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三农”问题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现代经济生活的两大热点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解决这两大热点问题需要我们深思。在“三农”问题上,需要突破的瓶颈主要是农民的增收渠道,而在农村金融改革的问题上,则需要寻求新的支点以达到农村金融的供需均衡。基于此,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农村最具经济价值但仍未被充分利用的农村土地上,将农村土地与农村金融有机结合,资本化农村土地,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农村土地金融。这样可以赋予农民获取金融支持的抵押物,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对于“三农”问题有效解决以及探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失为一良策。
     本文以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研究为论题,以农村土地制度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剖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引出农村土地金融。同时在借鉴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农村土金融经验的基础上,得出政府是农村土金融建设中重要的参与主体。进而通过对政府行为以及我国农村土地金融试点案例的分析,并在坚持农地金融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当前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土地金融模式,同时也提出了当前开展农村土地金融要面临的问题和要进行的风险防范。本论文共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本章是对论文的整体规划,是在确立了研究论题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土地金融研究的综述确定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及所需的研究方法,并对论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做了说明。
     第二章,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概述。本章梳理了我国近六十年来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历程,即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由地主私有到农民私有,接着由农民所有、农民经营到农民所有、集体经营,再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三次变革:改革开放之后,又经历了两次土地承包。在此基础上,运用产权理论,基于产权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得出土地产权不清及残缺是当前土地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并对现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做了一些思考,指出只有深刻理解土地制度才能更好的发展农村金融,繁荣农村经济。
     第三章,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农村土地金融。本章从农村金融需求过剩而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出发,剖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而引出农村土地金融。农村土地金融是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是有担保的金融,债权可靠;偿还期长,一般实行证券化;兼具有商业金融和政策金融的双重属性。因而现阶段开展农村土地金融不论是在宏观层面、中观层面或是微观层面都具有必要性,同时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开展的条件,具备了可行性,但是也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土地抵押权问题。
     第四章,国内外农村土地金融比较分析。本章对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农村土地金融建立的背景、运作的机理以及各自的特点做了对比分析,同时也对我国台湾地区的农村土地金融建立背景、运作机理及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由此总结经验得出国内外开展农村土地金融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建立农地金融体系的启示。
     第五章,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中政府行为分析。政府是农村土地金融建设中重要的参与主体,本章以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以及市场失灵理论等政府行为理论为基础,深入阐述了政府对农村土地金融建设干预的必要性,并以农村信用社为例分析了政府在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以此说明,政府应该在农村土地金融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合理正确的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边界。
     第六章,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现状及案例分析。本章对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建设的历程做了简单的回顾与梳理,并以贵州湄潭农地金融试点、重庆江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以及统筹城乡下成都农村土地金融支持试点为案例,详尽分析了我国对农村土地金融的逐步探索。
     第七章,我国农村土地金融体系的构建。本章从我国农村土地金融构建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出发,对构建的体系以及承担主体做了详尽的优劣势分析,提出了现阶段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土地金融发展模式,即中央政府直接授权各省政府,各省政府再授权各地市州金融办,在金融办内成立农地金融办事处,负责协调管理国土部门、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农地金融业务。其中,国土部门负责农地金融中的相关土地问题,农业发展银行借助政策性发行土地债券筹集资金,农村信用社利用覆盖面广及“亲民”的优势具体开展业务。最后文章对其经营运作和实施步骤进行了大胆的构想,并对目前构建农村土地金融体系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做了说明。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and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s two hot topics in modern economic life, has seriously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in China. How to solve the two hot issues that we need thought hardly. Involved with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we need to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the main income sources of the farmer, while involved with rural financial reform, we need to seek a new fulcrum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uilibrium of rural finance. Based on this, we put our eyes on rural land which has the most economic value and has not yet been fully utilized in rural areas. I believe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rural land and rural finance could lead to capitalize rural land and form the system of rural finance. It is a good choice that rural finance will not only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the farm income increasing but also support for the new collateral, which solves effectively three dimensional rural issues and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farmland finance is the topic of this paper. An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us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hrough rural land institution and then proposes farmland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we learn farmland finance experience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 and understand that the governmen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farmland finance system. So through the acts of government and the pilot cases of rural financial analysis, we construct the suitable model of farmland finance and also propose the problems and prevention of risk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specific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Chapter1: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is the overall planning for the article.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established research theme, the academic perspective of farmland finance at home and abroad is analyzed, by which the clue of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earch methods are determined and the possible innovations are explained.
     Chapter2:overview of China's rural land system. This chapte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rural land reform in past sixty years. From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land system experienced changes three times, including private landowners to private farmers, collective management, 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our country had experienced twice land contract. On this basis, we use the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to analyze and think about the status of rural land system seriously. We obtain a conclusion tha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system is better beneficial of rural economy.
     Chapter3: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novation:farmland finance. This chapter proposes farmland finance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cess demand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of China's rural financial system. And generally speaking, farmland finance is secured and has a long period of the loan repaymen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ual property of commercial finance and financial polici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farmland finance business now.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nd risks to need to solve adequately.
     Chapter4: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armland finance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chapter comparatively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perational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armland financ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So is Taiwan province. Furthermore, through deep understanding of farmland finance at home and abroad, we learn more experience to better construct our own farmland finance system.
     Chapter5:the analysis of government behavior in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finance. Government is a most significant participation body in building rural land finance. This chapter furth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interven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to building farmland finance on the basis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nd market failure theory, etc. Taking RCC as an example, it analyze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change of rural financial system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at while the government i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ing farmland finance, it also need to position itself as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Chapter6:the status of farmland finance and case studies in China. This chapter reviews and describes the histor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finance, and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about exploration of farmland finance in China through three cases study including the pilots of MeitanGuizhou, JiangjinChongqing and Chengdu.
     Chapter7:the construction of farmland finance system.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building farmland finance, this chapter elaborates the SWOT of the system and undertakers, puts forward the pattern of developing farmland finance, which is appropriate for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our country. This pattern can be unscrambled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irectly authorizes each provincial government and provincial governments authorize each financial office. Every financial office will establish the farmland financial office which takes the charge of coordinating and managing the rural land finance business among Territory department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and RCC. Among them, the territory departm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elated land problems in rural land financi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issues bonds to raise funds with the help of policy.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use coverage and close to people to develop its business. In the last part, this passage visualizes its ope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eps and explains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building farmland finance and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risks.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57.
    1洪增林.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系统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P64
    1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常德师范学院报,2002,(9):27
    1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常德师范学院报.2002,(9):32
    1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4,底166页
    1关注草根金融,构建和谐社会——《北大校报》记者董洁专访
    2谢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研究综述.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2004.P88-P89.
    1张远军.中国农村走向繁荣的金融选择.2008.P52-P61.
    1罗剑朝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2005.P37
    1蒋满霖.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建构.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5
    1孟勤国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P66
    2刘胜红.论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院报》.2007年第1期
    1罗剑朝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P44.
    1罗剑朝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P45.
    1张笑寒.美国早期农地金融制度及其经验启示.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4.P126
    1(美)William G.Murray著.廖士毅译:农业金融.台湾“教育部”出版.1960年
    1罗剑朝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P48.
    1李树杰,牛国艳.美国农业金融体制的演变.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1.P23.
    1Ivan Wright. Farm Mortgage Financing.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24
    1王秋丽、齐敏.浅析日本农业金融.农业经济.2001.4.P37-P38.
    1李延敏、罗剑朝.国外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及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05.2.P85
    2黄宝奎.台湾金融纵横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P104.
    1单玉丽.台湾农村金融体系与资金动作之探索.亚太经济.1996.6P29.
    1李强.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平[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1:1227
    2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
    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43.
    1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见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384页。
    1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328—329页.
    2孙迪.农村信用社改革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P13-P14
    1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变异及其动因[J].银行家,2006年第2期,第116-119页.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2006年.
    1邵传林.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兴起的逻辑——来自宁夏平罗县的个案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0.6
    1转罗剑朝课题组贵州省湄潭县农地金融制度试验情况调查报告
    2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金融体系改革2009年
    1罗剑朝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李爱喜.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与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农业经济问题.2005.3
    1张志峰.如何防范土地融资中的金融风险—访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司长樊志全.中国金融家.2004.7.
    [1]罗剑朝等: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
    [2]曹廷贵,孙超英:中国农民问题的社会根源及现实困境[J],理论与改革2009年6期.
    [3]尹云松:论以农地使用权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J],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6期.
    [4]吴文杰: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7年第3期,第4-39页.
    [5]孟丽萍:我国土地金融制度的建设与基本设想[J],农业经济,2001,第2期,第9、11页.
    [6]罗剑朝、聂强:博弈与均衡:农地金融制度绩效分析——贵州省湄潭县农地金融制度个案研究与一般政策结论[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3期,第43-45页.
    [7]王选庆: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3期,第25、34页.
    [8]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第1、12页.
    [9]冯玉华、张文方:土地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6年第5期,第40-43页.
    [10]刘冰等:国外土地金融制度对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启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64、69页.
    [11][日]我妻荣:债权在近代法中的优越地位[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12][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13][德]肯特·阿瑟沃弗·埃卡尔享尼森:德国合作社制度的基本特征[J],农村经济1997年第8期,第21、24页.
    [14]李本军:“三农”问题与政府行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15]谢平: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研究综述[C],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2004年.
    [16]张亦春,甘少浩:德、美、日农村合作金融比较[J],金融与经济2001年第12期,第24-26页.
    [17]国鲁来:德国合作社制度的主要特点[J],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6期,第56-61页.
    [18]张瑞怀:对四川省农村土地流转及金融需求情况的调查[J],中国金融2009年第15期,第77-78页.
    [19]魏巍,魏超:国内农村金融问题研究动态[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第43-46页.
    [20]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1]朱英刚,王吉献:国外及台湾地区土地金融研究与借鉴[R],调查研究2008年第11期,第37-41页.
    [22]李延敏,罗剑朝:国外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与启示[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第84-88页.
    [23]李树杰,牛国艳:美国农业金融体制的演变[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第23-26页.
    [24]聂强,张颖慧,罗剑朝:中国农地金融方案设计[N],科技导报2003年第3期.
    [25]洪增林:我国集体土地流转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26]李世平:国外农地金融制度考察与借鉴[N],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3卷第3期,第56-58页.
    [27]林卿:海峡两岸农地制度改革比较与分析[N],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20-31页.
    [28]罗剑朝:积极稳妥推进农地金融制度创新的必要性、方案设计与配套条件[R],开发研究2010年第1期,第76-79页.
    [29]李进军,陈银蓉: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土地银行”探析[J],广东土地科学2010年第1期,第36-39页.
    [30]杨韶南: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新农村金融供给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第71-73页.
    [31]刘笑萍:基于农贷视角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效率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第47-51页.
    [32]陈海秋: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N],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第27-34页.
    [33]雷永健:金融支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金融2009年第1期,第44-46页.
    [34]潘义勇:开放土地金融,搞活土地资本经营[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50-54页.
    [35]张庆忠:李宾斯基教授谈德国的农业合作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J],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12期,第55-58页.
    [36]王晓峰: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金融的供给制度陷阱—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2期,第51-53页.
    [37]韦福:论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8]郭骊,陈少强,孙艳丽:论建立中国特色农村土地银行[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36-42页.
    [39]李建英:论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J],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6期,第5-9页.
    [40]高汉: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J],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10期,第19-21页.
    [41]南灵,李世平:论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建设[J],中国房地产金融1999年第10期,第11-13页.
    [42]袁天鹏:论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D],贵州大学,2007年.
    [43]丁远康:湄潭试验区土地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村经济1993年第2期,第61-65页.
    [44]张笑寒:美国早期农地金融制度及其经验启示[J],农村经济2007年第 4期,第126-129页.
    [45]中国农村金融研讨会:农村金融问题、设计和最佳做法2002年9月.
    [46]肖艳霞: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及政策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7期,第38-40页.
    [47]朱海军: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构建的思路与方案构想[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1期,第13-14页.
    [48]谢文: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9]罗进华: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支持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29-32页.
    [50]龙荣:农村土地融资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借鉴[J],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9期,第61-62页.
    [51]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项目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的金融体系改革[R],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8月.
    [52]孙迪:农村信用社改革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3]李爱喜:农地金融制度构建与农村信用社业务拓展—我国农地金融业务承担主体的可行解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5期,第35-38页.
    [54]张笑寒,张娟:农户贷款困境与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N],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第19-22页.
    [55]王秋丽,齐敏:浅析日本农业金融[J],农业经济2001年第4期,第37-38页.
    [56]夏书亮:日本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范式及经验借鉴[J],金融发展研究2008年第6期,第52-55页.
    [57]李荣敏: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金融角色探析[D],湖南大学,2006年.
    [58]周其仁:试办“土地交易所”的构想—对成都重庆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议[C],“基层民主与政府治理”座谈会论文集2007年第46-47页.
    [59]马德功,雷艳丽:试析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支持—以成都市为例[J],西南金融2010年第7期,第51-53页.
    [60]宋文献,罗剑朝:台湾农地金融制度及其对大陆的借鉴作用[N],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37-40页.
    [61]单玉丽:台湾农业金融改革之路与前景[J],亚太经济200年第4期,第62-66页.
    [62]杨秀萍:台湾地区农地金融制度的若干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0年第3期,第73、75页.
    [63]路小昆: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观察与思考[N],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64]李萍,胡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成都例证[J],区域经济2010年第1期,第86-92页.
    [65]苑鹏,杜吟棠,吴海丽:土地流转合作社与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彭州市磁峰皇城农业资源经营专业合作社的实践[J],农村经济2009年第10期,第3、5页.
    [66]林乐芬,赵倩:推进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J],2009年第5期,第68、72页.
    [67]王秋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及对制度效率的影响[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68]蒋满霖:我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的建构[N],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47、50页.
    [69]唐双英: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构建与探索[D],西南大学,2007年.
    [70]张瑞刚:我国农地金融制度构建的探索[J],吉林农业2010年第8期,第43-44页.
    [71]庄晓琳: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与政府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2]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
    [73]杜方:中国农村土地金融制度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74]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75]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第1、13页.
    [76]王选庆:中国农地金融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7]龚关:中国农民银行办理土地金融探析[J],中国农史2009年第4期,第63-73页.
    [78]刘正山:“土地银行”之考辨[N],中外房地产导报2000年第12期,第10-11页.
    [79]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2002年8月29日.
    [80]李凌云,李进军:“2009中国农村金融论坛”观点综述[J],农村金融研究2009年第11期,第67-68页.
    [81]张远军:中国农村走向繁荣的金融选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年.
    [82]孟勤国等:中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83]刘胜红:论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N],贵州警官职业学院院报2007年第1期
    [84][美]William G.Murray著,廖士毅译:农业金融[M],台湾“教育部”出版,1960年.
    [85]黄宝奎:台湾金融纵横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86]李强:市场经济、发展差距与社会平[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87]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88]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89]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90]何广文:农村信用社制度变异及其动因[J],银行家2006年第2期,第116-119页.
    [91]邵传林: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兴起的逻辑—来自宁夏平罗县的个案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6期.
    [92]郭步超:农村土地证券化与中国农村土地金融体系构建新论[J],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期,第23-25页.
    [93]李勇,孙晓霞,陈景耀,韩向荣:关于完善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三农金融支持若干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5年第11期.
    [94]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95]吴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金融出版社,1990年.
    [96]何广文: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97]董涵英: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探析[J],中国农村研究,199年第3期.
    [98]曾康霖:我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99]罗剑朝:“三农”经济与农村金融学科建设[N],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00]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J],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
    [101]王越子,杨雪:抵押物残缺、担保机制与金融支持土地流转:成都案例[J],西南金融,2010年第2期.
    [102]胡晓农:对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及风险防范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9年第5期.
    [103]张蕾: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4]周其仁:反思农村金融[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第11期.
    [105]周其仁:农村产改:成都抓到了城乡统筹的根子上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成都)2010年3月.
    [106]夏永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与新思考[J],国外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107]熊军: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政府经济管理角色定位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8]钱龙,张桥云:构建政府担保机制解决农民融资困难—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2期.
    [109]余黔明:贵州农村土地制度的思考—对湄潭试验区的调查[N],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110]莫凡:中国政府在产权制度变迁下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11]于海:中外农业金融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
    [112]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113]黄小彪:农村土地证券化:功能、障碍与对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10期.
    [114]楚尔鸣: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115]范恒森:论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与创新[J],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116]王鑫,梁希震:美国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及经验借鉴[N],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第12期.
    [117]曲福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理论探索[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8]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119]康芒斯:制度经济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
    [120]郭田勇,郭修瑞:农村合作银行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第11期.
    [121]王选庆:金融市场发生学与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2003年第11期.
    [122]刁怀宏: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农地金融合约一基于农户与贷款者的分析[N],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123]左平良,余光辉: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与农村金融担保制度创薪[N],学术论坛,2005年第8期.
    [124]陈文汉,牛勇:以土地证券化促进农业发展[J],农村经济,2003年第9期.
    [125]王燕:我国农村实行土地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J],甘肃农业,2005年第10期.
    [126]杨小凯:中国改革面临的深层问题-关于土地制度改革,江濡山谈话录[N],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5期.
    [127]王桂堂:资本市场:解决中国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的突破口[J],经济评论,2001年第4期.
    [128]施晓琳: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为特征的金融制度[N],南京农业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29]韩曙平:论农地金融制度中的组织设置和风险分担[J],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10期.
    [130]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课题主报告[W],50人论坛,北京:人民网.
    [131]高鸿业:科斯定理与我国所有制改革[J],《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132]高鸿业:私有制、科斯定理和产权明晰化[J],《当代思潮》,1994年第5期.
    [133]丁建中:产权理论及产权改革目标模式探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34]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135]王小映:论我国农地制度的法律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2期.
    [136]姜新旺:农地金融制度应该缓行—对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6期.
    [137]张宏东:论我国农地抵押制度的创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7期.
    [138]王铁:建立农村土地银行的战略构想[J],管理世界,2008年第11期.
    [139]张存刚,邵传林:基于“土地银行”视角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J],甘肃金融,2009年第7期.
    [140]郑景骥等: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商品化研究[J],《经济学家》,1994年第6期.
    [141]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宁夏“土地信用合作社(土地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发展的启示[J],西部金融,2008年第7期.
    [142]杨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考察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3期.
    [143]王树仁:农户借贷行为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44]何静::农地使用权流转与相关的法律问题探讨[J],经济问题,2001年 第7期.
    [145]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6]黄少安: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土地经营权到股份合作制的‘准土地股权’[J],经济研究,1995年第7期.
    [147]关谷俊作:日本的农地制度[M],金洪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148]姚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农业绩效[J],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6期.
    [149]史晋川,沈国兵:论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变迁方式划分标准[J],经济学家,2002年第1期.
    [150]骆友生,张红宇: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的农地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1995年第1期.
    [151]周其仁:中国农村改革:国家和所有权关系的变化一个经济制度变迁史的回顾[J],管理世界,1995年第3期.
    [152]蒋永穆,安雅娜: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创新[J],经济学家,2003年第3期.
    [153]崔建远:四荒拍卖与土地使用权制度—兼论我国农用权的目标模式[J],法学研究,1995年第6期.
    [154]韩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三题[J],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
    [155]熊学萍,阮红新,易法海:农户金融行为、融资需求及其融资制度需求指向研究[J]J金融研究,2007年第8期.
    [156]赵岩青,何广文:农户联保贷款有效性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7年第7期
    [157]程志强:对我国土地信用合作社实践的思考—以宁夏平罗为例[J],管理世界,2008年第11期.
    [158]邵传林,冯振东:中国农地产权制度60年:历程回顾与变迁评判[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0期.
    [159]张存刚,邵传林:基于“土地银行”视角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研究[J],甘肃金融,2009年第7期.
    [160]潘理权,姚先霞,包青:我国农村金融“双失灵”及其矫正路径[J],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
    [161]潘理权:农村金融体系与“三农”问题探讨[J],技术经济,2005年第3期.
    [162]姚耀军:农村金融理论的演变及其在我国的实践[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163]张杰:制度、渐进转轨与中国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164]Wray:Money and Credit in Capitalist Economy[M], Aldershot and Brookfield:Edward Elgar,1990.
    [165]Greenwald, Bruce, Joseph Stiglitz and Andrew Weiss.1984.Informational Imperfections in the Capital Market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4/2.
    [166]Wright, Ivan:Farm Mortgage Financing[M].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1924.
    [167]Edwards.5.Shaw.EeonomicdeveloPmentinthefinaneialdeePeningJoini Publishing,1988.
    [169]versky, A.&D. Kahneman: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J]. Science.211(January 1981).
    [170]Bruce,Neil:Public Finance and American Economy[M], Second Edition, Addison-Wesley Longman, Inc. Boston:2001.
    [171]Xuanqing, Wang:Rural Financial Reform in China:Dilemma and Choice, Proceedings of thel998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outheast Asia Region (98 AIBSEAR), Guang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8,399-404.
    [172]Strickland, C. F:Rural Finance and Cooperation[M]. Shanghai, China: Chung Hwa Book Co. LTD.193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