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村合作经济理论与组织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农村合作经济在西方国家已有160年的历史。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凡是受市场经济支配的农业,都存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并且这种组织在经济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村合作经济理论发展演化的历史的辨析,探讨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所有制形式、产权构造、运行机制及收益分配关系,以及政府在农村合作化进程中的基本职能和干预方式,国家立法对农村合作经济发展重要性与紧迫性。旨在为我国农村方兴未艾的合作化运动提供理论支撑与依据,为政府规范和支持合作社发展建言献策,为“三农”服务。
     全文由导论、七章主题内容和余论共九部分构成。
     1 导论
     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其次,就国内外合作经济理论与实践,作了较为详尽的述评。
     最后,就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作了说明。
     2 合作经济理论辨析
     本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
     首先在对“农村合作经济”以及“合作制”相关概念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对合作经济理论及其相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作用及影响、发展演化进行评析,得到如下结论:①合作社经济是市场经济与人们追求公平结合的产物;②合作经济并不能达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追求的社会目标;③合作经济是弱势群体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为追求经济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经济组织形式。
     第二,分析了合作经济质的规定性:①所有者与惠顾者同一;②自愿、自治和独立;③成员民主控制(而非民主管理);④按惠顾额分配盈余;⑤资本报酬有限。以上五个方面的规定决定了合作经济的质。而对剩余的索取权——“按惠顾额分配盈余、资本报酬有限”是合作经济质的核心。
     第四,通过对合作理论实践的系统分析发现:①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其严重脱离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背景和市场经济环境,最终导致失败是必然的。②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理论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基础之上,因此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合作运动应该作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工具。同时认为在夺取政权后,合作经济是产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适应性,严重背离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最终导致该制度的失效。③进化派的理论和实践向我们证明,合作经济首先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合作社,它是弱势群体为满足合作成员的经济需求而选择的一
    
    11 农村合作经济理论与组织变迁研究
    种经济组织形式。④从成本最小化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人们选择合作经济组织形
    式的实质是合作社所做的作业比合作成员个别完成更能节省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并
    从中分享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利益。
     3 合作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以合作经济理论述评和合作经济质的分析为基础,本章探讨合作经济的所有制性
    质与形式。
     第一,生产资料全部属劳动者个人所有的形式。这种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生产
    资料全部属劳动者个人所有,而由组织起来的劳动者集体占有、支配和使用。这类企
    业获得的税后利润,通过股金分红和劳动分红,全部分给劳动者个人,不提留公共积
    累,扩大再生产时由劳动者重新入股。
     第二,生产资料个人所有与集体所有相结合的形式。这种所有制的具体形式是:
    合作社的生产资料中,既有个人所有的部分,如股金,又有集体所有的部分,即公共
    积累。合作经济组织既保留劳动者的个人所有权,同时在共同的生产经营中,又保持
    一定的公共积累。社员的股金虽属个人所有,但由集体占有、支配和使用;公共积累
    属集体所有,并由集体占有、支配和使用;股金和公共积累均用来谋求劳动者的共同
    利益和社会利益。
     第三,资产中含有外来股份的形式。这是原有的供销服务型合作经济纵向一体化
    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合作社原则,①合作经济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收外来资金,
    但一般不吸收外来股份,以兔外来投资者占有合作企业中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如
    果企业中只有少量外来股份,可以按合作经济原则运行。如果外来股份较多,那就应
    该实行股份制。②虽有外来股份,但企业基本上实行合作制原则,对外来股份在股份
    分红、民主管理上有一定限制。
     第四,股份合作形式。股份合作制是由劳动者全员入股自愿组织起来,从事生产
    经营或服务活动,实行民主决策和管理,按资分红和按劳分红相结合,利益共享,风
    险共担,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以企业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新
    的所有制形式。其合作的内核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全员相对均衡持股。由劳动者全员
    入股对外形成法人所有制,但对内则体现为企业成员均衡持股的集体所有制,它强调
    投资入股是成为企业员工的重要前提,但又保持了合作制中股东参加劳动的特征;②
    民主决策和管理。股份合作制企业民主决策与管理通过股东(代表)大会或职工(代
    表)大会来实施,职工的权利表现为参与重大决策的表决权,表决权的分配可以采取
    三种不同的方式;③按资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剩余索取权既考虑股份权益,又考
    虑成员劳动的权?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has had the history of 160 years in the most of western nation. No matter being the developed 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marketing system, there are all the rural cooperatives, which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y society. Aiming at observation of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the home and abroad rural cooperatives, and peasants spontaneous selections of their organizations, the thesis researched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form, structure of property right, operating mechan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income distributing and developed the basic function and intervening manner of government in course of the rural cooper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national cooperative laws making would be important and urg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Background, purpose and the meaning of this research were firstly expounded.
    Next the comparatively detailed commentary was done in cooperativ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ome and abroad countries.
    Finally, the innovation in the thesis, the thought and method in the research, has been explained. Chapter 2, Commentary of General Cooperative Economic Theories
    It is firstly carried on the boundary to the concerned definition that involves (1)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means that people help an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mutually beneficial. People may select cooperative form, partnership, joint venture or joint-stock compan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creation purpose that they imagine.
    (2) Cooperative. By way of the definition of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lliance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analysis of the west countries cooperative forms, it is thought that the cooperative is that for the joint interest in the essential meaning, the laborer found economic enterprise or the economy organ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s.
    (3) Cooperative and rural cooperative. The cooperative is not only one kind of form of organization, but also one kind of important economic form in the society economic structure. Generally the rural cooperative economy is indicating the general designation of various cooperative economy activities in rural areas.
    (4) Cooperation system. The cooperation system is a kind of social-economic system that laborer works together, and is the synthesis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The cooperation system has the branch of narrow sense and the broad sense.
    Next, evaluation of cooperative and related theories has been made in social and historical origin, effect and the influ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pointed out: Cooperative is resulted from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fair need and marketing system; Cooperative can not achieve the society objectives that the Utopian socialism person sought; Nowadays economy productivity makes the cooperative one kind of available form of organization for the weak power colony for seeking the economic interest possesses extensively.
    Thirdly,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in the chapter is the qualitative regularity of cooperative, and getting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ll members are owner and laborer contemporary; 2. Cooperative keeps unconstraint and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3. Member controls at democracy; 4. Distribute the surplus according to ones labor contribution; 5. Capital reward is limited. Chapter 3, Cooperative Economic System of Ownership Forms
    Based upon the cooperative economic theory commentary and the cooperative qualitative
    
    
    analysis, quality and the form of cooperative economic system of ownership wer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Firstly, the assets of the cooperative belong to cooperative member to own collectively, and must be arranged by the collective.
    Second, in the inner of the economic cooperatives, the ownerships or use rights of the production goods belong to all members. The workers, as owner of the production goods, combine together with means of production in the cooperative.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operative economy is that production goods are processed by the organized labors collectively, and it has primarily below types:
引文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2页。
    [2] 政治经济学辞典(下).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79页。
    [4] 列宁全集.第19卷,第7页。
    [5] 资本论.第3卷,第498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33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8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9页。
    [9] 资本论.第3卷,第497-498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18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6页。
    [12]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84-185页。
    [13]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57页。
    [14]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259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97-498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98页。
    [17] 列宁全集.第33卷,第427页。
    [18] 李仁.苏联东欧各国农业合作组织章程条例汇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251页。
    [19] 李仁.苏联东欧各国农业合作组织章程条例汇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208页。
    [20] 李仁.苏联东欧各国农业合作组织章程条例汇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462页。
    [21] 李仁.苏联东欧各国农业合作组织章程条例汇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251页。
    [22] 丁冰.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9年
    [23] 徐更生,刘开铭.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年
    [24] 杨坚白.合作经济学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5] 魏道南.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探析.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
    [26] 荆建林,杨治业.农村合作经济比较研究.农业出版社,1991年
    [27] 牛若,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8] 李仁.苏联东欧各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章程条例汇编.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29] 王天义等.中国股份合作经济.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年
    [30] 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一个理论及其对农民组织的应用研究.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年
    [31] 王荣武,张艺.温氏模式与中国农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32] 余永龙.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问题,2000(2)
    [33] 郭铁民,林善浪.股份合作经济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1)
    [34] 陶岳潮,朱瑶郎.台州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研究.浙江学刊,1994(4)
    [35] 裴长洪,孙祥剑.试论合作经济新体制下的农业内部积累.求索,1985(3)
    [36] 苏桦.努力开创城镇合作经济新局面(再谈安庆市新一代城镇合作经济).江淮论坛,1983(1)
    [37] 赵东林.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第二步改革:滁县地区农村发展道路的考察与探索.科学社会主义,199(1)
    [38] 李晓帆.我国现阶段合作经济刍议.兰州学刊,1983(1)
    [39] 周诚.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的体制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
    [40] 高学忱,陆国志.坚持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方向积极引导各种经济形式健康发展:关于辽宁省农村专业户的调查.农业经济,198(5)
    [41] 钱书法.股份合作经济中个人投资方式规范化探讨.社会主义研究,1994(3)
    [42] 刘荣勤,张清津.论社区性合作经济发展模式.东岳论丛,1989(3)
    [43] 张文.试析地域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新疆社会科学,198(3)
    [44] 罗晰.试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地域性合作经济格局的影响.人文杂志,198(1)
    [45] 罗立业,汪慎模.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经济理论与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江淮论坛,1983(2)
    [46] 聂春玉.农民合资购买生产资料是农村合作经济的一种新形式.山西师院学报,1983(1)
    [47] 王豫新.对当前农村联户合作经济的几点浅见.江淮论坛,1986(1)
    [48] 徐更生.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比较研究.世界经济,199(12)
    [49] 庞绍卿,孙晋宝.从后山村的经济变化看两种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发展趋势.农业经济,198(5)
    [50] 李泽中.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下).江西社会科学,1987(6)
    [51] 杨坚白.正确认识和对待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江汉论坛,1988(4)
    [52] 刘福寿.张闻天的合作经济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1987(2)
    [53] 徐更生.谈谈外国农业合作经济.世界经济,1986(3)
    [54] 王书相.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经济理论与我国家农村经济的新发展.河北师院学
    
    报,1984(4)
    [55] 李金奎.马克思恩格斯的国有合作经济思想.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
    [56] 林国光.论能充分发挥合作力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7(1)
    [57] 黄润蓬,陶德潜.发展中的贵州农村合作经济.贵州社会科学,1986(7)
    [58] 胥爱贵,韩卫兵.对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与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1(3)
    [59] 刘会想.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的国际比较及发展建议.经济问题,2001(1)
    [60] 王慧.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及其现实意义.农业经济,2000(3)
    [61] 蔡立.法国合作经济及其启示.决策咨询,2000(1)
    [62] 潘劲.合作经济的实质分析.南方经济,1990(3)
    [63] 胡乐鸣,胡兵.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特点.中国国情国力,1992(2)
    [64] 吴传明.广州农村发展股份合作经济的探讨.南方经济,1992(2)
    [65] 马恩成.论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南方经济,1992(3)
    [66] 王健,侯建平.广东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南方经济,1992(1)
    [67] 王天义,徐国华.论股份合作经济的内涵与外延.经济管理,1996(2)
    [68] 张锡武.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点尝试:青州市创办食用菌合作社的做法及成效.中国改革,1997(8)
    [69] 高祖源.苏联当前的合作经济.今日苏联东欧,1989(4)
    [70] 刘开铭.苏联和东欧各国对合作经济认识的战略性转变.经济学动态,1988(1)
    [71] 丁声俊.合作经济与市场经济.党校论坛,1994(1)期
    [72] 晓亮.市场经济:集体合作经济的新机遇和挑战.社会科学辑刊,1993(5)
    [73] 宛二清.按照合作经济的性质和特点办好二轻集体企业.经济管理,1983(2)
    [74] 钱胜.毛泽东合作经济理论与发展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毛泽东思想论坛,1994(2)
    [75] 张采庆.供销合作经济领域中的开创性研究:读《中国供销社经济效益学》.东岳论丛,1993(6)
    [76] 广新力.论合作经济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经济,1999(12)
    [77] 陈晓红.合作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经济,1999(12)
    [78] 闵学冲.发展专业合作社振兴农村合作经济.中国农村经济,1999(4)
    [79] 夏英,牛若.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中国农村经济,1999(12)
    [80] 赵立志,郑宝智.提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之我见.农业经济,
    
    1998(6)
    [81] 蔡月祥.依据合作经济的性质改革我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现实选择.改革与战略,1998(2)
    [82] 张廷银,李茂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村合作经济产权关系.农业经济,1998(9)
    [83] 石秀和.合作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4)
    [84] 魏道南.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选择:社区合作与专业合作并举.晋阳学刊,1992(5)
    [85] 靳相木.初级社: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制度渊源.学术研究,1995(4)
    [86] 何国雄.我国农村的合作经济.半月谈,1982(20)
    [87] 汤造宇,邱维林.发展和完善以服务为中心的农村合作制:沈阳市农村合作经济体系的调查.理论与实践,1986(1)
    [88] 林子力.论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济的新形式).中国社会科学,1982(6)
    [89] 罗红波.合作经济的一个范例:介绍意大利阿比特牛奶生产合作社.西欧研究,1987(4)
    [90] 黄辉.股份合作制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深圳股份合作经济与法律调整研讨会综述.特区经济,1994(6)
    [91] 曾石泉.也谈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兼与张守义、王志军同志商榷.财贸经济,1984(5)
    [92] 张守义,王志军.社会主义合作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区别(再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财贸经济,1983(1)期
    [93] 钱国光.初级阶段的合作经济与信用社.农业经济,1989(1)
    [94] 温铁军.合作经济实证探索的理论构想.经济学动态,1990(8)
    [95] 宋光华,陈惠元等.浅谈经济联合体和地区性合作经济的关系.农村工作通讯,1985(12)
    [96] 胡德巧.集体经济、合作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问题探索,1986(9)
    [97] 梅德银.建立和完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探讨.中州学刊,1987(3)
    [98] 施达政,徐雅民.稳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国有合作经济.经济科学,1983(4)
    [99] 晓亮.合作经济·集体经济·股份经济·经济联合体·合作经济·合伙经营.财贸经济,1986(10)
    [100] 许其禄.地区性合作经济的组织好处多.学术论坛,1986(6)
    [101] 张晨摘.社会主义合作经济不等于集体经济(摘自张守义、易仲开:《试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经济学文摘,1982(2)
    [102] 陈政君,谭明华.民族地区农村地域性和专业性合作经济研究.黑龙江民族丛
    
    刊,1990(4)
    [103] 袁安源.深圳市股份合作经济发展中两个法律问题的思索.特区经济,1994(8)
    [104] 李星宇.农村合作经济的双层经营及发展趋势.财经科学,1988(10)
    [105] 郭晓鸣,刘宇.农村合作经济:两种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思考.湖北社会科学,1988(6)
    [106] 胡兴定.试论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2)
    [107] 于幼军.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崛起的原因和条件.学术研究.1992(4)
    [108] 李树基.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社会科学,1986(5)
    [109] 陆云中,李华等.关于设置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问题的探讨.农业经济,1986(2)
    [110] 黄筠文.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工作问题.农业经济,1987(1)
    [111] 王文勇.试论农村合作经济的规定性.学习与探索,1986(6)
    [112] 李树基,吕胜利.专业化系统型合作经济是合作经济的新形式:甘肃省静宁县农村合作经济研究报告.社会科学,198(6)
    [113] 许仲凯.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初探.社会科学辑刊,1994(1)
    [114] 白士英.沈阳农村合作经济浅析.农业经济,1986(4)
    [115] 洪乌金.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工作的战略转移.农业经济,1986(3)
    [116] 陈文科.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引起家庭经营的实质及意义.青海社会科学,1985(6)
    [117] 柴国清.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农业经济,1991(6)
    [118] 姜绍卿.农业双层经营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作经济制度.农业经济,1991(6)
    [119] 梁伦爱.关于农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与合作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若干思考.学习与探索,1993(3)
    [120] 潘嘉念.经营管理协调服务:试论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农业经济,1987(1)
    [121] 李沛祥.商品经济与合作经济协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理论与实践,1986(24)
    [122] 王尚文,王元禄.完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理论与实践,1989(20)
    [123] 赵天福.进一步完善发展合作经济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1986(6)
    [124] 宋斌全.值得重视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信阳地区专业联合体发展情况的调查).经济管理,1983(2)
    [125] 袁希平.关于完善和发展村级合作经济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1988(1)
    [126] 广东省汕头市农委.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显示了活力.农村工作通讯,
    
    1985(12)
    [127] 苏星.农村合作经济调查.红旗,1986(16)
    [128] 赵天福,何学连.浅谈村级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职能.农业经济,1991(6)
    [129] 杜润生.联产承包制和农村合作经济的新发展.人民日报,1983(3)
    [130] 张强.我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经济与管理研究,1992(5)
    [131] 陶唐.重点是强化合作经济统一经营层次的功能.理论与实践,1991(13)
    [132] 熊继恩,刘服农等.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探析.求索,1991(4)
    [133] 黄辉.股份合作制是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深圳股份合作经济与法律调整研论会综述.特区经济,1994(6)
    [134] 肖梦.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经济问题.农业经济.,1988(3)
    [135] 姚德洪.发展农村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经济.农业经济,1986(1)
    [136] 蔡振棠.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几个问题:苏家屯区的调查.农业经济,1986(5)
    [137] 朱玲.以色列乡村合作经济考察.经济学动态,1989(2)
    [138] 杨德明.外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上).农业经济,1986(3)
    [139] 杨德明.外国农村合作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下).农业经济,1986(5)
    [140] 杨经伦.美国农业合作经济发展的考察与思考.未来与发展,1988(2)
    [141] 官希浩,伍元耿.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经济问题探索,1985(2)
    [142] 傅庆余.论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1987(4)
    [143] 谢道河.关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认识问题.农村工作通讯,1985(12)
    [144] 张锐.对股份合作经济几个重要问题的阐释.江淮论坛,1994(3)
    [145] 黄道霞.农村改革的性质和合作经济的发展.中州学刊,1987(6)
    [146] 张华清,杨泽亭等.完善和发展乡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有效途径.河北学刊,1989(2)
    [147] 张守义,易仲开.论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晋阳学刊,1981(5)
    [148] 赵润林.一个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对河曲县五花乡小流域开发治理有限股份公司的调查经济问题,1985(9)
    [149] 李泽中.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江西社会科学,1987(5)
    [150] 古光丰.农村股份合作经济初探.中州学刊1985(5)
    [151] 张清津.从生产要素的短缺看合作经济.东岳论丛,1988(3)
    [152] 张艺萍.论股份合作与农业微观产权制度的改革.河南大学学报,1998(2)
    [153] 黄志冲.战后西方国家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与启示.世界农业,2000(7)
    [154] 吴志远,张雅燕.论当前政府支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及措施.农业经济,2001(4)
    
    
    [155] 薛兴利,杨学成.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分析与政策措施.农业经济问题,2000(10)
    [156] 夏英.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多样化创新及启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000(12)
    [157] 张文礼.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选择.甘肃社会科学,2000(6)
    [158] 李岳云,海涛等.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经营行为的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9(4)
    [159] 黄祖辉.农民合作:必然性、变革态势与启示.中国农村经济,2000(8)
    [160] 杨欢进.组织支撑: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管理世界,1998(4)
    [161] 王礼力.农地制度改革浅论.西北农业大学学报(综合版),1999(12)
    [162] 王礼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态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
    [163] 王礼力.论农业的外部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11月,p27-33
    [164] 王礼力.论农户选择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成本决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65] David W. Cobia Cooperatives in Agriculture, Prentice Hall, 1989
    [166] Stats J. M. The Cooperative as a Coalition: A Game-theoretic Approach,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VOl 65(1983)
    [167] Andrew, K., The Concept of Corporate Strategy, Richard, D. Irwin Press, 1980
    [168] Johnston, B. F. and J. W. Mellor, The Role of Agricultur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ER, 1961
    [169] Breimyer, H., Future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 of U. 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J. F. E., 1963
    [170] Kuzents, S.,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Notes on Measurement, IJAA, 1961
    [171] Fulton, Joan R., Michael P. Popp, and Carolyn Gray, Strategic Alliarice and Joint Venture Agreements in Grain Marketing Cooperation, Journal of Cooperatives, 1996(1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