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尝试对后现代境域中的反本质主义美学加以批判性考究,而贯穿于这一批判性考究过程的核心和主题是美与艺术的定义可能性问题以及由这一问题衍生出的对哲学与艺术在当下的后现代境域中的存在现象的梳理与澄清,或者是反过来,对后现代境域中的美与艺术的定义的问题的批判性考究要通过哲学和艺术的参照来进行。
     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有五章组成。
     第一章通过对20世纪的现代艺术的反形式特征和后现代艺术的反美学特征的考析,突出强调了艺术实践和艺术现实给传统的美学理论带来的冲击,美学的边缘化传达了美学表层化的存在危机。
     第二章则从“终结”的视域分析了“哲学的终结”和“艺术的终结”。作为美学言说两极的艺术和哲学的“终结”从内在理路上也“终结”着美学。“终结”不是消亡,美学的“终结”不是美学问题的隐退,恰恰相反,它使美学问题在后现代境域中得以彰显,最突出的就是美的本质艺术的定义问题必须重新思考。
     第三章是对反本质主义美学对美的本质和艺术的定义的放弃的分析,这无疑是对美本质艺术定义问题的一种思考路径,尽管是否定的路径。我们通过维特根斯坦的建基于“意义即用法”的语用学分析和“家族相似”理论的“语境化”思想、肯尼克对传统美学构筑基础的错误分析以及韦兹直接对艺术是不可定义的强调来突出反本质主义美学对美和艺术定义的放逐。
     第四章承续着第三章而来,通过对反本质主义美学的局限分析,试图发觉在后现代语境中美的本质艺术定义问题的拓展,包括丹托的“艺术界”、迪基的“习俗惯例”和布尔迪厄的“艺术的场域化”。他们都在传统美学思想在面对当下的艺术实践美学现实失效的尴尬处境中,试图打破既定的理论模式和言说路径,延续着这一问题的理论生命。
     第五章基于第四章论述艺术问题时的视域转换,即从“艺术是什么”向“艺术品的资格是如何获得的”问题的滑动,而关注当下的审美现实。当对艺术品的鉴赏不是通过审美而是通过作出一种身份认定的智性判断时,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必定会受到质疑,是判断而不是审美成了后现代的审美实质。这样我们就在变化了的现实中重提审美,通过一种“家族相似”式的剥离,完成审美现实艺术实践设定的审美任务。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set a critical study on anti-essentialism aesthetics in post-modern field. The core and theme of the study is whether beauty and art can be defined, as well as the manifestation conditions of philosophy and art in post-modern field, which derived from it. In other words, the critical study about the definition of beauty and art in post-modern field must be carried out on the basis of philosophy and art.
    Besides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whol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five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based on the study of anti-form feature of modern art in 20th century and anti-aesthetic feature of post-modern art, the dissertation emphasizes the impact which artistic practice and artistic reality bring to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eory. The marginality of aesthetics indicates the crisis of aesthetics in the surface field.
    In Chapter Two,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end of philosophy" and the "end of art" from the point of "end". The "end" of art and philosophy, the two extremes of aesthetics, ends aesthetics itself theoretically. "End" does not mean dying out. The "end" of aesthetics is not the retirement of aesthetic problem. On the contrary, it makes aesthetic problem more distinct in post-modern field. The most evident issue is that the definition of beauty and art must be reconsidered.
    In Chapter Three,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abandonment of definition about beauty and art in anti-essentialism aesthetics. The method of analysis is undoubtedly a new thinking one, although it is a negative one. Some theories are borrowed to stress that anti-essentialism aesthetics abandons to define beauty and art, including Ludwig Wittgenstein's pragmatic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meaning is use" and "family resemblance" about contextual theory, Kennick's incorrect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constructing base and Weitz's theory that art can not be defined.
    In Chapter Four, the dissertation tries to find the expansion of the definition about beauty and art in post-modern field through the limited analysis of anti-essentialism aesthetics. The expansion includes Danto's "Artworld" theory, Dickie's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Bourdieu's "Artistic Field" theory. Under the embarrassment which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oughts cease to be in effect with the current artistic practice and aesthetic reality, they try to break the established theory pattern and expression method, continue the theoretical life of the aesthetical problem.
    In Chapter Five, on the basis of Chapter Four's view conversion of artistic problem, that is, from "what is art" to "how to receive the identity as arts", the dissertation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aesthetic reality. When a work of art can't be understood through aesthetic appreciation, but through rational judgment of identity cognizance, Kant's theory of aesthetic judgment must be called into question. Then it is judgment, not aesthetic appreciation, that becomes the post-modern virtuality. In this way, we bring up again aesthetic appreciation in the changed reality and by means of a somewhat stripping like "family resemblance", accomplish the aesthetic task which aesthetic reality and artistic practice set up.
引文
1 卡尔·波普:《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陆衡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第66页。
    2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249页。
    3 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金泽、何其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248页。
    4 卡里特:《走向表现主义的美学》,苏晓离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年版,第24页。
    1 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艾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38页。
    1 G. H. R. Parkinson, ed., An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London, 1988, P838.见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24页。
    2 “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是吴炫先生“否定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可参见吴炫:《否定主义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5—12页。
    1 Richard Shusterman, Practicing Philosophy: 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ical Life,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1997, P114.
    1 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38—239页。
    2 这里的关于论文论题的研究综述,并没有把所有与本论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及文献开列一个清单,因为虽然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全方位地检索相同甚至是相关的论题研究的状况,但是语言的限制以及很多别的因素使得我们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在这里我们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彰显在相关问题研究中的不同维度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凸出各自研究的理论向度和路径。
    1 麦克唐娜主要关注的是“艺术批评”问题,古德曼的理论重点是“审美征候”,布洛克则强调“审美态度”。详细的论述请参阅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第十二章第六节、第二十四章第二节和第三节。
    2 见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另外,早在《西方美学通史》出版之前,在朱立元先生主编的《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中也分别列两章(第十二章、第二十四章)专门介绍了分析美学和后分析美学。笔者就这两本书作了一下比照,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
    3 我们可以比照一下基本相关的20世纪美学史著作。在张法先生的《20世纪西方美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中,第一章可以看作是对分析美学精神的介绍,主要的角度是在与西方古典美学的现代转型中突出其价值和意义,并不完全是对分析美学的全面的评析。周宪先生在他的《20世纪西方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中突出强调了美学在20世纪发生的两次转向,其中之一就是语言学转向。而对分析美学的介绍只对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而对另外的分析美学家并未涉及。需要提及的是朱狄先生的《当代西方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和《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两本书。在《当代西方美学》的第一章的第十节专门介绍了分析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并且专设第二章介绍美的本质问题。在本书的第四章第五节还专门介绍了乔治·迪基的“惯例“理论。这是笔者所见的最早介绍分析美学的著作。在《当代西方艺术哲学》这本书中的第二章介绍了。
    4 瓦·阿·古辛娜:《分析美学评析》,李昭时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1 Richard Shusterman ed., Analytic Aesthetics, Basil: Basil Blackwell, 1989.
    2 Noel Carroll ed., Theories of Art Today,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3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按“后现代主义”主题进行检索,可以查到从1994—2006年的论文6404篇。
    4 叶知秋:《无美之学:西方美的本质学说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叶知秋:《纯粹美学的视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 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2 牵扯到“审美”我们就有必要提到另外一本著作《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刘悦迪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在此书中作者主要是通过对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在现代性批判的视域中,重建审美精神以试图克服当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表达的是一种重构审美纯粹性的理论情怀。
    3 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4 张彬:《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王天兵:《西方现代艺术批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 J. Habermas, "Modernity——An Incomplete Project", In The Anti-Aesthetics: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edited by Hal Foster, Washington: Bay Press, 1983. P9.
    1 金·莱文:《后现代的转型:西方当代艺术批评》,常宁生、邢莉、李宏编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5页。
    2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190页。
    1 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7, P128.
    2 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7, P129.
    3 David Novitz, The Boundaries of Art,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40.
    1 特·查拉:《1918达达宣言》,见《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上),袁可嘉等编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464页。
    2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14页。
    3 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7, P166.
    1 杰克·德·弗拉姆编:《马蒂斯论艺术》,欧阳英译,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第241页。
    2 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常宁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10页。
    3 埃伦·H·约翰逊编:《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姚宏翔、泓飞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第5页。
    1 金·莱文:《后现代的转型:西方当代艺术批评》,常宁生、邢莉、李宏编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4页。
    2 金·莱文:《后现代的转型:西方当代艺术批评》,常宁生、邢莉、李宏编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4页。
    3 Gianni Vattimo, The End of Modernity: 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rn Cultur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8, P53.
    1 克劳斯·霍内夫:《当代艺术》,李宏、滕卫东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第12页。
    2 David Novitz, The Boundaries of Art,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33—34.
    3 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第599页。
    1 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汪晴、张禾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第302页。
    2 埃伦·H·约翰逊编:《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姚宏翔、泓飞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第106—107页。
    3 爱德华·卢西·史密斯:《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陈麦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第129页。
    1 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2 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7, P177.
    3 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7, P178.
    1 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汪晴、张禾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第309页。
    2 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7, P179.
    3 埃伦·H·约翰逊编:《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第186页。
    4 埃伦·H·约翰逊编:《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第186页。
    1 Lucian Krukowsld, Aesthetics Legacies, Philadcphia: Templc Univcrsity Press, 1992, P195.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98—99页。
    1 Robert C. Morgan, The End of the Art World,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1998, P203.
    2 金·莱文:《后现代的转型:西方当代艺术批评》,常宁生、邢莉、李宏编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4页。
    3 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7, P180—181.
    1 约翰·罗素:《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331页。
    2 Lucian Krukowski, Aesthetics Legacies,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hiladephia 1992, P214.
    3 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7, P134.
    1 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 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158页。
    1 Wladyslaw Tatarkiewicz, A History of Six Ideas: An Essay in Aesthetics, Boston: Martinus Nijhoff, 1980, P48.
    1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58页。
    2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59页。
    3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59页。
    1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76页。
    2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75页。
    1 德里达:《延异》,见汪民安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73页。
    2 德里达:《延异》,见汪民安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72页。
    3 德里达:《多重立场》,佘碧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31页。
    1 德里达:《论文字学》(第一章),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第7—36页。
    2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63页。
    3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68页。
    1 布莱思·麦基编:《思想家:与15位杰出哲学家的对话》,周穗明、翁寒松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第85页。
    2 Derrida: Margins of Philosoph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P293.
    1 克里斯托弗·诺里斯:《德里达》,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第22页。
    2 Derrida: Dissemin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P14.
    3 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访谈代序”,第15页。
    1 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第58页。
    2 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第72页。
    3 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第95页。
    1 Gianni Vattimo, The End of Modernity: 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rn Culture, 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1988, P52.
    2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5页。
    3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32页。
    4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4页
    1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66页。
    2 A. Debeljak, Reluctant Modernity: The Institution of Art and Its History Forms, Lanham: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1998,P173。转引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80页。
    1 J. M. Bernstein ed.,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P4.
    2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34页。
    1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79页。
    2 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46页。
    3 T·W·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页。
    4 T·W·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570页。
    5 T·W·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538页。
    6 T·W·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6页。
    1 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难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93页。
    2 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第715页。
    3 T·W·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页。
    1 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第121页。
    2 T·W·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7页。
    3 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348页。
    4 T·W·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22页。
    1 T·W·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265页。
    2 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第297页。
    3 T·W·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86页。
    1 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98页。
    2 A. C. Danto, After the end of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css, 1997, P4.
    3 A. C. Danto,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Harvard Univcrsity Press, 1981, Pⅷ.
    4 A. C. Danto, After the end of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4.
    1 A. C. Danto, after the end of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87.
    2 关于丹托的艺术界理论,我们将把它看作是后现代境域中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的一种新的尝试,在后文将重点论述。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3 C. Korsmeyer, ed., Aesthetics: The Big Questions, Cambridge: Blackwell, 1998, P40.
    4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105页。
    5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78页。
    6 A. C. Danto, Encounters & Reflections: Art in the Historical Presen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0, P299.转引自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荚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216页。
    1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7页。
    2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9页。
    3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11—12页。
    4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5页。
    1 A. C. Danto, after the end of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P29.
    2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19页。
    3 A. C. Danto, after the end of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P12.
    4 A. C. Danto, after the end of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P114.
    5 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凡蒂莫从后现代文化诠释学角度所论述的艺术终结或死亡的问题。他认为艺术死亡的观点是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的:一是黑格尔革命性的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论回归;二是早期和“新”先锋艺术家;三是作为美学产品的生产的大众传媒的经验。从这个角度看,艺术的死亡意指两件事,一是较强的可以视为乌托邦意义上的,它指艺术作为一种特殊事实的终结,由于存在的复兴和再联合,与经验的静观分离了;一是较弱的可以视为真实的意义上的,它指大众传媒领域的扩张所导致的审美化。在他看来,艺术自律性的消解、生活世界的总体美学化、艺术创造性的丧失以及高级现代主义的冷漠美学,都是艺术死亡和终结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后现代时期所大众传媒对艺术的死亡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成为了类似
    1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精校本),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45页。
    2 贝内德托·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第45页。
    3 贝尔纳、迈耶尔、特列温、科波斯通等编:《麦克米伦艺术百科词典》,舒君等译,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第258页。
    1 H.G. 布洛克:《美学新解:现代艺术哲学》,滕守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217页。
    2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108—109页。
    1 Gianni Vattimo, The End of Modernity: 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rn Culture, Polity Press, 1988, P59.
    2 George W. S. Beiley, "Art: Life after Death",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ited by Noel Carroll,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160.
    1 蒂埃尔·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第143页。
    1 如在导言中指出的,反本质主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分析美学家及后分析美学家身上,因为分析美学家们在对传统美学的反对中所展示的方法论维度的确对后来的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般地反对传统美学,而且要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美学存在的合理性。”“它企图从美学所使用的术语方面选择突破口,彻底解决美学中的争论。它从现代逻辑和现代科学中分别引进精确性和方法论,使美学逻辑化、分析化和科学化。它攻击传统美学,认为其基本错误就在于概念、术语的含混不清、使用上的及其混乱。”(朱立元主编:《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431—432页。)
    2 王治河:《后现代主义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234页。
    3 Noel Carroll, "Introduction",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ited by Noel Carroll,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5.
    1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第38页。
    2 A.J.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41页。
    1 A.J.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第129页。
    2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美学讲演录》,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第524页。
    3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美学讲演录》,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第526页。
    4 维特根斯坦:《美学讲演录》,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第525—526页。
    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1—72页。
    2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美学讲演录》,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第532页。
    3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美学讲演录》,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第535页。
    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2 G.E.穆尔:《维特根斯坦在1930—1933年间的美学讲演》,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90页。
    1 G. H. R. Parkinson, ed.,An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London, 1988, P838.见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24—225页。
    2 Wladvslaw Tatarkiewicz, A History of Six Ideas: An Essay in Aesthetics, Boston: Martinus Niihoff, 1980, P33.
    3 M. H. McCarthy,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P103.见周宪:《20世纪两方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25页。
    1 瓦·阿·古辛娜:《分析美学评析》,李昭时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第70页。
    2 W. 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20页。
    3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21页。
    1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22页。
    2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22页。
    3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24页。
    4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25页。
    1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27页。
    2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26页。
    3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30页。
    1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39页。
    2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31页。
    3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31页。
    4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32页。
    5 S.汉普夏尔:《逻辑与欣赏》,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40页。
    1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38页。
    2 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南昌:江两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20页。
    1 W.E.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39页。
    2 Preben Mortenson, Art in the Social Order: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onception of Ar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P22.
    1 Morris Weitz, "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 In 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Brown. New Jersey, 1997, P518.
    2 Morris Weitz, "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 In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Brown. New Jersey, 1997, P518.
    3 Morris Weitz, "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 In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Brown. New Jersey, 1997, P518.
    1 Morris Weitz, "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 In 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Brown. New Jersey, 1997, P518.
    2 Morris Weitz: Problems in aesthetics: an introductory book of readings, New Work: Macmillan, 1963. P170.
    1 Morris Weitz, "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 In 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Brown. New Jersey, 1997, P522.
    2 Morris Wcitz: Problems in aesthetics: an introductory book of readings, New Work: Macmillan, 1963. P170.
    3 Morris Weitz, "Thc Role of Theory in Acsthctics", In 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Brown. New Jersey, 1997,P521.
    1 Morris Weitz: Problems in aesthetics: an introductory book of readings, New Work: Macmillan, 1963. P170.
    2 Morris Weitz, "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 In 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Brown. New Jersey, 1997, P522.
    1 Morris Weitz, "The Role of Theory in Aesthetics", In 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Brown. New Jersey, 1997, P524.
    1 M.曼德尔鲍姆:《家族相似及有关艺术的概括》,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52页。
    2 M.曼德尔鲍姆:《家族相似及有关艺术的概括》,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254页。
    3 Noel Carroll, "Introduction",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ited by Noel Carroll,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3.
    1 Noel Carroll, "Introduction",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ited by Noel Carroll,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6.
    2 Noel Carroll, "Introduction",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ited by Noel Carroll,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9.
    3 Noel Carroll, "Introduction",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ited by Noel Carroll,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9.
    1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2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3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1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1—42页。
    1 Berys Gaut, "'Art' as a cluster Concept",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ited by Noel Carroll,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25-32.
    2 James C. Aderson, "Aesthetic Concepts of Art",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ited by Noel Carroll,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65-87.
    1 维特根斯坦:《美学讲演录》,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第554页。
    1 Robert Stecker, "Is It Reasonable to Attempt to Define Art?"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 by Noel Carroll,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46.
    2 Robert Stecker, "Is It Reasonable to Attempt to Define Art?"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 by Noel Carroll, Wisconsi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46-47.
    3 这里的“艺术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翻译问题。丹托的“艺术界”是英文单词artworld,国内有的学者将其译作“艺术世界”(见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第二章第五节),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而本文将其译作“艺术界”是因为:“艺术世界”在国内的美学文论观念中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所刻画描绘展现的与现实生活相对应的非真实的虚构的世界,显然丹托在这里所表达的不是这种意思。它不仅包括那些使艺术品得以呈现的外在场所,而且还包括艺术活动所发生的体制性环境。既有艺术界的体制又有艺术活动和艺术活动的代理人等。周宪主编的《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中用的也是“艺术界”。另外,从翻译学的角度讲,与“艺术世界”相对应的英语应该是两个英语单词的组合artworld,很显然并不是artworld。第二,丹托的“艺术界”与迪基的“艺术界”的区别。他们用的不是同一个词,丹托的如上是artworld,而迪基的则是两个词art circle,虽然他们都强调艺术界对艺术品的资格的重要意义,但是从他们不同的遣词上我们就能分别他们的不同。一个强调的艺术界在语义学上的意义,而迪基则肯定的是体制的艺术界,也就是他后来几经修改而成熟的“惯例习俗”理论,这后文将有详细的论述。不过正如迪基所说的,他的“惯例习俗”理论主要还是得益于丹托的“艺术界”理论,是在丹托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和修正。另外,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oward s.Becker)从社会学的角度也提出了“艺术世界”理论,英文是art worlds,他的主要观点是强调“艺术世界”是一个关系网络,公众在其中合作进行艺术活动,惯例化的理解在公众的合作化生产中起到了整合的作用。他所指的“艺术世界”与后面我们将提到的布尔迪厄的“艺术场”理论有极大的相似性,在后边论述。
    1 Arthur C. Danto, "The Artworld", In,Aesthetics." The Big Questions, ed. by Carolyn Korsmeyer, Cambridge: Blackwell, 1998, P40.
    2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序言),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3页。
    1 Arthur C. Danto, "Aesthetics and the Work of Art", In 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 Brown, New Jersey, 1997,P55.
    2 Arthur C. Danto, "Aesthetics and the Work of Art", In 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 Brown, New Jersey, 1997,P55-56.
    3 Arthur C. Danto, "Aesthetics and the Work of Art", In 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edited by David Goldblatt, Lee B. Brown, New Jersey, 1997,P56.
    4 金·莱文:《后现代的转型:西方当代艺术批评》,常宁生、邢莉、李宏编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18页。
    1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14页。
    2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78页。
    1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36页。
    2 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第36页。
    1 “习俗惯例”理论,英文是Institutional theory,有的译者也将其翻译为“惯例理论”,(见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或“习俗理论”,(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乔治·迪基:《何为艺术(Ⅱ)》,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101页。
    3 乔治·迪基:《何为艺术(Ⅱ)》,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104页。
    1 乔治·迪基:《艺术界》,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803页。
    2 迪基在他的美学理论研究中,对艺术的惯例理论做过四次探讨,分别是在1969年的《何为艺术》、1971年的《美学导论》、1974年的《艺术和美学》以及1984年的《艺术世界》。他把前三次的探讨称为早期模式,最后一次称为“艺术惯例理论的后期模式”。需要指出的是,他的这四次关于“习俗惯例”理论的修正性探讨,都是围绕“艺术品”的定义展开的。
    3 乔治·迪基:《艺术界》,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804页。
    4 Gorge Dickie, Art and Aesthetic,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4, P34.
    5 乔治·迪基:《艺术界》,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804页。
    6 乔治·迪基:《何为艺术(Ⅱ)》,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108页。
    1 乔治·迪基:《艺术界》,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808页。
    2 乔治·迪基:《何为艺术(Ⅱ)》,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107—108页。
    3 乔治·迪基:《何为艺术(Ⅱ)》,见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109页。
    4 George Dickie, Art and Aesthetic,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4, P34.
    1 Gorge Dickie, "The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rt", In Theories of art today, edited by Noel Carroll,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P98.
    2 乔治·迪基:《艺术界》,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805页。
    3 乔治·迪基:《艺术界》,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821页。
    4 乔治·迪基:《艺术界》,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821页。
    5 乔治·迪基:《艺术界》,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822页。
    1 乔治·迪基:《艺术界》,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822-824页。
    2 乔治·迪基:《艺术界》,见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第824页。
    3 美国文论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艺术的四要素说,即以作品为中心涉及世界、艺术家、听众的完整结构。他认为几乎所有的理论都只是从中引出一种成分,以阐明艺术的性质和价值。他将作品对世界的反映称之为“摹仿说”,将观众对作品的解读称之为“实用说”,作品对艺术家心灵的外现称之为“表现说”,而独立地考察作品则称之为“客体说”。(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4-27页。)不过,现在看来,发现一种批评理论的主要方向只是一种适当分析的开始。原因在于这四种成分是变化的,它们的意义随着它们所产生的理论而不同。如艺术摹仿的“世界”,可以是个别的事物,也可以是类型;可以是美的或道德的事物,也可以是任何方面。因此,同是主张摹仿世界的理论之间仍有巨大的差别,它们之间构成了一种“家族相似”关系。余者也是类似的情形。另一方面,“再现说”、“表现说”、“形式说”包括“实用说”,作为不同的理想类型,又有着相同之处,即都以作品为中心,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特性,因而它们又构成一组家族相似网络。如美国哲学家奥尔德里奇指出的:“由于通过一种有明确规定的定义把Y要素看作是艺术的本质,‘艺术’一词就被用来对那些Y要素突出的作品表示赞赏,并将其确定为艺术作品。”(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程孟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117页。)
    1 Gorge Dickie,“The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ant”,In Theories of art today,edited by Noel Carroll,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2000,P101.
    2 Noel Carroll,Philosophy of Art,La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9,P231,232.
    1 David Novitz, The Boundaries of Art, 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2, P19.
    2 Preben Mortenson, Art in the social order: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onception of ar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P17.
    3 凯瑟琳·洛德:《社会惯例和迪基的艺术惯例的理论》,邓鹏译,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编:《美学译文》(第3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235页。
    1 关于本论题的拓展性研究可参见朱国华的《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和《文化的权力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2 布迪厄(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45-346页。
    1 布迪厄(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46页。
    2 布迪厄(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49页。
    3 布迪厄(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138页。
    4 布尔迪厄(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142页。
    1 布迪厄(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78-279页。
    2 布尔迪厄(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134页。
    3 美国社会学家贝克(Howard S.Becker)的“艺术世界”也指的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艺术世界的组成成员参照惯例化的理解调整着行为,生产出作品,而这些理解则包含在我们通常的实践和所使用的人造制品中。他们常常反复地甚至是程式化地进行合作,以类似的方式来生产类似的作品,所以我们可以将艺术界看成是一个确定的、参与者之间发生合作联系的网络”在贝克看来,艺术场是通过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合作的关系网络,在这一场所中,不同的代理人在共同认可的惯例的基础上,实现合作生产并为艺术品赋值。惯例是艺术场的整合力量,成为艺术场运转的动力。相比较而言,布尔迪厄对“艺术场”的理解则更(接上页)着重于场内的各位置之间的冲突。“文学场就是这样一个遵循自身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的空间,内部结构就是个体中集团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结构,这些个体或集团处于为合法性而竞争的形势下。”(Howard S.Becket,Art Worlds,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P34.)。
    4 布尔迪厄(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第139-140页。
    5 布迪厄(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53页。
    1 布迪厄(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48页。
    2 布迪厄(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56页。
    3 布迪厄(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76页。
    1 布迪厄(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278-279页。
    1 布尔迪厄(布迪厄):《纯美学的历史起源》,见周宪编译:《激进的美学锋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55页。
    2 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183页。
    1 维特根斯坦在《美学、心理学和宗教的讲演录》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我是在鼓吹一种思维方式,以反对另一种。说真的,我实在憎恶这另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正在做的就是改变思维方式,并且说服人们改变其思维方式。”(维特根斯坦:《美学讲演录》,见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维特根斯坦之所以对传统思维方式如此仇视,原因就在于通过对西方美学精审的考辨与深刻的反思,他认为,美学作为形而上学,其论题是无意义的。这样,以往的美学研究思路就是建立在一个完全虚幻的基础之上,有必要对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清算。
    2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 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09页。
    3 弗里德里希·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75页。
    1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47页。
    2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57页。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74页。
    4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79页。
    1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48页。
    2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51页。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66页。
    1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185页。
    2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187页。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191页。
    4 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191页。
    1 蒂埃尔·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第95页。
    2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152-153页。
    3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第157页。
    4 转引自蒂埃尔·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第108页。
    1 蒂埃尔·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第96页。
    1 蒂埃尔·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第55页。
    2 蒂埃尔·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第29-30页。
    3 蒂埃尔·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第97页。
    1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6页。
    2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20-21页。
    3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28页。
    4 审美一理论的地方主义,就是那种凡是将审美的概念专门连接到艺术的领地、将它同生活和活生生的世界完全隔离开来的一种对审美的狭隘的理解和态度。因为,这样的一种态度或对审美的理解,是典型的从 特殊到一般的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而现代艺术不复期望被锁定在自给自足的金丝笼内,相反是摒弃了这类审美一理论的画地为牢,因为审美和艺术的传统等式在现代艺术中已经被打破了。(见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31页。)
    1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30页。
    2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写到:“线的强度并不在于某根纤维是否贯穿其全长,而在于许多根纤维的重叠交织。”(见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页。)在这里,维特根斯坦明确地指出了一个概念的可用性和持久性取决于不同意义的交叠,而不是取决于某一个基本意义的继续。我们需要明白的是,正是意义之间由不同的符号模式建立起来的重叠和联系才使得意义之链展示出形态各异的丰富性和意义之间的可见的差异性。
    3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4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1 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63页。
    2 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64页。
    3 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158-162页。
    4 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93页。
    5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89页。
    1 T·w·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386-387页。
    2 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3页。
    3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14页。
    4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36页。
    5 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6页。
    6 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0页。
    7 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页。
    1 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225页。
    2 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230页。
    3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07页。
    4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08页。
    5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29-130页。
    1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09页。
    2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0页。
    1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9页。
    2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5页。
    3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6页。
    1 “现实的非现实性”指的是指的是这样一事实:“有鉴于今日现实主要由传媒传达的,它深深为这一类媒介所影响。现实的重力正趋于丧失,其强制性变成了游戏,它经历着持续的失重过程。”(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42页。)它实际上就是传媒对人们的审美体验的软化。因为当现实的描述与传媒的仿真之间的差异变得越来越不明显的时候,不但这种差异没有了意义而且日常现实日益按照传媒的图示被构造、表述和感知。我们对现实的态度也因此少了严肃性而是处于某种模仿求真的悬置状态。
    2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42页。
    3 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第119页。
    1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57页。译文有所改动。
    1 乌那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第19页。
    1、Steven Best, Douglas Kellner,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York: The Gulfed Press, 1997.
    2、Hal Foster ed., The Anti-Aesthetics: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 Washington: Bay Press, 1983.
    3、David Novitz, The Boundaries of Art.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4、Gianni Vattimo, The End of Modernity: Nihilism and Hermeneutics in Post-modern Culture, Polity Press, 1988.
    5、Robert C. Morgan, The End of the Art World, New York, Allworth Press, 1998.
    6、Lucian Krukowski, Aesthetics Legacies.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Philadephia 1992.
    7、Wladyslaw Yatarkiewicz, A History of Six Ideas: An Essay in Aesthetics, London, 1980.
    8、Derrida: Margins of Philosoph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2, P293.
    9、Derrida: Dissemination, London: Athlone Press, 1981.
    10、W. Maker, ed., Hegel and Aesthetic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11、A. Oebeljak, Reluctant Modernity: The fnstitution of Art and Its Historical Forms, Landam: Rowman & Littlefield Press, 1998.
    12、A. C. Dante, after the end of 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13、A. C. Dante, Embodied meanings: Critical Essays & Aesthetic Meditations,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94.
    14、Mark Rollins ed., Dante and His Critics. Blackwell Publishers, 1993.
    15、A. C. Danto, The Transfiguration of the Commonplace: A Philosophy of Ar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6、C. Korsmeyer, ed., Aesthetics:The Big Questions. Cambridge: Blackwell,1998.
    17、P. Crowther, Critical Aesthetics and Postmodern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3.
    18、J. M. Bernstein ed., The Culture Industry: Selected Essays on Mass Cultur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19、Victor Burghin, The End of Art Theory,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86.
    20、Noel Carroll ed., Theories of Art Today,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0.
    21、Hans-Georg Gadamer: The Relevance of Beautiful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2、Jacques Derrida: The Truth of Paint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ogo Press, 1987.
    23、David Goldblatt ed.,Aesthetics: A Reader In Philosophy of Art. Lee B. Brown. New Jersey, 1997.
    24、George Dickie,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A Analytic Approa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5、Gorge Dickie, Art and Aesthetic,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4.
    26、Preben Mortenson, Art in the social order: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conception of art,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27、Richard Shusterman, Analytic Aesthetics,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1989.
    28、M. H. McCarthy, The Crisis of Philosoph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29、Howard S. Becker, Art Worlds,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30、Morris Weitz: Problems in aesthetics: an introductory book of readings, New Work: Macmillan, 1963.
    1、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2、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3、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
    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5、鲍姆嘉藤:《美学》,王旭晓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
    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
    8、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9、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11、黑格尔:《逻辑学》,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6年。
    12、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13、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
    14、克罗齐:《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朱光潜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15、克罗齐:《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6、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
    17、别尔嘉耶夫:《末世论形而上学》,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18、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19、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孙非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1、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2、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3、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4、海德格尔:《路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5、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6、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27、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28、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29、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30、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1、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张志扬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2、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薛华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3、伽达默尔:《赞美理论》,夏镇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4、伽达默尔:《伽达默尔论柏拉图》,余纪元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35、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6、阿多尔诺:《否定的辨证法》,张峰译,重庆出版社,1993。
    37、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8、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39、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第60。
    40、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1、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2、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43、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4、维特根斯坦:《论确实性》,安斯康、冯·赖特合编;张金言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5、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派》,徐为民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46、维特根斯坦:《文化和价值》,黄正东,唐少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47、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8、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49、热拉尔·罗西:《分析哲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
    50、达米特:《分析哲学的起源》,王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51、怀特编著:《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杜任之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2、乔纳森·科恩:《理性的对话:分析哲学的分析》,邱仁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3、穆尼茨:《当代分析哲学》,吴牟人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54、威瑟斯布恩等著:《多维视界中的维特根斯坦》,张志林,程志敏选编,郝亿春,李云飞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5、江怡主编:《理性与启蒙:后现代哲学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
    56、陈波,韩林合主编:《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7、瓦·阿·古辛娜:《分析美学评析》,李昭时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
    58、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王炳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9、多斯:《从结构到解构:20世纪法国思想注潮》,季广茂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4。
    60、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1、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顾建光、顾静宇、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62、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3、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4、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5、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段怀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6、德里达:《论文字学》,王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
    67、德里达:《多重立场》,佘碧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68、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69、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0、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着的思想》,何佩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71、克里斯托弗·诺里斯:《德里达》,吴易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9。
    72、伯恩斯坦:《超越相对主义与客观主义》,郭小平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
    73、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74、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常宁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5、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7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77、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邹德侬等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78、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精校本),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9、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0、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1、格里芬编:《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鲍世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82、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83、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84、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85、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86、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7、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88、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89、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新实用主义社会、政治和法律哲学》,张国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90、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91、艾利克森:《后现代主义的承诺与危险》叶丽贤、苏欲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2、德波:《景观社会》,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3、卡弘:《哲学的终结》,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94、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韩震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95、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6、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钦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97、齐格蒙特·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8、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张国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9、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王柏华,马晓冬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100、德赖弗斯、拉比诺:《超越结构主义与解释学》,张建超、张静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101、H.G.布洛克:《美学新解》,滕守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102、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
    103、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4、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洪天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05、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6、卡罗尔:《超越美学:哲学论文集》,李媛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7、布迪厄(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08、布迪厄(布尔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09、卡勒:《论解构》,陆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0、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1、米勒:《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2、哈罗德·布鲁姆:《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吴琼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3、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4、伯恩斯坦:《超越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郭小平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
    115、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6、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岛子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117、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18、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德:《非人——时间漫谈》,罗国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9、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道德》,莫伟民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20、林赛·沃特斯:《美学权威主义批判》,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1、蒂埃尔·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122、克莱夫·贝尔:《艺术》,滕守尧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123、金·莱文:《后现代的转型:西方当代艺术批评》,常宁生、邢丽、李宏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124、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25、柯林伍德:《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26、约翰·斯特罗克编:《结构主义以来:从列维—斯特劳斯到德里达》,渠东、李康、李猛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27、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28、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刘萍君、汪晴、张禾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
    129、埃伦·H·约翰逊编:《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姚宏翔、泓飞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130、克劳斯·霍内夫:《当代艺术》,李宏、滕卫东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131、汉斯·贝尔廷等:《艺术史的终结?》,常宁生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2、哈罗德·奥斯本:《20世纪艺术中的抽象和技巧》,阎嘉、黄欢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33、爱德华·卢西·史密斯:《1945年以后的现代视觉艺术》,陈麦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134、皮埃尔·卡巴内:《杜尚访谈录》,王瑞芸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135、杰克·德·弗拉姆编:《马蒂斯论艺术》,欧阳英译,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87。
    136、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37、库尔珀:《纯粹现代性批判:黑格尔、海德格尔及其以后》,臧佩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8、齐格蒙特·鲍曼:《现代性与矛盾性》,邵迎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9、艾尔伯特·鲍尔格曼:《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0、安托瓦纳·贡巴尼翁:《现代性的五个悖论》,许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1、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42、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143、马歇尔·伯曼:《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徐大建、张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45、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146、蒋孔阳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147、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哲人、诗人论美文选》,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
    148、冯俊等著:《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9、袁可嘉编:《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50、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难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51、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52、王岳川:《后现代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3、高宣扬:《后现代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4、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55、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56、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57、周宪编译:《激进的美学锋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8、周宪主编:《文化现现代性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59、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60、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62、朱立元:《美的感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3、朱立元主编:《法兰克福学派美学思想论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64、张志扬、陈家琪:《形而上学的巴比别塔——论语言的空间与自我的限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165、吴炫:《否定本体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66、吴炫:《否定主义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67、朱国华:《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8、朱国华:《文化的权力逻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69、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0、徐岱:《基础诗学——后形而上学艺术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71、汪民安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72、李幼蒸:《结构与意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3、李幼蒸:《理论符号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74、陈嘉映:《海德格尔思想概论》,北京:生活·读书·生活三联书店,1995。
    175、俞宣孟:《本体论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6、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联 书店,1994。
    177、盛晓明:《话语规则和知识基础——语用学维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178、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79、陆扬:《德里达:解构之维》,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80、金惠敏:《后现性与辨证解释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81、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82、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183、涂纪亮:《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84、涂纪亮:《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85、涂纪亮主编:《分析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86、陈波主编:《分析哲学:回顾与展望》,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187、胡军:《分析哲学在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88、程炼:《思想与论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9、江怡:《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90、王路:《走近分析哲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191、张志林、陈少明:《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扩展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192、韩林合:《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193、王晓升:《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94、王晓升、郭世平:《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95、张国清:《中心与边缘: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6、陈亚军:《哲学的改造:从实用主义到新实用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7、杨大春:《文本的世界: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8、尚杰:《解构的文本:读书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