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多维视野中的福建祠神信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祠神信仰是民间信仰的核心内容,是一种以祠神为中心、有固定的场所(祠庙)和相对稳定的信众,仪式和活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非制度化的全民信仰。它具有“崇德”与“报功”的双翼结构。福建祠神信仰具有悠久历史,至今仍是闽台两地民众现实生活的重要部分。
     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方志等地方文献中关于祠神信仰的记载,特别注意使用笔记小说、传教士回忆录、竹枝词等边缘史料;综合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分章论述了:福建祠神信仰的产生;巫觋、巫术与祠神信仰;厉鬼瘟神信仰的双重维度;特定人群的祠神信仰活动;祠神信仰与社会控制。在行文中,重点考察了祠神信仰与民众生活和社会控制的关系,并且将渊源与流变、普遍现象与个案研究有机统一,力求在多维视野中探寻祠神信仰的真实图景。
     文章认为:一、福建祠神信仰的产生,既有自然和社会因素,又与其移民社会特征密切相关。在晚唐至宋的造神高潮中,外来祠神完成了本土化,本地祠神则具有世俗化的特点。二、巫觋与巫术在福建民众生活中长期处于重要地位。许多祠神、特别是女神,都由巫升转而来。在由巫至神的过程中,灵验传说与美德故事起到了重要作用。祠神信仰因其世俗化的特点,而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三、厉鬼瘟神信仰,是福建祠神信仰中与傩文化相关的特殊形态。福建民众对待厉鬼、孤魂的态度,经历了由仇到亲、由威到恩的变化,具有双重维度。以瘟神五帝信仰为中心的“出海”,其实质是一种驱逐瘟疫的傩祭。与普度类似,出海等迎神赛会也具有娱乐和经济功能。四、祠神信仰具有随意随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特定人群的崇拜对象和信仰行为往往是功利化的,但在有关祠神的灵验传说中,还是可以看到道德取向。而有违善良风俗的祠神信仰偶像,则传之不久。五、祈雨的实质是一种地方性传统,地方官员的祈雨实践,表达的是对这种传统的尊重。与普通民众相比,官员对于对祠神信仰的态度更为积极。作为个体的官员,自身对于祠神信仰活动的态度也存在差异。辅王化与毁淫祠是中国传统社会神道设教的两面,历史上官方毁禁淫祠常常流于徒劳。应当正确看待祠神信仰所具有的正面价值。在这一问题上,官方应当充分尊重民众的意愿,以教育和引导为主。
Popular cults are the main content of popular believes. It is a kind of cults-centered belief that has fixed places (shrine) and relatively stable pilgrims, ceremony and activities. It is a non-institutionalized universal belief, which is very close to daily life. It functions as "Chong De", advocating virtues, and "Baogong", repaying merits. The popular cults in Fujian province have a long history, which stil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people's daily life both in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 till now.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local records about popular cults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cord. The author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the literary sketches, missionaries'memoirs and ancient folk songs.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discipline theories and methods from history, religion, folklore, anthropology, the content of the paper including:firstly, the appearance of popular cults in Fujian province; Secondly, the witches and wizard, magic and popular cults; thirdly, the double dimensions of faith for ferocious ghost and god of plague; fourthly, the popular cults activities for specific groups; fifthly, the popular cults and social control.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r cults and popular life and social control. Moreover, this paper integrated origin and rheology, common phenomenon and case studies and make every effort to explore the true picture of popular cults in a multidimensional view.
     Firstly,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roduction of popular cults resulted not only from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but also from the social features of immigra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late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foreign cults completed the localization while the local cults have been secularized. Secondly, wizard and witchcraft hav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fe for a long time in Fujian province. Many cults, especially goddess originated from witches. In the process of witches to goddess, efficacious legends and virtue stor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Popular cults are very close to people's daily life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istics of secularization. Thirdly, the faith of ferocious ghost and god of plague is a special form that is related to Nuo culture in Fujian popular cults. Fujian people attitudes to ferocious ghost vary from hate to like, from power to grace. The "Chuhai "centered on the faith of "Wudi" is in essence a kind of Nuo sacrifice for driving plague. Similar to "Pudu","Chuhai "also has entertainment and economic functions. Fourthly, popular cults have random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mainly shown on the belief behavior and cults of certain group that are often utilitarian. However, moral orientation can still be seen in the efficacious legends relating to the cults. Those cults who disobey the kind and positive believes and customs would disappear soon. Fifthly, the essence of praying for rains is a local tradition. Local officials pray for rains, which shows the respects to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Compared with the ordinary people, officials'attitudes toward popular cults are more positive. As an individual official, the attitude toward activities of popular cults is slightly different. Helping the morality,"Fuwanghua",and forbidding evil cults,"Huiyinci",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wo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eligions in Chinese society. In history, the official "Huiyinci" was often useless. We should take a correct view on popular cults that have positive values. Upon this issue, the government should fully respect the will of the people and play an instructive role in the popular cults.
引文
[1] 综合性的评述参见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年第1期,第5-15页;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8-17页。王铭铭《宗教概念的剧场——当下中国的“信仰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第59-77页。又,本文之脚注皆为作者所注;所引文献之出版者与出版年,在每节首次引用时注出。
    [2] "diffused religion",是杨庆堃在1961年提出的概念。李亦园将"diffused religion"翻译为“普化宗教”,并借助这一概念对中国宗教信仰进行分析。(李亦园《亠化的图像》(下),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80页)目前大陆地区通用的人类学教科书也认同这一概念:“杨庆堃的宗教分类(制度化宗教与普化宗教),为复杂多样的中国民间信仰确立了普化宗教的恰当地位。”(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7页)
    [3]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又,在本文之前,已有学者在著作中使用“祠神信仰”这一概念,如程民生《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人与中国祠神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第8卷第2期,台北,1997年,第187-220页;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4] 参见李亦园《亠化的图像》(下),第181页。
    [5] 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2页。
    [1]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55-156页。
    [2]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56页。
    [3] 汪毅夫在《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一文中认为:“美德故事与灵验传说、纪念性祭祀与诉求性祭祀、‘崇德’与‘报功’构成了民间信仰的双翼结构。”见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71页。
    [4] 江毅夫《“崇德报功”与妈祖信仰的双翼结构》,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5]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71-173页。
    [6]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172-173页。
    [1]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70页。
    [2] 关于清代政治制度层面上的闽台关系和日据台湾时期的闽台关系,参见汀毅夫《闽台关系研究的两个问题--写给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学术报告》一文,氏著《闽台缘引闽南风》,第1-24页。
    [3] 笔者所见较为全面的评述论著有:王庆德《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文史哲》2001年第1期,第31-38页;王健《利害相关:明清以来江南苏松地区区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页:晏可佳主编《中国宗教与宗教学》第11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民间信仰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200页;路遥等著《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评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本目所涉书目未注版权者,详见文后“参考文献·二、研究专著”
    [1] J.J.M.De Groot,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its ancient forms, evolution, history and present aspect, manners, customs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connected therewith,6vols,leiden:E.J.Brill,1892-1910.
    [2] 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1-2期,1927年;董作宾《闽俗琐闻》,《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l集第2期,广州,1927年,第10-17页:谢云声《厦门醉仙岩仙诞的调查》、叶竹君《厦门人对于神的迷信》,《民俗》第61-62期合刊《神的专号》,国立中山大学出版部1929年版,第101-114页、第140-144页。
    [3] 《民俗学会丛书之二十五·福建三神考》,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3-1669页。
    [4] 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藏有该刊1-73期、75-77期、83-86期和89期。
    [5] 如陈贞瑞《五帝考发轫》,《民俗周刊》12、13、15期,福州,1930年。
    [6] 但也有若干成果,如郑丽生《闽中广记》和《福州岁时风俗类征》中的相关记述,见《郑丽生文史丛稿》,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又如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见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210页。
    [7] 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台北水牛出版社2006年版。汪先生关于民间信仰的学术论文有:《论台湾民间信仰的普化现象》,《试论闽台傩文化的共同性》、《略谈台湾民间的冥婚之俗》、《台湾民间巫术信仰丛谈》(以上收入《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9页);《随意随俗的走向与闽台民间信仰的共同进步》、《闽台民间的广泽尊王信仰》、《“船仔妈”与闽台海上的水神信仰》、《闽台民间的吕祖传说和吕祖信仰》、《闽台雩祭丛谈》、《金门: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与民间信仰的特异情节》、《南平樟湖集镇的民间信仰》(以上收入《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7-157页):《泉州民间的通远王信仰》、《“崇德报功”与妈祖信仰的双翼结构》、《“闽人佞鬼风俗”之分析》、《签卜的文化观察》、《傩:游戏与舞蹈》(以上收入《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58-103页);《流动的庙宇与闽台海上的水神信仰》、《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以上收入《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7-171页);《闽台冥婚旧俗之研究》(收入《闽台地方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7-92页;《闽台妇女史研究》,海风出版社2011年版,第89-119页)。
    [1] 刘大可《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甘满堂《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 王铭铭《地方道教与民间信仰——法主公研究笔记》,《民俗研究》1997第4期,第16-24页。
    [3] Kenneth Dean,Taoism and popular cults in Southeast Chin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4] 颜章炮《晚唐至宋福建地区的造神高潮》,《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第135-144页。
    [5]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6]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的兴衰嬗变》,《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第68-77页。
    [7]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 陈小冲《台湾民间信仰》,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
    [9]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下篇《地域分化与文化周期——以信仰形态为核心展开的研究》,上海书店出版守2004年版,第187-420页。
    [10] 谢重光《从吴夲的神话看福建民间信仰的特点》,《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4期,第58-65页:并载氏著《闽粤合民间信仰论从》,海洋出版社2012年版,第26-35页。
    [11] 林国平《闽合民间信仰源流》第1章第1节、第8章、第9章。
    [12]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第4章《隋唐宋福建的造神浪潮》第2节《=巫道崇拜》,第183-195页。
    [1] 彭文宇《略述宋元福建民间信仰的发展及其特点》,《福建史志》1996年第6期。
    [2]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3] 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第2章《“客师”与客家巫术》,第62-99页。
    [4] 朱天顺《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宋代的传播》,《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2期,第107-113页。
    [5] 李献章《妈祖信仰研究》,东京泰山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郑彭年中译本,澳门海事博物馆1995年版。
    [6] 李伯重《“乡土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第47-58页。
    [7] 李玉昆《妈祖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3期,第122-135页。
    [8] 詹姆斯·沃森《天后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960-1960年)》,[美]韦斯谤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92页。
    [9]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第1章第2节,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9-47页;李小红《宋代社会中的巫觋研究》第8章,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221页。
    [10] [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日本国中国民俗研究会等编《陈靖姑地方神研究资料》之一《夫人戏》,1993年版;之二《夫人词》,1995年版;[明]无根子集、叶明生校注《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0年版:叶中鸣《陈十四奇传》,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第329-348页;徐晓望《“临水夫人”考》,氏著《福建民间信仰论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208页。
    [2] 徐晓望《从<闽都别记><海游记>看陈靖姑信仰的两大系统》,氏著《福建民间信仰论集》,第209-217页。
    [3]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119页。
    [4] 庄孔韶《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5页;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第13章《女神陈靖姑信仰》,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53-378页=。
    [5] 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178页。
    [6] 汪毅夫《流动的庙宇与闽台海上的水神信仰》,氏著《闽台缘引闽南风》,第137-152页。
    [7] 徐晓望《闽台瘟神信仰起源的若干问题》,氏著《福建民间信仰论集》,第96-116页。
    [8] 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第136-170贝。
    [9] 刘枝万《台湾之瘟神信仰》,氏著《台湾民间信仰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也不是1983年版,第232-234页。
    [10] 汪毅夫《客家民间作信仰》,第141-147页。
    [1] [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 [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第4章《赐封》,第76-101页。
    [3]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第3章《宗族的组织功能》第1、2节,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8-55页。
    [4] 林耀华《拜祖》,氏著《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2-324页。
    [5] 傅衣凌《明清福建社会经济史料杂抄》,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359-364页。
    [6] 郭志超、林瑶棋主编《闽南宗族社会》第8章《神明崇拜:草根特质与乡村整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216页。
    [7] 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第11章《家族的宗教信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149页。
    [8] 陈支平《福建族谱》第9章《神明的崇拜与创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38页。
    [9] 郑振满《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历代碑铭解析》,氏著《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附录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234页。
    [10] 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氏著《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0-237页。
    [11] 张宏明《村庙祭典与家族竞争》,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2-334页。
    [12] 汪毅夫《闽台雩祭丛谈》、《金门:自然灾害的历史纪录与民间信仰的特异情节》,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第130-144页。
    [13] 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氏著《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2-326页。
    [1] 程民生《论宋代的神祠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92第2期,第59-71期。
    [2] 傅衣凌《闽俗异闻录》,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第251-253页。
    [3] 刘黎明《论宋代民间淫祠》,《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第5期,第95-101页。
    [4] 沈宗宪《国家祀典与左道妖异——宋代信仰与政治关系之研究》第3章《宋代政府的信仰政策》,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第67-127页。
    [5] 陈小冲《台湾民间信仰》,第20-25页。
    [6] 林国平《去巫化与正统化:民间信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以福建民间信仰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1期,第31-38页。
    [7]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66-168页。
    [8] 赵献海《明代“毁淫祠”现象浅析》,《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第28-33页:罗东阳《从明代淫祠之禁看儒臣、皇权与民间社会》,《求是学刊》2006第1期,第131-138页。
    [10] 范正义《祀典抑或淫祀:正统标签的边陲解读》,林国平、王志宇主编《闽台神灵与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247页。
    [11] 范正义《民国前福建祠庙神明配置的研究》,《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第159-166页。
    [1] 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第201-219页。
    [2] 宋怡明《神明标准化的幻象:中华帝国晚期五帝的信仰》,《亚洲研究期刊》,1997年,第113-135页;宋怡明编《明清福建五帝信仰资料汇编》,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2006年版。
    [3] [美]史华慈《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许纪霖、宋宏编《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 关于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参见汪毅夫《多学科研究的视角——以台湾文学研究为例》,氏著《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版,第103-115页。
    [2] 参见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氏著《休休室治史义稿补编》,第208-220页。
    [3]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元的结构》,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第214页。
    [4]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第214页。
    [5] 李亦同《文化的图像》(下),第119页。
    [1] 东汉王充曾谓:“凡祭祀之义有二:一曰报功,二曰修先。报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见黄晖撰《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065页。
    [2]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等著同名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 [英]E.E.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覃俐俐译《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4] 参见[美]丁乃通编著、郑建威等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朱迪光《信仰·母题·叙事:中国古典小说新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卷二》,中华书局2011年版;[日]柳田国南(男)著、连湘译《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6] 关于“祭祀圈”理论的应用,参见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张炎宪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3辑,中研院三民所1988年版,第95-125页:林美容《彰化妈祖的信仰圈》,叶涛、周少明主编《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144页。
    [7] 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8] 关于大传统、小传统理论,参见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氏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189页。关于“文明扩张”,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3-279页。
    [9]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1]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56页。
    [2] 笔者所见与福建祠神信仰有关的碑铭材料主要有:福建通纪(志?)局编纂《福建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编》第3辑第1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345-641页:郑振满、[美]丁荷生主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何丙仲编纂《厦门碑志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吕荣哲、魏应南编《南安碑刻》,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粘良图选注《晋江碑刻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张善贵《长乐金石志》,香港文学报出版公司2005年版。
    [1] 陈支平《福建族谱》,第12页。
    [2] 参见陈支平《福建族谱》第5章《族谱的装饰与炫耀》和第6章《祖先的寻觅与塑造》,第71-125页。
    [3] 传教士回忆录如[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话本小说如《闽都别记》、《陈十四奇传》等;散文如俞元桂著《晚晴漫步》,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竹枝词如郑丽生著《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4] 傅斯年撰、朱渊清导读《史学方法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4页。
    [5] 参见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导言”,第9页。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173页。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第174页。
    [2]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3] 有学者曾论:“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绝对赞同对方。朋友之间的相互尊重是永恒的,但是有时候人们还是会有不同的见解。对于宗教研究的态度也应如此。尊重其他人的宗教信仰并不代表学者个人的信仰;但是尊重他人的宗教却是我们理解宗教与实践的入口。疏忽于尊重他人的信仰,我们就无法去理解、去研究,也没有理解的途径。”见范丽珠、欧大年《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页。
    [1] 程章灿《鬼话连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1页。
    [2] [唐]陆龟蒙《野庙碑》,[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801,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418-8419页。
    [3] 颜章炮《晚唐至宋福建地区的造神高潮》,《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第135-136页。
    [4] 林耀华《边疆研究的途径》,氏著《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1]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2《地理类二·叙县》,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2]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丁志卷19“江南木客”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95页。
    [3]汪毅夫《流动的庙宇与闽台海上的水神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汀州府清流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8页。
    [5] [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第5章《湖州个案》,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2-125页。
    [1]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三志己卷8“台岭钱王庙”条,第1363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安县》,第524页。
    [3] [日]斯波义信著、庄景辉译《宋代商业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页。关于唐宋时期福建海外贸易的情况,参见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第2编第2章第6节《隋唐五代福建海外交通贸易》、第3编第3章《宋元时期福建海外贸易的勃兴》,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190页、第339-399页。
    [4] 余英时认为,把商人看成只知“孳孳为利”,毫不受宗教道德观念的约束的一群“俗物”,在大量的文献面前是站不住脚的。参见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氏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83页。关于宗教信仰与商业伦理之间的关系,参见苏基朗著、李润强译《刺桐梦华录: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946-1368)》,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88-297页。
    [1] [宋]朱彧撰、李伟国校点《萍洲可谈》,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3-134页。
    [2] [宋]方略撰《有宋兴化军祥应庙记》,郑振满、[美]丁荷生主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兴化府莆川县》,第567页。
    [2] 转引白林家钟选辑《闽中文献辑编》(下),福州市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版,第111页。
    [3]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4] 引自蒋维铁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页。
    [5]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
    [6] 顾颉刚《天后》,1927年1月10日作。《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卷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14页。
    [7] 汪毅夫《流动的庙宇与闽台海上的水神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51-152页。并参见氏著《“船仔妈”与闽台海上的水神信仰》、《泉州民间的通远王信仰》两文。
    [8] 参见黄敏枝《宋代福建路的佛教寺院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氏著《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 1989年版,第119页。
    [1] 郭白阳撰《竹间续话》卷2,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并参见林国清《福州宋代“七塔万支灯”》,本书编写组编《福州掌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218页。
    [2]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22页。
    [3] 参见方炳桂、方向红《福州熟语》(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56页。
    [4] 参见[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75-79。
    [5] 黄敏枝《宋代福建路的佛教寺院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氏著《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第121页。
    [6] [美]克里斯蒂安·乔基姆著、王平等译《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5-26页。
    [7]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连江县》,第512页。
    [1][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浦城县》,第528页。
    [2][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崇安县》,第531-532页。
    [3]详见本文第五章第一节。
    [4][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8《公廨类二·祠庙》,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5][清]郭柏苍纂《乌石山志》卷3《寺观》,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6][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阳县》,第528-529页。
    [7]道光《厦门志》,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页。
    [8]转引自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第3-4页。
    [1] 详见本文第三章第二节。
    [2] 汪毅夫《金门:自然灾害的历史纪录与民间信仰的特异情节》,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页。
    [3] 参见诸仁海主编《福建省志·气象志》附录二《500年来福建主要气象灾害》,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263页。
    [4]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5]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崇安县》,第532页。
    [6]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汀州府长汀县》,第546页。
    [7] 林国平《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第17页。
    [1] [明]谢肇淛撰《五杂组》卷4《地部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72页。
    [2] [明]喻正主修《(万历)福州府志》卷75《杂事志四·时事》,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743页。
    [3]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75页。
    [4] [明]喻正主修《(万历)福州府志》卷75《杂事志四·时事》,第743页。
    [5] 闽人亦认为洪水为“鳝鱼”作怪,参见[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第9回《周丞造念旧提匠作 醉头陀插树保罗城》,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1] [明]谢肇淛撰《五杂组》卷4《地部二》,第72页。
    [2] 朱维斡《福建史稿》,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阳县》,第529-530页。
    [4]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25页。
    [5] 参见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17-25页。
    [6] 朱维斡《福建史稿》,第124-126页。黄巢过闽的经过,参见汪征鲁主编《福建史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162页;徐晓望撰著《福建通史》(2)《隋唐五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0页。
    [1] 朱维幹 对此记载有不同看法,参见氏著《福建史稿》,第126-127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闽县》,第503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福清县》,第513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崇安县》,第532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政和县》,第533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延平府南平县》,第552页。
    [3] 根据朱维斡《福建史稿》第297-298页相关内容编制。
    [1] 参见王铭铭《危亡与超生--1896年中国东南沿海的超度仪式》,马戎、周星主编《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67-668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怀安县》,第510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安县》,第522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松溪县》,第531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泉州府永春县》,第539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漳州府龙溪县》,第542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漳州府漳浦县》,第543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延平府尤溪县》,第555页。
    [5]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延平府沙县》,第556页。
    [6]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延平府沙县》,第556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兴化府仙游县》,第571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怀安县》,第510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连江县》,第512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泉州府惠安县》,第540页。
    [5] 参见葛剑雄著《中国移民史》(2)《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第8章《汉人南下的序幕和分裂中的内聚迁移》,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3-289页。
    [1] 参见汪征鲁《闽文化新论》第3章《闽中移民社会的构成与儒学的兴起》第1节《福建的移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5-283页。
    [2]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10《版籍类一·户口》,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3]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4] [明]王应山纂《闽都记》卷14《郡南闽县胜迹》,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
    [5] [晋]陶潜撰、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0-31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条本)下册卷60《祠庙·兴化府莆田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4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瓯宁县》,第526页。
    [3] 胡朴安《闽人佞鬼风俗记》,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61。
    [4] 参见《榕唯一包公庙破败待修》,《海峡都市报》2012年5月25日N5版。
    [5] [宋]刘克庄《风亭新建妃庙》,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5] 咸淳《临安安志》卷73,引自蒋维编铁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1页。
    [1]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589页。
    [2]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3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邵武府邵武县》,第561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连江县》,第512页。
    [5] 乾道为南宋孝宗年号,共九年(1165-1173)。此处疑有误。
    [6]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永福县》,第516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崇安县》,第532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泉州府永春县》,第539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延平府南平县》,第553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福宁州本州》,第575页。
    [5]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福宁州宁德县》,第577页。
    [6] 参见陈支平《福建族谱》第5章《族谱的装饰与炫耀》和第6章《祖先的寻觅与塑造》,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1-125页。
    [1]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5“女娲庙”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
    [2] 参见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清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69页。
    [3] 刘湘如《旗兵营地旗汛口》,本书编写组编《福州掌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4] 转引自林家钟选辑《闽中文献辑编》(下),福州市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版,第111页。
    [5] 关于东岳大帝(泰山神),参见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9页;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丁编“东岳大帝”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28-239页。
    [6]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7]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40《土俗类二·岁时》,第642页。
    [8]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连江县》,第511页。
    [9]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福清县》,第514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兴化府莆田县》,第570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37-138页。
    [2]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5“像首震坠”条,第80页。
    [3] 李家驹《福州的“迎神”与“普度”》,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页。并参见林纾《畏庐琐记》“闽革命军除天齐庙”条,《林纾笔记及选评两种》,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101页。
    [4] [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5]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6] 转引自陈支平主编《福建宗教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528页。
    [1]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5页。
    [2]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第486页。
    [3]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第161页。
    [4] 参见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壬编“王灵官”条,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71-675页;佚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78-179页。
    [1] 转引自李林洲《中国道教名观——福州于山九仙观》,福州市宗教局、福州市道教协会编《福州道教史话》,无出版年,第62-63页。
    [2] 董作宾《闽俗琐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2期,广州,1927年,第10页。
    [1] 叶承谦《福州迷信活动一瞥》,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5-246页。社州本地其它版本的王灵官传说,参见方向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方炳桂主编《福州民间故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328页。
    [2]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05页。并参见方炳桂、方向红《福州熟语》(修订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条,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8-59页。
    [3] 《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州鼓楼区分卷》,福州鼓楼区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1989年版,第89-90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43页。
    [1] 郭白阳撰《竹间续话》卷2,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37页。
    [2] 叶承谦《福州迷信活动一瞥》,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6页。
    [3] [宋]陈淳著、熊国祯、高流水点校《北溪字义》卷下《鬼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1页。
    [4] [宋]陈淳著、熊国祯、高流水点校《北溪字义》卷下《鬼神》,第63页。
    [5]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88,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 [宋]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17页。
    [2] 《盂子·万章下》将士分为三类,即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见[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24页。
    [3] 《十三经注疏》,第1590页。
    [4] 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祠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6页。
    [5] 陈支平《从历史向文化的演进》,氏著《史学碎想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
    [1] 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 汪毅夫《窗口随想录》,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6页。
    [3] [英]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114页。
    [4]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5] 郭则沄《洞灵续志》卷4“鬼揶揄”条,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252页。清人袁枚《子不语》卷22“福建试院树神”条云:“纪太史晓岚,视学闽省。试院西斋,有柏一株,干霄蔽日。幕中友人,于深夜常见有人来往其下,章服一如本朝制度。惟袍是大红。纪意树神为祟,乃扫室立主以祀,并作对句,悬于楹间,云:‘参天黛色常如此,点首朱衣或是公。’自是怪遂绝。”见[清]袁枚编撰《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87页。
    [6] 参见王振忠《近600百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224页。
    [7]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11“榕”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9页。
    [8] (木臭),树木。闽语。
    [9] [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第232回《树精毁焚伤贪花肾高奶除妖识乞丐仙》,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0-271页。
    [10]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0页。
    [11]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68页。并参见刘湘如《南门榕树挂红灯》,本书编写组编《福州掌故》,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1]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5“光泽樟树神”条,第84-85页。
    [2] 《愚妇祷树,古樟竟遭焚身祸》,《福建日报》1985年6月29日。转引自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3] 参见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4] 林纾《畏庐琐记》“淫祠可笑”条,《林纾笔记及选评两种》,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
    [5] [汉]许慎撰、[清]段下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73页。
    [6] [晋]干宝著、马银琴、周广荣译注《搜神记》,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53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闽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3-504页。
    [2]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第64页。
    [3] 参见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4] 刘大可《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5] [清]朱景星修、郑祖庚纂《闽县乡土志·版籍略一(人类)》,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1] [清]朱景星修、郑祖庚纂《侯官县乡土志·版籍略一(人类))》,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384页。
    [2]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81页。
    [3]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33《寺观类一·僧寺》,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512页。
    [4]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42《土俗类四·兽》,第664页。
    [5] 朱维幹《福建史稿》(上),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82页。
    [6]“景福”为唐昭宗李哗的第三个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两年(892-893)。又,明人王应山《闽都记》“宿猿洞”条记为“宋景福三年”(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查宋代并无“景福”年号,故此处“景福三年”疑有误。
    [7]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33《寺观类一·僧寺》,第516贞。
    [1] 郭白阳撰《竹间续话》卷2,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2]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9《物部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73页。
    [3]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9《物部一》,第173页。
    [4] [清]郭柏苍辑《竹间十日话》卷5,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5]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甲志卷6“宗演去猴妖”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48页。
    [1] [明]陈鸣鹤《永福志余》,《万历福州府属县志·永福县志》,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116页。
    [2] [清]褚人获《坚瓠余集》卷2“齐天大圣庙”条,本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7-2058页。
    [3] [清]林昌彝著、王镇远、林虞生标点《林昌彝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页。
    [4] [清]参见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卷11《齐天大圣》,第1494-1496页。
    [1] 汪毅夫《南平樟湖集镇的民间信仰》,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151页。
    [2] 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第134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长乐县》,第511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连江县》,第512页。
    [5] 永泰为唐代宗年号,共一年(765)。此处疑有误。
    [1] [明]芡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永福县》,第516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安县》,第524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 《祠庙·福宁州本州》,第575页。
    [4] 郝铁川《灶王爷、土地爷、城隍爷:中国民间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1]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8《公廨类二·祠庙》,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96-97页。
    [2] 转引自袁珂编著《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371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瓯宁县》,第526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瓯宁县》,第527页.
    [5]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邵武府泰宁县》,第562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福宁州本州》,第575页。
    [2]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31页。
    [3]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35页。
    [4] 汪毅夫《“崇德报功”妈祖信仰的双翼结构》,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5]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兴化府仙游县》,第571页。
    [1] [明]灿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闽县》,第501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福清县》,第513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罗源县》,第517-518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漳州府龙岩县》,第544页。
    [5]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邵武府邵武县》,第560页。
    [6]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延平府南平县》,第554页。
    [7] 颜章炮《晚唐至宋福建地区的造神高潮》,《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3期,第137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政和县》,第533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永福县》,第516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瓯宁县》,第526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闽县》,第503页。
    [5]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瓯宁县》,第526页。
    [6]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阳县》,第528页。
    [1] 郝铁川《灶王爷、土地爷、城隍爷:中国民间神研究》,第263页。
    [2] [宋]陈淳《上赵寺丞论淫祀书》,转引自傅衣凌《闽俗异闻录》,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2页。
    [3] [宋]陈淳著、熊国祯、高流水点校《北溪字义》卷下《鬼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页。
    [4]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32页。
    [5]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丁志卷5“威怀庙神”条,第578页。
    [1] 无名氏撰、金心点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2《神明门·神异》“庙神娶妇”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3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阳县》,第530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9页。
    [4] 蔡耀煌《福州人迷信“五帝”的活动》,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236页。关于“五帝”信仰,详见本文第三章第三节。
    [5] 参见方向红《泰山爷娶亲》,方炳桂主编《社州民间故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4-326页。
    [1]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62-63页。
    [2] [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1] 胡朴安《闽人佞鬼风俗记》,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62-563页。
    [2]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等著同名论文集,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页
    [3]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等著同名论文集,第22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37页。
    [1] 醉尹《官瘾》,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引文方括号内为原注。
    [2]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11页。
    [3] [清]张集馨撰、杜春和、张秀清点校《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5页。
    [4] [清]张集馨撰、杜春和、张秀清点校《道咸宦海见闻录》,第67页。
    [5] [清]陈其元撰、杨璐点校《庸闲斋笔记》卷8“庙鬼慢神”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78页。
    [6] 转引自岳永逸《中国民间宗教:隐喻谁的帝国?》,氏著《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56页。
    [1] 岳永逸《中国民间宗教:隐喻准的帝国?》,氏著《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第367贝。
    [2]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56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社州府闽县》,第503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延平府南平县》,第553页。
    [1] [明]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13《地理·坊市·福州府·侯官县》,第360页。
    [2] 参见林寿农《三坊七巷与历史名人》,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566页。
    [3] [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第232回《郑性之画马祀灶神猪急使讨肉结仇怨》,第872-875页。
    [4] [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第875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44-145灭。
    [2] 林寿农《三坊七巷与历史名人》,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566页。
    [3] 参见《海峡都市报》2011年8月31日N4版《安泰河边“凤凰男”雪耻》一文。
    [1] [清]梁章钜著、王释非、许振轩点校《称谓录》卷31,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90页。
    [2]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7页。
    [3]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63-264页。 群体活动,成群的人集体地从事于礼仪和崇拜,而巫术则是典型的个人的事情。参见罗纳德·L·约翰斯通著、尹今黎、张蕾译《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页。
    [1] [美]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2] 李安宅著译《巫术的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3] 《史记》卷28《封禅书第六》,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399-1400页。
    [1] [晋]干宝著、马银琴、周广荣译注《搜神记》,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35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永福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6页。
    [3] 《宋史》卷89《志第四十二·地理五》,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87页。
    [4]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39《土俗类一·戒谕》,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632页。
    [5] [宋]蔡襄《蔡襄集》卷29《圣惠方后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519页。
    [6] [宋]王应麟著、张骁飞点校《四明文献集(外一种)》卷5《故观文殿学士正奉大夫史宇之墓志铭》,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39页。
    [7] [宋]陈渊《默堂集》卷21《陈伯瑜宣义行状》,《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9册。
    [8] [宋]蔡襄《蔡襄集》卷37《尚书屯田员外郎赠光禄卿刘公墓碣》,第681页。
    [9] [宋]黄岩孙撰《仙溪志》卷1《风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
    [10] [宋]黎德靖编《朱子语类》卷126《释氏》,《朱子全书》(18),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8页。
    [11] [宋]陈宓《惠民药局记》,转引自嘉站《安溪县志》卷7《文章类》。
    [12]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6《人部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1] [清]陈寿祺等撰《重纂福建通志》卷55《风俗·福州府》引《五杂组》,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版,第1119页。
    [2] 道光《厦门志》,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517页。
    [3]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10,《笔记小说大观》(19),广陵书社1983年版,第159页。
    [4] [清]丁绍仪《东瀛识略》卷3《习尚》,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7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年版,第35页。
    [5] [清]陈寿祺等撰《重纂福建通志》卷55《风俗·福州府》,第1118页。
    [6] 《永安县志》(三、四部合订本),永安地方志办公室2004年版,第407页。类似记载还有:“邑人贵巫尚鬼”(《古田县志》)、“专事师巫,不任医药”(《武平县志》)、“信鬼尚巫”(《长泰县志》)、“病痛不用药,祭鬼以祈福”(《永春县志》)、“心尚惑于鬼神”(《清流县志》)、“俗尚巫,病则禳祷”(《台湾县志》)、“好巫信鬼”(《诸罗县志》)等。参见汪毅夫《“闽人佞鬼风俗”之分析》,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7] 引自郑丽生辑《福州竹枝词》,《郑丽生文史丛稿》,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第470页。
    [8]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1] [德]马克思·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0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3]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页。
    [4] 参见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第257页。
    [5]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2页。
    [6]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1252-1253页。
    [1]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第264页。
    [2] 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3] 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第129页。
    [4]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7“牛头愿”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106页。
    [1] [清]郭柏苍纂《乌石山志》卷3《寺观》“道山观”条,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89-90页。
    [2]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03-204页。
    [3]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10)《方伎类》“放口飞口”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62-4563页。
    [4] 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社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1] [清]张集馨撰、杜春和、张秀清点校《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9页。
    [2] 林纾《畏庐琐记》“台湾蛊毒”条,《林纾笔记及选评两种》,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65页。
    [3] 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第80页。
    [4] [英]马凌诺夫斯基著、费孝通等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5] [英]克里斯蒂纳·拉娜著、刘靖华、周晓慧译《巫术与宗教:公众信仰的政治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页。
    [6] [英]克里斯蒂纳·拉娜著、刘靖华、周晓慧译《巫术与宗教:公众信仰的政治学》,第162页。
    [1] [日]吉元昭治《道教和中国医学》,[日]福井康顺等临修、朱越利等译《道教》(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3页。
    [2]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丁志卷5“陈通判女”条,第574页。
    [3] [宋]洪迈撰、何卓点构《夷坚志》丁志卷6“翁吉师”条,第585页。
    [1]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丁卷3“李氏红蛇”条,第986页。
    [2]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庚卷3“朱氏乳媪”条,第1159页。
    [3] 郭则沄《洞灵续志》卷3“跳筒”条,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第233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1页。
    [5] [明]冯梦龙著、陈元度注译《寿宁待志注译》卷上《风俗》,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70页。
    [6]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第110页。
    [1] 胡朴安《闽人佞鬼风俗记》,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64-565页。
    [2] 连横《台湾通史》卷22《宗教志》,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438页。
    [3] 秦家懿《中国宗教与基督教》,氏著《秦家懿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1] [清]吴增原著、陈盛明辑注《泉俗激刺篇》,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1985年版,第122页。
    [2] 林国平曾论述巫觋医治病痛的奥秘。参见氏著《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296页。
    [3] 道光《厦门志》,第516-517页。
    [4] [清]吴增原著、陈盛明辑注《泉俗激刺篇》,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第124页。
    [5]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第111页。
    [6]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第292页。
    [1]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4页。
    [2] 1549年,葡萄牙耶稣会传教士沙忽略在给教友的信中提到,在一艘中国帆船上所供妈祖侍卫“千里眼”的形象——“是一副靛蓝色的面孔,两个眼睛都闪闪有光,有一个很宽大的嘴,从里面长出几个很长的牙来,他的身材又非常高大。”见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76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41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7页。
    [5] [明]谢肇淛撰《五杂组》卷15《事部二》,第305页。
    [1] 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第156-157页。
    [2] [美]盖洛著、沈弘等译《中国十八省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3] 叶承谦《福州迷信活动一瞥》,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5页。
    [4] 郑孝耀《福州育儿成长旧俗》,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54页。又,林国平曾论及药签上药方的药理和效果,参见氏著《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第303-305页。
    [1]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第251页。
    [2]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84-85页。
    [3] 李熙慧、包华《来郎官巷天后宫“刺五毒”》,《海峡都市报》2012年6月18日A7版。
    [4] 刘大可《传统与变迁:社建民众的信仰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1页。
    [1]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第251页。
    [2] 汪毅夫《台湾民间巫术信仰丛谈》,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第35页。
    [3] 陈郑煊《门前倒药渣》,氏著《漳州旧事杂忆》,漳州市图书馆2006年版,第141页。
    [4] 俞元桂《闾巷小景》,氏著《晚晴漫步》,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
    [5] 刘鞠民《花会祸永记》,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364页。
    [6] 宁德市卫生局编《宁德地区医药卫生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7] 参见梁景之《福建民俗宗教信仰的实态》第二部分“神媒与医者——童子”,氏著《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338页。
    [1]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第315页。
    [2] 林国平 《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第296页。
    [3] 参见陈衡铨《福州文藻山西园寺乩堂兴废记》第四部分“我所深受的苦痛”,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65-266页。
    [4] 汪毅夫《“闽人佞鬼风俗”之分析》,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第80页。
    [5]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70页。
    [6] 胡朴安《广州之金花夫人》,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19页。
    [7] 如徐登、黄先师、张标等,参见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6-247 页。
    [1] [宋]黄岩孙撰《仙溪志》卷3《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62页。
    [2] [宋]黄岩孙撰《仙溪志》卷3《祠庙》,第63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古田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汀州府上杭县》,第547页。
    [5]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兴化府莆田县》,第564页。
    [6]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兴化府莆田县》,第567页。
    [1] 参见詹石窗《道教与女性》,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2] 侯杰、王小蕾《民间信仰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112页。
    [3]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15《事部三》,上海书店出版2001年版,第305页。又,徐天胎云:“神(陈靖姑)为女性,被认为专司人间生育之神。妇女祈嗣保胎之事,无日不有,所以《五杂组》讥其同于里妪村媒之神。”见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义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4] [宋]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臾。
    [5] [宋]黄公度《知稼翁集》卷5,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3页。
    [6] [宋]黄岩孙撰《仙溪志》卷3 《祠庙》“三妃庙”条,第64页。
    [7] 嘉靖《罗川志》,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抄本残卷。
    [1] 万历《古田县志》,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整理《万历福州府属县志》,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2] [清]黄伯禄《集说诠真》。转引自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3] 参见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4] [美]韩森著、包伟民译《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5] 参见[英]马凌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8-59页。
    [6] 有关“问亡”,详见下节所述。
    [7]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0页。
    [1] 魏应麒《福州道士师巫口中之临水奶及舍人哥》,魏应麒编著《福建三神考》,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从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6-1617页。
    [2] 庄孔韶《陈站姑传奇及其信仰的旧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第39页。
    [3]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页。
    [4] 佚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87页。
    [5]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15《事部三》,上海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1] [明]陈侃等撰《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55),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102-103页。
    [1] 庄孔韶《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第38页。
    [2] 庄孔韶《陈站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第38页。
    [3] 庄孔韶《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第38页。
    [4] [日]柳田国南(男)著、连湘译《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
    [5] 林国平《从临水夫人信仰看福建民间信仰的特色》,《中国首届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古田,2010年,第176页。
    [6] [宋]黄渊《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藜殿记》,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25页。
    [1] [明]林尧俞《天妃显圣录序》,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37页。
    [2] 佚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86页。
    [3] [清]娄云《天后祭祝》,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312-313页。
    [4] 佚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第183-184页。
    [1] [清]邱人龙编《天后显圣录》,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158页。
    [2] 转引自[明]徐(火勃)《榕阴新检》卷6《方技》“女道除妖”条,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3] [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423-1424页。
    [4] 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页。
    [1]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景卷9“林夫人庙”,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50-951页。
    [2] [宋]黄渊《圣墩顺济祖庙新建蕃藜殿记》,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25页。
    [3] 林国平《从临水夫人信仰看福建民间信仰的特色》,《中国首届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78页。
    [4]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69页。
    [5] [清]陈池养《孝女事实》,引自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323页。
    [6] 参见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第324页。
    [1] [明]无根子集、叶明生校注《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卷上,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0年版,第72页。
    [2] [明]无根子集、叶明生校注《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卷上,第70页。
    [3] [明]无根子集、叶明生校注《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卷上,第76页。
    [4] [明]无根子集、叶明生校注《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卷上,第77页。
    [5] [明]无根子集、叶明生校注《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淤记传》卷上,第82页。
    [6] [明]无根子集、叫明生校注《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卷上,第86页。
    [7]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怀安县》,第509。
    [1] [明]冯梦龙著、陈元度注译《寿宁待志注译》卷上《香火》,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2]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181页。关于马仙信仰,又参见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2-164页。
    [3] [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4] [宋]梁克家《三山志》卷9《公廨类三·诸县祠庙》,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5] [英]E.E.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覃俐俐详《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52-53页。
    [6] [明]谢肇淛撰《五杂组》卷6《人部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页。
    [7] 参见[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第128回《六娘法网收镇野鬼玉真梦魂夺救疹童》、第253回《张天师收怪错灭蛟 柳七娘嫁婿随赴任》,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68-471页、第949-951页。
    [1]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页。
    [2]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贞。
    [4]“讨线”,即“讨圣”,福州方言“圣”音读“线”。参见[美]卢公明著、陈洋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0页页下注2。
    [5] 叶承谦《福州迷信活动一瞥》,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7页。
    [6] [清]吴增原著、陈盛明辑注《泉俗激刺篇》,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1985年版,第121页。
    [1] 刘大可《女性与民间信仰:福建地区的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研究》,氏著《闽台地域人群与民间信仰研究》,海风出版社2008年版,第168-169页。
    [2] 《科学时代鬼话连篇》,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9页。
    [3] 侯杰、王小蕾《民间信仰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4] 王耀华《福建传统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2页。又,华北地区也有类似情形。据学者调查,“巫师们一般不供奉单一的神灵,所以兴之所至,什么神都可以请来。下神时,一般都要拖腔高唱各种民间小调,如四平调、靠山调、三棒调、娃娃腔等。依据需要,则又分请神调、安神调、送神调。”参见侯杰、王小蕾《民间信仰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页。
    [5] [英]马凌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5页。
    [1]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5页。
    [2] 庄孔韶《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3] [明]谢肇淛辑、缪品枚点校《长溪琐语》,《太姥山全志(外四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页。
    [4] 蔡人奇撰《藤山志》卷9《礼俗志》,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页。
    [5] 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页。
    [1] 李家驹《福州的“迎神”与“普度”》,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0-241页。
    [2] 陈正统主编《闽南话漳腔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9页。转引自汪毅夫《从闽南方言俗语看闽台婚姻旧俗》,氏著《闽台地方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76页。
    [3] 参见汪毅夫《从闽南方言俗语看闽台婚姻旧俗》,氏著《闽台地方史研究》,第76页。有关注生娘娘,参见吴瀛涛《台湾民俗》,台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1页;[日]铃木清一郎著、冯作民译《台湾旧惯习俗信仰》(增订本),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89年版,第85-86页;陈小冲《台湾民间信仰》,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第153-156页;汪毅夫《闽台地方史料丛抄》,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24页;连心豪、郑志明主编《闽南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2页。
    [4] 参见侯杰、王小蕾《民间信仰史话》,第113-114页。
    [1] [英]马凌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第68页。
    [1] 转引自江绍原著、王文宝整理《中国礼俗迷信》,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80页、第73-74页。
    [2] 陈鸿铿《旧社会福州婚、寿、丧习俗》,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52页。并参见方炳桂、方向红《福州熟语》(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85-186页。
    [3] 参见江绍原著、王文宝整理《中国礼俗迷信》,第104-106页。
    [4] 庄孔韶《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第48页。
    [5] 无名氏撰、金心点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2《神明门·神灵》“神救产蛇”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2-223页。
    [6] 参见[明]何乔远《闽书》(5)卷147《灵祀志·福州府古田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66-4367页。
    [1] 林耀华著、庄孔韶、林林宗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9页。
    [2] [德]恩斯特·卡希尔著、黄龙保等译《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1页。又参见王铭铭《人类学讲义稿》第11章《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169-187贝。
    [3] 转引自江绍原著、王文宝整理《中国礼俗迷信》,第104页。
    [4]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2页。
    [5] [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29页。
    [6]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第143页。
    [1] 参见庄孔韶《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第48-49页。
    [2]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26页。
    [1] 魏应麒《福州道士师巫口中之临水奶及舍人哥》,魏应麒编著《福建三神考》,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从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5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41-142页。
    [3] 林惠祥认为:“‘答布’即禁忌(taboo)——答布也可以说是广义的魔术之一种,但如以魔术为狭义的专指积极的方法,则答布即为与他相对的消极方法。魔术是教人应当怎样做,以达到所要的结果,答布则教人不应当怎样做,以避免所不要的结果。答布所根据的原理,也是象征律与接触律二种,和魔术一样。信答布的人以为若触犯了这种神秘的禁令,则由于象征或接触的缘故,不幸的结果自然会降临。答布原系波利尼西亚的土语,但世界各民族都有这种信仰,所以便被人类学家采用为通用的名词,我国本有‘禁忌’语,便是指此。”见氏著《文化人类学》,第254-255页。
    [4] 庄孔韶《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第36页。
    [5] 郭则法著、栾保群点校《洞灵 小志 续志 补志》,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260页。
    [1] 郑孝耀《福州育儿成长旧俗》,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54页。
    [2] 转引自林家钟选辑《闽中文献辑编》(下),福州市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版,第196-197页。
    [3]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97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7页。
    [1] [清]半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第85回《银舍践豆苗会金哥 虎婆收毒气保赤子》,第306页。
    [2]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08-109页。
    [3] 参见冰心《童年杂忆》,卓如编《冰心全集》第7卷,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255页。
    [4] 庄孔韶《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第49-50页。
    [5] 顾颉刚《天后》,《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卷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9页。
    [6]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83-184页。
    [1] 参见汀毅夫《试论闽、台傩文化的共同性》,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20页。
    [2] 如董芳苑就以“怖畏”来诠释祖灵的祭祀,参见氏著《台湾民间宗教信仰》(增订本)、《认识台湾民间信仰》(增订版),台北长青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1985年版。
    [3] 《周礼注疏》卷25,《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053页。
    [4] 汪毅夫《“闽人佞鬼风俗”之分析》,氏著《闽台历史社会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75页。
    [1] [清]李世熊修纂《宁化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9-410页。
    [2] [清]乔有豫修纂《清流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3] [清]黄许桂主修《平和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1] [清]邓传安著、杨犁夫标点《蠡测汇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44页。
    [2]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3]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8《张鲁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3页。
    [4] [清]陈淑均《噶玛兰厅志》卷3(中)《祀典·厉祭》“附考”,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1辑(17),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第108-109页。
    [1] 万历《古田县志》卷7《秩祀志》,福建省文史研究馆整理《万历福州府属县志》,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页。
    [2] [明]冯梦龙著、陈元度注译《寿宁待志注译》,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3] 康熙《漳浦县志》(点校本),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2004年版,第249页。
    [4]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266页。
    [5] 赵世瑜《中国传统庙会中的狂欢精神》,氏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第120页。
    [6]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40《土俗类二·岁除》,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644页。
    [1]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7页。
    [2]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3页。
    [3]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1“鬼贺年”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页。
    [4] 林宝树《一年使用杂字文》,载刘大可《传统的客家社会与文化》第5编《客家村落资料辑录·传统客家村落文献辑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页。
    [5]《开车进村莫名遭群殴》,《海峡都市报》2012年8月23日N2版。
    [6] 汪毅夫《“闽人佞鬼风俗”之分析》,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第76页。
    [7] 徐珂《清稗类钞》(8)《丧祭类》“闽人祀鬼”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70页。
    [8] 蔡人台撰《藤山志》卷9《礼俗志·岁时伏腊》,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109页。福州亦有“下界爷爬横头桌”的俗语,比喻无名小辈占据重要地位。见方炳桂、方向红《福州熟语》(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1] [清]吴增原著、陈盛明辑注《泉俗激刺篇》,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1985年版,第125页。
    [2] 李亦园《民间寺庙的转型与蜕变》,氏著《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88-289页。
    [3] 李亦园《民间寺庙的转型与蜕变》,氏著《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第289页。
    [1] 仇德哉《台湾之寺庙与神明》(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3年版,第390页。
    [2] [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3页。
    [3] 林耀华《拜祖》,氏著《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4页。
    [4] 参见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207页。
    [5] 《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福州市分卷》,福州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9年版,第207页。
    [6] 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第207页。
    [7] 李绍夫、张降绣《河田温泉与无垢寺》,《长江文史资料》第20辑。转引自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1] 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第7-8页。
    [2]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193页。
    [3] 参见王祖麟、王光辉《福州民间信仰大观》,香港华星出版社1999年版,第29-30页。并参见林利本《琉球国金将军庙》,本书编写组编《福州掌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1] 汪毅夫《试论闽、台傩文化的共同性》,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第19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阳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8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阳县》,第529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同卷59《祠庙·建宁府建阳县》,第530页。
    [5]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泉州府南安县》,第537-538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延平府永安县》,第557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邵武府建宁县》,第562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邵武府光泽县》,第563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福宁州本州》,第574页。
    [5]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福宁州本州》,第575页。
    [1]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7页。
    [2] [清]周亮工撰、来新夏点校《闽小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3] 参见汀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第131页。
    [4] 汪毅夫《试论闽、台傩文化的共同性》,氏著《台湾社会文化》,第17-18页。
    [5] 汪毅夫《“闽人佞鬼风俗”之分析》,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第76页
    [6] [明]何乔远《闽书》(1)卷9《方域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4页。
    [1] 汪毅夫《闽台民间的广泽尊工信仰》,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97-100页。
    [2] 郭忠福的形象是儿童。魏应麒在《福建三神考·郭圣王》中提到:“记得我七八岁时,舅父送给我一个士偶(是否舅父送的,现在已忘记了),仿佛并听他对我的父亲说:‘别的土偶都是狰狞可怕,于小孩子很不相宜,惟独这郭圣王是和平不过的,况且他的相貌也是孩子,所以我特意买来给大哥(作者的小名)作伴。’于是我开始鉴赏这郭圣王了!果然见他不止和蔼可亲,而衣饰也精美异常。我实爱极了,从此当他做惟一的恩物,几于寝食不离。”魏应麒编著《福建三神考》,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3页。
    [3] 转引自汪毅夫《闽台民间的广泽尊王信仰》,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第101页。
    [4] 《十三经注疏》,第733页。
    [5] 方燕《巫文化视阈下的宋代女性》,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4页。
    [1] 侯杰、王小蕾《民间信仰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80页。
    [2] 汪毅夫在研究这一现象时,曾从方志等文献中抄录了闽台历史上的冥婚案件100件。参见汪毅夫《闽台冥婚旧俗之研究》,氏著《闽台地方史研究》,社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3]徐天胎《福建婚丧喜庆旧俗琐谈》,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14页。
    [4] [法]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75页、第77页。
    [5] 《永乐大典》第4册卷8199,第3825页。
    [6] 李亦园《从若干仪式行为看中国国民性的一面》,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1页。
    [1] [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第129页。
    [2]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第150页。
    [3] 徐天胎《福建婚丧喜庆旧俗琐谈》,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14-115页。
    [4] 《诗经·齐风·南山》,《毛诗正义》卷5,《十三经注疏》,第353页。
    [5] 李亦园《从若干仪式行为看中国国民性的一面》,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第150页。
    [1] 赖亚生《神秘的鬼魂世界》,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页。
    [2] 《冥婚未告知?女悔婚拒还大聘遭诉》,http://www.nownews.com/2012/08/31/138-2850168.htm。台湾地区婚嫁习俗:聘金一般可分为“大聘”、“小聘”。“大聘”通常用来男方赚取面了(一般新台币12万),而“小聘”则为实际的聘金,用红包袋装好,不露出数字,女方通常收“小聘”退“大聘”(一般新台币6万)。
    [3] 汪毅夫《闽台冥婚旧俗之研究》,氏著《闽台地方史研究》,第86页。
    [4] 参见汪毅夫《闽台冥婚旧俗之研究》,氏著《闽台地方史研究》,第77-92页。
    [5] 汪毅夫《闽台冥婚旧俗之研究》,氏著《闽台地方史研究》,第78页。
    [6] 汪毅夫《略谈台湾民间的冥婚之俗》,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第24页。
    [7] 参见汪毅夫《试论闽、台傩文化的共同性》,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5
    [1] 高丙中《从人生意义的设计看家族文化的复兴》,氏著《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0页。
    [2] [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也有学者认为,子孙供给孤魂野鬼牲品,是为了避免它们窃食祖先亡灵的祭品。参见康笑菲著、姚政志译《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
    [3] 闻一多《道教的精神》,氏著《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4页。
    [4] 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等著同名论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页。
    [1] 程章灿《鬼话连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2] 李亦园认为:“宗教仪式实是一种含有一定原则的象征行为,人们借仪式中所用的种种祭物以表达内心对不同种类超自然存在的亲疏尊敬态度,也可以说是要借不同程度的祭品以达成与神灵间的互惠关系。”参见氏著《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8页。
    [4] [明]王应山纂修《闽人记》卷l0《风俗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5] 转引自汪毅夫《台湾竹枝词风物记》,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第121页。
    [6]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编卷4《福建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78-279页。
    [2] 《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州仓山区分卷》,福州市仓山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0年版,第13页。
    [3]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2《天部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4]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页。
    [5]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79页。
    [1] 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134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78页。
    [3] 方炳桂、方向红《福州熟语》(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8页。
    [4] 转引自岳永逸《中国民间宗教:隐喻准的帝国?》,氏著《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49页。
    [5] [美]H·史密斯著、杨深译《从世界的观点透视中国的宗教》,《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第9期,第42页、第43-44页。
    [6] 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转引自郑丽生辑《福州岁时风俗类征》卷7,《郑丽生文史从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0页。
    [7] 叶大焯《三山叶氏祠录》,转引自郑丽生辑《社州岁时风俗类征》卷7,《郑丽生文史丛稿》,第380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80-281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81页。关于“补施”,郑丽生《上座》云:“上座坛开见妙严,十方三界尽依瞻。不愁做鬼落人后,补施明宵惠遍沾。”并注:“较施食之稍具规模者,谓之‘上座’高结瑶台,大张法事,以济幽冥;次夜,更治斋供,道士复来演诵经咒,谓之‘补施’,盖恐荐拔不周也。‘做鬼落人后’,俗谚。”见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16页。
    [3]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2《天部二》,第27页。
    [4] 汪毅夫《试论闽、台傩文化的共同性》,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第17页。
    [5] [清]叶大庄《写经斋续稿》,转引自郑丽生辑《福州岁时风俗类征》卷7,《郑丽生文史丛稿》,第387页。
    [1] [宋]梁克家修撰《三山志》卷40《十俗类二·岁时》“中元”条,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643页。
    [2] [清]杨浚《冠梅堂楹语》,转引自郑丽生辑《福州岁时风俗类征》卷7,《郑丽生文史从稿》,第387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83-284页。
    [4] [美]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目: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192页。
    [1] [宋]梁克家修撰《三山志》卷40《土俗类二·岁时》“中元”条,第643页。
    [2]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2《天部二》,第26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85页。
    [4]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12页。
    [5] J.K.施赖奥克著、程曦译《近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 李家驹《福州的“迎神”与“普度”》,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3页。
    [2] 李家驹《福州的“迎神”与“普度”》,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4页。
    [3] 郭则沄《洞灵小志》卷2“梦所亲”条,郭则坛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第34-35页。
    [4]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第563页。
    [1] 蔡耀煌《鸢飞鱼跃斋随笔》,转引自郑丽生辑《福州岁时风俗类征》卷7,《郑丽生文史丛稿》,第387-388页。
    [2] 《闲话普度》,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151页。
    [3] 郑拔驾《福州旅行指南》,转引自郑丽生辑《福州岁时风俗类征》卷7,《郑丽生文史丛稿》,第389页。
    [1] 《闲话普度》,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第149-150页。
    [2]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3] 《闲话普度》,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第150页。
    [4] 郑丽生《福州风十诗》,第113页。
    [5] 林炳钊《中元“普度”与“半段”》,本书编写组编《福州掌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页。
    [1] 蔡耀煌《鸢飞鱼跃斋随笔》,转引自郑丽生辑《福州岁时风俗类征》卷7,《郑丽生文史丛稿》,第389页。
    [2] 徐天胎《福建传统节日习俗》,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6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83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85页。
    [5] 道光《厦门志》,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510页。
    [6] 转引自汪毅夫《台湾竹枝词风物记》,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第128页。
    [1] [日]铃木清一郎著、冯作民译《台湾旧惯习俗信仰》(增订本),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89年版,第594-595页。关于“孤棚”和“抢孤”,又参见吴瀛涛《台湾民俗》,台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23贞、第24页。
    [2]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第237页。
    [1] 《传承630年“抢孤棚”亮相龙海首届海峡两岸抢孤民俗文化节》,《海峡都市报》2011年12月13日。
    [2] 汪毅夫《随意随俗的走向与闽、台民间信仰的共同进步》,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页。
    [3] 叶承谦《福州迷信活动一瞥》,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8-249页。
    [4]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第563页。
    [5]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09-110页。
    [6] 郑孝耀《福州育儿成长旧俗》,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53-254页。
    [1] 曾克熙《辛亥革命前后的福州世情杂忆》,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65页。
    [2] 叶承谦《福州迷信活动一瞥》,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9页。
    [3] 蔡耀煌《鸢飞鱼跃斋随笔》,转引自郑丽生辑《社州岁时风俗类征》卷7,《郑丽生文史从稿》,第388-389页。
    [4] 郑丽生《福州风十诗》,第117页。
    [5]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83页。
    [6] 李家驹《社州的“迎神”与“普度”》,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3页。
    [1] [清]吴增原著、陈盛明辑注《泉俗激刺篇·盂兰会》,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1985年版,第122页。
    [2] 《闲话普度》,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第151页。
    [3] 参见朱越利《何谓庙会——<辞海>“庙会”条释文辩证》,刘锡诚主编《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130页;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4]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48,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189页。
    [5] [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2,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6]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7]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42页。
    [8]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63页。
    [9]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37页。
    [1] [清]陈盛韶著、刘卓英标点《问俗录》卷3《仙游县》“童子”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77页。
    [2] 道光《厦门志》,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517页。
    [3] 刘萃奎《琼台吟史诗初编·餐荔社集》,引自郑丽生辑《福州竹枝词》,《郑丽生文史丛稿》,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第473页。
    [4]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02页。
    [5] 《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州鼓楼区分卷》,福州鼓楼区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1989年版,第90页。
    [6] 汪毅夫《“闽人佞鬼风俗”之分析》,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7] [清]郭柏苍纂《乌石山志》卷3《寺观》“南涧报国寺”条,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8]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1]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编卷4《福建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6页。
    [2]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6《人部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123页。
    [3] 海外散人《榕城纪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1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页。又,徐天胎在著作中曾提及这则史料。参见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49-150页。
    [1]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4“五显五通”条,本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537-2538页。汤公即汤斌,其禁毁淫祠之事;清人王士祯记曰:“康熙丙寅(1686),擢江宁巡抚都御史汤斌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汤濒行,疏毁吴下淫祠五通、五显、刘猛将、五方贤圣等庙,恭请上谕,勒石上方山。得俞旨通行直省。”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4“毁淫祠”条,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79页。并参见蒋竹山《汤斌禁毁五通神——清初政治精英打击通俗文化的个案》,《新史学》第6卷第2期,台北,1995年,第67-112页。
    [2] 郭白阳撰《竹间续话》卷2,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3] 蔡耀煌《福州人迷信“五帝”的活动》,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4] 拿口村,今属南平邵武。
    [5] [清]姚元之撰、曹光甫校点《竹叶亭杂记》卷3,本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第4839页。
    [6]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79页。
    [7]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80页。
    [1] 《嘲瘟神五帝》之三,《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州鼓楼区分卷》,第262页。
    [2]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02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84页。
    [4] 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第139页、第182页。又,福州人还有“五帝搦你去”等口语,意与“五帝卖拿”相近。参见方炳桂、方向红《福州熟语》(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8-79页。
    [5]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84页。
    [6] 参见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第199页。
    [7] [清]郭柏苍纂《乌石山志》卷3《寺观》“南涧报国寺”条,第76页。
    [8] 郭白阳撰《竹间续话》卷2,第40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0页。
    [2] 郭白阳撰《竹间续话》卷2,第40页。
    [3] 蔡耀煌《福州人迷信“五帝”的活动》,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31页。
    [4]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255页。
    [1] 董作宾《闽俗琐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2期,广州,1927年版,第10页。
    [2] 参见汀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3] 郭白阳撰《竹间续话》卷2,第40页。
    [4] [清]查慎行著、周劭标点《敬业堂诗集》卷25,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96页。
    [5]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1页。
    [6] 参见黄启权主编《福州神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9页
    [1]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04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1-153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5页。
    [2] 郭白阳撰《竹间续话》卷2,第40页。
    [3] 参见赵冉《民间信仰与社区空间——以福州台江双杭社区为例》,福建省委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年。转引自刘大可《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114页。
    [4] 参见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95-396页。
    [5] 参见刘枝万《台湾之瘟神信仰》,氏著《台湾民间信仰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第232-233页。
    [6] 郑丽生辑《福州岁时风俗类征》卷5,《郑丽生文史从稿》,第361页。
    [7]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49-150页。
    [8]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85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5页。
    [3]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03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2页。
    [5]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01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84-86页。
    [2] 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第170页。
    [3] 蔡耀煌《福州人迷信“五帝”的活动》,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31页。
    [4] 傅衣凌《闽俗异闻录》,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43-244页。
    [5] 李家驹《福州的“迎神”与“普度”》,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0页。
    [1] 陈郑煊《回忆漳州在民国时期的鼠疫》,氏著《漳州旧事杂忆》,漳州市图书馆2006年版,第90页。
    [2] 参见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105页。
    [3] 蔡耀煌《福州人迷信“五帝”的活动》,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36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84-85页。
    [5]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3页。
    [1] [明]冯梦龙著、陈元度注译《寿宁待志注译》卷上《香火》,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2]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58页。
    [3] 胡朴安《闽人佞鬼风俗记》,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第563页。
    [4]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卷35“周时防疫之法”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5] 参见汪毅夫《傩:游戏与舞蹈》,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第94-103页。
    [6]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2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3-155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2页。
    [1] 汪毅夫《傩:游戏与舞蹈》,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第103页。
    [2] [清]董平章《秦川焚余草》,转引自郑丽生辑《福州岁时风俗类征》卷5,《郑丽生文史从稿》,第361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1页。
    [4] 方炳桂、方向红《福州熟语》(修订本),第126页。
    [5]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01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314页。
    [2] 蔡耀煌《福州人迷信“五帝”的活动》,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36页。
    [3] 《嘲瘟神五帝》之四,《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州鼓楼区分卷》,第263页。
    [4] 傅衣凌《《闽俗异闻录》,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第246页。
    [5] [宋]陈淳《上赵寺丞论淫祀书》,转引自傅衣凌《闽俗异闻录》,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第252页。
    [6] [清]陈盛韶著、刘卓英标点《问俗录》卷3《仙游县》“童子”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77页。
    [1]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99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2-153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洋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5页。
    [4]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2之158,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574页。
    [5] 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日夜秩序观念的意味》,氏著《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1] 葛兆光《严昏晓之节——古代中国日夜秩序观念的意味》,氏著《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第99页。
    [2] 转引自傅衣凌《闽俗异闻录》,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第244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1页。
    [4] 胡朴安《闽人佞鬼风俗记》,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第563页。
    [5]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02页。
    [1] [宋]陈淳《上赵寺承论淫祀书》,转引自傅衣凌《闽俗异闻录》,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第252页。
    [2] 蔡耀煌《福州人迷信“五帝”的活动》,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32页。
    [3] 傅衣凌《闽俗异闻录》,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第245页。
    [4] [清]陈盛韶著、刘卓英标点《问俗录》卷1《建阳县》“暨公佛”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61-62页。
    [5] 参见汪毅夫《“闽人佞鬼风俗”之分析》,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第81页。
    [6] 转引自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页。
    [1] 汪毅夫《试论闽、台傩文化的共同性》,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7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85-86页。
    [3]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20页。
    [4]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第123页。
    [5]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页。
    [1] 陈支平《陈桂炳<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序》,氏著《史学碎想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页。
    [1] 参见傅佩荣《<诗经><书经>中的天帝观》,氏著《儒道天论发微》,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9-57页。并参见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2] 参见沈清松《科技时代的宗教与终极信仰》,氏著《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对文化的冲击与展望》,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135-168页。
    [3]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304页。
    [4] 董苑芳《台湾民间宗教信仰》(增订版),台北长青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50-151页。
    [5] 王见川、李世伟《战后以来台湾的“宗教祠究”概述--以佛、道教与民间宗教为考察中心》,张珣、江灿腾编《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475页。并参见潘朝阳《台湾汉人通俗宗 (接上页)教的空间与环境诠释》,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页下注1。
    [1] 参见汪毅夫《随意随俗的走向与闽台民间信仰的共同进步》,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7-96页。
    [2] 1920年代,顾颉刚在考察了泉州的祠神后,曾论:“这许多神,我们一望而知是没有历史的根据的。……有的恐怕只有学人家的样,随便立出一个神道而已。”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泉州风俗调查记之一》,《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卷二》,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503页。原载《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周刊》第1期、第2期,1927年1月5日、12日。
    [3]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27页。以鲁班为例。卢公明记云:“他(鲁班)现在成了一个行业神,盖房子的、打家具的、造船的、制伞的以及所有靠凿子和锯子工作的匠人都供奉他。各行业都有自定的专门日子,每年在鲁班庙里祭祀,祈求这个祖师爷让他们提高职业技艺,并利用这个机会聚在一起喝酒唱戏,切磋技艺,商议一些与行规、工钱等有关的事情。”见[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郑丽生《鲁班诞》云:“斫轮老手做生日,乌石山头箫鼓喧。寄语大家休弄斧,今朝庆诞在班门。”并注:“公输子祠在道山,木工祀之。(五月)廿三日为神诞,开筵演剧,醵资公颂各业中人,于其祖师生日会饮,谓之庆诞,或作庆赞。”见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8页。关于农业、手工业与贸易中的宗教信仰问题,参见[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2-81页。又,岳永逸认为,行业神信仰体现了信众跪拜磕头的身体实践和刷彩镀金的心态。参见岳永逸《磕头的平等:生活层面的祖师爷信仰——兼论作为主观感受的民俗学》,氏著《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302-346页。
    [4] 潘朝阳《台湾汉人通俗宗教的空间与环境诠释》,第63页。
    [5]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3《力行》,《朱子全书》(1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5页。
    [1] 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2] 据淳熙《三山志》卷7《公廨类一·试院》载,淳熙元年(1174),福州参加发解试的考生有二万人,解额为62人,平均322人取一人。参见[宋]梁克家修撰《三山志》,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80-82页。
    [3] 王日根《中国科举考试与社会影响》,岳麓书社2007年版,第45页。
    [1] 民国《螺江陈氏家谱·文诚公轶事三则》,转引自王日根《中国科举考试与社会影响》,第230页。
    [2]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6“解元先兆”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9页。
    [3]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3“贡院”条,第40-41页。
    [4] 程章灿《鬼话连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页。
    [5] 栾保群《扪虱谈鬼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13页。
    [6] 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221页。
    [1] [清]李伯元著、薛正兴校点《南亭四话》卷2《庄谐诗话·罢祭鬼诗》,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91-92页。
    [2]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7“尼庵”条,第108页。
    [3] 在文人笔记中,常有士子客死异乡的记载。如郭则坛在《洞灵小志》卷1“南洼旅魂”条、《洞灵补志》卷1“鬼乞度引”条中记录了一名客死京城的闽中孝廉,“旅魂不得归,乞超度”的故事。见郭则法著、栾保群点校《洞灵 小志 续志 补志》,第21页、第380-381页。
    [4]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卷9《王子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9-1280页。
    [1]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何老人示棘闱异兆安公子占桂苑先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73页。
    [2] 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泉州风俗调查记之一》,《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卷二》,第508页。
    [3] 2012年5月26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和尚在为三名高考考生祈福的法语中,有“伏愿命拱文昌之照,名上金榜之题;胸中锦绣之文,彩笔花开;指下龙蛇之字,考官得意”等句。见净慧《为武穴市陈颂、宋佳琪、陈灵犀高考上堂法语》,《正觉》2012第4期,第109页。
    [1]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页。又,杜赞奇通过对战神关帝神话和刻划标志的既连续性又不连续性的特点,讨论关帝形象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参见杜赞奇《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美]韦斯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114页。
    [2] 陈衡铨《福州文藻山西园寺乩堂兴废记》,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0页。
    [3]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编《福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集萃》,内部资料,2011年版,第10页。
    [4]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30页。关于田公元帅(雷海青)信仰,参见[清]施鸿保《闽杂记》卷5“雷海清庙”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叶明生主编《福建戏曲行业神信仰研究》,内部资料,2002年版。
    [5]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编《福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集萃》,第11页。
    [1] [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卷4,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37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闽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4页。
    [3] [明]何乔远《闽书》(5)卷147《灵祀志·泉州府晋江县》,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68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泉州府晋江县》,第534-535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邵武府邵武县》,第559-560页。
    [2] 欧阳佑在宋代受封的情形,除前引《八闽通志》所载,并参见[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礼20之35,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782页。又,《夷峄志》中记载建阳本地人陈焕在宋乾道四年(1168)取代欧阳佑,成为“新广佑王”。见[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丁志卷15“新广佑王”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64页;补卷15“陈焕广佑王”条,第1687-1688页。并参见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第486-487页。
    [3]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4页。
    [4]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祠庙》,第67页。
    [1]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三志己卷5“泰宁狱囚”条,第1336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8页。
    [3] [明]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卷22《委巷丛谈》,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2页。
    [4]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丁卷8“陈尧咨梦”条,第1030页。
    [1]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丙志卷15“黄师宪祷梨山”条,第490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邵武府邵武县》,第560页。
    [3]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1103-1104页。
    [4] 参见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氏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11页。
    [1] 参见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梦书》,中华书局1990年版。
    [2] 指闽县九仙山,今福州于山。
    [3] [明]何乔远编撰《闽书》(1)卷1《方域志·福州府·闽县一·九仙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页。
    [4] 佚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18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兴化府仙游县》,第571-572页。
    [2]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241页。
    [3] [清]周亮工撰、来新夏校点《闽小纪》卷2“仙门洞”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
    [4] 乾隍《南站县志》卷6《仙释》,福建省南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版,第162页。
    [5] 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9-70页。又,福清石竹山也有叶向高祈梦传说,情节与九鲤湖鲤仙庙相类似。任仲泉曾撰《叶向高祈梦之说》一文,认为叶向高在石竹山“抽签祈梦之事,纯属社撰。”参见氏著《炉边谈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162页。
    [1] 郑丽生《闽广记》,《郑丽生文史丛稿》,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2]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506页。
    [3] 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第162页。
    [4] 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梦书》,第21页。
    [5] 刘大可《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
    [1] 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许地山学术论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55-156页。
    [2] 张大存《扶乩》,氏著小说集《离魂》,海豚出版社2010年版,第72页。
    [3]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驿志》支戊卷2“方翥招紫姑”条,第1065-1066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0页。
    [5] [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卷3,第22-23页。
    [1]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96页。
    [2]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7“闽中状元谣”条,第98页。
    [3] [宋]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卷22《谬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20页。
    [4] 汪毅夫《签卜的文化考察》,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93页。
    [1]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乙卷8“张元干梦”条,第858-859页。
    [2]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景卷3“三山陆苍”条,第901-902页。
    [3]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补卷3“,高南寿捕盗”条,第1570-1571页。
    [1] [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66-367页。
    [2] 何忠礼《略论宋代的科举迷信及其对士人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123页。
    [3]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第262页。
    [4]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第58页。
    [5]参见徐欣宇《南宋福建久丧不葬研究》,台湾政治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9年;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停棺不葬为例》,《江苏社会科学》2001第2期,第136-140页。
    [6] 《宋史》卷124《志第七十七》,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963页。清代也有类似的规定,参见张传勇《清代“停丧不得仕进”论探析——兼及清代国家治理“停丧不葬”问题的对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9年,第289-306页。
    [1] 林寿农《三坊七巷与历史名人》,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566页。
    [2] 陈支平《张国琳<忠安历史人物新编>序》,氏著《史学碎想录》,社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2-233页。
    [3] 一个由搜索引擎“百度”研发、基于搜索的互动式知识问答分享平台。
    [2] 关于“筊杯”,参见周绍良《<杯筊经>跋》,氏著《绍良书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92-295页。
    [3] 净慧《为武穴市陈颂、宋佳琪、陈灵犀高考上堂法语》,《正觉》2012年第4期,第109页。
    [4] 汪毅夫《窗口随想录》,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5-96页。
    [5] 李亦园《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氏著《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第270-271页。
    [1] 胡台丽《神、鬼与赌徒——大家乐赌戏反映之民俗信仰》,转引自李亦同《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氏著《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第271-272页。
    [2]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3] 陈蠕修《龙溪新志初稿》,漳州市图书馆藏1982年油印本,第85-86页。转引自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57页。
    [4]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6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766页。
    [5] 台湾在1950年代也有横死的水流女尸显灵被祀的情形。参见黄萍瑛《台湾的“孤娘”信仰与地方社会—以“张下姑显灵”事件为例》,《民俗曲艺》第137期,台北,2002年,第203-236页:并参见氏著《台湾民间信仰“孤娘”的奉祀——一个社会史的考察》,台北县稻香出版社2008年版。
    [6] 《漳浦县志》(点校本),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2004年版,第59-60页。
    [7] [清]吴增原著、陈盛明辑注《泉俗激刺篇》,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1985年版,第110页。
    [1] 胡朴安《建阳之赌风》,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66-567页.
    [2] [清]陈盛韶著、刘卓英标点《问俗录》卷1《建阳县》“花会”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58页。
    [3] 郑丽生《闽广记》卷5,《郑丽生文史丛稿》,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119页。
    [4] 郑丽生辑《福州竹枝词》,《郑丽生文史丛稿》,第471页。
    [1] 刘鞠民《花会祸永记》,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页。
    [2] [清]欧阳昱著、恒庵标点《见闻琐录》“广东闱”条,岳簏书社1986年版,第32-33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洋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1-382页。
    [4] 任仲泉《“花会”之为害》,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闽海过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187页。
    [1] 徐天胎《福建民国史料摘抄八·民国十六年福州的花会厂及其分布》,氏著《福建民国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2页。
    [2] 江绍原《关于赌的迷信》,江小蕙、刘思源选《苦雨斋文丛·江绍原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251页。
    [3] 参见李零《方术四题·卜赌同源》,氏著《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5-20页。
    [4] 胡朴安《闽人佞鬼风俗记》,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第564页。
    [5] 王葆图《适园随笔》卷下“林七姐小亭”条,转引自林家钟选辑《闽中文献辑编》(下),福州市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版,第189页。
    [6] 陈郑煊《话讲赌博》,氏著《漳州旧事杂忆》,漳州市图书馆2006年版,第31页.
    [1] 任仲泉《“花会”之为害》,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闽海过帆》,第188页。
    [2] 刘鞠民《花会祸水记》,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362-363页。
    [3] 刘鞠民《花会祸永记》,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362-363页。
    [1] 王景琳、徐甸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鬼卜”条,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799-800页。
    [2] 胡朴安《闽人佞鬼风俗记》,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第564页。
    [3] 容肇祖《占卜的源流》,海豚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
    [4] 刘鞠民《花会祸永记》,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363页。关于妇女痴迷花会的情况,清人欧阳昱《见闻琐录》云:“而最痴者,莫如妇女。于是有茹斋求卜者;有入庙烧香默祷神佑者;有梦神人告押何字者;有日猜想此三十六字,谓今日应悬某字,明日应悬某字者,神魂颠倒,寝食俱废。及至愈押愈负,典当俱尽。无可如何,而寡妇因而失节,良妇因而改嫁者。伤风败俗,莫此为甚。”见[清]欧阳昱著、恒庵标点《见闻琐录》“广东闱姓”条,第33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45页。
    [2] 李家驹《琐记旧时福州民间请道士做法事的一些陋习》,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18页。又,汪毅夫曾记:“自1984年以来,台湾出版界迎合‘大家乐’的赌徒心理,出版了大批《八奖快讯》、《八奖指南》、《人家乐入门》、《六爻卦》和《电脑解码》之类出版物,各种期刊也多辟有相应栏目,以预测中奖号为能事。此风愈长愈烈,在1987年竟然演为台湾的‘十大出版新闻’之一。”见汪毅夫《窗口随想录》,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第96页。
    [3] 据供押花会用的《致富全书》载,此三十七字的全称与其顺序为:观音会、林太平、林玉、陈吉品、陈扳贵、陈逢春、陈人生、陈日生、陈安士、张元吉、张三槐、张九官、张火官、张万金、张合海、李汉云、李曰宝、李明珠、郑天龙、郑必得、苏青元、周青云、吴占魁、马上超、罗只得、赵天申、方茂林、田伏桑、双合同、龙江祠、宋正顺、朱光明、王志高、黄坤山、刘井利、翁有利、徐儿贵。转引自徐天胎《福建民国史摘抄二十·劝戒花会赋附记》,氏著《福建民国史稿》,第640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45-146页。
    [1]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10)《迷信类》“花会之降童”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675页。
    [2]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06页。
    [3] 李家驹《琐记旧时福州民间请道士做法事的一些陋习》,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17页。
    [4] 徐珂编撰《清稗类钞》(10)《迷信类》“花会之供偶像”条,第4675-4676页。
    [5] 李亦园《台湾民间宗教的现代趋势》,氏著《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第272页。
    [1] [清]欧阳昱著、恒庵标点《见问琐录》“广东闱姓”条,第33-34页。
    [2] 任仲泉《听臭卦——“花会”一小捅曲》,氏著《炉边谈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218页。
    [1] 胡朴安《闽人佞鬼风俗记》,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第564页。
    [2] 刘黎明认为宋代“人祭”与密宗的传播有密切关系,葛兆光认为宋代文献对“杀人祭鬼”的大量记载,恰恰证明主流社会关注、警惕和强烈抵制了这一风俗。参刘黎明《宋代民间“人祭”之风与密宗的尸身法术》,《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3期,第93-98页;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2页。
    [3] 同治《宁洋县志》卷12《新事志·仙释》。转引自傅衣凌《《闽俗异闻录》,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46页。
    [4]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补卷14“莆田处子”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83-1684页。
    [5] [英]布莱恩·莫里斯著、周里黎译《宗教人类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1] 参见戈春源《赌博史》第7章《中国历史上的禁赌》,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2] 林筱聆《致命“六合彩”》,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3] 林筱聆《致命“六合彩”》,第58-59页。
    [1]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72页。
    [2]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第17页。
    [3] [清]吴增原著、陈盛明辑注《泉俗激刺篇》,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第118页。
    [4]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5] 汪毅夫《南平樟湖集镇的民间信仰》,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页。
    [6] 胡朴安《闽人佞鬼风俗记》,《中华全国风俗志》,第564页。
    [7] [清]李渔《连城璧》第9回,《李渔全集》第8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9页。
    [8] 潘光旦《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附录三,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9-740页。
    [9] “男风”,男子同性相恋之风。因此风“闽广两越尤甚”(清褚人获《坚瓠集》“南风”条),又称“南风”。
    [10] [明]陈润编纂、[清]白花洲渔增修《螺江志》元卷《祠宇》“麻相公小庙”条,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1] [清]袁枚编撰《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48页。
    [2] [清]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第75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7-1048页。
    [3] [清]钱泳《履园丛话》卷21“打兔了”条,本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占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670页。
    [4] 尚小明编著《清代址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2-133页。
    [5] 潘光旦《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附录三,第738页。
    [1] [清]安乐山樵《燕兰小谱》卷5,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
    [2]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盒随笔》卷4“李郎”条,本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5519页。
    [3] 潘光旦《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附录三,第739页。
    [4] 刘达临主编《现代性学词典》,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39页。
    [5]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3“契兄弟”条,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02页。
    [6] 李如龙等编《福州方言词典》(修订版),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1页。
    [7]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3“契兄弟”条,第903页。
    [8]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7“胡天保胡天妹”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9]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又,清人郭柏苍纂《乌石山志》卷3《寺观》“道山观”条引《竹窗杂录》:“胡田宝者,明提学道轿班,提学某少年美秀,田宝伺其入厕,尾之。受杖时,呼曰,愿死为此神,遂毙杖下。”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
    [1] [清]夏敬渠著、文强校注《野叟曝言》第66回《神算定假倭功归把总正气除邪会名托城隍》,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93-594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0-251页。
    [3] [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第195回《铁连环嘱造两人棺 陈大妹遵营三友墓》,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1页。
    [1] 潘光旦《中国文献中间性恋举例》,[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附录三,第740页。
    [2] 李银河《中国在同性恋问题上“起大早,赶晚集”》,2010年7月1日发表于其新浪博客,链接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0js4n.html。
    [3] 郭晓飞《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4] 潘光旦《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附录三,第742页。
    [5]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第389页。
    [6] 叶灵凤《翰林风月》,叶灵凤著、张伟编《书淫艳异录》(甲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23-224页。
    [7] 郑丽生《闽中广记·清稗摘抄》“清末宦闽官吏蓄有家乐”条,《郑丽生文史丛稿》,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78页。
    [1]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7“假男假女”条,第107页。
    [2] [清]陈盛韶著、刘卓英标点《问俗录》卷3《仙游县》“七子班”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3] [清]吴增原著、陈盛明辑注《泉俗激刺篇》,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1985年版,第113页。
    [4] 董仁《福州的妓院》,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399页。
    [1] 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74-295页。
    [2] 以清朝为例,士绅阶层是山两个群体组成的。一是官员,包括现职、退休、罢黜官员,其中包括捐买官衔和官阶的;二是有功名者,包括文武进士、文武举人、贡生、监生、文武生员。这两个群体分别可称为“官绅”与“学绅”。由于士绅阶层和其乡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官绅”和“学绅”都被称作“居乡士大夫”。除了受雇(例如作为幕友)到其他地方以外,有功名者通常定居在故乡。参见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71-275页。
    [3] 参见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23页。
    [1] 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144页。
    [2] 分别见《周礼·春官·司巫》与《女巫》,《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16页。
    [3] 汪毅夫《闽台雩祭丛谈》,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4] 彭景舜、陈坚主编《福建省志·民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86页。又,据学者统计,1912-1948年间,福建全省遭受旱灾的县数有60个,其中有一些县多次受灾。参见贾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83页。
    [1] 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1] [英]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第5章《巫术控制天气》,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第63-85页。
    [2] 邓云特(邓拓)《中国救荒史》第3编《历代救荒政策的实施》第1章《关于巫术的记载》,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23-232页。
    [3] 许地山《道教史》,《许地山学术论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页。
    [4] 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6页。
    [5]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6]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
    [7] 汪毅夫《闽台雩祭丛谈》,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第135页。
    [1]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仙佛》,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7页。
    [2]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寺观》,第69-70页。
    [3] “靖康”为宋钦宗赵桓年号,只有一年(1126),且为丙午。据“己酉”,此处疑为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
    [4]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道释》,第171页。
    [1] [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第54回《僧祷甘霖覆塔留臂 雷震妖猫现谶知源》,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页。
    [2]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293页。
    [3]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9页。
    [4]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页。
    [5] 樊公炬认为:“帝命祭龙制仪始于唐。”见氏著《祀龙祈雨考》,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信仰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又,《唐会要》卷47:“天宝十载(751)正月二十三日,封东海为广德公,南海为广利公,西海为广润公,北海为广泽公。”转引自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139页。
    [6] 严复《与熊纯如书·五十二》(1917年4月26日),王栻主编《严复集》(3)《书信》,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668。
    [1] 转引自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第139页。
    [2]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第139页。
    [3]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临汀志·山川》,第42页。
    [4]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山川》,第45-46页。
    [5]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祠庙》,第63页。
    [6] [宋]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祠庙》,第67页。
    [7]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卷69“湫神”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21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闽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1-502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怀安县》,第509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2页。
    [4] 参见汪毅夫《闽台雩祭丛谈》一文第二部分,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第130-132页。
    [1]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9《物部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2]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12“火龙”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49页。
    [4] 刘黎明认为:“能兴云布雨的‘龙王’,是在佛教影响下形成的。”参见氏著《宋代民间巫术研究》,第139页页下注2。
    [5]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8《公廨类二·祠庙》,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2页。
    [6]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郑59《祠庙·泉州府晋江县》,第535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延平府尤溪县》,第555-556页。
    [2]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礼18之14,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739页。
    [3]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第142页。
    [4] [明]叶春及撰《惠安政书》卷10《里社篇》,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2-353页。
    [5] 参见汪毅夫《闽台雩祭丛谈》,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第133-134页。
    [1] [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支丁卷2“龙溪巨蟹”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82-983页。
    [2] 参见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17-25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36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洋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2-293页。
    [1] 任仲泉《“祈雨”琐记》,氏著《炉边谈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223页。
    [2] 《申报》1934年7月8日,转引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第232页。
    [3] 《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州鼓楼区分卷》,福州鼓楼区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1989年版,第83页。
    [4] 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191页。
    [1]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第261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2页。
    [3]《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台江区分卷》,福州市台江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9年版,第153页。
    [4] 参见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第265页。
    [5]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3页
    [6] 陈支平《想象与现实的背离--明清国家体制异论》,氏著《史学碎想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1] [宋]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卷40,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53-554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3页。
    [3] 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191页。
    [4] 《礼记正义》卷37,《十三经注疏》,第1530页。
    [5] 本表根据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第77-78页有关内容编制。
    [1]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5“窑变大士像”条,第82页。
    [2]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4页。
    [1]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6)《宋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2]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0)《清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45页。
    [3] 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194页。
    [1] [清]邓传安著、杨犁夫标点《舞测汇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43-44页。又,邓传安在道光九年(1829)还写有一篇《城隍庙祷雨文》,见同书第42页。
    [2] 参见汪毅夫《“崇德报功”与妈祖信仰的双翼结构》,氏著《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3] 汪毅夫《闽台雩祭丛谈》,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第134页。
    [4] 汪毅夫《闽台雩祭丛谈》,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第134页。
    [5] 无名氏撰、金心点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后集卷2《神明门·神异》“梨岳祈雨”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23页。
    [6] [明]黄仲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高·泉州府南安县》,第537页。
    [7] 民国《南平县志》卷17《艺文志第廿一》,福建省南平市志编纂委员会1985年版,第889-890页。
    [1] [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33《祷雨说》,《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515页。
    [2] 汪毅夫《闽台雩祭丛谈》,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第130页。
    [3] [明]徐(火勃)《榕阴新检》卷16《诗话》“大旱祷雨”条,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页。
    [4] 竺可桢《论祈雨禁屠与早灾》,《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0-99页。关于“禁屠”,卢公明曾记:“当旱情发展得很严重的时候,有时官方会下令禁止屠宰三天。其实在这三天内还是可以买到猪肉,但是比平时贵。当然屠宰和卖肉都不会像平时那样公开进行。而杀牛吃牛肉在任何时候都是禁止的,甚至是犯法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见[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4页。
    [5]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第232页。
    [6]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294页。
    [1] 参见刘道超《筑梦民生——中国民间信仰新思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页。
    [2] 郭则法《洞灵小志》卷1“官廨多鬼”条,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3]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65页。
    [4] 关于狐仙崇拜,参见康笑菲著、姚政志译《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李慰祖著、周星补编《四大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42《土俗类四·兽》,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664页。
    [6] 胡朴安《闽人佞鬼风俗记》,氏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61页。
    [1]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2]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94页。又,近人郭则沄《洞灵小志》中,录有多则闽地狐仙传说,如卷2“狐警”条、“狐畏火”条、卷5“狐宴”条等,见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第35页、第39页、第101页。
    [3] [清]钱泳《履园丛话》,本社编《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571页。
    [1] [清]吴炽昌《客窗闲话》卷2“无真叟”条,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32-34页。
    [2]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96页。
    [3] [清]陈其元撰、杨璐点校《庸闲斋笔记》卷2“狐知医”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7页。
    [1]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0页。
    [2]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94-195页。
    [3]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56页。
    [1] [清]杨凤辉《南皋笔记》卷4“仙姑姑”条,《笔记小说大观》(30),广陵书社1984年版,第32页。
    [2]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95-196页。
    [3] 徐天胎《社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95页。又,郭则沄《洞灵小志》卷2“山西臬署狐”条记载了一则发生在山西臬署后楼的类似故事,参见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第37页。
    [1] 康笑菲著、姚政志译《说狐》,第214页。
    [2] [清]李伯元著、冷时峻校点《官场现形记》第1回《望成名学究训顽儿讲制艺乡绅勖后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43页。又,汪毅夫曾论:“福建的魁星信仰有明显的以意为之的痕迹,魁星信仰里有多种做法乃出于文字学上有关字形、字音、字义之种种说法。”参见《随意随俗的走向与闽、台民间信仰的共同进步》,氏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2] [清]梁恭辰著《北东园笔录》,周光培编《清代笔记小说》(50),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42页。
    [3] [清]陈其元撰、杨璐点校《庸闲斋笔记》,第149-150页。
    [4] 关于“部控”,参见李典蓉《清朝京控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1] 《清史稿》卷84《志五十九·礼三》“文昌帝君”条,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542页。
    [2] [清]方浚师撰、盛冬铃点校《蕉轩随录续录》,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67页。
    [3]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辑(6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96-97页。
    [4] 据郭白阳记,“乾隆年间粮道摄知府朱珪亦尝毁淫祠牛马诸像。”见郭白阳撰《竹间续话》卷2,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1] [清]陈寿祺等撰《重纂福建通志》卷55《风俗·福州府》,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版,第1129-1130页。
    [2] [宋]黄岩孙撰《仙溪志》,社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62页。
    [3]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57《群祀一》,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9121页。
    [1] 王景琳、徐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扶乩”条,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第782页。
    [2] [明]谢肇淛《五杂组》卷15《事部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3] [南朝宋]刘敬叔撰、黄益元校点《异苑》卷5“紫姑神”条,本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38页。
    [4] 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许地山学术论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
    [5]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两广总督叶名琛应对英法联军的策略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在被英军囚禁期间,每天仍背诵《吕祖经》。
    [6] 李望洋(1829-1901)字子观,号静斋,清噶玛兰厅头围堡(今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人。同治十年(1871)以大挑一等签分甘肃试用知县(十一年六月到任),历任渭源、河州、狄道州。其在甘肃任内即有“飞鸾问政”之事,回宜兰后不但倡建鸾堂“新民堂”,而且充当鸾生。又,王见川曾论:“鸾堂在清末及日据时期的宜兰很发达,它一个很大的特征是扶鸾的人多半是当地著名士绅或富有的人。”参见王见川《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与调查——以史料、研究者为考察中心》,张珣、江灿腾合编《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1]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19《滦阳续录(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63-364页。
    [2] 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许地山学术论著》,第156页。
    [3] 叶承谦《福州迷信活动一瞥》,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6-247页。又,叶文中所提王永泉、孙传芳、周荫人等,1920年代中期同社福建,彼此相互侵轧。徐天胎《福建民国史稿》记:“序幕是以(1924年)3月5日,孙传芳下令截留南平王永泉部的军械揭开。接着,孙部把驻在水口的王永泉部补充团缴了械。同时,孙传芳联合周荫人宣布王永泉的罪状,并致函王永泉,限其于30小时内离开福州。也就是在此前后,福州的卢香亭及李生春两旅亦联合海军陆战队,分别解除了王永泉在福州的工兵营、炮兵团、教导团等部的武装。王永泉猝不及防,只得偕同其弟王永彝逃往泉州。”见徐天胎《福建民国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8页。
    [1] [清]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2,陈庆元主编、陈昌强、陈炜点校《谢章铤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2] 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第21页。
    [3] 鲁迅《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页。
    [4] 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许地山学术著作》,第215页。
    [1] 汪毅夫曾注意到厦门南普陀寺放生池的碑文中有“菩萨降鸾”之语。参见汪毅夫《闽南碑刻札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242页。
    [2] 许地山《扶箕迷信的研究》,《许地山学术著作》,第215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长乐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1页。
    [4]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81页。
    [5] 叶承谦《福州迷信活动一瞥》,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246页。
    [1] 余牧人《谭嗣同底宗教观》,《文社月刊》第3卷第5册(1928年2月)。转引自[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264页。
    [2] 郝铁川《灶王爷、土地爷、城隍爷:中国民间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3] 葛剑雄《中国人的信仰》,氏著《人文千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1页。
    [2] [宋]陈淳著、熊国祯、高流水点校《北溪字义》卷下《鬼神》,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2页。
    [3] [清]郭柏苍纂《乌石山志》卷4《祠庙》,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周朴字大朴,吴人。唐末羁泊于郡,黄巢入城,得朴将用之,朴曰:“我为处士,尚不仕天子,安能从贼?”巢怒斩之,涌白膏起数尺,后人为立庙祀焉。见[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3《人物·福州府》,第675页。
    [4]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计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永福县》,第516页。
    [5] [明]黄仲昭修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安县》,第525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邵武府邵武县》,第559页。
    [2] 林富士《孤魂与鬼雄的世界:北台湾的厉鬼信仰》,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5年版,第204页、第208页。
    [3] 《唐会要》卷23《武成王庙》记载唐代“开元十九年(731)四月十八日,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以张良配享”,次日,又下诏委托中书、门下省选择古今名将“准文宣王置亚圣及十哲等”从祀,其中有秦武安君白起,另有七十二贤。但宋太祖却下令去掉了白起和王僧辩,原因是白起“杀已降,不武之甚”,王僧辩“不克令终,虑非全德”,并重新确定了从祀的名单,接着,太祖于建隆四年(963)又下诏,由于道德、功业或身体上的缺陷,将吴起、孙膑、廉颇、韩信、彭越、周亚夫、段纪明、邓艾、陶侃、关羽、张飞、杜元凯、慕容绍宗、王僧辩、吴明彻、杨素、贺若弼、史万岁、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等二十二人贬退,把管仲升到堂上,把吴起降到庑下。参见程毅中《宋代武成王庙从祀名单的变革》,《书品》1999年第1期,第62-65页。并参见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7页。
    [1]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60《祠庙·邵武府邵武县》,第560-561页。
    [2]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页。又,方志中也有祠神在平定邓茂七起义中显灵的记载,可对照参看。如《八闽通志》记:“东平王庙。在兴贤中里横塘岭。元至正七年(1347),里人章文泰建,以祀唐御史中丞张巡,凡水旱祷之辄应。国朝正统十三年(1448),沙寇邓茂七倡乱,其部下吴进保率兵欲攻县治,因祷于神至于三四不许,贼怒焚其庙。有顷骤雨如注,狂风拔木,贼背旗枪皆仆,其徒僵死五六人,众遂惊溃。乡人陈善安、王雅纠众击之,贼众忽闻金鼓之声喧天,所履地若腾涌然,人马皆辟易,昏瞀不知去向,遂大败。斩首千五百级,生擒数十人。明年,陈善安、王雅俱以功擢镇抚,遂募众重建。”见[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建宁府建阳县》,第529页。
    [3] 徐天胎《福建神道迷信》,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92页。
    [4]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2页。
    [5] 参见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276。
    [1] [明]冯梦龙著、陈元度注译《寿宁待志注译》卷上《香火》,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2] [明]冯梦龙著、陈元度注译《寿宁待志注译》卷上《香火》,第17页。
    [3]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9《祠庙·汀州府清流县》,第548页。
    [4] [清]乔有豫修纂《(道光)清流县志》卷2《建置·庙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6页。
    [5] 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页。
    [6] 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69页。
    [7] 汪毅夫《试论明清时期的闽台乡约》,氏著《闽台区域社会研究》,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并参见汪毅夫《明清乡约制度与闽台乡土社会》,前揭书,第1-25页。
    [1] 转引自林家钟选辑《闽中文献辑编》(下),福州市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版,第68页。
    [2] 葛剑雄《中国人的信仰》,氏著《人文千秋》,第159页。
    [3] 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4] [美]克里斯蒂安·乔基姆著、王平等译《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园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21-222页。关于祠神信仰在乡村自治中的作用,前辈学者已有研究。例如,郑振满曾述莆田江口东岳观的情形。参见郑振满《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氏著《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16-218页。又如,汀毅夫曾报告祠神“萧王爷”具有调解社会矛盾的功能。参见汀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4-165页。
    [5]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第261-262页。
    [6]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8《公廨类二·祠庙》,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98-99页。
    [1] [清]林枫《榕城考古略》卷中《坊巷第二》,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2] 郑丽生《闽中广记·民俗传说》“福建之城隍庙”条,《郑丽生文史丛稿》,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
    [3] 任仲泉《“人世何劳空计较,神天自有大乘除”——记城隍庙大算盘之旁联对》,氏著《炉边谈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4]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5] 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1] 郑丽生《闽中广记·民俗传说》“福建之城隍庙”条,《郑丽生文史从稿》,第263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福清县》,第513页。
    [3] 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62页。
    [1]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第262页。
    [2] 转引自林家钟选辑《闽中文献辑编》(下),第136页。
    [3] 吕宗力、栾保群《中国民间诸神》,第166页。
    [4] [清]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卷1,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5] [明]冯梦龙著、陈元度注译《寿宁待志注译》卷上《香火》,第17页。
    [6] 《天主教东传文献》第1编,转引自陈支平、李少明《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页。
    [1] 《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癸亥条。转引自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02页。
    [2]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65-166页。又,“淫祀”与“淫祠”都是对非法神灵崇祀行为的指称,前者侧重对象,后者侧重行为,经常混用(参见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72页页下注1)。故本文在行文中二者互通。
    [3]参见康笑菲著、姚政志译《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页下注1。
    [4]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66-167页。
    [5] 本表根据沈宗宪《两宋官员取缔非法祠祀、妖异之行为》、皮庆生《两宋关于正祀、淫祀的诏令与行为一览表》和李小红《宋代地方官治巫事例表》改编、校订而成。参见沈宗宪《国家祀典与左道妖异--宋代信仰与政治关系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语言,2000年,第99-108页;皮庆生《宁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第354-376页;李小红《宋代社会中的巫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253页。
    [1]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第168页。以明代为例,“类似的事件”有:延平知府欧阳铎“毁淫祠数十百所,以其材葺学宫。”(《明史》卷203《欧阳铎传》)景泰三年(1452),按察佥事孙振巡视福建兴化、泉州、漳州三府,撤掉敕封的天妃宫、东岳、烈女等庙,以及弥勒、观音等50余座寺院,还毁掉神像,让僧徒还俗于民。(《明英宗实录》卷214,景泰三年三月)隆庆万历年间,惠安知县叶春及亦在治内毁禁淫祠。(《惠安政书》卷10《里社篇》)
    [2] 乾隆《汀州府志》,方志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3] 《侯官县乡土志》载:“包恢,字宏父,建昌人。嘉定十三年(1220)举进士。知台州,改湖北提点刑狱,未行,移福建。闽俗,九月祠五王生日,靡金帛,倾市奉之。恢曰:彼非犬豕,安得一日五子同生,非不祥者乎?何尊畏之若是!众惑悟,风为之衰。闽人好鬼,又开通晚,当南宋时,犹未脱神话时代,恢一言而破其迷信之心,殆其学之有以化人也。”[清]朱景星修、郑祖庚纂《侯官县乡土志·政绩录二(去害)》,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第295页。
    [4] 陈支平主编《福建宗教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464页。
    [5] [清]朱景星修、郑祖庚纂《侯官县乡土志·政绩录二(去害)》,第297页。
    [1] 郭白阳撰《竹间续话》卷2,第40页。
    [2]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编卷4《福建二》,第126页。
    [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第256页。
    [4]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第264页。
    [1] Vocabulary and Hand-Book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pp.516-518转引自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社会》,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4页。
    [2] 陈支平《想象与现实的背离——明清国家体制异论》,氏著《史学碎想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3] 严昌洪《19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3页。
    [4] 参见[法]施舟人《道教在近代中国的变迁》,氏著《中国文化基因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4-155 (接L页)页。
    [1]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99页。
    [2]《泉州举行破除迷信运动》,《申报》1929年1月23日。
    [3] 参见严昌洪《1930年代园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第1163-1165页。
    [4] 郑丽生《闽中广记·民俗传说》“福建之城隍庙”条,《郑丽生文史从稿》,第263页。
    [5] 黄叶沱《三十年代漳州的新生活运动》,黄叶沱、蔡绿茹编著《史事钩沉话漳州》,漳州市图书馆2007年版,第195页。又,关于新生活运动在福建地区开展的情况,参见汪毅夫《1934-1937:福建的“新生活运动”》一文,氏著《闽台地方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66-283页。
    [6]《县政调查统计·福建省》,《内政调查统计表》,第21期,1935年5月。转引自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41页。
    [7] 解放后,祠神信仰作为“封建迷信”,长期受到打击。但在此过程中,亦遭民众反对。如1957年福建永安有民众迎神游行,工作组当众将道士带走,引起民众不满,追回道士,并把工作组带到菩萨面前跪下,用木棍殴打致昏。工作组还被迫写了“坦白书”。见《一至五月份人民闹事情况综合》,《福建公安》1957年第28期。转引自李若建《虚实之间: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谣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页。
    [1] 李猷明总纂《东山县志(民园稿本)》卷12《附录(一)破除迷信章则文牍》,福建省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版,第408-409页。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苏维埃中园》,第20页。转引自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第141页。
    [3]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第141页。需要说明的是,后来中共的政策有所变化。1940年代末,中共在淡到这一问题时指出:“在农民迷信未打破以前,烧神像与佛堂,只有引起农民反感,给反动派以挑拨机会,此外一点好处也没有。过去大革命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烧神运动所引起的恶果,今天再不要重复他。今天对农民根本不要提打破迷信问题,提出来农民是不会接受的,何必多此一举?要到什么时候才可以宣传呢?要到农民得到十地,工人生活改善以后,才可以拿事实去教育农民,告诉他们:‘菩萨是不会帮助我们得到十地的,什么坏八字,命不好,都是地主欺骗蒙蔽我们的。’只有在这个时候,用这种说法去教育农民,农民才会接受。但就社此时,也不要叫农民不去敬神,只告诉他们不必多花钱就够r。总而言之,这些问题今天对革命尚不是重要问题,不必强调他,自找麻烦。”见《华中分局关于摧毁封建势力及迷信组织给二地委的信(1946年7月7日)》,中共中央华东局《斗争生活》第40期,1946年10月1日。转引自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第143页。
    [4] 陈支平《想象与现实的背离——明清国家体制异论》,氏著《史学碎想录》,第35页。
    [5]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
    [1] 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卷2《清宫遗闻》“跳神二”条,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页。
    [2] [明]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下册卷58《祠庙·福州府古田县》,第515页。
    [3] [清]郭柏苍纂《乌石山志》卷3《寺观》“道山观”条,第90页。
    [4] 《闲话普度》,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页。
    [1] 参见谢重光《唐代的庙市》,《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第53-57页。
    [2] 参见赵世瑜《明清时期的华北庙会》第三部分“商业贸易功能”、《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之比较》第一部分“江南与华北庙会经济功能的地位转换”,氏著《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第198-204页、第213-219页。
    [3]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园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7页。
    [4] 李景汉编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3-425页。
    [5] 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136页。
    [6] 林利本《城隍信仰对风俗的影响》,陈锦谷编辑《城隍文化研究论文选辑》,福建都城隍庙管委会2011年版,第99页。
    [1] 《闲话普度》,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第151页。
    [2] [宋]陈淳《上赵寺丞论淫祀书》、《与傅寺丞论淫戏书》,转引自傅衣凌《闽俗异闻录》,氏著《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252-253页。
    [3] [清]颜元著、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存人编》卷2《唤迷途·第五唤》,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43页。
    [4] 酌元亭主人编、张琳校点《照世杯》卷3《走安南玉马换猩绒》,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3-64页。
    [5] 民国《永定县志》卷15《礼俗志》,《中国地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36),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627页。
    [1] 徐天胎《福建婚丧喜庆旧俗琐谈》,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115页。
    [2]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2页。
    [3] [清]陈其元撰、杨璐点校《庸闲斋笔记》卷8“僧尼秽迹”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85页。
    [4] [清]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卷7“尼庵”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1]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第134页。
    [2] [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著、尹今黎、张蕾译《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130页。
    [3] 任仲泉《东西麻风院》,氏著《炉边谈故》,第242页。
    [4] 方炳桂、方向红著《福州熟语》(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5] 林纾《畏庐琐记》“淫祠可笑”条,《林纾笔记及选评两种》,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60-61页。
    [1] 转引自林家钟选辑《闽中文献辑编》(下),第197页。
    [2]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96页。
    [3] 吴舟孙、郭云展《福州的娟妓》,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378页。
    [4] [清]陈盛韶著、刘卓英标点《问俗录》卷2《古田县》“曲蹄婆”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72-73页。
    [5] 《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州仓山区分卷》,福州市仓山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0年版,第60页。
    [6] 关于疍妇能歌爱唱,郑丽生《贺年》云:“屠苏饮罢正欣然,又见曲蹄来贺年。十二月花成板调,疍歌情致亦缠绵。”并注:“开正后疍妇(俗称曲蹄,以其足腘也)沿门讴唱,谓之贺年,又称唱糖粿角,歌罢以果妆予之。”郑丽生《福州风十诗》,第6页。
    [7] 吴舟孙、郭云展《福州的娟妓》,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第378页。
    [1] 郑丽生作有若干风土诗,可反映这方面的情况。《祭六爷》云:“云鬟斜簪茉莉花,自摇团扇著轻衫。晚妆初能迟郎至,隔院传呼祭六爷。”并注:“(六月)初六日倡(‘倡’通‘娼’,下同)门祭六爷,其神不知所自。”《祭九使》云:“何须弄首与矜姿,色不迷人人自迷。九日儿家祭九使,个中诡秘总难知。”并注:“九使,为倡门淫礼之神。像犬首而人身,俗又称‘狗使’,(九月)九日祭之。相传凡祀九使者,客至其家,辄迷恋不悟。其像常以布蒙之,伎伺客熟,岁取其布蒙客面一次,客即恋恋不舍。又云另有符篆,化灰杂洒食中,使客吞之。此等诡秘,外人不得而知也。”《老郎诞》云:“天宝流风余泽长,梨园犹谱旧《霓裳》。诸姬数典难忘祖,侑酒行歌寿老郎。”并注:“倡门祀老郎爷,相传神即唐明皇。(十一月)十一日为其嵩降之辰,侑酒行歌,蔚称盛典。”见郑丽生《福州风土诗》,第93-94页、第135页、第141页。
    [2] 转引自林家钟选辑《闽中文献辑编》(下),第111页。
    [3] 汪毅夫《窗口随想录——从<台港文学选刊>看台湾的社会与文化》,氏著《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4] 方炳桂、方向红《福州熟语》(修订本),第234页。
    [5] 何善蒙《民国杭州民间信仰》,杭州出版社2012年版,第155页。
    [1] [美]托马斯·奥戴著、胡荣、乐爱国译《宗教社会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又,卓新平认为,宗教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整合、社会服务、社会控制、心理调适、文化交往。参见氏著《“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217页。
    [1] 刘大可《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2页。
    [2] 《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社州仓山区分卷》,福州市仓山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90年版,第3页。
    [3] 郑丽生《福州风十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4] 葛剑雄《中国人的信仰]》,氏著《人文千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5] 马戎《罪与孽:试论中国的“法治”与“德治”》,马戎、周星主编《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页。
    [1] 陈支平《陈桂炳<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序》,氏著《史学碎想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1页。
    [2] 陈支平《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的历史观察》,氏著《史学碎想录》,第168页。
    [3] 范丽珠、欧大年《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4] 参见庄孔韶《陈靖姑传奇及其信仰的田野研究》,氏著《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5] 汪毅夫《从福建方志和笔记看民间信仰》,氏著《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1] [宋]梁克家修纂《三山志》卷9《公廨类三·诸县祠庙》,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119页。
    [2]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3] 汪毅夫《关于民间信仰和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打印稿),2002年1月15日。
    [4] 卓新平《当代宗教现象的认识与反思》,氏著《“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第253页。
    蔡人奇《藤山志》,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蔡襄《蔡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曹雪芹、高鹗著,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淳《北溪大全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淳著、熊国祯、高流水点校《北溪字义》,中华书局1983年版。
    陈侃等撰《使琉球录三种》,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3辑(55),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
    陈其元撰、杨璐点校《庸闲斋笔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
    陈润编纂、白花洲渔增修《螺江志》,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陈寿祺等撰《福建通志》(清同治十年重刊本),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版。
    陈盛韶著、刘卓英标点《问俗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
    陈淑均《噶玛兰厅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1辑(17),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
    陈郑煊《漳州旧事杂忆》,漳州市图书馆2006年版。
    邓传安著、杨犁夫标点《蠡测汇钞》,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
    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
    方浚师撰、盛冬铃点校《蕉轩随录续录》,中华书局1995年版。
    冯梦龙著、陈元度注译《寿宁待志注译》,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福建省南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民国)南平县志》,1985年版。
    福建省文史馆整理《万历社州府属县志——永福县志、罗源县志、古田县志》,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
    干宝著、马银琴、周广荣译注《搜神记》,中华书局2009年版。
    高拱乾《台湾府志》,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1辑(2),台北大通书局1984年版。
    郭柏苍《竹间十日话》,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郭柏苍《乌石山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郭白阳《竹间续话》,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郭则沄著、栾保群点校《洞灵小志续志补志》,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何丙仲编纂《厦门碑志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何乔远《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1995年版。
    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胡太初修、赵与沐纂《临汀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
    黄许桂主修《平和县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黄岩孙撰《仙溪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黄仲昭修撰《八闽通志》(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蒋毓英撰、陈碧笙校注《台湾府志(校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蒋维锬编校《妈祖文献资料》,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黎德靖编《朱子语类》,朱杰人等点校《朱子全书》(14-1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李伯元著、薛正兴校点《南亭四话》,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李伯元著、冷时峻校点《官场现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李世熊《(康熙)宁化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李猷明总纂《东山县志(民国稿本)》,福建省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7年版。
    李渔《李渔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李岳瑞《春冰室野乘》,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从刊》第六辑(60),台北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梁恭辰著《北东园笔录》,周光培编《清代笔记小说》(50),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梁克家修纂《(淳熙)三山志》,海风出版社2000年版。
    梁章钜《退庵随笔》,《笔记小说大观》(19),广陵书社1983年版。
    梁章钜著、王释非、许振轩点校《称谓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林宝树《一年使用杂字文》,载刘大可《传统的客家社会与文化》第5编《客家村落资料辑录·传统客家村落文献辑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林昌彝著、王镇远、林虞生标点《林昌彝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林枫《榕城考古略》,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林家钟选辑《闽中文献辑编》,福州市鼓楼区地方志办公室1997年版。
    林纾《畏庐琐记》,《林纾笔记及选评两种》,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卢美松主编《福建省历史地图集》,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4年版。
    陆游《剑南诗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欧阳昱著、恒庵标点《见闻琐录》,岳麓书社1986年版。
    彭景舜、陈坚主编《福建省志·民政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
    蒲松龄著、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乔有豫修纂《(道光)清流县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1985年版。
    日本国中国民俗研究会等编《陈靖姑地方神研究资料》之一《夫人戏》,1993年版;之二《夫人词》,1995年版。
    阮元《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年版。
    沈括著、胡道静校证《梦溪笔谈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施鸿保撰、来新夏校点《闽杂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6)《宋、辽、金时期》、(7)《元、明时期》、(8)《清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1982年、1987年版。
    陶潜撰、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中华书局1981年版。
    田汝成辑撰《西湖游览志余》,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王士祯《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
    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2003年版。
    王应麟著、张骁飞点校《四明文献集(外二种)》,中华书局2010年版。
    王应山《闽都记》,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王应山《闽大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康《儿女英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无根子集、叶明生校注《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台北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2000年版。
    无名氏撰、金心点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中华书局2006年版。
    吴炽昌《客窗闲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中华书局2010年版。
    吴增原著、陈盛明辑注《泉俗激刺篇》,载泉州市民政局、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泉州旧风俗资料汇编》,1985年版。
    夏敬渠著、文强校注《野叟曝言》,中华书局2004年版。
    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道光)厦门志》,鹭江出版社1996年版。
    厦门图书馆编《厦门轶事》,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辞海》(第6版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解缙等纂《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86年版。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陈庆元主编、陈昌强、陈炜点校《谢章铤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谢肇淛《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辛竟可《(乾隆)古田县志》,福建古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版。
    徐(火勃)《榕阴新检》,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1986年版。
    徐松《宋会要辑稿》,中华书局1957年版。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薛起凤《(乾隆)鹭江志》,鹭江出版社1998年版。
    严复著、王栻主编《严复集》(3)《书信》,中华书局1986年版。
    颜元著、王星贤等点校《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
    杨凤辉《南皋笔记》,《笔记小说大观》(30),广陵书社1984年版。
    叶春及撰《惠安政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叶溥等修纂《(正德)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叶中鸣《陈十四奇传》,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佚名《临水平妖》,台中瑞成书局1977年版。
    佚名《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永安地方志办公室编《永安县志》(三、四部合订本),2004年版。
    喻正主修《(万历)福州府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元好问《续夷坚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
    袁枚编撰《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曾巩撰、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年版。
    查慎行著、周劭标点《敬业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张集馨撰、杜春和、张秀清点校《道咸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漳浦县志》(点校本),2004年版。
    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中华书局1981年版。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真德秀《西山文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郑杰《闽中录》,海风出版社2004年版。
    郑振满、[美]丁荷生主编《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郑振满、[美]丁荷生编撰《福建宗教碑铭汇编·泉州府分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周亮工撰、来新夏点校《闽小纪》,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朱或撰、李伟国校点《萍洲可谈》,中华书局2007年版。
    朱珪等修纂《(乾隆)福宁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
    朱景星修、郑祖庚纂《闽县乡土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版。
    朱景星修、郑祖庚纂《侯官县乡土志》,海风出跋社2001年版。
    诸仁海主编《福建省志·气象志》,方志出版社1996年版。
    卓剑舟等编著《太姥山全志(外四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酌元亭主人编、张琳校点《照世杯》,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6)《宋代》、(10)《清代》,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白化文《汉化佛教与佛寺》,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
    本书编委会《临水夫人陈靖姑》,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本书编写组编《福州掌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冰心著、卓如编《冰心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常乃悳《中国思想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钞晓鸿《明清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陈宝良《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锦谷编辑《城隍文化研究论文选辑》,福建都城隍庙管委会2011年版。
    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增订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陈孔主编《台湾历史纲要》,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陈小冲《台湾民间信仰》,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
    陈支平、李少明《基督教与福建民间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陈支平主编《福建宗教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陈支平《史学碎想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陈遵统等编纂《福建编年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程民生《神人同居的世界——中国人与中国祠神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程宇昂《明清士人与男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程章灿《鬼话连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法]迪尔凯姆著、胡伟译《社会学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美]丁乃通编著、郑建威等译《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董苑芳《台湾民间宗教信仰》(增订版),台北长青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日]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E.E.埃文斯-普里查德著、覃俐俐译《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德]恩斯特·卡希尔著、黄龙保等译《神话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方炳桂主编《福州民间故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方炳桂、方向红《福州熟语》(修订本),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方诗铭编著《中国历史纪年表》(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中华书局2008年版。
    [英]菲奥纳·鲍伊著、金泽、何其敏译《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英]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编《福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集萃》,内部资料,2011年版。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闽海过帆》,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2)《社会民情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日]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等译《道教》(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福州仓山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仓山区分卷》,1990年版。
    福州鼓楼区民间文学三集成编委会编《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福州鼓楼区分卷》,1989年版。
    福州郊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福州市郊区分卷》,1989年版。
    福州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福州市分卷》,1989年版。
    福州市台江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台江区分卷》,1989年版。
    福州市宗教局、福州道教协会编《福州道教史话》,内部资料,无出版年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民间”何在谁之“信仰”》,中华书局2009年版。
    傅佩荣《儒道天论发微》,中华书局2010年版。
    傅斯年撰、朱渊清导读《史学方法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傅衣凌《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
    [美]盖洛著、沈弘等译《中国十八省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
    甘满堂《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高丙中《民间文化与公民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戈春源《赌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2)《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增订本),中华书局2011年版。
    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民俗论文集卷二》,中华书局2011年版。
    郭风《八旬斋文札》,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郭晓飞《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郭志超、林瑶棋主编《闽南宗族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韩明士著、皮庆生译《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郝铁川《灶王爷、土地爷、城隍爷:中国民间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何星亮《中国自然崇拜》,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贺喜《亦神亦祖.:粤西南信仰构建的社会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
    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侯杰、王小蕾《民间信仰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
    黄光国等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黄敏枝《宋代佛教社会经济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9年版。
    黄萍瑛《台湾民间信仰“孤娘”的奉祀——一个社会史的考察》,台北县稻香出版社2008年版。
    黄启权主编《福州神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黄叶沱、蔡绿茹编著《史事钩沉话漳州》,漳州市图书馆2007年版。
    黄荣春编著《福州市郊区文物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黄芝岗《中国的水神》,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
    [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J.K.施赖奥克著、程曦译《近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贾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版。
    江绍原著、王文宝整理《中国礼俗迷信》,天津渤海湾出版公司1989年版。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江小蕙、刘思源选《苦雨斋文丛·江绍原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Kenneth Dean,Taoism and popular cults in Southeast Chin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等译《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法]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译《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康笑菲著、姚政志译《说狐》,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美]克里斯蒂安·乔基姆著、王平等译《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英]克里斯蒂纳·拉娜著、刘靖华、周晓慧译《巫术与宗教:公众信仰的政治学》,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
    [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泽《叫魂》,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
    赖亚生《神秘的鬼魂世界》,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李安宅著译《巫术的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李景汉编著《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
    李如龙等编《福州方言词典》(修订版),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李若建《虚实之间: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陆谣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李慰祖著、周星补编《四大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李小红《宋代社会中的巫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李亦园《文化的图像(下):宗教与族群的文化观察》,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
    李亦园《人类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李亦园《田野图像:我的人类学研究生涯》,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年版。
    李亦园《宗教与神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远国、刘仲宇、许尚枢《道教与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连横《台湾通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连心豪、郑志明主编《闽南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梁景之《清代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华书局2010年版。
    林富士《孤魂与鬼雄的世界:北台湾的厉鬼信仰》,台北县立文化中心1995年版。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源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林开明主编《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版。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州社会》,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林筱聆《致命“六合彩”》,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林耀华《从书斋到田野》,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林蔚文《福建民间动物神灵信仰》,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日]铃木清一郎著、冯作民译《台湾旧惯习俗信仰》(增订本),台北众文图书公司1989年版。
    刘达临主编《现代性学词典》,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刘大可《田野中的地域社会与文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刘大可《闽台地域人群与民间信仰研究》,海风出版社2008年版。
    刘大可《传统与变迁:福建民众的信仰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刘道超《筑梦民生——中国民间信仰新思维》,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刘海峰、庄明水《福建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巴蜀书社2004年版。
    刘晓春《仪式与象征的秩序——一个客家村落的历史、权力与记忆》,中华书局2003年版。
    刘文英《中国古代的梦书》,中华书局1990年版。
    刘锡诚主编《妙峰山·世纪之交的中国民俗流变》,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
    刘枝万《台湾民间信仰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版。
    [日]柳田国南著、连湘译《传说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美]卢公明著、陈泽平译《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路遥等著《中国民间信仰研究评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栾保群《中国神怪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栾保群《扪虱谈鬼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栾保群《说魂儿》,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美]罗纳德·L·约翰斯通著、尹今黎、张蕾译《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 社1991年版。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德]马克思·韦伯著、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英]马凌诺夫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马戎、周星主编《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马新、贾艳红、李浩《中国古代民间信仰:远古——隋唐五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潘朝阳《台湾汉人通俗宗教的空间与环境诠释》,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彭维斌《中国东南民间信仰的土著性》,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中国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秦家懿《秦家懿自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仇德哉《台湾之寺庙与神明》(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83年版。
    瞿同祖《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瞿同祖著、范忠信等译《清代地方政府》(修订译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任仲泉《炉边谈故》,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容肇祖《占卜的源流》,海豚出版社2010年版。
    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尚小明编著《清代士人游幕表》,中华书局2005年版。
    沈清松《解除世界魔咒:科技对文化的冲击与展望》,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4年版。
    [日]斯波义信著、庄景辉译《宋代商业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版。
    宋兆麟《中国生育信仰》,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苏基朗著、李润强译《刺桐梦华录:近世前期闽南的市场经济(946-1368)》,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美]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汤洪潮编《民国福建省地方政权机构沿革资料(1911-1949)》,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唐文基主编《福建古代经济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法]涂尔干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托马斯·奥戴著、胡荣、乐爱国译《宗教社会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汪毅夫《台湾社会与文化》,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汪毅夫《客家民间信仰》,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汪毅夫《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汪毅夫《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鹭江出版社2000年版。
    汪毅夫《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汪毅夫《闽台地方史论稿》,海峡书局2011年版。
    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岳麓书社2002年版。
    王健《利害相关:明清以来江南苏松地区民间信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王见川、皮庆生《中国近世民间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王景琳、徐匋主编《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年版。
    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铭铭《人类学讲义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版。
    王日根《中国科举考试与社会影响》,岳麓书社2007年版。
    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
    王守恩《诸神与众生:清代、民国山西太谷的民间信仰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王书奴《中国娼妓史》,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版。
    [英]王斯福著、赵旭东译《帝国的隐喻:中国民间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王耀华《福建传统音乐》,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王瑜《宋代民间信仰丛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王章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宋代巫觋信仰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版。
    王振忠《近600年来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王祖麟、王光辉《福州民间信仰大观》,香港华星出版社1999年版。
    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吴瀛涛《台湾民俗》,台北众文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
    谢重光《闽粤台民间信仰论丛》,海洋出版社2012年版。
    徐天胎编著《福建民国史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源流》,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徐晓望《妈祖信仰史研究》,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
    徐晓望撰著《福建通史》(2)《隋唐五代》,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徐晓望《福建民间信仰论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许地山《许地山学术论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
    许瑞安主编《福全古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晏可佳主编《中国宗教与宗教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杨倩描《南宋宗教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美]杨庆堃著、范丽珠等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及其历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叶春生主编《典藏民俗学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叶灵凤著、张伟编《书淫艳异录》,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叶明生主编《福建戏曲行业神信仰研究》,内部资料,2002年版。
    叶涛、周少明主编《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余英时《中国文化史通释》,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版。
    俞元桂《晚晴漫步》,海峡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袁珂编著《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
    苑利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信仰民俗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岳永逸《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版。
    詹石窗《道教与女性》,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中国传统宗教综论》,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年版。
    张大春《离魂》,海豚出版社2010年版。
    张光直《中国考古学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版。
    张珣、江灿腾编《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版。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郑丽生《郑丽生文史丛稿》,海风出版社2009年版。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
    郑振满、陈春声主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周绍良《绍良书话》,中华书局2009年版。
    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朱瑞熙等《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朱维斡《福建史稿》,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庄孔韶《行旅悟道——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卓新平《“全球化”的宗教与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卓新平《学苑漫谈: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1辑,中华书局1980年版。
    钞晓鸿《明清人的“奢靡”观念及其演变——基于地方的考察》,《历史研究》2002第4期,第96-117页。
    程民生《论宋代的神祠宗教》,《世界宗教研究》1992第2期,第59-71页。
    杜赞奇《刻划标志:中国战神关帝的神话》,[美]韦斯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3-114页。
    董作宾《闽俗琐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1集第2期,广州,1927年,第10-17页。
    范丽珠、陈纳《在跨文化的诠释中确立典范——杨庆堃关于中国弥漫性宗教概念的意义》,范丽珠、欧大年著《中国北方农村社会的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8-53页。
    范正义《民国前福建祠庙神明配置的研究》,《宗教学研究》2006第4期,第159-166页。
    范正义《福建民间信仰的文化地理学考察》,山东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8年。
    范正义《祀典抑或淫祀:正统标签的边陲解读》,林国平、王志宇主编《闽台神灵与社会》,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247页。
    冯大北《唐宋福建民间祀神活动之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葛剑雄《中国人的信仰》,氏著《人文千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163页。
    葛兆光《经典中的和生活中的——中国民间信仰的真实图景》,氏著《并不遥远的历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3-64页。
    葛兆光《“唐宋”抑或“宋明”——文化史和思想史研究视阈变化的意义》,《历史研究》2004第1期,第18-32页。
    葛兆光《宋代“中国”意识的凸显——关于近世民族主义的一个远源》,《文史哲》2004第1期,第5-12页。
    [美]H·史密斯著、杨深译《从世界的观点透视中国的宗教》,《国外社会科学》1989第9期,第42-47页。
    何忠礼《略论宋代的科举迷信及其对士人的影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第1期,第118-125页。
    蒋竹山《汤斌禁毁五通神——清初政治精英打击通俗文化的个案》,《新史学》第6卷第2期,台北,1995年,第67-112页。
    蒋竹山《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新史学》第8卷第2期,台北,1997年,第187-220页。
    净慧《为武穴市陈颂、宋佳琪、陈灵犀高考上堂法语》,《正觉》2012第4期,第109-110页。
    [法]劳格文《词汇的问题——我们应如何讨论中国宗教》,《法国汉学》第7辑,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60-270页。
    李伯重《“乡土之神”、“公务之神”与“海商之神”——简论妈祖形象的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第2期,第47-58页。
    李朝平《清代淫祀研究》,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李玉昆《妈祖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世界宗教研究》,1988第3期,第122-135页。
    李玉昆《近几年来福建民间信仰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1992第1期,第109-118页。
    李玉昆《福建民间信仰研究述评》,《宗教与现代社会》,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336页。
    林国平《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民俗研究》2007第1期,第5-15页。
    林国平《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当代社会——以福建为研究中心》,《世界宗教研究》2009第4期,第81-91页。
    林国平《从临水夫人信仰看福建民间信仰的特色》,《中国首届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福建古田,2010年,第175-180页。
    林国平《去巫化与正统化:民间信仰的生存和发展之路——以福建民间信仰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1期,第31-38页。
    林剑华《宋代淫祀与官方政策》,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台湾民间社会的地域构成与发展》,张炎宪编《中国海洋发展史论文集》第三辑,中研院三民所1988年版,第95-125页。
    刘方玲《国家祀典与民间信仰:祭厉及其社会意义》,《内蒙古社会科学》,2007第3期,第100-104页。
    刘黎明《论宋代民间淫祠》,《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第5期,第95-101页。
    刘浦江《宋代宗教的世俗化与平民化》,《中国史研究》,2003第2期,第117-128页。
    罗东阳《从明代淫祠之禁看儒臣、皇权与民间社会》,《求是学刊》2006第1期,第131-138页。
    彭栋军《简论儒教的“淫祀”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沈宗宪《国家祀典与左道妖异——宋代信仰与政治关系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美]史华慈《关于中国思想史的若干初步考察》,许纪霖、宋宏编《史华慈论中国》,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3-16页。
    [法]施舟人《道教在近代中国的变迁》,氏著《中国文化基因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162页。
    宋怡明《神明标准化的幻象:中华帝国晚期五帝的信仰》,《亚洲研究期刊》,1997年,第113-135页。
    汪毅夫《关于民间信仰和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打印稿),2002年1月15日。
    汪征鲁《略论妈祖信仰之形成》,《文化杂志》第48期,第113-118页。
    王铭铭《地方道教与民间信仰——法主公研究笔记》,《民俗研究》1997第4期,第16-24页。
    王铭铭《宗教概念的剧场——当下中国的“信仰问题”》,《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第59-77页。
    王庆德《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文史哲》2001第1期,第31-38页。
    谢必震《试论明清使者琉球航海中的海神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1期,第78-85页。
    谢重光《唐代的庙市》,《文史知识》1988第4期,第53-57页。
    谢重光《从吴夲的神话看福建民间信仰的特点》,《世界宗教研究》,1989第4期,第58-65页。
    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社会史研究的追求与实践》,《读书》2012第9期,第38-45页。
    严昌洪《1930年代国民政府风俗调查与改良活动述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0-1166页。
    颜章炮《晚唐至宋福建地区的造神高潮》,《世界宗教研究》1998第3期,第135-144页。
    姚政志《南宋福州民间信仰的发展》,台湾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叶明生《临水夫人和妈祖信仰关系新探》,《世界宗教研究》2010第5期,第70-80页。
    余英时《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氏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117-189页。
    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氏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5-513页。
    詹姆斯·沃森《天后的标准化: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对崇拜天后的鼓励(960-1960年)》,[美]韦斯谤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92页。
    赵献海《明代“毁淫祠”现象浅析》,《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第1期,第28-33页。
    周星《“民俗宗教”与国家的宗教政策》,氏著《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2-326页。
    朱天顺《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宋代的传播》,《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第2期,第107-113页。
    庄吉发《清代政治与民间信仰》,氏著《清史论集》(1),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9-206页。
    庄吉发《从取缔民间秘密宗教律例的修订看清代的政教关系》,氏著《清史论集》(4),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5-242页。
    庄吉发《正统与异端:盛清时期活跃于民间的宗教信仰》,氏著《清史论集》(1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版,第7-8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