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经》的原属文化系统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先秦奇书《山海经》中,有一类突出的形象,即通过与蛇的各种形式的接触来进行神职活动的“巫”的形象,笔者命名其为“蛇巫形象”。这类形象在《山海经》中表现出的类型化与模式固定化的特质使它在书中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系统。“蛇巫形象”对于《山海经》有着初始性、共生性、唯一性与支撑性的独特意义,是《山海经》一书中的代表符号。所以,基于“蛇巫形象”与《山海经》的关系,本文将以此形象为线索,进而探究《山海经》中的某些特殊文化从何而来。目前,学界对这一形象已有所研究,涉及该形象的不同方面。本文意在从“正名”开始,对该形象进行文化内涵上的系统研究。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三章属于第一部分,这一部分包括“蛇巫形象”概观及文化内涵的探讨,将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注重分类和对比。第二部分是第四章,由“蛇巫形象”探讨《山海经》有关原属文化系统,这一部分注重采用“二重证据法”进行分析。
     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主要对“蛇巫形象”进行概观介绍。首先根据它们与蛇有着不同形式的接触,并同蛇一起构成一个形象整体的特征,对此形象给予概念上的命名并分析其形象特点。其次,对“蛇巫形象”在《山海经》中的三个分类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二章主要分析“蛇巫形象”的文化内涵。首先,从“蛇”之于“巫”的功用体现方面入手,分析“蛇”与“巫”各种接触形式的不同含义及“蛇”的颜色之谜。进而分别从神话角色和社会角色两方面入手,研究该形象“蛇巫”一体的角色定位。
     第三章主要承担过渡作用,着重分析“蛇巫形象”对于《山海经》一书的专属意义。此专属意义表现在初始性、共生性、唯一性、支撑性四个方面。基于这四方面意义,对“蛇巫形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成为探源《山海经》独特文化的重要途径。
     第四章主要通过文献资料和出土物证的“互证”,来探源“蛇巫形象”及其代表的《山海经》中的独特文化从何而来。首先,介绍与“蛇巫形象”有关的出土物证的概况,并从出土地点和特殊用途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其次,分析与“蛇巫形象”有关的文化因素,在庞杂的文化面貌中区分该形象中的“核心文化”与“外来文化”。总结“蛇巫形象”及相关文化以河南周边为文化中心,并沿黄河中下游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线传播的路径。最后总结该形象及《山海经》一书与夏、商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品格,兼论及《山海经》流传与隐没的状况。
     小结一部分主要集中重申本文较重要的观点和思维线索,加深对论题的论述。
There was an outstanding image in Qin dynasty fable book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which is witch who took part in religious activity through some kind of touch with snakes , writer give this image a definition Snake wizard image. This image became a very distinctive system because their different types and their pattern were fixed in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Snake wizard image was initial exclusive supportive and symbiosis to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it was a symbol of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So on the bas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Snake wizard image and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some special cultures in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were studied through this image. Now this image had been studied from many different aspects. Meaning of this paper is giving systemic research on this image in cultural aspect and beginning with definition.
     There are two parts of this paper, chapter one to chapter three belong to part one, cultural content discussion and main situation of Snake wizard image were given in part one through carefully reading class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chapter four is part two, initial culture of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was discussed through Snake wizard image, Dual evidence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chapter.
     There are four chapter in this paper.
     Definition of Snake wizard image was introduced in chapter one. Definition of this image was mad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tact with snake and composing a whole image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 image kinds was given in this chapter.
     Cultural content of Snake wizard image was analyzed in chapter two, the meaning of different contacts of snake and wizard and snake’s enigmatical colour were analyzed through snake’s function to wizard. Characters of snake and wizard were studied from myth character and society character.
     The main function of chapter three is transition, exclusive meaning of Snake wizard image to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was analyzed, exclusive meaning was expressed in its initial exclusive supportive and symbiosis content. Based on the four aspects, study of Snake wizard image and cultural content was important way which used to study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Special culture of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Snake wizard image were discussed in chapter four,through inter-confirm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relic. First, cultural relics which had relationship with Snake wizard image were introduced, the place where it was found and special function of it were analyzed, then culture element which had relationship with Snake wizard image was analyzed, Central culture and Immigrant culture were divided. Spread route of Snake wizard image and relative culture was from Yellow river to Yangzi river, it center was Henan Province. Cultural character of this image and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whose has same headwaters with Xia Shang culture, prosperty and comedown of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also were discussed.
     Brief summary focus on important view and thought thread of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ion was given in this chapter.
引文
①[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3179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18—19页。
    ③李炳海:《蛇:参与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的文化意蕴》,《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第81页。
    ④吴荣曾:《战国汉代的“操蛇神怪”及其有关神话迷信的变异》,《中国神话论文选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2月版,第609—624页。
    ⑤王厚宇:《考古资料中的蛇和相关神怪》,《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年第6期,第116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05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06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86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05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63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19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40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63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59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63页。
    ④叶舒宪、萧兵、[韩]郑在书:《<山海经>的文化寻踪——「想象地理学」与东西文化触碰》,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第36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55页。
    ⑥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31页。
    ⑦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33页。
    
    ①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9月版,第267页。
    ②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9月版,第267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99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5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82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56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88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78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05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09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76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76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16页。
    ②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1985年3月版,第161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14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43页。
     ①王永明《<山海经>中的“尸”文化》,河南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第40页。
    ①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9月版,第325页。
    ②李炳海:《蛇:参与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的文化意蕴》,《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第81页。
    ③萧兵:《操蛇或饰蛇——神性与权利的象征》,《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第43页。
    ①徐元浩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版,第512—515页。
    ①郭政凯:《山陕出土的商代金耳坠及相关问题》,《文博》1988年第6期,第30页。
    ②郭政凯:《山陕出土的商代金耳坠及相关问题》,《文博》1988年第6期,第30页。
    ③胡健国:《巫傩与巫术》,海南出版社,1993年8月版,第315页。
    ④萧兵:《操蛇或饰蛇——神性与权利的象征》,《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第56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40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40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47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76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76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94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01页。
    ④李炳海:《蛇:参与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的文化意蕴》,《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第81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33页。
    ⑥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56页。
    ⑦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30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34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56页。
    ③[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59页。
    ④[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842页。
    ⑤[唐]瞿昙悉达撰、常秉义点校:《开元占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63页。
    ⑥[唐]李淳风撰:《乙巳占》,商务印书馆1936年6月版,第11页。
    ⑦[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2006年8月版,第1123页。
    ⑧[元]脱脱等撰:《宋史》,中华书局2006年8月版,第1202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12—213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17页。
    ③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2009年9月版,第1页(第四卷)。
    ④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1989年5月版,第784页。
    ⑤[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1月版,第150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01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66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76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96页。
    ⑤[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19页。
    ⑥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67页。
    ⑦佚名撰、周渭卿点校:《世本》,齐鲁书社2010年1月版,第68页。
    ⑧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02页。
    ⑨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11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95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14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09页。
    ④宋兆麟:《巫与巫术》,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1月版,第104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71页。
    ⑥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01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33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76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69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73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09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71—372页。
    ②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8年11月重印版,第21页。
    ③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8年重印版,第300页。
    ④[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中华书局,2007年重印版,第71页。
    ⑤[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玲点校:《尚书今古文疏证》,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版,第449—450页。
    ⑥[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卷三《殷本纪》,第100页。
    ①[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卷四十《楚世家》,第1689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06页。
    ①蒙文通:《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3页。
    ②袁珂:《神话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页。
    ③吕子方:《读<山海经>杂记》,《中国科学技术史》(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75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2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2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98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22页。
    ⑥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33页。
    ①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齐鲁书社,2010年1月版,第49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32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79页。
    ④刘宗迪:《<山海经·大荒经>与<尚书·尧典>的对比研究》,《民族艺术》2002年第3期,第75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44页。
    ⑥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56页。
    ⑦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98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33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01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25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65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65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65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27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27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76页。
    ②张广立、赵信、王仁湘:《黄河中上游地区出土的史前人形彩绘与陶塑初释》,《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6期,第53页。
    ③何光岳:《祝融氏与九黎的来源于变迁——论苗族的一支主要先民》,《学术论坛》,1984年第1期,第55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09页。
    ②[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300页。
    ①楚艺:《“大武辟兵”戚》,《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6期。
    
    ①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08年重印版,第1030页。
    ②黄锡全:《“大武辟兵”浅析》,《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第47—第50页。
    ③俞伟超:《“大武”武戚续记》,《考古》,1964年第1期,第54—第57页。
    
    ①汤池:《信阳楚墓琴瑟漆画简介》,《美术研究》,1980年第3期,第59页。
    ②冯光生:《珍奇的“夏后开得乐图”》,《江汉考古》,1983年第1期,第77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22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32页。
    ③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第231页。
    ④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第231页。
    ⑤罗武干、秦颖、田建花、王昌燧:《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青铜器产地初步研究》,《土壤》,2009年第41卷第4期,第674页。
    ①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第231页。
    ①梁云:《从秦文化的转型看考古学文化的突变现象》,《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第110页。
    ②马建熙:《秦宫殿遗址画像砖试解》,《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5期,第100-101页。
    ①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第205页。
    ②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第206页。
    ③淮阴市博物馆:《淮阴高庄战国墓》,《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第206页。
    ①[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1589页。
    ②[晋]常璩撰、严茜子点校:《二十五别史·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00年5月版,第2页。
    ③[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卷四十《楚世家》,第1689—1691页。
    
    ①王震中:《大河村文化与祝融部落》,《中原文物》,1986年第二期,第83—第89页。
    ②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版,第109页。
    ①佚名撰、周渭卿点校:《世本》,齐鲁书社,2010年1月版,第31页。
    ①[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卷三《殷本纪》,第92页。
    ②[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卷三《殷本纪》,第92页。
    ③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2009年9月版,第1页(卷一)。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86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16页。
    
    ①[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卷二《夏本纪》,第86页。
    ②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齐鲁书社,2010年1月版,第49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99页。
    ②[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71页。
    ①[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卷三《殷本纪》,第92页。
    ②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2009年9月版,第1页(卷一)。
    ③段渝:《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历史研究》2006年第6期,第3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277页。
    ①辛艳:《巴人来源的历史传说》,《中华文化论坛》2008年8月,第189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65页。
    ②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24页。
    ③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22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00页。
    ⑤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377页。
    ⑥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48页。
    ⑦佚名撰、周渭卿点校:《世本》,齐鲁书社,2010年1月版,第34页。
    ⑧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齐鲁书社,2010年1月版,第52页。
    ①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25页。
    ②佚名撰、周渭卿点校:《世本》,齐鲁书社,2010年1月版,第61页。
    ③佚名撰、周渭卿点校:《世本》,齐鲁书社,2010年1月版,第51页。
    ④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411页。
    ①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9月版,第325页。
    ②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年9月版,第333页。
    ③谭且冏:《饕餮纹的构成》,《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1960年第4种,第274页。
    ④[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794页。
    ①[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3179页。
    《楚辞补注》,洪兴祖,中华书局,1983..
    《春秋左传注(修订版)》,杨伯峻,中华书局,1990.
    《国语集解》,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98.
    《二十五别史·华阳国志》,【晋】常璩撰、严茜子点校,齐鲁书社,2000.
    《淮南鸿烈集解》,刘文典,中华书局,1989.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王国维,齐鲁书社,2010.
    《开元占经》,【唐】瞿昙悉达撰、常秉义点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论语正义》,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中华书局,2007.
    《列子集释》,杨伯峻,中华书局,1985.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黄侃经文句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墨子间诂》,【清】孙诒让撰、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中华书局,1958.
    《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中华书局,1991.
    《尚书今古文疏证》,【清】孙星衍撰、陈抗、盛冬玲点校,中华书局,1986.
    《山海经》,【晋】郭璞传【清】毕沅校,浙江书局,1877.
    《山海经笺疏》,郝懿行,中华书局,1936.
    《山海经校注》,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世本》,佚名撰、周渭卿点校,齐鲁书社,2010.
    《史记》,【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1959.
    《说文解字注》,【东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宋史》,【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2006.
    《纬书集成》,【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乙巳占》,【唐】李淳风撰,商务印书馆,1936.
    《部族文化与先秦文学》,李炳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巴蜀神话传说刍论》,李诚,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楚辞原物》,周秉高,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
    《古本<山海经>图说》,马昌仪,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古代神话与民族》,丁山,商务印书馆,2005.
    《破译<山海经>——古中国的X档案》,丁震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全像<山海经>图比较》,马昌仪,学苑出版社,2003.
    《神话与诗》,闻一多,古籍出版社,1956.
    《神话论文集》,袁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山海经>新探》,中国《山海经》学术讨论会编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1986.
    《<山海经>探原》,徐显之,武汉出版社,1991.
    《<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迷》,宫玉海,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神话与中国社会》,田兆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山海经>与中华文化》,王善才,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山海经>与古代社会》,张岩,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山海经>的文化寻踪》(上、下),叶舒宪、萧兵、【韩】郑在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山海经>概论》,张步天,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4.
    《<山海经>解》,张步天,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4.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刘宗迪,商务印书馆,2006.
    《图腾神话与中国传统人生》,刘毓庆,人民出版社,2002.
    《巫与巫术》,宋兆麟,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巫傩与巫术》,胡健国,海南出版社,1993.
    《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中华书局,1988.
    《中国神话研究ABC》,茅盾,世界书局,1929.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83.
    《中国神话传说辞典》,袁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钟敬文,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中国古代国家宗教研究》,邹昌林,学习出版社,2004.
    《中国方术正考》,李零,中华书局,2006.
    《中国方术续考》,李零,中华书局,2006.
    《巴人来源的传说与史实》,段渝,《历史研究》,2006.
    《巴人来源的历史传说》,辛艳,《中华文化论坛》,2008.
    《操蛇或饰蛇:神性与权力的象征》,萧兵,《民族艺术》,2002.
    《从战国图画中寻找失落了的<山海经>古图》,马昌仪,《艺术探索》,2003.
    《从秦文化的转型看考古学文化的突变现象》,梁云,《华夏考古》,2007.
    《“大武”武戚续记》,俞伟超,《考古》,1964.
    《“大武辟兵”浅析》,黄锡全,《江汉考古》,1983.
    《读<山海经>杂记》,吕子方,《中国科学技术史》(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大河村文化与祝融部落》,王震中,《中原文物》,1986.
    《“大武辟兵”戚》,楚艺,《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
    《“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经·荒经>的观念背景》,叶舒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黄河中上游地区出土的史前人形彩绘与陶塑初释》,张广立、赵信、王仁湘,
    《考古与文物》,1986.
    《淮阴高庄战国墓》,淮阴市博物馆,《考古学报》,1988.
    《<海经>的作者及记述的地理与时代》,王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
    《<海外经><大荒经>地域及年代考——兼论先王“封禅”之真相》,刘宗迪,《文化研究》,2003.
    《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青铜器产地初步研究》,罗武干、秦颖、田建花、王昌燧,《土壤》,2009.
    《考古资料中的蛇和相关神怪》,王厚宇,《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 《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蒙文通,《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1962.
    《论<山海经>的非神话性》,胡远鹏、【日】竹野忠生,《淮阴师专学报》,1996.
    《刘歆<山海经>篇目之我见》,张步天,《益阳师专学报》,1999.
    《群巫初探——<山海经>与古代社会》,潘世宪,《社会科学战线》,1982.
    《秦宫殿遗址画像砖试解》,马建熙,《考古与文物》,1990.
    《释“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汪宁生,《历史研究》,1981.
    《<山海经>的作者及著作时代》,孙致中:《贵州文史丛刊》,1986.
    《山陕出土的商代金耳坠及相关问题》,郭政凯,《文博》,1988.
    《<山海经>作者考》,李行之,《求索》,1989.
    《<山海经>原貌及本质探讨》,徐显之,《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
    《<山海经·大荒经>与<尚书·尧典>的对比研究》,刘宗迪,《民族艺术》,2002.
    《蛇:参与神灵形象整合的活性因子——珥蛇、操蛇、践蛇之神的文化意蕴》,李炳海:《文艺研究》,2004.
    《<山海经>作者应为巴蜀人》,金荣权,《贵州社会科学》,2004.
    《<山海经>到底是“语怪之祖”还是“信史”》,韩湖初,《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山海经>成书时地及作者新探》,唐世贵,《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
    《<山海经>中的“尸”文化》,王永明,河南大学2007届的硕士论文.
    《蛇,上古人类的食物和工具——<山海经>“蛇”研究之一》,况国高,广西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论文. T
    《饕餮纹的构成》,谭且冏,《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外编》,1960.
    《谈<山海经>中的蛇形象》,宋志玛,《衡水学院学报》,2009. W
    《巫术文化的南兴北衰与<山海经>的修订》,孙致中,《天津社会科学》,1987. X
    《信阳楚墓琴瑟漆画简介》,汤池,《美术研究》,1980. Z
    《珍奇的“夏侯开得乐图”》,冯光生,《江汉考古》,1983.
    《战国楚帛书考》,陈梦家,《考古学报》,1984.
    《祝融氏与九黎的来源于变迁——论苗族的一支主要先民》,何光岳,《学术论坛》,1984.
    《战国汉代的“操蛇神怪”及其有关神话迷信的变异》,吴荣曾,《文物》,1989.
    《再探群巫——巫文化在我国的传播和影响》,潘世宪,《周易研究》,1991.
    《战国秦汉时期龙蛇信仰的比较研究》,白春霞,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