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为重要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世界范围内气候谈判和环境政策研究的焦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国际社会经过多年艰苦谈判而形成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重要法律文件,它们的签订成为了国际气候制度的法律基础,并成为气候变化问题解决的指南。
     然而,气候变化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环境领域的问题,更多的关系到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几乎成了每逢国际会议必谈的议题。后京都时代来临,气候变化领域的谈判与争执愈演愈烈,国际气候制度何去何从,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后京都时代的国际气候制度构建为核心,对相关问题加以阐述。
     本文共四章、十二节。
     第一章中,笔者概述了国际气候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节的气候变化和国际气候制度的概况;第二节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形成和演进、主要内容和特点;第三节有关《京都议定书》的相关内容,如制定生效、主要内容和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历史影响等。
     第二章,笔者从《京都议定书》的先天不足和实施困境入手,分析了现有国际气候制度存在的诸多的缺陷,介绍了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相关议题和成果,并且分析了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谈判的新形势。
     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本章分为三个部分,是笔者关于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构建的思考和建议。第一部分阐述了国际气候制度的原则,其中“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是重中之重;第二部分是关于影响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构建的非气候因素的分析,它们包括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因素;第三部分中,笔者提出了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构架,包括基本构成要素、模式选择和评价机制等内容,希望对国际气候制度的构建有所益处。
     最后一章中,笔者将研究视角落回国内,概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原则和作用;分析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所面临的多重压力以及中国的责任和战略选择;总结梳理了中国气候变化的立法和政策现状,指出其中的缺陷,并提供了完善的思路。
Climate chang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ar-reaching global environment problems, which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and challenging issue presented before human beings all in the world. How to decrease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 has been the focus of worldwide climate negotiations and environment policy research. After arduous negotiations for years,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 and Kyoto Protocol, both the significant treaties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have gone into effect. The signings of them have laid a solid legal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regime (ICR). Moreover, they have been the guide to handle the climate change.
     However, climate change is not only an issue based on environment, which concerns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s more over. Recently, wheneve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were held, climate change would be the topic almost. Post-Kyoto age is arriving. Negotiations and arguments on climate are more and more critic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pays attention to how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ICR extensively.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Post-Kyoto age ICR as the core; this thesis expounds the relative issues.
     This thesis has four chapters and forty sections.
     In chapterⅠ,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basic contents of ICR, including section I: general situa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ICR; section II: forming and evolving of UNFCCC, and its main contents and characters; section III: relative substance about Kyoto Protocol, such as forming, effectuated, major contents and historic influence both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economic, etc.
     In chapterⅡ, starting with the inherently deficient and predicament in implement of Kyoto Protocol, the author analyzes lots of defects of current ICR, introduces chief subjects and achievements on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about Climate Change, which was held in Indonesia Bali, then analyz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 situation of Post-Kyoto age.
     ChapterⅢis the emphasis. It is composed by three parts, which is about the author's ponders and sugges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CR in Post-Kyoto age. PartⅠis the elabor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in ICR, with the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as the most important emphasis; in partⅡ, the author analyzes some Non-climat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CR in Post-Kyoto age, including many-faceted factor in politics and economic;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frame of the ICR in Post-Kyoto age in partⅢ, comprising the essential compositions, the choice of the model and evaluation regime. Hoping that it can bring some benefi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ICR.
     In the last chapter, the author shift research visual angle into interior, summarizing China's position, principle and eff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 as a responsible great nation; analyzes China's many kinds of pressures, responses and the choices of strategy in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summarizing and comb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s in China's legislation and policy about handle climate change, pointing out the deficit and providing the method for perfection.
引文
1 毛寿龙:《迈向绿色的市场经济》,载刘军宁等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5页。
    2 李爱年、韩广等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3 王曦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第166页。
    4 胡键:《中国: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者》,载《文汇报》2008年1月28日第8版。
    5 http://www.xinhuanet.com/zhibo/20070604a/zhibo.htm,2007年11月2日访问。
    6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编:《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页。
    7 《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新华网2007年12月03日报道,2007年12月29日访问。
    8 《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载中国网,2008年1月15日访问。
    9 郭翔鹤:《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发布会昨日举行》,http://www.china5e.com/news/huanbao/200711/200711230229.html,2007年12月12日访问。
    10 潘家华:《国家利益的科学论争与国际政治妥协-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分析评估报告〉述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第55页。
    11 杨凯、俞虹、赵银慧:《气候变化环境政策的制度分析》,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第3期,第55页。
    12 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的第一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是最初确定开始谈判发达国家减排义务,而明确不得为发展中国家增加任何新的义务。
    13 庄贵阳、陈迎著:《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页。
    14 Norman J.Vig&Regina S.Axelrod,eds,The Global Environment:Institutions,Law and Policy(Washington,D.C.:CO Press,1999),P217。转引自李莎:《试析国际气候变化机制》,外交学院2000级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5页。
    15 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http://www.lianghui.org.cn/tech/zhuanti/wyh/2008-02/26/content_10796464_3.htm,2008年2月5日访问。
    16 李莎:《试析国际气候变化机制》,外交学院2000级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5页。
    17 徐峻:《气候变化的新认识》,载《世界环境》2000年第1期,第25页。
    18 李东燕:《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政治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第69页。
    19 参见《气候变化的影响》,http://cn25028.chinaw3.com/view.asp?id=116,2008年3月日访问。
    20 Stephen Krasner:“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6(1982),p.186。转引自李莎:《试析国际气候变化机制》,外交学院2000级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9页。
    21 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年版,第337页。
    22 李莎:《试析国际气候变化机制》,外交学院2000级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第9-10页。
    23 刘中民、王倩:《多维视角中的国际气候制度研究综述》,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6期,第28页。
    24 王曦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第155-158页。
    25 杨兴著:《〈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6页。王曦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第155-158页。
    26 王曦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第158-162页。
    27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文本参见:http://www.unfccc.int.
    28 王曦主编/译:《联合围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29 王曦主编/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30 林灿铃等著:《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520页。
    31 《京都议定书》第二十五条之规定。
    32 1998年,克林顿政府曾签署《京都议定书》。
    33 “碳吸收汇”是指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活动(如造林以及农业土壤等)对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
    34 丁祖荣:《抑制全球变暖--〈京都议定书〉的深远意义与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载《城市与减灾》2005年第3期,第10页。
    35 刘中民、王倩:《多维视角中的国际气候制度研究综述》,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6期,第30页。
    36 陈迎、庄贵阳:《〈京都议定书〉的前途及其国际经济和政治影响》,载《世界政治与经济》2001年第6期,第40页。
    37 王洛林著:《.2000年--2003年:世界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转引自杨兴:《论〈京都议定书〉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潜在影响》,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3期,第108页。
    38 “碳泄漏”是指附件Ⅰ缔约国温室气体减排行动有可能引起的非附件Ⅰ缔约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
    39.lohannes,TonMamders and Hans Timmer(1999),"Kyoto and Carbon Leakage:Simulations with Worldscan",27-28May,1999.
    40 吴巧生:《论全球气候变化政策》,载《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9期。
    41 刘东民:《国际环境制度对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影响》,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3期。
    42 杨兴:《论〈京都议定书〉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潜在影响》,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3期,第108页。
    43 王璟珉、魏东:《京都议定书的缺陷分析》,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第37卷第3期,第392页。
    44 莫书茕:《减排温室气体效力甚微〈京都议定书〉遭多方质疑》,载《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12月7日第A07版。
    45 如欧盟8%,美国7%,日本、加拿人各6%,俄罗斯、乌克兰、新西兰维持零增长,澳大利亚、冰岛的排放量每年增长限制在8%和10%。
    46 Takao Aiba and Tatsuyoshi Saijo,The Kyoto Protocol and the Struggle to Slow Global Wanning.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p3。转引自杨兴著:《〈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47 詹青青:《利益枚关,京都议定书前景堪忧》,载《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5月31日第A07版。
    48[日]细田卫士(监译):《地球环境政治入门》,有斐阁,1998年,第208页,转引自陈迎、庄贵阳:《试析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及其影响》,载《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2期。
    49 参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四条第七款。
    50 参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四条第一、三、五、七、八、九款,第九条第二款、第十一条第一款和第五款、第十二条第三款、第四款;《京都议定书》第十条第一款第三项。
    51 马小军、黄全胜:《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前景堪忧》,载《学习时报》2007年11月26日第2版。
    52 詹青青:《利益攸关,京都议定书前景堪忧》,载《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5月31日第A07版。
    53 陈迎:《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发展趋势》,载《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54 2007年9月在悉尼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胡锦涛主席语。
    55 马小军、黄全胜:《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前景堪忧》,载《学习时报》2007年11月26日第2版。
    56 《巴厘岛议“热”全球重新划分减排责任》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71204/02001832528.shtml,2007年12月30日访问。
    67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尔语。
    68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厘岛路线图”》,http://env.people.com.cn:80/GB/6661245.html,2008年2月3日访问。
    69 《中国专家解读“巴厘岛路线图”》,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5/content_7256746.htm,2007年12月27日访问。
    70 《气候路线图:谁是赢家?谁输家?》,http://env.people.com.cn:80/GB/6662307.html,2008年2月3日访问。
    71 美国非政府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atural Resource Defense Council)气候中心的政策主管大卫·多尼格语。参见《气候路线图:谁是赢家?谁输家?》,http://env.people.com.cn:80/GB/6662307.html,2008年2月3日访问。
    72 邓瑾:《气候变化:富国的博弈》,载《金融博览》2007年第7期,第36页。
    74 《谁该对中国的碳排放增长负责?》,http://www.caijing.com.cn/home/todayspec/2007-12-11/41298.shtml,2008年2月15日访问。
    75 郁琳琳、唐为中:《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论分析》,载《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7卷第3期,第39页。
    76 《欧洲议会赞成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http://www.caijing.com.cn/newcn/home/jsywx/abroad/2007-11-16/38217.shtm,2008年1月11日访问。
    77 《新闻分析:欧盟为何积极推动气候变化淡判》,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0/content 7226944/htm,2008年1月11日访问。
    78 王瑞彬:《形势紧迫的国际气候谈判》,载《时事报告》2007年第10期,第49页。
    79 陈迎:《推动国际谈判必须跨越自私自利》,载《解放日报》2007年12月30日第4版。
    80 伞形国家集团(Umbrdla Croup)以美国为首,由包括其他非欧盟发达国家和俄罗斯、乌克兰等组成,集团初期名称为JUSCANZ,为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国名缩写,后来瑞士、挪威、冰岛、俄罗斯和乌克兰加入,成为伞形集团。
    81 庄贵阳、陈迎著:《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75页。
    82 刘永江:《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与困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6期,第72-80页。
    83 《气候变化主导APEC》,http://www.caijing.com.cn/affairs/other/2007-09-15/30390.shtm,2008年3月4日访问。
    84 《油价高涨,欧佩克应多为气候埋单》,http://news.hexun.com/2007-12-04/102007698.html,2008年3月4日访问。
    85 郁琳琳、唐为中:《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论分析》,载《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7卷第3期,第40页。
    86 杨兴著:《〈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87 王曦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第92页。
    88 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愿掣和需求的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国际合作原则。
    89 杨兴著:《〈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50页。
    90 凌砍:《应付全球气候变化应遵循的法律原则》,载《宁夏农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第96页。
    91 杨兴:《试论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载《时代法学》2003年第1期,第87页。
    92 万霞:《“后京都时代”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第96页。
    93[英]帕特莎·波尼、埃伦·波义尔著,那力、王彦志、王小钢译《国际法与环境》(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25页。
    94 《里约宣言》,原则15。
    95[英]菲利普·桑兹著:《国际环境法原理》(第2版)(英文版),剑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2.266页。
    96 王琳琳:《国际合作是应对节候变化的有效途径--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载世界环境2007年第2期,第50页。
    97 庄贵阳、陈迎著:《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98 庄贵阳、陈迎著:《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99 《〈京都议定书〉成为国际法中国面临巨大压力》,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1072/3180497.html,2008年3月2日访问。
    100 郁琳琳、唐为中:《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论分析》,载《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7卷第3期,第40页。
    101 序贵阳:《阿根廷自愿承诺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快讯。
    102 周放:《布什为何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载《全球经济瞭望》2001年第10期。
    103 《中国能源安全之策》,http://www.daynews.com.cn/sxjjrb/wuban/491866.html,2008年3月8日访问。
    104 《经济大国探讨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2007-09/29/content_8984711.htm,2007年12月27日访问。
    105 《IEA: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短期内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伞问题最好的办法》,http://www.oilchina.com/newshtml/syxw/20071017/news2007101708474119662.htm,2008年1月12日访问。
    106[美]希拉里·弗伦奇著:《消失的边界》,李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113 参见庄贵阳、陈迎著:《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202页。
    114 2002年10月由世界资源研究所编辑出版,汇集整理了多种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气候制度的不同方案。
    115 Ecofys成立于1984年,是Econcern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是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气候变化领域的领先公司,其使命是“为所有人提供可持续能源”。
    116 《减缓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五、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可能的排放空间分配,http://www.hwcc.com.cn/nsbd,NewsDisplay.3sp?Id=50480,2007年12月22日访问。
    117 陈迎:《挪威荷兰学者联合推出全球减排日标分担新方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快讯》2002年第1期。
    118 庄贵阳:《为“后京都”谋篇布局》,载《世界知识》2006年第1期,第55页。
    119 参见庄贵阳、陈迎著:《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182-202页。
    120 《解振华“关键时刻”详解中国立场》,http://www.caijing.com.cn/home/todayspec/2007-12-12/41700.shtm,2007年12月23日访问。
    121 陈迎:《中国在气候公约演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战略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第20页。
    122 《中国: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暖落实“巴厘岛路线图”》,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overseasnews/200802/21201.html,2008年3月15日访问。
    123 胡键:《中国: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者》,载《文汇报》2008年1月28日第8版。
    124 陈迎:《中国在气候公约演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战略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治》2002年第5期,第20页。
    125 《高官亮相 谈判进入关键时刻》,http://www.caijing.com.cn/home/todayspec/2007-12-10/41176.shtml,2008年3月19日访问。
    126 邹骥:《〈京都议定书〉生效:国际气候进程新演进》,载《中国环境报》2005年2月16日第4版。
    127 潘家华:《国家利益的科学论争与国际政治妥协-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分析评估报告〉述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第59页。
    128 庄贵阳:《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载《中国环境报》2005年2月22日。
    129 杨倩:《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法律调整机制》,载《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第17页。
    130 杨兴、刘最跃:《我国气候变化市法的缺陷及其对策分析》,载《时代法学》第4卷第2期,第68页。
    131 杨兴、刘最跃:《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缺陷及其对策分析》,载《时代法学》第4卷第2期,第69页。
    132 具体规定:(1)《电力法》第十五条第二款和《节约能源法》第十七条:(2)《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3)-(6)分别为《可再生能源法》第十四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
    133 《发达国家能效标识实施情况及启示》,赛迪网--中国电子报,2008年3月31日。
    134 《我国能效标识制度实施3年为国家节电68亿度》,新华网 2008年3月27日报道。
    135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文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新闻中心,http://www.sdpc.gov.cn/xwfb/t20070604_139486.htm。
    136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启动》,http://www.caijing.com.cn/newcn/todayspecx/cjkx/2007-11-09/37245.shtml,2007年11月19日访问。
    137 高杰、杭春燕:《常熟签下世界最大温室气体减排交易项目》,新华日报2006年4月13日第B1版。
    138 《杨洁箎在联合国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和成效》,http://www.gov.cn/gzdt/2007-09/25/conten_760500.htm,2008年1月10日访问。
    1、李爱年、韩广等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2、王曦著:《国际环境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5月第2版。
    3、庄贵阳、陈迎著:《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4、杨兴著:《〈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5、林灿铃等著:《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6、王洛林著:《2000年-2003年:世界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7、[美]希拉里·弗伦奇著:《消失的边界》,李丹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
    8、[英]帕特莎·波尼、埃伦·波义尔著,那力、王彦志、王小钢译《国际法与环境》(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与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编:《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王杰主编:《国际机制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王曦主编/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与比较环境法评论》2002年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5、邵沙平、余敏有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毛寿龙:《迈向绿色的市场经济》,载刘军宁等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三联书店1997年版。
    1、潘家华:《国家利益的科学论争与国际政治妥协--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 门委员会〈关于减缓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分析评估报告〉述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2期。
    2、杨凯、俞虹、赵银慧:《气候变化环境政策的制度分析》,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第3期。
    3、徐峻:《气候变化的新认识》,载《世界环境》2000年第1期。
    4、李东燕:《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政治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5、郁琳琳、唐为中:《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论分析》,载《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7卷第3期。
    6、刘中民、王倩:《多维视角中的国际气候制度研究综述》,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6期。
    7、丁祖荣:《抑制全球变暖--〈京都议定书〉的深远意义与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载《城市与减灾》2005年第3期。
    8、陈迎、庄贵阳:《〈京都议定书〉的前途及其国际经济和政治影响》,载《世界政治与经济》2001年第6期。
    9、杨兴:《论〈京都议定书〉对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潜在影响》,载《时代法学》2005年第3期,第108页
    10、吴巧生:《论全球气候变化政策》,载《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9期。
    11、刘东民:《国际环境制度对能源安全战略的重大影响》,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3期。
    12、王璟珉、魏东:《京都议定书的缺陷分析》,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第37卷第3期。
    13、陈迎,庄贵阳:《试析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国家集团及其影响》,载《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2期。
    14、陈迎:《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制度的发展趋势》,载《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15、邓瑾:《气候变化:富国的博弈》,载《金融博览》2007年第7期。
    16、王瑞彬:《形势紧迫的国际气候谈判》,载《时事报告》2007年第10期。
    17、杨倩:《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法律调整机制》,载《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
    18、凌欣:《应付全球气候变化应遵循的法律原则》,载《宁夏农学院学报》第25卷第1期,第96页。
    19、杨兴:《试论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载《时代法学》2003年第1期,第87页。
    20、万霞:《“后京都时代”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第96页。
    21、王琳琳:《国际合作是应对节候变化的有效途径--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林而达》,载世界环境2007年第2期,第50页。
    22、刘永江:《日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与困难》,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6期。
    23、庄贵阳:《阿根廷自愿承诺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快讯。
    24、周放:《布什为何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载《全球经济瞭望》2001年第10期。
    25、庄贵阳:《为“后京都”谋篇布局》,载《世界知识》2006年第1期。
    26、陈迎:《挪威荷兰学者联合推出全球减排目标分担新方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快讯》2002年第1期。
    27、陈迎:《中国在气候公约演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战略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5期。
    28、杨兴、刘最跃:《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缺陷及其对策分析》,载《时代法学》第4卷第2期。
    1、李莎:《试析国际气候变化机制》,外交学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2003年。
    2、张媛:《我国实施清洁发展机制法律问题研究--〈京都议定书〉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3、张棉:《论气候领域的国际合作机制--析〈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4、周鹏:《试论〈京都议定书〉对我国环境立法的挑战》,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6年。
    1、胡键:《中国: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者》,载《文汇报》2008年1月28日第8版。
    2、莫书莹:《减排温室气体效力甚微〈京都议定书〉遭多方质疑》,载《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12月7日第A07版。
    3、詹青青:《利益攸关,京都议定书前景堪忧》,载《亚太经济时报》2007年5月31日第A07版
    4、马小军、黄全胜:《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前景堪忧》,载《学习时报》2007年11月26日第2版
    5、陈迎:《推动国际谈判必须跨越自私自利》,载《解放日报》2007年12月30日第4版。
    6、高杰、杭春燕:《常熟签下世界最大温室气体减排交易项目》,载《新华日报》2006年4月13日第B1版。
    7、邹骥:《〈京都议定书〉生效:国际气候进程新演进》,载《中国环境报》2005年2月16日第4版
    8、庄贵阳:《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载《中国环境报》2005年2月22日。
    1、《温室效应与气候变化》,新华网2007年12月03日报道,2007年12月29日访问。
    2、郭翔鹤:《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发布会昨日举行》,http://www.china5e.com/news/huanbao/200711/200711230229.html,2007年12月12日访问。
    3、《气候变化的影响》,http://cn25028.chinaw3.com/view.asp?id=116,2008年3月1日访问。
    4、《巴厘岛议“热”全球重新划分减排责任》,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71204/02001832528.shtml,2007年12月 30日访问。
    5、《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高级别会议开幕》,http://www.caijing.com.cn/newcn/home/jsywx/abroad/2007-12-12/41653.shtml,2007年12月30日访问。
    6、《高官亮相谈判进入关键时刻》,http://www.caijing.com.cn/home/todayspec/2007-12-10/41176.shtml,2007年12月30日访问。
    7、《巴厘岛“风向标”》,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jsp?type=1&infoid=42665,2007年12月30日访问。
    8、《美国应对气候变化新建议遭批》,http://www.caijing.com.cn/newcn/home/jsywx/abroad/2007-12-14/41902.shtml,2007年12月30日访问。
    9、《77国集团呼吁发达国家履行减排承诺》,http://www.caijing.com.cn/newcn/home/jsywx/abroad/2007-12-05/40280.shtml,2007年12月27日访问。
    10、《巴厘岛议“热”全球重新划分减排责任》,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071204/02001832528.shtml,2007年12月27日访问。
    11、《巴厘岛“风向标”》,http://www.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jsp?type=1&infoid=42665,2007年12月27日访问。
    12、《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厘岛路线图”》,http://env.people.com.cn:80/GB/6661245.html,2008年2月3日访问。
    13、《中国专家解读“巴厘岛路线图”》,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5/content_7256746.htm,2007年12月27日访问。
    14、《气候路线图:谁是赢家?谁输家?》,http://env.people.com.cn:80/GB/6662307.html,2008年2月3同防问。15、《准该对中国的碳排放增长负责?》, http://www.caijing.com.cn/home/todayspec/2007-12-11/41298.shtml,2008年2月15日访问。
    16、《欧洲议会赞成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http://www.caijing.com.cn/newcn/home/jsywx/abroad/2007-11-16/38217.shtm,2008年1月11日访问。
    17、《新闻分析:欧盟为何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谈判》,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10/content_7226944.htm,2008年1月11日访问。
    18、《气候变化主导APEC》,http://www.caijing.com.cn/affairs/other/2007-09-15/30390.shtm,2008年3月4日访问。
    19、《油价高涨,欧佩克应多为气候埋单》,http://news.hexun.com/2007-12-04/102007698.html,2008年3月4日访问。
    20、《〈京都议定书〉成为国际法中国面临巨大压力》,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1072/3180497.html,2008年3月2日访问。
    21、《中国能源安全之策》,http://www.daynews.com.cn/sxjjrb/wuban/491866.html,2008年3月8日访问。
    22、《经济大国探讨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2007-09/29/content_8984711.htm,2007年12月27日访问。
    23、《IEA:提高能源利用率是短期内解决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安全问题最好的办法》,http://www.oilchina.com/newshtml/syxw/20071017/news2007101708474119662.htm,2008年1月12日访问。
    24、《减缓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五、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情景和可能的排放空间分配,http://www.hwcc.com.cn/nsbd/NewsDisplay.asp?Id=50480,2007年12月22日访问。
    25、《解振华“关键时刻”详解中国立场》,http://www.caijing.com.cn/home/todayspec/2007-12-12/41700.shtm,2007年12 月23日访问。
    26、《中国: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暖落实“巴厘岛路线图”》,http://www.eedu.org.cn/news/envir/overseasnews/200802/21201.html,2008年3月15日访问。
    27、《高官亮相谈判进入关键时刻》,http://www.caijing.com.cn/home/todayspec/2007-12-10/41176.shtml,2008年3月19日访问。
    30、《发达国家能效标识实施情况及启示》,赛迪网--中国电子报,2008年3月31日。
    31、《我国能效标识制度实施3年为国家节电68亿度》,新华网2008年3月27日报道,2008年4月2日访问。
    3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文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新闻中心,http://www.sdpc.gov.cn/xwfb/t20070604_139486.htm。
    33、《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启动》,http://www.caijing.com.cn/newcn/todayspecx/cjkx/2007-11-09/37245.shtml,2007年11月19日访问。
    34、杨洁篪在联合国阐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和成效》,http://www.gov.cn/gzdt/2007-09/25/contenc_760500.htm,2008年1月10日访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文本见http://www.unfccc.in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