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胶东商人与地方社会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胶东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三面环海,海上贸易非常发达,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而近代烟台、青岛的开埠,更使其置身于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成为山东商业活动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与此同时,胶东商人群体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积极参与地方公共领域的事务管理,并与地方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胶东地方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近代胶东商人与地方社会研究”为题,试图通过胶东商人这一独特的视角,来透析近代胶东地区社会发展的整体形态特征。
     得益于“湾阔水深、舟楫便利”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胶东地区的商业很早就比较发达。近代以来,青岛和烟台更是凭借其良好的港口条件发展成为山东重要的商业中心。人们习惯上以为,烟台、青岛在开埠前,只不过是荒凉的小渔村。但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烟台、青岛两地的商业在开埠前已有所发展,虽不及开埠后的发展速度,但已初具规模。随着胶东地区商业的发展,胶东商人也随之兴起。近代以来,胶东商人的足迹更是踏遍了大江南北,他们北上辽沈、京津,南下上海,内聚烟青,甚至迈出国门,将商业活动伸展到了俄罗斯、朝鲜、日本、新加坡和非洲的肯尼亚等国家。
     烟台、青岛等地开埠通商以来,胶东地区的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胶东地区的商人们迅速进入到这一新兴商业领域,创办各类贸易行栈,从事土特产品的出口贸易,并进一步推动了与对外贸易紧密相关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业和手工编织业的发展。在商人们的直接参与和推动下,胶东地区一些传统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被纳入广泛的商品经济体系中,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对传统的种植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近代胶东商人在资金积累的基础上,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为推动胶东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在钟表业、酿酒业和精盐制造业方面,胶东更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一时期胶东地区出现的近代工业,已渐具现代企业的规模,他们在采用先进技术设备生产的同时,还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与方法,具备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基本特征。他们代表着一种新生的社会经济力量的崛起,推动着胶东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胶东商人凭借自身不断增长的经济实力,以资金支持和技术改良等方式,对胶东地区的农业、渔业等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直接而有效的推动作用。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增加了商人的收益。近代大量的胶东商人在东北地区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在经营活动中赚取的财富大部分回流至胶东。这些回流资金的注入,直接刺激了胶东地区传统金融业的繁荣,同时也为胶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近代胶东商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而近代商会组织在胶东的出现,更是给商人参与地方公共事务提供了一个平台。他们以商会为依托,积极参与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市政管理,维护国家权益,热心社会公益,在公共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促进了地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从烟台商会参与市政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可以看出,当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和经济力量不能有效维持地方行政管理的情况下,地方的社会组织就获得了更多的公共管理空间。一方面商会作为代表新兴商人阶层的新型社会组织,拥有一批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声望的商界精英,正迫切希望能够获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机会,同时又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有能力与地方政府合作承担此项责任;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官员也积极欢迎并努力促成这种合作,这就使得烟台商会能够参与到市政管理的多个领域和层次。由于独立主权的丧失,青威两地商会在参与市政管理的深度与广度上都远不及烟台商会。
     胶东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齐文化的影响和鲁文化的熏陶。由于胶东文化所具有的海洋文化和传统儒家文化的双重特征,因此,胶东商人的精神特征既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色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同时又具有典型的儒家文化思想影响下的儒官商一体化的价值取向,而其急公好义的侠义精神,则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儒家文化的融合。胶东商人在其经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诚信、精明、耐劳三者的结合,更是体现了胶东文化对商人经营理念的独特影响。近代以来,各地商人汇聚胶东,为胶东地区的传统文化融入了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而随着商人流动的进一步加强,各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加强,来自区域外的新文化、新风气、新思潮等新兴事物不断涌入,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胶东文化进一步融合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更为开放化和多元化的胶东地方文化。
     随着近代胶东地区商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经商大军,商人们走南闯北,成为胶东地区人口流动的主力军,而由商人流动所带动的人口流动数目更是巨大。商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导致胶东地区的婚姻圈也渐趋扩大,出现了更多的跨县甚至跨省婚姻。与此同时,商人的活动还对当地男女的婚龄产生着明显的影响。近代胶东地区男子与女子的婚龄大体相当,多在20岁左右成婚,这与鲁南、鲁西南地区婚龄明显偏小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外出经商者的成功示范作用,吸引了更多的人想要加入经商的行列。这不仅使胶东地区的崇商之风日渐盛行,也带动了重教之风的兴起。经商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人们的教育需求在崇商之风的刺激下不断增长。许多家庭总是尽可能地让家中子弟入学读书,这使得当地儿童的受教育比例大大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人口的文化水平。在现实生活中,由商人自身行为及其经营行为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商人们对社会生活细微处的影响,并不见于文字记载,但笔者在胶东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总是能时时感受到商人行为对地方社会生活各方面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和改变。
     近代以降,随着胶东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在地方社会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成为推动胶东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力量。胶东商人的经营行为、社会行为乃至个人行为,与地方社会的整体发展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二者共同呈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趋势。但也有部分商人的不良行为,成为这一发展进程中极不和谐的音符,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胶东商人的整体形象。
Jiaodong is located east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nd it was the first place where the Eastern Marine Silk Road began. Since Yantai and Qingdao opened their doors to the world, Jiaodong had been in the forward position of econom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Its commodity economy developed unceasingly, and became one of the most prosperous areas of Shandong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Jiaodong merchant group was also growing steadily, and promo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They took an active part in the local public affairs, infiltrated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with the local society in culture and life. They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Jiaodong.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takes "study on Jiaodong merchants and local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as a topic, attempting to analyze the overall character of Jiaodong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through this unique view of Jiaodong merchants.
     Benefit from the superior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ich product resource, the commerce of Jiaodong was developed very well in early times. In modern times, depending on their good harbor conditions, Qingdao and Yantai had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merce centre of Shandong. The people conventionally consider that Yantai and Qingdao were only small, wild fishing villages before they opened. But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the commerce of Yantai and Qingdao had already developed to a certain degree before they opene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Jiaodong commerce, the merchants of Jiaodong also rose. In modern times, the Jiaodong merchants had went over the country, and went out to the foreign countries.
     Since Yantai and Qingdao opened up, the foreign trade had developed rapidly. In pursuit of economic profits, the merchants entered the new commercial area immediately, organized trade companies, engaged in foreign trade about local and special products, and further impelled the development of farming industry, plant industry of economic crops and handicraft industry of weaving. Under the direct participation and impetus of the merchants, som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handicrafts were brought into the more extensive economic system. Meanwhile, the modern merchants of Jiaodong began to invest in modern industry, basing on their accumulation of funds. They ha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especially in the watch industry, winemaking and refined salt manufacturing. The modern industry appeared in Jiaodong at that time had begun to take the shape of modernized enterprise. They adopted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s, imported advanced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s, which made them have main characters of modernized enterprise. They represented the rise of new emerging forces and promoted the social economy further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ir economic strength, the Jiaodong merchants took direct and valid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s of farming, fishery industry, and so on. In tur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ic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mmerce, increased merchant's income. In modern times, many merchants of Jiaodong engaged in business activities in the northeast of China and the majority of their wealth back flew to Jiaodong. The injection of the capital stimulated the prosperity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directly, and provided the capital resou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in Jiaodong area.
     Along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economic strength, the Jiaodong merchants began to throw themselves into the more wide public sphere.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chamber of commerce provided a broader platform for merchants to participate local public affairs in Jiaodong. They took an active part in loca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municipal affairs, maintained national rights and dedicated to the public undertakings. They mad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and promoted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society. Particularly in Yantai, when the local government couldn't maintain administration effectively, the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 could gain more public management space. On the one hand, as a new social organization representing the newly developing merchant stratum,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hoped to gain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public affairs, which owned a group of commerce elite who had certain social status, popularity, considerable economic strength and capability to take on this responsibility with local governme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officials also accomplished the cooperation positively. That made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of Yantai could participate in many regions and levels in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Because the loss of independent sovereignty, the chambers of commerce of Qingdao and Weihai were inferior mostly to that of Yantai in depth and extent.
     During its long developing period, the Jiaodong culture had formed unique culture gradually which had been influenced by Qi culture first and edified by Lu culture then. Because of the double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Jiaodong culture owned, the spirit of Jiaodong merchants ha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ntaining and innovating of ocean culture and value pursue of confusion, official and merchant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sion culture. The chivalric spirit of helping others reflected the harmonization of the two cultures. The combination of honesty, sagacity and hardworking in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of Jiaodong merchants, manifested the unique influence from the Jiaodong culture. In modern times, the merchants from everywhere brought different cultures into Jiaodong, the depth and exten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ed, the more opening and multiple culture of Jiaodong took shape gradually.
     Because more and more people joined in the business troops in modern times, merchants ha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influencing local society life. Merchants had been the main section in the movement of population in Jiaodong area and the numbers of population that were brought along by merchants were much more.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merchants' business activities led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range of marriage in Jiaodong, while more marriages beyond county and province appeared. The marriageable age were influenced by the merchants' activities, too. In Jiaodong, the marriageable age of male and female were in their 20s more or less, that formed obvious contrast with the south and west south reg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the successful merchants attracted more people to join in the business army. This not only made the business tendencies more current but also brought the appearance of new education. In the real life, the influences which were brought about by the merchants' behavior in local society were variable. We can't find them in the written records, but I can feel the changes everywhere which were brought about by merchants when I was investigating in Jiaodong.
     Along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economic strength and the raising of social position, the Jiaodong merchants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local society in modern times. They became an important strength to move the society of Jiaodong forward. Their business, social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Jiaodong society had infiltrated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and manifested the tendency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But the harmful behavior of some merchants became the unharmonious notes during the process, and damaged the whole image of Jiaodong merchants.
引文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780页。
    [1]行龙著:《走向田野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9页。
    [1]北京大学、山东省建设厅编制:《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2005年5月。
    [2]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1]吕伟俊等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2]张彩霞著:《海上山东——山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现化化历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3]李平生:《论晚清山东经济现代化》,《文史哲》,2002年第6期:姜虹:《试论晚清山东经济现代化的制约因素》,《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4]刘大可、张照东主编:《山东经济史》(近代卷),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
    [5]庄维民、刘大可著:《日本工商资本与近代山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6]许檀著:《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7]序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2]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张利民等著:《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4]唐致卿著:《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朱玉湘著:《山东近代经济史述丛》,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6]王赛时著:《山东沿海开发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1]安作璋、王忠民主编:《齐鲁文化通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王志民著:《齐鲁文化概说》,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3]郭墨兰、吕世忠著:《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4]王赛时著:《山东海疆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5]刘凤鸣著:《胶东文化概要》,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6]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
    [1]李平生编著:《山东老字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2]马敏著:《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朱英著:《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4]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5]杨涌泉编著:《中国十大商帮探秘》,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
    [6]庄维民:《近代山东传统商人资本的衰落蜕变及其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庄维民:《近代山东商品流通结构的变迁及意义》,《东岳论丛》,2000年第2期;庄维民:《近代山东商人资本地域分布结构的变动及影响》,《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庄维民:《近代山东的商人组织》,《东岳论丛》,1986年第2期。
    [1]程墨秀:《清代山东移民与东北的开发》,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历史系,1990年。
    [1]陈海涛、刘惠琴:《译者后记》,见[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1]张允德:《福山商业历史情况问答录》,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8年。
    [1]《民国山东通志》卷二《地理志》,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第223页。
    [2]民国《胶澳志》卷二《方舆志》。
    [3]刘凤鸣著:《胶东文化概要》,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8-30页。
    [1]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一《沿革》。
    [2]陈龙飞主编:《山东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第328,344页。
    [1]王赛时著:《山东沿海开发史》,济南:齐鲁书祉,2005年,第2-7页。
    [1]民国《胶澳志》卷五《食货志》。
    [2]民国《胶澳志》卷五《食货志》。
    [3]寿杨宾:《北宋时期的密州板桥镇港》,见南开大学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著:《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第65-72页。
    [1]道光《胶州志》卷三十九《金石》。
    [2]雍正《山东通志》卷十二《杂税》。
    [3]道光《胶州志》卷一《关厢建置开方图》。
    [4]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卷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7-268页。
    [5]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卷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8页。
    [6]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卷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8页。
    [7]房恒林:《清末民初金口的几家著名商号》,即墨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即墨文史资料》第5辑,1989年。
    [8]金家口天后宫《庙田碑记》,嘉庆元年(1796年)立,见即墨县商业志编纂办公室编:《即墨县商业志》,1988年,第183页。
    [1]房恒林:《清末民初金口的几家著名商号》,即墨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即墨文史资料》第5辑,1989年;即墨县商业志编纂办公室编:《即墨县商业志》,1988年,第434页。
    [2]即墨县商业志编纂办公室编:《即墨县商业志》,1988年,第184-197页。
    [3]民国《莱阳县志》卷二《交通》。
    [4]民国《莱阳县志》卷二《商业》。
    [5]雍正《山东通志》卷十二《杂税》。
    [1]同治《黄县志》卷三《食货志》。
    [2]同治《黄县志》卷三《食货志》。
    [3]同治《黄县志》卷三《食货志》。
    [4]光绪《文登县志》卷三《赋役》。
    [5]民国《福山县志稿》卷五《商埠志》。
    [6]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4-105页。
    [1]民国《福山县志稿》卷五《商埠志》。
    [2]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35页。
    [2]丁抒明主编:《烟台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第22页。
    [3]郭嵩焘:《郭嵩焘日记》卷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7页。
    [4]光绪《增修登州府志》卷三《山川》。
    [1]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乙),第124页。
    [2]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乙),第140页。
    [3]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乙),第140页。
    [4]张允德:《福山商业历史情况问答录》,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8年。
    [1]1863年烟台港的贸易统计数字只有贸易额总数和净数这两个项目,其它项目皆空缺。
    [1]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70页。
    [2]民国《胶澳志》卷五《食货志》。
    [1]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38-139,141页;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56-57页。
    [2]《光绪三十二年通商各口岸华洋贸易情形》,《东方杂志》,1907年第11期。
    [1]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见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2]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见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3]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见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5页。
    [4]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738-739页。
    [5]寿杨宾编著:《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第48-60页。
    [6]民国《胶澳志》卷五《食货志》。
    [1]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商业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页。
    [2]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52页。
    [3]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199页。
    [4]民国《胶澳志》卷五《食货志》。
    [5]《申报》,1917年7月20日。
    [6]《申报》,1917年7月20日。
    [7]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丙),第72页。
    [1]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丙),第72页。
    [2]张允德:《福山商业历史情况问答录》,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8年。
    [3]林修竹编:《全省各县乡土调查录》卷四,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20年。
    [4]烟台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1987年,第4,110页。
    [5]民国《福山县志稿>卷五《商埠志》。
    [6]张允德:《福山商业历史情况问答录》,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8年。
    [7]李天民、周舒光:《抗战前的水集工商业》,莱西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西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
    [1]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各地概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51-552页。
    [2]李丕茂,蔡耀江:《莱州草辫和草艺品琐记》,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
    [3]烟台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1987年,第4页。
    [4]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65-166页。
    [5]戚延斌:《平里店及其战前的工商业》,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11辑,1997年。
    [1]唐致卿著:《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5页。
    [2]大辛店镇文史征集组:《大辛店解放前的当铺和大烟馆》,蓬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
    [3]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处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荣成县,青岛文华印书社,1934年。
    [4]赵德民、高东荣:《发城的商号与钱庄》,海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海阳文史资料》第11辑,1994年。
    [1]康熙《莱阳县志》卷八《人物》。
    [2]光绪《登州府志》卷六《风俗》,卷首《小序》。
    [3]同治《黄县志》卷一《风俗》,卷三《食货》。
    [4]道光《蓬莱县志》卷十二《艺文》。
    [5]光绪《平度志要》卷二《田赋》。
    [6]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67页。
    [7]光绪《文登县志》卷二《风俗》。
    [8]康熙《莱阳县志》卷三《民业》。
    [1]《刘河镇纪略》卷五《盛衰》,《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2]上海博物馆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2-73页。
    [3]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第272页。
    [4][日]守田利远:《满洲地志》中卷,第565页,见程墨秀:《清代山东移民与东北的开发》,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历史系,1990年。
    [5]《盛京时报》,1907年1月12日。
    [1]上田贵子:《山东帮於东北的情况》,见蒋惠民主编:《丁氏故宅研究文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第73-74页。
    [2]民国《奉天通志》,卷一百十五,《商业》。
    [3]《满洲调查时报》,1923年10月,3卷10号。
    [4]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67-168页。
    [1]宣统《岫岩州乡土志》。
    [2]《海参崴中华总商会商会职员名单》,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3014。
    [3]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4]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丙),第72页。
    [1]刘大可、张照东主编:《山东经济史》(近代卷),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第210页。
    [2]林修竹编:《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卷四《福山县》,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20年。
    [3]民国《福山县志稿》卷五《商埠志》。
    [4]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47页。
    [1]《青岛总商会人员名单》,1918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314。
    [2]《青岛总商会人员名单》,1920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310。
    [3]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55页。
    [4]《烟台总商会职员表》,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314。
    [1]张允德:《福山商业历史情况问答录》,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8年。
    [2]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丁),第77页。
    [3]2008年5月、8月胶东各县访谈资料。
    [4]其余一家名称不详。
    [1]曲拯民:《山东人在东非洲》,《山东文献》,第19卷第4期。
    [2]参见林书华等编著:《牟氏庄园兴衰史》,烟台: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9年。
    [3]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1987年,第4页。
    [1]民国《黄县志》,见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2]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1]山东省莱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737页。
    [2]掖县方言,“黄”了即指生意没做成,或事情没办好。
    [3]徐珂编撰:《清稗类钞》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672页。
    [1]《山东商务局据渔业公司咨拟定现在将来各办法转详署山东巡抚杨咨部立案文》,《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
    [2]朱玉湘:《近代企业家尹致中》,见朱玉湘著:《中国近现代史论从》,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14-116页。
    [3]《各省工艺汇录》,《东方杂志》,1907年第12期。
    [1]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第464-467页。
    [2]民国《牟平县志》卷五《实业》。
    [3]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557页。
    [4]千家驹编:《中国农村经济论文集》,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553页。
    [5]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46页。
    [1]民国《续平度县志》卷八《人物志》。
    [2]民国《续平度县志》卷八《人物志》。
    [3]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47页。
    [4]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47页。
    [1]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海阳县志》,济南:山东新闻出版管理局,1988年,第13页。
    [2]道光《胶州志》卷十四《物产》。
    [3]郭嵩涛:《郭嵩涛日记》卷一,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标点本,第265-266页。
    [4]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第138-139页。
    [5]《经济研究集刊》,见唐致卿著:《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35页。
    [6]綦瑞麟等:《同丰益号的兴衰》,青岛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
    [7]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2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207页。
    [1]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52页。
    [2]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157-159页。
    [3]唐致卿著:《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0页。
    [4]山东省莱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267页。
    [5]唐致卿著:《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69页。
    [1]民国《莱阳县志》卷二《物产》。
    [2]李丕茂,蔡耀江:《莱州草辫和草艺品琐记》,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
    [1]李丕茂,蔡耀江:《莱州草辫和草艺品琐记》,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
    [2]阙名:《山东麦杆草帽辫之调查》,《农商公报》第4卷,第1册第37期,1917年8月。
    [3]阙名:《山东麦杆草帽辫之调查》,《农商公报》第4卷,第1册第37期,1917年8月。
    [4]邱绍尹:《忆我的七兄邱丕振》,掖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掖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
    [5]叶春墀:《山东草辫业》,见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03页。
    [6]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05页。
    [7]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04页。
    [1]李丕茂,蔡耀江:《莱州草辫和草艺品琐记》,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4辑,1990年。
    [2]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2页。
    [3]民国《四续掖县志》卷六《艺文》。
    [4]山东省莱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179页。
    [5]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04页。
    [6]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520页。
    [7]曲美诚:《草辫忆事》,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掖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
    [8]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2页。
    [1]《农商公报》,1917年第35期。
    [2]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02页。
    [3]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第135页。
    [4]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第117页。
    [5]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第122页。
    [6]该公司的英文名称为Shantung Silk & Lace Co.Ltd.,直译为山东丝绸花边有限公司。
    [7][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65页。
    [1]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56页。
    [2]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第121页。
    [3]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二《物产》。
    [4]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第680页。
    [5]《山东工商报告》,1931年。
    [6]李平生编著:《山东老字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54页。
    [1][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83页。
    [2]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第684页。
    [3][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83页。
    [4]李平生编著:《山东老字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57-158页。
    [1]李平生编著:《山东老字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2]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第440-441页。
    [1]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辛),第442页。
    [2]《战前永裕公司调查》,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12-12-693。
    [1][美]尤金·N·安德森著,马孆、刘东译:《中国食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196页。
    [2]烟台地区出版办公室编写:《烟台风物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2页。
    [3]张允德整理:《“吉升馆”与福山传统名菜》,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烹饪之乡采录》,1985年。
    [4]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1861-1985),1987年,第675页。
    [1]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1861-1985),1987年,第674页。
    [2]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1861-1985),1987年,第676页。
    [3]谢紫绶:《独家经营的通惠当铺》,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8年。
    [4]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1882-1891,Vo1.1.,CHEFOO,Shanghai: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893,pp.66.
    [5]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18892-1901,CHEFOO,Shanghai: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04,pp.68.
    [6]《申报》,1917年7月12日。
    [1]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1861-1985),1987年,第715页。
    [2]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1861-1985),1987年,第715页。
    [3]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38页。
    [1]青岛档案馆馆藏内部材料,第2页。
    [1]李昌启、宋启迪口述,张允德整理:《生意兴隆的“复隆号”》,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慢忆》,1989年。
    [2]山东渔业公司虽为官督商办,但官股1万两并未及时到位,仍以商股3万余两为公司开办资金。
    [3]《山东商务局据渔业公司咨拟定现在将来各办法转详署山东巡抚杨咨部立案文》,《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
    [4]张震东:《烟台早期的机船渔业》,山东省政协文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粹》第2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5]张震东:《烟台早期的机船渔业》,山东省政协文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粹》第2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1]苑绳武等:《爱国工商业者宋雨亭》,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
    [2]光绪《登州府志》卷六《风俗》,卷首《小序》。
    [3]宣统《山东通志》卷四十《疆域志》。
    [4]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癸),第32页。
    [1]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癸),第32页。
    [2]梁希正:《名闻胶东的福顺德汇兑庄》,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3辑,1984年。
    [3]孙弘五、张成仁:《福顺德银号的创立与发展》,莱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阳文史资料》第4辑,1992年。
    [1]徐际洲:《高程九和恒聚栈》,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2]李正言:《掖邑二洪昌钱庄》,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3]戚延斌:《平里店及其战前的工商业》,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11辑,1997年。
    [4]县银行史志组:《即墨钱庄(桌)与人民银行》,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即墨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
    [5]2008年7月蓬莱市访谈资料。
    [6]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癸),第25页。
    [1]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癸),第25-37页。
    [1]失羊、谢恩光:《陈孟元先生事略》,青岛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
    [2]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19页。
    [3]张利民等著:《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77页。
    [1]王树声:《黄县“福昌利裕记”号之我知》,龙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龙口文史资料》第1辑,1990年。
    [1]马敏、朱英著:《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115-116页。
    [2]《劝办商会酌拟简明章程折》,《东方杂志》,1904年第1期。
    [3]《商部订定商会章程附则六条》,《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山东地方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1]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17页。
    [2]或许胶东地区商会组织成立的时间还要更早一些。据有关资料显示,1891年青岛商人就已自发成立了商务公所,由瑞茂酒馆胡增瑞任会首。据鹿华民(烟台协昌号末任掌柜,福山工商联首任主任)、林相玉(福山旧商会干事)回忆,在烟台大会成立前的1896年烟台就已成立了商会,由福山楮佳疃村人萧筮轩任商务总董。但由于没有更进一步的史料印证,本文仍以官方记载为准。
    [3]徐鼎新、钱小明著:《上海总商会史》(1902-1929),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37页。
    [1]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38页。
    [2]《山东胶济铁路附近商会联合会简章》,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0314。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山东地方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山东地方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山东地方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3]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40页。
    [4]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40页。
    [5]《青岛总商会附设商事公断处的公文》,1926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3-0362。
    [6]《青岛市总商会致临朐县商会的公函》,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319。
    [1]《青岛市总商会致临朐县商会的公函》,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319。
    [2][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34页。
    [3]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49页。
    [1]《青岛总商会公函》,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319。
    [2]失羊、谢恩光:《陈孟元先生事略》,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
    [1][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34-35页。
    [2]苑绳武:《爱国工商业者宋雨亭》,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
    [1]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金融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05-408页;
    青岛市档案馆编印内部资料,第8页;民国《胶澳志》卷五《食货志》。
    [1]山东省莱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365页。
    [2]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39页。
    [3]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乙),第203页。
    [4]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39-140页。
    [1]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07页。
    [2][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11页。
    [1]民国《胶澳志》卷五《食货志》。
    [2]谋乐辑:《青岛全书》,青岛印书局,1912年,第7-9页。
    [3]民国《胶澳志》卷十《人物志》。
    [1]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见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页。
    [2]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见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页。
    [3]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见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2页.
    [4]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5]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山东地方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山东地方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3]丁抒明主编:《烟台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第122-123页。
    [1]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山东地方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山东地方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4]朱英:《苏州商团:近代商人的独特军事武装》,《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李天民、周舒光:《抗战前的水集工商业》,莱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阳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
    [2]刘大可、张照东主编:《山东经济史》(近代卷),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第208页。
    [3]《陈夔龙奏请官办烟潍铁路折》,见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962页。
    [1]《山东路事述闻》,《东方杂志》,1910年第3期,。
    [2]《续记烟台商人议办烟潍铁路事》,《东方杂志》,1909年第11期。
    [3]《山东路事述闻》,《东方杂志》,1910年第1期。
    [4]《山东路事述闻》,《东方杂志》,1910年第3期。
    [5]《五记山东士绅对于路矿之计议》,《东方杂志》,1909年第13期。
    [6]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962页。
    [1]《续记烟台商人议办烟潍铁路事》,《东方杂志》,1909年第11期。
    [2]《续记烟台商人议办烟潍铁路事》,《东方杂志》,1909年第11期。
    [3]《五记山东士绅对于路矿之计议》,《东方杂志》,1909年第13期。
    [4]《续记烟台商人议办烟潍铁路事》,《东方杂志》,1909年第11期。
    [5]《五记山东士绅对于路矿之计议》,《东方杂志》,1909年第13期。
    [6]《山东路事述闻》,《东方杂志》,1910年第1期。
    [7]《山东路事述闻》,《东方杂志》,1910年第3期。
    [1]《山东路事述闻》,《东方杂志》,1910年第1期。
    [1]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商业志》,1987年,第5页。
    [2]郑千里著:《烟台要览》,胶东新报社,1924年,第4页。
    [3]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商业志》,1987年,第5页。
    [4]《申报》,1931年11月6日。
    [1]蔡吉庭、张锐:《济南振业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济南老字号》,济南:济南出版社,1990年。
    [2]鹿滋泉、卢忠喜:《鹿玉轩独资兴学》,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4辑,1985年。
    [1]吕乐天:《注重教师学识的良弼小学》,蓬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
    [2]杨绍华、杨一三:《蓬莱私立良弼小学概况》,蓬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
    [3]赵作信:《篷莱私立义成小学简史》,蓬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
    [4]于衍田:《蓬莱早期的著名办学人物》,蓬莱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5辑,1989年。
    [5]宫子谦:《忆先父宫淑芳创业之经历》,莱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阳文史资料》第3辑,1991年。
    [6]民国《四续掖县志》卷四《善行》。
    [1]民国《四续掖县志》卷四《善行》。
    [2]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5页。
    [3]张绪增:《张颜山和“泰生东”染料》,牟平县政协文资料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4]刘仁政:《先慈兴学记》,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
    [5]林容瑞:《曲发树和蛤堆后育德女子学校》,牟平县政协文资料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4辑,1992年。
    [1]宫云超、杨一三:《清末、民国年间蓬莱城学校之变迁概况》,蓬莱县政协文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
    [2]赵作信:《蓬莱私立义成小学简史》,蓬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
    [3]宫云超、杨一三:《清末、民国年间蓬莱城学校之变迁概况》,蓬莱县政协文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
    [1]孙知骥:《烟台的平民教育》,烟台市芝罘区政协文资料委员会编:《芝罘文史资料》第9辑,1997年。
    [2]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58页。
    [3]林筱舟:《张通聚史略》,莱州市政协文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商业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7-48页。
    [5]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1987年,第847页。
    [1]失羊、谢恩光:《陈孟元先生事略》,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
    [2]朱玉湘:《近代企业家尹致中》,见朱玉湘著:《中国近现代史论丛》,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22页。
    [3]《山东商务局据渔业公司咨拟定现在将来各办法转详署山东巡抚杨咨部立案文》,《东方杂志》,1906年第6期。
    [4]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1]《关于北洋军阀时期的资料》,见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2页。
    [2]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三《慈善》。
    [3]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三《慈善》。
    [4]1929年军阀刘珍年与褚玉璞在福山一带混战。
    [1]《烟台市商会附设贫民工厂档案》,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J089-010-0177。
    [2]民国《续平度县志》卷八《人物志》。
    [3]民国《续平度县志》卷八《人物志》。
    [4]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二《桥梁》。
    [5]张绪增:《张颜山和“泰生东”染料》,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6]民国《胶澳志》卷十《人物志》。
    [7]刘占慈:《刘锡三和“盛锡福”帽庄》,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掖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
    [1]钱穆著:《中国文化史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2]《史记·齐太公世家》。
    [3]《史记·货殖列传》。
    [1]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第199页。
    [2]民国《福山县志稿》卷五《商业》。
    [3]谢紫绶:《独家经营的“通惠当铺”》,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9年。
    [4]薛菊如:《古城胶州工商撮要》,胶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胶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
    [5]薛菊如:《古城胶州工商撮要》,胶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胶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
    [1]《青岛总商会人员名单》,1920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310。
    [2]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3]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页。
    [1]参见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山东地方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3]《青岛总商会人员名单》,1918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314。
    [1]王志民著:《齐鲁文化概说》,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15-16页。
    [1]刘占慈:《刘锡三和“盛锡福”帽庄》,掖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掖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
    [2][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65-66页。
    [3]艾鲁川:《济南裕兴化工厂简史》,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粹》第2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1]山东省莱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738页。
    [2][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86-87页。
    [1]民国《续平度县志》卷八《人物志》。
    [2]民国《福山县志稿》卷七《行谊》。
    [3]民国《续平度县志》卷八《人物志》。
    [4]民国《续平度县志》卷八《人物志》。
    [5]同治《黄县志》卷八《义行》。
    [1]张绪增:《张颜山和“泰生东”染料》,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2]道光《胶州志》卷十五《风俗》。
    [3]薛菊如:《古城胶州工商撮要》,胶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胶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
    [4]梁希正:《名闻胶东的福顺德汇兑庄》,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第3辑,1984年。
    [1]刘占慈:《刘锡三和“盛锡福”帽庄》,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掖县文史资料》第1辑,掖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6年。
    [2]鹿华民口述、张允德整理:《赢得信誉的“协昌号”》,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慢忆》,1989年。
    [3]王树声:《黄县“福昌利裕记”号之我知》,龙口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龙口文史资料》第1辑,1990年。
    [4]杨云程:《我在双合盛的见闻》,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1]薛菊如:《昔日胶城商业面面观》,胶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胶州文史资料》第4辑,1989年。
    [2]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1861-1985),1987年,第154页。
    [3]李政猷、宫竹轩:《以货全著称的“成顺和”》,蓬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5辑,1989年。
    [4]谢紫绶:《以全取胜的“复泰号”》,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慢忆》,1989年。
    [1]吴斌:《旧话重提忆和意》,胶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胶州文史资料》第5辑,1990年。
    [2]张绪增:《张颜山和“泰生东”染料》,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3]王树声:《黄县“福昌利裕记”号之我知》,龙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龙口文史资料》第1辑,1990年。
    [4]戚延斌:《平里店及其战前的工商业》,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11辑,1997年。
    [1]刘精一编:《烟台概览》,烟台概览出版社,1937年,书末所附广告。
    [2]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816页。
    [3]苑绳武等:《爱国工商业者宋雨亭》,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文史资料》第7辑,1986年。
    [4]山东省莱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738页。
    [1]李政猷、宫竹轩:《以货全著称的“成顺和”》,蓬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5辑,1989年。
    [2]张鸿玉口述、张允德整理:《驰名城乡的“元孚号”》,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慢忆》,1989年。
    [3]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66-169页。
    [1]张绪增:《张颜山和“泰生东”染料》,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2]张绪增:《张颜山和“泰生东”染料》,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3]杨浩春:《青岛“义聚合”钱庄》,中国民主建国会青岛市委员会、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工商史料工作委员会编:《青岛工商史料》第4辑,1989年。
    [1]民国《黄县志》,见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1]参见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蒋惠民主编:《丁氏故宅研究文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
    [1]烟台地区出版办公室编:《烟台风物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5-86页。
    [1]窦世强著:《画说青岛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年,第251页。
    [2]参见窦世强著:《画说青岛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年。
    [3]张相文:《齐鲁旅行记》,《东方杂志》,1910年第2期。
    [4]宋玉娥:《烟台近代建筑掠影:福顺德银号》,2004年4月30日,http://www.shm.com.cn/yantai/2004-04/30/content_1628.htm.
    [1]参见孙以勤主编:《烟台山》,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2]张允德整理:《漫述福山烹饪及其影响》,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烹饪之乡采录》,1985年。
    [1]张允德整理:《“吉升馆”与福山传统名菜》,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烹饪之乡采录》,1985年。
    [2]烟台地区出版办公室编:《烟台风物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2页。
    [1]郭墨兰、吕世忠著:《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第328页。
    [2]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40页。
    [3]闫化川:《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山东地区传播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历史系,2006年,第92页。
    [1]民国《胶澳志》卷三《民社志》。
    [2]青岛天后宫内现存石碑。
    [3]民国《胶澳志》卷三《民社志》。
    [4]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47页。
    [5]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见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1]薛菊如:《古城胶州工商撮要》,胶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胶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
    [2]薛菊如:《古城胶州工商撮要》,胶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胶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
    [3]孙泉声:《即墨的戏楼》,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即墨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
    [4]胡存约:《海云堂随记》,见青岛市博物馆等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页。
    [5]侯其晋:《莱州府城古庙录》,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7辑,1993年。
    [6]朱良耕:《忆黄县》,《山东文献》,第10卷第3期。
    [1]侯其晋:《莱州府城古庙录》,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7辑,1993年。
    [1]民国《辽阳县志》卷首《序》。
    [1]程墨秀:《清代山东移民与东北的开发》,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历史系,1990年;
    路遇著:《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2]张利民等著:《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67页。
    [3]民国《胶澳志》卷三《民社志》。
    [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人口志》,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7页。
    [1]2008年7月莱州市访谈资料。
    [2]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1882-1891,vol.Ⅰ.,chefoo,shanghai: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893,pp.66.
    [3]林修竹编:《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卷四,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20年。
    [4]沙河镇是掖县的一个镇,以草辫贸易著名。
    [1]徐际洲:《高程九和恒聚栈》,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2]山东省莱阳市志编委员会编:《莱阳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353页。
    [3]山东省海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海阳县志》,济南:山东新闻出版管理局,1988年,第491页。
    [4]山东省栖霞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栖霞县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71页。
    [5]谢紫绶:《独家经营的“通惠当铺”》,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8年。
    [6]林筱舟:《张通聚史略》,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莱州市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1]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67-168页。
    [2]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3]2008年8月莱州市访谈资料。
    [1]民国《黄县志》,见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2]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3]2008年8月莱州市访谈资料。
    [1]见林修竹编:《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各卷,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20年。
    [1]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五《建设》。
    [2]《申报》,1920年5月13日。
    [3]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五《列女》。
    [4]民国《续平度县志》卷七《人物志》。
    [1]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2]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4页。
    [3]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1]杨玉玮:《献身不惜做尘泥——忆我的哥哥杨朔》,蓬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6辑,1990年。
    [2]《一篇七十五年前的<蓬莱地理说略>》,蓬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第18辑,2000年。
    [3]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二《赋役》。
    [4]徐际洲:《高程九和恒聚栈》,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5]《民国山东通志》卷二十七《移民志》,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第2513-2514页。
    [1]杨云程:《我在双合盛的见闻》,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2]林筱舟:《张通聚史略》,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莱州市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3]2008年8月福山区访谈资料。
    [4]张允德:《福山商业历史情况问答录》,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8年。
    [1]高扬文:《我的童年》,蓬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16辑,1998年。
    [2]于衍田:《私立良弼小学建校史》,蓬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
    [1]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157页。
    [1]民国《四续掖县志》卷四《善行》。
    [2]林容瑞:《曲发树和蛤堆后育德女子学校》,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4辑,1992年。
    [3]林容瑞:《曲发树和蛤堆后育德女子学校》,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4辑,1992年。
    [1]林容瑞:《曲发树和蛤堆后育德女子学校》,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4辑,1992年。
    [2]民国《续平度县志》卷二《疆域志》。
    [3]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220页。
    [4][英]呤唎著,王维周、王元化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1页。
    [1]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219页。
    [2]林容瑞:《曲发树和蛤堆后育德女子学校》,牟平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牟平文史资料》第4辑,1992年。
    [3]民国《四续掖县志》卷二《风俗》。
    [1]2008年7月莱州市访谈资料。
    [2]民国《胶澳志》卷三《民社志》。
    [3]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第218页。
    [4]魏建、唐志勇、李伟著:《齐鲁文化通史》(近现代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617页。
    [5]民国《胶澳志》卷三《民社志》。
    [6]宫竹轩:《蓬莱商业俯拾》,蓬莱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5辑,1989年。
    [7]民国《莱阳县志》卷三《人事志》。
    [1]民国《胶澳志》卷三《民社志》。
    [2]山东省莱州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655页。
    [3]民国《胶澳志》卷三《民社志》。
    [4]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5]《民国山东通志》卷二十七《移民志》,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第2513-2514页。
    [6]2008年7月莱州市访谈资料。
    [1]2008年7月莱州市访谈资料。
    [2][美]杨懋春著,张雄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6页。
    [1]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三,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标点本。
    [2]民国《黄县志》,见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1][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97-98页。
    [2]孙弘五、张成仁:《福顺德银号的创立与发展》,莱阳市政办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阳文史资料》第4辑,1992年。
    [3][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86-87页。
    [4]朱英著:《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页。
    [1]《商会章程准则》,1931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3-00367。
    [2]《青岛总商会人员名单》,1918年,青岛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3-00314。
    [3]《烟台总商会人员名单》,1923年,青岛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3-00314。
    [4]上海博物馆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59页。
    [5]《商会章程准则》,1931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3-00367。
    [6]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年,第507页。
    [1]民国《胶澳志》卷五《食货志》。
    [1]《申报》,1932年3月14日。
    [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商业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3页。
    [1]王桂云:《青岛近代名人逸事》45,青岛新闻网,2006年2月21日;
    山东省莱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第735页。
    [2]谢紫绶:《独家经营的“通惠当铺”》,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8年。
    [3]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56页。
    [4]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457页。
    [5]《青岛市总商会致即墨县商会公函》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0320。
    [1]部分商人拥有一定的资本,从事商业经营但不单独开设商号,而是寄居某一商号内利用该号的对外帐户和场栈设施,独自进行交易。由所在商号代为结算往来和储存商品,盈亏由其本人负责,并由两家协商按期付给所在商号一定的费用和利润。
    [2]《青岛市总商会致莱阳县商会公函》1923年,青岛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319。
    [3]民国《胶澳志》卷五《食货志》。
    [4]林书华、史学有、肖靖编著:《牟氏庄园兴衰史》,烟台: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9年,第71页。
    [5]李正言:《掖邑二洪昌钱庄》,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
    [1]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1882-1891,CHEFOO,Shanghai: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893,pp.66.
    [2]China Imperial Maritime Customs:Decennial Reports,1892-1901,CHEFOO,Shanghai:the Statistical Department of the Inspectorate General of Customs,1904,pp.68.
    [3]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04-205页。
    [4]开流梭是莱州湾解冻后打捞上来的第一批梭鱼,在掖县有“不吃开流梭不算过鱼市”的说法。
    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 《战前永裕公司调查》,山东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12-12-693。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青岛总商会人员名单》,1918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0314。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青岛总商会人员名单》,1920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0310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青岛总商会人员名单》,1922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0311。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海参崴中华总商会商会职员名单》,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0314。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青岛总商会公函》,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0319。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青岛市总商会致临朐县商会的公函》,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0319。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青岛市总商会致即墨县商会公函》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1-00320。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山东胶济铁路附近商会联合会简章》,1923年,青岛市档案馆馆馆档案,B0038-001-00314。
    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商会章程准则》,1936年,青岛市档案馆馆藏档案,B0038-003-00367。
    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烟台市总商会贫民工厂筹备处案》,1919年,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J089-010-0177。
    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烟台醴泉啤酒股份有限公司会议》,1930年,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J089-010-0288。
    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山东省烟台总商会民国二十年份报告书》,1931年,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J089-010-0160。
    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益文商业专科学校一览》,1930年,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J089-010-0059。
    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烟台蚕丝学校材料》,1935年,烟台市档案馆馆藏档案,J089-009-0067。
    威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英国对威海卫地区人口普查结果的报告》,1931年,威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229-1-516。
    威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 《威海地区户口分类统计表》,1931年,威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230-1-081。
    [清]施闰章修,杨奇烈纂:《登州府志》,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清]张作厉修,张凤羽纂:《招远县志》,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
    [清]尹继美等修纂:《黄县志》,清同治十年(1871年)刻本。
    [清]林溥等修纂:《即墨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
    [清]贾瑚等修纂:《增修登州府志》,清光绪七年(1881年)刻本。
    [清]李祖年修,于霖逢纂:《文登县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修,民国十一年(1922年)铅印本。
    [民国]赵琪修,袁荣叟纂:《胶澳志》,民国十六年(1928年)铅印本。
    [民国]许锺璐等修,于宗潼等纂:《福山县志稿》,民国十九年(1931年)铅印本。
    [民国]赵文运、匡超等纂修:《胶志》,民国十九年(1931年)铅印本。
    [民国]翟文选等修,王树楞纂:《奉天通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民国]梁秉锟修,王丕煦纂:《莱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民国]刘国斌修,刘锦堂纂:《四续掖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民国]丁世平等修,尚庆翰等纂:《续平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民国]宋宪章修,于清泮纂:《牟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石印本。
    [民国]李锺豫修,张殿邦纂:《黄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烟台地区出版办公室编:《烟台风物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威海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威海市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烟台市商业局史志办公室编:《烟台市商业志》,编者,1987年。
    即墨县商业志编纂办公室编:《即墨县商业志》,编者,1988年。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金融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人口志》,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山东省蓬莱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蓬莱县志》,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山东省龙口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口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山东省莱州市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莱州市志》,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青岛市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商业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青岛史志办公室编:《青岛市志·商业志》,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0年。
    《中国会馆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国会馆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年。
    《民国山东通志》编辑委员会编:《民国山东通志》,台北:山东文献杂志社,2002年。
    《申报》 《东方杂志》
    《农商公报》 《山东民国日报》
    《山东工商公报》 《工商半月刊》
    《青岛工商季刊》 《山东文献》
    赵琪、蒋邦彦编:《开辟龙口商埠纪事》,龙口商埠兴筑公司,1920年。
    林修竹编:《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山东省长公署教育科,1920年。
    山东农业调查会编:《山东之农业概况》,济南启明印刷社,1922年。
    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编印:《山东农业报告》,1931年。
    山东省立民众教育馆:《山东庙会调查》,1933年。
    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山东省》,1934年。
    胶济铁路管理局车务处编:《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青岛文华印书社,1934年。
    张育曾、刘敬之编:《山东政俗视察记》,1934年。
    山东省国货推销委员会编印:《山东省各种特产调查报告》,济南五三美术印刷社,1935年。
    山东省公署:《山东省概况》,1940年。
    山东省政府实业厅编印:《山东工商报告》,1942年。
    袁式和编:《蓬莱县地理讲义》,民国蓬莱县初级中学铅印。
    陈真、姚洛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山东省民政厅编:《山东省行政区划资料汇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上海博物馆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苏州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山东省图书馆主编:《山东省地方志联合目录》,山东省图书馆特藏部,1981年。
    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6年。
    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山东各地概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年。
    青岛市博物馆编:《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
    广东省佛山市博物馆等编:《明清佛山碑刻文献经济资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彭泽益主编:《中国行会工商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清]郭嵩焘:《郭嵩焘日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标点本。
    [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济南:齐鲁书社,1993年标点本。
    叶春墀著:《青岛概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
    郑千里著:《烟台要览》,胶东新报社,1924年。
    刘远哉编著:《蓬莱地理说略》,蓬莱旬刊社出版,1928年。
    高叔康著:《中国的手工业》,文史丛书编辑部,1930年。
    程守中著:《山东考察报告书》,洪兴印刷所,1934年。
    傅衣凌著:《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中共青岛铁路地区工作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历史研究所、山东大学历史系编著:《胶济铁路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61年。
    罗仑、景甦著:《清代山东经营地主经济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路遇著:《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张玉法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年。
    王守中著:《德国侵略山东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丁抒明主编:《烟台港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
    姜培玉编著:《山东经贸史略》,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孙健著:《中国经济史——近代部分》(1840-194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林书华、史学有、肖靖编著:《牟氏庄园兴衰史》,烟台:山东省出版总社烟台分社,1989年。
    朱玉湘著:《山东近代经济史述丛》,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杜恂诚著:《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徐鼎新、钱小明著:《上海总商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朱英著:《辛亥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孔令仁、李德征主编:《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上下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龙飞主编:《山东省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
    张海鹏、张海瀛主编:《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虞和平著:《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马敏、朱英著:《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安作璋主编:《山东通史》(现代卷)上下册,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黄逸平、虞宝棠主编:《北洋政府时期经济》,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
    徐鼎新著:《中国近代企业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效应》,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1995年。
    从翰香主编:《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吕伟俊主编:《民国山东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敏著:《官商之间——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张忠民著:《前近代中国社会的商人资本与社会再生产》,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96年。
    吕伟俊著:《韩复榘传》,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先明著:《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许檀著:《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张正明著:《晋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
    周晓光、李琳琦著:《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
    刘大可、张照东主编:《山东经济史》(近代卷),济南:济南出版社,1998年。
    庄维民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谢元鲤著:《山东集市调查与研究辑稿》,香港:世界华人出版社,2000年。
    张佩国著:《地权分配·农家经济·村落社区——1900-1945年的山东农村》,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
    吴承明著:《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
    王守中,郭大松著:《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
    崔学明著:《牟氏庄园史实写真》,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
    马敏著:《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朱英著:《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赵世瑜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张佩国著:《近代江南乡村地权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吕伟俊等著:《山东区域现代化研究》(1840-1949),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邓向阳主编:《米字旗下的威海卫》,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张利民等著:《近代环渤海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年。
    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唐致卿著:《近代山东农村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志民著:《齐鲁文化概说》,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魏永生编著:《晚清山东商埠》,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窦世强著:《画说青岛老建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年。
    李平生编著:《山东老字号》,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
    安作璋、王志民主编:《齐鲁文化通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蒋惠民著:《黄城丁氏家族》,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彩霞著:《海上山东——山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现化化历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杨涌泉编著:《中国十大商帮探秘》,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年。
    蒋惠民主编:《丁氏故宅研究文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
    王赛时著:《山东沿海开发史》,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陈学文著:《近世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
    庄维民、刘大可著:《日本工商资本与近代山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王赛时著:《山东海疆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刘凤鸣著:《胶东文化概要》,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王云著:《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郭墨兰、吕世忠著:《齐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朱玉湘著:《中国近现代史论丛》,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
    行龙著:《走向田野与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彭南生著:《半工业化:近代中国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山曼、单雯编著:《山东海洋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年。
    刘凤鸣著:《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John E.Schrecker,Imperialism and Chinese Nationalism Germany in Shantung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美]郝延平著,陈潮、陈任译:《中国近代商业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法]白吉尔著,张富强、许世芬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黄宗智著:《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美]施坚雅主编,叶光庭等译:《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美]杨懋春著,张雄等译:《一个中国村庄:山东台头》,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美]尤金·N·安德森著,马孆、刘东泽:《中国食物》,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彭慕兰著,马俊亚译:《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英]阿美德著,陈海涛、刘惠琴译注:《图说烟台》(1935-1936),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庄维民:《近代山东的商人组织》,《东岳论丛》,1986年第2期。
    马敏:《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王日根:《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姜虹:《1860-1919年山东经济近代化原因初探》,《山东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马敏:《晚清绅商与近代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晚清山东地方商会史料》,《历史档案》,1996年第4期。
    冯筱才:《中国大陆近代商人之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北),1998年总第26期。
    李达嘉:《1920年代初期上海商人的民治运动——对军阀时期商人政治力量的重新评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1999年总第32期。
    徐鼎新:《商会与中国近代经济发展》,《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张利民:《近代环渤海地区间商人对流与影响》,《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庄维民:《近代山东传统商人资本的衰落蜕变及其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庄维民:《近代山东商品流通结构的变迁及意义》,《东岳论丛》,2000年第2期。
    庄维民:《近代山东商人资本地域分布结构的变动及影响》,《齐鲁学刊》,2000年第4期。
    张静:《山东农村手工业的外向型发展——以草辫、花边、发网业为例》,《史学月刊》,2002年第2期。
    李平生:《论晚清山东经济现代化》,《文史哲》,2002年第6期。
    姜虹:《试论晚清山东经济现代化的制约因素》,《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张彩霞:《以海洋为纽带——近代山东经济重心的转移》,《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郭大松、泮君玲:《清末商部——农工商部振兴工商措施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刘强:《清代广东商人在山东的经济活动》,《齐鲁学刊》,2004年第5期。
    宋美云:《论商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作用——以近代天津为例》,《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王振卯:《近代商会与中国的民族主义》,《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王永进:《商会研究的范式与思考》,《兰州学刊》,2006年第11期。
    郑军:《从市民社会到地方自治运动的视角看清末地方控制政策的变迁》,《鲁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王笛:《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叙事方法的思考》,《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4期。
    孙江:《新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4期。
    王鸿泰:《明清社会关系的流动与互动》,《中国近代史》,2007年第4期。
    李忠:《近代中国商会谋求实业与教育互动的原因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程墨秀:《清代山东移民与东北的开发》,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历史系,1990年。
    闫化川:《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山东地区传播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历史系,2006年。
    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叶显恩主编:《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潘君祥主编:《中国近代国货运动》,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
    李衡眉主编:《移民史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
    乔志强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黄宗智主编:《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唐力行主编:《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编:《近代中国的乡村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江沛、王先明主编:《近代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南开大学胶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著:《胶州历史文化初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蓬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各辑。
    莱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州文史资料》各辑。
    乳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乳山文史资料》各辑。
    平度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平度文史资料》各辑。
    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青岛文史资料》各辑。
    荣成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荣成文史资料》各辑。
    龙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龙口文史资料》各辑。
    招远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招远文史资料》各辑。
    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威海文史资料》各辑。
    文登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登文史资料》各辑。
    海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海阳文史资料》各辑。
    烟台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烟台文史资料》各辑。
    莱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阳文史资料》各辑。
    莱西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莱西文史资料》各辑。
    胶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胶州文史资料》各辑。
    即墨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即墨文史资料》各辑。
    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烹饪之乡采录》,1985年。
    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商业漫忆》,1988年。
    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教育钩沉》,1989年。
    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福山文化概览》,199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