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犯罪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犯罪学知识为研究对象,以知识社会学的分析方法,阐释我国当代犯罪学知识在改革开放三十一年问的变迁及变迁过程中的知识表达及取向中所蕴含的社会诉求。
     我国犯罪学知识的生产和生产者在犯罪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研究主题并非是独立社会意识之外的,社会意涵始终影响着知识的变迁。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断创造不同的时代命题。因此,对于我国的犯罪学来说,更多的是知识变迁中.呈现出特定时期社会意涵的犯罪学问题意识的命题和使命。同时知识呈现的是加入到犯罪学研究中的知识生产者对知识的理念和态度也在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知识变迁与社会意涵的动态性规律已嵌入在了研究者主观与客观的交互反思性中。正是在知识变迁中展现了社会意涵,使知识的发展有了可能。正因如此,在知识生产的场域中,犯罪学研究者的构建研究范式的努力及犯罪学的可能知识贡献,也根植于自身的社会场所。
     犯罪学的研究主题和问题意识在不同时期呈现了不断的转向。这些转向也是知识生产者精神旅途的变迁过程。八十年代犯罪学的知识生产沿袭了传统的犯罪学研究范式,隐含的是单一的知识逻辑并历经了与传统的范式和知识逻辑娘变和博弈的过程:九十年代犯罪学的知识生产则是张扬学术品格,行走在学科自信与独立的精神旅途中;这一时期是与传统的知识逻辑呈现对峙的学科张力。知识场域也碰触了相应的处遇;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犯罪学知识生产则是更为刻求学科基质的独立品格和谋求创新的学术精神内核。表达的是在社会转型不l司时期对自身学术品格和贡献的关注。而这一过程,是我国犯罪学发展实践的精神旅途,历经了从单一的政治意涵为知识内核的知识生产,到追求学术性内核以及至构建政治与学术二元结构的知识表达,这一过程交织着犯罪学知识与社会契合的反思性建构。呈现了犯罪学知识的学科、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及知识与社会贡献的规律。
     在犯罪学知识变迁过程中,犯罪学的知识功能和社会角色也在发生转向性变化。犯罪学知识功能的多元化使研究者对社会角色的认同感也正在经历更为深刻的转变。这些转变既是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的结果,也为构建我国犯罪学范式、探寻犯罪学生产的创新机制提供了可能。
In thin paper, the research object is criminological knowledg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ociology of knowledge. The paper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change of the contemporary criminological knowledge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s well as knowledge expression in the carne process. And Social demands inherent to the values.
     The main research topics and prohlcln awareness pursued by Chinese criminological researchers, cant be independent from the social awareness. which affects the change of knowledge all the time. So, for the Chinese criminological rcsearch, they focus more on the mission and question of criminological problem awareness that has been showed by the social awareness at a specitic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knowledge, the attitude and notion of the criminological researchers, who are participating in the research, are changing. In dit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dynamic law of social awareness and chanbe of knowledge have been embedded in to the objective refection of researchers, as well as subjective reflec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change of knowledge, which demonstrates social implications, making it pos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For this reason, in the field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Criminological researcher's efforts to build a researching paradigm.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y of knowledge contribution to criminology,have already rooted in their own social field
     The subjects of criminology study and the awareness of problems have changed in various ways in different periods. which show the change of the knowledge producers" inner world. In 1980's, the production of criminology knowledge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torn of criminology study. It followed the single logic of knowledge and changed and gam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aradigm and logic. In the 1990's, researchers witnessed the booming of the production of criminology knowledge- In this period, researchers upheld the quality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became confident and independent. It equals to the traditional logic of knowledge, and the field of knowledge also found its related contex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production of criminology knowledge focuses more on the academic independence and innovation, and concerns more about its academic quality and contribution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social transition. In this period, the development of cnlnlnology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irst,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that takes political consideration as its single core; second, the knowledge expression that takes academic consideration as its core and try to construct the dualistic structure including political and academic consideration. These two stages show the rules of the criminology of knowledge itsel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cf society, as well as their contribution.
     With the change of criminology knowledge, its functions and social roles have also undergone dramatic change;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divcrsitication of its functions and the researchers' acceptance of social roles. All these changes are caused by China's social transition and change, which enable us to construct the paradignn of China's criminology, and explore the innovation mechatism of the production of criminology knowledge.
引文
1典型如于2011年发生的药家鑫撞车杀人案,来自于专家对犯罪人某个方面的行为解释,被误读为对犯罪原因的解释。放大了公众被害感。
    2比如,2011年新增加的“危险驾驶罪”的适用引发了司法个职能部门的不同处遇。法院与公安部门的各自诠释。
    3赵宝成:《犯罪学的价值和功用—兼谈犯罪学的学科建设》,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9月第5期,第39页
    4赵宝成:《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兼谈犯罪学的性质与特点》,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59页
    5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7年3月第2期,第19页
    6该数字参见《犯罪与改造研究》期刊自2005年—2010年每年的第1期中的对上一年的“中国犯罪学
    8 [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三十一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2页
    9 [法]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吉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10 [法]迪尔凯姆:《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11 [法]迪尔凯姆:《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页
    12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扬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5-67页
    13 [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14 [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15 [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71页
    16 [德]曼海姆:《乌托邦和知识社会学》,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17 [德]曼海姆:《乌托邦和知识社会学》,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页
    18 [德]曼海姆:《乌托邦和知识社会学》,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26页
    19 [波兰]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学角色》,郏斌祥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页
    20 [波兰]兹纳涅茨基:《知识人的社会学角色》,郏斌祥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5-16页
    21 [美] R·K·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渠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95-96页
    22 [美] R·K·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渠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5页
    23 [美] R·K·默著:《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渠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88页
    24[英]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0页
    25[英]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173页
    26 [英]布鲁尔:《知识社会学中的强纲领》,霍桂桓译,载苏国勋、刘晓枫主编:《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上海三联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3-494页
    27[英]布鲁尔:《知识社会学中的强纲领》,霍桂桓译,载苏国勋、刘晓枫主编:《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上海三联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97页
    28 [英]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渠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79-80页
    29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30吉登斯:《社会构成》,李康登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64页
    31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32 [法]布尔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王志弘译,载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明文书局2002年版,第440页
    33[法]布尔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王志弘译,载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明文书局2002年版,第445页
    34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428页
    35福柯著:《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10页
    38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39 Gresham M.Sykes,Criminology(New Youk :Harcout Brace Jovanoxich Inc,1978,)p.12; Frank E,Hagan,Introductio
    40 Hermann Mannheim,Comparative criminology:A test book,Volume one ,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65,)p.84 --86
    41【法】乔治·比卡:《犯罪学的思考与展望》,王立宪、徐德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10页
    42 Marvin V.Wolfgang & Franco Ferracuti, The subculture of violence(London: Tavistock, 1967),p.20.
    43 Larry J. Siegel, Criminology : Theories, patterns,and typologies, 5th ed. (Minneapolis/St. Paul :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995),p.5
    44赵国玲、兰金翠:《二十世纪的中国犯罪学》,中外法学,1998年第1期,第90页
    45浙江省余姚人。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4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犯罪学)。1935年回国后,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主讲犯罪学。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并任北京大学、北京政法学院教授。著有《北平犯罪之社会分析》(1928年)、《中国监狱问世》(1929年)、《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等著作与论文。
    46赵国玲、兰金翠:《二十世纪的中国犯罪学》,中外法学,1998年第1期,第91页
    
    47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吴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48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
    49参见雷洁琼在《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一书中的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50赵国玲、兰金翠:《二十世纪的中国犯罪学》中外法学,1998年第1期,第93页
    51在旧中国,开设犯罪学课程的一些著名大学有上海法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在二30年代,已成为各法学院校、法律系的课程
    52赵国玲、兰金翠:《二十世纪的中国犯罪学》中外法学,1998年第1期,第94页
    53赵国玲、兰金翠:《二十世纪的中国犯罪学》,中外法学,1998年第1期,第96页
    57褚宸舸:《当代中国毒品犯罪研究学术史和方法论述评—兼论毒品犯罪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1期,第55页
    58贾丽英、鲍晓文:《秦汉时期家族犯罪研究述评》,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12页
    59刘琪:《犯罪学研究史上的四个飞跃》,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36页
    60姚建龙:《认真对待近代犯罪学》,现代法学,2007年第6期,第8-9页
    61闵征:《2007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评述》,犯罪与改造研究,2008年第1,期第2-15页
    62闵征:《2007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评述》,犯罪与改造研究,2008年第1期,第11页
    63赵国玲、兰全军:《二十世纪的中国犯罪学》,中外法学,1998年第1期,第97页,
    64康均心、周亮:《晚近我国犯罪学的发展》,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第10-14页
    65卜安淳摘录定稿:《犯罪学前沿问题学术讨论会(2001,北京)讨论录要》,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第43-54页
    66王牧等整理:《“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21卷,第322页
    67白建军教授近几年来对犯罪学体系特别是验证犯罪学的学科价值做了极为重要的工作。并通过对关系犯罪学体系架构的研究,认为,“常规犯罪学就是往返于主客观方面,往返于主体性和客观性,在不断的试错,不断的互动中求的发展。”参见王牧等整理的《“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21卷,第327页
    68王牧等整理:《“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21卷,第331页
    69王燕飞:《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整体性反思》,刑事法评论,第24卷第128页
    70王牧:《犯罪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71储怀植、许章润等:《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72靳高凤:《论中国犯罪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09页
    73宋浩波:《论社会学的社会医学性质》,(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4页
    74王牧等整理:《“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21卷,第324页
    75王牧等整理:《“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21卷,第338页
    76王牧:《犯罪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3-48页
    77王牧:《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第120页
    78 78王牧等整理:《“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21卷,第323页
    79王牧等整理:《“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21卷,第327页
    80王牧、赵宝成:《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犯罪学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第184页
    81张小虎:《犯罪学的研究范式》,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第4页
    82储怀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陈兴良《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第期
    83卜安淳摘录定稿:《犯罪学前沿问题学术讨论会(2001,北京)讨论录要》,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第53页
    84靳高风:《论中国犯罪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09页
    85杜雄柏:《困境与出路:关于我国犯罪学实证研究的思考》,赵运恒:《实证研究——当代中国犯罪学缺失》,以及戴宜生等的文章。
    86魏平雄等主编:《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87戴宜生:《首重实证—世纪之交对犯罪理论研究的期望》,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第7-8页
    88王牧等:《“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21卷,第322页
    89白建军教授近几年来对犯罪学体系特别是验证犯罪学的学科价值做了极为重要的工作。参见王牧等整理的《“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21卷,第327页
    90康树华等:《犯罪学大辞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91该书由周路主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是我国第一部耗时十年的实证调查的研究成果,也是改革开放后犯罪学界第一本实证研究成果,在犯罪学界影响巨大。
    94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7年3月第2期,第19页
    95吴兴民:《犯罪学的分裂与方法论的转向》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第:90—96页.
    96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7年3月第2期,第19页
    97赵宝成:《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兼谈犯罪学的性质与特点》,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59页
    99 [德]卡尔·海姆:《卡尔.曼海姆精粹》,徐彬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第48页
    100【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英】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导》,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101 [德]卡尔·海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页
    102 [英]布鲁尔:《知识和社会意向》,艾彦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104 [德]卡尔·海姆:《卡尔.曼海姆精粹》,徐彬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2版,第48页
    105[美]曹立群、周愫娴:《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群众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5页
    107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108黄瑞棋:《社会理论与社会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页
    109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60-161页
    110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64页
    
    111 [美]默顿:《科学社会学散记》,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9页
    112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21该数字引用于阴家宝:《新中国犯罪学综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年第1版,第638—650页的犯罪学书籍目录
    124该资料主要参考赵国玲、兰金翠《二十世纪的中国犯罪学》中外法学,1998年第1期,第90—91页
    125赵国玲、兰金翠《二十世纪的中国犯罪学》中外法学,1998年第1期,第91页
    
    136刘广三语。
    137[波兰]兹纳涅基:《知识人的社会学角色》,郑斌祥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版,第9页
    139夏江旗:《延承与转折—2004年国内社会学研究状态简评》,社会观察,2005年第2期,第46页
    
    140【美】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141【美】华勒斯坦等著:《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78页
    145【德】凯塞尔:《犯罪学》,西北政法学院印行,第34页(转引自陈兴良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第7页)
    146【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犯罪学》,吴鑫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11月版,第97页
    
    152闵征:《2007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犯罪与改造研究,2008年第1期,第2页
    153闵征:《2007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犯罪与改造研究,2010年第1期,第2页
    154【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156王牧:《学科建设与犯罪学的完善》,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第132页.
    157赵宝成:《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兼谈犯罪学的性质与特点》,政法论坛, 2001第5期,第54—62页.
    
    163如2007年中国犯罪学与日本学者开始的一个重大合作研究项目“中日有组织犯罪合作调查”,研究为期3年。
    172张昌荣:《犯罪学的成就、困惑与挑战》,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51页
    176 [德]汉斯·约阿西姆·施耐德:《犯罪学》,吴鑫涛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177 [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等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18页。
    178王牧:《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0页
    179张智辉:《犯罪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180刘灿璞:《犯罪学》,江西省心理学会分支心理专业委员会内部印行1984年版,第14页
    181葛文主编:《中国现代犯罪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5页
    182周路:《实证犯罪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83【奥】尤根·埃利希:《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概念》,周林译,载《公法(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54页
    184【美】拉里·劳丹,:《进步极其问题》,方在庆绎,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185张智辉等:《比较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186麻国安:《犯罪学研究的认识论》,刑事法评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期
    187赵孟营:《社会学的方法论:马克斯.韦伯的启示》,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第42页
    188【法】乔治·比卡:《犯罪学的思考与展望》,王立宪、徐德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189赵宝成:《犯罪学的价值和功用—兼谈犯罪学的学科建设》,江西公安专科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40页
    190 (德)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德国刑事法教科书》,(总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页
    191对犯罪原因的研究及对犯罪的预防的目标性研究是中央一再发红头文件向全社会司法领域和科学界发出的号召和要求,由此引发了在刑法之外对犯罪研究的热潮。
    192赵宝成:《犯罪学的价值和功用—兼谈犯罪学的学科建设》,江西公安专科学院学报,2007年9月第5期,第42页
    
    193马克昌:《论犯罪的本质》,法学,1990年第8期
    194张小虎:《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83-84页
    195赵延光:《论“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贵州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196参见陈兴良在《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总序,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197康树华:《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犯罪的状况与特点》,江苏公安专科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98阴家宝:《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1949—1955)》,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199葛文:《中国现代犯罪学》,陕西人们出版社1989年版,第63页
    200阴家宝:《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08页
    201康素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360页
    202笔者参考了分别于90年和21世纪初期出版,,由张远煌主编的《犯罪学》、魏平雄主编的《犯罪学》等均基本沿用了该概念。
    
    203康素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360—361页
    204夏吉先:《犯罪源流与对策》,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页
    205欧阳涛等:《经济领域一种犯罪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52页
    
    209邵名正主编:《犯罪学》,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210高铭瑄主编:《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第84—85页:周密《论证犯罪学》等。
    211冯树梁:《当代中国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页
    212张小虎主编:《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转载张邵彦主编:《犯罪学教科书》,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213冯树梁主编:《当代中国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
    214杨敦先、谢宝贵主编:《经济犯罪学》,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215参见阴家宝:《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110页
    216王牧:《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70页
    217王牧等:《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刑事法评论,2008年第21卷,第322页所记录的陈兴良的发言。
    218张小虎:《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页
    219刘灿璞:《当代犯罪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222王牧:《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88页
    223该图表及数字为论文作者参照阴家宝主编《新中国犯罪学综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639—782页,喻胜云主编《刑法学与犯罪学:问题点与文献源》,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326—417页数字进行的归纳统计。
    224陈兴良:《<中国犯罪学研究30年综述丛书>总序》,载张小虎:《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225肖剑鸣:《犯罪学研究论衡》,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226 [法]乔治·比卡:《犯罪学的思考与展望》,王立宪、徐德瑛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227 [美]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228 [法]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4页
    229 [美]路易斯·谢利:《犯罪与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对犯罪的影响》,何秉松译,中信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211页
    
    230张筱薇:《比较外国犯罪学》,百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243页
    231苏力:《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232阴家宝:《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651—782页
    233这批学者成为犯罪学第一届学会高层,分别担任了会长、副会长等高层职务。
    234参见康树华主编《犯罪学大辞典》,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康树华主编《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
    
    235法律社会学在我国从一开始就被制度化为兼具社会学法学的双重属性。其综合性获得了合法化属性。
    236张智辉:《犯罪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7页
    237谢勇:《犯罪学研究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992年版,第19页
    238魏平雄等:《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5页
    239葛文主编:《中国现代犯罪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5页
    240王牧:《犯罪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241王牧:《犯罪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50页
    
    242康树华:《犯罪学—历史、现代、未来》,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243白建军:《犯罪学原理》,现代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244邱国梁:《犯罪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245张智辉:《犯罪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248魏平雄等:《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24页.
    249岳平:《当前我国犯罪学本体发展的反思与抉择》,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以及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0年第6期第39页
    250涉及到的一些专门讨论有2000年的北京“犯罪学前沿问题讨论”,和2008年北京中国犯罪学会和中国政法大学联合召开的“犯罪学基础理论高端研讨会”,以及2001年在新疆召开的“中国犯罪学学术研讨暨年会”。
    251康树华等.:《犯罪学大辞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06页.
    252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第19.页
    253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第19页
    254转引自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第19页。
    255赵孟营:《社会学的方法论:马克斯.韦伯的启示》宁夏社会科学, 1999第2期,第42页.
    256吴兴民:《犯罪学的分裂与方法论的转向》,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第3期,第90页
    257 (美)拉里·劳丹:《进步极其问题》,方在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258周路《实证犯罪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页
    259王牧:《犯罪根源是理论逻辑的一种指向—再论犯罪根源》,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3期
    260阴家宝:《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109页
    261曹漫之等:《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群众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
    262辛明编:《犯罪学》,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156页
    263周密:《论证犯罪学》(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159页
    
    264阴家宝:《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
    265许章润:《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266张小虎:《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2009.年版,第140页
    267曾子丹:《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综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页
    268阴家宝:《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269康树华:《当代中国热点与新型犯罪透视》,群众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270张小虎:《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43页
    271曾子丹:《中国犯罪原因研究综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62页
    272康树华:《犯罪学—历史.现状.未来》,群众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273康树华:《论中国犯罪学研究现状》,法学论坛,1997年第3期
    274张小虎:《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275刘文成:《犯罪学—犯罪现象.原因.对策》,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第89页
    276魏平雄等:《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页
    277袁小平:《近五十年来我国刑事犯罪的特征与规律》,浙江学刊,2003年第3期
    278张小虎:《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02页
    279康树华:《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犯罪状况与特点》,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280阴家宝:《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281张小虎:《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中转引自王仲方主编《中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第461页。
    282中国法治30年课题组《中国法治30年—回顾与展望》,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124页
    284参见中国犯罪学会网站学术论坛栏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历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议题”http://www.zgfzxxh.com和康树华:《新中国犯罪学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壮大》,中国法学,2008年第6期,第97页
    285张小虎主编《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页
    
    286周路:《当代实证犯罪学新编—犯罪规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87这5次调查分别是1990年、1993年、1996年、1999年和2002年。
    288该数字为参见喻胜云《刑法学与犯罪学:问题点与文献源》,中信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第316—417页列出的文献源而统计得出。
    290王牧等:《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8年第21卷,第341—342页中严励的的发言。
    291王牧等:《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8年第21卷,第326—327页中白建军的发言。
    292刘小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与犯罪》,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第492—493页;谢勇等也坚持致力于社会结构的研究范式对犯罪的研究视角。
    293王牧等:《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8年第21卷,第330—331页中谢勇的的发言。(参见谢勇等《犯罪学视野中的社会结构范式解析》,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7卷,2005年)
    296王牧:《学科建设与犯罪学的完善》,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第132页③赵宝成:《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兼谈犯罪学的性质与特点》,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第59页
    297王利荣:《犯罪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98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7年第2期,第22页
    
    299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7年3月第2期,第19页
    300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7年3月第2期,第19页
    
    301王牧:《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第120页
    ②陈兴良:《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第118页
    
    302陈兴良:《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第118页
    303王牧:《根基性的错误:对犯罪学理论前提的质疑》,中国法学,2002年第5期,第120页
    304张智辉等:《比较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305 (美)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李银河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第19页
    306魏平雄等:《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307严励:《再论犯罪学研究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7年3月第2期,第24页
    309王燕飞:《我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整体性反思》,刑事法评论,2009年第24卷,第127页
    310莫洪宪等:《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守护犯罪学发展的生命线—以犯罪学的学科地位为切入》,犯罪研究,2006年第2期,第15页
    311王牧:《从“犯罪原因学”走向“犯罪存在学”—重新定义犯罪学概念》,吉利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33页
    312王牧:《从“犯罪原因学”走向“犯罪存在学”—重新定义犯罪学概念》,吉利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36页
    313王牧:《从“犯罪原因学”走向“犯罪存在学”—重新定义犯罪学概念》,吉利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36页
    314彭涟:《概念论—辩证逻辑的概念理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页
    315王牧:《从“犯罪原因学”走向“犯罪存在学”—重新定义犯罪学概念》,吉利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36页
    316王牧:《从“犯罪原因学”走向“犯罪存在学”—重新定义犯罪学概念》,吉利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第38页
    317康均心等《晚近我国犯罪学的新发展》,河南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第12页
    318张小虎:《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基本理念》,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5页
    319张小虎:《犯罪预防与犯罪控制的基本理念》,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8—70页
    320刘广三:《犯罪控制宏论》,法学评论,2008年第5期,第27—37页
    321这一策略正是犯罪预防中的理论蕴涵。
    
    322刘中发:《和谐社会视野中的轻罪刑事政策》,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96页
    323王牧:《职务犯罪预防的刑事政策》,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89—94页
    
    324王牧等:《坚持科学的刑事政策观》,犯罪学论丛第4卷,2006年7月版,第14—19页
    325陈端洪:《死刑的逻辑》,法学家茶座第16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28页
    326谢望原、卢建平等:《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304页
    327该数字引自2001—2009年《中国法律年鉴》中的犯罪统计数据及其他有关数据。
    333参见闵征在《犯罪与改造研究》的《2000—2004年中国犯罪学研究成果述要》,2005年第1、2、3期;《2005年中国犯罪学研究成果述要》2006年第1、2、3期
    335闵征:《2008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犯罪与改造研究,2009年第1期,第5页
    
    336参见有周路主编的《犯罪调查十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
    337闵征:《2007年中国犯罪学研究述评》,2008年第1期,第5页
    【1】[美]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2】[美]华勒斯坦.《开放的社会科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
    【3】[美]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德]马克斯·舍勒.《知识社会学问题》,艾彦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5】5、(美)拉里·劳丹.《进步及其问题》,方在庆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
    【6】[德]卡尔·海姆著.《卡尔.曼海姆精粹》,徐彬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8】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
    【9】[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10】[法]迪尔凯姆.《实用主义与社会学》,渠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法]迪尔凯姆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东、汲吉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扬富斌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13】大卫·布塞尔.《知识与社会意向》,东方出版社,2001年
    【14】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
    【15】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
    【16】[美] R·K·默顿.《科学社会学》,鲁旭东、林渠任译,商务印书馆,2003
    【17】[美]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
    【18】[美]吉登斯.《社会构成》李康登译,三联书店,1998年
    【19】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0】[美]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
    【21】[英]巴恩斯.《科学知识与社会学理论》,鲁旭东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
    【22】[英]布鲁尔.《知识社会学中的强纲领》,霍桂桓译,载苏国勋、刘晓枫主编:《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上海三联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23】[英]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林渠任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年
    【24】[法]布迪厄.《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王志弘译,载夏铸九、王志弘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明文书局,2002年
    【25】《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5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26】[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扬富斌译,华夏出版社出版,1999年
    【27】[俄]阿·伊道尔戈娃主编,《犯罪学》,赵可等译,群众出版社,2000年,
    【28】[前苏联] B·K·兹维尔布利等.《犯罪学》,曾庆敏等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
    【29】[德]汉斯·约阿西姆·施奈德.《犯罪学》,吴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
    【30】[日]菊田幸一著,《犯罪学》,海沫等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
    【31】[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2】[德]卡尔·蔓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姚仁权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33】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
    【34】严景耀著.《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吴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35】王牧.《犯罪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
    【36】王牧主编.《新犯罪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37】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
    【38】肖剑鸣等.《犯罪演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39】曹立群、周愫娴.《犯罪学理论与实证》,群众出版社,2007年
    【40】周路.《犯罪调查十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41】魏平雄等主编.《犯罪学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42】储怀植、许章润等.《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
    【43】张远煌主编.《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44】宫志强.《社会转型与秩序重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
    【45】王牧等.《“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实录》刑事法评论,2007年第21卷
    【46】闵怔.《2007年中国犯罪学研究综述》,犯罪与改造研究,2008年第1期
    【47】刘琪.《犯罪学研究史上的四个飞跃》,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8】姚建龙.《认真对待近代犯罪学》犯罪研究,2008年第2期.
    【49】韩国权.《中国犯罪学学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综述》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第5期.
    【50】康树华.《犯罪学——历史·现状·未来》一书的序言[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998,第4期.
    【51】王牧.《论犯罪学的产生》人民检察, 2005第7期
    【52】王牧.《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科际界限[》中国法学, 2004,第1期.
    【53】周路.《犯罪学实证研究之我见》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第4期
    【54】康树华.《21世纪中国犯罪学研究前瞻》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第4期.
    【55】卜安淳摘录定稿《.犯罪学前沿问题学术讨论会(2001,北京)讨论录要》,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56】张昌荣.《我国犯罪学学科建设纵览──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述评》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第4期
    【57】康树华.《21世纪中国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58】褚宸舸.《当代中国毒品犯罪研究学术史和方法论述评—兼论毒品犯罪的知识社会学研究视角》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年第1期,
    【59】贾丽英、鲍晓文.《秦汉时期家族犯罪研究述评》,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60】靳高凤.《论中国犯罪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1】宋浩波.《论社会学的社会医学性质》,(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六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62】王牧、赵宝成.《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犯罪学发展的历史机遇》,中国法学,2007年第2期
    【】曹立群,吴宗宪.《第三只眼睛看中国的犯罪学》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5年第1期
    【63】张小虎.《犯罪学的研究范式》法学研究,2001年第5期,
    【64】张小虎.《论犯罪学学科》犯罪研究, 2000,第1期.
    【65】储怀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66】陈兴良.《刑事一体化视野中的犯罪学研究》,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67】李凡,李文杰.《犯罪学本体的迷失——从“犯罪”概念谈起》法制与社会, 2008年第10期
    【68】白建军.《关于犯罪学体系的重新思考》,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第3期
    【69】宫志刚.《现代化和犯罪问题的哲学范式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70】岳平.《犯罪学层面的反思—黑社会犯罪研究》,犯罪学论丛,2006年第2期
    【71】白建军.《司法实证分析》,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72】宋浩波.《犯罪学学科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年第6期
    【73】瞿丰.《关于犯罪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74】李锡海.《与犯罪学学科地位相关的几个问题》,山东社会科学, 2004第11期.
    【75】赵国玲.《浅谈犯罪学研究的价值》,政治与法律, 1998年第5期.
    【76】康树华.《中国犯罪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2年第4期.
    【77】张小虎.《论犯罪学理论的特征》,青少年犯罪问题, 2000年第5期.
    【78】康树华.《21世纪中国犯罪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5期.
    【79】张小虎.《论犯罪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
    【80】康均心,周亮.《论犯罪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兼论犯罪学的良性发展机制》,法学论坛, 2007年第4期.
    【81】莫洪宪,叶小琴.《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守护犯罪学发展的生命线——以犯罪学的学科地位为切入》,犯罪研究, 2006,第2期.
    【82】45、皮艺军.《刑事一体化的方法论解析—对一个注释范本的检视》,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83】刘广三.《略论犯罪学的现实功能——兼评关于犯罪学的认识误区》,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第4期.
    【84】曾庆敏.《论犯罪学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河北法学, 1983年第1期
    【85】赵宝成.《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兼谈犯罪学的性质与特点》,政法论坛, 2001年第5期.
    【86】杨秋.《论犯罪学的批判精神》,宜春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
    【87】郝宏奎.《论犯罪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公安大学学报, 1996年第6期
    【88】陈兴良.走向理性思辨的犯罪学──读《预防犯罪学导论》,法学杂志, 1995年第4期.
    【89】严励、金碧华.《犯罪学研究方法的路径选择——对当前我国犯罪学研究现状的审视》,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90】皮艺军.《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与基础理论》,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2期.
    【91】王宝来.《美国犯罪学专家弗莱德教授一席谈:早期预防乃控制犯罪的良策》,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3期.
    【92】任克勤.《试论犯罪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年第4期
    【93】皮艺军.《刑事司法学的学科意义──实现犯罪学与刑法学理论张力的一条新途径》,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4期.
    【94】王均平.《知识经济时代的犯罪趋势预测及防控对策》,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4期
    【95】刘朝阳.《试论犯罪学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上)》,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
    【96】刘朝阳.《浅议当前中国犯罪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下)》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4期.
    【97】干朝端.《犯罪学实证研究方法与逻辑实证主义之关联》,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4期
    【98】康树华.《中国犯罪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 2002第4期
    【99】吴强军,王敏远.《犯罪学研究述评》,法学研究, 2000,年第1期.
    【100】瞿丰.《关于犯罪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101】靳高风.《中国犯罪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探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
    【102】苏明月.《论犯罪学的研究方法——兼论价值中立是否可能,研究生法学, 2004年第1期)..
    【103】周振想,林维.《犯罪学基本理论的新透视──评《中国犯罪学论纲》,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
    【104】赵运恒.《实证研究——当代中国犯罪学的缺失》,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3期
    【105】宋浩波.《西方犯罪学研究发展历程评述》,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2期.
    【106】皮艺军.《漫谈犯罪学研究的方法论与基础理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4期..
    【107】李立众,柯赛龙.《为现行犯罪概念辩护》,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
    【108】7周蓝蓝,李波.《刑法学与犯罪学犯罪概念的碰撞与交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期
    【109】皮艺军.《犯罪学Vs刑法学——刑法学话语霸权之终结》,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
    【110】辛忠孝,杨述.《犯罪学研究是刑法学思想变革的推动力》,湖北社会科学, 2001年第12期.
    【111】张保平.《第12届国际犯罪学大会情况综述──兼论犯罪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武警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112】李明琪,张光.《英国犯罪学的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犯罪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2年第2期.
    【1】Brunon Holyst, 1979,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Lexington:D.C.Heath & Co,)
    【2】Gresham M.Sykes, 1978,Criminology(New Youk :Harcout Brace Jovanoxich Inc,)
    【3】Hermann Mannheim,1965,Comparative criminology:A test book,Volume one (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 ,)
    【4】Brunon Holyst, 1979,Comparative criminology (Lexington:D.C.Heath & Co,),
    【5】Hermann Mannheim,1965,Comparative criminology:A test book,Volume one (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
    【6】Jozsef Viph, 1991,Fundomentals of criminology (Budapest:Eotvos Lorand University Press,),
    【7】Framk Schmalleger, 1995, Criminology today(Englewood Cliffs, NewJersey:Prentice Hall,
    【8】Framk Schmalleger, 2002,Criminology today : An integrative introduction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9】Larry J. Siegel, 1995, Criminology : Theories, patterns,and typologies, 5th ed. (Minneapolis/St. Paul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0】Frenk Schmalleger,1996,Criminology today (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1】J.E.Hall Willianms,1982,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 (London:Butterworths,)
    【12】Larry J.Siegel, 1995, Criminology: Theories, patterns, and typologies, 5th ed. (Minneapolis/St.Paul:West Publishing Company,)
    【13】Frank E.Hagan, 1998, Introduction to crimin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criminal behavior,4th ed, (Chicago:Nelson-Hall Publishers,)
    【14】Becke, Peter, Wetzell, Richard. F: 2006,Criminals and their scientists: the history of criminology in international perspotites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erman Histirical Institute Washingtom,D,C,)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