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尔基曾说:人类生活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贫困。
     贫困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世界性难题。消除和缓解贫困,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和繁荣是国际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农村贫困现象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0年的3%左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目前我国农村仍有2800万人尚未脱贫。这些地方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素质低下,脱贫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所以可以这样说,没有农村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现代化,没有农民小康就没有全国小康。农村稳则全国稳,农民兴则国家兴。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土地问题,即改革不合理封建土地制度,调动农民积极性,那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民问题,则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之奋斗和所追求的就是要消灭贫困,使人民过上民主文明、幸福富裕的生活。当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贫困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因此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正和公平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和战略要求,关注贫困问题、研究贫困问题,解决贫困问题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分六章对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及观点简述如下:
     第一章是导言,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缘由;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当代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意义,即中国反贫困进程,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中国反贫困进程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民族和睦团结和社会安全稳定创造了条件;中国反贫困进程,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和良好示范效应;中国反贫困进程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从文献学角度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反贫困理论研究现状;第四部分对当代主要贫困理论进行了阐析,即贫困的经济学解释;贫困的人口学解释;贫困的社会人类学解释;贫困的政治学解释,尤其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贫困学说;第五部分界定了众说纷纭的贫困基本内涵与反贫困要义,提出了贫困类型的划分,对贫困测定的价值取向及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变化、贫困地区分布及其社会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贫困区域进行了释义;第六部分主要确立了本文研究方法,即理论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共性与特性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第二章由四个部分组成,主要阐述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形成的多维原因。第一部分主要阐析了形成贫困的环境原因,即对我国贫困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进行考察;对我国贫困地区区域环境条件与经济发展进行考察;对我国贫困地区环境与人口的相关性考察;第二部分主要阐析了形成贫困的历史原因,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政治性根源;城乡“剪刀差”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经济性根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是导致农村贫困的社会性根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及政策差异性是导致我国地区贫困的基础性根源;第三部分主要阐析了形成贫困的文化原因,即文化贫困对形成贫困的影响;民族文化对形成区域贫困的影响。第四部分阐析了形成贫困的体制、机制原因,主要有政府经济行为的缺位与错位对我国贫困的影响;基层组织作用虚化对我国贫困的影响;基层组织作用虚化对我国贫困的影响。
     第三章由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对我国反贫困绩效评价、历史经验及其轨迹演进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反贫困的贡献;第二部分主要对我国反贫困历史进程及其轨迹演进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是正确认识我国反贫困绩效及其评价;第四部分对我国反贫困基本经验和做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五部分分析了我国反贫困过程及其政策存在缺陷,并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反贫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要阐述了国外反贫困经验及对我国农村反贫困启示。第一部分对发达国家贫困特征及反贫困措施进行了阐述,并以美国、意大利、日本反贫困政策措施为例;第二部分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特征及反贫困实践进行了阐述,并以印度、巴西、孟加拉反贫困政策措施为例;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国外反贫困经验对我国反贫困的当代启示。
     第五章由六个部分组成,主要探讨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治理结构框架。第一部分主要解读了反贫困治理结构内涵;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反贫困治理结构要素及相互关系,即反贫困目标体系和战略实施;反贫困政策、制度制定及法规;反贫困组织机构网络及管理体系;贫困人口参予与组织;利益相关者的主动参予。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反贫困治理结构监督机制及其作用;第四部分对反贫困治理结构内容进行了阐析;第五部分主要探讨了制定反贫困法,走依法反贫困发展之路;第六部分主要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是贫困治理结构的基础和前提,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含义;“可持续反贫困发展”的基本理解;贫困地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扶贫项目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由七部分组成,主要对当代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形成;第二部分对我国反贫困战略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对我国反贫困战略进行了反思,即在反贫困主体确定上,过高估计政府对地区(区域)经济增长利益分配中的作用;在反贫困客体确定上,重视宏观区域贫困,忽视微观层面的贫困村、贫困户;在反贫困方式上,注重物质资本输入,相对忽视人力资本开发和塑造;在反贫困内容上,重视改善供给,轻视剌激需求;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选择指导思想;第五部分主要阐述了21世纪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宏观选择;第六部分对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具体操作进行了实证分析,即建立坚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加强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消除或缓解贫困;信息扶贫;政策扶贫;人力资源开发扶贫;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Golgi has ever said that poverty is the root of all misfortunate in human life.
     Poverty is a world-wide proble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liminating and alleviating poverty, and promot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prosperity of human society are not only a common pursuit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but an unshirkabl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1978, especially since the enforcement of the Seven-Year Priority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rural poverty has explicitly been alleviated; the number of poverty-stricken people has been greatly reduced; the impoverishment rate has decreased from 30.7 percent in 1978 to about 3 percent in 2000 and the problem that poverty-stricken people in rural areas have enough to eat and wear has basically been resolved, yet there are 28million people in rural areas who are not shaken off poverty. These areas are remote and inaccessible areas with poor natural resources, wors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ckward cultural education and slow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 there are in low quality, which enable the elimination of poverty to become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China is a big agricultural country and a big country with rural population occupying 80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so to speak, without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whole nation cannot be modernized; without peasants' comfortable level of living, the whole country cannot be well-off. Only when rural areas are stable, 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 stable; and only when peasants are rich, the whole country will be prosperous. In the time of democratic revolution, the problem of the peasants was the problem of land, namely, reforming implausible feudal land system and arousing the enthusiasm of the peasants, then in the ag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problem of the peasants is mainly to develop productivity and realize common prosperity of the peasants. Comrade Deng Xiaoping has ever said: "Poverty is not socialism; socialism must eliminate poverty". Wha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struggled and has pursued are to eliminate poverty and enable Chinese people to lead a democratic, civilized, prosperous and happy life. At present, wit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and with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eing in full swing, the problem of poverty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obstacle to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eliminating poverty and realizing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have already been the core goals and strategic demands of our country's development.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studying and solving poverty problems are of theoretic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This dissertation on the research of poverty problems and anti-poverty strategi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rural areas has been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whose main contents and view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s an introduction, including six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has mainly expounded the reasons why he chose the topic.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uthor has mostly elaborated the significances of the research on anti-povert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rural areas, such as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nti-poverty has fully reflected the advantages of socialist system and it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as well;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nti-poverty has created conditions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ional harmony and solidarity and social security;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nti-poverty has produced a world-wide influence and has set a good example; the process of Chinese anti-poverty has laid a material foundation on all-round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has put a key emphasis on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ories of anti-poverty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the angel of bibliography. In the fourth part,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main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anti-poverty, including definitions of poverty from economics, larithmics, social anthropology and politics. He has particularly elaborated Marxist theory of poverty. In the fifth part, the author has demarcated numerous basic implications of poverty and essential factors of anti-poverty, divided poverty into different types and analyz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easuring poverty, 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poverty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social economic features. In the sixth part, the author, methodologically, has combined theory with comparative analysis, empirical research with normalized research, static analysis with dynamic analysis, generality with particularity,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ntitative analysis.
     Chapter two has four parts, in which the author has elaborated and analyzed multipl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poverty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rural areas. In Part one, he has mainly expounded and analyzed environmental reasons, that is, he has studied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he has studie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he has also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 Part two, he has mainly expounded and analyzed historical reasons, such as "Great Leap Forward" and "People's Commune Movement" are political root leading to rural poverty; "the scissors gap"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is economic root; dual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of city and countryside is social roo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cy is the fundamental root leading to regional poverty. In Part three, he has mainly expounded and analyzed cultural reasons, which contain the influences of cultural poverty and national cultures on regional poverty. In Part four, he has expounded and analyzed the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mainly including the influences of dislocation and omission of economic behavior of governments and the influences of nominal roles that organization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play on poverty.
     Chapter three involves three parts, in which the author is mainly concentrated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evolution. In the first part, he has mainly expounded the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anti-poverty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s three-generation leading collectives have made. In the second part, he has summariz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es and the revolution.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correct recognition of anti-poverty performance and its evaluation. In the fourth part, he has summed up basic anti-poverty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In Part five, he has analyzed is the inadequacies in the anti-poverty process and in anti-poverty policy, and has put forward the chance and the challenge that anti-poverty in our country has to fa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ree parts constitute chapter four, which is mainly about anti-poverty experience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ir enlightenments to Chinese rural anti-poverty.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has elaborated features of poverty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ir anti-poverty measures. In the second part, he, taking anti-poverty measures in India, Brazil and Bangladesh for an example, has touched up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ver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ir anti-poverty practice. The third part is mainly about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s from anti-poverty experience in foreign countries.
     Chapter five, in which the author has discu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amework for anti-poverty control struc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six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the author has interpreted the implications of anti-poverty control structure. In the second part, he has mainly analyzed the key elem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namely, anti-poverty goal system and strategic practice; anti-poverty policy, establishment of system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s; network of anti-poverty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es and their government system; poverty-stricken population participation and its organization of participation, and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akeholders. In Part three, the author has mainly analyzed the supervision mechanism of anti-poverty control structure and its role. Part four is the elabor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anti-poverty control structure. In Part five, the author has concentrat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making laws of anti-poverty and the promotion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laws. In the sixth part, he has mainly expounded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of anti-poverty control structure, including four aspects: the defini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ic understandings of sustainable anti-poverty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or region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verty-relief program proper.
     Chapter six consists of seven parts, in which the author has mainly discussed the anti-poverty strategic choice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rural areas. In Part one, he has mostly expounded the formation of rural anti-poverty strategies. Part two is the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anti-poverty strategies.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has made some rethought on anti-poverty strategies. He thought that in the definition of anti-poverty subject, the role government play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area or regional economic benefits has been highly evaluated; in the definition of anti-poverty object, importance has been attached to regional poverty while poverty-stricken villages and families have been ignored; in the manners, more emphasis has been put on the input of material capital, but less attention paid to the exploitation and moulding of human capital; in the contents,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mprovement of supply, but the stimulation of demand has not been taken seriously. In Part four, the author has mainly set forth the guiding thoughts of Chinese rural anti-poverty strategic choices. In the fifth part, he has mentioned the macro-choices of rural anti-poverty strategies in the 21st century. Part six is 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concrete operations in rural anti-poverty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building strong rural Party branch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leading the peasants to cast off poverty and set out on a road to prosperity; strengthening infrastructural construction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promoting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eliminating or alleviating poverty; relieving poverty via information, relieving poverty via policy, and relieving poverty via the exploit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using poverty relief funds.
引文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③ 石友金:《反贫困行为研究——湘赣老区开发式扶贫的理性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2页。
    ① 《中国:战胜农村贫困》,《人民日报》,1999年6月8日。
    ① 西奥多·舒尔茨:《穷人的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演说文集(罗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6页。
    ① 董辅礽:《中国经济纵横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② 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③ 唐均:《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17页。
    ④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研究报告,1990年。
    ① 江亮演:《社会救助的理论和实务》,中国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0年版,第23页。
    ② 桑志达:《重新认识贫困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年第5期,第20页。
    ③ 方晨曦:《再释贫困》,《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76页。
    ④ 屈锡华、左齐:《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5期,第18页。
    ⑤ 胡鞍钢:《西部开发的新模式与新原则》,《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第23页。
    ①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② 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第1257-1258页。
    ① 布鲁斯·斯科特(Bruce R·Scott):《全球化是否填平贫富鸿沟—论穷国和富国的收入差距》,《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6期,第25页。
    ② 厉以宁:《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期,第40页。
    ① 李实:《阿玛蒂亚·森与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改革》1991年第1期,第105页。
    ① 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② 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323-324页。
    ③ 程丹峰:《中国反贫困——经济分析与机制设计》,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① 布什:《伦敦东欧人民的劳动和生活》,1989年;朗特单:《贫困:城镇生活研究》,1901年。
    ② 汤森:《英国的贫困:关于家庭经济来源和生活标准的调查》,伦敦,阿伦莱恩和培根图书公司,1979年版,第82页。
    ③ 奥本海默:《贫困的真相》,伦敦“儿童贫困关注小组”,1993年版,第89-90页。
    ④ 阿玛蒂亚·森:《衡量贫困的社会学》,载《国外贫困研究文献译丛》,改革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页。
    ① 欧共体委员会:《向贫困开战的共同体特别行动计划的中期报告》,转引自阿特金森(Atkinson):《法定贫困线的制定和经济政策》,(The Institution of an official poverty Line and Economic Policy)载入《福利计划论丛》(Welfare state Program Paper Series),1993年,第98卷。
    ② 商务印书馆:《牛津简明社会学辞典》,1992年第1版,第428页。
    ③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④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1990年版,第73页。
    ⑤ 国家统计局:《中国城镇居民贫困问题研究》课题组和《中国农村贫困标准》课题组研究报告,北京,1990年版。
    ⑥ 中国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⑦ 周彬彬:《向贫困挑战——国外缓解贫困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⑧ 唐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① 关信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① 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42页。
    ② 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42页。
    ① 冈纳·缪尔达尔著:《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版,第56页。
    ② 黄承伟:《中国反贫困:理论、方法、战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① 杨支军:《试析农户先富与贫困的制约因素》,《农业经济与技术》,1986年第10期,第17页。
    ② 胡兆量:《温州模式与地理背景》,《经济地理》,1987年第1期,第7页。
    ① 五区三省指我国贫困面较大的西藏、广西、新疆、宁夏、内蒙古五个自治区和青海、云南、贵州三省,下文同。
    ① 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0-91页。
    ① 江西瑞会农调队:瑞金贫因山区经济开发文件汇编,(1988—1994),第8—12卷。
    ① 也有的学者认为解放以来到1978年工农产品剪刀差是逐渐缩小的。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2页。
    ① 陈玉光、崔文武:《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与当代中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问题研究》,《开发研究》,1995年第4期,第63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27-828页。
    ①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7页。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8-849页。
    ③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11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6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
    ③ 邓小平1986年4月23日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时的谈话,《人民日报》,1986年4月23日。
    ④ 邓小平1986年4月23日会见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时的谈话,《人民日报》,1986年4月23日。
    ①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4-25页。
    ② 《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夺取八七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1996年6月9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847-848页。
    ③ 《全党全社会进一步动员起来,夺取八七扶贫攻坚决战阶段的胜利》(1996年6月9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749页。
    ④ 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人民日报》,1996年9月23日。
    ⑤ 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人民日报》,1996年9月23日。
    ⑥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28页。
    ①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1页。
    ② 江泽民:《在陕西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3月31日。
    ③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④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① 江泽民:《西北三省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人民日报》,1996年6月18日。
    ②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1-172页。
    ③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页。
    ④ 江泽民:《西北三省国有企业改革座谈会》,《人民日报》,1996年6月18日。
    ① 世界银行:《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7页。
    ② 赵冬媛、兰得民:《我国测贫指标体系及量化及其量化研究》,载《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3期,第19页。
    ① 李小云:《反贫困中的制度创新》,中国转型时期反贫困治理结构国际研讨会材料,1998年5月6日—7日,海口。
    ① [亚太发展中心] I·P·盖托碧、卡利得·山姆斯主编,陈胜华、杜晓山、周慧媛译:《有效地摆脱贫困》,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79页。亚洲8国指:孟加拉、中国、印度、印尼、尼泊尔、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
    ① Chamhur:Siwar:《马来西亚的反贫困及治理结构》,中国转型时期反贫困治理结构国际研讨会材料,1998年5月6日—7日,海口。
    ① 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第21页。
    ① 胡鞍钢等:《西部开发的新模式与新原则》,《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第48页。
    ② 胡鞍钢等:《西部开发的新模式与新原则》,《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第36页。
    ① 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页。
    ② 冈纳·缪尔达尔:《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6.《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黄承伟著:《中国农村及全国的实践与思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国风、魏晓东、董锁成著:《历史的壮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林善浪、张国著:《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10.程同顺著:《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王尚银著:《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徐午、许平等著:《社会性别分析:贫困与农村发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李和森著:《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经济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4.李小云、叶敬忠著:《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社会科学文献版本2005年版。
    15.陈宗胜著:《发展经济学—从贫困走向富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樊怀玉、郭志仪等著:《贫困论—贫困与反贫困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7.张新伟著:《市场化与反贫困路径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8.曹殊著:《定西扶贫开发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陈佳贵、刘迎秋著:《西北开发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杏司著:《2005—2006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21.景体华编著:《中国区域发展监皮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杨东平编著:《教育蓝皮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王长胜编著:《经济信息绿皮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裴长洪:《财经蓝皮书》,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5.任福耀、王洪瑞著:《中国反贫困政府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6.束锡红、刘天明等著:《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商务印书馆,2004版。
    27.朱光磊著:《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上海之联书店,2001年版。
    28.肖唐镖、李昌金等著:《中国乡村报告》,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29.王大超著:《农业、农村、农民间距研究》,中国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30.俞思念著:《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康晓光著:《中国贫困与反贫困与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2.李昌来著:《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中国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33.蔡昉、都阳著:《2001年:中国人口间距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4.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赵俊臣著:《易地搬迂开发扶贫-中国云南省的案例分析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朱玲、蒋中一著:《以工代赈与缓解贫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7.刘斌、张兆刚、霍功编著:《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38.林坚、扬柳勇等著:《由传统走向现代的浙江农业》,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9.祁茗田、陈立旭等著:《文化与浙江区域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胡祖光、曹旭华等著:《浙江所有制结构变革与经济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汪水波、马力宏等著:《浙江农村城镇化道路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万斌、汪俊昌等著:《浙江改革开放20年的理性思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马戎、刘世定等著:《中国乡镇组织变迁研究》第15、16卷,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44.王景新、李长江等著:《明日中国:走向城乡一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5.王景新著:《村域经济转轨与发展—国内外田野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6.王景新著:《现代化进程中的农地制度及其利益格局重构》,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7.王景新著:《乡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崛起》,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48 辜胜阻著:《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9.温铁军著:《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0.牛若峰著:《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年版。
    51.王永平著:《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52.程国强著:《WTO农业规划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3.邓楠、万宝瑞著:《21世纪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54.李纪恒著:《农业产业发展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55.张绍焱、梅德平著:《中国农业产业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56.彭星闾、肖春阳著:《市场与农业产业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57.毛育刚著:《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8.贺雪峰等著:《三农中国》第1—10辑,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9.窦鹏辉著:《中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60.赵昌文著:《贫困地区可持续扶贫开发战略模式及管理系统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1.胡代光著:《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2.李彦昌著:《城市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提版。
    63.李军著:《中国城市反贫困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64.李兴江著:《中国农村传统扶贫开发的实践与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5.徐学庆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九州出版社,2004年9月。
    66.安树伟著:《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陈洁著:《反贫困资本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68.王朝阳著:《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李周等著:《森林资源丰富地区的贫困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反贫困研究》课题组著:《中国反贫困论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71.阎天池著:《中国贫困地区县城经济发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2.王实著:《西南贫困地区城乡劳动就业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陈胜华、杜晓山、周慧嫒著:《贫困与对策》,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
    74.周毅著:《西部反贫困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5.李嘉岩著:《人口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反贫困研究》,湖南人世出版社,2003年版。
    76.朱凤岐,高天虹等著:《中国反贫困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年版。
    77.严瑞珍、王沅著:《中国贫困山区发展的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8.黄承伟著:《中国反贫困:理论·方法·战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79.王文臣、陈铭书著:《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版。
    80.王国良编著:《中国贫困地区人才发展战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1.阎文学著:《富饶的贫困:掣肘与成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82.游俊、龙先琼著:《潜网中的企求—湘西贫困与反贫困理性透视》,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83.金峰峰著:《发展中反贫困—相对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财政政策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84.陈宗胜著:《以往差别、贫困及失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5.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86.卜妙金著:《广东农村贫困问题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
    87.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战胜农村贫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88.陈端计著:《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城镇贫困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9.徐辉、黄学溥等著:《中外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0.罗绒战堆著:《西藏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1年版。
    91.陆杰华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缓解贫困》,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版。
    92.刘冬梅著:《中国农村反贫困与政府干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93.李秉龙、张立承著:《中国农村贫困,公共财政与公共场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版。
    94.艾路明著:《小额贷款与缓解贫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95.王卓著:《中国贫困人口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96.吴碧英著:《城镇贫困:成因,现状与援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97.石友金,肖国安等著:《反贫困行为研究—湘赣老区开发式概念的理性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8.王建成著:《中国土地退化与贫困问题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99.李实,[日]佐藤宏编著:《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失业、贫困、收入差距的经济分析》,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中国城镇贫困研究课题组著:《城镇贫困:中国发展的新挑战》,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1.姜德华、张耀光等著:《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02.刘玉亭著:《转型期中国城市贫困的社会空间》,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3.叶明德、刘长茂著:《反贫困与人口问题》,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4.孙建北著:《贫困与扶贫》,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105.李志民、胡广济等编著:《中国贫区经济发展趋势》,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6.李纪恒著:《贫困地区发展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07.叶普乃著:《贫困经济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8.张岩松著:《发展与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109.邹德秀著:《地区贫困与贫困地区开发》,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0.吕政、史忠良著:《从贫困走向小康—中国经济五十年》,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111.陈恕祥,柳芳等著:《美国贫困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2.李小云、左停著:《环境与贫困:中国实践与国际经验》,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3.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卫生保健筹资与组织课题组著:《114个贫困县的分析报告文献综述》,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114.杜芳琴、李永福等著:《贫困与社会性别:妇女发展与赋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5.顾杏元著:《中国贫困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社会干预试验研究》,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6.王小强、白南风著:《富饶的贫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7.黄贵荣、刘金源著:《失衡的世界—20世纪人类的贫困现象》,重庆出版社,2000年版。
    118.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著:《1994年贫困监测报告》,经济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19.世界发展银行著:《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120.陈栋生著:《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1.张光照著:《发展经济学—发展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2.田广、韩国良著:《选择与发展—中国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断想》,时事出版社,1987年版。
    123.焦兴国著:《摆脱贫困的探索—陕南秦巴山区社会开发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24.汪三贵著:《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对策》,农村读物出版社,1994年版。
    125.李周,孙若梅、高岭等著:《中国贫困山区开发方式和生态变化的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26.张保民、任常春、朴之水等著:《资源流动与缓解》,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127.陈俊生著:《扶贫工作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8.多吉才让著:《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29.金喜在著:《当代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0.程丹峰著:《中国反贫困—经济分析与机制设计》,经济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31.陆晓华著:《西部对策—抵制反贫困与中国西部发展》,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32.冯之浚著:《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3.郭正模,谢继冲、王实著:《西南贫困地区城乡劳动就业问题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4.陈佳贵著:《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35.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著:《中国承诺本世纪末消灭贫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136.李清均著:《后发优势: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转型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137.钟鸣、王逸著:《两极鸿沟?当代中国的贫富防层》,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38.陆大道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39.王天津著:《西部环境资源产业》,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0.李含琳著:《贫困与反贫困经济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1.汪大海著:《挑战失业的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142.李强著:《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43.沈红等著:《边缘地带的小农—中国贫困的微观理解》,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4.王福临著:《全力推进“攻坚战”—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备忘录》,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
    145.林毓铭著:《转型期中国社会大变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146.李希光、聂晓阳著:《饥饿会重新扣响中国的大门吗?》,改革出版社,1996年版。
    147.林乘东著:《中国:走出贫困》,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48.周彬彬著:《向贫困挑战—国外缓解贫困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9.胡鞍钢等著:《中国地区差距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50.金喜在,王大超、刘鹏著:《中国民富论—关于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1.岳颂东著:《呼唤新的社会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2.朱庆芳主编:《社会保障指标体系》,中国促进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53.周德田,毛代云编著:《生存忧患—中国就业问题报告》,沈阳出版社,1998年版。
    154.赖德晓著:《生富!共富?—中国转型期的收入分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5.陈耀著:《西部开发大战略与新思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156.陈栋生等著:《西部经济崛起之路》,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57.张敏杰著:《中国弱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158.查道林、万安培等著:《转型时期的湖北省贫困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
    159.农业部:《中国农业年鉴(1995—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相应年份出版。
    160.[瑞典]冈·缪尔达尔著:《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北京经济学出版社,1990年版。
    161.C·K·普拉哈拉德著:《金字塔底层的财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2.[美]马丁·瑞沃林著:《贫困的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3.[瑞典]冈纳,缪尔达尔著:《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4.[印度]阿马蒂亚·森著:《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65.西奥多·舒尔茨著:《穷人的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6.戴维·S·兰德斯著:《国家国穷》,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167.西奥多·W·舒尔茨著:《经济增长与农业》,北京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168.西奥多·W·舒尔茨著:《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169.世界银行著:《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170.阿瑟奥肯著:《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71.卡尔·波普尔著:《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172.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173.汤森(Townsend)著,《英国的贫困:关于家庭经济米源和生活标准的调杏》(Pouery in kingdom:a Survey of the hense hold Resourse and Living Stand and),伦敦,阿伦·莱恩和培根国际公司(Allen Lane and pengain Books),1997年版。
    174.奥本海默(OPPheim)著:《贫困真相》(Poverty:the Facts),伦敦,儿童贫困关注小组(Child poverty Action Group),1993年版。
    175.阿特金森著:《法定贫困线的制定和经济政策》,(The Institution of an official Poverty Line and Economic Policy),《福利国家计划论丛》(Welfare state program paper series),1993年版。
    176.阿尔柯克(Alcok)著:《认识贫困》(understanding poverty),伦敦,麦克半伦(Macmilan)出版社,1993年版。
    177.马尔科姆·吉利斯著《发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8.文森特·奥斯特罗姆著:《制度方针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79.亨利·乔治著:《进步与贫困》,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80.W.奥尔森著:《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81.刘易斯著:《二元经济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182.迈克尔·P·托达罗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183.世界银行著:《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1.李兴江、窦开龙:《转型期我们贫困问题研究综述》,载《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国风:《中国农村消除贫困问题分析》,载《管理世界》1996年第5期。
    3.刘溶沧、孟春:《关于财政扶贫的几个问题》,载《经济改革与发展》1997年第3期。
    4.财政部农业司:《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载《中国财政》2004年第7期。
    5.李甫春:《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10种扶贫开发模式》,载《开发研究》2004年第4期。
    6.张广莉:《西部大开发中甘肃农村扶贫开发的新问题与对策》,载《开发研究》2001年第6期。
    7.张晋峰:《试析扶贫开发中的几个重大关系》,载《甘肃农业》2001年第6期。
    8.阿班·毛里提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的的贫困战略思想》,载《新疆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
    9.傅伯言、罗莹:《反贫困:新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卓越贡献》,载《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
    10.潘文灿:《中国消除贫困的战略研究》,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8期。
    11.张新伟:《扶贫政策低效性与市场化反贫困思路探寻》,载《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
    12.张保民、杨德柔:《论扶贫攻坚的三大问题》,载《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1期。
    13.杨钟:《中国消除贫困的形势和对策》,载《中国贫困地区》,1995年第1期。
    14.张茂林:《我国贫困人口的资源生态空间特征与开发性扶贫移民》,载《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4期。
    15.李小云等:《论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与资源的可持续性管理—对云南红河流域反贫困现状的初步观察》,载《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4期。
    16.高玉喜:《中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载《管理世界》1996年第5期。
    17.黄季琨、马恒运、罗泽尔:《中国扶贫问题的政策》,载《改革》1998年第4期。
    18.孔祥智、马九杰:《中西部地区农民贫困的机理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2期。
    19.韩亚珠:《农业产业是贫困地区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载《晋阳学刊》1998年第1期。
    20.陈俊生:《消除贫困—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载《求是》1996年第3期。
    21.王建华、江东:《21世纪,中国拒绝贫困》,载《卣科知识》1999年第3期。
    22.童燕萍等;《西欧的贫困》,载《经济开发论坛》1989年第1期。
    23.杨秋海等:《美国的贫困》,载《经济开发论坛》1988年第9期。
    24.王国庆等:《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战略选择:印度、巴西、泰国实例分析》,载《经济开发论坛》1988年第2期。
    25.刘光辉:《对山西开发扶贫实践的认识与建议》,载《晋阳学刊》1997年第6期。
    26.陈浩:《中国贫困地区人口与生态环境分析》,载《生态经济》1994年第6期。
    27.陈浩、蒋文莉:《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境与出路》,载《人口与经济》1998年第6期。
    28.陈浩:《农村贫困地区人口脱贫与人力资源开发》,载《人口学刊》1997年第5期。
    29.齐城:《农业产业化是扶贫攻坚的有效途径》,载《中州学刊》1998年第9期。
    30.蒋和平:《制定有利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开发的优惠政策》,载《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
    31.王景新、唐涛:《在此转型时期反贫困治理结构国际研讨会综述》,载《开发研究》1998年第4期。
    32.吴国栋:《孟加拉乡村银行扶贫模式在中国试验及其分析》,载《中国贫困地区》1997年第4期。
    33.陈孝正:《抡扶贫开发项目的决策》,载《中国贫困地区》1998年第9期。
    34.安树伟、陈南岳:《市场经济体制下扶贫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载《衡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35.安树伟、梁增泰:《资源相对富集的贫困山区工业发展的出路》,载《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年第8期
    36.刘塬:《我们区域政策的演变分析》,载《开发研究》1995年第2期。
    37.王俊文:《湘西贫困地区现状、原因分析及其对策与思考》,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4年4月。
    38.王大超:《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与中国的反贫困实践》,载《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4期。
    39.童星等:《我们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40.李含琳、韩坚:《中国扶贫资金来源结构及使用方式研究》,载《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4期。
    41.朱又红:《我国农村社会变迁与农村社会学研究述评》,载《社会学》1998年第4期。
    42.王小龙:《关中县城近年农民收入状况及对策研究》,载《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43.郑生权:《河北省贫困地区的基本现状及其特征》,载《河北学刊》1993年第4期。
    44.汪三贵、毛建森等:《中国的小额信贷》,载《农业经济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
    45.杨学农:《反贫困的战略:信息扶贫》,载《中国信息学报》1998年第7期。
    46.李继纯、高亮等:《寻找农村财源建设的新起点》,载《学术交流》1998年第2期。
    47.张俊飚、雷海章:《农业产业化:加速我国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载《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
    48.曹晔、王进祥:《构建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框架》,载《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4期。
    49.周毅:《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宏观战略》,载《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
    50.石元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我国农业的发展》,载《求是》1998年第3期。
    51.吴祖明、李享章:《从实现整体脱贫到稳步走向富裕》,载《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第2期。
    52.章国卿:《贫困、贫困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型》,载《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第2期。
    53.高长江:《文化脱贫与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及现代化》,载《人文杂志》1996年第6期。
    54.丰捷、马兴宁、王蔚:《农民呼唤文化脱贫》,载《光明日报》1994年1月26日。
    55.余岛、孟海:《天字号的贫困与希望》,载《青年时代》1997年第1期。
    56.林建鸿:《论中国农村反贫困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载《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57.程漱兰、张海阳、范晓萍:《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条件和途径—关于漯河农业产业的思考》,载《中国合作经济》2004年第12期。
    58.杨占文:《对扶贫机制创新的几点思考》,载《老区建设》2004年第11期。
    59.周景隆:《促进县城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第2期。
    60.杨蓉、米文宝、陈丽等:《宁夏南部山区的生态贫困与反贫困》,载《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第2期。
    61.聂亚珍:《湖北省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之一-湖北省农村贫困的现状及原因》,载《湖北师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62.杨军,张春勋:《甘肃农村贫困成因与反贫困模式的再认识》,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3.李正彪:《简述阿玛蒂亚·森理论对中国反贫困的启示》,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4.申晓梅:《经济增长的反贫困效应研究》,载《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65.习小琴、吕亚峰:《经济法新视野下的反贫困》,《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5年第1期。
    66.刘建芳:《美国的城市贫困与反贫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67.张毅:《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教育状况甚忧》,载《调研世界》2004年第4期。
    68.张德元:《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
    69.郑宜君;《西部农村贫困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载《毕节师范高等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70.冯强:《中国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载《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0期。
    71.刘慧:《新时期西部地区贫困问题研究》,载《地理研究》2001年第4期。
    72.杨雪冬:《扶贫济困与可持续发展》,载《文汇报》2002年2月9日。
    73.戴星翼:《中国的持续发展问题》,载《人口与经济》1995年第5期。
    74.国务院新闻办公窒:《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载《人民时报》2001年10月16日。
    75.王思铁:《扶贫亟待调整思路》,载《山区开发》1999年第3期。
    76.黄颂文:《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思路》,载《学术论坛》2004年第4期。
    77.胡均民:《试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反贫困策略》,载《广西大学学报》(社哲版)2004年第3期。
    78.王国敏:《中国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与反贫困研究》,载《四川大学学报》(社哲版)2004年第6期。
    79.张智勇、梅建明:《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载《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80.钱文艳:《21世纪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思考》,载《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1.吴忠民:《贫困问题与当代中国的贫困》,载《文史哲》1999年第6期。
    82.李强:《论贫困的文化》,载《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4期。
    83.李实、古斯塔夫森:《80年代末中国贫困规模和程度的估计》,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84.魏众、B·古斯塔夫森:《中国转型时期的贫凼变动分析》,载《经济研究》1998年第11期。
    85.张茂林:《90年代中后期我国城镇贫困与反贫困问题探讨》,载《人口与经济》1997年第2期。
    86.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课题组:《中国城镇居民贫困的测量》,载《中国统计》1997年第3期。
    87.唐平:《中国农村贫困标准和贫困状况的初步研究》,载《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6期。
    88.王海玲:《城乡二元性:中国贫困之新特征》,载《山东大学学报》(社哲版)2002年第2期。
    89.刘冬梅:《对中国农村反贫困中市场与政府作用的探讨》,载《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8期。
    90.乐梅:《淀乡的村落关系、民间互助与小额信贷尝试》,载《贫困与发展》1997年第11期。
    91.乔永平:《发达地区贫困问题与反贫困对策》,载《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92.王萍萍:《中国农村贫困的地区聚类分析》,载《调研世界》1999年第12期。
    93.浙江大学人口研究所课题组:《发达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思考》,载《浙江大学》1999年第6期。
    94.李进参:《中国的异地开发扶贫模式及经验》,载《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
    95.艾路明:《中国的反贫困战略和小额垡的扶贫实践》,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96.李玉田:《发展是反贫困的核心问题—广西百色反贫困研究之三》,载《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年第5期。
    97.向恒:《反贫困与人力资本投资》,载《当代财经》1998年第7期。
    98.林乘东:《反贫困模式比较研究》,载《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期。
    99.郭志仪:《贫困实质的理论分析与中的反贫困斗争》,载《西北人口》1996年第3期。
    100.张新伟:《反贫困进程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载《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9期。
    101.吴国宝:《扶贫贴息贷款政策讨论》,载《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4期。
    102.姚遂、汪小勤、陈卓淳:《信贷扶贫制度的设计与创新—茅于轼扶贫案例的制度经济分析》,载《中国农村观察》2002年第5期。
    103.滕征辉:《反贫困的金融政策选择》,载《商业时代》2003年第20期。
    104.陈勃:《反贫困的法律思考》,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
    105.许飞琼:《中国的贫困问题与缓贫对策》,载《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10期。
    106.郑功成:《中国的贫困问题与NTO扶贫的发展》,载《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7期。
    107.孙天法:《反贫困的制度创新》,载《政府决策》2002年第3期。
    108.孟庆瑜:《反贫困法律问题研究》,载《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09.江华:《7858万扶贫款哪里去了—对贵州省习水县1994—1998年扶贫款流向的调查》,载《南方周末》2002年5月30日。
    110.林光彬:《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载《读书》2002年第2期。
    111.曾湘泉:《价值理念、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载《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1期。
    112.王绍光:《饼做大以后……》,载《读书》2002年第2期。
    113.沈小波、林擎国:《反贫困:认识的转变与战略的调整》,载《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
    114.胡彦成:《中国农村扶贫面临的形势与战略调整》,载《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
    115.陈端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剩存贫困问题研究》,载《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116.朱庆芳:《城镇贫困群体的特点及原因》,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
    117.彭寿清:《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设》,载《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18.张培春:《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载《锦洲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19.齐海鹏、付伯颖:《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研究》,载《财经问题研究》,1997年第7期。
    120.张立荣著:《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6期。
    121.张立荣:《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构:缘由与方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22.王星辉:《当前贫富差距状况及调控对策》,载《理论导刊》2004年第4期。
    123.祝美群:《乡镇企业参与农产品加工的对策分析》,载《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8期。
    124.张红兵:《扶贫开发:新时期、新问题、新思路—湖北、安徽西省扶贫调研》,《农村财政与财务》2001年第7期。
    125.林慧:《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调查分析》,载《人才资源》2005年第1期。
    126.谭深:《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27.雷发江、曹俐:《山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载《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28.郭永中:《中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研究》,载《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2期。
    129.方辉振:《试论我国农村贫困的体制性根源与对策》,载《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130.温家宝:《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1年5月24日。
    131.谢让志:《中国农村贫困区域研究的几点思考》,载《天律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2期。
    132.宋才发:《西部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思路及保障措施》,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133.万宝瑞:《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31日。
    134.钱津:《欠发达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及对策》,载《中洲学刊》2004年第1期。
    135.董棣:《贫困标准理论与当前扶贫新问题探索》,载《农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6期。
    136.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137.萧克之:《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载《古今农业》1996年第3期。
    138.曾华国、梁钢华:《唱好扶贫工作的重头戏:山区脱贫》,载《经济纵横》1996年第6期。
    139.陈国珊、张莉:《把提高贫困农民综合素质作为开发式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载《南方农村》2004年第6期。
    140.董原、刘传玉:《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性因素及其创新》,载《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3期。
    141.何秀荣:《发展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递减》,载《中国乡镇企业》2004年第1期。
    142.张红宇、李娜:《促进农民增收要在两方面有所突破》,载《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2期。
    143.乐章:《反贫困与社会发展: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一个实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44.陆学艺:《统筹经济社会,实现全面进步》,载《半日谈》2004年第4期。
    145.安树伟:《21世纪初时中国贫困形势与反贫困对策研究》,载《中州学刊》2001年第1期。
    146.沈红:《中国贫困研究的社会学评述》,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147.唐海英:《论农村扶贫的机制与效益》,载《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3期。
    148.林瑜胜:《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中心制度性创新》,载《理论学习》2004年第1期。
    149.林毅夫:《解决农村全国问题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路》,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150.杨军:《中国反贫困战略面临的困惑及调整思路》,载《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第1期。
    151.郇建立:《扶贫政策与农村贫困》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52.段庆林:《西部与贫困》,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153.徐恒杰:《胡成中委员呼吁不应忽视发达地区贫困人口》,载《农民日报》2004年3月12日。
    154.于洋、戴蓬军:《新世纪我国农村反贫困对策思考》,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
    155.周毅:《公正与发展的和谐政治与经济的平衡》,载《固原师专学报》1998年第5期。
    156.潘建伟:《新时期中国反贫凼机制的思考》,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57.刘贵平:《新世纪我国农村贫困的特征及未来政策选择》,载《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58.李玉田:《以科学之法反贫困》,载《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
    159.秦放鸣:《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面临的挑战及调整思路》,载《新疆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60.储东涛:《向贫困发起新一轮挑战》,载《现代经济探讨》2003年第4期。
    161.雷定安:《托达罗的反贫困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载《东方论坛》1998年第3期。
    162.陈永梅:《中国农民的权利贫困分析》,载《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163.陈晓瑛:《农村人口健康投资新模式的评价—论卫生管理的投资模式》,载《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