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大学生角色人格之民主关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格教育是在素质教育讨论中所引发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群体角色人格,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群体所应具有的素质。本文以社会学的“角色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角色”与人格的社会规定性之间的联系入手,撷取角色人格这一视角,在多学科的视野里来解读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从角色的行为来看,角色的扮演者的价值观决定他们的行为取向,使具有不同的气质人格的他们在行为中表现出一种趋同的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与角色相对应的人格特征。所以,我把价值取向看成人格要素的核心所在,也据此把价值取向作为本论文的主线,从而使文章的论述和结构前后保持贯通。
     从某种意义来说。当代大学生因其是一种较特殊的社会存在而备受关注。“当代大学生”这个社会角色在与社会环境(社会、学校、教师)的联系中得到确认、设定和归属。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角色人格的塑造突出了自由、平等独立的特性,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大学生的民主价值取向。随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大学生角色人格的民主诉求就会愈发突显。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当代大学生角色人格的民主诉求对教师的权威是一定意义和一定程度上的对立,因此,这种诉求更期待教师的关怀回应。
     现代意义上的认同更表现为一种宽容的认可态度。这意味着我们所面临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多,意味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选择将得到合理的尊重。至此,可以看出,认同的外延已经延伸为一种宽容的生活态度。在这种态度的关照下,现代的自我才得以真正地多元发展。当代大学生权威认同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透过对认同的现代涵义的理论分析,才能真正感知认同态度所体现的关怀,才能对教育民主关怀的现实途径来进一步地探讨。
     借此,文章想表达的是一种境遇关怀,把学生的实际因素放到了最优先考虑的位置。现代的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单一功能的限定或约束,即你们只能做什么和只能怎么做;而实际中学生的选择会更加侧重于我想做什么。只有了解学生所处的境遇和需求,只有适应这个现实而变革,教育才能保持生命力,才能继续开发和指导人们的生活。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更关键是教师如何发挥价值引导作用。论文是想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群体角色人格特点的深入分析,看到他们需要帮助和服务的方向,来确立一种新的教师观。这种新教师观要求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an initiative hot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quality education discussion. Role-person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groups is the proper (deserved)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groups. The paper selected the basic concept "character" in the sociology as the juncture (a turning point). Proceeded from (started with, began with) the social standardize of personality, and pointed that social role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s confirmed, established and classified in the contact (connection) with social environments such as society, university and the schoolteachers. From the view of role behavior, the value of role players decide their behavior inclination (orientation), which made the students who had different disposition (temperament) quality show the tendency if similar behavior mode. Thus they formed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 which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rol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 group is a kind of special existence .The mould of their personality, which has s
    pecial characters, reflected the values tenden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 special contemporary cultural background. Take the advantage of this, the paper tried to express a kind of circumstances solicitude, which put practical factor of students to the utmost precedence position. Modern education should not remain at the level of restraining (binding) students to a single function, namely, it should not tell students what to do and how to do ;but in reality students choice will lay special emphasis on what they what to do .Only by knowing students circumstances and requirements (demands ) and adjusting to the situation ,the education can remain vitality (life-force ) to exploit and guide (direct ) people' daily life .In real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key is how the teacher play the directive role .The paper tried to comprehend the tendency of students' need and service by analyzing their personality characters and then establish a new kind of teaching mode the new mode demands to set up the equal conce
    p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o intensify teachers' service concept.
引文
1、《韦伯文集》:韦伯,韩水法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版
    2、《美国与中国》:费正清著,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版
    3、《政治科学》: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林震 王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版
    4、《中国人的心理》:〖英〗迈克 彭等著,邹海燕等译,新华出版社1990版
    5、《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美〗英克尔斯·史密斯著,顾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版
    6、《政治社会学》:〖美〗安东尼·奥罗姆著,张华青孙嘉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版
    7、《文明的冲突》:塞缪尔·亨廷顿著,新华出版社2002版
    8、《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美〗乔纳森·特纳著,华夏出版社2001版
    9、《社会理论的基础》:詹姆斯·S·科尔曼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版
    10、《中国人看中国人100年》:沙莲香等著,新华出版社2001版
    11、《外国人看中国人100年》:沙莲香等著,山西出版社2001版
    12、《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13、《大学之理念》:金耀基著,三联书店2001版
    14、《告别牺牲者的角色》:〖瑞士〗韦雷娜·卡斯特著,李妍译,北京出版社2002版
    15、《角色:人的行为选择》:温泉信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版
    16、《知识人的社会角色》:〖波兰〗弗·兹纳涅茨基著,译林出版社2000版
    17、《教育文化学》:郑金洲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版
    18、《教育哲学》:周浩波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教育社会学》:吴康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后现代的认同政治》:孟樊著, 台湾扬智文化事业出版2001版
    21、《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杨鑫辉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单中惠 杨汉麟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23、《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24、《现代大学文化学》王冀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精神与教育》:王坤庆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版
    26、《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版
    27、《当代大教育引论》:谷成久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
    28、《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陈秉公,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版
    29、《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0、《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版
    31、《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版
    32、《中国学术通论》:钱穆著,台北学生书局1977年版
    33、《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申永荷著,人民出版社2001版
    34、《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翟学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版
    35、《弗洛姆文集》:弗洛姆著,冯川等译,改革出版社1997版
    
    
    36、《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美〗B·R·赫根法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版
    37、《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李景鹏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版
    38、《影响力》:〖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版
    39、《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版
    40、《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朱小蔓,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41、《迎接21世纪的挑战——校园文化面面观》:张铁锁主编,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
    42、《素质、方法、创新》;文辅相《高等教育研究》1999:1
    43、《德育教育中应强化人格教育》:高延龙郭涛,《延安大学学报》,1995:1
    44、《大学生新型人格塑造与高校德育教学的改革》;罗北雁,《兰州大学学报》,1997:2
    45、《论青少年人格发展和人格特点》:肖存,《青少年导刊》,2001:6
    46、《作为范型的文化研究:权力分析,还是历史分析?》:袁新,《东方论坛》,2001:2
    47、《完善社会控制系统对德行代价补偿的激励功能》:俞世伟,《社会科学》,2000:12
    48、《论家长本位与“权威主义人格”》:马庆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
    49、《试论人格形成的选择机制》:郑荣双 严全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50、《人格的解体与重构》:徐强,《哲学研究》,2000:6
    51、《论权力与人格》:邢植朝。《海南大学学报》1998:12
    52、《应当与是——从道德命令到道德关怀》:马云驰,《深圳大学学报》,1999:8
    53、《走向自我成长型教师培养的高师素质教育》;朱小蔓 杨一鸣,《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1
    54、《批评与反思:师生冲突的社会学分析》:白明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3
    55、《文化、人格与及其教育学意义》:王长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0:1
    56、《青年充权与消权现象》:陈鉴铭,《青年研究学报》,2000:1(香港青年人协会出版)
    57、《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杨心恒 刘豪兴 周运清《南开学报》2002年第5期
    58、《我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实践的历史轨迹与特点初探》:阎世笙,《延安大学学报》,1994:3
    59、《论个体价值取向发展与其道德权威影响源的关系》:寇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1
    60、《论新时期理想和信念教育》:林理宁梓.《南京大学学报》,2001:3
    61、《清理教育地基:对教育若干理念的重新认识》:毛亚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3
    62、《浅淡大学生的权威认同》:相从智 高韫芳,《思想教育研究》,2003:1
    63、《中国青年研究》2002年1-6期(全年刊)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