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清末福建咨议局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议会制度发展史上,咨议局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作为一次不完美的试验,其重要性不在于把民主进程向前推进了多远,而在于其点燃了民主的火炬,引导人们为了真正民主的到来进行不懈的斗争。笔者选择福建咨议局作为研究对象,既想揭示其在福建省议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又想通过一个个案的研究来反观中国议会制度发展的全局。在本文中,笔者对福建咨议局的考察是全景式的,从其推出背景到筹办,从建立到运作,直至最终被福建省临时省议会所取代。在写作过程中,笔者除充分利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外,也引进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然而对福建咨议局的研究是粗浅的,抛砖引玉是另外一个目的。
Tzu-I-ch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rliament system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an experiment with defects, its contribution is not how far it had pushed forward the process of the democracy development, but it had light the torch of the democracy, and lead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to insist on fighting for the true democracy's coming. I select Tzu-I-chu of Fujian province as the subject to study, one aim is try to discover i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parliament development of Fujian province, the other aim is to see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China from the other way through the part researching. So in the article, I gave Tzu-I-chu of Fujian province a full view, from background to making arrangements, from organizational system to operation, and to be replaced by the provisional congress of Fujian province at last. In the course of studying, I used not only the comparison means but also the analytical means of psychology. My study about the Tzu-I-chu of Fujian province is superficial, so another aim of mine is casting a brick to attract jade.
引文
[1]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第44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
    [2]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下卷,第44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一版。
    [3]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公元1988年,ⅵ页。
    [1]来新夏编著:《林则徐年谱新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298页。
    [2]《戊戌变法》Ⅳ,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408页,转引自来新夏编著:《林则徐年谱新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298页。
    [3]郑大华:《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9页。
    [4]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2年1月版,第226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349页。
    [1]据有关材料记载,此一段时期福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还有:1895年延平的西芹砖茶厂,建宁的建宁砖茶厂;1881年厦门的厦门铁锅厂;1885年福州的福州糖厂;1886年福州的福州机器面粉厂;1890年福州的福州纱厂;1891年建宁的建宁机器茶厂;1893年厦门的瑞记栈罐头厂等。(参考: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241页。)
    [1]马敏指出“绅商是资产阶级的过渡形态,……近代社会的大变局及重商主义的兴起为晚清绅商群体的出现创造了历史条件。就其产生方式而言,晚清的绅商不仅有由商而绅的渗透,也有由绅而商的转化。绅商阶层内部又划分为士人型、(接上页)买办型、官僚型三种不同的社会类型,这种划分和区别分别体现了绅商阶层的不同侧面及内在多样性,同时也是绅商与不同社会阶层互相融合的结果。但是各种类型之间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转进转出,构成了一副动态流动的画面。就其社会属性而论,绅商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早期形态,所谓早期形态,意味着绅商还不是成熟和完备形态的近代资产阶级,而只是在中国社会由中世纪农耕社会向近代工商社会转轨过程中,一部分亦绅亦商人物逐步向符合近代要求的企业家过渡,次第具备了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某些思想和行为特征,充当了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介质和载体。作为新的社会阶层,绅商具备了丰富的社会功能,他们不仅热心参与社会公益、博览会等各种事业,而且在以商会为核心的近代新式商人社团的兴起与整合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在抵制美货收回利权、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等近代重大政治活动中,我们均可发现绅商积极而活跃的身影,成为近代中国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马敏:《十年磨一剑--马敏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2004年第一期。)考察福建谘议局议员的身份可以肯定,用资产阶级或者立宪派往往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失误,因此笔者引入此概念,并关注此一阶层的成长。
    [2]江泽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9年9月29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16页。
    [1]福建省情资料库: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88&index=23&(“福建大事记”)。
    [1]"China must change its old ways and compete for survival in the modern world.It must develop patriotism and nationalism,foster universal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promote popular economic self-interest,and create 'the organs of a rationalized national state.'" 引自 Immanuel C.Y.Hsu:the Rise of Modern China(third edtion),Hong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hird edition 1983,Second impression 1984,P423.
    [2]"Through Lin,Western literature was introduce into China,and through his translations the Chinese gained invaluable insights into Western custom,social problems,literary currents,ethical concepts,familial relations,and the glittering world of literature itself." 引自 Immanuel C.Y.Hsu:the Rise of Modern China(third edtion),Hong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hird edition 1983,Second impression 1984,P425.
    [1]陈遵统等编:《福建编年史(第九辑)》,福建博物馆筹各处,1958年11月,第27页。
    [2]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编:《辛亥风云在八闽--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159页。
    [3]陈声即编,王真续编,叶长青补订,侯官陈石年谱,广文本,页97至98。转引自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一年五月版,第222页。
    [4]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一年五月初版,第224页。
    [5]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351-352页。
    [1]据有关材料记载,此一段时期福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还有:1897年陈通骏在邵武创办邵武炼务局,唐雨时在宁德创办的芹溪煤矿;1898年,李姓知县在光泽创办的米罗海银铅矿,莆田的兴化面粉(创办者不详),冯大年在福州创办的建兴锯木厂等。(参见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241页。)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第167页。
    [2]刘锦藻撰、王云五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第四册)》,卷三百九十三,宪政一,民国25年3月,商务印书馆发行,第11421页。
    [1]转引自陈遵统等编:《福建编年史(第九辑)》,福建博物馆筹备处,1958年11月版,第90页。
    [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44页。
    [1]耿云志等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03页。
    [2]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第七十六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53页。
    [3]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第七十六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65、66页。
    [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68页。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68页。
    [3]《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69页。
    [4]《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84页。
    [1]耿云志:《张(?)与江苏谘议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一期,第66页。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86页。
    [1]在《立宪派和辛亥革命》[中华学术著作蒋祝委员会,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十月版]一书中,张朋园认为福建谘议局议员应该有“共计79人,内驻防三人,秘书长一人,定额七十二人,候补三人”,第274、275页。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1-672页。
    [3]《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3页。
    [4]邱远猷:《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218页。
    [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3页。
    [2]《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2册,已酉九月初三日,第四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685页。
    [3]《福建谘议局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光绪34年。
    [1]《福建谘议局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光绪34年。
    [2]《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99册,已酉闰二月初九日,第三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421页。
    [3]《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99册,已酉闰二月初九日,第三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421页。
    [1]表中数字颇有疑问之处。根据《申报》记载,各府及直隶州的人数应该为:福州16人.兴化4人,漳州7人,泉州11人,延平4人,建宁7人,邵武3人,汀州8人,福宁3人,永春3人,龙岩5人,共71人。(参考《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6月(影印本),第99册,已酉二月廿三日,第二张第二版,第191页;已酉二月廿七日,第三张第二版,第251页;已酉二月廿九日,第二张第二版,第281页);而据《福建谘议局第一届全体议员一览表》记载:福州16人,兴化4人,漳州9人,泉州10人,延平4人,建宁7人,邵武3人,汀州8人,福宁3人,永春3人,龙岩5人,共72人。(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宣统2年)笔者以为应该以福建谘议局最后刊出文件为准,其一后者为晚出之版本,其二后者为最为原始之材料。
    [2]具体情况可参考本文后附表《福建谘议局第一届参议员一览》。而根据侯宜杰的统计:南洋中华商会选出参议员8名,其中福建6名,广2名;在日本的华侨也选出8名,其中浙江2名,江苏1名,广2名,福建3名。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38页。
    [3]《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4号。
    [1]《第一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第20号)》,清宣统2年(1910),福建谘议局辑。
    [2]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之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一月版,第349页。
    [3]宣统元年润二月二十八日《时报》,转引自耿云志等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15页。
    [4]侯宣杰在《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指出,选举人表现冷淡的原因在于“一是部分人仍然怀疑选举是为了劝捐,不愿投票;二是束身自好的廉介之士不愿参加;三是选民对选举缺少认识,或以为自己难以当选而不投票。”(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34页、235页。)张朋园认为“直接影响投票率的尚有四种因素:一为政府的政令能否下达民间,二为消息是否隔绝,三为有无团体发动其影响力,四为选民之间是否相互发生影响。”(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9年,第23页。)
    [5]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之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一月版,第354-355页。
    [6]《时报》1909年4月18日,转引自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35页。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99册,已酉闰二月十六日,第三张第三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528页。
    [2]U.S.D.S 893.00/492转引自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之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一月版,第351页。
    [3]《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99册,已酉闰二月廿五日,第三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661页。
    [4]黄季陆主编:《民吁日报》,已酉年九月十六日,第二十七号,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六月一日影印,第207页。而据候宜杰研究“(谘议局)议长选举时,江西、福建、山出现过一点暗潮,其余顺利。”(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似和此事有关,特附记于此。
    [5]如在福建各县属的选举中就出现过很多可笑的事情,“闽属外县,风气极为蔽塞,此次谘议局初选,地方官将被选人一一唱名填榜,宣示发榜时,大炮三声,用大小号吹,官吏再向各人作揖,大声曰恭喜恭喜。尚有各县大书特书曰圣主隆恩,举行大典云云,其形状颇似科举时代观榜者,或垂头丧气,或趾高气扬,丑态百出”。黄季陆主编:《民呼日报》,已酉年六月初三日,第六十九号,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六月一日影印,第480页。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100册,已酉四月十五日,第三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459页。
    [2]《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100册,已酉五月初二日,第三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709页。
    [3]福建省情资料库:http://www.fjsq.gov.cn/ShowText.asp?ToBook=221&index=230&。通过对各省谘议局议员的分析,张朋园指出,谘议局议员可分为四种:“第一,谘议局议员为具有传统功名之士绅;第二.若干具有功名者,同时亦曾接受新式教育;第三,拥有产业者不在少数:第四,高层士绅中多曾任中央地方官职,多少有一些政治经验。”(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北: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9年,第31页。)福建谘议局也不例外。
    [1]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留日学生玉清末宪政改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43页。
    [1]《论语·为政》。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第462页。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2册,已酉九月初一日,第一张第三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642页。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2册,已酉九月初八日,第二张第二、三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755-756页。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87页。
    [3]《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2册,已酉七月廿五日,第三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123页。
    [1]参见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中华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十月版.第165页中有“武昌起义之后,副议长刘崇佑自上海赶返福州,9月17日(11月7日)在谘议局年会中报告外省动态种种,与诸议员反复讨论福建动向。”等语。可推知福建谘议局确实召开了第三次常年会,因资料缺乏,会议内容不详。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9页。
    [3]《福建谘议局互选细则、议事细则、旁听细则、办事细则》,“议事细则第二十八条”,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宣统中铅印本。
    [4]《福建谘议局互选细则、议事细则、旁听细则、办事细则》“议事细则第十六章:闭会中之协议”,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宣统中铅印本。
    [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6页。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6页。
    [3]《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7页。
    [4]《福建谘议局互选细则、议事细则、旁听细则、办事细则》,“议事细则”,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宣统中铅印本。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2册,已酉九月十一日,第一张第三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798页。
    [2]《第一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9号。
    [3]《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3册,已酉九月十九日,第二张第四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6页。
    [1]参考《顺昌县志》:http://www.sczxw.com/html/2005-12/274.htm
    [1]《第一次祸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0号。
    [2]《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4号。
    [1]《福建谘议局互选细则、议事细则、旁听细则、办事细则》,“办事细则”,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宣统中铅印本。
    [1]《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4号。
    [1]《第一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20号。
    [1]《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0号。
    [2]《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1号。
    [3]《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2号。
    [1]《第一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第9号-第21号)》,清宣统2年(1910),福建谘议局辑。
    [2]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 第705页。
    [3]《议会及政党》,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69页转引沈晓敏:《自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谘议局和省议会》,三联书店,2005年05月版,第41页。
    [4]《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4号。
    [5]侯宜杰对于议案效力不佳提出两点意见:“其一是宪政馆事先未将闭会后不再复议的决定通知各局,以致会期内没有考虑留下复议的时间;其二是督抚和行政衙门见议案不利于他们,就钻谘议局会期有限、会后不能复议的空子,故意拖延,搁置不复,或闭会后在提出反对意见,使之归于无效。”(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52页)福建谘议局是否存在这种现象,没有可靠资料可以佐证,仅录于此,以供参考。
    [1]《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1号。
    [2]《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4号。
    [3]参考《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9册,庚戌十一月初四日,第一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869页。
    [4]《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0号。
    [5]《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0号。
    [6]《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799页。
    [7]《清实录》,第60册,(附)宣统政纪,卷40,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7月,第719页。
    [1]《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6号。
    [2]《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3号。
    [3]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之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一月版。第309页。
    [4]《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第707页。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3册,已酉十月初三日,第二张第四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230页。
    [2]黄季陆主编:《民吁日报》,已酉年十月初五日,第四十六号,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六月一日影印,第359页。
    [3]参考《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9册,1986年6月(影印本),庚戌十月甘九日,第一张第二版,第469页;庚戌十月三十日,第一张第二版,第485页。
    [1]《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4号。
    [2]《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5册,庚戌三月初八日,第二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761页。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6册,1986年6月(影印本),第561页。
    [2]《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3册.已酉十月廿六日,第二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597页。
    [3]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第三册,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华书局,第1219页。
    [1]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之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一月版,第309页。
    [2]该机构亦是以福建咨议局为主的,据《申报》记载其每次开会都是以咨议局成员为发起者,第一次会议于1910年六月初四日午后三时召开,集两千余人,刘崇佑报告开会旨趣,高登鲤等发表意见:第二次会议于初七日午后三时召开,集三千余人,刘崇佑报告第二次开会理由,高登鲤等发表言论;并定于初十日在政与会会事所,集议选举职员办法。更在十八日午前九时仍旧在政与会会事所开选举大会,举定文牍部、庶务部各八人,交际部百人,演说部五十人,再由职员中互选部长各一人等。(《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7册,庚戌七月初一日,第一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583页。)
    [3]《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9号。
    [4]《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1号。
    [5]《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1910年10月26日,1986年6月(影印本)。
    [6]《时报》1910年10月31日、11月1日、11月6日均有报道,转引自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309页。
    [1]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88页。
    [2]《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15册,辛亥九月十八日,第一张第三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112页。
    [3]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中华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十月初版第165页。
    [4]《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15册,辛亥九月三十日,第一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289页。
    [1]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第42分册,列传256,总卷469,中华书局 第12787页。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7页。
    [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67页。
    [2]《福建谘议局互选细则、议事细则、旁听细则、办事细则》,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宣统中铅印本。
    [3]《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81页。
    [4]戴维·威尔逊、约翰·格林伍德:《英国行政管理》,商务印书馆出版,1991年12月版,第121、132、128页。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103册,已酉十一月十三日,第一张第四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898页。
    [2]《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2册,已酉九月初九日,第一张第四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768页。
    [3]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一年五月初版,第200页。
    [4]《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2册,已酉九月初三日,第三张第一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681页。
    [1]《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2号。
    [2]《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2号。
    [3]《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3号。
    [4]《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108册,庚戍九月初六日.第一张第三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594页。
    [1]《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3号。
    [2]《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2号。
    [3]《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108册,庚戌九月甘三日,第一张第二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896页。
    [4]《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5号。
    [5]耿云志:《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和谘议局》,《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9页。
    [6]《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3号。
    [7]《清实录》,第60册,(附)宣统政纪,卷43,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7月,第783页。
    [1]参考《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109册,庚戊十月廿六日,第一张第二版,第421页;庚戍十月廿六日,第一张第二版,第549页。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58页。
    [1]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48页。
    [2]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谘议局和省议会》,三联书店,2005年05月版,第37页。
    [3]萧一山:《清代通史》,商务印书馆发行,北京:1981年1月版,第1370页。
    [4]按照人口多寡,福建应选出资政院议员的定额为4人,宣统元年,福建谘议局召开会议,经互选,康咏、杨廷纶、张选青、李慕韩四名议员当选。
    [5]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6页。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8页。
    [3]《福建谘议局互选细则、议事细则、旁听细则、办事细则》,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宣统中铅印本。
    [4]《第一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清宣统2年(1910),福建谘议局辑,第10号。
    [1]《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87页。
    [2]《宪政编查馆奏遵限考核京外各衙门第三年第二届筹备宪政成绩折》,《政治官报》宣统三年五月三日;《闽浙总督松寿奏第六届筹备宪政成绩折》,《内阁官报》宣统三年九月十三日转引自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第260页。
    [3]《第二次福建济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8号。
    [4]《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733页。
    [5]《福建谘议局互选细则、议事细则、旁听细则、办事细则》,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宣统元年。
    [1]耿云志等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53页。
    [2]《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70页。
    [3]《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667页。
    [4]《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3号。
    [1]《福建谘议局互选细则、议事细则、旁听细则、办事细则》,福建谘议局制定,清宣统元年。
    [1]《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17号。
    [2]《第二次福建谘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谘议局辑,清宣统2年,第22号。
    [3]《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7月版,第736页。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99册.已酉闰二月廿九日,第三张第二、三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717、718页。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3册,已酉十一月十三日,第一张第四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894页。
    [2]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4月版,第266-267页。
    [3]《清末合法政党宪发会的成立》,《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1]《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14册,辛亥九月初八日,第一张第四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1028页。
    [2]黄乃裳:《绂丞七十自叙》,第17页。转引自詹冠群著:《维新志士、拓荒者、革命党人--黄乃裳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153页。
    [3]雷彭寿在《本省议会言论刊物历史之回顾与本刊发行之感想》说到“吾闽之有省议事机关,自逊清宣统元年谘议局始,而省议事机关之有刊物,发表言论,自建言日报始。……吾闽谘议局中维新人士,以议会制度,尚属创举,一般民众,理解者鲜,不可不广布言论,以资提倡与指导,故请当局特拨库银数千两,置铅字印机。开局自印议事及迅速纪录与建言日报,以司喉舌。”(福建省参议会编印:《福建省临时参议会会务通讯》第一期,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出版,第6页。)
    [1]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中华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十月初版,第165页。
    [1]萧一山:《清代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81年1月版,第2627页。此句话也可理解为:福建谘议局之迅速离开历史的舞台,是其和其他各省讲议局迥异的地方。从实际情况看,后来部分省的临时参议会是在省谘议局的基础上改组而成,如江西谘议局,“1912年年初,依照留学生拟定的选举章程,江西省临时参议会在改组省谘议局的基础上成立。”(李平亮:《民国初期江西省议会中的党派之争》,《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第131页。)而福建谘议局则在革命之后匆匆谢幕。
    [2]萧一山:《清代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81年1月版,第2628页。
    [3]福建省省情资料库:http://www.fisq.gov.cn/ShowText.asp?ToBook=221&index=230&(“福建大事记”)。
    [1]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597页。
    [2]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602页。
    [3]福州市档案馆:http://fz.fj-archives.org.cn/m.listData.asp?CatalogCode=4376&FlowId=8843(《华侨领袖--黄乃裳》)。
    [1]《顺昌县志》:http://www.sczxw.com/html/2005-12/274.htm。
    [2]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9月版.第1289页。
    [3]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http://www.fisq.gov.cn/ShowText.asp?ToBook=221&index=230&(“旧中国福建省的代议机构”)。
    [1]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http://www.fisq.gov.cn/ShowText.asp?ToBook=221&index=230&(“福建省出席旧中国代议机构代表名录”)。
    [2]据耿云志:《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和谘议局》上记述:“福建谘议局在1910年第二届常年会上,……议员邹含英,为讨好总督,歪曲事实,私呈“申明书“给总督,诬告谘议局推选会厅审查科员部和民主程序。总督松寿据此对谘议局所报名单迟迟不予批答。经谘议局质问,始知邹含英捣鬼的事实。议员大多数都非常气愤,指斥邹含英以颠倒捏诬的手段,勾串局外人破坏谘议局,品行可鄙。对其'申明书'所栽诬各条,--予以驳斥,决定将邹按本局规定交交付惩罚。邹不服,再次向总督诬控,竟捏造正、副议长及常驻议员对他采取威吓手段,拍桌摔碗,势将动武等等。总督松寿既以此札复谘议局。议员据实驳回。邹含英第二次诬控更加暴露其甘当官厅走狗,蓄意破坏谘议局,遂引起众怒。在一次谘议局秘密会议上,以三十六票对十二票的多数通过决议,将邹含英除名。”(《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07-1208页。)后笔者找到《申报》中有关该事件的报道:“闽督松制军日前札行闽谘议局,略渭据谘议局议员邹含英理由书称,窃谘议局为立法之地,议员为立法之人,持平正而除专制也。闽省本届选举议员老成持重者固不乏人.而一二桀骜者流往往挟持蔑视酿成违法举动者。议员虽时抱不平,奈终居少数,挽之不能,阻之不可,若长此以往任其所为,诚恐有碍大局;将欲听之,有失议会体制,将欲争之,众寡之势悬殊,议员处此,诚有进退两难者。查《局章》第四十六条督抚有监督议会之权,议员只得据实申明,呈请督部堂熟筹办法以维大局,议员幸甚,全局幸甚!”其并列举闽谘议局违法者五端。(《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9册,己酉十一月十八日,第一张第三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770页。)后来福建谘议局以其意图攻击破坏谘议局为由,将其除名。(《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14册,辛亥九月初七日,第一张第四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1010页。)
    [3]清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清流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12月版,第744、745页。
    [1]涵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涵江区志》,方志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版,第809页。
    [2]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汀县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8月,第963页。
    [3]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莆田县志》,中华书局,1994年9月版,第1317页。
    [4]汪征鲁:《福建史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5]徐杰舜:《福州人的形成及人文特征》,《南学术》,1999年第01期。
    [1]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一年五月初版,第225页。
    [2]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之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一月版,第369页。
    [1]《方杂志》,第5卷,第一期,内务,第55页。
    [2]《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02册,已酉九月初一日,第一张第四版,1986年6月(影印本),第642页。
    [3]郭宝平、朱国斌:《探寻宪政之路:从现代化的视角检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宪政实验》,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259页。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6月版。
    [1]梁启超:《立宪法议》http://www.duozhao.com/lunwcn/dd/lunwen_60538_2.html。
    1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预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中华书局,1979年7月版。
    2 刘锦藻撰 王云五主编:《清朝续文献通考(第四册)》,民国25年3月,商务印书馆发行。
    3 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第42分册,列传256,总卷469,中华书局。
    4 《福建咨议局互选细则、议事细则、旁听细则、办事细则》,福建咨议局制定,清宣统中铅印本。
    5 《福建咨议局筹办处第一次报告书》,福建咨议局制定,清光绪34年。
    6 《福建咨议局第一届议案摘要》,福建咨议局制定,清宣统2年。
    7 《福建咨议局第一届全体议员一览表》,福建咨议局制定,清宣统2年。
    8 《第一次福建咨议局议事速记录(第9号-第21号)》,清宣统2年(1910),福建咨议局辑。
    9 《第二次福建咨议局议事速记录》,福建咨议局辑,清宣统2年(1910),7册。存第1-24号。
    10 陈遵统等编:《福建编年史(第九辑)》,福建博物馆筹备处,1958年11月版。
    11 《清实录》,第60册,(附)宣统政纪,中华书局出版,1987年7月版。
    12 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版。
    13 沈云龙 沈桐生著:《光绪政要》,台北:台湾文海出版,1973年12版。
    14 郑孝胥著,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华书局,1993年10月版。
    15 丁文江 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版。
    16 康有为著 楼宇烈整理:《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9月版。
    17 萧一山:《清代通史》,北京:商务印书馆发行,1981年1月版。
    18 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年4月第一卷;1963年1月第二卷:1977年12月第三卷。
    19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记第二册(清季)》。
    20 徐秀丽编:《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21 大清历朝实录:《自满洲实录至宣统政纪实录》,大清宣统政纪实录第一册,北京,华文出版社,1970年9月版。
    22 文史资料研究工作组编:《福州文史资料(3)[试刊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福 州市委员会。
    23 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4 《莆田县志》,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中华书局,1994年9月第一版。
    25 《清流县志》,清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4年12月版。
    26 《涵江区志》,涵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方志出版社出版,1997年8月版。
    27 《福州市志》,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方志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8 《长汀县志,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8月。
    29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2年1月。
    30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方出版社,2003年1月。
    31 近代史资料 总76号104号108号109号等。
    32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中国近代史论文集(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8月版。
    33 高旺:《晚清中国的政治转型-以清末宪政改革为中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4 韦庆远、高放、刘文源:《清末宪政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35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6 朱日耀主编、宝成关等著:《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
    37 吴雁南、冯祖贻、苏中立主编:《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
    38 鸽子:《隐藏的宫廷档案-1906年光绪派大臣考察西方政治纪实》,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39 殷啸虎:《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 吴铁峰:《清末大事编年》,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1 郭宝平、朱国斌:《探寻宪政之路:从现代化的视角检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宪政实验》,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2 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43 石毕凡:《近代中国自由主义宪政思潮研究》,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4 汪征鲁主编:《福建史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5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6 费正清 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情史1800-1911年(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版。
    47 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
    48 荣孟源编:《中国近代史历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3年9月版。
    49 沈晓敏:《处常与求变:清末民初的浙江咨议局和省议会》,三联书店,2005年05月版。
    50 戴维·威尔逊、约翰·格林伍德:《英国行政管理》,商务印书馆出版,1991年12月版。
    51 王晓秋、尚小明主编:《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
    52 邱远猷:《中国近代法律史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4 耿云志等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版。
    55 侯宜杰著:《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
    56 林公武、黄国盛主编:《福州名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57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中华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十月初版。
    58 李国祁:《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究-闽浙台地区,1860-191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一年五月初版。
    59 马小泉:《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
    60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
    61 郑大华:《晚清思想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62 王韬:《桃园文录外编》,卷九,中华书局1959年版。
    63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第十册,专集之七十五。
    64 詹冠群著:《维新志士、拓荒者、革命党人--黄乃裳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5 章开沅、严昌洪:《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66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之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一月版。
    67 徐晓望主编:《福建通史》,第五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68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1月版。
    69 董霖:《战前之中国宪政制度》,世界书局印发,中华民国五十七年五月。
    70 荆知仁:《中国立宪史》,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73年11月初版。
    71 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1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88年6月。
    72 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三辑·辛亥革命》,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九年七月初版。
    73 福建省参议会编印:《福建省临时参议会会务通讯》,中华民国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出版。
    74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
    75 张连起:《清末新政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76(法)白吉尔著、张富强译:《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77 徐宗勉、张亦工:《中国近代对民主的追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78 《申报》,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6月(影印本)。
    79 《方杂志》,台湾台北:商务印书馆。
    80 黄季陆主编:《民呼日报》,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六月一日影印。
    81 黄季陆主编:《民吁日报》,中华民国五十八年六月一日影印。
    82 《福建官报》,1910年春创刊,福州福建官报局编辑出版,线装本,铅印。
    83 路子靖:《清末地方社团的政治参与与官府的应对-以福州地区为例》,《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84 张小莉:《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官报》,《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月。
    85 朱英:《“九五”期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3期。
    86 崔志海:《国外清末新政研究专著述评》,《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4期。
    87 张海鹏:《1998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1期。
    88 张海鹏:《200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1期。
    89 虞和平:《200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述》,《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90 李细珠:《试论清末新政时期政区变革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2003年第2期。
    91 迟云飞:《清末最后十年的满汉天域问题》,《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5期。
    92 关晓红:《陶模与清末新政》,《历史研究》,2003年第6期。
    93 耿志云:《从革命党与立宪派的论战看双方民主思想的准备》,《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 期。
    94 陈宇翔:《清末留日立宪派的理论贡献》,《求索》,1996年第04期。
    95 杨梁:《略论张謇的政治追求》,《清史研究》,1996年第02期。
    96 章开沅、田彤:《南精英与辛亥前后的政局》,《史林》,2005年第04期。
    97 冀满红、赵艳玲:《清末顺直咨议局活动述评》,《历史档案》,2005年第02期。
    98 唐海迪、梁景和、苏爱荣:《试论清末广咨议局的性质》,《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01期。
    99 《清末咨议局与议员参政》,《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03期。
    100 陈橹:《宪政与革命-试析辛亥革命前后的湖北咨议局的政治倾向》,《方论坛》,2004年第03期。
    101 张海林:《论辛亥革命前的江苏咨议局》,《江海学刊》,1995年第06期。
    102 谷桂秀:《刘崇佑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02期。
    103 欧阳军喜:《林长民与五四运动-兼论五四运动的起源》,《复旦学报》,2003年第06期。
    104 刘硕:《地方督抚与清末预备立宪》,《河北学刊》,1996年第05期。
    105 朱英:《晚清政治改良中的地方与中央》,《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02期。
    106 刘伟:《清末地方官制改革与辛亥革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05期。
    107 李耿年:《略论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演化与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云南学术探索》,1995年第01期。
    108 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史学月刊》,1997年第05期。
    109 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04期。
    110 曾田三郎、刘世龙:《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与清末政治》,《史林》,1995年第02期。
    111 王先明:《近代士绅阶层的分化与基层政权的蜕化》,《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04期。
    112 耿云志:《张謇与江苏咨议局》,《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113 卞修全:《清末立宪思潮的发展轨迹》,《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02期。
    114 张琴:《清末商会与商人心理的现代化》,《江海学刊》,1996年第03期。
    115 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02期。
    116 鞠方安:《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02期。
    117 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03期。
    118 李秀清、马金华:《晚清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以外债为研究中心》,《清史研究》,2004年第01期。
    119 《中国宪政实践史上移植西方法的第一次尝试-清末立宪活动述评》,《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06期。
    120 周秋光:《熊希龄与清末立宪》,《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05期。
    121 韦庆远等:《论咨议局》,《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02期。
    122 于伯铭:《清末的咨议局》,《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01期。
    123 李守孔:《清末之咨议局》,《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第十六编,台北1982年版
    124 耿云志:《清末资产阶级立宪派和咨议局》,《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册)》,中华书局,1983年版。
    125 耿云志:《论咨议局的性质和作用》,《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02期。
    126 廖伟章:《论广咨议局》,中山大学学报论丛《辛亥革命论文集》,1981年。
    127 钟荣炽:《辛亥广独立中的广咨议局再评价》,《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03期。
    128 穆洁:《清末广西咨议局和广西新军》,《学术论坛》,1981年第05期。
    129 卢仲维:《广西咨议局派系考》,《广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01期。
    130 卢仲维:《广西辛亥光复与咨议局的激进特征》,《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02期。
    131 陈魏然:《湖北咨议局浅议》,《辛亥革命论文集》,1981年。
    132 赵颂尧:《甘肃咨议局及其演变》,《甘肃师大学报》,1981年第04期。
    133 赖涪林:《评四川咨议家局机关报--蜀报》,《四川大学学报论丛》,第九期。
    134 浜口允子:《清末直隶的咨议局和县议会》,《中国近现代史》,1985年第03期。
    135 吕芳上:《清末的江西省咨议局》,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期下册,1988年。
    136 饶怀民:《试评清末湖南咨议局》,《湖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03期。
    137 杜耀云:《简论清末山咨议局》,《山师大学报》,1987年第04期。
    138 曲晓墙:《清末三省咨议局述论》,《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04期。
    139 郑崇甲:《清末吉林省咨议局述论》,《改革与探索》,1995年第03期。
    140 郑民武:《论安徽咨议局》,《安徽史学》,1992年第02期。
    141 钟永山:《浙江咨议局在清末宪政运动中的政治意向》,《浙江社会科学》,1993年第05期。
    142 沈晓敏:《浙江咨议局与行政官厅的关系--以咨议局议案为中心》,《近代史研究》,1998 年第02期。
    143 肖建:《论湖北咨议局从主张立宪到参与武昌首义的转变》,《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02期。
    144 沈晓敏:《民初各省议会反对适用《局章》的斗争》,《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03期。
    145 赵艳玲、冀满红:《浅析清末宪政活动中顺直咨议局的稳定性》,《历史教学》,2005年第04期。
    146 陶海洋:《浅谈清末资政院的悲剧》,《华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03期。
    147 曹馀濂:《清末江苏的民意机关-江苏省省咨议局》,《史料辑考》。
    148 任进:《清末的咨议局》,《法制史话》。
    149 徐建平:《清末三省咨议局与地方公署关系初探》,《历史教学》,2000年第08期。
    150 董爱玲:《山咨议局与辛亥革命》,《山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05期。
    151 袁岿然:《试析江苏咨议局议员》,《华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06期。
    152 耿云志:《辛亥革命前夕的各省咨议局联合会》,《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02期。
    153 赵艳玲:《直隶官方在顺直咨议局成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衡水师专学报》,2004年第04期。
    154 张朋园:《预备立宪的现代性》,载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之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一月版。
    155 王先明:《论民权即绅权-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的一个侧影》,《社会科学》,1995年第06期。
    156 刘硕:《地方督抚与清末预备立宪》,《河北学刊》,1996年第5期。
    157 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158 张践:《丁未政潮与预备立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2期。
    159 郑大华:《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
    160 郑大发:《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
    161 迟云飞:《清季主张立宪的官员对宪政的体认》,《清史研究》,2000年第1期。
    162 罗华庆:《清末“预备立宪”对日本明治宪政模仿中的保留》,《河北学刊》,1992年第6期
    163 罗华庆:《清末“预备立宪”为何模仿日本明治宪政》,《北方论丛》,1991年第3期。
    164 刘伟:《清末立宪派的“国民立宪”论》,《史学月刊》,1992年第6期。
    165 萧功秦:《清末新政时期的立宪论争及其现代启示》。
    166 程为坤:《日俄战争与清末立宪运动》,《清史研究集》第七辑,光明日报出版社。
    167 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168 迟云飞:《预备立宪与清末政潮》,《北方论丛》,1985年第5期。
    169 胡大泽:《应如何评估清末新政与仿行立宪--与蒋华志同志商榷》,《乐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3期。
    170 李平亮:《民国初期江西省议会中的党派之争》,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
    171 傅怀锋:《试析清末民众的政治参与--基于清末浙江咨议局议员选举的个案研究》《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二十三期,2004年2月28日。
    172 瞿骏:《清末地方宪政的问题与路径》,《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二十八期,2004年7月31日。
    173(韩)闵斗基:《清季咨议局的开设与其性格》,《历史学报》,第四五辑,1970年3月。
    174 张朋园:《清季咨议局议员的选举及其出身之分析》,载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之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一月版。
    175 王树槐:《清末民初江苏省的咨议局与省议会》,载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之第十六编《清季立宪与改制》,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七十五年一月版。
    176 张朋园:《省咨议局:1909-1914年政治参与的出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2期,1983年6月。
    177(韩)闵斗基:《张著‘立宪派和辛亥革命'》,张玉法主编:《中国现代史论集·第三辑·辛亥革命》,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九年七月初版。
    178 《清末合法政党宪友会的成立》,《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4期。
    179 http://www.fisq.gov.cn/,福建省省情资料库新闻系统
    180 http://www.chinese-thought.org/modules.php?name=Sections&op=printpage&artid=157.方平:《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中的预备立宪公会》
    181 http://www.gongfa.com/lvxbyihuizhuyixianfazhuyi.htm,闾小波:《从“议会主义”到“宪法主义”-从魏源到孙中山民主诉求之检讨》
    182 http://www.libertas2004.net/article/printpage.asp?ArticleID=163,陈小平:《近现代中国宪政运动发韧的国内环境》
    183 http://www.cp.org.cn/show.asp?NewsID=619,陈小平:《清末为什么会有宪政化运动?》
    184 http://www.qq-sun.com/LW/4/qq-sun3322/,《晚清预备立宪述评》
    185 http://www.lunwen86.com/lunwen/minzhuzhidu/3201_7.him,袁伟时:《中国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开端与挫败-2002年9月25日在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报告》
    186 http://www.duozhao.com/lunwen/dd/lunwen 60569_2.html,《清末的宪政先驱》
    187 http://www.duozhao.com/lunwen/dd/lunwen 60540.html,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188 http://www.duozhao.com/lunwen/dd/lunwen 60539 2.html,梁启超:《论立法权》
    189 http://www.duozhao.com/lunwen/dd/lunwen 60542.html,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90 http://www.duozhao.com/lunwen/dd/lunwen_60538 2.html,梁启超:《立宪法议》
    191.http://www.sczxw.com/html/2005-12/274.htm,《顺昌县志》
    192 Immanuel C.Y.Hsu:the Rise of Modern China(third edtion),Hong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Third edition 1983,Second impression 1984.
    193 Min,Tu-ki:National polity and local power:the transformation of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 Univ.and the 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1990.
    194 Thompson,Roger R.:China's local councils in the age of constitutional reform 1898-1911.Cambridge: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Harvard Univ.1995.
    195 Chang,Peng-yuan: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late Qing:conception and practice.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Academia Sinica(Taiwan)No.18,19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