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公司社会责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公司力量的日益壮大,它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漠视员工的权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唯利是图,损害消费者权益、作为经济实力强大的团体组织没有同情心,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公司不应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价值追求,而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既是法律责任,同时也是道德责任,当今应强调的是公司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落实,而不是过高的道德责任。在此背景之下,研究公司社会责任制度对构建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本着倡导公司社会责任的立场,通过介绍公司社会责任的缘起、发展,厘清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性质及评价标准;在理论及价值两个层面证成了公司社会责任;通过介绍中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实践,对比分析影响中国与非洲马里公司社会责任的因素,并重点关注其中的法律文化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只有落实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才能通过实现与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共赢来促进马里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世界保有永续经营的竞争力。
As the corporation has been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business, it creates a large number of social wealth as well as relevant problems, such as disregard of corporate staff rights,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balance, violation of consumer interests and indifference to social issues.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 concept and an institution which helps to maintai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porations and society. It is essential that the corporation shall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the interests of society when it is seeking to maximize the profits of its shareholders.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this concept in the West is better than that of China, Mali and other countries. Toda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olitics, the traditional and prime culture needs to be returned to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all be reviewed to play full roles of servic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for the community and the whole world.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of which conten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Overview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hronologically at first.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review, I believe that the aforesai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eans that the corporation shall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to maintain and promote the public interests of society when it is seeking to maximize the profits of its shareholders. The corporation has legal and moral obligations to community, environment, its staff, consumers, its neighborhood and other stakeholders.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originated from ethical foundation, justice theory, contract theory, the interest balance, community-oriented, benefits-cost study. From a global vision, the debates 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go 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a broader way, because in the future, man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morality" 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institutional "ones which means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institution"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Chapter II, "The Legitimacy Analysis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in this chapte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value approach are provided to demonstrate the legitimacy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ains company theory (including the company's social nature, company functions and corporate social status), social jurisprudence, economic and ethical theory (including liability-oriented efficiency view, contract theory, the theory of the ownership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any, state intervention theory), stakeholder theory, corporate citizenship theory, ownership socialization theory. In addition, the valu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ludes justice, efficiency, and order which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corporation from abusing its economic advantages, protecting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and promoting the corporation's health, long-term development.
     Chapter III, "the Legal Practice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legal practi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Germany and Japan. In China, the following problems emerge:violation of the staff rights and interests, th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fulfillment in the neglecting or passive way by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s. Chinese laws and regulations concerned with concepts and norms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ve been praised by the scholars around the world. They are found widely in relevant enterprise laws, Tax Law, Public Welfare Donations Law, Contract Law, and Company Law. In particular, China revised the "Company Law" in 2005 to stress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en maximizing shareholder wealth, as Article 5 of Company Law says:"Companies engaged in business activities, shall abide by law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observe social ethics, business ethics, conduct in the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way, assum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accept the supervision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Of course, relevant legislative and justice institutions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re still to be improved in China.
     Chapter IV, "The Inspirations for Mali from the Legal Practic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China":companies in Mali do not fulfill social responsibility well, for example:firstly, the companies have very weak concerns about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condly, the labor problem is serious; thirdl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 institu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additionally, enterprise credit losses; finally,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not institutionalized. These problems once existed in China, but with the sound legal system, they have been improved greatly, which give great inspirations for Mali. To establish the institution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Mali, I believe that efforts should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at first,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Secondly, establish the legislative system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evaluation and legislation systems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government shall revise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make the legal system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rdly, raise the corporate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corporate managers, add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o the corporate development strategic goals, build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oriented corporate legal culture. Beside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shall make full fulfillment of administrative and supervision functions respectively,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supervision by the media, raising the awareness of rights protection of other social subjects. Finally, enhance Sino-African cooperation in the area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ich is required by the times as well as the common interests and wishes of the people in two countries.
     At present, a series of corporate scandals lead us to review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we have also noticed the positive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dern companies must add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c system, relocate the company development target and realize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by evaluating and supervising from outside and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insid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survive in the more and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s in the world. So the company's commitment to social responsibility will not be in vain and will achieve a win-win target with its stakeholders thus push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Mali companies to be transformed and make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become a common sense. Toda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Mali companies shall assume mor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strengthen their fulfillment after a more rational and calmer thought, and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y keep pace with the world's development and grow steadily.
引文
①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②Doda, For Whom are Corporate Managers Trustees,45 Harv. L. Rev.1160-1161(1932)转引自: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序言第2页。
    ①Clark. J. Maurice, The Changing Basis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124(3), p.229转引自: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①刘黎明,张颂梅:《“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探析》,中国私法网,http://www. privatelaw. com. cn/new2004 /shtml/2005-08-29.
    ①李冠儒:《刍议公司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长白学刊》2009年第3期,第118页。
    ①张立国:《论公司的社会责任》,《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56页。
    ②朱春华:《论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及公司法的利益平衡机制》,《传承》2008年第6期,第122页。
    ①邬云霞:《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思考》,《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6月版,第39页。
    ①史际春、肖竹、冯辉:《论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46页。
    ①邢培泉:《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及其提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第4期,第171页。
    ②时建中、杨巍:《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学再分析-兼评<公司法>修订中的公司社会责任条款》,《经济法论坛》2005年第3期,第206页。
    ①刘诚:《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位》,《中外法学》2006年第5期,第530页。
    ①刘诚:《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位》,《中外法学》2006年第5期,第530页。
    ①李冠儒:《刍议公司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长白学刊》2009年第3期,第118页。
    ②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166页。
    ③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第51页。
    ④彭光华:《公司社会责任与社会标准认证》,《中国社会保障》20024年第5期,第29页。
    ①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页。
    ①转引自[美]里查德·狄乔治:《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翁绍军、马迅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1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最新修订)》,中国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①李梅泉、谢丽萌:《浅析公司的社会责任》《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7期,第67页。
    ①方韧:《我国新公司法与公司的社会责任》,《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25-26页。
    ②丁婷:《论公司的社会责任》,《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71期,第121页。
    ①周平:《和谐社会构建中公司的社会责任》,《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89页。
    ①丁婷:《论公司的社会责任》,《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71期,第121页。
    ②蒋连舟、王晓平:《论公司的社会责任》,《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第26期,第28页。
    ①申天恩、胡蕊、李晓丽:《我国应对SA8000标准的法律措施研究》,《经纪人学报》2006年第1期,第109页。
    ①赵应宗:《SA8000标准:人本主义还是新重商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第72页。
    ②黎友焕:《SA8000新壁垒浮出水面—SA8000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WTO经济导刊》2004年第5期,第15页。
    ③樊瑛、张炜:《从SA8000标准看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5页。
    ④何鹰:《WTO体系下的贸易壁垒的判断与对策分析-以SA8000标准的强制推行为例证》,《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70页。
    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透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上)》,《上海企业》2004年第10期,第20-22页。
    ②李宏勃:《公司的人权责任》,《人权》2004年第5期,第18-20页。
    ③牛建军,张力珂:《SA8000标准的中性分析及启示》,《现代企业》2004年第6期,第53页。
    ④龚柏华、刘军:《从WTO和人权国际保护角度评在中国推展SA8000标准》,《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1期,第111页。
    ⑤郑启福:《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与中国劳动标准立法的完善》,《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5期,第135页。
    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应对策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81期,第6-7页。
    ②转引自《美欲向我抡SA8000大棒》,《奥港信息日报》2003年第12期,第11页。
    ①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英联邦秘书处著,赵维加译:《世界贸易体系商务指南(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212页。
    ①谭浩邦:《积极应对蓝色贸易壁垒》,《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第6期,第70期。
    ①蔡立东:《公司本质论纲》,《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1期,第55页。
    ②说明公司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有着多种多样联系,公司也因而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
    ①刘俊海:《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可操作性》,《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72页。
    ②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①张士元、刘丽:《论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105-110页。
    ②李友根:《人力资本出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③刘俊海:《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可操作性》,《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71页。
    ①[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页。
    ②王利明:《民商法理论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35-536页。
    ③少数公司,如以公益为目的的公司除外。
    ④前者如公式职工,后者如公司环境污染的受害者。
    ①转引自[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
    ②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42页。
    ①李琼:《世界巨大跨国公司的特征》,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7页。
    ②李剑:《论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消费导刊》2008年第9期,第131页。
    ③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页。
    ①开发什么产品、安装怎样的安全设施、排放何种有害物质以及怎样控制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雇佣谁、工厂的选址、以及是否将生产设备迁至境外某处等等。
    ②Robert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 West Nutshell Series. St. Paul. Minnesota USA West Group.1996. P.20--21 I&P.313-315。
    ③杨百胜,段云华:《浅论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与范围》,《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10月,第48页。
    ①市场竞争激烈,雇员作为公司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现代公司的地位越来越大。公司只有拥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才能在市场上致胜,怎样拥有人才并留住人才成为现代公司的重要问题之一
    ②[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③[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④[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张智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页。
    ①王怀勇:《论公司社会责任的伦理价值》,《求索》2009年第8期,第111页。
    ②[美]路德维希·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之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71页。
    ③魏建国:《契约文明论纲》,《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118-122页。
    ①[美]玛格利特·布莱尔著:《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张荣刚译,社会科学出版杜1999年版,第42页。
    ②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7年第2期,第71-80页。
    ③段文斌主编:《企业的性质、治理机翻和国有企业改革》,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①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8页。
    ②王锦塘等:《美国现代大企业与美国社会》,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95页。
    ③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7页。
    ④李吕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①段文斌主编:《企业的性质、治理机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②段文斌主编:企业的性质、治理机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7页。
    ①徐强胜:《公司相关利益人理论的法学述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4期,第43页。
    ①[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②[英]梅因:《古代法》,沈景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8页。
    ③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3页。
    ④一个最直观的反例就是股东有限责任的豁免。
    ⑤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仟》,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42页。
    ③[美]玛格丽特·M·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张荣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99年版,第229-234页。
    ⑤[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
    ⑥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必须依赖于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
    ①[美]魏德士著,丁小春、吴越译:《法理学》,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81页。
    ②杨朝峰:《当代公司社会责任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①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②马缨:《美国环境研究概述》,《国外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9-23页。
    ①刘俊海:《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可操作性》,《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73页。
    ②刘俊海:《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可操作性》,《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73页。
    ③刘俊海:《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可操作性》,《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73页。
    ①杨团、葛道顺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页。
    ②马伊里、杨团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要说明的是,关于公司公民定义的争论仍在继续。
    ①由此所有权绝对化理论便为欧陆各国民法所采用,并与契约自由原则和过失责任原则并称为传统民法的三大原则
    ②郑玉波:《论所有权社会化》,载于《民商法问题研究》(二),三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③比如,在所有权法律制度上一些相应的调整。如为了交易安全牺牲个人所有权,确立了善意取得与时效取得制度;为弱者限制人所有权的行使,创造了权利滥用法理,禁止滥用权利。
    ①王申义:《论物权的社会化》,《法学评论》1999年第1期,第35页。
    ②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295页。
    ③毕京福、王静:《揭开公司的面纱一公司社会责任初探》,《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48-67页。
    ①[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泽,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②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页。
    ①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②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③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①[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张志强、王春香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②[美]理查德.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①汤春来:《美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流变及其启示》,《法学论坛》2006年第3期,第138页。
    ②转引自林军:《美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管理》2004年第1期,第78页。
    ①袁华、皮菊云:《美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研究》,《经济师》2007年第2期,第93页。
    ②沈星:《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化的可行性分析》,“中国论文发表网”http://lunwen88.com/New-395.html,2010年1月10日。
    ③袁华、皮菊云:《美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研究》,《经济师》2007年第2期,第93页。
    ①刘瑞琴、刘光欢:《浅议公司的社会责任》,《当代法学论坛》2006年第2期,第65页。
    ②孙宏涛:《董事对公司利益相关主体损害赔偿责任之分析》,《经济经纬》2009年第5期,第34页。
    ③中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英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8/03/content_5931268.htm,2010年1月19月。
    ④罗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法学》2007年第12期,第123页。
    ⑤刘俊海:《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思考与立法建议》,“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 asp?id=31755,2010年1月18日。
    ①丁·马尔特白·R·威尔金森:《死胡同:利害相关社会与英国的公司治理》,《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3年第3期,第45页。
    ②转引自邹进文著:《公司理论变迁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152页。
    ③玛格丽特·M·布莱尔(MargaretM.Blair)著,张荣刚译:《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Ownershipand Control:Rethink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9年8月第1版,第178页。
    ④郜金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现状、内涵及功能分析》,《河北法学》2010年第1期,第133页。
    ⑤ 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Communities:European Commiss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National Public Polic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 (2007), P 123.
    ①葛伟军:《析英国新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4期,第142页。
    ②王丹、聂元军:《英国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和启示》,《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2期,第125页。
    ③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4页。
    ④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139页。
    ①中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英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8/03/content_5931268.htm,2010年1月19日。
    ②罗凌、彭语良:《论公司越权原则及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387页。
    ③尹田:《论“不公正胜于无秩序”——“民商法前沿”系列讲座现场实录第14期》,“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8095,2010年1月10日。
    ④罗凌、彭语良:《论公司越权原则及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388页。
    ①成邦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介》, “中国科技统计’http://www.sts.org.cn/fxyj/other/documents/zzjj.htm,2010年1月19日。
    ②张丹:《英国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角色分析》,《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月,第90页。
    ③ Debra Kerby, Pacha Partnerships,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n Overview of Selected Canadian, European, andlnternational Practices,Canadian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 (2007), P13-15.
    ①中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英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国网”,http://www.china. com.cn/zhuanti2005/txt/2005-08/03/content_5931268.htm,2010年1月19日。
    ② See Eilis Ferran, Company Law and Corporate Fin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P.363-365.
    ①中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英国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5-08/03/content_5931268.htm,2010年1月19日。
    ②转引自[日]佐藤孝弘:《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美国、日本、德国的比较》,《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33页。
    ③[日]佐藤孝弘:《社会责任对德国公司治理的影响》,《德国研究》2008年第4期,第44页。
    ④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①转引自[日]佐藤孝弘:《社会责任对德国公司治理的影响》,《德国研究》2008年第4期,第46页。
    ②[日]佐藤孝弘:《社会责任对德国公司治理的影响》,《德国研究》2008年第4期,第45页。
    ③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65页。
    ①黄河涛、赵健杰:《SA8000与工会维权策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1页。
    ②中国驻德国使馆波恩办事处经商室:《市场准入的一道门槛——德国“社会责任行业规范”及其标准》,《国际商报》2004年10月28日,第003版。
    ③国际公正贸易标签颁证机构(Fairtrade Labelling Organization简称FLO)位于波恩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标准认证机构。
    ④参见《德国社会责任行业规范实施情况》,“温州WZMBA”,http://www.wzmba.com/Html/?2103.html,2010年1月10日。
    ⑤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的英文简称,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所供应的产品,皆符合社会责任标准的要求。
    ①[日]佐藤孝弘:《社会责任对德国公司治理的影响》,《德国研究》2008年第4期,第45页。
    ②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以下简称”经团连”),是1946年8月16日成立的综合经济团体。1961年取得社会法人资格。
    ①朱晨昭:《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外企业家》2008年07期,第78页。
    ②转引自[日]佐藤孝弘:《日本的公司社会责任和社会期待》,《亚太经济》2008年第4期,第79页。
    ③转引自武晋伟:《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浅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17页。
    ④转引自武晋伟:《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浅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117页。
    ①赵晓:《建设一个比日本更好的“”节约型社会》,《决策参考》2005年第33期,第6页。
    ②安艳方、袁国涛:《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企业的启示》,“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qiyeyanjiu/090227/15212672-2.html,2010年1月10日。
    ③朱晨昭:《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外企业家》2008年07期,第79页。
    ①王大超、张丽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提升措施》,《北方论丛》2005年第2期,第143页。
    ②王红《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探讨》,《商业时代》2007年第6期。
    ③杨金玲:《践行社会责任——企业提升绩效之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6期。
    ①王楠、夏泽宽:《湖北省私营企业职工权益调查报告》,《湖北企业年鉴》2004年,http://epub. edu. cnki. net/grid2008/brief/detailj. aspx?&dbCode=&index=&QueryID=89&CurRec=4,2010年1月17日。
    ②美国“经济优先领域鉴定代理委员会’(the Councilo nEconomic Priorities AccreditationAgency,简称CEPAA)在1997年10月制定了旨在确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符合劳工人权保护社会道德的认证标准,即SA8000 (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社会责任标准)。
    ③黎友焕:《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37页。
    ④曹繁有:《SA8000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1页。
    ⑤董薇:《从SA8000看建立我国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5页。
    ①王大超、张丽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提升措施》,《北方论丛》2005年第2期。
    ②周勇:《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问题国内研究评述》,《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36页。
    ③杨金玲:《践行社会责任——企业提升绩效之选择》,《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第6期,第91页。
    ④叶金国、罗振洲、林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12月(下),第76页。
    ①参见《两部门法<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gzdt/2006-09/07/content_381190.htm,2010年1月10日。
    ②邓永泉:《三鹿破产引起的法律制度反思》,《世界知识》2009年第2期,第53页。
    ③李国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社科论坛》2009年第6期,第139页。
    ①任怀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对策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15期,第52-54页。
    ②何志文:《浅论公益营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广告网”http://www.cnad.com/html/Article/2009/1204/20091204171715598.shtml,2010年2月2日。
    ③赵枫:《“公益营销”解读》,《中国中小企业》2008年8月,第56页。
    ①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①杨百胜、段云华:《浅论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与范围》,《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47页。
    ①施天涛:《公司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29页。
    ①陈洁:《浅谈公司的社会责任》,《法制与社会》2009年11期,第227页。
    ②《公司法》第一条的规定。
    ③罗海盛:《对中国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7年10月(中旬刊),第274页。
    ④龙新:《理性对待企业社会责任——兼评我国<公司法>中的契约社会责任条款》,《桂海论丛》2007年第5期,第72页。
    ①沈四宝、程华儿:《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的构建》,“法律教育网”,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16900/174/2008/9/wy29402838211529800211172-O.htm,2009年12月20日。
    ②中国现行公司法中只有股东派生诉讼的规定。
    ③张备:《我国公司法中利益相关者保护机制的缺陷及其完善》,《经营与管理》2009年第3期,第45页。
    ①颜运秋:《公司利益相关者派生诉讼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构建》,《法商研究》2005年第6期,第27页。
    ①何伦坤:《公司社会责任正当性及其司法化研究》,“中国民商法律网”,http://www. civillaw. com. cn/Article/default. asp?id=40266,2009年12月20日。
    ①陈佳怡:《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与完善思路》,《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3期,第120页。
    ②马翠翠:《我国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完善》,《法制与社会》2009年6月(中),第249页。
    ③王裕好:《公益诉讼理论瓶颈的突破》,“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faxuelilun/080115/14031399.html,2010年2月1日。
    ①马翠翠:《我国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完善》,《法制与社会》2009年6月(中),第249页。
    ②李立清,黄薇薇:《SA8000对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启示》,《企业经济》2005第7期,第175页。
    ③逯其彦,杨福栋:《我国职工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立法不足及其完善》,《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61页。
    ①张安顺:《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立法思考》,“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gonghui/2010-01/05/content_19182528.htm,2010年2月1日。
    ②吴翠云:《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工会论坛》2001年2月第1期,第23页。
    ① Meinolf Dierkes, Corporate Social Reporting and Auditing:Theory and Practice,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Directors'Liabilities (1985), P354-356.
    ②耿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实施的若干思考》,《财会月刊(综合)》2007年4月,第67页。
    ③陈佳怡:《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与完善思路》,《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3期,第120页。
    ①转引自范冬明:《中美法院法官的选任与惩戒制度之比较》,“广东法院网”,http://www.gdcourts.gov.cn/fytw/xs/t20091221_27803.htm,2010年2月1日。
    ②罗培新: 《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法学》2007年第12期,第57页。
    ③古小东:《论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和司法化》,《特区经济》2010年第2期,第260页。
    ④赵玉增:《从法律解释内涵析我国法律解释体制》,《法律方法》2003年第1期,第55页。
    ①孙亚楠、瞿靓靓:《浅析公司社会责任司法化在我国的实现》,《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第2期,第120页。
    ②江苏省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论司法机制与公司治理》,中外民商裁判网,http://www.zwmscp.com/list.asp?unid=7867,2010年1月10曰。
    ③朱苏力:《公司法第五条如何走进司法程序》,《法制日报》2007年11月4日,第10版。
    ①[法]Boris Martor[法]Nanette Pilkington[英]David S. Sellers,[法]Sebastien Thouvenot:《非洲商法OHADA与统一化进程》,英国GMB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4页。
    ①高尚全:《企业社会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学习时报》2004年1月25日,第3版。
    ①[日]滋秀贺三:《中国文化的考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①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①万友根:《传统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现代解读》,《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第61-64页。
    ①宋国学:《管理者角色的确立和扮演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75-78页。
    [1]邹进文.公司理论变迁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2]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3]张开平.英美公司董事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刘连煌.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7]劉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999.
    [8]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9]黎友焕.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10]刘连煜.公司治理与公司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11]李友根.人力资本出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王利明.民商法理论与实践[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13]李琼.世界巨大跨国公司的特征[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
    [14]段文斌主编.企业的性质、治理机翻和国有企业改革[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12]王锦塘.美国现代大企业与美国社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1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4]虞政平.股东有限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5]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16]杨团、葛道顺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7]马伊里、杨团主编.公司与社会公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8]郑玉波.论所有权社会化民商法问题研究[M].北京:三民出版社,1984.
    [19]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20]张恒山.法理要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2]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1][日]金泽良雄.当代经济法[M].刘瑞复译.北京: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加]布莱恩·柴份斯.公司法:理论、结构和运作[M].林华伟,魏是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美]里查德·狄乔治.国际商务中的诚信竞争[M].翁绍军,马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4][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M].王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6][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张智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美]路德维希·艾哈德.社会市场经济之路[M].丁安新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8][美]玛格利特·布莱尔.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张荣刚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杜,1999.
    [9][美]西奥多·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
    [10][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胡晋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2][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3][美]魏德士.法理学[M].丁小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14][美]伊凡·亚历山大.真正的资本主义[M].杨新鹏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15][美]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张志强,王春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6][美]理查德·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1]汤春来.美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流变及其启示[J].法学论坛,2006(3):135—138.
    [2]林军.美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及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管理,2004(1):67—79.
    [3]袁华、皮菊云.美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研究[J].经济师,2007(2):93—99.
    [4]刘瑞琴、刘光欢.浅议公司的社会责任[J].当代法学论坛,2006(2):65—68.
    [5]孙宏涛.董事对公司利益相关主体损害赔偿责任之分析[J].经济经纬,2009(5):34—37.
    [6]罗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法学[J].法学,2007(12):123—134.
    [7]郜金泰.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现状、内涵及功能分析[J].河北法学,2010(1):133—135.
    [8]葛伟军.析英国新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定[J].政治与法律,2008(4):142—145.
    [9]王丹、聂元军.英国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和启示[J].改革与战略,2008(12):125—130.
    [10]罗凌、彭语良.论公司越权原则及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87—389.
    [11]张丹.英国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角色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90—91.
    [12][日]佐藤孝弘.社会责任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美国、日本、德国的比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33—35.
    [13][日]佐藤孝弘.社会责任对德国公司治理的影响[J].德国研究,2008(4):44—47.
    [14]黄河涛、赵健杰.SAS000与工会维权策略[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1):89—90.
    [15]朱晨昭.日本企业社会责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外企业家,2008(7):78—79.
    [16]武晋伟.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浅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117—119.
    [17]王大超、张丽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提升措施[J].北方论丛,2005(2):143—146.
    [18]王红.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探讨[J].商业时代,2007(6):173—179.
    [19]杨金玲.践行社会责任——企业提升绩效之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9(6):184—189.
    [20]曹繁有.SAS000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6(1):21—23.
    [21]董薇.从SAS000看建立我国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必要性[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5—27.
    [22]周勇.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问题国内研究评述[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6—38.
    [23]杨金玲.践行社会责任——企业提升绩效之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9(6):91—93.
    [24]叶金国、罗振洲、林元.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对策[J].社会科学论坛,2007(12):76—78.
    [25]李国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分析[J].社科论坛,2009(6):139—143.
    [26]任怀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5):52-54.
    [27]赵枫.“公益营销”解读[J].中国中小企业,2008(8):56.
    [28]杨百胜、段云华.浅论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与范围[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 院学报,2009(5):47—49.
    [29]陈洁.浅谈公司的社会责任[J].法制与社会,2009(11):227—230.
    [30]张备.我国公司法中利益相关者保护机制的缺陷及其完善[J].经营与管理,2009(3):45—49.
    [31]颜运秋.公司利益相关者派生诉讼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构建[J].法商研究,2005(6):27—28.
    [32]罗海盛.对中国公司社会责任制度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中旬刊):274—280.
    [33]龙新.理性对待企业社会责任——兼评我国<公司法>中的契约社会责任条款[J].桂海论丛,2007(5):72—75.
    [34]陈佳怡.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实践与完善思路[J].改革与战略,2008(3):120—122.
    [35]马翠翠.我国公司法中关于公司社会责任的立法完善[J].法制与社会,2009(6):249—250.
    [36]李立清,黄薇薇.SA8000对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启示[J].企业经济,2005(7):175.
    [37]逯其彦,杨福栋.我国职工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立法不足及其完善[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4(6):61—63.
    [38]耿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实施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综合),2007(4):67—69.
    [39]罗培新.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司法裁判困境及若干解决思路[J].法学,2007(12):57—60.
    [40]古小东.论公司社会责任的性质和司法化[J].特区经济,2010(2):260.
    [41]赵玉增.从法律解释内涵析我国法律解释体制[J].法律方法,2003(1):55—57.
    [42]孙亚楠、瞿靓靓.浅析公司社会责任司法化在我国的实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2):120-122.
    [43]李梅泉、谢丽萌.浅析公司的社会责任[J].现代企业教育,2008(7):67—69.
    [44]方韧.我国新公司法与公司的社会责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5—26.
    [45]丁婷.论公司的社会责任[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7):121—123.
    [46]周平.和谐社会构建中公司的社会责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9—91.
    [47]蒋连舟、王晓平.论公司的社会责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26):28—30.
    [48]申天恩、胡蕊、李晓丽.我国应对SA8000标准的法律措施研究[J].经纪人学报,2006(1):109—110.
    [49]赵应宗.SA8000标准:人本主义还是新重商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4):72-73.
    [50]黎友焕.SA8000新壁垒浮出水面—SA8000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WTO经济导刊,2004(5):15—16.
    [51]樊瑛、张炜.从SA8000标准看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3):5—8.
    [52]何鹰.WTO体系下的贸易壁垒的判断与对策分析-以SA8000标准的强制推行为例证[J].南京社会科学,2005(5):70—72.
    [53]李宏勃.公司的人权责任[J].人权,2004(5):18—20.
    [54]牛建军,张力珂.SA8000标准的中性分析及启示[J].现代企业,2004(6):53—56.
    [55]龚柏华、刘军.从WTO和人权国际保护角度评在中国推展SA8000标准[J].比较法研究,2005(1):111—112.
    [56]郑启福.社会责任标准SA8000与中国劳动标准立法的完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5):135—137.
    [59]张士元.论公司的社会责任[J].法商研究,2001(6):16—18.
    [60]蔡立东.公司本质论纲[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1):55.
    [61]刘俊海.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与可操作性[J].社会科学,2010(2):72-78.
    [62]张士元、刘丽.论公司的社会责任[J].法商研究,2001(6):105-110.
    [63]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3):42.
    [64]李剑.论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J].消费导刊,2008(9):131.
    [65]王怀勇.论公司社会责任的伦理价值[J].求索,2009(8):111.
    [66]魏建国.契约文明论纲[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4):118-122.
    [67]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7(2):71-80.
    [68]徐强胜.公司相关利益人理论的法学述评[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4):43.
    [69]马缨.美国环境研究概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3(2):19-23.
    [70]王申义.论物权的社会化[J].法学评论,1999(1):34.
    [71]毕京福、王静.揭开公司的面纱一公司社会责任初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8-67.
    [72]彭光华.公司社会责任与社会标准认证中国社会保障[J].中国社会保障,2002(5):29.
    [73]刘诚.公司社会责任的定位[J].中外法学,2006(5):530.
    [74]时建中、杨巍.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学再分析—兼评<公司法>修订中的公司社会责任条款[J].经济法论坛,2005(3):206.
    [75]邢培泉.公司社会责任的正当性及其提升[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71.
    [76]邬云霞.公司社会责任的法理学思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6):39.
    [77]李冠儒.刍议公司社会责任及其实现机制[J].长白学刊,2009(3):118.
    [78]张立国.论公司的社会责任[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2):56.
    [79]宋国学.管理者角色的确立和扮演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2):75-78.
    [80]万友根.传统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现代解读[J].经济体制改革,2006(4):61-64.
    [81]朱苏力.公司法第五条如何走进司法程序[J].法制日报,2007年11月4日,第10版.
    [82]高尚全.企业社会责任和法人治理结构学习时报[J].2004年1月25日,第3版.
    [1]杨朝峰.当代公司社会责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1]Eilis Ferran. Company Law and Corporate Financ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Robert W. Hamilton. The Law of Corporations[M]. West Group,1996.
    [1]Debra Kerby. Pacha Partnerships, Government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 Overview of Selected Canadian,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s[J]. Canadian Busines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2007:13-15.
    [2]Luxembourg. 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European Commissi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 National Public Policies in the European Union,2007:33-1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