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宁夏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这些矛盾在西部民族贫困地区表现尤为突出。目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已确立,解决“三农”问题,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和社会稳定。但由于农业和农村发展天然的弱质性,投资存在着风险较高、投资周期较长、回报率不稳定等特点,支农投入更多只能依靠财政资金单方面挑大梁。而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规模有限和“三农”投入资金缺口大的双重难题,在短时问内也无法彻底解决,同时当前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效率较低在短时期内也无法改变。因此为了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大框架下,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更加迫切,只有抓住历史改革机遇,不断提升有限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的使用效率,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杠杆和“四两拨千斤”的功能,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入“三农”,才是解决“三农”发展资金瓶颈的根本出路。
     宁夏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三农”发展最大的难题还是资金短缺。一方面,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急需大量资金;另一方面,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受投入规模限制,无法彻底满足“三农”发展需求,同时商业资本和其他社会资金‘嫌农爱城’,农村自身资金也被大量抽走,资金瓶颈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因此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也是进一步深化宁夏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改革和缓解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难题的现实需要。虽然近年来,宁夏各级政府致力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改革和创新,按照总量稳定增加、比例逐步提高的要求,采取机制激励、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地方配套、资金整合等多种措施,对财政投资的重大支农项目重点跟进、绩效考评,建立健全的、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使用管理机制,先后在“一卡通”、“村级互助资金”、“以拨改投”、搭建地区财政性专业农业融资平台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许多成就也被国内推广和应用,已经建立起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为全区“三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机制。但也要看到目前在宁夏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存在着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部门多,缺乏整合机制;管理机制的不科学,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使用效率低;支农渠道单一,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农业积极性不高及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实施效果较差等诸多问题,都亟需改革和创新。
     本文从梳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相关概念和理论出发,顺应当前中国公共财政改革和强化民生财政的大趋势,牢牢把握目前国内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最新动态和基本要求;通过详细的实证分析了目前宁夏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现状和存在问题;系统性的阐述了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的必要性和意义;在综合考虑宁夏目前“三农”实情的基础上,明确了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必须实现引导多元化的支农投入、推动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使用效率等目标;最后提出了宁夏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的路径,包括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的整合机制、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运作机制、财政引导多方合作投入三农机制、财政与金融联动机制及考核评价和监督机制等。并通过对宁夏十数个案例进行详实分析,进一步提出和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已拨改投方式”、“先担保、再考核、后奖补”等机制,积极引导和激励商业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国外资金共同投向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建立“政府+政府投融资平台+金融机构+奶牛养殖园区+饲料供应企业+奶制品加工企业+保险公司”的“7方”合作等多种合作机制,加快地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引导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多元投入机制,完成自治区扶贫攻坚任务;利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国有平台投放,建立起为“三农”服务的区域性农村金融体系等等。
     本文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改变过去国内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创新工作中,往往只是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创新工作看成是财政部门或者政府主管部门单方面的事情,忽视了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创新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财政部门与金融组织、龙头产业化企业、外国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方进行合作和联动,以及资金与产业结合,更要通盘考虑国家整体的税制改革和各地“三农”发展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提出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的路径和措施。只有这样,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才会有它的生命力和实践价值。
     本文的研究是通过对宁夏具体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的路径分析,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对个案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将有利于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有利于推动更多投资主体投入农业和农村,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解决“三农”发展资金短缺难题。
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impact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owever, these are lots of issues still very serious in western minority poverty areas, including weak China's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lagging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large rang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gap. Now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at "promote agriculture through industry","town-driving-country", and "industry re-feeding agriculture" has been established. Solving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nd ensur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will be conducive to maintain steady and rapid growth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stability. Whereas due to the weak nature that high risk investment, long investment cycle and unstable rate, the support for agriculture are more rely on the fiscal investment. And the inadequate financial support of " three rural issues" and limited supporting of national finance for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re problems which are not be able to completely solve. At the same time, the current low efficiency of funds is also a reality.
     In order to keep the rural social stability and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under the big frame of public finance system reform, th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funding mechanism is more urgent. So the primary task is seizing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to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limited usage of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efficiency, functioning the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and guiding the various social funding put into the rural areas. Only above measures can solve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the three rural issues".
     As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s, Ningxia has a big probl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 That means a shortage of funds. On the one hand, modern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a lot of money.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s limited by input, then the fund can't completely meet the "three rural" development needs. At the same time, business capital and other social capital are urban-oriented and departed from the countryside, make the rural capital fled and bottleneck problem occurred. So that innovation finance support agriculture funding mechanism is Ningxia's reality that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and solve the issue of inadequate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upport. Although Ningxia is committed to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ubsidies in recent years by taking a variety of measures to increase fund support, such as implementing incentive mechanism, replacing subsidies with awards, building and following-repairing, using fiscal interest discount funds, local matching, and integrating capital. At the same time, the regional government implements the policy that supporting and guiding, making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stablishing a sound and performance oriented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the major fiscal investment projects. Basic on that, these are significant results in many aspects by the use of "all-in-one-card","mutual village fund"," investment replace appropriation", and building lots of regional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financing platform. Most of those achievements have also been domestic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and setting up a more stable growth mechanism of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Through that mechanism pro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three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a strong funds guarantee mechanism. In the meantime, we must know that the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n Ningxia exists some problem-the capitals are diversified by variou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ere is a lack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not scientific; financial service efficiency of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s low; the support channel is single make capital investment enthusiasm for financial capital; and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effect is ineffective. All those problems are in urgent need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y of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this paper conform to China's current reform of public finance and strengthening the people's livelihood finance trends, and finnly grasp the latest trend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innovation of the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nput mechanism. Furthermore, through detaile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n Ningxia,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input mechanism. In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reality of "three rural issues" in Ningxia, the paper is realize the following goals for innovating the mechanism of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to guide diversified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promote regional agricultural economy structure adjustment, Implement the 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and increasing the servic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funds. 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on path of fiscal agriculture input mechanism in Ningxia,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gration mechanism for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upporting and setting up the following mechanisms:the mechanism for operating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the mechanism of developing special advantage industries by multi-party cooperation, the mechanism of fiscal and financial linkage and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etc.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zens case in Ningxia, the paper brings forward same innovative concepts for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investment replace appropriation" and "First guarantees, then evaluate and awards" mechanisms; actively guiding and encouraging commercial capital, private capital and foreign capital to regional agricultural advantage industries; establishing a seven party cooperation mechanisms that "government +government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latform+financial institutions+Dairy farming park+feed supply enterprises+dairy products processing enterprises+insurance company". All the above measures can speed up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advantage industry development. With profitability financial concept, we can increase the rural public products supply, promote the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lead to establish multiple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ubsidies, complete the crucial autonomous poverty alleviation task, make use of state platform to put into fiscal funds and set up regional rural financial system to settle "three rural issues" and so on.
     The deeper meaning of the paper is to change the past pattern which was often just consider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ubsidies to be a responsibility for finance department or the competent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That opinion would let us ignore the financial funds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nnov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It needs financial sector, financi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leading enterprises, foreign organizations and farmer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go together and cooperation. Moreover, combined with industry and capital, we need more overall consideration to the reform of national tax system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ree rural issues". Only in this way, th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about financial support agriculture funding mechanism innovation will have vitality and practical value.
     Based on the path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of the financial funds mechanism for supporting agriculture in Ningxia, this paper make a conclusion that the innovation investment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financial subsidies will directly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funds, adding investment subjects in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settle "three agriculture issues".
引文
① 李芝兰:《转型期中国政府农业投资的规模与结构分析》,《开发研究》2006年第6期,第42-46页。
    ② 孙文祥,蔡方:《我国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实证研究》,《财政研究》2005年第11期,第25-28页。
    ③ 钱克明:《中国“绿箱政策”的支持结构与效率》,《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期,第41-45页。
    ① 朱湖根,万伦来,金炎:《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第28-34页。
    ② 曹子坚,魏巍等:《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4期,第72-75页。
    ③ 王敏,潘勇辉:《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研究》2007年第5期,第99-106页。
    ④ 安广实:《我国财政对农业投入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9期,第43-47页。
    ⑤ 孙潭镇,石刚:《现代中国农村财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45-56页。
    ⑥ 朱钢:《我国财政支农规模问题分析》,《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10期,第15-22页。
    ① 何振国:《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8月,第4-10页。
    ② 陈池波、胡振虎: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模式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76-79页。
    ③ 朱刚、贾康:《中国农村财政理论与实践》,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1月,第10-14页。
    ④ 崔元峰、严立冬:《基于DEA的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第37-41页。
    ⑤ 张元红:《财政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周期性波动》,《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4期,第2-12页。
    ⑥ 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第38-43页。
    ① 孙文样、蔡方:《我国财政支农经济绩效实证研究》,《财政研究,2005年第11期,第24-27页。
    ② 魏朗:《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对1999-2003年农业生产贡献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第11-16页。
    ③ 熊吉峰:《财政支农绩效的数量分析》,《统计观察》2006年第2期,第81-82页。
    ④ 蔡跃洲:《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评价》,《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第32-39页。
    ⑤ 俞培果、蒋葵:《农业科技投入的价格效应和分配效应探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7期,第54-63页。
    ⑥ 唐朱昌、吕彬彬:《财政支农政策与农民收入增长:总量与结构分析》,《江淮论坛》2007年第2期,第32-36页。
    ① 苏 明:《中国地方财政农业投入的现状与政策取向》,《经济纵横》1997年第10、12期,第27-32页、第21-26页。
    ② 何振国:《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8月,第4-10页。
    ③ 匡远配:《中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8月,第54-67页。
    ④ 郭玉清:《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实证分析》,《财政问题研究》2006年第5期,第32-36页。
    ⑤ 何振国:《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第4-10页。
    ① 曾福生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效果评价-以湖南衡山县为例》,《系统工程》2007年第11期,第72-75页。
    ② 陈池波,胡振虎:《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模式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76-79页。
    ③ 玉宝、王瑾:《关于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益的思考》,中国农村研究网,2003年11月。
    ④ 郭蕊:《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选择》,《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第93-95页。
    ⑤ 周志霞、卫波等:《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讨》,《理论探讨》2007年第5期,第107-114页。
    ⑥ 匡远配:《中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8月,第102-136页。
    ⑦ 王胜:《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231-244页。
    ⑧ 王奎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创新研究-基于浙江资金整合研究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3期,第73-77页。
    ① 王旒翔:《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基本设想》,《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年第6期,第23-24页。
    ② 崔元峰,严立冬:《基于DEA的财政农业支出资金绩效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第37--41页。
    ③ 吴建男,刘佳:《构建基于逻辑模型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农业财政支出为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69-75页。
    ④ 胡德仁,刘亮:《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绩效分析及政策选择》,《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⑤ 彭克强:《基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理性反思》,《调研世界》2008年第2期,第7-10页。
    ① 范建刚:《我国财政支农规模优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227-230页。
    ② 杨荣:《构建多元化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7期,第67-68页。
    ③ 李双宝:《构建以农发行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投融资体制》,《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年第7期,第79-80页。
    ④ 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月,第67页。
    ① 管仲:《中国古典文化大成诸子百家卷.管子》,北京:学苑音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4页。
    ② 商鞅:《商君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0月,第14页。
    ③ 管仲:前引书,第24页。
    ① 这种隔阂包括就业机会、享受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及其他公共品上的巨大城乡差异。
    ① 王朝才,傅志华:《“三农”问题—财税政策与国际经验借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28页。
    ② 郭庆旺,赵志耘:《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期,第14页。
    ① 孙文基:《财政学》,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4-15页。
    ②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1月,第57页。
    ① 詹姆斯·M.布坎南:《民主财政论》,穆怀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第38页。
    ② 安东尼·B·阿特金斯,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蔡江南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第45页。
    ① 文小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窘境与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作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7期,第73-75页。
    ② 数据来源:宁夏平罗县农经站,2010年。
    ① 数据引自:2007-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①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44-45页。
    ② 张震龙、姜爱林:《国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考察》,《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年第6期,第1-7页。
    ① 马拴友:《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兼论中国财政的最优规模》,《世界经济》2000年第5期,第89-100页。
    ① 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第38-43页。
    ②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中国农业政策回顾与评价》,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06-107页。
    ③ 崔元峰、严立东:《局域DEA的财政支出资金绩效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9期,第37-41页。
    ④ 欧阳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实证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第19-23页。
    ⑤ 祥智、方松海、庞晓鹏等:《西部地区农户禀赋对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第85-96页。
    ⑥ 万龙:《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下的城乡公共产品统筹供给:理论分析及现实含义》,《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第2期,第31-39页。
    ① 张宁,胡鞍钢,郑京海:《应用DEA方法评测了中国各地区健康生产效率》,《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第92-105页。
    ② 张林秀,罗仁福,刘承芳等:《中国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投资的决定因素分析》, 《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76-86页。
    ③ 涂俊,吴贵生:《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区域农业创新系统评价及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年第4期,第136-145页。
    ④ 楚永生,丁子信:《政府供给界限的均衡分析.生产力研究》2001年第5期,第33-35页。
    ⑤ 戴广:《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经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4年第3期,第43-46页。
    ⑥ 杨友才,赖敏:《我国最优政府财政支出规模—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经济科学》2009年第2期,第34-45页。
    ① 何振国:《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第4-10页。
    ① 米文宝等:《宁夏南部山区的生态贫困与反贫困》,《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第2期,第32-35页。
    ② 以上数字来源于宁夏统计年鉴(2011年).国家统计局,2012年9月。
    ③ 徐晓迎:《浅谈现代农业特征》,《理论与当代》1997年第4期,第五5-6页。
    ④ 曹林奎,高峰:《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第7期,第115-118页。
    ① 黄献光:《美国现代农业的成功之道.《福建农业科技》,1997年第2期,第4244页。
    ② 徐瑜青、张云静:《日本现代农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粮食科技与经济》2003年第4期,第47-48页。
    ③ 孙焕琴:《现代农业建设略论.山西财经大学报,1998年第2期,第27-28页。
    ④ 王伯祥:《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析》,《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0年第10期,第25-27页。
    ⑤ 温卡华:《欠发达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的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第56-62页。
    ⑥ 冯海发:《发展现代农业的几个重点》,《红旗文摘》,2007年第2期,第19-21页。
    ⑦ 秦长平等:《论现代农业的途径选择》,《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4期,第34-42页。
    ① 温家宝:《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北京:2004年2月21日。
    ① 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经济观察报》2003年1月27日第3版。
    ② 陈锡文:《试析新阶段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第12-21页。
    ① 张晓山、崔红志:《三农问题根在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国改革》2001年第8期,第9-11页。
    ② 温铁军:《“三农问题”的症结在于两个基本矛盾》,《群言》,2002年第6期,第12-14页。
    ① 石元康:《罗尔斯》,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41-42页。
    ② 江明融:《公共服务均等化论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43-47页。
    ① 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88页
    ① 马静:《简论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模式选择—对陕西五县(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调查与思考》,《商业研究》,2007年第11期,第04-07页。
    ② 胡振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整和、政合与整壑》,《当代财经》2009年第5期,第28-32页。
    ③ 张力维:《河南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研究》,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第99-104页。
    ④ 李哲,曾令泽:《对酒泉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几点思考》,《现代商业》2010年第17期,第177页。
    ① 本节内容节选自笔者已发表的论文《构建民族地区农业“财政性金融”路径分析》.特区经济,2012年12月,第144-146页
    ① 温铁军:《合作金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出路》,《农村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第44-48页。
    ① Osborne, David and Gaebler,Ted(1992),Reinventing govemment:How to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转自Bishnu Sharma and Jone Wanna,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Reporting in public Sector Qrganisation-Issues and Challeges。
    ② 刘汉屏,周谓兵:《公共支出项目评价方法初探》,《财政研究》2000年第11期,第38-43页。
    ③ 贾康等: 《中国推出财政绩效考核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29期,第2-36页。
    ① 章磊,张艳飞:《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框架及其应用研究》,《当代财经》,2008年第8期,第50-53页。
    ② 陈学安:《建立中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财政研究》2004年第8期,第18-20页。
    [1]巴曙松: 《中国金融转型期社会资金格局的变迁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白钦先,李钧:《中国农村金融“三元结构”制度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毕美家:《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制度研究-基于合作制的经济学与经验分析》,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蔡晐,王德文,都阳:《中国农村改革与变迁-30年历程和经验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曹刚:《西部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论纲》,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曾福生:《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求均衡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7]陈军,曹远征:《农村金融深化与发展评析》,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陈敏:《公司治理与投融资效率研究》,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9]陈锡文:《中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理论·政策·实证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0]陈锡文:《中国政府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4。
    [11]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陈雨露,马勇:《中国农村金融论纲》,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13]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4]程恩富,胡乐民:《新制度经济学》,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15]杜彦坤,张峭:《农业可持续发展融资机制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6]段国旭:《财政资源非均衡协调配置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17]范剑勇:《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异研究》,北京:格致出版社,2008。
    [18]冯薇:《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9]傅艳:《产融结合之路通向何方-中国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有效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0]高坚:《中国债券资本市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1]龚六堂:《公共财政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2]郭树华,梁东,杨琦:《农村金融与农村政策性银行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23]韩金华,希法亭:《金融资本理论研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
    [24]韩长赋:《2011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25]郝寿义:《区域经济学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6]何振国:《财政支农规模与结构问题研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27]贺邦靖:《国外财政监督借鉴》,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8]贺喜灿:《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9]侯军岐:《项目管理理论与农业项目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0]黄建新:《反贫困与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
    [31]黄祖辉,赵兴泉,赵铁桥:《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32]黄祖辉:《中国“三农”问题解析-理论述评与演进展望》,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3]将和平,辛岭:《建设中国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实践》,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4]黎翠梅:《中国农村资金供给的区域差异》,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5]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6]李君华:《产业集聚与布局理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7]李向民:《外国政府如何管理农业》,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8]李友元:《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9]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0]刘斌:《产业聚集竞争优势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1]刘大志:《地方政府竞争与资本形成》,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42]刘玲玲,杨思群:《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3]刘战平:《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4]刘志雄:《中国农产品市场发育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5]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6]鲁育宗:《产业投资基金导论,国际经验与中国发展战略选择》,上海:复旦大学,2008。
    [47]聂华林,李泉:《中国西部三农问题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8]彭建刚:《中国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49]彭剑君:《中国农村财政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50]齐岳,何建国:《2011年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蓝皮书》,宁夏:阳光出版社,2011。
    [51]阮锋儿:《中国农户投融资机制研究—基于资产专用性、合约关系和治理结构的农户投融资选择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2]桑晓靖:《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机制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53]商庆军:《公共财政政策的激励相容机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54]石泓:《中国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55]孙久文:《区域经济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56]孙天琦:《中国西部经济金融发展,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7]孙学文:《中国财政思想史》(上、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58]汤新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9]汪小亚:《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60]王定祥:《农村金融市场成长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1]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2]王群琳:《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缺陷与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63]王胜:《区域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绩效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64]王铁军,黄恒学:《中国地方政府融资22种模式成功案例》,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65]王煜宇:《西部地区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6]文启祥:《产业经济理论前沿,西安交通大学25位博士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7]吴继宽:《新时期财政工作理论与实践(上中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68]吴暇,汪峰:《中国农业企业融资实战解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69]伍艳:《中国区域金融生态与区域金融发展》,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70]武翔宇:《中国农村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关系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1]向宇:《四川省新农村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72]谢丽霜:《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73]谢瑞其:《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4]谢升峰:《促进新农村建设投融资体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5]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6]徐滇庆,李听:《深化农业结构改革,经济命脉系三农》,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7]徐诺:《金融生态论。对传统金融理念的挑战。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78]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79]杨国涛:《中国西部农村贫困演进与分布研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80]杨明洪:《“公司+农户”型产业化经营风险的形成机理与管理对策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1]杨明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理论与政策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2]杨如彦:《中国金融制度创新报告》,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83]杨舜娥:《地方财政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10。
    [84]杨小凯:《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5]姚洋:《自由,公正和制度变迁》,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
    [86]俞雅乖:《政府行为和制度变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例》,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87]张杰:《中国金融制度选择的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88]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和政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9]张进海等:《宁夏经济蓝皮书》(2001-2010年),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2011。
    [90]张雷宝:《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91]张庆亮:《中国农村民营金融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92]张日新,万俊毅:《要素配置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93]张志敏:《政府经济管理绩效研究》,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94]张志元:《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论:基于制度的视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5]赵崇生:《基于金融效率理论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96]赵霞,吴方卫:《农业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供应链管理视角》,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97]郑晶:《中国农业增长及其效率评价,基于要素配置视角的实证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98]中国农村财政研究会:《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与探索》,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9。
    [99]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研究室:《农业政策性金融改革与发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00]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中国西部开发金融制度调查报告》,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101]周立:《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与实践调查》,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02]周文兴。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公共经济与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3]周业安:《金融市场的制度与结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4]朱为群等:《中国三农政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105]财政部农业司:《2009年农业财政工作调研报告及论文汇编》,北京:财政部农业司,2010。
    [106]中国人民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研究小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107]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108]R·科斯,A·阿尔钦,D·斯诺等:《产权学派与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109]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王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0]阿姆斯特朗:《区域经济学与区域政策》,刘乃全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1]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112]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樊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3]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14]刘易斯·卡布罗:《产业组织导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115]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富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16]罗纳德小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的顺序,向市场经济过度中的金融控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
    [117]迈克尔·波特:《竞争力》,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118]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119]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
    [120]泰勒尔著:《产业组织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21]海曼:《财政学》,马海涛,王爱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21韦尔:《经济增长》,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3]希克斯:《价值与资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24]亚当·斯密:《国富论》,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25]亚尔·蒙德拉克:《农业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度量》,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26]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观点—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7]曹子坚:《国家财政收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数量差》,《经济与决策》2007(8)
    [128]陈池波,胡振虎:《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模式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6)。
    [129]陈国绪:《公共财政模式下财政支农政策的选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
    [130]陈孟平:《发达国家政府财政支农方式比较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0(17)。
    [131]崔纪周,崔明洲:《试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与监督》,《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9)。
    [132]杜晓山:《财政和金融手段协调支持“三农”发展》,《中国城乡金融报》2008(4)B03
    [133]杜晓山等: 《构筑农村金融体系,市场多层次、主体多元化》, 《上海证券报》2008(11)
    [134]段少恒:《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目标及其原则》,《。技术与市场》2009(2)。
    [135]方五一: 《制度创新与农业产业化》, 《经济论坛》2004(14)。
    [136]甘勇: 《打造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湖南日报》2009(1)。
    [137]何斌: 《从供求均衡的角度探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 《财税金融》2010(4)
    [138]胡方勇: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经济学研究》, 《金融发展研究》2009(9)。
    [139]胡浩民,张乐柱:《30年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迁与体制改革的问题探讨》,《学术研究》2010(7)。
    [140]蒋难: 《国外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及中国的路径选择》, 《中国金融》2009(7)。
    [141]鞠正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的历史回顾》, 《山东省管理干部学报》2009(7)。
    [142]李建华: 《西部大开发的财政投资政策研究》, 《载财贸经济》2001(7)
    [143]李丽: 《农村金融体系可持续发展之路,以鸡西辖区为例》, 《黑龙江金融》2010(39)
    [144]李铜山,陈明星: 《提高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率》, 《宏观经济管理》2007(10)
    [145]刘英时: 《中美农村金融体系的比较及启示》, 《农村经济》2010(4)。
    [146]刘作祥: 《发展农业产业基金,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经济》209(4)。
    [147]罗于剑: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若干思考》, 《江西农业学报》2005(12)。
    [148]任英: 《日本农业发展经验借鉴》, 《农村财政与财务》2005(3)。
    [149]唐赛: 《南北国家农村金融体系比较与借鉴》, 《商业研究》2009(8)
    [150]唐小明: 《农村金融体系支持新农村建设绩效测定研究》, 《企业导报》2010(5)。
    [151]王清源: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金融发展研究》2010(2)。
    [152]王苏民,高歌: 《创设我国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可行性研究》, 《农村金融》2010(4)。
    [153]杨颢:《农业产业基金样本:河南农业投资基金破冰之旅》,《21世纪经济报道》2010(3)。
    [154]尹孝凡,吕杰:《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财政支农效率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0(9)。
    [155]张微娜,肖诗顺:《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
    [156]张卫东,刘湘东: 《财政支农重在项目管理》, 《农村财政与财务》1999(4)。
    [157]赵鸣骥: 《辽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初见成效》, 《。 农村财政与财务》2006(7)
    [158]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国家财政投资政策》,《载财贸经济》2001(2)。
    [159]周小川: 《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 《载金融时报》2004(12)。
    [160]朱晓会: 《建立河南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问题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8)。
    [161]朱晓会: 《农业投融资创新路径的探悉》, 《当代经济》2009(8)
    [162]Akerlof Akerlof,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rterly Economics 84(3), Aug.488-500.
    [163]Fisher, I.1911, "The purchasing power of money", New York:Macmillan; latest edn, A.M. Kelley: New York,1963.
    [164]JAMES M. POTERBA.Public finance and public choice.National Tax Journal Vol 51 no.2 (June1998) pp.391-96.
    [165]Kenyes,J.M.,1936,"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rate and money" in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eynes,Vol.6 London:Macmillan,1971.
    [166]R.V. Rosa G., H. Kare Kenn R.V. Rosa G., H. Kare Kenn, "Interest rate and central bank", Money,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1951 "Lenders'preferences, credit rationing and the effectualness of monetary policy",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 Aug.1957.
    [167]Stiglitz and Weiss Stiglitz,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June 1981.
    [168]Stiglitz,J. and Weiss,A.1981,"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1 (3).June:393-410.
    [169]Tobin, "A 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to monetary theor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pp 15-29, Feb.1969.
    [170]国家财政部:《财农12006236号: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2012年。
    [171]国家发改委:《发改农经120052394号:关于整合支农投资的意见和建议》,2012年。
    [172]国务院:《中央一号文件》(2002-2010年)
    [17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国发[2008]29号)
    [174]国务院: 《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2012年国函[2012]130号)。
    [175]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宁夏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