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与平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状告新闻媒体的名誉权侵权案件不断增多,其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一般公民名誉权侵权案件,也有公众人物的名誉权侵权案件。名誉权侵权案件频发的深层原因在于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就需要对二者进行价值比较,为维护更重要的价值而寻求一种倾向性的保护,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本文分析了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的根源,运用价值分析、比较分析、概念分析、案例实证分析等方法,针对新闻自由与一般公民和公众人物不同的主体的名誉权冲突,借鉴西方相对成熟的新闻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平衡机制,依据人权保护优先原则、公共利益优先原则、比例原则和衡平原则,提出了具体的平衡新闻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倾向性保护原则。平衡新闻自由与名誉权冲突的倾向性保护原则对于指导司法实践、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In recent years, right of reputation tort law cases increase unceasingly. Amongthe cases, we can find both traditional common citizen's reputation right law casesand public fingers' reputation tort law cases. The deep cause of right of reputation tortlaw case frequency sends out lies in freedom of press and the right of reputationconflict. When there is conflict between each other, we must compare their values tosearch for a tendentious protection for more important value to realize social justice.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root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freedom of press and rightof reputation, and divides the conflict into two different subjects. The writer use valueanalytic method, comparison method, concept analytic method, real case diagnosisanalytic method and draw lessons from Western relative mature balance mechanism,according to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principle, public benefit priority, andproportion principle to put forward concrete balance principle. The tendentiousnessbalancing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nd right of reputation conflict protect principlehas important theory, actual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society justice and guide actualjudicial practice.
引文
[1] [英]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44—45页
    [2] 李良荣等著.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9页
    [3] 汪习根、李纬娜.论我国新闻自由的法律保障,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版,第10期
    [4]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26页
    [5] 韩大元.比较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7-165页
    [6] 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37页
    [8] 汪武.新闻自由的空间——知情权v s.隐私权的审视,www.cddc.net
    [9] 李良荣,林晖,谢静.当代西方新闻媒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10] 顾理平.新闻法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11] 王利明.民商法理论与实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0页
    [12]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02年,第307页
    [13] 魏永征.被告席上的记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页
    [14] 参见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
    [15]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年,第103页
    [16] 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第89页
    [17]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18] 侯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3页
    [19] [美]T.巴顿·卡特等,黄列译.大众传播法概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20] 吴兢.如何远离新闻侵权,北京,人民日报,2003年5月6日
    [21] 黄瑚.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22] 张西明.我国新闻侵权诉讼及相关研究的现状综述,北京,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年,第1期
    [23] 程小勇.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抗衡,法治论丛,2005年,第3期
    [24] 洪伟.大众传媒与人格权保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24页
    [25] 李昌凤.构建新闻媒体监督权与名誉权的平衡保护机制,法学论丛,2005年,第5期
    [26] 张翔.基本权利冲突的规范结构与解决模式,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总114期)
    [27] 参见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2002)静民一(民)初字第1776号民事判决
    [28] 新快报,2000年8月19日
    [29] 钱江晚报,1999年12月1日
    [30] 杨磊,周大纲.起诉媒体,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31]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第96页
    [32] 王利明,葛维宝.中美法学前沿对话——人格权法及侵权法专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33] 郭卫华.新闻侵权热点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34]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530页
    [35] 张新宝.名誉权的法律保护,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0页
    [36] 新浪网—新浪观察..专访法律专家张新宝,隐私保护,人人都需要的安全感,2003年5月15日
    [37] 蔡震荣.行政法理论与基本人权之保障,台湾,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二版,第105页
    [38] 王肃元.论权利冲突及其配置,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39] [美]罗纳德·德沃金,信春鹰等译,认真对待权利,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255页
    [40]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154页
    [41] 宋克明.英美新闻法制与管理,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42] 杨磊,周大纲.起诉媒体,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1]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2] 陈建云.中国当代新闻传播法制史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 [美]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J.罗森塔尔.宪政与权利,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4] 许加彪.法治与自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5] 张国良,黄晓芝.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6] 雷润琴.传播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 洪伟.大众传媒与人格权保护,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8] 康为民.传媒与司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
    [9] 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融合·冲突·互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10] 李成连.新闻官司防范与应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1] 杨磊,周大刚.起诉媒体,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12] 侯健.舆论监督与名誉权问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3] 周伟.媒体前沿报告,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
    [14] 顾理平.新闻法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15] 「美」唐纳德,DZ巴尔摩,等.梁宁译,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年
    [17] 王利明,葛维宝.中美法学前沿对话——人格权法及侵权法专题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
    [18] 曹瑞林.新闻法制前沿问题探索,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
    [19] 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年
    [20] 杨立新.中国人格权法立法报告,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
    [21] 王磊.选择宪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2] 季卫东.宪政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23] 潘伟杰.宪法的理念与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 李良荣.当代新闻事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25] 王雄.新闻舆论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26] 仁寿.法学方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9年
    [27] 王强华,魏永征.舆论监督与新闻纠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 冯军.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表达自由,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4期
    [2] 王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与协调,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 刘作翔.信息公开、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4期
    [4] 刘建明.新闻自由的认识逻辑,新闻爱好者,2001年,第2期
    [5] 宋鸽.新闻立法与言论自由权的互动研究,行政与法,2005年,第10期
    [6] 王笑冰.新闻价值与新闻侵犯隐私权抗辩事由的系统化分析,政法论丛,2000年,第5期
    [7] 周双娥.析思想自由的法律意蕴,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10期
    [8] 张建波.论新闻自由,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9] 张淑芳.论新闻监督权的法律保障,法制与社会,2006年,第5期
    [10] 宋一秋.新闻自由与人格权的突与利益衡量,河南警官职业学报,2006年,第2期
    [11] 周毅,柳毅力.新闻自由与新闻侵权的法理学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4期
    [12] 刘威.权利冲突的现实性,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3] 王肃元.论权利冲突及其配置,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4] 刘诚.关于权利的几点认识,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5] 征汉年,陶广峰.现实的困惑:权利冲突,中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6] 李欣.新闻立法:名誉权与舆论监督权的平衡,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7] 张翔.基本权利冲突的规范结构与解决模式,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18] 倪业群,陈祖权.表达自由在建设法治国家中的价值及其实现,社会科学家,2003年,第11期
    [19] 赵中颉.论新闻自由与相关权利的法律平衡,传媒与法,2005年,第9期
    [20] 郭明瑞.权利冲突的研究现状、基本类型与处理原则,法学论坛,2004年第1期
    [21] 罗万里.新闻法律关系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2] 鄂振辉,王媛媛.基本权利的冲突与平衡——对言论自由界限的个案分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3] 祁建平.和谐社会与表达自由、公民权利和利益协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24] 吴钧.名誉及名誉权概念和特性研究,当代法学,1999年,第1期
    [25] 梁上上.利益的层次与利益衡量的展开,法学研究,2002年,第1期
    [26] 陈明.法学研究新理念:以利益衡平为中心的法学语义实践,延边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7] 任东来.新闻自由与个人名誉的艰难平衡:美国媒体中的诽谤诉讼,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28] 张建波.论名誉权及其保护,政法论丛,2003年,第5期
    [29] 高胜.表达自由与当代中国,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0期
    [30] 唐煜枫.论诽谤罪成立之宪法限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31] 马岭.“言论自由”相关概念的主体分析,人权,2004年,第6期
    [32] 李丹林.传媒法学学科建设刍议,现代传播,2005年,第1期
    [33] 董晓婷.舆论监督与名誉权保护刍议,新闻知识,2006年,第7期
    [34] 马磊.新闻传播过程中公众人物隐私权的限制与保护,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35] 查庆九.从范志毅案谈舆论监督与“公众人物的忍受义务”,法制日报,2002年12月23日,第11版
    [36] 马薇薇.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1期
    [37] 杨士林.“公众人物”名誉权与言论自山的冲突及解决机制,法学论坛,第6期
    [38] 郭国松.“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不受保护,南方周末,2000年10月26日
    [39] 任燕.正确认定新闻自由与名誉侵权的关系——从公权和私权冲突与协调的视角,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40] 尹力.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界限,新闻战线,2002年,第12期
    [41] 杜承铭.论表达自由,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
    [42] 宋小卫.解读我国公民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宪法保障,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