的主张。简文对文王忠心佐纣大加赞赏,这种评价与《论语·泰伯》中孔子对文王的赞美完全吻合。“尧南面,舜北面”是君臣之分思想的另一处体现。
Rongchengshi is one article of the bamboo slips of Chu collected by Shanghai Museum. Some of the legends in ancient history it narrates can’t be found in documents transmitted to now. Some are the same with documents transmitted to now and some others are different from them. So the content of Rongchengshi is very importa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dual evidence, this paper studies it’s texts and thoughts by using methods of character research, phonology, textual exegesis, emendation of historical bibliography and palaeography.
     The study of the texts includes arrangement of bamboo slips, collations & explanations, and research of words. In the part of arrangement, basing on the arrangement of Chenjian, the author made out new scheme by adopting reasonable views of other researchers. The author adjusted the sequence of bamboo slips of Yao demised to virtuous persons. The 31~(st) bamboo slip should connect with the 10th bamboo slip. The word‘Yu’on the 10th bamboo slip isn’t‘Yu’, but‘Zong’.‘Zong’should be read as‘Chong’, and it’s meaning is high. During ancient periods, virtuous persons often lived alone in mountain forestes, lakes and caves. The words of the bamboo slips show Yao sought virtuous persons widely. In the part of collations & explanations, the author enumerated representative views of researchers completely. Moreover, the author wrote down views of herself after researchers’views. The author chose correct views, or replenished researchers’views, or explained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 In the part of research of words, the author interpreted renewedly five texts:‘Jian Shi’on the 6th bamboo slip should be read as‘San Shi’.‘Jiao Neng Shi Zuo’on the 29~(th) bamboo slip should be read as‘Jiao Dai Shi Zuo’.‘Cong’on the 39th and 40th bamboo slips means‘chase’.‘Zhi Bing Qin Bao, Yong De Yu Min’on the 37th bamboo slip should be read as‘Ji Bing Jin Bao, Yong De Yu Min’, which means Yiyin performs benefit to people and doesn’t mean Yiyin is the spy hidden in Xia dynasty.‘Si Yi Bai Guan Er Yue Qing Zhi’on the 3rd bamboo slip should be read as‘Shi Yi Bai Guan Er Yue Xing Zhi’, and it means‘Bi Fu Zhe’are servitude by officials and officials inspect their work monthly.
     With respect to the school’s attribute of Rongchengshi, many researchers think it belongs to pre-Qin philosophers’work. The author thinks the conditions of judging the school’s attribute aren’t ma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doesn’t pay much attention to it, but instead studies the thoughts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s. Firstly, it includes the thought of respecting virtuous persons. This thought run throughout the full texts. The reflection before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s lauding abdication and the reflection after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is praising virtuous ministers. By using a series of cases, the words of bamboo slips show that the society will be peaceful only when virtuous persons are in office. Secondly, by narrating contrast behaviors of Yu’s frugality and Jie and Zhou’s luxuries, the words show historical experience that frugality obtains the domination of a country and luxury loses the domination. Thirdly, the contrast of Yu and Tang shows anti-war thought and simple & loose political view. Fourthly, the words show the agreement of difference between kings and ministers. They praise King Wen’s loyalty to Zhou. The evaluation inosculates with Conficius’praise of King Wen in chapter Taibo in analects of Confucius.‘Yao Nan Mian, Shun Bei Mian’also shows this thought.
引文
①马承源:《前言: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和整理》,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②《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③马承源:《前言: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和整理》,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第2页。
    ⑤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14页。
    ⑥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卢伟编著:《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页;《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⑦马承源:《前言: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和整理》,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第2页。
    ①《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第3页。
    ②马承源:《前言: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和整理》,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第2页。
    ③李学勤:《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02页。
    ④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⑥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328页。
    ⑦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第5-6页。
    ⑧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27-334页。
    ①郭永秉:《从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有虞迥”说到唐虞传说的疑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322页。
    ②子居:《上博二〈容成氏〉再编连》,“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6月7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52;陈剑:《〈容成氏〉第2、3两简改接于第37简之后的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8年10月1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675。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47-293页。
    ④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27-334页;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提交给“中国南方文明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第1-23页。
    ⑤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54、453页。
    ⑥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29、88、90页。
    ⑦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66-67页。
    ⑧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版,第295、298页。
    ⑨凌瑜、秦桦林:《释楚竹书〈周易〉之“”》,《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第16-17页。
    ⑩沈培:《说上博简〈容成氏〉中的“胫不生之毛”》,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4页。?张富海:《读楚简札记五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9页。?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75、476页。?裘锡圭:《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二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6-317页。
    ①郭永秉:《从〈容成氏〉33号简看〈容成氏〉的学派归属》,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194页。
    ②李锐:《读上博馆藏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528-529页。
    ③小墉:《说〈容成氏〉的“墍为丹宫”》,“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4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14。
    ④黄德宽:《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40页。
    ⑤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卢伟编著:《李珍华纪念集》,第229页;《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第20页。
    ⑥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⑦李存山:《反思经史关系:从“启攻益”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75-85页。
    ⑧于凯:《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390页。
    ⑨李零:《三代考古的历史断想——从最近发表的上博楚简〈容成氏〉、公盨和虞逑诸器想到的》,刘东主编:《中国学术》(总第十四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9-192、196-200页。
    ⑩王瑜:《〈容成氏〉所见舜帝事迹考》,《四川文物》,2006年第1期,第34-37页。
    ①罗新慧:《从上博简〈子羔〉和〈容成氏〉看古史传说中的后稷》,《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第14-20页。
    ②邓少平:《上博竹书〈容成氏〉研究》,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9年4月,第17-23页。
    ③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392页。
    ④程元敏:《天命禹平治水土》,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326页。
    ⑤赵平安:《〈容成氏〉所载“炮烙之刑”考》,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46-350页。
    ⑥罗新慧:《〈容成氏〉、〈唐虞之道〉与战国时期禅让学说》,《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第104-107页。
    ⑦孙卫华:《〈容成氏〉尚贤思想辨析》,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0页。
    ⑧王庆卫:《从出土文献对战国禅让思想的思考》,成建正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91页。
    ⑨丁四新:《楚简〈容成氏〉“禅让”观念论析》,刘大钧主编:《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216页。
    ⑩姜广辉:《上博藏简〈容成氏〉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月23日,第3版。?赵平安:《楚竹书〈容成氏〉的篇名及其性质》,饶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75-78页。
    ①李存山:《反思经史关系:从“启攻益”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75页。
    ②浅野裕一:《战国楚简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第85-111页。
    ③王青:《论上博简〈容成氏〉篇的性质与学派归属问题》,《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第102页。
    ④赵平安:《楚竹书〈容成氏〉的篇名及其性质》,饶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辑),第75-78页。
    ⑤饶宗颐:《由尊卢氏谈到上海竹书(二)的〈容成氏〉——兼论其与墨家关系及其他问题》,郑培凯主编:《九州学林》(总第十一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⑥郭永秉:《从〈容成氏〉33号简看〈容成氏〉的学派归属》,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第188-194页。
    ⑦李学勤:《简帛书籍的发现及其意义》,《社会科学报》,2003年2月13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⑧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札》,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页。
    ⑨吴根友:《“传贤不传子”的政治权力转移程序——上博简〈容成氏〉篇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其学派归属问题初探》,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64页。
    ⑩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第269页、271-272页。?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出土文献论文集》,台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页。?陈斯鹏:《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80页。
    ①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92页。
    ②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卢伟编著:《李珍华纪念集》,第243页;《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第32页。
    ③姜广辉:《上博藏简〈容成氏〉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月23日,第3版。
    ④邓少平:《上博竹书〈容成氏〉研究》,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9年4月,第27-28页。
    ⑤陈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持人语,2004年第4期,第494页。
    ①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27-334页。
    ①子居:《上博二〈容成氏〉再编连》,“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6月7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52。
    ②陈剑:《〈容成氏〉第2、3两简改接于第37简之后的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8年10月11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675。
    ①子居:《上博二〈容成氏〉再编连》注3,“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6月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52。
    ②子居:《关于“上爱其政”向陈剑先生请教一下》的跟帖,“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8年11月27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824。
    ③邓少平:《上博竹书〈容成氏〉研究》,第12-14页。
    ①夏世华:《〈上博二·容成氏〉拼合与编连问题复议》,提交给“2009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武汉大学,2009年6月29日至7月4日,第5页。
    ③郭永秉:《帝系新研》,第48-57页。
    ④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55-56页。
    ①牛新房:《楚竹书〈容成氏〉补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2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45。
    ②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67页。
    ③夏世华:《〈上博二·容成氏〉拼合与编连问题复议》,第8页注12。
    ①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99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5页。
    ③牛新房:《楚竹书〈容成氏〉补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2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45。
    ④夏世华:《〈上博二·容成氏〉拼合与编连问题复议》,第8页注12。
    ⑤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5-6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8-282页。
    ⑦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1页。
    ⑧陈剑:《〈容成氏〉第2、3两简改接于第37简之后的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8年10月11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675。
    ①夏世华:《〈上博二·容成氏〉拼合与编连问题复议》,第3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8页。
    ①5·21指的是第5简第21字。
    ②该字为笔者所增。
    ③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羡符研究》,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论文,2009年6月,第100-101页。
    ①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7页。
    ②董珊后来读为“朝”,认为四方十二牧各来朝见天子,此即《容成氏》之“方为三朝”。(参看子居:《关于“上爱其政”向陈剑先生请教一下》的跟帖,“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8年11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824。)笔者不采纳此意见。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0页。
    ②廖名春:《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一)》,“简帛研究”网站,2002年12月27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liaominchun03.htm。
    ①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2页。
    ②陈佩芬:《〈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页。
    ③曹锦炎:《〈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页。
    ④陈佩芬:《〈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39页。
    ⑤廖名春:《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一)》,“简帛研究”网站,2002年12月27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liaominchun03.htm。
    ⑥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出土文献论文集》,第243页。
    ⑦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2页。
    ⑧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页。
    ⑩陈剑:《说慎》,《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39-53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0、251页。
    ②裘锡圭:《释郭店〈缁衣〉“出言有︱,黎民所”——兼说“︱”为“针”之初文》,《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6页。
    ③其说见牛新房:《〈容成氏〉研究》,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6月,第17页。
    ④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37-38页。
    ⑤叶晓锋:《关于楚简中的“︱”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5月29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46。
    ⑥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未刊稿。
    ⑦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
    ⑧廖名春:《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一)》,“简帛研究”网站,2002年12月27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liaominchun03.htm。
    ⑨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出土文献论文集》,第243页。
    ⑩陈剑:《柞伯簋铭补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7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1页。?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出土文献论文集》,第243页。
    ①颜世铉:《上博楚竹书(一)、(二)读记》,《台大中文学报》(第十八期),2003年6月,第27-28页。
    ②史杰鹏:《上博简〈容成氏〉字词考释二则》,《江汉考古》,2007年第1期,第92-93页。
    ③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1页。
    ④陈英杰:《楚简札记五种》,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编:《汉字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476页。
    ⑤田炜:《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零札》,《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第115-116页。
    ⑥lht:《“其德酋清”也许可以读为“其德幽静”》,“简帛”网站“简帛研读”论坛,2007年11月29日。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4页。
    ⑨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33页。
    ⑩林文华:《〈容成氏〉零释(二则)》,“简帛”网站,2009年5月23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56。?王志平:《上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509页。?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4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7页。
    ②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29页。
    ③季旭升:《上博三周易比卦“有孚盈缶”“盈”字考》,“简帛研究”网站,2005年8月15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jixusheng004.htm。
    ④侯乃峰:《说楚简“夃”字》,“简帛”网站,2006年11月29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70。
    ⑤赵平安:《关于夃的形义来源》,《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7-105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7页。
    ⑦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28页。
    ⑧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30页。
    ⑨其说见苏建洲:《〈容成氏〉译释》,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19页。
    ⑩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出土文献论文集》,第245页。?王志平:《上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08页。
    ①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63-64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5页。
    ③郭永秉:《帝系新研》,第45页注2。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5页。
    ⑤牛新房:《〈容成氏〉研究》,第23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5页。
    ⑦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20页注42。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5页。
    ⑨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94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3页。
    ②郭永秉:《从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有虞迥”说到唐虞传说的疑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第313-325页。
    ③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60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3页。
    ⑤何有祖:《读上博简〈容成氏〉偶得》,“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7月11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eyouzhu01.htm。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
    ⑦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65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
    ⑨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6-17页注4。
    ⑩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66-67页。?冯胜君:《郭店〈缁衣〉“渫”字补释——兼谈战国楚文字“枼”、“桀”、“”之间的形体区别》,提交给“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台北,台湾大学,2007年11月10日至12日,第1-6页。?陈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零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498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
    ②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7页注5。
    ③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47-48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
    ⑤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7页注5。
    ⑥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60页;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72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
    ⑧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32页。
    ⑨王志平:《上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01页。
    ⑩郭永秉:《从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有虞迥”说到唐虞传说的疑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第313-325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其说见郭永秉:《帝系新研》,第44页注1。
    ①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65-66页。
    ②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73-74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
    ②黄人二:《〈孟子·万章上〉篇诸章与上博藏简〈容成氏〉涉及尧舜禅让之竹简》,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00-201页。
    ③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76-81页。
    ④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241-243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5页。
    ⑥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考古学报》,2007年第1期,第19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
    ⑧刘信芳:《上博藏竹书试读》,《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97页。
    ⑨林素清:《读〈容成氏〉札记》,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7页。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5页。
    ①刘信芳:《上博藏竹书试读》,《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97页。
    ②林素清:《读〈容成氏〉札记》,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二辑),第247-248页。
    ③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66、111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
    ⑤王志平:《上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02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
    ⑦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66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5页。
    ②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95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5-256页。
    ④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95页。
    ⑤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85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6页。
    ⑦牛新房:《〈容成氏〉研究》,第26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6页。
    ⑨冯胜君:《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第211页。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6页。?何有祖:《读上博简〈容成氏〉偶得》,“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7月11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eyouzhu01.htm。
    ①牛新房:《〈容成氏〉研究》,第23页。
    ②王志平:《上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02-503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5页。
    ④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85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5-256页。
    ⑥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1-452页。
    ⑦王青:《〈容成氏〉注释论说》,丁原植主编:《新出简帛文献注释论说》,台北,台湾书房,2008年版,第209页。
    ⑧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87页。
    ⑨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文字释读札记五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188页。
    ⑩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90页。?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羡符研究》,第69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7页。
    ②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7页。
    ④苏建洲:《试论楚文字从“”偏旁的几个字》,《〈上博楚竹书〉文字及相关问题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44-145页。
    ⑤沈培:《试释战国时代从“之”从“首(或从‘页’)”之字》,“简帛”网站,2007年7月17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0。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7页。
    ⑦邱德修:《上博楚简〈容成氏〉注译考证》,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46页。
    ⑧史黨社:《讀上博簡〈容成氏〉小記》,“簡帛研究”網站,2006年3月6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473。
    ⑨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61页。
    ⑩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93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4页。?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4页注14。
    ①子居:《关于“上爱其政”向陈剑先生请教一下》的跟帖,“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8年11月27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824。
    ②白于蓝:《〈上博简(二)〉〈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05页注3。
    ③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第389页。
    ④郭永秉:《帝系新研》,第45页注1。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10书(二)》,第275页。
    ⑥王志平:《〈容成氏〉中制乐诸简的新阐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411页。
    ⑦其說見陳劍:《上博楚簡〈容成氏〉與古史傳說》,第10頁。
    ⑧大西克也:《战国楚系文字中的两种“告”字——兼释上博楚简〈容成氏〉的“三俈”》,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1-96页。
    ⑨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5页。
    ⑩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0页。?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0页。?白于蓝:《〈上博简(二)〉〈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94页。
    ①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第389页。
    ②王志平:《〈容成氏〉中制乐诸简的新阐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97-411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5页。
    ④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93页。
    ⑤王志平:《〈容成氏〉中制乐诸简的新阐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06页。
    ⑥王辉:《读上博楚竹书〈容成氏〉札记(十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20页。
    ⑦凌瑜、秦桦林:《释楚竹书〈周易〉之“”》,《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第16-17页。
    ⑧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第44、139页。
    ⑨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5页。
    ⑩同上,第258页。?同上,第259页。?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论文,2005年4月,第104页。
    ①李天虹:《楚简文字形体混同、混讹举例》,《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第83-87页转第69页。
    ②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第99-106页。
    ③徐衍:《〈上博楚竹书(二)〉文字考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6月,第21-29页。
    ④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4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9页。
    ⑥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出土文献论文集》,第245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9页。
    ⑧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98页。
    ⑨其说见苏建洲:《〈容成氏〉译释》,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第129页。
    ⑩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4-5页。?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74-75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0页。
    ②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99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0页。
    ④林志鹏:《楚竹书〈子羔〉篇补释四则》,《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第89-90页。
    ⑤黄人二:《〈孟子·万章上〉篇诸章与上博藏简〈容成氏〉涉及尧舜禅让之竹简》,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第208页。
    ⑥范丽梅:《上博楚简考释四则》,提交给“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台北,台湾大学,2007年11月10日至12日,第4-6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0页。
    ⑧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02-106页。
    ⑨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1页。
    ⑩范常喜:《上博二〈容成氏〉简14补说》,“简帛”网站,2006年1月14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4。?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8页注24。
    ①林素清:《〈容成氏〉简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试解》,提交给“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2007年11月10日至11日,第2-3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1页。
    ③林素清:《〈容成氏〉简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试解》,第3页。
    ④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80页。
    ⑤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2页。
    ⑥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8页注24。
    ⑦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07-108页。
    ⑧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页。
    ⑨牛新房:《读上博楚简札记(三则)》,待刊。其说见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1页。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1页。?同上,第261页。?郭永秉:《帝系新研》,第86-87页。?尹逊:《谈〈容成氏〉中的“菨”》,“简帛”网站“简帛研读”论坛,2006年5月26日。?林素清:《〈容成氏〉简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试解》,第4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1页。
    ②赵建伟:《楚简校记》,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
    ③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96页。
    ④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2页。
    ⑤郭永秉:《帝系新研》,第87页。
    ⑥林素清:《〈容成氏〉简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试解》,第4-5页。
    ⑦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80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1页。
    ⑨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96页。
    ⑩其说见郭永秉:《帝系新研》,第89页。?其说见郭永秉:《帝系新研》,第89页。?林素清:《〈容成氏〉简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试解》,第5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1页。
    ①王志平:《上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03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6页。
    ③刘信芳:《上博藏竹书试读》,《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96页。
    ④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8页注27。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6页。
    ⑥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札》,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54页。
    ⑦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84页。
    ⑧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97-298页。
    ⑨连劭名:《上海博物馆藏楚简丛释》,刘大钧主编:《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8页。
    ②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2页。
    ③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19-122页。
    ④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第633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8页。
    ⑥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88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8页。
    ⑧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23-124页。
    ⑨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1页。
    ①李学勤:《楚简〈子羔〉研究》,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②赵彤:《“卉”是楚方言词吗?》,“简帛”网站,2007年6月17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81。
    ③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90页。
    ④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100页。
    ⑤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76页。
    ⑥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100页。
    ⑦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76页。
    ①施谢捷:《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未刊稿。
    ②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间诂(续)》,“简帛研究”网站,2005年3月6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2.htm。
    ③陈伟武:《读上博藏简第四册零札》,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75页。
    ④沈培:《说上博简〈容成氏〉中的“胫不生之毛”》,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第33-44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8页。
    ⑥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33页。
    ⑦黄锡全:《读上博简(二)札记五则》,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版,第238-239页。
    ⑧季旭升:《读〈上博(二)〉小议》,“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2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jixusheng01.htm。
    ⑨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96页。
    ⑩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33-136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8页。?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札》,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55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9页。。
    ⑤许全胜:《〈容成氏〉补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4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xuquansheng01.htm。
    ⑥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38页。
    ⑦冯胜君:《郭店〈缁衣〉“渫”字补释》,第1-5页。
    ⑧李零、刘新光整理:《汗简·古文四声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页。
    ⑨与笔者讨论时所言。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9页。?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2-43页。?晏昌贵:《竹书〈容成氏〉九州考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7页。
    ①史杰鹏:《上博简〈容成氏〉字词考释二则》,《江汉考古》,2007年第1期,第93-94页。
    ②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01页。
    ③黄人二:《上博简容成氏所述之九州及相关问题探研》,《出土文献论文集》,台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148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9页。
    ⑤凡国栋:《〈容成氏〉“九州”得名原因试探》,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⑥尹宏兵:《〈容成氏〉与“九州”》,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4页。
    ⑦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42-143页。
    ⑧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3页。
    ⑨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9页注33。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9页。?同上。
    ①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01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9页。
    ③凡国栋:《〈容成氏〉“九州”得名原因试探》,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第217页。
    ④尹宏兵:《〈容成氏〉与“九州”》,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第225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0页。
    ⑥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4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0页。
    ⑧同上,第270页。
    ⑨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4-45页。
    ⑩白于蓝:《读上博简(二)札记》,《江汉考古》,2005年第4期,第73页。?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墓》下册图版二〇二·258、四六·11、四七·3,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李家浩:《信阳楚简中的“杮枳”》,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6-7页。?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墓》上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页。?李家浩:《信阳楚简中的“杮枳”》,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二辑),第6-7页。?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5页。?陈伟:《读〈上博六〉条记》,“简帛”网站,2007年7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0页。
    ②晏昌贵:《竹书〈容成氏〉九州考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第50页。
    ③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5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0页。
    ⑤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6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0页。
    ⑦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6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1页。
    ⑨李锐:《读上博馆藏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28页。
    ⑩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49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1页。?同上,第271页。
    ①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6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1页。
    ③同上,第271页。
    ④同上,第271页。
    ⑤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7页。
    ⑥黄人二:《上博简容成氏所述之九州及相关问题探研》,《出土文献论文集》,第148-149页。
    ⑦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07页。
    ⑧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3页。
    ⑨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9页注37。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2页。?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3页。?刘信芳:《竹书〈容成氏〉所述古帝王史与孔子的“大同小康”说》,吴春梅主编:《安大史学》(第三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2页。
    ②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3页。
    ③王志平:《上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07页。
    ④张富海:《读楚简札记五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359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2页。
    ⑥其说见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55页。
    ⑦罗新慧:《从上博简〈子羔〉和〈容成氏〉看古史传说中的后稷》,《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第19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3页。
    ⑨何有祖:《楚简释读七则》,《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第91-92页。
    ⑩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98页。?林素清:《楚简文字丛释(二则)》,提交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的论文,杭州,2004年11月8日至10日,第1-2页。?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11页。?类似字形可参看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06-608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3页。
    ②同上,第273页。
    ③同上,第276页。
    ④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3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3页。
    ⑥同上,第273页。
    ⑦蔡丹:《上博四〈曹沫之陈〉集释》,武汉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年5月,第49页。
    ⑧李守奎:《〈曹沫之陈〉之隶定与古文字隶定方法初探》,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编:《汉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6页。
    ⑨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4页。
    ⑩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60页。?李天虹:《释〈唐虞之道〉中的“均”》,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80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4页。
    ②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60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4页。
    ④陈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零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498-499页。
    ⑤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8页注27。
    ⑥裘锡圭:《释〈子羔〉篇“铯”字并论商得金德之说》,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6-68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4页。
    ②王志平:《〈容成氏〉中制乐诸简的新阐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98页。
    ③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4页注12。
    ④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15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2页。
    ⑥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66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2页。
    ⑩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75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4页。
    ③王志平:《上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04页。
    ④王辉:《读上博楚竹书〈容成氏〉札记(十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319页。
    ⑤刘钊:《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古文字考释丛稿》,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40-148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3页。
    ⑦何有祖:《楚简释读七则》,《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第91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4页。
    ⑨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75页。
    ⑩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第385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4页。
    ③周波:《读〈容成氏〉、〈君子为礼〉札记(二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337页。
    ④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21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4页。
    ⑥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77页。
    ⑦施谢捷:《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释文》,未刊稿。
    ⑧周波:《读〈容成氏〉、〈君子为礼〉札记(二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第331页。
    ⑨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21页。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4页。?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0页。?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21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5页。
    ②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第385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5页。
    ⑤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75页。
    ⑥陈斯鹏:《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和“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文史》,2006年第1辑,第11页。
    ⑦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99页。
    ⑧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56-58页。
    ①其说见沈培:《周原甲骨文里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编:《汉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5页。
    ③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79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5页。
    ⑥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第387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6页。
    ⑧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80页。
    ⑨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第387页。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6页。?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论文,2004年4月,第111页。
    ①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第387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6页。
    ③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75-476页。
    ④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文字释读札记五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第196-197页。
    ⑤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第637页。
    ⑥陈剑:《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异体》,提交给“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2007年11月10日至11日,第13-15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6页。
    ⑧陈伟武:《战国竹简与传世子书字词合证》,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版,第204页。
    ⑨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6页。
    ⑩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83页。?(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154-2155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6页。
    ③许子滨:《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小识〉》,提交给“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的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10月。转引自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83页。
    ④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83-184页。
    ⑤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第131-134页。
    ⑥禤健聪:《上博楚简释字三则》,“简帛研究”网站,2005年4月15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xuejiancong002.htm。
    ⑦陈斯鹏:《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第96-97页。
    ⑧陈剑:《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异体》,第1-19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7页。
    ②白于蓝:《〈上博简(二)〉〈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92页。
    ③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85页。
    ④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31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7页。
    ⑥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0页。
    ⑦陈秉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补释》,《江汉考古》,2004年第2期,第90页。
    ⑧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文字释读札记五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第189-190页。
    ⑨王贵元:《〈说文〉古文与楚简文字合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中国文字研究》(总第十一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7页。
    ②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31页。
    ③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20页注44。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7页。
    ⑤裘锡圭:《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二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316-317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67页。
    ⑦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91页。
    ⑧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第117-118页。
    ⑨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第110-114页。
    ⑩魏宜辉:《试析楚简文字中的“”“”字》,《江汉考古》,2002年第2期,第74-77页。?牛淑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概况及字编》,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年4月,第125页。
    ①郭永秉:《帝系新研》,第131页。
    ②其说见郭永秉:《帝系新研》,第131页注4。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6页。
    ④施谢捷:《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释文》,未刊稿。
    ⑤郭永秉:《帝系新研》,第132页。
    ⑥其说见郭永秉:《帝系新研》,第132页。
    ⑦其说见郭永秉:《帝系新研》,第132页注1。
    ⑧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95页。
    ⑨郭永秉:《帝系新研》,第127-128页。
    ①牛新房:《〈容成氏〉研究》,第42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6页。
    ③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96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6页。
    ⑤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21页注51。
    ⑥赵彤:《以母的上古来源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第14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7页。
    ②李锐:《读上博馆藏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28-529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7页。
    ④苏建洲:《〈容成氏〉译释》,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第161页。
    ⑤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4页注18。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0页。
    ②季旭升:《读〈上博(二)〉小议》,“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2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jixusheng01.htm。
    ③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33页。
    ④李学勤:《释〈诗论〉简“兔”及从“兔”之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228页。
    ⑤李天虹:《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01-402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0页。
    ⑦同上,第281页。
    ⑧同上,第280页。
    ⑨其说见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第164-165页。
    ⑩小墉:《说〈容成氏〉的“墍为丹宫”》,“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4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14。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0页。
    ②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14-215页。
    ③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第298页。
    ④小墉:《说〈容成氏〉的“墍为丹宫”》注14,“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4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14。
    ⑤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40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0页。
    ⑦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19-220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0页。
    ⑨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20页。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0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0页。?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21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1页。
    ②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1页。
    ③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22页。
    ④陈伟武:《战国竹简与传世子书字词合证》,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05页。
    ⑤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22-224页;陈伟武:《战国竹简与传世子书字词合证》,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05页;白于蓝:《读上博简(二)札记》,《江汉考古》,2005年第4期,第71-72页;张崇礼:《释〈容成氏〉39号简的“斫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25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78;季旭升:《也谈〈容成氏〉简39的“德惠而不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26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81。
    ⑥陈伟:《“刏”字试说》,“简帛”网站,2009年4月15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26。
    ①徐在国:《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简帛”网站,2009年7月15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13。
    ②飞虎:《试说〈容成氏〉的“德惠而不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9年7月1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1732。
    ⑤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4页。
    ⑥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22-225页。
    ⑦白于蓝:《读上博简(二)札记》,《江汉考古》,2005年第4期,第72页。
    ⑧季旭升:《也谈〈容成氏〉简39的“德惠而不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2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81。
    ⑨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45页。
    ①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25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1页。
    ④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25-228页。
    ⑤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羡符研究》,第118-119页。
    ⑥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羡符研究》,第119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1页。
    ②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28-229页。
    ③许全胜:《〈容成氏〉篇释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
    ④史党社:《读上博简〈容成氏〉小记》,“简帛研究”网站,2006年3月6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473。
    ⑤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4页。
    ⑥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47页。
    ⑦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138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1页。
    ⑨同上,第282页。
    ⑩许全胜:《〈容成氏〉篇释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74-375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2页。
    ②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1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2页。
    ④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553页。
    ⑤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5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2页。
    ⑦黄锡全:《读上博简(二)札记五则》,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40页。
    ⑧白于蓝:《读上博简(二)札记》,《江汉考古》,2005年第4期,第72-73页。
    ⑨林文华:《〈容成氏〉零释(二则)》,“简帛”网站,2009年5月23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56。
    ⑩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21页注56。?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2页。
    ①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4页。
    ②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33-234页。
    ③黄锡全:《读上博简(二)札记五则》,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40页。
    ④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第180页。
    ⑤周凤五:《上博四〈昭王与龚之脽〉新探》,提交给“2008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美国,芝加哥大学顾立雅中国古文字学中心,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6-7页。
    ⑥范常喜:《上博简〈容成氏〉和〈天子建州〉中“鹿”字合证》,“简帛”网站,2007年8月1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95。
    ⑦陈剑:《楚简“”字试解》,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159页。
    ⑧裘锡圭:《释“弘”“强”》,《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3-58页。
    ①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8页。
    ③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05-206页。
    ④陈英杰:《楚简札记五种》,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编:《汉字研究》,第471页。
    ⑤范常喜:《〈上博二·容成氏〉简36“治諹”补议》,“简帛”网站,2008年3月15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02。
    ⑥何有祖:《上博楚简试读三则》,“简帛”网站,2006年9月2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24。
    ⑦董珊:《也说〈容成氏〉“强弱不辞让”句》,“简帛”网站,2008年3月1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03;“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1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77。
    ⑧黎广基:《上博楚竹书(二)〈容成氏〉“(强)溺(弱)不諹,众(寡)不圣讼”考》,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3-72页。
    ①林文华:《〈容成氏〉“强弱不治諹,众寡不听讼”新解》,“简帛”网站,2008年3月21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05;“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81。
    ②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07-208页。
    ③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第159页。
    ④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09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8页。
    ⑥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2页。
    ⑦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09页。
    ⑧赵建伟:《楚简校记》,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第188页。
    ⑨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10页。
    ⑩魏宜辉、周言:《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3-234页。?汤余惠、吴良宝:《郭店楚简文字拾零(四篇)》,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二零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202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8页。
    ③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3-454页。
    ④王辉:《楚文字柬释二则》,《高山鼓乘集王辉学术文存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7-239页。
    ⑤刘钊:《〈容成氏〉释读一则(二)》,“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4月6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liuzhao02.htm。
    ⑥黄德宽:《楚简〈周易〉“”字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⑦范常喜:《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兼谈楚简中的相关诸字》,“简帛”网站,2006年3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9页。
    ⑨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3页。
    ⑩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11页。?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61页。
    ①刘信芳:《楚简〈容成氏〉官废疾者文字丛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324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9页。
    ④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4页注19。
    ⑤其说见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4页注19。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9页。
    ⑦陈伟武:《战国竹简与传世子书字词合证》,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04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9页。
    ⑨陈剑:《〈容成氏〉第2、3两简改接于第37简之后的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8年10月11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675。
    ⑩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61页。?与笔者讨论时所指示。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9页。
    ②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456页。
    ③陈剑:《〈容成氏〉第2、3两简改接于第37简之后的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8年10月11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675。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1页。。
    ⑦许全胜:《〈容成氏〉补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4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xuquansheng01.htm。
    ⑧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6页注3。
    ⑨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40页。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1页。?同上,第251-252页。
    ②王青:《〈容成氏〉注释论说》,丁原植主编:《新出简帛文献注释论说》,第202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2页。
    ④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75页。
    ⑤黄锡全:《读上博简(二)札记五则》,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34页。
    ⑥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41-42页。
    ⑦王青:《〈容成氏〉注释论说》,丁原植主编:《新出简帛文献注释论说》,第202-203页。
    ⑧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99页。
    ⑨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第171-174页。
    ⑩许全胜:《〈容成氏〉补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4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xuquansheng01.htm。?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2页。?许全胜:《〈容成氏〉补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4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xuquansheng01.htm。?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75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2页。
    ①许全胜:《〈容成氏〉补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4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xuquansheng01.htm。
    ②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99-100页。
    ③刘信芳:《楚简〈容成氏〉官废疾者文字丛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326页。
    ④李若晖:《释〈容成氏〉“娄者坆”》,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91-396页。
    ⑤范丽梅:《上博楚简考释四则》,第6-8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2页。
    ⑦冯胜君:《试说东周文字中部分“婴”及从“婴”之字的声符——兼释甲骨文中的“瘿”和“颈”》,提交给“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6月13日至14日。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2页。
    ⑨其说见苏建洲:《〈容成氏〉译释》,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第113页。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2页。
    ①周凤五:《楚简文字零释》,提交给“第一届应用出土资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苗栗,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2003年4月23日,第1页。
    ②刘信芳:《楚简〈容成氏〉官废疾者文字丛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326-327页。
    ③牛新房:《〈容成氏〉研究》,第22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3页。
    ⑤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1页。
    ⑥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页。
    ⑦周凤五:《楚简文字零释》,第1-2页。
    ⑧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51-54页。
    ⑨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3页。
    ⑩苏建洲:《〈容成氏〉译释》,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第116页。?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51-54页。?邱德修:《上博楚简〈容成氏〉注译考证》,第178页。?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1页。?裘锡圭:《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二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314-316页。
    ①白于蓝:《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年第11期,第88-90页转96页。
    ②林素清:《读〈容成氏〉札记》,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二辑),第243-247页。
    ③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50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2页。
    ⑤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55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3页。
    ⑦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1页。
    ⑧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57页。
    ⑨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3页。
    ①陈斯鹏:《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和“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文史》,2006年第1辑,第12页。
    ②裘锡圭:《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二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314页。
    ③白于蓝:《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年第11期,第96页注10。
    ④刘信芳:《竹书〈容成氏〉所述古帝王史与孔子的“大同小康”说》,吴春梅主编:《安大史学》(第三辑),第109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3页。
    ⑥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1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3页。
    ②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1页。
    ③刘钊:《〈容成氏〉释读一则》,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51-352页。
    ④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第175-176页。
    ⑤李锐:《读上博馆藏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29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4页。
    ③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99页。
    ④陈斯鹏:《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和“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文史》,2006年第1辑,第11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4页。
    ⑦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1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4-285页。
    ⑨赵平安:《释“”及相关诸字》,《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4-120页。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5页。?同上。?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33页。?范丽梅:《上博楚简考释四则》,第8-9页。?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5页。
    ①其说见郭永秉:《谈〈容成氏〉“尃亦以为槿”句的读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2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75。
    ②郭永秉:《谈〈容成氏〉“尃亦以为槿”句的读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2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75。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5-286页。
    ①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5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6页。。
    ⑤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54页。
    ⑥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4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6页。
    ⑧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68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6页。
    ③同上,第287页。
    ④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43页。
    ⑤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4-15页。
    ⑥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70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7页。
    ⑨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100-101页。
    ⑩李天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杂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501页。
    ①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70页。
    ②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札》,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56页。
    ③许子滨:《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小识〉》,提交给“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的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10月。转引自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4页。
    ④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45页。
    ⑤《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57、59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8页。
    ⑧单育辰:《〈容成氏〉中的“端”和“屦”》,陈建明主编:《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376-377页。
    ①与笔者讨论时所言。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8页。
    ③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48页。
    ④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第192页。
    ⑤单育辰:《〈容成氏〉中的“端”和“屦”》,陈建明主编:《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第377-378页。
    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上博(七)·凡物流形〉重编释文》的跟帖,“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2008年12月31日,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581。
    ⑦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72页。
    ⑧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8页。
    ⑩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48-250页。?林素清:《楚简文字丛释(二则)》,提交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的论文,杭州,2004年11月8日至10日,第2-4页。
    ①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74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8页。
    ③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50页。
    ④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74页。
    ⑤胡厚宣:《释“余一人”》,《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第75-78页;《重论“余一人”问题》,四川大学历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33页。
    ⑥林素清:《上博简所见称谓语研究》,提交给“第二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8年12月12日至14日,第17-18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8页。
    ⑧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1页。
    ⑨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51页。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9页。?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5页。?同上,第22页注72。?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9页。
    ②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52页。
    ③王青:《〈容成氏〉注释论说》,丁原植主编:《新出简帛文献注释论说》,第239页。
    ④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77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0页。
    ②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52-253页。
    ③范常喜:《〈上博二·容成氏〉武王伐纣“誓词”新释》,“简帛”网站,2007年6月1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79。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0页。
    ⑤范常喜:《〈上博二·容成氏〉武王伐纣“誓词”新释》,“简帛”网站,2007年6月1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79。
    ⑥范常喜:《〈上博二·容成氏〉武王伐纣“誓词”新释》,“简帛”网站,2007年6月1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79。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0页。
    ⑧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出土文献论文集》,第245页。
    ⑨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53页。
    ⑩赵建伟:《楚简校记》,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第188页。?范常喜:《〈上博二·容成氏〉武王伐纣“誓词”新释》,“简帛”网站,2007年6月1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79。?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78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0页。
    ②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77页。
    ③其说见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54页。
    ④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果集》,第638页。
    ⑤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78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0页。
    ⑧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55页。
    ⑨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22页注73。
    ⑩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0页。?同上。?邹浚智:《〈上博·容成氏〉五十一简字商议——兼谈“楚简‘带’构件演变”与包山2.157字》,“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27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zoujunzhi02.htm。
    ①《国语》,第608、610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0-291页。
    ⑤陈伟:《竹书〈容成氏〉共、滕二地小考》,《文物》,2003年第12期,第89-90页。
    ⑥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1页。
    ⑦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2页。
    ⑧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15页。
    ⑨陈伟:《竹书〈容成氏〉共、滕二地小考》,《文物》,2003年第12期,第90页。
    ①吴良宝:《说上博简〈容成氏〉中的“滕”地》,陶新民主编:《古籍研究2004·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7页。
    ②王辉:《读上博楚竹书〈容成氏〉札记(十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321页。
    ③许全胜:《〈容成氏〉篇释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77-378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1页。
    ⑤许全胜:《〈容成氏〉补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4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xuquansheng01.htm。
    ⑥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82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1页。
    ⑩王青:《〈容成氏〉注释论说》,丁原植主编:《新出简帛文献注释论说》,第241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1-292页。
    ②何有祖:《楚简释读七则》,《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第92页。
    ③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60页。
    ④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06页。
    ⑤何有祖:《楚简释读七则》,《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第92页。
    ⑥其说见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60页。
    ⑦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61-262页。
    ⑧白于蓝:《读上博简(二)札记》,《江汉考古》,2005年第4期,第72页。
    ⑨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85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2页。
    ②黄德宽:《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440页。
    ③赵平安:《上博简释字四篇》,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213页。
    ④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2页。
    ⑤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第22-23页注76。
    ⑥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第206页。
    ①大西克也:《战国楚系文字中的两种“告”字》,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第88页注2。
    ③王青:《〈容成氏〉注释论说》,丁原植主编:《新出简帛文献注释论说》,第242页。
    ④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88页。
    ⑤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2页。
    ⑥王志平:《上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510页。
    ⑦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2页。
    ⑧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页。
    ⑨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2页。
    ⑩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65-266页。?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第12页。?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188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93页。
    ③孙伟龙、李守奎:《上博简标识符号五题》,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54页。
    ②刘信芳:《上博藏竹书试读》,《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97页。
    ③林素清:《读〈容成氏〉札记》,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二辑),第247页。
    ④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66页。
    ①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第202页。
    ②同上书,第192页。
    ③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第310页。
    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3-75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3页。
    ③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第269页。
    ⑤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第35页。
    ①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81页。
    ②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51页。
    ③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8页。
    ①(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759页。
    ①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20页。
    ②黄怀信:《纣兵未“倒戈”考辨》,《古文献与古史考论》,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61-264页。
    ③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4页注19。
    ④其说见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34页注19。
    ⑤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第15-17页。
    ⑥曹锦炎:《〈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第311页。
    ①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13页。
    ②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第69页。
    ③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第50页。
    ④《国语》,第1-2页。
    ⑤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页。
    ⑥(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0页。
    ①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校订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4551页。
    ②同上书,第4747页。
    ③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79页。
    ④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13页。
    ⑤陈伟武:《战国竹简与传世子书字词合证》,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第204页。
    ⑥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第272页。
    ⑦赵仲邑:《论古代汉语介词“于”、“于”、“乎”》,《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4期,第100-102页。
    ⑧笔者曾认为“得于民”的“于”字作语助辞和指事之词“其”均可以讲通,并引《助字辨略》和《古书虚字集释》的相关例子来加以证明。巫雪如对“‘於(于)’犹‘其’”的说法提出质疑。她指出,《古书虚字集释》“於(于)”犹“其”条目下所列的例句在异文、互文的运用以及训释上有不当之处。其中的“於”用它们本来的用法都能使文句通读无碍,并不需要另立一个“於”犹“其”也的义项。现代的研究者在运用《古书虚字集释》这类虚词著作时应更加审慎的鉴别,不能全盘接受。笔者完全赞成她的意见,放弃“得于民”的“于”字可理解为“其”的看法。参看巫雪如:《楚简考释中的相关语法问题试探》,提交给“2009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武汉大学,2009年6月29日至7月4日,第1-18页。
    ①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第267页。
    ②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第408页。
    ③(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420-421页。
    ①(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80页。
    ②于凯:《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第385页;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第212-213页。
    ①(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0页。
    ②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87页。
    ①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第50页。
    ②裘锡圭:《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二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第314页。
    ③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第276页。
    ①《国语》,第315-316页。
    ②(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第4-5页。
    ①这一点邓少平已经指出,但他仍将“青”读为“请”。参看邓少平:《上博竹书〈容成氏〉研究》,第10页注8。
    ①李锐:《论上博简〈鬼神之明〉篇的学派性质——兼说对文献学派属性判定的误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32页。
    ②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第249页。
    ①邓少平亦指出简文对汤政的叙述是基于对战乱和征敛的反对,但他未将汤政与舜政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参看邓少平:《上博竹书〈容成氏〉研究》,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9年4月,第21页。
    ①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①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第1019页。
    ②(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第812页。
    ①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16页。
    ①(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34页。出土文献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编:《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传世典籍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十三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
    《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清)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
    (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何宁:《淮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黄怀信:《大戴礼记汇校集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黎翔凤:《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李零、刘新光整理:《汗简·古文四声韵》,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李步嘉:《越绝书校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廖名春、邹新明校点:《孔子家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校订本),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王利器:《新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杨丙安:《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
    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学者著作
    [美]艾兰:《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陈斯鹏:《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泳超:《尧舜传说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冯胜君:《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冯胜君:《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
    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黄俊杰:《春秋战国时代尚贤政治的理论与实际》,台北,问学出版社,1977年版。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李守奎:《楚文字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李学勤:《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出版社,2007年版。
    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浅野裕一:《战国楚简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版。
    邱德修:《上博楚简〈容成氏〉注译考证》,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
    邱德修:《上博楚简(一)(二)字词解诂》,台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苏建洲:《〈容成氏〉译释》,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读本》,台北,
    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增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王晖:《古史传说时代新探》,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健文:《战国诸子的古圣王传说及其思想史意义》,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7年版。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杨泽生:《战国竹书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学者论文
    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上海楚竹书(二)研读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
    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第425-433页。
    白于蓝:《〈上博简(二)〉〈容成氏〉编连问题补议》,《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第91-94页转105页。
    白于蓝:《读上博简(二)札记》,《江汉考古》,2005年第4期,第69-74页。
    白于蓝:《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容成氏〉“凡民俾者”考》,《文物》,2005年第11期,第
    88-90页转96页。
    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部分按语的补充说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
    《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2-642页。
    邴尚白:《〈容成氏〉的篇题及相关问题》,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
    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67-371页。
    蔡丹:《上博四〈曹沫之陈〉集释》,武汉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年5月。
    蔡明田:《先秦政治思想中的禅让观念》,《“国立”政治大学学报》第60期,1989年12月,第15-47页。
    曹锦炎:《〈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329页。
    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82-93页。
    陈秉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补释》,《江汉考古》,2004年第2期,第89-91页。
    陈剑:《柞伯簋铭补释》,《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1-7页。
    陈剑:《说慎》,《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39-53页。
    陈剑:《上博简〈容成氏〉的竹简拼合与编连问题小议》,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27-334页。
    陈剑:《上博楚简〈容成氏〉与古史传说》,提交给“中国南方文明学术研讨会”的论文,
    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第1-23页。
    陈剑:《释“琮”及相关诸字》,《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版,第273-316页。
    陈剑:《释上博竹书和春秋金文的“羹”字异体》,提交给“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2007年11月10日至11日,第1-33页。
    陈剑:《〈容成氏〉第2、3两简改接于第37简之后的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8年10月11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675。
    陈剑:《楚简“”字试解》,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9年版,第135-159页。
    陈剑:《试说战国文字中写法特殊的“亢”和从“亢”诸字》,未刊稿。
    陈立:《上博简(二)补释四则》,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541-546页。
    陈丽桂:《谈〈容成氏〉的列简错置问题》,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345页。
    陈立柱:《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说献疑》,李国章、赵昌平主编:《中华文史论丛》(总第7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145页。
    陈佩芬:《〈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79-190页。
    陈佩芬:《〈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52页。陈斯鹏:《论周原甲骨和楚系简帛中的“囟”和“思”——兼论卜辞命辞的性质》,《文史》,2006年第1辑,第5-20页。
    陈斯鹏:《上博藏简(二)释字二篇》,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
    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520-522页。
    陈桐生:《论〈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文献》,2001年第1期,第67-81页。
    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1-48页。
    陈伟:《竹书〈容成氏〉零识》,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
    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版,第295-300页。
    陈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持人语,2004年第4期,第494页。
    陈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零释》,《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497-499页。
    陈伟:《竹书〈容成氏〉共、滕二地小考》,《文物》,2003年第12期,第89-91页。
    陈伟:《禹之九州与武王伐商的路线——以竹书〈容成氏〉为例看楚简的史料价值》,《珞珈
    讲坛》编委会编:《珞珈讲坛(第二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226页。
    陈伟:《读〈上博六〉条记》,“简帛”网站,2007年7月9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97。
    陈伟:《“刏”字试说》,“简帛”网站,2009年4月15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26。
    陈伟武:《战国竹简与传世子书字词合证》,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版,第199-209页。
    陈伟武:《读上博藏简第四册零札》,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75-279页。
    陈英杰:《楚简札记五种》,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编:《汉字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9-476页。
    陈月明:《〈容成氏〉夹州的地望》,《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6期,第50-51页。
    程元敏:《天命禹平治水土》,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326页。
    大西克也:《从语法的角度论楚简中的“囟”字》,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康乐集:曾
    宪通教授七十寿庆论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318页。
    大西克也:《战国楚系文字中的两种“告”字——兼释上博楚简〈容成氏〉的“三俈”》,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1-96页。
    邓少平:《上博竹书〈容成氏〉研究》,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9年4月。
    丁四新:《楚简〈容成氏〉“禅让”观念论析》,刘大钧主编:《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216页。
    董珊:《也说〈容成氏〉“强弱不辞让”句》,“简帛”网站,2008年3月16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03;“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16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77。
    凡国栋:《上博简〈容成氏〉地理问题专题研究》,武汉大学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年5月。
    凡国栋:《〈容成氏〉“九州”得名原因试探》,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19页。
    范常喜:《上博二〈容成氏〉简14补说》,“简帛”网站,2006年1月14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4。
    范常喜:《试说〈上博五?三德〉简1中的“暝”——兼谈楚简中的相关诸字》,“简帛”网站,2006年3月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
    范常喜:《〈上博二·容成氏〉武王伐纣“誓词”新释》,“简帛”网站,2007年6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79。
    范常喜:《上博简〈容成氏〉和〈天子建州〉中“鹿”字合证》,“简帛”网站,2007年8月10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95。
    范常喜:《〈上博二·容成氏〉简36“治諹”补议》,“简帛”网站,2008年3月15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02。
    范丽梅:《上博楚简考释四则》,提交给“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台北,台湾大学,2007年11月10日至12日,第1-9页。
    飞虎:《试说〈容成氏〉的“德惠而不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9年7月16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1732。
    冯胜君:《郭店〈缁衣〉“渫”字补释——兼谈战国楚文字“枼”、“桀”、“”之间的形体区别》,提交给“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台北,台湾大学,2007年11月10日至12日,第1-6页。
    冯胜君:《试说东周文字中部分“婴”及从“婴”之字的声符——兼释甲骨文中的“瘿”和“颈”》,提交给“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6月13日至14日。
    顾史考:《从战国竹简论战国“民道”思想》,谢维扬、朱渊清主编:《新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258页。
    郭永秉:《从上博楚简〈容成氏〉的“有虞迥”说到唐虞传说的疑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3-325页。
    郭永秉:《从〈容成氏〉33号简看〈容成氏〉的学派归属》,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二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194页。
    郭永秉:《谈〈容成氏〉“尃亦以为槿”句的读法》,“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2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75。
    郭永秉:《释上博藏西周寓鼎铭文中的“羹”字——兼为春秋金文、战国楚简中的“羹”字祛疑》,提交给“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6月13日至14日。
    何琳仪:《第二批沪简选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455页。
    何有祖:《读上博简〈容成氏〉偶得》,“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7月11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heyouzhu01.htm。
    何有祖:《楚简释读七则》,《江汉考古》,2006年第1期,第91-93页。
    何有祖:《上博楚简试读三则》,“简帛”网站,2006年9月20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24。
    侯乃峰:《说楚简“夃”字》,“简帛”网站,2006年11月29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70。
    胡厚宣:《释“余一人”》,《历史研究》,1957年第1期,第75-78页。
    胡厚宣:《重论“余一人”问题》,四川大学历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5-33页。
    黄德宽:《〈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78-84页。
    黄德宽:《战国楚竹书(二)释文补正》,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443页。
    黄德宽:《楚简〈周易〉“”字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黄海烈:《顾颉刚“古史层累说”初探》,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论文,2007年4月。
    黄海烈:《上博简〈容成氏〉的发现及其学派归属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5月2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43。
    黄怀信:《纣兵未“倒戈”考辨》,《古文献与古史考论》,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261-264页。
    黄人二:《读上博藏简容成氏书后》,《出土文献论文集》,台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246页。
    黄人二:《上博简容成氏所述之九州及相关问题探研》,《出土文献论文集》,台中,高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158页。
    黄人二:《再读〈容成氏〉并论其史观为两汉古文家经说之一源》,提交给“首届中国经学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北京,清华大学历史系,2005年11月5日至6日。
    黄人二:《〈孟子·万章上〉篇诸章与上博藏简〈容成氏〉涉及尧舜禅让之竹简》,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88-217页。
    黄锡全:《读上博简(二)札记五则》,张光裕主编:《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新世纪的古文字学与经典诠释》,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2003年版,第233-242页。
    季旭升:《读〈上博(二)〉小议》,“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2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jixusheng01.htm。
    季旭升:《上博三周易比卦“有孚盈缶”“盈”字考》,“简帛研究”网站,2005年8月15日,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jixusheng004.htm。
    季旭升:《也谈〈容成氏〉简39的“德惠而不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26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81。
    季旭升:《〈容成氏〉新释文及其上古史料的价值》,《玄奘人文学报》,2009年第7期,第193-214页。
    姜广辉:《上博藏简〈容成氏〉的思想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月23日,第3版。
    蒋秋华:《从上博简〈容成氏〉之“四海”谈起》,提交给“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代学术国际研讨会”的论文,台北,政治大学中文系,2005年12月2日至3日,第1-12页。lht:《“其德酋清”也许可以读为“其德幽静”》,“简帛”网站“简帛研读”论坛,2007年11月29日。
    黎广基:《上博楚竹书(二)〈容成氏〉“(强)溺(弱)不諹,众(寡)不圣讼”考》,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63-72页。
    李承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译注(上)》,曹峰、李承律:《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昔者君老〉〈容成氏〉(上)译注》,东京,东京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研究室,2005年版,第23-216页。
    李春利:《楚竹书〈容成氏〉中先秦史迹考》,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8年5月。
    李存山:《反思经史关系:从“启攻益”说起》,《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第75-85页。
    李家浩:《信阳楚简中的“杮枳”》,李学勤主编:《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11页。
    李均明、刘军:《战国简所见舜之形象——中道先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1-16页。
    李零:《读〈楚系简帛文字编〉》,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出土文献研究》(第五集),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162页。
    李零:《〈容成氏〉释文考释》,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47-293页。
    李零:《三代考古的历史断想——从最近发表的上博楚简〈容成氏〉、公盨和虞逑诸器想到的》,刘东主编:《中国学术》(总第十四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8-213页。
    李玲玲:《先秦诸子书中的尧舜禹传说研究》,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2006年5月。
    李锐:《读上博馆藏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523-531页。
    李锐:《商朝的帝王数》,《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第9-17页。
    李锐:《论上博简〈鬼神之明〉篇的学派性质——兼说对文献学派属性判定的误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8-33页。
    李若晖:《释〈容成氏〉“娄者坆”》,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
    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91-396页。
    李守奎:《〈曹沫之陈〉之隶定与古文字隶定方法初探》,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编:《汉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2-499页。
    李天虹:《〈性自命出〉的编联及分篇》,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二〇〇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152页。
    李天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杂识》,《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500-502页。
    李天虹:《楚简文字形体混同、混讹举例》,《江汉考古》,2005年第3期,第83-87页转第69页。
    李天虹:《释〈容成氏〉中的刈》,“简帛”网站,2006年1月24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0。
    李天虹:《释〈唐虞之道〉中的“均”》,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78-480页。
    李天虹:《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00-403页。
    李学勤:《楚简〈子羔〉研究》,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7页。
    李学勤:《释〈诗论〉简“兔”及从“兔”之字》,《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228页。
    李学勤:《简帛书籍的发现及其意义》,《社会科学报》,2003年2月13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7-313页。
    李学勤:《孔孟之间与老庄之间》,《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400-407页。
    连劭名:《上海博物馆藏楚简丛释》,刘大钧主编:《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272页。
    梁韦弦:《郭店简、上博简中的禅让学说与中国古史上的禅让制》,《史学集刊》,2006年第3期,第3-7页。
    廖名春:《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一)》,“简帛研究”网站,2002年12月27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2/liaominchun03.htm。
    林锦荣:《上博楚竹书〈容成氏〉研究》,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林素清:《楚简文字丛释(二则)》,提交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的论文,杭州,2004年11月8日至10日,第1-4页。
    林素清:《读〈容成氏〉札记》,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248页。
    林素清:《〈容成氏〉简十四“免笠植耨菨藉而坐”试解》,提交给“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台北,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2007年11月10日至11日,第1-6页。
    林素清:《上博简所见称谓语研究》,提交给“第二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8年12月12日至14日,第1-22页。
    林文华:《〈容成氏〉“强弱不治諹,众寡不听讼”新解》,“简帛”网站,2008年3月21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05;“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3月21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81。
    林文华:《〈容成氏〉零释(二则)》,“简帛”网站,2009年5月23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56。
    林志鹏:《楚竹书〈子羔〉篇补释四则》,《江汉考古》,2005年第1期,第87-91页。凌瑜、秦桦林:《释楚竹书〈周易〉之“”》,《周易研究》,2007年第5期,第16-17页。
    刘乐贤:《读上博简〈容成氏〉小札》,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357页。
    刘信芳:《上博藏竹书试读》,《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94-97页。
    刘信芳:《楚简〈容成氏〉官废疾者文字丛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23-327页。
    刘信芳:《竹书〈容成氏〉所述古帝王史与孔子的“大同小康”说》,吴春梅主编:《安大史学》(第三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7-117页。
    刘钊:《〈容成氏〉释读一则》,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352页。
    刘钊:《〈容成氏〉释读一则(二)》,“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4月6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liuzhao02.htm。
    刘钊:《利用郭店楚简字形考释金文一例》,《古文字考释丛稿》,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140-148页。
    罗宝珍:《释“疛”疾》,提交给“中国文字学会第五届年会暨汉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
    论文,福建,武夷山,2009年8月19日至23日。
    罗琨:《楚竹书本〈荣成氏〉与商汤伐桀再探讨》,宋镇豪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一辑),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版,第5-22页。
    罗新慧:《〈容成氏〉、〈唐虞之道〉与战国时期禅让学说》,《齐鲁学刊》,2003年第6期,第104-107页。
    罗新慧:《从上博简〈子羔〉和〈容成氏〉看古史传说中的后稷》,《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第14-20页。
    马保春:《由楚简〈容成氏〉看汤伐桀的几个地理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5期,第39-46页。
    马承源:《前言:战国楚竹书的发现保护和整理》,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马承源先生谈上博简》,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孟蓬生:《上博竹书(二)字词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72-477页。
    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间诂(续)》,“简帛研究”网站,2005年3月6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2.htm。
    牛淑娟:《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研究概况及字编》,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年4月。
    牛新房:《〈容成氏〉研究》,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6月。
    牛新房:《楚竹书〈容成氏〉补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2月2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45。牛新房:《读上博楚简札记(三则)》,待刊。
    牛新房:《楚竹书〈容成氏〉学派归属试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彭邦本:《〈容成氏〉、陶寺遗址与禹启之际古史传说琐议》,提交给“纪念徐中舒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四川大学,2009年4月17日至20日,第1-6页。
    彭裕商:《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15页。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保训〉释文》,《文物》,2009年第6期,第73-75页。
    邱德修:《从上博〈容成氏〉简揭开大禹治水之谜》,“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31日,http://www.jianbo.org/Wssf/2003/qiudexiu01.htm。
    邱德修:《〈上博简〉(二)〈容成氏〉用字构词研究》,《修辞论丛》(第五辑),2003年11月,第193-219页。
    裘锡圭:《释“弘”“强”》,《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53-58页。
    裘锡圭:《甲骨文中的见与视》,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第1-6页。
    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卢伟编著:《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250页;《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5页。
    裘锡圭:《释郭店〈缁衣〉“出言有︱,黎民所”——兼说“︱”为“针”之初文》,《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4-302页。
    裘锡圭:《读上博简〈容成氏〉札记二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4-317页。
    裘锡圭:《释〈子羔〉篇“铯”字并论商得金德之说》,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3-70页。
    饶宗颐:《由尊卢氏谈到上海竹书(二)的〈容成氏〉——兼论其与墨家关系及其他问题》,郑培凯主编:《九州学林》(总第十一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5页。
    单育辰:《占毕随录之八》,“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3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06。
    单育辰:《新出楚简〈容成氏〉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985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
    单育辰:《〈容成氏〉中的“端”和“屦”》,陈建明主编:《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五辑),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376-378页。
    沈建华:《甲骨文中所见楚简“九邦”诸国》,《初学集:沈建华甲骨学论文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113页。
    沈建华:《楚简〈容成氏〉州名与卜辞金文地名》,《初学集:沈建华甲骨学论文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120页。
    沈培:《周原甲骨文里的“囟”和楚墓竹简里的“囟”或“思”》,中国文字学会、河北大学汉字研究中心编:《汉字研究》(第一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5-366页。
    沈培:《说上博简〈容成氏〉中的“胫不生之毛”》,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4页。
    沈培:《试释战国时代从“之”从“首(或从‘页’)”之字》,“简帛”网站,2007年7月17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30。
    施谢捷:《郭店楚墓竹简释文》,未刊稿。
    施谢捷:《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释文》,未刊稿。
    史党社:《读上博简〈容成氏〉小记》,“简帛研究”网站,2006年3月6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list.asp?id=1473。
    史杰鹏:《上博简〈容成氏〉字词考释二则》,《江汉考古》,2007年第1期,第92-94页转第72页。
    苏建洲:《试论楚文字从“”偏旁的几个字》,《〈上博楚竹书〉文字及相关问题研究》,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39-155页。
    苏建洲:《楚简文字考释四则》,“简帛”网站,2008年10月11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883。
    孙飞燕:《〈容成氏〉“执兵钦,羕于民”试解》,《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4-27页。
    孙飞燕:《读〈容成氏〉札记二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66。
    孙飞燕:《〈容成氏〉简六“戋”试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5月3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01。
    孙飞燕:《〈容成氏〉“思役百官而月青之”试解》,“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8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81。
    孙飞燕:《〈容成氏〉中尧让贤部分的简序调整刍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0月19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45。
    孙伟龙、李守奎:《上博简标识符号五题》,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190页。
    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文字羡符研究》,吉林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论文,2009年6月。
    孙卫华:《〈容成氏〉尚贤思想辨析》,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0页。
    汤余惠、吴良宝:《郭店楚简文字拾零(四篇)》,李学勤、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二零零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202页。
    田炜:《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零札》,《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第115-117页。
    仝卫敏:《从尚贤到禅让——战国政治思想变化的一个侧面》,《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31-34页。
    王贵元:《〈说文〉古文与楚简文字合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中国文字研究》(总第十一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184页。
    王晖:《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考古学报》,2007年第1期,第1-28页。
    王晖:《楚竹书〈容成氏〉错简问题与原始氏族社会研究》,成建正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3页。
    
    王辉:《读上博楚竹书〈容成氏〉札记(十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18-322页。
    王辉:《楚文字柬释二则》,《高山鼓乘集王辉学术文存二》,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37-241页。
    王黎:《从上博简〈容成氏〉说中国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统治形式》,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3月。
    王青:《论上博简〈容成氏〉篇的性质与学派归属问题》,《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第102-106页。
    王青:《〈容成氏〉注释论说》,丁原植主编:《新出简帛文献注释论说》,台北,台湾书房,2008年版,第195-264页。
    王庆卫:《从出土文献对战国禅让思想的思考》,成建正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十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第84-91页。
    王树民:《战国时人对于上古史的总结》,《曙庵文史杂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7-88页。
    王韬:《〈容成氏〉文本集释》,吉林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论文,2008年4月。
    王瑜:《〈容成氏〉所见舜帝事迹考》,《四川文物》,2006年第1期,第34-37页。
    王瑜:《上博简(二)〈容成氏〉研究》,西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论文,2006年5月。
    王瑜:《〈容成氏〉的竹简编连及相关问题——兼与黄人二等商榷》,《社会科学评论》,2008年第2期,第41-47页。
    王志平:《〈容成氏〉中制乐诸简的新阐释》,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97-411页。
    王志平:《上博简(二)札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95-510页。
    王志平:《再论〈容成氏〉中的“方为三俈”》,饶宗颐主编:《华学》第八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154页。
    王志平:《“戴”字释疑》,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15页。
    魏宜辉、周言:《读〈郭店楚墓竹简〉札记》,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2-236页。
    魏宜辉:《试析楚简文字中的“”“”字》,《江汉考古》,2002年第2期,第74-77页。
    巫雪如:《楚简考释中的相关语法问题试探》,提交给“2009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武汉大学,2009年6月29日至7月4日,第1-18页。
    吴根友:《“传贤不传子”的政治权力转移程序——上博简〈容成氏〉篇政治哲学的问题意识及其学派归属问题初探》,郭齐勇主编:《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55-166页。
    吴良宝:《说上博简〈容成氏〉中的“滕”地》,陶新民主编:《古籍研究2004·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7页。
    吴锐:《从〈容成氏〉所记桀逃亡路线看夏文化与西部的关系》,《人文杂志》,2007年第2期,第159-164页。
    夏世华:《〈上博二·容成氏〉拼合与编连问题复议》,提交给“2009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武汉大学,2009年6月29日至7月4日,第1-10页。
    小墉:《说〈容成氏〉的“墍为丹宫”》,“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4月2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14。
    徐衍:《〈上博楚竹书(二)〉文字考释》,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论文,2007年6月。
    徐在国:《上博竹书(二)文字杂考》,《学术界》,2003年第1期,第98-103页。
    徐在国:《说楚简“叚”兼及相关字》,“简帛”网站,2009年7月15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113。
    许景昭:《禅让、世袭与革命:战国诸子之古代帝王更替观——与出土文献综合比较述论》,方勇主编:《诸子学刊》(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386页。
    许科:《上博简春秋战国故事类文献研究》,四川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论文,2006年4月。
    许全胜:《〈容成氏〉补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4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xuquansheng01.htm。
    许全胜:《〈容成氏〉篇释地》,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378页。
    许文献:《“”字与从“”之字相关问题再释》,台北,《中国学术年刊》第二十八期(春季号),“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2006年3月,第213-235页。
    许子滨:《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小识〉》,提交给“第四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的论文,香港中文大学,2003年10月15日至17日。
    禤健聪:《上博楚简释字三则》,“简帛研究”网站,2005年4月15日, 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xuejiancong002.htm。
    颜世铉:《上博楚竹书(一)、(二)读记》,《台大中文学报》(第十八期),2003年6月,第1-30页。
    颜世铉:《上博楚竹书文字释读札记五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197页。
    晏昌贵:《竹书〈容成氏〉九州考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4-52页。
    晏昌贵:《上博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的“禹政”》,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84-392页。
    晏昌贵:《新出土文献与大禹治水分州——以〈古史辨〉为中心的讨论》,徐少华主编:《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509页。
    叶舒宪:《大禹的熊旗解谜》,《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第41-45页。
    叶舒宪:《〈容成氏〉夏禹建鼓神话通释——五论“四重证据法”的知识考古范式》,《民族艺术》,2009年第1期,第98-108页。
    叶晓锋:《关于楚简中的“︱”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5月29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46。
    易德生:《上博楚简〈容成氏〉九州刍议》,《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第106-108页。
    易德生:《从楚简〈容成氏〉九州看〈禹贡〉的成书年代》,《江汉论坛》,2009年第12期,第77-80页。
    尹宏兵:《〈容成氏〉与“九州”》,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20-236页。
    尹逊:《谈〈容成氏〉中的“菨”》,“简帛”网站“简帛研读”论坛,2006年5月26日。
    于凯:《上博楚简〈容成氏〉疏札九则》,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79-390页。
    于凯:《从上海博物馆所藏楚简〈容成氏〉看夏商史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第26卷,第18-20页。
    袁国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字句考释》,大阪,大阪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编:《中国研究集刊》(第36号),2004年。
    詹子庆:《读〈上博楚简·容成氏〉有感》,葛志毅主编:《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325页。
    张崇礼:《释〈容成氏〉39号简的“斫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9年1月25日,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678。
    张德良:《上博藏楚竹书〈容成氏〉研究》,清华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年5月。
    张富海:《读楚简札记五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7-360页。
    张辉诚:《上博简〈容成氏〉禅让思想考论》,《中山女高学报》第三期,2003年12月,第13-24页。
    张通海:《〈上博简〉(一、二)集释》,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论文,2004年4月。
    张通海:《上博简〈容成氏〉补释数则》,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编:《中国文字研究》(第六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6-69页。
    张通海:《上博简〈容成氏〉补释数则(二)》,提交给“中国文字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的论文,西安,2007年8月。
    张新俊:《上博楚简文字研究》,吉林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论文,2005年4月。
    赵建伟:《楚简校记》,丁四新主编:《楚地简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9-191页。
    赵平安:《楚竹书〈容成氏〉的篇名及其性质》,饶宗颐主编:《华学》(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75-78页。
    赵平安:《〈容成氏〉所载“炮烙之刑”考》,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346-350页。
    赵平安:《释“”及相关诸字》,《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4-120页。
    赵平安:《关于夃的形义来源》,《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97-105页。
    赵平安:《上博简释字四篇》,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办:《简帛》(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213页。
    赵彤:《以母的上古来源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第12-18页。
    赵彤:《“卉”是楚方言词吗?》,“简帛”网站,2007年6月17日,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581。
    赵仲邑:《论古代汉语介词“于”、“于”、“乎”》,《中山大学学报》,1964年第4期,第98-109页。
    郑杰祥:《商汤伐桀路线新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第37-40页。
    郑玉姗:《上博简二〈容成氏〉51简字考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6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zhenyushan02.htm。
    周波:《楚文字字词札记》,“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0月9日, 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html/zhoubo01.htm。
    周波:《读〈容成氏〉、〈君子为礼〉札记(二则)》,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一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1-341页。
    周凤五:《楚简文字零释》,提交给“第一届应用出土资料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苗栗,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应用中文系,2003年4月23日,第1-3页。
    周凤五:《上博四〈昭王与龚之脽〉新探》,提交给“2008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的论文,美国,芝加哥大学顾立雅中国古文字学中心,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第1-12页。
    周旻桦:《上博楚简〈容成氏〉研究》,“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2007年。
    朱渊清:《〈容成氏〉夹州、涂州、叙州考》,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编:《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424页。
    朱渊清:《禹画九州论》,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5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55-70页。
    竹田健二:《〈容成氏〉中有关身心障碍者之论述》,叶国良、郑吉雄、徐富昌编:《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文集初集》,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第219-231页。
    子居:《上博二〈容成氏〉再编连》,“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08年6月7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52。
    子居:《关于“上爱其政”向陈剑先生请教一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学术讨论”论坛,2008年11月27日, 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824。
    邹浚智:《〈上博·容成氏〉五十一简字商议——兼谈“楚简‘带’构件演变”与包山2.157字》,“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27日, http://www.jianbo.org/Wssf/2003/zoujunzhi02.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