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墨子“法”思想及其哲学内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尝试运用法哲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以“法”为核心词来研究墨子思想,通过规范、现实、实践等层面的观察,一方面揭示出墨子对法思想的关注,探讨其法思想的哲学内涵;另一方面,正是基于墨子法思想所具有的现实宽泛性,揭示出墨子法思想所具有的实践可行性。
     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由引言、七个章节和结语组成。引言通过对“法”的词源考察,解决本文的概念基础问题,为墨子法思想的定位提供理论支持。第一章通过对墨子法思想形成背景的考察,揭示墨子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交代本文的主要思路。第二章通过对人性和社会即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性的考察,揭示墨子法思想的逻辑起点。第三章主要是对墨子法思想的两大支柱理论——兼爱和尚同思想的考察,揭示出墨子法思想的平等性及其理想指向。第四、五、六章通过对墨子法思想的界定及其自然法和成文法思想的考察,揭示墨子法思想的哲学内涵。第七章通过对墨子法思想影响的考察,揭示墨子法思想对法家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确定墨子法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结语通过对各部分内容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突出墨子法思想的现实宽泛性和具体操作性。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the research technique in the field of the philosophy of law, take the "law" as the core to study Mo Tzu philosophy thought. Through seeing about the norm, the reality and the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revealed that Mo Tzu concerns the law thought ,and discusses the philosophy connotation of his philosophy of law;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because of the broadness, reality of the philosophy of law, Mo Tzu law thought has also revealed it's practicality and feasibility.
     Paper is divided into nine sections: introduction, composed of seven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In the introduction, 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have been resolved by reviewing the initiation of the word "law", this will be theoretically supporting the positioning of the concept of Mo Tzu law. In the chapter one, the main concept of this dissertation has been stated by review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generation of Mo Tzu law concept, as well as by discovering the main issues which Mo Tzu has been faced with and the solutions for those issues. In the chapter two,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e logical point of Mo Tzu law concept by reviewing humanity and sociality, which is human's natural essentiality and social essentiality. In the chapter three,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e equality and conceptual point of Mo Tzu law by reviewing the two main concepts of Mo Tzu law, which is all-embracing love and agreement with the superior. In the chapters four,five and six, it has been discovered the philosophic meaning by reviewing the limitation of Mo Tzu law and his thought of natural law and written law. In the chapter seven, it has been discovered how Mo Tzu law affected legalists by reviewing the influences of Mo Tzu law concept, so as to further determine the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In the conclusion part, it has been further stated the practicality and manoeuvrability of Mo Tzu law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previous chapters.
引文
[1]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年,第81页。
    [2]陈剩勇:《法、礼、刑的属性(上)-对中国“法律”史研究方法论的一个反思》,杭州,《浙江社会科学》[J],2002年第5期。
    [1](西汉)恒宽撰:(明)张之象注,《盐铁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80页。
    [1](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1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05-1006页。
    [1](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1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005页。
    [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
    [1]俞樾:《墨子间诂序》,见《墨子间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3月。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2]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52页。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
    [1](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M],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182页。
    [1]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2]邢兆良:《墨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13页。
    [1]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429页。
    [1]包家新:《墨子治国法律思想研究》,重庆,《探索》[J].2006年第3期。
    [1]张晓光:《试析墨家兼爱兼利的法律观》,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J],2005年第4期。
    [2]马作武:《墨子的法律观评析》,武汉,《法学评论》[J],2004年第2期。
    [1]方授楚:《墨学源流》[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6页。
    [2]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古史辨》第7册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03页。
    [1]孟祥才:《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义化》,济南,《山大学学报》[J],1995年第2期。
    [1]黄源盛:《中国传统法制与思想》[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
    [1]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307页。
    [2]马作武:《墨子的法律观评析》,武汉,《法学评论》[J],2004年第2期。
    [1]包家新、张清学:《论墨子“以天为法”的法的本体论》,四川,《西昌学院学报》[J],2007年3月。
    [1]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78页。
    [2]同上,第60页。
    [1]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M],北京,方出版社,1996年,第132页。
    [1]包家新、张清学:《论墨予“以天为法”的法的本体论》,四川,《西昌学院学报》[J],2007年3月。
    [2]同上。
    [1]陆建华:《先秦诸子法律发生论》,西安,《长安大学学报》[J],2006年6月。
    [2]张晓光:《试析墨家兼爱兼利的法律观》,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J],2005年第4期。
    [3]同上。
    [4]杨永林:《墨子的法律观新探》,广,《嘉应大学学报》[J],1999年第4期。
    [1]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M],广州,广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83页。
    [2]杨俊光:《墨子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2-53页。
    [1]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2]同上,第164页。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2页。
    [2]同上,第103页。
    [3]同上,第101-102页。
    [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8页。
    [2]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2页。
    [3]王克奇:《墨子与孔子、老子、韩非关系论》,曲阜,《孔子研究》[J],1997年第3期。
    [1]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2页。
    [2]孟祥才:《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济南,《山大学学报》[J],1995年第2期。
    [3]杨永林:《墨子的法律观新探》,广,《嘉应大学学报》[J],1999年第4期。
    [4]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1]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M],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79页。
    [1]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1]刘向明:《墨子法律思想中的尊天事鬼观》[J],福建,《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6月。
    [2]何勤华:《中国法学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73页。
    [3]张晓光:《试析墨家兼爱兼利的法律观》,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J],2005年第4期。
    [4]焦武峰:《墨子法哲学思想探析》,山,《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2年12月。
    [1]包家新、张清学:《论墨子“以天为法”的法的本体论》,四川,《西昌学院学报》[J],2007年3月。
    [2]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3]马作武:《墨子的法律观评析》,武汉,《法学评论》[J],2004年第2期。
    [4]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5]张晓光:《试析墨家兼爱兼利的法律观》,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J],2005年第4期。
    [1]焦武峰:《墨子法哲学思想探析》,山,《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2年12月。
    [2]马作武:《墨子的法律观评析》,武汉,《法学评论》[J],2004年第2期。
    [3]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4]马作武:《墨子的法律观评析》,武汉,《法学评论》[J],2004年第2期。
    [5]张晓光:《试析墨家兼爱兼利的法律观》,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J],2005年第4期。
    [1]陆建华:《先秦诸子法律发生论》,西安,《长安大学学报》[J],2006年6月。
    [2]孟祥才:《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济南,《山大学学报》[J],1995年第2期。
    [3]张晓光:《试析墨家兼爱兼利的法律观》,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学报》[J],2005年第4期。
    [1]杨永林:《墨子的法律观新探》,广,《嘉应大学学报》[J],1999年第4期。
    [2]杨俊光:《墨子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2-53页。
    [4]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9页。
    [5]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60页。
    [1]焦武峰:《墨子法哲学思想探析》,山,《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J],2002年12月。
    [2]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8-59页。
    [3]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63-165页。
    [1]曹大林:《中国传统文化探源》[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
    [2]王克:《墨子与孔子、老子、韩非关系论》,曲阜,《孔子研究》[J],1997年第3期。
    [3]刘新:《中国法哲学史纲》[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1页。
    [1]孟祥才:《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济南,《山大学学报》[J],1995年第2期。
    [2]陆建华:《先秦诸子法律发生论》,西安,《长安大学学报》[J],2006年6月。
    [3]杨永林:《墨予的法律观新探》,广,《嘉应大学学报》[J],1999年第4期。
    [4]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5]刘向明:《墨子法律思想中的尊天事鬼观》,福建,《龙岩师专学报》[J],1999年6月。
    [1](清)孙诒让:《墨子间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2]陈柱:《墨学十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3]谭戒甫:《墨辩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4]王焕镳:《墨子校释》,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
    [5]方授楚:《墨学源流》,上海,中华书局、上海书店联合出版,1989年。
    [6]孙中原:《墨学通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
    [7]谭家健:《墨子研究》,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
    [8]杨俊光:《墨子新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9]蔡尚思编:《十家论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邢兆良:《墨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1]徐希燕:《墨学研究:墨子学说的现代诠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2]孙中原编:《墨子与现代文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13](西汉)恒宽撰:《盐铁论》,(明)张之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4](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5](清)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16](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7]郭沫若:《十批判书》,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18]杜国庠:《先秦诸子思想概要》,北京,三联书店,1955年。
    [19]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20]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
    [21]顾颉刚:《古史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韦政通:《中国的智慧》,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
    [24]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广州,广大人民出版社,1990年。
    [25]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方出版社,1996年。
    [26]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上海,方出版中心,1996年。
    [27]刘泽华编:《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28]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2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0]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31]马经等编:《中国政治思想史论纲》,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
    [32]刘新编:《中国法哲学史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3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
    [34]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5]张岂之:《中国思想学说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6]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册),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37]何勤华:《中国法学史》(第一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
    [38]吕世伦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39](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谭风雷:《墨子“尚同”思想中的民主意识》,《墨子研究论丛第一辑》,1991年。
    [2]孟祥才:《墨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3]管役夫:《墨学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与现实依据》,《北京社会科学》,1995年3月。
    [4]黄勃:《论墨子政治思想的特征及意义》,《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
    [5]陈代波:《十年来墨学研究综述》,《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3期。
    [6]刘建勇:《中国传统法哲学的历史发展、特点及价值剖析》,《青海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7]葛洪泽:《墨学综观》,《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8]吴洁生:《墨子治国从政思想探要》,《探索》,1999年第6期。
    [9]魏义霞:《殊途而同归:墨子与韩非子哲学的比较研究》,《齐鲁学刊》,1997年第3期。
    [10]王克奇:《墨子与孔子、老子、韩非关系论》,《孔子研究》,1997年第3期。
    [11]王建华:《略论墨子“尚同”、“尚贤”的政治主张》,《学海》,1999年4月。
    [12]刘向明:《墨子法律思想中的尊天事鬼观》,《龙岩师专学报》。1999年6月。
    [13]崔清田:《论墨子学说的体系与中心》,《晋阳学刊》,2001年第6期。
    [14]陈剩勇:《法、礼、刑的属性(上)--对中国“法律”史研究方法论的一个反思》,《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5]焦武峰:《墨子法哲学思想探析》,《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2月。
    [16]宋立民:《当代墨家思想研究述评》,《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17]钱永生:《墨子思想结构之多核心论》,《哲学门》,2003年第四卷。
    [18]马作武:《墨子的法律观评析》,《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
    [19]王承略:《墨家学说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20]陆建华:《先秦诸子法律发生论》,《长安大学学报》,2006年6月。
    [21]包家新:《墨子治国法律思想研究》,《探索》,2006年第3期。
    [22]包家新,张清学:《论墨子“以天为法”的法的本体论》,《西昌学院学报》,2007年3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