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其理论为集体行动问题的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反响。但在以往对奥尔森的研究中,大多是对他的集体行动理论的应用性研究,而忽视对他的理论基础的剖析。本文试图从剖析其理论基础出发,从集体行动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视角对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脉络及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其理论给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奥尔森从理性人假设和个人主义方法论出发,利用公共物品理论成果,对传统集团理论家坚持的集团共同利益是其一致行动动力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坚持认为集体物品使用上的非排他性促使理性个体搭便车的普遍发生,这导致了符合每个人利益的集体物品无从供给,集体行动出现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呢?奥尔森提出有别于集体物品普遍性激励的选择性激励之路径选择。奥尔森用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国家兴衰之道,认为社会中的利益集团如同集团中的理性个人,具有搭便车的天性,他们在集团狭隘利益诱惑下成为分利集团,其行为扭曲了市场过程和政府过程,导致了制度僵化和经济停滞的社会后果。政府基于共容利益关系成为根除利益集团分利行为的权力保障,而由于政府本身作为理性人具有侵吞个人权利的可能,在新制度主义影响下,奥尔森提出受制度约束的“强化市场型政府”以加强市场推动经济发展之功能的构想。笔者认为,奥尔森的理论贡献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将公共物品理论引入集团行为的分析中,颠覆了传统集团理论并开创性地建构了集体行动理论;以利益集团与市场、政府的关系为分析视角,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引向深入。不过,奥尔森的理论也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对方法论的运用出现前后矛盾;对利益集团功能的看法有失偏颇;对政府权力的认识偏颇而富有乌托邦色彩。其理论的贡献使得他成为集体行动理论的标志性人物,其理论的不足削弱了其理论解释力并使之遭受学术界的质疑。
Title: Study on Mancur Olson’s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Major: Political Theory
     Tutor: Professor Sun Xiaochun
     Since 1960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has reflected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economic approach into political research, and its content and concerns reveals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ndancy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udies. This is related to the new issues popping up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countries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the context of this circumstance, Olson’s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has come into being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Past studies about his theory focuses on its application, regardles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Olson who is a famous theorist in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and a figure in public choice school. The previous studies’topics of this theory include logical analysis, interest groups, government power,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so on. However, more research needs to be conducted in the aspec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 ac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etting out from analyzing the basis of his theory, tries to make an assessment of Olson’s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and its impact on the ec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collective action and development.
     Olson takes public goods theory, rational human hypothesis and individualism methodology a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riticizes the traditional group theory, which stresses the automatic action for the group interests. This group interests, as a public goods , often stimulates individual to take a free-rider by the exclusive feature of consumption and applicati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rationality and the collective rationality serves as theoretical basis in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the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Interest-distributing Group Theory and Market-augmenting Theory. How to ease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rationality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and walk out of the collective action dilemma? Olson has observed disadvantages of group goods, and proposed selective incentive as a methed. He insists the selective incentive should be the true drive for rational individual to go canvassing. The canvassing and the birth of the interests group are the by-products during the rational individual’s pursuit of selective incentive.
     Olson analyses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with the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and he deduc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individual rationality and the collective rationality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group interest and social interest, thinking interest groups in the society just like the individual in a group has the nature of the free-rider. Interests group in the temptation of the narrow interest turns into interest-distributing group, withdrawing from the productive investment and taking rent-seeking , and becomes the distributor of social income. interest-distributing groups have destroyed the normal market function and government function , producing a low-efficient and unfair society. Basing on the encompassing interest, government has turned into the power guarantee for breaking down interests’group network. The government as a rational huma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Olson puts forward the“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to enha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 is a powerful and limited government. It can deal with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interest groups and avoid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the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can safeguard two conditions for boosting economy:“reliable and clear-cut individual right”and“no extortion in any form”. The existence of 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 demonstrates Olson’s insistence that market is the source of prosperity.
     Thus, Olson has completed his plan of analyzing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with the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and of constructing a 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 to solve some problems in economy. Olson’s theory has exerted profound impact and has caused great storm in academic field both for the applause and doubting. This paper would attempt to give a reasonable judgment for his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ctive a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Olson’s theory’s contribution and shortages will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Olson. The author holds it that his contribut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the planting of public goods theory into group studies has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theory and has put forward a new theory---Collective Action Theory. He takes that group common interests is not the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group’s unanimous action, selective incentive is the true source for individual participating in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by-product theory of groups’formation. All these are owing to Olson’s analysis of rational human. Besides, he pushes forward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ests group and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The general academy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market and government while Olson reconsiders their relation by analyzing the distorting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process from the angle of interest groups’function. He proposes that the government system is aimed to overcome the interest-distributing behavior of interest groups and restore and strength the market functions. His theory helps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market and government relation. However, his theory also exists shortages. First, the contradiction arising from his hypothesis has weakened the theoretical explanatory power. Olson’s approach is not simply the individualism but the co-existence of 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Second, his idea about interest groups’func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which is unavoidable in political life. With the dominant concept of pluralism, interests group has found its value but Olson just emphasizes its negative impact upon democracy, calling for wiping out the interest groups. Third, his opinion toward government power is branded with utopianism and he is prone to the elite in political field. Although he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market-augmenting government, he does not explain how to imply this idea. He has stressed the positive impact of government with his wishful thinking that government can guarantee property but neglecting its damage. So his theory reveals idealism.
引文
1 The Economist, March 7th,1998,p.107.
    2 James Alt.Thoughts on Mancur Olson’s Contribu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1932_1998[J].Public Choice, No.98,1999,p.1_4.
    3 Jac C.Heckelman and Dennis Coates,Collective Choice-Essays in Honor of Mancur Olson,2003,p.7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序言),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了解该中心研究主题及成果的读者,可查阅其网站http://www.iris.umd.edu
    2 [美]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1页。
    3 [美]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6页。
    1 Russell Hardin ,CollectiveAction[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p20.
    1 Todd Sandler. Collective Action[M].An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2,p10.
    2 See ,Joan Esteban, Debraj Ray, 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Group Size Paradox[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5,No.3 September 2001.
    1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页。
    2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75页。
    3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1页。
    4刘振山:《超越集体行动的困境——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组织理论述评》,载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3页。
    1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75页。
    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61页。
    3 Pamela E. Oliver.Formal Models of Collective Action[J] .Annual Reviews.Sociol.1993.
    1 Hersch Fischler. Monopolies,market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some critic comments on Mancur Olsin’s group theory[J]. Public Choice 35(1980),p.191—195.
    2参阅金明善主编:《经济学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98页。
    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159页。
    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174页。
    1张宇燕:《个人理性与“制度悖论”》,载于《经济研究》1992年第11期
    1姚震宇:《理性、权力与经济繁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7页。
    2姚震宇:《理性、权力与经济繁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8页。
    3韩向民、赵斌:《奥尔森的国家兴衰理论及其现实性》,载于《文史哲》1999年第5期,第77页。
    1参阅韩向民、赵斌:《奥尔森的国家兴衰理论及其现实性》,载于《文史哲》1999年第5期,第77页。
    2杨光斌:《奥尔森集体行动的理论的贡献与误区》,载于《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64—70页。
    1参阅葛四友:《布坎南与奥尔森的公共选择理论比较分析》,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7期,第29页。
    1 [美]汉米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5—47页。
    2 Arthur Bentley,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5,p.211.
    3 [美]戴维·杜鲁门:《政府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1 [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2 [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4转引自高春芽:《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5转引自高春芽:《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2高春芽:《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1版,第67页。
    3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1转引自[美]戴维·杜鲁门:《政府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
    2 [美]戴维·杜鲁门:《政府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3 [美]戴维·杜鲁门:《政府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4 [美]戴维·杜鲁门:《政府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5在杜鲁门的著作中,协会和组织都是利益集团的形式,是较正式、制度化的利益集团。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2 [美]盖奥尔格·齐美尔:《社会学》,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4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3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页。
    4 Mancur Olson.Economics,Sociology and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J].Public Interest,1968(12),p.118.
    5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1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第1版,第46页。
    2 [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钱勇、曾咏梅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1版,第156—157页。
    3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4页。
    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页
    1 Pamela .E.Oliver.Formal Models of Collective Action[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19,1993,p272—273.
    2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43页。
    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5页。
    1 [美]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词典》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0页。
    2 [美]阿伦·德雷泽:《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页。
    1参阅李政军:《萨缪尔森公共物品的性质及其逻辑蕴含》,载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
    2 James Buchanan.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J].Economics, Eew Series, Vol.32,No.125,1965,p.1.
    3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31页。
    4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2杰弗里·布伦南:《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詹姆斯·M·布坎南著)前言,第2页。
    3 Mancur Olson.Economy,Logic and Action[J].Society, Vol.27,No.3,1990,p.74.
    1 [美]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78页。
    2转引自陈洪生:《政治市场:作为一个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政治术语》,载于《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
    1在人性假设上,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科学家分别提出了“经济人”、“理性人”、“自我实现人”、“社会人”的概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3页。
    3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2005年版,姚洋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第5页。
    1 [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7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3 [美]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段毅才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8页。
    4 Thomas Schelling. Essays in Honor of Mancur Olson[J].Forword to Jac C. Heckelman and Dennis Coates(eds.), Collective Choice,2003
    5 David Marsh .On Joining Interest Groups: An Empir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Work of Mancur Olson Jr.[J].British Journal Science , Vol. 6, No.3, 1976, p.266-267.
    1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译者序),姚洋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页。
    2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译者序),姚洋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页。
    3沃伦·萨缪尔斯:《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载于西德尼·温特劳布《当代经济思想:若干专论》,商务印书馆1989版。
    4 Ludwig von Mise. Human Action: A Treatise on Economics[M].William Hodge and Co.Ltd,1949,p.41_43.
    5斯蒂文·卢科斯:《个人主义》,李光远译,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第122页。
    6邓正来:《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研究》载于F·A·冯·哈耶克著《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序言),北京三联书店2003版,第10—12页。
    1张银岳:《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第58页。
    2张银岳:《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论文,第58页。
    3 [美]詹姆斯·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4甘布尔:《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王晓东、朱之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页。
    5 [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88页。
    6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7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1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8页。
    2 Thomas Schelling.Forward to Jac C. Heckelman and Dennis Coates (eds.),Collective Choice Essay in Honor of Mancur Olson,2003.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姚震宇:《理性、权力与经济繁荣:奥尔森经济增长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3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3—74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1 [美]曼瑟·奥尔森:《经济学第二条定律》,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
    1参阅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7页。
    2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1页。
    3 [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8—579页。
    1 [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姚洋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2罗必良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1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1页。
    2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8页。
    3高春芽:《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1高春芽:《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3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9页。
    3 Pamela E.Oliver.Selective Incentive in an Apex Game:An Experiment in Coalition Formation[J].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No.1,1980.p117.
    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56页。
    1参阅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59页。
    1转引自高鹏程:《政治利益分析》,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版,第209页。
    2 [美]艾伯特·赫希曼《欲望与利益》,李新华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3高鹏程:《政治利益分析》,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版,第19页。
    1张振学:《制度高于一切》,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 [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张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2 [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9页。
    3 [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74页。
    4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69页。
    5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60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1 Pamela E.Oliver. Selective Incentive in an Apex Game:An Experiment in Coalition Formation[J].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No.1,1980.p117.
    1姚震宇:《“大数弱群化”与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载于《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年12月第14卷第6期
    2 Todd Sandler, Collective Action[M].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2.p7.
    3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3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杨光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载于《教学与研究》2006年1期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1高春芽:《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4页。
    2 Pamela E. Oliver and Gerald Marwell,The Paradox of Group Size in Collective Action: A Theory of Critical MassⅡ[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3,1988,p.7.
    3 Russell Hardin.Collective Action[M].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p.67—68.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2 Pamela E. Oliver and Gerald Marwell.The Paradox of Group Size in Collective Action: A Theory of Critical MassⅡ[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3,1988,p.7.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142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3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页。
    4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4页。
    1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8页。
    2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4页。
    3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4页。
    4 [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张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5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8页。
    3 [美]诺曼·杰·奥恩斯坦:《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13页。
    1 Mancur Olson and Richard Zeckhauser.An Economic Theory of Alliance[M].The Rand Corporation,1967.p.26.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页。
    3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作者前言),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4 [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作者前言),任军锋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1 [美]汉米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5页。
    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637页。
    2 [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3 [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4 [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1 [美]戈登·塔洛克:《寻租》,李政军译,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7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5—166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页。
    3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5页注释4。
    1杨龙:《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政治观》,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2页。
    1刘灿:《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2刘灿:《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1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上),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1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1参阅[英]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李欣全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版,第43页。
    2参阅[英]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李欣全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版,第285页。
    1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5—85页。
    1 Mancur Olson.Is Britain the Wave of Future? How Idea Affect Societies. LSE Quarterly, Vol.3,No.4,1989,p.284.
    2张宇燕:《经济学与常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3陈抗:《瓷器店里的哄抢》,载于金明善主编《经济学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4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9—50页。
    1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1页。
    2陈抗:《瓷器店里的哄抢》,载于金明善主编《经济学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3 [美]戈登·图洛克:《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译者序),王永钦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页。
    4 [美]戈登·图洛克:《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前言),王永钦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1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51页。
    2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62页。
    1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05页。
    2 Mancur Olson,“An Appreciation of Tests and Criticisms”,1986,p.71.
    1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06页。
    2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0页。
    1 [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3页。
    2 Samuel Brittan.The Economic Contradiction of Democracy[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75,5(2),p.129.
    3吴思:《拆解历史弈局》,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1参阅吴思:《拆解历史弈局》,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208页。
    2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4—95页。
    1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6页。
    2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6页。
    3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1—92页。
    4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2页。
    5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8页。
    1 [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16页。
    2 Mancur Olson.How Bright Are the Northern Lights? Some Questions about Sweden[M].Lound;Lund University Press,1990,p.23—24.
    1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48页。
    1 Steve Chan.Growth with Equity:A Test of Olson’s Theory for the Asian Pacific-Rim Countries [J].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Vol.24, No.2, 1987, p.144.
    2 Steve Chan.Growth with Equity:A Test of Olson’s Theory for the Asian Pacific-Rim Countries [J].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24, No.2, 1987, p.146.
    3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164页。
    1 Mancur Olson. The South Will Fall Again: The South as Leader and Laggard in Economic Growth[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83,49,p.928.
    1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5页。
    1 [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31—132页。
    2 [英]洛克:《政府论》(下册),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页。
    3 [英]洛克:《政府论》(下册),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8页。
    4参阅[英]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2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4页。
    3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1吴思:《拆解历史弈局》,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2曼瑟·奥尔森:《独裁、民主和发展》,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发展的集体选择方法》,载于[美]克里斯托夫·克拉格主编《制度与经济发展:欠发达和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增长与治理》,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1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396页。
    2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3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4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6—27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2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3 [美]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包雅钧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3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发展的集体选择方法》,载于[美]克里斯托夫·克拉格主编《制度与经济发展:欠发达和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增长与治理》,法律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52页。
    2 [美]曼瑟·奥尔森:《经济学第二定律》,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
    3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4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2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3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4 [美]罗伯特·J·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跨国经济研究》,李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1 [美]罗伯特·J·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跨国经济研究》,李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2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4页。
    3 [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厉以平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5页。
    4 [美]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1姚震宇:《理性、权力与经济繁荣:奥尔森经济增长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2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08页。
    3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页。
    4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152页。
    5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5页。
    6 [美]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张瑞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页。
    1 [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吴良健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7页。
    2 [法]费南多·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顾良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668—669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1—152页。
    2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8页。
    1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2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3 [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1 [美]汉米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5页。
    2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5页。
    3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4 Arrow, Kenneth J..The Limits of Organization[J]New York:Norton,p33—37.1974
    1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315页。
    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页。
    1 [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研究的三种方法》,马春文等译,载于[美]柯兰德主编《新古典政治经济学》,长春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 [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1 [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吕应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48页。
    2冯巨章:《利益集团与集体行动:一个文献述评》,载于《财经科学》2006年4期
    3 Becker, G.. 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3,August.
    1张宇燕:《强化市场型政府乃经济发展之根本》,载于[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序),第2页。
    2参阅秦晖:《左派之祖右派之祖:理解杰斐逊与“美国精神”》,载于《南方周末》2006年6月27日
    1 [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342页。
    1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2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1、[美]曼瑟·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美]曼瑟·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M].吕应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3、[美]曼瑟·奥尔森.权力与繁荣[M].苏长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美]汉米尔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M].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6、[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美]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M].陈尧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9、[英]洛克.政府论(下册)[M].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10、[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1、[美]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4、[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M].谭君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5、[美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M].朱丹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16、[美]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8、[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9、[意]帕累托.精英的兴衰[M].宫维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20、[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M].(作者前言),任军锋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1、[美]艾伯特·赫希曼.欲望与利益[M].李新华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22、[英]休谟.人性论[M](下册).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3、[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24、[美]诺曼·杰·奥恩斯坦.利益集团、院外活动和政策制定[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
    25、[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M].张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6、[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M].张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7、[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M].魏洪钟译.上海:上海世纪集团,2007.
    28、[美]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20世纪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29、[美]詹姆斯·M·布坎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M].朱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0、[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塔洛克.同意的计算[M].陈光金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
    31、[美]詹姆斯·M·布坎南、罗杰·D·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M].张定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2、[美]约拉姆·巴泽尔.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M].钱勇、曾咏梅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
    33、[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M].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4、[美]查尔斯·林德布罗姆.决策过程[M] .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5、[英]格林·沙皮罗.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M].徐湘林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6、[美]威廉姆·A·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M].王浦劬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37、[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贾鹤鹏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2.
    38、[英]阿米·古特曼等.结社理论与实践[M].吴玉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3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40、[美]艾赅博、百里枫.揭开行政之恶[M].白锐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1、[英]约翰·邓恩.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M].尹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42、[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周期循环论[M].叶华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
    43、[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 .孔伟艳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44、[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M].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5、[美]戈登·图洛克.特权和寻租的经济学[M].王永钦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46、[美]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M].包雅钧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7、[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0.
    48、[美]约翰·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赵睿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49、[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李欣全译.海口:南海出版社,2010.
    50、[美]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张瑞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1、[美]罗伯特·J·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跨国经济研究[M].李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53、[英]迈克尔·阿林厄姆.选择理论[M].陆贇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9.
    54、[美]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5、[美]道格拉斯·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 .厉以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56、[美]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7、[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姚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58、[美]保罗·A·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词典[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59、[美]阿伦·德雷泽.宏观经济学中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0、[美]盖奥尔格·齐美尔.社会学.林荣远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61、[英]甘布尔.自由的铁笼——哈耶克传[M].王晓东、朱之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62、[美]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63、詹姆斯·M·布坎南.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M].马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4、[美]科斯、诺斯、威廉姆森等.制度、契约与组织[M].刘刚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5、[美]查尔斯·K·罗利.财产权与民主的限度[M].刘晓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6、[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M].余晖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1999.
    67、[美]盖瑞·J·米勒.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M].王勇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8、[美]赫尔曼·M·施瓦茨.国家与市场[M].徐佳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
    69、[日]青木昌彦等编著.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70、[美]迈克尔·约翰斯顿.腐败征候群:财富、权力和民主[M].袁建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1、[美]龙达·阿塞莫格鲁、詹姆士·A·罗宾逊.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M].马春文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72、[丹]奥勒·诺格德.经济制度与民主改革:原苏东国家的转型比较分析[M].孙友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3、[美]鲁布斯·梅斯奎塔、希尔顿·鲁特.繁荣的治理之道[M] .叶娟丽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4、[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5、[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M].吴坚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6、[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复杂性[M] .梁捷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7、[美] E·A·罗斯.社会控制[M].秦志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8、[英]斯蒂文·卢科斯著.个人主义[M].李光远译.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79、[美]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0、Mancur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1965.
    81、Mancur Olson, How Bright Are the Northern Lights? Some Questions about Sweden[M].Lound :Lund University Press,1990.
    82、Mancur Olson, The Economic of the Wartime Shortage[M].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1963.
    83、Todd Sandler, Collective Action[M].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2.
    84、Russell Hardin ,Collective Action[M]: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2.
    85、Pamela E. Oliver and Gerald Marwell.The Paradox of Group Size in Collective Action: A Theory of Critical MassⅡ[M].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53,No.1,1988.
    86、Mancur Olson and Richard Zeckhauser.An Economic Theory of Alliance [M].The Rand Corporation,1966.
    87、Pamela E.Oliver.Selective Incentive in an Apex Game:An Experiment in Coalition Formation [M].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24,No.1,1980.
    88、Arthur Bentley.The Process of Government[M].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5.
    89、Gordon Tullock. Autocracy[M].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7.
    90、Gordon Tullock. Economics of Income Redistribution[M].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7.
    91、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三联书店,2008.
    92、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93、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4、王惠岩.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95、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96、孙晓春.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上)[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97、周光辉.论公共权力的合法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98、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从柏拉图到约翰·密尔.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99、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0、华世平.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01、李剑宏.王权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02、陈振明.理解公共政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3、张千帆等.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4、杨帆等.利益集团[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
    105、李程伟.社会利益结构:政治控制研究的生态学视角[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106、高春芽.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07、姚震宇.理性、权力与经济繁荣:奥尔森经济增长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08、曾军平.自由意志下的集团选择[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109、吴思.拆解历史弈局[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110、高鹏程.政治利益分析[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11、张振学.制度高于一切[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6.
    112、杨龙.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政治观[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113、张宇燕.经济学与常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4、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5、汪立鑫.经济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6、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17、谭安奎主编.中大政治学评论(第3辑) [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118、罗必良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119、金明善主编.经济学人[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20、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1、汪丁丁主编.新政治经济学评论(10)[C]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专著、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及学位论文
    122、[美]曼瑟·奥尔森.独裁、民主和发展[G].载于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3、[美]曼瑟·奥尔森:经济学第二定律[G].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4、[美]曼瑟·奥尔森.新制度经济学:经济发展的集体选择方法[G]. [美]克里斯托夫·克拉格.制度与经济发展:欠发达和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增长与治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125、[英]罗纳德·科斯.社会成本问题[G].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26、[美]道格拉斯·诺思.制度研究的三种方法[G].马春文等译.[美]柯兰德.新古典政治经济学.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26
    127、张宇燕.个人理性与“制度悖论”[J].经济研究,1992(11).
    128、张宇燕.利益集团与“贾谊定理”[J].经济研究,1997(6).
    129、张宇燕.利益集团与制度非中性[J].改革,1994(2).
    130、秦晖.左派之祖右派之祖:理解杰斐逊与“美国精神”[N].南方周末2006-6-27.
    131、冯巨章.利益集团与集体行动:一个文献述评[J].财经科学,2006.
    132、陈抗.瓷器店里的哄抢[G].金明善.经济学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133、刘灿.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134、杨光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贡献与误区——一种新制度主义的解读[J].教学与研究,2006(1).
    135、姚震宇.“大数弱群化”与政府的社会保障责任[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9(12).
    136、李政军.萨缪尔森公共物品的性质及其逻辑蕴含[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37、葛四友.布坎南与奥尔森的公共选择理论比较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7):29
    138、韩向民、赵斌.奥尔森的国家兴衰理论及其现实性[J].文史哲,1999(5):77
    139、刘振山.超越集体行动的困境——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自主组织理论述评[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40、陈洪生.政治市场:作为一个概念和研究方法的政治术语[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41、李增刚.奥尔森经济增长评述[J].经济评论,2002(5).
    142、罗必良.“奥尔森困境”及其困境[J].学术研究,1999(9).
    143、李炜.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J].青年研究,1999(9).
    144、易宪容.权力运作与经济繁荣[J].国际经济评论,2001(2).
    145、于建嵘.集体行动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J].学海,2006(2).
    146、Becker, G.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3(8).
    147、Gulick, Luther and L.Urwick,eds(1937),Papers on the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J].New York: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umbiaUniversity:3.
    148、Pamela .E.Oliver.Formal Models of Collective Action [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19,1993.
    149、Mancur Olson.The South Will Fall Again: The South as Leader and Laggard in Economic Growth[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1983,49:928.
    150、Samuel Brittan.The Economic Contradiction of Democracy[J].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75,5(2):129.
    151、Steve Chan.Growth with Equity:A Test of Olson’s Theory for the Asian Pacific-Rim Countries [J].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Vol.24, No.2, 1987:144.
    152、Mancur Olson.Is Britain the Wave of Future? How Idea Affect Societies [J].LSE Quarterly, Vol.3,No.4,1989:284.
    153、Hersch Fischler. Monopolies,market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some critic comments on Mancur Olson’s group theory[J]. Public Choice
    35,1980:191—195.
    154、See ,Joan Esteban, Debraj Ray.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Group Size Paradox[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95,No.3 ,2001(9)
    155、James Alt.Thoughts on Mancur Olson’s Contribu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1
    932_1998 [J].Public Choice, No.98,1999:1_4.
    156、David Marsh .On Joining Interest Groups: An Empir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Work of Mancur Olson Jr.[J].British Journal Science , Vol. 6, No.3, 1976:266-267.
    157、Mancur Olson.Economy,Logic and Action[J].Society, Vol.27,No.3,1990:74.
    158、James Buchanan.An Economic Theory of Clubs [J].Economics, Eew Series, Vol.32,No.125,1965:1.
    159、张贤明.论政治责任[D].长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1999.
    160、张银岳.超越传统:现代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文学院,2007.
    161、董春宇.公共决策需求与供给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7.
    162、陈毅.博弈规则与合作秩序:理解集体行动中合作的难题[D].长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