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视觉文化转向的语境中,视觉媒介参与塑造中国新诗生态,视觉传播成为新诗传播的重要形态。中国新诗视觉传播的生动实践,为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关于中国新诗视觉传播的整合性、系统性的考察和研究,尚有待于深入开展。本文将通过以下四个论题深入推进中国新诗视觉传播的研究:
     首先,中国古典诗画传统的现代传承研究。在中国新诗视觉传播的研究中,仍需回溯和检视中国古典诗画融合的传统。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中潜藏着诗画传统变异性传承的隐蔽线索。诗画传统的复活和承续是现代诗人推进新诗视觉传播的主动选择。因此,诗画传统其实可以被视为一种“被发明的传统”。伴随着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国诗和中国画都踏上了植入现代性的进程。中国诗和中国画的总体发展趋向都是致力于表现现代人特有的“情感结构”,二者再度朝着精神(意境)契合的方向迈进。诗歌和绘画的合作关系由到显明变得潜隐,形式上的直接结合(题画)已经趋于衰落。在现代,诗人和画家合力“发明”诗画传统,通过诗画并置创造一种现代诗画艺术。这种诗画艺术成为诗画传统现代传承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意象创设和情感表达诸方面,中国新诗与绘画彼此交流汇通,通过取法和借镜对方来塑造自身的风貌,“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的艺术传统得以延续。此外,关于汉字形象与中国新诗视觉造型的议题同样涉及“传统的发明”,本文也将加以关注。
     其次,视觉媒介的变革与中国新诗视觉传播形态的研究。新型视觉媒介层出不穷,新诗视觉传播的形态经历了数度变迁。从静态到动态,从实景到虚拟,从单向到交互,日新月异的视觉媒介技术为诗人和艺术家打开了自由创造的天地。新诗艺术与众多类型的视觉媒介进行互动,呈现出丰富驳杂的融合方式,创造出摄影诗歌、诗歌电视(PTV)、超媒体诗歌等诸多崭新的综合艺术样式,成为“影像诗学”建构和探索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深入解析这些综合艺术的生成机制和内在理路,可以探寻出中国新诗与新型视觉媒介的合作和交锋的复杂互动。此外,这些综合艺术的“诗意图式”仍然可以辨认出传统图式嬗变的痕迹,因此,它们也可以视为诗画传统的一种变异性传承。
     再次,地理空间的诗性建构与影像书写,以及诗意景观的塑造研究。诗歌艺术与视觉媒介都将地理空间纳入自身观照的视镜,使得地理空间成为诗歌与视觉媒介所表现素材的重要交集。经过诗性建构的地理景观则是诗歌艺术与视觉媒介共同书写的对象。透过“诗性地理”这一表现对象,可以探究摄影、电影、电视等视觉媒介表现和处理抒情题材的修辞方式以及现实困境,从而为抒情文体尤其是新诗的视觉传播提供启示。考察新诗与视觉文化关联的另一维度是诗意景观的塑造与凝视。伴随着经典性的生成和知名度的提升,中国新诗对众多景观进行着诗意建构和颠覆性重塑。在观光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诗意景观在诗歌视觉传播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出来。因此,对景观的诗意建构和重塑其实构成了中国新诗视觉传播的一个隐性渠道。
     最后,关于现代诗人形象塑造与想象的研究。当下,现代诗人正逐步将自身视觉形象的展示纳入新诗传播的策略当中,大众传媒将诗人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加以征用,而一些影视剧则参与到诗人形象的演绎和虚构当中。诗人形象的塑造与想象,直接关系到诗歌生态的建设和诗歌受众的培养,因此,对诗人形象的考察是中国新诗视觉传播研究的重要环节。与诗界正面形塑自身形象的取向大相径庭,基于各自考量的大众传媒刻画出面目斑驳的诗人形象,使之变为“被污染的塑像”。而虚构的影视剧则强化和放大了媒体和公众对诗人的刻板印象,使之成为影视人物画廊中的一个“俗套”。总体而言,诗人形象的塑造是一个真相与虚构共生、交锋与合谋并存的复杂的文化编码过程。
In the context of “the visual turn”, visual media have involved in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esepoetry’s ecology.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munication form of modernpoetry. The vivid practice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s visual communication offers a new field ofacademic research for modern Chinese poetics studies. Integrated and systematic studies of modernChinese poetry’s visual communication have yet to be further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ould pushforward the in-depth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s visual communication through the followingfour topics:
     First, there is a study about inheriting classical tradition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Chinesepoetry and painting in modern times. In the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s visual communication,we need to backtrack and view this tradition. The cryptic clue of variability inheritance of classicaltradition is hidden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s visual communication. The revival and inheritance ofclassical tradition is modern poet’s activ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s visual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tradition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can beregarded as a kind of “invented tradition”. Along with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Chinese painting embark on the journey of the modernity’s implantation.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poetry and painting is committed to the performance ofmodern people’s “emotional structure”, they move toward the direction of spiritual (artistic conception)fusion once again. The relation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show a change fromobvious to latent. The direct combination has tended to decline. In modern times, poets cooperate withpainters to “invent”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Chinese poetry and painting.They create a modern poetry-painting art which is a juxtaposition of poetry and painting. This kind ofart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inheriting tradition.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painting communicate witheach other in the respects of image creation and emotional expression. They created their own stylethrough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The art traditions of “painterly poetry” and “poetical painting” are tocontinue in modern times. In addition, the issu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mage and modern Chinesepoetry’s visual modeling also involves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This paper will pay close attention toit.
     Secondly, there is a study about the reform of visual media and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ofmodern Chinese poetry. New visual media emerge in an endless stream, and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form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experienced several changes. From static to dynamic, from real tovirtual, from one-way mode to interactive mode, the visual media technology changed rapidly. It givespoets and artists more freedom for artistic creation. Modern Chinese poetry interacts with many types ofvisual media, showing complex combination methods. The poets and artists created photography poetry, poetry television (PTV), hypermedia poetry and many other new comprehensive arts. These are theimportant forms for constructing and exploring “image poetics”.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intrinsic logic of these comprehensive arts, we can find out the complexinteraction between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new visual media while this interaction can bedescribed as cooperation and confrontation. In addition, we can recognize the evolution traces oftraditional schema in the comprehensive art’s “poetic schema”. Therefore, these comprehensive arts canbe seen as a variant of tradition.
     Thirdly, there is a study about the poetic construction of geographical space, the spatial writing inima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haping of poetic landscape. Geographical space is the mainintersection and common theme of poetry and visual media. Through the study of “poetic geography”,we can explore the rhetorical devices and actual dilemma of photography, film, television and othervisual media in handling the lyrical theme. The study would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visualcommunication of lyrical style, especially of poetry. The shaping of poetic landscape and the gaze on itis another dimension of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visual culture. Accompanied bythe formation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s classic quality and enhance of its popularity, modern Chinesepoetry construct many landscape poetically and remodeling them subversivel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ourism industry booming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poetic landscape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obvious in poetry’s visu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he landscape’s poetic construction andremodeling is a covert channel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s visual communication.
     Finally, there is a study about the cre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modern poet’s image. Modern poetsmake the display of their visual image as a strategy of poetry communication. The mass media exploitpoet image as a cultural resource, and some movies and television dramas are involved in theinterpretation and fiction of poet image. The creation and imagination of poet image is directly relatedto the construction of poetry ecology and the cultivating of poetry audience. Therefore, the study of poetim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visual communication stud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In contrastwith the positive image-building in poetry circles, mass media portray poet image beyond recognitionfor their own purposes, turning it into “contaminated statue”. The fictional movies and televisiondramas intensify or magnify poet's stereotype which is shaped by mass media and the public. Poetimage has become a “cookie cutter” in the personage gallery of movies and television dramas. Overall,the creation of poet’s image is a complicated encoding process which interweaves truth with fiction. Inthis process, confrontation coexists with collusion.
引文
①[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②翟永明:《诗人离现实有多远?》,《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第6期。
    ③[美]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①[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140页。
    ①[英]霍布斯鲍姆、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周玉宁、希利斯·米勒:《“我对文学的未来是有安全感的”——希利斯·米勒访谈录》,《文艺报》,2004年6月24日,第2版。
    ①[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页。
    ②[美]玛利塔·斯特肯、莉莎·卡特赖特:《看的实践:形象、权力和政治》,周韵译,余虹、杨恒达、杨慧林主编:《问题2》,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①代表性的著述有:叶维廉《中国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增订版),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增订版),陈本益《中外诗歌与诗学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郑敏:《关于诗歌传统》(《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江弱水《古典诗的现代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等。
    ②李健吾:《<鱼目集>》,《李健吾文学评论选》,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6页。
    ③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现代》,1933年11月第4卷第1期。
    ④[美]叶维廉:《叶维廉文集》(第4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①陈本益:《中国新诗的文化根源》,《中外诗歌与诗学论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页。
    ②[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6页。
    ③陈本益:《中国新诗的文化根源》,《中外诗歌与诗学论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132页。
    ④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文学评论》,1960年第6期。
    ⑤[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2页。
    ⑥[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3页。
    ②陈本益:《中国新诗的文化根源》,《中外诗歌与诗学论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③戴望舒:《诗论零札》,《望舒草》,上海:复兴书局,1936年版,第112-115页。
    ④王明韵:《“首届中国现代诗画大展”前言》,《诗歌月刊》,2007年第10期。
    ①梁宗岱:《试论直觉与表现》,《梁宗岱文集Ⅱ·评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5页。
    ②[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页。
    ③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④[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①陈独秀:《美术革命——答吕澂》,《新青年》,1919年1月15日第六卷第一号。
    ②鲁迅:《记苏联版画展览会》,《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82页。
    ③邵大箴:《写实主义和20世纪中国画》,《美术史论》,1993年第3期。
    ④罗青:《都市山水美学初探》,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⑤刘国松:《永世的痴迷》,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①陈浩:《水墨都市绘画研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②李孝萱:《挖掘现世本源与肯定语言的过程》,《美术研究》,1996年第4期。
    ③邹跃进:《表达不可表达之荒诞》,转引自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④徐悲鸿:《中国艺术的没落与复兴》,《奔腾尺幅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①郎绍君:《水墨画:反省与展望》,《广东美术家》,1993年第2期。
    ②王鲁湘:《“新文人画”与“有教养的画”》,《美术》,1989年第4期。
    ③李可染:《谈中国画的改造》,《美术》,1950年第1期。
    ④沈语冰:《现代水墨面临的问题和机遇》,《美苑》,1995年第3期。
    ⑤高名潞:《“文化至上、结构中西、整一存在”三位一体——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意派”》,高名潞编著:《意派:世纪思维》,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①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4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0-293页。
    ①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7页。
    ②洪惠镇:《现代文人画》,《美术研究》,2004年第2期。
    ③傅璇琮:《序》,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④郑工:《把“新诗”画在纸上——有关李可染“诗意山水画”创作中的三个问题》,《中国书画》,2008年第10期。
    ⑤老舍:《看画》,《老舍全集》(第十七卷·文论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原载:重庆《扫荡报》1944年12月22日)
    ⑥洪惠镇:《现代文人画》,《美术研究》,2004年第2期。
    ①余光中:《黑白灰,入三昧——郑浩千画境初窥》,《余光中集》(第八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②余光中:《腕底生大化——楚戈的艺术世界》,《余光中集》(第八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①魏克:《“现代诗画”导论》,《诗歌月刊》,2007年第10期。
    ①艾青:《谈中国画》,《文艺报》,1953年第15期。
    ②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开明书店,1946年版,第98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3页。
    ④参见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⑤徐悲鸿:《漫谈山水画》,《新建设》,1950年第1卷第12期。
    ⑥艾青:《谈中国画》,《文艺报》,1953年第15期。
    ①陈履生:《江山如此多娇——20世纪50年代的“新山水画”》,曹意强、范景中主编:《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②傅抱石:《壬午重庆画展自序》,《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26页。
    ①傅抱石:《政治挂了帅,笔墨就不同——从江苏省中国画展览会谈起》,《美术》,1959年第1期。
    ②李可染:《漫谈山水画》,《美术》,1959年第5期。
    ③艾青:《谈中国画》,《文艺报》,1953年第15期。
    ④水天中:《卢禹舜的山水精神》,《荣宝斋》,2003年第6期。
    ⑤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⑥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①[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②朱自清:《跋》,俞平伯:《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第28页。
    ③郑振铎:《<子恺漫画集>序》,《小说月报》,1925年16卷11期。
    ①佩弦:《<子恺漫画>代序》,《语丝》,l925年11月23日第54期。
    ②平伯:《<子恺漫画>跋》,《子恺漫画》,文学周报社,1925年版。
    ③丰子恺:《音乐与文学的握手》,1927年1月《小说月报》第18卷第1号。
    ④丰子恺:《漫画的描法》,《丰子恺文集》(第4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62页。
    ⑤丰子恺:《漫画的描法》,《丰子恺文集》(第4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74页。
    ⑥丰子恺:《画中有诗自序》,《画中有诗》,上海:文光书店,1948年版,第1页。
    ⑦丰子恺:《漫画的描法》,《丰子恺文集》(第4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
    312页。
    ①[英]霍布斯鲍姆、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
    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②[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3页。
    ③[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④陈本益:《中国古代诗意境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兼论西方诗和中国现代诗不具有这些特征》,《中外诗歌与诗学论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8页。
    ①胡适:《<尝试集>自序》,《胡适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8-127页。
    ②江锡铨:《中国现实主义新诗艺术散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③[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6页。
    ④邓乔彬:《有声画与无声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35页。
    ⑤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3-294页。
    ①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8页。
    ②[英]斯蒂芬·斯彭德:《作为作家的画家》,[美]奥登等:《诗人与画家》,马永波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③[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④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⑤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①[英]T.S.艾略特:《哈姆雷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13页。
    ②[英]托斯·艾略特:《玄学派诗人》,《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2页。
    ③转引自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④庞德:《意象主义者的几“不”》,[英]彼德·琼斯编《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第152页。
    ⑤蔡天新:《在耳朵的悬崖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6页。
    ⑥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8页。
    ⑦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9页。
    ①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18页。
    ②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5页。
    ③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当代评论》,1943年第4卷第1期。
    ④卞之琳:《雕虫纪历·自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页。
    ①李金发:《诗问答》,《文艺画报》,1935年2月第1卷第3期。
    ②姚玳玫:《李金发双重身份的考察》,《文艺研究》,2001年第2期。
    ③唐弢:《李金发诗》,《唐弢文集》(第5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19页。
    ④苏雪林:《论李金发的诗》,《现代》,1933年第3卷第3期。
    ⑤王独清:《再谭诗——寄给木天、伯奇》,《创造月刊》,1926年3月16日,第l卷第1期。
    ⑥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5月13日。
    ⑦蓝棣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333页。
    ①闻一多:《致吴景超》,《闻一多全集》(第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6页。
    ②闻一多:《<冬夜>评论》,《闻一多全集》(第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0页。
    ③闻一多:《先拉飞主义》,《新月》,1928年第4期。
    ④闻一多:《致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页。
    ①闻一多:《致吴景超、梁实秋》,《闻一多全集》(第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②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死水>》,《新月》,1930年4月第3卷第2期。
    ③闻一多:《泰果尔批评》,《时事新报》文学副刊,1923年12月3日。
    ④江锡铨:《闻一多:诗画歌吟——闻一多与新诗绘画美关系述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⑤艾青:《诗论》,《艾青全集》(第三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⑥艾青:《诗人论》,《艾青全集》(第三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97页
    ⑦艾青:《诗论》,《艾青全集》(第三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6页。
    ⑧艾青:《诗论》,《艾青全集》(第三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①[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②[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③[法]布勒东:《第一次超现实主义宣言(1924年)》,柳鸣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62页。
    ④[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⑤[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①萧琼瑞:《线条的行走——楚戈的人文造型》,《台湾美术》,2003年第54期。
    ②楚戈:《论现代中国绘画》,郭继生主编:《当代台湾绘画文选(1945-1990)》,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31页。
    ③[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④蔡天新:《在耳朵的悬崖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8页。
    ⑤[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⑥[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①车槿山:《洛特雷阿蒙和<马尔多罗之歌>(代译序)》,[法]洛特雷阿蒙:《洛特雷阿蒙作品全集》,车槿山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②蔡天新:《在耳朵的悬崖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0页。
    ③郭沫若:《生活的艺术化——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讲》,《文艺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4-95页。
    ④梁宗岱:《论画》,《梁宗岱文集Ⅱ·评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48-49页。
    ①徐志摩:《我也“惑”》,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206页。
    ②郑先:《未完成的篇章》,刘禾编:《持灯的使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③唐晓渡:《芒克访谈录》,刘禾编:《持灯的使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
    ④高名潞:《“文化至上、结构中西、整一存在”三位一体——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意派”》,高名潞编著:《意派:世纪思维》,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⑤郑先:《未完成的篇章》,刘禾编:《持灯的使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⑥陈丹青用“在野”一词概括“星星”英雄的精神立场,并以反语修辞形容他们为“乌合之众”、“野生动物”和“出言不逊的逆种”。文章记述了当年马德升的叫嚣:“官方画家彻底完蛋!搞什么艺术!”(参见陈丹青:《仍然在野——纪念星星画展28周年》,《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第11期。)高名潞则将这一时期沙龙社团的艺
    术描述为“业余前卫”。(参见高名潞:《“文化至上、结构中西、整一存在”三位一体——从中国现代性的历史看“意派”》,高名潞编著:《意派:世纪思维》,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①栗宪庭:《关于“星星”美展》,《美术》,1980年第3期。
    ②河西:《严力:星星还是那个星星》,《中华读书报》,2011年6月8日第7版。
    ③陈衡恪:《文人画之价值》,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④郑先:《未完成的篇章》,刘禾编:《持灯的使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⑤王士强:《从“白洋淀”到<今天>:芒克访谈录》,《新文学史料》,2010年第1期。
    ①栗宪庭:《画是芒克的另一种诗》,《北京商报》,2010年11月5日第B1版。
    ②唐晓渡:《芒克:一个人和他的诗》,《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6期。
    ③丛晓燕:《芒克:涂抹生命中的阳光》,《北京商报》,2010年11月5日B1版。
    ④丛晓燕:《芒克:涂抹生命中的阳光》,《北京商报》,2010年11月5日B1版。
    ⑤赵野,胡赳赳:《诗派说》,《诗派——中国当代诗人绘画》,参见“诗派”新浪微博:http://weibo.com/1749946273。
    ①[美]厄内斯特·费诺罗萨:《作为诗歌手段的中国文字》,《诗探索》,1994年第3期。
    ②朱湘:《书》,《中书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30页。
    ③石虎:《字象篇》,《诗探索》,1996年第3期。
    ④郑敏:《余波粼粼:“‘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研讨会”的追思》,《诗探索》,1997年第1期。
    ①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5月13日。
    ②闻一多:《诗的格律》,《晨报副刊·诗镌》,1926年5月13日。
    ③毛翰:《闻一多<诗的格律>献疑》,《诗探索》,2011年第3期。
    ④转引自王珂:《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46页。
    ①[美]鲁道夫·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郭小平、崔灿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222页。
    ②[法]阿波利奈尔:《新精神和诗人》,《阿波利奈尔精选集》,李玉民编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437页。
    ③《视觉诗十人展》,环亚艺术中心,1986年。转引自陈仲义:《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第319页。
    ④[美]M.H.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吴松江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1页。
    ①方文山:《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②金开诚:《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金开诚文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85页。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
    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3页。
    ③郑敏:《关于诗歌传统》,《文艺争鸣》,2004年第3期。
    ④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版,第266页。
    ⑤邱振中:《书写与观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①白杨:《生命空间与诗的美学之思——“诗魔”洛夫访谈录》,王晓初、朱文斌主编:《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六辑)》,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8页。
    ②邱振中:《书写与观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108页。
    ③1989年7月11日-16日,“最初的四个系列——邱振中书法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新诗系列”与“语词系列”、“众生系列”、“待考文字系列”构成了展览的主要内容。
    ④邱振中:《书写与观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①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2007年“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主办方就在吉林查干湖主会场举办过“书法写新诗”展览,其中的一些作品还被《诗刊》选登。(参见《诗刊》2007年第14期、第16期。)
    ②续鸿明:《新诗不宜写书法?》,《中国文化报》,2009年4月9日。
    ③续鸿明:《新诗不宜写书法?》,《中国文化报》,2009年4月9日。
    ①庞中华:《硬笔书法与现代诗结缘》,《庞中华散文选》,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②2007年10月27日,劳伦斯、车辙、苏非舒等人策划、北京德隆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主办了“创造在中国——07全球首届‘中国汉语诗歌’诗人作品手稿专场”拍卖会,自朦胧诗以来101位当代诗人的183件诗歌手稿成为拍卖品,其中包括郭小川、顾城、梁小斌、西川等众多著名诗人的手稿。这些手稿作品的标价普遍成千上万。在拍卖会上,李亚伟《中文系》的手稿竟然拍出了令人乍舌的110万元天价。不过,媒体随后传出了对此次拍卖的质疑声。(参见张琪:《诗歌手稿拍卖怎么看都像是闹剧》,《中国文化报》2007年11月6日。)不论拍卖是否实为炒作闹剧,可以肯定的是,诗人手稿的价值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③赵勇:《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4-78页。
    ④杜十三:《诗与书的联想》,《鸡鸣·人语·马啸:和生命闲谈的三种方式》,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第234页。
    ①[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摄影的社会定义》,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③[法]皮埃尔·布迪厄:《摄影的社会定义》,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①[法]波德莱尔:《1859年的沙龙》,《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3页。
    ②转引自李昱宏:《灰色的隐喻——摄影的时间、机会与决定性瞬间》,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版,第82页。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53页。
    ④[法]保罗·瓦莱利:《摄影百年祭》,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8页。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摄影的社会定义》,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148页。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8页。
    ③Roland Barthes. Image Music Text. London: Fontana Press,1977,pp.17-19.
    ④Roland Barthes. Image Music Text. London: Fontana Press,1977,p.16.
    ①Roland Barthes. Image Music Text. London: Fontana Press,1977,pp.25-26.
    ②[法]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摄影的表达旨趣》,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③参见卢火:《摄影美学论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131页。
    ④[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第124页。
    ①[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②王岳川:《全球化中的图文时代》,《全球化与中国》,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页。
    ③陈晓明:《摄影文学的先锋性》,成东方主编:《21世纪全球摄影文学论坛》,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页。
    ④成东方:《审美复合是摄影文学的生命和灵魂》,《文学评论》,2003年第1期。
    ⑤黄鸣奋:《华夏之光:跨文化、跨时代与跨学科探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⑥黄鸣奋:《互文性:网络时代对后结构主义的追思》,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摄影的社会定义》,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5页。
    ②谢有顺:《摄影文学:从新的真实出发》,成东方主编:《21世纪全球摄影文学论坛》,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第255页。
    ③[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
    ④孙绍振:《画面和文字必要的错位》,《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1年3月30日第1版。
    ①[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14-315页。
    ②[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③王岳川:《全球化中的图文时代》,《全球化与中国》,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版,第360页。
    ①[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②孙绍振:《画面和文字必要的错位》,《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1年3月30日第1版。
    ③[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0页。
    ①[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页。
    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9页。
    ③[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④沈祎:《王寅:我就是一个典型的“票友”》,http://vision.xitek.com/004005/article-19799-5.htm
    ①张默:《独钓空濛》,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版,第379页。
    ②[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00页。
    ③[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15页。
    ①[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93-94页。
    ②[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③Peter D.Osborne.Travelling Light:Photography,Travel and Visual Culture.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p.72.
    ④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 NewYork:Penguin Group,1972,p.8.
    ①[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②吕进:《诗要突围》,《星星》,1997年第6期。
    ②[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凤、翁桂堂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③[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凤、翁桂堂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
    ④[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MTV:追逐(后现代)明星》,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页。
    ⑤穆木天:《关于诗歌大众化》,陈惇、刘象愚编选:《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①穆木天:《关于歌谣之创作》,陈惇、刘象愚编选:《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页。
    ②朱湘:《我的读诗会》,《晨报副刊》,1926年4月24日。
    ③刘继业:《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3页。
    ④高兰:《过去朗诵一点体会》,高兰编:《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⑤[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54页。
    ⑥沈从文:《谈朗诵诗》,《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①陆正兰:《歌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6页。
    ②徐迟:《怎样朗诵诗》,《诗与生活》,北京:北京出版社,1959年版,第51页。
    ③高兰:《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①梁宗岱:《谈“朗诵诗”》,《诗与真续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②朱光潜:《谈诗歌朗诵》,《诗刊》,1962年第6期。
    ③陆正兰:《歌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2页。
    ④[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152页。
    ⑤张隽:《央视新年新诗会启用“名嘴”惹争议》,《中华读书报》,2006年11月29日。
    ①赵化勇主编:《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38页。
    ①赵元任:《新诗歌集序》,《赵元任全集》(第1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0页。
    ②朱自清:《朗读与诗》,《新诗杂话》,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第132-133页。
    ③朱自清:《朗读与诗》,《新诗杂话》,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第130页。
    ①梁笑梅:《把诗歌的蝴蝶钉在听众的耳朵上——当下诗歌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培养与改造》,《名作欣赏》,2007年第3期。
    ②国外的诗歌现场艺术实验开展较早,“美国现代诗人Marcel Broodthaers以他精采的诗文结合现代装置艺术的‘环境诗作’正受到目前国际艺坛的重视;苏格兰诗人艺术家David Tremlett和Hamish Fulton的地景诗作受到了瞩目和喝采;意大利的新潮作家Magdalo Mussio等人仍在孜孜不倦的从事视觉诗的研究……这些散布海外,意图融合现代诗与现代声光媒介与质材的实例,如果再加上早年的眼镜蛇艺术群、六十年代的BobDylan……等,将让我们更加清晰的发觉:现代诗在文学的纯粹形式之外,同时也藉由声光等崭新媒介向现代人的生活领域努力扩散之中。”(参见杜十三:《现代诗艺的新展望》,《鸡鸣·人语·马啸:和生命闲谈的三种方式》,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页。)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诗坛的跨媒介诗歌艺术实验也掀起颇大声势,白灵、罗青、杜十三等前卫艺术家积极投身其中,比较重要的活动有“‘诗的声光’演出”、“‘诗与新环境’艺术展”等。
    ③[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3页。
    ①[法]亨利·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徐崇业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②[法]亨利·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徐崇业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③[法]亨利·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徐崇业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6页。
    ④李幸、刘荃:《传播媒介的历史之光:广播电影电视史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①孙慧、安波舜:《关于文学电视》,《文学自由谈》,1994年第3期。
    ②“诗歌电视”通常也被称为“电视诗”。当下,电视台播出的“诗歌电视”节目除了选取经典诗歌外,还有许多专门为电视而创作的诗歌。此外,还出现了“以摄像机作笔,以屏幕作纸,运用电视艺术的语言和思维创作出的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诗”。(参见:高鑫《电视艺术基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①周星:《论电视诗歌散文的审美特性》,《中国电视》,2001年第2期。
    ②[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③[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页。
    ①[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第85页。
    ②高鑫:《电视艺术基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③[意]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页。
    ④[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第118页。
    ⑤[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
    ⑥[法]保罗·瓦莱里:《无处不在的征服》,转引自[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⑦[美]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第44
    页。
    ①[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
    ①邱华栋:《“电影镜头语言诗人”李成恩:80后女诗人中的异数》,《诗歌月刊》,2008年第5期。
    ②罗青:《“录影诗学”之理论基础》,《录影诗学》,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274页。
    ①罗青:《“录影诗学”之理论基础》,《录影诗学》,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274页。
    ②林耀德:《前卫海域的旗舰——有关罗青及其<录像诗学>》,孟樊主编:《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4)新诗批评卷》,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版,第501页。
    ①朱自清:《朗读与诗》,《新诗杂话》,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第132页。
    ②[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柯可(金克木):《论中国新诗的新途径》,《新诗》,1937年第4期。
    ④朱自清:《诗与哲理》,《新诗杂话》,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第33页。
    ⑤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页。
    ⑥杨景龙:《主情、主知与主趣——试论新诗发展史上的唐诗、宋诗和元曲路径》,《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①[英]托·斯·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5页。
    ②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③沈从文:《谈朗诵诗》,《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48页。
    ④朱自清:《朗读与诗》,《新诗杂话》,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第136-137页。
    ①[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页。
    ②徐迟:《最强音增订本跋》,《诗》,1942年第3卷第3期。
    ③朱自清:《论朗诵诗》,《论雅俗共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44页。
    ④李广田:《诗与朗诵诗》,《文讯》,1948年第8卷第5期。
    ①王永:《诗歌的声音与形象》,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3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281页。
    ②[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③王永:《诗歌的声音与形象》,赵敏俐主编:《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3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1页。
    ④南野:《<中国先锋诗歌>制作报告》,《山花》,2004年第1期。
    ①南野:《<中国先锋诗歌>制作报告》,《山花》,2004年第1期。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引言》,朱国华译,《民族文学》,2002年第3期。
    ③[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④孙玉石,戴皓:《关于诗歌的赏析与教学——孙玉石教授访谈录》,《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2期。
    ⑤梁宗岱:《谈“朗诵诗”》,《诗与真续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①[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②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55页。
    ③陈仲义:《中国前沿诗歌聚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④黄鸣奋:《数码艺术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①[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页。
    ②周宪:《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景观变迁》,《文艺研究》,2010年第7期。
    ③须文蔚:《新世代诗人的活动场域——从商业传播市场转向公共传播环境的变貌》,《台湾诗学季刊》,2000年第3期。
    ④[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①苏绍连:《与超文本经验链结》,《台湾诗学季刊》,2002年第2期。
    ②苏绍连:《与超文本经验链结》,《台湾诗学季刊》,2002年第2期。
    ①黄鸣奋:《数码艺术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83页。
    ②苏绍连:《动态文字的导演及其舞台》,http://home.educities.edu.tw/poem/mi04a-02.html
    ③[美]迈克尔·海姆:《前言》,《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①[法]罗兰·巴特:《S/Z》,《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②严锋、宋炳辉:《关于网络的超文本、交互性与人性的对话》,《南方文坛》,2002年第2期。
    ③[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9页。
    ④[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①[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②[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83页。
    ③米金升、陈娟:《游戏东西:电脑游戏的文化意义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页。
    ④[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⑤米金升、陈娟:《游戏东西:电脑游戏的文化意义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①陈仲义:《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第338-339页。
    ②陈仲义:《中国前沿诗歌聚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③毛翰:《多媒体诗歌尝试的鼓舞和困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6625220100nxng.html
    ①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
    ②[美]Edward W. Soja:《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①[美]Edward W. Soja:《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5-87页。
    ②[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③[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57页。
    ④[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⑤[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98页。
    ⑥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页。
    ①[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89页。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
    ③余光中:《中国山水游记的知性》,《余光中集》(第7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77页。
    ④刘士林:《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⑤王国维:《王国维文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⑥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1页。
    ①程地宇:《夔州诗:神气壮丽文脉永续》,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5日。
    ②余光中:《杖底烟霞——山水游记的艺术》,《余光中集》(第7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51-352页。
    ③余光中:《中国山水游记的感性》,《余光中集》(第7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65页。
    ④周宪:《旅行者的眼光与现代性体验——从近代游记文学看现代性体验的形成》,《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6期。
    ⑤宋美璍:《自我主体、阶级认同与国族建构:论狄福、菲尔定和包士威尔的旅行书》,《中外文学》,1997年第4期。
    ⑥余光中:《中国山水游记的知性》,《余光中集》(第7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78页。
    ①[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第137页。
    ②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页。
    ③[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2页。
    ④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页。
    ①[法]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03页。
    ②[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③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创造周报》,1923年6月3日第4号。
    ④[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2页。
    ⑤施蛰存《又关于本刊中的诗》,《现代》,1933年11月第4卷第1期。
    ①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9页。
    ②孙玉石:《论郭沫若的城市意识与城市诗(上)》,《荆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③李金发:《忆上海》,《现代》,1932年11月第2卷1期。
    ④罗门:《罗门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⑤[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59页。
    ①[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1页。
    ②转引自陈平原、王德威:《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③鲁迅:《“题未定”草(六至九)》,《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28页。
    ④[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⑤[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6页。
    ⑥[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页。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③[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④[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8页。
    ⑤[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⑥[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①[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4页。
    ③[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263页。
    ④[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92-293页。
    ①刘半农:《半农谈影》,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第14页。
    ②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60页。
    ③刘半农:《半农谈影》,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第12页。
    ④郎静山:《静山集锦·自序》,转引自龙熹祖:《摄影艺术赏析》,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84页。
    ⑤周瘦鹃:《华开二度记》,1928年11月12日《申报》“自由谈”,转引自胡志川、马运增:《中国摄影史1840-1937》,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66页。
    ⑥郭沫若:《“无限风光在险峰”——读毛主席<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中国摄影》,1964年第3期。
    ①鲍昆:《历史中的风景——论中国风景摄影》,《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鲍昆:《历史中的风景——论中国风景摄影》,《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③顾铮:《都市摄影在中国》,《中国摄影报》,2005年3月15日第8版。
    ④顾铮:《都市摄影在中国》,《中国摄影报》,2005年3月15日第8版。
    ⑤顾铮:《摄影与都市》,《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16日。
    ⑥相关论述参见林路:《清算──风光摄影》,(《中国摄影家》2006年第1期),林路:《风光摄影的历史与出路》(《中国摄影报》2006年12月22日第3版),崇秀全:《“画意摄影”在中国》(《文艺争鸣》2006年第4期)、鲍昆:《历史中的风景——论中国风景摄影》,(《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①王浩翔:《我是千万遍千万遍唱不尽的阳关——试论张默的旅行诗》,《创世纪》,2008年春季号,第205页。
    ②沈奇:《在游历中超越——再论张默兼评其旅行诗集<独钓空濛>》,《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①[英]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500-509页。
    ②[英]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506页。
    ③[英]弗西斯·哈迪:《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34-36页。
    ④[美]弗朗茜丝·H·弗拉哈迪:《一个电影制作者的探索——罗伯特·弗拉哈迪的故事》,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⑤[英]弗西斯·哈迪:《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①[苏]吉加·维尔托夫:《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510-517页。
    ②[美]理查德·M·巴塞姆:《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王亚维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14页。
    ③[美]理查德·M·巴塞姆:《纪录与真实——世界非剧情片批评史》,王亚维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第115页。
    ④[苏]吉加·维尔托夫:《维尔托夫论纪录电影》,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512-518页。
    ⑤张同道主编:《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⑥[美]戴维·鲍德威尔、克里斯汀·汤普森:《纪录片大师的经典纪录片》,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247页。
    ①[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②[苏]多宾:《电影艺术诗学》,罗慧生、伍刚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第11页。
    ③王迪:《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177页。
    ④[荷]尤里斯·伊文思:《摄影机和我》,沈善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27页。
    ⑤[荷]尤里斯·伊文思:《摄影机和我》,沈善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32页。
    ⑥[荷]尤里斯·伊文思:《摄影机和我》,沈善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41页。
    ⑦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①米歇尔·拉尼《<塞纳河畔>和五十年代法国纪录电影》,聂欣如:《纪录电影大师伊文思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391-392页。
    ②[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115页。
    ③[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④杨晓民:《梦幻中的真实》,《读书》,2006年第10期。
    ⑤[美]林达·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592页。
    ⑥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①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②相关论述参见任远:《东西方电视纪录片对比研究》,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670-674页。
    ①参见《中国电视》1990年第9期,第45页。
    ②任远:《电视纪录片的界说》,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631页。
    ③周月亮:《豪放的忧伤——刘郎的心路与道路》,《中国电视》,2001年第1期。
    ④刘郎:《秋泊江南:电视艺术文集》,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269页。
    ①刘郎:《秋泊江南:电视艺术文集》,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②陆文夫:《解读苏州园林的一本书》,崔兆鸿、刘郎主编:《苏园六纪》,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③许继锋主编:《风雅钱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①陈晓卿:《关于“作家电影”》,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编:《城市影像》,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
    ②韦大军:《灵魂的影像》,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编:《城市影像》,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317页。
    ③肖同庆:《城市,诗意的栖居》,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编:《城市影像》,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319页。
    ④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在公共广播服务公司(PBS)开辟的《国家地理特别节目》,专门播放自然风光片、地理纪录片,收视率是PBS节目中最高的。(参见任远:《美国的电视纪录片》,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第640页。)
    ①杨晓民:《梦幻中的真实》,《读书》,2006年第10期。
    ②[英]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①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页。
    ②[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刘悦笛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③[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刘悦笛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①梁思成,林徽音:《平郊建筑杂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3卷4期。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力》,转引自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②[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③[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①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页。
    ②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1页。
    ①[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②蒋韵:《行走的年代》,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③刘晋锋:《西川:幻觉在创造历史》,新京报编:《追寻80年代》,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陈仲义:《中国前沿诗歌聚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英]约翰·尤瑞:《游客凝视》,赵玉中,王庆玲,刘永青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③[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①黄端文:《寻找尚义街六号》,《南方周末》,2003年10月30日。笔者于2011年8月23日赴昆明探访发现,现在门牌为“尚义街6号”的是一处茶叶经销店。
    ②黄端文:《寻找尚义街六号》,《南方周末》,2003年10月30日。
    ①郭晓芸:《青海是诗歌诞生的地方——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任吉狄马加答记者问》,《西海都市报》,2007年8月6日。
    ①风情中国编委会:《成都风情地图》,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②风情中国编委会:《成都风情地图》,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③吴晓铃、肖姗姗、段祯:《成都明星副业调查:诗人翟永明开酒吧只为养活自己》,《天府早报》,2010年5月6日第24版。
    ④风情中国编委会:《成都风情地图》,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9年版,第99页。
    ①[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②[英]约翰·尤瑞:《游客凝视》,赵玉中、王庆玲、刘永青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③[英]约翰·尤瑞:《游客凝视》,赵玉中、王庆玲、刘永青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4页。
    ①于坚:《关于自己的一些事情(自白)》,《棕皮手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页。
    ②蔡天新:《在耳朵的悬崖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4页。
    ③马铃薯兄弟:《腰间挂着诗篇的豪猪——李亚伟访谈录》,《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①吴怀尧:《被寂寞的年代,诗人就潜伏在你身边》,《成都商报》,2009年11月30日。
    ②西川:《让蒙面人说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99页。
    ③谢冕:《20世纪中国新诗:1978—1989》,《诗探索》,1995年第2辑。
    ④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⑤陈东东、桑克:《既然它带来欢乐……》,《作家》,2006年第4期。
    ⑥姜涛:《可疑的反思及反思话语的可能性》,王家新、孙文波主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①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②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8页。
    ③西川:《让蒙面人说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201页。
    ④陈东东,桑克:《既然它带来欢乐……》,《作家》,2006年第4期。
    ⑤张桃洲:《黑暗中的肖邦》,《读书》,2004年第9期。
    ⑥西渡:《对于坚几个诗字命题的质疑》,《山花》,1999年第7期。
    ⑦于坚:《当代诗歌的民间传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①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②洪子诚:《当代诗歌的“边缘化”问题》,《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③[荷]柯雷:《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④洪子诚:《学习对诗说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页。
    ⑤[美]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①欧阳江河:《对抗与对称:中国当代实验诗歌》,吴思敬主编:《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6页。
    ②[荷]柯雷:《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③[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④西川:《让蒙面人说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203页。
    ⑤陈晓明:《语词写作:思想缩减时期的修辞策略》,王家新、孙文波主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⑥翟永明:《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称之为一切》,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16页。
    ⑦王家新:《回答四十个问题》,《对隐秘的热情》,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①转引自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陈晓明:《语词写作:思想缩减时期的修辞策略》,王家新、孙文波主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3-97页。
    ③韩东:《西安故事》,《钟山》,1994年第4期。
    ④于坚:《关于自己的一些事情(自白)》,《棕皮手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10-11页。
    ⑤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83-87页。
    ①欧阳江河:《作者的话》,唐晓渡、王家新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32页。
    ②[荷]柯雷:《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③[美]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250页。
    ④[美]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0-221页。
    ⑤吴晓东、谢凌岚:《诗人之死》,《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
    ⑥[美]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7页。
    ①王岳川:《呼唤“人文理性”的跨世纪诗学》,《诗探索》,1996年第4辑。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姜涛分析了浪漫主义与中国现代诗人形象塑造的问题,认为现代诗人建构了一种波希米亚的“诗教”。这种现代“诗教”既使得诗人与大众“疏离”,又吸引了文学青年(文学“嫩仔”)的追随:“发端于浪漫主义的现代‘诗教’,则恰恰是一套‘疏离’的系统,它奠基诗人与庸俗大众之间的双向厌恶,强调的诗对沉闷现实世界的挣脱,强烈地反对‘常识’而追求‘奇境’。这套‘诗教’产生于对所谓‘现代性’否定与肯定的辨证张力之中,自有不可穷尽的伟大之处,而对于都市中的波西米亚青年来说,它又有特别的吸引力。”(参见姜涛:《浪漫主义、波希米亚“诗教”兼及文学“嫩仔”和“大叔”们》,孙文波主编:《当代诗》(第一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③[荷]柯雷:《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①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94页。
    ②李亚伟:《莽汉主义宣言》,徐敬亚等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5页。
    ③李亚伟:《英雄与泼皮》,《诗探索》,1996年第2期。
    ④李亚伟:《英雄与泼皮》,《诗探索》,1996年第2期。
    ⑤李亚伟:《流浪途中的“莽汉主义”》,《豪猪的诗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14页。
    ⑥李亚伟:《什么样的爱情能喂饱我们》,《豪猪的诗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
    ⑦《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四川民刊),1985年第1期。
    ①李亚伟:《英雄与泼皮》,《诗探索》,1996年第2期。
    ②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③黄兆晖,陈坚盈:《一个诗人最终会返回历史——与莽汉派诗人李亚伟的对话》,《青年作家》,2007年第9期。
    ④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90页。
    ①杨景龙:《李亚伟与新生代诗》,《名作欣赏》,2010年第6期。
    ①李亚伟:《流浪途中的“莽汉主义”》,《豪猪的诗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②敬文东:《回忆80年代或光头与青春》,刘琅、桂苓选编:《这么早就回忆了——六十年代精神》,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73页。
    ③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④[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
    4页。
    ①[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页。
    ②[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③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④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7-258页。
    ⑤欧亚、李亚伟:《李亚伟访谈》,《山花》,2009年第8期。
    ①赵勇:《崔健的摇滚乐与反抗的流变史》,《书屋》,2003年第1期。
    ②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③陆正兰:《鲍勃·迪伦:戴上了桂冠的摇滚诗人》,《词刊》,2011年第2期。
    ④朱自清:《唱新诗等等》,《朱自清全集》(第四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22页。
    ⑤乔羽:《刘楚材编<中国歌词选>序》,《乔羽文集·文章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①陆正兰:《歌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②[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87页。
    ③[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MTV:追逐(后现代)明星》,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19页。
    ④[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⑤方文山:《关于阿信的摇滚诗》,阿信:《Happy Birth Day:摇滚诗的诞生与转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⑥阿信:《我们笑看着雁群,飞向更无垠的天空》,《Happy Birth Day:摇滚诗的诞生与转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①[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②沈浩波:《盲目而奋不顾身的<北京娃娃>》,华夏时报,2002年5月20日。
    ③月千川:《春树文学中的性、谎言及其他》,黄浩、马政主编:《十少年作家批判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④徐颖:《春树韩寒们直面<时代周刊>》,《新闻晨报》,2004年2月13日。
    ⑤邵燕君:《“美女文学”现象研究:从“70后”到“80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8页。
    ⑥金剑:《春树:我并未感觉自豪——与春树的一次对话》,《小溪流(少年作家)》,2005年第4期。
    ①赵勇:《文学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转型之旅——新世纪文学十年抽样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②孙葳:《“残酷”如何成为一种“另类”之美——论“80后”作家春树及其写作》,《文艺评论》,2008年第6期。
    ③郦亮:《北岛:作为诗人,我永远不需要粉丝》,《青年报》,2011年7月21日。
    ④沈浩波:《她在枪手如云的时代》,尹丽川:《再舒服一些》,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⑤[美]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⑥沈浩波:《她在枪手如云的时代》,尹丽川:《再舒服一些》,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①梅倩:《十三不靠尹丽川》,《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19期。
    ②李直:《尹丽川:晃晃悠悠的生活》,《时尚》,2002年第1期。
    ③李直:《尹丽川:晃晃悠悠的生活》,《时尚》,2002年第1期。
    ④[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94页。
    ⑤李少君、张德明:《海边对话:关于“新红颜写作”》,《文艺争鸣》,2010年第6期。
    ⑥霍俊明:《博客时代的女性诗歌:可能、限囿与个人乌托邦》,《山花》,2011年第1期。
    ①[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②沈浩波:《她在枪手如云的时代》,尹丽川:《再舒服一些》,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③[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48页。
    ①马莉:《后记·自由是需要众人守护的》,《触·马莉——中国当代诗人肖像》,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②梦亦非:《诗人阐释学或人的聚焦》,http://book.163.com/11/0103/20/6PGHBFK700924IOJ.html
    ③夏榆:《诗人们寄养在马莉的画中,得到了永生——<触·马莉中国当代诗人肖像画展>侧记》,《诗歌月刊》,2011年第3期。
    ④夏榆:《诗人们寄养在马莉的画中,得到了永生——<触·马莉中国当代诗人肖像画展>侧记》,《诗歌月刊》,2011年第3期。
    ②宋醉发:《<中国诗歌的脸>摄制后记》,《大众摄影》,2006年第12期。
    ③肖全:《我们这一代》,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初版,花城出版社2006年再版。因为拍摄“我们这一代”,肖全获得了“中国最好的人像摄影师”的美誉。
    ④肖全:《我们这一代》,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⑤陈侗:《肖全:参与者与见证人(代序)》,肖全:《我们这一代》,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⑥翟永明:《旁观者:钟鸣》,《最委婉的词》,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页。
    ①[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7页。
    ②[荷]柯雷:《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③伊沙:《鹿特丹日志》(六),参见伊沙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db09701000aid.html。
    ①《中国第一档系列电视诗歌节目<诗歌中国>正式启动》,“诗歌中国”网站:http://www.shigezhongguo.com/_d271518240.htm
    ②2011年7月4日乌青先生接受笔者采访时如是说。
    ③于坚:《为诗歌僧侣造像——看马莉的画有感》,《名作欣赏》,2011年第4期。
    ①于坚:《为诗歌僧侣造像——看马莉的画有感》,《名作欣赏》,2011年第4期。
    ②潘漠子:《暧昧时代的坚硬精神——马莉肖像画作简论》,潘漠子博客: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668023_p_1.html
    ③宋醉发:《宋醉发答安琪访谈》,宋醉发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0bedcf0100aw7b.html
    ④田志凌,杨怡之:《这些写满诗的脸》,《南方都市报》,2006年8月8日。
    ⑤孟隋:《通向“时尚权力”的青春作家》,《文学报》,2008年4月10日。
    ⑥陈白尘:《对人世的告别》,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91页。
    ①朱自清:《开明版<闻一多全集>序》,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42页。
    ②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③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8页。
    ④陈思和:《民间的浮沉——对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尝试性解释》,《上海文学》,1994年第1期。
    ①李凌:《还闻一多以无私无畏的本来面目——评电视剧<最后的演讲>》,《电视研究》,1996年第9期。
    ②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页。
    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页。
    ④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4页。
    ⑤刘纳:《“当作一部史书写”的人物传记——读韩石山著<徐志摩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4
    期。
    ①陈琪:《他们和她们的致命朱砂——关于传奇作家的传记电影》,《电影画刊》,2009年第6期。
    ②李菁:《郁达夫之孙拒绝“风月”电视剧》,《新民晚报》,2006年11月4日。
    ③祝晓风:《梁从诫直言: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是对历史事实和文化精神的双重歪曲》,《中华读书报》,2000年
    5月10日。
    ④韩石山:《林情徐爱有多深——从史料看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爱情》,《中华读书报》,2000年5月31日。
    ⑤《一个栏目的纪录片之路——访CCTV-1<见证·纪录者>栏目制片人陈晓卿》,《现代传播》,2003年第4期。
    ①[美]哈罗德·布鲁姆:《体现在作家身上的作品——传记批评系列总引》,《南方文坛》,2002年第3期。
    ①余光中:《新版前言》,傅孟丽:《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③楚天舒:《中国诗人俱乐部策划案(一)》,“中国诗人俱乐部”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2b5bf0100gmnd.html
    ①《诗选刊》(下半月刊)广告推介语。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①楚天舒:《中国诗人俱乐部策划案(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2b5bf0100gmnd.html
    ②[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③[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5页。
    ④[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⑤郦辉、保宁:《乘风滑翔:汪国真闯荡上海滩》,袁幼鸣、李小非编:《“汪国真现象”备忘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23页。
    ⑥郦辉、保宁:《乘风滑翔:汪国真闯荡上海滩》,袁幼鸣、李小非编:《“汪国真现象”备忘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25页。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1页。
    ②姜涛:《可疑的反思及反思话语的可能性》,王家新、孙文波主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③[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①秦喜清:《导演侯曜的知识分子电影——从<海角诗人>的残片说起》,《当代电影》,2011年第4期。
    ②陈墨:《新中国电影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1949—1976)》,《电影新作》,2006年第3期。
    ①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②[日]佐藤忠男:《中国电影百年》,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③叶楠:《西窗共剪话巴山》,《巴山夜雨——从剧本到影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
    ④黄铁军:《巴山夜雨闲吟处——<巴山夜雨>在渝拍摄散记》,《电影评介》,1980年第10期。
    ①张卫、何群等:《关注现实的影片<混在北京>》,《电影艺术》,1996年第2期。
    ②孙周、吴冠平:《解密<周渔的火车>》,《电影艺术》,2003年第3期。
    ③李建平:《徘徊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对<周渔的火车>成与败的反思》,《电影》,2003年第6期。
    ①孙周、吴冠平:《解密<周渔的火车>》,《电影艺术》,2003年第3期。
    ①[美]李普曼:《舆论学》,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②李珂:《镜中的爱情——评<周渔的火车>》,《当代电影》,2003年第5期。
    ③谢柏梁:《漫画化:文艺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文化艺术报》,1991年8月9日。
    ①洪子诚:《当代诗歌的“边缘化”问题》,《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②[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③王蒙:《躲避崇高》,《读书》,1993年第1期。
    ④王云珍:《访米家山谈<顽主>》,《电影艺术》,1989年第5期。
    ①[美]Richard Jackson Harris:《媒介心理学》,相德宝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②[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③[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①[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美]Richard Jackson Harris:《媒介心理学》,相德宝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③吴怀尧:《他们在成功,以诗歌的方式》,《成都商报》,2009年11月30日。
    ④洪子诚:《当代诗歌的“边缘化”问题》,《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⑤[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2页。
    ⑥洪子诚:《当代诗歌的“边缘化”问题》,《文艺研究》,2007年第5期。
    ①吕进:《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②吕进:《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
    ①[法]阿波利奈尔:《新精神和诗人》,李玉民编选:《阿波利奈尔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437页。
    ②[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③[美]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①[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53页。
    ②徐国源:《传播的文化修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③[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④[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⑤[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①[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67页。
    ②[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1.朱自清:《新诗杂话》,上海:作家书屋,1947年版。
    2.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3.钱锺书:《七缀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4.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5.朱光潜:《诗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0.王国维:《王国维文选》,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1.刘半农:《半农谈影》,上海:开明书店,1927年版。
    1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开明书店,1946年版。
    13.李健吾:《李健吾文学评论选》,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戴望舒:《望舒草》,上海:复兴书局,1936年版。
    15.袁可嘉:《论新诗现代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16.胡适:《胡适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1-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8.艾青:《艾青全集》(第3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19.卞之琳:《雕虫纪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0.梁宗岱:《梁宗岱文集Ⅱ·评论卷》,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21.梁宗岱:《诗与真续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2.赵元任:《新诗歌集》,《赵元任全集》(第1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17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5.徐迟:《诗与生活》,北京:北京出版社,1959年版。
    26.余光中:《余光中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7.高兰主编:《诗的朗诵与朗诵的诗》,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8.陈本益:《中外诗歌与诗学论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陈本益等:《西方现代文论与哲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0.赵宪章、包兆会:《文学变体与形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1.徐国源:《典范转移——中国大众文化的出场视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2.徐国源:《传播的文化修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版。
    33.徐国源:《中国朦胧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版。
    34.陈惇、刘象愚编选:《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吕进:《吕进文存》,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刘纪蕙主编:《框架内外:艺术、文类与符号疆界》,台北: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年版。
    37.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蓝棣之:《正统的与异端的》,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39.江弱水:《古典诗的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40.江锡铨:《中国现实主义新诗艺术散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1.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2.邓乔彬:《有声画与无声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43.蒋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44.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45.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6.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
    47.陈振濂:《空间诗学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48.罗青:《录影诗学》,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版。
    49.孟樊主编:《当代台湾文学评论大系(4)新诗批评卷》,台北:正中书局,1993年版。
    50.孙玉石:《中国现代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洪子诚:《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3.洪子诚:《学习对诗说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4.洪子诚主编:《在北大课堂读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5.钟鸣:《旁观者》,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56.陈超:《中国先锋诗歌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57.杨匡汉、刘福春编:《中国现代诗论》,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
    58.杨匡汉:《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9.陈仲义:《中国前沿诗歌聚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0.陈仲义:《从投射到拼贴——台湾诗歌艺术六十种》,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版。
    61.于坚:《棕皮手记》,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62.于坚:《于坚的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63.西川:《让蒙面人说话》,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64.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5.王光明:《面向新诗的问题》,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66.刘继业:《新诗的大众化和纯诗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7.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68.罗门:《罗门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69.杜十三:《鸡鸣·人语·马啸:和生命闲谈的三种方式》,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年版。
    70.张林杰:《都市环境中的20世纪30年代诗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陈子善、罗岗主编:《丽娃河畔论文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2.白萩:《现代诗散论》,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版。
    73.梁晓明、南野、刘翔主编:《中国先锋诗歌档案》,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74.刘春:《朦胧诗以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年版。
    75.张新颖编选:《中国新诗:1916—2000》,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6.程光炜编选:《岁月的遗照:当代诗歌精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7.伊沙等著:《十诗人批判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8.龙泉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80.姜涛:《“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张桃洲:《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82.王珂:《百年新诗诗体建设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83.王珂:《诗体学散论:中外诗体生成流变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84.柳鸣九主编:《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85.王家新、孙文波主编:《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86.谢冕、吴思敬主编:《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87.吴思敬主编:《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8.唐晓渡、王家新编:《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89.徐敬亚等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90.刘禾编:《持灯的使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1.周瓒:《透过诗歌写作的潜望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92.柏桦:《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93.欧阳江河:《站在虚构这边》,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94.张默:《独钓空濛》,台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版。
    95.罗振亚:《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邱振中:《书写与观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7.陆澄:《诗歌朗诵艺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8.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99.傅孟丽:《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100.袁幼鸣、李小非编:《“汪国真现象”备忘录》,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
    101.翟永明:《最委婉的词》,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102.李亚伟:《豪猪的诗篇》,广州: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103.尹丽川:《再舒服一些》,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
    104.尹丽川:《37°8》,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105.春树:《激情万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06.陆正兰:《歌词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07.方文山:《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
    108.阿信:《Happy Birth Day:摇滚诗的诞生与转生》,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09.郑建丽、周婷玉、吴晓恩:《花园声音:MTV的意义空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10.叶舒宪:《高唐神女与维纳斯——中西文化中的爱与美主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1.朱大可:《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112.戴锦华主编:《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3.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14.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5.许纪霖等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16.鲁枢元:《生态文艺学》,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17.鲁枢元:《文艺心理阐释》,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18.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9.陈平原、王德威:《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0.陈平原、王德威、陈学超编:《西安: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1.陈惠芬:《想象上海的N种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2.蒋述卓等:《城市的想象与呈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3.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4.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25.盘剑:《选择、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及其与文学的关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6.王一川主编:《京味文学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7.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8.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下的文艺转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9.蓝爱国、何学威:《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
    130.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1.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32.陈永国主编:《视觉文化研究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33.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4.陶东风等主编:《文化研究》(第3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135.蒋述卓,李凤亮主编:《传媒时代的文学存在方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6.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37.陆扬:《文化研究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8.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9.王晓路等著:《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0.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41.姜华:《大众文化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2.于洋等著:《文学网景:网络文学的自由境界》,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4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44.于德山:《中国图像叙述传播》,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45.路文彬:《视觉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失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46.刘悦笛:《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147.孟建、[德]Stefan Friedrich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48.陈龙、陈一:《视觉文化传播导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49.郭春林:《读图时代文学的处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0.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1.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2.单小曦:《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153.路善全:《中国传媒与文学互动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54.吴秀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生态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55.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56.傅抱石:《傅抱石美术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157.徐悲鸿:《奔腾尺幅间》,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58.俞剑华编著:《中国画论选读》,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159.丰子恺:《丰子恺文集》(第4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60.丰子恺:《画中有诗》,上海:文光书店,1948年版。
    161.丰子恺:《艺术与人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62.丰子恺图,史良昭、丁如明解读:《丰子恺古诗新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63.余连祥:《丰子恺的审美世界》,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164.张斌:《丰子恺诗画》,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165.陈星:《丰子恺漫画研究》,杭州:西泠印社,2004年版。
    166.毕克官、黄远林编著:《中国漫画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167.甘险峰:《中国漫画史》,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168.周雨:《文人画的审美品格》,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9.泰祥洲:《仰·观·垂·象:山水画的观念与结构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70.何加林:《凝视的空间:浅识山水画境界的契机》,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71.刘继潮:《游观:中国古典绘画空间本体诠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172.曹胜高:《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济南:济南出版社,2008年版。
    173.吴耀华:《中国画形式语言》,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74.赵望云绘,冯玉祥题诗,杨汝泉说明:《赵望云塞上写生集》,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
    175.老舍:《老舍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6.赵望云:《赵望云画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177.邹跃进:《新中国美术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78.陈履生:《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
    179.曹意强、范景中主编:《20世纪中国画——“传统的延续与演进”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180.上海书画出版社编:《二十世纪山水画研究文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
    181.高名潞:《意派:世纪思维》,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2.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3.鲁虹:《现代水墨二十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84.郎绍君、水天中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卷),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
    185.孙中田:《色彩的语像空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186.葛路:《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87.陈浩:《水墨都市绘画研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
    188.郭继生主编:《当代台湾绘画文选(1945-1990)》,台北: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
    189.蔡天新:《在耳朵的悬崖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90.姚玳玫:《文化演绎中的图像:中国近现代文学/美术个案解读》,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9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2.顾铮编译:《西方摄影文论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版。
    193.顾铮:《世界摄影史》,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
    194.郎静山:《摄影大师郎静山作品集》,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0年版。
    195.李江树:《象征摄影》,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年版。
    196.卢火:《摄影美学论稿》,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97.成东方主编:《21世纪全球摄影文学论坛》,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198.黄鸣奋:《超文本诗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99.黄鸣奋:《数码艺术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200.黄鸣奋:《华夏之光:跨文化、跨时代与跨学科探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1.赵化勇主编:《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202.邹贤尧:《广场上的狂欢:当代流行文学艺术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3.唐小兵:《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4.赵一凡等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
    205.米金升、陈娟:《游戏东西:电脑游戏的文化意义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6.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07.刘士林:《江南文化的诗性阐释》,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08.胡志川、马运增:《中国摄影史1840-1937》,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209.单万里主编:《纪录电影文献》,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210.张同道主编:《真实的风景:世界纪录电影导演研究》,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年版。
    211.鲍昆:《观看·再观看:当代影像文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212.王迪:《现代电影剧作艺术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
    213.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4.聂欣如:《纪录电影大师伊文思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
    215.李显杰:《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216.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17.崔轶:《电影导演的诗意调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
    218.贾磊磊:《影像的传播》,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9.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0.罗门:《论视觉艺术》,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版。
    221.马永建:《后现代主义艺术20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222.刘书亮:《中国电影意境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3.杨伟光主编:《中国电视论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
    224.施旭升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广播电视文学节目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225.高鑫:《电视艺术基础》,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6.王丽娟:《视听语言传播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227.顾俊杰:《电视诗文的视听语言》,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28.刘郎:《秋泊江南:电视艺术文集》,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
    229.崔兆鸿、刘郎主编:《苏园六纪》,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230.许继锋主编:《风雅钱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1.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栏目编:《城市影像》,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232.陈望衡:《环境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3.邵燕君:《“美女文学”现象研究:从“70后”到“80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4.马莉:《触·马莉——中国当代诗人肖像》,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235.肖全:《我们这一代》,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
    236.赵勇:《大众媒介与文化变迁——中国当代媒介文化的散点透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7.钱锡生:《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8.许德民:《中国抽象艺术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9.李云枫绘、殷龙龙等著:《巴别塔图腾》,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240.李云枫绘、殷龙龙等著:《斯卡斯迷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美]奥登等:《诗人与画家》,马永波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3.[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英]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6.[英]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7.[英]彼德·琼斯编《意象派诗选》,裘小龙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8.[法]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9.[法]波德莱尔:《1846年的沙龙: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11.[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2.[法]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3.[法]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批评的激情》,赵振江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5.[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16.[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英]霍布斯鲍姆、兰格:《传统的发明》,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18.[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9.[法]阿波利奈尔:《阿波利奈尔精选集》,李玉民编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
    20.[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文化研究导论》,陶东风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1.[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4.[法]蒂菲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6.[法]贾克·阿达利:《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宋素凤、翁桂堂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7.[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28.[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29.[英]金·格兰特:《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王升才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30.[以色列]海姆·芬克尔斯坦:《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想中的电影银幕》,张爱东、王升才、库宗波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31.[美]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研究:怀疑式导读》,雷鑫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
    3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4.[英]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林夕、李本正、范景中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
    35.[美]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史》,陈玥蕾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36.[美]史蒂芬·梅尔维尔、比尔·里汀斯:《视觉与文本》,郁火星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37.[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39.[法]福柯等著:《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0.[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1.[美]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美]叶维廉:《叶维廉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3.[美]宇文所安:《他山的石头记》,田晓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4.[美]李欧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5.[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6.[美]奚密:《从边缘出发——现代汉诗的另类传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7.[美]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
    48.[法]乔治·塞巴格:《超现实主义》,杨玉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9.[法]皮埃尔·代克斯:《超现实主义者的生活1917-1932》,王莹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50.[美]玛莎·努斯鲍姆:《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丁晓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1.[法]雷米·里埃菲尔:《传媒是什么:新实践·新特质·新影响》,刘昶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2.[法]让·科克托:《关于电影》,周小珊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法]克里斯蒂昂·德拉热、樊尚·吉格诺:《历史学家与电影》,杨旭辉、王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4.[法]加斯东·巴舍拉:《空间诗学》,龚卓军、王静慧译,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版。
    55.[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6.[法]朱利安·班达:《知识分子的背叛》,孙传钊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8.[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59.[美]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0.[英]弗兰克·克默德等著:《愉悦与变革:经典的美学》,张广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61.[美]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62.[意]阿里斯泰戈:《电影理论史》,李正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版。
    63.[美]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年版。
    64.[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6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6.[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7.[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8.[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9.[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视觉文化导论》,倪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0.[法]雅克·拉康等著,吴琼编选:《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1.[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3.[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74.[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75.[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陈清侨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76.[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7.[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8.[美]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方晓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版。
    79.[匈]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8年版。
    80.[德]瓦尔特·本雅明:《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1.[美]李普曼:《舆论学》,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2.[美]Richard Jackson Harris:《媒介心理学》,相德宝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83.[英]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4.[美]阿瑟·阿萨·伯杰:《眼见为实:视觉传播导论》,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85.[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86.[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7.[美]阿诺德·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刘悦笛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88.[美]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走向一种环境美学》,陈盼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89.[加]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鉴赏》,杨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0.[加]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陈李波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
    91.[英]约翰·尤瑞:《游客凝视》,赵玉中、王庆玲、刘永青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2.[荷]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何道宽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93.[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94.[美]Edward W. Soja:《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95.[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6.[意]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97.[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8.[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00.[匈]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101.[美]比尔·尼可尔斯:《纪录片导论》,陈犀禾、刘宇清、郑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102.[苏]多宾:《电影艺术诗学》,罗慧生、伍刚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版。
    103.[法]亨利·阿杰尔:《电影美学概述》,徐崇业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年版。
    1. W. J. T. Mitchell. Blake’s Composite Art: A Study of the Illuminated Poetry. Princeton UniversityPress,1983.
    2. W. J. T. Mitchell.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 Roland Barthes. Image Music Text. London: Fontana Press,1977.
    4. Peter D.Osborne. Travelling Light: Photography, Travel and Visual Culture.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0.
    5. 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New York: Penguin Group,1972.
    6. Susanne K. Langer. Problems of Art: Ten Philosophical Lectures. New York: Scribner,1957.
    1.梁笑梅:《中国诗歌传播学的学理背景与学科特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梁笑梅:《从诗到诗性:视觉文化传播中现代诗学研究的审美转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3.梁笑梅:《还俗:媒体文化语境中诗歌的传播策略》,《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4.[荷]柯雷:《当代中国的先锋诗歌与诗人形象》,《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
    5.张晶:《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视像之美》,《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
    6.包兆会:《当代视觉文化背景下的“语—图”关系》,《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7.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现代传播》,2002年第3期。
    8.刘纪蕙:《故宫博物院Vs.超现实拼贴:台湾现代读画诗中两种文化认同之建构模式》,《中外文学》,1996年25卷7期。
    9.刘纪蕙:《超现实的视觉翻译:重探台湾现代诗“横的移植”》,《中外文学》,1996年24卷8期。
    10.杨志学:《诗歌传播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栾慧:《中国现代新诗接受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张延文:《世纪之交的诗歌传播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3.申欣欣:《美术背景·艺术理念·诗歌创作——以李金发、闻一多、艾青为中心》,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