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草根组织发展及其与政府关系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草根组织是非政府组织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2O世纪9O年代以来,以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草根性为主要特征的草根组织正以一种爆发式的方式进行增长,目前活动领域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已作为政府行为的重要补充形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草根组织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在发展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为此政府也不得不加强了对草根组织的监督,在法律法规等方面制造了各种限制,从表面看制约了草根组织的发展壮大。
     本文利用组织行为学、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理论研究方法,运用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通过研究草根组织出现、发展、运作方式等,并分析草根组织与政府的关系等问题,证明草根组织与政府在根本利益和现实活动方面的一致性,解决草根组织与政府并存与共同发展问题。
The Grass Roots Organization(GRO) is a branch and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 Since 1990s, the GRO has been developing dramatically fast with its own identities, including its non-governmental, nonprofit and grassrooted characteristics. Now its activities cover different kinds of areas of peoples’life,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government cannot substitute for. Meanwhile, as a new kind of organization, the GRO is far away from mature, which means it needs to be supervis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aw, by which its development seemed to be limited.
     In this paper, I use the theory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and study the frame of relation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society. I also study GRO’s appearance, development and ways of acting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like the relation between GRO and th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same goal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GRO in their fundamental benefits and actual actions and fin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common development between them.
引文
①乔松、王乐芝:《中国草根组织与政府关系模式的探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二十六卷第四期第114页。
    ②乔松、王乐芝:《中国草根组织与政府关系模式的探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二十六卷第四期第114页。
    ③徐宇珊:《中国草根组织发展的几大趋势》,《非营利组织研究》2008年第一期(总第230期)第5页。
    ④史传林:《草根NGO的伦理困境与改善策略》,《学术交流》2009年8月第8期(总第185期)第25页。
    ①乔松、王乐芝:《中国草根组织与政府关系模式的探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二十六卷第四期第115页。
    ②史传林:《草根NGO的伦理困境与改善策略》,《学术交流》2009年8月第8期(总第185期)第26页。
    ③杨大梅、韩国明:《草根组织制度排斥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六期第65页。
    ④乔松、王乐芝:《中国草根组织与政府关系模式的探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二十六卷第四期第115页。
    ⑤徐宇珊:《中国草根组织发展的几大趋势》,《非营利组织研究》2008年第一期(总第230期)第5页。
    ⑥何艳玲、周晓锋、张鹏举:《边缘草根组织的行动策略及其解释》,《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1月第六卷第一期第48页。
    ①刘勇进:《草根青年组织的个案研究——对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的调查与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五期第81页。
    ②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③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第2页。
    ①赵秀梅:《NGO在中国——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的初步考察》,《开放时代》2004年第六期第9页。
    ②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黄孟复在2009年12月9日在首届世界大型基金会北京高峰论坛致辞时的讲话。
    ③贾西津:《第三次改革——中国非营利部门战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①张德:《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①甘阳:《“民间社会”概念批判》,载张静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第28页。
    ②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市民杜会》,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创刊号。
    ①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②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①鲁艳桦:《NGO组织中志愿者管理探析——以救助儿童会南宁项目点志愿者管理为例》,《中国社会工作》2010年2月下第28页。
    ①杨大梅、韩国明:《草根组织制度排斥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第65页。
    ②孟李娜:《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NGO与政府合作模式》,《宜宾学院学报》22008年第11期第97页。
    ③赵秀梅:《中国NG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第8页。
    ①史传林:《草根NGO的伦理困境与改善策略》,《学术交流》2009年8月第8期(总第185期)第24页。
    ①苏竹青:《草根NG0“破壳”而出的生存之路》,《中国西部》2009年10月刊第34页。
    ②陈熙琳:《草根NGO的困境与苦恼》,《中国西部》2009年7月刊第30页。
    ①《紫荆杂志》2008年第六期第32页。
    ②董永纲:《问诊中国NGO》,《学术纵横》2010年第5期第85页。
    ①远望楼:《主要资金来自美国政府,以非政府组织名义向各国渗透——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搅和世界》,《理论前沿》2009年第十一期第56页。
    ②刘卫东:《美国非政府组织对我国新疆问题的干涉》,《国家安全通讯》2010年第9期第5页。
    ③《美国民主基金会条例》。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2]莱斯特·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3] P.R.弗斯顿伯格:《非营利机构的生财之道》,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4]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张德:《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甘阳:《“民间社会”概念批判》,《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7]赵秀梅:《中国N G O对政府的策略——一个初步考察》,《开放时代》2004年第6期。
    [8]杨大梅韩国明《草根组织制度排斥探析》,《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6期。
    [9]陈粒:《NGO的力量》,《创造》2007年第9期。
    [10]朱健刚:《NGO合作,能否成为主流》,《中国社会工作》。
    [11]邓正来、景跃进:《建构中国市民杜会》,《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创刊号。
    [12]多才旦:《NGO与构建和谐社会》,《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 006年第2期。
    [13]徐宇珊:《中国草根组织发展的几大趋势》,《非营利组织研究》2008年第1期(总第230期)。
    [14]刘彩霞:《案例教学在组织行为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1期。
    [15]何艳玲、周晓锋、张鹏举:《边缘草根组织的行动策略及其解释》,《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1月第6卷第1期。
    [16]史传林:《草根NGO的伦理困境与改善策略》,《学术交流》2009年8月第8期(总第185期)。
    [17]张红军:《NGOs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4月号下(总第391期)。
    [18]苏竹青:《草根NG0“破壳”而出的生存之路》,《中国西部》2009年10月刊。
    [19]刘勇进:《草根青年组织的个案研究——对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的调查与思考》,《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5期。
    [20]刘志昌:《草根组织的生长与社区治理结构的转型》,《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总第174期)。
    [21]陈熙琳:《草根NGO的困境与苦恼》,《中国西部》2009年7月刊。
    [22]李江:《从“公盟事件”看中国NGO发展现状、社会作用和制度的完善——以行政法的角度》,《时代经贸》201年5月中旬刊(总第169期)。
    [23]牛天秀:《当代中国NGO公共服务分析》,《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月第6卷第4期。
    [24]马庆钰:《对NG0现象必然性的认识》,《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5]郑容坤、倪端梅:《对我国非盈利组织发展的若干思考》,《长安学刊》2010年6月第1卷第2期。
    [26]赵蕾:《多元治理模式与NGO角色复位》,《学术探索》2 00 4年第5期。
    [27]孟李娜:《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NGO与政府合作模式》,《宜宾学院学报》22008年第11期。
    [28]乔松、王乐芝:《中国草根组织与政府关系模式的探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26卷,第4期。
    [29]刘卫东:《美国非政府组织对我国新疆问题的干涉》,《国家安全通讯》2010年第9期。
    [30]《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条例》。
    [31]《三大难题制约浙江草根公益组织生存困境调查》,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4/21/4536843.html。
    [32]《访谈:草根公益组织的民间公益之路》, http://www.sznews.com/zhuanti/content/2008-12/26/content_3670266.htm。
    [33]鲁艳桦:《NGO组织中志愿者管理探析——以救助儿童会南宁项目点志愿者管理为例》,《中国社会工作》2010年2月下。
    [34]远望楼:《主要资金来自美国政府,以非政府组织名义向各国渗透——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搅和世界》,《理论前沿》2009年第11期。
    [35]袁勤、欧阳爱辉:《中西方NGO差异比较》,《商业时代》2007年第17期。
    [36]贾佑兰、石亚娟:《中国非政府组织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大众商务》2009年第12期(总第108期)。
    [37]夏国美:《中国NG0的当代跨越》,《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