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独幕剧圣手”的转向与拓展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林(1893——1974)是中国现代喜剧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因其早期创作获“独幕剧圣手”之美称。本文以西林从抗战到建国时期的后期喜剧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教材中西林早期喜剧研究成果为起点,将后期喜剧创作与前期相互观照,通过对剧作文本结构、冲突、人物、语言等要素的分析比较,提炼出西林后期喜剧的特定模式和类型。全文除导言、结语外共分三章。
     第一章研究抗战时期创作的独幕喜剧《三块钱国币》。通过与早期喜剧模式的比较,总结出西林独幕喜剧的创新之处:创作视野从“客厅”转向“院落”;注重现实环境对人物的影响;知识分子人物对自我的关注转向对民众的同情;“是与是”冲突转向观念与“是与非”的混合冲突;戏剧形态也由机智幽默喜剧转向讽刺喜剧。
     第二章研究抗战时期创作的多幕剧《妙峰山》。分析在多幕剧中如何通过拓展时空来表现现实,在抗战的现实题材和作者熟悉的婚恋母题的结合中获得丰富的舞台效果,并巧妙地将重叠式冲突转化为“是与是”冲突。在音乐、意识与幽默手法上吸纳萧伯纳喜剧之长,通过知识分子主角的重塑与艺术手法的丰富,构建歌颂喜剧的美学形态。
     第三章研究建国后创作的六幕剧《孟丽君》。通过对特定时代创作缘起的分析,提炼出具有“多重悬念”的严谨结构,隐喻式的“香草美人”情结与男女主人公的“谎言模式”。通过挖掘该剧对中国传统戏曲手法的借鉴,厘清剧作者的“话剧向戏曲学习”之途,并确立该剧的喜剧形态为“浪漫传奇”剧。
Ding Xilin is a special dramatist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omedy in China. He was well known as "The Greatest Writer of Monodrama".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his later period of comedy and bases on research in a textbook called Thirty Years of Modern Literature in China. Compared with earlier comedy writing and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conflict, figures and language, the special model and type of later comedy has been carried out. Except introduction and epilogue, this paper is separated to three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the research emphasized on monodrama called Three Yuan of Station Currency. Compared with earlier comedy, the creativity has been find out in later monodrama, such as view of writing was from "living room" to "yard",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the intellectuals put their passion to populace from self care. And conflict of "right and right" transferred to concept and conflict of "right and wrong". Thus the drama configuration was form witty humor comedy to satirical comedy.
     In chapter two,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full-length drama called Miaofeng Mountain. Analyzing how to expand space time to manifest reality, gain abundance stage effect in the connect of theme of war of resistance and the familiar theme of dramatist, and transferring the overlap conflict to the conflict of "right and right". Absorbing the style of Bernard Shaw such as music, idea and humor, through reshape the educated figures and enrich the way of art to construct the esthetic morphology.
     In chapter three, a six-act play called Meng Lijun was researched. Analyzing the writing origin of special era, the strict structure with multiplex suspense, metaphorical "Page Miss Glory" and falsehood model of host and hostess has been defined. To figure out the learning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nd clarify the way of "drama learn from opera", the romantic and legend drama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its comedy morphology.
引文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1温儒敏、拿宪瑜等:《中国岘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5页。
    [1]西林:《爱因斯坦以前之力学》,《申报星朗增刊》第169期,中华民国11年12月31日。
    [1]艾思奇:《抗战文艺的动向》,《文艺运动史料选》(第四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
    [2]克刚:《西林先生的微笑--忆独幕剧<三块钱国币>的创作经过》,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44-45页。
    [3](英)马·艾思林:《戏剧剖析》,罗婉华译,中国戏剧出版,1981年版,第95页。
    [1]廖震龙:《愉快的谈心》,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1]孔庆东:《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出版社,1992年笫1期,第178页。
    [2]孔庆东:《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出版社,1992年笫1期,第176页。
    [1]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喜剧研究》,1992年5月,第16页。
    [1]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喜剧研究》,1992年5月,第34页。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1]胡宁容《谈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田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页。
    [2](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埋论》,徐士瑚译,中国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页。
    [3](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徐犬瑚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287页。
    [1](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页。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1]许之乔:《说林剧作试论》,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2]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喜剧研究》,1992年5月,第1页,第6页。
    [1](加)诺思罗普·弗莱等:《喜剧:春天的神话》,傅正明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喜剧研究》,1992年5月,第6页。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1页。
    [2]都啸:《西林的新作》,《申报》,1941年10月12日。
    [1](日)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39页。
    [2](日)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135页。
    [1]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戏剧研究》,1992年5月,第5-6页。
    [1](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93-194页。
    [2]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戏剧研究》,1992年5月,第18页。
    [1](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257页。
    [1]陈独秀:《论戏曲》,新小说,1905年2月。
    [1]西林:《西林剧作全集》(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493页。
    [1]张健:《论西林与萧伯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
    [2]《晨报副镌》,1926年12月。
    [3]作者注
    [4](英)佛兰克·赫里斯:《萧伯纳传》,外国史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6页。
    [1]转引自(英)佛兰克·赫里斯:《萧伯纳传》,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05页。
    [2]转引自(英)佛兰克·赫里斯:《萧伯纳传》,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1]西林:《孟丽君》前言,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2]西林:《孟丽君》前言,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困国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3]李健吾:《孟丽君》,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页。
    [1]李健吾:《孟丽君》,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页。
    [1]转引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41页。
    [2]西林:《孟丽君》前言,《西林剧作全集》(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307页。
    [1]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1页。
    [2]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戏剧研究》,1992年5月,第17页。
    [1]转引自(日)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71页。
    [1]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戏剧研究》,1992年5月,第19页。
    [1](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1页。
    [1]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戏剧研究》1992年5月,第23页。
    [2]西林:《译批<十二磅钱的神情>后记》,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3]作者注
    [4](英)马·艾思林:《戏剧剖析》,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99页。
    [1]西林:《智取生辰纲》前言,《西林剧作全集》(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第410页。
    [1]西林:《戏剧语言与日常讲话有别》,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77页。
    [1](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1]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喜剧研究》,1992年5月,第31页。
    [1]廖震龙:《愉快的谈心》,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第43页。
    [2]朱伟华:硕士论文《西林早期喜剧研究》,1992年5月,第32页。
    [1]西林:《雷锋塔》前言,《西林剧作全集》(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3页。
    [2]西林:《胡凤莲与田玉川》前言,《西林剧作全集》(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95页。
    [1]西林:《牛郎织女》前言,《西林剧作全集》(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第163页。
    [2]转引自(英)斯泰恩:《现代戏剧的理论与实践》,郭健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134页。
    1、 西林.西林剧作全集(上下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2、独幕剧选(1-2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 李健吾.李健吾喜剧评论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4、 凌叔华.凌叔华文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5、袁牧之.袁牧之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7、 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2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8、 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M],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
    9、(挪)易卜生.易卜生戏剧四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0、(英)乔治·萧伯纳.萧伯纳戏剧选[M],潘家洵、老舍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11、(英)乔治·萧伯纳.萧伯纳戏剧三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 孙庆升.西林研究资料[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4、 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童道明.他山集--戏剧流派、假定性及其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6、 田本相.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12、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 朱立元.黑格尔戏剧美学思想初探[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
    2、 余秋雨.戏剧审美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 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 胡星亮.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思潮[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5、 胡星亮.中国现代喜剧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3、王朝闻.论戏剧[M],重庆:重庆戏剧出版社,1987.
    14、饶芃子.中国戏剧比较教程[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5、夏写时,陆润棠主编.比较戏剧论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16、向培良.中国戏剧概评[M],上海:上海泰东书局,1929.
    17、张健.中国现代喜剧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张健.中国喜剧观念的现代[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张健.幽默行旅与讽刺之门--中国现代喜剧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0、宋宝珍.残缺的戏剧翅膀--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史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21、胡德才.中国现代喜剧文学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2、谭霈生,路海波.话剧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23、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4、朱栋霖,王文英.戏剧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25、李道增,傅英杰.西方戏剧·剧场史[M](上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6、黄爱华.20世纪中外戏剧比较论稿[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7、孙书磊.中国古代历史剧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8、周宁.想象与权利:戏剧意识形态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9、马威.戏剧语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30、李醒.二十世纪的英国戏剧[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31、卢昂.中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32、南大戏剧论丛(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3、文艺运动史料选(第四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34、亚里斯多德.诗学[M],贺拉斯.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5、亚里斯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36、(英)昂利·柏格森.笑--论滑稽的意义[M],徐继曾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37、(苏)霍洛道夫.戏剧结构[M],李明琨、高士彦译,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
    38、(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M],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39、(英)阿·尼柯尔.西欧戏剧理论[M],徐士瑚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0、(美)马·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41、(英)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42、(美)乔治·贝克.戏剧技巧[M],余上沅泽,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3、(德)黑格尔.美学(1-3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4、(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45、(日)河竹登志夫.戏剧概论[M],陈秋峰、杨国华泽,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46、(英)J·L·斯泰恩.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第1-3集)[M],周诚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47、(美)罗伯特·科恩.戏剧[M],费春放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8、(英)佛兰克·赫里斯.萧伯纳传[M],黄嘉德译,上海:外国文艺出版社,1983.
    49、(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50、(加)诺思罗普·弗莱.喜剧:春天的神话[M],傅正明、程朝翔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51、(意)克罗齐.美学的理论[M],田时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2、(美)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泽文出版社,2008.
    53、 易卜生评论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1、 朱伟华.西林早期戏剧研究[J],北京:文学评论,1993,(3).
    2、 宇文.北京的空气[J],北京:现代评论,1926.
    3、 吴启文.西林谈独幕剧及其他[J],北京:剧本,1957.
    4、 陈瘦竹.论西林的喜剧[J],北京:喜剧论丛 1957,(3).
    5、 赵景深.文坛忆旧·西林[J],上海:上海书店,1983.
    6、 胡星亮.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论20世纪50至60年代的“话剧民族化”探索,南大戏剧论丛(贰)[J],北京:中华书局,2006,(8).
    7、 陈瘦竹.论西林的喜剧[J],北京:喜剧论丛,1957,(3).
    8、 孔庆东.西林剧作“欺骗模式”初探[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
    9、 孔庆尔.试论西林剧作的唯美倾向[J],北京:现代文学丛刊,1995.
    10、 孔庆东.西林剧作的性心理[J],北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
    11、张健.重读西林--对于西林喜剧的再探讨[J],北京:戏剧杂志,1993.
    12、张健.三十年代中国现代讽刺喜剧论略[J],安徽:安徽大学学报,1999,(8).
    13、张健.论西林与萧伯纳[J],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6).
    14、张健.论英国作家对西林喜剧的影响[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2000.
    15、徐蔚.重读<孟丽君>兼谈史剧的娱乐化与民族化倾向[J],无锡:江南大学学报,2004.
    16、傅安辉.试论西林喜剧<妙峰山>的思想内容[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17、冯涛.王尔德与西林:机智喜剧之比较[J],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7.
    18、徐志超.论西林幽默喜剧的艺术特色[J],南昌:南昌大学学报,1994.
    19、张艳梅.从“戏作”到“宣教”--论西林创作模式的转变[J],山东: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4.
    20、莫珊珊.从另一片天地走来的西林和他的独幕喜剧[J],四川: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
    21、彭耀春.“新月”三剧作家论[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1992.
    22、刘小卉.西林、袁牧之独幕喜剧之比较[J],北京:艺术百家,2002.
    23、徐念一.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三座丰碑--评西林、王文显和杨绛的幽默喜剧[J],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24、过娜平.李健吾西林戏剧之比较[J],河北: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
    25、王志清,王玉琴.诗人与社会活动家--西林与萧伯纳戏剧之比较[J],山西: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6、秦文.理智与情感的失衡--萧伯纳女性形象得失谈[J],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4,(3).
    27、陈娟.时空之间看西林和陈白尘的喜剧佳作[J],浙江: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28、王洪生.双峰并峙 二水分流--论西林、陈白尘的戏剧创作[J],上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9、张弘.萧伯纳哲理喜剧“人与超人”探析[I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 1996,(4).
    30、王景丹.话剧语言以及在白话文运动中的意义[J],吉林:长春大学学报 2001,(6).
    31、易晓明.从问题剧看萧伯纳的思想倾向[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 1999,(2).
    32、冯涛.王尔德与西林:机智喜剧之比较[J],南京:江苏社会科学 1997,(6).
    33、(美)雷勤风.从客厅到战场--论西林的抗战喜剧,<妙峰山>[J],北京:当代作家评论,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