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网络舆论操控的法律规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场所,这就必然会在网路上出现各种信息的鱼龙混杂的现象。网络公关公司利用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信息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进行网络营销本无可厚非,但是并不意味着网络公关公司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恶意的操控舆论行为,可以为了扩散影响而进行攻击、诽谤、侮辱、诋毁他人的行为。任何违法的行为都需要受到法律的规制,网络空间也不例外,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本文针对案例,通过对案例中1024网络公关公司的舆论操控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制建议。首先,笔者对1024公司的舆论操控的行为进行总结梳理,具体程序为:雇用发帖员——给定发帖内容——组织网络舆论攻击;其次,笔者对1024公司舆论操控手段所涉及的几类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第一,1024网络公关公司的网络舆论操控行为侵犯了被害人的名誉权等一系列实体权利;第二,网络公关公司攻击行为方式的特殊性导致了被攻击对象的权利救济不能问题,侵犯了被攻击对象的程序权利;第三,1024网络公关公司的网络舆论操控行为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最后,笔者对网络公关公司舆论操控、传播行为中涉及的各方主体如网络公关公司、网络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的法律责任从民事、行政、刑事等角度进行了分析。
     笔者在针对网络公关公司的舆论操控行为及网络空间的信息传播特性提出的法律建议中,以实行网络实名制为主要方式、以提高网络使用者的法律意识为根基,以及其它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从而遏制网络舆论操控的行为,希望能够彻底消除网络空间不良信息、诽谤、侮辱言论的无节制散播的行为
Although cyberspace has become the incubator of various slanders, humiliations and privacy infringement, it should not become the blank place of law. Since all law-breaking behaviors must be put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law, cyberspace misbehaviors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Meanwhile, cyberspace's features require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supplement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regulating such issues from the leg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takes 1024 internet public relation company manipulating public opinion as example to analyze how the internet public relation company manipulates strong public opinions to infringe on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litigant. Writer categorizes involved legal issues into three species. First, the 1024 company has violated a series of substantial rights of litigant without giving compensation, this is due to the legal hole in this regard. Secondly, litigant's fail to sue makes compensation for victim's procedural rights impossible. Finally, most cyber users's rights to know are also damaged.
     1024 company is not the unique case on the platform of internet media. Many unhealthy information are being spread or even manipulated on the internet, which bring the adverse influence on society and teenagers. Therefore, writer suggests to promote real-name registration system as main means to deal with this phenomenon, so as to crack down on spreading of unhealthy information, slanders and humiliations, plus increasing legal awareness of all citizens with aim to making them has clearer picture of identifying information from bad to good and improving all citizen's overall qualities.
     It is no doubt it will be a tough process to establish real-name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difficulty dose not lies in issu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but rather in the fact that freedom of expression has been being the most fragile rights, so any over tough and meticulous legal terms will unavoidably harm the excise of this right. Since there is limited number of clear terms to protect freedom of expression in China's existing laws, so we should be more prudent and careful, when we enac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is regard.
引文
2 资料来源:2010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二十五次统计调查报告》。
    3 参见新华网:2010年1月12日,http://www.xinhua.cn/flfg/2009-02/28/content_1246438.htm。
    4 陈铭祥:《建构网际网路的法律规范架构》,载于《月旦法学》2002年8月号(总第87期)。
    5 王四新:“网络通讯的匿名性与表达自由”,载《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89页。
    6戴元光:“网络信息爆炸式传播”《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8页。
    7(英)詹姆斯·密尔著,吴小坤译:《论出版自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36页。
    8参见百度百科:2009年8月1日,http://baike.baidu.com/view/4776589.htm。
    9参见腾讯新闻网:2009年4月30日,http://news.qq.com/news/355468.htm。
    10屈茂辉、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7页。
    11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9页。
    12王眉:《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问题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13 “软文”:由网络公关公司事先编辑完成的专门用于发表的文章。
    14 王眉:《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问题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77页。
    15王眉:《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问题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16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出版杜,1999年版,第123页。
    17 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18 许崇德主编:《宪法学》(外国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19 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电子治理前沿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6年版,第79页。
    20 资料来源:“网络实名制”,2009年7月1日,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374559.htm。
    21 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页。
    22 参见:新华网,http://www.xinhua.com/news/47466757.htm。
    23 资料来源:《南方周末》www.infzm.com.2007年5月12日。
    24 任剑涛:《权利的召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
    25 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26 任进:《中国完善和发展表达自由的保障机制》,载《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4期。
    27 吉玉泉:《宪政视野里的第四种权力—言论自由权在法权体系中的定位及其宪政察》,载《新闻知识》,2005第2期。
    28 李步云、邓成明:《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29 资料来源:腾讯新闻,2010年5月13日,http://news.qq.com/news/4875648.htm。
    1、(英)詹姆斯·密尔著,吴小坤译:《论出版自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8
    2、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美)理查德·斯皮内洛著,李伦等译:《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电子治理前沿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6、杨立新主编:《侵权行为法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英)Chris Ree著,白金,黄韬编注:《网络法导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齐爱民:《网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
    9、屈茂辉,凌立志:《网络侵权行为法》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10、徐显明主编:《法理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甄树青:《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戴元光:《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陈欣新:《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3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任剑涛:《权利的召唤》,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6、邱小平:《表达自由—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王眉:《网络传播中的名誉侵权问题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18、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杨正鸣:《网络犯罪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徐显明:《论人权的界限》,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当代人权》,中国社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贺卫方:《通过司法实现社会正义一一对中国法官现状的一个透视》,录自夏勇主编:《向权利的时代》,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刘海年:《言论自由与社会发展》,载《郑州大学学报》(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4、李忠:《论言论自由的保护》,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5、李昌道:《美国言论自由的法律尺度》,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2期
    6、马建红:《论“人权派”的人权保障思想》,录自徐显明主编:《人权研究》(第二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吴飞:《在思想与行为之间摆动的言论自由—从美国法院的“明显和即刻的危险规看美国的言论自由》,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
    8、李步云、邓成明:《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3期
    9、沈国麟、吴丹丹:《浅析言论自由在美国宪法中的制度空间》,载《当代传播》,2002年第6期
    10、倪业群、陈祖权:《表达自由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载《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6期
    11、王锋:《表达自由及其界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据库,2003年
    12、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优秀博硕士学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
    13、李兆丰:《英美传统下的表达自由发展路径研究》,复旦大学,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全文数据库,2004年
    14、李兆丰:《法国大革命:公意至上理念下的表达自由—直接民主形式与表达自由的系》,载《新闻大学》,2004年第4期
    15、温辉:《言论自由:概念及边界》,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