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师德育现状与对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类与文化是共生共存的,而有了文化就有了道德。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中华民族之所以称为礼仪之邦,在于它把文明建立在道德的基点之上。人类文明丰富多彩,三山五岳,五光十色。科学教人求真,道德教人求善,艺术教人求美,宗教教人求圣,生活教人求富。中华文明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开放性、前进性,始终将人的主体性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之中心,而使中华文明成为四大文明中惟一薪火相传,绵延至今的一支。
     科学和人文作为人类探索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自身的两种方法论,形成科学和人文两大思维领域、两大学科领域。两类方法论由于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使人类在某一历史阶段对某种方法侧重不同,而不能真正全面地认识人类自身。反映在教育领域,形成了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本主义教育的对立。工业文明造就了科学主义教育思潮,学校被充当了特殊的“工厂”,学生是为了工业社会而生产的“标准产品”。当人类反思工业化社会在给人类带来福音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对人类自身的伤害。科学主义同样反映到中师的德育现状上,在追求社会本体利益时,忽视个体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德育形式化,德育实效削弱,人文精神的失落,学生精神家园的荒芜。
     本文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以问卷调查为辅,将庆阳师范学校作为个案调查点。在理论上,主要依据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当代品德心理研究成果作为立足点,以素质教育作为出发点,以探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为目标,注意吸纳现代教育的新理念,以人文精神教育为现代德育之丰厚沃土,从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方法的重要意义及作用等方面论述人文精神在中师德育中的渗透。在实践上,通过现行中师德育的评价,说明就德育抓德育,其针对性只能变成就事论事,其实效性容易使学生形成双层人格,因此必须从实践的角度加强德育工作,使德育的目的真正得到实现。
     本文共包括三大部分:引论、本论、结语。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价值,研究范围。第二部分为本文的主体,共分三大块:①市场经济下德育工作的新趋势及其问题;②对中师德育现状的评价;③改进中师德育工作的对策。第三部分为结语,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
     总之,通过对市场经济下德育工作新趋势及其问题的探讨,对现存中师德育现状的评价,中师德育工作对策的思考,使中师德育培养目标更为符合实际,内容更为丰富,体现时代特点,方式方法更符合中师学生品德形成的特点及规律,使中师德育工作更富有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更具有操作性,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
Human and culture coexist with each- other, however, moral comes from culture. Culture is a nations life moral is the soul of the culture. China is a polite nation .It is because they build their culture on its moral. Man's culture is colorful and broad, plentiful. Science teaches us how to find the truth, Moral teaches us how to find the kindness, the art tells us how to find beautiful things, and religion helps us to know what is nobility. Life teaches us what is meaningful. Chinese culture put human function, as the center of material culture, metal culture, and institution culture using its opening and broad mind .so Chinese culture became the only culture remained of the four great cultures.
    Science and human culture are two main methods for us to seek the truth of the world and to know the society and ourselves. It made up of the two domains of science culture and human culture. They play two different roles in human developing process .In different periods .Man puts stress on different things so we cannot understand human itself completel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t formed the confron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the science, the doctrine of human culture. Industrial culture leads the thought of science .so school works as a place of factory to produce the standard products-student. When we think about the advantages that industrial country brought to us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to know the harmful things that brought to us. From moral education of normal school we also can see the effects of science doctrine. When we are seeking the interest of society .we ignore the developing of individual student so .It caused the formalization of the moral-education, Its function is very poor .we cannot
    find the spirit of human culture from our student.
    In my thesis, I made an inquiry in Qing Yang Normal School according to the thought of human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mental education to find students human culture education quality. From the target contents of moral education to study the human culture education in Normal school .In the end, I found that in normal education if we just emphasize the formalization of it and ignore the other sides, the results would be the students' double personalities.
    There are 3 parts in my thesis, leading part, body part and conduction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learning significance and domain .the second par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ittle parts. 1 The demands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endency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 2 The content of Normal school education 3 The solutions to Norm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problems .The third of the thesis is the main idea and the conclusion.
    In a word, from market economy its demands and features of new moral education in new period, problems in Normal school education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educate the students to suit the demands of the society and give moral education a more plentiful content, to embody the characters of our period. Our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go with the forming and rules of Normal school students moral.
    Then let's try our best to carry on the Norm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ore meaningful and practical .To reach the unity of the science theory and human culture.
引文
(1) 白先同:《德育新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2) 王啸、鲁洁:《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第3期。
    (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1972),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19页。
    (4) 班华:《近10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教育研究》1999年第2期。
    (5)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2页。
    (6) 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7) 陈桂生:《教育学研究对象辨》,《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4期。
    (8)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9) 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下),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13页。
    (10) 陈伯璋:《教育思想与教育研究》,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10页。
    (1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61页。
    (12) 宋乃庆、徐仲林、靳玉乐编著:《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13) 赵振环、赵波:《论中学德育课程的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14) 钱中文:《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理论》,《新华文摘》2002第8期。
    (15) 同上。
    (16) 参阅潘文生:《对甘肃省中师德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17) 参阅任万军:《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18) 参阅潘文生:《对甘肃省中师德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19) 同上。
    (20) 胡守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11-112、164页。
    (21) 涂尔干著,崔载阳译:《道德教育论》,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48页。
    (22) 麦克莱伦:《教育哲学》,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25页。
    (23) 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12页。
    (24) 胡守编著:《中小学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新知出版社1957年版,第28-29页。
    (25) 同上,第28-29页。
    (26) 同上,第101-102页。
    
    
    (27) 同上,第101-102页。
    (28) 胡守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4页。
    (29) 舒金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559页。
    (30)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31) 《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5日。
    (32)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33) 《课程·教材·教法》2002第10期。
    (34) 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35) 张大钧:《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第254版。
    (36) 解思忠:《国民素质读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87页。
    (37) 欧文·拉兹洛:《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20日第3版。
    (38)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3-5页。
    (39) 刘佛年:《整体优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序言)》,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 顾冷沅、吕达:《面向未来的基础学校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4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42) CCTV—10:《城市平台》2001年12月30日。
    
    
    1、胡厚福:《德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版。
    2、舒金城:《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中国商业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版。
    5、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下),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2月版。
    6、科恩:《自我论》,三联书店1986年12月版。
    7、黄煜峰、雷雳:《初中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8、李如密、孙元涛:《新世纪教师教学艺术策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7月版。
    9、杨荣春:《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
    10、毛亚庆:《从两极到中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1、宋乃庆、徐促林、靳玉乐:《中国基础教育课程和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1月版。
    1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13、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
    15、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版。
    16、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版。
    17、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18、国家教育部:《中等到师范学校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9、林泰、朱元良、张德:《大学德育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20、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2月版。
    21、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22、郝克明、谈松华:《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23、本书编写组:《创造性思维原理与方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5月版。
    24、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工作文件汇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版。
    25、国家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中等师范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师范教育》2000
    
    年第3期。
    2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人民教育》1999年第7期。
    28、潘文生:《对甘肃省中师德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29、任万军:《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5月。
    30、庆阳师范学校:《甘肃省庆阳师范学校校史》,1999年4月编印。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