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one of the basic industries in national economydevelopment, is a technology-, capital-, resource-and energy–intensive industry,and has great relevance to other industries.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nationaleconomy and national security and consequently, the upgrading of itscompetitiveness will be critical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economic system, the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and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PRC,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great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The output grows rapidly.At the same time, great progresses have been achieved in the aspects of quality,equipment, technology, economy, energ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 protection,etc..However,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of China shows an obvious feature which islarge but not strong. Specificall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hina iron and steelindustry, such as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layout, low industry concentration, serious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severe homogeneity of the products and fierce marketcompetition, poor quality and steel grades which are not suited to the requirementsof the market, low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serious environment pollution, raw material supply chain and week Consciousnessof service industry,which influence and restrict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developmentof this industry seriously. Following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18th CPC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Central Economic Working Conference, a corerequirement of “Making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Stressing on Reformand Innovative”was put forward by China. In this case, it turns out to be essentialfor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to find out a right way in answer to the requirement ofour nation, to foster the cutting edge of China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make out thestrategy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e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large tothe strong in a reform and innovation oriented manner, for a sound development ofthe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There are6parts in the paper, Part1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iveand significance, and proposes the research approach, importance, difficultiesandinnovations for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mprovement strategybased on the concept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the iron and steelindustry, and proposes the solutions and measures for the competitivenessimprovement. Part2analyses and summaries the studies on competitiveness theories made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theories involved in this paper,proposes the entry point for the our study. Part3discusses the full picture of the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of the world, and summarizes the factorslimiting the promotion of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inherent evolvement rules to lay afoundation for exploration of the methods and ways for improving ourcompetitiveness by learning the advanced world experiences, based on the studies ofsome well-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different develop periods such as Europe,America, Japan and ROK. Part4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urrentstatus of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of China from those areas of production andconsumption, industry structure and concentra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level,product mix and differentiation, entry and exit of the barriers, etc.. At the same time,fi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ve them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s inChina steel industry; Part5makes an in-depth research to some competitive iron andsteel companies in the world from the enterprise perspective, the study should betransferred from th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to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andhow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 competitiveness 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the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shouldbe discussed from micro levels to macro levels;Part6, on the basis of above analysis,put forward to eightkinds of strategy which have several key points to promote the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manufacture from the majors factors which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ee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The key points arethe transformation of service industry, thecircular economy,technology innovation,condens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resourcecontrol,quality management,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and cost control. Come upwith the ways to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ee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topush the transfer from large to str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untries andenterprises.
引文
①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
    ②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10月24日。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2011年11月1日。
    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生产统计指标体系—指标目录》,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
    ①迈克.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
    ②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Quarterly Journalof Economics〔J〕.May1966.
    ①John.H.Duning.Intem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iwin,198l.
    ②John H Dunning.Toward an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ome empiricaltests. Journal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
    ①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②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企业竞争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③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年。
    ④盛世豪:《产业竞争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①胡本田:《产业集群:提升安徽省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二期。
    ②狄照昂、吴明录:《国际竞争力》,改革出版社,1992年。
    ③刘桂萍:《中国钢铁产业差距的国际比较》,《技术经济》,2000年第六期。
    ④高铁梅、刘玉、胡玲:《中国钢铁工业供给与需求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六期。
    ⑤《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5号〔2005-07-08〕。
    ①Jung Woo Kim,Jeong Yeon Lee.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A Stochastic FrontierApproach. East-West center for working papers.2005.
    ②刘振江:《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中加强团队建设》,《中国钢铁大趋势—导向篇》,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③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④James Oscar McKinsey. Budgetary Control.Ronald Press.1923.
    ⑤迈克.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2005年。
    ①焦跃华:《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②刘红霞:《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及策略》,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③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④Shewhart. 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manufactured product.D.Van Nostrand Company,Inc.1931.
    ⑤约瑟夫·M.朱兰,A.布兰顿·戈弗雷,焦叔斌译:《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⑥菲根堡姆,杨文士译:《全面质量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
    ⑦姚玉玲,张君,郭宇红:《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期。
    ①吴溪淳:《关于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向强转变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钢铁大趋势—导向篇》,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②翁宇庆:《新技术开发是建设钢铁强国的重中之重》,《中国钢铁大趋势—导向篇》,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③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
    ④陈溪:《论技术创新对钢铁产业的推动作用—以70-90年代浦项钢铁厂为例》,《冶金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二期。
    ⑤沈文荣:《高扬创新主旋律,建设绿色新沙钢》,《中国钢铁大趋势—企业篇》,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⑥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65年。
    ①亚瑟.塞斯尔.庇古,何玉长,丁晓钦译:《福利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②科斯,龚柏华、张乃根译:《社会成本问题-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③吴溪淳:《关于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向强转变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钢铁大趋势—导向篇》,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④殷瑞钰:《钢铁制造流程的本质功能与钢厂未来发展模式》,《中国钢铁大趋势—导向篇》,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⑤李旭亚:《论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当代经济》,2012年第23期。
    ①《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明确规定该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相关关税限制,促进各国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钢铁工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实现现代化改造提供条件,推动各成员国钢铁工业健康发展。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欧洲煤钢共同体为西欧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带动了欧共体的成立。
    ①刘彪:《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与展望》,《冶金信息导刊》,2009年第十二期。
    ①罗汉:《美国的钢铁工业》,《鞍钢技术》,1986年第六期。
    ①李拥军,史慧恩,高鹏:《美国钢铁工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中国钢铁业》,2008年第七期。
    ①曲殿喜:《战后日本钢铁工业及其技术改造(四)》,《鞍钢技术》,1985年第九期。
    ①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纪念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中国钢铁业》,2009年第十期。
    ①周维富:《我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中国钢铁业》,2009年第六期。
    ②黄金干:《进入科学发展、产业优化升级新时期》,《中国冶金报》,2009年11月5日。
    ①杜轶峰,冯淑玲,马良:《马钢干熄焦生产与高炉使用实践》,《冶金动力》,2005年第四期。
    ①唐先觉:《我国烧结行业的技术进步》,《烧结球团》,2008年第四期。
    ①王维兴:《光辉的业绩(二)》,《中国冶金报》,2009年5月28日。
    ①王国栋,吴迪,刘振宇,王昭东:《中国轧钢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中国冶金》,2009年第十二期。
    ①《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5号.2005.7.
    ①张乐才:《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对策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五期。
    ①植恒毅:《浦项钢铁公司竞争力分析》,2012年5月8日《世界金属导报》。
    ①高真凤,张志勤,何立波,邢娜:《新利佩茨克钢铁集团生产经营及竞争优势分析》,《冶金信息导刊》,2010年第八期。
    ①《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5号.2005.7.
    ②《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9.3.
    ①王可山,白成太:《中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研究》,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年。
    【1】戴伯勋,沈宏达.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生产指标统计体系——指标目录〔M〕.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3】谭英平.中国钢铁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周维富.我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钢铁业.2009.
    【5】“重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与钢铁行业的应对措施〔EB/OL〕.2012.9.23.http://www.doc88.com/p-570321117469.html.
    【6】徐二明,高怀.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11期.
    【7】杨丽梅,铁矿石资源约束下的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8】迈克.波特,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2007.
    【9】赵国鸿.论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M〕.人民出版社,2005版.
    【10】马林.六西格玛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版.
    【11】黄书雅,王宇露.论新经济金融时代下钢材价格波动与钢铁企业核心能力再造〔J〕.兰州学刊.2009年第11期.
    【12】平川.危机管理〔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版.
    【13】窦彬,汤国生.钢铁行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原因及对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14】茅于轼.经济学的智慧〔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版.
    【15】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6】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7】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18】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企业竞争力〔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9】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0】盛世豪.产业竞争论〔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21】张超.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探微〔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五期.
    【22】郭京福.产业竞争力研究〔J〕.经济论坛.2004年第14期.
    【23】陈红儿,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一期.
    【24】胡本田.产业集群:提升安徽省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第二期.
    【25】狄照昂、吴明录.国际竞争力〔M〕.改革出版社.1992.
    【26】刘桂萍.中国钢铁产业差距的国际比较〔J〕.技术经济2000.6.
    【27】李鹏.中国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经济纵横2002.11.
    【28】高铁梅、刘玉、胡玲.中国钢铁工业供给与需求影响因素的动态分析〔J〕.管理世界.2004.6.
    【29】赵东成(韩),崔勋,张义明译.基于“ser-M模型”的竞争力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0】张铁男,罗晓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的理论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七期.
    【3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M〕.商务印书馆.1965.
    【32】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中译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9.
    【33】于淞楠.中国重点钢铁企业的规模经济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五期.
    【34】《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35号〔2005-07-08〕.
    【35】《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9.3.
    【36】陈仲亿.中国钢铁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发展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
    【37】黄洪斌.对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05.
    【38】王岳平.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特征分析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6.
    【39】王可山,白成太.中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研究〔M〕.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40】李凯,代丽华,韩爽.产业生命周期与中国钢铁产业极值点〔J〕.产业经济研究.2005.
    【41】苏天森.加快建设全新流程的特大型现代钢铁基地.中国钢铁大趋势—钢铁篇〔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42】刘振江.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中加强团队建设.中国钢铁大趋势—导向篇〔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43】徐二明,高怀.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及其动态演变规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
    【44】孙保全.基于DEA模型的11各钢铁企业铁路运输效率的实证研究〔J〕.云南冶金.2007.
    【45】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6】迈克.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47】焦跃华.现代企业成本控制战略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8】刘红霞.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理念及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9】殷俊明,王平心,吴清华.成本控制战略之演进逻辑: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视角〔J〕.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50】徐凤菊.基于ABCM的企业成本管理集成系统的概念架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51】俞明南,丁正平.质量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52】约瑟夫M.朱兰,A.布兰顿戈弗雷,焦叔斌译.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3】菲根堡姆,杨文士译.全面质量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54】苏万新.中国质量管理模式选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J〕.中国质量.2000年第9期.
    【55】曹国华.论质量管理与管理质量〔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4年第3期.
    【56】姚玉玲,张君,郭宇红.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2期.
    【57】杨辉.新形势下化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战略〔J〕.西部煤化工.2006年第2期.
    【58】王虹.钢铁企业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黑龙江科技信息〔J〕.2009年第1期.
    【59】张丹华.技术创新战略的理性思考与模式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60】Chris.Freeman and Luc.Soete.工业创新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1】吴溪淳.关于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向强转变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钢铁大趋势—导向篇〔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62】翁宇庆.新技术开发是建设钢铁强国的重中之重.中国钢铁大趋势—导向篇〔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63】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
    【64】陈通,李广海,王新立.钢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J〕.工业工程.2006年第二期.
    【65】王世权,王丽敏,张凤武.企业技术能力成长轨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年第12期.
    【66】王庆喜,秦辉.技术创新能力与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25期.
    【67】陈溪.论技术创新对钢铁产业的推动作用—以70-90年代浦项钢铁厂为例〔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9年第二期.
    【68】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商务印书馆.1990.
    【69】魏中龙.技术创新工程〔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70】弗里曼.工业创新经济学(第三版)〔M〕.柳卸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1】包德坚.技术经济学〔M〕.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
    【72】俞仁龙.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适者生存〔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
    【7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74】宋凡.技术创新理论与实践〔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
    【75】汪应洛,贾理群.技术创新〔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76】贾蔚文.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1999.
    【77】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78】彭玉冰,白国红.谈企业技术创新与政府行为〔J〕.经济问题.1999.
    【79】李小宁,张竹均.中国技术创新活动的体制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1999.
    【80】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全国技术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12-26,456-457.国防科工委科技与质量司.1999.
    【81】雷大刚.技术创新投资融资风险防范机制的探讨〔J〕.中国投资管理.1997.
    【82】关士续.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J〕.未来与发展.1991.
    【83】吕军,庄小丽,曹休宁.论企业技术创新的性质及内部动力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
    【84】陈功玉,黄望葬.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源动力因素及其机制〔J〕.中国科技论坛.1998.
    【85】盛亚.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J〕.科学管理研究.1995.
    【86】安立仁,张建申.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1995.
    【87】李志,杨清明,胡自力.企业科技人员的需要特征与积极性调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2
    【88】柴丽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
    【89】王伟光.基于新政府范式的技术创新政策〔J〕.学习与探索.2002.
    【90】陈发传.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0.
    【91】沈文荣.高扬创新主旋律,建设绿色新沙钢.中国钢铁大趋势—企业篇〔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9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文版)〔M〕.商务印书馆.1965.
    【93】亚瑟.塞斯尔.庇古,何玉长,丁晓钦译.福利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94】科斯,龚柏华、张乃根译.社会成本问题-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5】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6】吴溪淳.关于我国钢铁工业实现由大向强转变若干问题的思考.中国钢铁大趋势—导向篇〔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97】殷瑞钰.钢铁制造流程的本质功能与钢厂未来发展模式.中国钢铁大趋势—导向篇〔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98】李旭亚.论资源环境约束下钢铁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当代经济.2012年第23期.
    【99】王建军.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100】张寿荣.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6.
    【101】冶金管理编辑部.占领技术制高点布局海外市场-新日铁公司竞争力点评〔J〕.冶金管理.2010年第六期.
    【102】冶金管理编辑部.走全球化道路为未来发展打基础-浦项钢铁公司竞争力点评〔J〕.冶金管理.2010年第六期.
    【103】唐先觉.我国烧结行业的技术进步〔J〕.烧结球团.2008.
    【104】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2.
    【105】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纪念中国钢铁工业60年〔J〕.中国钢铁业.2009.
    【106】傅杰.电弧炉炼钢技术发展历史“分期”问题〔J〕.钢铁研究学报.2006.
    【107】中国社科院工经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108】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2.
    【109】吕阳,杨云超.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1.
    【110】苏涛永.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体系研究〔D〕.同济大学.2007.
    【111】罗纳德W.希尔顿、迈克尔W.马厄著,弗兰克H.塞尔托、罗飞、温倩等译.成本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12】周云.采购成本控制与供应商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13】宋玉卿.钢铁行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研究〔J〕.物流技术.2008第10期.
    【114】陈玉洁.企业成本核算与费用控制全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115】王坚、胡星等.武钢标准成本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冶金自动化.2011.01.
    【116】王棣华.宝钢战略成本管理案例分析〔J〕.2008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2009.
    【117】World Steel Association.Sustainability.Report oFthe World Steel Industry2008〔R/OL〕.2008〔2009-01-20〕. http://www.worldsteel.org/
    【118】Mankiw NG. Principles of Economics〔M〕.2nd.USA:Harcourt CollegePublishers.2001:206-284.
    【119】Natalie Ferres,Julia Connell,Anthony Travaglione. The effect of futureredeployment on organizational trust. Strategic Change,2005,14(2):77-91
    【120】Raymond Vernon.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Cyc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J〕.May1966.
    【121】William J.Baumol,John C.Panzar and Robert D.Willing.Contestable Markets and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M〕.New You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Ltd,1982.
    【122】Jung Woo Kim,Jeong Yeon Lee.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A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East-West center for working papers.2005.
    【123】James Oscar McKinsey. Budgetary Control〔M〕. Ronald Press.1923.
    【124】Robin.Cooper. and Robert.S.Kaplan. How cost accounting distorts product costs〔J〕. Management Accounting.1988.
    【125】Shewhart. Economic control oF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M〕.D.Van NostrandCompany,Inc.1931
    【126】Porter,M.A.“America’s Green Strategy.”Scientific American.1991,168.
    【127】Porter,M.A. and Vander Linde,C.“Towards a New Conception oFthe 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Journal oFEconomics erspectives.1995.9.
    【128】World Steel Association. A Handbook OFWorld Steel Statistics1978〔J/OL〕.http://www.worldsteel.org/
    【129】World Steel Association. Steel StatisticalYearbook1980-2012〔J/OL〕. http://www.worldsteel.org/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