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赋役制度与田家诗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唐代田家诗为研究对象,以赋役制度为切入点,主要关注作品中反映的相关制度内容及诗人的制度感受,进而形成各时期不同的创作风貌。全文共六章,在第一章确定田家诗内涵和研究范畴的基础上,分阶段对唐代田家诗及其制度反映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归纳,考察唐代赋役制度沿革在田家诗创作中所留下的变化轨迹。
     第二、三、四章主要是分三段考察田家诗创作的流变过程,分别是以田家“安”、田家“苦”、田家“劫”作为探讨主题。
     第二章主要探讨初盛唐田家诗中制度映像的共同特点——田家“安”。该时期田家诗创作主旨含蓄、杂糅,很多诗人在以隐逸、游览等生活内容为吟咏对象时,一并抒发其有关田家的见闻、感受。多数作品是在间接反映制度背景,所以主要从诗中田家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去体悟租庸调制对均田时代农民阶层的种种影响。
     第三章着眼于两税法推行前期的中唐田家诗。考察田家“苦”这一中唐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兼及田家“乐”的诗歌表现和制度根源。此时田家诗逐渐发展成熟,有了明确的创作主旨,与文人田园诗的界限更为明晰,“悯农”诗大量出现,为田家诗创作第一个高峰。田家诗中对制度本身的合理性、税役负担、征税方式等方面均有涉及,诗人的立场也愈加鲜明,不再如初盛唐那样含蓄。诗人在表现田家生产、生活时,以“苦”为主,传达出中唐诗人特有的制度感受和评价。诗歌的艺术表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以晚唐田家“劫”为主要论题。此时赋税制度虽仍以两税法为主体,但藩镇战乱、吏治腐败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变为一种随意性大、体系混乱的赋役制度。田家诗对税役内容的抨击比中唐更为强烈。在田家与官家的赋役矛盾关系中,诗人多选择与朝廷相对的立场。涉及田家生产、生活时多数作品比中唐的“田家苦”更进一步。在国衰税重的时代背景下,晚唐田家诗并非一味表现“苦难”,两税制度催生的乡村富户开始在田家诗中得到更多关注。田家诗的艺术面貌出现“两极”局面:“苦”“乐”并存。
     第五章为横向专题研究,作为此前三章的补充,对制度执行中的特例及诗歌表现予以阐释说明,如灾荒、战乱、枉法乱征等。
     第六章论述田家诗中制度映像的失真与信实,将可能导致诗中制度内容脱离现实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并对如何评价田家诗与赋役制度之间的关系提出笔者的看法。
     最后的结语是对此前各章的总结与归纳,再次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ianJia poetry(田家诗)—one special kind of Tang poetry. The author takes the Taxation System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mainly concerns on the content of relevant Taxation System and the feeling of poets, 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poetry. There are six chapters in the text. 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research category, which was based on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the TianJia poetry and their reflection about the Taxation System by time stages, in order to inspect the changing track.
     The second chapter and the third one,fourth one are the investigation basically into three process segments of the TianJia poetry, were named respectively—The Safety life of Villagers(田家安)\The Hard life of Villagers(田家苦)and The Disaster of Villagers(田家劫)as topics.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TianJia poetry in the Early Tang and High Tang when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image System is The Safety life of Villagers(田家安). The theme of poetry in this period was implicative and mixed. Many poets expressed their ow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country when they were chanting the feeling about the hermit or visit content in life. Most of the works reflect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age indirectly. So the reader need to find the writer's feeling indirectly from this kind of poetry about the detail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aily life to rent the commonplace modulation of villagers in this era.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ianJia poetry of the Middle Tang when the dynasty government started to implement the Two—tax System. The main tendency of poetry was reflecting the suffering of Villagers and very little other happy things. The poetry developed into mature with more clear writing purpose in different with TianYuan poetry(田园诗).The poetry which take pity on famers began to appear in a big quantity and formed the first peak in the poetry history. TianJia poetry had involved the rationality and Tax burden of service or Taxation's way. The position of poet was more distinctive than the Beginning Tang and the High Tang. The poets performed the hard life of Villagers about the production or living life, conveying the peculiar in Tang dynasty and evaluation on System. The writing art of Poetry had been changing with that.
     The fourth chapter takes the "disaster"of Villagers in Late Tang as a main topic. Although the Taxation System in this era still was Two—Tax mainly, it had become more and more optional and chaos because of the warlords and official corruption. The poets began to attack the taxation system more intense than Middle Tang in their poetry. In the time background with a weak state and heavy taxes, the rural rich ones got more attention than before,who were caused by the Two—tax System. The writing art was a component with both painful and happy.
     The fifth chapter research projects for transvers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performance and the poetry to explain exceptions, as supplementary for the earlier chapters, such as war, famine and perverted disorderly levy, etc.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distortion and faithfulness about the reflection of Taxation System in the TianJia poetry, inducting the reasons, and carries out the author's own opinion about how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ianJia poetry and the System of taxation.
     The last part is a summary of the whole thesis including the main idea of every chapter.
引文
2蒋寅《20世纪海外唐代文学研究一瞥》,《求索》2001年第5期,第96—100页。
    3参陈伯海《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1期,第84—91页;周秀荣《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述评》,《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80—84页。
    4参见《丛书集成续编》(第一一八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5参[清]阮元辑《分门纂类唐歌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6参[宋]陈景沂辑《全芳备祖》,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年。
    7参[元]王祯撰,缪启愉、缪桂龙译注《农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8参[明]王象晋辑,伊钦恒诠释《群芳谱铨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
    9胡云翼著《唐代的战争文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10孙俍工著《唐代的劳动文艺》,上海:东亚图书馆,1932年。
    11刘开荣著《唐代诗中所见当时妇女生活》,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年。
    12陈子展著《唐宋文学史》,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
    13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上海:大江书铺,1931年。
    14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北京:中华书局,1941年(上卷)—1948年(下卷)。
    15周祖譔著《隋唐五代文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58年。
    16王士菁著《唐代诗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17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唐诗研究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18刘开扬《唐诗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
    19马茂元《关于王绩——唐诗札记之一》,《人文杂志》1958年第5期,第82—83页。
    20彭立勋等合撰《关于王维及其诗歌评价的几点意见》,《华中师院学报》1959年第1期,第244—254页。
    21陈贻焮《论王维的诗》,《文学遗产增刊》第3辑,1956年8月,第16—19页。
    22北大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合撰《杰出的诗人王维》,《北京大学学报》1959年第2期,第23—42页。
    23王运熙《王维和他的诗》,《北京大学学报》1959年第2期,第21—26页。
    24葛晓音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25曹治邦《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26戴钦祥《山水田园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27丁成泉著四卷本的《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8李健、康金声著《田园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29葛晓音《论山水田园诗派的艺术特征》,《国学研究》第1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0林继中《田园诗: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州学刊》1993年第3期,第90—94页。
    31高人雄《儒、道、释思想与唐代山水田园诗》,《甘肃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第84—87页。
    32霍然《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第103—106页。
    33林继中的系列论文《人的精神面貌在田园诗中的位置:兼论中唐田园诗蜕变之意义》,《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第111—116页;《变迁感:中唐士大夫的心理压力——中唐田园诗的透视》,《暨南学报》1993年第3期,第98—105页;《田园夕照话晚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第1—6页。
    34刘德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第29—37页。
    35管士光《我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产生条件的看法》,《文学论集(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第7辑,第 9—13页。
    36葛晓音《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隐居方式》,《学术月刊》1989年第11期,第68—74页。
    37林继中《试论盛唐田园诗的心理依据》,《文史哲》1989年第4期,第11—17页。
    38张应斌《禅意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建构》,《嘉应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104—111页。
    39何国新《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意象》,《九江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第43—46页。
    40童慧刚《王维山水田园诗图画意象之解读》,《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25—31页。
    41王从仁著《王维和孟浩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42李浩《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第68—73页。
    43邓民兴《“田园”异趣“隐逸”别情:陶渊明与王维比较》,《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第4—9页;张自华《陶渊明与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比较》,《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第62—65页。
    44李明生、李浩《论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自然特征》,《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第74—81页;宁松夫《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意象论析》,《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92—96页。
    45张仲谋、孙映奎《储光羲简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第20—27页;李金坤《储光羲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征与文学地位》,《常州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57—60;黎鲜《储光羲田园诗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吸收和创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87—90页。
    46韩理洲《论王绩的诗》,《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第78—83页;张明非《论王绩的田园诗》,《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第22—26页。
    47毕万忱《读杜甫田园山水诗札记》,《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3期,第90--94页;胡问涛《论杜甫的田园诗》,《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第8—13页;李宇林《杜甫陇右田园诗的个性化特征》,《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第16—19页;封野《杜甫的归田意向及其在夔州的尝试》,《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3期,第398—402页。
    48霍松林《论白居易的田园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第35—49页。
    49童强《论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写实倾向》,《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第42—48页;蔚华萍等《韦应物和王维山水田园诗比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50—52页。
    50参卢华语《近年来运用唐诗研究唐代经济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78—111页。
    51宁业高、桑传贤编《中国历代农事诗选》,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年。
    52张浩逊《中晚唐的悯农诗》,《古典文学知识》1987年第5期,第32—37页;《中晚唐悯农诗述评》,《商丘师专学报》1987年第4期,第40--47页。
    53鞠志强、闰涛《谈中国古代的悯农诗》,《文史哲》1992年第6期,第14—17页。
    54冯嗣兰、肖东海《试析中晚唐悯农诗思想内容及影响》,《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31—34页。
    55游修龄《中国稻作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5年。
    56常丽华等《唐诗中的农事活动》,《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第253—262页。
    57周桂莲《盛唐田园诗及其所反映的农业文化》,《唐都学刊》2000年第1期,第41—46页。
    58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
    59郑学檬《从(状江南)组诗看唐代江南的生态环境》,《唐研究》第1卷,1995年,第377—384页。
    60熊梅《唐诗中的乡村生活》,《古今农业》2006年第2期,第22—30页。
    61姜革文《中唐诗歌中农民逃亡问题辨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第106—109页。
    62李桂奎《略论唐宋田家诗》,《临沂师专学报》1989第4期,第71—74页。
    63宋尔康《同植一土 花开两枝——浅谈我国古代的田园诗和“田家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第70—71页。
    64薛碧珠《天然无雕饰平淡见深厚——读古代田家诗》,《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第64—65页。
    65参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经济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91—512页。
    66关于唐代乡村社会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本文撰写也有关联,其研究现状可参见姚兆余《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中国农史》2002年第3期,第89--103页。
    67李伯重著《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再版)。
    68李伯重《唐代江南地区粮食亩产量与农户耕田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2年第2期,第8—15页:《关于均田令中农民受田标准的依据问题》,《历史教学》1982年第2期;《唐代长江流域地区农民副业生产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第46—53页;《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第1—11页。
    69张泽咸著《隋唐时期农业》,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70张泽咸著《汉晋唐时期农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1卢华语《唐代蚕桑丝绸研究》,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1995年。
    72董恺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年。
    73华林甫《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中国农史》1990年第2期,第33—42页;林立平《唐代主粮生产的轮作复种制》,《暨南学报》1984年第1期,第41—48页;张春辉,戴吾三《江东犁及其复原研究》,《农业考古》2001年第1期,第168—175页。
    74韩国磐《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敦煌吐鲁番资料阅读札记之一》,《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第57—69页。
    75陈仲安的《试论唐代后期农民的赋役负担》,《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第57—63页。
    76王士立《对贞观年间农民生活状况的初步探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第67—72页。
    77杨希义《唐代关中人民的赋役负担》,《西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第57—64页。
    78马林涛撰《唐代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心态观念》,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79参陈明光、郑学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第152—168页。
    80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81王永兴编《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第一编下),中华书局,1987年。
    82[日]日野开三郎著《唐代租庸调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74—1977年;[日]铃木俊《均田租庸调制的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年;船越泰次《唐代两税法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6年;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周国林《战国迄唐田租制度研究》,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3年;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陈明光《唐代财政史新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新加坡]李志贤著《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83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84王成柏主编《中国赋税思想史》,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年。
    85胡如雷《唐代两税法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第122—141页。
    86陈野《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和意义》,《史学月刊》1958年第7期,第6—9页。
    87王仲荦《唐代两税法研究》,《历史研究》1963年第3期,第17—24页。
    88黄永年《论建中元年实施两税法的意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第80—88页。
    89翁俊雄《唐代后期民户迁徙与两税法》,《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79—83页。
    90陈明光《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10期,第57—71页。
    91岑仲勉《唐代两税法基础及其牵连的问题》,《历史教学》1951年第5期,第31—33页;第6期,第11—13页。
    92金宝祥《论唐代的两税法》,《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第1—16页;束世澂《两税法与建中税制改革》,《历史教学》1958年第2期,第1—6页。
    93胡如雷《唐代两税法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58年第1期,第122—141页。
    94韩国磐的《隋唐均田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95贺昌群《汉唐间封建的国有土地制与均田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贺昌群《汉唐间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宋家钰《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杨际平《均田制新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武建国《均田制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96曾我部静雄的《均田法及其税役制度》,东京:讲谈社,1953年;铃木俊《均田租庸调制的研究》,东京:刀水书房,1980年。
    97金铎敏《中国土地经济史研究——联系北朝·隋·唐的均田制》,首尔:高丽大学出版部,1998年。
    98吴雁南《试谈唐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历史教学》1960年,第2期,第5—8页。
    99唐长孺《均田制的产生与破坏》,《历史研究》1956年第6期,第5—9页;杨志玖《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历史教学》1962年第4期,第5—11页。
    100王永兴《论唐代均田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第53—62页。
    101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第6—8页。
    102张博泉《试谈对租庸调的看法》,《新史学通讯》1955年第6期,第3—8页;胡如雷《唐代均田制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第7—11页。
    103岑仲勉《租庸调与均田制有无关系》,《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第5—7页。
    104韩国磐《唐代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第21—23页。
    105吴雁南《试谈唐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历史教学》1960年第2期,第5—8页。
    106邢铁《均田制与租庸调关系的辨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第33—39页。
    107罗元贞《论均田制度产生与解体》,《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1期,第12—14页。
    108乌廷玉《关于唐代均田制度的几个问题》,《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5年第1期,第4—6页;李必忠《唐代均田制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商榷》,《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第181—192页;韩国磐《根据敦煌吐鲁番发现的文书略谈有关唐代田制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第45—52页;胡如雷《唐代均田制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第7—11页。
    109王永兴《唐田令研究——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几个问题》,《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武建国《论唐朝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1期,第185—191页;陈明光《论唐五代逃田产权制度变迁》,《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59—67页。
    110杨际平《<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与今后均田制的研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第34—41页。
    111韩国磐《科举制和衣冠户》,《厦门大学学报》1965年第2期,第45—51页。
    112张泽咸《唐代的衣冠户和形势户》,《中华文史论丛》第3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13张泽咸著《唐代阶级结构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114唐长孺《唐代的客户》,《山居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115翁俊雄《唐代后期民户迁徙与两税法》,《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第56—63页。
    116陈明光《略论唐代赋税的“损免”》,《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第12—19页;潘孝伟的系列论文《唐代救荒措施整体特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第72—76页;《唐代减灾行政管理体制初探》,《安庆师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18—22页;《唐代减灾与当时经济政治之关系》,《安庆师院学报》1995年第4期,第19—24页;《唐代减灾思想及对策》,《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第41—47页。
    117刘俊文《唐代水害史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第48—55页;陈国生《唐代自然灾害初步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64—71页。
    118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120尹小林《国学宝典》,北京: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2003年。
    121参[清]沈德潜《说诗晬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70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122参[清]许昂霄《词综偶评》,张璋等编纂《历代词话》,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年,第1337页。
    123参[清]余成教《石园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743页。按,此诗句出自郑谷《张谷田舍》,非储光羲作。
    124参[清]陆蓥《问花楼诗话》,《清诗话续编》,第2320页。
    125参[清]刘熙载《诗概》,《清诗话续编》,第2434页。
    126参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20页。
    128这一观点的提出及论述,又见拙文《试析唐代田家诗研究范畴的“独立”》,《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78—182页。
    129《全唐诗》卷三五三,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954页。
    130《全唐诗》卷一二八,第1305页。
    131《全唐诗》卷一五九,第1626页。
    132《全唐诗》卷一三四,第1367页。
    133[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4页。
    138《全唐诗》卷一二五,第1248页。
    139《全唐诗》卷一一四,第1155页。
    140同一诗题由多首诗歌组成的,按具体诗歌计算,如柳宗元《田家三首》(《全唐诗》卷三五三,第8427页),统计时算作3首田家诗。
    142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24页。
    143《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4—75页。
    144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户婚》,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44页。
    145《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第75—77页。
    146[唐]杜佑撰,王文锦、王永兴等点校《通典》卷六《食货》,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07页。
    147《通典》卷十二《食货》,第291—292页。
    148《唐律疏议》卷十五《厩库》,第287页。
    149《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第84页。
    150见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89—193页。
    151初盛唐田家诗中同样有悯农之作,详见下文。
    152王维《新晴野望》,《全唐诗》卷一二五,第1250页。
    153《全唐诗》卷三六,第473页。
    154《全唐诗》卷三七,第485页。
    155《全唐诗》卷一二五,第1250页。
    156《全唐诗》卷一二九,第1318页。
    157《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7页。
    158《全唐诗》卷一六○,第1635页。
    159《全唐诗》卷一六八,第1732页。
    160《全唐诗》卷一七一,第1762页。
    161《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94页。
    162《全唐诗》卷二一一,第2191页。
    163《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12页。
    164《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10页。
    165《全唐诗》卷二一四,第2232页。
    166《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7页。
    167《全唐诗》卷一三○,第1323页。
    168《全唐诗》卷一四七,第1487页。
    169《全唐诗》卷一二九,第1318页。
    170《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6页。
    171《全唐诗》卷一六○,第1635页。
    172李白《赠从弟冽》,《全唐诗》卷一七一,第1762页。
    173崔颢《结定襄郡狱效陶体》,《全唐诗》卷一三○,第2210页。
    174高適《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一,《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12页。
    175储光羲《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四首》其一,《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94页。
    176据韩国磐先生对敦煌户籍残卷的统计情况看,五十二户中,十一户全无口分,四十一户有口分田,受足者仅一户,剩馀均不足,少者仅受一亩或两亩,其口分田受田数严重不足;而资料表明永业田则基本受足了,不足仅八户。由此可见,唐前期均田制出现了不少受田土地不足的情况。韩国磐《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9—213页。
    17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田赋考》,第48页。
    178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卷》,第34页。
    179焦循《孟子正义》卷二《梁惠王》上,第55—58页。
    180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第一节均田制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影响,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第64页。
    181《唐律疏议》卷十三《户婚》,第266页。
    182高適《过卢明府有赠》,《全唐诗》卷二一一,第2191页。
    183高適《淇上别业》,《全唐诗》卷二一四,第2232页。
    184刘长卿《偶然作》,《全唐诗》卷一四七,第1487页。
    185李白《赠徐安宜》,《全唐诗》卷一六八,第1732页。
    186高適《宋中十首》其二,《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10页。
    187万楚《题江潮庄壁》,《全唐诗》卷一四五,第1468页。
    188《全唐诗》卷一四五,第1470页。
    189《全唐诗》卷一四五,第1468页。
    190《全唐诗》卷一六八,第1732页。
    191《全唐诗》卷一三七,第2212页。
    192《全唐诗》卷一三七,第2212页。
    193《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94页。
    194《全唐诗》卷一三三,第1353页。
    195《全唐诗》卷一四四,第1460页。
    196《全唐诗》卷一三一,第1338页。
    197《全唐诗》卷一二六,第1238页。
    198《全唐诗》卷一二六,第1279页。
    199《全唐诗》卷一五四,第1598页。
    200《全唐诗》卷一二九,第1318页。
    201《全唐诗》卷一四五,第1470页。
    202《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75页。
    203高適《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全唐诗》卷二一四,第2241页。
    204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6页。
    205李白《赠徐安宜》,《全唐诗》卷一六八,第1732页。
    206《通典》卷二《食货》,第30页。
    207《旧唐书》卷四八《食货》,第2088页。
    208李颀《送刘四赴夏县》,《全唐诗》卷一三三,第1353页。
    209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其八,《全唐诗》卷七三七,第1387页。
    210常建《渔浦》,《全唐诗》卷一四四,第1460页。
    211祖咏《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全唐诗》卷一三一,第1460页。
    212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6页。
    213储光羲《田家即事答崔二东皋作四首》其一,《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94页。
    214《全唐诗》卷一二六,第1279页。
    215王维《赠房卢氏琯》,《全唐诗》卷一二六,第1238页。
    216王维《早入荥阳界》,《全唐诗》卷一二六,第1250页。
    217丘为《泛若耶谿》,《全唐诗》卷一二九,第1318页。
    218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7页。
    219萧颖士《山庄月夜作》,《全唐诗》卷一五四,第1598页。
    220《全唐诗》卷一六七,第1724页。
    221《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6页。
    222张说《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坐右》,《全唐诗》卷八六,第924页。
    223《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32页。
    224《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12页。
    225《全唐诗》卷八六,第924页。
    226《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6页。
    227《全唐诗》卷二一一,第2191页。
    228储光羲《田家即事》,《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32页。
    229高適《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12页。
    230张说《奉和圣制赐诸州刺史应制以题座右》,《全唐诗》卷八六,第924页。
    231高適《过卢明府有赠》,《全唐诗》卷二一一,第2191页。
    232储光羲《田家杂兴八首》,《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7页。
    233《唐律疏议》卷十六《擅兴》,第296页。
    234《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第76页。
    235《唐会要》卷八五《籍帐》,第1848页。
    236韩国磐《唐代社会经济诸问题》,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19页。
    237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一,《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4页。
    238韦应物《观田家》,《全唐诗》卷一九二,第1975页。
    239卢象《乡试后自巩还田家,因谢邻友见过之作》,《全唐诗》卷一二二,第1218页。
    240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全唐诗》卷一八一,第1844页。
    241高適《涟上题樊氏水亭》,《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07页。
    242参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第三章第三节《均田制下农民的家庭收入情况》,第72—78页。
    243《全唐诗》卷一四五,第1468页。
    244《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7页。
    245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全唐诗》卷一六○,第1663页。
    246王维《早入荥阳界》,《全唐诗》卷一二五,第1250页。
    247韦应物《郊居言志》,《全唐诗》卷一九三,第1998页。
    248韦应物《授衣还田里》,《全唐诗》卷一九一,第1961页。
    249韦应物《同德寺阁集眺》,《全唐诗》卷一九二,第1970页。
    250韦应物《登西南冈卜居遇雨,寻竹浪至沣堧,萦带数里,清流茂树,云物可赏》,《全唐诗》卷一九二第1971页。
    251高適《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全唐诗》卷二一四,第2231页。
    252《全唐诗》卷一七九,第1827页。
    253《全唐诗》卷八二,第883页。
    254《全唐诗》卷一二二,第1230页。
    255参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256《全唐诗补编》,第705页。参张锡厚《王梵志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3—165页。
    257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第73页。
    258储光羲《采菱词》,《全唐诗》卷一三六,第1374页。
    260王维《田家》,《全唐诗》卷一二七,第1293页。
    261关于“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的句意及其与整首诗的关系,薛天纬先生撰有《王维“老年方爱粥”句解》(《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6期,第54—56页)一文进行了专门的解读与阐释,可参看。
    262《全唐诗》卷一五四,第1598页。
    263《全唐诗》卷一三四,第1367页。
    264《全唐诗》卷二○八,第2172页。
    265《通典》卷七《食货》,第155页。
    266《全唐诗》卷一五九,第1624页。
    267《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第75—77页。
    268王维《赠刘蓝田》(一作卢象诗),《全唐诗》卷一二五,第1237页。
    269萧颖士《山庄月夜作》,《全唐诗》卷一五四,第1598页。
    270李嘉祐《赠王八衢》,《全唐诗》卷二○七,第2161页。
    271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全唐诗》卷一二八,第1305页。
    272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全唐诗》卷一六八,第1737—1738页。
    273孟浩然《过故人庄》,《全唐诗》卷一六○,第1651页。
    274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全唐诗》卷一六○,第1648页。
    275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全唐诗》卷一五九,第1630页。
    276包何《江上田家》,《全唐诗》卷二○八,第2171页。
    277高適《寄宿田家》,《全唐诗》卷二一三,第2220页。
    278《通典》卷三《乡党》,第54页。
    279《唐会要》卷八五《团貌》,第1843页。
    280《新唐书》卷五一《食货志》一,第1343页。
    281高適《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12页。
    282高適《苦雨寄房四昆季》,《全唐诗》卷二一一,第2192页。
    283《全唐诗》卷一二二,第1218页。
    284《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全唐诗》卷一四七,第1487页。
    285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本章的第三节中展开论述。
    286《李觏集》卷一六《富国策第二》,第135页。
    287[宋]郑樵《通志》卷六一《食货》,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36页。
    288王维《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全唐诗》卷一二五,第1234—1235页。
    289详见本文第六章第一节中的论述。
    290王绩《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全唐诗》卷三七,第480页。
    291王绩《独坐》,《全唐诗》卷三七,第482页。
    292李颀《野老曝背》,《全唐诗》卷一三四,第1367页。详论见本章第三节。
    293《全唐诗》卷一二五,第1253页。
    294《全唐诗》卷一三六,第1373页。
    295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其三,《全唐诗》卷一三七,第1384页。
    296岑参《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全唐诗》卷一九八,第2028页。
    297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全唐诗》卷五一,第626页。
    298卢象《追凉历下古城西北隅,此地有清泉乔木》,《全唐诗》卷一二二,第1221页。
    299王维《田园乐七首》其三,《全唐诗》卷一二八,第1305页。
    300沈佺期《入少密溪》,《全唐诗》卷九五,第1027页。
    301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326页。
    302《全唐诗》卷四二,第527页。
    303《全唐诗》卷五一,第623页。
    304《全唐诗》卷五一,第621页。
    305《全唐诗》卷五七,第687页。
    306《全唐诗》卷四九,第605—606页。
    307《全唐诗》卷七三,第797页。
    308《全唐诗》卷七七,第831页。
    309《全唐诗》卷一一八,第1197页。
    310《全唐诗》卷一三二,第1339页。
    311《全唐诗》卷一三四,第1361页。
    312高適《宋中十首》其二,《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10页。
    313李邕《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全唐诗》卷一一五,第1168页。
    314高適《田家春望》,《全唐诗》卷二一四,第2242页。
    315《全唐诗》卷六一,第727页。
    316《全唐诗》卷一六○,第1665页。
    317《全唐诗》卷一六二,第1686页。
    318《全唐诗》卷一六八,第1732页。
    319《全唐诗》卷二○一,第2100页。
    320《全唐诗》卷一九一,第1961页。
    321《全唐诗》卷八六,第938页。
    322《全唐诗》卷四二,第527页。
    323《全唐诗》卷五六,第677页。
    324《全唐诗》卷五七,第686页。
    325《全唐诗》卷一二五,第1248页。
    326《全唐诗》卷一二八,第1298页。
    327元友让《复游浯溪》,《全唐诗》卷二五八,第2882页。
    328《文献通考》卷二《田赋》,第54页。
    329《旧唐书》卷一一八《杨炎传》,第3421—3422页。
    330《全唐诗》卷四九五,第5613页。
    331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重赋》,《全唐诗》卷四二五,第4674页。332王仲荦《唐代两税法研究》,《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第17—24页。
    333白居易《秦中吟十首·重赋》,《全唐诗》卷四二五,第4674页。
    334《唐会要》卷七八《黜陟使》,第1419页。
    335《通典》卷七《食货》,第150页。
    336 《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一《制置诸道两税使敕》,第579页。
    337《通典》卷七《食货》,第158页。
    338参本章第二节的详细论述。
    339张籍《山头鹿》,《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89页。
    340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四八七《邦计部·赋税门》,第5832页。
    341 陆贽《翰苑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全唐文》,第795页。
    342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三八《同州奏均田状》,《全唐文》,第545页。
    343《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第2091—2092页。
    344《新唐书》卷五二《食货》,第1354页。
    345张籍《山头鹿》,《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89页。
    346 白居易《别州民》,《全唐诗》卷四四六,第5007页。
    347白居易《观刈麦》,《全唐诗》卷四四二,第4655页。
    348柳宗元《田家三首》其二,《全唐诗》卷三五三,第8427页。
    349张籍《促促词》,《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89页。
    350白居易《赠友五首》其三,《全唐诗》卷四二五,第4674页。
    351白居易《赠友五首》其三,《全唐诗》卷四二五,第4674页。
    352《新唐书》卷五二《食货》,第1351页。
    353戎昱《赠宜阳张使君》,《全唐诗》卷二七○,第3025页。
    354《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一《制置诸道两税敕使》,第579页。
    355《册府元龟》卷六七八《牧守部·劝课》,第8107页。
    356《全唐文》卷四九《大历八年夏至大赦文》,第545页。
    357《全唐诗》卷二七一,第3049页。
    358《全唐诗》卷二五九,第2890页。
    359《全唐诗》卷二九八,第3382页。
    360《全唐诗》卷三四二,第3837页。
    361《全唐诗》卷三六三,第4100页。
    362《全唐诗》卷三七○,第4163页。
    363《全唐诗》卷三五四,第3966页。
    364《全唐诗》卷三八四,第4318页。
    365《全唐诗》卷四四九,第5005页。
    366《全唐诗》卷四三三,第4780页。
    367《全唐诗》卷四三六,第4841页。
    368《全唐诗》卷四八○,第5466页。
    369《全唐诗》卷五○六,第5754页。
    370王季友《代贺若令誉赠沈千运》,《全唐诗》卷二五九,第2890页。
    371吕温《宗礼欲往桂州,苦雨因以戏赠》,《全唐诗》卷三七○,第4163页。
    372张籍《送严大夫之桂州》,《全唐诗》卷三八四,第4318页。
    373白居易《太和戊申岁大有年,诏赐百寮出城观稼,谨书盛事,以俟采诗》,《全唐诗》卷四四九,第5005页。
    374《全唐诗》卷四三三,第4780页。
    375《册府元龟》卷四八四《邦计部·经费》,第5788页。
    376《全唐诗》卷二九八,第3382页。
    377李绅《闻里谣效古歌》,《全唐诗》卷四八○,第5466页。
    378白居易《春村》,《全唐诗》卷四三六,第4841页。
    379刘禹锡《畲田行》,《全唐诗》卷三五四,第3966页。
    380韩愈《和李相公摄事南郊,览物兴怀,呈一二知旧》,《全唐诗》卷三四二,第3837页。
    381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全唐诗》卷三六三,第页。
    382吕温《宗礼欲往桂州,苦雨因以戏赠》,《全唐诗》卷三七○,第4163页。
    383窦巩《早春松江野望》,《全唐诗》卷二七一,第3049页。
    384章孝标《长安秋夜》,《全唐诗》卷五○六,第5754页。
    385白居易《夏旱》,《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66页。
    386《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55页。
    387柳宗元《田家三首》其一,《全唐诗》卷三五三,第3954页。
    388《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91页。
    389戴叔伦《屯田词》,《全唐诗》卷二七三,第3072页。
    390《全唐诗》卷四五○,第5081页。
    391《全唐诗》卷四二九,第4731页。
    392《全唐诗》卷二七九,第4731页。
    393《全唐诗》卷三四九,第3904页。
    394《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83页。
    395《全唐诗》卷二六四,第2927页。
    396第六章第二节中就新乐府运动与田家诗创作关系进行了论述。
    397参见上文关于数额、负担的介绍。
    398见《二十世纪唐研究》,第350页—381页。
    399《翰苑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六条》,《全唐文》,第795页。
    401《唐会要》卷八三《租税上》,第1537页。
    402《册府元龟》卷六九八,第8334页。
    403[宋]宋敏求《唐大沼令集》卷二《顺宗即位敕文》,第10页。
    404《唐大诏令集》卷一一九《讨镇州王承宗德音》和《讨吴元济敕》,第631—632页。
    405《全唐文》卷四六六《论裴延龄奸蠢书》,第4762页。
    406《旧唐书》卷一七二《令狐楚传》,第4461页。
    407戴叔伦《女耕田行》,《全唐诗》卷二七三,第3070页。
    408王建《水夫谣》,《全唐诗》卷二九八,第3383页。
    409刘叉《雪车》,《全唐诗》卷三九五,第4444页。
    410李贺《啁少年》,《全唐诗》,卷三九四,第4431页。
    411《新唐书》卷五二《食货》二,第1360页。
    412王建《织锦曲》,《全唐诗》卷二九八,第3388页。
    413章孝标《织绫词》,《全唐诗》卷五○六,第5754页。
    414王建《当窗织》,《全唐诗》卷二九八,第3381页。
    415鲍溶《采葛行》,《全唐诗》卷四八七,第5538页。
    416苏涣《变律(本十九首,今存三首)》,《全唐诗》卷二五五,第2866—2867页。
    417袁高《茶山诗》,《全唐诗》卷三一四,第3536页。
    418《册府元龟》卷四九四《邦计部·山泽》二,第5904页。
    419元稹《竹部》,《全唐诗》卷三九八,第4464页。
    420《太平广记》卷二七一《贺氏》,第2131页。
    421白居易《策林二·息游惰》,《白居易集》卷六三,第1311页。
    422沈既济《论增待制官疏》,《全唐文》卷四七六,第4865页。
    423《通典》卷一四八《兵序》,第3780页。
    424《册府元龟》卷五一一,第6122—6123页。
    425元稹《才识兼茂明放体用策》,《元稹集》卷二八,冀勤点校本,下册,中华书局2000年,第333—334页。
    426《通典》卷四○《职官二十二》,1108页。
    427《翰苑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全唐文》,第216页。
    428《册府元龟》卷五○一《钱币》,第6003页。
    429张籍《野老歌》,《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80页。
    430白居易《村居苦寒》,《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66页。
    431张籍《野老歌》,《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80页。
    432白居易《采地黄者》,《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65页。
    433刘禹锡《墙阴歌》,《全唐诗》卷三五六,第3997页。
    434王建《田家》,《全唐诗》卷三○一,第3422页。
    435王建《水运行》,卷二九八,第3380页。
    436王建《田家留客》,卷二九八,第3377页。
    437张碧《农父》,卷四六九,第5337页。
    438张籍的《促促词》,《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89页。
    439白居易《观稼》,《全唐诗》卷四二九,第4731页。
    440张籍《羁旅行》,《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87页。
    441权德舆《丙寅岁苦贫戏题》,《全唐诗》卷三二○,第3610—3611页。
    442元稹《赛神》,《全唐诗》卷三九六,第4453页。
    443《全唐文》卷六五一,元稹《钱货议状》,第6621页。
    444《册府元龟》卷四九○《邦计部·蠲复第二》,第5867页。
    445《唐会要》卷八四《租税下》,第1543—1544页。
    446元稹《赛神》,《全唐诗》卷三九六,第4453页。
    447元稹《赛神》,《全唐诗》卷三九八,第4465页。
    448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54页。
    449王建《簇蚕辞》,《全唐诗》卷二九八,第3379页。
    450韩愈《游城南十六首·赛神》,《全唐诗》卷三四三,第3850页。
    451元稹《竞舟》,《全唐诗》卷三九八,第4465页。
    452元稹《古社》,《全唐诗》卷三九六,第4451页。
    453白居易《纳粟》,《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67页。
    454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全唐诗》卷四○七,第4530—4532页。
    455柳宗元《田家三首》其二,《全唐诗》卷三五三,第3954页。
    456张籍《筑城词》,《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80页。
    457白居易《纳粟》,《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67页。
    458李绅《闻里谣效古歌》,《全唐诗》卷四八○,第5466页。
    459《全唐诗》卷四八○,第5460页。
    460《全唐诗》卷四二九,第4731页。
    461《全唐诗》卷三七六,第4221页。
    462《全唐诗》卷四八○,第5466页。
    463孟郊《新卜清罗幽居奉献陆大夫》,《全唐诗》卷三七六,第4221页。
    464白居易《观稼》,《全唐诗》卷四二九,第4731页。
    465白居易《征秋税毕,题郡南亭》,《全唐诗》卷四三四,第4805页。
    466殷尧藩《赠龙阳尉马戴》,《全唐诗》卷四九二,第5564页。
    467《全唐诗》卷四七一,第5351页。
    468《全唐诗》卷三七二,第4179页。
    469《全唐诗》卷四二七,第4704页。
    470《全唐诗》卷二九八,第3381页。
    471《全唐诗》卷三七二,第4179页。
    472《全唐诗》卷四八七,第5538页。
    473《全唐诗》卷五○六,第5754页。
    474《全唐诗》卷二四○,第2697页。
    475《全唐诗》卷四四九,第5005页。
    476《全唐诗》卷五○七,第5762页。
    477《全唐诗》卷五○八,第5774页。
    478《全唐诗》卷三○七,第3490页。
    479《全唐诗》卷三○七,第3490页。
    480《全唐诗》卷一三一,第1332页。
    481《全唐诗》卷一三六,第1373页。
    482《全唐诗》卷四一○,第4553页。
    483《全唐诗》卷三五七,第4018页。
    484《全唐诗》卷四三三,第4783页。
    485《全唐诗》卷三○九,第3495页。
    486《全唐诗》卷四六九,第5334页。
    487《全唐诗》卷四九三,第5581页。
    488《全唐诗》卷四四六,第5009页。
    489《全唐诗》卷三九五,第4444页。
    490《全唐诗》卷三七四,第4203页。
    491《全唐诗》卷三九一,第4407页。
    492王维《早入荥阳界》,《全唐诗》卷一二五,第1250页。
    494《资治通鉴》卷二四四《唐纪》六十,第7880—7881页。
    495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见寄》,《全唐诗》卷六三○,第7228页。
    496黄滔《书事》,《全唐诗》卷七○四,第8004页。
    497杜荀鹤《乱后逢村叟(一作时世行)》,《全唐诗》卷六九二,第7958页。
    498《全唐诗》卷六七九,第7779页。
    499《全唐诗》卷六七六,第7752页。
    500《全唐诗》卷五九九,第6930页。
    501《全唐诗》卷七○○,第8044页。
    502《全唐诗》卷六二一,第7146页。
    503《全唐诗》卷六三○,第7228页。
    504《全唐诗》卷六六三,第7596页。
    505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全唐诗》卷五四一,第6245—6246页。
    506《全唐诗》卷五四一,第6245—6246页。
    507《全唐诗》卷五七七,第6708页。
    508《全唐诗》卷五一○,第7042页。
    509《全唐诗》卷六一一,第7043页。
    510《全唐诗》卷六二○,第7144页。
    511《全唐诗》卷五六一,第6520页。
    512《全唐诗》卷五八二,第6752页。
    513杜荀鹤《山中寡妇(一作时世行)》,《全唐诗》卷六九二,第7958页。
    514《全唐文》卷六○《置两税使诏》,第644页。
    515皮日休《正乐府十篇·橡媪叹》,《全唐诗》卷六○八,第7019页。
    516杜荀鹤《伤硖石县病叟》,《全唐诗》卷六九三,第7979页。
    517颜萱《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全唐诗》卷六三一,第7240页。
    518唐彦谦《采桑女》,《全唐诗》卷六七一,第7680页。
    519王贞白《田舍曲》,《全唐诗》卷七○一,第8056页。
    520《全唐诗》卷六三六,第7300页。
    521《全唐诗》卷六七一,第7680页。
    522《全唐诗》卷五九六,第6901页。
    523《全唐诗》卷五九六,第6901页。
    524《全唐诗》卷六二九,第7221页。
    525王驾《夏雨》,《全唐诗》卷六九○,第7918页。
    526韦处厚《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全唐文》卷七一五,第7348页。
    527曹邺《田家效陶》,《全唐诗》卷五九三,第6880页。
    528杜荀鹤《题田翁家(一作家翁)》,《全唐诗》卷六九一,第7929页。
    529许浑《村舍》,《全唐诗》卷五二八,第6043页。
    530薛逢《邻相反行》,《全唐诗》卷五四八,第6321页。
    531崔道融《田上》,《全唐诗》卷七一四,第8203页。
    533颜仁郁《农家》,《全唐诗》卷七六三,第8665页。
    534于濆《苦辛吟》,《全唐诗》卷五九九,第6926页。
    535《全唐诗》卷五九九,第6930页。
    535《全唐诗》卷六○二,第6957页。
    537《全唐诗》卷六○五,第6995页。
    538《全唐诗》卷六四二,第7358页。
    539《全唐诗》卷五八五,第6776页。
    540《全唐诗》卷七六五,第8677页。
    541袁皓《重归宜春偶成十六韵寄朝中知己》,《全唐诗》卷六○○,第6942页。
    542《新唐书》卷五二《食货》,第1360页。
    543缪启愉《四时纂要校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1年,第69页。
    544《册府元龟》卷四九四《邦计部·山泽》,第5906页。
    545《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全唐文》卷八○二,第8403—8404页。
    546《为京兆公乞留泸州刺史洗宗礼状》,《全唐文》卷七七二,第8048页。
    547《册府元龟》卷五一○《重敛》,第6115页。
    548李郢《茶山贡焙歌》,《全唐诗》卷五九○,第6846页。
    549温庭筠《送北阳袁明府》,《全唐诗》卷五八三,第6756页。
    550司马扎《卖花者》,《全唐诗》卷五九六,第6900页。
    551郑谷《感兴》,《全唐诗》卷六七四,第7705页。
    552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53页。
    553杜荀鹤《田翁》,《全唐诗》卷六九三,第7980页。
    554元稹《同州奏均田状》,《元稹集》卷三八,第435页。
    555《全唐诗》卷六九三,第7978页。
    556《全唐诗》卷六九三,第7980页。
    557《全唐诗》卷六○五,第6995页。
    558于濆《苦辛(一作辛苦)吟》,《全唐诗》卷五九九,第6926页。
    559皮日休《正乐府十篇·橡媪叹》,《全唐诗》卷六○八,第7019页。
    560杜牧《题村舍》,《全唐诗》卷五二三,第5985页。
    561杜牧《赴京初入汴口,晓景即事,先寄兵部李郎中》,《全唐诗》卷五二○,第5945页。
    562黄滔《和友人酬寄》,《全唐诗》卷七○四,第8101页。
    563皮日休《三羞诗三首》其三,《全唐诗》卷六○八,第7014页。
    564郑谷《偶书》,《全唐诗》卷六七六,第7750页。
    565唐彦谦《宿田家》,《全唐诗》卷六七一,第2220页。
    566《全唐诗》卷六三六,第7296页。
    567《全唐诗》卷七三二,第8376页。
    568唐彦谦《宿田家》,《全唐诗》卷六七一,第2220页。
    569刘象《郪中感旧》,《全唐诗》卷七一五,第8216页。
    570陆龟蒙《五歌·刈获》,《全唐诗》卷六二一,第7148页。
    571《旧唐书》卷一一八《杨炎传》,第3421页。
    572《全唐诗》卷五九六,第6901页。
    573《全唐诗》卷六二一,第7148页。
    574杜牧《郡斋独酌》,《全唐诗》卷五二○,第5939—5940页。
    575《全唐诗》卷六九二,第7958页。
    576徐夤《东归题屋壁》,《全唐诗》卷七○九,第8160页。
    577郑谷《久不得张乔消息(一本题下有有寄二字)》,《全唐诗》卷六七四,第7716页。
    578李郢《立春一日江村偶兴》,《全唐诗》卷五九○,第6851页。
    579《全唐诗》卷六七九,第7779页。
    580《全唐诗》卷六九三,第7979页。
    581《全唐诗》卷六一○,第7042页。
    582《全唐诗》卷六九三,第7929页。
    583《全唐诗》卷六九二,第7958页。
    584刘驾《桑妇》,《全唐诗》卷五八五,第6776页。
    585王周《采桑女二首》,《全唐诗》卷七六五,第8677页。
    586邵谒《寒女行》,《全唐诗》卷六○五,第6996页。
    587秦韬玉《贫女》,《全唐诗》卷六七○,第7658页。
    588邵谒《春日有感》,《全唐诗》卷六○五,第6995页。
    589杜荀鹤《山中寡妇(一作时世行)》,《全唐诗》卷六九二,第7958页。
    590《全唐诗》卷五九九,第6931页。
    591杜荀鹤《题田翁家(一作家翁)》,《全唐诗》卷六九一,第7929页。
    592杜荀鹤《和吴太守罢郡山村偶题二首》其二,《全唐诗》卷六九一,第7948页。
    593滕白《题文川村居》,《全唐诗》卷七三一,第8370页。
    594杜荀鹤《钓叟》,《全唐诗》.卷六九三,第7979页。
    595皮日休《西塞山泊渔家》,《全唐诗》卷六一三,第7075页。
    596马戴《题镜湖野老所居》,《全唐诗》卷五五六,第6456页。
    597杜牧《过田家宅》,《全唐诗》卷五二一,第5961页。
    598韩偓《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此后庚午年)》,《全唐诗》卷六八一,第7802页。
    599薛光谦《任阆中下乡检田,登艾萧山北望》,《全唐诗》卷八八七,第10032页。
    600皮日休《三羞诗三首》其三,《全唐诗》卷六○八,第7014页。
    601贾岛《寄贺兰朋吉》,《全唐诗》卷五七二,第6631页。
    602钱珝《江行无题一百首》其四十三,《全唐诗》卷七一二,第8190页。
    603司空图《杂题九首》其二,《全唐诗》卷六三二,第7256页。
    604贾岛《暮过山村》,《全唐诗》卷五七三,第6671页。
    605唐彦谦《宿田家》,《全唐诗》卷六七一,第7678页。
    606刘得仁《村晚闲步》,《全唐诗》卷八八四,第9988页。
    607《全唐诗》卷五二六,第6027—6028页。
    608《全唐诗》卷五二八,第6034页。
    609《全唐诗》卷五二九,第6051页。
    610《全唐诗》卷五三○,第6059页。
    611《全唐诗》卷五五四,第6411页。
    612《全唐诗》卷五五八,第6469页。
    613《全唐诗》卷五七四,第6682页。
    614《全唐诗》卷六九五,第7996页。
    615《全唐诗》卷六九七,第8029页。
    616《全唐诗》卷六九八,第8038页。
    617《全唐诗》卷七四八,第8522页。
    619《全唐诗》卷五二六,第6023页。
    620《全唐诗》卷五四五,第6303页。
    621《全唐诗》卷五六二,第6523页。
    622《全唐诗》卷五七八,第6720页。
    623《全唐诗》卷五九○,第6847页。
    624《全唐诗》卷五九○,第6852页。
    625《全唐诗》卷五九四,第6882页。
    626《全唐诗》卷五九四,第6886页。
    627《全唐诗》卷六一三,第7076页。
    628《全唐诗》卷六六七,第7161页。
    629《全唐诗》卷六七四,第7720页。
    630《全唐诗》卷六八二,第7817页。
    631《全唐诗》卷六八二,第7822页。
    632《全唐诗》卷六九五,第8004页。
    633《全唐诗》卷七五九,第8522页。
    634《全唐诗》卷八八四,第9988页。
    635《全唐诗》卷五二八,第6043页。
    636储光羲《效古二首》其一,《全唐诗》卷一三六,第1380页。
    637谷霁光《府兵制度考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7月, 第197页。
    638杜甫《羌村》其三,《全唐诗》卷二一七,第2277页。
    639《唐会要》卷八五《团貌》,第1843页。
    340杜甫《新安吏》,《全唐诗》卷二一七,第2283页。
    641杜甫《石壕吏》,《全唐诗》卷二一七,第2283页。
    642李嘉祐《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全唐诗》卷二○七,第2164—2165页。
    643刘长卿《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全唐诗》卷一四七,第1487页。
    644耿湋《赠兴平郑明府》,《全唐诗》卷二六九,第2998页。
    645耿湋《奉和第五相公登鄱阳郡城西楼》,《全唐诗》卷二六九,第2998页。
    646杜甫《甘林》,《全唐诗》卷二二一,第2347页。
    647《通典》卷一四八《兵序》,第3780页。
    648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全唐诗》卷二二九,第2503—2504页。
    649杜甫《又呈吴郎》,《全唐诗》卷二三一,第2544页。
    650韦应物《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全唐诗》卷一八七,第1902页。
    651高適《酬裴员外以诗代书》,《全唐诗》卷二一一,第2194—2195页。
    652元结《喻常吾直(时为摄宫)》,《全唐诗》卷二四一,第2708页。
    653《全唐诗》卷二四一,第2709页。
    654《全唐诗》卷二一一,第2194—2195页。
    655元结《喻常吾直(时为摄官)》,《全唐诗》卷二四一,第2708页。
    656《元稹集》卷二八《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策》,第333—334页。
    657杜甫《征夫》,《全唐诗》卷二二七,第2465页。
    658刘长卿《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钱》,《全唐诗》卷一四七,第1508页。
    659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全唐诗》卷二三九,第2676页。
    660皇甫冉《送邹判官赴河南(一作刘长卿诗)》,《全唐诗》卷二五○,第2815页。
    661参见第二章第二节“诗中田家安乐生活的制度解读”。
    662《全唐诗》卷二一七,第2284页。
    663《全唐诗》卷二○六,第2150页。
    664《全唐诗》卷二○七,第2163页。
    665《全唐诗》卷二二一,第2335页。
    666杜甫《喜晴(一作喜雨)》,《全唐诗》卷二一七,第2271页。
    667韦庄《秦妇吟》,《全唐诗补编·补全唐诗》,第35页。
    668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第18页。
    669《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14页。
    670《全唐诗》卷二一六,第2256页。
    671《全唐诗》卷二一六,第2259页。
    672《全唐诗》卷二一九,第2311页。
    673《新唐书》卷五一《食货》,第1343页。
    674《唐律疏议》卷十三《户婚》,第247页。
    675《唐大诏令集》卷四《改元载初赦》,第19页。
    676《册府元龟》卷四九○《邦计部·蠲复第二》,第5866页。
    677《册府元龟》卷四九一《邦计部·蠲复第三》,第5870页。
    678《册府元龟》卷四九一《邦计部·蠲复三》,第5881页。
    679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四三五《分命使臣赈恤水旱百姓勒(元和四年翰林制诏)》,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第2203页。
    680《全唐诗》卷四二七,第4704页。
    681《全唐诗》卷三九九,第4470页。
    682陆龟蒙《南泾渔父》,《全唐诗》卷六一九,第7131页。
    683陆龟蒙《彼农二章》其二,《全唐诗》卷六三○,第7227页。
    684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七员外翰林三学士》,《全唐诗》卷三三六,第3767—3768页。
    685韩愈《归彭城》,《全唐诗》卷三三七,第3373页。
    686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全唐诗》卷四六三,第4100页。
    687白居易《夏旱》,《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66页。
    688白居易《大水》,《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71页。
    689白居易《月夜登阁避暑》,《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57页。
    690殷尧藩《关中伤乱后》,《全唐诗》卷四九二,第5574页。
    691《贞观政要集校》卷一《君道第一》,第3页。
    692《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良吏传》,4803页。
    693《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贾敦颐传》,第4788页。
    694《隋唐嘉话》卷中,载《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第105页。
    695《全唐诗》卷一六八,第1737—1738页。
    696《全唐诗》卷一九八,第2036页。
    697张说《相州冬日早衙》,《全唐诗》卷八八,第973页。
    698高適《过卢明府有赠》,《全唐诗》卷二一一,第2191页。
    699孙逖《送魏骑曹充宇文侍御判官分按山南》,《全唐诗》卷一一八,第1190页。
    700刘后滨《从贞观之治看中国古代政治传统中的治世与盛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64—70页。
    701王维《赠裴十迪》,《全唐诗》卷一二五,第1239页。
    702王维《终南别业》,《全唐诗》卷一二六,第1276页。
    703王维《辋川别业》,《全唐诗》卷一二八,第1298页。
    704李白《游谢氏山亭》,《全唐诗》卷一七九,第1827页。
    705宋之问《蓝田山庄》,《全唐诗》卷五二,第635页。
    706孟浩然《过故人庄》,《全唐诗》卷一六○,第1651页。
    707李白《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全唐诗》卷一七八,第1816页。
    708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全唐诗》卷一七九,第1825页。
    709《全唐诗》卷四七,第574页。
    710《旧唐书》卷一六七《宋申锡传》,第4372页。
    711《旧唐书》卷一九○《刘蕡传》,第5064页。
    712见《二十世纪唐研究》,第350页—381页。
    713《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59页。
    714《全唐诗》卷四八九,第5546—5547页。
    715元结《系乐府十二首·贫妇词》,《全唐诗》卷二四○,第2697页。
    716《全唐诗》卷六七一,第7678页。
    717《全唐诗》卷二九八,第3382页。
    718张籍《牧童词》,《全唐诗》卷三八二,第4281页。
    719顾况《田家》,《全唐诗》卷二六七,第2963页。
    720《全唐诗》卷三九九,第4470页。
    721《全唐诗》卷六九三,第7977页。
    722杜荀鹤《伤硖石县病叟》,《全唐诗》卷六九三,第7979页。
    723颜仁郁《农家》,《全唐诗》卷七六三,第8665页。
    724孟宾于《公子行》,《全唐诗》卷七四○,第8438页。
    725李约《观祈雨》,《全唐诗》卷三○九,第3496页。
    726王贞白《田舍曲》,《全唐诗》卷七○一,第8056页。
    727钊阳在《唐代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制度缺陷与执行弊端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中对此问题进行过详细论述,详见该文第9—22页。
    728参王仲荦先生《唐代两税法研究》,载《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第17—24页。
    729参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研究》,载《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第6—8页。
    730《唐会要》卷八五《逃户》,第1853页。
    731《通典》卷七《食货》,第150页。
    732该问题已在第二章相关章节中多次论及,同时罗列有杜佑《通典》卷七《丁中》、《新唐书》卷五一《食货》中的相关记载,兹不赘引。同时参见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第257—258页。
    733王绩《独坐》,《全唐诗》卷三七,第482页。
    734杜甫《白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唐诗》卷二一六,第482页。
    735如白居易在《秦中吟十首·重赋》(《全唐诗》卷四二五,第4674页)中,曾在进行今昔对比时顺便对两税法的设置意图进行过肯定,此前第三章第一节中曾有所涉及,此不赘论。
    736王建《逍遥翁溪亭》,《全唐诗》卷三○○,第3404页。
    737白居易《埇桥旧业》,《全唐诗》卷四四六,第5008页。
    738权德舆《暮春闲居示同志》,《全唐诗》卷三二○,第3609页。
    739权德舆《送李处士归弋阳山居》,《全唐诗》卷三二四,第3643页。
    740韩愈《县斋有怀》,《全唐诗》卷三三七,第3776—3777页。
    741韩愈《感春四首其三》,《全唐诗》卷三三八,第3992页。
    742姚合《原上新居》,《全唐诗》卷四九八,第5662页。
    743权德舆《拜昭陵过咸阳墅》,《全唐诗》卷三二○,第3607页。
    744权德舆《送袁太祝衢婺巡覆》,《全唐诗》卷三二四,第3642页。
    745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全唐诗》卷四三八,第4859—4860页。
    746羊士谔《郡斋读经》,《全唐诗》卷三三二,第3704页。
    747吴融《祝风三十二韵》,《全唐诗》卷六八五,第7871页。
    748元季川《泉上雨后作》,《全唐诗》卷二五九,第2894页。
    749白居易《归田三首》,《全唐诗》卷四二九,第4729页。
    750《全唐诗》卷七六一,第8641页。
    751《全唐诗》卷七一四,第8209页。
    752《全唐诗》卷二二九,第3394页。
    753杜荀鹤《江岸秋思》,《全唐诗》卷六九一,第7941页。
    754黄滔《书怀》,《全唐诗》卷七○四,第8096页。
    755《全唐诗》卷二一二,第2212页。
    756《全唐诗》卷二一一,第2192页。
    757参见本章第一节相关论述。
    758《全唐诗》卷四一八,第4607页。
    759《全唐诗》卷四二五,第4674页。
    760《全唐诗》卷四九八,第5661页。
    761关于儒家政教传统与唐代文学之间的关系,学界论述颇多,其中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五章吴怀东所撰《隋唐五代文学与文学传统》,对此论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阐述,第383—385页。
    762《全唐诗》卷四二四,第4666页。
    763《全唐诗》卷四六九,第5337页。
    764《全唐诗》卷四九八,第5661页。
    765《全唐诗》卷五五八,第6473页。
    766《全唐诗》卷六○八,第7019页。
    767《全唐诗》卷六三六,第7296页。
    768《全唐诗》卷七一四,第8203页。
    769《全唐诗》卷七六三,第8665页。
    770《全唐诗》卷八四七,第9584页。
    771据笔者统计中晚唐田家诗中以“悯农”为主题的诗歌共有78首,详见本文附录表格。
    772《元稹集》卷二八《才识兼茂明於体用策》,第333—334页。
    773《翰苑集》卷二二《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全唐文》,第216页。
    774《新唐书》卷五二《食货》,第1354页。
    775《历代诗话》,第816页。
    77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顺宗实录与玄怪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74页。
    777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778张泽咸《汉晋唐时期农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79卢华语《唐代蚕桑丝绸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780详见第三章第一节中“关于税役负担的评价”部分的相关内容。
    781详见第五章第三节中“枉法乱征与中晚唐官民关系的严重对立”部分的相关内容。
    782杜甫《垂老别》,《全唐诗》卷二一七,第2284页。
    783杜甫《忆昔二首》,《全唐诗》卷二二○,第2325页。
    1、 [后晋]刘昫等著《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 [宋]欧阳修、宋祁等著《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3、 [宋]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4、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 [唐]杜佑著《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6、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7、 [五代]王定保著《唐摭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8、 [宋]王溥著《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9、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0、 [宋]郑樵著《通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11、[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2、[宋]王钦若编《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3、[元]马端临著《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4、[明]杨士奇编《历代名臣奏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36册。
    15、[清]吴廷燮著《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16、[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遗》,长春:长春出版社,1989年(开明堂,1933年原版)。
    17、谢保成校注《贞观政要集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1、[宋]李昉、徐铉等编《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2、[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4、陈贻焮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5、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6、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7、王维著,陈铁民注《王维诗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8、孟浩然著,佟培基笺注《孟浩然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9、韦应物著,陶敏、王友胜校注《韦应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0、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少陵集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11、杜甫著,[清]钱谦益注《钱注杜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2、杜甫著,[清]杨伦笺注《杜诗镜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元结著,聂文郁编《元结诗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元稹著,杨军笺注《元稹集编年笺注》(诗歌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年。
    15、张籍、王建著,李树政选注《张籍王建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16、王建著,尹占华校注《王建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17、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8、白居易著,谢思炜选注《白居易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19、柳宗元著,曹明纲标点《柳宗元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20、刘禹锡著,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21、刘禹锡著,吴在庆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
    22、李绅著,卢燕平校注《李绅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3、皮日休著,申宝昆选注《皮日休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4、[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5、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6、陈伯海主编《唐诗论评类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27、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1、苏雪林著《唐诗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2、万曼著《唐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陈贻焮著《唐诗论丛》,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4、刘开扬著《唐诗通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5、王从仁著《王维和孟浩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傅璇琮著《唐代科举与文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7、罗宗强著《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8、熊笃著《天宝文学编年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年。
    9、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1995年。
    10、林庚著《唐诗综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11、罗宗强著《唐诗小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12、孙琴安著《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
    13、宁业高、桑传贤编选《中国历代农事诗选》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8年。
    14、陈伯海、朱易安著《唐诗书录》,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
    15、[宋]计有功撰、王仲镛校笺《唐诗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
    16、陈伯海著《唐诗学引论》,北京:知识出版社,1988年。
    17、郭扬著《唐诗学引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18、陈植锷著《诗歌意象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9、葛晓音著《汉唐文学的嬗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0、葛晓音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
    21、葛晓音著《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22、[日]平冈武夫、市原亨吉编《唐代的诗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23、李文初等著《中国山水诗史》,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
    24、林继中著《文化建构文学史纲》,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
    25、赵敏俐著《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6、邓小军著《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27、霍然著《隋唐五代诗歌史论》,高雄: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93年。
    28、张跃著《唐代后期儒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29、许总著《唐诗体派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30、[美]倪豪士编《海外学者论唐代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1、曹治邦著《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32、张锡厚著《敦煌本唐集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年。
    33、朱明伦著《唐诗纵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5年。
    34、蒋长栋著《唐诗新论》,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
    35、余恕诚著《唐诗风貌》,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
    36、章尚正著《中国山水文学研究》,北京:学林出版社,1997年。
    37、杜晓勤著《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年。
    38、钟优民著《新乐府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
    39、孟二冬著《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0、闻一多著《唐诗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41、房日晰著《唐诗比较论》,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42、傅璇琮、陶敏等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
    43、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44、张浩逊著《唐诗分类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45、傅绍良著《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46、戴钦祥著《山水田园诗传》,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47、胡可先著《中唐政治与文学:以永贞革新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48、唐晓敏著《中唐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9、霍松林、傅绍良著《盛唐文学的文化透视》,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
    50、刘开扬著《唐诗的风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51、陶敏、李一飞著《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52、陈寅恪著《元白诗笺证稿》,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53、傅道彬、陈永宏著《歌者的悲欢:唐代诗人的心路历程》,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54、池万兴、刘怀荣著《梦逝难寻:唐代文人心态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55、罗时进著《唐诗演进论》,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56、蔡镇楚著《唐诗文化学》,济南:济南出版社,2001年。
    57、杜晓勤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
    58、王辉斌著《孟浩然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
    59、丁成泉著《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60、刘航著《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
    61、阎艳著《<全唐诗>名物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
    62、李健、康金声选注《田园诗注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
    63、王锡九著《皮陆诗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64、吴怀东著《唐诗流派通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65、陈伯海著《唐诗学史稿》,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6、傅璇琮、罗联添、陈友冰等编著《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67、《唐代文学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004年。
    68、卢华语主编《<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
    69、吴夏平著《唐代制度与文学研究述论稿》,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
    1、鞠清远著《唐代财政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年。
    2、陈寅恪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3、李剑农著《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4、[日]吉田虎雄著《唐代租税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73年。
    5、胡如雷著《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79年。
    6、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7、陈垣《学术论文集》(第1、2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1982年。
    8、[日]加藤繁著《中国经济史考证》(卷一、二),台北:华世出版社,1981年新版。
    9、[美]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
    10、[日]西(?)定生著《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年。
    11、张泽咸著《唐五代赋役史草》,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2、王永兴著《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3、张国刚著《唐代藩镇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14、宋家钰著《唐朝户籍法与均田制研究》,郑州:中州古籍,1988年。
    15、[英]崔瑞德著《剑桥中国隋唐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6、陈明光著《唐代财政史新编》,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1年。
    17、汪篯著《汉唐史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8、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四、五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993年。
    19、李锦绣著《唐代财政史稿》上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01年。
    20、游修龄著《中国稻作史》,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
    21、王成柏、孙文学:《中国赋税思想史》,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年。
    22、唐任伍著《唐代经济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郑学檬著《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
    24、张泽咸著《唐代阶级结构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
    25、胡如雷著《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6、郑学檬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年。
    27、[日]船越泰次著《唐代两税法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6年。
    28、赵靖、石世奇:《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三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29、陈登原著《中国田赋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30、宁可著《中国经济发展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1、李斌城、李锦绣、张泽咸等著《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2、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3、翁俊雄著《唐后期行政与人口》,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4、王寿南著《唐代人物与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35、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隋唐五代经济卷》,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年。
    36、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37、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38、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9、李伯重著《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40、[日]谷川道雄著《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41、张泽咸著《汉晋唐时期农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2、岳树民著《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3、杨际平著《北魏隋唐均田制新探》,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44、徐连达著《唐朝文化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5、李孝聪著《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46、[日]长野郎著《中国土地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47、谷更有著《唐代国家与乡村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48、赵旭著《唐宋法律制度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年。
    49、于千千著《唐代国家土地政策变迁与土地制度演进》,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
    50、李伯重著《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马林涛《唐代农民的生产经营与心态观念》,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2、刘蔚《宋代田园诗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3、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4月。
    4、李晓娜《唐代田园诗主题由“田园乐”到“田园苦”的转变》,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月。
    5、钊阳《唐代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制度缺陷与执行弊端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6、吴树国《唐宋之际田税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0月。
    7、耿元骊《唐宋土地制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12月。
    8、韩永红《论唐代农事诗》,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
    1、岑仲勉《唐代两税法基础及其牵连的问题》,《历史教学》,1951年第5、6期。
    2、邓广铭《唐代租庸调法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4期。
    3、乌廷玉《关于唐代均田制度的几个问题》,《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5年第1期。
    4、李必忠《唐代均田制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商榷》,《四川大学学报》,1955年第2期。
    5、岑仲勉《租庸调与均田制有无关系》,《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
    6、韩国磐《唐代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
    7、胡如雷《唐代均田制的研究》,《历史研究》,1955年第5期。
    8、张博泉《试谈对租庸调的看法》,《新史学通讯》,1955年第6期。
    9、苑士兴《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度》,《教学与研究集刊》(沈阳师范学院),1956年第1期。
    10、唐长孺《均田制的产生与破坏》,《历史研究》,1956年第6期。
    11、罗元贞《论均田制度产生与解体》,《山西师范学院学报》,1957年第1期。
    12、束世征《两税法与建中税制改革》,《历史教学》,1958年第2期。
    13、胡如雷《唐代两税法研究》,《河北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58年第3期。
    14、陈野《论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和意义》,《史学月刊》,1958年第7期。
    15、吴雁南《试谈唐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历史教学》,1960年第2期。
    16、金宝祥《论唐代的两税法》,《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2年第3期。
    17、韩国磐《根据敦煌吐鲁番发现的文书略谈有关唐代田制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
    18、杨志玖《论均田制的实施及其相关问题》,《历史教学》,1962年第4期。
    19、韩国磐《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敦煌吐鲁番资料阅读札记之一》,《厦门大学学报》,1963年第4期。
    20、王仲荦《唐代两税法研究》,《历史研究》,1963年第6期。
    21、韩国磐《科举制和衣冠户》,《厦门大学学报》,1965年第2期。
    22、陈仲安《试论唐代后期农民的赋役负担》,《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
    23、张泽咸《唐代的衣冠户和形势户》,《中华文史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期。
    24、刘德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形成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安徽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25、李伯重《关于均田令中农民受田标准的依据问题》,《历史教学》,1982年第2期。
    26、霍松林《论白居易的田园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27、王士立《对贞观年间农民生活状况的初步探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28、张泽咸《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
    29、韩理洲《论王绩的诗》,《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30、林立平《唐代主粮生产的轮作复种制》,《暨南学报》1984年第1期。
    31、张锡厚《论王绩的诗文及其文学成就》,《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
    32、杨希义《唐代关中人民的赋役负担》,《西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33、管士光《我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产生条件的看法》,《文学论集(人民大学)》第7辑,1984年。
    34、王永兴《论唐代均田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35、李浩《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之比较》,《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36、张浩逊《中晚唐的悯农诗》,《古典文学知识》,1987年第5期。
    37、黄永年《论建中元年实施两税法的意图》,《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38、张仲谋《储光羲简论》,《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39、林继中《试论盛唐田园诗的心理依据》,《文史哲》,1989年第4期。
    40、李桂奎《略论唐宋田家诗》,《临沂师专学报》,1989第4期。
    41、葛晓音《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隐居方式》,《学术月刊》,1989年第11期。
    42、张明非《论王绩的田园诗》,《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
    43、华林甫《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中国农史》,1990年第2期。
    44、邢铁《均田制与租庸调关系的辨析》,《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45、武建国《论唐朝土地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1期。
    46、鞠志强、闰涛《谈中国古代的悯农诗》,《文史哲》,1992年第6期。
    47、林继中《田园诗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州学刊》,1993年第3期。
    48、林继中《人的精神面貌在田园诗中的位置:兼论中唐田园诗蜕变之意义》,《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
    49、林继中《变迁感:中唐士大夫的心理压力——中唐田园诗的透视》,《暨南学报》,1993年第3期。
    50、林继中《田园夕照话晚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51、翁俊雄《唐代后期民户迁徙与两税法》,《历史研究》,1994年第3期。
    52、陈明光《略论唐代赋税的“损免”》,《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
    53、陈国生《唐代自然灾害初步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54、潘孝伟《唐代减灾思想及对策》,《中国农史》,1995年第1期。
    55、常丽华等《唐诗中的农事活动》,《(农业考古》,1995年第3期。
    56、郑学檬《从<状江南>组诗看唐代江南的生态环境》,《唐研究》第1卷,1995年。
    57、童强《论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写实倾向》,《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58、宋尔康《同植一土花开两枝——浅谈我国古代的田园诗和“田家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59、霍然《论唐代隐逸与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意蕴》,《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60、刘俊文《唐代水害史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61、周桂莲《盛唐田园诗及其所反映的农业文化》,《唐都学刊》2000年第1期。
    62、薛碧珠《天然无雕饰平淡见深厚——读古代田家诗》,《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
    63、陈明光《20世纪唐代两税法研究评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10 期。
    64、陈明光、郑学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65、张春辉、戴吾三《江东犁及其复原研究》,《农业考古》,2001年第1期。
    66、蒋寅《20世纪海外唐代文学研究一瞥》,《求索》,2001年第5期。
    67、杨际平《<唐令·田令>的完整复原与今后均田制的研究》,《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68、宁松夫《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意象论析》,《襄樊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69、陈伯海《20世纪唐诗研究述略》,《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1期。
    70、陈明光《论唐五代逃田产权制度变迁》,《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71、薛天纬《王维“老年方爱粥”句解》,《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6期。
    72、黎鲜《储光羲田园诗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吸收和创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73、冯嗣兰、肖东海《试析中晚唐悯农诗思想内容及影响》,《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4、熊梅《唐诗中的乡村生活》,《古今农业》,2006年第2期。
    75、卢华语《近年来运用唐诗研究唐代经济综述》,《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76、姜革文《中唐诗歌中农民逃亡问题辨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6期。
    77、周秀荣《近六十年唐代田园诗研究述评》,《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尹小林《国学宝典》,北京: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公司,2003年。
    3、《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199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