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新闻侵权抗辩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传媒业的快速发展,传媒与社会的冲突日渐增多,新闻侵权官司近年来在我国愈演愈烈。本篇论文针对我国新闻侵权抗辩的基本类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在对比、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新闻侵权抗辩的具体措施。
     全文由引言和正文四章组成。
     引言主要阐明了选题的理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试图做出的贡献。
     第一章对新闻侵权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分析了新闻侵权的主体、客体、行为及心理等特征。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被称为“社会的公器”,是社会的“第四权力”,对社会的文明进程起着有目共睹的作用,社会应该为媒体提供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新闻自由本身是为社会公益、民主政治的发展而存在的,它不是大众传媒和新闻从业人员的特权,记者证不是护身符也不是尚方宝剑,新闻媒体没有任意损害他人的权利。司法独立、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著作权都应该受到尊重。此章旨在为研究奠定基础。
     与一般侵权行为不同,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有其独特性,除了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之外,还有:作品已经发表,有明确的指向性,作品言及原告,作品具备违法性,原告存在过错。
     新闻侵权行为不属于特殊侵权行为,却又有别于一般侵权行为。论文分析了新闻侵权的四种不同归责原则。根据中国的国情,笔者认为我国新闻侵权诉讼中,应该根据新闻侵害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归责原则。当新闻作品侵害了普通公民的人格权时,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当新闻侵害了公众人物的人格权时,适用恶意原则。
     第二章对新闻侵权抗辩进行概括分析,界定了新闻侵权抗辩事由的内涵,分析其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和必要性。
     这一部分内容从表达自由和新闻自由、知情权以及舆论监督三个方面,深刻剖析新闻侵权的抗辩独立存在的重要性。
     大众传媒承担着满足公众知情权和进行舆论监督的社会功能,这是一种准公益职能。为了使得媒体能够发挥这种准公益职能,新闻媒体应当享有“喘息空间”。如果媒体轻易就成为诉讼中的被告并败诉,则新闻媒体必将无法实现上述功能。
     第三章具体而细致地分析了目前新闻侵权抗辩的类型。列举、论述了新闻侵权的多种抗辩事由。具体包括:真实抗辩、公众人物、公正评论、权威消息来源,以及第三人同意、更正与答复、新闻价值、公众利益等等。
     在真实抗辩部分,论文比较了新闻真实、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的异同,呼唤我国司法界建立起尊重现实、尊重新闻规律的“有限真实”。
     在公众人物抗辩部分,论文比较美国沙利文案件,着重分析了公众人物的界定,公众人物抗辩的依据和恶意原则。
     在权威新闻来源部分,文章分别阐述了权威新闻来源的依据、范围和界定。并对现实当中几个热点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在公正评论部分,论文认为对于言论首先要把事实与意见区分开来,“法律不过问意见的是非对错”,并进一步分析了正当评论与侮辱性言辞。
     文章最后分析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急需媒体发挥第四权力功能,发挥社会公器、社会了望者角色,发挥“扒粪”作用,因此,这些需求要求社会宽恕媒体的“微罪”。笔者认为,针对我国国情,应该建立严格的新闻侵权构成要件,应该将“微罪不举”、“公众人物”和“主观恶意”原则纳入我国司法实践,应该减免转载责任。目前,我国新闻侵权抗辩制度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与我国现实急速增长的新闻侵权诉讼很不相称。仅有的一些司法解释笼统而不具操作性。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对此的立法工作,不仅是司法的需要、保障人权的需要,也是迈向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Conflicts between the media industry and society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ly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industry. Therefore the lawsuit against tort of news is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study the basic styles of the plea instances against news tort. Based on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he relative theor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plea instances against news tort.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preface and four chapters.
     The preface explains the reason and meaning of this topic, curre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First chapter generally remarks the news tort and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the subject, object, behavior and psychology of plea instances against news tort. In modern society the mass media is concerned as "the public instrument" and "the fourth power". It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ivil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freedom of press is to achieve the social benefits and democracy, it is not the franchise of mass media and the pressman. Certificate of pressman is not a amulet, media has no privilege to damage others' rights. Independence of judicature and other rights should be respected such as the right of privacy, reputation, portrait and copyright. This chapter is a base for further study.
     It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tort, the components of news torts have its own unique nesses such as the works having been published, referring to accuser, unlawfulness of the behavior besides the general components.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lawsuit against tort of news genially and defines the intension, then studies the value and necessity of it.
     In this section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independence of plea instances against news tort by the perspective of liberty of speech, freedom of the press and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Mass media is charged with social function such as right to learn the truth and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This is a quasar-public welfare function. News media should have the 'cushioning-space'in order to perform such social function. If the media always become defendant and lose a lawsuit, it will be bullyragged and cannot fulfill its social function.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styles of plea instances against news tort concretely. Th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discusses several plea instances. They are truthfulness of news, public character-air comment, patent right to news report, news interview or report agreed on by the persons concerned and so on.
     While discussing the truthfulness of news,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news truths, legal truths and objective truth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ppeals to respect the "incorporated truths" in present world.
     The author analyzes civil service, public character, public location, public interest respectively and emphasizes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character.
     While studying the fair comment,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we should differentiate the reality and mind, then analyzing the fair comment and contumelious verbalism.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gist, scope and definition of the origins of authoritative news. Then makes concrete research on several hot issues.
     Finall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of the plea instances against news torts has only taken the first step on the long way ,the corresponding legislation all falls far behind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The general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lack operability. Therefore strengthening the lawmaking is necessary to the judicatory, assurance of human rights and building the modern great power.
引文
①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22页。
    ② 王利明、杨立新主编:《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5年版,第482页。
    ③ 王军:《新闻工作者与法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年版,第121页。
    ④ 王利明:《新闻侵权法律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6页。
    ① 杨立新:《新闻侵权问题的再思考》,《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① 王伟:《新闻侵权及抗辩事由初探》,《哈工大法学网》2007年第4期。
    ① 李瞻:《传播法——判例与说明》,三民书局1992年版,第158页。
    ① 曹瑞林:《对若干新闻法制问题的看法》,《军事记者》2005年第7期。
    ① 胡安潮:《对侵权法归责原则的思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① 何四海:《论新闻侵权的过错归责》,《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① 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年版,第644页。
    ② 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30页。
    ① 魏水征.张咏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6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01页。
    ① 梁宁、范春燕编:《媒介法教学参考资料》,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06页.
    ① 程六生:《论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新闻爱好者》2006年第9期。
    ① 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年版,第66页。
    ① 周泽:《舆论监督光环下的媒体地位反思》,《法制日报》2002年4月22日第8版。
    ① 雷振扬、熊中明:《关于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问题的思考》,《河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① 雷振扬、熊中明:《关于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问题的思考》,《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① 徐迅:《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四次浪潮》,《中国青年报》1993年8月5日第8版。
    ① 张新宝、康长庆:《名誉权案件审理的情况.问题和对策》,《现代法学》1997年第1期.
    ①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 1997年版,第160页。
    ② 魏永征:《被告席上的记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168页.
    ① 魏永征.张咏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88页.
    ② 魏水征.张咏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90页.
    ① 曹越:《从范志毅败诉看舆论监督中“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新闻战线》2003年第6期。
    ① 郭卫华、常鹏翱:《论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法学》2002年第5期。
    ① 杨亦烽:《权威消息来源初探》,《新闻记者》2000年第11期。
    ② 肖嵩:《舆论监督呼唤法律保障》,《新闻传播》2003年第3期。
    ① 梁宁、范春燕编:《媒介法教学参考资料》,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26页。
    ① 侯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188页。
    ① 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年版,第238页。
    ① 魏水征:《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85页。
    ② 戴邦.钱辛波、卢惠民:《新闻学基本知识讲座》,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4年版,第138页。
    ③ 李卓钧:《新闻理论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第208页。
    ① 魏永征:《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121页。
    ② 宋克明:《美英新闻法制与管理》,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1998年版,第74页。
    ① 雷颐:《拯救美国的“扒粪运动”》,《南风窗》2002年第2期。
    ① 周大新:《舆论监督中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记者摇篮》1991年第7期。
    ① 魏永征:《转载失实不能免除责任》,《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8日第8版。
    ② 祝铭山主编:《名誉权纠纷》,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年版,第264页。
    ① 顾红梅:《新闻官司:不必谈虎色变——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浅析》,《新闻记者》2004年第五期。
    [1] 康为民主编:《传媒与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2] 赵中颉主编:《法制新闻与新闻法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3] 侯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1997年版。
    [5] 魏永征:《新闻法新论》,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年版。
    [6] 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7] 段京肃:《传播学基础理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8] 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9] 顾理平:《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10]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 [美]T·巴顿·卡特等著,黄列译:《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 [英]萨莉斯皮尔伯利著,周文译:《媒体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 魏永征、张咏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 《各国新闻出版法选辑》,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5] 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 梁宁、范春燕 编:《媒介法教学参考资料》,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 曹瑞林编著:《新闻媒介侵权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1] 贺卫方:《司法与传媒三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2] 何四海:《论新闻侵权的过错归责》,《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3] 王利明:《公众人物人格权的限制与保护》,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民商法学2005年第7期。
    [4] 顾红梅:《新闻官司:不必谈虎色变——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抗辩事由浅析》,《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5] 孙立:《新闻机构在新闻侵权中的责任豁免》,《山东法学》1998年第1期。
    [6] 张新宝、康长庆:《名誉权案件审理的情况、问题及对策》,《现代法学》1998年第1期。
    [7] 郭卫华、常鹏翱:《论新闻侵权的抗辩事由》,《法学》2002年第5期。
    [8] 曹越:《从范志毅败诉看舆论监督中“公众人物”的名誉权问题》,《新闻战线》2003年第6期。
    [9] 李成连:《案件报道的侵权方式和法律应对》,《新闻记者》2003年第3期。
    [10] 吴献举:《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新闻记者》2003年第4期。
    [11] 周海燕:《试论新闻侵权诉讼中的几个抗辩事由》,《新闻知识》2003年第3期。
    [12] 赵川:《谈谈新闻侵权责任的豁免》,《新闻传播》2003年第12期。
    [13] 龚欣一:《关于人格权中的几个细节问题》,《新闻记者》2003年第10期。
    [14] 林爱珺:《报道审判活动应具有的法律意识》,《新闻战线》2003年第3期。
    [15] 孙旭培、刘洁:《传媒与司法统一于社会公正——论舆论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2期。
    [16] 秦晖:《从法治角度看舆论监督》,《南方周末》2003年1月29日。
    [17] 肖嵩:《舆论监督呼唤法律保障》,《新闻传播》2003年第3期。
    [18] 曹瑞林:《舆论监督与倾斜保护理论》,《中国记者》2003年第11期。
    [19] 戴丽:《新闻采访权性质刍议》,《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
    [20] 张振亮:《论新闻采访权的法律解析》,《新闻大学》2003年冬季号。
    [21] 闵政:《知情权的认定与保护——外国新闻界的经验》,《中华新闻报》2003年3月14日。
    [22] 周培勤:《解读美国媒体的庭审报道》,《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
    [23] 黄森榕:《论新闻侵权抗辩》,《新闻前哨》2005年11期。
    [24] 柯冬林:《人格权独立成编与新闻侵权》,《变局变革论文集丛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